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语文新课标教学教案人教版(优秀23篇)

时间:2023-11-25 21:54:36 作者:MJ笔神

初三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制定的重要教学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初三教案精华,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一片树叶教学目标:

1、认字16个,学会用查字典、读拼音、同位交流合作、学会倾听等方式认识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几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

3、试着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的内容,锻炼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省略号的用途。

5、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地爱护树木,怎样才能保护树木,并且与自身相结合,真正地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真正地做到诚实守信。

6、提高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认字,尤其是学会通过倾听别人的朗读认识生字。

2、学会正确地评价他人,既肯定优点,又能指出不足。

3、学会真正的爱护树木,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难点:

1、“捋”的正确读音。

2、“一片树叶”与一棵树的关系。

教学准备:

录音机、活动教具(树干、树叶——正面绿色、背面字、词)、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由诗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喜欢么?(教师配乐朗诵《记住》)。

你们听懂了什么?s:……。

对,那我们怎么做才是保护树木呢?s:……。

看来,大家都懂得保护树木的道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一片树叶》。(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s:圈出、看课后的拼音、请教小先生。

2、请同位互相交流自己认识了哪些字。(可能有学生还有不会读的字,在此教师可予以解答,对大多数孩子读音不太规范的生僻字可多读几遍。)。

3、现在,谁能说说你认识的字在哪个句子中,大声地读给我们听,好么?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谁来说说?(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小黄牛、小兔、小猴、小熊)。

还有别的小动物么?请想象一下。

请s读读课文的第8段,你发现了什么?(指导学生明白省略号表示的意思。)。

(2)(一位学生读第2、3段),谁来当小评委?……请看图,请加入自己的想象,谁来当小解说员?……(说出课文中用到的重点词)。

(3)(一位学生读第4、5段),谁来当小评委?……请看图,请加入自己的想象,谁来当小解说员?……(说出课文中用到的重点词)。

(5)(请一位学生读第8、9段),谁来当小评委?……小讲解员,你会请大家看图的什么地方?演演演:小黄牛会是什么样?(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现表情。)。

用哪个词来表达比较确切?(s:目瞪口呆)教师板书,大家齐读一遍这个词。

(6)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7)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词看出来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小心地摘、仔细地掐、捋下)。

3、谁想与老师一起来试试分角色朗读,并带点儿表演?(与学生一起戴头饰朗读、表演)我先来当小黄牛,读第1、9两个自然段。你想当谁?知道读哪几段么?……小兔子:2、3段;小猴子:4、5段;小熊:6、7段。你来当小马、小鹿、小山羊、小猪……(学生每读完一个角色,就做出动作上讲台摘一片树叶)。

(老师读完小黄牛后)哎,小椿树光秃秃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放飞想象,回味生字:

2、相信这些小动物也象你们一样富有爱心,懂得许多道理,我想他们学校也开设了诚信银行,你猜他们会怎么做?……快行动吧!(贴叶子)你们知错就改,诚实勇敢,相信你们的诚信卡中又会存入一笔财富,祝贺你们!

3、大家看,生字朋友在向你招手,你还认识他们么?

(1)谁想与他们打声招呼?(大声朗读)。

(2)谁相当小老师讲讲自己怎样记住他们的?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谁真正地爱护小树了么?……对,是小黄牛。

2、现在,你知道“一片叶子”与一棵大树有什么关系了么?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相片》叙述了一位农村妇女给战士给战火中的丈夫寄相片,写信的事,借以表达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在授课进我以“文中是怎样的一张相片?这张相片的来历是怎样的?那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在信中夹寄这样一张相片?”为中心话题。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阅读进行批注,然后同桌,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做出引导,师生共同感悟课文,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文章中中年妇女简洁的画语来刻画人物性格时,年轻妇女说话时的神态的变化,同“笑着说”,“嘻嘻地笑了”到“郑生地说”,理到“抬高声音说”的变化,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读,就更能体会到中年妇女的崇高形象得以完美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没有把握好。

2、应该抓住青年妇女“高声说”,进行朗读指导,“为什么中年妇女要高声音的说”从而让学生体会青年妇女激励丈夫在前方勇敢杀敌,可以看出中年妇女是多么痛恨战争,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我在这段教学中学生朗读不到位,以至于学生感悟不深刻,东一句西一句,说不到正点上,如果让学生再小组读,互读,细读,就会更好了。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对于新课标人教版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份优秀的教案,但教案的标准格式有多少人不知道呢?下面是由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教案格式,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a、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b、学习生字词。

c、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d、小组讨论、交流。

e、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

3、指导感情朗读,入情入境。

4、小结,拓展延伸。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西门豹。

学习目标:

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挂图(或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题谈话。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

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2、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4、引导学生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3)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四、布置作业。

落花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并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懂得做人的道理。

3、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写身边的食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掌握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说说花生的作用。

3、思考:为什么叫落花生呢?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4、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本篇作者的笔名,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留着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5、板书:15.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5、你能说说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吗?(认识详略)。

详写:议花生。

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略学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指名读。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3)、抓住对“居然”理解(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情况下?课文为什么要用“居然”呢?练习用“居然”造句。)。

(4)、指导朗读(读出惊喜)。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13.夜莺的歌声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学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

5、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牛奶。

图画画图。

蜜蜂蜂蜜。

牙刷刷牙。

水池池水。

山上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一)是“读读认认”;

1、投影出示字词。

2、组内交流说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3、游戏识字。

*卡片认读生字提示。

“姓、警”的正确读法;

*任意抽卡片认读。

*送信游戏。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4、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二)是“我会填”;(“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

1、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

(三)是“我会读”。

“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

1、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4、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

二、展示台。

1、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2、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3、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

4、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原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5、为此专题办个展览。

三、作业布置:搜集李白与杜甫的相关资料。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我”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和它一起生活了三年,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表达了“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体现了“我”对爱尔莎的真心爱护。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能正确读写“抚摸、教训、选择、实验、资源”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构想。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狮子的习性、分布等知识。教学时,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谈感受,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小狮子生长过程,了解它的生活习性,重点了解“我”怎样关爱小狮子以及把它送回大自然的原因。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搜集、了解有关狮子的习性、外形、产地等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养过小动物吗?谁能给大家讲讲自己喂养小动物的趣事。(学生自由回答,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亲密的关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喂养一只小狮子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大家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课文的题目,心里会想些什么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记叙顺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发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的读音。

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能正确理解体会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我”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这条大鲈鱼的诱惑作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今天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问题引路,揭示课题。

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呢?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

读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三、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生字词,边读边用笔画出来,可多读几遍。需要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相机引导理解。

指名逐段检查朗读情况,边检查边指导,对易错的字音相机领读,对难读的句子范读。

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次,“我”和父亲来到湖边时:月亮渐渐地爬出来,银色的水面……。

第二次,“我”哀求父亲留下鲈鱼时:“我”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

指导学生将这种美妙的情景读出来。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配音展示读。

引导学生划分层次。(钓鱼——放鱼——启示)。

作者在钓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值得回忆的事呢?月光的描写在这里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默读1-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第一处对月光的描写表明在作者的记忆中,这件事情非常美好,连那一天的月色都是这样美,还表明作者和爸爸一起钓鱼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2、除了能从月光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还有哪些描写也能体现出来?品读第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我们跟随作者回到了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与作者一起分享钓到鲈鱼时的快乐。然而,作者和父亲没有得意多久,就遇到了难题,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研读“放鱼”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三十四年前,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和父亲去钓鱼,作者钓到了一条少见的大鲈鱼,父子二人欣喜异常。可是,父子二人没有得意多久,一道难题却出现在他们面前。那个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它像一杯陈酿令作者三四十年间回味无穷?这节课咱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那个夜晚。

新课标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_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_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_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_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4、联系课文内容领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彩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谈你所知道的被称为历史文物的遗迹有哪些?

2、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使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新的了解和评价。因此,“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了兵马俑的代名词。

二、引导探究。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反馈。

三、理解课文内容。(展示学习内容)。

1、速读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一段,说说这段有什么特点?

(运用数字加以说明俑坑气势恢弘。)。

2、作者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的呢?

(1)小组合作学习:分读作者介绍的不同的俑,填表。

(2)说说你最喜欢什么俑,为什么?

(3)交流汇报。

3、重点品读赏析第8自然段。(投影该自然段)。

(1)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说说它的作用。

(2)品读,想象。

4、课件展示秦兵马俑。

小结:作者有详有略地介绍了俑的类型,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

四、总结概括全文,激发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

(恢弘气势)(惟妙惟肖)。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灵活运用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的美好心愿。

3.学习本课生学词。

过程与方法:

学习、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重点难点:

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课前查阅了《儿童和平条约》了吗?

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你从这个条约,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读后感。

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生读课文,互读,指名读,齐读,自读。

三、学生生字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学习中,重点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多加指导。需要注意字形的字:予(四笔写成),惧(右边是八笔)。

四、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年教案

1、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14个生字,会用“愿意”口头造句。

教学流程:

一、唱唱读读,导入新课。

1、师:早晨,太阳露出了笑脸,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喜鹊呀,小蜜蜂呀,都从树林里飞了出来,鸟儿们又开始欢快地唱起歌。同学们,请听——(多媒体播放《劳动最光荣》的曲子)。

2、(出示歌词)学生朗读这首歌词。

3、师:同学们,知道“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吗?”(要靠劳动来创造)是呀!劳动最光荣!今天,让我们顺着歌声(音乐声起)一起去认识一位劳动小能手。(师手拿一张小母鸡图片,边演示边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指导认识并读好“种”这个多音字)。

5、设置悬念: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评:童话般的导语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欢快的乐曲带着学生走进课文,小母鸡生动的动画形象、悬念的设置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要求:知道小母鸡种稻子请谁帮忙?(师贴小鸭、小猫、小猪的图片)。

4、指名读,教师伺机指导,注意正音,把句子读顺。

评:让学生充分朗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作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确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阅文结合,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教师伺机进行指导。

(1)指点理解“愿意”。

1、引导学生自由练读“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这句话。

2、你能用一个词来代替“愿意”,再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愿意”说一句话。(如:当你看到妈妈干活很累了,你愿意为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充分读、换词说话,领悟“愿意”的意思,并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降低了口头造句的难度。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2)结合图,说一说小鸭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母鸡种稻子呢?

(3)指导朗读小母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评: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2、3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2、3自然段,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

2、交流。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或表演比赛。

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读、自悟,初步学会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串讲串问。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引导学生看图,组织探究:“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种——锄草——收)。

3、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小母鸡、小猪、小猫、小鸭的神情,想象他们的动作、语言,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戴上头饰表演。

评: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课文插图很生动,有助于学生的表演,表演不仅使课文内化,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教师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此时,你最想对小母鸡,还有小猪、小猫、小鸭说些什么呢?

评:一个巧妙的“想一想”,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正如《标准》提出的“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七、识记生字。

1、学生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抢答”游戏。

(课件出示一碗碗米饭图,上面写一个生字,师:小母鸡做做了一碗碗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想吃的同学赶快来抢答。学生若读对了,“米饭”就“啵”地一声不见了。)。

评: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再加上有趣的游戏,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真正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八、作业。

课后和家长进行课本剧表演。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一)过程与方法: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赏读。

2、通过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读通、读顺、读好课文。能够了解武夷山的位置与风光特点。

2、能通过想象,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2、愿意和同学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能用自己的话,大胆地向他人介绍武夷山的风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招聘激趣,初步感知。

1、今天梁老师收到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信上的内容。(出示课件)。

2、谁来读读:大风车旅行社将在二年级招聘一批小导游。你愿意来试试吗?

4、点击课件,播放风光录像。

5、大家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经陶醉在美妙的景色中了。(点击课件,出示课题。)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美丽的武夷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说说在录像里看到的景色。

7、学生阅读课文。

8、都读好了吗?把你读得最好的句子向大家展示展示。

9、学生读文,相机纠正。读课文中难读的词语。

10、读了课文,现在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相机板书。

11、总结:好了,刚才大家课文读得很准确,可别忘了,你们还要当小导游呢,怎么把武夷山的美介绍给大家呢!我们还得好好地读一读。

二、自主选择,体会意境。

1、那你们觉得武夷山的什么最美啊?

2、学生自由答问。

3、好的,你能找出这些美的句子读读吗?(学生读,互评,指导朗读)。

4、太美了,老师都陶醉了,我想配上音乐感觉一定会更好。

5、配乐读。

三、合作探究,体验尝试。

1、读得真好,我高兴地宣布,二二班全体同学都被招聘为大风车旅行社的小导游,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鼓鼓掌吧!

2、下面,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我们来玩一个“我当小导游”的游戏。

初三人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一、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并在滁州有所作为。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

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

三、解词:

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

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

四、课文简析:

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1、作者从大处落笔,视野由宽变窄,由远而近,层层进逼,渐透主旨。

2、由写滁州——写山峰——写琅琊——写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取名人——取名意。(不在酒而在乐)。

3、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者……也——判断句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翻译时加“是”

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1、由朝到暮,由春——夏——秋——冬。早晚变化之景,四季更迭之景,写出各自特点。

2、先分写后总收,再由景写到乐。

3、分分总,分分总,分分总,分总(由细到粗)。

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分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2、承上由景写到人。由游人的情形写到乐。

3、其热闹场面:

有声——歌声、呼声、应答声。

有态——登山态、小憩态、徒手态、负重态、搀扶态。

有活动——有垂钓的、酿酒的、采菜的、弹奏的、投射的、下棋的、

有年龄层次——年青人、老人、孩子。

(1)联系全文,“醉”有两点含义,一是喝酒喝醉了,表现其“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二是醉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欧阳修在写太守宴之前为什么写滁人游?

——为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也为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又从禽鸟之乐、人之乐中衬托出太守乐其乐。

1、用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用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乐。

3、其感情脉络是“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4、表现本段及本文主旨的句子(三个字)是“乐其乐”全句是“太守之乐其乐”。

5、联系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的“醉与乐”?

——太守之乐乃是点睛之笔,含蓄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即包含纵情山水排遣郁闷之情,也包含着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反映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总之,文章写醉又写乐。醉是表象,喝多之态,实质乃陶醉之意,是谪守后对励精图治的欣慰;“乐”是“与民同乐”之意,是政治理想抱负所至,醉和乐是统一的,写醉是为了写乐。

6、解释加点词。

而不知人之乐(转折,却)醉能同其乐(大家或他们,代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修饰,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自己、他,代词)。

五、其他问题设计:

1、作者是怎样写出“与民同乐”这一内涵的?

——“与民同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具体内容。写人只写滁人,不写其他地方人,写人之乐重点用伛偻提携来衬托,游人兴高采烈,人数众多的原因是生活安定富足,而生活安定富足则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因此,人之“乐”的意义皆不同,禽鸟乐在安静的环境,游人乐在安居乐业,喜多忧少,太守乐在人们生活安定,表现他的造福于民思想,所以“醉”“乐”的更深刻含义是陶醉,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感情。

2、文章的写法:

写景与抒情的自然结合:范围先大后小,先面后点,一步步奠定抒情基调。写景方式有:

(1)先远景后近景: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从早到晚: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3)自春至冬: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4)由外而内:从“至于负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

(5)山间夕照全景: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关于文中的21个“也”,大致表达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以及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在谪居生活中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1.谜语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两个谜语,好吗?不过老师有要求,听好:请你们在猜到的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你们的小手,保持安静,用眼睛告诉我你们知道,能做到吗?课件出示谜语:小小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身体有圆也有方,常在铅笔盒里装,要是写错一个字,它会马上来帮忙。(橡皮);(课件出示橡皮、铅笔图像)。

2.导学:我们刚才提到了铅笔、橡皮,它们和尺子、转笔刀等都是我们学习时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3.认识“文具”:

(1)写“文”字,出示田字格。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具”字吗?你在哪里见过“具”?如:商城里的“家具城”,商场超市里标牌上的“玩具”“文具”,书店里的“工具书”等。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相应的画面。

同学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就记住了这个字,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翻开书p82页,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现在让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你们的生字读的怎么样?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跟读,如果他读错了,我们纠正了再读。

(2)在读这些生字的时候,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次,仔,所”平舌音。我来点你来读。

(3)会读了,很了不起,如果能把他们记住才更了不起呢。谁有好办法把它们记住吗?

预设:生1: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一撇加一个“去”字,就念“丢”

生2:我是用想一想的方法记住的。“去”字就像一个人蹲在那里。上面的“撇”就像手绢。我想象小朋友们在玩“丢”手绢。

去字头上一把刀:丢。

生3:海-三点水——每。

“新”这个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吗?斤字旁断斯斧。

我们以这个“新”字作为火车头,开给它组词开火车怎么样?

看看哪一列火车的车厢最多。

还想玩是吗?那我们再选一个字作为火车头,“文”

三、研读课文,人物对话。

1、生字会读会记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预习的时候就让同学们标好了自然段,现在谁来说说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啊?(6个自然段)。

2、老师这里有一幅书上的插图,从图上你都看到了谁在干什么?

预设:生1: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

既然是咱们书上的图啊,写的就是书上的人物,她叫什么?(贝贝)。

生2:贝贝和她的妈妈在说话,妈妈说:“你怎么天天丢东西呢?”

贝贝眨着一双大眼睛,对妈妈说:“我也不知道。”

师:你观察到了人物,还完成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那我要请同学来模仿一下,妈妈是怎么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这句话。师:我要采访一下,妈妈你当时心情怎样呢?

(有点生气,有点责备,有点吃惊)她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呢?

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4、现在谁能用上书上的话说一说,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呢?

因为贝贝一回到家,就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新的橡皮。

上课铃声一响,我们就……。

怪不得,妈妈要生气了,因为贝贝一回到家,就向妈妈要……(齐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所以妈妈生气责备地说:你怎么天天丢东西呢?(课件)。

5、谁再来说一说,贝贝为什么每次都要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新的橡皮呢?

谁能找到书上的话说一说?出示1、2自然段。

写“次”,学生描红一遍,写一遍。

原来她的铅笔,只用了一次,她的橡皮只擦了一回,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怪不得妈妈要生气了,妈妈说:你怎么(齐读)。

6、那贝贝是怎么回答妈妈的呢?

看看贝贝的表情,看来对于铅笔橡皮的去向,贝贝是真的不知道,所以她眨着大眼睛,对妈妈说:我也不知道。(出示对话)。

现在我请两个同学来演一演妈妈和贝贝,一位同学读旁白,咱们来读读第3自然段妈妈和贝贝的对话,其他同学是评委,认真观察和倾听。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感受到了人物的心情,从而读好了人物的对话,希望下次咱们再读人物的对话时也能像刚才一样去体会,这样咱们的朗读才能更吸引人哦!

接下来我们请所有的女同学扮演妈妈,男同学扮演贝贝,老师来读旁白,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还有时间,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找”

先请同学们观察,然后告诉老师,这个字要怎么写,指导学生书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懂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兴趣地合作表演好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三个小伙伴互相配合、各显其能,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愉悦心情,明白“同心协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从中明白事理。体会三个小伙伴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愉悦心情,明白“同心协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准备制作课件能表现文本内容、动物头饰。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

2、朗读感悟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一: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三个小伙伴,他们去干什么呢?在说话的练习中相机理解生字词“一起”。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栽树吧。

情境图二,树上的叶片上含有生字,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二、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2、在小组内交流。

【阅读时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三、感情朗读,品味语言。

先说说自己最喜欢谁,然后读出相关段落。随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

1、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硬硬的”“拱”这两个词语时可以联系生活和动作理解。

可以比较句式: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我有硬硬的嘴巴。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两个句式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2、第三自然段:在知道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故意挺起肚子,做出吃力的样子来回走。

3、第四自然段:读到“用长鼻子吸足了水吧树坑浇得湿湿的”时,可以让学生伸出手臂模仿象的动作。

学生交流完每一段,都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句式,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心灵。

4、引读2、3、4自然段,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品味重点词句,去感受小动物的可爱。

5、学习最后一段后,让学生用“又……又……”的句式说一句话。

6、分角色读课文。

四、情境表演,体验情感。

1、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2、邀请几名小伙伴合作,戴头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故事。

3、表演后,师生同评议。

五、引导评论,深化情感。

2、小组讨论。

3、教师小结:团结力量大。

4、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棵小树苗,你想说什么呢?

5、咱们认识了三个小伙伴,你最喜欢谁?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六、指导写字。范写“栽”、“浇”

七、阅读实践,知识拓展。

1、同学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亲人或者好朋友听听。

2、收集关于“团结起来力量大”的谚语或成语。

语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新课标高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

课件、版画。

学生画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

1、导语引入,播放cai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唤起感知。

2、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感受。

3、在这么美丽、这么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干什么?

4、听老师的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干什么。

二、目标展示。

1、简单介绍作者和释题。

2、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读、背背、说说这首古诗。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

2、检测读音。(多种形式检测)。

3、自由读、同位读正音。

4、汇报、检测。

四、悟读古诗。

1、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你会用怎么样的心情来读呢?(配乐)自己在座位上练读。

2、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说说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鼓励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3、生生交流。(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找别人读,交流感受)。

4、汇报。

5、这么美的一幅春景图、这么美的一首诗,能把它背下来吗?

五、扩展。(时间不允许的话,留到下节课)。

1、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到大自然去观察了我们身边的春天,请你把自己的收获拿出来吧。

2、教师拿一位学生的画打出大屏幕,即席作诗。鼓励学生也进行创作。

(因为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只要学生能抒发自己的感受就行,不作诗体、压韵等各方面的要求,能写一行的写一行、能写一句的就写一句,不作限制。)。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新课标教案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两课时

1、学会本首古诗6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课件生字卡

(一)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思考: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自学质疑。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解决疑难。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学。

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教师简述诗意。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

(六)拓展: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七)指导生字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背诵课文。

课件、生字卡

(一)初读感知,自学存疑。

1、小组合作,试读课文、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

(二)简单讲述诗意。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指导写字。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自渎诗集,找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1、让学生读准文中的生字词,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引导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寓理于事的表达方法,且加以运用。

4、体会“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

二、重难点。

引导领悟课文寓情于事、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且加以运用。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板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引导发现课题的命题方法与《同学,请大声点》相同,都运用了语言命题法。

(2)、引导从课题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课前导学:通过预习课文我能解决下面问题。

(1)、给字注音。

趔()趄()黯()淡颤()得厉害柴担()弹()得老远担()着柴禾困扰()。

(2)、理解词语。

劫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趔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若千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通读全文后,我发现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进行了描写。

3、小组长汇报小组成员的预习疑难,老师引导学生释疑。

(三)自主细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文章写作特色。

1、课件出示课中导学。

(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情况,交流后,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朗读找到的句子,体会情感。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感受父爱,理解“男孩,别哭”的含义。(抓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品读)。

5、小结写法。

(1)环境描写——烘托心情。

(2)运用修辞、描写人物活动,融情于景。

(四)课外练笔。

期中考试之后。

走出考场,有的同学心情愉快,有的同学懊恼万分;得知成绩,有的同学感到意外、惊喜,有的同学感到伤心、难过„„选取一个片段,通过环境烘托,运用恰当修辞,把人物当时的心情描写出来。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四下《万年牢》教案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揭示课题:《万年牢》

(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文。

人教新课标语文一上《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同学们,大家想象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拿起笔来,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灵感稍纵即逝,把你想到的快写下来吧!

八、作业乐园:

写完读给爸爸妈妈听,与他们分享你的奇思妙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评赏析习作,学会欣赏、修改作文。

教学流程:

一、教师评点本次作文情况。

二、赏析佳作。

1作者亲自朗读。

2同桌互相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教案新课标指南

1.会认“牺”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酬谢、叮嘱、崩塌”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第一课时:

1.会认“牺”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酬谢、叮嘱、崩塌”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出示课件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中的故事。它们或者机智幽默,或者歌颂善良美好,或者感人至深。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同学们讲得真好,今天我们也学习一篇民间故事,那就是(板书:猎人海力布)。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出示课件2)。

小组活动,解决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板书:大声朗读默读速读等方式)。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段。

生总结、汇报:

课文总共可以分为四部分:(出示课件4)。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海力布热心帮助大家,大家都非常敬爱他。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故事的起因。写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小白蛇要报答他。

第三部分(5—8自然段)故事的经过。写海力布借着宝石得到了可怕的消息,劝说乡亲们搬家。

第四部分(9—11自然段)故事的结果。写乡亲们得救了,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二、初步自学。

(课件出示5)。

1.自学提示:

(1)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看谁用的字少。

生总结、汇报:

课文写了海力布救白蛇、得宝石、听鸟语、救乡亲、变石头这几件事。

(板书:救白蛇得宝石听鸟语救乡亲变石头)。

(2)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课件出示6)。

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

经过: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3)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画下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三、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课件出示7)。

1.背写课后生字。

2.熟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3.思考: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1.能复述故事。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10)。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请一位同学再把这个过程讲一讲。

(生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合作交流。

1.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11)。

生交流、总结、汇报:

行动:把猎物分给大家。

语言:告诉大家灾难就要到来。

结论:通过语言、行动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个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人。

(板书:热心助人舍己救人)。

2.人们对海力布怀有什么样的感情?(出示课件12)。

生总结并汇报:

海力布把猎物分给大家,受到人们的尊敬。

当海力布变成石头后,大家非常后悔、非常悲痛。

通过这些重点词语和句子,可以看出人们非常喜爱海力布,因为他是那样善良,那样舍己为人。

三、讲故事,练习复述。

海力布的故事多么感人,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出示课件13)。

1.师指导讲故事。

(1)叙述要清楚,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可以脱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文中的重点部分可以用上书上的词句。

(3)讲故事要有表情、有感情。

2.自由练习。

3.指名汇报,师生评点。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海力布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今后你会怎样对待身边的人?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15)。

仔细读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分角色和同学演一演。

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6)。

1.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

2.找一找其他的民间故事读一读。

3.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

年份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语文教案

“青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孩子们对它的生活习性及它对人类的作用早有所闻,对其充满了兴趣。《庄稼小卫兵》这篇韵文,通过简短的语言告诉我们青蛙保护庄稼及我们应该保护青蛙。在充满童趣的韵文中,包含了我们要认写的汉字。我在设计本教案中,主要注重了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满童趣、民主和谐的课堂中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规范地书写课后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初步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给基本字加偏旁组成新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是有益的动物,我们应该保护它。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基本字和偏旁卡片、教学挂图。

学生:课前与父母一起查找资料,了解青蛙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认写生字。

2、初步感知由基本字加偏旁组成新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小朋友,我们来做一个猜谜的游戏吧。

一动物水上跳,

大肚子鼓眼睛,

身上披着绿衣裳,

人称庄稼小卫兵。

2、学生反馈。教师出示挂图,并板书:庄稼小卫兵。

3、教师:“卫兵”是什么意思?你在哪儿见过?

4、学生反馈。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课题。

5、随课题认写“卫”、“兵”两字。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并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3、同桌互读生字。

4、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其他学生评议。

5、开火车读生字。

6、结合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

7、教师把生字卡“清”、“晴”、“睛”、“情”、“请”贴到黑板上,请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

8、出示课后“读一读”,体会这些字各自表达的意思并记住这些字。

9、学生自由读“读一读”,在读中记住这些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3、教师引读课文。教师读“清清河水”,学生接“天气晴”。

4、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直到读熟。

5、指名读,大家评议。

四、拓展训练。

1、小组讨论:怎样保护青蛙?

2、收集各组意见,教师小结。

3、请学生说说自己查找资料的情况,指名谈谈你还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有益的动物,它们能帮我们做什么。

4、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情况,教师小结。重点讲不能吃青蛙,并鼓励学生保护有益的动物。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背“读一读”,教师板书:

讠——请(请坐)。

氵——清(清水)。

忄——情(交情)。

日——晴(晴天)。

目——睛(眼睛)。

2、请学生用这些字组词语并说话。

3、仔细观察要写的字,相互介绍怎样记住并写好这些字。

4、教师重点指导写“清”、“眼”。

5、学生写字,教师巡回辅导。

六、自主实践。

找一找,在自己认识的汉字中,还有哪些字是由基本字加上偏旁组成的?把它们写出来,教教其他小朋友,并一起比较它们的音、形、义有什么不同。

《三颗心》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唤起生活的感受,体会邻里亲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教育。

4、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1、识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唤起生活感受,体会邻里亲情,学习关爱他人。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挂图、歌曲《爱的奉献》、轻柔的音乐、儿歌《我的好妈妈》、课文朗读cd、生字卡片、三颗心或相关课件。

学具:本课生字的偏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示主题。

1、孩子们,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首儿歌,会唱的小朋友还可以一起唱一唱。(播放儿歌《我的好妈妈》。)你从儿歌中感受到什么。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一说“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读《三颗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提示读课文的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宁宁一家关心老爷爷的故事。)。

3、孩子们可真能干,这么快就读通了课文!现在,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看谁读得最正确。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字词:

(1)“轻轻地”:爸爸和妈妈轻轻地起床,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

(2)“凳脚儿”:只有凳脚儿不听话,搬动时,碰着地板,发出“冬冬冬”的响声。

4、检查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出示生字词。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学生练读。)。

适时指导“响”、“病”是后鼻韵,“楼”是边音。

(1)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

(2)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

5、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6、现在,听老师读,注意听朗读时的轻重、停顿,看看谁是最会听的孩子(播放朗读cd)。

7、学生齐读课文。

(二)自读体会。

请孩子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读后请人答):

1、“三颗心”代表的是哪些人。(爸爸、妈妈、宁宁,并贴上写有爸爸、妈妈、宁宁的三颗心图片。)。

2、你最喜欢哪颗心。请找出写你最喜欢的那颗心的句子,并勾画下来,读一读,看看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学生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品味真情。

1、你喜欢哪颗心。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习。)。

2、我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爸爸妈妈非常关心老爷爷。)。

(2)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对老爷爷的关心。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轻轻地”,并指导学生读出轻柔、小心翼翼的感觉。

(3)出示第3段。你能把爸爸妈妈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读体会。)请人读。你觉得他(她)读得怎样。请人评议后,再请人读。

(4)老师范读。

(5)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再齐读。

(6)男女生比赛读,看谁更能读出爸爸妈妈对老爷爷的关心。

3、我喜欢宁宁这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宁宁这颗心。(因为他很关心老爷爷,遇到问题还会动脑思考。)。

(2)你真棒,能自己读书思考。能告诉其他同学,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5~7段(学生回答后请他朗读相关段落,再请小组读。)。

(3)指导朗读。

第5段:这段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着急、生气的'地方。(老爷爷需要休息,凳脚儿却发出“冬冬冬”的响声,打搅了老爷爷的休息。)(课件出示凳子图片,并配上课文第5段。)那这一段该怎么读。(自己练习朗读,请人读,再齐读。)。

第6,7段:怎么办呀。(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瞧,宁宁他把凳脚儿一只一只包起来(读慢)。凳脚儿再也不发出响声了,宁宁心里怎么样。(十分高兴。)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这句话(出示第7段,齐读)。

(4)刚才,在练习中,有的小朋友读得有滋有味。敢不敢和同桌比比,看谁读出了宁宁的着急和高兴。(同桌比赛读。)教师巡视,发现读得有感情的孩子,然后让他示范读。

(5)读得真棒,请喜欢宁宁的学生齐读。

(6)学习第8段。

宁宁真棒,要是你是宁宁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夸他。

爸爸妈妈怎么说的。(学生自己去找。)请人读出。

他们真的在夸凳脚儿吗。(是在夸宁宁懂事。)。

咱们一起夸一夸宁宁。(齐读。)。

4、引导体会爸爸妈妈的心与宁宁的心的关系。

(1)宁宁这么小就会关心别人,他的这种品质是受了谁的影响。(引导看第3段体会,宁宁是在父母影响下才学会了关心老爷爷。)。

(2)看来,宁宁父母这种好的品质影响了宁宁,让宁宁也学会了关心人。同样,我们的爱、我们的言行也会影响身边的每个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