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3 08:20:38 作者:纸韵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和有针对性。三、教学计划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服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这节是第一章声现象重点和难点最集中的一节,而且在这一节里开始学习到探究实验,并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这一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是虽然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下面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成功在教学案的使用方面,充分发挥教学案的作用。教学案都提早一天发给学生预习。然后收上讲学稿进行批改,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

我在上课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创设物理情景,通过学生直接感受,让他们体验声音的三个不同特性,二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相互启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三是通过问题及合理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声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对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在上课时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这主要是在于教师平时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3、课堂效率不高。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复讲,练习量不够。

4、教师语言不太简洁,不具引导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善。

1、合理安排时间,提前熟读教材、研究教案,精选习题。

2、收集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3、充分相信学生,对于学生存在困难的地方,老师还是应该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相信学生在自己的指导和组织之下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不把学生不懂的全收到自己手中,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是很难掌握知识的。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

(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铅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装置:一块木板钉两个钉子,钉子之前绑一个橡皮筋。

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课外拓展: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本节课在科学教研员邓老师和叶老师的点播指导下,我感受颇深:

1、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却视而不见。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实验中,学生对于“重复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观点,特别是有个学生提出:做1次,不能让我们观察清楚尺子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重复做3—4次,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多么好的发言,的确,反复实验,反复观察,就能给我们新的发现,很多科学规律的发现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但在课堂上,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我却忽视了,如果我当时能对她的'发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科学素养多少会有一定的发展。因此,我觉得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他们的发言。

2、敢于大胆的处理教材。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现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

《声音的变化》中既有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又有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两课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处理。利用一节课时间设计各种相关活动(尺子振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橡皮筋松紧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不同长短铁钉震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等),专门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节课专门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样可以理清学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科学教师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

在这堂课中,我竟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我认为同样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打时,盛水越多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主要受第一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经过两位专家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水越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看来,我们科学教师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如果有些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现象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误人子弟。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一些科学杂志,一些科学专著,还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学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自来水的容量。

总之,通过本次上课,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会成长的更快。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这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讲究艺术性的学习和体验,为此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来讲这一节课。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仅有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还有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欣赏带有声音的动画,还亲自动手用器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分工协作探究,每组独立进行探究,而对于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运用多媒体展示给每一位学生,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本位”的精神,同时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多媒体课件、钢尺、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媒体应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师生共同欣赏一段音乐和一段噪声,请学生谈谈对这两段音乐的感觉,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声音给人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播放音频学生仔细听两段音乐,讨论并说出对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觉。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音乐:

1、响度不同的同一首歌;

2、音调不同的同一首歌;启发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分别引入响度、音调的概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响度、音调的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不同。播放音频学生欣赏并找出这两组音乐的不同之处;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响度不同的声音和音调不同的声音。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验。

音调和响度教师播放准备好的2个动画,一个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一个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组进行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以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播放动画学生观看动画,分组进行讨论,应用教师提示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可以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音色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声音我们还能区分吗?师生共同听两段音乐并说出如何区分的,从而引出音色。多媒体播放音乐。(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业。

1.《自主学案》p231—6。

2.预习2.3《声的利用》。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梯度训练。巩固提高。

板书。

1.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2.响度: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

3.音色: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内部结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理解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可以通过钢尺或大小音叉,刻度尺等等的振动来感知、认识。在频率的学习方面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来认识。响度比较容易,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音色的教学是个难点,认识音色可以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导致振动方式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讲解。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性。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现象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且较有兴趣,但对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响度这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对音调概念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所以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中,让学生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声音的特性》,讲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同科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探究活动紧绕“响度和音调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活动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强调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进行实验。然后,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最后,引导学生对“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和“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活动进行大量对比,从对比中明确响度、音调的概念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区别,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响度、音调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弱。

2.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况。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4.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有时候表现的还是不够沉着。

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应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给其足够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适时的进行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

(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

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难点。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多媒体、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一)导入。

(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和火车等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长短等。)。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投影课题)。

(二)音调。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问: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皮尺发出不同音调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皮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投影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体验规律:用手触摸声带,一起唱“1”、“2”、“3”、“4”、“5”……感觉声带振动频率的高低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拓展知识。)。

启发:(单手前后甩动,问学生听到声音了吗,大胆想象一下,如何改进有可能听到手挥动发出的声音。)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为了拓展视野,体现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可以安排一个交流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巩固: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观察”声音:刚才我们不但用耳朵听见声音,还用手触摸了声音,你相信我们还能用眼睛来“看”声音吗?(演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调高的声音波形比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时间短,不容易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把波形图描绘下来,制成静态图片进行比较。这部分教学活动通过自学、交流、演示等各种方式开展,不但让大家拓展了声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尤其是示波器对学生来讲很新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响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体演示并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观察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投影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你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最好允许学生多讨论一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自主性、多样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有时间的话可以观察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四)音色。

主要从两个环节来展示:

(1)音色含义:新课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严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学生知道有音色这个特征,能根据音色辨别声音。这样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认知规律。可用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辨认同一个旋律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

观察同样音调和响度、不同音色的声音,它们的大体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细微的附加振动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多媒体展示“乐音和乐器”片断。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要点。(有时间可让学生小结)。

(2)播放编钟乐曲,讨论为什么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总结: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我们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音乐)。

由多媒体打出。

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点评:这一节教学设计突出了观察和实验的多种形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

先以观察演示实验的形式引入声音具有高低、强弱等特性,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生活中对声音“高低”说法存在两种不同的意义。关于音调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认识钢皮尺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引导他们逐步理解音调由振动快慢决定这一本质规律,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实验所不易展示的现象,进一步应用和拓展知识。响度的教学注重对实验设计原理的认识,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和媒体播放丰富感知,突出在情意目标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以说,整堂课就是以实验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有所侧重地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知道音调的概念,明确音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并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钢尺振动实验,发现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

音调的概念及音调的决定因素——频率。

【难点】。

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

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乐器发声不同。

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

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

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板书)。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师演示钢尺实验。教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长度,控制每次振动的幅度,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声音的不同。

学生会发现:如果将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慢,声音较低沉;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教师讲解:音调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物理上用频率表示物体的振动快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活动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教师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行时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翅膀的振动,但能听到蜜蜂“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学生讨论:蜜蜂翅膀振动较快,频率高,蝴蝶翅膀振动较慢,频率低,所以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人耳的听声范围是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

之后教师通过ppt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通过问题的形式,加深对音调的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声音除了音调外还有什么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制作一个乐器,尝试解释原理。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2、体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响度、音品。

3、了解声音的特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课前已让同学们准备好教学案、课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爱的奉献”问学生能否分辨出来,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后就明白了,(激起学生气氛“大声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特性这节课(板书课题:三、声音的特性)。

(板书: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们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是从音乐学中讲的音阶的高低,比如1234567i(用唱或是演奏让学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浑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细。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用画眉哨演示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调低而女生的音调高,那么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来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长度拨一下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橡皮筋振动的快慢上去)。

再拿钢锯条做实验:拨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锯条拨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锯条振动的快慢上去)。

学生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2、3小题并归纳。

教师总结:

2、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音调就越低。

物理学中为了表达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频率,

3、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介绍频率的概念)。

赫兹hz。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交流也好歌唱也好,发声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比如调高了唱不上去,过低了说不出来),实质上我们的听觉也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大家快速阅读课本20页,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分享并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4小题。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声音的第二个特性,好不好?

学生回答。

教师要求大声点。

再大点声回答。

板书并定义(二、响度)。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有些词语“震耳欲聋”、“窃窃私语”)。

那么响度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探究一下:

几次敲响音叉且使这几次响度不同,观察叉股弹开乒乓球或钥匙幅度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2、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完成教学案(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填空部分并思考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两个小游戏:

大家都闭上眼我拍到谁谁就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大家仅凭听说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闭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演奏学生来猜。

板书:

三、音色。

可以区别不同的人或乐器。

小结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础训练(比比谁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另一人回答选择。

作业。

仔细阅读p23科学世界: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

如果有时间做中考链接可在课上完成(比比谁最棒)。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并知道其分类标准。

3、知道噪音的危害及防治的三种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课程导学】先通读教材了解概况,再依指导精学。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形成的,依据振动________可以将声音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1。

二、学习目标2之响度:学习教材p40—p41响度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叫响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音的__________。

3、响度的单位常用___________,正常环境下的声音响度是________db。

三、学习目标2之音调:学习教材p41—p42音调内容。

(一)知识小结:

2、振动的快慢叫__________,单位______(符号____)。

4、音调的单位___________。

四、学习目标2之音色:学习教材p42——p43音色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音色(也叫___________)。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_______,人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发声体的种类。

五、学习目标3:学习教材p43—p45噪声的防治内容。

(一)知识小结:

3、正常环境的噪声标准为___________db。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5;课堂练习9;课后巩固8;

教材p46作业:5、6。

【知识网络】重新完整阅读教材,整理本节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拓展】音调和音色。

1、音色:曾经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发声体振动发声时,产生一个较强的基础频率的基音,同时还会产生许多频率是基音频率整数倍的泛音,这些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振动发声时产生的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不同的乐器发声、不同的人说话音色均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或是听音辨人。

管乐器发声时是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音调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空气柱越短、越细,振动时音调越高。

面发声体发声时是面振动发声,音调与面的面积、厚度、松紧有关,面越小、越薄、越紧,振动时音调越高。

【学后思考】。

《用多大声音》教学设计

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多媒体、图片。(教师)。

1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讨论下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大家觉得呢?

1、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分别说说他们分别是在什么场合,在干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

(图一是在图书馆询问座位。图二是在办公室向老师说明问题。图三是上课举手发言。)。

1、让学生分组讨论,图上的哪种情景要大声说话,哪种情景要小声说话。

2、小组推荐代表起来回答。

3、老师点评。

图一在图书馆,大家都在认真读书,应该小声讲话,不能打扰大家。

图二在跟老师交流时,应大胆地向老师说明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图三上课举手发言时,声音要大,要照顾坐在后排的同学,让大家都听清楚。

教师再举出其他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

1、小组派同学上台表演几种说话的情景,注意吐词清晰,表演生动形象。

2、师生共同评价大家的表演,选出最佳小组。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并讨论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发挥引导作用。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多媒体学习环境。

小学三年级学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妙。

2.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3.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体验、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问题研究前的现状分析。

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上课状态中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课上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

1.重视课内阅读:

2.适当的说话指导;

3.加强背诵;

教学用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读中感悟,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知识类型:理论讲授型。

制作方式:录屏、演示ppt。

时长:6分钟。

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课文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有哪些音乐家和歌手参加了这场音乐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随机板书:风水动物)。

4.出示思维导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大家真会读书。文中写了大自然里的风、水、动物都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其实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况了全文的所有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美妙)。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妙。

1.那么风的声音美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告诉老师这一段几句话呢,下面老师想请四位同学来给我们一句一句地读。

2.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一句话,看你读懂了什么?(说一个信息读一遍)你们看,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音乐家,他在森林里演奏着——手风琴!那么风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文。

3.你们听,这声音轻轻柔柔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小声说话一样,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微风部分?指一人读。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应以读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2.美读感悟放飞想象在教学中始终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真是太美妙了,重点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风声的美妙,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布置学生课后在大自然找一些声音,发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声音的教学设计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4分钟)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2分钟)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1、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1分钟)。

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3分钟)。

(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小结: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5分钟)。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动室里应轻轻地说话。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把全班分为a、b两组,别离向左、右转,背向而坐。请a组某学生讲:“猜猜我是谁”,b组的同学在不回头看的景遇下,猜出是谁讲的。然后b组讲,a组猜。)。

1、进行游戏。

教学重难点:

(生:从他的声音。)。

2、同学们真厉害,听声音就晓得这是谁。本日我们就来“听听声音”。

1、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认真地听过我们四周的声音?现在让我们在教室里倾听四周的声音,比一比看看谁听到的声音多。

(生演示报告请示)。

(生报告请示)。

1、让学生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巨细、高低、远近、圆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生:我们人类发出的。

生:大自然发出的。

3、这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你们能用我们四周的物体发出声音来吗?

(要求:降低声音,有节奏)。

2、报告请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

3、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4、这些发出声音的物体都是什么体?

5、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6、(出示半烧杯水,和一个空杯)你能用这些材料使水发出声音吗?

7、本日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我是谁?

8、固体、液体都能发出声音,你能让看不见不到的气体出发出声音吗?

(吹笔帽,口哨)。

9、声音的发生取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声音都是由物体发出来的,声音离不开物体,没有物体不能有声音)。

(学生认真的倾听)。

2、(出示音叉)它叫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腔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听听声音)。

3、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圆向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中心闭上眼睛,老师点他前后摆布四个圆向的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是从哪个圆向发出的声音,如果说对了人人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人人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圆向发出的声音)。

4、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前面闭上眼睛,老师点取他不同距离的两位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哪个离自己近、哪个离自己远,如果说对了人人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人人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

(做拍手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巨细)。

(高低)。

1、通过听听声音,你有什么支获吗?

2、不晓得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强弱。

板书:

3、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爱好,发明乐音,增加生活乐趣。

高低。

物体——声音远近。

圆向。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本节课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就越低。

2、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1、利用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找出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利用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进行试验,找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1、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探究尺子长度和音调的关系。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

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尺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动画:尺子振动。

一、引入。

1、谁会敲鼓?听一听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2、提问:这些鼓发出的声音有哪些不同?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4、、出示一把钢尺(或塑料尺),提问:怎样使它发出声音?(提醒学生拨动尺子时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5、怎样让尺子发出音量不同的声音?

1、出示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的要求:

用你们的方法进行研究,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并能准确地进行描述。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开始实验活动,仔细倾听和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并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学生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的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2、实验方法:

按照从1号杯到4号杯的顺序,或从4号杯到1号杯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再与小组的预测进行比较。

每个小组领取一组(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按要求开始实验。

3、与全班同学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

3、分小组实验。

4、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皮筋绷紧时,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高;皮筋松时,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低。

(三)探究声音的高低与尺子振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1、尺子怎样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是这样吗?我们先来预测一下,把预测结果天道记录表中。

3、交流预测情况,并说出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4、实验要求:要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能够清楚地听到声音的变化和观察到尺子振动频率的变化,还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

6.整理数据。

请各个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状图。

四、总结。

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声音高;物体振动的慢,声音低。出示尺子振动的动画。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1、通过体验,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发声物体越小、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2、通过猜测和验证,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3、激发对乐器的研究兴趣。

1、学生每组钢尺,每个人4根吸管、剪刀、橡皮筋。

2、教师:铝片琴、八个装有不同位置水的试管、长短不同的铝管、成品吸管乐器、橡皮筋等。

学生能分清楚音强和音高的区别。

2、拍手游戏:按照强弱弱的节奏拍手、拍桌子,说说用力的强弱,跟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强弱弱的节奏和词语,让学生建立起声音有强弱的概念,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轻轻拨动尺子,听听尺子的声音,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

再用力拨动尺子,声音的强弱发生变化了吗?尺子的振动幅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声音强振动快(大、重、响)弱振动慢(小、轻)。

(一)对声音高低的认识。

1、提问: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你知道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吗?(了解学生对声音高低的认识,区分强弱和高低)。

学生展示对高低的认识,请学生发出声音的高低。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唱音阶。教师示范唱出1-7这里很重要,为学生判断声音的高低打下基础。

3、学生跟着教师唱音节,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

小结: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轻、小和响、重;高低就是我们音乐课里所学的1234。

1、乐器都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音调),出示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观看。敲击(不让学生看到)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猜测:它们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跟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测。

2、教师将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拿出来,再次敲击,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要求:学生观察发现相同材质的物体,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3、发橡皮筋,让学生研究音高与发生部分的关系,并用简图和文字进行记录。如果学生不会画简图,则示范画图方法。(皮筋拉长变细声音高,皮筋收缩变粗声音低)。

4、汇报交流:

低振动物体大、长、粗。

5、辨别应用:

提问:没有这么多的试管,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出示吸管,推荐一种制作吸管乐器的方法。出示ppt图片,制作过程图,让学生来试试,能否吹出乐音。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教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前,我看了喻伯军老师的这课录像,于是就借鉴了喻的教学思路,引用了喻老师的“拍手”游戏,让学生搞清楚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拨动尺子来探索,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了用力大和用力小的两种情况下拨动尺子,尺子所发出声音的变化和用眼睛看到的变化。目标很快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有些困难,特别是听不同水位音高低变化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我把这个最难听出音高的实验放在最后来做,由于学校仪器室只有一个示范的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铝棒,只能做演示实验。于是我就先做简单的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铝棒的变化规律,然后做琴弦的变化规律,再做铁钉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让学生能总结出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的规律跟物体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非常强。总结出同样的物体,大物体发出声音低,小物体发出声音高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根据结论猜测七根试管里装有不同位置的水,吹不同的试管发出不同的高低音,敲打水位不同的玻璃杯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解释,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敲和吹发声体不同,声音的高低也不同。

虽然借鉴了喻老师的部分设计,使得课堂较为饱满,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思想不集中,开小差。同时也使我认识到,想要上一节好课,必须要精心准备,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探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

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

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同学回答:声音。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动。

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

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

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索性活动。

(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到脚步声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

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波。

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

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

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

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1.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2..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师配乐诗朗诵。)。

2师:怎么样?美吗?这么美的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吧?赶快打开语文书46页,自己小声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读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

读得很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读得很认真,老师很欣赏你们认真学习的精神。

5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你听到秋的声音了吗?用上你喜欢的读书符号,到课文中把你听到的秋的声音标出来。

生:刷刷、蛐蛐、叮咛、歌吟。

1指名读。

过渡句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生读,教师关注并参与。

1刷刷课件。

师:(示意暂停)好,把头抬起来看屏幕,哪些孩子喜欢刷刷?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刷刷刷刷,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快活地下。这片快乐的叶子送给你。

师:刷刷除了可以这样读以外,还可以怎样读生读。

师:刷——刷——你为什么读的这么慢?

生:树叶慢慢地落下来,它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师:好一片温柔伤感的落叶,让我们也试着感受一下。(再抽一学生朗读)生读。

2蛐蛐。

哪些孩子喜欢蛐蛐?读。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一只怎么样的蟋蟀?谁也来读。

3叮咛。

4歌吟。

师;秋天到了,田野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5.美读。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2师: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个角落里,让我们来读读(出示)。

3秋的声音无处不在,老师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写了一节(出示),

4你也能用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这样方式写一写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让我们把自己写好的小诗展示出来吧!指名说,读给同桌听。

师总结: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