实用茶艺实践心得范文(15篇)

时间:2023-10-21 19:09:26 作者:MJ笔神 实用茶艺实践心得范文(15篇)

军训心得不仅是对个人体能和军事知识的总结,更是对毅力、团队协作和自律能力的提升的总结。一些培训心得的范文汇总如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茶艺课堂实践心得体会

茶,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茶艺更是一门高深的技艺,其精髓不仅仅在于制茶的工序,更在于饮茶的过程和仪式。因此,“茶艺课堂实践心得体会”这个主题,让我非常期待。下面,我将分享我参加茶艺课程的实践心得。

第二段:课程组织与教学方法。

在这门茶艺课程中,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互动与参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并互相评价,形成了一个有趣、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老师也注重传递茶学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了解茶文化和茶道的精髓,让爱茶的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茶。

第三段:茶艺的学习收获。

在茶课中,我学到了许多茶艺的实际技巧。例如:焙茶时,要火候适宜,掌握好“五香飘溢”、“爆裂声连续三次即可取出”等细节;沏茶时,要注意水温、茶量、时间和茶具卫生等细节,以及不同茶叶的不同沏法。学习这些知识,让我对爱茶的偏好加深了解,能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定制适合自己的茶。

第四段:茶道文化的感悟。

茶道文化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体会的文化,即使是一杯简单的茶,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折射。在茶课上,教师还介绍了许多有关茶道的精髓和技巧,例如礼仪、仪式、品味、感悟等,让我了解到茶道的丰富内涵。这种内涵不仅可体现在日常的品茶过程中,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可在生活中发现无数感悟点和启发。

第五段:总结。

参与茶艺课程的收获,不仅在于学到了技巧,也在于了解到一种文化,一种艺术。通过和同学一起沏茶、品茶、体会茶道文化和精髓,我意识到茶这个小小的饮品,有着千变万化的种类、千姿百态的技艺、无穷无尽的内涵。我也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探索和领悟这门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神秘艺术。

茶艺实践心得

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内容灿烂多彩,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茶是和平的饮料,只要心存恭敬,心中宁静,就可以泡一壶自己喜欢的茶来。

茶艺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综合的学科,也是整合的科学。学习了茶的相关知识之后,各种体会也慢慢随着茶知识的提高而产生。

首先,还没有学习茶的种类时,我只懂得绿茶、红茶、茉莉花茶、龙井茶这么几种并且还不知道它们的特点如何呢。然而当听到老师的讲解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见识的多么的窄小,学过之后,才知道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种类,仅咱中国就已经有很多了。基本茶类就是绿、红、白、黄、青、黑。

除此之外,还有它们的加工方法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自从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艺是如此的麻烦之后,也知道了所谓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贵,猜想懂茶的人肯定是个气质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个优雅之人。努力认真学习这门课:《茶艺学》。与此同时,也学习鉴别鉴别茶的好坏,让我不禁感叹茶的奥妙和精深的内涵。鉴别茶的好坏,选择好茶叶很重要,一般来说,判断茶叶的好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即察看茶叶,嗅闻茶香,品尝茶味,分辨茶渣。茶艺的形式可以分为五个要项。第一要项是选择茶叶,第二要项是茶具配合,第三要项是泡茶用水,第四要项是纯正技艺,第五要项是品名环境。

后来,学习了各种茶的冲泡方法和技巧,看着视频,主人公的泡茶动作是那么的优雅高贵,深深地震撼着我: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的.泡茶方法,也竟有如此的讲究,这必定是懂茶的人才会的享受吧。泡好一壶茶的技艺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叶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温度,第三是浸泡的时间。用量就是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时间,就是将茶叶泡到适当的浓度后倒出。泡茶用水需要讲究,好茶需要好水。

把茶看作是造物主送给人类的一本教科书,它教育我们要热爱生活。今天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来源于人们较高的艺术修养。让我们结合时代的要求和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弘扬茶的文明,广泛提高艺术修养,推动社会的高度。我要用我所学,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周老师的精彩解说下,让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操作课上周老师教我们展示茶具,学泡乌龙茶。在学会展示茶具的自己,似乎不再羡慕视频里的主人公的那优雅高贵了,因为我也可以做到,至少自我感觉身心已经达到那种境界了。

服务学习理念下的茶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服务理念的心得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近年来,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市场人才需求正呈现爆发式增长。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必将带动通信行业的又一次革命浪潮。由于物联网专业为高校新办专业,有关教学设置和教学模式都还在摸索当中。为了尽快满足教学需求,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建设物联网相关课程以及相关专业实验室。本文在探讨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研究了其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为此给出了一些建议。

服务学习理念下的茶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服务理念的心得

一、概述。

物联网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它正不断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物联网是指通过装置在物体上的各种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相应的接口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巨型网络[1-2]。,教育部开始将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重点,开始鼓励各大高校申报相关专业。作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高校来说,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建设物联网实验室也成为当务之急。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具有物联网专业基础知识和具有较强的物联网专业实践能力的全方位人才[3-4]。因此,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物联网实践教学方面建立和完善适应于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物联网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

根据研究,按照自底向上的方法,物联网体系结构从技术和功能角度可以分为三层,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感知层主要是前端信息采集以及控制终端,要求能够全面感知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感知层主要是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络组成,是物联网信息的源头。用于物联网信息感知的传感器主要有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水质传感器等。它利用射频识别(rfid)器件、嵌入式设备、无线传感网等全面感知物体的各种信息,具有节点数量多、成本低等特点[5]。可见,感知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底层技术,是物联网关键技术之一。

网络层由光载无线交换系统(主要包括光载无线交换机、远端射频单元、模拟光纤、wifi设备服务器和以太网交换机)和其他网络设备共同组成,是各种信息与互联网的融合、传输和接入层,是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平台[6]。

应用层的主要作用是支持物联网应用系统中各类平台技术的运行,这些技术包括物联网信息存储技术、物联网信息共享和交互技术以及各行业末端网络应用技术等,主要实现物联网与行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和无处不在的智能化功能[7]。应用层是由后台数据中心、远程客户端以及装载在其中的各种应用程序共同组成的,实现对前端信息和控制终端的管理和应用。

这三个层次基本涵盖了物联网主要的核心知识和应用范围,为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我国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是近五年的事,由于整个专业起步比较晚,相对来说,实践教学环境的配备更迟一步,不管是各大高校还是服务于高校的企业单位,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配套设施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定位高校的物联网专业教学,如何确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此,本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总结。

1.体验实践的广泛感知模式。物联网专业本身与电子、通信、计算机领域密切相关,但它也应该有自己明显的特性。据了解,各大高校的物联网专业基本都设置在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如何把物联网专业与同学院其他专业区分开来?基于物联网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特性,一些大学从实践环节入手,针对物联网实验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验内容给出了解决方案。

该方案认为实验室建设应该重视基本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宽泛的可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实验时有可选性,鼓励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物联网应用项目的整体把握能力。

方案中指出对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从专业认识、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竞赛活动等方面进行改进。据调查,新生专业认识一般是统一参观专业实验室或某个网络公司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展示专业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自己专业的初步认识。新的解决方案是建立特定行业物联网“综合演示实训中心”。

通过参观该实训中心,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物联网专业及其应用场合,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生产实习方面通常是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进行参观实习,由于物联网是一个新兴行业,可供学生进行参观实习的工业生产现场比较少,因此需要重新制定物联网专业实习解决方案。()经调研发现,建立“物联网综合演示实训中心”供学生感性体验,或者利用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的物联网相关示范基地以及学校自建的实训中心。专业基础学习,应做到学与做同行。为满足多样化需求,应完善丰富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从而丰富课程设计的综合实验内容。如果教师时间紧,可以采用第三方提供的产品方案。通过学科竞赛,让学生可以在创新、理论付诸实践、团队合作三个方面促进增长。

对高校物联网专业实验内容拓展方面,方案给出了三步走策略:综合演示实训类、应用实训类以及基础教学实验类。对于综合演示实训类,针对高校的行业特点,建立其相应的应用型实训中心。比如智能家居系统、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等。提供专业认识、科技创新、科研、毕业设计等内容。对于应用实训类,构建通用典型的物联网小型系统以及中规模应用系统。比如智能停车管理实训室、智能农业实训室等。提供专业认识、课程设计、科技竞赛及创新相关的实验服务。对于基础教学实验类,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等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比如传感器、单片机、fpga实验室等。

2.精品案例教学模式。对于概念和应用宽泛的物联网专业来说,与其面面俱到广而不精,一些高校提出并采用精品案例教学模式。学校结合自身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向,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能体现针对性,且学生容易入门。为此,一些企业随之打造类似产品,以求能够通过某个具体精品案例,同样能把物联网的三层结构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追求精品的同时,不失整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方案中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教学选取了典型的案例―――智能家居,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智能家居融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于一体,形成智能化、网络化的家居控制系统,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照明系统、音视频设备、窗帘控制、安防系统、空调控制、数字影院系统等)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从而实现全方位的信息交互、保持信息交流畅通、环保节能,节约资金、增强家居安全。智能家居系统可提供实验为智能移动视频监控实验、智能门禁实验、智能电灯控制实验、智能窗帘控制实验、家居环境参数采集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锻炼动手能力。

该方案中通过智能家居系统引出物联网关键技术,该技术主要分为物联网传感技术、物联网接入教育、物联网网络技术等。物联网传感技术可提供多款cpu,例如8051核cpu、cortexm3核cpu和fpga等,使学生能够学习不同复杂度、不同成本的cpu连接传感器进行信号采集的流程。同时可以提供多款传感器。物联网传感技术实验的核心思想是提供一套可以更换cpu芯片的、能够连接多种传感器的试验教学装置,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习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包括传感器信息采集、传感器信号分析和接口电路设计。

其优势特点是提供一套能够使用不同类型cpu实现传感器信息采集与处理的实践教学装置、提供多种传感器应用,包括声音、电磁、温度、湿度、气体、红外、光照、机械动作等多种感知信号。提供多样的传感器接口,包括模拟接口、数字接口和开关量接口。物联网接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提供这样一套实验装置:在完成无线网络管理和射频识别信息处理的同时,可以将数据通过不同网络路径传输到网络中心。目的是让学生掌握wifi、gprs、3g网络组成,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关键性参数配置,传输性能分析等内容。物联网网络技术核心思想是提供一套能够涵盖了物联网网络层关键性技术,即软交换技术和ipv6技术的实践教学装置和教学资源。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主流的网络信息交换技术。

3.二次研发实践模式。对于体系比较庞大、涉及知识比较繁多的物联网专业来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从底层到顶层完整走一遍的思路或许是一条学习捷径。二次研发教学模式即是让学生在现有实验箱的基础上完成个性设置和修改部分功能模块的方式体验物联网系统的工作流程,从而学习相关知识。一些公司推出了二次开发实验平台,如基于wsn(wirelesssensornetwork)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体系架构atos平台,该平台框架如图3所示。atos物联网开发平台采用一套设备两套协议的方式。这两套协议包括标准的zigbee协议和基于tinyos的开源自主协议。tos系统采用开源tinyos操作系统,向用户公开了路由协议和上层软件源代码,用户可以根据各种应用需求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包括传感器设置,数据采集、存储、访问等环节均提供二次开发接口,用户可以修改和设计自己所关注的部分,从而实现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这给高校初学物联网的学生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软硬件开发机会。

atos平台主要设计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基站数据汇聚、网关对外发送、采集系统解析以及远程服务器数据接收和存储等功能,因此,它从整体上为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从传感数据到终端用户的各个流程,让实践过的学生能够彻底理解物联网从底层到应用层再到终端的基本架构。

该方案不同于其他实训模式,传统的实训模式多为“现场观摩为主、基本不予参与”。在本方案中,学生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重现上述具备的所有功能,或根据自己的需求改写新的控制逻辑,因此具备较好的学习参与度;另外,该方案还可采用硬件组态的设计模式,根据不同的需求选配不同模块组建自己的试验平台,以适应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系统中绝大部分设备和器件如传感器、气动部件等都是工业现场使用的标准工业级元件,学生如同实践在一个真实生产的过程中,从而学到真正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另外,atos平台中的实训定位功能,也能更好地全面地锻炼物联网专业的学生。该功能体现为室内人员精确定位技术的演示与测试。它采用基站定位技术,即利用已知基站来定位移动点的位置。在对信息进行收集与统计之后,实现轨迹与区域的实时定位等功能。与传统的rfid刷卡式人员定位不同,它可灵活地实现人员随时随地定位。

四、总结。

物联网行业的兴起,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物联网专业所涉及的硬件、软件及网络大多是现有技术的综合应用。因此,物联网专业是工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若要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就需要高校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物联网实践教学体系。由于物联网的提出本身涉及多门学科,故其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动态发展特性。因此,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面临新模式的挑战,这也给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摸索出新专业办学特色提供了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谢秋丽,黄刚。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

[2]罗蓉。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11,(3)。

[3]郭丽。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王志良。物联网现在与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

[6]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换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

[7]韩娜,谭晶。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与发展[j].河南科技,2011,(4)。

服务学习理念下的茶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服务理念的心得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也是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较畏惧的一门课。原因在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理论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难学。如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好成本核算的基本功至关重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尝试运用学习维度教学模式构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我国当前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与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脱节。

当前,新的制造环境和管理理论与方法要求成本会计体系必须提供与管理需要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充分可靠性的信息,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教学必须与生产管理实践密切结合,以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要。然而目前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成本核算,没有包括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编制和成本管理于一体的成本会计整体应用层次,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

(二)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事实上,虽然有部分教师参加了社会实践,但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仍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不错,但实践功底较差,很难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实践教学不生动,不能贴近企业成本会计运行实际。

目前的会计实训,缺乏真实的业务往来的立体感,学生很难对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比如,对课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简单的制造业术语难以理解,会影响他们对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对生产工序和生产步骤不能正确区分,对生产中投料方式和在产品转移方式的不了解,会影响他们理解和掌握分步法的计算过程。

二、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呼唤学习维度教学模式的运用。

学习维度教学模式(dol)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课程改革专家马扎诺(marzano)提出的一种应用性教学理论。该模式将脑科学研究中关于人如何学习的成果运用到教育上,对把握学习的性质和思维的特点、规划课程和教学评估等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根据马扎诺提出的“学习的维度”理论。学习的五个维度包括:维度1:态度与感受;维度2:获取与整合知识;维度3:扩展与精练知识;维度4: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维度5:生产性的思维习惯。

学习的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可做如下描述:。

1.所有的学习都发生于学习者的态度与感受(维度1)以及运用生产性的思维习惯中(维度5)。这两个维度是任何学习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带有情感和态度特征。

2.另外三个维度――获取与整合知识(维度2)、扩展与精练知识(维度3)和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维度4)则是学习之中进行思考所必需的。维度4包含了维度3,维度3又包含了维度2。这说明,在扩展与精练知识时,学习者同时也在获取与整合知识;在运用知识时,学习者也在扩展知识。这充分体现了思维技能和思维过程并不是互相割裂和线性作用的,而是一个互动循环、彼此影响的过程。

(二)学习维度教学模式与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对接。

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目前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课时和媒体等的限制,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限制了教学容量,不便于按成本会计知识的内在实质进行结构化教学。

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学习维度教学模式,运用“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教学方法,构建了“案例、实物教学―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使学习维度教学模式与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有效的对接,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为一体,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维度1:态度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维度2:获取与整合知识――案例、实物教学。

维度3:扩展与精练知识――单项实训。

维度4: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综合实训。

维度5:生产性的思维习惯――专业实习、学习总结。

(一)维度1:态度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态度与感受会影响学习能力和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课堂及其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塑造积极的态度和感受。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每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身的努力和优势,建立课堂常规并与学习者取得共识,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脚手架”等等。

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制定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进行专业实践,经常与实践界保持联系,聘请一线的会计人员兼职任教。这样的一方面,教师真实的经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最新的成本会计发展成果介绍给学生,更好地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最大限度地改变成本会计教学与管理需要相脱节的局面。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向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创设和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启发、诱导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创新。大力倡导和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维度2:获取与整合知识――案例、实物教学。

在这一维度,教师应指导学生用心思考、积极参与,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预测、验证,填补信息之间的差距;在相对严格的顺序中完成一组步骤,熟练后可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技能可以在过程中得以体现。运用“边想边写”方法来展示某个新技能或新过程,明确正在学习的技能或过程与其他技能或过程之间的异同,理解“技能或过程”的一般形式和情境要求,检查是否真正理解相关的原理与概念,能报告或展示自己的练习速度和准确度。

在课堂讲授中,我们采用以实践教学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先通过实训软件及教学录像,把成本会计的实践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再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补充了配套的教学案例,涉及材料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产品成本的核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方面用直观的凭证、账页、表格的演示代替纯粹的计算过程。

(三)维度3:扩展与精练知识――单项实训。

获取与整合知识仅仅是学习的初步阶段。扩展与精练知识的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便运用于不同的情境,它有赖于运用系列的思维技能和思维过程来处理已学内容。教学过程要注意有意义的间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处理信息,促进其领悟学习内容。

单项实训是针对成本会计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单独进行模块实验,目的是解决成本会计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践操作问题。通过给出某模拟单位某一特定月份有关会计资料。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成本计算方法、各账户的月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等,要求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核算成本。这一层次的实训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度、难易程度以及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并贯穿于整个成本会计学习过程中。

(四)维度4: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综合实训。

像“扩展与精练知识”维度一样,维度4也涉及了相应的思维技能和思维过程。最有效的学习通常产生于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因此,在安排成本会计教学活动时,要确保学生有机会合理运用知识,这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这一维度涉及五种思维技能和思维过程:决策、问题求解、创见、实验探究、调研。拓展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如自学任务、综合模拟实训等。因此,我们在三个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学完后,安排综合实训(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两种),让学生自主选择,组成小组,在实验室完成,在学期结束前上交作业。

在这一阶段,通过给出某模拟单位某一特定月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成本计算方法、各账户的月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财务分析指标、相关财务制度和政策规定等,根据各项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核算成本、编制报表到财务分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单位的财务部门,通过一整套的会计实验课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给出某模拟单位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过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知识,对该模拟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决策分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单位的决策层,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综合实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以及团体协作能力。

(五)维度5:生产性的思维习惯――专业实习、学习总结。

生产性的思维习惯,是指思维具有批判性、创造性和调节性的特点。生产性的思维习惯需要教师予以积极培养。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思维习惯,如讨论、榜样、示范等。帮助学生运用于形成思维习惯相关的策略,如“边想边说”“同伴分享”“与人交流”等;在学习环境中创造一种文化来鼓励思维习惯的形成,并给予积极强化。

对此,我们借助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管理特点以进一步了解成本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特别是掌握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期结束时,我们希望每位同学能写一份综合实训心得或成本会计课程学习体会。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真实地写出在成本会计课程学习和实训过程中的感受,感觉收获很大,有的同学因此对成本会计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对一些成本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想利用假期进行知识的梳理、对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进行调查等。

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把学习维度教学模式与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有效的对接,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为一体,据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教学效果良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茶艺实践心得2

这个学期选了中国茶文化这门选修课,使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了一份了解,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进深与源远流长。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时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实践之一茶艺作文

下午,午休过后,我们这个班级先去了体验了茶艺这门深邃的活动。

首先,我们轻声进入这个富有内涵的房间。不过几分钟,我们就分好了组。虽然实践出真汁,但是没有理论的基础,何来实践的过程呢?所以,我们学习了一些古代的一些关于茶的知识。

大约过去了半小时,我们才开始学习茶艺的服侍动作。共有好几个步骤,温酒,上茶等等。一开始,我也觉得步骤很多,茶艺也特烦。但是,随着同学们和我一起学着这样的'动作,我感觉我与这茶艺融为一体,让我浮躁多年的心,竟然在这一刻平静下来。因此我更加投入其中。

最后,虽然我们没有做的很好,但是我感受到了茶艺带给我的宁静,在那一刻升华了。

茶艺心得体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虽然我对茶文化的学问知之甚少,但有一句话却是深印在我脑海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有客人来访时必泡一壶好茶,以表对客人的诚意欢送与敬重。

“茶艺师“在我的字典里是个新奇的名词,在参与天晟茶业有限公司举办的茶艺师培训班之前,我想大局部同学也和我一样对这个高雅的称谓感觉生疏吧。

“茶艺“是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巧。泡茶的技巧包括识别茶叶、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饮茶的技巧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的'色、香、味、形、韵的体会。只有把握了这两样技巧,才能真正地、深入地体会到茶艺的精华。

在这短短的十多天培训中我们学习到许多茶艺的相关学问,比方茶艺师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茶文化的理论,各种茶的特质,各种泡茶器具以及泡茶方法等等。

品茶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品茶增进友情,修徳习礼。

对茶艺的心得

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书今夜阅。阅读茶艺先生大美推荐的《品茶图鉴》,忽然记起要写课后感想,脑海里浮现善壮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馆门口送别的身影,现在才觉知原来茶艺课已经结束了。因为不清楚还有哪支古琴曲与茶有关,我听着《酒狂》,写“茶道”课后心得体会。

为什么来学茶艺?

因为朋友丁丁引领我体会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闲情逸致,我才略知道这个世界里有一些人以茶会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过茶参禅悟道,有的坚持做一个传统的茶人。现代工业化的浪潮里,还有许多人炒作茶叶犹如股票。在这样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认识茶与人的世界。

从技能方面,我想考个证,或者有一天在有关国际文化交流的工作里用得上。前几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学习交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践,当地民间组织就安排我们欣赏了茶道。那时候,与日本翻译分享有关宋茶和建盏的皮毛认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译对中国文化的敬意。我有回归传统的愿望,在行茶仪式里,与各色人等分享传统的茶道,大有无声胜有声的妙趣。

学到了什么?

听课的时候,我觉得很惬意,听得兴致盎然,感受到一个茶人的心态和气质。对照之下,大美老师每次都讲了3、4小时的内容,包括茶的产地、茶的历史、茶的化学成分、茶的分类、日本茶道、品鉴茶质、4种行茶法。这些知识在四次课里,固然属蜻蜓点水,略泛一圈涟漪。

作为一个学生课后功夫,我主要把握几点:1)阅读《品茶图鉴》,2)观想行茶仪式的点点滴滴,3)锻炼腕力,4)三五人凑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拟品鉴,从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鉴:

(1)茶叶、茶汤、器皿色、

(2)水沸声、沐霖瓯杯的声音。

(3)水之味、茶之味、

(4)茶器特性。

(5)茶叶、茶汤、茶底、杯底气味。

(6)口腔与喉咙的各种味道、

(7)身体其他部位的反应。

谢谢真诚分享茶人知识和茶之感官世界的大美老师,我也很喜欢精致的美好生活文化馆。

茶艺心得体会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当做饮料而已。虽然有时会仔细品味一番,略能感觉不同茶汤之间的些许差异,但终因对茶了解甚少而不得要领。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说了。在听了罗蒙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激发了我对茶文化的兴趣。

对于品茶,分为三种境界。最初级的为识茶,即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第二个境界为茶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提醒要心静(禅静)。老师还引用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养性之作用。

通过饮茶使人能够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廉、美、和、敬之真谛和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当然意境很重要,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们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个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在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

第一次听茶道的讲座,不仅了解了很多关于茶道的知识,而且还喝到了老师亲自泡的珍贵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板的赠茶。茶,不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体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会不断地了解茶,学会做一个懂茶、会喝茶的人,并以茶道悟人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茶艺

茶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喝茶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我从小就对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因为喜欢品味茶的香气和口感,更因为茶艺能够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在探索茶的世界的过程中,我渐渐领悟到茶艺的真谛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茶与人生。

茶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饮品,它的与人生息息相关。茶叶从嫩芽到绽放,正如人生的旅途一样,经历了风雨、变革,却依旧保持着独特的香气。在茶艺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欣赏茶叶的美丽,并将其与人生中的各种阅历相对应。茶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品味茶的滋味,更让我明白了人生需要经历各种起伏才能真正充实、美好。

第三段:泡茶与内心的宁静。

茶是一种需要细细品味的饮品,而泡茶则需要我们将内心沉静下来,专注于手中的茶叶和茶具。泡茶的过程中,我喜欢欣赏茶水在茶杯中的盈满,感受茶叶与水的交融。茶艺使我学会了与内心对话,静静地品味着茶的甘醇,将周围的杂念渐渐排除,心境变得宁静。泡茶的时刻,也是我与自己对话的时刻,让我能够放松心情,获得片刻的宁静。

第四段:茶与人际交往。

茶艺并不仅仅是自我欣赏和感悟的过程,同样是一种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方式。在茶艺中,我学会了通过泡茶,与周围的人建立起连接,交流心灵。茶的香气和口感让人愿意与他人分享,茶叶提醒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需要细心经营和呵护,正如泡茶一样需要温度和时间。茶艺的交际之道也使我学会了尊敬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与人沟通时更加细致入微。

第五段:茶艺的价值。

茶艺之美,不仅仅体现在视觉和味觉的享受,更在于其内在的价值。茶艺培养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关注,它教会了我耐心与坚持。茶艺中的礼仪让我学会了尊重他人和自我,茶艺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教会了我如何从容地面对压力与困难。茶艺的心得体会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平凡的日常小事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将宁静和和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结:

通过茶艺的探索,我体会到了茶所寄托的故事、内涵和哲理。茶艺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对生活的态度。我将继续用茶艺点亮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茶的韵味抚慰心灵的伤痛,用茶的智慧洞悉生命的真谛。茶艺让我更懂得了生活的美好和丰富,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人生。

茶艺学习心得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今天,我们来到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学生劳技中心学习茶艺。伴随着音箱中的悠悠古琴声,我们走进了茶艺课堂。

桌子上摆着全套茶具,各种茶具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来认识茶具”老师的声音不紧不慢。接着,她向我们介绍了各种茶具的名称及用法,我们的脸上渐渐露出难色,不时有同学悄悄的说:“真麻烦!”

老师的桌子上也摆了一套茶具,我们六个组长先和老师一起学习。

第一项工作是暖杯。只见老师轻轻拿起壶盖绕开茶盘放在固定的茶垫上,接着拿起随手泡高高的向茶壶由里至外冲水,称为“高冲”,最后把盖子绕原路盖回。左手持茶巾,右手托茶壶,将闻香杯与茶杯用壶自内向外倒上七分满的水,10~15秒后用竹夹将杯里的水一一倒进茶盂。虽然我们都很认真地学,但终究是第一次接触它,错误接二连三的出现:“咣当”!第三组的茶杯没夹好掉在桌子上了,幸好没有碎。我正拿起随手泡想要倒水。“你还没拿开壶盖!”我的组员着急地说。我吐了一下舌头,放下随手泡,打开壶盖,正当我又一次想往茶杯里倒水时,“茶巾!茶巾!左手持茶巾!”我的组员又一次提醒我。我只好再一次放下随手泡,拿起茶巾。心里想:“真麻烦!”其他组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要不就是这一步忘记,或者是那一步出错。老师一切看在眼里,微笑不语。

接下来是泡茶与敬茶。我们动作越来越熟练,错误也越来越少。六个组员轮着来,每个人都有了一次尝试的机会。喝到自己亲手泡的茶,似乎铁观音那一丝丝苦味也被心中成功的甜蜜所代替了。

喝到茶的那一瞬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时文雅居士们品茶的情景:三次泡茶,唯有最后一次最醇香,最甜美,最入味。轻轻拿起托盘,夹起茶杯与闻香杯,由外至内,由友人至自已,何不体现了“谦让”这一品质?一桌的人静静地嗅香,静静的品味。他们脸上的.那种平静,恬适,超然而满足的感觉,穿越了时空,重新体现在了我们的脸上。前时那种不耐烦和失败带来的阴霾心理一下子被悠悠茶香扫清了。原来之前的种.种努力就是为了现在这杯至香至醇的清茶!

茶分三品,一品茶香,二品茶味,三品如茶般的人生。

茶艺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选了中国茶文化这门选修课,使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了一份了解,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进深与源远流长。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时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艺心得体会

从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却都是基于简单的生理需求,就像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添衣一样,虽然对于茶道一直心向往之,对茶道更丰富的内涵我却基本没有了解,这学期的茶道课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报名的人太多,我没有机会亲身实践,但是现场观摩也让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包括茶的由来、分布、种类、文化内涵以及和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紧密联系等,丰富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老师还亲自示范泡了一壶茶,并让同学们也尝试了一下,最后让我们一起品他们泡的茶,让我们体会有什么区别。我们发现老师泡的茶无论是色泽还是香味都要更加浓郁,续水后茶的味道也没有减少多少,而同学们泡的茶在色泽和香气上也要差很多。老师告诉我们,茶道与养生一样,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协调,泡茶就像为人处世,不能太过急躁,茶叶也是有灵气的,在加水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到茶叶上,而应该沿着杯壁加进去,让茶叶在水里翻滚、发散,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充分“激活”,而同学们往往倒水的时候比较急躁,直接倒到茶叶上把茶叶内部的细胞都给破坏了。老师把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茶道向我们阐述,同学们都受到了触动,明白了泡茶同时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而接下来的亲身实践更让同学们深刻的领悟到这个道理。

泡茶时需要跪坐、净手、小心动手,这些都强调泡茶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在现在这个快速的网络社会,每天接受数不尽的信息,受到各种事物的干扰,我们已经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抛开网络,放下手机,和老师、同学一起坐好,互相注视,顿时就有了浓浓的人情味,传统的交往方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杂念,身心也回复到空灵的状态,让我们可以好好体会茶道的深刻内涵。

茶者,饮也;茶道者,饮食处世之道也。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体现在茶道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传递点火器时点火口朝向自己,爱护也;奉茶时放低身子,谦逊也。正襟危坐,一丝不苟,本来就体现着对客人、对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对方喝到自己亲手泡制的茶时,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人香茶,心留温暖。人与人的距离在奉茶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加深情谊的过程,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谦逊、友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茶道源远流长的秘密之所在吧。

上课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两个小时,而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心神不定时,泡上一壶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谊的温暖。

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一、绿茶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

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艺

第一段:介绍茶艺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茶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源自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的制作和品尝过程,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普及,茶艺逐渐被人们视为一种寻求内心宁静和放松的方式。通过茶艺,我们可以不仅品味到茶的香醇和味道,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自身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茶艺的过程中,我们借助于烹饪茶叶的技艺、器具的选择,并加入了一种仪式感,使得茶的品尝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第二段:茶艺礼仪中的细节与意义(200字)。

茶艺礼仪作为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在茶的品尝过程中传递一种和谐、尊重和谦逊的态度。茶艺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文化,它着重于仪式感和注重细节。从准备茶具、清洗茶具开始,到选择最合适的茶叶和温度,再到倒茶的方式和姿势,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茶艺礼仪的细节体现了对茶文化的尊重,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品尝茶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感受茶香和茶味的变化。

第三段:茶艺对心灵的寄托和启迪(300字)。

茶艺不仅是一种饮品的制作和品尝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启迪。在茶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捧起一个茶杯,感受到茶香在我们的手指间摩擦发热的感觉,这刺激了我们的触觉感官。将茶叶倒入杯中的时候,茶叶随着水流展开,茶叶的形状和颜色让我们感受到视觉上的美。在品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细细咀嚼茶叶,感受茶香在口腔中的味觉感受。茶艺的过程中注重细节和专注度,让我们暂时远离喧嚣和压力,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

第四段:茶艺的环保意义(200字)。

茶艺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在茶艺的过程中,许多茶叶的制造和消费方式都注重低碳环保。茶叶的栽培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学物质,茶艺礼仪强调回归自然和简约。此外,茶叶一次性使用的杯子和袋子也大大减少了塑料垃圾的产生。通过茶艺的方式,我们可以传递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第五段:结语(300字)。

茶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不仅让我们品味到美味的茶香和茶味,更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和谐、尊重和自我反思的态度。茶艺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通过细节的把握和专注度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放松。茶艺还培养了我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无论是在独自品尝茶叶的时候,还是在与好友一起享受茶艺的过程中,茶艺都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满足和启发。茶艺不仅是一种美味和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提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茶艺为媒介,探索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