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语典故(精选22篇)

时间:2023-12-17 15:04:44 作者:琴心月

优秀作文是我们展示自己语文写作水平的机会,通过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大器晚成。

典故【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成语典故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汝)忘会稽之耻邪?’”又《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雠,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

越王勾践三年(约公元前493年),吴越发生战争,越国战败,勾践被囚受辱。返国后念念不忘雪耻,睡在柴草上(按,“卧薪”典最早见于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起居饮食都尝一下苦胆,冬天抱冰,夏天握火,以警励自己。二十二年后果然打败吴国报了仇。后以此典表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立志雪耻;或以“会稽耻”称亡国之耻。

【卧薪】清·庞鸣:“台畔卧薪台上舞,可知同是不眠人。”

【抱冰】唐·元稹:“近王之臣谕王意,共笑越王穷惴惴,夜夜抱冰寒不睡。”

【尝胆】唐·王维:“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唐·刘长卿:“赵王尝胆安可敌,远取石田何所益。”宋·汪元量:“假途虞灭虢,尝胆越吞吴,黑白一棋局,方圆八阵图。”

【握火】宋·刘筠:“垂天借喻齐谐志,握火寻盟越绝书。”

【薪胆】明·吴易:“到而今,薪胆向谁论,冲冠发。”

【勾践胆】唐·于濆:“勾践胆未尝,夫差心已误。”宋·汪藻:“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会稽耻】唐·李白:“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勾践饮胆】唐·刘驾:“勾践饮胆日,吴酒香满杯。”

成语典故

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摆开了战场。担赵军抵挡不住秦兵,连连溃败。怎么办呢?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赵王说:

“长平战事,我们不胜,新近又战死一员都尉。我想再增派军队往长平去抵挡秦兵,你们的看法如何?”

楼昌说:“再增派军队也没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国去求和。不然,我们的军队将会彻底被秦兵消灭。”

但虞卿不同意楼昌的见解。他说:

“我看现在不必去求和。主张求和的人,总是强调“不求和,必破”。其实,未必是这样。大王,你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军队呢?”

赵王说:“是啊!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定要消灭我们的部队才甘心啊!”

虞卿说:“就按大王说的,秦国要消灭我们军队,我们应该去求和,现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国去。请听我的话,先派使者带着宝物去赠送给楚国和魏国。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赵国赠送的宝物,便一定会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使者。一旦我们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王必定会怀疑天下人要联合起来对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时,和谈就好进行了。”

可是赵王不以为然,终于没有接受虞卿的意见。

不久,赵王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求和。郑朱走后,赵王又召来虞卿,问道:“我已派郑朱到秦国去和谈,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说:

“和谈不会成功。但这样一来,赵国的军队很可能为秦国所破灭。这是因为,郑朱是我们赵国的一位显贵的人物。他到了秦国,秦王以及应侯范睢一定会借机宣扬他们的胜利。天下的诸侯也一定向秦国祝贺。而楚、魏两国以为我们跟秦和谈了,也不会派兵来援助了。在这种情况下和秦国和谈,秦国的条件一定会很高。如果我们应允,秦国是一定不肯让步的。所以我说,和谈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郑朱一到秦国,秦王和应侯范睢便借郑朱的到来向天下扬言说他们攻打赵国取得了胜利。还说,秦国终于不肯与赵国和谈。

随之,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溃不成军,赵国的京都邯郸也被秦兵包围了。

结果,赵王割了六县送给秦国作为求和条件,秦兵才解除了对邯郸的围攻。事后,虞卿问赵王说:

“秦兵不围困邯郸了。您以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还是他们的力量能持续下去,因割了六县给他们才撤退的呢?”

赵王说:

“秦国部队攻打我们是不遗余力的,我看也许是因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

虞卿说:“是的,秦国以它的力量击他所不能取得的,结果,搞得疲惫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给它,这无疑是帮助对方来攻击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国还会再来攻打我们的。到那个时候,哈哈,我们也许就可能无可救药了。”

虞卿一席话,引起了赵王的'深思。

后来,赵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话说给一个名子叫做赵郝的臣子去听。对于虞卿的话,那赵郝很不以为然,说道:

“虞卿说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吗?六座县城不过像弹丸之地。现在不割让给秦国的话,秦国可能明年还要来攻打我们赵国,到那时候恐怕还得割让土地去求和呀!”

听了赵郝的话,赵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成语典故

喋喋:说话多的样子。“喋喋不休”是由“谍谍利口”变化来的。“谍”与“喋”通用,《汉书·张释之传》即写作“喋喋利口”。利口,嘴头快的意思。指很能说,可以没完没了地讲。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西汉时,一次,廷尉张释之随汉文帝游上林(皇家园林之一)。文帝问上林尉有关禽兽的情况,一连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看右视,一个都答不出来。这时,虎圈啬夫(官名)从旁代尉回答,说得很详尽。因为这位管虎圈者也早想找机会在皇上面前显示一下自己,所以这次他是没完没了地讲。但文帝听了还颇表满意,同时对那位上林尉很生气,于是让张释之提升啬夫为上林尉。对此,张释之考虑了好一会,上前问文帝道:“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文帝回答说:“长者也。”张释之又问道:“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文帝也答道:“长者。”尔后张释之说:“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意思是:像周勃、张相如这些有突出贡献的长者,其实他们都不善于言谈,难道也要去效法这位能说会道、唠唠叨叨的虎圈啬夫吗?最后汉文帝接受了张释之的意见,决定不提升啬夫。

后人由此引出“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成语典故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成语典故

官员当然不理他:「胡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雷义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雷义高兴的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陈重说:「雷兄,您说笑了,都是您在照顾我呀!」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变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成语典故

商纣王宠信妲己,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谁要敢反对他,就会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决定讨伐他,在盟津会师各路诸侯,举行了誓师大会。武王说:“将士们,请听我说!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时间不够用。凶恶的人行起恶来,也怕时间不够用。现在商纣王荒淫无道,把大臣当成贼人,把朋友当成仇敌。说自己代表天,作恶多端却无所畏惧。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让自己远离他。从前夏桀很强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汤来将他流放。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会看见百姓的心愿、一定会听到百姓的声音。请让我们为老百姓讨伐他,请让我们把成汤的事业发扬光大。”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在牧野打败了强大的商朝军队,商纣王自杀,商朝灭亡了。

“同心同德”是指为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

成语典故

量体裁衣的本义是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出自《墨子·鲁问》:“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御史大夫认为这个裁缝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样,而且善于把握对象的特点,从中悟出"短长之理"来。

成语典故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兴王》:“夷雍之子名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于首阳,依麋鹿以为群。”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为食,与麋鹿生活在一处。后以此典形容隐居山林。参见‘夷齐采薇”。

【友麋鹿】宋·苏轼:“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上友麋鹿下凫鹥。”

【同麋鹿】唐·温庭筠:“暂对杉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

【麋鹿友】元·耶律楚材:“有道且同麋鹿友,谈玄能说虎狼仁。”

【麋鹿迹】宋·苏轼:“复穿鹓鹭行,强寄麋鹿迹。”

【麋鹿姿】宋·苏轼:“逝将江海去,安此麋鹿姿。”

【与麋鹿群】唐·陈子昂:“岂图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托麋鹿群】唐·柳宗元:“方托麋鹿群,敢同骐骥槽。”

【游麋鹿群】元·耶律楚材:“苍生未识鸿鹄志,皓首甘游麋鹿群。”

成语典故

《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晋书·王导传》:“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邀)出新亭饮宴。周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王室、士人避乱江东。王导、周诸人常在新亭(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南)宴饮,北眺河山,怆怀故土,相对涕泣。后用此典表现痛心国事,思念故土的感伤之情。

【叹新亭】明·张煌言:“肝脑总应涂旧阙,须眉谁复叹新亭。”

【访新亭】宋·邓剡:“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

【泣新亭】宋·范成大:“安知千载后,但泣新亭囚。”宋·陆游:“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惨新亭】宋·曹豳:“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

【悲王导】元·萨都拉:“新亭不必悲王导,彭泽何曾改晋年。”

【新亭泪】宋·杜[:“斜日荒烟,神州何在?欲堕新亭泪。”清·沈钦圻:“有朋共酒新亭泪,无扇能遮庾亮尘。”清·丘逢甲:“河山落日新亭泪。禾黍秋风故国诗。”

【新亭恨】清·王夫之:“兰亭今昔何须问,消不尽新亭恨。”

【新亭望】元·虞集:“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风景不殊】元·鲜于枢:“风景不殊,溪山信美,处处堪行乐。”

【风景非殊】宋·辛弃疾:“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

【对泣新亭】宋·陆游:“悲歌易水轻燕侠,对泣新亭笑楚囚。”清·王士禛:“回首铜驼洛阳陌,名士对泣新亭囚。”

【回首新亭】宋·汪元量:“清谈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

【河山不异】清·黄遵宪:“河山不异风景好,今者不乐何为哉?”

【泪阁新亭】宋·徐一初:“觞绿醑,浇万斛牢愁,泪阁新亭雨。”

【涕泪新亭】清·丘逢甲:“涕泪新亭果何益?有人江左薄夷吾。”

【痛哭新亭】明·陈子龙:“振衣独上要离墓,痛哭新亭一举杯。”

【楚囚对泣】宋·汪元量:“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楚囚对泣何时已?”

【楚囚相对】清·秋瑾:“楚囚相对无聊极,樽酒悲歌泪涕多。”

【新亭风景】宋·辛弃疾:“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清·孙致弥:“回首悲笳惊日暮,新亭风景一沾衣。”

【新亭对泣】宋·陆游:“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新亭相泣】金·元好问:“新亭相泣血沾襟,一日神州见陆沉。”

【新亭举目】唐·杜甫:“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新亭楚囚泪】清·黄遵宪:“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

【不须向新亭】清·丘逢甲:“不须更向新亭去,已对河山泪满衣。”

【风景异山河】宋·文天祥:“眼前风景异山河,无奈诸君笑语何!”

【对泣效楚囚】宋·陆游:“得官若使皆齐虏,对泣何疑效楚囚。”

【举目山河异】唐·李白:“举目山河异,偏伤周情。”

成语典故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书·隐逸传·陶潜传》:“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南史·隐逸传》、《宋书·隐逸传》亦载。

陶潜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元亮),他不懂音律,但准备一张无弦之琴,每当酒酣兴至,就拿来抚弄一番,寄托自己的情怀。后用此典称人旨趣高雅,怀抱不俗,得天和之乐。陶潜曾为彭泽令,世号靖节先生。

【无弦】北周·庾信:“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唐·李白:“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清·黄鷟来:“孰谓陶公懒,无弦趣最深。”

【陶琴】宋·陈师道:“袁酒无何饮,陶琴不具弦。”

【无声琴】唐·杜甫:“瓮余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无弦琴】唐·白居易:“舞腰歌袖抛何处,唯对无弦琴一张。”清·王夫之:“蹑险拟看没字碣,涉园聊对无弦琴。”

【没弦琴】元·耶律楚材:“白雪阳春寡和音,谁人解听没弦琴。”

【琴上趣】宋·苏轼:“彭泽漫知琴上趣,邯郸深得枕中仙。”

【琴无弦】唐·白居易:“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宋·苏轼:“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靖节琴】宋·曾巩:“客来但饮平阳酒,衙退常携靖节琴。”

【抱琴归去】宋·张炎:“荷衣制了,待寻壑经丘,溯云孤啸。学取渊明,抱琴归去好。”

【空抚余徽】宋·辛弃疾:“知音弦断,笑渊明空抚余徽。”

【寄陶令意】宋·苏轼:“无弦且寄陶令意,倒载犹作山公看。”

【彭泽横琴】宋·杨亿:“华阴学雾还成市,彭泽横琴岂要弦。”

【意在无弦】宋·黄庭坚:“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陶琴不要弦】唐·白居易:“陈室何曾扫,陶琴不要弦。”

【惟蓄一素琴】宋·陆游:“所以栗里翁,惟蓄一素琴。”

成语典故

“困兽犹斗”这则成语的困兽是被围困的野兽;犹是还。比喻在绝境中的失败者还要挣扎抵抗。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春秋时,晋国发兵去救援被楚攻打的郑国,可是晚到了一步,郑国已投降了楚军。这时晋军主帅荀林父主张退兵,可副帅反对,最后由于意见不一致,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

晋景公得到这一消息,很是气愤。晋军将领回国后,晋景公立即叫人把败军将领带上殿来,大声斥责,追究责任。那些将领见国君大发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声,过了一会,荀林父想到自己是主帅,这次大败应负有责任,就跪前一步说:“末将罪该万死,现请求一死。”

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卫兵来捆绑荀林父。这时,大夫士贞子上前阻止,不慌不忙地对景公说:“三十多年前,先君文公在对楚的城濮之战中大获全胜,晋国举国欢腾,但文公面无喜色,左右感到很奇怪,就问文公:‘既然击败了强敌,为何反而愁闷?’文公说:‘这次战斗,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原则,击破了楚军的左、右翼,中军主帅子玉就完全陷入被动,无法挽回败局,只得收兵。但楚军虽败,主帅子玉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气啊!困兽犹斗,更何况子玉是一国的宰相呢?我们又有什么可高兴的,他是要来报仇的!’直到后来楚王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楚王杀子玉,是帮了我们晋国的忙。如果说楚国被先王打败是一次失败,那么,杀掉子玉是再次失败。现在您要杀掉林荀父……”

景公听了士贞子的话,恍然大悟,笑着说:“大夫别说了,我懂了,我杀了荀林父,岂不是帮了楚国的忙?这样,我们不是也将一败再败了吗?”

于是,景公当场就赦免了荀林父等将帅。

成语典故

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白云苍狗。

杜甫乐于助人,但他自己衣食无着,只有用诗来帮助别人。

李龟年是开元年间的艺人,深得唐玄宗喜爱,王公贵人也经常请他去弹唱,他每次得到的赏赐都成千上万。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生活落魄。在一次宴会上杜甫又听到了李龟年的歌声,写诗夸奖他艺术高超,说:“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在这落英缤纷的时节,又能巧遇你这位老朋友:看看这美好的风景,想想真挚的友谊,也许可以忘记你心中的悲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王季友是唐代诗人,生活贫困,以买草鞋为生,但他安贫乐道,闲暇之余读书赋诗。他的妻子不能忍受贫苦,离他而去。别人对他闲言闲语。杜甫写了首诗安慰王季友,说:“天上的浮云就像白色的衣服,不一会就变成了黑狗。古往今来的事情都是这样变化无常的,人生中什么事情会遇不到呢?”

成语典故

《史记 ·汲郑列传》:“黯隐于田园。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 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汉代汲黯善于治理地方,选贤任能,把握大计而不苛求,政绩很好。当时淮阳一带多有私铸钱者,治安较乱,汉武帝特意起用汲黯为淮阳太守,借重他的威望,因为他多病,允许他“卧而治之”。后用此典颂扬地方官治理有方。

【卧治】 南朝梁·丘迟:“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可尚。”

【卧理】 唐 ·李颀:“闻道淮阳守,东南卧理清。”

【淮阳卧】 唐·羊士谔:“自叹淮阳卧,谁知去国心。”

【淮阳绩】 宋 ·刘敞:“愧无淮阳绩,高卧亦终年。”

【薄淮阳】 明 ·马世奇:“总为至尊忧社稷,汉臣何必薄淮阳。”

【汲黯卧理】 宋·苏辙:“谢安未厌频携妓,汲黯犹须卧理民。”

【淮阳多病】 唐·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淮阳高卧】 南朝齐 ·谢朓:“淮阳股肱守,高卧犹在兹。”

【淮阳效理】 唐·李绅:“淮阳效理空多病,疏受辞荣岂恋班。”

【淮南卧理】 唐·贾岛:“淮南卧理后,复逢君姓汲。”

成语典故

《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孝武不知是殷公,问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唯谷。”《晋书·殷仲堪传》亦载,作“仲堪父尝患耳聪。”

晋殷仲堪父病弱身虚,把床下蚂蚁的活动,听成是牛在相斗。后以此典指心神惊悸,也用以形容世间的无谓争斗。

【牛蚁】宋·范成大:“牛蚁谁知床下斗,鸡蝇任向梦中鸣。”宋·陆游:“世间牛蚁何劳问,输与云窗一粲然。”

【斗蚁】唐·孟郊:“斗蚁甚微细,病闻亦清泠。”

【床下蚁】宋·苏轼:“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

【床头蚁】清·钱谦益:“惊闻窸窣床头蚁,羞见彭亨道上蛙。”

【蚁斗牛】宋·钱惟演:“目眩花成果,心惊蚁斗牛。”

【病后聪】宋·苏轼:“陶然一枕谁呼觉,牛蚁初除病后聪。”

【斗蚁闻牛】明·徐渭:“褰旗落羽元非二,斗蚁闻牛总是魔。”

【耳虚闻蚁】宋·苏轼:“眼晕见花真是病,耳虚闻蚁定非聪。”

【床下莎虫】宋·陆游:“空惊床下莎虫语,不见梁间巢燕归。”

【床头牛蚁】宋·苏轼:“要识老僧无尽处,床头牛蚁不曾闻。”

【蚁斗牛闻】宋·陈师道:“世事如病耳,蚁斗作牛闻。”

【蚁动牛斗】宋·苏轼:“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

【蚁喧闻牛】宋·辛弃疾:“石卧山前认虎,蚁喧床下闻牛。”

【殷牛在耳】唐·韦庄:“殷牛尝在耳,晋竖欲潜肓。”

【斗蚁如斗牛】明·徐渭:“有云病聪者,闻斗蚁响如斗牛。”

【耳静烦喧蚁】唐·柳宗元:“耳静烦喧蚁,魂惊怯怒蛙。”

成语典故

宋玉《大言赋》:“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宋玉《大言赋》中描写巨人的形象,手持光芒闪耀的长剑,倚在天边。后以此典形容志气或才气豪迈纵横,凌绝世上。

【天外倚】 清·朱祖谋:“怕苍黄柱触共工折。天外倚,剑花裂。”

【长剑倚】 清·郑文焯:“不信天心浑如醉,好江山换了啼鹃血。长剑倚,向谁说?”

【耿长剑】 清·谭献:“耿长剑,何处倚?杨枝渡口船系。”

【倚天剑】 唐·李白:“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宋·陆游:“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明·孙承宗:“倚天剑破长风浪,小结画影腾空。”

【倚长剑】 唐·虞世南:“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

【长剑倚天】 魏·阮籍:“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金·元好问:“紫髯落落西溪君,长剑倚天冠切云。”

【倚天长剑】 宋·苏辙:“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清·丁子复:“剩有倚天长剑,分付平生知己,未便死前休。”

【倚剑青云】 元·萨都拉:“孤臣泣血紫塞外,壮士倚剑青云边。”

【倚剑凌空】 宋·范成大:“锵金绝世诗情妙,倚剑凌空隶墨鲜。”

【碧天长剑】 元·虞集:“老矣浮丘,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

【长剑倚青空】 明·于谦:“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青空。”

【倚剑气凌云】 唐·刘长卿:“自矜倚剑气凌云,却笑闻笳泪如雨。”

【倚剑白云天】 唐·李益:“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成语典故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雅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惜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嗑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 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成语典故

《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xuan)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索隐虞喜云:“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诸侯持戟百万,秦地险固,一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秦兵当二百万也。”

秦国占据地势山河之险,易守难攻,同是一百万军队,秦国凭地利则相当于二百万。后以此典指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方;也形容形势险要的地方。”

【百二】晋·陆机:“孟诸吞楚梦,百二侔秦京。”唐·杜牧:“虬蟠千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强。”清·李因笃:“河经百二开天地,华枕西南锁雍梁。”

【百二雄】清·孙致弥:“辽海关门百二雄,长城万里忆先公。”

【雄百二】清·王士禛:“全秦雄百二,南尽百牢关。”

【山河百二】唐·张祜:“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宋·王清惠:“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沾襟血。”明·梵琦:“力排剑戟三千士,门掩山河百二重。”

【百二山河】唐·刘禹锡:“百二山河雄上国,一双旌旆委名臣。”宋·张元干:“百二山河空壮,底事中原尘涨,丧乱几时休。”清·陈维崧:“百二山河极望残,一门群从尽南冠。”

【百二关山】唐·温庭筠:“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閟瑶缄。”

【百二关河】金·元好问:“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明·唐寅:“百二关河狼虎秦,连环难解献高臣。”

【百二河山】明·黄洪宪:“长城古牒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

【百二重城】清·曹贞吉:“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

【百二秦关】金·邓千江:“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明·陈子龙:“谁言百二独秦关,豪侠幽并帝里间。”

【关河百二】宋·范成大:“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清·潘果:“纵留子弟八千在,早失关河百二雄。”

【兵雄百二】宋·范成大:“天险东南重,兵雄百二尊。”

【秦关百二】唐·杜甫:“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秦塞重关】唐·骆宾王:“秦塞重关一百二,汉离商宫三十六。”

【雄关百二】宋·汪元量:“祖龙筑长城,雄关百二所。”

成语典故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安危早晚就会吃大亏。表示的是一群目光短浅,不顾长远利益着想的人。在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居安思危,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小朋友不要只顾好玩,就忘了回家老师布置的作业啦,在做一件事前一定要先思考。

成语典故

出处:《韩诗外传·卷五》等。

《韩诗外传·卷五》里说:“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意思是:夏禹王开创了夏的天下,传到夏桀王,而被商汤王所灭亡;商汤王建立了殷商,传到商纣王,又被周武王所灭亡。夏的灭亡,本该使殷商引以为鉴,而殷商的灭亡,也可以使周吸取教训。可是自古以来,不少朝代的君王,往往不以前朝的失败为鉴。又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看见前面的车子翻了,而后面的车子还不警惕,所以后面的车子也同样翻掉。

刘向的《汉书·贾谊传·治安策》里也说:贾谊上书汉文帝,其中有“前车覆,后车诫……,励志演讲;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南北朝时,王僧虔《戒子书》也引用道:“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戒尔后乘也”。这里都有“前车覆,后车鉴(或‘诫’)”的意思。

后来,“前车之鉴”等意思相近的短语便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

成语典故

“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成语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至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成语典故

《宋书·武帝纪》:“ (桓) 玄自闻军起,忧惧无复为计。或曰:‘刘裕等众力甚弱,岂办之有成,陛下何虑之甚。’玄曰:‘刘裕足为一世之雄; 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摴蒲 (chupu) 一掷百万; 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又 《晋书·刘毅传》:“后于东府聚樗蒲大掷,一判应至数百万。余人并黑犊以还,唯刘裕及毅在后。‘毅次掷得雉,大喜,褰(qiin) 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挪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厉声喝之,即成卢焉。”

摴蒲,是古代的一种博戏,有五子,掷出的花色分枭、卢、雉、犊、白,几种得采等级。晋末刘毅和刘裕与众人掷摴蒲为戏,一盘胜负达百万钱。众人都掷了犊,轮到刘毅时掷出雉,高兴得他撩衣绕床大叫,刘裕最后一掷,大喝一声,五子成卢。后以此典形容人豪放狂纵。

【刘毅掷】 宋·陆游:“万事不禁刘毅掷,诸人谁著祖生鞭?”

【呼卢胜】宋·刘筠:“笑逐呼卢胜,歌随解佩狂。”

【一掷成卢】 宋·陆游:“再见封侯未为快,一掷成卢安用再?”

【百万呼卢】 宋·张元干:“少年百万呼卢,拥越女吴姬共掷。” 宋·陆游:“百万呼卢事已空,新寒拥褐一衰翁。”

【绕床呼卢】 清·黄景仁: 绕床懒使呼卢兴,哄座惭无射覆才。”

【掷卢使气】 唐·刘禹锡:“掷卢夸使气,刻烛斗成篇。”

【摴蒲百万】 清·王士禛:“摴蒲百万皆人豪,龙行虎步非凡理。”

【五木尽作卢】 宋·陆游:“双瞳遇醉犹如电,五木随呼尽作卢。”

【掌下不成卢】唐·刘禹锡:“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