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取火教学设计(模板15篇)

时间:2023-12-10 11:05:08 作者:MJ笔神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接下来将为大家推荐一些教学计划的参考书籍和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支持。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课件,投影,生字卡片。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谈本课收获。

写写读后感。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朗读,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朗读,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说明知识的重要,歌颂探险队员的智慧。

两课时。

1、预习课文。

2、质疑。

一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知识能力:掌握字词扫清障碍。

学生的思想教育: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

本课重难点:理解生字新词。

一、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提出难点。

识生字、学新词、摘录句子。

1、自读课文质疑:关于字音、字形、字义。

2、相互合作解决生字难点。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一认。

摄氏徘徊几赐筹莫策茫焦燥缕驱恢。

2、组词。

徘()徊()筹()莫()。

排()回()寿()模()。

绝()策()驱()恢()。

色()枣()躯()灰()。

复()跃()沃()。

3、理解词义。

凸透镜——透镜的一种,中央比四周厚,平行光线透过后向轴线的方向折射聚集于一点上。物体放在焦点以内,由另一侧看去就得到一个放大的虚像。阳光通过后聚集成一个温度很高的光点,能烧着火柴和薄纸。凸透镜可做各种光学用具的镜头。也教会聚透镜,统称放大镜。

绝望——希望断绝,毫无希望。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形容没有一点办法。

4、易错字。

徘徊赐策。

三、再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本文讲了一支探险队到南极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

四、在文中标注划出问题,质疑。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3、积累、摘抄。

三年级《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生字卡片。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

谈本课收获。

作业设计:

写写读后感。

[《用冰取火》(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用冰取火》是北师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事的记叙文。本单元以“智慧”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是《田纪赛马》、《捞铁牛》和本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智慧的存在。学习本单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展现自己的才智。对比前两篇文章,《用冰取火》为学生展示了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南极世界。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大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的“兵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和智慧。全文共八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反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到达南极-陷入绝境-冰透镜拯救探险队。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八自然段结束在队员们快乐的气氛中。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从整个单元来看,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今中外的聪明与智慧故事是本段元的训练重点。《用冰取火》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本可我计划用两课时上完,总的教学目标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并学习探险队员能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

(三)、教学难点。

1、年轻人是如何想出用冰取火的办法的。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不了解凸透镜聚光的原理,所以要实现上述目标,我觉得有几下几个困难:

1、学生能了解冰透镜的制作过程,但很难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以及用冰取火的原理。

2、用冰取火一事与探险队员的智慧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只能说出个大概,但很难站在探险队员的角度,体会他的办法之妙,利用南极仅有的冰和阳光,就能取到火,将自己和队友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基于这样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再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来谈谈教法与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我采取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一)、谈话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所以,在上课的伊始,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与学生进行交流火有哪些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如何得到火?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补充课题“用冰取火”,问问学生,用冰取火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用冰取火的课文,相信学完之后,大家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二)、讨论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在理解这一问题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主寻找取火原因。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零下20多度是怎样的感受,并补充关于南极气候的资料,从而进一步感悟天气的寒冷以及火对于他们的重要作用。原因不难理解,但是,孩子们很难站在队员们的角度去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机。所以,我准备利用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现在你就是一名勇敢的探险队员,踏上了这座冰雪覆盖的孤岛上,寒风向你扑来,你忍受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艰难地行走在茫茫冰原上,而偏偏这个时候,打火器却找不到了,现在,没有了火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觉得孩子们通过充分的想象和富于激情的表达,能拉近学生与探险队员的情感距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我准备引导学生从年轻人的动作、神态中想象他的心理活动。例如:“望着茫茫的冰源”“久久地思索”等词,都能说明这名队员肯于动脑筋,能利用南极现有的唯一资源,冰和阳光,并将凸透镜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充分说明了他的聪明与智慧。

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首先让学生通过合作,明确制作冰透镜的过程,并结合动词,说一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第7自然段了解队员的做法和等待过程中的焦急心情,体会队员们内心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取到火之后的兴奋、喜悦做好铺垫。而取火原理又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准备利用课件演示,再加上自己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四)、升华情感。

最后,再带着这样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迁移。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你或你周围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是怎样运用智慧克服困难的。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迪,体会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的精神。

没有火: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取到火:欢呼、跳跃。

板书的设计我力求简洁、明快。通过重点词的出示,帮助学生体会探险队员心情的变化。

用冰取火的教学设计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探险队员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和使自己绝处逢生的智慧。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探险队员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取火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探险队员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和使自己绝处逢生的智慧。

教法:启发引导、范读

学法:自主探究、读一读

图片、小黑板

一、激趣导入:5分

2、板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15分

过渡语: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做好读书准备,读中圈点、批注,

完成以下任务:

1、出示自学提纲

(1)圈出不认识的字、词,查或问,标音节。标出值得积累的生词,体会词意。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读第一自然段。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主读文、标记。

三、合作探究:15分

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少的收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我们的学习收获吧!

1、字词检测

(1)我会读、我理解:

顽强 测量 绝望 思索 束手无策 镜子 风暴 一筹莫展

(2)交流自己积累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

(1)合作读文(小组自由组合,方式自选可一人一段、合读),说说自己在各段中的发现或读懂的内容。

(2)各自试从文中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相互交流看法。

3、师生交流、探讨。

4、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相机评读。

6、一边看图片,一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画出。

7、教师小结。

四、堂清检测:10分

1、听写词语。

顽强 测量 绝望 思索 束手无策 镜子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1、综合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

2、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和智慧,激励学生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句与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道理。

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放大镜。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放大镜、玩放大镜。

2、在南极这样美丽却十分寒冷的地方,人们最需要什么?

3、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归纳,板书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怎样用?结果?)。

1、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练习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识字。

3、检查识字情况。(可借助识字游戏达到识字目的)。

4、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字卡,(字卡上的字是生字表以外,课文内的,自己还不认识的字),考考大家,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5、提出读书要求:同桌合作,互读互评。

[学生比较读,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解惑(一)。

1、带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冰取火”分段朗读课文。(自荐与推荐相结合)。

2、打火器找不到了,南极又特别冷,十分需要火。那么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板画太阳)。

3、在这个十分寒冷的南极,没有火了队员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紧张、害怕、惊惶。

生2:不知所措、无助、走投无路。

4、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的心情和火的重要性。

《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当一堂课结束后,依然有许多的孩子围着你,和你交流课堂上的内容的时候,这对于教育来说,我认为是最好的兆头。

在课堂中,也有一些出彩之处,比如,我请孩子勾画出制作“冰透镜”过程中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语,并请孩子汇报制作过程,汇报完了以后,有许多的同学都高高举起了手,指名一生说,他告诉我“冰透镜”的实验与他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用放大镜聚光着火的道理一样,此时马上又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在家里也作过这样的实验,当时是夏天,太阳比较大,但是我还是等了很久,可是在南极洲,冰天雪地,那么寒冷,几乎感觉不到太阳光,他们要多久才能点燃火呀?”此问题一提出,我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一分钟,两分钟……”“省略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能替换成其他词语吗?试着读一读,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聚集太阳点火等待的时间特别的漫长,体会其艰辛和毅力。

当我在结束《用冰取火》时,许多孩子走到讲台前围着我,黎嘉昊说:“老师,我觉得这位年轻的探险队员很了不起,他在想的问题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看嘛,他是‘久久地思索’,而且我还知道所有的探险队员都很有耐心。”我追问,从那里知道的,他接着说:“他们在等的时候已经等了很长的时间,可是,火绒不是一下子就点燃的,是‘过了一会’,因为,你南极的阳光本来很柔和,惨白无力,它的热量很少,所以要等很久。”

吴亦杨告诉我:“老师,我还知道了南极的温度有的时候不止是零下20摄氏度,有的时候可能达到零下30-40摄氏度,到那里的人们就是穿了厚厚的羽绒服,他们还是会冷得打哆嗦。所以他们最需要的是火。”

唐文焯同学更有意思,他说:“老师,我知道了课文中的年轻探险员和我们学习过的《山沟里的孩子》一样,找到了一把智慧的钥匙,挽救了在寒冷中的探险队员们的生命。”我当即表扬他,真会联系课文学习。

昨天,校长推门听课,是我的语文课!正好上到了《用冰取火》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字词,读了几遍课文,这节课主要以分析课文为主!

在这节课上,我以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用冰取火?2、这个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3、怎样用冰取火?(用冰取火需要哪些条件?)为切入点,引导教学。大体的框架是好的,以问题驱动,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参与学习!这样的设想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如:1、读得太少。我以为课前预习及第一课时教学的时候,已让学生充分地读了课文,所以这节课就以解决问题为主,相对读得较少!2、把学生统得太死,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3、忽视了个别学生,部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节课几乎没回答过问题。这也是这个班普遍存在的共性,比较被动一些,问不到,就不想说!

还得尽快熟悉学生,摸清学生的底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吧!我希望我有更多的时间能专心地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可是时间为什么总不够用呀!

西北旺学区永丰中心小学佟富芝。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看,同样观察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但能说谁对谁错么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呢,无论我们的课程怎么改,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姓"语",我们的教学就会展现一片新天地.为此,我在教学《用冰取火》这课时采用情景教学,万变不离其宗——读.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其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冰取火》,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南极气候的信息去读读课文.过度语的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如:"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这一段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三个层次:。

(1)找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有,火!火!火呢你什么心情带着理解读一读.

(2)播放课件:感受南极的气候.

此时,风越来越大,狂风怒吼,冷啊!饿啊!怎么工作怎么生活无法!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再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段.

(3)仅仅只有冷吗无法工作,无法生活,意味着死亡,即将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离开深爱着你的爸爸,离开深爱着你的妈妈,消失在这烈风,酷寒,暴雪的孤岛上,你是怎样的心情带着你的理解读吧.

以上设计层层递进,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水到渠成.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如:"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一段的教学设计。

(1)你紧张,害怕,惊惶,你不知所措,你走投无路,你无助……带着你的理解读句子.

(3)你惶恐极了,你伤心极了,再读.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此时的太阳也失去了它仅有的一点点温暖,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显得惨白无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1)我们的探险队员也是这样想的,怎么能这样离去呢怎么能这样被击垮呢我们的队员是顽强的,我们的队员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发出了心底的呐喊,读句子"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2)不!不能!决不!不甘心,一定要想出办法!再读.

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用冰取火》说课设计

一、读薄:

1、这篇课文讲的是(                         )的故事。

二、读懂:

1、会读词:徘徊 几乎一筹莫展 摩挲 白昼 恢复 束手无策。

2、理解词意:徘徊——。

一筹莫展——。

3、熟读课文(至少五遍),理清文章段落:

第( )到( )自然段写的是事情的起因。

第( )到( )自然段写的是用冰取火的过程。

第( )到( )自然段写的是探险队员处在欢快的气氛中。

4、“用冰取火”冰是水在零度及零度以下凝结成的固体,遇火就会融化成水。“取”是(      )意思,在文章中指(      )的意思。

三、读好:

1、读全文,你从课文哪两个自然段看出火的重要性?第( 、)段。

我会填空:【读这两自然段后填】。

(1)没有火,就(         );没有火,就(         );没有火,就(        )。

(2)这团红红的火,(             )。带来了生的欢乐;这团红红的火,(                           )。

2、读三遍下边语段。

他取来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1)从(   )(  )(  )(  )这几个动词中我了解到了制作冰透镜的过程。

(2)用“——”画出做冰透镜的材料,用“~~”画出制作工具,用“….”画出制作过程。

(3)依照这样的规律,仿写一个自己亲手做过的东西。(比如:剖鱼、做凉拌菜、做风筝等)。

—————————————————————————————。

3、读第7自然段,冰透镜怎样取火的?

(1)老师引导漫谈:“一分钟”“两分钟”“又过了一会”是表示(    )的词语,反映了(            )的心情。

(2)我接着漫谈:

四、读厚:

)。

五、拓展练习:

1、找出本课的排比句读读,我也想写一组排比句:

2、搜集资料,看看还有那些发方式也可以产生火?

六、知识链接提示:

1、冰透镜为什么能取火?(探究原因)。

3、南极的气候特征。

4、关于南极考察队故事…….

《用冰取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

2、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和智慧,激励学生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句与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道理。

学习难点: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放大镜。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放大镜、玩放大镜。

教学流程(2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在南极这样美丽却十分寒冷的地方,人们最需要什么?

3、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归纳,板书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怎样用?结果?)。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练习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识字。

3、检查识字情况。(可借助识字游戏达到识字目的)。

4、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字卡,(字卡上的字是生字表以外,课文内的,自己还不认识的字),考考大家,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5、提出读书要求:同桌合作,互读互评。

[学生比较读,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读后感悟,整体感知。

解惑(一)。

1、带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冰取火”分段朗读课文。(自荐与推荐相结合)。

2、打火器找不到了,南极又特别冷,十分需要火。那么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板画太阳)。

3、在这个十分寒冷的南极,没有火了队员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紧张、害怕、惊惶。  生2:不知所措、无助、走投无路。

4、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的心情和火的重要性。

5、利用课件(播放一段忧伤,低调的音乐)创设情境。(师画外音:现在我们就是一名勇敢的探险队员,踏上了这座冰雪覆盖的孤岛。“怎么办,打火器找不到了”,我们无助,我们不知所措。一分钟、两分钟,似乎时间也为我们放慢了脚步。恐惧的你站在雪地里一动不动,任凭寒风呼啸,似乎一点也感觉不到;绝望的你在心里无数遍的呐喊,“女儿,爸爸对不起你,不能陪你买心爱的玩具了。”我们陷入了死的困境,流下了绝望的泪水。)。

6.、谈话采访:现在我学着电视上《实话实说》栏目形式,采访一下你们这些勇敢的探险队员,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生:我惶恐极了、伤心极了,我不能再照顾家中的老母亲了。

……。

7、把感情融入课文中,再读一读3、4自然段。(教师相机板书一筹莫展)。

解惑(二)。

2、带着第二个问题默读6、7自然段。

3、和同桌说一说:那个年轻队员先做了个什么?是怎样做的?

4、学着这个年轻人的做法也来做一个冰透镜。(师生用手比划学做冰透镜,教师相机板书刮、摩挲。)。

5、教师板画冰透镜。你看它像你们玩过的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能具体说说吗?(学生边说教师边用放大镜演示)。

生1:我用放大镜放大了比较小的东西。

生2:我用放大镜烧过纸,结果把纸烧着了,还冒烟了呢。……。

6、四人小组讨论:年轻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讨论时可用画图或朗读的方法帮助理解。)。

7、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组:展示图画,小小讲解员做讲解。听众做出评价,修改不足之处。教师相机板画平行光线、火绒、焦点、青烟、红点。

第二组: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

8、(课件:课文插图)这就是他们用冰透镜取火的情景,你们看……(教师感情朗读第七段)。

9、想象队员们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10、带着这些感受练读第七自然段。(你觉得第七段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你特别想读给大家听,就赶快举起你的小手吧。)。

11、利用课件,发散思维。如果你是一名获救的探险队员,你会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教师相机板书欢呼跳跃。)。

生1:我会高兴地跳起来。

生2:我会赶快写一封信把刚才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来,拿回去给我的家人看。

生3:我会对着南极的天空大声喊道:南极,我们顽强的意志是不会向你屈服的。

解惑(三)。

1、现在你们说说事情的结果如何?

2、让我们带着获救后的激动与喜悦一起读第八段。

(四)延伸拓展,指导实践。

1、为什么那个年轻人能够想到用冰做成冰透镜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

2、深化中心,谈谈感受。这时,你想对他说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实践。

1、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生字。

2、小组内自主识记字形,分析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3、书写实践。

(1)先独自习字,再组内交流,评选写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2)请小老师上台板演,教授。

(3)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在掌握书写要点的基础上进行书空。

(4)学生习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六)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现在还想和老师、同学说些什么?

[学生对本节课的课堂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他评,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

(七)板书设计(略)。

《用冰取火》说课设计

三年级的识字教学相对二年级来说,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仍是重要任务,而三年级恰恰又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尽管教学时间少,教学内容多,但有效落实识字教学,仍是不可忽视的.

课标对三年级的识字教学是这样要求的:要求学生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独立识字.要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继续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识字.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吴颖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围绕"如何有效地处理三年级的生字"这个中心议题来进行研究的.她力求体现学生的独立识字,没有像低年级那样亲自教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去识记生字,而是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识字.比如: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读;抽学生读生词;"开火车"等.那么,老师又该担当什么角色呢学生独立识字,老师是否就一概不管呢不是.吴颖老师处理得非常好.她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点拨.比如:在读音方面,侧重轻声的"摄氏度",平翘舌的"筹,赐",多音字"几"等;在字形方面,侧重容易搞混的"筹,策,复"等;在意思方面,侧重抓"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对反义词.同时,她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地反馈矫正,并关注学得不好的学生,再次给他从不会到会的机会.

中年级也是词语教学的重要阶段.吴颖老师非常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词义的方法.比如:查字典,根据字义合成词义,用近义词代替等.

虽然是第一课时,重在识字,但老师随时渗透"以读为本,以读促讲,以读引思"的教学思想.哪怕是读课题,或者读板书上的短语,都是引导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这样老师少了很多讲解,学生多了更多实践.在读课文时,注重层次和步骤,每次读之前的目的性都很强,要求很明确.比如:第一次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第二次读,要求"把生字带进课文中再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第三次读,要求"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勾出有关的句子."。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吴颖老师注重教给方法.她尝试的一些方法值得大家借鉴.比如:先给学生搭一把梯子,帮学生拟出思路:"课文主要写了谁在哪里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然后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怎样用简洁,完整的语言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是一个指导学法的过程;接着就让学生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去组织语言进行概括,这是一个试用学法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在全班来概括,这就是一个运用学法的过程.

吴颖老师在这节课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从一开始的引入,到后来进入识字教学,再到最后的初步感知课文,她的语言都非常自然,流畅,亲切,如行云流水般给人一种美感!

总之,吴颖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有几点个人的想法提出来与同人们进一步探讨,商榷.

课后生字条的字是认读的下限,在课堂上应该都要处理,即使是老师认为学生也许会认不用教的字,也都应该以"检测"的形式进行处理.识字教学不能只重字音和字义而轻字形.因为"会认"其实还是建立在"认清字形"的基础上的,否则会出现本课会认的字搬不了家,或者跟形近字混淆,错别字更加严重.所以本课的一些难点字形应该处理,比如:结构容易写错的"茫"和"焦";形近易混的"徘——排","赐——踢","缕——搂"等.

现将我校三年级教研组研究的识字教学方法推荐给大家,以供参考:首先师生都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到底什么是生字在这一点上,我们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每个学生在平时的渗透性识字当中,已经认识了许多字,也许生字条中他已经会认好几个了.也许曾经在课堂上学过,生字条中已经没有的字,但学生又回生了,不认识了.因此,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真正的生字是他在这篇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也许是生字条里有的,也许是生字条里没有的.我们就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识字教学:。

(1)确定"生字",圈出文中自己不会认的字,待会儿重点解决.对于生字条里早就认识的"老朋友",就给他们打个招呼,对照拼音准确地喊出他们的名字.

(2)独立识字,用以前学过的最有效的方法来识记圈出来的生字.等一下每个人都要当"小老师"的,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备课".

(3)同桌交流,把你圈出的生字像老师一样讲给同桌听.

(4)全班交流,老师参与,共同强化重,难点.假如学生没有点到的,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行补充.在此过程要注意灵活安排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结合上下文,有的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有的可以进行扩词和造句等等.

(5)以游戏形式检测生字条全部生字,及时反馈矫正.

(6)把生字放进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理解词语要关注学生的程度,尊重学生的差异,可以让他们提出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该理解的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本课的"徘徊","摩挲","驱赶"等.不然一篇课文都学完了,也许还有些词义学生搞不懂.

4,学习生字一定要和具体的语境相结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不要孤立地认字,写字.所以最好在写字的时候,带一个词语,甚至再扩一个词语,完了再选两个造句.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用冰取火》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一个探险队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挽救了大家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决不放弃的信心,运用知识和智慧,就会战胜困难。这也是文章的教学重点。

文章渗透了凸透镜聚焦及光的折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用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2.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用冰取火所蕴涵的凸透镜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南极风光、重点句子)。

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观察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用冰取火》这篇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师板书“怎样取?为什么取?”)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解决你心中的疑问。(生快速阅读课文,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后)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探险队到达南极,他们要生火做饭,发现打火器不见了,最后有一个年轻队员想到了用冰取火的方法,把火给点燃了。

师:很好,你说得非常完整而且简练。那么,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年轻队员特别聪明。/我觉得他的知识非常丰富,也很聪明。

师:哦,看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年轻队员非常聪明,充满智慧,可以这样说吗?(板书“聪明”)。

二、理解“怎样取火”部分。

师: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这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运用智慧用冰取火的。找到有关段落了吗?

生:(快速浏览后,齐说)5~7自然段。

师:默读第5~7自然段,抓住能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一会儿把你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介绍给组内的小伙伴。(生默读、标画、组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自学中适当提示:介绍的时候,可以用抓词语讲解的方式,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

师:哪个小组把你们组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追问)你们组用什么办法理解的?

生1:我们组是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我们画的是第6自然段的几个词,取、刮、摩挲,他先取来一块冰,用小刀刮,然后不断摩挲,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冰成为半球形的冰透镜。

生2:我们画了第7自然段的“举”、“向”、“穿”、“射”,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

生3:应该还加上一个“焦点”这个词,因为,他让光穿过冰透镜是想把光线聚集,这样就可以点燃火种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用找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的?(生没有举手)。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用了画图的方法,那么刚才这两个小组讲清楚了吗?

生:不太清楚,有点乱。

师:大家能否用表示顺序的词“先、然后、接着、最后……”(板书)试着说一说。我想这样就能条理清晰了。(全班练习。指名说)。

师:通过画图来理解课文内容也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是用这种方法来理解的?来给大家展示展示?(学生上来一组,在实物投影上边指图边解释)。

师:你们觉得他们组画的图有什么问题吗?

生1:光线穿过冰透镜,应该把线条画得穿过冰透镜。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评价他们的?(提示大家,别脱离开课文)。

生2:(读)“他举着冰透镜……”我觉得,如果光线不穿过冰透镜就不可能形成焦点。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3:我从课文中抓住了“焦点”这个词,他的图不应该把光线最后画成平的,应该是几条线连成一个点,才是焦点呢。

师:你们组知道问题了吗?自己来说说。

师:这里蕴涵着丰富的光学方面的知识。老师也找来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课件动画:光的折射)。

师提示:同学们看的时候注意关于焦点的问题。

师:大家在看屏幕时仿佛很轻松,大家也了解了课文内容,在当时面临的是怎样的情况?

生:面临死亡的威胁。

师:这真是一个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时刻,这也是带给人希望的时刻。(出示课文第7段)应该读出怎样的感受?(生练读)。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非常危急的感觉,我来读读。

生2:我觉得在读“一分钟,两分钟……”时应该再紧张一点,因为他们等的时候肯定时间长,还特别特别饿,特别特别着急。

师:你从哪儿看出时间长的?

生:有一个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仅仅是等待的时间长吗?

生3:时间一长,他们就可能想:这样到底行不行呀,就更着急了。

师:是呀,当时大家的心情太着急了,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

生4:我觉得最后一句还应该读出兴奋的心情,因为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火着起来了,他们一定特别兴奋。我来读读。

师:这里的标点符号关注了吗?要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生再次练习)。

生1:我知道南极特别冷,如果你倒一杯水,水还没有落到地上就冻上了。

生2:我查资料上说南极特别冷,温度在零下六十九度呢。

生3:我找到了第1段的第2句。(读原句)。

生4:我抓住了“变化无常”这个词,也许刚刚天气还挺好的,一会儿就刮起风暴,他们还在进行科学考察。

师:气候非常恶劣,让我们通过屏幕,也来感受一下南极风暴的残酷吧。(课件演示南极风暴场面)这是从南极带回来的真实的录像资料,在恶劣的气候下,探险队员还要工作,为了科学考察还要坚守在南极。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被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惊呆了,是呀,这样的环境没有火……(生接。教师课件出示重点句“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师:读读,谈谈自己的理解。带着这种体会,好好读读这句。发现了吗?这句话有一个特点。

生:开头都是“没有火”。(师生合作读)。

(生接:太重要了)。

师:再试试,读出这种感受。(指名读)。

师:是呀,这种恶劣的环境,怎能没有火呢?带着这种感受再回过头来读课文第7段,相信读后你一定会对当时的紧张有更深的体会。

四、体会最后的成功。

师: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运用他的智慧,用冰点燃了生命之火,拯救了整个探险队!(师引读:这团红红的火……学生接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此刻,你就是探险队中的一员,我就是记者,采访一下,你又是什么感受?

生1:我要向那个年轻队员说谢谢,是他救了我。

生2:我能够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活下来了,真是太激动了!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练读、指名读。是呀,这团红红的火……齐读)。

五、深入理解核心人物。

生1:我佩服他的不放弃的精神。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读)“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我抓住“束手无策”这个词,说明当时他们都没有办法了,可是年轻的队员不放弃,还在想办法。

师:想象一下,当时他可能会怎么想?

生2:他可能想,现在大家都绝望了,我不相信,不会就这样让自己死在南极。

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句。

师:他一次次问自己,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还用回答吗?这种句子就是反问句,反问句不用回答,但是更强烈地表达了他不放弃的心情。(生感情朗读后,指名读)。

还在想办法。

师:是呀,也就是刚才大家谈过的他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生2:我觉得他头脑特别灵活,冰透镜就像放大镜,放大镜能让易燃的东西燃烧,他想到用冰做放大镜。

师:太阳呢?

生:当做光了。

师:他灵活运用知识使光能转化成了热能,点燃了这团生命之火。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生:是火!

师:仅仅是这些吗?(小组内交流)。

生小结:是知识、智慧和不放弃的精神。(板书)。

师:课前同学们产生的疑问都解决了吗?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要冷静下来,想办法。

生2: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困难。

[教学思考]。

执教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使我对课改的新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思考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的地方:

1整体设计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可能是一致的,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的问题。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过程中,我将这篇课文的重点需要理解的内容抽象出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将如何处理也理清了步骤。

但是,在课堂上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硬牵着学生走,而是尊重学生的体验,学生谈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按照学生的兴趣点进入到那个要点。上课开始,在简单回顾课文内容后,我设问:“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目的在于先了解学情,以便根据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学生的关注点很自然地都集中到了年轻队员的身上。因此,我将年轻队员怎样用冰取火提到前面处理,目的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再利用过渡语自然过渡到其他要点的理解,整个教学设计关注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的重难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心里非常清楚。关键在于如何顺应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并把它引导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往往需要教师把每一个环节会出现的几种情况都考虑周全,如何去引导成了关键。因此,我在课文的衔接之处动了不少脑筋,设想了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精心准备了过渡语,努力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使课堂更有语文的味道。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在自读感悟的环节中,学生分别画出了能够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因为学生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后再安排组内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互相碰撞,以便从别人身上汲取灵感,互相补充。接着,在理解取火方法时,安排小组用自己组内喜欢的方式,可以抓词语谈理解,也可以画图来理解年轻探险队员的做法。这样做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采用画图法更能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画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思维碰撞,畅所欲言,才能完成小组内共同的成果。这种合作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学生有的可抓,有的可说,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说是比较有效的。

其次,文章有不少地方适合感情朗读,比如南极气候恶劣、队员陷于绝望等句子,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教材。这时,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有关句子,其他学生就会互相评价。如果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教师也要及时范读,让学生通过评价老师的朗读,而将句子读得有声有色,这样就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创设了情境,突破了难点。

在学生理解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时,截用一段flash,将太阳光如何照射到冰透镜,又如何发生折射、聚焦,最后如何点燃,形成了动态的火的生成过程。这样就很容易突破难点。另外,在体会南极的恶劣气候,同时也是理解火的重要性的时候,我播放了南极风暴的视频,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4在阅读感悟的同时,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篇课文有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点。例如:在体会火的重要性时,渗透了对排比句的认识。还有对反问句“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这句话的处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并没有给这些句式下定义,而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句子的外在形式,体会句子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这些细节的设计,都力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人们常说,讲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总有些感到遗憾的地方。

首先,对课堂上的一些细节把握和处理还不够到位。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是实施过程中往往蜻蜓点水。

例如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取火的方法时,学生一古脑地将所画的重点词说了出来,并没有真正把他的理解谈透彻,只是模仿课文的叙述简单说了说,这时我的指导有些偏弱。因此,导致后面用画图法展示的过程中,有的小组的图画中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问题。其实,很有可能是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

用冰点火

一、教学目的:

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4、会认识本课15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以及会写八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民、难点:

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凸透镜与南极的图片资料。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我们的科考队员最需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在没有火的前提下,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用冰取火的故事。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这些问题,课文中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读时用所有可能的办法认识生字。读通句子。

2、抽读。

3、看看,通过刚才的读文,你都了解了什么?这里,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4、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南极的寒冷以及在那里火的作用之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火那么会出现的结果。使同学们在学习、谈论的过程激发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文中所讲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用冰取火》。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

学生读文。

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写本课的生字。

《用冰取火》教案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了冰透镜,点燃了火,课文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并学习探险队员能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

(四)、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不了解凸透镜聚光的原理,所以要实现上述目标,我觉得有几下几个困难:

1、学生能了解冰透镜的制作过程,但很难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以及用冰取火的原理。

2、用冰取火一事与探险队员的智慧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只能说出个大概,但很难站在探险队员的角度,体会他的办法之妙,利用南极仅有的冰和阳光,就能取到火,将自己和队友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三、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这样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再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来谈谈教法与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我采取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所以,在上课的伊始,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与学生进行交流火有哪些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如何得到火?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补充课题“用冰取火”,问问学生,用冰取火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用冰取火的课文,相信学完之后,大家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二)、讨论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在理解这一问题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主寻找取火原因。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零下20多度是怎样的感受,并补充关于南极气候的资料,从而进一步感悟天气的寒冷以及火对于他们的重要作用。原因不难理解,但是,孩子们很难站在队员们的角度去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机。所以,我准备利用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现在你就是一名勇敢的探险队员,踏上了这座冰雪覆盖的孤岛上,寒风向你扑来,你忍受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艰难地行走在茫茫冰原上,而偏偏这个时候,打火器却找不到了,现在,没有了火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觉得孩子们通过充分的想象和富于激情的表达,能拉近学生与探险队员的情感距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我准备引导学生从年轻人的动作、神态中想象他的心理活动。例如:“望着茫茫的冰源”“久久地思索”等词,都能说明这名队员肯于动脑筋,能利用南极现有的唯一资源,冰和阳光,并将凸透镜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充分说明了他的聪明与智慧。

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首先让学生通过合作,明确制作冰透镜的过程,并结合动词,说一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第7自然段了解队员的做法和等待过程中的焦急心情,体会队员们内心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取到火之后的兴奋、喜悦做好铺垫。而取火原理又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准备利用课件演示,再加上自己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四)、升华情感。

最后,再带着这样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迁移。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你或你周围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是怎样运用智慧克服困难的。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迪,体会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说板书。

没有火: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取到火:欢呼、跳跃。

板书的设计我力求简洁、明快。通过重点词的出示,帮助学生体会探险队员心情的变化。

用冰取火教学教案设计

当一堂课结束后,依然有许多的孩子围着你,和你交流课堂上的内容的时候,这对于教育来说,我认为是最好的兆头。

在课堂中,也有一些出彩之处,比如,我请孩子勾画出制作“冰透镜”过程中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语,并请孩子汇报制作过程,汇报完了以后,有许多的同学都高高举起了手,指名一生说,他告诉我“冰透镜”的实验与他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用放大镜聚光着火的道理一样,此时马上又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在家里也作过这样的实验,当时是夏天,太阳比较大,但是我还是等了很久,可是在南极洲,冰天雪地,那么寒冷,几乎感觉不到太阳光,他们要多久才能点燃火呀?”此问题一提出,我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一分钟,两分钟……”“省略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能替换成其他词语吗?试着读一读,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聚集太阳点火等待的时间特别的漫长,体会其艰辛和毅力。

当我在结束《用冰取火》时,许多孩子走到讲台前围着我,黎嘉昊说:“老师,我觉得这位年轻的探险队员很了不起,他在想的问题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看嘛,他是‘久久地思索’,而且我还知道所有的探险队员都很有耐心。”我追问,从那里知道的,他接着说:“他们在等的时候已经等了很长的时间,可是,火绒不是一下子就点燃的,是‘过了一会’,因为,你南极的阳光本来很柔和,惨白无力,它的热量很少,所以要等很久。”

吴亦杨告诉我:“老师,我还知道了南极的温度有的时候不止是零下20摄氏度,有的时候可能达到零下30-40摄氏度,到那里的人们就是穿了厚厚的羽绒服,他们还是会冷得打哆嗦。所以他们最需要的是火。”

唐文焯同学更有意思,他说:“老师,我知道了课文中的年轻探险员和我们学习过的《山沟里的孩子》一样,找到了一把智慧的钥匙,挽救了在寒冷中的探险队员们的生命。”我当即表扬他,真会联系课文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用冰取火》教案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

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边说边展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你们来看,这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课件展示)通过预习,你们已经对南极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

3、在南极这样烈风、酷寒、暴雪的环境里,人们更需要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南极的并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4、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小声读课文,要求:(1)注意你的读书姿势(2)把你掌握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3)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开火车读(出示课件)。

3、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

4、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

2、2、请同学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一起读,再读中体会火的重要性。

4、难道他们真会默默地等待死神的到来吗?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探险队员是怎样做的。

5、师总结: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半球形的“冰透镜”,以及阳光通过并透镜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

6、齐读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说说度的时候你注意了什么?

8、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凭着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他们终于成功了!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团红红的火——”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欢呼,跳跃,想在欢庆一个重大节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进一步体会火的作用之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