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意义大全(17篇)

时间:2023-11-14 11:29:49 作者:XY字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意义大全(17篇)

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依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三位小数。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数,那么两位、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这些两位小数为材料,继续研究。

(1)教师继续出示米尺的放大图。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进行反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04、0.01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结。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及小数的意义,那你们知道小数的历史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发展史。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的。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小数。

()元()千克()厘米。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就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还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了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3、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学生能知道某一个量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课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1、什么情况下用分数表示。

2、分数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3、什么叫单位“1”

4、什么是分数单位?

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最认真,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二)检测(做一做):

1、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要求字写的大小适中,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发现错例,准备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进行更正。(不同颜色的粉笔)

1、看做一做的第1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2、看做一做的第2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3、看做一做的第3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4、看做一做的第4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总结)一堆糖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数,所以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学生一分钟时间记忆)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学生记忆并板书)

七、当堂训练

1、课本63面练习十一第1、2、3题。(必做题)

2、有三个小盒里面装有小棒,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一根小棒,这一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二根小棒,这二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你能猜出每个盒子里面原来有几根小棒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这三个五分之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数的意义。考虑到如果让我自己概括分数的意义,概念中“一份”我也会把它纳入到“几份”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这一概念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各个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提炼出分数意义的模型,结合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我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现,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

在设计练习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书本上的习题,也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生活化、渗透数学思想的习题。首先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二是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想象,体会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专项的训练,但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长期的、适时地渗透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更是如此。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但是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数意义》

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3.通过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1”在这里的作用。

一、教学分数的产生

不能的话,怎么办?(用小数表示、用分数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其中的一种----用分数来表示这些数。

二、教学分数的意义

1.三年级时,我们简单的学习了分数,会比较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你能用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的含义吗?

2.课件出示课本46页插图。

说一说,每个图下面的分别: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怎么表示其中的1份?(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归纳)

3.你能用前面的方式,说一说的含义么?

4.引导概括分数的意义。

那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数的意义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

(1)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

(2)教师指明:在数学中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请学生说一说46页4幅图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将“一个整体”替换为单位“1”。

(4)议一议。你能说一说分子、分母的含义吗?

教师听取学生的回答,并订正后,加以板书: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5) 以为例,说一说分你是怎么写分数的,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先写分母,表示整体一共被平均分成几分,再写分数线,最后写分子--表示有其中的几份。)

(6) 及时练习巩固

学生快速完成46页的“做一做”,师生即时订正。

三、教学分数单位

1.自然数的单位是几?10里面有几个1?32呢?(通过自然数的单位是“1”,引出分数单位“几分之一”)

明确:分数也有属于它的单位,我们把它称作分数单位。

2.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把单位“1”(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板书)

3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4.说出上面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5.指出: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四、巩固练习

游戏:同桌之间互相为对方写出一个分数,由对方说出它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请2组同桌上台展示。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单位1),把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1 3...........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 —...........分数线

4 4.............分母:表示把单位“1”分成几份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目标: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

教学过程: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观察情境,读写小数。

课件出示信息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各种鸟蛋的质量,接着追问:你是怎样读写这些小数的?学生试着读写小数。教师随时订正学生读写小数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在此不必做过多讲解,放手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总结出小数的读写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

第二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0.365千克中的0.365表示什么意思?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这一步分四个小环节,第1个小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0.25表示什么意思,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0.01)。

先请同学回答,学生应该知道0.1与1/10的关系,再让学生慢慢过渡到0.01与1/100的关系。

(师板书:0.1——1/100.01——1/100)。

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0.2525/100 。

第4个小环节,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请不同的同学说出自己想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小数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一位小数意义的复习,过渡到对两位小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时候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第二步,认识三位小数的意义。

直接让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到三位小数。

第二小步,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第三小步,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请同学们看着多媒体的方块图数一数。

第四小步,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在复习一位小数意义,学习二位小数意义之后,可以通过自学,自己探索发现三位小数的意义,这利于学生归纳,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从而知道:像0.1、0.250.365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并出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我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自主练习1”,这是练习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完成练习,了解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情况。

第二个是“自主练习2”,借助学具巩固小数的意义,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每个小数的意义,关注学生对小数意义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将新学习的知识点都适当的安排习题,可以检测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为直观,简单,适合全班同学完成。

自主练习12题。

这是思考题,对今天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练习。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单位“1”的含义。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充分理解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每个小组一个圆片、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6根彩笔、一张长方形纸、熊猫组图、苹果组图、玻璃球、多媒体课件一套。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导入:

拿出4个苹果,提问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1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半个”这个结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用分数1/2表示。

师: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了适应这种实际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分数。从而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建构分数

(一)教学分数的意义

1、教学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找分子是1或几的分数:

(1)师提出要求,生动手操作。(出示课件)

(2)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出找分数的过程,体验分数的意义。

2、教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1)师提出要求,生动手操作。(出示课件)

(2)组织汇报交流

a交流苹果组图,引导学生说出找分数的过程,把谁平均分

b联系上一环节中的内容比较被平均分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c教学“整体”,教师点出像4个苹果这样的多个物体就称之为一个整体,8个苹果平均分,也叫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d利用“一个整体”概念这个新知来理解在“熊猫组图”中找到的分数。重点沟通相对量与具体量之间的联系。

3、教学单位“1”

师指出:像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用自然数1来表示,就叫做单位“1”。

追问:谁可以做单位“1”?

4、根据板书师生共同归纳分数的意义,补充完整分数的意义及课题。

5、随机练:a说出黑板上的分数表示的意义。

b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把握分数的意义

(二)自学课本,认识分数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学课本

2、生举例汇报自学所得

3、随机练:拿出6支彩笔的()/()——1/2、分母是6、分子是1、2/3

生说出理由

三、分层练习,深化提高(见课件)

1、快速动笔,课本中做一做

2、轻松片刻。(游戏:摸一摸,说一说)

一个器皿里装有8个玻璃球,生摸出后说出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1.回顾旧知。

2.小试身手。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注:本节课是我在2006年上的一堂评比课,2008年参加调动时又抽到了本节教材的说课,以下是我对本节课进行说课时主要教学流程的简单回顾。

(一)激——存疑激思,投石激浪。

1、谈话导入。

2、感知分类。

课件出示数据:

(1)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

(2)天坛中心“天心石”四周有厚约0.9米的围墙。

(3)长城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达14米,顶宽5.8米。

让学生试读这些数,并分类。

3、揭示课题。

小数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意义是怎样的?今天就来学习“小数的意义”。

(二)探——自主探究,发现意义。

1、小数的产生。

刚才的“0.9米”是什么意思?大概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生:1米不到。

出示米尺,得出: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小数来表示。

0.9米是几分米?怎么想的?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它是其中的9份。

板书:9分米=米=0.9米。

0.9这个一位小数你是怎么在米尺上找到的?

生:先找到对应的分数,再想出小数。

再在米尺上找一找其它的一位小数(汇报并适当板书几个)。

你有什么发现?板书: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师:看来小数与分数很有联系。

小组活动:(4人小组一把米尺)。

出示要求:

汇报,适当板书几个。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又有什么发现?

板书: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你还能想到什么?万分之几……小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弹性方案:生能说出进率,不能说出则教师提问。

(三)练——推波助澜,余地生辉。

1、课本51页“做一做”

汇报后说说空白部分怎么表示。

2、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读写法)。

课件出示:

a、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高达5.98米。

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13米。

读出这些小数,归纳读法。

b、鸵鸟高达二点五米,最高体重可达一百五十五点零二千克。

写出这些小数,归纳写法。

3、加大难度(渗透名数化聚)。

矿泉水每瓶1元5角=()元。

非洲象体重11吨750千克=()吨。

鸵鸟蛋重1千克350克=()千克。

老师身高1米62厘米=()米。

4、畅想0.5。

看到0.5你想到了什么?

(四)理——回顾总结,意味深长。

今天学到什么知识?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进一步探索。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回想第一节课,成功与失误都缘于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放手并能适时引导,而本课的精彩也由此而产生的。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定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带来课堂上难以预约的精彩!

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概念的形成应具有更大的涵盖面、影响力和迁移性,由此通过自我理解、生成、连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本课《方程的意义》的教学设计,基于对数学概念及概念教学的再把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是我们的尝试,也是一种思考和探索。

整体的把握:

数学概念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不仅是学科的,而且是儿童的。所以对方程概念及其教学应从多个层面加以把握:

形式层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关系的一种)。这是一种静态的结论。

发现层面——经历方程模式的生成过程,它来源于现实又回到现实,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来表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直观具体层面——举出正例或反例。

直觉层面——一种数学的意识、一种方程的感觉。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认知结构(其中包含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经验结构)。

目标的把握:

经历从现实问题到方程概念建立的过程,(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渗透方程思想的三个方面:设立未知量,将其当作已知数,参与到问题中事实的表达;建立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方程是说明两件事情是等价的);区别未知量与己知量,只要经过运算,就可用已知数表示未知量。

过程的把握:

统揽全局基础上的局部聚集,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学生的认识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整体式推进的。各个部分知识的拼装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有生命的知识,只有胚胎式的整体推进才能领略到知识生命的意蕴。所以概念教学须克服原有的分割式、部分式教学,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传统教学注重从部分到整体,形成一个结构。现代教学应更重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形成更有意义和活力的结构。

本课方程概念的教学,力图围绕目标形成一个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方程思想的整体结构,在其后的教学中再对方程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化,形成所谓同心圆结构的知识生成模型,这是儿童认识的规律,也许可以解决数学教学中知识太“散”的问题。

经历“问题情景——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从“问题情景——数学模型”展开数学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再从“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展开结合现实寻找意义的过程。方程整体概念生成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目标的各个部分协调地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数学的意识和方程的观念。

参考文献:

(2)林永伟、叶立军编著.《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第65页.方程产生历史的启示意义。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分母、分子,认识分数单位的特点,能正确读、写分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单位“1”的感知。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几?(板书“1”)

这里有1位老师,1位同学,1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我相信你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以后,对1将会有一个更深刻地认识。

2、揭示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过分数,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

二、新授

1、这里有三幅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书p73的三副图。(引导学生说出把……平均分成……,每份是它的……。)

(1)出示月饼图。提问学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3)出示线段图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是几分之几米?9份呢?

三、探索研究

1、现在请同学把目光集中到课桌上,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啊?

一张白纸,一根1米长的绳子。

2、你们带了写什么材料呢?

(一堆物体)

3、这些材料能不能通过平均分,得到一些分数呢?

4、学生小组交流,分一分并汇报。

5、小结:

以前我们都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得到了一些分数,刚才你们在分的时候,还可以把许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分数。象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6、 讲授例题(多媒体出示)

出示5个桃子提问:这是什么?

把5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个桃子?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个桃子呢?

6片枫叶呢?

8、结合前面分得的分数,揭示分数的意义。(板书)

9、复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含义。(小组讨论)

9、看书p74的概念。

10、做书上练一练。请两位学生回答。

11、总结,评价。

三、课堂实践

现在我们一起来闯三关。(网络教学)

1、第一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第二关,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3、第三关,根据给出的分数在下面各图中画出阴影部分。

4、勇闯三关后,我们一起来进行自我检测。

请同学和你的同桌之间说一说这个分数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意思,需要帮助的同学可以寻求电脑的帮助。

5、下面我们要来继续冲关,请你来看一看,哪些话中存在错误呢?

6、同学们做得都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请你们拿出10粒棋子。

请你摆出它的1/2,是多少粒?12粒棋子的1/2,是多少粒?为什么同样是1/2,而你们有不同的答案呢?(单位“1”不同)

请你们表示出12粒棋子的1/2,1/3,1/4,1/6,是多少粒棋子?为什么单位“1”相同了,而你们的结果不同呢?(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深入研究。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4题。

六、回家作业

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两张照片。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

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2、了解比例和比的区别。

3、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创设情境,目标认同。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

2、板书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

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1)比较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2.4:1.6=3/260:40=3/2。

2.4:1.6=60:40。

(2)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明: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四、拓展迁移,升华新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106109页,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五第14题。

本课内容的编排,注重与学生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联系。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材注重从生活、生产中选取素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相关教学元素,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数据收集的渠道,也体现了统计与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旧知识性的对比,自然形成新知识的生成点。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能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

1、通过实例和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3、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一天内的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相关数据和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选一名学生做主持人,统计全班喜欢的各项运动的人数。(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直接出

示条形统计图,如右

图。)板书课题统

计,小黑板出示学 习目标。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学生观察并讨论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 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示扇形 统计图,如右图。 讲述:这个统计图叫做扇形 统计图,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 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人数,其 它各部分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 总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 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 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学生根据信息同桌互提问题,互答。

4、回顾知识生成,并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读出很多数学数学信息。)

5、多媒体投影出示做一做, 如下图。

(1)学生自主看图,说一说, 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 学信息?

(2)根据题意自主计算,选五 名学生分别板演五种营养成分各 多少克?

三、解决问题,展示提升

1、多媒体投影出示练习 二十五第13题,如下图。 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这三 道题。

2、完成后小组选题汇报。(小 组汇报时可让学生从板书汇报 和多媒体投影展示汇报中任选 一种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述。)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回扣目标谈话:通过这一 段时间的学习,结合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说一说你觉得你有哪 些收获?(让学生充分发表见 解)

2、根据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在 组内交流,教师可选择几个同 学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进行 展示。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 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 父母、对家庭的爱。

3、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 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教学后记: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紧扣学习目标学习本课内容。并把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分割成几部分来完成。

1、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中总数与各部分数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寻找直观的数学信息。

3、训练学生根据直观信息互问互答,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感性认识。

4、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深刻理解扇形统计图。

5、新知生成后,完全放手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13题),从而检测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1、能根据实例说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说出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灵活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铺垫导入:

1、师:什么叫比例?生答完后出示:

2:80、80:2、5:200、200:5。

问:上面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判断,并且说说判断的方法。

2、刚才,同学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这就需要分别求出每个比的比值。但是老师还有一种方法来进行判断,能够很快的判断出来。我们来试一试。

请同学们随意说出两个比,师进行判断。

3、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判断得这么快?这就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出示学习目标。

二、探索新知:

1、要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首先我来认识一下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请自学课本34页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请你观察我们刚才所组成的这几个比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几个比,想想有什么发现?并且可以两个人互相说一说,看看是不是和你发现的一样。

两个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且举个例子来验证。提示:

1)多举出几个例子,

2)所举的例子尽量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看看是不是都符合这个规律。同学们互相交流、验证。

2、集体交流:

请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板书同学们所举的例子。

强调:写成分数形式的比要找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其他同学可以计算一下来进行验证他的发现。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2.4∶1.6=60∶40)。

生:共同计算。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的规律。

4、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4、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