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8篇)

时间:2023-12-29 08:17:51 作者:ZS文王

范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展示出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特点和规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范文范本,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灵感。

浅谈高校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育手段和工具被引入教学过程中,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这种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的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波尔于1974年提出的,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被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能”。关于信息素质的定义在我国还没有定论,国内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素养和品质。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信息知识主要包括对信息理论的理解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信息能力主要包括判断、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及创造、驾驭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主要指在信息化环境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教师信息素质主要是指向教育教学实践的。它除了具备以上一般性信息素质的内涵外,又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信息观念和敏锐的信息传播意识。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作为教师,能运用信息传播规律来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是教师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适应信息环境、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使用意识、信息更新意识,才能把握对自己的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把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才能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学科建设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2.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

应用信息的能力也称为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信息的责任感、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的能力以及对新的信息创造和传递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以及技术手段基本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教师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是现阶段教师急需具备和提高的主要能力。因为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和信息处理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具有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

科学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特性,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也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学科内容和学习对象的媒体。教师必须具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实用的媒体的能力。这种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4.高尚的信息道德和健康的信息心理。

教师的信息行为应在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发生。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应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抵制计算机犯罪的常识。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过程中自觉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按照一定的信息规律办事,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信息伦理道德的典范;同时能够解决和处理学生所面临的信息伦理道德问题,关注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发展,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网络、电脑等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如果高校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质,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化教学和科研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信息素质决定着高校教师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因此信息素质成为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在新型的教学结构中,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媒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更多的通过教学媒体,利用信息资源自主地学习,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方向的把握、教学节奏的调控和教学环境的创设上。教学的目的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使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可见,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必备的条件。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应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大学长期受计划管理体制的局限,所培养的人才多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在信息化社会,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缺乏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的好坏来决定。

信息时代,只有不断提高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才能不断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更深层次地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使我们赢得21世纪全球人才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曾金霞.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改革与战略.(6)。

[2]冯淑娟.吕何新.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3)。

[3]张洪珍.颜冰.石瑞珍.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信息素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4]张效赤.寇荷超.试论大学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高校教师课程总结

论文摘要: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要更新教育思想,掌握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天职是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要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思想。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习题课、实验课、答疑辅导、批改作业等;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不同性格、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认真编写教案。

课堂教学是讲好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基础。对教师来说,备课就是一个教材的加工过程,备课和写教案过程就是一个课堂教学内容的加工厂,一节课上除了要掌握本教材要讲的内容之外,还要认真地去参阅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参考资料,认真研读,并吸取其特点,进行加工,从而变成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体系,才能去编写这一节课的教案,这样的教案才可以去讲给学生听。

在读阅各种版本参考资料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在编写时各有其特色。有的将这几章内容编写得很通俗易懂,阐述得很清楚,使学生很好理解;有的把那几个章节内容编写得独有风格,很有个性。教师要通过参阅多种参考资料,不断丰富自己教案的内容,认真备课可以弥补或补充教材中不足之处。教师在备课和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达到知识的升华、精练、扩展、积累,在此基础上就会有所创新,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去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这就是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要认真阅读参考资料的意义所在。写教案必须做到自己好讲、学生好听好懂,这是写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这样写出的教案才有价值。

二、注重讲课艺术。

现在部分教师在备课、写教案、讲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照本宣读教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讲课方式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自己不能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讲课,就失去了教师存在的价值。这种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现象要予以纠正。

讲课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除了勤奋之外,还要有天赋。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同样一个问题,有的教师要用十句话才能解释清楚,而有的教师仅用了三四句话就能讲明白,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这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教学经验总结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这些方面要不断努力,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讲课艺术,包括教师对讲课内容所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用什么思路去组织讲稿,用什么语气去表达要给学生讲解这个问题的内容,以及板书布置等,这些都属于讲课的艺术范畴,都必须在备课过程中予以考虑,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至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水平。讲课的艺术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讲课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学生愿意集中精力去听课。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了解所教的那一门课程,什么课程在为这门课程打基础,它又去为哪些后续课程去服务的,这样就可以使课程有目的`地做到承上启下,使这门课程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连贯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不断总结经验。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要教好一门课,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至少要经过2~3个教学循环,才可以说有把握教好这一门课程。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看一本小说,看第一遍与看第二、三遍时的体会和理解的广度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小说看得遍数越多,这本小说将会变得越来越“薄”。教师讲课也是这样。所以,只要我们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认真备课,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修改和补充教案,一定会体会到,每重复讲一次课,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学生会越来越满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就会把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每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时完全可以做到上课时不用看着讲稿去讲课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们之间交流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眼神”来传递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讲课时不看讲稿,不仅可以把课讲得很自如,很生动活泼,而且还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们听课过程中的情况,当看到学生表达听不大懂的表情时,可以重复再讲一遍,或者换一个角度或一种方法去讲解。所以对教师来说,上课不看讲稿的要求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

总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的生存竞争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学校要生存下去,教师要站在讲台上,必须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更新教育思想,掌握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宙,等.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0(7).

[2]王营章,等.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j].工会论坛,2009(2).

[3]郭加书,等.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高校教师课程总结

“教师的天职是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要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思想。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习题课、实验课、答疑辅导、批改作业等;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不同性格、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认真编写教案。

课堂教学是讲好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基础。对教师来说,备课就是一个教材的加工过程,备课和写教案过程就是一个课堂教学内容的加工厂,一节课上除了要掌握本教材要讲的内容之外,还要认真地去参阅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参考资料,认真研读,并吸取其特点,进行加工,从而变成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体系,才能去编写这一节课的教案,这样的教案才可以去讲给学生听。

在读阅各种版本参考资料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在编写时各有其特色。有的将这几章内容编写得很通俗易懂,阐述得很清楚,使学生很好理解;有的把那几个章节内容编写得独有风格,很有个性。教师要通过参阅多种参考资料,不断丰富自己教案的内容,认真备课可以弥补或补充教材中不足之处。教师在备课和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达到知识的升华、精练、扩展、积累,在此基础上就会有所创新,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去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这就是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要认真阅读参考资料的意义所在。写教案必须做到自己好讲、学生好听好懂,这是写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这样写出的教案才有价值。

二、注重讲课艺术。

现在部分教师在备课、写教案、讲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照本宣读教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讲课方式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自己不能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讲课,就失去了教师存在的价值。这种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现象要予以纠正。

讲课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除了勤奋之外,还要有天赋。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同样一个问题,有的教师要用十句话才能解释清楚,而有的教师仅用了三四句话就能讲明白,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这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教学经验总结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这些方面要不断努力,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课艺术,包括教师对讲课内容所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用什么思路去组织讲稿,用什么语气去表达要给学生讲解这个问题的内容,以及板书布置等,这些都属于讲课的艺术范畴,都必须在备课过程中予以考虑,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至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水平。讲课的艺术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讲课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学生愿意集中精力去听课。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了解所教的那一门课程,什么课程在为这门课程打基础,它又去为哪些后续课程去服务的,这样就可以使课程有目的'地做到承上启下,使这门课程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连贯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不断总结经验。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要教好一门课,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至少要经过2~3个教学循环,才可以说有把握教好这一门课程。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看一本小说,看第一遍与看第二、三遍时的体会和理解的广度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小说看得遍数越多,这本小说将会变得越来越“薄”。教师讲课也是这样。所以,只要我们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认真备课,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修改和补充教案,一定会体会到,每重复讲一次课,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学生会越来越满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就会把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每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时完全可以做到上课时不用看着讲稿去讲课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们之间交流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眼神”来传递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讲课时不看讲稿,不仅可以把课讲得很自如,很生动活泼,而且还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们听课过程中的情况,当看到学生表达听不大懂的表情时,可以重复再讲一遍,或者换一个角度或一种方法去讲解。所以对教师来说,上课不看讲稿的要求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

总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的生存竞争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学校要生存下去,教师要站在讲台上,必须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更新教育思想,掌握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宙,等.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0(7).

[2]王营章,等.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j].工会论坛,2009(2).

[3]郭加书,等.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论文

摘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针对当前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研究能力不强、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及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文章认为,主要应从激励机制、培训机制、交流机制及评价机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保障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4号)中提出: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近年来,一些专科院校通过大量引进青年教师从而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学历较高,教学时间不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关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既是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要求,又是这些新升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标准及我国延迟退休的现实,本文所指青年教师是指44周岁以下的教师。本文以湖南某新升本科学校(以下简称h学校)为例,对当前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h学校升为本科学校,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24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万余人;专任教职工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74人,含二级教授5人;副高职称19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余人。截至7月,学校共有青年专任教师158人,其中女性105人,男性53人;助教4人,讲师99人,副教授53人,教授2人;博士9人,硕士143人,本科6人;教龄最长的为22年,最短的2年;中共党员39人,民主党派63人。通过对该158人教学能力的研究,我们发现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研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亟待完善。

(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尽管对何为“教学能力”争议较大,但教学能力最终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来,两者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h学校每年通过学生、同行及教学督导组三方评价从任课教师中评选出教学效果排名前100名的教师所任课程为“一类课程”,并按课时费的20%作为额外的奖励。从—的教学效果来看,这158名青年教师中获得“一类课程”称号的只有17名,仅占青年教师的10%,占全校“一类课程”的20%不到。出现这种情形一定程度上与该校的师生比不合理有关,从而极易造成上课班级越多,所得学生评价分值的均值越低。以该校会计系为例,该系学生占全校半壁江山,由于师生比相对其他院系来讲最高,导致“一类课程”获得率在全校十个系部中排名第8。但如果把青年教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的话,在其他教师同样承担较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2014—20青年教师所得“一类课程”数如此之低,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强人意,有待提高。

(二)教学研究能力不强。

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首先来看h校的教改课题申报情况。从、20的教改课题立项情况来看,两年来青年教师申报的教改课题只有35项。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5的青年教师申报了省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再放宽到校级课题,两年来也只有44人次申报,只有不到1/4的青年教师申报。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申报教改课题的积极性并不高,从事教改研究的热情明显不足。另外,从青年教师论文发表情况来看,该校对教师已发表的论文与成功申报的科研课题(包括教改课题)进行量化奖励。论文方面,最低为本科学报50分,最高为国际权威期刊分;课题方面,省级一般课题120分,最高为国家级重点课题2000分。从2014—学年来看,158名青年教师全年科研分总值为14579分,人均得分92分,相当于每人发表一篇北大核心论文。仔细分析发现,全年无科研分的竟然达到102人之多,相当于三分之二的人无科研成果。会计系青年教师相对较多,理应有较好的科研表现,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半青年教师科研分值为零;同时,分值较高的主要集中于该系少数几位年轻教师。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校重教学轻科研的严峻现实。一方面是由于该校刚从专科学校转型而来,大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专科学校教学为主的观念,另一方面也与该校青年教师缺乏科学研究动力及学校缺乏惩罚措施有关。

(三)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科学。

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牵涉到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发挥与潜能挖掘。h校对教师能力评价主要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三方面进行。其中学生评分占总分的权重为80%,同行评价与教学督导评价各占10%,体现了学生为主的评价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但从具体评价指标来看,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评价指标上,尽管从教学态度、内容、方法及效果四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但这些指标大多为基础指标,一般任课教师都能达到。其结果往往会造成评价者无所适从,各被评价者差距不大。以2014—2015学年为例,该年度158名青年教师的学生评分基本处于“良好”区间(80分—89分),80分以下及90分以上的值为零。这与指标设置的初衷即评分结果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之间呈正态分布大相径庭。同时,属于基础性的新生的课程学生评分普遍较高。会计系获得“一类课程”称号的'有一半属于会计学原理的授课教师。由此可见,学生的评价并不公正客观;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也难辞其咎。二是同行评价上,主要设置了教学文件、教学行为、作业布置、课程考核、工作量及教学研究等六个方面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却难以准确把握。原因在于,评价者往往难以把握被评价者的具体情况。以“教学研究”为例,其中设置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指标。作为评价者其实无法得到被评价者有关主持课题与发表论文的相关数据,也就无法对被评价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014—2015学年同行评价得分中,158名青年教师中得分处于70—79之间的只有四位教师,高于90分的只有一位,绝大多数为80—89分。同样的情形存在于教学督导评价中,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可见一斑。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学校通过一定的培养机制得以提升。新升本科院校升本前为达到升本的相关指标要求,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大量地招聘专业教师。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刚毕业的硕士生与博士生。这些教师一方面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教学方法、手段、经验相对欠缺的劣势。h学校对于新进教师采取边培训边上岗的方式,在入校之初进行集中岗前培训以获取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方法,并最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之后,学校再采取听课、督导评学、教学竞赛以及访学、进修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其教学能力。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成文的系统的师资培训制度。h学校目前的相关制度散见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不系统也不全面。其次,缺乏国际化的培养观念。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要想培养出具有国际化理念、掌握国际化游戏规则、符合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本科生,必然要求授课者自身具备相应的理念与能力。以会计专业为例,当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得到全世界140多个国家的认可与采纳,会计国际趋同趋势不可逆转。但该专业授课教师对国际会计准则大多知之甚少,亟待学校采取相关培训措施转变其观念、提升其素质,从而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国际需求的人才来。三是师资培训的经费与数量有限。由于师资培训一定程度上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负面影响,学校对于被培训者往往在数量上进行限额申报,同时要求申报者协调并最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这些无疑难以满足大批量新进教师的培训需求。最后,缺乏对新进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而言,理论知识丰富而产业实践经历缺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能从书本到书本,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目前来看,h学校对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缺乏制度性保障。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并出台相应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使教学能力的培养有章可循、有则有依。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一)激励机制。

高校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潘懋元教授指出:“如何避免用简单的外部压力甚至行政命令,转而通过激发教师个体的内在追求来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是中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应该从满足高校教师这类特殊的知识型员工的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两方面着手,构建校本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需求的相容激励机制。显性需求激励方面,需要明确激励目标为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教改课题申报及论文发表的保障力度;加大对教学团队活动经费的支持力度,避免平均主义;加大对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激励,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激励措施主要包括经济激励、情感激励与权利激励。隐性需求激励方面,主要满足教师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高校要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高校教师真实获得被重视、被尊重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满足感,切忌将高校教师工具化。高校的发展要以教师个体的发展为内核,通过教师的自我实现达到学校的长远持续发展的目标。学校应对教师职称、学历、实践经验的提升给予时间、空间等条件上的保障与优惠措施,为教师的自我实现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

(二)培训机制。

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是青年教师获取教学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升的本科院校应该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建立起相应的培训体系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该培训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基础教学技能与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样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批量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不仅可以让青年教师获得有关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教学方法、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等知识,同时可以让不同专业的教师掌握相关专业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技能;不仅可以通过高校自身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同时还可借助外部优质的培训资源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可以解决青年教师教学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还可解决个别教师存在的特殊问题;不仅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入校时期的教师进行周期性的定期培训,还可针对少部分教学水平不佳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动态培训。总之,健全的培训机制与多样化的培训体系将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三)交流机制。

首先,应该建立本土师资国际化与国际师资本土化的交流机制。教育的国际化必然要求教育者的教学理念、知识、能力的国际化。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突破传统的狭隘的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禁锢,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学习。为此,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对外交流机制,让青年教师“走出去”,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方法与技能,实现本土师资的国际化,让中青年教师在对外交流互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具体措施包括: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教学研讨会议、派遣青年教师出国访学与进修、举办青年教师出国教学观摩与考察活动等。同时,需要采取相应的交流机制将国际优质师资“请进来”,实现有效的本土化。比如举办国际性教学研讨会,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介绍先进教学经验与方法;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招聘具有国外教学经历或留学背景的青年才俊来校任教。其次,应该建立校内师资教学经验的交流机制。学校要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以教研室或系为单位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并使之常态化。通过观摩指出授课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学校还要定期组织院际、校际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与教学竞赛,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最后,要完善校企之间的交流机制。派遣青年教师进企业学习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评价机制。

学校的评价机制必须遵循客观、公正、可操作的原则。针对当前新升本科院校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客观的现实,学校应该下大力气加以修正完善。首先,在学生评价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评分权重。学生作为教学受体,最有话语权。同时,对于学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着重从教师课程教学氛围的调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教学内容的把控及教学效果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设置。其次,要适当降低同行评价评分权重,毕竟同行评价是一种间接评价,不可能深入课堂进行现场观摩。因此,同行评价的内容要重在对其教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及教学竞赛结果的评价。再次,要适当提高教学督导评分权重。这是因为督导组往往需要进入课堂进行督学指导,是教师教学过程的见证者,其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督导组需要充分发挥其“导”的功能。对于授课者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提出中肯、客观的改进建议,从而为授课者提高教学能力提供智力支持。总之,评价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评价让被评价者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四、结论。

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的复兴。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本科办学经验不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亟待提高。本文认为,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供充足的动力;培训机制,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基本保障;交流机制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动态的增量保障;评价机制,通过以评促改,评改结合,切实有效地巩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1).

浅谈对高校青年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1.1现状。

当今,高校教育逐渐得到普及,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院校对高等数学教学培养的重视度各不相同,尤其是普通院校或是应用型较强的院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且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重点方向不同等原因,使得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数学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减少了对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让学生认识到高数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削弱了学生对高数这门课程学习的热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高数知识的理解;学生只能通过最笨的办法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培养不仅不利于高校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1.2原因分析。

1.2.1教材原因。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向标。现阶段高校高等数学所使用的教材虽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修订,可是仍旧过分注重理论本身,对理论如何使用、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等内容的讲解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运用的实际能力。这样的结果:一是影响了教师的授课重点,二是让学生从心底觉得数学没用,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1.2.2教师原因。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多半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是培养学生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授课特点为照本宣科,教材如何编写教师子就如何讲解,教材忽视应用型这一特点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解也忽视应用性。

1.2.3学生原因。

学生缺乏数学应用意识,直接反映在动手与实操上,建立熟悉模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建立数学模型是解答数学难题的最好方法,它不仅便于教师讲解,而且也便于学生的理解。但是,实际情况是只有教师讲解了学生才会明白,让学生自己建模、自己解决却有些难度。因此,教会学生某个习题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1.2.4应试教育的影响。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通过考试可以让学生、让教师了解到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欠缺,而且也有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从潜意识内告知自己:只有分数才能证明自己。这种错误的意识很难衡量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学生的关注点只会放在应试上而不是能力培养上。因此,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检测办法。

2.1教学内容改革。

2.1.1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对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与各个专业的学科要求紧密结合。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从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结合该专业对数学的实际要求,在课堂上尽可能选择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例,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所在;也可以向学生抛出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改变对学习数学的片面看法,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还能在专业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在专业学习和应用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2.1.2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数学建模的宗旨在于能够用数学的思想,通过分析,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简化,用数学方法和手段,形象刻画实际问题。而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的增强,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训练,可以通过举行比赛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数学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将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有效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2.1.3尊重差异存在。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前提下,为学生选择一些较为综合的、需要多个知识点整合的题目,联系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老师应积极鼓励,增加学生信心,对于学生疑惑之处,耐心的为学生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结构,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2教学方法改革。

2.2.1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向学生传递积极情绪,改正学生对高等数学的错误认知。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对学生专业的了解,将数学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专业课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应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另一方面,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改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老师的详细讲解和悉心教导下,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慢慢克服学习高数上的困难,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2.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在对教授内容时,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抽象的内容用比较形象的方式,由浅入深讲解,使得深奥的理论简单化。通过对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关系的讲解,使得学生对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只有对基本理论充分掌握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足够的自信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时,不仅要讲解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对知识的背景和具体应用进行讲解,结合专业知识,建立起新的关系,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加强数学应用能力。

2.2.3用发展的观点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数学,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要按照现代方式,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具体来讲,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或理论时,可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寻找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与独特之处,我们要用较为系统的理念审视传统的课程内容,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于联系较为紧密的概念或知识点,要整合在一起,通过系统的分析,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对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如多媒体等设备,用生动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地刻画出来,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得更多的'知识。用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仅要改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还要应用现代技术,为学生讲述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的要求,增加学生才干。

2.3教学模式改革。

2.3.1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对高等数学的教学,主要针对理论性的知识,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选择多样的模式进行教学。上课之前老师要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全面的备课,掌握教学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模式,如可以通过问题探讨、合作探究、类比分析、多媒体演示等的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课程。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学实验课,要学生通过实践,提升数学建模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学应用能力。

2.3.2积极鼓励学生。

要想学生充分掌握高数知识,增强数学应用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学习,还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在专业实践中数学的应用中,学生都会面临很多难题和困惑。在学生迷茫的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打消学生的逃避心理,对于难以下手的部分,进行提点,增强学生的克服难题的信心。在为学生进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教育,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下手,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剖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耐心指导学生解题。通过每一次的练习,每一次的克服难题,帮助学生增加解决问题的经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快乐,巩固知识,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3、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受到了教材、教师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建设较弱。该研究在分析了高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希望可以引起高校的重视,改变高校的教学理念,逐渐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促进学生向着综合、全面、应用型方向发展。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论文

从前面影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系。

3.1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

青年教师在上岗之前,首先要进行岗前培训,即我们所说的职前教育。岗前培训是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设置相应的培训部门,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使岗前培训制度化,培训内容多元化,多邀请教育专家来校培训指导,做到职前教育专业化、规范化。岗前培训的目的是让青年教师有资格上岗,上岗之后,更要重视职后培训。职后培训的形式主要包括短期外出培训、观摩优秀课堂、网络学习及学历深造等等,主要针对入职后教学方面的不足进行的相应培训,做到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一体化,提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3.2以旧带新,实行“双导师制”

青年教师刚踏入工作岗位,实践经验不足,需要一个老教师带领入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徒,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了这种传帮带的“双导师制”。笔者入职时,所在院系第一年实习“双导师制”,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在实践中的教学行为,学校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大支持力度,指导教师与被指导教师都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任务,青年教师定期观摩名师课堂,指导教师随时听课,加大督促力度,定期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及时找到青年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指导其及时改正,从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3.3创造机会,营造氛围。

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为青年才俊提供优良的资源,建立雄厚的硬件,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让这些青年教师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青年教师才能够更加踏实扎根在这个学校中,从心里爱上这个校园环境。改善办公条件,给青年教师配备办公室及办公设施,让青年教师能够有独立办公的条件。多给青年教师创造机会,对青年教师多一点人文关怀,从生活上进一步关心青年教师,这样,青年教师就会更加热爱这片校园,对待工作更加热情,真正爱上这份职业,对教师职业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学能力也会随之而提升。

3.4强化激励制度,留住人才。

从青年教师自身因素来看,青年教师入职后辞职率很高,很大原因是对学校的待遇不满。很多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投入远远不够,在一些制度制定上倾斜性很强,很大程度上限制青年教师的发展,加之青年教师自身性格比较高傲,不公平待遇往往会影响其工作,将情绪带入到工作。因此,学校应修订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扶持,让青年教师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适当实行奖励制度,青年教师作出贡献或者有进步,要实时表扬或者进行物质奖励,增强其信心,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论文

2.1培训制度不健全[4]。

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新教师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前,一般都没有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培训,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培训制度不完善,导致青年教师难以进入工作角色,教学基本功底子弱,地方高校培训制度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第一,培训相关政策不健全,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没有相关的详细培训政策,很多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敷衍了事,没有具体的培训制度及实施细则,缺乏相应的培训机构,大多是高校人事处主办,学校内部的教师作为培训导师。第二,培训内容单一,多数地方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主要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有关实践技能方面的,如教学研究方法之类的课程涉及很少,青年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教学技能欠缺,相关教学论类的课程也没有开设。另外,教育技术对教师来讲也是一门重要学科,教师进入课堂多以多媒体教学,而很多高校未开设此类课程,所有的这些导致青年教师在培训中获得的帮助很少。

2.2实践平台未搭建[4]。

教师踏入工作岗位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及教师基本功。一般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讲,学校应该在开课之前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简单进行考核,形成一种考核制度,确定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才能走进课堂,这样既是对青年教师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一些高校实施了“老带新”的制度,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一名年轻的新教师,实现“传、帮、带”。本来这是一项促进青年教师能力迅速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很多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传承,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监督执行力度不够,学校支持奖励力度不够,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对“传、帮、带”的认识不深入,任务下放下去之后,放任自流,很多二级院系本着应付的态度,并没有真正带领青年教师学习,多数人都是年终考核填一张考核表结束,像观摩课堂实践、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平台未搭建,这些平台的建立有助于青年教师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反之,导致青年教师缺乏实践学习的机会,难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3学校环境[5]。

很多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他们都有自己的科研小团队,在自己的专业上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到了工作的地方院校之后,学校条件很多都不如自己读书的学校,尤其是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设施匮乏,校园环境不佳,使得这些青年教师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落差,他们会常常拿工作的院校与之前的学校比较,比较之后,落差会加大,最后导致这些教师没有精力和热情对待新工作。资源的匮乏、条件的简陋,很多青年教师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是目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辞职频繁的重要因素。很多教师想开展一项科研活动,发现没有人可以协作,图书馆资源有限,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实验室条件简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有的这些,都导致青年教师从心理上失去了对学校的热爱,更谈不上教学乐趣了。优美的学校环境、丰富的资源条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2.4自身因素。

影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还有教师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决定教师乐岗敬业的重要因素。张大良等人对69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新教师认为要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关键的品质是敬业精神[5]。第二,自我发展,青年教师到地方高校从事工作,很多时候更加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求,如果所从事的.教学能够促进专业发展或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愿望强烈,都会促进他们制定目标、计划,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将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三,性格特征。有些青年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的稚气不成熟还残存着,遇到事情还是以学生方式解决,容易暴躁发怒,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针对当前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研究能力不强、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及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文章认为,主要应从激励机制、培训机制、交流机制及评价机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保障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近年来,一些专科院校通过大量引进青年教师从而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学历较高,教学时间不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关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既是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要求,又是这些新升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标准及我国延迟退休的现实,本文所指青年教师是指44周岁以下的教师。本文以湖南某新升本科学校(以下简称h学校)为例,对当前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h学校2010年升为本科学校,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24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万余人;专任教职工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74人,含二级教授5人;副高职称19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余人。截至2015年7月,学校共有青年专任教师158人,其中女性105人,男性53人;助教4人,讲师99人,副教授53人,教授2人;博士9人,硕士143人,本科6人;教龄最长的为22年,最短的2年;中共党员39人,民主党派63人。通过对该158人教学能力的研究,我们发现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研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亟待完善。

(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尽管对何为“教学能力”争议较大,但教学能力最终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来,两者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h学校每年通过学生、同行及教学督导组三方评价从任课教师中评选出教学效果排名前100名的教师所任课程为“一类课程”,并按课时费的20%作为额外的奖励。从2014—2015学年的教学效果来看,这158名青年教师中获得“一类课程”称号的只有17名,仅占青年教师的10%,占全校“一类课程”的20%不到。出现这种情形一定程度上与该校的师生比不合理有关,从而极易造成上课班级越多,所得学生评价分值的均值越低。以该校会计系为例,该系学生占全校半壁江山,由于师生比相对其他院系来讲最高,导致“一类课程”获得率在全校十个系部中排名第8。但如果把青年教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的话,在其他教师同样承担较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2014—2015学年青年教师所得“一类课程”数如此之低,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强人意,有待提高。

(二)教学研究能力不强。

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首先来看h校的教改课题申报情况。从2014年、2015年的教改课题立项情况来看,两年来青年教师申报的教改课题只有35项。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5的青年教师申报了省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再放宽到校级课题,两年来也只有44人次申报,只有不到1/4的青年教师申报。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申报教改课题的积极性并不高,从事教改研究的热情明显不足。另外,从青年教师论文发表情况来看,该校对教师已发表的论文与成功申报的科研课题(包括教改课题)进行量化奖励。论文方面,最低为本科学报50分,最高为国际权威期刊2000分;课题方面,省级一般课题120分,最高为国家级重点课题2000分。从2014—2015学年来看,158名青年教师全年科研分总值为14579分,人均得分92分,相当于每人发表一篇北大核心论文。仔细分析发现,全年无科研分的竟然达到102人之多,相当于三分之二的人无科研成果。会计系青年教师相对较多,理应有较好的科研表现,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半青年教师科研分值为零;同时,分值较高的主要集中于该系少数几位年轻教师。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校重教学轻科研的严峻现实。一方面是由于该校刚从专科学校转型而来,大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专科学校教学为主的观念,另一方面也与该校青年教师缺乏科学研究动力及学校缺乏惩罚措施有关。

(三)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科学。

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牵涉到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发挥与潜能挖掘。h校对教师能力评价主要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三方面进行。其中学生评分占总分的权重为80%,同行评价与教学督导评价各占10%,体现了学生为主的评价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但从具体评价指标来看,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评价指标上,尽管从教学态度、内容、方法及效果四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但这些指标大多为基础指标,一般任课教师都能达到。其结果往往会造成评价者无所适从,各被评价者差距不大。以2014—2015学年为例,该年度158名青年教师的学生评分基本处于“良好”区间(80分—89分),80分以下及90分以上的值为零。这与指标设置的初衷即评分结果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之间呈正态分布大相径庭。同时,属于基础性的新生的课程学生评分普遍较高。会计系获得“一类课程”称号的'有一半属于会计学原理的授课教师。由此可见,学生的评价并不公正客观;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也难辞其咎。二是同行评价上,主要设置了教学文件、教学行为、作业布置、课程考核、工作量及教学研究等六个方面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却难以准确把握。原因在于,评价者往往难以把握被评价者的具体情况。以“教学研究”为例,其中设置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指标。作为评价者其实无法得到被评价者有关主持课题与发表论文的相关数据,也就无法对被评价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014—2015学年同行评价得分中,158名青年教师中得分处于70—79之间的只有四位教师,高于90分的只有一位,绝大多数为80—89分。同样的情形存在于教学督导评价中,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可见一斑。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学校通过一定的培养机制得以提升。新升本科院校升本前为达到升本的相关指标要求,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大量地招聘专业教师。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刚毕业的硕士生与博士生。这些教师一方面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教学方法、手段、经验相对欠缺的劣势。h学校对于新进教师采取边培训边上岗的方式,在入校之初进行集中岗前培训以获取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方法,并最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之后,学校再采取听课、督导评学、教学竞赛以及访学、进修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其教学能力。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成文的系统的师资培训制度。h学校目前的相关制度散见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不系统也不全面。其次,缺乏国际化的培养观念。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要想培养出具有国际化理念、掌握国际化游戏规则、符合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本科生,必然要求授课者自身具备相应的理念与能力。以会计专业为例,当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得到全世界140多个国家的认可与采纳,会计国际趋同趋势不可逆转。但该专业授课教师对国际会计准则大多知之甚少,亟待学校采取相关培训措施转变其观念、提升其素质,从而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国际需求的人才来。三是师资培训的经费与数量有限。由于师资培训一定程度上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负面影响,学校对于被培训者往往在数量上进行限额申报,同时要求申报者协调并最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这些无疑难以满足大批量新进教师的培训需求。最后,缺乏对新进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而言,理论知识丰富而产业实践经历缺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能从书本到书本,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目前来看,h学校对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缺乏制度性保障。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并出台相应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使教学能力的培养有章可循、有则有依。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一)激励机制。

高校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潘懋元教授指出:“如何避免用简单的外部压力甚至行政命令,转而通过激发教师个体的内在追求来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是中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应该从满足高校教师这类特殊的知识型员工的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两方面着手,构建校本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需求的相容激励机制。显性需求激励方面,需要明确激励目标为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教改课题申报及论文发表的保障力度;加大对教学团队活动经费的支持力度,避免平均主义;加大对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激励,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激励措施主要包括经济激励、情感激励与权利激励。隐性需求激励方面,主要满足教师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高校要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高校教师真实获得被重视、被尊重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满足感,切忌将高校教师工具化。高校的发展要以教师个体的发展为内核,通过教师的自我实现达到学校的长远持续发展的目标。学校应对教师职称、学历、实践经验的提升给予时间、空间等条件上的保障与优惠措施,为教师的自我实现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

(二)培训机制。

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是青年教师获取教学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升的本科院校应该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建立起相应的培训体系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该培训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基础教学技能与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样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批量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不仅可以让青年教师获得有关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教学方法、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等知识,同时可以让不同专业的教师掌握相关专业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技能;不仅可以通过高校自身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同时还可借助外部优质的培训资源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可以解决青年教师教学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还可解决个别教师存在的特殊问题;不仅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入校时期的教师进行周期性的定期培训,还可针对少部分教学水平不佳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动态培训。总之,健全的培训机制与多样化的培训体系将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三)交流机制。

首先,应该建立本土师资国际化与国际师资本土化的交流机制。教育的国际化必然要求教育者的教学理念、知识、能力的国际化。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突破传统的狭隘的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禁锢,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学习。为此,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对外交流机制,让青年教师“走出去”,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方法与技能,实现本土师资的国际化,让中青年教师在对外交流互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具体措施包括: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教学研讨会议、派遣青年教师出国访学与进修、举办青年教师出国教学观摩与考察活动等。同时,需要采取相应的交流机制将国际优质师资“请进来”,实现有效的本土化。比如举办国际性教学研讨会,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介绍先进教学经验与方法;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招聘具有国外教学经历或留学背景的青年才俊来校任教。其次,应该建立校内师资教学经验的交流机制。学校要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以教研室或系为单位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并使之常态化。通过观摩指出授课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学校还要定期组织院际、校际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与教学竞赛,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最后,要完善校企之间的交流机制。派遣青年教师进企业学习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评价机制。

学校的评价机制必须遵循客观、公正、可操作的原则。针对当前新升本科院校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客观的现实,学校应该下大力气加以修正完善。首先,在学生评价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评分权重。学生作为教学受体,最有话语权。同时,对于学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着重从教师课程教学氛围的调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教学内容的把控及教学效果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设置。其次,要适当降低同行评价评分权重,毕竟同行评价是一种间接评价,不可能深入课堂进行现场观摩。因此,同行评价的内容要重在对其教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及教学竞赛结果的评价。再次,要适当提高教学督导评分权重。这是因为督导组往往需要进入课堂进行督学指导,是教师教学过程的见证者,其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督导组需要充分发挥其“导”的功能。对于授课者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提出中肯、客观的改进建议,从而为授课者提高教学能力提供智力支持。总之,评价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评价让被评价者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四、结论。

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的复兴。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本科办学经验不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亟待提高。本文认为,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供充足的动力;培训机制,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基本保障;交流机制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动态的增量保障;评价机制,通过以评促改,评改结合,切实有效地巩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高校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论文

鉴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只有建立连续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体系,通过由浅入深的教育、引导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形成稳定而内在的信息素质,令其终身受益。

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任务责无旁贷地应由主要高校图书馆来承担。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连续性措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加大“利用图书馆”教育的力度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利用图书馆”教育。在入学教育中,要突出利用图书馆的必要性、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利用图书馆文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教师和知名专家、学者的事例,以及不利用图书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反面事例,激发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并进而阐述利用图书馆与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自觉性。在基础课阶段,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图书馆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检索方法的讲座,并向学生介绍基础课阶段的推荐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在专业课阶段,要向学生介绍主要的专业信息源、专业文献检索工具和专业课推荐书目,引导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和利用专业检索工具,提高学习文献检索课的兴趣。

2.2改进文献检索课教学文献检索课要力争在学生专业课阶段或临近实习阶段开设并保证必要的学时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更新,在检索工具使用方法上,以计算机检索内容为主,手工检索内容为辅,保证学生有一定的上机检索实习时间,同时增加信息鉴别、信息调研与分析、信息利用、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内容。特别要讲好第一堂课,通过利用信息取得成功和忽视信息或信息失误导致损失的生动事例,阐述信息对社会和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全面推进文献检索课的多媒体教学,增加授课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文献检索课实习中,要安排专业综述写作,并要求参考文献数量。还可以引人团队合作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作业。使学生在写综述的过程中,体验掌握信息获取和利用技能的重要意义,同时锻炼了合作能力。

2.3加强专业课的信息引导和渗透要作为一种教学规范,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必须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本专业权威著作、核心期刊、主要数据库和网站等信息源以及权威专家、学者,国内外主要研究基地,本专业前沿课题、发展趋势等内容,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利用本专业的高质量信息。为此,还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适应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需要。

2.4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开展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学工作,参加有关的科技发明和挑战赛。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必须要利用本专业相关的文献信息,从而锻炼了知识应用的能力,巩固和提高了信息素质。

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要取得高校领导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还要取得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专业可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有好的效果。

浅谈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培养论文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依法确立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后,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在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的重大举措。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定义,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中等职业教师。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列在高等教育教师中,没有作明确的描述。

到目前为止,有关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中,全国人大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和《教师法》对获得职教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和丧失的原则以及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基本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国务院和教育部也相继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规章,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正式启动。原国家教委分别于1986年、1993年、下发的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意见,也对职教师资的资格作了明确要求。

5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依法设立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规范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行为;严格掌握认定教师资格人员的范围和教师资格认定条件,杜绝擅自修改教师资格认定条件、扩大或缩小认定教师资格人员范围的现象;严格遵循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不得随意变动。对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也列入其中,基本都参照相应的普通教育师资执行。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要制定和完善《教师法》配套法规,初步形成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师遴选任用、职务聘任、培养培训、流动调配、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与仲裁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通过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

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今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任务。

此外,不少地方和部委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如上海、福建等地区出台了《教师考核办法》、《福建省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实施意见》、《甘肃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等政策和规章,来规范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二、启动职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均决定了其对教师的要求与普通教育不同,所以有必要把职教师资资格认定独立出来,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

(一)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的认定、聘任、培训、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与仲裁等管理环节。《教师资格条例》作为《教师法》的第一个配套法律,与《教师聘任办法》、《教师考核办法》等法规,构成了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法规体系。

(二)使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

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确立了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群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职业性质决定了只有通过专门训练和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职业教育教师工作。

(三)严把“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我国现有的职教师资队伍当中,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虽然他们知识水平较高,年龄较为年轻,但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对于职教教学和职教人才培养来说非常不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改善这一局面,从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四)形成多元化教师培养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我国职教师资主要依托普通高校培养,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是越来越多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已经进入职校师资队伍;二是职业教育急需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三是需要大批的兼职教师参与进来。

三、现有职教师资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

职教师资都由高校输送,对于职业教育师资的资格认定也基本参照普通教师认证标准执行,没有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

(二)缺乏对职教师资资格证书有效期的规定。

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证书没有有效期的限制,而现行法律也没有具体规定教师资格的有效期,这导致教师资格事实上是终身制,从而妨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对于职教师资来说,其专业门类多,专业知识更新快,现有的职教师资资格要求中没有规定时效期限,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制度,易与市场脱节。

(三)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不健全。

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但还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开拓多种渠道从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中聘任兼职教师,特别是吸呐企事业单位的一些专家或能工巧匠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力量,但目前我国对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定可操作的程序。

(四)对职教师资的资格设置尚不全面。

现行的教师资格按学校层次和性质共设置了七种教师(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实习指导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这样的设置,在我国前一历史阶段是合理的。而目前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只设在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故应考虑专门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问题。

四、职教师资资格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健全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

如果说职教师资资格标准是建设职教师资队伍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则是确保认证标准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不能简单地用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标准来要求和认定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因此,其一,要对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实行动态管理。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而第一线的生产技术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必须适时更新,跟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其二,职教师资资格认定要体现特色性。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既要考虑到与普通教育师资资格认定的共性要求,又要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素质要求的个性特征。

(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按现行的《教师法》规定,职业高中按中学体系标准评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按普通高校体系标准评定。这显然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所以要制定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特征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正确引领职教师资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首先,要突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为学生就业服务,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为学生的就业组织和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岗位质量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将职业学校教师动手能力的高低量化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数。

(三)建立和完善职教兼职教师聘用制度。

按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指标体系中要求,“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一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各级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对到职业学校任教的兼职教师资格给予认定,经考核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

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技术更新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也使得职教教师的在职进修和专业发展变得更为重要。各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和支持教师的在职进修和继续发展。学校领导和职教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改变过去认为“接受培训和进修是教师个人的事情”等观点,从人力资源开发和投资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扭转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发展问题。

各职业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从而保证职教教师能始终与技术、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重评轻建”的被动局面。采取专题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成果评比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授课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还要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上,鼓励职教师资加强与企业界及其他教师的联系和沟通。

我国职业教育已作出了由注重数量和规模发展转向越来越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职业教育质量关键保障的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这一战略调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相对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z].教人4号.。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35号.。

[4]周鸿敏等.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职教论坛,,(17).。

[5]王奇.在教师资格有效性上做文章[j].上海教育,2005,(5).。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所有的一切都要讲究效率,信息交流必不可少,简洁有效的语言交流尤其重要。可现实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却恰恰缺乏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学校每年为企业输送大批学生,在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中,常常把学生表达能力差作为重点内容。学生在独立进行的社会交际中羞于表达。即使能够表达,却词不达意,甚至个别学生成了“没嘴的葫芦”。听说能力普遍偏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

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听。

经过长期义务教育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进入中职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普遍较差,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听课之外,还要多找一些课外资料读给学生听,或发动学生搜集他们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在课堂上读。加强听的训练,逐渐养成能听、会听别人谈话的良好习惯。

二、说。

中职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表达方式、方法还需要大力培养、提高,说的能力还普遍较差。他们在与熟人、较少的人闲聊时,会毫无顾虑、滔滔不绝,但在大的场合或陌生场合就会胆怯,沉默寡言。因此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先从学生敢于当众说话入手。利用课前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说一段话或背诵一段文章。在开始阶段,教师应给学生指定他们较为熟悉的话题,要求每一位在座的学生认真听,并且随听随分析、总结。为了使这一过程有效进行,可根据学生听的具体情况,不时让学生说一下感受、文章的特色等等,督促学生认真听,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以及随时应答问题的习惯。

三、评。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再进行评析能力的训练,即说的第二个步骤的训练。这一步骤的训练要达到语言流畅、表达自然、条理清楚的目的。

一般要分两步走,首先,让学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评论别人读的文章或说的话,学生可自由结合,一个说,一个评;最好采用同桌结合的方式,学生先了解评析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学生走上讲台言不及义,评论过简单,遭到他人的不屑,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整个活动的进行。其次,临时设计话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现场点评,训练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教师设计活动要结合学生实际,要寻找学生关心、喜爱的话题,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以免陷入僵局。教师及时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必须以鼓励、表扬为主,以指点为辅,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到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不能随波逐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既要训练学生的讲话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严格遵循教书育人的大方向。学生不但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而且在思想道德水平上也跨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本阶段的训练,学生锻炼了现想现编、现编现说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反应速度,使学生能够及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事物事理的认知换成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

四、辩。

辩,也就是辩论。辩论可使学生的思想变得缜密、敏锐,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真伪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见解,勇于维护真理的道德风范。

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每一学期设计几堂辩论课。课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时代的热门话题,并且给学生一定的搜集材料的时间,以免在辩论中无话可说。通过辩论既能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社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没有离开校园时就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知,为学生就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怎样发现并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有力的辩驳,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时时提醒学生,控制情绪,使学生把握分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风度,让学生了解到着急、大声说话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只有冷静的头脑、从容的态度、彬彬有礼的仪态,准确、有理、有据的语言才是取得辩论主动权的法宝。教师还要引导辩论双方沿着主导方向进行,切忌课堂局面失控,甚至给学生带来课后的隐患。最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评,以引起学生注意,扬长避短,使辩论课达到理想的目的。

通过以上环节的严格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为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评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这种能力、方法和习惯的获得,要靠教师的指导和启发,更主要的是靠学生自己的的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放开手脚,培养自学能力。

1.教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教学生使用工具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首先是要求熟练地使用字典。查字典是自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低年级要求学生学会按部首、音序法查字,具备使用字典的最基本能力,到了中高年级,还应进一步要求学生熟练地查阅字典。每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一、二类字在字典中查出,了解每个字有几种意思。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所查字在本课中的含义。在平时的阅读写作中,学生如遇到疑难的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这样既能使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也掌握了学习生字、生词的方法。其次,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克服学习中困难,还应教给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2.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以《林海》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兴安岭的“岭”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了“岭”的什么特点写的?作者在描写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划出关键的词。第二步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多向讨论,凭借对关键词“多”“温柔”等词的理解、品味,达到理解本段的目的',最后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帮助学生总结本自然段的学法。即读——思——划——议——品。第三自然段,辅导学生用此种方法学习,巩固此种方法。第四自然段要求自学掌握这种方法。自学过程中,学生从“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花丛中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认识到兴安岭森林的美丽,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赞美之情。这样学生通过动嘴、动脑、动手、活跃了思维,掌握了方法,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3.教好不同类型的课文,培养自学能力。五年制的普通教材编排了讲读课文、阅读课文以及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课文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训练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言基本训练的主要凭借。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设计的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练习;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训练,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完成各项训练任务。阅读课文大多是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这种类型课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讲读课文中重点训练的基本功加以运用,理解不到的或者容易忽略的地方,老师要作重点指导,它对于逐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独立课文相当于把课外阅读材料拿到课堂上来学习,内容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按课后提示的问题阅读,并让他们学习运用从一二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独立地理解、消化。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但教师要给以引导。

二、紧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批判能力。它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问,学生答能获得的,必须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把文章读明白的基础上。强调要紧扣教材,是因为教材本身就是以培养能力为基点而编排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书要有目的,有的教师也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开课前,他不提任何要求,就要学生把课文读一遍,这叫无目的阅读,这种读法,几乎完全排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费时多、收效少的阅读方法,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前,要紧扣课文,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记。学生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和习惯,也就有了阅读能力。所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三、结合内容,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新闻记者教学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这一点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能力的基本是知识,然而文章的核心是思维,不经过思维,知识不可能被吸收,更不可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把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起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写法和结构上的特点进行思想训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课文,典型地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特点,数学中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

四、抓住时机,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抓住时机让学生口头解词、释句、概括段意、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在学习每篇课文前,可指导学生先预习,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互助弥补,这样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评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改变思考的角度,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2.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3.鼓励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1.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2.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评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良好积极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习惯,更能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自评反思能力自评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人们往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引导和点拨。

一、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兴趣。

小学生的`评价意识极其淡薄,他们很少对自己的思维及练习进行反馈和修正,当然更不善于对其他同学的发言或练习进行恰当的评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逐步形成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

1.树立学习的榜样。

树立学习的榜样,提供自我评价的对照形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学习方法的获得,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勤奋刻苦的钻研。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中外科学家,数学家的榜样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来。如:讲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在解答出哥德巴赫猜想“1+2”后,不断进行自我评价,逐步修正,经过了十余年,才正式发表了经过简化的论文。

2.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评价能力始终存在着差异。教师应注意将评价难易正确划分,分别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显示出他们的评价能力,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保持评价的兴趣。如:在一节课中,教师要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尖子生做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开放题、奥数题,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另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集中筛选,送进“病题医院”,让学生充当“小大夫”,为每一道题“诊治”,找出“病因”,提出“治疗方案”,并在专门的“病历”上加以记载。这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充分激发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在养成学生自我评价习惯的同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评价的方法:从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逐步完善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1.教会学生以“教师评价”为镜。

从儿童意识的发展特点来看,认识别人总是比认识自己在前,学会评价别人又比学会评价自己在前。再说,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不强,往往是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照点,特别是他们能尊重的人物的评价,其中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经常对学生作业准确、公平、肯定的“教师评价”,是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如:“画得基本上还是挺好的”“如果边再直一点,角再尖一点就更好了”……“教师评价”往往是激励性的语言,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反馈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及能力。

2.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空。

课堂教学是双向的活动,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讨论,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先让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说说思考问题的过程,如果说得不完善或说错了,应当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应如何矫正,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补充,完善效果绝对比教师讲解好,教师只能适时地加以点拨。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揭题,让学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思维定势的迁移,很多学生马上回答个位上是3,6,9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有个别学生马上表示反对。既然有了争论,教师对两种意见不置可否,而是让他们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而反驳对方,这为下面学生的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做了铺垫。反馈时学生会产生争论,从中学生的辨析能力、探究能力、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也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总之,通过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的自我调控,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愉快而富有成效地进行学习,并努力发展自己的爱好,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童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重构[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

[2]吕晓亚.小学数学学习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系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

浅谈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评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有趣,学得更具有现实意义,真正做一个学习活动的主人。“活动化”教学的模式和意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无论是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都应体现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一、何为数学活动教学。

数学活动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以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活动和只重视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活动不同,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的主体实践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教学评价要关注的不再是一张张令人发怵的“考卷”,也不再是教师严厉目光下的“监督劳动”,而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反思教与学的过程,形成对教学策略与成效的共识,并共同谋求改进方法,提升学习效率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也正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怎样设置活动教学。

(1)要研究活动的对象性。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同时也是发挥他们自身作用的关键期和最佳期。为了把握这个时期的教育规律,就得分析了解初中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2)要研究活动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统一,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从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达到能运用书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并形成能力。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贯穿人的一生。怎样从小就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呢7我构建了以“趣味数学活动”为主线的综合性活动模式,对在活动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在活动课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用心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我们强化过程参与,淡化结果评价,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的锻炼、提高和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要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活动过程都在应试这个无形指挥棒下陷入了怪圈,内容的选择没有得到发展,课程实施实际上处于比较“放任”的状态,没有把基础教育“培养人”当做我们的理想追求。教师的目标是关注学生成绩如何,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却很少有人问津。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看做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的确立,从而满足学生全体的个性需求,让每位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中学有所得。

(4)要研究活动的开放性。数学活动课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5)要研究活动的建构性,.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偏颇,而且其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它,以辩证的观点认识学习和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同时又应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更具体的水平上汲取其合理之处,从而建构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三、怎样实施活动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其形式一般有以下五种:一是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二是游戏竞赛实践活动、三是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四是观察调查实践活动、五是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

四、活动后的反思。

活动教学后要及时反思,总结提高。活动课程设计力求做到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因地因时因人设计活动,务求丰富多彩,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多方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总之,活动课使学生求发展,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的任务是操作,两者相辅相成。开设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改的新课题,其功能和旺盛的生命力已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

因此,我们应该做开展数学活动课程的有心人,认真上好数学活动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努力。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姚坪小学)。

摘要:小学课改在不断地更新,小学语文课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本里的很多内容都变成了以口语交流为主题的内容,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引导学生锻炼交际的能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口语表达能力,应从小的时候进行培养。制订口语表达的目标,然后,分析课堂上存在的影响培养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找出合理的培养方法。

一、制订语言表达的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培养。表达的完整性包括语言是否吐字清晰、简洁明了、生动明确等。首先,语言的表达要符合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要通过逻辑性的思维言语表达出来,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工具应该被完美地应用。然后,语言表达要得体,要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合的话,让对方明白言语中的含义。再者,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能够将想表达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三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终目的。

语文课堂上表达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语言表达所需的情景匮乏、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针对性较弱。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和学生无言以对,学生不够活跃、教师无可奈何的场景。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心理上的障碍,对语文的表达充满恐惧,尤其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长期积累导致学生胆小自卑。语言的表达需要一个合理的场景,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的教材设计当中多设置一些生动的情境来锻炼学生。缺乏针对性是指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文章的思路,表达起来就会清晰明了。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要从学习的氛围谈起,营造一个活跃的、可以互动的环境,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语言的表达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诉说,要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流利地阐述。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课改在不断地更新,小学语文课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本里的很多内容都变成了以口语交流为主题的内容,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引导学生锻炼交际的能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口语表达能力,应从小的时候进行培养。制订口语表达的目标,然后,分析课堂上存在的影响培养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找出合理的培养方法。

一、制订语言表达的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培养。表达的完整性包括语言是否吐字清晰、简洁明了、生动明确等。首先,语言的表达要符合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要通过逻辑性的思维言语表达出来,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工具应该被完美地应用。然后,语言表达要得体,要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合的话,让对方明白言语中的含义。再者,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能够将想表达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三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终目的。

语文课堂上表达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语言表达所需的情景匮乏、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针对性较弱。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和学生无言以对,学生不够活跃、教师无可奈何的场景。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心理上的障碍,对语文的表达充满恐惧,尤其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长期积累导致学生胆小自卑。语言的表达需要一个合理的场景,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的教材设计当中多设置一些生动的.情境来锻炼学生。缺乏针对性是指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文章的思路,表达起来就会清晰明了。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要从学习的氛围谈起,营造一个活跃的、可以互动的环境,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语言的表达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诉说,要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流利地阐述。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评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同一名话,问法不同,意思千差万别。对于一节课,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在交流中经历的,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知识的建构、思维的碰撞,都是通过数学交流来实现的。有人说,一个老师在数学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85%要靠他的交流,沟通技巧。那么怎样的交流才是有价值,有实效的课堂交流呢?从一年级开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训学生课堂交流能力。

一、听是说的基础,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应该说学生对教师的话一般是注意听,而对别学生的话则是听的不怎么认真,他所关心的是快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其他同学回答的问题所出现的正、误则不怎么关心。这样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引导全班学生考虑“别人回答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让学习认识到: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一是要听别人好的地方,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二是要听需要改正的地方,做出正确的修改;三是如果重复别人的发言,你会说吗?考察学习是否认真倾听。当一名学生对另外一名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判时,教师及时评价:“你看他真会听别人的回答!别人回答完后,他能准确的说出别人的回答哪儿正确,哪儿应该改进。”

二、规范语言,让学生说话完整。

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年级的孩子总是爱说半截话,于是,我就鼓励孩子们,回答问题首先要把话说完整,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细节,加以引导:“你的回答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或者说:“请你完整地把问题回答一遍。”

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必要的时间,为交流做准备。

有价值的交流才是真正意义上对教学的升华,而有价值的交流是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之后,学生有欲望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也不要接话,更不要怕学生发言太长,耽误上课时间。只要是有价值的发言要留给学生空间和时间,也许,这时才是课堂上火花闪耀的时刻,让我们听到学生精彩的回答。

四、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指导。

数学语言必须是严密而准确的,这就要求教师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的习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促而蹴就形成的。例如:教材呈现的情景图,我首先要求学生从情景图中找数学信息,全班交流。找信息不是东一踉头,西一锤子,要教学生学会找主要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找问题,搞清楚“问什么”;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描述情景中的条件和问题。刚开始学生不会说,教师就一句一句教给他们说,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说。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逐步学会从图中找信息,知道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在描述交流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五、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评价要及时。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讲给同学听,让其他同学评价,加强学习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见解奇特时,老师要及时引导:“你的方法真奇特,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好吗?”再如:当学习回答了一些课外知识时,老师一定的加上一句引导:“你的这些知识是从哪知道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感染其他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可以从课外书、报刊等多种渠道获得,要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学会思考,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已有的知识表达出来,这样为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就有话可说。

六、教师要善于挖掘对话内容。

什么样的对话才是真正的交流呢?是“一问一答”:老师提问,学生轻轻松松对答如流吗?我想肯定不是的。过于锁碎肤浅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不仅毫无锻炼之效,还容易导致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的不良习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交流内容,让学生愿说、敢说、有话题说、有内容说,这是对我们每一位老师提出的挑战。

七、教师体态语的运用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往往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群的动力,老师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吧。

总之,及时、到位的数学交流,往往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课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