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教科版例文(优秀24篇)

时间:2023-12-28 05:36:53 作者:笔舞

教案书写规范、内容详尽、设计合理、注重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接下来是几篇经典的四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1、认识课后的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上月出的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发丰富的想象力。

4、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海上月出的壮观景色。

体会文中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月升月落,月缺月圆,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领略的却是我们这些平原上的孩子很少见的海上升明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跟随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上月升那奇美的景色。(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解释课题: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请解释一下课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还要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色?

3、刚才我们跟随作者初步领略了海上夜来月出,皎月当空那动人景观。现在谁愿意用你真情的朗读带我们大家再次走进大海,走近明月,然后说一说观后的感受。

1、根据阅读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你喜欢的地方读一读,把喜欢的理由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2、汇报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1、学生汇报自己课前查找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并把这些诗词写在积累本上。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检测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读课外读物中《明月情思》,读后谈谈收获。

4、课后在读一读课外读物中《故乡月光》一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了海边,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海上月升初的绮丽、辉煌,另我们陶醉;月升后毫无纤尘之境,另我们感叹,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生死攸关、绝妙、从容、镇定。

2、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机智勇敢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行为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都可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籍等方式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解题:“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烛光为什么会导致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3、 学生质疑问难。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一起去体会体会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已经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生死攸关——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

绝妙——非常美妙,非常巧妙。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镇定——不慌张,沉着。

3、指名轮流读课文,抽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是如何想办法保住情报的故事。)

1、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支小小的蜡烛,这微弱的烛光已经和伯诺德夫人一家紧密相连,更与受德国侵略的法国这个国家生死攸关。那么,为了保住这生死攸关的烛光,母子三人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2、抽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并相机板书。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下。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

3、伯诺德夫人为了换蜡烛,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找出“连忙”、“轻轻”、“吹”等词语,体会夫人的机智和勇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抓住“慢慢”、“从容”、“娇声地”、“镇定”等词语,认真体会。)

5、课文的题目是“生死攸关的烛光”,读过全文,你认为从哪些语言可以体会到“生死攸关”,请同学们用“——”勾出来,并反复朗读、体会。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板书设计: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蜡烛熄灭

——保住情报机智勇敢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1、引导学生有序的排列词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熟记有关“廉洁自律”的成语和名言,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积累有关廉洁自律的成语及名言。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廉洁自律和勤俭节约的名言、成语、故事,记在积累本上。

第一课时:

1、练。

此项练习旨在引导学生有序排列词语、逻辑思维能力。

(1)指导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大多涉及一个过程中各阶段的先后顺序。

(3)学生按先后顺序排列词语,并说明理由。

2、日积月累。

此练习旨在引导学生学生理解词意,积累词语、名言的同时,了解廉洁自律、清正廉洁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初步理解词语及名言警句的意思。可以指导学生用抓重点的词和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等方法理解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的意思。

(4)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5)练习背诵。

(6)扩展积累,朗读或背诵课前搜集的有关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成语名言,初步理解其含义,从中感悟其。

(7)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第二课时:

1、知识窗。

(1)介绍徐向前元帅的简历及相关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有关徐帅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3)学生谈感受,说的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4)学生说说每个清官戏的主人公分别是谁,以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5)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清官戏或故事,并谈感受。

2、大家一起来。

此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开阔视野,关心时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1)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了解收集情况,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自由讨论,互相交流。

(4)教师指导编排方法。

(5)学生合作,编写目录或节目单,小组间传阅交流。

(6)汇报展示,学生。

(7)教师。

新编四年级教科版语文教案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与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有关情况。

师: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观潮》,钱塘潮的奇妙、壮观令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大自然的景观十分丰富。今天我们来一起来看看同样神奇壮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

雅鲁藏布大峡谷。

出示图片,介绍雅鲁藏布江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情况。

我们学地理时,知道了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的藏文意思是“从顶峰上流下来的水”,是世界上海拔的河流。

雅鲁藏布江在青藏高原上冲刷出了一条很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旁。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雅鲁藏布江流到扎曲村后,突然在高原上出一个呈u字形大拐弯的,而且转向南流。峡谷旁的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端峰,此处峡谷深达6000米以上。大拐弯峡谷以雄伟峻险、奇特的转折闻名于世。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度超过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峡谷,深度超过了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秘鲁科尔多峡谷,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和最深的峡谷。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考察后发现的,以其宽、深、窄成为世界一大奇观。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重点掌握:

3、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4、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5、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重点掌握:穆、堪。

6、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写与含义。

咫尺:比喻相距很近。

堪称:堪,能够;可以。堪称即可以称为、可以算作。

皑皑:形容洁白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雪和为雪所覆盖的事物。

美誉:美好的名誉。

四、朗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找出课文中最能概括段意的句子,并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

师提示:

(1)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2)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

(3)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

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高峰与深谷为邻强烈的地形反差。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列数字——长:504千米,平均深:2268,最深处:6009。

作比较——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作者用列数字与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它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看看作者还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除了最深最长,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有哪些奇异之处。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水:万年冰雪、沸腾温泉、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千姿百态。

山:热带雨林、皑皑白雪——神来之笔。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上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

(可展示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的报道)。

提示: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世界海拔的河流雅鲁藏布江下游,围绕喜乌拉雅山东端峰南迦巴瓦峰作神奇的马蹄形大拐弯。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环境极为艰险,峡谷核心地段是多处无人区、其内侧的墨脱县因受喜玛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包围阻隔,成为高原上有名的孤岛。因为这一切,大峡谷成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人类难以涉足的神秘禁地之一,被视为“死亡峡谷”。真正能深入峡谷的人寥寥无几。1998年,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块人类探险最富神秘感、危险性的地区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科学考察。通过徒步穿越大峡谷,精确测绘大峡谷各地段的深度、宽度,测定大峡谷中瀑布的特征及数据,考察大峡谷环境资源状况,研究建立大峡谷科学实验基地等,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科学数据。1999年,国家测绘局首次公布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精确测量数据,即长504.6千米、最深6009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确立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最长最深的峡谷,改变了人们关于峡谷的世界之最的认识,并为人们初步展现峡谷奇特的景观与突出的科学价值,因此是上世纪最重要的地理发现。

师:作者预测雅鲁藏布大峡谷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为什么他这样说?

首先,雅鲁藏布大峡谷地理风貌与生物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其科学价值不言而喻,必将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到此进行科学考察。其次,雅鲁藏布大峡谷资生物资源丰富,潜在的电力资源价值突出,将吸引政府加大这区域的资源开发。第三,雅鲁藏布大峡谷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很高的旅游探险价值,吸引了探险家与旅游爱好者。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

1..带着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

2.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折尺形的登山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3《挑山工》教学设计

3.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

4.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要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5.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说一说通过朗读课文,你对挑山工有哪些深入的了解?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2.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可以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1) “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 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 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

(2) 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我”最需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质疑。

三、积累拓展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13.挑山工

路程多一倍 时间却不多

脚踏实地

奋力登攀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教案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体会当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录像了解时代背景,以读为本,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边读边画边想,再把自己的感受,对文章的感情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当时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小具有爱好和平,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重难点。

了解歌词中事件的时代背景。以诵读歌词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1931年,在我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事吗?(九一八事变)。

2.师生共同观看记录片了解九一八事件始末。

日本侵略的铁蹄随意践踏我国领土,国民党政府提出不抵抗政策。在日本铁蹄的践踏下,东三省很快沦陷。中国东北三省的劳苦大众携老带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流亡关内。东北是他们的家乡,可此刻,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爱国志士勇敢的站出来,号召、组织大家要拿起武器和敌人进行坚强的战斗,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张寒晖也拿起了特殊的武器——笔,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这首歌并迅速传遍全国,引起强烈的轰动。

3.放歌曲《松花江上》。

4.听完这首歌曲,你心情怎样?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歌词,看看读后你又有什么感受?

2、好,同学们,就请你们带着你所感受到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歌词。

三、深入体会:。

1、出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里的“我”指谁?读了这一部分歌词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一读?

在这一部分里,有两处重复的内容(课件画线),它的作用就是强调了作者怀恋家乡的情感。

那么,作者歌词中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2、出示: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

流浪!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为何要脱离家乡?为何要抛弃宝藏?上一部分中用到了反复,这一部分有吗?在哪里?“九一八”为什么反复出现两次呢?还有吗?(“流浪”反复三次)表现出了流浪的时间长、无休止,又说出了人民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

好,下面请同桌间接读,要把你心中的体会读出来。

3、出示: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

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这部分中,“哪年哪月”的反复有什么作用?两次反复“爹娘啊”充分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流离在外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他们的愿望怎样才能实现呢?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青年,你会怎样做?是啊,好多英雄志士都投入到了抗日的行列。通过八年的抗战,咱们中国最后终于胜利啦!

好,同学们,我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对这首歌词,你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下面就请你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吧。(有时间的话,先自由读,再齐读)。

4、在引导学生放着配音读全诗。

5、在咱们这个和平年代里,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爱国呢?(机动)。

四、结束,掀起。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我们要勿忘国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首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歌声中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年级上教科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4、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

教学过程:

一、“练”的第一题。

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1、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4、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

5、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6、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二、“练”的第二题。

按适当的顺序排列句子。

2、知道每句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3、小组讨论,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

4、汇报交流;

5、指名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读;

6、完整地齐读这几句话。

三、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3、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4、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5、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2、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3、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5、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二、大家一起来。

(二)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2、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3、捐赠的钱物分配;

4、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三)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活动要有秩序;

2、态度要热情平等;

3、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这次活动的收获。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序的排列词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熟记有关“廉洁自律”的成语和名言,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积累有关廉洁自律的成语及名言。

三、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廉洁自律和勤俭节约的名言、成语、故事,记在积累本上。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练。

此项练习旨在引导学生有序排列词语、逻辑思维能力。

(1)指导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大多涉及一个过程中各阶段的先后顺序。

(3)学生按先后顺序排列词语,并说明理由。

2、日积月累。

此练习旨在引导学生学生理解词意,积累词语、名言的同时,了解廉洁自律、清正廉洁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初步理解词语及名言警句的意思。可以指导学生用抓重点的词和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等方法理解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的意思。

(4)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5)练习背诵。

(6)扩展积累,朗读或背诵课前搜集的有关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成语名言,初步理解其含义,从中感悟其。

(7)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第二课时:

1、知识窗。

(1)介绍徐向前元帅的简历及相关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有关徐帅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3)学生谈感受,说的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4)学生说说每个清官戏的主人公分别是谁,以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5)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清官戏或故事,并谈感受。

2、大家一起来。

此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开阔视野,关心时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1)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了解收集情况,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自由讨论,互相交流。

(4)教师指导编排方法。

(5)学生合作,编写目录或节目单,小组间传阅交流。

(6)汇报展示,学生。

(7)教师。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 噪音 花岗石 蜷 捐躯 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生读)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课件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

四、情感升华。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4、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

两课时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

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1、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4、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

5、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6、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按适当的顺序排列句子。

2、知道每句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3、小组讨论,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

4、汇报交流;

5、指名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读;

6、完整地齐读这几句话。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3、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4、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5、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1、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2、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

一、知识窗

1、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3、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5、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二、大家一起来

(二)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2、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3、捐赠的钱物分配;

4、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三)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活动要有秩序;

2、态度要热情平等;

3、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这次活动的收获。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本次口语交际属于情景交际,教材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交际的话题“安慰”;二是话题的内容和范围,即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安危,怎样安慰;三是要掌握好安慰别人时的态度、语气;四是口语交际市的练习形式及方法。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懂得怎样安慰别人,使其学会关心、帮助需要支持的人。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3、指导学生善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够从上支持他们。2、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利用挂图,呈现机组需要安慰的画面,如,同学生病了、考试失利的、家里发生变故的……然后引出话题。

2阅读课本,弄懂焦急的内容和要求。

(1)自由读,看看有几层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地说说。

(2)弄懂题意后,教师示范练习,尤其让学生注意安慰时的态度要真诚,语气要有分寸。

3、即兴表演,自由练说。

(1)自主寻找合作伙伴。(2)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3)分角色练习,小组内表演。

4、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1)弄清楚每组所选的话题,以便有的放矢的表演,。

(2)评议时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要从内容上、表达的态度上、语言的表达几方面去。

5、教师要采用一定的鼓励手段。

6、进行。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2.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与他人交换修改。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法、示范法、谈话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写喜欢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把景物写具体。

难点:启发学生介绍更多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并写出这个地方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喜欢的地方的图片或游玩的照片,以及描写景色的好词、好句、古诗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2.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畅谈那些好地方。(板书习作主题)。

4.我刚从大队辅导员那里得到一个好消息,因红领巾广播站拓展业务需要,现面向全校学生招聘五名小导游。瞧,我还把面试内容带过来了:能具体清楚地介绍去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是想去的地方。同学们,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光说那里真美呀,别人知道有多美吗,能打动别人吗?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应如何介绍呢?(好方法,用上好词佳句)。

二、分享预习效果。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描写风景的好词、佳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三、互动合作,调动感知。

1.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做好介绍的准备,同桌之间练习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或是介绍在景点拍的照片。如果你也正好也去过那个地方,可以适当补充,师相机指导。

2.学生到讲台前来介绍,告诉他取胜的法宝。(语言生动,内容尽可能具体,能打动别人,使听的人也想去)。

3.对听的同学提出要求,作为参赛选手和评委的我们我们该怎样做呢?(认真听)出示听众要求(安静听、认真听),听完可提问题或给出合理建议。

4.学生介绍,其他人补充、点评,师指导点评。

四、点拨思路,指导写作。

1.既然大家都想当导游,那我们就把自己的介绍写下来吧!一起来比一比,读一读,看谁能当上“小作家”好吗。

2.读作文要求,审题。

3.怎样写,范文引路。

4.写作方法。

5.如何让语言优美,让语言亮起来。(美文欣赏)。

6.总结:在介绍景物的时候把看到的景物颜色、样子写出来了,而且在介绍的过程中用上了好词好句,还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再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写清楚、写生动了。用眼睛仔细看,用耳朵注意听,用鼻子好好闻,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五、自主展示,感受评价。

1.写好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交流,把你写的读给小伙伴听听,看看你写得怎么样,让他们评价、补充。(人人发言,互评互议,师指导)。

2.小组共评共议,评选优秀习作。

3.各小组长展示优秀作品,让全班学生受到新的启发,获得美的感受。(其他小组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评一评)。

六、佳作引航。

美丽的竹林。

外公家的小屋旁边有一片竹林。那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地方。

春天的竹林里绚丽多彩。仔细看,鲜绿、深绿、黄绿、灰绿连接着交错着,绿到小屋,绿到天边,绿到山脚外面去。一根根春笋破土而出,拔地而起,仿佛在和我们比谁长得高呢。

夏天的竹林,绿中带黄。我们一热就钻到里面去玩,竹林茂密,太阳晒也晒不透,这里凉爽极了。竹林就像一幅立体的画,就是我们的乐园。还有一条清清的小溪从竹林中流过,更是把竹林点染得多姿多彩。

秋天,竹林与周围的树映衬在一起,竹子是绿色的,周围还有很多树的颜色:青绿的是松杉,朱紫的是山杏,火红的是枫树,金黄的是银杏。远远望去像给竹林镶了一道花边。

冬天的竹林好似披着一件外衣,和周围的树在一起犹如一座宫殿!

点评:这篇作文推荐的好地方是美丽的竹林,分别抓住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来写出竹林的美丽。其中春、夏写得最详细,做到了详略得当。习作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善于想象,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竹林独特的美感。

七、教师总结,巩固延伸。

同学们真棒,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使掌握了这么多的写作本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将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名胜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板书设计:

审题写作方法语言美。

吸引人写特点比喻。

感兴趣有顺序拟人。

总分总排比。

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样板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四年级语文教案

本文由两幅长城彩色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片与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配合,展现了长城的壮丽和高大,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学生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知识,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学习本课的新单词,情感阅读文本,背诵文本。

引导学生结合观察、阅读和想象力,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收集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图片,然后结合文章学习,通过阅读加深理解。

安排学生购买长城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风景资料片和投影片

2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图意和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朗读。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默读导读

1.请学生讲解,老师及时表扬。

老师补充了几首古诗。

3.长城简介:20xx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形势危险的地方危险的地方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抗匈奴`侵权,修复了原秦、赵、燕北部的长城,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都建成了。为了抵抗外敌,明朝前后修建了18次。图中的八达岭长城是明朝修建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不紊地观察,谈长城的形状和外观,指名说(特别是学习后进的学生,及时鼓励)。

2.学生们互相说话。

3.自读课文,看文章怎么描述。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阅读第一段。

三、指名读。

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感受长城的.高度和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长城,城墙高8。5米,厚6米。5米,顶部厚5米。7米,女墙高一米,真的又高又结实。

二、指名读第二段。

三、同位指出堆垛口、城台等位置。

四、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维练习3前两句的含义。

(1)自然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长城,就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感叹。

(2)一个才,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自学,你读了什么?

读第四段,读出骄傲。

八、总结。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多说说。

作业设计

1.以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2.记住生词。

板书设计

2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而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教学内容

加深对长城的了解,明确课文的组织,激发爱国主义。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学生们讲述他们收集的故事,老师表扬他们。

听了这些故事,大家都谈感受。

第三,阅读课文,然后联系图片,了解长城的结构和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阅读课文。

五、明确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可以自由背诵,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一段一段地背诵。

2.老师指导后进的学生背诵。

背诵指名,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个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中最喜欢的段落。

2.告诉别人你对长城的了解。

板书设计

2长城

概述长城长城脚下的感受

远近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评选速度奖。

2、评选专心奖。

四、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发下调查表选填。

(1)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导入:

二、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交流方法。

四、实践深化。

1、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物。

1、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实践运用。

(1)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实践分组。

(1)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选定目标反复看。

四年级语文教案

1、学会9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了解一些有关马的典故,积累一些有关马的成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的文章。

3、初步了解马在我们中华民族中的象征意义和重要地位,认识、体验、感受中华民族关于马的悠久文化,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文章,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四年级语文4单元教案例文

1.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积累节气谚语。

教学重点。

1.积累节气谚语。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经过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有句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三,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板书:完成填空)。

《蟋蟀的住宅》中蟋蟀建造住宅是作者运用了一些动词来描写,如:扒、搬、踏、推、铺。作者进行了_______的观察,才能写得这么准确?(出示课件2)。

《爬山虎的脚》中表示时间的词:不过几天、后来,说明作者不但细致观察,还_______观察了一段时间,把爬山虎的脚写的这么详细。(出示课件3)。

“那倾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平坦”是作者观察时用_______到的,“安静”是作者用_______到的,“弹琴”是作者用_______到的。(出示课件4)。

(板书设计:细致连续眼睛看耳朵听心想)。

片段一:灰鹤在沼泽地上开舞会,它们围成一圈,起初用两条长腿蹦高,后来越跳越上劲:索性大跳特跳起来了。那奇形怪状的花步子,真能把人笑死!转圈呀,蹿跳呀,打矮步呀——活像踩着高跷跳俄罗斯舞!

片段二:街上出现了一些大苍蝇,他们身上蓝里透绿、闪着金光.它们跟秋天一样,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它们还不会飞,只能勉勉强强用它们的细腿在墙壁上爬摇摇晃晃的。

片段三:叩头虫在表演它那晕头转向的把戏——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就把头吧嗒一点,蹦个高儿,在空中翻个跟头,一直落在地上,站的好好的。

以上片段均选自法布尔的《森林报》。

这都是作者认真观察才写出来的。通过这些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首先,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写准确必须进行认真观察;接着,要想写出事物的变化,还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最后知道了观察时要动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舌头长和用心想等。

2.词句段运用。

(1)把下面的字组词,体会相同事物的不同说法。(出示课件5)。

a.大声朗词语。

狗窝鸟窝鸟巢猪圈猪棚马厩马棚鱼塘。

b.思考并说一说它们的用法相同吗。

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如:“马圈”“马棚”。一个词还有另一种说法。我们写作时要注意。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6)。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b.理解加上“逐渐”“最多”的不同含义。

师:一个句子加上不同的词含义含义也不相同。

逐渐:在第二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使句子更加具体。

最多:表示程度,在第二句中写出了蟋蟀住宅的深度。

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一些句子加上某些限定的词语更加准确表达意思。

(板书: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3.日积月累。(出示课件7)。

(1)朗读谚语。

(2)解释谚语的含义。

(3)学生读读背背。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谚语。

(板书设计:表示节气的谚语)。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明白了有些词语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表达更加准确、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四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确定具体学习内容。

《桂林山水》排比句“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通过先赞赏后描述的写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学生感悟积累、练习表达的佳句。

1、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2、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讲解法、练习法。

欣赏导入。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请你默读想象,想一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出示:静、清、绿再听老师读一遍,想想这句话写得美吗?美在哪里?你想学会这种写法吗?明确学习主题: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品读感悟1、句式对比,感悟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2、感悟排比句式朗读起来整齐美,节奏美。

3、感悟从多角度来写景:感觉、视觉、想象后的比喻句。

1、回顾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写排比句的方法,多角度写出具体形象写出景物的特点。

2、提供图片,景物特点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总结1、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听范读、对比读,思考读等方法,便于感悟积累。

2、选取的内容来源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优美的图片,多彩的语言,便于调动兴趣、指导和实践。

3、随文练笔选取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美景,更有效果。前有铺垫后有实践,水到渠成。读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参观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环境,知道自己班级教室卫生间、阅览室,班主任办公室……的位置,认识门牌上的字。

2、能力目标: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具备自主识字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参观校园,满足新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学校的基本设施。

教学难点:

认识学校出现的简单的字。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书中出现的字【8分】。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语文书的封皮并认识封皮上的字。

(二)看图上的四幅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找同学到前面个别汇报)。

二、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并认识学校里的一些字。【15分】。

本班教室——卫生间——教室——办公室——收发室……在参观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讲讲这些地方是做什么用的?(学生边看边听介绍,然后回到教室后互相交流)。

三、其他要求【15分】。

(一)见老师、客人要问好,让路(右侧)。

(二)进老师办公室要先敲门,经允许方可进入,进入后要先问老师们好,走时要说老师再见。(学生做表演示范)。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尊敬师长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作业设计【2分】。

回到家里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校园。

板书设计:

1—2看看我们学校里的字。

语文班级。

四年级语文第28课教案例文

1、知道筷子是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发明使用的,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用筷子吃饭,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会正确地拼读注音的字,能理解“传说、比赛、搅动”等词语的意思。

3、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默读方法边读边思考,自己读懂课文,并知道第2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4、找出有顿号的句子,初步了解顿号的用法,并试着将传说复述给家长听。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筷子的由来和传说。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筷子的由来。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平时吃饭要用哪些餐具?板书:筷子。

“筷子”可以说是我们吃饭时常用的一种餐具。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呢!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吧。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传说”的意思。(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

(2)筷子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的人发明的?

(3)传说中“筷子”是怎么来的?

(4)课文中说到的筷子有哪些种类?

(5)全世界使用筷子的人数有多少?他们大多生活在什么地方?

2、讨论交流。

(1)检查字词。重点:烫tang皇huang俩lia嫌xian。

(2)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学习第1、2段。

1、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a、用上“三千年前”“传说”“中国人”“发明”“筷子”这几个词说一句话,要求不同于课文句式。

例:传说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

传说中国人是在三千年前发明筷子的。

传说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

传说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

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这是一个传说。

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这是一个传说。

b、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感受?

c、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请你用上“先……接着……最后……”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再用上“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还因为……所以……”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3)给“顺手”找近义词。

(4)朗读第2段。

3、感情朗读1、2两段。

四、作业练习。

(1)渔夫喝稀饭不快,是因为()。

(2)一个渔夫得胜了,是因为()。

(3)渔夫把两根树枝起名叫“快子”,是因为()。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知道顿号的作用;熟读课文,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快子”的由来,那“快子”是如何成了“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筷子的传说》。

二、学习第3段。

1、读通读熟第3段。

2、说说“快子”为什么成了“筷子”,想一想跟它的字形有什么关系。

3、填一填:筷子的种类很多,有()、()、()、()、()等。

4、课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见过吗?除了课文中讲到的筷子,你还知道有什么筷子?

5、讲解顿号的用法。(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想一想课文中“象牙筷”后面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6、“嫌”是什么意思?想象皇帝会怎么嫌?

三、学习第4段。

1、默读第4段。

2、朗读第1句话,说说明白了什么。指导读出自豪的感情。

3、找出课文中有“顿号”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以下词语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使用筷子的人主要东方国家我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运用多种句式说话,并试着加上标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加。

5、朗读第4段。

四、回顾全文,指导复述。

1、说说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讲讲筷子的传说。

3、大声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练习。

1、句子练习。

例:使用筷子的人大多生活在东方国家。

动物们喜欢生活在()。

()生活在海洋里。

()生活在()。

2、把筷子的传说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年级语文教案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背诵本诗。

四年级语文教案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美丽雪景是我所教的这些南方孩子不曾见到过的,如何让他们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品读课文、课外延伸相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

1、识记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3、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本文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1、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写作特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边解说)每到冬天,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指名回答)

4、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师: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6、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7、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8、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2、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小结: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2、学习“下雪前”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复习学法,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根据“导读卡”自学“下雪时”这部分内容。

(1)读:默读课文第3小节。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学习课文4、5节

1、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

(三)总结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四)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3、背诵精彩片段。

(五)板书设计

瑞雪图下雪前:乌云密布、寒风呼呼

下雪时:簌簌落落、大、稳

下雪后: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

11月17日,气象台发布了强大的冷空气即将南下的消息,第二下下下辽远的西伯利亚地带袭来的寒流,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天气,骤然变得冷起来了。一清早,天空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簌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卫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下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积雪足有一尺深。人在雪地上走着,脚下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嘻闹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在结构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朗读是一种古老的却极富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去体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这堂课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这堂课的反思与感悟,我想自己会在教学道路上前进一步的。

四年级语文第28课教案例文

1、继续学习给生字确定部首,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会本课生字13个,区别“鱼”与“渔”、“两”与“俩”的用法;理解新词19个。

2、会按“谁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句式写句子;知道顿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3、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我们祖先发明筷子的时间,能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了解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数及其生活的主要区域。

4、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用筷子吃饭,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汉字部首的确定;顿号的用法。培养民族自豪感。

2、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筷子的由来。

教学准备。

筷子、磁带、录音机、字典、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筷子的传说。

快子:树枝。

筷子:细竹。

种类繁多:玉石筷。

象牙筷。

金筷。

银筷。

教学后记。

作为一种伟大的发明,作为祖国荣誉的介绍,4、5两个在情感教育上有惊人的相似,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一个是史实,一个是传说。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通过抓住对“传说”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筷子发明的过程,并学会复述。

第一课时。

1、能为指定的生字确定部首,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会本课生字,区分“鱼”与“渔”,“两”与“俩”的用法。

2、知道并能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传说”,教学“筷”。

筷为什么是竹字头?由此可见——。

二、初读课文。

1、自读,思考:传说中第一双筷子究竟是什么做的?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2、反馈。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划出新词。

2、四人小组完成填空。

筷,()结构,查()部,部首在()。

烫,()结构,查()部,部首在()。

嫌,()结构,查()部,部首在()。

印,()结构,查()部,部首在()。

3、小结。

上下结构的字,部首有时在上,有时在下;左右结构的字,部首有时在右,有时在左。

四、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回顾部首查字法步骤。

2、在字典中查到“嫌”,看看这个字有几种意思。

3、独立查“印”,说说你是怎样分步查到的。

4、比赛:课作1。

五、巩固部首查字法,区分形近字。

1、区分“鱼”与“渔”

a、第一双被称为快子的筷子是谁发明的?

b、渔夫的渔是什么意思?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来。

c、以捕鱼为生的人叫——。“鱼”与“渔”意思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查鱼,该查什么部?

d、小结:大多数独体字,本身就是部首,就查这个字,如“骨”“弓”等。

2、区分“两”与“俩”的不同用法。

a、用部首查字法查“俩”,说说他的意思。

b、“两”和“俩”谁的使用范围大?为什么?

c、课文中“两个渔夫”明明指人,为什么不用“俩”?

六、课堂作业。

课作2。

第二课时。

1、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2、学习课文,了解筷子种类之多,使用之广;学习顿号的用法。

3、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1段。

1、自读,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想法?

三、学习第2段。

1、指名读,说说筷子最初为什么叫“快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快子”的由来。

四、学习第3段,体会顿号的用法。

1、帮助渔夫很快喝完稀饭的快子,后来怎么被叫做筷子了?

2、皇帝不用筷子,这说明什么?

3、课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见过吗?除了课文中讲到的筷子,你还知道有什么筷子?

4、读最后一句,体会顿号的用法。

五、学习第4段。

1、读第一句,说说这一句写什么?

2、读第二句,进一步体会顿号的用法。

a、他们是谁?

b、这句话为什么要用上这么多顿号?

c、课作5。

3、学习第三句。

a、为什么要特别点一点“西方人”?

b、这句话后面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c、你知道使用筷子有什么好处吗?

d、朗读练习(!)。

六、课堂练习。

1、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段的意思。

2、填空:课作3、5。

3、用“谁生活在什么地方”造句,完成课作4。

4、理解句子意思。

a、皇帝也学着用筷子吃饭。

皇帝很谦虚。

这句话说明筷子是老百姓先会使用。

皇帝很愚蠢。

2、全世界有14亿人使用筷子。

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不多。

这句话说明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占大多数。

筷子的流传很广。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例文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字。理解“孤零零”“随手”“乐意”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进行复述。

3、学习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初步了解汉语语序在表达语义时的作用,做简单的语序变化练习。

学习重点:

知道宵小蚂蚁住进旧书之后,发生了那些新奇有趣的事情。

学习难点:

复述课文,使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学法指导,知识链接。

一、质疑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大家读完这个课题后,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阅读第三课。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师: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

2、学习第1、2自然段。

3、指名读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说)。

四、独立学习。

1、学习“墙、零”等9个字。

2、让学生多识记字形:随手:顺手。在文中说明小蚂蚁来到书本是偶然的,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乐意:心甘情愿。

花蕊:花的雄蕊和雌蕊的统称。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小蚂蚁,被小女孩无意间夹到了旧书里面,那么随后又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理解课文,读中领悟。

2、学生朗读课文,指名回答。

3、指导朗读:小蚂蚁非常乐意做一个字的,而且它在那本很旧的书里,到处跑来跑去。其他的字也学着它跳跳舞、串串门。它们多快乐呀!

(体会小蚂蚁的乐意、字的醒悟。注意旁白部分对小蚂蚁描写的朗读。——体会“会走路的字”)。

(学生适当进行个人的想象)。

(学生介绍)。

6、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小姑娘被这本旧书吸引了呢?

(读课文8—9两段,抓住“一口气”、“忍不住”,来指导朗读。)。

默读课文第10—12段。

三、指导复述课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