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里的价值的论文(优秀19篇)

时间:2023-12-02 15:48:47 作者:温柔雨

范文是一种优秀作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书写质量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实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范文范本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浅谈人力资源价值衡量之我见论文

朋友在自己的领域里可谓精英,年纪轻轻就是主管,月薪好几万。却心有旁骛,觉得领域之外的事情才是真正感兴趣的,比如修理东西。家里两把沙滩椅,他修了三四次,互相换钢管、换螺丝、换椅面,不亦乐乎。女儿玩具坏了,他也会立即扑救,尽管做这些事情的时间成本早已超过了再买一件的支出。

但他认为这样做“值得”,每每说起这些,掩饰不住的成就感。

而工作,这个每天花他3/4精力的东西,却让他觉得根本“不值得”花什么心思。名片上堆砌的别人看来是“成就”的东西,在他看来无非是工作的“副产品”而已。

想起“不值得定律”

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一般而言成功率比较低,就算成功了,也不会觉得有多大成就感。

伦纳德·伯恩斯坦也有这样的苦恼。

伯恩斯坦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但最倾心的却是作曲。他很有创作天赋,曾写出一系列不同凡响的作品。就在伯恩斯坦在作曲方面斩获颇丰的时候,他的指挥才能被当时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发现,力荐他担任乐团的常任指挥。

伯恩斯坦一举成名。但内心深处,他更热衷于作曲。“我喜欢创作,可我却在做指挥”,这个矛盾一直在折磨着伯恩斯坦。虽然闲暇时还会找时间作曲,但阻挡不住的是,他的乐思渐渐枯竭。

我想,我的精英朋友,需要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事业,在内心究竟值不值得。

不久前遇到另一位朋友。

外人都说,何苦?她却觉得自己很“值得”。

而回老家,进机关,这些事情,根本“不值得”去做,即使勉强自己去做,也体会不到什么快乐。

讲了这么多“值得”与“不值得”,你会发现,其实究竟“值得”还是“不值得”不是外人的眼光说了算,也不是社会普遍价值体系说了算,而与自身的价值观、个性气质和现实处境有关。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那里,有不同的兴奋度。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自己标定的“值得”与“不值得”吧。如果是主观上认定不值得的事,就算披着光鲜的外衣,前途远大,自己也会觉得味同嚼蜡;在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上,哪怕是用西瓜换芝麻,也会感到快乐,并认为每一个进展都很有意义。

价值感没有标杆。很多事情,一旦有了意义,即使琐碎,也会变得有价值。

认识一位做了总经理的妈妈,单位时间成本挺高的,也就是说,她工作起来,效益非常可观。但是,她却用大把的时间用来陪孩子。你经常可以看到,她带着孩子在小区里面玩水玩沙,骑车跑步。她给孩子挑选读物时的认真,给孩子准备食物的细心,还有,她在家一心一意陪孩子看动画片的专注,都让你觉得,她很享受于此。

可以在内心做一个权衡。一件事情,如果让你产生兴奋疲劳,先寻找一下它的意义,如果找不到,索性放弃;一件事情,如果让你兴奋无比,就算别人觉得毫无价值,也不妨坚持下去。这样,当你对年轻时所从事的事业晚年触摸的时候,才不会心存遗憾。

其实所谓理想,就是找到自己的偏好,从中获得乐趣了,自己喜欢了,热爱了,无论拿出多少精力去应对,都是值得的;反之,如果不是你的那杯茶,勉强为之,那么,无论你怎么都喝,都喝不出什么味道,果断倒掉或者赶紧换一杯,才是正途。

(作者:郭韶明)。

自我价值:我们都不是完美之人。

奥卡姆剃刀原则: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信息。

浅谈体育课的锻炼价值论文

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得出一个结论: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1体育课最基本的作用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通过体育课堂,根据学生身体情况,安排适当的运动与运动量,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育课上教师教一些基本知识,如队列队形、篮球战术、健康知识等等。体育课堂教学把运动技能学习作为基础,把掌握运动技能作为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学习运动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运动技能,在运用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形成运动爱好、专长和习惯,在不断的运动实践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学习,提高运动意识,逐步养成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寓德育与体育之中。

体育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如教育学生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动作形象,寓德育与体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通过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成为社会的主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在体育活动或竞赛当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比赛活动,这种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提高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能力、尊重并关心他人的意识、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将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合理安排运动量,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活动有一定的强度,能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让学生在教师、同学的鼓励下、集体荣誉的影响下,克服惰性,提高“吃苦耐劳”的能力,发扬艰苦拼搏的精神,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课堂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体质健康、身心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体育课的锻炼价值论文

游泳是一种普及性比较高的运动,游泳不仅可以作为一项娱乐运动,更重要的是游泳还可以强身健体,对整个身体健康都有好处,还能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尤其是冬泳。那么游泳运动的锻炼价值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改善心血管系统。

游泳对心血管系统的改善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冷水的刺激通过热量调节作用与新陈代谢能促进血液循环;此外游泳时水的压力和阻力还对心脏和血液的循环起到特殊的作用,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得到改善,静止状态下舒张压有所上升,收缩压有所下降,因此血压值变得更为有利;血管的弹性也有所提高。

2提高肺活量。

肺功能的强弱由呼吸肌功能的强弱来决定,据测定:游泳时人的胸部要受到12―15公斤的压力,加上冷水刺激肌肉紧缩,呼吸感到困难,迫使人用力呼吸,加大呼吸深度,这样吸入的氧气量才能满足机体的需求。游泳促使人呼吸肌发达,胸围增大,肺活量增加,而且吸气时肺泡开放更多,换气顺畅,对健康极为有利。

3加强皮肤血液循环。

在游泳过程中,冷水的刺激能使皮肤血管收缩,以防热量扩散到体外。同时身体又加紧产生热量,使皮肤血管扩张,改善对皮肤血管的供血,长期坚持能使皮肤的血液循环得到加强。

4增强抵抗力。

游泳池的水温常为26度到28度,在水中浸泡散热快,耗能大。为尽快补充身体散发的热量,以供冷热平衡的需要,神经系统便快速做出反应,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抵御寒冷。经常参加冬泳的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改善,就不容易伤风感冒,还能提高人体内分泌功能,使脑垂体功能增加,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5减肥。

游泳时身体直接浸泡在水中,水不仅阻力大,而且导热性能也非常好,散热速度快,因而消耗热量多。另外游泳减肥法可避免下肢和腰部运动性损伤。在陆上进行运动减肥时,因肥胖者体重大,使身体(特别是下肢和腰部)要承受很大的重力负荷,使运动能力降低,易疲劳,并可损伤下肢关节和骨骼。而游泳项目在水中进行,肥胖者的体重有相当一部分被水的浮力承受,下肢和腰部会因此轻松许多,关节和骨骼损伤的危险性大大降低。

6健美形体。

在水中运动由于减少了地面运动时地对骨骼的冲击性,降低了骨骼的老损机率,使骨关节不易变形。水的阻力可增加人的运动强度,但这种强度,又有别于陆地上的器械训练,是很柔和的,训练的强度又很容易控制在有氧域之内,不会长出很生硬的肌肉块,可以使全身的线条流畅、优美。

关于游泳运动的锻炼价值有哪些,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可见游泳的好处还是非常多的,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还能够减肥,适合大多数人来练习。需要注意的是,游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做好保护工作。

浅谈体育课的锻炼价值论文

跆拳道是很常见的一种运动,对这些运动在选择上,完全是可以放心进行的,跆拳道对提高身体体质有很好帮助,而且长期的选择,对促进身体各方面发展有很好帮助,因此这样的运动是很多家长给孩子们的选择,那跆拳道的锻炼价值是什么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

在练习跆拳道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项运动很重视礼仪,所以在练习的时候,也能锻炼我们的素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这项运动,希望孩子能够把跆拳道的精神带进日常生活中,以增加她们的自信心及独立性,为将来成为栋梁之才打下基础。

作为一门强身健体又锻炼意志的体育项目,跆拳道能够帮助孩子缓解学习的压力,在劳逸结合中改善他们的学习精神状态。

跆拳道的每一个动作对准确性、速度、力量及控制能力的要求很高,非常能练就训练者勤奋、顽强、虚心好学的意志品德,同时也对增强孩子体质,增高及加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跆拳道是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练习的运动。

很多学校的老师也表示,不能让孩子只做一个学习的机器,应该培养他们多样的兴趣爱好,跆拳道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良好的品德,有些学校都开设了跆拳道这样一门副课。

跆拳道十分注重跆拳道文化礼仪的教导,练习跆拳道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的仁义尚礼的气氛和精神。

级位和段位低的要向段位高者行礼,后入门者要尊重先入门者等等。

孩子在摸索动作要领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会使得他们在跆拳道礼仪文化的感染下,变得谦敬礼让!

此外,学员从白带升到黄带并不会很艰难,这无疑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和勇敢。有了自信,就能消除紧张与胆怯,就能在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出从容和积极的态度。

在对跆拳道的锻炼价值认识后,对这样运动的选择,家长和孩子都可以放心进行,不过对跆拳道选择上,都是要长期进行,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既然选择了这项运动,就要长期的进行,否则停止后在锻炼,对身体也是会有影响的。

浅谈人力资源价值衡量之我见论文

举证责任的分配是一道公认的法律难题。到目前为止,大量研究对各种举证责任学说进行梳理、评论,并试图确立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最高人民法院不久前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举证责任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然而,在形形色色的疑难案件面前,人们发现,那些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可能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本文的目的不是提出一套新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而是试图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径。这种思路试图摆脱对制定法和各种理论所确立的举证责任规则的迷信,转而通过对与具体情境相关社会价值的衡量,追求一种实质合理性。

本文将从一个行政赔偿案件入手,展示价值衡量在举证责任分配中的运用思路。最后探讨价值衡量方法对举证责任分配中的普适性,以及如何防止价值衡量可能带来的`恣意。

一、对a死亡赔偿案的初步评论。

a在派出所接受讯问期间出现明显不正常的生理反应,在送往医院抢救途中死亡。县公安局未予尸检,即将尸体送殡仪馆火化,造成a死因难以确定。a家属起诉要求公安机关赔偿。公安机关的辩解是,a死于突发性疾病(a曾患有慢性恶疾)。法院认为,a因何而死,只能靠公安机关举证,公安机关无法证明a不是死于殴打等违法行为,应承担败诉责任,但又认为,不能完全排除a死于自身突发性疾病的可能,所以,被告究竟是否实施违法行为难以最终认定。于是判决被告“酌情赔偿”。

警察在讯问过程中是否使用了暴力,导致a死亡,是争执的焦点。行政诉讼法对于此类“事实行为”没有明确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如果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原告显然很难对此举出充分证据,其结果可能是不公平的。有两位法官在评论该案,进行事实推理之外,还指出了一个政策性考虑:a死因已无法查清,所以,判令公安机关对其死亡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或者完全不承担责任,都与法无据。

关于公安机关承担a死亡赔偿责任的理由,应当建立在其对a死因负有举证责任的前提下。在我看来,公安机关未予尸检的动机并不重要,公安机关实施违法行为的可能性有多大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安机关未能履行在本案情况下应当履行的尸检义务,导致事实无法查清;衡量各种法律价值,应当责令其承担在事实认定上的不利后果。

首先,在本案的特定情况下,公安机关负有尸检的义务。a在派出所接受讯问,公安机关无论如何必须对a的死亡有一个令人可接受的交代。公安机关仅以a生前患有慢性恶疾为由,认定a死于“慢性恶疾发作”,似有草率敷衍之嫌。通过尸检查清死因,是必须的。如果尸检证明公安机关实施违法行为导致当事人死亡,那么惩罚罪犯,安抚死者家属,改善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如果尸检证明公安机关没有实施违法行为,那也能够还公安机关一个清白。

[1][2][3]。

浅谈体育课的锻炼价值论文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均采用专项选修形式。兴趣与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浅谈体育课兴趣与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兴趣;自我锻炼能力。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均采用专项选修形式,学生自主选择有一定特长的项目进行学习。但问题在学校制定的专项内容是根据学校现有体育设施与条件而制定的,因此有许多学生并不能选到自己的专长项目进行学习,故兴趣与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科技论文,教学。兴趣能激发人们积极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愉快地从事某方面的活动,使能力、智能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对兴趣的培养应努力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

1、树立“学必求精”的思想。

任何体育项目对专项运动员来讲,树立不学则已,学必求精这并不难。但对普通大学生来讲这似乎很难,因为他们接触所学项目时间很短,有的学生更是只听说,但从未实践过。因此,教学课中技术技能的学习只能是整个教学的一部分,加强教学项目的理论学习就显得很重要,常言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例如在太极拳教学中,通过动作结构剖析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技术动作与攻防的关系等,这样学生就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看到一些门道,而不是依葫芦划瓢地机诫模仿。这样树立不学则已,学必求精的思想就有了基础。

2、“跃跃欲试”的调动。

要想使学生对每次体育课都表现出“想学”的欲望,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力求使语言严谨精炼,态度和蔼端庄,示范准确轻松,优美连贯,使学生在知觉意向中产生钦佩的连锁反应,即欣赏、羡慕、向往、思维、实践。尤其是在动作的示范要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趣,产生良性兴奋。认知派心理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兴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适应时,人们的兴趣最大。因此,学习新动作时,难度不能太大,若超越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通过努力暂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则兴奋的大脑会增添抑制因素,出现贪多嚼不烂,学不进去,若难度太小,思维过程容易出现“空隙”,神经系统往往会出现惰性,思想就会不自主地“开小差”了。所以,教师选择的手段或编排的动作,即要有一定难度,又要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跨越的内容为原则。使之在“钦佩”、“向往”的意向中,经过思维而产生积极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兴趣。科技论文,教学。

3、“区别对待”的合理应用。

青年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上常表现出两种不同状态:身体素质好,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对“新奇”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试一试,身体素质差,活动能力弱的学生,常表现出既想学,又害怕的消极情绪,怕“出洋相”,缺乏胆量和自信心。对前者,要防止蛮干合理安排,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体现阶段性和变异性,对后者,要分析产生困难或“畏惧”的原因,给予帮助。若由于身体素质的发展满足不了技术要求,应做到“素质先行”或布置课外作业,发展专项所需的素质,若由于过去学校场地器材条件差,或因受伤而引起恐惧心理,就要因人而异,贯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分解到完整,由保护帮助到独立完成等原则。例如,武术中的跳跃动作或是前扑动作时,首先由基础好得很学生在教师的保护下完成练习,接着,挑选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同样练习,当他经过努力完成了练习时,不仅显示出极大的喜悦,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增加了自信心,进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打消了其他学生的恐惧心理,解放了思想,产生“增力”情绪。

4、鼓励与表扬。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要熟悉学生的特点,还要看到他们的微小进步,以便使其积极性持续稳定地发展。当基础差的学生学会一个新技术时,不仅内心表现出极大的喜悦,行动上还会显示出敢于继续参加实践的积极效果。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促使同学及时肯定自己的进步,进行自我反馈,自我强化,树立信心,培养与巩固兴趣。

二、自我煅炼能力的培养。

自我煅炼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自我锻炼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为了发展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必须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一旦掌握了知识、技能,就能促进其自我煅炼能力的发展。可见,自我哦锻炼能力是依知识、技能的掌握为转移,并且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具体有以下6点:

1、对所学的各种知识技术的目的意义、技术要求应简单扼要的说明,并使之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加深,以便按照自己的情况选用适宜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科技论文,教学。科技论文,教学。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卫生常识,掌握自我评价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坚持长期的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

3、对同一性质的能力,选用不同的手段、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反复培养。例如,为了掌握传球技术,可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其结果必然使同学在愉快、活跃的情绪中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从而掌握并提高传球技术。

4、在不同的场地器材条件下,因人、因地制宜地进行锻炼的能力。如在准备活动中教给同学单人操、双人操、行进操等。又如,介绍阴雨天或缺乏场地器材条件的室内、外练习方法,使之锻炼时不受天气及场地器材的干扰。

5、要求同学按课的内容相互带准备活动,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由于经过了学习、思维、实践的体验,使所学知识技能得以巩固提高。

6、了解主要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了解动作术语,学会看体育图片,提高欣赏比赛的能力。科技论文,教学。这不仅丰富了生活情趣,提高了体育修养,也是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坚持自我煅炼的需要。科技论文,教学。

三、小结。

体育课的兴趣和自我煅炼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同学的积极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教师不但要阐明各种活动的意义,教给学生必要得理论知识、运动卫生保健知识,而且要通过内部丰富、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同学在良性兴奋的活动中得到体验,在自我反馈、自我强化中,不断培养兴趣与自我煅炼能力。

浅谈人力资源价值衡量之我见论文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人力资源进行定价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但目前理论界和操作层并不能拿出一套标准的计量方法和体系。本文在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简要介绍该领域目前研究动态和已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人力资源价值是指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者所具有的潜在创造性劳动能力,这种潜在创造能力能够创造出可计量的外在价值,可通过对这种已实现的或可能实现外在价值的计量来表示其内在价值。当前理论界,关于是否应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评估,还存在一些争议。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力资源作为唯一能动的、活的资源,如果在交易中不予考虑,会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产权交易和各类资本业务误区,损害当事人权益。

必要性。

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宏观上讲,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部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又是重中之重。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交易的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但人们实践经验等综合素质的差别,导致了能力上的差异,不同质的人力资源会创造出不同的价值,这就要求提供不同的报酬。建立一套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有利于供求双方对人力资源价值做出合理估计,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避免浪费。

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微观上看,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成本,必然成为管理控制和成本核算的对象。由于异质的人力资源在相同岗位上创造的价值量不同,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人力资源上可能的花费成本和获得收益,为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再者,人力资源价值体现在其未来超额获利能力上,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企业就不能获得超额利润,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可使企业更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另外,wto过渡期内各保护条款的取消,跨国人力资源流动也活跃起来,但长久以来许多企业并不把人力资源当作资产看待,对此缺乏正确认识,更没有一套规范的评估体系,使得合资时许多中方专业人才白白投入给合资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近来这种现象已大有改观,人力资源价值得到了广泛承认,但建立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可行性。

现实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提供了现实条件。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体制。因此,劳动力在特定阶段仍具有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为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提供了前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拥有一批专业的管理人员、掌握新技术的科技人才及熟练工人。为此,企业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重视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管理及科技人才。随着统一、公平、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力作为商品有了交易的场所。所有这些都为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创造了条件,使其方法的应用成为可能。

技术支持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为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劳动者权益为核心的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是激发劳动者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使社会分配走向合理的根本途径。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建立,人们开始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研究,许多会计学者就适合西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会计核算模式、计量方法、会计报告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并形成了理论体系。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也开始了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核算方法。国内外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建立和正在进行的有关理论研究可以为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浅谈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主体性论文

童话故事因其具有独特幻想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画面都深深的吸引孩子们。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以拟人,夸张的手法,浓厚的幻想色彩,富有哲理的语言虚构出奇妙曲折的动人情节,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构成五彩缤纷的世界.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儿童,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它虽然是幻想、但它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中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童话是儿童天然绿色的精神食粮,承载着儿童童年的梦想。童话以真、善、美的方式展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因此其具有良好的德育价值,儿童在倾听童话故事的同时,也在形成自己的德育体系。

一、童话故事具有社会性。

童话虽然用夸张、幻想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甚至有的已经超越现实,但当我们仔细观察,又发现其实组成童话的素材均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孩子们在童话故事中看到的花、草、树木、人物、动物等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原型。童话故事虽来源了生活,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照抄,而是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对现实进行改造,形成一幅幅生动有趣、吸引儿童眼球的童话画面。

童话是每个孩子最初对社会的认知来源之一。许多孩子对社会的最初印象是来源于小时候的童话故事,而不是来自于校园以外的社会。孩子们从童话中了解到了蔬菜的种类,森林里动物的生活习性,大自然的季节变化等等。同时在童话故事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初步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童话中的世界往往是爱憎分明,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都是那么地明显差别,突出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白雪公主的故事中,白雪公主是美丽可爱的,而那个拿着毒苹果的皇后是恶毒残忍的。

二、童话故事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要想使小学孩子集中注意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可以达到提高孩子注意力的目的。如果孩子们上课不认真,不集中注意力,只要一开始讲故事,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如果在讲的过程中在添加一些肢体动作等等,让故事场面立体的呈现出来,那么效果会更佳。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喜欢童话故事,在听的时候就特别认真,注意力也是高度集中的,就怕自己错过精彩的内容。

三、童话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作用,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幻想力,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创造力。而童话正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样式。另外童话能培养美感和陶冶情操。优秀的童话往往集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于一体,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使他们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由于童话故事中的环境描写最具特色,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高山、树林、小溪等空间变化频繁,不同的环境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不同的画面,把自身融入故事情节中,去感悟、去体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可以说,童话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最佳材料。

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从江总书记的重要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段话也为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满足以德治国的理念。小学时期是孩子们人生的起步阶段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当孩子们处于这个时期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体系,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就至关重要。有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加强道德教育,效果最好。青少年时期道德品质的养成对整个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不良品德若不注意防微杜渐,长大了就会越陷越深。

道德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小时候的道德教育好坏直接关系着孩子们长大后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小孩的这一阶段自身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显得不容易,而童话故事却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在无形中影响孩子们的身心,从而形成孩子们自己的道德体系。

一、童话故事可以培养孩子诚实做人的精神。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诚信品质的教育必须从小时候培养,坚持不懈。道德意识决定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又反过来体现着道德意识。但是,由于小孩认识水平跟不上道德行为,常常会造成认识和行为的脱节,许多孩子都容易养成说谎的习惯。这一阶段可以读一些强调诚信重要性的书籍,给孩子讲一些名人诚信正直的故事。比如《狼来了》的故事,小男孩第一次说狼来了,人们信了。第二次说狼来了,人们也信了。但第三次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小男孩再说狼来了,却没有人相信了。伊索有这样的一句话:“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二、童话故事可以培养孩子们坚强、勇敢、乐观的精神。

很多童话故事都集中反映了主人公勇敢、坚韧、乐观、机智等优良品质。比如《丑小鸭》里的主人公一出生就长得很丑,经常被别的小鸭子嘲笑欺负,但她并没有放弃希望,继续忍耐着、憧憬着,不消减自己生存和发展,奋进和酬志的勇气,最终变成了令人羡慕的白天鹅,飞翔在辽阔的天空。

三、童话故事可以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全面发展,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培养了集体主义感情,才能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而当今社会,许多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现出集体意识差、乐群性低的弱点,这些都不利于小孩集体主义品质的养成。在童话故事中,从家庭成员的齐心协力到社会群体的团结协作,再到民族群体的同仇敌忾,都有广泛的反映。《葫芦娃》的故事中,七个葫芦娃各具本领,但要对付蛇蝎二精,葫芦七兄弟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打败他们。七兄弟可以代表人类的各种情感。单一的情感,并不能构成完满的人格,唯有将这些聚合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葫芦娃们的失败,是因为他们一个个急于单枪匹马前赴后继;当他们团结在一起的时候,敌人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浅谈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主体性论文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就已经涌现出了很多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及模式。

那么,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如何在中学科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主体性教学呢?通过学习和教育实践,主体性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通过学习和教育实践,我认为要做好主体性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做好设计是实施课堂主体性教学的准备工作。

(一)要设计好教学模式。

目前,初中科学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结合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从科学学科的知识传授特点看,教师的讲授是必要的。教师讲的越明确,学生理解的越快,容易围绕教学核心内容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但讲的过多,便成了“一言堂”,学生觉得上课枯燥,缺少兴趣,久之会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

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探究式教学法,以直观教具演示法为依托、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通过探寻现象的产生原因过程,发现自然现象的存在的内在科学规律。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增长了知识和了解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的品质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科能力得到了拓展。它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二)设计好教案。

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开展过程体现在教师的教案设计中,要落实哪些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素养,都要通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来实现。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主体性教学的实施。

(一)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形象多元性。

1、启发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背景,具有不同的个性。其学习的思维品质及学习的兴趣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对具体的自然现象学生的认识,一方面都较流于表象,又另有其独特的视角。所以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持续的、循序渐进、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科学的原理,学会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

2形象性: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针对初中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多以实验演示为基础,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有充分的感受,为启发学生的探究发现作准备。对难以演示的,要以形象的描述或相关的简易演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在思维上的产生迁移。

3互动性: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处于消极学习的状态,要突出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充当好“导演”的角色。调动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再现型教学为探究型教学。

4独立性: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独立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二)习题教学中注重客观性和生活性。

科学离不开生活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应该脱离生活的`实践。模型化、抽象化的理论习题,脱离生活实践,缺乏开阔的生活气息和背景,容易挫伤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习题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从生活的实例出发,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知识理论。

例:讲放大镜的成象原理及应用时,可结合“学校生物课外实验小组采集标本,用焦距为10厘米的放大镜来观察,标本应放在离放大镜多远的地方?”,将科学原理融人生活情景、实践。学物态的变化时.以常见的冰与水、水蒸气的转化例为突破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的视野冲出课堂知识的局限。

(三)实验教学注重实践性和探索性。

青少年学生天真好问,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他们学习的最初动机在于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因此。教师应针对科学实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学生实验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对部分实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改进,进行多种途径的尝试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和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

三、课外教学活动是主体性教学的延续。

我们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课外实践,通过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成熟过程。

科学可结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实验操作技能比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相关劳动技能、课外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学习,用所学科学知识去进一步现察、分析乃至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示其主体能力、创造能力提供机会和舞台。通过这些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信、进取、合作、创新的个性品质。

四、在主体性教学中实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关键。

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要在科学教学中实施好主主体性教学,首先,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是权利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既要给学生以悉心指导,又要给学生更多的信心和鼓励。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民主的气氛进行教学,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情感渲染。再次。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能象朋友一样关心和帮助学生,能与学生分享探究知识的欢乐与忧愁,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亲师爱师的基础上,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浅谈大学女生的婚姻价值观论文

如何看出一对夫妻能否快乐和长久?只要看俩人发生冲突时,争吵头三分钟的互动就可以得知。什么?你说这不可能?那么,我们来看看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约翰?戈特曼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在几十年来所做的婚姻研究。戈特曼教授首先研究的一个问题,是那些幸福长久的夫妻和不幸福的夫妻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问题集中在夫妻冲突过程中的沟通行为。他们发现,幸福的夫妻并不是完全没有消极行为,但他们之间的积极互动更多。在幸福夫妻之间,积极和消极行为的比率大约是5:1,但不幸福夫妻的这个比率只有1:1。

然后,戈特曼实验室开始研究这些沟通行为能否预测婚姻的命运。他们邀请一些已婚夫妇去一个舒适的设备齐全的公寓,房间内挂有漂亮的风景画。在这个舒适的环境中,一对夫妇花几十分钟来重复他们生活中的争吵,讨论彼此关系中想改善的问题。这些讨论过程被拍摄下来,夫妻两人起先会不适应,但过了一会儿他们忘记了摄像机的存在而专注于两人的讨论上。戈特曼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夫妻两人争吵的头三分钟录像,就可以使得研究人员预测出6年以后他们是否会离婚,准确率高达83%。

“我所能给予那些想要婚姻成功的男性的最重要建议是,不要试图回避冲突”。这是戈特曼教授在他的着作《婚姻成败之道》(whymarriagessucceedoffail)里的一句话。大多数人认为,如果没有那些令人不愉快的冲突、分歧和争吵就好了。然而这一看法也许是错误的。冲突是促进婚姻关系的一个基本方面。婚姻中假如不能表达自己的烦恼,问题积累越多,长此以往,满意程度也越低。

当然,简单地去面对冲突并不能保证关系的满意。关键在于冲突处理的方式。假如夫妻双方能公平地、有技巧地处理,那么争吵会更增加他们的亲密性。虽然人们在发生冲突时,并不总是能避免消极的行为,但心理学家提出,有时我们需要做到这几条:

积极倾听:倾听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其二是将关注和理解表达给对方,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是在意的。有时候,我们会自以为理解对方的意思,然后马上作出一个回应。许多误解也因此产生。譬如,对方说,“我很高兴你的朋友周末不来我们家”,我们可能立即感到很生气,因而发怒说“我的朋友怎么了?你总是对他们不热情。”而这时候,对对方的话的意思做一些确认和检验,就可以避免争执和冲突。比如,可以回应对方说“你是说你不喜欢他们过来?”那么,对方可能会回答“那倒不是,只是我周末临时有事,可能没什么时间。”

保持礼貌和冷静:发生争吵时,我们往往会大发脾气。当对方对我们表示轻视或敌对的时候,其实是很难保持温和与放松的。就像上面所述的xyz表述,当我们变得很愤怒的时候,其实是难以用上这些沟通技巧的。所以,能在被对方激怒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生气的时候冷静下来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技巧。有些夫妻可能会定期坐在一起礼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在任何情况下,双方反反复复地彼此辱骂和讽刺,都不是好的解决办法。如果发现自己处于这样一种消极互动状态下,可以暂时停顿来打破这个怪圈,在不那么愤怒的`时候再回到这个问题上。

尊重和确认:这是良好交流的核心部分。在交流过程中,努力向对方表达清楚直白、不引起歧义的信息,并认真倾听对方的话、即使不同意也保持礼貌而不攻击。这是尊重和关心对方观点的表示。尊重和确认并不意味着完全同意,而是既认可对方意见的合理性,表达对对方立场的尊重,也可适当表达自己的意见。关键在于创造出一个真诚、开放的谈话氛围。不管两人的关系如何亲密,也会期待从对方那里得到理解和尊重。假如感到自己不被尊重,消极的情绪就会增长。在婚姻当中,那些互相憎恶、敌意的夫妻,往往缺乏这种积极回应和关切的氛围。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能够表达出积极的一面。实际上,公平地、“好好地”吵一架对大多数夫妻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为这要求每个人有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和对配偶的真正关爱。但是,其积极的结果却值得我们付出努力。下一次争吵时,不要把它看成令人担心焦虑的问题,而要看作一个充满挑战的机会。这个过程中我们更了解配偶和自己,也更能增加双方的亲密程度。

浅谈大学女生的婚姻价值观论文

“一夫一妻”无疑体现了两性关系由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状态。然而,人类社会正是从放弃自由的性行为开始,两性间的悲剧也随之开始。这在中国社会的婚姻家庭领域,尤其得到体现。因为国人更是因袭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当然这并没有错误,问题是这种道德规范已经成为两性之间正常交往的苑囿,成为人性的精神樊篱。一旦两个男女之间互为知己,人们便生出许多是非,配偶的猜忌、朋友的议论,不怀好意的'诋毁等等,不一而足。

人类社会只有男人和女人两种性别,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男人和女人之间,除了夫妻以外,还应该有亲情、同事、朋友、知己关系。在世事纷扰的生活中,不光是男人需要红颜知己,女人更需要蓝颜知己。多少红男绿女一生都在寻找知己,有些人终生不得,而有些人得到了。得到一个知己比得到一个伴侣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在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男人除了需要一个老婆,可能更需要一个红颜知己。老婆是倾诉者,她给你带来压力,在她面前男人必须是勇士是强者,只能勇敢、坚强、奋进;而红颜知己是聆听者。在她面前男人可以是倦鸟是浪子,可以懦弱、懈怠、逃避。多数情况下,老婆喜欢哭哭啼啼,她只能给你纷扰、分享你的光明;而红颜知己则循循善诱,常能给你以宁静、接纳你的黑暗。

同样地,女人除了需要一个老公,也更需要一个蓝颜知己。老公爱你但不一定懂你,而蓝颜知己可以解读你的失意,明白你的委曲;老公是霸道者,在他面前女人只能逆来顺受、小鸟依人,而蓝颜知己可以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为你授业解惑,鼓励你振作向上;老公数落你、打击你,而蓝颜知己欣赏你、认同你;老公嫌弃你婆婆妈妈,对你的倾诉爱搭不理,而蓝颜知己可以成为你的倾诉对象,烦恼时向他诉说心曲,开心时与他分享乐趣。

知己并不违背道德规范,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不可给知己任何向情人转移的机会,更不可拿知己对抗婚姻。不管是男人的红颜知己,还是女人的蓝颜知己都必须界定清楚几个关系。知己是都市男女的秘密,他(她)应该比老婆(老公)远一点,比朋友近一点,比情人雅一点,这是做知己最应恪守的界限。

即使自己的婚姻若有所失,知己之间也必须是发乎情止乎礼的“第四种感情”。所谓“第四种感情”即:说友谊,似乎太浅,不足以准确揭示男女之间那种亲密又温馨的情感;说是爱情,又太过,尚缺乏临门一脚。知己一旦变为情人,就可能出现爱的紧张与被爱的负担,二者的关系将为期不远。无数事实证明,情人关系有如兔子尾巴。

好些步入中年的人们,一时头脑发热,有了知己就以为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这在高知阶层尤为多见。他们以为有了知己,有了事业,就可以不要婚姻,甚至贸然走出婚姻。他们完全忘记了,在此之前有一个人与自己共同经历了那么长的岁月;忘记了人生除了事业和知己,还有很多内容,至少当自己卧病在床时还需要一个端茶送饭的人;当自己出门远行时也需要一个嘘寒问暖的人。知己固然重要,然断不可取代婚姻,更不可轻易把知己关系转换成婚姻。因为这个人作为知己可能非常合格,但作为伴侣很可能恰恰最不合适。

浅谈历史地名教学价值论文

教学《地名》这课后,有一道作业题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地图,我便先让他们自己去画。第二天,当我要他们交这项作业时,他们满脸愁容地直摇头。这时,我想:如何开发孩子们的潜能?这道作业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我不能作有效引领,那他们又岂能有所发挥?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先“授之以渔”。于是,我就提醒他们:先把公路画出来,并在黑板上画出从他们村穿过的这一段公路,然后让他们自己画出两边的自然村落,并注明每位同学的家住地址。就这样,在我的引领下,看似难度特大的家乡地图便在孩子们的巧手下完成了。他们欢天喜地,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班长小娜同学不仅画出了家乡每个自然村落,如:湖内、许厝、祖屋、竹围……还把每位同学的家都一一注明了;另一位同学小源还把家乡地图美化了,他注明村落、同学的家,并把家乡中有特色的建筑物、景物也画出来,如龙宫届、武龙宫、田园、竹林、学校全都画出来了。如此精美的家乡地图就是在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手中勾勒出的。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兴奋不已。我趁热打铁,又让他们进一步勾画自己未来的家乡地图。

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我们要给孩子们搭建发展的平台,给他们营造良好宽松的创新环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进行有效引领,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地开发。

浅谈大学女生的婚姻价值观论文

大学上课时校方频繁的指出当前的就业的严峻形势,最近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上课时更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专业,谈到男女生就业差距时指出女生就业压力明显的高于男生,可是说道一项非常现实的调查结果时压力的矛头又指向了男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项网络调查的主题是女大学生认为将来的就业压力将怎样对待,有百分之九十的女大学生认为女生的将来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学生的惊愕是必然的,所谓一如豪门,麻雀变凤凰。社会的实质本是这样,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这件事,首先要提到的'是男生。男生的目标是作劳心者,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男生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要做社会的主人,要往社会上层去靠拢。书中不是也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记得曾经有位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时把这句话直截了当的说成——读好了书便有了金钱和美女。就因为这句话遭到了当地教育局的封杀。而这确实是对男性同胞们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回头再看这项调查,说的是对女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是什么概念,应该是思想很前卫的,这里的前卫不会就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吧?大学生应该是社会的前沿阵地,自北洋军阀的五四运动昭示着大学生要引领这个社会的主流以来大学生应该奋斗向上的,而为什么现如今还有这么多的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会存在这种想法。可见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它早已深入人心,恐怕在下去几代也挥之不清阿!

话又说回来了,那些经过调查的女性真的就认为自己能找到理想的男人吗?如果说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个好男人嫁了,这岂不是认为好男人比好工作都好找,给人感觉上像是无奈的选择,这些男人像是街上的力吧任凭挑选,或许也是因为实在没办法了就放弃爱情找个好男人,要自己爱的抑或是爱自己的男人,这些人还有可能理解。但是有些人也许真的是由闭月羞花之貌吧,对自己这么有自信。这些人是不是会认为不管男人多有钱也会被他们的魅力多诱惑倾倒。即使不考虑内因也要考虑外因吧。要看人家愿不愿意娶你。

还是奉劝女生自食其力吧,不要在面临就业压力前就想到了未来的靠山——有钱的老公,这时候的老公是多么的有分量,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整天陪你嬉笑的大学男朋友兼老公了。但是当今的男人已不再是需要那些只会侍奉他们的女人了,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在事业上助他们一臂之力的女人,这些女生中有多少有这样的本事,有多少是什么也不会的花瓶?女人的魅力不是永恒的,当岁月流逝后,容颜已改的你还要靠什么去生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文学远比美貌值钱。这已不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了。

古人也说娶妻娶德,纳妾纳色。有学问的美女有这种想法姑且可以,没学问的美女也只有当妾的份了,可是会有很多人愿意这样,对于那些既没学问又没美貌的女生,假如存在这种想法还是自求多福吧!

既然说男女平等就不要说谁依赖谁,共同奋斗吧!

文中对某些女生的抨击是出于对社会的大胆提议,敬请谅解。

浅谈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主体性论文

一般认为,道德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知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灌输和系统影响,从而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显然忽视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即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理论知识教育,似乎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操守的造就和养成,仅仅靠背诵一些现成材料和条条框框就可以解决问题。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在青少年中间,“四有”、“五爱”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不懂得起码的礼貌礼节等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道德教育必须要“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育”即需要道德养成,要注意联系实际,切实从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合理的教育和疏导,在辨别善恶美丑、分清是非好歹的基础上切实触及和解决好他们的道德疑难和困惑。

如何注重养成,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我认为:必须澄清道德教育中涉及的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问题,即从道德教育最初的道德启蒙,到道德困惑、道德选择和道德人格的完善,这些错综复杂的环节中,交织和渗透着的相应的价值启蒙、价值冲突、价值分析和积极合理的价值导向。道德教育的深层系统即是这些价值问题,而要将道德教育抓到实处、落到实处,必须首先重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道德教育首先是价值启蒙活动,其首要任务是启发受教育者知善知恶,通俗地说即是“知道好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地区分善恶美丑,抑恶扬善,如何健康地“立其大者”,这并不是任何个体在成长中自然而然就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甚至必须通过社会的教育灌输和合理引导,尤其是价值观念上的启发和引导。中国古代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小孔融天真幼稚,却能谦恭礼让,表现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他就不是按照自己的本能需要去做,而是严格地按照家人的启发、诱导的道德要求去选择,这便是道德启蒙和价值启蒙的作用。

当前,对广大青少年的价值启蒙,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统一的角度出发,由家长、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各相关机构)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教育者应当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上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现实;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应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吸收为自己生活、学习和行为中的一部分。离开这两方面的任何一个,价值启蒙和道德教育都会失败。当然,对少年儿童的价值启蒙,侧重点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从少年儿童的吃、注行、学、玩的活动中努力寻求教育和培养的契机。要善于捕捉、启发和鼓励孩子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与小朋友和平相处科目互合作的优点,有意识地指出其不讲礼貌、自由散漫、不善合作的缺点,而事实上,其背后蕴合的价值观念就是平等观念、友善观念、合作观念。

按照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对中学以上学生就要采取另外一种形式,即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不仅要在理论上讲授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而且要结合现实社会的情况,对他们的集体现念、社会观念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和引导。上海市洋泾中学几年来坚持开展“社区社会服务课”,即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与社区的孤寡老人结对子,长期为老人服务,以达到道德教育和价值启蒙的目的。通过与老人长期相处和交流,使他们对集体、社会和个人的认识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意识到尊敬他人、与人为善、帮助人的重要性,也从另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追求真善美的重要意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已经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相反,如果在道德教育中把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缺乏联系实际,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道德的本质,因为道德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精神,舍此,则是玄谈,是坐而论道,而空谈本身是违背道德的。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流行的价值观念,教育者必须根据正确的价值标准进行评估和剖析。在当前,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就是我们评判一切价值观念的根本标准。只有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价值观念中,有效地对教育者进行引导,否则,任何简单化的全盆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不能有效地澄清糊涂观念,划清理论界限,也收不到相应的效果。

价值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比如社会上有段时间,大款斗富对青少年影响颇大,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大款斗富进行定性分析:这是一种愚蠢的畸形消费,即一方面是对斗富者双方各自经济实力的损害,另一方面,也对双方在人格上和形象上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从量上分析,如果他们能把斗富比阔的财富用于再生产,或投入到社会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正当部门,其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要高许多倍,也易于为社会所接受,即他们得不偿失。

这里就存在一个善与不善、正当与不正当、高尚与低级、慷慨大度与狭隘自私之间的对比,也存在一个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比较权衡问题。比起那些能够节衣缩食,从自己养老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希望工程的老人们来,那些斗富者是极其渺小的,是对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践踏。通过价值分析,可以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

价值分析还包括手段--目的价值分析和动机--效果价值分析等。

价值分析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价值冲突。我们这里所理解的价值冲突,主要指在实施道德教育中遇到不同来源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既可存在于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体主体)上,也可存在于个体身上,这种冲突、对立可以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为削弱。在现实社会中,受教育者接触到的不仅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念,也有反面的、消极的价值观念,这些真真假假、善善恶恶混杂在一起的情况,容易对受教育者产生不良的影响。

从主体方面来看,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本身。教育者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所以自己一定要对价值冲突有清醒的认识,并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和解决这些冲突,对于一些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和理论上的盲点问题,要按照党的方针政策予以合理恰当的解释、说明和论证,不能一味地回避。对于价值冲突,教育者必须正视冲突的存在,对冲突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努力划清是非善恶美丑界线,使受教育者对这些冲突能采取科学和冷静理智的态度。

从受教育者这方面来讲,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向的现实的不同引导,是使受教育者感到糊涂和困惑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他们内心价值冲突的直接因素。

按照道德教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原则要求,三者的引导和教育目标,方向应该是基本一致的,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事实上,目前三方面之间的冲突、抵销的现象相当普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需要花相当时间和人力才能办到。目前,首先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教育应从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出发,贴近现实,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学习实际,贴近社会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社会应更多地关心学校,关心学校教育,研究和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规律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冲突,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来消解、缓和和融化,必须采取相对灵活多样的方式,不能犯简单化的错误。

解决价值冲突,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这是从道德教育内部出发的基本对策。至于影响道德教育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要保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任何时候,保证这一点,就能减少和避免许多价值观念上的混乱和困惑,就能为道德教育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和外部环进。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坚持正确合理的价值导向,这不仅仅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从长远的角度看,要保证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的落实,正确、合理的价值导向是实现和保证这一切的前提,只要舆论宣传媒体能唱响主旋律,大力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批判和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领好头,带好路,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思想觉悟就会逐渐迈上新台阶。

五、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道德教育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行道德知识上的灌输,还要具体实践中的培养。而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有意识地解决好价值启蒙、价值分析、价值冲突和价值导向等问题,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铺平道路。现实地讲,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建设,只有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建设好了,深入人心了,各种落后的、消极的和错误的价值观念才会逐渐为人们所摒弃,否则,只破不立,只反对不建设,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浅谈人力资源价值衡量之我见论文

1引言现在实业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物流是商业中的一个必要职能,这样产生了一个问题:物流是一个有附加值的'运作或者仅是一个成本,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富有代表性.文献[1]认为物流具有“分销”的特征并把它看成“一个成本领域”和“单纯一个成本领域”.

作者:罗卫欧阳明德张子刚作者单位:罗卫(湖北工学院,工商系,湖北,武汉,430064;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欧阳明德,张子刚(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名:物流技术英文刊名:logisticstechnology年,卷(期):“”(6)分类号:f25关键词:

浅谈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主体性论文

1.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职能。

当前,部分农村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副产品产量不高、附加值低、农业设备落后、技术老套等破解难题,这里有地域差别大、宏观经济形势突转、政府协调不力等客观外围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科技知识浅薄、小农经济意识重。这样的低效率生产造成的结果是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收入仅够维持家庭低水平的日常开销,多数农民外出打工所得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因此,乡镇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承担着唤醒农民科技创新意识、强化地方农业科技创新的宣传教育指导职能。乡镇图书馆提供为农民量身定制的精神食粮,开展适宜农民操作的服务,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理想阵地。它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为突破口,通过开展关于农业方针政策、农业设备使用、科学种养加等相关的读书活动,使他们在参与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形成与时代同行的现代农业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农业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把农业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的情趣,从而扩大农业科技创新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2.乡镇图书馆是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

乡镇图书馆是本区域农业科技信息中心。近几年,各地纷纷撤乡并镇,调整行政区划,各乡镇所辖地域较以往成倍扩大,乡镇图书馆在本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突出。但据笔者了解,一些地方的农民和少部分基层干部的信息意识不强,加之当地信息技术条件落后,使农民对农业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加强乡镇图书馆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可以培养农民利用信息的本领。农民到乡镇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中加以求证识别、消化、撷取,图书管理员协助查寻、筛选、分析信息,提供快捷便利的条件。

二、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现状剖析。

充分发挥乡镇图书馆的作用,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乡镇图书馆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有不容乐观的难点:

1.农业科技类藏书建设落后。乡镇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少质量低,从数量上看,馆藏“小而全”,农业科技类图书占总藏量比例偏少;从质量上看,此类图书内容陈旧,或理论性太强,或实用意义不大,更新剔除工作缓慢。

2.农民阅读兴趣不高。有些乡镇图书馆几乎失去功能,成为乡镇形象的摆设,农民对藏书置若罔闻。究其原因是农村主流文化偏离方向,聚众、迷信活动风靡乡间,同时作为阅读主力队员的农村青壮年大多离家外出打工,农业科技图书少有人问津成为必然。

3.信息现代化配套设施不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还未完全普及,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乡镇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严重落后,农民处于与外界信息隔阂的状态。在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乡镇图书馆的电脑网络、卫星通讯设施由于农民不会操作而利用率极低,造成资源浪费。

4.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乡镇图书馆经过几次乡镇机构改革,造成大量人才流失,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者多,懂网络技术者少,年轻者少。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三农”需求不匹配,与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甚远。

三、围绕本土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乡镇图书馆应有作用。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有250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其中有一部分回乡务农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资金积蓄,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感召下,从事种养加等农业生产经营。乡镇图书馆应及时对这部分人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培训,让他们尽早走上农业致富之路,这是乡镇图书馆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责任。

优化乡镇图书馆人才职能素质,锻造网络信息技能。搞好乡镇图书馆少不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应建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打下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一要优化乡镇图书馆人员职能。在图书馆人员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增加向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教育、多手段传播农业科技创新知识的职能,要使他们成为乡镇图书馆阵地的多面手、“万精油”。二要积极引进人才。国家或各省市要出台相应的用人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图书专业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图书馆工作,这样的人才不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的一技之长,他们入馆就能担任起农业知识查询、信息参考咨询、农技新书通报、农业网络平台交互、提供下载服务等新颖的服务项目的重任。三要适时培训人才。对馆内现职人员应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改造他们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信息素养,以此才能从事信息导航和教育工作。另外要培育崇高的职业价值观,要把为农服务当作一项内涵丰富和高尚的职业看待,要使他们看到这项工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社会价值。四要激励人才。要保证工作人员的薪酬公平合理,激发他们对事业的追求。比如,津贴设定应向有突出贡献的馆员倾斜,馆员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完成任务应该获得年度工作量奖,职称评审中包含为农服务业绩部分,以更全面地考查馆员相对应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许多乡镇图书馆不能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严重短缺,影响了硬件设施的更新和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强化各级政府对乡镇图书馆为农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加大上级检查指导力度,强化教育,提高基层领导对农业科技创新重视度,认识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软实力地位。其次,以立法形式设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专项基金,其中一部分要通过财政预算拨给图书馆,运用到为农服务专项建设和馆藏建设之中。再次,多方面鼓励、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各类活动。积极和农林、科协、农技推广站、养殖所、出版、广电等部门合作,共同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采取专家知识讲座、能人现场传授、项目经验跟踪报道等形式。最后,既有资源要用到实处。国家对乡镇图书馆的既有投入要有实效,起作用,避免资源浪费。文化“三下乡活动”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国家资源下放利国利民,关键是要用到实处,要让乡镇图书馆有诉求权,把本馆关于农业科技知识的短缺情况和计划思路向上级部门汇报,使资源下放实实在在满足农村实际需要,否则架空于农民需求之外,离开农民生产实际只能是一堆废纸,一次空讲,一场形式。

3.营造农民崇尚读书的氛围,丰富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各阶层要重视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让读书这项传统文化活动在农村中逐渐淡化消失,而应该重新树立它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首先乡镇干部、村干部要在带头阅读和科技应用中起表率作用。乡镇干部通过学习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驻村入户进行宣传,把农民从庸俗游戏中吸引到读书学习上来,通过实例让农民知道知识产生效益的道理。其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载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利于农民消化吸收。农民的文化基础有限,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形式,否则宣传只是形式。如用图片展介绍发达地区和国外的农业现代化经验,以通俗易懂的方言宣传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优惠政策,开展农技经验讲座,举行能人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农民利用馆藏图书的积极性,以此摒弃他们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因循守旧思想。再次,实现城乡阅读共享。乡镇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必竟有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图书流动机制,使农民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在办证、借阅、查询、上网、活动等方面实行免费制度。这样的构局不但有利于统筹规划,节约资金,更使得乡镇图书馆积极跟上城镇公共图书馆发展形势,不断优化自身传统的服务方式。

总之,乡镇图书馆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是根据当前本土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从农民生产特点出发,利用乡镇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而开展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虽然是间接反映出来的,但它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巨大、无穷的。

浅谈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论文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相应提到,创造优美、和谐、绿色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从艺术和公共环境角度审视并考虑的“公共艺术”成为了人们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当步履匆匆的人群偶尔驻足在钢筋水泥铸造的高耸突兀的现代建筑物中时,周围冰冷而毫无生机的环境也许会使人感到一丝的孤立和失落感。即使有电子技术来弥补人们的心理需求,但还是会使人不免感到艺术文化气息的大量流失,更重要的是缺少了人文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开放的、公众认同的公共空间内进行的,并由大众自由参与的公共艺术创作却可以使环境中的文化含量丰富起来,改善现代都市人文景观的建设。其具有的丰富的娱乐互动性大大增强了环境中人文情感的交流和传达,有利于建立一个平稳和谐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使人们获得欢愉,体会环境带来的优美感、自然感和生命感。

所以,公共艺术作为放置于公共场所内的艺术作品,应具有与大众产生交流的特点,避免以完全孤立、与公众保持距离的观赏形式存在,而是要从大众对作品的参与及互动方面加以研究和探索,创作出生活的艺术,身边的艺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与之产生精神上的交流,真正做到将艺术融入生活。

而提到公共艺术,就不得不提到坐落于美国芝加哥洛普区的千禧公园。这个由芝加哥政府发动,与设计师紧密合作,历史上公众参与最多的公园可以说是一个超级的公共艺术项目。它分别由露天剧场、过街云桥、雕塑、互动媒体、生态环境景观等元素构成,以极具参与性的亲民互动的设计理念赢得了公众对千禧公园的热烈反响,每年吸引的'游客超过400万人次,不仅带动了重塑芝加哥先锋花园城市形象的设计热潮,而且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将这个中心废气地带变成了一个富有娱乐休闲功能的景观区域,是具有大众参与性的公共艺术的优秀代表和典范。

其中,出自英国艺术家安尼诗・卡普尔之手的雕塑作品“云门”,被芝加哥人亲切称为“豆子”的巨大雕塑非常引人注目,成为了人们驻足聚集的艺术广场。它高33英尺,长66英尺,宽42英尺,重约110吨,通体全部由不锈钢无缝锻造出来,且经过了高度的镜面处理,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面超大无暇的哈哈镜。它将周围的建筑和天空全部倒映在了光滑晶亮的银色表面上,使人们与城市融为一体,并且在不同的角度和时间显现出不同的扭曲和光影效果,这使得单调的外表立刻具有了丰富的内容。游客们喜欢从它下方的凹陷处穿过,到它的跟前触摸、拍照,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形态的反映,这充分地展现了公共艺术所具有的参与性的独特魅力,也可见艺术品并不一定是高不可攀的、供少数人欣赏的事物,而是可供大众参与的具有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表现上的通俗性的艺术种类。

千禧公园内由西班牙艺术家约姆・普朗萨设计的喷泉与led影像幕墙相结合的“皇冠喷泉”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者将1000个芝加哥市民的表情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把这些动态的面部表情的录像以每小时变换6张的频率投射到约15米高、6米宽的南北各1座的2座构筑体的屏幕上。与之相伴随的是涓涓流淌的水流和从人嘴中吐出的喷泉,小朋友们则会等待着电子脸孔嘟起大嘴触碰那凉爽水柱的一刻,消除身上的暑热,极具互动性和亲民参与性,是与互动媒体相结合亲民互动公共艺术优秀案例。

从千禧公园这个公共艺术项目可以看出艺术在逐步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大众的参与是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关键之所在。通过大众的参与不仅仅为了完美展现艺术品的视觉效果,体现其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让身处于高密度居住状况下的人们放松身心,拉近距离,营造出人性化的生活氛围,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公共艺术是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是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灵魂。当代公共的主体是市民大众,艺术已不再是历史传统形态下为某些特权服务的工具了,公共艺术在甩掉神秘外衣之后,已经成为了为市民大众创造自由舒适的公共空间、满足大多数人审美与情感需求的新的艺术形式,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人的因素是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不容忽视的关键,而公众的参与和共同创造将是公共艺术作品进一步彰显魅力的必由之路。如何确立公共艺术作品的形象,使其亲近大众,使人与环境共融,则是创作的首要环节,不管是尺度问题还是形象问题,都应围绕着这一精神而展开。因此,在设计上应多加以对这个因素的考虑,摒弃单调乏味,缺少精神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毫无生机的点缀物,让艺术品与观众产生直接互动,并创作出更多极具亲和力、感染力以及丰富的互动性公共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马诔(1985-),女,天津人,燕京理工学院艺术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

浅谈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主体性论文

摘要:提要道德教育存在价值取向问题。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主体性就是强调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对达成道德教育的效果的重要作用。与此相应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是:强调主体性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的教学者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教学者的作用为:帮助学习者尽可能摆脱心智和意志的约束,通过“提示”,使学习者将各种经验综合为一个知识系统。

完整的道德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道德教育活动本身三个部分。其中的教育者为教育的主体,而受教育者为客体,即接受教育的对象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个体行为者。

行为的“价值取向”是指在有多个不同的行为标准下,行为者应该采取哪一个标准的问题。它的预设前提是存在行为的不同标准。从道德教育的目的来看,采取不同的社会观,就会产生不同的具体的道德教育目标。在“社会组织的目标只是保护个体”的社会观下形成的道德观,不会相同于“社会组织的目标是除保护其中的个体外还体现统治者的利益”的社会观下的道德观。因为在后者,道德观中必然渗透着统治者本身的意志。将社会视为缓慢变化甚至相对静止与认为社会处于迅速变化之中的两种不同社会观,必将体现在道德教育中的不同。持有后一种社会观的教育者,会更多地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必然会使新事物层出不穷,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复杂的变化。

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对道德教育的目标的定位,对道德意义的确认。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效果,从而也就最终决定着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价值取向中的主体性是指属于主体的规定性,如主体一般都有行动的自我意识性、主体的能动性及各种境况下行为主体的各种具体的规定性等:主体总是根据某一特定的具体活动来确定的。就道德教育活动本身而言,受教育者是其中的教育对象而不是施动者主体。这是按照通常对教育方式的理解所作出的说明。实际上,这是一种对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规定性的价值取向。与此种德育价值取向相应的道德教育方式也就必然是以教育者的作用为主。即此种德育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受教育者在整个道德教育中,对达成道德教育的最终成果的贡献(作用或价值)不大。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种德育价值取向,即强调受教育者在达成道德教育成果中处于主体地位。首先,德育的目标最终是要受教育的每个个体作为社会行为的主体,行使有德的行为。其次,道德规范的内在涵义往往要比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多得多,文字表达的道德规范实际上是高度抽象的。而高度抽象的规范常常因为它内涵的贫乏,不足以明确指导各种具体境况中的行为的行使。因此,为切实达到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就必须充分重视德育中受教育者的重要性。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德育中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努力,建立起对道德的意识。这是德育目标的性质决定的,也是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坚持主体性的原因所在。在这种理念下,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式必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实际上,在这种互动式的道德教育活动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者,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受教育者。他们互为教育者,互为受教育者,其中教育者在关心他人的生存状态中,也在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他们互为主体,互为对象。这样的道德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评价就自然要提高了。

在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根本特点正如上面所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互动的,在这种互动式的教育活动中,学习决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需要社会个体积极努力的主动过程。这里涉及到了对学习本质的看法,它对于理解与把握道德教育具有关键性意义。

传统上,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面授而发生的。知识的学习被认为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讲解,就把所要传授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也就从教师那里获得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学习。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这种传统的“学习”观念主要来自对抽象知识(如数学、各门自然科学、一些工程学等)学习的错误诠释。在知识的各个部门中,抽象知识部门的发展最快,进步最大,因此它对各个方面的影响也最大。“学习”的观念一旦从中形成,就很容易推广到知识的各个部门的学习中去,从而形成极大的影响。在道德教育中,人们实际上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这种学习观念为预设前提。

为什么会在抽象知识的教学方式中产生有关“学习”的错误观念呢?这与抽象知识的性质——“抽象性”有关。抽象知识部门所涉及对象的规律都是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变量来加以概括的。也就是说,它完全可以通过为数不多的抽象概念来表达,从而也就能够通过为数不多抽象的概念来加以把握知识。因此,在抽象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者完全可以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各种形式(如教室黑板上的书写、微机屏上的显示等)完全地将其展示出来。学习者所获得的恰好是教学者所给予的,不多不少。教学者被称为“知识的传授者”准确地反映了这一内在的涵义。对于这种教与学的认识的错误性,只要我们注意到如下事实即可自明:同样的教学者,不同的学习者则有不同的学习效果;虽然教学者很努力地教,但学习者努力与否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因此,即使是抽象知识的学习,学习者的积极努力对达成学习效果的贡献也是很关键的。

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那里就有讨论。《美诺篇》的中心主题是美德(vi~ue)是什么。自认为了解美德的美诺,在苏格拉底以其一贯风格的追问下,不得不承认对美德的无知。同时,苏格拉底也表示不知道美德的一般涵义,并表示愿意和美诺一起探索其涵义。这首先表明了,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的获得过程(即学习)是学习者自身不断努力探求的过程,是一个极其主动的过程。而对苏格拉底的探索意愿,美诺则以如下的表述,表达了对这一问题探讨的绝望:“当你一点也不知道某东西是什么时,你将如何去寻找它呢?你究竟如何将你所不知道的某东西建立为你寻求中的对象呢?换一种方式说,即使你正好与它相遇,你将如何知道你所发现的正是你不知道的东西?”对此,苏格拉底则用不朽灵魂的不断轮回转世来说明,学习不过是一个回忆的过程。“所有的性质是相关联的,而且灵魂已经获知了所有的东西。因此当一个人回忆起片断知识——用日常的语言来说学会它(1earnedit),就没有任何为什么他不会找出所有其余知识的理由,如果他保持一颗强烈的求知心,并且不滋生对研究的厌倦;因为探求的过程和学会的过程事实上只是回忆(recollection)。”

仔细考察其中的要点就会取得以下启发。首先,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能动而艰苦的努力过程。“回忆”一词充分地说明了学习的能动性,因为回忆从本质上讲是无须外力作用的自动行为。学习这种回忆过程的艰苦性表现在:为获得成功,回忆者必须要“保持一棵强烈的求知心,并且不滋生对研究的厌倦”。这就是说,成功的学习必须克服精神上的懈怠。其次,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努力将已知的东西与未知东西联系起来的过程。这也是“回忆”之所以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而已知与未知东西之所以能取得联系是因为“所有的性质是相关联的”。

苏格拉底关于学习的过程,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如果剔除这一个不合理的因素,则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学习即“回忆”的具体机制是什么?通过学习可以将不知道的转变为知道的,它就构成了知识。任何知识又总可以构成对某个或某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习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具体机制问题就变为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社会个体的问题总是表现为个体借助于其“格局(schema)”——“格局是个体通过它理智地适应并组织环境的认知或心灵的结构”,在对他所遇到的各种新的环境因素或刺激无法“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是个体通过它将新的感知的,运动神经的,或概念的材料整合进现存的格局或行为模式之中的认知过程”——时,新经验与现存格局出现矛盾。解决矛盾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个体修正现存的格局或构建一个新的格局来同化新的环境因素或刺激,这就是所谓的“调节(accommodation)”——“调节就是构建新的格局或对旧的格局进行修正,两种行动都将导致认知结构(格局)的变化或发展。”一旦同化完成,问题即告解决,学习也就取得成功。因此,学习本质上是提出(创造或创新)一个能同化新的环境刺激因素的认知结构。进一步追问:提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又是什么?它实际上是受问题控制的、各种认识机制(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类比等)参与其中的、波普尔意义上的“猜测与反驳”过程。有趣的'是,苏格拉底与美诺的童奴的对话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学习即回忆的论点,然而,这场对话恰好是一个猜测与反驳的过程。

按照苏格拉底对学习的说明,似乎学习过程没有给教学者留下适当的地位。这好象确实与传统教学观念下的教学者地位相差甚远。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在这里所揭示的学习过程,给教学者所留下地位只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诠释罢了。

所学东西往往是很复杂的、困难而深刻的,而学习者一般又是受智力与毅力的制约,所以学习极需外力的帮助。这种虽非必然需要、但一般确实需要的外力之助,就来自教学者。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要求与美诺的童奴进行对话,以证明学习只不过是回忆。对话开始后,美诺的童奴在苏格拉底的不断提醒下,最终知道了如何作一个正方形,其面积为已知正方形的面积的两倍。从这个案例来看,教学者的不断提醒对学习的持续进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全部‘学习’,都是对来自一个比较成熟的学习伙伴的‘种种暗示’作出个人思维努力的积极反应。”

四、结束语。

知识有很多种类,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知识是不能用语言表述的,然而,它们往往是知识的基础性部分。

道德就是这样一种知识,不过它不是抽象的知识,从而它也就不是可以用高度抽象的语言加以完全表达的知识。如果主体性问题在抽象知识的教与学中呈现得很隐蔽的话,那么在道德这种知识的教与学中,主体性问题就凸显了出来。由于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受教育者以有德的行为方式行为,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坚持强调道德学习者的主体性就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学习,坚持强调主体性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与学的原则。道德学科是如此,抽象学科也是如此。

在道德教学中坚持学习者的主体性原则,则就必须对学习过程的内在本质作出明确的说明。相应地,学习过程中教学者的地位也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说到底,学习是一种由引起个体注意的经验所触发的、需要个体坚持不懈地努力思考,以便将不统一的东西统一在一个系统即知识体系之中。它本质上是一个猜测与反驳的过程。教学是教学者不断地提醒学习者,使其智力在严峻的挑战下,不断艰苦努力地将各种经验片断联系起来,综合为一个知识整体的过程。

在各种具体的境况下如何行为,这与个体对道德的把握是相关联的。但行为的驱动力即动机有很多:如需要、情感等。对道德把握得越好,行为选择中有德的行为驱动力就有所增加,但它不必然导致有德的行为。因此,需要说明的是,道德教育的功能不是万能的,它是有限度的。成功的道德教育可以增进行为者有德的行为,而道德教育的成效与教与学的实践中对主体性原则的把握、应用直接相关。

浅谈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主体性论文

道德教育向何处去?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现实道德处在急剧蜕变的今天,我们应选择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模式作为努力建设的目标?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道德教育变迁所依赖的现实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时还要把握道德教育自身演变的内在逻辑。于是问题可进一步归结为:道德教育在当今现实条件下能够何往,它自身的发展逻辑决定它必然何往?我们先行讨论三种有代表性的回答。

“西化适应走向”,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和市场体制内在的推动力。道德教育模式的设计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培养市场体制所需要的理性的“经济人”。认为西方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模式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确立市场体制所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必须以“西化”为具体方向,设计和建设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道德教育体系。把培养市场主体“经济人”做为培养目标,把“合理的功利主义”和“合理的个人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价值观念,把平等、诚实、守信、负责等市场伦理规范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把多元价值下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做为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西化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体制在中国建立的这一必然趋势,道德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被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注定要为发展与变革服务;看到了市场体制不仅将解放生产力,而且也解放和提升人,总体上趋于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表现在市场参与的独立人格、自由与权利、竞争与效率、公平与守规则等观念的确立;看到了西方和中国市场经济对道德、道德教育的共性和一般要求;看到了我国政治依附型的理性道德教育模式对个人自由的过份约束和对生命激情的压抑,以及其对于市场伦理要求的抵触,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提出了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道德教育和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化道德教育的合理否定和超越。

然而,“西化适应走向”对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道德教育除了直接为社会经济规定并为经济服务,要不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从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终极目的上对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道德影响给予适当的抑制呢?即要不要在培养追求合理利益的“经济人”基础之上,将他提升为高尚情操的“道德人”呢?或者说,道德教育有没有超越市场经济要求的其他终极性追求呢?“西化适应走向”似乎忽视这些。不同国家,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特殊性,无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以及儒家思想传统的影响这些事实,主张道德教育的全盘西化,显然是行不通的。

“传统适应走向”,同样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市场经济服务,并应成为其精神支撑点。但认为道德教育不是通过培养市场所需的“经济人”直接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而是通过以“性善”和“仁爱”为核心的教育来提升“经济人”,为他们寻到失落的精神家园,批判和抵御现代化和市场化带来的道德滑坡等负面效应,从而反向的、间接地完善市场经济;认为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市场化没有根本的冲突,象东南亚那样,只要将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加以合理的转换,同样可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精神支柱。因此,主张在传统的视野里重建当今的道德教育模式。如提倡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张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等。

“传统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经济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肯定了传统道德教育是我们今日重建道德教育模式的根基,看到了我们无法割断历史的深厚联系,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可能带来的道德教育中非常严重的问题,看到了道德教育在完善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然而,“传统适应走向”只是无可奈何地承认市场经济的存在,不是直接性、促进性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是用间接地、纠偏、完善、补充的形式为市场经济服务,是一种被动的适应。似乎不愿意承认,由于小农经济的眼光和封建专制政治的限定,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精神同市场化、现代化是相抵触的。过分渲染和夸大了市场化、现代化的负面,以致不承认西方现代化的成功与其相匹配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

“融合超越走向”,主张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不要一味地为政治、经济服务,充当社会的工具,培养社会需要的“政治人”、“经济人”,应该有其本位的价值,即培养人格完善的“道德人”,对人格进行提升。主张从中西道德教育融合的角度重构道德教育模式。吸收那些人类共同性永恒性的道德价值规范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以人类共同性终极性的道德追求作为道德教育对个人激情和欲望的压抑,倡导传统道德教育的民族性、理想性,反对西化道德教育中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强调道德教育要把人从物欲、利己中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精神本质,从禁欲、社会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主体性本质。

“融合超越走向”正确地看到了道德教育单纯作为政治附庸、经济工具的时弊以及道德教育有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而直接提升人、解放人的根本性的一面;清醒地看到了中西道德教育各自的优缺点;看到了道德教育中的终极价值以及永恒的共同性的理想与规范在当今中国道德失范的情况下的重要意义。然而,“融合超越走向”似乎回避市场经济对道德教育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更多地看到市场经济对道德伦理带来的负效应,看不到市场经济本身的伦理内涵和对人的提升与解放的重要意义,不懂得道德教育之于人的提升与解放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正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尽管“融合超越走向”以一种超然于现实经济和政治之外的态度,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实质上是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适应经济和政治要求的,也无法回避现实。即使如此,它对于现实的态度仍是消极的,其超越的理想注定要落空的。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道德教育走向的选择都只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重点性需要而提出的。如果我们把市场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看成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以上三种选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它们都包涵在道德教育自身演变的逻辑之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教育模式的存在和演变、归根到底要由市场经济这个经济基础和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然而道德教育又决非市场体制的简单附属物,相反它经常落后于或走在经济制度变革的前面,对市场体制的形成与完善起着阻碍或推动作用,同时道德教育又有它相对独立的追求,即对人的直接提升和解放。换言之,面对市场经济、道德教育既要适应,又要超越,这是它的主体性的表现。而这种适应与超越的主体性表现在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之中。

我们面对的起点是“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它的实质是为了一个政治理想的目标,个人的自由与个人的感性物欲受到严酷的压抑,集体主义和大公无私是核心的教育原则。道德教育政治化,培养社会政治需要的人。道德教育的理想性和神圣性,压抑了人的生命激情并使之敌对化。这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小农经济的意识相适应的。因此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这种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势必被“适应经济的感性道德教育”所取代。主张合理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解放理性道德教育对人的欲望和自由的过分压抑,颂扬人的生命激情,培养市场主体“经济人”,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建立开辟道路。如“西化适应走向”正是看到这种趋势。道德教育在这里从依赖政治走向适应和促进经济,主体性和独立性得以张扬。然而,感性道德教育过极之后将一味地放纵个人的物欲和功利,任个人生命激情的驰骋,其相对于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而具有的生产力和道德解放意义也就会彻底丧失,即使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严重阻碍作用。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必须对个人的生命激情重新加以合理的规范与升华。道德教育要在培养“经济人”以推动和完善市场体制的同时,培养“道德的人”,实现社会和个人、功利和理想的重新和解。这就是“超越经济的文化道德教育”。“传统适应走向”、“西化适应走向”、“融合超越走向”在这里得以综合。

显然,从依赖政治到适应经济,从促进经济到超越政治、经济而提升人,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的必然走向。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实现从依赖政治向适应经济的转化、突破理性模式对生命激情的禁锢,调动功利、个人意识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个人的独立人格;二是实现从促进经济向超越政治经济从而提升人的转变,突破感性模式的局限,反对纵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同社会利益的对抗,提倡理想主义教育,培养个人的道德人格。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