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浅谈中国民族音乐论文大全(20篇)

时间:2023-11-13 07:55:43 作者:影墨 优质浅谈中国民族音乐论文大全(20篇)

范本包含了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提高写作的质量。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进步。

浅谈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论文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铁矿粉造块、炼铁、炼钢、连铸等生产一线的岗位操作,主要生产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冶炼生产组织、技术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分析和检验等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比较狭窄,但狭窄并不意味着工作没有前途,在有色金属冶炼厂、制取金属化合物的化工厂或试剂厂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可以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喜悦;在有色冶金研究设计院(所)、环境保护研究单位、学校,从事生产组织、科研。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江西理工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科技大学、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等。

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探讨论文

民族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本身不仅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很好地表达思想情感,时而低沉缓慢、时而慷慨激昂的民族音乐,可以将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华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情感元素。

浅谈中国退休金会计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有关部门预计我国的人口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2050年老龄人口将上升到全国人口的28%以上。当前,我国以约占世界5%的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着世界20%的老人。提供真实、完善、及时的会计信息,满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需要,对解决我国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退休金会计亦称养老金会计,是反映退休金资产、基金、负债和成本等事项的会计处理及报告程序。退休金的会计处理视退休办法而定。

对退休金性质的理解主要有二种观点:

一是社会福利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职工在职时领取工资得到报酬,这是按劳分配的体现;职工退休后领取退休金则是一种社会福利,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这种观点体现在会计处理上,就是将退休金作为费用列入“营业外支出”,且在平时不计提,只是在实际发生支付时才加以确认。我国原来实行的职工退休工资制度就是典型的社会福利观点,而对职工退休工资的会计处理就是根据这种观点来进行的。

二是劳动报酬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这一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照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

退休金计划指一种企业和职工之间关于职工退休后退休金支付的协议,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按协议上规定的方法,计算给付一定的退休金。企业将退休金计划作为其对职工工资报酬计划的一部分。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退休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退休金会计准则规范退休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退休金会计制度。

当期退休金的计提作为“统账结合”的基本退休金,企业只需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加养老保险有关费用之和的一定比例提取拨付给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企业每期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拨付的基本退休金,只需在提取时计入当期损益,列入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也可考虑借鉴国际惯例,设置“退休金费用”账户,专门核算计提的退休金费用。对以前年度基本退休金的`补提。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制度转轨时期,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补偿。为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运转,同时为了维护职工享受正当的基本养老保险权利,就应该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进行补充计提。至于补提的资金来源及方式如何,补提多少,补提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计入成本费用等,是个复杂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企业补充退休金费用的确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企业股份制改革与科学管理模式的引进,应把退休金的“社会福利观”逐渐向“劳动报酬观”转变,把退休金理解为递延工资;因此,在企业的会计处理中,退休金由营业外支出,向企业的当期成本转变。同时由于考虑社会稳定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贡献,世界各国会计界普遍接受企业有义务为职工提存退休金,现行退休金会计核算也是建立在此观点的基础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我国理论界关于退休金的性质也有过争论。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普遍持社会福利的观点,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讨论退休金的性质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退休金的劳动报酬观最终将得到理论界的认同。

浅谈保护继承好民族音乐重要性论文

摘要:我国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地域色彩鲜明,情感内容丰富,体现了各朝各代人民的情感、意志和追求,是富有东方魅力的文化瑰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日渐多样,多元音乐亦大行其道,民族音乐的光辉难免遭受掩盖。青少年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自我、发展独立性的过渡期,引导他们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和思考,认识其独特性和宝贵性,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青少年;保护;传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如果从1986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的骨笛的年代开始算起,我国可考的音乐文化大约有80的历史。这长长的音乐文化史恰似一部史志典籍,不仅记载了历朝历代乃至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成为了历史变更的写照,具有重要文献参考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一辈辈华夏子孙的音乐审美和情趣,是富有东方魅力的文化瑰宝。

一、我国民族音乐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我国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地域色彩鲜明,情感内容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收集保存下来的各族民歌就多达30余万首,民间歌舞17636种,还有不计其数的民间器乐曲、说唱曲种、传统戏曲和民间乐器。由于数量庞大,只能择而论之。如汉族民歌,另又包含号子、山歌和小调。号子再细化又可以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等等。号子的众多种类也是由不同劳动方式所决定的。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生态环境、民族语言以及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各不相同的特色,民族本身音乐也是多姿多彩,单单汉族民歌与歌舞的“色彩区”就可以划分为东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江淮色彩区、湘鄂色彩区、西南色彩区、闽粤台色彩区、江南色彩区七大类。民族音乐内容包罗万象,有描写自然景物、记述民间习俗、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欢庆节日、表达男女爱情及家庭琐事的作品,有深刻反映封建社会中农民和地主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还有热情赞美了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等等。然而,90后的高中青少年群体绝大多数热衷于西方流行音乐,对自己传统的民族音乐却了解泛泛、热情不高,青少年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自我、发展独立性的过渡期,引导他们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和思考,认识其独特性和宝贵性,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前文当中所提到的我国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值得青少年去学习的。青少年从中可以感受音乐的情境美、韵律美、思想美,感受中华民族久远的灿烂文明、鲜明的时代风貌和鲜活的人文气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文化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是民族的“根”。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对“根”的保护和浇灌。其次,理解多元音乐文化,需要先从了解本民族音乐开始。

(一)音乐的多样性是必然的。“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音乐的民族性质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没有不受民族特质约束的文化,也没有绝对脱离民族根基的音乐。”对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域的人民生产生活的本土性和差异性的.客观存在造成了多元音乐文化的必然性。

(二)推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只有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才意味着尊重各民族的生活和情感,才有利于社会和谐,也才能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三)要从了解本民族音乐做起。民族音乐是根基,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具备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特征。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学好民族音乐能让我们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浪潮中站住脚跟,在比较对照中识别和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帮助理解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的各种音乐文化、音乐行为。

三、高中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特殊性。

高中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两点,包括教育模式和教育对象。学校教育是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概念,是有组织有制度的专门系统的教育。如果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多少带有一点偶然性的话,那么学校教育则是全面而深刻的。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有助于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其次,高中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时期不仅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自我,发展独立性的过渡期。个人在儿童期间对事物的观察带有随意、零散、肤浅的特点,想象力缺乏稳定性和合理性,而青少年时期个人则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多种不同的认知思维策略,从多个角度和观点看待问题、认识事物,并在现实基础上进行逻辑思考。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处于社会角色突变期的青少年开始产生社会性自我确定的思考。社会性自我确定包括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应该发挥的社会作用,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与此相应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这种思考最终会促成比较稳定和系统的价值观念。基于这个道理,教育部门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在青少年群体中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增进学生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正确观念及主人翁意识。最后,学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对青少年本身也是有着独到的益处的。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民族音乐教育以民歌教育为主体,辅以器乐曲、戏曲和民间歌舞音乐等。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助于丰富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培养青少年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此外,通过课堂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来认识、理解民族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这也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音乐文化素养。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与文明互相碰撞融合,越来越多的音乐形式不断呈现,多元音乐文化大当其道,音乐现象光怪陆离,夺人眼球。与此同时,民族音乐在某些方面的创新和传承,也存在自己的困境和弊端,有的创新甚至遭来音乐人士和人民群众的质疑和批驳。这也给热爱着民族音乐的人们带来了忧患和思考——中国的民族音乐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民族音乐的道路应该要怎么走下去。

参考文献:。

[1]李野艺.对我国民族音乐现状的喜与忧[j].戏剧之家,(7).

[2]陈自勤.关于音乐传承基本方式的思考[j].人民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论文【】

:新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但随着社会进步,文化生态的改变,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呈现出失去文化空间,传承人后继无人等状况。对此,要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识分析,接受民族音乐文化随社会变迁而变迁的规律,尊重传统,允许改变,包容创新,才是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新疆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提出,是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文化学和生态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它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引起内部的社会变迁或进化变革。但是,它还结合变革的其他过程来分析这些适应。文化生态学理论普遍认为,文化并不是受某一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而是在多种复杂的变量的交叉影响下出现的。”[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发展,而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的取代则导致了农耕文化的日益破坏,原本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急剧变化,致使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随着西部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进程,新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也发生着巨变,很多音乐形式因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正在消失。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必定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地域、历史等风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创造的具有生态适应性特征、各种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文化方式和文化状态。

生产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赖以生存的固有生产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生活习俗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原生态民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那些以特定的生产劳动为依托的一些民族特有的传统音乐体裁,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失去了其继续生存的根基,如新疆库车地区,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即兴编创的歌曲,如《犁地歌》《割麦歌》《麦场歌》《赶车歌》等多为散板,篇幅短小、节奏自由、气息悠长。据当地人反映,这些劳动歌曲和生活习俗歌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比较盛行,但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现代化耕作技术所取代,如今能够演唱生产劳动歌曲和生活习俗歌曲者已凤毛麟角,只有少数6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演唱两三首犁地歌、割麦、赶车歌,中年人能够演唱一至两首歌已实属不易,年轻人基本不会唱,生产劳动歌曲已濒临灭绝。作为无形遗产的传统音乐,载负于有形的人而存在。传承人老龄化却后继无人的现状,是目前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特别是70岁以上的传承人,他们昔日所经历体验的音乐记忆以及所持有的精绝技艺,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尘封,永久锁定在他们的脑海里。而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受现代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价值观的改变、母语的缺失,使得他们不能承袭祖辈留下来的音乐遗产。新疆传统民族音乐不能为当地的年轻人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另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外来的流行音乐。审美观念的不同和变化,本民族传统音乐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人,因此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识新疆民族音乐现状,民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是随着其赖以生存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一味地保护、传承民族音乐的原生性,实则是有违社会发展规律,有违文化与环境相互适应关系规律的。少数民族音乐原本以自然传承的方式生存于民间,现代社会原有的传承方式和生存机制逐渐被边缘化,一少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在转型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现代社会,能够将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凭借市场完成自身的延续传承和发展。但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虽然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却难以与市场结合,在民间传承中优胜劣汰。因此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应被认为是保护遗产的正确方式,发展可以不断出新,保护则应当尽量追求其原真性,音乐功能可以转型,但音乐形态本身不应发生太多改变。民间的自然传承也应当尊重传统,努力把握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容许在传承过程中有部分的改变,如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结合的新兴的民族音乐种类,也逐渐走进民间生活,而这恰恰是适应环境的表现,因此需要对其以包容的态度。这样,一方面增强民族音乐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激发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尽量保持原有的音乐样态,跟随文化生态环境而逐渐变迁。旧的传统不会被原样重复,新的环境又会使新模式不断加入进来,所以文化只能是一个开放、流动和与时俱进的体系。过去,我们孤立的看待传统文化,我们认为传统与现代是对立的,实际上,在当今世界里,往往是现代里包容着传统,传统里也融入了现代。“传统是一条河流”,在文化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传统也在日渐更替,因此对于新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文化生态环境才是可寻规律。

[1]崔明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

[2]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

浅谈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论文

由于一般企业的正常操作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变压器数量较多,这就导致了整体电力容量的增加,由此一来,电力资源的耗损也成倍增加,因此需要对变压器进行相应的改造,才能够达到降低电力能源消耗的目的,冶金联合企业也不例外。在冶金联合企业电力节能技术内容中,对冶金联合企业中用电变压器进行相应的改造,能够起到一定的电力节能作用,对于冶金联合企业当中的变压器进行改造的基本理念是减少变压器的数量增加变压器的容量,进而提升变压器的运行效率,对于冶金联合企业的用电系统来说,其整个用电系统的核心就是对于变压器的应用,并且变压器也是在整个用电系统当中的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样的系统维持着各大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对其进行香的感受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变压器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而提高冶金联合企业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能源进行节约,目前,对于变压器进行改造的策略已经有相关企业进行了实验操作,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由此看来,这样的节能技术手段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2.2对用电计划进行整改。

在冶金联合企业当中对于硬件计划进行相应的改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资源进行节约,这种节约方法,在用电节约技术当中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对于用电计划进行改变时首先要注重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用电计划要制定的适当合理,第二用电计划设定要符合当下的实际需求。第三在于对用电计划进行重新设定时,需要将原有的用电计划进行对比,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原有计划的整改,进而提升整体的用电效率,同时对硬件计划进行相知定时,需要具有专业的'用电计划设定人员,只根据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对用电计划进行重新设定,这样才能保证用电计划的实际应用性和专业性。

2.3优化用电环境。

对于冶金联合行业来说,其本身行业所应用的技术设备相对较多,用电范围相对较广,同时,由于冶金联合企业中的电力网逐渐扩散,这就导致冶金联合企业中的电力电子设备也开始逐渐的被运用到电网的建设当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非线性负荷也随之增加,正是由于这些电子设备的运用,致使大量的谐波也开始产生,这些谐波对于电网中的正弦波的电压以及电流波形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后,其所导致的畸变就会逐渐的干预地到冶金联合企业电网供电质量。因此,对其应用电力节约技术时,降低运行过程中的非线性负荷,减少大量谐波的产生,完成对用电环境的优化,这样的优化不仅仅只是在设备上进行相应的技术提升,还需要针对于整体的电网进行进一步的升级,进而保障系统对于电力的应用消耗率达到最低,同时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将技术设备的用电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后,同时也优化整体的运行操作环境,对于冶金联合企业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用电节能技术在冶金联合企业当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用电节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冶金联合企业的效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其能够大大降低冶金联合企业的成本支出,进而提高冶金联合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通过相关的技术改造也能够提高冶金联合企业的电力能源利用率,在保证冶金联合企业正常运行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运行效率,为冶金联合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我国创造良好的电力能源节约榜样,进而促进其它行业对于电力能源的节约与应用,遵循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策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用电节能技术能够为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进而保障在未来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当中,我国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作者:朱凤新单位:无锡市东方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探讨论文

中华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民间音乐不断发展传承,流传至今的许多民族民间音乐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美也表现在许多方面,有些少数民族音乐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优美、壮美之感;有些少数民族音乐蕴含着一种悲剧美、喜剧美等。静心听一曲蒙古族歌曲,亦如站在苍茫草原上,感受着美丽大自然的壮美,如倾听“呼麦”,有一种亲临高山之感。我国疆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由于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都会产生出不同的民族音乐,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正是因为文化氛围不一样,音乐审美的内涵才更加丰富。二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各民族文化不同,其民族音乐也可以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以现存的少数民族音乐为基础,不仅可以追溯考证其民族音乐历史,还可以追溯考证其民族发展史,民族音乐的考证价值是其他史料无可替代的。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这一时期流行的音乐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色,如高昌乐、西凉乐、鲜卑乐、龟兹乐等,都有着明显的民族融合的痕迹,中华文明史上的优秀作品《救勒歌》,更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音乐文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宫廷音乐中有很多少数民族音乐。因此,通过对某民族音乐的研究,可以了解更多民族间分化、融合的历史,研究少数民族音乐音乐史,可以进一步明确民族的族源关系,可以说,民族音乐可以作为历史考察的另一面镜子。三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极高的哲学价值。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歌谣,反映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各民族的先民们通过歌谣表达情感,表达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寄托自己的愿望。元代蒙古族的宴歌《茫茫大海》,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表达哲学思想的歌谣,这首歌不仅劝诫人们要遵循宇宙变化规律,还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要“齐心团结紧密合作”,如果“听信谗言和相互猜忌”,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从哲学的角度表达了辨证和唯物主义宇宙观。

(一)民歌音乐中的爱国之情与思乡之情。

中华民族音乐不仅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作为古老的世界文明古国,许多民族音乐都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抒发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故乡土地的眷顾和留念之情,如:《歌唱祖国》《多情的土地》《义勇军进行曲》等。尤其是上个世纪,涌现出了许多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民歌。《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民族危亡时刻涌现出来的民族歌曲,充满激昂的旋律,震撼的音乐效果,饱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新祖国成立后,民族歌曲获得了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歌颂祖国新环境、新气象的歌曲,如《歌唱祖国》等,解放后,将人们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于故乡的情感,中国人有着特别的理解,在人们的心中,故乡永远是美好的,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给我们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在外漂泊,游子的内心也深深眷恋着故乡。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情感,许多人都喜欢通过歌曲来倾诉衷肠,如《孔雀东南飞》《嘎达梅林》《谁不说俺家乡好》《歌唱美丽的家乡》等,在展现故乡情方面,民族歌曲可以展现出独特的功效,在华夏这片领土中,“乡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思乡之情,恋乡之情,体现这一情感的歌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恬静之美。

(二)民歌音乐中的亲情、友情、爱情。

家庭给人带来的温暖,在外流浪时,家是一种幸福的期盼,亲情可以给人们以心理上的慰藉。民族歌曲赞美亲情,就是用爱来感化每一个人,从小家到大家,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就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表现亲情方面,民族歌曲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一种是广义的,比较广义的亲情歌颂更容易获得人们的理解,使人们产生共鸣,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亲情的亲切。“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友情与亲情一样,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歌颂友情的民族音乐,乐曲一般比较平稳、流畅,不像表现爱国之情那样豪迈,像《朋友》《朋友的酒》等歌曲,让我们在欣赏之余可以感受浓浓的情谊。爱情是个不朽的话题,在民族歌曲中,表现爱情主题的歌曲也非常多,这类歌曲相对欢快、乐曲悠扬,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如《康定情歌》《绣荷包》等表现青年男女间爱情的民族小调,蕴涵的美感深刻地影响着许多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王超慧.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象中引发的思考——当代科学视野中的音乐传承现象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06).

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探讨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其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精神意义上说是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同时又具有广阔的覆盖性,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方面的成就更影响持久,这些文化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随着技术迅速的发展和全球市场化的扩展,世界各地区包括中国的地域固有文化也在逐渐地消失。而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区的自然、风土、生态等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历史积聚形成的特定的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心理、创作内容、创作形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不管形式如何,材料为何,其中或多或少都蕴含着中国的传统人文哲学思想,其中最主要的包括老庄哲学、魏晋玄学及儒释道哲学。中国当代艺术是用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去表现最为传统的哲学思想,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得以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当代艺术使中国传统哲学得以传承和延续,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使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地域性、民族性。

儒、释、道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千百年正是来儒释道哲学滋养着中华民族,三者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道陵根据《老子》《庄子》创立的,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都揉和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佛教传入我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也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

老庄哲学的精髓在于具有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提醒人们应当领悟到:不要总是以常人的思维行事,比如,以大制小、以强胜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这不是妙法,而是常人的拙法,凡事应当尽量追求四两拨千斤、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这才是妙法。老庄的智慧在当代艺术家的很多作品中有极强的体现。比如徐冰,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游戏感,显示了这位艺术家的机智、幽默,及超出常人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在他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老庄哲学的智慧。比如《地书》,全书的编著历时七年,徐冰经过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通篇没有一个文字,书中全是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描写,妙趣横生地记录下现代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这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可以读懂。其实书中的各种符号是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是我们都习以为常的,然而徐冰能将这些最普通的符号连贯成一个情境,机智、幽默、准确。还有他的作品《凤凰》,是他鲜有的公共艺术作品,作品采用的是建筑业的废料,一堆建筑垃圾构成了带有中国汉代特色的凤凰形象。用最低廉的材料来创造美好的形象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特征,例如农民画、木板年画等等,然而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材料属性造成一种形式上的比较,粗糙低廉反衬高贵与辉煌。

浅谈中国退休金会计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有关部门预计我国的人口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2050年老龄人口将上升到全国人口的28%以上。当前,我国以约占世界5%的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着世界20%的老人。提供真实、完善、及时的会计信息,满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需要,对解决我国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退休金会计亦称养老金会计,是反映退休金资产、基金、负债和成本等事项的会计处理及报告程序。退休金的会计处理视退休办法而定。

对退休金性质的理解主要有二种观点:

一是社会福利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职工在职时领取工资得到报酬,这是按劳分配的体现;职工退休后领取退休金则是一种社会福利,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这种观点体现在会计处理上,就是将退休金作为费用列入“营业外支出”,且在平时不计提,只是在实际发生支付时才加以确认。我国原来实行的职工退休工资制度就是典型的社会福利观点,而对职工退休工资的会计处理就是根据这种观点来进行的。

二是劳动报酬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这一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照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

退休金计划指一种企业和职工之间关于职工退休后退休金支付的协议,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按协议上规定的方法,计算给付一定的退休金。企业将退休金计划作为其对职工工资报酬计划的一部分。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退休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退休金会计准则规范退休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退休金会计制度。

当期退休金的计提作为“统账结合”的基本退休金,企业只需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加养老保险有关费用之和的一定比例提取拨付给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企业每期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拨付的.基本退休金,只需在提取时计入当期损益,列入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也可考虑借鉴国际惯例,设置“退休金费用”账户,专门核算计提的退休金费用。对以前年度基本退休金的补提。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制度转轨时期,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补偿。为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运转,同时为了维护职工享受正当的基本养老保险权利,就应该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进行补充计提。至于补提的资金来源及方式如何,补提多少,补提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计入成本费用等,是个复杂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企业补充退休金费用的确认。

企业补充退休金由企业按国家规定,在按时足额缴纳基本退休金后,根据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由企业与职工共同协商确定退休金的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及经办机构等。我国企业补充退休金的给付形式是规定缴费制,补充退休金费用也应按规定缴费制来确定。企业为补充退休金个人账户的供款,一般按照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可以规定较高的供款水平。因此企业各期应确认的补充退休金费用通常就是当期应计提数。如何对补充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我国还没有明确规定。然而企业的补充退休金计划属于半强制性的,它不同于强制性的基本退休金计划,如果对补充退休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做必要的引导与约束,一些企业就可能巧立名目,以给职工计提补充退休金费用之名,故意转移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企业股份制改革与科学管理模式的引进,应把退休金的“社会福利观”逐渐向“劳动报酬观”转变,把退休金理解为递延工资;因此,在企业的会计处理中,退休金由营业外支出,向企业的当期成本转变。同时由于考虑社会稳定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贡献,世界各国会计界普遍接受企业有义务为职工提存退休金,现行退休金会计核算也是建立在此观点的基础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我国理论界关于退休金的性质也有过争论。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普遍持社会福利的观点,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讨论退休金的性质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退休金的劳动报酬观最终将得到理论界的认同。

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是和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一起由财政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筹,按照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的。对于企业来说,应按期足额地向社会保障基金拨付。在此,就有一个退休金费用的确认问题。按照当今企业退休金会计的国际惯例,退休金费用的确认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企业应作为当期的退休金负债。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企业参考。为此,企业应该设置“退休金费用”、“应付退休金(负债)”或相应的科目,每期计提退休金时,应按计提的金额借记“退休金费用”,贷记“应付退休金”,向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付退休金时,按拨付的金额借记“应付退休金”,贷记“银行存款”。

对退休金费用的计量,一般采用保险统计估计方法,具体估计方法很多。因此,为了避免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确认的退休金费用所产生的差异而导致相关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有必要通过会计准则对企业在计量退休金负债、费用时所应用的方法做出规定。目前,国外应用于会计核算的保险统计估计法基本上有两类:一类可归为成本分配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估计出的职工退休时可领取的全部退休金,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条件下,分配到各个会计期间,同时使得各期间的退休金成本与利息成本总和等于职工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总额。另一类是利益分配法,其思路是将职工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服务而取得的退休金折算为退休日的现值,并以该现值为服务成本,各期现值的总和即为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全部退休金。我国在制定退休金会计准则时,可以参考国外的这些做法。

1.当期发生的“退休金费用”,应在当期损益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下列示;

2.当期“预付退休金费用”作为资产在当期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项目下列示;

3.本期已计提、尚未拨付的退休金,作为“应付退休金”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或长期负债项目下列示。

另外,由于退休金是一种“递延劳动报酬”,企业对退休金负债及拨付的基金资产经常会由于一些不确定事项的发生而加以延期确认,这就使得在退休金会计处理中,一些及时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体现。因此有必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这类信息进行披露,如尚未摊销的前期服务成本、尚未摊销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摊销的方法等。

同时,由于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退休金费用”、“退休金负债”等项目的金额是非常概括的数字,因此,与这一数字相关的一些项目,如:退休金计划的类型、职工参加退休金计划的情况、退休金费用、利益等计量所采用的保险统计估计方法、拨付退休金的方式以及当期退休金费用的构成等,也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资本市场、税收制度和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和西方国家都有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中西方在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并适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绝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准则蓝本。为提高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质量,应制定既适应于我国实际情况又与国际趋同的年金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彭洋.我国企业退休金会计问题研究.中南大学,,(9).

[2]吴华建.我国企业退休金会计研究.暨南大学,,(13).

[3]林克利.退休金会计研究及借鉴.四川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3):34.

[4]金彦.浅谈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6(4).6.

[5]丁庭选.我国退休金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5(04).56.

浅谈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论文

中国冶金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采石和烧陶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已经能利用近千度高温的陶窑烧制陶器,同时也对木炭的性能逐渐熟悉,因此具备了熔铸、锻打和冶金的基本条件。采石时不断发现各种金属矿石!烧陶窑为金属的冶铸准备了高温炉和炉内冶炼矿石的技术。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五千年的青铜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发现的早期铜器和铜渣等都是冶金技术诞生的标志。

中国冶炼技术的起源和中国一门古老的技艺炼丹术有很大的渊源,炼丹术是封建时期帝王和贵族所追求的,因此当时很多的炼丹术士也就是道士很受封建统治者的p识。而道士的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或发财致富,这迎合了一些帝王、贵族的欲望,从而得到他们的鼓励和资助。

我们现在将古代的炼丹术和现代的冶金技术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一直被人们冠以迷信色彩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竟然使我们国家成为了历史上最早掌握冶炼技术的国家。首先,从原料上讲,炼丹术所用的原料是某些金属和非金属矿物,金属冶炼用的原料也是金属的矿物,不同之处就是现在用来冶炼金属的矿物我们都是通过了一系列的.采矿选矿操作,来提高矿石的品味,以获得质量更好的金属,所以从原料上来讲,古代的炼丹术和现代的冶金技术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从冶炼工艺上讲,古代的炼丹术在术士们的不断发展后,也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术语,据记载,炼丹分「火法」与「水法」两种。(1)火法包括段、炼、炙、熔、抽、飞、伏;(2)水法包括化、淋、封、煮、熬、养、浇、渍。

炼丹术中的火法和水法技术刚好和我们现在的冶金技术中的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相对应,火法冶金是指在高温下应用冶金炉把有价金属和精矿中的大量脉石分离开的各种作业。火法冶炼所采用的步骤有焙烧、熔炼、吹炼、火法精炼、电解精炼以及化学精炼。电解精炼可以使用火法冶金炼出来的金属达到较高的纯度。这些操作和火法炼丹术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火法炼丹是在加热高温下进行的一种作业,火法冶金也是在高温下进行的一种冶炼技术,它的加热溶解工序,也就是【炼】和【融】,和火法冶金焙【烧熔】炼相对应,其后的工序【抽】【飞】作用是提纯丹药,又和我们现代的火法冶金的【精炼】相对应,最后一道工序【伏】的作用是使药物变性,即获得一些特殊的性能,这和我们火法冶金中的【合金化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冶炼技术还有一种叫湿法冶金又称水法冶金,它的工艺流程可以概括为:利用某种溶剂,借助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水解及络合等反应,对原料中的金属进行提取和分离的冶金过程,与传统的火法冶金同属于提取冶金或化学冶金。

当炼丹术盛行的时候,一个道士在清理炼丹失败的丹炉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块东西,它质地坚硬,具有好看的光泽,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金属,可能是铁,也可能是青铜。把它打制成一件工具或者武器都比其他的材质的性能要好的多。偶然的金属矿物和古代的燃料-木炭的一次偶遇,发生了一个当时人们无法解释的反应--还原反应,就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冶金技术。随着最早的供风设备--风箱的出现,使得冶炼技术有了一次大的飞跃,金属也成为了使用比较广泛的材料之一,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冶炼技术和工艺。

(一)青铜时代的辉煌。

1.【夏朝】二里头文化开始。

2.【商周】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

(二)铁器时代的奇迹。

1.冶铁工艺。

(1)【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块炼钢)的技术,堪称奇迹!(2)【南北朝】发明更先进的灌钢法,生产出更优质的钢。

2.冶铁燃料。

(1)【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2)【北宋】用煤冶铁很普遍。(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4)【明朝】流行开来。

3.标志文物。

(1)商代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832.84千克。(2)四羊方尊---商晚期的贮酒器。(3)东汉:马踏飞燕。(4)西周:象尊。

这些成就都比欧洲同类技术的出现早了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这是值得我们应以自豪的,但是中国封建统治几千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最后都成为了西方殖民统治者打开中国大门的工具,“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只是拿它来放鞭炮”,这句话说明了我们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统治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冶金技术也不例外,我们多年前就掌握了这门技术,但是真正把它用于工业和生产,却比欧洲晚了很多年,中国的钢铁企业真正起步是在解放之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冶金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新时代冶金技术学习者的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在感叹祖先们创造这门奇特技艺的同时,更应该为它的发展创新不断努力,使它真正成为富民强国的一门技术。

参考文献。

[1]杨赤.有色金属冶炼的在线检测技术[j].工业计量,(5).

浅谈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论文

中国的冶金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国的钢铁产量是世界第一,许多有色金属产量也是第一,所以需要的人才量也是很大的,这个专业的就业率是非常不错的,一般的毕业生都是适应力比较强,工作比较好找。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冶金技术专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计算机技术在冶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就使得学生在大学里就要逐步接触并掌握到丰富而实用的计算机知识。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同时赋予他许多封建礼仪进行约束;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中国历史上呼唤清官,一旦出现便歌之颂之,并为之产生崇拜。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与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这一现象也视为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宗教则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极端的理想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极度理想主义也因之产生,它也有神,只不过其所造之神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化身的,而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充当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国历史上造神运动层出不穷,直至今天。或者说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财神、药神、灶神、妈祖等,都被视为神而被崇拜。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是绝对地追求适用,而杜绝一切的不实用的东西。从中国的科技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先秦时期墨家的有关光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没有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中国没有产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当然炼丹术在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也很发达,其中确实包含有化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而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如蒸汽机没有在中国被发明。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明是在中国人手中产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才能产生的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听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

但是我们还要指出的是,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宫庭饮食,市肆饮食则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出这些特征。平民的节日饮食,如春节,也许能够部分地表现出这些特征来,但是春节对于一年的365天来说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目的基于这一点而作一点尝试,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下本人属于那种“远庖厨”者,并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此意义上,把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笔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平面设计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元素是体现中国企业独特形象的最佳设计元素之一。从以前一味的模之仿西方和全部使用西式元素的风格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的现有阶段。中国的平面设计已经逐渐度过了设计的初级价段。开始重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做中国式的平面设计作品。

关键词:中国元素;平面设计。

一、平面设计的定义与发展。

1、平面设计的定义。

在《世界平面设计史》中,王受之先生对“平面设计”是这样定义的:“平面设计”,即指的是在平面设计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各个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其中包含了:字体设计、版面排版、插图、摄影的采用,而所有的这些内容核心是在于指导、传达信息、劝说等等。而他的表现方式则取决于现代印刷术所达到的水平。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业的竞争空前的激烈,平面设计行业也被不断的发展,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标志设计、包装设计、pop设计、海报设计等,在互联网的的广泛普及下,app也是今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项重要部分。

2、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

人类原始社会向文明发展的象征之一即是平面设计的起源。随着原始生活走向文明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对相互交流的需求不断的提高,加快了人们对自身思想感情用符号形式来表达。据历史资料的记载,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重大转折标志即结绳记事向图形符号的演变,直至后来有简单的图形向文字的`演变。平面设计发展最原始的基础条件及是文字的出现。平面设计一词起于,英文‘graphic’。泛指通过印刷方式形成的艺术形式,在现代艺术形成之前即通称为平面设计。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让书籍在欧洲各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而印刷机的广泛应用为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一些国家的印刷设计事业出现鼎盛局面,特别是意大利人普遍中钟爱花卉图案,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发展,并且很多印刷工厂开始设计和开创了使用商标的先河。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这场革命不仅为工业、经济等带来大力的发展,更是一场对印刷设计行业的催化剂并且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同时为欧洲在世界经济、文化以及艺术上的成就与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础。19世纪70年代,巴黎的石板印刷海报形式有着现代广告先驱之称,朱利斯查理德发明的“三色版印刷工艺”是通过三套印刷“红黄蓝”达到丰富的印刷效果,主要是利用纸张的机理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并且与文字和图形相结合使海报更加醒目。使巴黎成为现代海报的的发源地,更成为欧洲大众传媒的集散中心。20世纪中,欧洲的海报设计出现了“图画现代主义”运动,也是一次崭新的面貌。每个国家都设计不同的面貌,其中德国的“海报风格”运动影响最为广泛。二战后,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全球企业都开始注重企业形象的设计,希望通过设计来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和市场的占有力,因为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给平面设计行业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香港成立了“香港设计师协会”由香港委员会发起成立所以有着极高的设计威信。到了1992年,由“王序、陈绍华、王粤飞”设计师在深圳策划举办了“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这个展在中国平面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即中国文化独有的经典元素,具有广泛的认同感、认知度,能够明确反映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涵盖国家尊严体现民族精神的形象和符号以及风俗习惯。中国元素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虚拟的内现意识形态,例如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一种是具体的物质表现,如京谱、国画、中国结、印章、龙、书法、麒麟等等。在设计中不仅仅是对图形符号的设计应用,更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为文化、民族精神,赋予设计作品一个灵魂。将物质表现与意识形态相结合,能够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加饱满。中华文明,整个中华民族有着长达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更有着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史上所有精神文化和观念形态汇集的总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图腾、精神符号等形式体现,这些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传统视觉元素,这些元素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1、平面设计中融进中国元素的意义。

信息时代的到来,各领域行业更是蓬勃发展发展。平面设计行业的竞争更是的空前激烈,对于平面设计的作品要求也尤为严格。中国平面设计师为了令自己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已不再是照抄照搬在西式元素,而是不断融进中国元素形成自己独有、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并且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样不仅能让看到作品的人感受到更多的认同感识别度更高而且更能够引起更多的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更多的设计师把中国元素与西式元素相结合放进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更像是一种与国际的对话,更能够与国际接轨,为未来中国平面设计行业在国际上的发展增添一股新的能动力。

2、平面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的特色。

中国传统元素更注重写意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表现形式,并不像西方作品非常传神更注重生动性。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为别具一格、既抽象又具体反而更为传神。所以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不仅要有精确的图标更要巧妙的利用中国元素,把握中国元素的特点和内在所蕴含的意义。这样就能在设计作品中充分体现中国别具一格的设计特点,精巧的把中国元素融进平面设计作品中将会引发平面设计的新潮流。

四、结语。

平面设计行业的竞争更多是文化的竞争与较量,想要从多元化的发展中脱颖而出就要有别具一格设计风格和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中华民族文化就像是设计的土壤更是中国设计的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50的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使中国元素有着永恒和智慧以及巨大的创造力,我们想要在世界立足就要不断挖掘和研究中国元素,不是盲目的追捧西式元素。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已经开始。只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将中国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中,才会不断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张岂之.中国传统的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谢归洋.浅析中国元素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3。

浅谈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二、培训中心实施企业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在认识和分析优培训中心企业文化传播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和实际的应用,提出如下可行性实施方法。

1.课程内容设置。

通过调整单一的技术技能类和管理类课程设置,在每一次培训中按照培训总时间设置10~20%时间量的企业文化课程。

2.文化环境布置。

(1)遵循常规宣传方法将企业文化相关内容制作成标识牌和宣传栏,放置在显眼位置。

(2)开展企业文化的宣贯的大型活动,按照宣贯主题对于整个培训中心进行布置。

3.对于授课讲义和实训室的宣传全部按照企业要求作统一部署,提高品牌意识和统一理念。

三、结论。

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落地是提高公司效率的有效途径,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提高员工的认同度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培训中心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提出了培训中心在这方面的优势和有效传播途径。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五统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供电所的实际环境,员工素质等状况,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供电所各项管理相融合,使企业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入行,促进供电所各项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深化推进企业文化传播,把统一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切实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是供电所文化建设的重点。强化文化渗透。加强企业文化理念内涵的宣传和企业文化知识的普及,通过学习、讨论等形式,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等植根于员工的心里,让员工借助阅读、学习企业文化漫画、小故事和典型案例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同的升华。培育班组精神。供电所结合自身实际,总结提炼传承国网“五统一”企业文化,符合供电所和员工实际的愿景目标、文化理念、团队精神等;引导供电所成员树立个人愿景,组织开展员工信念、格言征集活动,激发员工提升个人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文化实践。在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创新供电所文化建设的特色实践,将企业文化“五统一”要求与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廉政建设等工作有机融合,促进供电所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供电所文化环境是精神的物质表现和外化形态,是营造供电所文化氛围、树立供电所形象的物质手段,是供电所文化建设的基础。优化工作环境。以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规范供电所的标识标志,确保品牌标识正确应用率达到100%。按照标准化供电所建设要求,规范设备台账、档案资料等,创建所容所貌整洁、清洁明亮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快乐工作。丰富活动载体。以创建创新型供电所为目标,积极开展“qc”、“五小”等创新创效活动,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以陶冶员工思想情操,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升员工工作状态。建立宣传阵地。以创建文化型供电所为目标,开辟学习园地、宣传橱窗,图书角、读报栏等宣传阵地;建立文化墙,展示供电所风采、基本情况、愿景目标、先进人物等,并根据供电所文化建设的情况,定期更新展示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学习氛围。以创建学习型供电所为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开展“供电所大讲堂”活动,营造人人上讲台、个个当专家的浓厚学习氛围,开展各种形式劳动竞赛、岗位练兵、读书评书等活动,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环境。

加强供电所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不断提升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是供电所文化建设的保证。积极开展制度梳理。认真梳理和修订供电所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行为规范,尽量通俗化,把一些最主要和最容易违反的条规通过口语化的“几要几不”的形式表达出来,使文化层次普遍不高的乡镇供电所员工好记易懂,容易接受。充分发扬所内民主。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修订后的供电所规章制度更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更有利于供电所文化的形成;实施所务公开,营造互助友爱、团结协作、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从而乐尽主人责。强化规章制度执行。实施制度上墙,加强员工养成教育,把供电所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融入管理实践和岗位规范,加强业绩考核,提高供电所员工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管理效能,提升执行力。

组织保障,强化管理。加强党工团工作的垂直管理,从体制上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日常管理。如秦皇岛公司通过以乡镇供电所为单位建立党支部的管理模式,强化党团活动的开展,围绕企业文化传播工程实施“电网好人,善行港城”主题实践活动,围绕企业文化落地工程开展诚信、责任、创新、奉献“四型”队伍建设,增强了供电所员工凝聚力,促进了员工素质提升。建立机制,加大投入。加强对供电所文化建设的指导,在政策体制上给予大力支持,在方式方法上给予指导帮助,为乡镇供电所文化建设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及时为供电所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难题。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保证供电所文化建设有效开展。善用载体,树立品牌。利用供电所特有的工作方式,经常开展班组论坛、技术交流、工作分析、技术比武等,让每个员工都有表现机会,调动员工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提升供电所凝聚力。还可以同企业的特色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季度开展帮扶一个贫困户、一个困难集体,一个敬老残障服务机构的定点帮扶“三个一”活动,送技术、送服务、送宣传的电力服务“三下乡”活动等,树立供电所良好品牌形象。强化培训,提升素质。重点抓好供电所负责人的培训,不断提高供电所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和在供电所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能力,结合供电所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经营理念等内容构建文化体系,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等多种文体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浅谈中国现代林业建设论文

随着人们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科学、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将农村荒废的土地充分合理利用起来,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栽种大量的泡桐树、樟树等,以供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河中,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代价,生态林业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经过人们长期的乱砍乱伐,现代林业发展相对缓慢。例如,林业建设投入资金在不断扩大,但是林业建设成果却不理想,林业产业发展滞后,市场投入低。这些问题是现代林业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林业及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和绿色发展,应该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积极应对现代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及其产业的快速和更好地发展。

我国林业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1)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效率比较低,森林资源严重不足和匮乏;(2)商品林的经营水平低下,没法摆脱广种薄收的状况,效率极其低下;(3)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跟不上国际林业发展水平。这些问题都是实际存在,亟待解决。

林业建设中要广泛吸引多方投资,不能再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所以,应该全民教育,提高人员的生态发展水平。创办和发展林业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政府的政策和激励之外,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和农民对林业建设的投入,成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实施多元化林业主题,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合理的正确选择。

多元化管理之后,林业建设市场和主体都发生变化,那么,政府还应该加强林业规范化管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建立林业产业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操作,实现林业建设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浅谈中国画造型与意境的塑造论文

中国画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审美特点和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最具典型意义。它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源远流长。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它在古代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文入画”的兴起使那幕辉煌永远地成为了历史,“文入画”的传统则成为中国画的主体精神。对于“形”“境”的追求是中国画家几千年来的心愿,它是以特有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界花草树木的。因此中国画的创作造境也就自然会涉及传统、自然,以及如何用绘画语言体现自己的艺术理想,针对中国画的创作,本文对其艺术语言、艺术形式简述自己的粗浅见解。

在这里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归纳为“形”和“意”两个方面进行浅显分析,“形”者为外在之表现,“意”者乃“形”之所隐含。

绘画艺术是客观现实与画家主体情思相结合的产物,艺术需要形象来表现。艺术形象是指能渗透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审美意念的具有一定形式的事物形状和相貌。中国画审美意识受中国哲学的思辨影响,在创作中画家先与外物接触,引发思维,在画这些形象时,并不全然依物照搬,而是“师心”、笔随心意,提倡“意象造型”的原则,这种意象造型强调主观表现。可见艺术“形象”是区别于客观现实的,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加工提炼,它不仅是对事物外在描绘,最重要的是表现事物的精神,也就是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应该给观众以联想,如果我们的造型与真实事物一般无二,没有差别,那么这种造型是低级的,黄宾虹曾说过“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对此观点中外艺术家是一致的。罗丹常告诫青年“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机和翻模的精确”,这种“绝似”的“形”只能是称之为“形”而绝不是艺术,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古代艺术还是现代艺术,只要是艺术就有别于现实生活。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由于每个人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影响不同,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在对事物形象的认识塑造,对美的感受也必然有很大的差异。艺术家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把联想带入意识,然后把生活中的事物化为艺术形象,从而找到一种巧妙的表现方式,来作为画家个性体现和抒发情感的手段,它决定一个画家的艺术风格。如吴道子的飘逸、李公麟的流畅和浑厚、虚谷的含蓄、赵之谦的丰满、吴昌硕的古朴等都是以线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形象。形象是艺术家在个性思维和真情实感的支配下观察理解的独特所在,并以中国画特有的一种造型方式表达出来,这种造型既不失客观物象的自然属性,又不失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把自然物象巧妙地转化成画面语言的和谐因素,变成表达自己造型审美感觉的一种符号。

线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的立形手段、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方法,更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特点。用线造型的艺术特点折射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独特眼光,以及人与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线造型作为中华民族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体现我们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及情感表达的最佳载体;线作为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我们的先辈从复杂的自然物象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语言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也融入了我们民族对宇宙自然的感知认识和向往。然而线造型的观察、提取和纵深感的空间意识,是通过线条的线势、线性、笔触等微妙变化而达到,并体现出中国画造型特有的气质与风格。所以,以线造型体现出中国画强大的视觉表现力,同时又易于客观对象的提炼与概括,使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超越自然的绘画形式,从而达到所创造的理想境界,这就是线造型所产生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和美学特征。中国画家如何才能从大自然中寻找表现自然形态的灵感,以不同的视觉角度选择与心灵感悟去追求别具新意的艺术形态?历史上成功的画家无不借助所描绘物象形态的特征来实现,而这种艺术表现则以线造型的形式展现在画面上,只有这样,才能透出对自然物象规律特征而表现出线性、线势的个性特征,并赋予自然形态无穷的力量与生机,使作品的画境产生出超越时空的艺术张力。在两宋的绘画中得到验证,也使元、明、清以后的绘画得到大肆发展。

既然中国画的造型方式是用线条造型,以中国画的用线来说,线造型的表现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最重要的遗址是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画有相互追逐的鱼,跳跃的鹿,他们的造型方法都是以线条为基础物象的;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青春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的根源:新石器时代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器,上刻有晏吞纹、云雷纹、龙纹、虎纹等;夏商时期的各种花纹、几何图形和动物纹样,以美妙的线条表现出来,手法的多样或写意、或抽象、或粗壮、或简单、或实,将线条的造型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汉代画在缣帛上的绘画作品颇多,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旌幡帛画,墓主形象或正或侧,或画成五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线条流畅挺拔,展示了古代绘画的卓越艺术水平。这些艺术作品对中国画的造型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很明显是集中于“形”的方面,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韵味与意象形态的“线”与其谨密的造型相协调构成完整的“形”对把握“形”似的“度”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唐代周唠《挥扇仕女图》长卷描绘了宫廷嫔妃生活的哀怨,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周日方不但刻画人物形象准确,而且能通过画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情。全图13人,情节分为:独坐、抚琴、对镜、刺绣、倚桐等。画中的器物、环境如纨扇、素琴、铜镜等线条组织疏密有致。人物面部神态生动,低垂的眉梢、灰暗的双唇使面部显现出愁苦哀伤的表情。呈现着庄重、凝静的特征。中国画是写意的艺术,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实”艺术,虽然有水墨写意与重彩工笔之分,但不能由此而认为写意是意象造型,而工笔则是具象造型。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造型观,这种意象造型强调主观表现。南宋梁楷人物、山水、花鸟并精,既能作精妙严谨的绘画,又擅绘洗练放逸的减笔画,特别是后者在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其所画《六祖图》则以顿挫富有节奏感的线条表现禅宗六祖慧能砍竹及撕经的情态,草草数笔神气迥出;《布袋和尚》只作半身,以水墨粗笔涂写袍服,而以细部勾画出笑容可掬的形象,颇为有趣;《泼墨仙人图》也用酣畅的泼墨画法,给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作品中也有兼工带写,比较严谨工致的一体,《释迦出山图》表现释迦清癯而坚定的苦行形象,衣纹飘逸、气象肃穆,与一般流行的释迦像不大相同。中国艺术旨在表现人的主体精神,中国绘画把这种精神称之为“意”或“心”,故有“写意”“写心”之说。对这种主体精神而言,中国画的“意象”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的,是综合主观与客观的意象。从主观“意”到自然“形”相感相融而获得万物之神的“意象”。这是中国画在表现上的主观原则,“尚意重形”“应物象形”是注重作为视觉艺术语言的特性,不谈“形”无以从绘画的本体上去认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

中国历史进入唐代“意”及“境界”之说盛行起来,它不要求感觉的真实,而是通过想象的真实追求一种人生的领悟。意境这是一个意义广泛的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者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意与境是分开的,意是心愿、愿望、情感,境是地方、区域的意思。意与境又是结合的,艺术家将自己的感情与自己的作品相结合来表达某种境界。如文学家将意赋诗词来达到一种境界,歌唱家通过歌喉来表达一种境界,而画家则是通过画笔颜料等工具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在画面上来达到某种境界,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极其重要的理论之一。中国画很讲求意境,这里的“意境”,不是指画家心中的构思活动,而是指作品完成之后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不是简单的指线条色彩的外在美,更要看它后面的神、韵、情、景即所在的内在意境。但是,构思、构图、颜色对中国意境的传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构思,构思是指对创作中意境的构想,它是创作的灵魂。中国画的创作,大多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美的感受,通过这些美好的形象,构想出更多的内涵和诗意化的情趣,从而形成一种意境。绘画中的意境就是心与物、意与境的交融结合。为了表达某一主题思想把生活中感受到的事物或不可能连在一起的事物,通过艺术手段将其按照自己的想法连接起来,这就是构图。现代的绘画构图常常由于构成的需要而改变事物的基本造型特点,构图的本质,就是意境的确立与诗境的表现,并由意境而创立不同的时空。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对画面意境传达所起到的渲染作用,画面的色彩都有一个大体的设计,中国画的设色有着很大的作用,可以对现实事物进行夸张、改变,同时还要注意画面整体颜色的搭配要和谐。更要兼顾色彩的.微妙变化以达到色彩统一和对整幅画的烘托。画面所指描绘生动自然形象其堰仰曲直均在由外向内的写景造意,它既合乎自然规律和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又是个人主观追求的理想。它既合乎自然又能真臻理想的境界,恰是中国画艺术所追求的意境。气韵生动、情景合一,诗情画意,妙合无垠等。如果不是画家深入地体察对象而发现微妙的细节和把握瞬间的感受,创造这样的诗境是不可能的,画家是抱着怎样的心境,怀着怎样的情感,把这种情境移入所表现的自然形象,这直接关系到画中的意境。因此中国画家往往喜欢在纷纭的社会生活和妙不可言的大自然中,进行美学散步,在观赏、感叹大自然的同时,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大自然的艺术概括,都融入审美之中,取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妙趣横生、神韵意境俱佳的中国画特有的审美特性,这种物我精神的契合是一种生命状态。画岂能无情、无意、无诗的境界,诗境由物境中来,由心造所得。故画境非画景,“境由心造”“境生象外”,这种象外之境是神驰意表而心造的。既然所谓的诗境由心造而生,那么离开主观想象,幻想的作用,就只能永远是自然主义。所以只有中国才有“无丝之弦、无声之乐”这种虚空与静默,用语言等方式无以表达那种心灵的生命状态,此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可以看出,中国画是“会意”的,苏轼诗中有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空”与“静”是容纳一切的。由此可知,诗意性的境界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家始终只把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自然进入理想的创作境界,在苦心经营和妙手偶得中,创作出意蕴无穷、风格独特的绘画精品。中国画的这一创作构思过程,亦往往不是语言文字能如实表达的,它只能由画家个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通过直觉在意合或顿悟中去获得。

部分有创造能力的画家远离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作品乏味的最根本原因,对于现实生活的体验与一般绘画术语所言的写生不同,它不单是要描绘自然结构的一面,更关键的是要表现自然的生命神韵与作者精神境界。而精神生活则是一种思想的修炼,它需要在时代意识的前提下完美自我、表现自我,否则作品的表现只有停留在绘画技能上,而无法形成艺术创造的魅力,无法将生活中自然结构规律演化成艺术表现规律,使作品的精神得以传播。总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继承传统的目的就是获得辉煌的创造。

“尚意重形,境由心造”只有真正意义上理解“意”与“形”、“境”与“心”,将时代精神与个人胸怀、个人修养融于笔墨之中,才能把我们绘画创作推向新的更加绚丽的艺术高峰。

浅谈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本文简单的论述了在当前这个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主要性以及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中国移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凝聚在一起,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精神、价值观、使命、愿景、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经营理念以及被全体员工所共同认可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定义形式有很多,但无容置疑,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深度调整和发展的时期,国外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越来越猛烈。文化成为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况且如此,那对于一个企业呢?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能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约束力,能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这就使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全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于4月20日成立。7月21日中国移动正式成为北京奥运会移动通信服务合作伙伴。中国移动成功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这是中国大陆公司的第一次也是当时的唯一一个。中国移动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从中国移动刚刚成立到现在是快速、健康的发展,她和许多国内外优秀的企业一样,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

我们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成功企业大多数都会建立自己一套完整的`、符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制度。中国移动作为世界优秀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也不例外。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是由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就是核心价值观、使命和愿景。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还有它的的核心内涵,那就是“责任”和“卓越”,这表明中国移动以及移动人把“负责任”和“最卓越”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

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进步和不断提升的历程。,中国移动就确立了以“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的企业使命为核心的企业理念体系。最初的该理念就对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和正面的作用。到了,中国移动在全集团内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研,调研的结果表明:“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在整个集团公司从高层到普通员工都已经深入人心。就在这一年,集团公司重新又开始对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工作,这次才确立了之前我们所说的包括三方面的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这次体系架构的确立是为了应对国内外通信行业发展的新变化,也说明中国移动的高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视。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是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它阐述了“我们是谁”。

(1)正德厚生。

“正德厚生”出自《尚书》:“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维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是中国移动的行为责任规范。中国移动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员工、客户、供应商、投资人、社会公众和竞争对手等相关各方,通过各种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和民众。

(2)臻于至善。

“臻于至善”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移动就是要不断探索真理,才可以达到一个最完美和最完善的“理想境界”,这同样是个追求卓越的过程。

中国移动的愿景是“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它阐述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拥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共同愿景”。愿景的核心就是以满足和挖掘客户为目标,以企业优质的网络,科学的管理和卓越的运作方式为本,创造属于中国移动的独特的品质和卓越的品牌,因此,中国移动人只有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使命,在工作中勇担责任,对自己严格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才能打造中国移动卓越的运作方式,才能建设卓越的组织并努力培养卓越的人才,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总而言之,中国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大大加大了力度,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和文化格局的不断变化,全球化的趋势不仅影响了世界经济的结构,更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和压力,国内多家通信运营商的市场竞争格局强度不断加强,竞争也不单单是价格的竞争,还包括业务、文化、服务等多方面的竞争,而从目前看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建设日益成为企业前进的基石和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国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两个重要问题。(1)员工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到位。员工思想意识淡化,没有认识到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的精髓,没有与企业为一体的意识,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因此,对待公司企业文化更是与高层战略背道相持。最终的结果就是公司中的员工认识到的企业理念的理想和企业管理的现实脱节。(2)领导者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不到位,造成了领导者与普通员工的脱节,最终的结果是各级管理者没有完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员工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成就,难以从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因此,搞好企业文化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利于提高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也需要中国移动人长期不解的努力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画的空白艺术论文

从那些优秀的国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绘画是十分重视空白表现的,中国画并不同西方绘画那样用颜色把所有的空间都填满,而是在画面中留有足够的空白。以下就是。

所谓的这些空白,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象征性地指某些事物,它可以指水面、天空、烟霞、云雾等等,只是没有用笔墨将它们的形状具体地描绘出来。画面中虽然缺少了这些实景的描绘,但那种云烟缭绕、雾霭蒙蒙的虚幻美却带给了人们更加强烈地心灵震撼。由此可见,留有空白,对构图和情景塑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最善长截景式构图,他在画面中常对一些复杂的自然景象进行高度概括,剪裁大胆,取舍也非常得当。他在画面上常表现出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的局部,其他的自然景物大多都省略不画。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望直下而不见其脚,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在这种边角之景的画面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来凸显他所描绘的实景,实景与空白处的对比使画面的意境也更为深远。正如他的代表作:《寒江独钓图》,由于画家的精心安排,画面中空白的运用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老翁的孤独与寂寞,使整幅画面笼罩在萧条、孤冷的氛围中,使画面的意境与题目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这幅作品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空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突出你所要表达的主体。

回想一下我们欣赏过的西洋画,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写实,西洋画的整幅画面都被色彩填满,描绘的景物也是所取范围之内的实景,西方绘画的这一特点与他们思想理念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对“虚”和“实”的理解就是:“虚”就是虚,是完完全全的虚;“实”就是实,是实实在在的实。而中国太极思想认识的“实”不是绝对的实,“虚”也不是绝对的虚,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这一理念认识的不同就可看出,中西绘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注重画面要有虚实,这样才有意境,这也是受我们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影响。画面中的实处与虚处相互呼应相互结合,方显笔墨的婉转与灵动,此时的虚处早已不是单纯的空白,而是实处。画面中有被遮挡的部分虽然没有显现出来但并不是说不存在,而是跟显现出的部分一样内容丰富,与实处的笔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一直都在追求意境的传达,而最能体现画面意境的应当就是虚实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习俗即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模式。饮食习俗是饮食礼仪的基础,饮食礼仪主要指饮食活动中成文的制度礼数。唐代进士宴会的习俗有其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对人们的生活、生存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固定的程序和举办时间。

唐代进士宴会有固定的程序,一般是先选出“主宴”、“录事”,然后大家凑钱,最后选地方聚宴。到了中晚唐,还出现了专门为进士办理宴会服务的“进士团”,《唐摭言》记载:“长安游手之民自相鸠集,目之为进士团。初则至寡,洎大中、咸通已来,人数颇众。其有何士参者为之酋帅,尤善主张筵席。凡今年才过关宴,士参已备来年游宴之费,由是四海之内,水陆之珍,靡不毕备。”进士放榜后,新进士参谒宰相和拜谢座主,便赴期集院(供新进士聚集的地方),院内盛设宴馔,此时宴会正式进入流程。是日,状元与同年相见,即分派职司,录事通常由状元担任,其余则有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等,通过抽名纸等方式敛集宴会所需资金交给进士团。唐代每年二月放进士榜,从放榜的二月开始,新科进士们的各项宴会活动鱼贯接踵。伊璠《及第后寄梁烛处士》曰:“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艳阳千树花。”据《南部新书》乙卷记载:“进士春关,宴曲江亭,在五六月间。”从二月放榜到五六月间皆是庆贺游宴的时间。流传下来的曲江游宴诗,在唐诗中占相当篇幅。这种宴会时间一度由春天延长到仲夏,是唐代时间最长的游宴。《北里志序》云:“自岁初等第于甲乙,春闱开送,天官氏设春闱宴,然后离居矣。近年延至仲夏。”

(二)别具风味的饮食习俗。

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祝贺活动,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大事。酒是用于庆贺的最佳饮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曹松在《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的诗中说:“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烧春”指的是烧春酒,剑南酒名为烧春,是经过加热处理过的酒。烧春酒产地为唐代剑南道的绵州,又称“烧香春”,酒质无色,清澈透明,芳香浓郁,酒味醇厚,余香悠长,属浓香型大曲酒。剑南有生春和烧春两种酒,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剑南“解貂赎酒”,留下了“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佳话。唐代进士科尤为人所重,“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所以进士宴会上的饮料与进士们的身价相当,体现出进士们的地位。唐代酒类品种琳琅满目,就名称而言,约有300余种。《唐国史补》卷下对此有一概括性叙述:“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干和葡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唐代的酒名多冠以“春字”,以“春”字命名酒,最初是标明此酒是春季酿熟的春酒,唐代时,“春”字的内涵增加了诗意,“春”字开始代替“酒”字用于酒名上,这是唐代诗歌繁荣在酒名上的反映。此习俗在唐代形成后,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武林旧事》记载的南宋时冠以“春”字的名酒有皇都春、留都春、十洲春、海岳春、秦淮春和谷溪春等十余种。直到今天,这一习俗尚有传承,例如剑南春、景阳春和竹露春等酒,唐代烧春酒发展为今天著名的剑南春酒。烧尾宴是唐代特有的宴会,它由带有一定礼仪的官方宴会演变为朋友为登第进士贺喜的宴会。《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五《烧尾》条记载“士人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韦巨源《烧尾食单》有不少食品或菜肴是乳类食品,或与乳酪有关。如“单笼金乳酥”是一种用酥油作配料的蒸饼。“金乳”可能是黄色酥油。“巨胜奴”指的是一种用酥油蜜水和面,外粘黑芝麻的油炸食品。“金铃炙”是一种原料中加酥油,色彩逼真如金铃的烤制品。“乳酿鱼”是用乳汁酿制的全鱼。“仙人脔”是用乳汁煨炖的鸡块。唐人擅长以乳酪入食,尤有特色的是凝酥清凉类食物。“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浆。”樱桃初下之时,正逢京城进士科考放榜之际,所有及第的进士都要聚集在一起,举行樱桃宴。《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新进士尤重樱桃宴,……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乾符年间,新进士刘覃财力雄厚,买下了京城中所有的樱桃,让大家都来品尝。当时樱桃“山积铺席,”“人享蛮?一小盎,亦不啻数升。”可见当时人对樱桃的喜爱。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七《酒食》所言,唐人好以樱桃配置食品。毕罗是把米饭与肉类或蔬果拌和煮成的饭食,著名的韩约家“樱桃毕罗”,成品以其樱桃色泽不变而著称。乳酪樱桃,胡食与汉果的搭配,正是唐代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小小证明。樱桃健属于唐代的花色健饼之一,亦是当时宴会中的佳品。

(三)异彩纷呈的礼仪习俗。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的道理。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唐代进士宴会也不例外,产生了异彩纷呈的礼仪习俗。宴饮活动属“嘉礼”之一,是加强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宴会开始前,新进士要分派职司,一般由新科状元出任录事,其他同年则分担主宴、主酒、主乐(一人主饮妓)、探花(以年最少者二人为之)、主茶等事务。录事主持宴会,并查检同年宴集装备如被袋、酒器等是否齐全,以及行为是否合乎礼仪法度,若稍有缺失,则重加罚金———醵钱(出钱为醵)以支付进士团的费用,这是录事的另一个重要职责。筵席上新进士依照一定的位次(按年龄大小交错相对)就座。如需音乐歌舞,则要事先知会教坊,由教坊选派饮妓助兴。闻喜宴是由官方出钱并主持的敕赐形式的宴会,具有较浓重的官方色彩,闻喜宴在皇帝诏命下达之后于去曲江之畔举行,是新进士宴会中一个大规模的宴会。“敕下后,人置被袋,例以图障、酒器、钱绢实其中,逢花即饮。”官方出面主办闻喜宴体现出科举受到皇帝的重视,是统治阶级笼络士人,教化臣民的一种手段。唐代每年进士及第者很少,一旦及第,皇帝赐宴,以示鼓励,体现唐代“尚才”的风尚,带来了良好的读书风气。读书、科举和做官,这是唐代无数贫寒子弟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主要途径。曲江大会上,公卿百官也参与其间。当座主莅临新进士的杏园探花宴,新科进士要借着浓酒香花的愉悦氛围,再次答谢老师的简拔之恩,进一步巩固业已建立的利益互惠关系。姚合《杏园宴上谢座主》诗曰:“今日无言春雨后,似含冷涕谢东风。”用诗歌抒发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赏乐观舞历来都是筵宴的构成部分,乐舞侑食,将游乐寓于饮食的,使人徒得味外之味,兴味盎然。唐代新进士宴会也会邀请著名的歌手。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李八郎词与诗并行于世。新及第的进士们在长安的曲江开宴聚会。其中有位名士偕李八郎前往赴宴,这位名士对众进士说:“这是我的表弟,愿意到这来观光。”新进士见他衣衫破旧,没有人愿意搭理他。酒过三巡,丝竹声起。歌者曹元谦唱《念奴娇》,众人都称赏不已,名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说:“请让我的表弟唱一曲。”众人都轻视地冷笑,一曲唱罢,众人皆为歌声感动泣下,围住“表弟”拜道:“这必定是李八郎啊。”“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乐人演奏侑觞,百官列席,在酒宴上欣赏舞乐,这一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宴会作为一种饶有风趣的进餐方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文人群体为主的唐代进士宴会注重饮食的环境气氛,文化品位高,思想性强。

(一)“色、香、味、形、境”的有机统一。

唐代进士宴会将饮食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讲究色、香、味、形、境的完美统一,将乐舞、诗词等艺术作品运用于饮食菜肴之中,做到“吃中有情、吃中有景”。味是供味觉器官———舌头品尝的;香是供嗅觉器官———鼻子享受的;色、形、境都是供视觉器官———眼睛观赏的。一道色、形俱美的肴馔,不仅能诱人食欲,同时又是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观赏艺术作品。唐中宗时韦巨源举办的一次“烧尾宴”中的面点类食品,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这次“烧尾宴”上的食品名称,流传下来的共有五十八种,其中面点类食品就有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面点,都有色泽、造型方面的严格要求。如“水晶龙凤糕”要求糕体白亮如水晶,上面要有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来点缀,“火焰盏口槌”的上部,要像正在燃烧的火焰一样的颜色和形状,“曼陀样夹饼”成型后,要像曼陀罗果成熟时那样的颜色和四瓣裂开的形状。看菜“素蒸音声部”,这组食品是用面粉包着馅料,用笼蒸熟的,就是今天的包子一类。其馅料取材之奇,面粉之精以及滋味要求之美,令人惊叹。就造型而言,是令人惊异的,它要求由七十二人组成的乐舞场面,既有弹琵琶、鼓琴瑟、吹笙箫的乐工,又有身著罗绮、翩翩起舞的歌女,各人有各人的服饰、姿势、动作和表情。这样一组面点食品是一种高级美术作品。“素蒸音声部”这组工艺食品以及与之相应的同类食品被载入韦巨源的“烧尾宴”中。这一方面说明中宗时期官僚生活的奢华和对乐舞兴趣的浓厚;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中国的烹饪讲究造型美是源远流长的。境,基本含义是指环境,如干净、宁静,进一步是指境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桥流水人家,灯红酒绿,金壁辉煌,都指境界。境,还可以指意境,如暗香疏影。唐代新进士曲江游赏和关宴,多在曲江四岸的亭馆,有时也在租借来的大宅第或有名的苑囿,比如杏园和慈恩寺。曲江位于长安东南,本汉乐游苑,隋时营造京城,凿之为池。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即杏园、慈恩寺。自中宗神龙以来,为长安著名的游赏胜地。曲江最美的时候是春天,“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这是阳和初动的早春;“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这是生意盎然的暮春。刘沧《及第后宴曲江》诗云:“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亳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环境与美食结合在一起引起的极大审美愉悦,这种欢畅的景象记忆犹新。美好的饮食环境可以增进人的食欲,使人的审美情绪和感受达到较高的层次,促进人精神的欢娱。杏园在通善坊,位于曲江池西侧,与慈恩寺南北相望。“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花下忘归因美景,樽前劝酒是春风。”白居易忆其进士及第的场景,仍难以忘怀杏园的美景。《秦中岁时记探花》指出:“宴进士杏花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则二使皆被罚。”探花宴在杏园举办,翁承赞在《擢探花使三首》二首云:“今日始知春气味,长安虚过四年花。”诗中描述了杏园花的美。“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衣惹得牡丹香。”在沉醉中物我两忘,可知饮食环境对人的精神影响作用之大。

(二)“相与而共食”的人生境界。

宴席形式由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转变始于唐代中期以后,至宋代逐渐普及开来的。对于新科进士来说,宴会不仅仅是享受美食,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除了美食、美味、美器之外,还格外讲究“相与而共食”的人生境界。宴会作为一种社交的场合,意在追求同堂共乐,天人谐和,心心相印的至高人生境界。“宴”的功能是“示慈惠,”其特征是“有折俎焉,得以相与而共食。”唐代新科进士对待宴会,从来不把它看作果腹的手段,而习惯于用它作为联络人与人感情的纽带。这种“共食”习惯,通过酒食游戏相征逐方式联络人际感情的文化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且深入到千家万户。曲江春宴,不仅是文学的盛事,也是发展同年友谊的良辰吉日。同年期集聚会,有酒有乐,欢庆热闹,来自各地的新及第进士期集一堂,彼此认识,沟通志趣,结交朋友,往往会留下深刻印象,这对于以后在仕途上相互援引,甚为重要。李程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为状元,与张仲方为同年,敬宗时李程登相位,便“召张仲方为右谏议大夫,”与进士及第同年宴会结交不无关系。同榜题名的情谊,与花下饮宴同欢的情景,即使关宴后各自分散,大部分人早已离别,仍是难以忘怀。白居易《酬哥舒大见赠》说:“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花下忘归因美景,樽前劝酒是春风。”他特意在诗题下加了一条说明:“去年与哥舒等八人,同共登科第,今叙会散之愁意。”齐已《寄梁先辈》也说:“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

(三)追求诗意的宴饮情趣。

在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聚餐,又在宴饮中追求和创造诗情与画意,是唐代进士宴会的饮食文化鲜明特色,从而充分体验宴会的乐趣与美好。唐朝是诗的国度,诗的时代,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清人编辑的《全唐诗》,就收录了2300多位诗人,保存了近5万首诗歌。唐代诗歌的普及程度是空前的:上自皇帝、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下至樵夫、牧童、僧尼、道士、婢妾、能诗者比比皆是。在普及的基础上,唐代诗歌的水平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高宗时,进士科初试诗赋杂文,以后便成为定制。以诗取士的制度在客观上起了导向的作用,推动了诗歌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诗歌的社会应用价值也得到空前提高,在干谒、送别、留别、赠物、答谢、问候、宴会、乐舞时,无一不用到诗,它几乎成了社交场合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士人不懂诗,便无法在社会存身立足。唐代进士宴会是文人雅士的宴集,自然新进士要饮酒赋诗,道喜唱和,留传下来一批诗作。诗歌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多有超过前人;在形式上已经从古体诗逐渐过渡到格律诗。这就意味着在饮酒赋诗中所要求的品德修养与文学素养越来越高。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诗云:“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谁家不借花园看,在处多将酒器行。”写出了新进士扬眉吐气的情怀。翁承赞《擢探花使三首》中一首云:“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尽显新进士文学才气。杨巨源《观打球有作》诗云:“亲扫球场如砥平,龙骧骤马晓光晴。”表现了唐代士人阳刚和青春的一面。以吏部关试为界,前有闻喜宴,后有关宴,这两大宴会一般都在曲江举办,可以用“曲江大会”总称之。无论公卿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长安城的人都会到曲江畔来观看这一盛大宴会,“斜阳怪得长安动,陌上分飞万马蹄”,正是对宴会场面的描写,连皇帝也要到曲江边的紫云楼登临观看,此时曲江成为整个长安城欢乐的中心:“何必三山待鸾鹤,年年此地是瀛洲”。杏园探花宴的主要内容是探花,所谓探花就是在同科进士中选择年纪较轻的二人为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他们要骑马遍游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处的名园,采摘像牡丹、芍药等名花。孟郊在《登科后》中说:“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中流露出曲江杏园探花宴上掩饰不住的得意心情,曲江春宴,不论是聚会狂欢或离别伤情,新进士以赋诗自娱,吟诗作文以会友,悦情怡性,从而满足社交与交流感情的需要。综上所述,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黄金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饮食文化则是这个阶段历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唐代进士宴会提供了美食的天地,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宴会习俗。宴会把美食推向高潮,也把人们多样化的饮食追求变成现实。唐代进士宴会是一项礼仪性宴饮活动,侧重于礼仪教化与社交宴饮,特色鲜明,宴会追求的“色、香、味、形、境”的有机统一,新科进士的宴饮吟咏唱和、“相与而共食”的人生境界、食与诗的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唐代饮食文化的流光溢彩。唐代进士宴会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宴会习俗与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精髓,从而丰富现代社会人们饮食文化的内涵,崇尚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中国画造型与意境的塑造论文

摘要:简述了园林设计风格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分别就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及意境构建进行详细分析,旨在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的探讨,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相应的方案及思路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

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使城市居民对市政建设不再满足于基本城市功能需求,而对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活意境提出了要求。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与意境则直接决定了园林城市与绿色城市的发展质量,对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住舒适性与城市发展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1园林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在持续增加,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建设,导致许多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甚至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的调节范围。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首要需求就是实现发展和环境的平衡,使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实现有机结合。园林城市理念的形成,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发展而来,而构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也是城市环境复原的必经渠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