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礼仪教育困境及对策论文(精选18篇)

时间:2023-12-08 15:21:03 作者:雨中梧

范文范本通常来自于优秀的作家或经典名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

运动员数学教育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农村留守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原因,面临着学习困难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农村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为留守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转化他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促进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关键词:

留守学生;数学学习;转化;兴趣。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在广大的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他们一般由年迈的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由于无法享受到正常的父母亲情及家庭教育,加之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极易产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不少留守学生性情孤僻,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学生,使他们转变个人习惯和思维方式,把厌学转变为爱学,是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

1.家庭教育的失衡。

为了使家人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广大的农村青壮年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打工淘金潮,他们为了赚钱辛勤工作,长年都不回家,把幼小的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而年迈的老人受知识水平和精力所限,只能照顾孩子的物质生活,却无法担起辅导、教育孩子的重任,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失衡,这对留守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学校教育的无力。

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一旦孩子出现教育问题,教师难以与家长及时沟通,不能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补合力,而农村孩子的教育也无法在社会上寻求帮助。教师要求过严,孩子往往会产生对立、厌学情绪;教师过于宽松,又无法对孩子形成约束力。可以说,学校教育处于两难的境地。

留守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差,这与其学习态度有关,留守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他们缺乏自信,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习惯较差,厌恶数学,对数学学习抱有畏难情绪,上课无精打采,课下抄袭同学作业,厌学、抵触考试,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留守学生往往理解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缺乏敏感性,容易忽视对内在联系和隐含条件的分析,从而造成解题失误。比如,题目:“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童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用30元钱买票够吗?”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会这样解答:5×3=15(元),或8×3=24(元)。其实这是他们在审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爸爸妈妈是成年人,而童童是儿童,成人要买成人票,儿童只需买儿童票就可以了。因此正确算法是8×2+5=21(元),21<30,所以用30元买票足够了。

留守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有其特殊性,教师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不应歧视,忽视他们的内心诉求,应该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帮助他们尽快转化,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其内心想法,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的教育首先应是爱的教育,对学生长期施以爱心,学生就会认可、接受教师,对教师接受了,才会对其所教授的学科产生兴趣,继而产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降低对他们的标准和要求,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平时注意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发现其闪光点,及时鼓励。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多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答题机会,答对了表扬,即使答得不对或不全面、不完善,也不要嘲讽和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可以让他们再想一想,重新思考一下,想好了再回答,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其上进心。

2.鼓励自主学习。

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学习动力,不能自主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出来的学习计划,教师要全程跟踪,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学习困惑和难点,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和学习效果评价,这样循序渐进,帮助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合作学习,增进交流。

留守学生往往沉默寡言,同他人缺乏交流,也不善交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通过一些情境创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积极变化,多进行鼓励性的点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使学生在性格、学习习惯等方面出现可喜的转变。

总之,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农村一线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用一颗爱心去温暖学生、打动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丁f.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障碍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

[2]汤灿.留守儿童教育危机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中的不足与对策的论文

一些学校管理环境松懈或者忽视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极大伤害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造成一部分体育教师工作松松垮垮,如不愿带运动队,不愿组织校内学生比赛,不主动协助学校做相关体育安全方面的工作。

1体育教师自身的原因。

1.1教学观念陈旧大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服从命令,强调行动的一体化。这样的教学观念,长期以往只能将师生关系“演变”成了对立、统治、失衡的关系。教学变成了缺乏实效的机械操演,不但使原有的体育教学本色丧失殆尽,而且极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出现。

1.2教学基本功的落后有些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且不求上进,势必误人子弟,这对神圣的教师职业来说,也是不道德的。一些教学基本功落后的教师在现实的教学中,存在示范不到位、讲解不透彻的现象,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对动作技术、技能错误的概念。最终学生常因没有掌握动作要领,而造成运动损伤。

1.3缺乏教学艺术和技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恰当的组织教学来提高学生在整堂课中练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练。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只注重动作技术、技能传播,忽视观察学生的本位思维,不能根据教学内容、进度、场地器材的情况恰当地进行示范,讲解,更不能活跃学生情绪,使整堂课处于紧张状态,学生渐渐失去积极的心理状态,最终懒散地应付练习,因而导致出现运动损伤。

1.4教学无针对性由于生理和社会的影响,男女生之间存在着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相同年龄或性别之间表现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性别以及运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如果盲目地无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则会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失去稳定的积极性。特别是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或强度大的动作时,就容易出现损伤。

1.5部分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如果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不及时制止,往往会出现伤害事故。再如,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或下雨,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等,有的体育教师依然盲目进行体育课,在那样的环境下进行教学,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有的体育教师更是进行放羊式教学,擅自离开教学岗位,根本没有在乎学生的人身安全。所以如果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是很容易导致体育课安全事故的出现。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中的不足与对策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合理建筑工程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建筑工程企业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论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合理建筑工程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建筑工程企业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对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就至关重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不足。

当前会计成本核算控制是国内建筑工程项目主要的成本控制,会计成本核算控制主要是归集、计算已经过去的成本,属事后控制。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具有复杂性,仅进行成本核算不太全面。另外,由于事后核算反映的是实际执行的结果,其本身局限性也较大。建筑工程生产周期长、消耗资源多,并且生产过程具有一次性特点,因此,加强事前与事中控制对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更为有利。目前,国内大部分建筑工程企业都是在工程即将结束或者结束后进行成本核算,这显然不能有效控制成本。

(二)成本管理意识差。

成本管理关乎企业效益,节约成本、控制成本的观念即成本意识。强化成本管理意识,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成本,对建筑工程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成本降低了,企业的获利空间就扩大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但是在当前建筑工程企业中,普遍存在成本管理意识差的问题。特别是在项目经理部,更为欠缺成本管理意识。

如企业技术人员考虑不全面,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只注重质量,不考虑价格,在工作中不能兼顾质量与成本。另外,为了追求工程建设速度,盲目增加工人和施工工具等,无疑都会增加成本,这些都是成本管理意识差的表现,应当引起重视。

(三)成本控制方法欠缺。

传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对成本、进度、质量采取的管理方法并不相同。传统的成本会计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成本预计值与实际值之间是否相符,来判断工程建设费用是否合理。诚然,这种传统成本会计的分析方法能够说明工程建设费用是超支还是节约,但是这实际上是对成本控制意义不大。建筑工程施工周期一般较长,受诸多因素影响。成本控制的目的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果仅对成本预计值与实际值进行核算,是无法对具体施工阶段的成本进行控制的,并且参考价值也不大。成本控制方法的欠缺,导致建筑工程企业不能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

二、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无论什么管理活动,都需要责任、权力、利益三者有效结合才能取得成效,成本控制亦是如此。项目经理在成本管理体系中拥有最高的权力,其也是主要的成本管理和项目效益负责人。项目经理下设诸多部门,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如果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控制就无从谈起。目前在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项目经理不能有效落实责任、权力、利益的问题,项目管理者与项目成本之间存在脱节,这导致项目经理下设的诸多部门成本管理责任不明,在实践中,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完成产值、进度、质量等,而忽视了对成本的控制。可以说,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成本控制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市场因素影响。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亦是如此。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内外因素影响。在外在因素中,市场因素不可忽视,如价格波动、劳动力等。施工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导致采购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上涨亦会增加企业开支。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随时变化着的,市场因素对工程成本控制的干扰,也会导致其出现问题。

(三)工程成本预算不科学。

工程成本预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工程成本预算要求在全面掌握工程概况的基础下进行,如过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工程建设,或者工程建设数据不清、施工材料不齐全,势必会对工程成本预算造成不良影响。目前,许多建筑企业的工程成本预算都缺乏科学性,主观估计过强,工程成本预算工作充斥着主观臆断,这必然会导致工程成本预算出现问题,工程成本控制不足。

三、加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策略。

(一)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意识。

在工程建设中,成本与效益是对应的,成本控制就是使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成本管理意识差是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意识对加强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建筑企业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以项目经理为例,其是工程建设的主要管理者,如果其缺少成本管理意识,那么可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提高项目经理成本管理意识,使其在日常工作中重视成本控制,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其次,要在建筑企业内部营造成本控制氛围,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树立成本控制意识,贯彻责任成本制度。第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全员参与。

(二)加强成本核算管理。

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成本核算缺失,成本控制就无从谈起,因此,完善成本核算管理体制是加强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在要求。在建筑企业中,企业经营核算部门担负着成本管理与核算的职责,因此在完善成本核算管理体制方面应加强对企业经营核算部门的管理,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革新成本核算方法,提高成本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其次,要做好如成本预测、决策、成本计划等成本核算的重点工作。第三,提高资金运作水平,如加强资金调度,加速货款回笼等。第四,要加强工作人员考核,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满足新形势下对成本核算工作的'要求。

(三)整合并改善工作流程。

整合并改善工作流程有利于降低建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建筑企业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程开销。其次,根据市场形势,合理组织生产要素。第三,严格依照工程成本预算进行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第四,做好变量因素预测工作。第五,科学管理工程施工,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

(四)加强成本的过程控制。

项目成本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对于施工项目成本来说是重中之重的内容。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要严格依据施工要求和设计的详细内容来制定成本控制方案、编制成本计划、确定成本目标,在这些方面为以后的成本控制准备好条件。相比之下,若是在竣工阶段进行成本管理,则可以发现各方面的盈亏早已确定而无法改变,就算是有了失误之处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纠正,由此看来,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应是最为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内便于实施动态管理,即使有问题出现,也能得到良好地解决,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五)加强材料费管理。

在所有的工程建设中,材料方面的费用是一笔重大开支。要想科学有效地实现成本控制,节约费用,就必须严密关注材料方面费用的安排,这种措施能够帮助人们把成本有效地降低。然而,进行材料管理并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要从多方面下手去抓,首先要注意材料供应、采购等源头,对于质量、定价、限额领用、盘点核算等重要内容都要一一把关。在工程中的每一项业务和经济行为都会成为成本的一部分,所以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要密切控制成本,科学安排一切费用的使用途径和支出,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这样一来就能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及时修正误差,使得节约材料费用成为现实,还能有效地把实际成本严格规范在一定的范围之中。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成本上进行管理控制时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道路上所不可避免的,能够实现全过程、全员的、整体的动态管理。成本动向的及时掌握和问题的迅速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施工企业控制施工行为、节约施工费用,提高整体项目工程的质量,实现低耗、优质的管理,从而达到科学、效率、及时的管理目标,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运动员数学教育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人与人交往的行为艺术。讲礼仪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小学生的教育要求。身在礼仪之国,就应该做讲礼仪的好公民,讲礼仪是当代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才能构建文明校园。要求小学生在学校做一个三好学生,在家做一个懂文明的好孩子是社会的需要。但是实际上由于很多因素影响,导致小学生行为不文明,因此要加强小学生礼仪教育。

一、当代小学生不文明礼仪的困境。

小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但是由于不良习惯的影响,小学校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可以看到很多小学生随地扔垃圾、大声喧哗、有的学生不喊报告直接闯进教师的办公室、在公共场合打闹。这些不良行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呈增长的态势,所以对当代大小学生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普及与礼仪行为的规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对小学生进行尊重老师的礼仪教育,如上课时起立,敬礼,上课不要讲话,回答问题先举手,下课要跟老师说再见,等等。

1.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入手。

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小学生最基本的礼仪道德要从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开始,这些都是文明的最初表现。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和尊敬师长是小学生能做到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例如,对父母主动问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养成有礼貌的习惯。

2.要求学生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开始。

校园里,首先,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同学,在实现尊重教师的同时,做到学生间友爱互助;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是一个单薄的群体,只有当班级力量聚集到一起时,才会发挥集体作用,在这个集体中,需要培养学生互助进步,团结友爱。其次,想要让学生热爱学生生活,热爱校园,必须得让学生先了解学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而爱学校从热爱同学和老师开始,在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同时,要热爱家乡多一点,以后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3.要依据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

一般学生中,男同学自制力较差,比较好动,女同学相对要安静很多,体现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同学心智存在差异,所以在教育方式方面要针对男女同学的不同特性,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在良好教育环境熏陶下成长的孩子,对于礼仪规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孩子生来具备的品质。学校在培养学生礼仪方面知识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5.多种渠道,普及知识。

(1)制定规范针对学生的心智和年龄段特点,拟定不同的“文明礼仪”评选标准,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年龄段规范自己的文明行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从使用文明敬语开始,促使学生用严格的标准规范自己。

(2)舆论宣传学校的宣传要利用好黑板报、校刊、校广播站等媒介宣传礼仪知识。校广播站在宣传弘扬礼仪教育的同时,要大力表扬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风貌,与此同时,要宣传文明礼仪树新风的观念,在老师的带领和广播的宣传下,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扬,使之成为学习的典范。

6.树立典范,引导方向。

引用名人的先进事迹、思想、优秀品质和典型的事迹行为,熏陶学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惯用的思维就是以老师为模板进行效仿,老师的日常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以身作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树立好自身形象,在德智体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在校园或者校外,一些学生遇到老师不敢打招呼,而是避开,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方式,和学生打招呼,师生之间做到互助友爱,敢于表达自己,做到文明礼貌;对于遇到的问题和犯的错,要敢于认错,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老师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对学生要求礼仪为基础,逐步养成文明的做事风格。在文明礼仪等最基本的品质被学生接受后,我们要加强文明礼仪的教学推广。加强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小学生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礼仪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从而让学生自觉养成讲礼仪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2]赵雪.小学礼仪教育实施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儒家礼育思想及其实施方法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

运动员数学教育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作品种类丰富、数量繁多,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民间故事、仪式等都属于民间艺术的门类。民间艺术作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集体性。民间艺术作品并非由单个人所创作,它是由一个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创作革新形成的,集体都是创作者。第二,继承性。民间文学作品在一个时期产生之后,经过后续千百年的发展传承,后人在保留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也对其进行了顺应时代的`调整。第三,区域性。一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均是在本地区特有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影响形成的,我国南北各异、东西差别的自然条件和悬殊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了此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形式和种类也呈现该地区的特有属性。二、民间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困境民间艺术作品的上述特点,使其历久弥新,传承至今其重要地位仍然不能被忽视,但同时也使得现行著作权法对其进行的保护陷入困境,主要体现在:第一,权利主体难以确定。一项民间艺术作品发展至今,可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期间可能几十代人都贡献过自己的智力成果。一旦民间艺术作品权利被侵犯,应该由谁有权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呢?这个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且无实质性进展。

二,权利客体范围难以界定。

与现当代作品不同,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多靠口口相传,既无固定形式,更未进行过系统整理,有些甚至还有几个版本,那么对哪些内容进行保护,哪下内容则是留给公共空间的呢?三、保护期限的难以抉择。有的学者认为不该给民间艺术作品设定保护期限,即无限期保护,他们觉得有期限的保护会导致民间艺术作品丧失自身价值,但是过度保护民间艺术作品,会压缩公共利用空间,不利于艺术作品的长远发展。有的学者则主张25年的版权保护期限,但是基于民间艺术作品继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过短的保护期会使其得不到真正保护,版权法在此时形同虚设。除此之外,民间艺术作品的定性、权利行使方式等问题也有待解决。

三、民间艺术作品版权保护的对策探析。

民间艺术作品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经济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对其进行的保护。具体到版权领域,首先要明确多主体的保护模式,将民间艺术作品的创始者、传承者都纳入到主体范畴,当纠纷发生时,由他们自行协商选出代表进行维权,达不成合意时,可都作为原告起诉。而对于一些由特定机关或社团创作的作品,由这些单位行使权利、承担责任。其次,著作权法应该细化民间艺术作品的具体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作品的特点划分保护范围,同时著作权法应该允许各地方立法适当变通,因为只有地方立法才能考虑到本地区文化的特有属性。再次,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期限的确定,笔者认为应当区分对待,对于一些广为流传,人人皆知的作品应当将其的保护年限设定为无限期的,而对于一些其后来的海量衍生作品或新产生的作品,其保护期限不宜过长,可借鉴普通作品的保护期限,在保护著作权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均已将民间文学作品纳入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畴,各国也纷纷进行了维护本国民间文学作品的探索,因此对于民间艺术作品版权保护的问题,我国可充分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经验。

四、结语。

民间艺术作品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其版权保护的若干问题,给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进程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可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民间艺术作品发展现状,探索一种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3]张家家.民间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j].商,(5):13-18.。

[4]陈绍武.浅析民间艺术的法律保护[j].科技信息,2016(3):87。

运动员数学教育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训练经验,着重对少儿技巧运动员应该具有的意志品质特征和怎么培养意志品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技巧;运动员;意志;策略。

1、运动员应有的意志品质。

1.1自制力。自制力,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为的意志品质称之为自制,技巧精神中的“克已“要求其训练者能够完全自觉、灵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制力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排除干扰的重要品质。由于技巧比赛中运动员情绪体验较为深刻,自制力便显得特别重要;比赛时,运动员会随着对手技术动作不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需要用较强的自制力来调节、控制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1.2顽强性。顽强性指一个人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精神。技巧精神中“百折不屈“体现了在技巧训练及激烈的竞赛中要求练习者要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夺取比赛的胜利和信心。特别是在困境中(如比分相持、落后、体力不佳等)顽强的战斗意志显得更为重要。顽强性与一个人的动机和奋斗目标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对自己确定的目标意义及其社会价值认识得越深刻,他在困境中的顽强性就表现得越突出。

1.3果断性。果断性指善于在困难中辨别事物的真伪,迅速做出决定和积极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技巧运动员的果断性与判断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员在赛场上能否根据比赛形势和主客观情况需要,迅速作出决定,并毫不犹豫地执行决定,是取决比赛胜利的关键。果断性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战术意识和准确的瞬间判断能力基础上,当事情已经面临紧要关头,要求运动员能排除疑惑,以毫不犹豫、毫不动摇的精神,迅速做出决定;如果时间允许运动员能深谋远虑,从容地做出决定,使采取的决定更趋向完美和切合实际,果断决不是草率、鲁莽。

1.4自主性。自主性指运动员独立作战和工作的能力。技巧比赛是个单独作战,所以,自主性特别重要。比赛中所出现的一切变化,都只能靠运动员根据临场情况,独思考,做出判断,加以解决。因而就特别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

1.5主动性。主动性是指运动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参加训练和比赛,而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开动脑筋想办法完成任务,并渴望成功。此外,勇敢性、自信心、坚定性等也是技巧运动员必备的品质。

2、培养意志品质的策略。

2.1提高认识,树立取胜信心。一个人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意义,才能坚定地论文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在困难、挫折出现时就会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少儿技巧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主要由其心理状态所决定的,而其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参加训练的目的明确,在心理上产生了克服困难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越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就越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行动也就越强。明确的目的、正确而远大的动机,往往能够增强一个人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能够推动自己的一切力量去战胜困难。

2.2挑战极限,磨炼刻苦意志。进行克服困难的意志训练,要采取逐步加大困难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设置困难条件,不断磨炼少儿技巧运动员的意志。不能认为只有巨大困难面前失去信心和斗志。克服困难的意志训练要使训练过程与有目的培养运动员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按照心理学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训练过程中合理设置复杂程度不同的困难,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一般来说,困难的设置中使运动员在训练中做出适当的意志努力,才用分析、对比的方法,逐步加大困难条件,让运动员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针对技巧的运动特点,在教学中先开始单个动作,单人训练过度到双人技术的组合,对动作力度和速度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在掌握技术动作后,训练可以不断提高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不断地挑战极限负荷,也可以让运动员在恶劣的气候或条件下坚持进行训练,这不仅能更好地巩固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更有效地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忍不拔、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2.3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在技巧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对运动员的严格要求,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是顺利完成技巧训练的重要条件,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特征。教练员假如在训练当中放松对运动员的要求,往往会导致他们形成不良的训练作风。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运动员严格要求,要求一切行动听教练指挥,精力充沛,避免萎靡不振、松懈无力的行动,逐渐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4科学分析,培养自控能力。意志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积极主动性和自制力,主动性表现在运动员处于各种困难条件下,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自制力表现在行动中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运动员必须积极开动脑筋,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才能在紧张复杂的训练和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培养首先要让他们明确训练的目的任务和意义,目的明确可以激发他们在训练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表象出坚强的意志;其次,运动员要了解意志培养的原则及方法,学会对自己的意志品质时进行分析,结合训练实际又针对性进行磨练,努力克服自己意志品质薄弱的方面。在训练中,教练员首先要使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技术和战术训练水平,并经常吸收他们对比赛的形势进行分析和处理,必要时可要求他们独立地制订比赛计划,还要经常鼓励那些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得主动的运动员。

2.5针对特点,采取具体措施。针对意志类型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法方法,对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不注意听教练指导,并且不按要求去做动作的运动员,要教育他们自觉地尊重教练,多采用得问的方法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训练积极性不高,身体疲劳,训练能力下降的运动员,一般多采取停止动作学习,安排其他方面内容的活动,提高素质能力水平,要注意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微小进步,不断鼓励和加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精神振奋;对缺乏自信心,萎靡不振和自卑感强的运动员,应采用正面诱导法,充分调动其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对软弱和胆怯的运动员,应着重对胆量、勇气的培养;对缺乏毅力、缺乏恒心的运动员,应着重激发其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中的不足与对策的论文

1.1现行预算会计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使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购建固定资产、购买材料及服务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直接拨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如工资支出等)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如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这就需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同样,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也要核算和反映这一资金流向的变化。尽管财政部已在预算会计制度中作了一些相应的修改,由于尚未突破收付实现制基础,核算办法也不尽完善,例如,在采购材料物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材料物资已到,但发票账单未到;有的发票账单已到,但材料物资未到;有的可能采取一次付款方式;有的可能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等等。这样,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上遇到的问题是何时确认购入的资产?购入资产按什么金额入账?在总预算会计上遇到的问题是何时确认财政支出?支出按什么金额入账?在收付实现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如果采购过程跨年度,则不能完全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在收付实现制下,总预算会计只能在实际拨款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财政支出,如果到年末采购已基本完成,但款项尚未付清,或按照采购合同须扣留部分保证金,则在年末会形成财政资金结余,这种会计处理不能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1.2现行预算会计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表面上看,编制部门预算似乎与预算会计没有大的关系,但从实质看,预算会计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我国的预算编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在传统的“基数法”下,按照基期年的支出基数简单地加上一个增长比例确定各部门的支出指标,因而,在决策时不需要过多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弊端也没有显现出来,但在“零基法”下,一切从“零”开始,主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使用额度,因此,编制“零基预算”,除了有核定编制、制定标准定额等相关配套制度外,摸清各部门的“家底”、充分了解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就无法编制“零基预算”。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使用预算资金、开展公务活动中形成并拥有大量的房产、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许多事业单位如科研、高校、医院等单位还拥有相当数量的股权投资。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固定资产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脱节,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建设任务,项目竣工后再由建设单位移交资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建造并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账簿中登记和反映,只有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后方可予以登i记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入账等情况;即使已入账的固定资产,按现行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核算存在账目不实、资产虚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难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1.3现行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完整地揭示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我国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了相当数量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完整信,息由于现行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财政支出中只能反应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但不能计提利息支出,政府的负债只能反应当期本金数,没有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利息数。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等事项时有发生,这些或有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也没有予以充分披露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不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虚假平衡现象,不利于政府有效监控财政风险、评估财政状况,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

2.改革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筑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预算会计的弊端和不足越发显现,必须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革,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参照发达国家预算会计实践的成功经验,发展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

2.3改进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任何会计系统的基本目标都是提供信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财务报告是满足各类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基本工具,因为不同类别的使用者均需要通过财务报告获取报告实体的相关信息c政府会计报告系统必须设计成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然而,现行预算会计报告系统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不透明,不能满足报告使用者尤其是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应当加以改进在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结构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政府整体的合并会计报表完整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包括:及时提供有关政府支出和成本的可靠信息,以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和控制支出;及时进行内部审计和独立的外部审计,并编制审计报告;将会计体系与计戈划预算、现金和债务管理及审计系统相结合;报告有关非现金资源的信息(资产、负债、人力资本);报告有关政府产出或政府政策后果的信息,促使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成本管理;编制政府各部门和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等。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中的不足与对策的论文

在道路交通事故当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受害群体,因为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发育的时期当中,其生理技能没能完全完善,所以在应变能力上会较差,容易被伤害到。根据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每一年会有15万名12岁以下的儿童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同时还有十万儿童因此致残。就我国来说,在年我国有将近8000民小学生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目前交通事故已经越发威胁到小学生的生命。

(一)实践活动缺少。

现阶段在我国的小学生交通安全的教育中,实践活动基本也仅有与学校所组织的其它活动进行结合,比如让学生来演绎小交警,让小学生能提高自身的交通认识,不过因为这一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目前还未有持续性进行,所以缺少长期实践的环境以及条件等。

(二)缺乏宣传场地。

在我国进行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在公共宣传的场地上极其缺乏。对比一些在交通安全意识上比较重视的国家,我国仅有几个城市中有交通安全类型的主题公园存在。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法中的相关规定,在开展小学生安全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责任体系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法律保障[1].在一方面来看,在小学课程中没有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课纳入到课程中,也没有具体的课时规定及要求,很多只是应用班会课以及思政课来进行相关的交通安全教育,所以就造成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非常少,不能确保教育课时,其师资也有所缺乏,并且在考试体系中也没有相关要求。而在另一方面来看,一般应用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就是发放宣传资料、演讲以及出黑板报等,没有针对性的对交通道路问题进行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使我国能进一步的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水平,让交通参与者将自身安全意识增强,以此使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效发挥,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

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设计到的一些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要求,所以各个省市需要进行认真的落实,以此能做到有法必依[2].每个地方的学校都需要依照新课程标准中对其的要求严格执行,一定要将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下来,每个学校都应利用好地方课程。根据现阶段地方交通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学校应不断的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比如城市中的学校必须要在小学生在行人马路的问题上进行强调,其山区学生要学会在没有斑马线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交通安全。在校的教育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应用效果最佳的学习方法,与社会团体进行协同合作,以此创造一个优良的平台,使学生能进行情境模拟以及角色扮演等互动来加深自身的安全意识。

(二)政府部门需引起重视。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明确相关的工作。首先在公安部以及教育部需要在对小学交通安全的教育工作中表明:针对学校课程中所占的交通安全教育比例需要确定下来,以此方便教育课程不断的开展,指标的检验要能具体、明确,比如每一年可以开展年终测试使学生的通过率得以保障[3].教育工作必须要落实好,要能具体到相关的部门及个人,在小学校园中也需要建立一个优质的宣传队伍,以此使得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能很好的形成。不仅如此,还能考评一下交通安全的教育成果,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4].针对公安交通执法队,需要要求每个队伍都要在每一年进行一定次数的安全教育讲座。

只有道路交通的安全教育工作资金能有保障,才能使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所保障。根据现阶段小学生儿童的生长规律,需要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才能以此取得最佳的效果。而资金基本能对交通安全教育阵地的建设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建立交通安全教育类型的主题公园,能方便小学生进行相应的'体验。可以让学生的模拟中得到切身的感受,以此了解到如果违反了交通规则会出现的严重后果,同时也能意识如果出现违规会导致的一系列不好的影响;以此便于学生来扮演一些小交警等角色[5].针对一部分的城市来说,需要在资金上进行支持才能保证交通安全教育资源。比如可以在一些大型的商场门口安置一些试驾的游戏车,或者是让科技馆免费的开放,以此让更多人对这些资源做到免费的使用,针对一些道路交通的安全教育,还能以此创新出一些新型的方法,以此使交通安全教育能以此提高其趣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必须要保证他们的生命健康,所以小学生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现阶段因为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十分频繁,因此,必须要对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引起一定的重视。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此问题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交通安全教育的普及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仅如此,在今后的安全教育工作中还会出现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像选用什么材料以及如何进行编写等,所以需要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小学生礼仪教育困境及对策论文

党中央强调公民道德建设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更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为了让孩子们将来能够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友好相处并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在小学中开展诚信教育,采取相应的对策是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

1.形成小学生诚信观念的摇篮: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刚懂事甚至刚出生时,就要深入浅出地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孩子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诚实守信。

第一,家长要具有诚信的品德,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对孩子说谎话,做到言而有信,欺骗会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父母要在言行上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良好的品格来感染孩子、熏陶孩子。

第二,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诚信教育。“以诚待人,以信办事”,就是说为人要诚实,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尽力做到。如今很多家长认为“老实人吃亏”而教唆孩子耍圆滑,终究造成孩子的诚信存在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诚信教育,对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第三,家长要用心营造良好的诚信家风。古人云:“家风淳,子孙贤”,诚信家风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诚信品质的养成,要靠长期的熏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谈举止,诚实守信的品质,特别容易潜移默化,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诚信的家风是形成孩子良好的诚信品质不可缺少的因素。

2.塑造小学生诚信品格之关键:学校。

学校是教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场所。诚信的学风、师风、校风对培养诚信之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教师在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一,良好学风的建立。把日常小事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从细微处见风格,从小事中显精神。在学习生活中,向同学借东西要及时归还;做好人好事的情况,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让学生给学生提供和树立榜样,在相互学习中,培养小学生整体的诚信品质。

第二,规范师风的约束。老师是诚信的领航者和实践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保持一致,切实给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应言行统一,表里如一,不失信于小学生,否则,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第三,诚信校风的建设。诚信校风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在诚信校风建设中要净化、美化校园环境,在学生学习中经常性地开展以诚信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以诚信建设为主题的辩论会、演讲会;组织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等,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高质量的诚信校风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帮助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3.小学生诚信意识强化的支柱:社会。

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仅依靠教育的力量难以实现其本质的转变,还需要系统的社会配套工程进行强化。在现代社会中,任何教育都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以得到升华和发展。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更离不开社会,需要社会的加强与优化。

第一,各级政府要以身作则倡诚信。要人民群众诚实守信,政府首先要率先垂范,对老百姓“言而有信”,取信于民,政府做好了,老百姓自然跟从,人人都以诚信为荣。从目前局势看政府应采取加强德育规范建设,大力倡导树立社会主义八大荣辱观,使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完善,让政府部门成为实施诚信教育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第二,借助媒体宣传和推崇诚信美德,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社会媒体应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正确的社会舆论,以健康向上的舆论引导人,并通过推典型、树榜样,形成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舆论氛围,使诚信人受到表扬,使背离诚信的人受到舆论的批评,让诚信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建立适当的立法机制。社会上一些人、企业或单位不讲诚信,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者得不到严惩,守信者就得不到保护,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训导作用,从而“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可以通过立法来实现强制追究,使非诚信行为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更有法律的制裁,从而保护守信者,严惩失信者,净化社会风气,让小学生在充满诚信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诚信代代传承。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西方文化的冲击,小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已不容忽视。要合理把握诚信教育观念,加强小学生的诚信意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一个诚信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为构建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困境及治理效率对策论文

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指政府、社会机构、企业、农民个人等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教育公共事务管理,共同生产或提供农村教育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并共同承担相应责任。它是教育自由与公平的重要载体、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的一种弹性化的机制。

第一,治理理念陈旧。农村成人教育不够重视,仍然沿用普通教育管理模式,治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单一,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求。当前国家成人教育主要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没有全国性成人教育专管机构,这导致了中央政府对成人教育的宏观调控效用的弱化。

第二,教育经费筹管体制不健全。教育经费筹管体制的不健全致使农村成人教育政策难以落实。据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15%,虽突破4%的目标,但这其中绝大部分分配到义务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分摊比例远低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由于农村成人教育面广量大,难以满足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成人接受教育需求。加之相关经费监管制度的缺失,农村成人经费挪用、滥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使本已匮乏的经费没有合理利用。

第三,农村成人教育专业人才的缺乏。当前由于农村成人教育重视弱化,经费投入匮乏,有效激励机制缺乏,致使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类型单一,缺乏“双师型”和“创新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这些致使当前的农村成人教育呈现有效供给的不足。

第一,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农村成人教育被边缘化。教育体系中农村成人教育被边缘化主要体现为二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对农村成人教育地位的模糊认识;另一方面,对农村成人教育价值认同的缺失,社会价值认同缺乏导致农村成人对相关教育需求的缺乏,从而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动力缺失。

第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保障。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成人经费投入是衡量对其重要程度的重要指标。政府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地投入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尤其是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

第三,参与主体的单一化和机制的缺失。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供给和公共治理主体主要是由政府机构的成人教育部门,其他的社会机构、企业组织则很少参与。虽然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巨大的资源缺口,但是除政府外的其它资源却难以转移到农村成人教育领域,农村成人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和有效利用面临很大的困难。

第一,转变治理观念。农村成人教育是实现城多统筹发展重要途径之一,高效的公共治理则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应从统筹城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宣传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条件,为农村成人教育营造良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

第二,逐步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经费投入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门的财政预算资金,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是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保障。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应逐步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可通过优惠贷款、减税免税等方式,吸引社会团体、企业组织和个人投入农村成人教育领域中来,建立健全多元化成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筹措重要保障。

第三,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农村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一,选聘愿意献身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农科类院校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成人教育队伍中来,以此缓解农村成教师资的不足;其二,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教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应积极争取、协调政府人事部门等从农、林、渔、牧等行业选调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长期兼职或专职教师。从高校、科研院所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以专职为骨干的专兼结合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其三,注重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创新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

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论文

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是新近才纳入教育者的视野。有些大学认为信息素养可有可无,甚至取消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有一部分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据《天津市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一文调查得知:“我国高校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上都有明显的缺陷,无法面对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论”和“方法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通识性教育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基本教育方式,有组织学生进行馆内参观;或参加视频观摩;抑或者开展文献检索的课程以供同学选修。也有学校将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普及信息素养教育。以上的传统模式,都无一避免的有学生被动接受,吸收转化率低等的缺点。如果信息素养教育能利用移动设备在学生中的普及与便利,提供主动、互动性强的能力培养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手机应用于图书馆服务的相关研究。

手机图书馆的相关研究早在就开始了。最初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并没有涉及手机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其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使用智能手机搜索图书馆馆藏界面,sms功能短信即时通信和在线馆员咨询等服务。有些学校研究移动设备在图书馆领域里的使用比例,及其对现代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华盛顿大学最近调查了其学生和教工是如何运用各种类型的移动设备来获取图书馆资源的。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调查了学生和员工的手机拥有比例,并着重研究移动服务在图书馆和高等教育中的使用情况。开发大学与剑桥大学联合对教工和学生做了关于“对移动信息服务的应用,比如,短信提醒、sms参考服务以及移动网络的应用”调查。而对与手机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应用相关学者也有提及,但是研究还比较浅显,相关研究也为数不多。kristenyarmey撰文阐述了移动环境里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文中作者通过发电子问卷的形式随即调查了“斯克兰顿大学”832名本科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其中333名同学回复了问卷。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使用智能手机的搜索行为更应该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学生应该多浏览老师确信可靠的信息源,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使用移动控件来评估和搜索信息。

智能手机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

利用手机通过微博将信息发布到网上。微博,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其特点是及时性、便捷性和可选择性。介于微博可以组建社区等的特性,图书馆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上网功能充分利用这点便利。随时与读者实施互动和信息传播,视频分享。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有多家图书馆利用twitter通过网络搭建交流平台,读者通过twitter了解图书馆活动信息,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twitter进行业务沟通,我国有些高校也开始了相关尝试。鉴于微博如果通过短信收发会产生相应的费用,所以可以实现以微博为平台,以电脑为服务器,实现互联网与手机的无缝链接,或者直接利用微博的wap版网站,由微博网站开发基于wap的快捷方式版,用户只要手机能上网就能接到微博,可以更新,浏览,回复和评论。手机图书馆只需要在微博中将所有的用户进行follow,即可实现通过微博向手机图书馆用户发布信息。以微博为平台,我们及时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和讲座公告通知。

建立专门的手机图书馆网站。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和现有技术。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普及检索信息常识。比较基础而且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建立手机图书馆的专有网站,主要针对手机用户,建立包括检索,查阅等多种服务。馆里的藏书布局,信息检索知识可以采用电子书再转换为有声读物等方式,使读者在等车闲暇时也可听取相关知识,或者采用手机报等形式每日定期发送相关知识竞答,定期给予小的奖励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和主动摄取相关知识。建立手机图书馆专业网站平台是手机图书馆提供相应服务的前提。

利用二维码技术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手机二维码技术是指以二维码标准为核心,将手机作为载体而展开的码制编码,译码。识别,被识别想结合的综合性技术。将手机需要访问,使用的信息编码到二维码中,利用手机的摄像头来进行识读。这种手段可以更快捷的浏览网页,下载图文等信息,而不用在手机上输入网址,这样就可以实现一键上网。国外许多图书馆已经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了这种先进技术。例如,日本富士山大学图书馆于20就开发出了手机opac查询。通过识别图书馆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图书馆手机登录端口等服务。日本绝大多数图书馆都有专门供手机用户登录的网站,页面上有一枚二维码供手机用户登录。书目信息也可以通过扫描图书下面附有的二维码来实现查阅借阅和催还等服务。二维码技术如果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可以使一成不变的信息素养教育更有新意。图书馆里可以有相应的二维码来导航,读者扫描二维码就会有准确的定位和书库馆藏信息。如此智能便捷的服务恐怕是每一位读者都喜欢接受和采用的。为了更加便于信息查询可以在相应的书库比如“教参阅览室”旁标有相应的二维码标签,读者识别信息会有相应的视频链接直接导引读者进入信息素养教育课件页面。

结束语。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研究都离不开这一能力的应用。利用手机充分把这一通识教育普及到大学中去是当务之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手机阅读,查阅信息,获取咨询。手机图书馆在充分利用手机功能的同时可以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最大利用。把信息素养教育有效地进行下去,需要智慧也需要与时俱进。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不忘与前沿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给予解释。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表述之后,对通识教育做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因而通识教育课程必然成为真正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通识教育课程是指完成通识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课程和内容的组合。它的主体是相对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课程,但也不排斥能满足通识教育目标的部分专业教育内容。

1.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没有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存在盲目模仿痕迹。

现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不是非常清晰,通识教育课程特别是“通识选修课程”等设置随意性很大,而且往往在形式上盲目模仿和照搬国外的样式比较多,自身特色性研究不够。通识教育的根本应该是首先能体现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

(1)通识教育必修课多,通识教育选修课少。通识教育必修课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80%左右,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20%左右。由于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过多,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差,严重降低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期望值,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通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一些课程。一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的课程。二是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三是语言工具类课程。以上通识教育课程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左右。除此之外,各专业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基础课程。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知识化倾向,大多数学校以掌握知识的数量来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总体的设计和措施保障,认为设置什么方面的课程学生就能直接获得相应的素质,形成了偏重知识体系;以知识体系的选择来代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造成了知识量太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无法建立起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广阔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基本探究方式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形成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大都采用大班上合堂的形式进行,大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学生很少有机会自由思考和质疑,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学生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记诵、练习、应试,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美国高等学校为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大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和执行。而我国一般院校均没有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大都由教务处进行宏观管理,具体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相应的教学系(院)负责确定,通识教育与教育课程的管理处在松散状态。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标准,大多数院校也缺乏对这方面进行监控的制度与体系。

1.进一步转变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做到有效地在大学里实施通识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校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不能把教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的结合体,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它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以培养判断力准确、洞察力敏锐的社会新人。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学校的教师群体对通识教育观有个较为全面了解,从而争取一个共同的信念和支持,特别是学校的教授群体,他们的支持与否,是通识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的课程,因此一个完善的通识教育体制还应包括合理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首先应该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外,还应设置包含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的选修课程。人文知识领域的设计目标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及艺术素养,使其有基本能力;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的设计目标在于授予学生对生态及科学发展的基础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此领域的兴趣与认知;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设计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使其有基本能力。

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采取问题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积极推进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同时鼓励以科研促进教学,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增加一定数量的研究型课程。

为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实施,大学可以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指导、论证。同时又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的研发与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划、研究、组织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负责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优化整合和培养提高,负责通识核心课程的研发与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3).

小学生礼仪教育空间创建的实践论文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局限,为广大教师的网上学习和交流提供平台和基础。教师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互相交换资源、分享资源,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资源共建共享局面,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特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突出教育教学主题,为空间建设指明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一、聚焦主题,确立特色。

主题是一个网络空间的灵魂。网络空间的创建需要确定一个主题。主题的选择需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立足“小切口、深应用”。开始创建网络空间的时候,笔者一直在思考自己网络空间的主题。有一次,笔者无意中看到一封信,是我校一位已经毕业的校友写给他们班主任的。信中她向班主任诉说了她在高中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她说每次离开教室,他们班只有她会推椅入桌;每次在校园里碰到教师,只有她会主动向教师问好;每次在校园里发现垃圾,也只有她会主动弯腰捡起。这些现象令她很困惑,以前在初中这些习以为常的举动为什么在高中就这么格格不入呢?她是否还要继续保持这些习惯?看了这封信,我的内心触动很大。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文明礼仪。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传诵,“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然而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长辈的溺爱,父母的宠爱,使不少孩子形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他们不懂得礼貌谦让,不知道尊重他人,因此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俗话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种文明规范,是一种良好素质的体现。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礼仪方面的修养。学校的育人理念之一便是希望学生成为“雅行慧心”的“海外小雅士”。为了培育“海外小雅士”,学校还专门请人拍摄了学生礼仪视频,印制了学生礼仪手册,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观看这些礼仪视频并学习礼仪手册。这样,每个新生从踏入校园开始就能了解、学习文明礼仪规范,为成为“海外小雅士”打下了基础。而笔者也曾上过关于礼仪的区公开课,因此对学生礼仪内容也有所了解。笔者想把这些资源放到自己的网络空间上,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学习。鉴于以上原因,笔者把网络空间的主题定为“雅行慧心”小学生礼仪教育,希望借助自己的网络空间,能对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装扮空间,突显特色。

空间装扮有助于突出空间主题。把空间装扮得更漂亮,更吸引人,使别人在打开空间的一瞬间,便能喜欢上它,从而才有继续浏览、访问的念头。在空间装扮的过程中,笔者始终围绕着“礼仪”这一主题展开,并精心挑选了一些素材,使笔者的网络空间更具专业化特征。为使空间装扮更精致,在装扮空间的过程中,笔者用flash软件制作了空间的顶部背景。用模块插件选项中的自定义模块下的列表模块添加了推荐资源,用flash模块添加了礼仪黑板报,用图片模块添加了礼仪名言、礼仪宣传窗等栏目。

三、充实资源,放大特色。

装扮只是面子工程,资源内容才是最关键的。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特色空间在展示空间里主要有文章、资源、相册这三类内容。经过几个月的积累,目前,在笔者的网络空间里围绕礼仪教育有140多篇文章,470多个资源,90多张图片。

1.文章内容的添加。

添加文章之前,首先要把文章的类别确定好,好比一本书需要目录一样。经过多次修改,我最终把文章栏目分为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礼仪素材等板块,如图1所示。有关礼仪方面的原创内容是该部分的主要组成部分,海外小学生礼仪栏目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里面有我校编写的礼仪手册和拍摄的礼仪视频,可供大家浏览。然而,学校有关礼仪方面的文章数量有限,于是,笔者就到网上搜索一些礼仪相关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把它们放到了自己的空间上。

2.资源内容的添加。

为方便空间来访教师的资源查找,笔者把资源内容分成礼仪教案、课件、视频、图片、音频等板块,如上面图2所示。由于这些资源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供教师们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借鉴和使用,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空间资源的来源可以分为:团队成果、、原创、其他老师处收集等几种形式。团队成果资源在空间资源中体现为小学生礼仪手册,礼仪视频等资源。转载资源体现为从网上下载的礼仪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原创资源体现为笔者编写的教案、ppt课件、第一手获取的照片、图片等在内的各类资源。其他老师处收集的资源为国旗下讲话、教案、课件等资源。为全力打造特色网络空间,突出“礼仪”这一专业化特征,笔者在选择资源时颇费了一番周折。整个暑假,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找资源上。笔者从本校网站上收集、整理、下载了关于礼仪国旗下讲话的文章,上传到空间的资源中。当其他教师需要时,直接下载就能使用,非常方便。有时,在网上找到好的视频,笔者就会想尽办法把它下载下来。有些教师感叹从一些视频网站下载视频经常受到限制,无法直接用下载软件把它们下载下来。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用录屏软件把它们录下来,再上传到空间资源里。目前,笔者网络空间网盘已开启,可供全省教师用户下载使用。

3.相册内容的添加。

把学校平时对学生礼仪方面教育的一些宣传照片上传到自己的网络空间上,如图3所示。学校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有关礼仪方面的手抄报、黑板报比赛,这些比赛作品笔者用手机拍照后,用美图秀秀进行处理,也上传到网络空间里,这些也成为了相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交流互访,宣传特色。

在创建网络空间的过程中,笔者最大的收获是结交了一群良师益友。我们一起探讨网络空间的建设,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分享快乐。大家有空时互相访问,浏览文章,收获颇多。这样,你来我往,在结交好友的基础上,互相分享优质资源。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网络空间的创建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并要有一份执着。虽然,笔者的网络空间创建工作算不上最出色的,但笔者一直在为此努力,希望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特色空间能成为我们教师实现自我、提高自我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姝淳,孙曙辉.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4).

[2]杨骊,王大龙.教师网络工作室和学习空间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教育技术,2014,(8).

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论文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中的高频热词,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就核心素养的具体理解来看,其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强化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对于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来讲意义显著,所以就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核心素养培养十分必要。

(一)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附属”。这种教学理念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但是却不利于其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培育其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

(二)教学方法不科学。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因为此类教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收获教学奇效,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谓长久不衰,但是这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遇到问题也不愿思考、不会思考,对培育其核心素养产生不利影响。

(三)教学内容多为理论知识。

因为传统的考试内容只包含笔试而没有面试,所以教师根据考试内容的要求,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忽略实践知识教学,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所学的知识都用在了考试上却应用不到生活中,自然也无法于生活中培养其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核心素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这样,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才会更加地突出。通过实践认为,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就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来看,第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教学设计能够为具体的教学提供清晰的思路,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确定明确的方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情感培养是核心素养需要强调的内容,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做主要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比如,在《商的变化规律》的学习当中,老师设计了角色扮演,让不同的学生扮演分子、分母和商,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分析数学教学课堂可以发现,学生对课堂的理解存在着均衡性,所以如果没有老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不会发现具体教学中的重点,也不会有意识地做某方面能力的强化,这对于核心素养培养来讲是十分不利的。例如,教师在讲《统计与可能性》时,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把0、1、2三个数随机排列,那我们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数?”紧接着,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们在演草纸上将0、1、2三个数随机的排列成多种组合,然后进行统计,这时肯定会有部分学生存在重复统计或是遗漏的情况,教师在一旁给予提示“大家要注意不要把相同的数字重复统计两次,大家在统计之前先要保证我们得到的各个数都是不相同的,而且0是不能用在最高位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学生们听了之后,就能仔仔细细地再检查一遍,然后排除以0开头的两个错误数字,然后教师接着提示“大家可以想一想能不能利用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更准确的得出答案?”学生此时就会回忆以前的学习内容,并尝试计算结果。最后教师选择两位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注意一个正确答案和一个错误答案),最终得出2×3-2=4的正确算式。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三)在教学反思中培育数学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对策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做反思。分析教学理论,其中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指的是通过不断的实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同一类型的问题,当在此遇到此类问题时其可以做有效的解决。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一样,需要在不断的强化中做积累和总结,这样,其素养才会有显著的提升。比如在数学核心素养当中,题目的理解能力是重要的内容,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老师设计教学反思内容,就数学问题中的“还剩几个”“除去”和“增加”“不低于”等词语的具体含义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其具体应用,如此一来,学生对在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字眼儿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数学应用题也会有更为正确、深刻的理解。

(四)在提升总结中归纳数学核心素养。

从具体的教学分析来看,核心素养强调的第三项教学策略是对总结进行强化提升。教学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讲能够起到知识消化和巩固的作用,从学生的具体知识消化和巩固分析来看,其消化和巩固的`部分与老师的具体总结有关,老师总结比较详细的部分,学生的消化和巩固效果会比较好。基于这样的现状,在具体的教学总结中,老师将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融入到总结内容中做细化,这样,学生通过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可以将核心素养的内容充分掌握。有了核心素养的基础,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会实现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提升具有重要的帮助,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十分的必要。从当前的教学分析来看老师的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相应的策略。基于此,讨论分析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对策,对于教学提升会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2):74.

[2]叶鸿琳.在“真实”的课堂中经历“有效”的数学学习――例谈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1):82.

[3]廖冬.浅议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南北桥,2017,(21).

[5]蔡月红.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的路径探究――兼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抽象素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26).

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与应试教育极为不同,不再以应对考试作为教育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数学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和方法。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目前关于数学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数学素养包括了后天学习和先天素质。在素质教育理念中明确了数学素养的重要性和组成,并提出人的先天特点是数学素养的基础,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将稳定的心理属性形成。二是数学素养由数学行为和价值组成,在解读数学素养的时候,郑强教授指出学习者在学习后对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并将学习成果内化,将一种时代价值最终体现,使其服务于现实生活。在构成要素上,何小亚指出包括了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方法、意识、推理与运算。同时康世刚还将数学素养的内涵明确,即以数学活动反思、感悟和体验数学活动,并将综合性特征通过真实情境表现,行为特征涉及了问题的技能理性处理与数学知识的应用。目前关于数学素养的构建研究已经上升到了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的层面。三是数学素养由关键能力和数学方法组成,并将下结论、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能力的形成概括为数学素养的内涵,并且以上关键能力均对学生的数学领悟程度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对数学的后期应用效度有着直接影响。义务教育大纲中对于数学素养的界定是具备唯物辩证思想、应用数学的素养、逻辑思维素养和数学知识技能素养。可见,对于数学素养的界定主要是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教学方法上着手的。四是数学素养由基本能力和数学知识组成,其中澳大利亚教育署将其定义为以钱数、百分数、小数、分数和整数来合理估算空间,并将运算技能和基本数表能力掌握的习惯。同时格罗瑟指出数学素养即为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如验证、实验、假设和观察。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培养人才作为目标,以培养29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作为内容,以教育方式作为手段,将学生打造为一个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素养不同于素质,却与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集各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内容包括个性、技能、知识、情感等方面。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在经过教育之后所具备的个人成功生活和社会健全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体,内容包括三大模块,分别是“人与自身发展”、“人与工具”、“人与社会”。王尚志教授在数学学科课程纲要建设推进研讨会上,曾经作过“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专题报告,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王尚志教授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是针对数学学科而言的,与教育强调的核心素养有着密切关系。

4.1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传统教学相比,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中心而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方式,吸引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例如,在认识“100以内数”这一节课上,教师就可以用火柴棍游戏作为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火柴棍的摆弄,使学生加深对数字的影响和理解。同时,运用火柴棍,学生也可以摆出各色各样的事物,充分符合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2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探索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幼稚而加以取笑,应该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加以赞赏,鼓励学生多提问,提好问,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能力。因而,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教学价值,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的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各个小组轮流答题,随着问题的深入,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加法交换律的问题,进而把握加法交换律的相关规律,让学生真实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相关知识。

4.3注重数学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进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能够使生活更加富有细致化和情趣化。因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例如,数学知识中的估算运用,就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直接联系,也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计算方法。在生活实践中,许多数学问题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就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估算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以及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

在定义数学核心素养的时候,不能以例子和素养来界定,也不能简单地从情感态度、关键能力、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这几个层面考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度关联性、普遍性和基础性,因此在培养中必须围绕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并且做到均衡、综合、协调发展,对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予以满足的同时,也超越和挑战数学。要想对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全面的理解,就必须不断探索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和测试题的编制。由此可见,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还有学者指出,如果不能自觉的学习数学,数学相关特征就会将一些负面效果产生,如人生哲学、学术态度和研究思想等。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将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明确,并将其重要性明确,这样才能推进小学生的成长。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并且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积淀,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水平,进而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09):23-26.

[2]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6,(05):69-72.

[3]周浩.尝试分享导学―――核心素养观照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02):56-58.

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论文

20xx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就基础教育而言,“核心素养”如今被誉为现代教育的“dna”,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新时代教育理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国内外学者皆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见解,国内学者在研究核心素养理念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经合组织(oecd)观点和欧盟观点的影响。以辛涛的观点为例,辛涛认为:核心素养应当以个体在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中所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为重点;核心素养不指向某一具体学科,不针对某个具体领域,而是强调个体积极主动取得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其综合素养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因此,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唯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能使课堂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而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如下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结合核心素养理念的内涵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诚然,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点在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状况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的应试化人才,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难以适应未来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

2.有利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时下,教育改革成为了教师教学发展的必然。诚然,改革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唯一动力,唯有不断改革落后的模式、理念,方能促使新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时代教育理念中,推动时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在初中数学的x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将会有效地促使教师的教学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应试等模式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上来,不断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可以说,核心素养理念是近两年来提出的并被逐渐普及与运用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着实具有时代的烙印,对应试教育等思想可谓是极大的冲击。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如下。

1.核心素养理念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固然要经过:提出、推广、学习、运用等阶段。而提出、推广、学习等阶段都是比较容易的,但由学习到运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依然停留在理论性的层面,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因素如下:首先,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加大了对核心素养理念的推广与运用,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技巧,进而使得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依然停留在理论性的层面;其次,受到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难以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而普及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教育考核体制尚未做出调整与改变之前,教师的教学只能以考核为目标;第三,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界定学生核心素养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提升,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定性化的考核标准难以实施,进而使得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运用流于形式,并没有成为教师教学中很好的教育指导思想。

2.学生的学习应试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体制,给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让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思想等得到释放和发展。但是,时至今日,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已经3年有余,纵观学生的学习状况,死记硬背、疲于应试等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预习、听课、复习、做题等依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即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所偏向,也不过是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由此,学生的学习应试化发展,依然是时下初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理念发展的最大阻力。

综合以上观点可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立足核心素养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促进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1.立足定理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简单来讲,所谓逻辑推理能力,就是学生根据周围环境活动,找出内在逻辑关系,并推导出符合逻辑关系结论的能力,是学生在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不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推导出相关的数学定理。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相关知识点后,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推导“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等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推导,只需要教师层层点拨,逐步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不要直接将定理讲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其未来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结合时下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数学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几点问题:首先,学c生的合作项目应当具有思考性、启发性,是开放性的题目而不是封闭性的题目。只有具有开放性的课题,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终为促进好的合作学习效果奠定基础;其次,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合作小组的分组也是需要讲究的,如人数的确定,小组成员的组成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为目的,为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抽象总结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3.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技术手段,借助几何图形、力图图形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图形理解以及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2]徐子明.浅析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12):24.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困境及治理效率对策论文

不难发现,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经济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村将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环境下,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村生活的水平,俨然都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各种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层出不穷,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恶化,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众多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必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不可否认,“环境”无疑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居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俨然更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开发建设了众多蓝色工程,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对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明显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以此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原动力”。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对策。

(一)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

毫无疑问,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就必须对现代科技技术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膜污染等)状况以及基本规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对环境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程度的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广退耕还草还林以及修复植被等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开发病虫害的预防、多种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对外界灾害的抵御能力。第二,通过筛选、评价和推广等环节,对最合适的环保技术进行可行性的确定和城市的污染处理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处理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为农村在设备的投入上承担能力远远小于城市,即便能够支撑起投入的资金,也会因为运营资金不足而中断。所以,在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上,我们要综合现实考虑,遵循操作性强的原则,争取利用最小的成本进行集中处理。第三,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土壤污染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技术,可以对广大农民朋友的日常施肥等活动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减少因为农药中化学残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大力的推广例如废气处理新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在内的污染处理新技术,在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中,还要考虑到治理成本的支出,以缩小成本为目的,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利用。第四,科研资源要倾向于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只有依靠科研资源的有力保障,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环保技术的竞争力得以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环保技术的创新。

(二)加强环境保护监测。

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不断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对农村实行一系列的排污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抓起,控制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另外,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等的防治以及对生态的保护等实行统一的监管活动。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监督生态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还要注意对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管。在对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中,保证各类生物的环境安全。对待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向上级进行报告,并及时的组织相关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对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的网络监管活动,完善和强化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以质量报告的形式传送给上级环境部门。同时建议实行评比制度,并树立积极地典范,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的重点。

三、结语。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论文

摘要: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最新前沿理念。本文以新版课程标准为依据,首先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进行分析,其次探讨其价值取向,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方法,期望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学理;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核心素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线索。近年来,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做出了规范化表述,使“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从模糊走向清晰,各学科教学实践也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本文以高中语文学科为研究对象,就与核心素养培育有关的学理与方法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分析。

新课标中将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这一素养被置于四大素养之首,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语言教育功能,“构建”一词指出语言不是因硬性灌输而是由主体的内在构建而习得的,“运用”一词指出,语言习得的最终意义在于使用。第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这一素养被置于“语言构建与运用”之后,源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高阶语言使用能力如文章写作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等也必然以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为基础。第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这一素养强调语文学科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其中审美素养又分为鉴赏力和创造力。第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这一素养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提出,其中“传承”的对象指的是经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对象指的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产生的新兴文化以及外来文化[2]。

价值始终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只有明确了价值,教育实践才有方向,教育评价才有尺度。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反映出以下三个价值取向。第一是工具性价值与人文性价值并举。重视人文价值是我们语文教育中的优良传统,但是却有过度追求人文价值的倾向[3]。核心素养标举工具性价值,高中语文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后的提高性教育,其首要目标在于将学生使用母语工具的能力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第二是全面发展价值。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指出,学生应当全面发展,既要有缜密的思维力,也要有敏锐的审美力;既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力,也要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概念的提出更是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提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的呼应。第三是终身发展价值。细览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可以看出这并非是一个教学大纲式的要求,而是对一系列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描述。学生能够在脱离学校教育环境的情况下,继续发展语文素养,以适应多变的世界的要求,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追求。

(一)聚焦文本教学。

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做出了细致入微的描述。例如,在“语言构建与运用”模块中,新课标指出其首要素养是语感。又如,在“思维提升与发展”模块中,新课标中将思维细化为直觉、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一系列能力。所有这些能力,本质上是处理文本与组织文本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当聚焦文本自身,让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的课堂。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陈情表》为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当细分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基本功,对课文要能够做到准确翻译。对古汉语素材的吸收是实现语言构建的重要机制,而且有助于使用优美的语言。其次,体会本文中的强烈感情,感受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亲情美。再次,开掘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素,让学生从中获得深刻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分割有别于文本的分割,在教学中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创新教学方式。

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因此,创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4]。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结合各模块语文教学的规律,为学生创造一个突显主体性的学习环境。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将生成意义的任务更多地交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语文核心素养是“读”出来的,学生应当成为“读”的主体,教师应当扮演组织者、评价者的角色。在写作教学模块中,要明确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运用行为,这种行为有其自身的规范,引导学生以语言使用主体的意识构思作文,在作文中写真事、抒真情、吐真言。在基础知识教学模块中,重视习惯培养,将基础知识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选文学习中落实基础知识。

(三)加强课外学习。

语文学科对课外学习的质与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只靠课堂的语文学习难以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提升。语文是一门强调自主学习的学科,课外是自主学习最主要的阵地。课外学习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课外阅读与课外写作,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以合理的方式介入学习计划、学习实施。在课外阅读方面,以课本选文组织思路为依据,向学生提供趣味性与教育性俱佳的书目,并以较少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为宜。应采取读写结合等方法,保证课外阅读能够取得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成效。在课外写作方面,以有目的和有梯度的方式开展个性化写作活动。

四、结语。

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新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标中的有关内容,在对语文核心素养获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新丽.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应然价值追求[j].教育探索,(4):29.

[2]王海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育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37.

[3]于洋.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12):31.

[4]雷明,蔡恩婷,高屹.蓦然回首顾,灯火阑珊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7):5.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