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教育名著范文(16篇)

时间:2023-12-22 22:09:59 作者:曼珠

名著是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们集中了作者的思想创新和情感表达的精华。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名著的电影或电视改编作品,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的魅力。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认真地阅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这本书。畅游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新教育带给老师们激情和工作热情,因为新教育是行的教育。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新教育不但有十大行动,更有以十大行动为基本方法的系列课程。其中以“晨诵——午读——暮醒”为核心的儿童课程,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则力求恢复职业尊严和自信,以有效教学为基础,以发掘知识魅力为核心,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

新教育注重老师的专业阅读和成长,引导老师在读好书之后,要写出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等等。然后朱老师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依托网络平台,让很多老师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成长的精神家园,这里大家可以进行交流,可以进行探索,老师共同进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

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了一批名师,也幸福了一批孩子们,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感受到了教育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

很多老师都认为写作好像都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新教育实验中,有很多数学老师也成长为了名师。因为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们所使用的,所教学的,是曾经被人类视为上帝语言的奇妙的数,是被伽利略称为书写“宇宙之书”的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无论是中国人对圆形的迷恋,还是魔比斯环的神奇,以及日常生活背后隐秘地运营着、支配着这个世界的数字,都让人不得不对数学学科怀着敬畏。同时,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一切思维中最为严谨可靠的。可以说,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事物。在一定意义上指的就是符合数学的以及接近数学的理论及事物。也因此,明代徐光启在翻译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时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数学家哈代则说,发现数学真理是人类最奇妙的经验。是的,数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图形和数据,而是自然、社会、历史背后的神秘,是人类探索世界过程中发现的最可靠的武器、工具。优秀的数学老师,同样能够在课堂上发掘出数学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重视这个发现数学之神奇的过程。而且,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数学是目标最为清新,最能全面训练、准确反馈,以及提供智力挑战的学科,数学的课堂上,应该完美地实现这一切。”

教育教学的故事

从去年开始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其间有欢笑,有泪水,但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充实,这一点可能是没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无法体会到的。管理班级,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爱心、耐心与细心,也需要创造,因为,你面对的是几十个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因此,我们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应富有创造性。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许许多多烦琐的小事,都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分析去处理。下面我就说一件在我班主任工作中感受很深的事:

我班有个学生叫陈凯,上一学期,我发现他总是低着头,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下课也不跟同学玩耍,一直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做任何事都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记得有一次,他的作业做得十分的糟糕,我把他叫上来询问原因,我刚要动笔跟他讲解,他便全身开始发抖,脸色变得十分苍白,在他心里,他认为这是我要打他的举动。那时我就在心里想这孩子肯定是心里有什么阴影。于是,我找来我们班的其他同学谈话,通过交流我知道原来二年级的他一直都是这样,一学期下来都不怎么讲话,老师也没怎么理他,同学们也慢慢地忽略这个男孩。根据他们的描述我心里猜想可能是家里的问题造成了孩子的内向与内心的恐惧。一次晚自习验证了我的想法。那一次,晚自习结束了,由于那晚讲解的内容样式较多,我要求孩子们把桌上的东西全整理好再走,其实就是一两分钟的事,可是突然间,陈凯的妈妈便自行走了进来,十分讽刺地对我说你这个老师怎么回事,怎么可以拖堂,你们怎么教书的啊,然后十分不礼貌地带走了他儿子,那时的我又委屈又气愤,可是更多的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总觉得这位家长与众不同,于是我便悄悄试探和他们同村的老师,才知道他的母亲有点神经质,顿时我的愤怒不在,更多的便是心疼。因为我了解到了这位学生在家里经常要被妈妈无故地打骂,孩子的内心应是十分的恐惧。妈妈一词在很多孩子的眼里是爱,是呵护,是关心,是撒娇,可是在他的眼中是沉默,是严肃,是时不时的发火,残忍的打骂,妈妈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别人呢?那么他还有什么理由相信他人会真诚地对他。在明白事由后,我找来了孩子谈话,没有谈及家庭也没有谈及学习,我只是告诉他从开学起,老师一直关注着他,原来他是那么一个文静沉着的男孩,上课能够做到独立思考,自修课严守班级纪律,老师十分欣赏这样的孩子,这样的人以后肯定大有作为,老师相信他,希望他能继续努力。刚开始谈话的时候,他一言,到最后他点头表示自己会努力,在我看来,这一次,我已在慢慢打开了他的心扉,今后的日子里,我时不时在班级里表扬他的行为,还不是奖励他小奖状,小礼品,同时希望每个学生向他学习,一下子他成为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孩子们都十分乐意与他交往,长期以往,他的性格慢慢滴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在渐渐地上升了,在上学期的期末也考出了优秀。现在的我再也不用担心他了。

有教育家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学困生,特别是留守的学困生,教师应给她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她们,使她们增强自信心。

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

然而当我们到达这个有着近60年历史占地77亩的偌大校园,我惊叹起镇一级的中学竟然有如此规模。在谢校长的带领下,在那个并不起眼的小镇,我真的看到了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校园广场上闪耀的退役歼6战斗机在告诉我们,“热烈祝贺我校校友颜鹏志、颜军荣飞过天安门”红红的横幅在告诉我们,这个学校是“全国空军飞行员早期培训基地”,是雏鹰起飞的摇篮,是温岭国防教育的一大特色;让“礼义廉耻,百折不挠”、“以礼始、以礼终”的跆拳道文化;“助人自助·共同成长”的同伴心理辅导盛开心花,给师生带来享受和心灵的陶冶,是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一级辅导站。猛然发现,不是学校名不见经传,而是我太孤陋寡闻。她用近60年的生命历程打造了一本厚实而丰富的学校方志,谱写了一曲激越跌宕的教育乐章。

下午,我们聆听了箬横中学心理指导中心赵蓉娇主任的“同伴辅导”成果经验交流。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层面追求“校际联盟、搭建舞台、全员参与、体验分享、同伴互助、携手共进”;心理咨询层面力求达成“助人自助、雄健心灵、挖掘潜能、自主辅导、受辅自主、完善自我”。赵主任着重从创建“心灵家园”、组建“助人艺术”训练营、形成同伴联盟、启动“1+1”辅导、实施剧本式辅导、开设同伴辅导活动课等六大策略进行了介绍。

让我触动最深的是最后播放的教师自导自演的心理剧《幸福在哪里?》该剧讲述了一位深受工作困扰的体育老师,从早上起床,送孩子上学之后,就投入了学校一天的忙碌中去,每天都是在疲惫中度过。面对收入微薄的教师职业,内心矛盾重重,无助、失意、消极,找不到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这个心理剧其实也是千千万万工作在一线教师的心声。在心理导师的引领下,这位体育老师最终走出了消极状态,阳光面对自己的每一天。

赵主任说,这是“关爱你我,放飞心灵”为主题的教师心理剧比赛的一等奖。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比赛主题,自行设计和撰写心理剧剧本,并由各教研组内的教师上阵表演。把教师在生活、工作、人际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辅以心理剧技术进行表演,是一种富有成效和极具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该校校长谢林秋告诉我们,像箬横中学这样全校教师参演心理剧,在全国可能也是首创。通过心理剧舞台既丰富了教师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教师应对、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是啊,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工作的辛苦与生活的繁琐,事事牵绊,烦扰我们的心绪。然而,拥有积极的心态对于我们来说又是这样的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的心理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学生,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心灵强大起来!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所言:“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正是我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我觉得一个学校的精神,都是靠老师去践行、耕耘和传承的。只有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才能培育出朝气蓬勃的孩子。有幸福的教师,才会有幸福的孩子,幸福的教育。我们要善待安小这一集体,时刻把自身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准绳,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追求上进,讲求奉献,不断提升自我,轻物质、轻回报,重精神、重付出,让我们的心胸宽广一点,让我们的情怀博大一点。我们要朝着快乐的、幸福的、美丽的安小教师而不断努力,用我们的幸福塑造孩子们的幸福,用我们的美丽塑造孩子们的美丽。

记得李希贵老师曾经说过:“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我想,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和真谛。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淀,一种引领,一种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工作。是一件一件看似琐碎细微的小事以及应对这些小事的我们师者一个一个的行为。比如说孩子的文明礼貌,孩子的行为习惯……其所针对的应该是孩子们的品行与能力,所看重的应该是对孩子们默默的影响、培育。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我们的工作与学生真正的给予关注与投入,要把平凡琐碎的育人工作做到踏踏实实,步步稳健,真正的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创新的思想是活力的源泉,我们要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作,创新我们课堂,不断思考,大胆实践,不断提升我们的心理素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给我们的学校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让我们时刻谨记这一句话,用好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向着阳光、快乐、幸福出发!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教育教学的心得

还记得刚从师范毕业时接了一个三年级的班,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课《三过家门而不入》。上完课回办公室就听同级组老师说一节课四十分钟时间根本来不及上,而我为何感觉时间还有余呢?一个单元上完,测验的平均分比其他班差了一大截。于是,我知道我的课堂教学一定有问题。我向同级组老师求教,有机会就去听她们的课。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上课时,我的眼中只有教案而没有学生。我只知道教学时算准了时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说下去,而没有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反应,学生只是表面听过而已,课堂内容根本没有学扎实,毫无课堂效率可言。我在改进自己教学的同时,向往着能接一个一年级的班级,从头开始。没曾想,自己就真的与一年级结了缘,竟在一二年级里跌打滚爬到至今。这几年也摸索出点滴心得,供老师们参考。

一年级字词教学看似下“小菜一碟”,其实大有文章可做。过去在字词教学时,我常常越趄代庖,千叮咛万嘱咐“这个字不能多一点,那个字不能少一撇”。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一堂课下来学生打不起劲来,思想开始不集中,老师也感到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发现学习生字的规律是有规律可寻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完全能够自己学习。关键是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例如:星期五在教授《看天鹅》这首儿歌时,我重点教学“鹅”字。我问学生:“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有的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这个字,‘我’加‘鸟’就是‘鹅’。”有的说:“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这个字,‘鸡’去掉‘又’换上‘我’就是‘鹅’。”有的说:“我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住这个字,‘我加鸟,鹅、鹅、鹅’。”甚至有的小朋友能用猜字谜的方法创编认字,如:“我和鸟在一起,打一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眼睛看,用脑子分析,用小嘴说,不但记住了字形,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堂成功的课,精彩之处在于学生。学生说得好,一个接着一个回答,一个比一个说得响亮完整,就会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确实,儿童必须经常运用其业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投入到活动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此时他们的能力与潜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期课改,一堂课三十五分钟,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实效。要提高实效,必须充分重视和尊重儿童的自身兴趣和精神需要,给予他们一定自由发展的时间和机会。一旦学生活动是出自第一需要的话,他们就能自发地控制自己、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投入,表现出纯真的自控能力,无所顾忌,目标鲜明;不因失败而停滞,不因成功而自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凭借灵活的教学策略使课堂“高潮迭起”。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我经常交替运用“对号入座”、“送信”、“生字宝宝不见了”、“猜字”、“放鞭炮”、“过山洞”等形式,使学生思维沉浸在新鲜的情境之中。同时,这些形式方法也具有及时检查、反馈的效果,提高了学习的密度。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而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它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在语文教学中,写字、说话、朗读、背诵等诸多习惯的培养,只有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才能使之形成,而课堂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场所。

刚入学的孩子在写字时,常常会忘垫垫板,写字姿势也不够正确。于是,我。

编了一首简易的儿歌,在我让学生写字时,我只要说:“准备写字!”他们就马上接着说:“一压一垫,一尺一拳。”并边说边做。老师不但可以省下苦口婆心劝告的时间,而且还能使学生口到、手到,效果出奇的好。

当我要求学生齐读时,我会说:“准备读书。”他们就对着说:“左手按书,右手指书。”孩子们说到做到,动作神速。当比赛朗读时,我会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愿意和谁比,可以和个人比、也可以和小组比、全班比;还可以和所有男生或所有女生比;甚至与老师比。每到这个环节,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取长补短,读得琅琅有声。

由于时间匆匆,上述很多想法还欠成熟,做法还欠完整,恳请老师们指正、帮助。

教育教学的故事

今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任计算机应用专业111班的班主任。在跟学生见面的第一天,我就申请了一个qq号码,取名为:康乃馨,并邀请学生加我为好友,班里有q号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加我为好友了。这是我为自己开展班主任管理学生工作的一个铺垫,业余上网时跟他们也会在网络聊聊天,他们也乐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我交流。通过网络,我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更新他们的说说,我浏览就能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您别说,网络里的交流还真帮了我的大忙。

有一天,一位向来很乐观的女生精神萎靡不振,她空间里的说说流露出很伤感的情绪。问她怎么了,她都说没什么。第二天一大早我去宿舍检查内务的时候,夜检登记表里记的'是同一个宿舍的三名女生请假。我心里明白了这3个女生昨晚是夜不归宿了。一进宿舍,看到她们三正在吃早餐。我不动声色地问:“昨晚上哪里去了?”她们齐声答到:“去网吧通宵了。”再问原因,谁都不开口了,什么都问不出来。我说:“给你们一个早上的时间考虑,到底要不要告诉我为什么夜不归宿去网吧。”中午放学回到家,我打开电脑上线,乐天派的签名闪烁着:老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发话过去:你们昨晚的举动很让我担心。我的乐天派怎么了?最近有什么烦心事?她回我:因为上课迟到被任课老师点名了,我从来都没挨这样过。我们三个都迟到了,但是不是故意要迟到的。我说:迟到也不能成为夜不归宿的理由啊。她说:我本来不想和她们去网吧通宵的,但是不去她们又说我不够朋友。我告诉她:你们女孩子出去通宵真的很不安全,浪费钱不说,还摧残自己的身体,暂时的发泄也于事无济。迟到了以后注意就行了呗,干嘛要用这样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呢。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而不是一起下水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也有这样那样的诱惑在向我们招手,我们要学会向他们说no,不要因为情面而去做原本自己就不想去做的事情。她说:其实我们都已经知道错了,也已经写好了检讨书放在您的办公桌的抽屉里了,以后我们绝对不会再做这样的傻事了,请您原谅。

周会课的时候,我就此事做了一个主题班会课:守时、律己、友情。让同学们懂得要做时间的主人和严格要求自己,朋友之间要共勉互助。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班主任,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力求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基础上创新班主任工作新模式。我是通过网络交流,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互动的桥梁,通过网络零距离轻松的交流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同学们更乐于以这种交流模式接受我的教育,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感情更融洽。现在她们一看到我到宿舍,就异口同声地叫我:我们的黄妈妈来了。这也是我当初起网名为康乃馨的喻意所在。

作文教学的教育名著

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较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些他的教育思想。寒假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0万字的着作。

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一个花季少年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

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很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扪心自问,我和学生交朋友了吗?没有。

虽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地对话,虽然我总是微笑着和学生谈话,虽然我总是一幅和蔼可亲的模样,虽然我也和学生一起踢过毽子,跳过跳绳,但是,我没有和学生做真心朋友,原因何在?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是因为我没有变成一个小孩子,没有变成“内外如一的小孩子”。

有则广告说的是一个成功女人的三个年龄,在家里和宝宝在一起,变成五岁,和宝宝快乐玩游戏,就象一个天真不懂事的小孩子;和朋友在郊外,变成25岁,活力四射的健康的年轻人;在公司和员工一起开会,又成了稳重精明出谋划策的女上司;我们教师和小学生在一起,就该把自己变成七、八岁的儿童,用他们的思维来想事情,用他们的眼光来看世界,用他们的阅历来对待朋友老师父母和周围的人。

爱迪生小时候模仿母鸡孵小鸡,在成人看来是疯子行为,然而爱迪生却是一本正经,反复实验,还苦恼自己为何孵不出小鸡。

试问:假如我们是爱迪生的老师,面对他千奇百怪的提问,与学校的教程毫不搭界,我们会怎样?也许,大部分教师也跟爱迪生当时的老师一样摇头:这个学生不值得教,整天界胡思乱想,不切实际,课堂上老爱问一些怪问题,扰乱正常教学秩序,是个“坏家伙”。没想到,这个“坏家伙”还竟改变了全世界!假如当时老师赞赏他如此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并鼓励他多问多实践,爱迪生也不会遭到中途辍学的境遇。

我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想他们所想,乐他们所乐,忧他们所忧,始终提醒自己,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也许,一切不那么复杂。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为何要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审视他们?用我们的价值观来评价他们?那样,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有人说,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在中国就不配做教师,的确如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实践。

教育教学的故事

此次谈话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变了,他们在玩车时不仅愿意借来借去,还能共同合作;放学时再没有孩子闹着要把自己的车子带回家;后来又有大班的孩子来借车进行活动,孩子们也能坦然处之。孩子们变了,我也尝到了故事教育的甜头。从此,孩子的小错误、孩子的点滴进步我都会将这些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来教育和鼓励孩子,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

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

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教育教学的总结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依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全教会精神》、《江领导人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部颁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政治思想建设,树“敬业爱岗,团结奉献,求实创新”新风尚,以“创一流,争先进,出人才,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创办特色学校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总结办学成果,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坚持“以法治教,以德兴校,以质强校”,力求再创居峪教育新佳绩。

1、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职工的思想建设和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坚决制止有违反师德的行为,杜绝学生的安全事故再发生。

2、坚持依法治教,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确保四率达省定标准,迎接省对我县的“普九”复查验收。

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据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落实教学环节。强化质量意识,树立进取观念,确保本辖区教学质量居全镇前列。

4、多方筹资,完善配套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1)、中心小学修建标准化篮球场。

(2)、中心小学修建标准化田径跑道。

(3)、中心小学修建操场会议台阶防护拦。

(4)、中心小学装配多媒体阶梯教室。

(5)、各村校要进行校园的基本维修建设。

5、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增强科研意识,强化科研力度,中心学校确定、申报省立项课题,并将养成教育经验总结在全学区推广实施。

6、迎接省级示范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力争评估成功。

(1)、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力度和步伐,提高教师讲课艺术、抓好校本培训。

(2)、搜集整理各种材料,完善档案资料建设。

7、各校巩固好原有的勤工俭学项目,鼓励校校发展牲猪业,努力提高创收育人的双重效益。

8、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推进居峪教育事业的蓬勃发民展。

1、加强对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工会组织为龙头,坚持“一学(政治学习)、三讲(讲团结、讲正气、讲奉献)、四不(不说落后话、不做亏心事、不打击报复、不违法违纪)”规范教师的言行,端正教风,创“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2、充分发挥教代会、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作用,端正教师队伍中的不正之风,推进教育“形象工程”健康发展。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少先队、班主任、各科教学有机渗透;利用晨会、讲座、黑板报、学习园地、教育厨窗、文化长廊、新风台、讲座、班队会进行“五爱”、“四有”的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形成“诚实、守纪、勤奋、博学”的学风。

4、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有机地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不断增添养成教育新内容,拓宽养成教育新途径,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5、积极抓好教育宣传工作,增强宣传意识,强化宣传力度。在中心学校和辖区内各村校配备5—6名兼职通讯员,继续建立宣传报道奖励制度。把教育宣传工作明确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力争实现教育宣传责任目标。

1、加强教育法规的宣传,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做到家喻户晓,巩固好“普九”成果,对困难生要行“减、免、缓”制度,强化教师责任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优辅差工作,严禁排挤和歧视差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导致学生流失。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普九”档案建设,做好国家“普九”抽查工作。

2、抓好学区内教学督导工作,落实“严、实、高、细、活”的五字方针,加强教师业务进修培训工作,加强教研、科研力度,在“减负增效”上做深入细致的探究,加快素质教育进程。

3、坚持开展实验教学,积极推进电化教学,充分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求知。

4、继续完善对微机室及多媒体教室的装备,积极创建省级示范学校。

5、加强对村校基础教育的管理,确保全学区基础教育缩小差距平衡发展。

6、加强对毕业班的教

1、加强在职教师业务进修和培训工作,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

2、克服经费和代课困难,不惜代价选送部分教师外出学习,采用送出去,带回来发扬广大,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3、抓好新大纲,新教材以及普通话培训过关工作。

4、加强听课(起始课、示范课、跟踪课、改进课、复式教学研讨课、教改汇报课、优质课)研讨活动。

5、聘请县、市教学专家指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讲课艺术。

6、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成员教研领导小组,制订出各学科教研课题,督促教师人人参与,达到教有所学,学有所获,提高教师素质。

7、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强对教师的校本培训。

1、认真贯彻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加课时,根据学校实际,对3—6年级学生开设微机课。所开设的课程要达到六有:有计划、有总结、有教案、有作业、有批改、有辅导,杜绝只上课表,不进课堂,只摆样子,不讲实效现象,以此规范课程计划管理。

2、注重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坚持定期由教导处或教研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不断给教师充电,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市、县、镇举办的培训活动、听课活动;在教师之间掀起“比、学、赶、帮”的热潮,大胆应用启发式、互助教学方法等;要求教师自学,加强基本功训练。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注重教学常规的五环节(备、讲、批、辅、考)落实到位,加大两课的督查力度,成立以校长、教导主任为巡查组,对中心和村校,采取随堂听课的措施,督促教师自我加压,提高业务水平。

4、强化教学竞争机制,奖优罚劣,适当修订教学奖惩制度,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教学综合效果与个人评估、评先表模、职务晋升、干部的任用、人事的安排相结合,在全学区形成“积极进取、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教风。

上下求索,求得多方扶助,力争创建省示范学校督导评估前完成标准化篮球场和田径跑道的修建,以及操场会议台阶的防护拦,装配多媒体阶梯教室,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

1、聘请市、县教学专家到我校进行教学指导,推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力度和步伐,提高教师的讲课艺术。

2、要求教师自我加压,自我“充电”,狠抓教师基本功训练,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1、进一步加强对德育队伍的建设。组织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德育文件,系统学习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德育理论,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意识。

2、继续加强对德育科研课题《养成教育》的研究,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1、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使用、赔偿制度,严格执行一支笔签字制度。

2、建立校长负责制,坚决执行校长交接班制,各学校不允许发生新债务。

3、加强对村校账目的审计制度,对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核销。

各校要扩大养殖业,校校发展牲猪业,努力提高创收育人的双重效益。

新的一学期,我们以新的精神面貌,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居峪学区教育教学工作再创佳绩。

阅读教育教学名著心得体会

升入中班以后,幼儿要学习许多新的生活技能,进餐时引导幼儿主动尝试使用筷子就是其中的一项。接了新班后,我们发现陆瀚做事动作较慢,动手能力不太强,每次总是最后一个吃完饭,而且饭粒、菜叶掉得满桌子都是。于是,我们没有急于让全班幼儿同步学习使用筷子,而是给包括陆瀚在内的几名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了勺子。起初,陆瀚确实比以前吃饭快了,桌上的饭粒和菜叶也掉得少了。当老师鼓励他吃得又好又快又干净时,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每天吃饭都要得第一名!”陆瀚终于体验到了吃饭比别人快、比别人好、比别人干净带来的自豪和快乐。当时,我欣慰地认为是由于老师细心观察并承认了幼儿间的能力差异,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支持和帮助,致使孩子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们为自己教育措施的成功感到高兴。

但是不久我发现,陆瀚吃饭又像以前一样吃到最后,磨磨蹭蹭了。老师怎么鼓励、督促也不管用。一次,我激励他说:“你瞧,别人用筷子吃饭你用勺子吃饭,你一定比他们吃得又快又好,咱们争取得第一名,加油好吗?”谁想陆瀚却说出了一句让我意想不到的话:“老师,我早就会用筷子了,我在家吃饭就是用筷子的,我也想在幼儿园用筷子吃饭,我不想用勺!”听了孩子的话我十分吃惊,原以为他用不了筷子才为他提供了勺子,可是孩子的心里却不喜欢再用勺子,而是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使用筷子。我半信半疑地将一双筷子拿给他使用,没想到陆瀚用筷子吃饭一点问题也没有。

我与家长沟通了解到,陆瀚在家吃饭确实使用筷子,而且已有很长时间了。接下来的几天观察中,我发现陆瀚吃饭时使用筷子的技能同其他孩子一样好,只要老师多在他身边鼓励他、督促他,他就能很快、很好地将饭吃完。但是,老师一离开他身边他就会东张西望,一边玩一边吃,结果饭菜撒了一桌子,别人都吃完了他才吃了一半。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他吃饭的问题是精神不集中、边吃边玩,没有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至于孩子的生活技能――使用筷子的能力一点儿也不差。原以为让孩子使用勺于吃饭是尊重孩子的能力差异,可实际上,我却没有真正了解到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真实水平是什么。老师用自己的判断善意地为孩子创造着认为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片面地认为自己已理解和尊重了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但恰恰相反,就是因为这个老师主观认为的“差异”,致使孩子没能自己主动地选择使用筷子还是勺,老师的片面与武断使孩子的合理意愿没有得到满足。

这件事让我体会到,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及家庭成长环境都要有充分的了解。老师要细心照料幼儿的生活,但更要尊重他们的独立要求,辨别幼儿真实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鼓励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使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新教育之梦》教育教学名著读书心得

《新教育之梦》说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有机会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思想如脱缰之马,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

日记。

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在线”,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的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新教育之梦》说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心得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教育教学名著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在这美丽的世间“爱”究竟是什么?在这本书里爱又是怎样去体现的呢?它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教育的结晶呢?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时,这些问题便如潮水般向我涌来。带着这些未知的疑问我走进了《爱的教育》去探求我想要的答案。

这是一本以。

日记。

形式撰写的小说,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虽然比较短小,但是每一个个小故事都讲述着那父母与孩子间美好的爱、那老师与学生的情感、那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这一切的一切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字--爱。

我把这本书捧在手上,在阳光温暖的陪伴下打开了这本书,一页一页的仔细阅读起来。刚刚开始读它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是那么的频繁,才读了几篇我就有些厌倦了,也许因为它是名着我才肯继续读下去。谁知我越读越着迷,越读越感动,也许这就是“爱”的魔力吧,这一篇篇虽然语句普通,但是内涵深刻的故事,是让我从心底说出的赞叹,赞叹故事中人与人之间那美好的“爱”,赞叹作者能写出一本这样棒的一本的书,真是让我刻骨铭心。

在这所有的故事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名叫“栖身"的故事。它讲述的是小说的主人安利柯和他的姐姐无意中得知他们的爸爸妈妈最近没钱了,我本以为他们只会用要父母一些钱,没有想到他们竟然什么都不要了,衣服,零花钱,文具,日用品……能不要的不要,能少要少要。这还不够,他们尽量找出东西来换钱,给家长尽量减轻家庭负担。读到这,我心里便很不是滋味,同样是小学生,同样有着一颗爱父母的心,我为何就很少想过钱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家家都有钱,可是却很少有想一想假设家里没钱了时怎么办,也许想也会想,可是也不会像他们一样这样的省吃俭用去得钱。我真佩服他们啊!这只是父母与孩子间美好的爱而已。还有很多故事是讲述朋友与师生间的爱和人与人之间的爱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读完这本书,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我却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爱就像花蜜,蜜蜂不能缺少它,正如我们不能缺少爱一样。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世界就将因为爱而变得更美好!

这几天,我看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里的故事很感人,篇篇催人泪下。最让我感动的是《告别》。这是作者在小学升级后和同学、老师告别时忧伤的感受。作者在校园里有过挫折,有过欢乐,也有过苦恼;作者回想起和同学老师相处的一年,非常伤感;他真诚地祝福她的同学和老师。

还有《雪球事件》和《访问伤员》,我也很喜欢。说的是作者的朋友卡罗菲和别人打雪仗时,一个雪球砸伤了一位老人的眼睛,老人趴在地上非常痛苦地呻吟、叫喊。卡罗菲有害怕,不敢承认。但最后在卡隆的劝说下,卡罗菲还是扑到老人的怀里,用断断续续的话语给老人赔礼道歉,还把最珍贵的邮册送给了老人。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我已经喜欢上卡罗菲那诚实勇敢、心地善良、大方的好性格。我更欣赏卡隆不仅自己光明磊落,而且帮助同学勇敢承认错误,做同学的坚强后盾。还有这位受伤的老人,虽然自己眼睛受到伤害,但在卡罗菲承认了错误后,非但没有责备他,而且还安慰他。

读完了这本《爱的教育》,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人间真正的爱和人间真正的友情、真情。

《爱的教育》——这真是一本无与伦比的、能够感动任何人的书!

像最后的每月故事《海难》中写道“‘要那个小的(“小的”指小男孩,即马里奥)!船已经超载了,要那个小的!’水手喊”,马里奥不是没有生的机会,但当他看到朱莉埃塔胸前的血迹时,他也被震撼了,想到了朱莉埃塔在自己受伤时给自己包扎的那一幕。因此他在生与死的选择中放弃了生的机会,他死留给自己,把生送给同伴。因为马里奥知道,别人也许更比他需要“生”。

即使已经过去了四十四年,恩里科的父亲也不忘他的小学老师,还专程来看望他,并像小时候那样爱戴他、尊敬他。这是多么好的一位父亲!我顿时觉得恩里科很幸福,它拥有如此博学多识、如此温文尔雅的父亲!

恩里科的同学们也很团结!正直的卡罗内,勤劳的柯莱蒂,用功的斯塔尔迪,勇敢的罗贝蒂,可爱的小泥瓦匠,品学兼优的德罗西……这是一群多么友善的好伙伴啊!

我现在想把这本书珍藏起来,希望在多少年之后,我还能把它找出来,重新阅读这本书,从新感受从这本书中透露出的对国家、对朋友、对亲人、对任何人的爱!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在这段时间里,我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教授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里面的64条心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用),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种想法:想教好学,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文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做斗争?最基本的答案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德国伟大的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达到“知识”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从这个效应中,我体会到了一点,就是说要及时的对我们的教学做到及时的反思,并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数学没有新知识”,确实数学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结构上延伸的,是系统的,所以我们可以不断温故,当然重在知新了!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的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造成孩子幼稚的心灵难以承受,“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或孩子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其实去年暑假我已经粗浅的读了一遍这本书,将其中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心理效应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感觉受益很大。本假期我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很用心,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绪,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想应该充分解读这本“教育辞典”,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智慧.有了这本书作良师益友,相信我们的心里会更加亮堂一些,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反思能使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助推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你知道教育教学。

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

评语。

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

创造是教育的灵魂。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

调查报告。

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