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参考(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8 21:10:01 作者:字海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于想要提升备课能力的教师来说,这些教案模板范文将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说课稿之奇怪的大石头

今天,我有一遍读了《奇怪的大石头》这篇文章。李四光因为对一块巨大的石头感兴趣,并产生了疑问,再经过,了好几年的研究,最后居然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我觉得李四光他非常好问,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他一样,遇到困难不应该放弃,应该不停地向别人请教或自己努力解决,就算过了好久,也没人知道真正的原因,也应该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头脑来解决这个难题,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一定要寻找解决的办法,不放弃!

就像爱迪生,他发明了电灯,你知道他靠的是什么吗?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是通过了一次次,一种种的失败才成功研究出了电灯,失败乃成功之母。

还有牛顿,他发现了地心引力,都是通过好奇、好学、认真的一颗心,智慧的脑袋去发明、发现的。

嗯,我以后一定要像李四光、牛顿、爱迪生这些人学习!不粗心,认真学习;好学,不怕麻烦;多阅读,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评课稿

每次听于老师的课,都能得到很多的启发与感触,这节课也不例外。

1、评价及时到位。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犹如催化剂,点燃了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2、渗透方法传授。

“想想,我们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呢?哦,对,要抓住这几个要素。”“谁听出来了,她在归纳主要内容的时候,漏掉了哪一项?”这里,于老师主要传授的是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领着学生回忆方法,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找出不足,从而把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落到实处,让学生通过一堂课一堂课的训练,扎实掌握。

在引导学生回答“从哪儿看出石头大呢?”这个问题时,于老师又渗透了方法的传授。如,大屏幕上出示:我从“”这个词体会到石头的大,因为…….所以……..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老师就引导学生按照大屏幕上的方法来说,很好。

3、注重情景创设。

“如果你是李四光,你会怎样问老师?”老师的这个情境一经创设,我发现学生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了。后面不时发出咯咯的会心的笑声。

“老师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恐怕是什么意思?”学生的发言也很踊跃。

在学习李四光和老师的对话时,让同桌俩分角色朗读,也是一个成功的情境创设。

以上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也是我近期很有心得的一个教法,学生都非常喜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愉悦中,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他们的想象能力、各方面表达能力也都得到彻底激发。

如果一个教学环节,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学生在这里能学有所得,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

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从本课整体布局来看,有点前松后紧。问题出在学生猜哪个是李四光的环节。我认为,于老师能独具匠心地安排这个环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二个是学生在分析哪个是李四光的过程中,无疑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是,老师在这个环节纠缠的时间太多。第一个男孩子回答得已经很对了。但老师又反复追问“还有不同意见吗?”,一时之间,学生不大确信自己的判断了,所以猜什么的都有,有小女孩的,还有哪个躲在假山后面小男孩的。老师给学生澄清错误的判断时,采用的方法也不是太合理。比如说,一个男孩子猜是假山后面的小男孩,老师好像没给出确切的答案。这儿,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想想孩子们都在假山后面捉迷藏,这个男孩子只是在捉迷藏而已。

这个环节,我认为可以这样。如果第一个学生马上猜对了更好,马上接下面的教学环节。

造成前松后紧的原因还有一点,刚开始的板书确实如花香老师所说,有点匆忙和牵强。可否让学生下来板书,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李四光有个什么印象,就让学生自己下来板书什么。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从真正意义上写出了学生内心真实的印象,我想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2、情境创设的面有点窄。我们可否这样,整节课,我们都把学生置身于李四光和老师的情景中。当然,前面复习部分不算。就从“默读课文,标出李四光都产生了那些问题”这个环节开始。可不可以这样问:“在座的46位爱提问的李四光们,看到了这块大石头,你们都有些什么疑惑呢?快点默读一下课文,把你的疑惑标出来。”“哪位李四光来说说你的疑惑?好,这位戴眼镜的李四光先生,您有什么疑惑呢?”

时间关系,就写这些罢,不当之处,还望于老师海涵。

《奇怪的大石头》评课稿

《奇怪的大石头》是三年级上册一篇新教材,讲述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长大后他仍然没有放弃探索巨石由来的研究,最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课文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精神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贺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十分注意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我觉得本节课的优点如下:

1、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老师先让学生介绍地质学家,自然引出了老师对地质学家的介绍,这是对学生知识的一个拓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检查课文朗读的环节,采用了出示重点句的方式,让学生读容易读错的句子,避免了从头到尾的朗读,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时间,不失为检查课文朗读的好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老师更是独具匠心,将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勾得着。因为三年级学生确实不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内容。我当初教过,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所以学生的主要内容写得很不好,学了一个好招。作为老师,真是不应该老埋怨学生,不教方法不行呀!

2、问题统领全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设计导学提纲,引导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注意从文中抓关键词语,学生谈得有理有据,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会阅读呢?贺老师做到了让学生有思考地读,而不是只带着耳朵来听课,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行之道。

3、既注意有感情地朗读,又注意学生的诵读积累。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积累,这是韩兴娥老师的好方法,贺老师做到了学以致用。

4、板书设计精妙,直插文本的核心。

有一点小建议: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导学提纲,每一个都设计了两个问题,感觉比较繁琐,可否再简化一下?学生读课文有唱读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

文档为doc格式。

《奇怪的大石头》评课稿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我发现学生升到三年级以后,语文学习常常出现“鞍形”,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语文兴趣低落。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不强,读书理解能力差,作文写不出具体东西,阅读教学觉得千头万绪,要夯实识字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句,同时还不能忘记教给学生体会重点段落的写法,更不能忽视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的挖掘,于是每一节课,总觉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也不能落,那也不能少。

今天在易老师的语文课上,我觉得她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在尝试着在阅读课上抓住关键,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有这样几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复习巩固环节,注重积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把每课的生字词放在第二课时进行默写检查,做得非常好。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立足于课堂而不是课外加班加点,让学生准备专门的听写本,及时向老师反馈自己的掌握情况,既引起学生对字词的重视,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做到课课清,这比单纯的让学生机械地、重复抄写十遍八遍效果好得多。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更是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好机会。易老师在这里如果交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几个要素;段意合并法;抓重点的段落和句子等等),把步子放慢些,把方法落到实处,就更好了。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扎实掌握。建议初期将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坡度,让学生想一想就能答得出,激起兴趣。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式来体会李四光好问善思的品质。

我注意到易老师正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连续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比如,引导学生从哪句话中的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在研读大石头到底“怪”在哪里时,引导学生抓住“孤零零”、“严严实实”、“没卧进土里”等等这样一些关键词语来细细体会文本,这对刚刚起步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年级孩子来说意义重大,教会他们知道好的词语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要注意平时的好词佳句的积累。疑问句的反复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感受到李四光这个人物的内在品质。学生虽然起步维艰,但是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成效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合适的训练点,假以恰当的训练方法,给予正确的评价。

3、注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积累长句子,关注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充满了语文味。

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从教学过程来看,本节课的重点好像放在了研读大石头的特点上,但我认为难点的突破和把握应该值得商榷,重点应放在“李四光是怎样提出疑问,又是怎样解心中的疑问的”,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课文。恰恰有从这两个方面提炼出李四光“善于提问、勤于思考、执着探索”的品质。

2、从本课整体布局来看,有点前松后紧。前面走的太慢,后面匆匆带过。导致交流读后感想,拓展环节完成不了。问题出在作业练习环节改写句子(把变被)和后面的视频播放(冰川活动),我认为改写句子可放在课后练习中完成,而视频播放无益于课文(李四光的品质)的理解,可以不用。

另外,在最近的课堂教学和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在阅读教学渗透写作的知识?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三年级一开始就要重视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使学生懂得怎样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二年级学生虽曾作过一些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但毕竟是初步的。他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本领比较肤浅,表达时缺乏条理性。

我觉得在易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方法还不够成熟,过程还不够明确。希望在这方面大家多多思考。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总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拓展延伸。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这方面材料。

2、朗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评课稿

每次听于老师的课,都能得到很多的启发与感触,这节课也不例外。

1、评价及时到位。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犹如催化剂,点燃了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2、渗透方法传授。

“想想,我们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呢?哦,对,要抓住这几个要素。”“谁听出来了,她在归纳主要内容的时候,漏掉了哪一项?”这里,于老师主要传授的是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领着学生回忆方法,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找出不足,从而把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落到实处,让学生通过一堂课一堂课的训练,扎实掌握。

在引导学生回答“从哪儿看出石头大呢?”这个问题时,于老师又渗透了方法的传授。如,大屏幕上出示:我从“”这个词体会到石头的大,因为…….所以……..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老师就引导学生按照大屏幕上的方法来说,很好。

3、注重情景创设。

“如果你是李四光,你会怎样问老师?”老师的这个情境一经创设,我发现学生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了。后面不时发出咯咯的会心的笑声。

“老师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恐怕是什么意思?”学生的发言也很踊跃。

在学习李四光和老师的对话时,让同桌俩分角色朗读,也是一个成功的情境创设。

以上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也是我近期很有心得的一个教法,学生都非常喜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愉悦中,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他们的想象能力、各方面表达能力也都得到彻底激发。

如果一个环节,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学生在这里能学有所得,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

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从本课整体布局来看,有点前松后紧。问题出在学生猜哪个是李四光的环节。我认为,于老师能独具匠心地安排这个环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二个是学生在分析哪个是李四光的过程中,无疑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是,老师在这个环节纠缠的时间太多。第一个男孩子回答得已经很对了。但老师又反复追问“还有不同意见吗?”,一时之间,学生不大确信自己的判断了,所以猜什么的都有,有小女孩的,还有哪个躲在假山后面小男孩的。老师给学生澄清错误的判断时,采用的方法也不是太合理。比如说,一个男孩子猜是假山后面的小男孩,老师好像没给出确切的答案。这儿,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想想孩子们都在假山后面捉迷藏,这个男孩子只是在捉迷藏而已。

这个环节,我认为可以这样。如果第一个学生马上猜对了更好,马上接下面的教学环节。

造成前松后紧的原因还有一点,刚开始的板书确实如花香老师所说,有点匆忙和牵强。可否让学生下来板书,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李四光有个什么印象,就让学生自己下来板书什么。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从真正意义上写出了学生内心真实的印象,我想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2、情境创设的面有点窄。我们可否这样,整节课,我们都把学生置身于李四光和老师的情景中。当然,前面复习部分不算。就从“默读课文,标出李四光都产生了那些问题”这个环节开始。可不可以这样问:“在座的46位爱提问的李四光们,看到了这块大石头,你们都有些什么疑惑呢?快点默读一下课文,把你的疑惑标出来。”“哪位李四光来说说你的疑惑?好,这位戴眼镜的李四光先生,您有什么疑惑呢?”

时间关系,就写这些罢,不当之处,还望于老师海涵。

【2】。

李柯君老师接到上课任务试教到正式上课,《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我已经听了三遍。从这次听课的过程来看,我在李老师的课中感悟到了每一次课都是教师和文本,和学生的对话过程,每一次上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针对李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李老师的课堂体现了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在字词学习、课文朗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等几个方面,都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时间,比较到位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靠。这对刚刚步入中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必要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2、教学重点突出,学习了大石头的特点,以及我们小时候玩时对大石头引起的兴趣。但难点的突破和把握还应商榷。我觉得重点应放在“大石头为什么会引起李四光的兴趣?他是怎样提出疑问,又是怎样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等几方面来解读课文,把人文性和语文味很好地结合起来。

3、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对待学生的疑难问题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有两次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可是老师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听完,这是教学中非常忌讳的。教师应呵护学生求知的欲望,给予充分的肯定。

4、步入中段,生字的书写是否可以提升到对一个词语的书写指导,而不是停留在单个字的书写。

语文三年级《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设计理念;二、说对教材的解读;三、说教学方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本文脉络清晰,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遵循删繁就简抓本位的原则,依据教材和低年级语文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奇怪、严严实实”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据新课标要求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读懂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是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抓住对话来体会李四光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李四光的问题是很有逻辑性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教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十分重要,据新课标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

2、说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

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以第一课时为例来谈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直接揭题,质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陨”等字音难点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新课标中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这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也是需要我们在平时扎扎实实训练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繁琐和片面,此时我将逐步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是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三)研读问题。

这是第一课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解决“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先让学生默读第二段找出有关词句,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孤零零”说明它是独立的.;“严严实实”看出它很大。这块巨石确实怪,难怪李四光对它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为了弄明白他特意去问了老师和父亲,让学生小组明确分工,合作读对话,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引导学生读好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一般我们都会认为老师的话应该比较权威,可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为什么没有呢?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四光的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此外,他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通过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朗读体会,对于李四光孜孜不倦、执着探索有了更形象、更深入的理解。整个环节融阅读、理解、感受、体验、表达等于一体,是学生的语文实践与情思激发共融互促的过程。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理解,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强化。

(四)总结升华。

话训练已是水到渠成。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

李四光。

巨石勤于思考。

孤零零。

严严实实执着求索。

著名的地质学家。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这节课也是我追求过程的一个中间站,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通过这个事情,我明白了李四光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我感受到只要肯动脑筋,遇事多问问为什么,就可以有发现,同时也就有收获。因为如果你动脑筋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再追究就会有发现。

不管是大发现还是小发现,都是进步的阶梯。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天天积累下来,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的小发现就会变成大成就,你就是最棒的!

文档为doc格式。

语文三年级《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讲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本文是通过李四光与老师的对话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中对中年级学生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李四光的好问善思的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李四光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

4、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安排搜集有关“陨石,冰川”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5、教学时间:本课打算两课时完成。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难度不大,但要透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从中受到熏陶,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学中注意加强指导。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判乐趣。依据课标精神,我主要采用“质疑课题,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层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自读自悟,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

依据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中我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式探究性学习为主,鼓励学生采用“读——思——练”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本课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交流资料,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完成深入研读,感受人物可贵品质的教学任务。

下面我就第二课时重点说说我的教学程序。我的课堂教学分为以下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同学们,请你仔细的再看看课题,读读,在你的脑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学生交流,师梳理出以下问题:

1、大石头怪在哪里?

2、这块怪石头和李四光有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舍弃以往较为繁琐复杂的导入方式,而是紧扣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的兴趣所在,找到整体教学的切入点。)。

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兴趣就更加浓厚了,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做了铺垫。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走进文本,认识怪石。

“奇怪的大石头”到底是一块怎样的大石头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的有关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读书,小组交流。

针对这部分的学习,我主要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探究学习。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的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久远;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都说明了大石头“真怪”。

(本环节,教师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感受巨石的怪异,接着教师出示课件,更是直观形象地将巨石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认识这块巨石,同时又是一块怪石,为下文李四光的提问埋下了伏笔。)。

(三)抓住重点,感受人物。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那么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本环节的设计,我主要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

1、自读课文的3—8自然段,找出李四光围绕巨石提出了哪些疑问?

首先我引导学生正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的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课时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也又进一步证明了石头的怪——来历不明。

由于这部分主要写的是李四光与老师的对话,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朗读的方式,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李四光表示疑问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主要抓住李四光的这一句话,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朗读,在读好的基础上,出示句子:“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让学生通过口头填空的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对人物的感受。)。

(本环节,我主要以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相关的句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互动对话,重点思考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以问题带动思考,以读书促进思维,从而领悟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可贵品质。教师随机进行板书:勤思、善问)。

2、那么李四光心中的疑惑到底解开了吗?又是怎么解开的呢?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李四光解决疑问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许多年、直到……才”等,通过朗读体会,教师引导,李四光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时间长,一直没有放弃,直至找到答案,从而使学生对于李四光孜孜不倦、执着探索有了更形象、更深入的理。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力求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读、议中感受李四光那执著追求的科学钻研精神。教师板书:执着)。

(四)交流感想,内化认识。

的优秀品质。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以“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为题,交流感想。

(本环节,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整体,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将作者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识,提升了对李四光的崇敬之情。)。

(五)拓展延伸,设计作业。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内化所学内容,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倡多阅读,少做题的前提下,我依据课标精神,设计以下作业:

1、阅读有关李四光的故事。

2、办一份《走近李四光》的手抄报。

这样的设计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不仅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巩固了课内所学,同时也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本课的板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系统记忆。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奇怪的大石头》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李四光的资料、故事等。

2、读读、说说词语手册中李四光的资料。

二、围绕课题,启发疑问。

1、预习时,当你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感受?

生1:石头嘛,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有什么奇怪的?

生2:石头怎么会奇怪呢?

师:你们平时看到的石头是怎么样的?

生1:有些是椭圆的,有些是奇形怪状。

生2:有的很光滑,有的很粗糙,还有的很锋利。

生3:我经常在半山公园里看到一些说都说不出样子的石子,但我也不会觉得很奇怪。

师问:所以,你看了这个课题之后,怎么样?

生接:就很想知道这块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

生4:看了课题,我会想这块大石头为什么很奇怪?

2、看来,这个课题中,哪两个词很受关注?

(整个默读时间为3分钟。默读氛围较好,只有林家逸(特殊孩子,注意力缺陷),在老师宣布开始后没有很快进入默读状态。3分钟后,有8人举手,举手的面不够广,也许与3分钟时间有关,也要考虑到在课文第一课时没有通读课文就开始默读课文,有部分预习不充分的孩子对此还是有难度的。)。

学生反馈:

生1读句: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老师引导:那就是说明石头很……生接:大(板书:大)。

生2读句: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师:选哪个词写在黑板上?生:孤零零。板书。

生3:我不明白这里为什么用“立“?

师:仔细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学生齐读.

生4:“立”让人觉得它是站在那里,还站得很挺。

生5:我从“立”字感觉到石头很高。

师:你们的感受真丰富。板书:高。

生6:我觉得奇怪的是:这块石头居然会有几百年的历史。

师:更奇怪的是:这块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居然没有人清楚。

生7:是的。最后,老师也被李四光问倒了。

师:哪句话?

生8读句:这我也不太清楚。

师:还能从哪里看出对于这块怪石的来历确实是没有清楚?再快速地默读,作上记号(尝试换不同的默读要求,显然换了快速默读动了笔墨的默读,学生更积极。)。

学生反馈。

反思:

1、默读习惯的养成还待加强,并需要渗透一些批读的要求。

2、默读前的有效引导直接影响到默读效果,能积极地调动起默读的欲望。

3、默读时的动动笔墨,划划作个记号等,能积极直接影响并促进快速默读的目标达成。

4、几个好学生在快速默读时,反而显现出较高欲望、兴趣。在条件允许下(如充分预习,掌握默读方法等),快速默读,反而会使默读环节改变学生被动、拖沓的现象。

奇怪的大石头课件

今天,我有一遍读了《奇怪的大石头》这篇文章。李四光因为对一块巨大的石头感兴趣,并产生了疑问,再经过,了好几年的研究,最后居然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我觉得李四光他非常好问,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他一样,遇到困难不应该放弃,应该不停地向别人请教或自己努力解决,就算过了好久,也没人知道真正的原因,也应该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头脑来解决这个难题,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一定要寻找解决的办法,不放弃!

就像爱迪生,他发明了电灯,你知道他靠的是什么吗?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是通过了一次次,一种种的失败才成功研究出了电灯,失败乃成功之母。

还有牛顿,他发现了地心引力,都是通过好奇、好学、认真的一颗心,智慧的脑袋去发明、发现的。

嗯,我以后一定要像李四光、牛顿、爱迪生这些人学习!不粗心,认真学习;好学,不怕麻烦;多阅读,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奇怪的大石头课件

今天我学了《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感觉李四光爷爷太伟大了,仅仅是一块大石头,他就能追问不休,问了老师,问了父亲,一直到长大了都还在问。这石头简直就像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引导李四光不断成长,最后居然发现了震惊全世界的“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这一研究成果。

这一成果的源头是什么呢?一块大石头而以。

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石头,没什么感到奇怪的呀!为什么李四光爷爷小时候就能不停的问个不停呢?也许是因为它是坪地上的唯一的一块吧。

想到最近爸爸讲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也就是一个苹果掉到脑袋上,居然引导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苹果和石头一样,都很常见,很普通,可他们都由有重大发现。为什么呢?我就没有向李四光那样爱动脑筋。有一次,我做数学题遇到了难题,心想妈妈反正会教我的,非要让妈妈和我一起做,妈妈没办法,只好给我慢慢讲解,和我一起做出来了这个难题。

做事不认真,作业常常因粗心而做错――这是我身上典型的`缺点。比如作业常记错,标点常漏掉,为此我挨了不少批评,可就是改不掉。

我要向李四光学习,和他一样爱动脑筋,碰到困难,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努力开动脑筋,认真做好作业,打好基础,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一、导入新课

1、大家都见过石头吗?那么你们见过的石头没有什么特别的吧?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见一见“奇怪的大石头”。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你们一定会明白很多。读的时候划下你读不准和不明白的字词,与同桌交流,不能解决的可以问老师。

2、好,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有没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呢?那么老师现在来考考大家,看看黑板上的这些生字和词语是不是都认识,请这一排的同学开火车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4、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字词读一读。

5、老师再来教教你们写这些字。

6、大家读过了课文,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吗?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他小的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从哪里来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奥秘,并且有了震惊世界的发现。

三、精读课文

1、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课文到底读得怎么样。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读得好,就向他学习;如果读得不好,就帮助他改正。

2、师生评议。那位同学愿意继续往下读,来与他比一比?指名读3—8自然段,指名读9、10自然段。

3、师生评议。

5、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怪”:孤零零(就一块)、巨大(把身影遮得严严实实)、四周平整(石头突兀)……

7、这些问题别人没有注意,但李四光发现了。那可真是块“奇怪的大石头”,你能把这种奇怪的感觉读出来吗?请一位同学与我分角色来朗读李四光与老师的话,我读老师的话,你读李四光的话;再请一位同学与老师来读读,你读老师的话,我读李四光的话;接下来请同学们与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发现李四光小时是个怎样的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

2、从后来他解决问题中尼发下你与怎样的品质?(不放弃、有恒心)

3、你从他身上能得到什么启发?(生自由说)

五、小结

1、李四光能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取得伟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好奇心和恒心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从小就应该做个保持好奇心的人,善于发现问题,并对它不断探索。希望同学们能学习李四光,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2、请大家拿起书,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字词。

3、有条件的同学搜集与李四光有关的资料。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捉迷藏的游戏,对小学生来说非常熟悉,所以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以此来导入,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学生对李四光的心理的感悟有一定难度,所以应通过反复朗读及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来达到。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为什么他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的。

目标与要点分析  。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研究、成果"等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同学们,你一定也见过大石头,你见的大石头它是什么样子的?你见到它时是什么感觉?这节课呢,我们来看看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是怎样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的。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引导质疑: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有什么问题吗?好,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词。

(地质学?冰川?突兀?)。

突兀: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

(二)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带着疑问读书。

2、交流:

(1)讲了李四光的事。

b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

c有两个时间。

d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知道了答案。

(2)整理(放幻灯片)。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弄明白了石头的来由的故事。

小结:这个同学用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真不简单!概括能力真不错!

(三)读懂课文,了解李四光的特点。

爱提问、爱思考、善观察板书:爱提问(提炼同学的观点写上)。

爱思考。

2、你们说他爱提问爱思考,那李四光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找出来。默读一下李四光小时候的部分,边读边批注,边读边思考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a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3、好,李四光提了这么多问题!真是个爱思考的小孩!好,我们先来看看他心里的疑惑(幻灯片)。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a好,李四光通过捉迷藏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而其他小伙伴没有却产生疑问。

b好,有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跑去问老师。

不懂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有了问题,就要大胆的去问。

(有点疑惑的感觉了,还有没有读得更疑惑的?)。

(还有没有认为读得比他好的?)。

(很好,我能够感觉你心中那个大大的疑问号了,好,全班一起来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读得更疑惑一点----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该怎么读?谁来当老师?

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所以李四光又问了个问题,

老师不肯定,从哪里看出来?怎么把老师的不确定表达出来呢?谁来读?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听了老师的回答,李四光又问了个问题,你们能读吗?(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出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吗?好在哪里?

a他通过分析老师的回答进一步的提出了问题,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b善于分析老师的答案。不仅善于问还善于分析问题,不盲从。

板书:爱动脑,勤思考,善分析,不盲从。

那老师怎么回答呢?谁来做老师?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老师当时答不上来,他说这句话是心里会怎么想?

(不好意思、被问住了)。

好,那应该怎么读?谁来?(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四)表演体会。

2、看了他们的表演,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给学生互相评价的机会)。

3、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谁愿意做旁白?   男同学读李四光,女同学读老师的。

4、读了这一段话的对话有没发现和前面课文的对话有些什么不一样?

没有提示语,还发现了什么,每人的话都成一个自然段。

对了,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连文章的特殊表达方式也发现了。这样子的对话不仅清晰而且很简洁。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这么写。

三、课堂总结:

好,老师被问住了。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同学们想一想他会怎么问爸爸,爸爸又会怎么回答.同学在下面演一演,问爸爸的话可以参照李四光问老师的话来提问,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说不清楚的。下课后再写一个小练笔,通过对话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四光的问题老师没有能帮他解决,他又怎么做呢?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理解不懈追求的特点。

1、读课文相关段落。

2、小演员都准备好了吗?好,你们来演一演。问爸爸的话可以参照李四光问老师的话来提问,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说不清楚的。

读后讨论。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相信大家一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d、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4、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三、课后作业: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奇怪的大石头反思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确定的目标太低,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我潜意识中还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级只要会读词,读通课文的要求上。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远远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大家说得对,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再仔细地反省了一下,我会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在座的听课老师能让我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我今后进步的前提。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能给我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进步。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1、认识“坑、考”等6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二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了解童年李四光为什么对大石头产生疑问,并设置悬念,引发下几段内容的求知欲。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

2、介绍李四光:

你们都是聪明活泼的好孩子,跟李四光一样。(板书:李四光)李四光是谁?你们知道吗?

3、导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李四光和奇怪的大石头之间的故事。

板书: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教师:同学们赶紧读读课文,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不懂的词句问问同桌!(学生读课文)大家都是认真的好孩子,把课文都预习好几遍了。卢老师特意找了一些难读的字词来考考大家:

转来转去、考察、秦岭、遗迹、研究、严严实实、躲闪、突兀、流域、砸、孤零零、成果、震惊、大坑、陨石。

(个别读,开小火车检查。)。

三、学习第二段。

1、给合课文上的图片来认识“孤零零”“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在文中所有的效果。

2、再认读第二段,找一找其中精彩的字词,并说明原因。

3、看着图画把第一段中,捉迷藏的内容复述下来。

四、观察图片,设置悬念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1、哪一位是李四光,并说明原因。

2、他在想什么?此时此刻的李四光脸上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3、请带着这样的表情读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4、“接下来的故事又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会不会一直困扰着李四光?”请小朋友课后自己学习以下内容。

五、书写指导。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要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听了糜老师的评课受益匪浅,在此真诚地感谢糜老师。以下我从课堂教学情况和自身原因两个方面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就课堂教学情况而言,我重点地思考了三点:

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

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教案中,我还设计第五个环节,就是书写指导,但在课堂上我还来不及实施这个环节。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糜老师帮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总共花了十分钟的时间。之后是学生读词、还有问学生问题的时候,都显得在时间衔接上不够紧凑,存在一些脱节的问题。这些应该把握好时间的地方,我应该在下次引导好学生,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从而让整个课堂显示出一种精神抖擞的气氛。

二、目标意识不够强烈。

所以,一堂课设计的好与坏以及学生上课情绪的调节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一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的。

三、发展观念不够明确。

刚才说了目标重要性,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确定的目标太低,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我潜意识中还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级只要会读词,读通课文的要求上。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远远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糜老师说的对,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再仔细地反省了一下,我会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像糜老师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糜老师能让我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我今后进步的前提。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能给我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进步。

奇怪的大石头课件

《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通过这个事情,我明白了李四光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我感受到只要肯动脑筋,遇事多问问为什么,就可以有发现,同时也就有收获。因为如果你动脑筋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再追究就会有发现。

不管是大发现还是小发现,都是进步的阶梯。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天天积累下来,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的小发现就会变成大成就,你就是最棒的!

奇怪的大石头反思

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教案中,我还设计第五个环节,就是书写指导,但在课堂上我还来不及实施这个环节。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糜老师帮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总共花了十分钟的时间。之后是学生读词、还有问学生问题的时候,都显得在时间衔接上不够紧凑,存在一些脱节的问题。这些应该把握好时间的地方,我应该在下次引导好学生,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从而让整个课堂显示出一种精神抖擞的气氛。

很惭愧,一个教了七八年语文的教师还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概述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往仅会认真地参考教参中的教学过程,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给于的关注偏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是过多的把时间花在了过程的设计上,对整体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充分全面的思考。上完课之后,特别是听了老师的评课之后,才真正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当一个环节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环节便沦落为只是老师的一种修饰,而学生只能是吃力地配合老师的演出。这怎么能够是一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呢?而又怎能是一堂好课呢?所以,一堂课设计的好与坏以及学生上课情绪的调节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一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的。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