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心得文章大全(15篇)

时间:2023-12-27 01:46:28 作者:LZ文人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掌握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端午节心得文章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灯红酒绿,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热闹非凡的。

家乡的端午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划龙舟。在我家乡,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将糯米洗净,并配一把包,用棕叶宝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后才能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妈妈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轻轻将棕叶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妈妈包的粽子,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妈妈包的香嫩。

粽子在口,母亲在身边,家乡在心中。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要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节要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纸做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端午节要带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是用棉制品和丝线绣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__的作用。五次丝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节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节终于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一天早上,妈妈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洗好粽子叶,准备开始包粽子。

我从来没粽子,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妈妈说:“行,包粽子挺好学的,但是刚开始包很困难,你得耐心点儿。首先,将两片竹叶叠起来,折叠成漏斗形状。注意,卷的时候要尽量地紧,否则煮的时候会漏米。”我跟着妈妈做,把粽子叶叠成一个漏斗。

“然后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满。如果喜欢吃红粽子,可以在里面放一两颗小红枣。”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点水,然后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现在粽子变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再用剩下的粽子叶把粽子裹紧。最后用绳子或马兰叶把粽子绑紧。”这一步非常关键,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小小的粽子叶很“调皮”,就是不听我的话,“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紧时,里头总是有米漏出来,气得我哇哇大叫,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尽管形状看起来不是很美观,但这是我包的的一个了。

下一步,开始煮粽子了。先把粽子整齐地摆在锅里,把锅帘压在粽子上面,再往锅帘上放一盆水。最后把水顺着锅边倒进去,大火煮40分钟,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

到了端午节这天早上,妈妈给我系上了五彩线,还嘱咐我不要随便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才能扔掉。妈妈还告诉我了五彩线的来历,它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伏鬼怪,带走一切疾病。我们还在门口插上艾草,挂上纸葫芦,家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早上忙完这些以后,今天的主角——粽子,终于登场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软又黏,好吃极了。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说起赛龙舟,不禁令我想起那宽阔的珠江江面上,锣鼓震天、百轲争游的精彩场面。随着人们的喝彩,喧闹声,粤曲《赛龙夺锦》那悠扬的乐调,我的心潮也翻腾了起来了!只见江面上清波荡漾,一排排蓄势待发的龙舟一字儿地排列着,热闹极了。那就是一年一度龙江镇的龙舟竞渡。

赛龙舟,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的活动,以顺德人为代表的珠三角人民尤其喜爱龙舟活动,可分为游龙(以漫游、观赏表演为主)和赛龙(比赛竞速为主)。由于龙江镇河流交错,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今年当地政府值欢庆端午佳节之际,举办了龙舟竞渡。

记得那一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地来到龙江镇准备观赏龙舟,可谁也没有想到,江岸便早已挤满了人,到处周围人山人海,彩灯高悬,旌旗飘扬,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五花八门的“蛟龙”在江面上“蓄势待发”,水手们精神抖擞,各自都舒展着优美的身姿……比赛即将开始了!

正午12点,比赛进入了倒计时,就要“放龙”了!“三、二、一,准备——”只见周围的观众紧张得流下了豆大的汗珠。“啪啪……”随着鞭炮的响起,龙舟竞渡正式开始了!

一条条“蛟龙”如箭离弦”,千船齐发,飞一般地划啊划,欲争群龙之首。此时,站在“龙头”的鼓手张锣结鼓,乐声响起江面,欢声笑语也在两岸回荡。只见各个龙舟队的健儿激浪高歌,狠劲猛划,奋力冲刺。领头那只“蛟龙”奋力“飞腾”着,后面的也不甘落后,领头的龙舟被后来者超越了。原先领头的那只船不服气,水手们怒发冲冠地向前冲——好一幅千船竟发的壮丽图景啊!

谁知突然遇上风太大,竟然把领头的那条龙舟弄翻了,十几条紧跟在后面的船见到机会来了,马上超越他们了!正在危急之时,掉到水里的队员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齐心协力地把沉船弄好。一次失败了,引得人们哈哈大笑,好一幅人与自然博斗的壮观图景啊!但队员没灰心,重头再来!船终于弄好了!队员们爬上船,奋起直追,永不放弃。

经过十几个回合拼搏,受过挫折的那条毅力坚强的龙舟,终于反超越了原来的那些船,抢先冲过了终点,闯进龙门,勇夺锦标啦!顿时两岸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家都欣喜若狂地喝彩着,为水手们的精彩表演欢呼着,呼喊着他们心中英雄的名字,热闹极了!

今天的见闻使我觉得,赛龙舟这种精彩的民间活动,就像我们的人生那样,既精彩刺激,又充满艰辛困难;既会失败挫折,也会成功夺标。失败和挫折谁没遇到过呢?跌倒了爬起来再走吧!阴沟翻船虽然可怕,但挣扎爬上船,仍可以划向理想的彼岸,登上光辉的顶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能像水手们那样不畏艰难,去奋力“冲刺”,就一定可以成功!

端午节心得

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所有地方的人都在为这快乐的节日做准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的气氛。在我们家的端午节那真是既充实又温馨的.哦!

记得今年端午节,我们家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端午节那天,我们全家商量着今年要来点什么呢?这时,我脑子里的一根筋“嗖”地一下子蹦了出来,来办一个包粽子大赛,说干就干,我连忙把亲朋好友全部都请来参加包粽子大赛。正在大家都手忙脚乱忙着包粽子的时候。突然,我抬头一看,这些粽子不是破了,就是没包好。唉,怎么样可以获胜呢?忽然,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而过,我为什么不做一个心形的粽子呢?我先把粽叶折成心形,再把糯米及肉放在里面,将粽叶包扎起来,用绳子系好,这样一个心形的粽子完成了。

端午节公众号文章

香港地区同胞视“冬至大如年”。不少市民早早备好酒菜,一家人一起吃团聚饭,吃汤圆应节。此举也俗称“做冬”。

一家人在冬至日聚餐的架势,丝毫不逊色于大年三十晚的团年饭,菜式也特别丰富,有盆菜、火锅、汤圆等,更继续保持著“无鸡不成宴”的传统,在冬至这一天往往有吃鸡的习俗。

盆菜拥有数百年的历史,逢年过节的“盆菜宴”也是香港一项传统的饮食文化。到了冬至,盆菜更是不少家庭“做冬”中不能缺少的一项美食。香港各个餐厅几乎都有“盆菜”外卖,但是需要提前数日订购,才能在冬至当日领到。

香港许多家庭主妇一早就前往菜市场,购买食材准备过节晚饭,也有很多人选择在外面吃,不少酒楼餐馆都会特别推出冬至的菜单。部分居民更提前一个月就开始预定,有不少食肆连日旺场,部分于月初已预订爆满。

香港也在会在冬至日举办祭祖大典,大家一起共同缅怀祖先、祈愿社会和谐。参与祭祖者中,男女老少皆有:出家人身着僧衣道袍,普通人把平日的西装革履换成了马褂;除了香港市民,也有专程从广东等地赶来的内地人。有活动参与者表示,通过活动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化与祥和之美,很珍视这样祭拜先祖的机会,仿佛找到了根。

台湾:吃冬节圆九层糕祭祖。

台民间认为过了冬至算又添了岁,凡外出者这天必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合家品尝“冬节圆”(南方潮汕地区“汤圆”又称为“冬节圆”),谓之“添岁”。各家族聚集宗祠祭拜祖先,祭品必“冬节圆”。据说,门窗、仓库、桌柜、牛舍、猪圈、鸡窝、水井、厕所等处,凡人们以为有神的地方,都贴上一两粒“冬节圆”,可求诸神保佑居家平安。

冬至日“补冬”在台湾也成俗。冬至日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红米糕。补品还有雄番鸭、公鸡、猪肚鳖炖八珍或十全大补。

台湾的一些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端午节抒情文章

一连几天阴雨不断,却在清明这天放晴了。取之心底的压抑,不由得有几丝感伤。

前些时候,是木棉花由盛转衰的过渡期。眼看着木棉花一朵朵飘落,落在城市的底层,“零落成泥辗作尘”。储蓄了一年的力量,如今却被践踏,我想,这不是它想要的。

没由来的,很自然地想到了早已离开尘世的人。正如木棉花一样,在释放过光彩后,离开所依存的世界。无论在过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赞扬还是鄙视,都是未知。

忽然,好像看见了空中的亡灵。此时。我能做的,只是握一握他们虚无的手。是安慰,也算是祭拜吧。

蓦然醒悟,原来人生不过如此。既然死后的,是不能决定的,那么,就只有像木棉一样,绽放毕生的含蓄。

想着,阳光就透过薄薄的云层释放出来,我仿佛看见了光束,澄明,纯净。可此时的天空,怪诞得出奇――云块很薄很淡;天空的颜色模糊且朦胧,些许暗淡,些许明朗;阳光刺眼,却找不到根源。

此时的天空正如我的心情,复杂、混乱,唯一感知到的,是那么点感伤与忧郁。

再来,就是无尽的惆怅。我突然想起了陈旧的往事――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以孤独的姿态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我看到无数的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最终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原来最终留给我温暖和想望的还是朋友。每个人都一样吧。

我想起了郭敬明的话:

习惯了送你上车,再跑到马路对面看你在车上安静地坐下来。

习惯了替你买甜品,看你笑得像孩子。

习惯了走在路上替你看车,牵着你的手拉你过马路。

习惯了你突然难过的性格,我就陪你不说话。

习惯了深夜的电话,窗外淅沥的雨声。

习惯了手机短信里的笑脸和生气。

习惯了你的记性差,说过的话老忘记。

习惯了你对人的依赖尽管我也是个孩子。

习惯了你四处跑的性格老找不到人。

习惯了对自由的你有无穷的牵挂。

习惯了你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说一起出去玩。

习惯了你的眼睛里明亮的光。

也习惯了你的眼睛中深深的暗。

习惯了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你写纸条。

习惯了发短信叫你记着吃饭。

我们彼此习惯了所以不离不弃。

只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给彼此最深情的祝福,叫做不离不弃。

由想起了曾经发誓不再想的话――我不想长大。

因为长大就是一种炼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洗去了纯真,以及许许多多的美好。

可是,一个人总是要忘记一些事情,那么他才能记住另外一些事情。

大人们总是会逼着我们这样做。

后记。

那个雨夜,风筝飘落,本以为幸福就此落脚,可是却是未然。

我必须在青春的洗礼中,勇敢地站起来,去坚强地面对。

端午节抒情文章

又到了年终岁尾,在这辞旧迎新的`喜庆时刻,我忽然想说一说新年是什么。

小时候,对我们家而言,新年似乎就是一个新的月份牌。月份牌挂在爷爷奶奶卧室的东墙上,那本薄薄的纸片,并不识字的奶奶每天都记得撕去一页。但最后一页是个例外,奶奶一定要我去撕,我也乐于干这件事儿,12月31日被登在板凳上的我利索地撕掉了,月份牌就只剩下后面的一片硬纸。奶奶随手把早就准备好的新月份牌交给我,由我挂在固定着那片硬纸的钉子上,新旧交替随即完成了。

上大学时,新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为了这场狂欢,我们几个班干部从十二月上旬就开始策划,一心想的就是怎么出新出彩,怎么在创意和内容上超过其他的班。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从来没忘记要处处体现文艺范儿。记得有一年新年前外国文学课刚刚讲了莎士比亚,于是我提议用一台别出心裁的话剧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那台话剧是由《哈姆雷特》《茶馆》和《日出》三剧改编而成,虽说算不上恶搞,但也是实足的穿越剧。全班三十几个同学人人都是演员,个个演得都很投入。台词中既有英语,又有京腔普通话,还不时冒出来几句上海方言,引得被我们请来作观众的诸位老师止不住地捧腹大笑。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在办公室做文字工作,新年对我而言就是一篇贺词。为了写好这篇贺词,我必须回头看,盘点学校一年的工作,回顾那些与师生们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那些曾带给大家激情和感动的瞬间。同时,我还得展望未来,畅想新一年的机遇与挑战,种种困难和美好。写新年贺词虽然是我的工作,但我会带着感情做这件事,逝去的和即将到来的,都会令我注力笔端。除此之外,我还会为自己写一篇新年贺词,祝贺一年来的进步和成长,同时也罗列几件最典型的糗事,当然最后不会忘记给自己鼓一把劲儿。

现在,作为一名四十几岁的中年教师,新的一年早已是列入工作计划的日子,读书、教书、写作,一切都会按部就班。不过,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同样也是激动和忙碌的。比如现在,我正在一条条回复学生们的微信。对这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想在微信中回赠的实在太多了,除了衷心的祝福之外,我还附带了一张小小的书单,上面都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可以想象一些学生收到这张书单时的表情,但我不觉得这有煞节日的风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了读书,毕竟有书相伴的日子才是充实的。

端午节心得文章

“端午到,大街小巷粽飘香,艾草艾叶挂门上,戴着香包吃粽子,蚊虫不来身边闹。”

每次过端午节都让会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过端午节的情景。外婆总会准备很多东西,比如雪白的鹅蛋、绿皮的鸭蛋、黄色的鸡蛋、新鲜的大蒜、粽子、香包、五彩线以及手工制作的小辣椒等。

我觉得有意思的就是外婆做的五彩线和手工小辣椒。五彩线是由红、黄、白、黑、绿五种颜色的线搭配在一起,扭成一条做成的。外婆会把这些做好的五彩线,帮我和妹妹们戴在脖子上、手腕、脚踝上。一旁的妹妹们,个个都很开心地笑着说:“这五彩线真好看!像戴着项链和手镯一样。”而我却很好奇地问外婆:“外婆,在端午节小孩为什么要戴这些五彩线?”“戴五彩线是为了不会被蛇咬,也代表着吉祥如意。”外婆边绑着线边说道。

这时,妈妈抱着两岁的小妹也过来了。只见外婆拿着红色的、绿色的布,还有一些芝麻粒,放在桌上开始忙起来。我连忙问:外婆,你现在要做什么东西啊?“外婆抬起头笑咪咪地看着我说:“做个小辣椒,给小妹妹戴呀!”“小辣椒?!”那该怎么做?我诧异地说。这时外婆已经把红色的布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把它卷起来,看着像一个小喇叭一样,边缘都用线缝起来并留下一个口,再往里面慢慢地装上芝麻粒,然后再缝口。接着外婆又把绿色的布条剪成一边带着牙齿形的,和一个绿色的辣椒枝干,把它们缝在刚做的小喇叭大的那头上,一转眼一个红红的辣椒就成了,把它再缝在五彩线上,像手镯的装饰品一样,好看极了。给小妹戴在手腕上后,她会时不时地放进嘴里,咬来咬去,吃得津津有味呢,我想,她可能把辣椒当成了磨牙棒吧!

过端午节当然离不开包粽子了。外婆包的粽子前会先把准备的糯米泡上半天,还有黄橙橙的咸蛋黄,甜甜的蜜枣,煮好的红豆,火腿咸肉也会提前备好。外婆包粽子很快,一会一个一会一个,我也忍不住想做一个。于是,我边学边做,先把粽叶折成三角形,再把已经泡的发胖的糯米一勺一勺地放进去,可是,这淘气的糯米总是接二连三地往外跳,我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外婆看到了说:“孩子,你这个米放得太多了。”经过外婆的指导,我忽然明白了,原来包粽子也有很多技巧。

这就是我在外婆家过的最有意思的端午节了。

端午节抒情文章

思念便随着汨罗江水亘古不变地。

流进一代代人的胸膛。

守望着。

你华丽的归来。

芷兰香草的清香。

才是你精神的真味。

《离骚》《九章》里流淌的情愫。

美文。

滋润着千年的梦想。

那是你多么炽热的梦啊。

血液。

曾经在你瘦弱的躯体中燃烧、沸腾。

却终在一滴滴冷却后。

你着装峨服冠带衣裙曼舞。

从容地选择了离开。

留下深邃而忧郁的眼神。

在静默的碧水长空下。

注视着旧国故园的变迁。

那愤慨激越的悲歌。

依然久久回荡在九重之天。

引来后人们无尽的追思。

而我。

在这个叫做端午的日子里。

能否穿过时光的绵延。

与你闭目促膝。

再次聆听。

一曲慷慨高昂的千古绝唱。

端午节公众号文章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心得体会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家乡最有特色的一天,端午节——。虽然端午节在中国人当中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但是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有端午节的习俗。但是,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比北方更有趣,更浓郁。

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端午节的每一天,我们每个家庭都会包一种“中山绿豆棕”,像圆棍形状的手臂一样粗。鲜竹叶是用来绑棕的`,里面有食材,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味道。甜粽子包括莲子、红豆沙、栗子泥、枣泥:咸的,就是腊肉、烧鸡、蛋黄、扇贝、香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粽子煮好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味,香味会溢出整个厨房.

这一天,村里的“龙舟”太幼稚了!对我来说一点都不过瘾。看电视直播的龙舟比赛。在广阔的江面上,20多条“传统龙”展开了角逐。长长的龙舟上挤满了肌肉鼓鼓的大个子。鼓手在中间,前面的人在欢呼,响亮,霸气。威风,震撼.毛毛雨,河水汹涌。在这里,男人勇敢坚强,这很棒!在北方,“扒龙舟”的习俗并不常见,因为北方的河流没有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没有南方的轰轰烈烈。这就是我家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

头别有一番滋味。

20xx年,又一个新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怀着一颗思念,期待,激动的心去迎接你。去欢迎你。

端午节文章

屈原投江的故事,据说是因为古时候有一个皇帝非常喜欢屈原,而其中有一个大臣忌妒他,那一个大臣就向皇帝一直说屈原的坏话,让皇帝把屈原开除,屈原因此过度伤心,农历五月五日中午在汨罗江投江自杀。屈原投江的故事从古自今流传着,也有悠久的历史了,这个故事在我心中,也一直给我深刻的印象。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五月四日,我和母亲一边包粽子,一边谈天,包着包着,也到晚上了。亲戚朋友全都我家,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享受着天伦之乐。玩累了,大家就决定留下来住一晚。第二天,也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一早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今天的行程,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终于有个结论了,中午先去看龙舟比赛、下午去溪边玩水、晚上再去吃当地小吃。爸爸说:“既然已经决定好了,那就二话不说,快走吧!”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行程。早上我们开了一小时的车,到的时候刚好中午十二点,我们就坐在湖边看龙舟比赛,我听到画龙舟的人喊着“加油!”“加油!”非常卖力。我要感谢画龙舟的人给我们看这么精彩、好看的龙舟比赛。接下来该去一探究竟溪边的景物到底长的怎么样子?到了溪边,果然是景观优美、碧水萦回。这里让我们身心放松,可以好好的休息。而我和表姐用石头打起“水漂儿”,有趣极了!玩着玩着,到晚上了。我们一起到夜市吃小吃,我的肚子一直“咕噜”“咕噜”的叫着。当一桌丰盛好吃的菜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大家也都津津有味的吃着、吃完以后,我们一起逛夜市、买东西,最后一起拍照,为今天,今年的端午节留下一个美好的句点。

这次的端午节让我非常开心,希望下次也能像这次端午节一样快乐。

于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一一端午节。端午节这天各地家家吃粽子、人人戴香包、房前屋后悬插艾草。吃粽子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风俗,戴香包是避邪正气、防治蚊虫和不祥之物的骚扰,而插艾草是作“门神”将一切妖魔鬼怪拒之门外。

小时候过端午,父亲母亲按照传统的习俗,把雄黄涂抹在我和两个弟弟的鼻下、耳跟。那雄黄的颜色是鲜黄色的,我不喜欢那颜色也不喜欢那样,可父亲说涂抹雄黄是为了不让蚊虫钻进我们的鼻子、耳朵。端午的前几天母亲下班回来就开始做香包,我最喜欢戴香包,所以每次我和两个弟弟都要抢自己喜欢的颜色。

有时候,我们三个抢来抢去把母亲做好的漂亮香包拉坏了,看着我们三个谁不让谁的拉在一起,母亲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很开心的笑了。后来母亲征求我们的意见,根据各自的爱好分别做了我们喜欢的颜色,我最喜欢的是紫色,母亲就找来紫色的绸缎,大弟喜欢黄色,小弟喜欢红色。母亲对我说紫色虽然平凡但却优雅高尚,你是女孩子……母亲没有说完只是点了点头。母亲对大弟说:“你喜欢黄色那是有创造力和智慧的颜色,很好!”母亲又对小弟说:“你喜欢红色是有热情、充满力量和勇气!”虽然那时我们不是很懂,可觉得母亲的话是不会错的。

在灯下,母亲拿着很多绸缎的碎布片来回比划着,有红的、黄的、绿的、紫的……选好样式用针缝成各式各样香包,每个香包仅留一小口,再放进装有朱砂、雄黄、香料的棉花,用针线缝死入口。再用各色好看的丝线扎在一起,一个好看的香包就做好了。

看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缝制着各自喜欢的香包,我们三个乐了。静静地围在饭桌前一言不发,只是睁大眼睛久久地注视着母亲每一个轻巧的动作,生怕打搅了母亲,生怕刺伤了母亲的手。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做很多香包,我们小的时候母亲做的香包送给了亲戚朋友。我们长大成家了,母亲又给女婿、儿媳、孙子、外孙每人年年做香包,而且越做越好看。难怪弟媳说妈做的香包漂亮,既好看又清香。母亲一生做的香包不计其数,不但样式新颖,颜色亮丽,而且清香四溢,街坊邻居甚是喜欢。

母亲近几年血压偏高,那次生病差点没了性命。病后的母亲手脚不灵,身体也不如从前,想起母亲花白的头发,想起母亲有些僵硬的手指,想起母亲做的香包,想起童年……想起许多,我一阵心酸,遗憾的是到现在我从没有跟母亲学做香包。虽然小时候常常看母亲做香包,可我没有亲自做过一个。

我想后天是端午节,我会带上我的女儿去看母亲,我要母亲手把手教我,我要学会做漂亮的香包,我不想遗憾终生。

端午节的文章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

我的家乡。

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注: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与端午节的文章

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古民谣唱到:“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关于节日的由来有很多,有纪念伍子胥的迎涛神,有纪念孝女曹娥,有纪念诗人屈原等等。但关于恶日的传说最早,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后来,纪念屈原渐渐成为人们接受的主流。唐,文秀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因为屈原,这个节日便被赋予了厚重的政治和文化气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无疑更具人文底蕴。但是在普通老百姓眼中,这其实就是一个驱邪纳福的节日,体现了普通人的一种普遍的美好愿望。从民俗方面来讲,这样的原始意愿,也许更具本意吧。

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他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着浓浓的甜香,都会有一种情怀滋生。

记得小时候,村前有一条河,每到初夏河坡上都会长满青青的芦苇。风一来苇叶便会发出沙沙的声响,摇摆的样子很是潇洒。那时我们时常会到苇丛中去玩耍,摘下一片苇叶,卷成一个哨子,就会吹出嘹亮的声音。艾叶也是常见的植物,沟坡渠边常常都是。艾叶有一种清气,有醒脑的功效。

那时的端午节每每会到河边采来苇叶,傍晚我们围坐在母亲身旁,看着修长柔软的青叶,是如何在母亲手中变成一只只棱角分明,却又圆润的粽子。那时只是想着如何能多吃两只,而忽略了母亲看我们时的眼光。渐渐长大,渐渐明白,那一根根缠在粽子上的丝线,就像母亲的心思一样柔软。

如今,母亲老了,头发白了,眼也昏了。可她还是会煮好了粽子,叫我拿回家来。我知道在母亲眼里我从不曾长大,即使我已有了孩子。看着粽子上缠绕的丝线,我觉得它也缠住了我的心。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认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端午节的文章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节日。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人士、文学家屈原的,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很着急,划着龙舟去救他,可到他身边时发现屈原已经死了,为了不让鱼虾吃了他的尸体,人们把粽子扔下江喂鱼虾。这些行为经过演变成了今天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端午节还有其他已些习俗,比如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等。

今天国家为了让国民不忘我们的传统,恢复了端午节的假期。人们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共同缅怀爱国诗人屈原,分享祖国日益强大的`喜悦,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洒上黄水,用来杀死毒虫及毒虫滋生。在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即: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洒。

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涝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粽子的形状有许多,它的口味也有许多种。端午节快要到了,让大家一起吃粽子赛龙舟吧!

端午节的文章

榴花开,箬叶飘香,菜场里那些巧手的老婆婆早已摆好自家包的粽子。看着这些小巧玲珑的粽子,我想起两年前的端午节。

那天,外婆早早地准备好箬叶、糯米和丝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我自告奋勇地说:“我也来包粽子吧!”说着就跑到外婆身边坐下,学着她的样子,拿起一片箬叶轻轻翻转,把它折成圆锥体,放入米,再把多出来的箬叶折过来,盖住米粒,结果一些米粒从里面跑了出来。我连忙又拿了一片箬叶把它裹住,可是米粒一点也不听话,又从另一边跑出来,我只好再拿一片箬叶裹住它?就这样裹来裹去的,我的粽子成了“粽子王”。最后,我用丝线把它紧紧绑住。拎着这个超级肥大的“粽子王”,我满腹不解:“这棱角分明、清香四溢的粽子,是什么人发明的呀!”爸爸告诉我:“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民划船想去救他,可是没捞到他的尸体,只好把大米等投到水里祭奠他。后来用箬叶把米饭裹起来投到水中,做成菱形是为了不让鱼虾啄食。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佩带香囊?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哦,原来端午节还有这样美丽的传说。今天可要多包几个粽子呀!”我说。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想,年迈的外婆一定包好了粽子在门口盼着我们的到来。我已长大,再也不会似当年那样调皮地包“粽子王”,但那年的端午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