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七月半(实用19篇)

时间:2023-12-10 19:28:23 作者:笔尘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传递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借鉴。它们多样的主题和风格展示了优秀作文的千姿百态,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思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七月半烧包的作文

我老家小县城就不一样了,总有地儿烧包袱的,没地儿也得找出地儿来,这是人民的需要——比如过年禁鞭,禁来禁去大家都不爽了,最终还是睁只眼闭只眼,虽然我觉得鞭炮确实很吵,而且恰好在12点左右春节晚会压轴小品播出的时候吵你,只看到赵本山张口,一个字也听不到,很郁闷,而且味道也难闻,但如果不放,也不像过年了。

烧包袱,在我们黄梅,就是把上香和祭祖时烧的冥币或者黄裱纸弄一叠做包芯,包上专门的包袱纸,做成一个长方形的纸包。包袱纸上印有图画,具体是什么也忘了,图画也是长方形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栏空着,要写字进去的。我们家写字的任务都交给我了,还要搞一支小毛笔来写,挺隆重,虽然我的毛笔字够烂,但在父母眼中却似乎还像样,写完之后总表扬一番,听着让人惭愧无地。

写得什么呢?左边写“故先考/妣...”右边写“孝子/孙/甥...”之类,原来这包袱是后辈烧给逝去的先人的心意,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吃得饱玩得舒服。上面不是说到包芯儿有两种么,这是有规矩的:新近逝去的至亲,是要烧几十万亿的钞票,而家谱上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祖叔爷爷曾外姨婆之类,也就塞点黄纸了事了——包袱的个数上也有区别,我记得我参与的那几年,烧给去世不久的爷爷的包袱个数最多,面值也超大。

等把家谱上的,或者是等把父母能够想起来的先人名字写完之后,还不忙烧,你烧了,谁给你送呢?所以还要给送钱的一点路费。阴间的出纳么,就由土地公公婆婆兼任了,这两位的包袱也颇为隆重,写上“土地公公/婆婆大人亲启”,还怕别的小鬼儿给“启”了,所以最好再胡乱包几包黄纸,也不写字,这是烧给孤魂野鬼,让他们不要做绿林好鬼去打劫风烛残年的出纳夫妇,从而让钞票顺利送到咱自家先人手里。

我们这算是善待过世的人,小小说她那里七月半街上有小贩卖些过节的食物,热热闹闹;家里则是三五碗大菜,子鸡鲤鱼米粑粑之类半生的胚菜祭奠先人,然后一家人围坐再把这些菜加工上调料吃了,算是年中的一次聚餐——善待生人,算是让逝去的人看到大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心里安定吧,目的和效果也都差不多。

记得烧包袱的时候,和父母谈天说地,哪个太爷爷是啥样的人啊,哪个曾外婆在我懂事前去世了我没见到啊之类,还顺便认识许多平常看不到的名字,有的名字还挺风雅,难为我家好几代种地的也能取这么好的名字,很有意思。

我很想念他们。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中元节祭祖。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据说这一天,阴间的大门会打开,让已死的人们回到家里,看看自己的亲人和后代。所以,为了缅怀亲人和先祖,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有些地方还有放灯之习俗,这都是为了寄托人们的思念,为亲人照亮回家的路。

同时,佛家也会在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度六道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道家和佛家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在唐朝,中元节皇帝会下敕,三日内诸州百姓禁止宰杀渔猎,信奉道教的百姓在这一天会吃素,希望用这些功德能够回向给自己的先祖,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超拔。

在佛家,这一天信徒们会将百味美食虔诚恭敬地供奉给十方诸佛、大德、僧众,希望以此功德能够超度所有的三恶道的苦难众生。

民间中元节也会有很多的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比如说各种素菜、各种纸做的衣服和财宝等,用来烧祭给先祖。各地还有布田、放水灯等各种活动,都是用来祭祀先祖的。

现在,大多数地方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只保留了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初秋的天,炎热依旧热烈而又疯狂,常常让人透不过气来,心神不定,更加恍惚,感到生之路修远而又坎坷......可是,在我的故乡乌江岸边,在恍惚的人到了七月都清醒了,因为有个节日叫七月半,家家户户祭祖宗,必须的。

百度上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孟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亡人节、七月半......可是,我的父老乡亲们,我的故乡啊,只知道它叫七月半。

相传阎王爷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大开鬼门关,去世的亡人就回到人间。看一看自己的田园,是否--山清水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听一听自己的天空,是否--蛙鼓悠扬、燕语莺声、鸡鸣狗吠、牛欢马歌、龙吟虎啸;望一望自己的亲朋好友,是否--心花怒放、喜气洋洋、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健康和谐。到了十五日这天晚上又要回到地府修炼,轮回又一个美丽的来生。

这是故乡清明后的一次祭祀活动,隆重而又庄严。清明是到坟前扫墓挂亲,而七月半则是在家中备下酒菜、水果、纸钱等祭品,供先人享用。方式虽与之不同,但内涵完全一样,都是忠与孝、道与教,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一进七月,故乡的七月半便拉开了序幕,一切都是那么真挚,一切都是那么虔诚,一切都是那么顶礼膜拜,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眼前。

我的母亲在这个节日中是我家的主角,比环卫工还要环卫工,房前屋内的卫生由她一人逐一清理。在我的记忆中,她是安这样的顺序对我家的卫生进行打扫的,首先是对进入我家院落的有三条小路的杂草除尽,修整填补,尽量使小路显得平坦、清洁、舒适,她喜欢把当门的那条路进行重点清理,她认为远去的先人们是会从那条路进入我们家的,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接着是将院落的院坝、屋檐沟、猪栏牛圈、柴房等旮旮旯旯的杂草铲除得干干净净,把零乱而又布满灰尘的农具清洗干净,搁置到相应的地方去,让先人们感到我家环境舒适,心诚意切,热情好客;对堂屋里的灰尘、蜘蛛网一样除尽,将擦洗的桌椅摆放整齐,神龛前置香案、先祖牌位,摆上供品,把大门打开,让先人们进进出出,各取所需。母亲做完这些活路,往往要好几天,有时甚至要在月半前一天才做完。母亲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地里的包谷、豆子、辣椒、花生正是收获的时间,收割后的地又要忙着种白菜萝卜,母亲往往是地里一趟,屋里一趟,忙得两只脚不离地,累得汗水全身流,人都消瘦了许多,然而母亲没有一声抱怨,反而感到怡然自得。

我的父亲在这个节日中的主要责任是购买香、纸、烛、水果等方面的祭品。这些物品家里是不生产的,要到一个离家二十几里的乡场上去买。采购这些祭品的时候,父亲并不感到困难,家里虽没有多少结余,但给先人们卖祭品的钱是列入一年家庭开支的,家里在没有钱用也只能勒紧裤腰带,一点都是不能挪用的。好在,父亲在我们家的屋后和自留地边上种了几十棵漆树,父亲一边种地一边割漆买,家里的小用成不了我家的困难。最令父亲头痛的是袱子封好后,要一封一封冠名,父亲没有上过一天学,不会写字,更不知道该怎样写,父亲常常捶胸顿足,仰首长叹,一片茫然。好在父亲很精明,平常与村上那位老先生交往深厚,我们家月半的袱子基本上老先生代笔,袱子写好后,老先生托信叫父亲去拿,有时他还亲自送到我们家。

后来,我在读小学时,每到月半前后,父亲便安排我到老先生家帮老先生磨墨,老先生教我写毛笔字,接着又教我写袱子。老先生喜欢考我,说月半为什么烧袱子?那时的我很懵懂,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也没有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方面的因为,更没有听父母说过这方面的所以。老先生推了推眼镜,语重心长地说,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与此同时,老先生还告诉我,袱子只有中元节才可以烧给祖先,平时用普通的纸钱就可以了,所以烧袱子是很郑重也很讲究的,先将一叠叠打好的纸钱,整理平顺后,再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长方形的祔子。祔子封好后,要用毛笔在祔子上冠名,书写者用净水洗手,心存感恩,端庄于桌前,一个个地写上。祔子的中间写故某某老大人收用或故某某老孺人收用,右写中元寄钱具袱共多少封奉上,左写天运某年某月某日火化,在天运某年某月某日火化与故某某老大人收用之间写上孝某某叩,在袱子背面接口处大书封号字样。袱子一般写三代,每个人头可写二至若干封不等。袱子写好后,放在堂屋里香案前供着。写不起字的人都要请先生代笔。找不到先生代笔的,就只好边烧袱子边喊祖宗先人来收取。

传说,在我们村里很久以前发生过一件事,在月半前的一天,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下午去放牛,牛回家了人没有回家,全村人打起火把灯笼满山找,找了一个晚上没有找到,天亮的时候,人们在一个孤坟边找到他,他睡得像猪一样。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答非所问,很玄乎,说去年他家没有烧袱子,跟着一个黑胡子就来了。有人问其父,父答,去年外出,没有回家过月半,没有烧袱子是事实。从此,传说成了我们村里的教科书,对月半烧袱子袱子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七月半鬼乱串,母亲也常常用这个传说警示我们,不要忘了祖宗,多一分怀念。

烧袱子是这个节日中最隆重的仪式,祭祀先人的伙食一般很丰盛,虽不像过新年那样杀猪宰羊,但每次父亲都要杀鸡割肉买鱼打酒,母亲则要推新豆腐、绿豆粉,煮新米饭,做许多菜,摆得满满的一桌。

上好了饭菜,父亲酌上白酒,磕头上香上烛,跪在香案前,先烧父系祖宗的袱子,再烧母系祖宗的袱子,还有烧无血缘人的袱子,一边烧钱化纸,一边敬献酒饭,一边默默祈祷,各位祖宗,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孤魂野鬼,你们回去啊.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像完成了天大的事情一样高兴,尽情地享用供奉过祖宗的饭食,一杯谢天,一杯谢地,一杯谢这个美丽的世界。

父亲逝世后,每年的月半到来之时,母亲时常提醒我,要我像父亲一样,给祖宗们烧袱子。每当她看到我将写好的袱子供在香案前,她看着那些袱子,用双手轻轻地抚摸,沟壑纵横的脸上顿时笑意盎然。

而今我远离故乡,活在一个名叫凤凰名苑的院子里,虽然不能目睹故乡的风土人情,但每当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会毫不含糊地像我的父母一样,像故乡人一样,用故乡的习俗寄托我对先人无穷无尽的哀思。

双膝跪拜在香火前,低下头来烧着一封一封的冥纸,我喊着炎黄、始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给你们寄钱来了,十万、百万、千万,全部收下,高兴怎样用就怎样用,买小车,修别墅,吃山珍海味,观太空奇观,天堂散步,海上冲浪......看着那些冥纸像黑蝴蝶一样在时空中蹁跹......我看到先人们已经来到了人间,来到乌江岸边,在山水间流连,在山水间放歌。

过七月半散文

早晨起来的时候,随手翻了一下日历,眼前豁然显示:壬辰年七月十四。我内心忽然一阵涌动,今天该是给先人烧包袱的日子啊。

马上给妈打电话。妈说,黄纸都买好了,你爸正在包呢。我说,今年的七月半我回不去了,要上班,叫爸多包几个。扯了一会儿家常挂了电话,我的内心又是一阵涌动。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家家户户都是要买黄纸包包袱烧给先人的。据说,先人们会在这一天,摸索着回到家来,回来看看后人,回来领钱。

在乡下,农历七月半一直也是个传统的节日,跟清明节一样,是对先人的`缅怀。

又到七月半了,虔诚的人们又开始忙活起来。买来黄纸,用百元大钞在上面压几下,反面再压几下,算是印制的冥钱。然后用白纸包好,把包袱印章涂上丝瓜叶的汁,在包袱的正面加印。再在上面写下先人的辈分和名字以及敬献包袱的后人的辈分和名字。最后在反面写上一个“封”字。一个包袱就做好了。准备好包袱,接下来就是烧包袱。烧包袱一般在傍晚时分,在屋场空旷的地方,铺好厚厚的一层稻草,把包袱整齐地摆放在稻草上,点火焚烧。同时,还要点燃一挂鞭炮,给先人提提醒。为了避免孤魂野鬼来打劫,还要在火堆四周烧点零散的黄纸,以供孤魂野鬼去抢。火光冲天,纸灰飞扬,那些远去的先人,此刻仿佛就在火光中。

以前,爷爷在世的时候,包袱都是他在准备,他准备的包袱相当的多,一直敬献到祖宗八代去了。烧的时候,布置的柴草要特别的厚,不然,足足有两箩筐的包袱还真烧不透。烧不透,先人就领不到钱了。

爷爷成为先人后,每年的七月半烧包袱就由父亲忙活。父亲是个比较懒的人,但是对于这个事情从不含糊。父亲不像爷爷那样弄得那么多,他只敬献到上四代。包包袱的时候,有时由我来写,有时我只封包和加印。一篮子的包袱,饱含一家人的虔诚。

今年,我在外,回不去,我很无奈。此时此刻,身在城市的我,看见那些角落里有人在烧纸焚香,内心一阵涌动。

先人啊,请原谅我的疏忽,原谅身在这个紧凑时代的我的忙碌,原谅我这空空的表面的虔诚。你们要是有什么旨意,请托梦于我。作为后人,我不曾忘本忘根,我只想沿着你们走过的路,走得更远。

先人啊,请给我保佑。保佑在外的我,保佑我在外的兄弟,保佑我的下一代,保佑活着的亲人们。保佑我们健康,保佑我们平安。

先人啊,也愿你们泉下安康!

七月半烧包作文

又是一年七月鬼节,亲爱的朋友,我想念你。想念,这是你我分离的唯一借口。想念你我离别的月台,想念你蒙着雾气的眼,想念你在我耳边的低语———明夕七月半,等我的荷灯!

阴阳相隔之门,似乎只有我一人还在等。老者摇了摇头,说:“傻孩子,快回去吧,别错过了投胎。”我也摇了摇头,不,我亲爱的朋友,我坚信,子夜之时,冥河总会为我漂来一盏灯,带来你的思念,引领我回到人间,再看你一眼。

“回去吧,要关门了。”老者挥了挥手。

我仍然摇头,是的,亲爱的朋友,一年的时间里,我都在等,等待你的承诺,相信它如磐石般无移转。

“我可以回到人间吗?”一片沉寂之中,我的声音显得很突兀。许久,传来一声低低的叹息,仿佛令听者心碎。那是老者凄凉的声音,久久地徘徊在冥河的上空。

“傻孩子,你会找不到来时的路的。迷失在人间,消失在轮回之外……唉,又是一千年的等待,何必呢?”老者的眼变得深邃而黯然,那是只有经历过了才有的感伤。

回到人间,让我再看你一眼,当你在梦中,轻轻地呼唤你———明夕七月半,等你的荷灯!

七月半情感随笔

说起七月半,年少的我们,在蜻蜓漫天飞舞的时候,隔三差五地会问母亲,要从哪一天才开始过七月半?要是时间不长,母亲会说等到赶场(星期日)天,看拿啥东西去卖,买斤把肉和木耳、海带之类的东西来“贡”老祖公(泛指去逝的先人)。于是,弟兄姊妹便搬着指头数着日子等赶场天的到来。因为天气热,母亲把这些好吃的菜做出来,中午、晚饭“贡”老祖公后,就会把这少量的美味给奶奶单独地留上一份,以表达对奶奶二十八岁居孀而历尽艰辛将父叔抚育成人的感恩。再将剩下的放进大锅的红豆、洋芋、茄子、棚瓜之类的菜中让我们吃。弟兄姊妹会为此你挣我抢的吃得汤水不剩,吃得舔口舔嘴。行动迟缓的父母,最后只能吃光饭,并望着我们苦笑。而我们不管父母想啥,总是希望这样的晚餐不断地来临。

作为长子,每天“贡”老祖公,点香烧纸理所当然地成了我这个“香烟后代”必须的功课。每当此时,我常会很认真、很虔诚地对着空空如也的贡桌,双手举起点好三柱细香,心里默默祈祷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从长辈唸叨中得知模糊概念),能让我有一天像在村校教书的那两位載上海手表、穿的卡中山服、挂大头钢笔的老师一样有购粮证、有工资领的话,一定在这样的节上卖来又好又多的东西贡上。接着拜上三拜,然而将香插在贡桌上黄泥巴做的香台洞孔。贡上一时半会,便跑地烧纸钱。奶奶说,在家烧纸钱奉敬老祖公,要双膝跪地,每次三张地烧。并且要边烧边请逝去的辈来领钱去用。可任凭奶奶怎么反复地教我,我总觉得对着空无一人的贡桌唸不出口。似乎觉得一开口唸,自己便成了神经病似的。于是,奶奶只好在我烧纸的`时候,虔诚地站在一旁,念念有词地数请祖灵。

到了烧包的那天,先选好地点,然后每隔两米左右插一柱点燃的香。一直插到烧的地方。奶奶和母亲会准备一个筛盘。里面除了放几沓纸钱外,一碗水饭。一根筷子两头各穿一个煮好的茄子后也放在里边。我知道,水饭是用来“通说”孤坟野鬼不要打劫子孙敬祖钱财的。“通说”之后,烧些纸钱给那些无人管的孤坟野鬼。至于那“茄担”,我至今还不知是何时意。

因为同宗共祖的缘故,我们大门里几家的包都拿到一起烧。这时候的我们,便会先到近处的园子中搬来青苞谷,不剥壳,等包烧得红红的时候放进去。听到爆炸声后,用棍子撬出,像焖熟的,又有点火烧味。吃起来感觉很香。更有甚者,我们提前几天到处摸鸟蛋积等着烧包这天晚上用瓜叶包上几层,小心地夹进火堆中去烧来吃。这东西毕竟少,吃得闻到的伙伴望口望嘴的。而吃的人却有着说不出的甜蜜和自豪。

读书考取学校,又参加工作之后,这样的日子便离我远去。

因为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成家之后的七月半,也没贡祖烧包。只是在每年七月半的晚上上街走一走,看到县城的街道两旁上,烟气浓浓的纸包慢慢地烧成红红的火堆,大大小小的主人围着,说着聊着,融融气氛中,还能感到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鬼节的人间烟火气味。

七月半的故事

传说。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民众对各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承载了民众的历史感情。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七月半的。

故事。

希望大家喜欢。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在中国,这个故事早已是人人皆知了,而对于七月的另一个节日——七月半,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其实,农历七月十五(简称七月半,又称中元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地宫大赦,每逢农历七月初一,掌管地狱的阎罗王便打开鬼门,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让他们来到阳间享用人们的供奉,直到七月的最后一天关鬼门为止。

这一年的七月,阎王照例打开鬼门,那些孤魂野鬼,争先恐后涌出鬼门关,到人间争抢那后人们为先人供奉的祭品。孤魂野鬼大多昼伏夜出,在阳间横冲直撞,一到夜晚,弄得人间是人心惶惶,鸡犬不宁。胆小的鬼,抢不到供品也就罢了;识趣的鬼,得到一点便知足了;唯有少数胆大妄为的鬼,贪念不休,强取豪夺。这样一来,那些有供奉的鬼不堪忍受,但又毫无办法,只得一次又一次向活着的亲人索取更多的供品,如果不这样的话,活着的亲人便小灾大难不断。遇此情况,人们叫苦不迭,无法安生。

正当阳间的人们一筹莫展之时,农历七月十三这一天,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位高僧。高僧以化缘为由遍游人间,其实是佛祖派下来巡访并做法的。

这位高僧不是别人,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

说起这位高僧,还有一段小插曲。目连之母在世时贪念不止,死后被打入饿鬼道中,目连念母养育之恩,凭自己的神力化为食物,其母见到,唯恐被别的鬼抢去,一下子吞入口中,哪知这食物又变成了熊熊的烈火,其母痛苦不堪。目连虽有神力也救不了做鬼的母亲,只得求救于佛,佛为目连之母念《盂兰盆经》,并嘱咐目连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为其母做盂兰盆会。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在我国许多地方又有做盂兰盆会的习俗,用以寄托对考妣的思念。

目连念佛祖救母之恩,决定每年七月十三至十五这三天遍游人间,为黎民百姓解难。求得佛祖的恩准后,目连来到人间。

目连高僧刚到凡间,便听人们诉说原委,目连早已深知其缘故,于七月十五这一天做了一场盂兰盆会。

做过法事之后,目连高僧又告诉人们,给阴界之鬼的供品都是一些吃的东西,只能解一时之饥,而且极易被他鬼掠走。高僧告诉大家,在摆设供品的同时,还应该给鬼们送去一些冥币,以解鬼们后顾之忧,据说阴间也有所谓的贸易。高僧还嘱咐人们,给自己死去的亲友送冥币时,别忘了给那些孤魂野鬼也送上一份。

接着,目连高僧又告诉人们印制冥币和送冥币的。

方法。

(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烧纸钱,就是送冥币)。送冥币的人,将叠好的一沓纸钱用白纸包成钱包(也叫钱袱),钱包上面要写上死者的姓名和送钱人的姓名,还要在钱包的封口处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据说,这样既可以让收钱之鬼收到自己应得的一份,又可以防止钱被别的鬼抢去。包好钱包后,在野外选一地址,摆上供品,开始焚香化钱(即烧纸钱)。送钱的人嘴里念念有词,或心里默默祈祷,说些叫死者快收钱并祈求保佑后人之类的话。

自从目连高僧做法以后,每年七月十五,凡间都有做盆会和烧纸钱的活动,开始几年还真管用,阴阳两界相安无事。然而几年之后,情况越变越坏,不仅那些孤魂野鬼,就连少数阳间有后的小鬼也出来祸害人间。他们不仅抢夺供品和纸钱,而且还有屡屡敲诈凡人的恶行,搞得人间灾难并发,瘟疫横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人们盼望目连高僧再次现身于世。当时有人听说,在阴间,有一位专门打恶鬼的神叫钟馗,若能把钟馗请来,这些恶鬼也就有治了。可是,钟馗是仙界之神,我们是凡间肉体,怎能请得动他?又有人说了,只要请来钟馗神像,他就会随之而来的。

于是,又到了七月十五,人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还真请来了钟馗的神像,只见画面上的钟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相貌奇异,杀气腾腾。

七月半烧包作文

说是鬼节,还真邪门儿!

咳!真是邪门!难道,这世上真的有鬼神吗?不会吧!我一直都不相信。可是,今天的见闻让我又开始怀疑了。

为了不再让怪事发生,我便上网查了鬼节的注意事项。

哈,原来如此!鬼节那天要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哈哈,原来是这样啊!于是,我立刻将家里的风铃拆了下来,装进纸盒里,又把手机挂件上的红线剪断了。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在乡下,农历七月半之前是较为闲散的时光。这时候,大田里的杂草已经除尽,该是撂下锄头歇息的时候了,除去偶尔摘个南瓜采点儿蔬菜,光景也就显得百无聊赖。

村有好事者,就张罗着请一个民间曲艺班子来说书。在午后的大树荫里,置一桌、一椅。鼓声咚咚,弦乐悠扬。说书人长袍加身,手持月牙板,端端立定。开场白曰:“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老少爷们稳坐两旁,弦子定准钢板带路。听我这破喉咙烂嗓子南腔北调前三皇后五帝慢慢地道来一回”粗哑的嗓音,徐徐扯出一段段故事来。

乡人或坐,或倚,或躺,侧耳瞠目,神情专注,跟随起起伏伏的情节,时而抚掌大笑,时而顿足唏嘘。小孩们屁股坐不住,听不惯冗长的说唱,顶多听个幽默的书帽如《王婆骂鸡》《炸糖糕》等,就像泥鳅一样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疯玩了。

苍郁的田野,才是孩子们的乐园。仰躺在草地上,看那高远的蓝天,白云千载,空谷悠悠。身边呢,那些长腿大腹的蝈蝈,抓着最后的时光,唧唧唧地聒噪着,或清脆,或低沉,音色不一,风格各异。于是起身,蹑手蹑脚循声寻去。机警的家伙,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噤声,但终究敌不过人的耐性,复又得意地吟唱起来。蝈蝈一旦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就被一个饿虎扑食捂在掌心,插翅难逃了。这些身上藏着乐器的家伙,被关进高粱秆做的房子里,终日为我们“鼓瑟击缶”,伴我们度过那些寂寥的时光。

七月七,水牛飞。水牛,学名叫天牛,是一种长着翅膀的昆虫。七月的一场透雨过后,水牛会从地洞里倾巢而出,爬满田间地埂。这时节,小孩子赤着脚丫子,光着膀子,在雨后的泥泞中,杀向田野。在荒径蔓草之间,可见一个个洞口,那些披着斗篷、挥舞着两只大钳的“黑将军”,正在泥淖里打滑,嗟叹英雄气短。小孩子用镊子轻轻一夹,就把它们收入玻璃瓶中。

逮来的天牛,用细铁丝串了放在火中烤炙,肉香逸出,逗得人馋涎欲滴。剥去外壳,嚼而食之,回味无穷。

捉过了水牛,风就一天凉似一天。地里的芝麻、绿豆、赤豆招摇着,玉米饱满了,棉花洁白得和云朵合二为一。一派丰收的田园景象,汹汹蔓延开来。

七月半节

七月的天空飘荡梦幻。

七月的目光生长鞭子。

掀起一场场热闹的花市。

一声嘶鸣,蝉子。

劈开赤色的土地。

谁用镰刀收割了金色的火焰。

七月的山川孕育火苗。

七月的河流暗藏铜镜。

影子。

你试图挣扎,试图奔跑。

试图在清晨,唠叨满腹细碎的话语。

将阳光戴上发鬓。

你试图描红无力的双颊。

试图叹息,在黄昏落下清澈的泪水。

然而你的身形凝固,嘴唇僵硬。

你的双腿深陷于泥土深处。

你无法弓腰,无法祈祷。

无法让圣洁的光。

吟颂出吉祥的赞歌。

从一个荒诞的梦里醒来。

洁白的纸张上。

落满星星湛蓝的泪水。

你在凛冽的月光下,暗自切开梦魇。

顺势抖落惊恐,影子,呼吸。

和无数新鲜的话语。

你不叹息,不疾奔。

点燃目光里固执的火焰。

将六月残余的凝黑化成灰烬。

七月的雨水穿透大地。

七月的南风涌向彼岸。

听风。

一片透明的海洋。

延伸在无边的空际里。

海水伸出柔软的双手,拍打。

洁白的云朵,溅起温热的海浪。

浪花里枝叶大声喧哗。

一群碧绿的鱼儿摆动尾部。

游弋在洁净的海水里。

让炫耀的阳光爬满肩头。

洁白的云朵下,那喜悦的海水。

与无边的光芒紧紧拥抱。

相互融化,轻声哭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月半是哪一天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传说中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而地官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每年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地官会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也称作鬼节,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道观也会举行盛大法会,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国鬼节。

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清明节(公历4月4或5或6日)。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府之门,也是地府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连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中国三大鬼节介绍。

1、清明。

清明(阳历四月四日至六日间,多为四月五日)是上坟的日子,也是24个节气中第5个节气,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外文名有purebrightness和tomb-sweepingday。

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这个节日,也是纪念春秋的介子推的。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一位记得介子推的大臣对晋文公说:“一龙升天,还得九蛇相助。”晋文公才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2、中元。

佛教这一天为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鬼节。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3、寒衣。

每一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谓“十月朝”,又叫“祭祖节”。是送寒衣节[3]。也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的人,称为送寒衣。和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一并称之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是要焚烧五色纸,为先人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去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后人对故人的怀念,也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又标志着严冬的到来,因此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七月半是哪一天

答:七月半是公历月05日,农历二零一七年七月十五,星期二,冲牛(己丑)煞西。

民间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农历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农历七月半,就是送祖的日子。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各家无论贫富都要备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七月半:华夏信俗的“鬼月”高潮。

汉民族之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

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一直传至近代。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

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

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七月半是哪一天

对于中元节,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到底中元节是什么节呢?其实中元节就是我们俗称的鬼节,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禁忌多,你一定要知道哦!

中元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因此20中元节是9月5日,星期二。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中元节时间是8月17日,星期三。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按传统俗谚有这样说法,“年兜不回家无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无祖”,由此可见七月半是祭祖祀先重要活动,否则便会被笑为“无祖”。海外华侨,平常月令家信批银可以疏漏不寄,但清明、中元节、冬至和年兜这四节批银一定要寄,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由此可见中元节祭祖祀先之重要性。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同日对供奉在厅堂的神佛,则敬献三牲,所谓三牲即一项主牲配两种边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带蹄大猪脚,边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鱼、鱿鱼、目鱼和鸡,如厅中奉有观音佛祖,因观音妈不茹荤,经常用新鲜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级别高,所以只能供献“金纸”,银服之类较不值钱不能体现善男信女的诚心,所以不在奉献之列。

中元节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还顺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马厩、羊圈和猪栏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银服奉敬即可。

中元节禁忌。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鬼节当天是阴气最重的一天,也特别多,来看看万万不能触犯的。鬼节禁忌: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一、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二、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三、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五、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六、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七、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八、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九、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十、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十一、靠墙。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十二、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十三、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十四、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十五、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麽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十七、一个人。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十八、晚上拍照。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十九、玩碟仙。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二十、拖鞋整齐的放床边。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三大鬼节: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年时候七月半

20xx年8月17日,农历20xx年7月15日,阴历二零一六丙申年七月十五日,星期三。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中元节祭祖。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据说这一天,阴间的大门会打开,让已死的人们回到家里,看看自己的亲人和后代。所以,为了缅怀亲人和先祖,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有些地方还有放灯之习俗,这都是为了寄托人们的思念,为亲人照亮回家的路。

同时,佛家也会在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度六道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道家和佛家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在唐朝,中元节皇帝会下敕,三日内诸州百姓禁止宰杀渔猎,信奉道教的百姓在这一天会吃素,希望用这些功德能够回向给自己的先祖,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超拔。

在佛家,这一天信徒们会将百味美食虔诚恭敬地供奉给十方诸佛、大德、僧众,希望以此功德能够超度所有的三恶道的苦难众生。

民间中元节也会有很多的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比如说各种素菜、各种纸做的衣服和财宝等,用来烧祭给先祖。各地还有布田、放水灯等各种活动,都是用来祭祀先祖的。

现在,大多数地方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只保留了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年七月半时候年七月半是哪一天七月半是几月几号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

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七月半的民间禁忌

怀孕是每个女性、每个家庭最重要的事情,怀孕期间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而孕妇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加需要注意,可是也有好多的女性朋友在怀孕期间不知道要注意什么事情,其实也特别简单,就是一些生活当中的常识,特别是怀孕到七月半的时候,那么,怀孕七月半禁忌有什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下了解。

生理特点:

这个时期,胎儿眼睑打开,已经有眠睫毛。胎儿的大脑也发达起来,感觉系统也显著发达起来。胎儿的眼睛对光的明暗开始敏感,听觉也有发展,不过,听觉发育完成还要到妊娠第八个月的时候。身长35~38厘米,体重约1000克左右。孕妇宫高约26厘米。

孕妇须知:

1、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中母亲的脑下垂体会不断产生促进胎儿生长的荷尔蒙。

2、食物的质比量重要,宜多供给动物性食品和豆类食品。提倡食物的多样化。

3、要学会腹式呼吸,它可以将充足的氧气输送给胎儿。正确的姿势是:背后靠一小靠垫,把膝盖伸直,全身放松,把手轻轻放在肚子上。然后开始做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直到肚子膨胀起来;吐气时,把嘴缩小,慢慢地、有力地坚持到最后,将身体内的空气全部吐出注意吐气的时候要比吸气的时候用力,慢慢地吐。每天做三次以上。

4、此期的胎教应继续给胎儿听音乐。此外,抚摩你的腹部也是很好的胎教方法。抚摩的动作有摸、摇、搓或轻轻拍等,一天3至4次,当能摸出胎头、背部及四肢时,可进行轻轻拍摸。在抚摩的同时,与胎儿对话,对胎儿更有好处。

5、父亲也应参与对胎儿的抚摩和对话。要进行乳房清洗、按摩。此期孕妇脚容易浮肿,睡觉时,最好把脚稍微垫高一些。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怀孕七月半禁忌有什么,这时胎儿发育的也比较正常,这时可以和胎儿进行互动,另外在这个时候也要注意营养的补充,特别是孕妇要饮食全面、营养丰富,同时也要注意适当的进行运动,这对将来分娩有好处。

七月半时候

2023年七月半是公历8月30日,星期三。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七月半,顾名思义,七月一半的时候,即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中元节,也是佛家的“盂兰节”。七月半起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为古代宗教生活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祖先与自己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尤为有意义。

7月15日为中元节,中元节又被称之为“鬼节”和“七月半”。七月十五这一天,死去的祖先灵魂会回来看望在人间的儿孙,而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用好饭、好菜来招待先祖,所以,中元节又称为“鬼节”。中元节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南方人过的节是七月十四,北方人过的节是七月十五,都叫中元节,即鬼节。南方人之所以在七月十四过节,是因为以前外敌入侵,为了避免因过节而被敌人一网打尽,先人们就把节日提前了一天。鬼节习俗复杂,有的地方是十四,有的是十五,甚至有十三十二过鬼节的。有的地方是要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择吉日祭拜“家仙”和祖坟,因此会选在十三或十四。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七月是个吉祥月、孝亲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数的周期数。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中元节鬼不会来家里。鬼怪之事封建迷信之说,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中元节民间俗称七月半,“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半鬼节是哪天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传说中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而地官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每年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地官会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也称作鬼节,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道观也会举行盛大法会,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

中元普渡:

从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间,一些地方有中元节要做普度的习俗,就是用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祭祖:

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就有很多人开始祭祖,因此也被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傍晚时分举行,时间上局限于七月十五这一天。“七月半”祭祖时,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或寺庙也会办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同为祭祀节日,中元节就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还是为人间赦罪的地官的生日,所以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洒在田地,烧纸之后,再把剪成条状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就可以保佑庄稼大秋丰收。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就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水与鬼同为阴,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因此中元张灯就在水里,所以也叫放河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不过到了如今,放河灯已经成为一个欢乐的活动项目了,那些制作精巧别致的河灯甚得小孩子、年轻人的喜爱。

年七月半时候年七月半是哪一天七月半是几月几号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