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认识周长教学设计(汇总17篇)

时间:2023-12-12 04:16:40 作者:雅蕊

教学计划是学校或教师为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要求所制定的一份详细规划。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自己的教学计划。

认识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一些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突破方法:在“围一围”“议一议”“量一量”“试一试”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突破方法:在具体活动中,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法:

迁移类推、动手实践和观察法。

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帕、树叶、线、直尺。

学习准备:

树叶、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讲述《新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第一次赛跑,小兔子由于过于骄傲和轻视对手意外的失败了,这一次它决定要认真的和小乌龟重赛一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播放《新龟兔赛跑》的动画。(小兔子沿着跑道的外圈跑,而小乌龟却沿着跑道的内圈跑,小乌龟再次胜出。)。

教师:小乌龟为什么能再次取得胜利?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有的同学说小乌龟跑得路比小兔子短一些,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感受周长:。

请学生小组合作在老师发给的跑道图上用红笔描出小乌龟的路线,再用蓝笔描出小兔子的路线。

教师介绍:小乌龟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内圈的周长。

小兔子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外圈的周长。

(教师顺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围一围。

(1)(出示手帕)师: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

生:手帕。

师:对,老师觉得这个手帕不够漂亮,想让手帕变漂亮些,于是要给它镶上花边,你知道该镶在什么地方吗?哪位同学能上来告诉老师,帮帮老师的忙。指名上台指出:花边应镶在手帕边沿。

学生上台演示。

师:同学在镶花边的时候,刚好围了手帕的一圈,一圈呢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周。老师现在把同学镶的花边用线画出来。从这一点开始围手帕刚好一周回到原来这个点上,这条线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教师课件出示:围手帕一周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书上例1,动笔画出桌布的周长。画好之后,同桌互相检查。

(2)(出示树叶)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树叶)谁来指出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演示。

师: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生:我是从树叶这点开始沿着它的边围一周。(教师出示课件围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2、启发联想。

生1:围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的周长。

生2:围水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水桶面的周长。

生3:围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

3、摸一摸。

师:我们用手指了周长,那同学们我们能摸一摸周长吗?

生:能。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的周长,那你们能试着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吗?(教师板书:摸)。

师:课本封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手帕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各不相同。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它们,可以概括为?(图形)。

那也就是说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形哪些是它的周长?

师:为什么第一个和第三个不是它的周长?

生1:第一个图形围多了。

生2:第三个图形没有围满一周,也就是围少了。

师:围图形周长时,一定要注意是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4、量一量。

同桌交流合作。

指名汇报:

生:我量出的树叶周长是26厘米,我们先用线围树叶一周,再用直尺量线的长度。

请同学们看到书上例2。

追问:刚刚我们量了树叶的周长,那你能想办法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演示交流。

(3)代表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先量了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

生2:我们是用线直接沿着长方形的边围了一周,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它的周长。

5、试一试。

动手比较图形一和图形二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8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内容?

生:周长。

师:什么是周长?

生: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在围图形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只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

3、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水彩笔、圆片1、长、正方形纸各1、2种花瓶作业题单。

一、创设游戏活动,引入新课。

1、感受分数的产生--数不够用了。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现在,来帮老师分一分,好吗?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几个苹果?(2个)。

师: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几个?(1个)。

师:现在只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几个?(半个)或(二分之一)。

2、自主探究一半的表示方法。

师:对,半个。半个苹果是什么样的,怎么分?谁能说一说。

师:不好说,是吧!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想一想,你可以画画、折纸等,试一试。

(教师巡视。学生可能折纸、也可能写字(中)、还有可能直接写二分之一)。

师:谁来说说你心中的一半是怎么表示的?(学生汇报时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及时贴黑板。)。

3、在比较中感受用分数表示的好处。

师:好样的,学习数学就要善于去理解和创造。

师:如果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多少?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每个同学分的。你可以折纸、画画、也可以用像这样的数来表示。开始。

师:(集体汇报)折纸的同学举手,画画的同学举手,用数表示的同学举手。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多少?你准备怎么表示每个同学分到的苹果?集体汇报。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班上的6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多少?你准备怎么表示每个同学分到的苹果?(举手回答)。

师:还折纸、画画吗?为什么都选择用数来表示?(用数方便)。

二、自主探索,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

师小结:看来,用这个数(板书)来表示半个苹果比较方便。知道这是什么数吗?你在哪儿见过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用多媒体配合讲解突出“”的含义)像刚才,我们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苹果的。(课件出示这句话,让生读一读。)。

师:另一份是多少呢?你怎样想的?

师:看,把这个苹果从这里分开,其中一份是这个苹果的吗?为什么?

师:看来,要得到这个苹果的,必须怎样分?再读一读。

2、涂“”,进一步理解。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知道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你能涂出这些图形的吗?想一想,怎样分?平均分成几份?涂几份?拿出题单,做第1题,带上思考去行动。(师巡视,发现涂对的同学)。

师随意指一个图:这个表示什么?为什么都用表示?

师小结:看来,无论物体的大小、形状如何,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都可以用来表示。

3、折一折,拓展几分之一的认识。

师:你还能说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生:、、……(板书)。

师:你能利用信封中的纸片折出这些分数吗?选一个分数,折一折,涂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和同桌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把自己折出的分数介绍给大家?

师:真能干,折出了这么多几分之一,能看图写几分之一吗?(屏幕出示题)。

师:怎样看出来的?

师:要看出几分之一,关键看什么?(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3小结: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我们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三、认识几分之几,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1、认识四分之二。

师:你来说说你发现的新分数。

(生:刚才这个同学给其中的1份涂上色,表示了其中的,我给其中的两份涂上色,取了其中的两份,因此,我想能不能用来表示呢?)。

师:这个同学说到给其中的两份涂上色,也就是涂了两个四分之一,他想到用四分之二表示。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发现怎样?(生评)。

生:表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二。

2、涂一涂,认识几分之几。

师:其它同学能从刚才的折纸中发现什么分数吗?如果你发现了,把它给涂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

师:把你发现的分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你发现分数的意义。i(学生交流)。

师:想把你的发现展示给全班同学吗?谁来?

生1:我发现了,它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三份,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三。

生2:我发现了,它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四份,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四。

师:(多媒体演示取和过程)取了这张纸的四分之四,就把这样纸怎样了?(取完了)那四分之四张纸和这一张纸有怎样的关系?(同一张纸)这说明了什么?(=1)。

师: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3:我发现了,它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八份,取了其中的4份,就是这张纸的八分之四。

……。

小结:经过刚才的动手操作,我们又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而取其中的几份,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指着黑板上出现的分数)同学们,像,,,…都是分数。(板书:…都是分数分数),认识了这么多分数,那知道分数是怎样写的吗?仔细看老师写一个分数。(板书)谁来说说。(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写下面的数,最后写上面的数)注意,中间的横线要写得又平又直。

师:中间的横线叫?(板书:分数线)猜一猜,分数线表示什么?分数线下面的4叫?(分母:板书)分母4表示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板书)分子3表示什么?怎么读呢?生:四分之三。(板书)。

师:猜一猜,为什么全世界都要这样来表示分数?生:一目了然。

师:对,这个分数既表示了平均分,又表示出了分成了四份,取出了三份。

四、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1、题单第2题。

师:同学们知道了分数的读写方法,你们想写分数吗?请大家看到题单第2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请学生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2、题单第3题。

师:这里有一些分数,读一读。能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一练的第3题。

师:第二个?……。

师:看来,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一定要怎么分?(板书)。

(其余三个图直接出示)。

4、练一练的第4题。

学生集体完成。

5、说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能联系自已的实际说一说吗?(我有一元钱,用了5角,用了一元的二分之一;切一个西瓜,平均切成了八块,我吃了三块,我吃了一个西瓜的八分之三;我买的一袋奶粉,有16小包,吃了其中的5小包,吃了这一大袋的。)。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分。

贴折的几分之一。像、、,…都是分数。

贴折出几分之几。3……分子。

……分数线读作:四分之三。

4……分母。

五、.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渗透数学文化。

师:孩子们一节课就认识了分数这个数学上最重要的朋友。可是你们知道吗,现在你们看到的分数可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课件介绍)。

认识周长

本节课教学,由学生所熟悉的情境问题入手,通过引导对情境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将生活知识数学化,让学生明白求花边有多长,实际上就是求黑板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独立探索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再汇报,从而得出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三种具体算法,试着总结归纳出计算公式,最后用公式进行计算,并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模型--巩固应用模型”的流程进行,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引”为主,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周长

【知识点】:

1、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通过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桌数学书的边线,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从而知道了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画出并能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第二课时游园。

【知识点】:

1、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小公园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小公园的所有线段加在一起。

2、算一算中出现了4种不同的图形,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好铺垫。

第三课时花边有多长。

【知识点】:

1、学生要明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发现(长+宽)﹡2是求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不必用公式化的算式去约束学生,他们可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2、在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周长。

第四课时地砖的周长。

【知识点】:新课标第一网。

1、学生要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知识经验,知识迁移到怎样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加起来,还可以用边长乘4。

2、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

3、练一练中的第2小题要让学生明确求篱笆长多少米,就是在求正方形实验园地的周长。

第五课时练习六。

【知识点】:

1、练习六中的1--8小题通过计算各种图形的不同周长,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周长的方法。

而第9小题则是让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发现这四幅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2、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三个周长的大小,并说出估计的过程或理由,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可以独立测量,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最后组织学生对其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第六课时交通与数。

【知识点】:

在这节实践活动课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从而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认识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设计1、将数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往中互动学。

4、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学习新知的目的。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花仙子”小组想出保护花坛的好方法。

活动二。

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探究新知。

(一)课件展示教材中“花坛”情境图,请学生想办法算出花坛一周的长,引入周长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花坛的周长。

(三)各小组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周长的方法。活动一。

(一)以帮助“花仙子”小组想办法保护花坛来导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高,

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有关周长的学习中去。

(二)学生想出了方法很多,最终得出了“给花坛加栅栏”的好方法,在引出周长的同时,也渗透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活动二新课标第一网。

(一)在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图时,我将花坛的周长设计成动态的彩色闪动的。

线条,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本课的学习难点。(二)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能够求出花坛的周长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图片,把缩小的花坛图案展现出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自己找出求周长的最佳方法。老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断参与进去,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当他们独立算出花坛的周长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更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一)师:“花仙子”小组负责管理学校的花坛,可是怎样能保护好花坛不被行人破坏呢?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师:同学们真是爱护环境的好孩子!看来大家最赞成的方法是给花坛加上栅栏。好!下面我们将继续来研究“买护栏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活动二。

(一)师:要想知道护栏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图形,得出“先要计算出花坛一周的长”。

(二)师:怎样计算出花坛一周的长呢?来!聪明的小朋友自己来探究吧!

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图片来计算出花坛的周长。

(三)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请小组代表交流自己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活动三。

“我为班级添光彩”小活动,请学生为班级的黑板报加上花边,在计算花边的总长的过程中巩固所新知。

活动四。

进入智慧厅,在有趣的练习中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活动三。

学生刚刚自己探究出计算周长的方法,思维正处于兴奋中,这时,适时地插入“我为班级添光彩”小活动,让学生在计算花边长度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周长这部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活动四。

以“智慧厅”的形式出示练习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有趣的练习中学生轻松得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再次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小结。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交流,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活动四。

学生看屏幕,在趣味游戏中解答数学问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玩得开心呢吗?说说你的收获好吗?

引导学生就知识与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

(1)8+4+8+4=24(米)。

(2)8×2+4×2=24(米)。

(3)(8+4)×2=24(米)。

24×2=48(元)教学反思。

教师在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让学生总结所学,并谈总结最感兴趣的收获,这个过程既假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也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谈话导入。

活动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索求周长的策略让学生能够从心理上走进公园,感受其中的美。

学生可能提出多种保护花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给花坛安上护栏这一方案。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加以肯定和评价。

学生交流。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

师:我们只要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是多少呢?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分小组合作。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这些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花坛一周的长是花坛的什么吗?生回答。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活动四拓展练习,加深巩固。

活动五小结学生分小组合作。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让学生清楚地表达小组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通过大量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自主练习的第1题,学生用笔描出各图形的边线,并估一估有多长。

师:谁能说一说花坛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课桌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黑板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花坛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估测的结果。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了我们学校的花坛的周长。我想同学们会很快买回适合花坛长度的护栏。下面请用你学到的本领来看看这些图形吧。

自主练习的第1题,学生用笔描出各图形的边线,并估一估有多长。

学生做自主练习的第2题。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花坛的周长。

围着花坛一周的长。

三年级数学《周长认识》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悟周长的含义,知道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测量图形各边的长度初步感知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周长的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感知周长。

情境引入:同学们,老师在公园里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1、出示媒体:小猫绕花坛跑了一圈、金龟子绕树叶爬了一圈。

(1)看到了什么?

像小猫、金龟子绕着花坛、树叶跑了“一圈”,我们也可以说它跑了……的一周。(板书:一圈、一周)。

(2)怎么看出来正好跑了一周?

从起点出发,绕着……跑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所以说正好跑了一周。

(3)像这样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媒体配合演示(板书:周长)。

(二)理解周长。

1、出示媒体图:钟面书本封面三角形、红心图。

(1)找物品图形的周长。

(2)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3)描一描图形的周长,完成练习纸上的第一大题。(实物投影反馈核对)。

2、抽象出平面图形。(媒体配合滚动一周长度)。

什么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3、判断:红线部分是下列图形的周长吗?

反馈核对、媒体更正。

(三)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出示三角形。

(1)怎么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三角形的周长其实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和。

(3)测算三角形的周长。

反馈核对,纠错。

2、完成第二大题另外三题。

正六边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小结:平面图形几条边的长度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位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初步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1、重点:会读写小数,并理解小数的含义。

2、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多媒体课件、直尺、练习卷。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来读几个以前学过的整数。(生读498、205、860,读完后贴在黑板上)

(二)情境引入

师:小明邀请我们和他一起去逛超市,一起来看看吧!(出示88页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小数。

2、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小数有几部分组成?(3部分)哪3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怎样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指5。98)这个小数读作五点九八。一起来读一读。(生读两遍)

师:(指0。85)这个小数读作什么?谁来领大家读一读?(指一名学生读,然后其他学生一起跟读)

师:(指2。60)把这个小数读给你的同伴听一听,然后把它的读法写一写,写的时候先把2。60抄下来,然后写读作什么。(实投)

师:(498、205、860)谁给这些整数添上小数点把它变成小数?

师:(找3名同学都添上小数点,其他同学来读)一起读读这个小数。

4、写小数。

5、课中小结。

师:我们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也会读、写小数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6、小数的意义。

(1)(出示米尺)1分米

板书:1分米=米=0。1米

(指0。7米)如果以米作单位,小数点后面的7表示什么?(7分米)

(2)教学厘米

6、学生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0。1、0。3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1个)0。01、0。03、0。18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2个)

师:像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的小数是一位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个数字的是两位小数。

师:你们观察一下,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能写成一位小数?分数是多少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7、解决问题

师: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小数的知识了,你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呢?(课件出示:1米65厘米=()米)我的身高用小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不错,老师出几道题考考你们。

(五)课后小结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出规则图形的周长。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知道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图形的周长。

知道周长的含义。

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并在体验、交流中升华为理性认知。

各种图形,直尺、绳子、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蚂蚁公主》动画片段。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你们想看吗?小蚂蚁上课打瞌睡,老师让它去做做运动。大家仔细来看,这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课件出示)。

你能说说小蚂蚁是怎样做的吗?(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板书:一周边线。

小蚂蚁爬过的路程就是沿着树叶的一周边线。

2.小蚂蚁看到美丽的树叶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不想把树叶的.轮廓描下来?

学生描出p44中“描一描”两片树叶。

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实物投影演示)说说是从哪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树叶一周边线你能找到,那么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你能找到吗?

出示另一幅图(游泳池)学生指出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

4.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口的周长。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什么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呢?(指生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5.那你能说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呢?出示p44中“描一描”两片树叶。

学生看图交流什么是树叶的周长。

二、实践操作。

1.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那么你能指出图形的周长吗?

出示松树和五角星的图形,学生指出图形的周长。

引导学生说清从哪开始,到哪结束的。

2.摸一摸。

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指出来,那么我们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你也能找一找吗?

摸一摸(1)数学书封面的周长。(2)课桌面的周长。

3.描一描。

描出45-1中图形的周长。全班交流。

强调汽车图形的周长。(边线指的是图形最外围的一圈。)。

4.判一判。

出示四个图形,学生判断是不是图形的周长,并说明理由。

5.算一算。

小组合作,量一量图形的周长,并完成表格。在小组活动之前,先看清楚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图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提问:你是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的?(长方形形的周长就是把它四条边加起来的和)。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的?方法: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圆形的周长的?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三、巩固应用。

1.用四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年级《吨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吨的认识。

课前调查吨的有关信息,并摘录下来;搬一搬一袋水泥或一袋大米,并看一看它有多重。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本节课我力图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自主体验的方法,逐步建立1吨的观念。为此,我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中的体验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及举例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生活与吨的密切联系。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的方式初步感受1吨。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的方式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最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各环节中,我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3、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构建"展示自我成就"的舞台。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预备——开始生:(拍手击掌)。

师: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预备——开始生:(拍手击掌)。

师:怎么不拍了?

生1:每人半个苹果怎么拍啊?

师:是啊,这半个苹果,用我们以前学习的数能表示吗?

生: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生:分成的两份必须一样大。

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2份(动画演示)。

师:这样的一份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就可以说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注意这二分之一怎么写?先画中间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整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就在下面写2,因为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在横线上面写1.

师:一起来读这个数。

师:谁来说说这二分之一在这个圆中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这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另外一半又可以怎样表示呢?(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四分之一。

2.生: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3.师:你能来写一写四分之一吗?

4.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四分之一在这块月饼中表示的意义。

5.师总结: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这样的数就叫分数(板书)。

(三)动手操作——折一折。

1.师:我们共同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是否能利用我是为你们准备的这些不同形状的手工纸,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手中那张纸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2.生:动手操作。

3.同桌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你表示的是哪个分数?

4.汇报成果。(把作品贴在黑板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相应位置下)。

5.师: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但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而且能折出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6.生:我折出了八分之一。

7.师:八分之一这可是一个新的分数,快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

8.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八分之一。

10.生:举例(板书:15分之1100分之124分之1)。

1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看来生活中的分数真是数也数不清,也就是有-----生:无数个(板书:……)。

(四)比较分数大小:

1.师:我们认识了分数,并了解了他们表示的意义,下面你能用准确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吗?(出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图)。

2.师:能结合图示,试着比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吗?

3.生: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4.师:再来看下一组(出示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图)。

5.生:三分之一大于五分之一。

6.师:在比较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7.生1:横线下面的数越大,份数就越小。

生2:同样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8.师:你的发现太重要了,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比较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了,你能试着用他的发现,来比较一下黑板上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这三个分数吗?(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

(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二)拓展与延伸:

1、红线长还是蓝线长?(留出红线三分之一和蓝线的二分之一同样长,其他部分遮盖)。

2、各涂色的部分分别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4.拿出盒子中粉笔的二分之一,为什么同样是二分之一,却拿出了不同的'数量?

师: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要学会善于应变,不同问题要不同分析。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的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本单元一开始就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分东西的情境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感受分数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打好基础。

1、结合直观图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正确的读、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感悟数学来自生活,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1、教学中主要采取动手操作、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

2、教学具准备:

学生:每小组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纸片,答题卡一张、圆形纸一张、彩笔一支。

教师:各种图形纸片、一段毛线、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三一班的师生一起去郊游,他们带了很多吃的东西,同学们也帮他们分一分吧。请看大屏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西瓜,分蛋糕等等。

小结:刚才每个同学得到的东西都是同样多的,数学中,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2.课件出示1个苹果,两个小朋友。

教师提问:还能平均分吗?每人得到多少?引出“一半”。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

4、揭示课题:二分之一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1/2的产生,初步建立模型: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它的1/2。

2、动手操作: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表示出长方形的1/2,并与小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得到的1/2。

3、判断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吗?

4、动手操作,创分数。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的。

(3)展示作品,交流成果,重点交流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师:大家创造出这么多分数,他们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想知道吗?

学生自学数学书90页下边的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

3、你知道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估一估,看谁的眼力好。

小结: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2、下面的图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分数,但是,分数家族中只有几分之一吗?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学生交流。

2、布置作业:用几天学到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创造出其他的分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和小数之后,又一个关于数的新的领域。这节课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知识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启发法、演示法、探究法。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

课件、直尺、练习纸。

每个学生2个图形、彩笔、直尺。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1、妞妞和贝贝在野餐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四个苹果、2瓶水,怎么分物。

2、引出: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3、“一半”在数学上用什么来表示?引出课题:认识分数。

二、活动感知,认识二分之一。

1、通过分一个蛋糕,引出分数。

2、刚才我们认识了蛋糕的舟,那长方形的舟乂怎么表示呢?

3、动手折舟,学生作品交流展示。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i。

3、判断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能否用x来表示。(由最后一个判断题引出扌)。

三、深入感知,认识儿分之一。

1、认识几分之一。

(1)、动手折图形,涂色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2)、个别学生作品展示交流。

(3)、小组交流学生作品。

2、教学分数的书写,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以今为例教学分数的书写。

(2)、学生给分数各部分起名字。

3、判断: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练习纸)。

4、估一估。

(1)、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分别估长方形的舟、吉、舌,课件移动,验证。

(2)、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

(3)总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四、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1、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1)、图:法国国旗(+)五角星(彳)巧克力(g)。

(2)、巧克力除了能平均分成8份外,还能怎么分?

同样…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2、瞧,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

(1)、课件演示把初生婴儿的身长(图)平均分成四份,其中头占身高的扌。

(2)、把现在的我的身长(图)平均分成6份,其中头占身高的舟o。

3、播放广告。

(1)、广告的画面能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师总结:给予别人是快乐的,和别人共同分享是快乐的!

一、根据学牛年龄特征,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我利用了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了他们原有的经验,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

二、加强了动手操作,降低了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两次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三、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实际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搜寻素材,如: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有的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比如在“估一估”这个教学环节的最后没有引申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再如,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简洁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止平实、有效、精彩的数学课。

三年级认识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理解关键性词语的意思,如“信息、信息高速路、便捷、网上购物、拍卖、五州四海、电子邮件、羡慕”等。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读懂本课的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和用途及有关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2.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关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学情分析: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和用途,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使用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小黑板、计算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思路及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小结,过渡。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检查学生认识生字情况,(课件1出示词语)比较难理解的通过各种方式理解: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通过肢体语言理解。

3)在实际生活中理解。

2.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情况,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3.评价(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老师评价)。

4.小结,过渡。

三、协作学习,解决疑难。

1.默读课文,试着自己读懂课文。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4.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四、精读课文。

1.再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2。a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b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c请教周围伙伴解决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的旁边打上问号,一会儿告诉老师。)。

2.学生提出问题(简单的老师随即解决)。

3.师生共同归纳问题。

老师随即打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为什么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呢?网络到底神奇在哪儿?(出示课件3)。

4.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以一小组为例,重点说明。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指导朗读,充分利用身边的多媒体辅助工具,例如投影仪,可出示课文内容,用各种方式读:例如指名读,评价,赛读;师范读)。

5.其他小组也可按照这个小组的汇报方法交流,也可有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篇课文给你了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电脑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3.老师出示宽带网,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好的网站,学生也可以自主查阅更多网站,亲身感受宽带网带来的神奇。

4.把自己的知道的网络用处写下来,如果有时间可以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互联网(奇妙)。

查阅信息。

建立联系。

网络购物。

其他用途。

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师:老师昨天买了一把米尺,谁能猜猜这把米尺的价格?(生答略)。

师:现在我公布它的实际价格,(板书:3.85元)它怎么读?

生1:读作“三元八角五分”。

生2:我觉得应该读作“三点八五元”。

……。

师:同学们,这个数就读作“三点八五元”,我们一起读一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数吗?

生:小数。

师:对!这是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二、联系经验,学习读写。

师:谁知道小数里面这个小圆点叫作什么?

生:小数点。

生1:我在商场里看到过小数,因为商品的标价都用小数表示。

生2:我以前去过欧尚超市,那里的商品标价也都是小数。

生3:我在“厘米”上面看到过小数。

师:你在“厘米”上看到过小数,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4:用米尺量身高的时候有小数。

师:他在量身高的时候用到过小数,你们用到过吗?

生:用过!

师:原来我们对小数并不陌生,不仅看到过,也用过!你们想不想再来读一读、写一写小数?(投影出示六个小数:3.05、15.15、9.9、1.35、0.028、4.50)先在自己心里默默地读一遍,再请几位同学依次读给大家听听。

生4:三点零五。

生5:十五点十五。

生6:我认为这个小数应该读作“十五点一五”。

(部分学生认可,其他学生感到迷茫)。

生:十五点一五。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再来写写小数,好吗?(师口报小数学生写,然后同桌相互检查、评价)。

三、突出重点,理解意义。

师:学习小数的知识还需要四把金钥匙,同学们愿意和章老师一起去寻找这四把金钥匙吗?

投影:这是前面两把“金钥匙”。

(1)1角=()/()元(2)1分=()/()元。

师:谁来把这两把“金钥匙”补充完整。

生1:一角等于十分之一元。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一元里面有十个一角,所以一角等于十分之一元。

生2:一分等于一百分之一元,因为一元等于一百分,所以一分等于一百分之一元。

生:想!

师(结合板书):1角等于1/10元,还可以写成0.1元;1分等于1/100元,还可以写成0.01元。

师:现在这两把金钥匙已经完整了,你们从这两把金钥匙中明白了什么?

生3: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生4:小数就是由分数得来的。

生5:十分之一就是零点一,百分之一就是零点零一,或者说零点一就是十分之一,零点零一就是百分之一。

师(手指第一把“金钥匙”):如果是2角应该等于什么呢?自己想好了再举手。

生6:二角等于十分之二元,又等于0.2元。

师(手指第二把“金钥匙”):如果是6分呢?

生7:六分等于一百分之六元,又等于0.06元。

师:看来这两把金钥匙你们都得到了,那第三和第四两把金钥匙看哪些同学自己能获得。

课件显示第三和第四两把“金钥匙”:

(3)1分米=()/()米=()米。

(4)1厘米=()/()米=()米。

(学生思考后汇报)。

生:1分米等于十分之一米,也等于0.1分米。(许多学生有意见)。

生8:最后的单位应该是米,而不是分米,因为1分米不会等于0.1分米的。

师:是呀,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0.1米,而不是0.1分米。

生9:1厘米等于一百分之一米,也等于0.01米。

师:如果是8分米、2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等于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

[评析: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又具有悬念的“四把金钥匙”,在引领学生主动获得“金钥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从易到难,从“扶”到“放”,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直观地感悟到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最后再出示练习让学生尝试,不仅是对小数的进一步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一次再创造行为,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类推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如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能有机地借助直观的图示,将更有利于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四、联系巩固,深化提高。

师:同学们真能干!我们获得了这四把宝贵的金钥匙,现在我们就用这四把金钥匙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请同学们用这四把金钥匙的知识,完成练习上的第一大题。

1.填表:先在数量下面画上横线,再填表,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填,最后同桌交流。

(生独力完成练习,师巡视辅导,然后评价修正)。

2.猜身高。

师:你们真能干!(投影显示姚明打球和站立的几张照片)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

生:姚明!

师:你们知不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投影显示姚明与一个普通身高的人的合影)要求用小数说说。

生1:我觉得姚明身高是2.2米。

生2:他的身高是2.12厘米。

生3:应该是2.12米。

师:对,如果是2.12厘米的话就是2厘米多一点,就该到小人国去了!

生4:可能是2.29米。

生5:可能是2.26米。

生:比两把还要多。(师在墙上量出2.26米的高度)。

生:哇!这么高!

师: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巨人”!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生6:我的身高是1.39米。

……。

师:用小数猜猜章老师有多少高?

生7:我猜是1.71米。

生8:我猜是1.80米。

……。

师:章老师的身高是1.76米。

3.猜价格。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价格竞猜!(投影显示一个可爱的小瓷娃娃,并把实物放在讲台上)用小数猜猜这个可爱的瓷娃娃的价格,章老师想把这个瓷娃娃送给猜得最准的同学。每位同学可以猜两个小数,并请你把猜得的两个小数写在本子上。

生1:我猜是8.5元。

生2:我猜是8.9元。

生3:我猜是7.65元。

……。

师投影显示正确价格:7.60元。

4.了解古代小数。

生1:3.5。

生2:3.25。

生3:3.05。

……。

师(投影显示):它表示3.25。再来看一看外国古代的小数是怎样写的。(投影显示:3⊙2①5②)。

生(诧异地议论纷纷):啊?是这样的啊?

……。

师:数学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如小数的记数,中外的数学家通过不断的改进,最终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最简捷的方法。

5.组数比赛。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比赛,看谁能够写得最多。

(投影显示题目:用3、0、9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生写小数,然后交流展示。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真好!说说你今天的收获。(生答略)章老师要留一个小作业给大家,请同学们回家后去搜集三个小数,并写清楚是从哪里搜集到的。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过小数的认识后,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个小数,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作业:自己完成课本例2的填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认识秒教学设计

认知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认识计算机主要部件的作用。

掌握开关机的正确方法。

掌握鼠标单击和滑动基本操作。

对window桌面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

意识到正确开关机的重要性。

意识到有效利用计算机必须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

【教学内容】。

计算机的组成。

开机操作。

鼠标单击操作。

关机操作。

【教学难点】。

计算机的正确开关机的操作顺序。

鼠标单击操作。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计算机技术的启蒙知识,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鼠标使用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使枯燥的基本技能训练趣味化,使学生尽快熟练地正确使用鼠标。

本课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操作练习,因此上课时应再次重申机房规则,并在教学中强调正确开、关机的重要性。

关于计算机的组成部件,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以及音箱等。掌握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是正确使用计算机和后续学习的基础,建议在教学中增加“光驱”的介绍,并适当组织游戏强化学生的认知效果。

正常启动windows系统后,学生由于好奇,一般都会试探地做出移动、单击鼠标的动作。根据学生的这种认知特性,教材在这里适时地安排了鼠标操作方面的内容。为了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类练习或游戏(如教材后的练习题)强调鼠标“拖动”和“单击”的操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先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以理解教师的一些指导用语;然后通过示范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掌握开机、鼠标单击操作、关机的基本方法;同时提供一些练习以巩固习得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机,而且知道了计算机本领很大。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无处不在,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正式开始接触计算机。

二、计算机的组成。

(一)示范讲解。

师:但是在我们接触计算机之前,先了解一下计算机都由哪些部分组成。

(以多媒体课件和实际设备辅助讲解)。

(二)游戏。

师:老师已经把计算机的组成介绍给大家了,现在就让我们来玩一个开火车游戏,小朋友要说出老师指的是计算机的哪个部件。好,我们现在开始!

(以一列为一个小组,让各小组学生顺序回答部件的名称。对回答流畅的小组,让全班同学击掌鼓励。如果发现学生对各部件掌握得不是很好,就让相邻小组学生充当提问教师,全班同学做裁判,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组成部件的认识;如果发现学生已经掌握得较好,则用一些其他外型的计算机如笔记本和掌上型计算机来提问学生。)。

三、开机操作。

师:好了,现在是时候让计算机来认识我们了。可是大家前面的计算机现在还没有启动,也就是说,还没有开机呢,所以我们从显示器上看不到任何东西。怎么办呢?大家注意看老师的操作!

(边讲解边操作)。

师:第一步是让计算机“睁开眼睛”,办法就是按下显示器电源开关,接通显示器的电源;(同时提醒学生看电源指示灯的颜色变化)。

第二步是让计算机的“大脑”开动起来,办法就是按下主机箱的电源开关,接通主机箱的电源。(同时提醒学生看电源指示灯的颜色变化)。

(学生操作)。

师:计算机“睁开了眼睛”,而且开动了“大脑”,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windows2000professional的用户登录界面)。

师:这是计算机想认识你的第一步。

(引导学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并敲入键盘上的回车键。)。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机步骤)。

四、鼠标滑动和单击操作。

师(边讲解边演示):开机后,大家会看到计算机的“桌面”。桌面上有什么呢?

(生答)。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正错误的鼠标使用方式)。

师(边讲解边演示):将鼠标指针移到“开始按钮”上,按一下左键后,立即松开,看看有什么变化?鼠标单击就表示按一下鼠标左键。

(运行windows2000professional附件的计算器应用程序,练习单击操作)。

三年级《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1.结合事物或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一些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周长的含义。

突破方法:在“围一围”“议一议”“量一量”“试一试”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具体活动中,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法:

迁移类推、动手实践和观察法。

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多媒体课件、手帕、树叶、线、直尺。

树叶、线、直尺。

一、创设情景。

教师讲述《新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第一次赛跑,小兔子由于过于骄傲和轻视对手意外的失败了,这一次它决定要认真的和小乌龟重赛一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播放《新龟兔赛跑》的.动画。(小兔子沿着跑道的外圈跑,而小乌龟却沿着跑道的内圈跑,小乌龟再次胜出。)。

教师:小乌龟为什么能再次取得胜利?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有的同学说小乌龟跑得路比小兔子短一些,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感受周长:。

请学生小组合作在老师发给的跑道图上用红笔描出小乌龟的路线,再用蓝笔描出小兔子的路线。

教师介绍:小乌龟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内圈的周长。

小兔子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外圈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围一围。

(1)(出示手帕)师: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

生:手帕。

师:对,老师觉得这个手帕不够漂亮,想让手帕变漂亮些,于是要给它镶上花边,你知道该镶在什么地方吗?哪位同学能上来告诉老师,帮帮老师的忙。指名上台指出:花边应镶在手帕边沿。

学生上台演示。

师:同学在镶花边的时候,刚好围了手帕的一圈,一圈呢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周。老师现在把同学镶的花边用线画出来。从这一点开始围手帕刚好一周回到原来这个点上,这条线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教师课件出示:围手帕一周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书上例1,动笔画出桌布的周长。画好之后,同桌互相检查。

(2)(出示树叶)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树叶)谁来指出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演示。

师: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生:我是从树叶这点开始沿着它的边围一周。(教师出示课件围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2、启发联想。

生1:围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的周长。

生2:围水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水桶面的周长。

生3:围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

3、摸一摸。

师:我们用手指了周长,那同学们我们能摸一摸周长吗?

生:能。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的周长,那你们能试着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吗?(教师板书:摸)。

师:课本封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手帕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各不相同。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它们,可以概括为?(图形)。

那也就是说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形哪些是它的周长?

师:为什么第一个和第三个不是它的周长?

生1:第一个图形围多了。

生2:第三个图形没有围满一周,也就是围少了。

师:围图形周长时,一定要注意是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4、量一量。

同桌交流合作。

指名汇报:

生:我量出的树叶周长是26厘米,我们先用线围树叶一周,再用直尺量线的长度。

请同学们看到书上例2。

追问:刚刚我们量了树叶的周长,那你能想办法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演示交流。

(3)代表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先量了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

生2:我们是用线直接沿着长方形的边围了一周,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它的周长。

5、试一试。

动手比较图形一和图形二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8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内容?

生:周长。

师:什么是周长?

生: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在围图形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只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板书设计: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2.经历摸一摸,比一比,算一算的操作活动过程,理解周长的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