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体育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论文(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4 10:06:45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鼓励我们勇于创新和尝试,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谨慎选择和运用范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

体育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在公共教学领域,教育工作者们早已关注由于学生背景和学习模式的不同,产生的个体差异。一部分学生,很容易抓住概念的核心,并有很强的动力去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并不怎么精通,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19之前,学习通常意味着是固定规则和系统,一个学生不擅长于学习,会被认为受智力所限造成的。自我管理概念才稍稍萌芽,且通常与个人习惯相连。在20世纪初期,个人差异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的兴趣。许多教育改革者,如杜威、桑代克等,认为课程设计应该与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相符合,如按年龄或能力。同质的学生安排在同组,并采用一些可以激发动机的任务。其后的研究者们,提出课程设计与学生的态度和倾向相匹配。并指出,现在的课程设计过于窄化。一个僵化的课程设计,可能对不同学生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1970到1980年,通过元认知和社会认知,产生了对个人差异的新看法。元认知被认为是个体自我想法的觉知和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缺失,被归因为关于个人和胜任感元认知觉知方面的缺失。社会认知的研究者们,对社会如何影响学生的自我管理感兴趣。他们研究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目标设置和自我监控的影响。学生们被要求为自己设立专门的目标,如完成一定数目的数学作业,记录达到目标的效能感。设立具体可以达到目标的学生,体会到更高的成就和更强的自我效能感。记录自己学习进程的学生,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提高。这些策略,唤醒了学生元认知的某些功能,从而增强了其自我控制。自我觉醒虽然不能够改善整体的学习能力,但它会使学习者产生一种学习的准备状态。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使研究者们将个体的差异归因为自我管理的差异不同。并发现教师的目标,会影响学生对差异的自我觉知。尽管教师在目标的设计上考虑到了班级每个学生的局限,但他们还是低估了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自我管理学习。

自我管理不是一种心理能力或是学业表现技巧,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将心理能力转换为学业表现的心理进程。自我管理包括,自发生成的想法、感觉,达到目标的行为。自我管理的学生之所以会投入努力,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并设立了目标。学习者通过目标监控学习行为,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目标的达成,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满意和动机,促使其改进学习的方法。自我管理的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乐观地看待失败。自我管理是重要的,因为教育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习者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尽管自我协调对于学生的终生成就如此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这种自律的能力。自我管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首先,自我管理不只是技巧的知识,它涉及自我觉知、自我动机和必要的行为技巧。有证据表明,专家与新手在关键点上存在着差别,如及时地修正已犯的错误。其次,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自我管理不是一种简单的占有或缺失的个人特征。相反,它是一种具有适应功能的选择性进程。包括:制定具体的、接近的目标;为达到目标选择有力的策略;针对性地监控自己的表现;重组材料,以适合自己的目标;有效的管理时间;评估所用方法;归纳结果产生的原因;为未来制定合适的方法。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被认为与自我管理的关键进程是否起作用息息相关。第三,研究显示,学生的自我管理建立于效能觉知和内在兴趣。在很长一段时间,教育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社会鼓励和外在的奖励来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并会认为,自主的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外在刺激,克服无趣的、重复的学习过程。但是,最近专家的研究发现了不同的情况。一些专家每天花费接近四个小时的时间从事同一项活动,依然具有很高的动机。他们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发现新的策略实现自我提高。有证据表明,学习过程的质量对学习者的表现具有预测作用。通常认为,初学者在面临一项新的任务时,可能在没有外在鼓励和奖励下,失去兴趣。但是,如果初学者具有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其动机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很显然,他们的动机不是来源于任务本身,而是更多的来源于自我管理的应用,如自我监控和建立在这些进程上的自我信念。

三、自我管理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们将自我管理进程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思考阶段,即在投入努力进行学习之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表现阶段,即学习进行中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沉思阶段,发生在学习之后的反馈阶段。

(一)前思考阶段。

这个阶段包含两个基本的方面:任务分析和自我动机。任务分析包括目标设置和计划策略。已经有可观的证据表明,制定具体的、接近的目标可以增加学生学业的成功。如,学生将记忆任务,分为小段,逐步实现。自我动机来源于学生学习的信念,自我效能的信念和结果期望的信念。如,自我效能感会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投入一次考试的动机。自我动机还包括内在兴趣和自我动机趋向,它们涉及学生对任务价值感的判断。如,兴趣感和快乐和会增加他们掌握计算机课程的动机。

(二)表现阶段。

表现阶段有两个基本分类:自我控制和自我观察。自我控制,包括在前阶段已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的实施。自我控制的关键方法如,想象、自我指导、注意聚集和任务策略。如,记忆某一外文单词,可以利用单词所代表的视觉想象;也可以消除噪音,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可以将单词归为某一类加强与已知词的联系。自我观察,自我记录或自我检验任务中事件的成因。如,学生记录在学习任务中所花的时间。某学生可能会发现他独自学习比团体学习效率更高。为了检验这种想法,就会对同种任务在独自场景和在团体场景的学习状况进行观察。

(三)沉思阶段。

沉思阶段也分为两个类别: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映。一种形式的自我评价是自我评估,将自我的表现与一些标准相比较,如自己先前的表现,他人的表现或是一种纯粹的标准。另一种形式的自我评价,是归因,对成功和失败的一般信念。将糟糕的成绩归因为能力所限,会对动机有负面作用,因为学生会认为努力在提高成绩上不会有效果。另一方面,将糟糕的学习成绩归因为采用了错误的策略,将会支持动机的继续,因为这意味着换一种策略会取得成功。一种形式的自我反映包括自我满足感。自我满足感的提升,会加强学生的动机。自我满足感较低,会降低学习的努力。自我反映也包括防御性和适应性的反映。防御性的反映,逃避学习的机会,以保护自我形象。适应性的反映,调整学习方法的策略,如调整缺乏效率的学习策略。沉思阶段的结果又会反映在下一轮的前思考阶段。许多的研究支持这种自我管理阶段的循环,学习者的前思考阶段、表现阶段、沉思阶段存在高相关如,制定接近目标的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观察,更能达到目标,比没有设立目标的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另一些研究揭示了专家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新手。初学者的自我管理和专家的自我管理是有很大不同的。初学者在前思考阶段是欠缺的,而是匆匆投入到自我管理活动。结果是,由于他们在制定目标和自我监控系统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所以他们只能够与他人相比较获得评估数据,来评断自我效能感。以他人作为评价标准,很难准确地评判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而且,与他人相比较,容易造成能力欠缺的归因,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满意。专家在评价自己表现时,是与自己的目标相比较,而不是与他人的目标比较,采用策略归因而不是能力归因。这样,在自我基础上建立的反映,增强了专家的自我动机、结果期望和内在兴趣。

四、自我管理学习的重要性。

许多质性和量性的研究,都揭示了自我管理进程与学业成就存在着高相关。同时有证据表明,自我管理进程与一般能力如听觉能力存在相关。尽管大部分自我管理进程,如目标设置和自我监控是隐蔽的,但是教师们还是能够意识到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和准备性。最近研究发现,自我管理进程是可以被教授的,将会提高学生的动机和成就感。尽管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极少的教师有效地教授这种技巧。学生们很少有机会选择合适的学业任务,安排任务和学习模式。很少有教师帮助学生设置自己的学业目标,和教授相应的策略。学生们也极少的真正评估他们的学习任务的价值和胜任感。教师较少的评估学生的学习信念,如自我效能感和归因。不能较早的识别其在认知和动机上的困难。相比一般的信念,自我管理学习不是自发和自动的。自我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如目标设置、策略使用、自我评估都是从父母、教师、同伴习得的。事实上,擅长于自我管理的学生,会主动寻求帮助,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他们更具有坚持性和积极选择技巧的能力。自我管理的学生无论在社会场景还是在独处情景,都非常活跃、主动地进行多种学习策略的实践。如果要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素养,教师教授自我管理策略将会是最佳的选择。

体育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境,即是当右脑已有感受或反应时,而左脑尚未产生相应反应的一种现实的心理状态。当今的学校教育,几乎全都忽视非言语知识教育这个方面,因此,也就忽视了对右脑思维功能(如直觉思维)的开发。而托马斯·r认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成功,多半还是依靠他的直觉方面曾经得到过多大程度的意外。”这个“意外”就是当今的`教育是不会自觉地去发展这一方面的。不幸的是,认定我们的教育体系是有错误的,比为它做点什么要容易的多。现实的问题是,在能获得实际的结果之前,整个教育界的基本思维必须有所改变。一位习惯于言语思维的教师,全然不可能按直觉思维来给孩子们授课。而所有的受教育对象,便必定日复一日地在教师的方法和态度中体察到那个现实的模式。言语地思维了几十年之后,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不容易改变的,而且也简直不太可能再成为直觉的了。一个明显的需要,就是只能针对一些视觉的和空间的任务来给孩子们提问题。然而,在这些基本的非言语技巧得到发展以后,一些学校却从根本上停顿了朝着这个方向进一步发展的全部自觉努力。结果是学生的言语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灵活的思维变得更加逻辑化和刻板化,其创造力和直觉也逐渐削弱了。智商测验甚至也反映出了这个模式:低年龄水平的测试内容还包括一些非言语问题,高年龄水平差不多完全是言语化的问题了,这正好应对了“用言语概念所进行的推论是智力的最高表现”这一缺陷思想。在没有达到每位教师都学会理解他们学生们头脑中真正的双重性之前,就不会出现教育体系的改革。按照这个认识,那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自然而然地去把课程引导到保持言语的头脑与非言语的头脑两个方面的注意力。但维持这个竞争平衡是很难处理的。一旦非言语的头脑被忽视了,非言语头脑便少去注意,少去学习,而且渐行渐远。一开始还是微小的劣势,逐渐就在信心和能力上都发展成为较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造成非言语头脑的注意与参与,全都一天比一天更困难。要扭转这个趋势,教师们就必须去体察每个学生的非言语方面。当然,这是极其困难的,除非教师自己的右脑发挥作用。教师们必须学会感受他们的非言语的意识,并且重视直觉和非言语思维。他们必须避免在讲课中唯独依赖话语或公式。手势和画图,都是与学生的非言语方面进行交流的有力方式。

二、内心训练运动的启示。

教育如果能够转移它的努力方向,而致力于使言语的思维和直觉的思维之间取得平衡的发展,那么,它给我们提供的东西就将比技术进步给我们提供的东西要多得多:我们将由此而得到一个这样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上,人们不仅能够体验到生命的智能方面的力量,也能体验到生命的情感方面的意义。蒂姆·戈尔韦于1974年写了《内心训练网球比赛》一书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其观点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都包括一个言语的“自我1”和一个独立的、无意识的“自我2”,参与比赛的实际上是后者。戈尔韦的观点虽然针对的是体育运动员,但是它可以拓展到有人存在的各行业,尤其是教育领域。内心训练比赛的基础是使“自我1”靠边站,而让“自我2”参加比赛;其所教的技巧即是,把言语指令用在那些用得着它的地方,避免用言语来说明那些实际的行动。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适用于教给学员对那些所要求的运动作非言语的领悟。戈尔韦关于两个分离的自我的杰出见解,并不是从脑研究发展而来的,而是从对他的学网球的学生们和他自己的直接观察中发展而来。这里可以引述一下他的话:“……大多数比赛者在球场上始终都和自己说话。‘跳起来接球;盯住他的反手球;把眼睛盯在球上;注意弯膝’。他们不断地对自己下着这样的命令,有些人就好像是在聆听浮现在他们头脑里的那堂关键课的磁带录音。接着,在球发出去之后,另一种思想又闪现在他们心里,并且可能用下面这些话来表白‘:你这头笨牛,你奶奶都能打得比你好!’有一天,我挺奇怪这是谁在对谁说话,谁在唠唠叨叨的骂人,谁在挨骂呢?他们大多数人都说‘:这是我在对自己说话。’但是,究竟谁是这个‘我’,以及谁是那个“我”呢?很明显,这个‘我’和‘自我’完全是分离的,否则就不会谈话,所以人们可以说,在每一个比赛者的内心里都有两个‘自我’。一个看来就是那个发出指令的‘我’;而另一个则似乎是那个完成动作的‘自我’。这样‘,我’便会转过来对动作做出评价。为明确起见,我们不妨就称之为‘说话者’自我1和‘行动者’自我2。”戈尔韦在谈到他的发现时指出,非言语的示范教学对纠正学生的坏习惯,比用言语讲述更为有效。比较成功的教学的关键,就是全神贯注于教非言语的“自我2”,并且增强言语的自我与非言语的自我之间的相互关连。如果“自我1”总是对“自我2”嚷嚷和挑剔,那就会使成绩蒙受损失。正像不断骂孩子的愚蠢的父母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无能一样“,自我1”也能以不良的姿态毁坏“自我2”的行动敏捷的操作。理想的关系更像是富于期待和慈爱的父母,他们允许孩子从他自己的行动和错误中去学习。所以,内心训练运动的关键性概念就是允许“自我2”在没有言语干扰的情况下打球。

三、深入认识人类思维。

尽管戈尔韦没有提及“自我1”和“自我2”的身体定位,但很明显,它们实际是人脑的左、右两半球。我们在说到左、右脑时,也就是指的大脑皮层——高层发展的,只有高等的哺乳动物才有的那部分脑。我们脑的两半,乃是以显著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专于语言的左脑,不仅仅是用话语来思维,而且颇擅长于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的逻辑程序,而这也正是语言的基础。由于右脑是用表象来思维,因而在识别和操作复杂的视觉模式方面,则具有绝妙的优势。一个正常的人,在完成像积木拼图测验这样的非言语的任务时,明显地是用他的右脑来做的;而当他面对如写出一个句子这样的言语任务时,则是由左脑控制的。测量人们在完成各种任务时各半个大脑的电流活动,已对这一点作出了证实。也就是,在进行积木拼图测验时,右脑更为活跃;而在写句子时,左脑则更为活跃。说话和逻辑,乃是进行思维的有力工具。在以它们作为有用工具的任务中,无疑左脑超过右脑。但右脑有它自己的事情,并且这些事情难以转换成话语或用逻辑步骤来理解——有些事物只能“对它产生一种感受”——正如“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右脑的另一专长是识别伪装的或破缺的图形。如果裂脑患者用左手触摸一个图形的一些碎片,他就能毫无困难地把那些碎片连缀成完整的图形。然而,如果用另一只手来做这件事,那就只能把一些具有最明显联系的碎片连结起来。由于这种识别变形事物的能力是创造力的极其重要的部分,因而右脑也就具有新的重要地位。因为右脑是以完整的表象来“平行地”发挥作用,故而它的识别方式看起来是根本不同的。例如,右脑一眼就识别出一群人中的一个面孔,而左脑的方法则是逐一地对每一张面孔的特点进行比较。假定这个人“高而黑,大嘴,且留有胡须”,左脑就要根据这个描述,对比着每个特点来检查每一张脸。这种方法不仅太慢,而且如果完全变化了,比如,倘若胡须剃掉了呢?由于“一张图胜似千言万语”,因此,右脑的方法便不但比较迅速,并且无疑地很少受到因细节上的不足或产生变化的欺骗。

四、教育从哪里出发。

一个用表象来思维的教师,发现不把表象图解出来,或者至少是用手势来说明那些表象,那就对任何事物都很难作出解释。在高等学校或学院的水平上,有这样一个关于电磁场学习的例子。尽管有可能完全用话语或是公式来给学生作出解释,但最清晰和更有用的,还是莫过于以对“磁力线”的“感受”来进行交流更方便。这个直觉的概念,可以用一块磁铁和一些铁屑作现场演示。这是一个如此有效的概念,米凯尔·法拉第正是用了它,才有可能直觉地发现了有关磁学的大部分原理。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发展这种“直觉感”,并且也懂得那些用来描述这同类事物的方程式,那他就具有了实际的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承认学生是在用他的直觉去亲自“发现”那些方程式,那就能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左、右脑协同作用的实际练习。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秩序,它导致一些同样的方程式会在看起来似乎无关的地方重复出现。例如,可在水中观察到的同样的一种流,在热、点、气,甚至在磁力线中也会发生。所有这些都能够用方程式表示,也都能够清晰地描绘在心里。真正的教育是看在所有那些事实和公式都被忘掉以后,还能留下些什么。天才的行为,都要求直觉和逻辑的真正通力合作。实际上,我们的客体意识和主体意识两者,乃是整个的思想、知识,以及左、右脑两个方面的感受的总和。如果一个成人的大脑中切除了一个大脑半球,意识的某些特征,在主体的意义上和在客体的意义上,都将有所丧失。无论哪一个大脑半球,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单独地思维、感受和回忆。如果我们不是太沉迷于方程式,那么在科学中,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通的,并且都可在直觉的水平上推断出其意义来。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具有一种“科学的美感”,而它在那些方程式中是捕捉不到的。这种感觉非常象画家、雕刻家或是音乐家的审美感。实际上,这两种感觉也就是同样的一种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我们是通过一台望远镜,还是通过一架电子扫描显微镜去看自然界,自然界同样都是美丽的。

学生教育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等措施,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现阶段爆炸式的信息发展以及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在生活之中接触到较多的外界信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表现出了更加成熟的特点,其思想、思维等方面也有了独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采取严肃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能积极的使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学生培养,并在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规律的掌握,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在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

1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处在学校之中,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承担着对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对于学生在其人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除了要能全面的做好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心里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来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将大部分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到课程安排以及相关教学工作之中,所以也就导致一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以及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情况。教师将主要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投入到知识教育工作之中,这是一件较为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没有对学生心理方面知识有所掌握情况下展开教学工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候,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还需要教师能根据自己所教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之中的各个阶段,学生在心理学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进一步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2.1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开始积极的倡导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也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展开的基础,对与学生在其心理成长、情感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且突出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并且由于教学工作之中的课程安排、教学节奏、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来设定,所以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我国展开素质教育之后,倡导将课堂换学生,让学生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未能完全的落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展开,所以在掌握了教育心理学关键点之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之中去并和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为了能有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间之中主动的接触学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其次,在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还要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比如处在十四周岁到十八周之间的学生,一般也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身体各方面具有成长发育速度较快、个人思想感情丰富、在情绪方面有着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在和这一阶段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也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加细致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再次,经过心理方面教育学家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期望程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有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就会表现的更加用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对的如果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程度较低,那么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所以为了使学生潜力能全面的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阶段要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其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各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部分,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现较好的时候,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在塑造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较为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长。

2.2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模式教育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奋力讲解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却没有能全面的吸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和教育心理学相违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吸收都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大中专院校,大中专生是指在经过义务教育后因为成绩平平上不了高中再进入大学深造的这些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在九年义务阶段被忽视的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校被老师忽视、被同学轻视,在家被父母打骂,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与自豪感,于是致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大中专院校,课上每节课教授的知识量大,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少之又少,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在学习中是被动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这种被动心理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控能力,课上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不高、记忆力下降、没有学习兴趣想学学不进等等。一般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成年,社会中他们有过工作经历就有实践的经验,他们有一种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如果教师还是采用指导式教学,则教学照样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减退。从以上看来,要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必须在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上有创新。启发式教学是现在教育界公认的好的教育方法,它是采用了教与学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换方法,达到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要求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目的。

3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对教育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们要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使得他们的身心的发展与外在环境和谐一致,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2011(9).

体育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首先,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活动的规律需求根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结构和学生在体育课堂活动中身心活动的变化规律可将体育教学分为四个层次:

(1)满足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动机阶段。

(2)基本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以积极良好的机能状态保持活跃情绪阶段。

(3)促进身心恢复,调整个人精神状态阶段。

(4)做好信息反馈。体育老师只有根据教学过程中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其次,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互动无处不在师生的心理互动贯穿整个体育教学始末,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指导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控制好学生的心理活动强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学生心理过程成功体验的关键。体育教师充满活力的运动着装、刚毅果断的运动气质和娴熟飘逸的动作技术表演,以及区别于其他科目的独特教学风格都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心理活动水平的提高。

最后,激发兴趣,调节情绪,体验快乐体育的真谛体育教学中学生生理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正常与否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而情绪变化又影响着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不同情绪状态下,学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变化,出现不同的外部表现。

(一)根据有关的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练习动作和健身方法时,还应该给他们讲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体育是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现在学校里推行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向他们讲解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有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心里的发展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对象,了解其特点因材施教。在童年期相当于小学时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某一个体育动作应该跟他们分解示范,让他们看清细节;在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在教授体育技术时可以完整的跟他们示范一段动作然后再进行单个动作的讲解;在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抽象思维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在体育教学时可以教授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动作,跟他们讲解动作原理再加上动作示范,他们会很快的接受不同的技术动作。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在智力、性格、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照顾到大部分同学的基础上应该对部分学生特别的注意,争取使所有的学生共同发展。

(三)积极维护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挺大,学的科目多,要做的作业多,学习压力大,在上体育课时通过做体育活动调整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压力,好多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不去上,要么就是去上不听老师的指挥随便玩,实际上跟着练习一些动作,不仅弥补了整天坐在教室没时间运动的不足,还缓解了大脑的疲劳,学习效率会更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自己要积极的维护心理健康而且还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知道怎样学好,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知道怎样教好学生。

总之,体育教学和教育心理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科学灵活的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感受体育课的魅力之处。

教育心理学的中学教育应用论文

摘要:在当今教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大,这就要求教育心理学的服务范围和应用范围有所扩大,能够更多地应用于儿童课堂之外和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发展“亲民”的教育心理学。

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助于理解和总结教与学双方的心理活动及互动规律,推动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是人接受教育塑造自身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发展,教育心理学不仅应该关注在儿童的课堂教学、学校教学的应用,也应关注其在儿童“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重点在于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之中,包括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中应用较广的几大主要理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了信息从外部输入大脑,经过加工阶段,到产生外显反应时所经历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只能有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学习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观察学习)、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未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这就在理论上使得它的大部分应用与课堂和学校有关,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和课堂,并且应用者多为教育工作者,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育是全社会的和终身化的,是全人类的,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随着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应扩大至全社会以及各个年龄阶段。与儿童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更是应该渗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地发掘儿童发展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品德、智力和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全方面的发展。

导致教育心理学与实际生活难以很好地结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教育心理学产生较晚,较多参考西方架构,相关研究比较注重理论,在实践方面的注意力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日常应用意识不高,普通民众对于教育心理学了解程度低,对儿童的教育更依赖于学校与经验,这也导致儿童自身对于应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不高。

3.1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儿童的智力发展较快,求知欲旺盛,性格可塑性大。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以外的地方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生活有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将课堂与课下良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和舒缓压力。

3.2对学生而言。

儿童的记忆力从无意记忆转向有意记忆,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时期的学习多以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语感和掌握基本常识为主,懂得一些简单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如学习策略能够将学习过程清晰化、更易于评价,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利于其更好地把握课余活动与学校活动之间的关系。

3.3对于其他相关人员和社会而言。

儿童的情绪直接而外露,性格可塑性很大,抚养者和社会掌握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减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迷茫与失误,正确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同时能够配合好学校教育,减少矛盾与冲突。

(1)提高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识,普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要建立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独特和稳定的内容,并且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学校学习活动,同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

抚养者和其他社会人员文化素质等水平不一,要选择合适易懂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对非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使之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2)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不固守传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儿童时期人的感知觉敏锐性显著提高,但是注意力不够稳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其心理暗示的手段,重视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对儿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1).

[4]杨延昌.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

摘要: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框架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论文介绍了其教育心理学依据和三大原则,并对其展开了论述研究。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外语暗示教学法;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三大原则。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

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衡量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情感的激发和求知的欲望,使学习这种纯理性的活动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学生的情感焦虑,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外语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和建立师生和谐融洽环境三大原则,将学生从传统填鸭式和纯理性学习中解放出来。

历史上,心理学基本分为十大流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这十大心理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心理研究的客观发展,并慢慢整合统一,发展为现代心理学,并向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向辐射,分别形成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

其中,兴起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巨大。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为主要对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主要代表理论,研究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

认知心理学,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研究是类比计算机的运作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

当然,之后随着对暗示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别的学科教学也使用到了这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个关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要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积极主动学习。

这两个要点分别对应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

主要观点为,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主动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思维发展有益的“启发物”,形成新的认知链接,从而不断能动地发现、形成与构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以认识周围世界。

所以,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

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灌给他们。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个理论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从理论上具有被启发的可能性。

教育者了解到这个可能性时,才能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即适应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潜能。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

自我实现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自我实现倾向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个人可以顺着自我倾向适当地自由选择;人具有关怀需要和自尊需要。

这三个特征说明,自我实现倾向是一个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动机,能使个体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变得有创造性。

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的过程,是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所以,人本主义认为,人的一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个体的发展。

这个观点契合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理论。

三、外语暗示教学法的几大原则。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是外语暗示教学法的首要原则,这符合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观点。

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使学生置于一种愉快放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应该减少枯燥的纯语法讲解,而应该将语法讲解置于影片台词分析、故事讲解、歌曲学习,甚至是课堂游戏中,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放松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愉快放松的状态时,其潜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陷入不愉快、恐惧、慌乱的情绪中时,肾上腺素会过度分泌,而大脑会发出排斥新信息的信号。

另外,紧张的课堂气氛也会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接受“学习是很苦的”这样的暗号而抵制学习,不愿学习,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主要重视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识的能力;而“暗示教学法”追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强调通过情绪情感加强无意识调节的能力,达到身心合一,促进学业进步。

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尤其重要:英语阅读课分为精读(intensive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reading);听力课分为精听(intensivelistening)和泛听(extensivelistening)。

精读是指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细细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语法和句法;精听是指在做听力训练时,一定要听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内容;而泛读和泛听,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听力练习,其目的主要是广大知识面,并形成语感。

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和听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这种阅读和听力的环境中,对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

外语教学很强调语言学习环境,比如笔者的一名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产生严重偏科和厌学的情况。

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回国后英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困扰他很久的语法难题也基本攻克了,因为他能在做语法题时减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种习惯性思维。

这个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产生的良好效果:当我们在使用母语时,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语法和句法,也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个语言的所有信息点。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在暗示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只有这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才能把握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途径去更愉悦地接受知识。

体育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信息技术的出现,点燃了教育心理新的希望。这些技术包括,电视技术、计算机指导、智能系统、多媒体、因特网等。但是,信息技术的滥用,也导致其效用的下降,尤其是不加选择性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如,教育视频的引入,不会对教学互动产生多少影响。这样一种类型的节目,适合于所有教学实践的理念,显然不会造成预期的改变。许多关于多媒体效用的研究支持这种结论。只有一小部分革命性的技术,可以改变整个教室的文化和气氛。在教育过程中,以为引入新的技术,会发生改变是无效的。如,在因特网的利用上,学生们上网没有一定的目的性,无疑将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当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某种教学理念时,提供一种合理的目的,上述这种情况才会被避免。最近的教育心理的发展,结合建构的思想,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这种新的教育和哲学的思想,是一种全新的转变。这意味着众多的学者开始去结合心理的、个人间的、组织间的关系,产生一种新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建构主义倾向。在可设计的环境下,实现教育心理和技术的新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对心理学的挑战。

三、启示。

尽管信息技术的引入,曾经被期望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迅速和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对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使用,希望和现实的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如,元认知技巧的教授适合于所有学习者的多媒体项目。有目的的学习和关注的学习,被提倡应用于各种信息技术的场景中,如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在新颖的、建构的、信息技术密集的环境当中,特别需要自我管理和有意识的学习。因为在建构的环境当中,学习中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了学习者身上。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的能力是学习结果最佳的预测因素。但是,在建构的环境当中,学生学习的意识状态才是最有力的预测因素。自主性、意志的努力、有意识的投入、元认知自我监控,在新技术应用场景中,是至关重要的。新的建构环境中,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独立学习。但是,有两个现实的需要,不得不引起注意。一,学生们知道面对面的、真实的交流。实践发现,在讲述具体事物的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要好于虚拟的交流方式。一些虚拟的、远程的交流学习,也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加以必要补充。第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自我监控和自我约束。学生们似乎需要有限制的、有指导性的、常规的学习环境,需要同伴或是教师提供不定时的支持。

四、总结。

教育心理和信息技术在建构的概念下,已经达到了一个广泛的结合,这种结合对教育效果产生了放大作用。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智能化的设计,虚拟环境的交流,将不可能实现。但是,在教学上,信息技术的效用决定于教育理念的深度。教育心理和信息技术,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手段,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心理必须进一步发展,以提供可靠的概念理论支撑。一方面,信息技术开启了多种可能性,如学生可以不限地域的自由交流并互相交换心得体验;另一方面,学生的分心和对信息的滥用,会使信息技术的价值大大贬值。这需要信息技术和教育心理在新的环境之下,更紧密与科学的结合。

体育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从体育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两大心理因素:即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努力挖掘情感因素,创造和谐、欢乐的课堂氛围,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心理关系的实践过程,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之上的,是在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完成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第一印象,主要是通过初次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直接获得教师的印象而形成的。教师如能在初次授课时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得到学生的认可,将为树立教师的威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体育特长生本身素质较好,掌握动作快。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让他们多做示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树立其威信,培养其责任感,满足其表现欲,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很大帮助,从而可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体育差生,一般身体素质较差,协调性较差,心理素质较差等。教师对这些学生一定要关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要有耐心,态度要诚恳,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要给予鼓励,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增强信心,提高学习体育动作技术的兴趣。

尊重、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体育教学过程是在师生间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因而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师生间关系的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常伴有积极的心境状态,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认真传授体育技术、知识、技能外,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多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真正从关心、爱护、教育学生出发,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上,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也能在学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消除一些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情感的产生是教师对教学、对学生的自然感情的体现。因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人生观。由此才能产生对教育工作的动力和情感,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完成教学任务。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一门基础性的领域,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它理解为一般的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的直接应用。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要详尽的推导出其存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必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如果应用一般心理学对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则所获得的结果必将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由此将失去指导意义。

对比两者,数学实践与数学科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在数学科学发展过程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索研究,促进数学教育的进步。随着数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加大了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关注度,希望从中找到指导数学教育实践或解决数学教育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可是,因为大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是以数学专业知识结构为主,导致他们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数学教育实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数学与心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的知识结构和许多概念性理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便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理论来解决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1)两者所研究的对象不同。

数学是着重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内容的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学科。

数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都已存在较久,二者均蕴涵于哲学之中,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然而相对心理学,数学先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经历了较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终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使之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另外,冯特在德国莱比锡于1879年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诞生。

所以,从研究的难易程度上看,数学这门学科会显得好理解一些;另外,由于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相对短暂,因此,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会相对更加困难。

(2)两者的推理方式存在差异性。

在科学推理方式上,心理学和数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学学科的结构具有典型的公理化特征,属于演绎体系形式的,数学学科的证明包含了纯逻辑的和演绎的,在数学学科中,每个数学概念都应以明确的的方式进行定义,比如,在定义平行四边形时,可以这样子表述: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这个概念是没有争议的。有时数学家也利用归纳法对其概念进行总结,不过该种方法基本上是在数学问题提出阶段进行应用的。

(1)有利于教师数学教学整体观念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过程中,是先从整体着手进入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将所要授课的知识点先作整体性的介绍。这样将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东西有了总体性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关于“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知识点的学习,在授课前,不能过于追求对整体材料概括和抽象的统一,而将离心率分成三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三种情况分别是椭圆的离心率、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抛物线的离心率,将三种情况作为统一的标准而集于一体。与之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在开始授课前将这三种曲线作为圆锥面被不同角度的平面所截得的截线着手进行介绍。最后对三个方程的原则进行总结概括,即为到定点有特定距离的点的轨迹。最后根据该原则,分别根据实际要求制定推导方程的具体原则,然后分头引出三个方程,进行分析讨论。

(2)有利于教师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当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改变原有的固定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基础。而且,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过程有充分的理解,采用适当的认知模式来识别和确定数学知识的表征,确定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的策略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我构建,并给予评价和建议,由此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1)关注情感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需要对其所学内容即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进行分析。而在后一方面,除了研究学生对具体内容的认识、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要考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想法、态度等因素。这些因素一般与学习内容的认知因素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起着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但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几乎都只是评价他们的认知结果,而忽略了情感因素对认知的影响。这样,就会有许多相关的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重视,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关注语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从广义上看,数学教学中的语言形式包括符号、词语、图形、图象的书面表达以及口头表达等交流手段。数学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数学语言问题包括各种数学语言形式的基本特点、功能和规律以及学生问题的诊断。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在使用中提到就算教过了。所以,教师和学生并未花足够多的精力来注意和处理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问题,似乎这是可以自然解决的,于是就可能形成一种循环:要弄懂语言才能理解意义,而语言又是在掌握意义的过程中学习的。这样一来,在数学教学中,语言是内容的载体,而内容又成为语言的载体。这个循环如果不打破,或者说,如果不对语言问题给以专门的、充分的关注,就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对学习问题的诊断和解决。

5、总结。

为了使数学教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数学教育教学中,本文首先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阐述了数学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两门学科间存在的差异性,并分析了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数学教学产生的意义和运用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最终表明了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心理学现状及发展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强调教师拥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的综合性。

评估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了解该学科并非只是一门完全心理放松,形式自由的辅助学科,其同样是一种向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兴趣培养的有很多方面都要涉及心理学。例如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发展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等,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1利用心理学创造有效性的首要层次——提高运动兴趣。

90后的学生对于体育兴趣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有数据表明2/3的中学生离开校园后就中断了体育活动;而在离开中学后,中断体育活动的人更高达90%,在现实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揭示了同样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完成对学生体育兴趣有效性的培养,导致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成为泡影。体育教师是否能做好一个导游,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时效性呢?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体育课上经常补充一些和所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补充一些学生想掌握但课本上没有的、都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注意教法手段的多样化,减少单一刺激所引发的超限抑制,利用青少年大都具有好胜、上进以及荣誉感强的心理特征,在练习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2利用心理学创造有效性的第二个层次——获得成功,体验自信。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愿望”,合理设置目标,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处处充溢这成功,体育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体育学习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主要不是要求他们要达到什么标准,而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笔者曾经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学生性格内向,对于常规的体育运动总也提不起兴趣,经常借故请假,逃避体育课。在各项常规考核中成绩普遍较差,自信心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该生在雨天室内进行的体育课中,扑克打得很好,经过有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该生非常适合“慢运动”,所谓慢运动是与竞技体育有所区别的一种运动,以健身、娱乐、修身养性为目的,以低强度,持续性为特征,衡量的标准不仅是更健康,而且包括更快乐,果不其然,在该生参加了瑜伽和台球第二课堂的学习后,果然取得了非常好的兴趣效果和锻炼成果,身体素质得到了加强,而且心理方面也获得了缓解,性格开朗了许多。

3利用运动心理学创造有效性的最高层次——增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中学女生对于中长跑的练习和考试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良的心态已演变成了异化心态。由于项目的特点,跑者在跑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极点”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心跳加快,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知觉下降,想退出运动的心理倾向明显。这种状态一定需要跑者有充足的心理能量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困难,靠顽强的抑制品质坚持下去。

从心理途径分析,除了加强认知水平和平时对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方面外,必须从心理上要求控制焦虑,在竞技体育中,教给运动员在比赛情景中控制焦虑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很容易理解,如果个体对自己的焦虑进行积极解释时,可以促进运动成绩的发挥。掌握心理放松能力的心理训练需要成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被普及的一种深层次技能。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缺乏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勇气和客服困难的毅力。

这种现状促使我们体育教师需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练习内容方面下一番功夫,比如让学生从单调、枯燥的跑道中解脱出来,获得愉快的心理和轻松环境。同样有氧,但学生获得得是心理上的认可,获得得是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得是新鲜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训练,同时消除了畏惧心理。

4结论。

运动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学及体育科学的相关理论、原则、技术等付诸应用实践,以促使运动者得到心理、行为上的改变,进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提升运动体验以及促进个体身心成长的目的。将运动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于有效教学中既反应了科学性,又体现了应用性。评估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不应只局限于上述层面,有效性的要求应该是一种针对教育者本身完善知识结构的反馈作用,使不断达到的有效性目标丰富教学者的知识类学术贡献。简而言之,就是从“为师者”的根本出发,用灵魂的力量去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心理学成为一种沟通的工具,发现每一个年轻心灵中属于自身优势的运动细胞。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根基,教育学的发展必须由心理学推动。这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初中生接触英语的时间普遍不长,因此更要注意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的方式,运用好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找到有效的方法,使初学英语的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尽快习得英语基础知识,为其在将来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心理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意义。

心理学引导着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方向,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因此要使英语课堂教学展现出最优良的形式,收获最佳教学成果,就要仔细研究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原理,能够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另外,运用心理学理论探索学生的个性与共性,也能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有认知、情感、意志这三个主要心理活动,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进行学习,这是其共性所在。而由于先天条件有所差别,后天的经验也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又存在个体差异,比如生理、兴趣爱好、思想、记忆力、想象力、性格特点、气质、认知、家庭背景等。教育者应当发现并掌握这些差距,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这些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学习障碍,协助所有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便是运用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心理可能产生某些障碍,使其表现力得不到发扬,并且思维无法外显,甚至出现行为异常,影响学习效果。初中生几乎都尚未成年,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方式,容易使心理问题扩大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以下五点。

1、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成绩欠佳,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动力。例如,初一英语第五课“halloween”,涉及到西方文化,也包含一些较难的生词,如“mid-autumnfestival”“trickortreat”等,属于学生不易了解的范畴。这时候如果有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有的同学能很快理解而自己却不能,就容易引发自卑心理。

2、急躁心理。英语属于语言学科,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有的学生急于求成,走马观花,情绪浮躁,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3、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生有的正处在叛逆阶段,不理会教师的指导,甚至与教师产生冲突和矛盾,长此以往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三)运用心理学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1、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的不同。学生的客观条件存在各种差异,老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不同,因材施教。例如初中英语课文“schoollife”,是书信的格式。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很快上手,将课文理解通透。而对于接受较慢的学生,老师可以鼓励其到讲台上大声阅读课文,把自己当做“millie”,读出对“deartommy”所要描述的多姿多彩的“schoollife”。当学生能够完全读通课文后,再教其学习英语书信的格式。如“bestwishes”的用法和落款位置等,循序渐进,缩小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的影响。

2、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热情。如初中英语课文“welcometoclass1,grade7”,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可能会对里面的生词产生畏惧。教师可以将同学分成小组,组内成员分别扮演simon,sandy,daniel这3个不同的角色对话。还可以交换角色进行,以这种交流对话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活动协调,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比如初中英语课文中的“whatisthisinenglish”,为了避免枯燥无聊,教师可以准备好各种道具和物品,例如学生回答出“it’sanorange”,就拿出一个桔子,说“yes,it’sanorange”。有了教师的动作和实物对照,学生就更容易紧跟老师思路,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育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育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意义。

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着重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探索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理论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能够推动英语课堂教学良好发展。高效教育模式下,教师对英语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领悟、学习方法、目的、态度和成绩等种种因素之间,都有着规律的关系。运用教育学实施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出英语课堂教学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建立起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体系,解决英语课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二)运用教育学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教育学的不同学派有着不同的理论特征,针对这些特征的差异,可以总结出运用教育学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1、理性主义教育学强调研究应当具备正确的逻辑,忽略了研究存在历史性,因此英语教学应当重视其历史背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2、实证主义教育学看重研究的实际性,忽视了研究具有价值性。英语教学要重视其价值,利用其价值性实施教学。

3、文化教育学强调的是教育学具有价值性和历史性,忽略了教育学的事实性,英语教学要注意运用其事实性,以事实为基础展开课堂教学。

三、结束语。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育学和心理学综合运用,相辅相成,这已变成了教学的主要方向。教育者要选择性地吸取不同学派的核心理论,再将其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以我国教育革新的要求为基础,运用好教育学和心理学,将有关研究发扬光大。

心理学的分裂及对心理学发展的展望论文

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踏上了科学的道路,人们开始围绕人的行为和心理历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各个学派也相继产生,并发展出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学派观点。

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创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来源于感觉印象,而感觉所提供是一些简单的观念或元素。这是一种元素主义的学派观点,使心理学更加科学化的同时,也成了其他学派争相反对的目标。

机能主义学派是第一个与构造主义学派相对立的学派,以意识为研究对象,大力提倡意识流的学说,强调动物与人之间的连续性,并对动物进行了大量研究。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意识具有适应性。

19华生发表《在一个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学派诞生,将机能主义心理学推向了极端。行为主义学派反对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

作为反对构造主义学派的另一个学派是格式塔学派,该学派反对元素主义的见解,主张整体观,以直接经验和行为作为该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整体的观察法、实验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的产生无疑让心理学的研究焦点从意识层面的研究转入潜意识层面,掀起了另一个研究热潮。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异常的人和他们的潜意识,主要采用自由联想法、释梦、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他的潜意识决定的,这与传统心理学对于是否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争论形成鲜明的对照。

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创的见解。皮亚杰提出“建构观”,认为应该研究儿童的动作,并一再强调建构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皮亚杰也对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了重要的区分。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派模拟计算机,以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对象。该学派主张认为人的信息加工是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信息选择、接受、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和内部心理机制。

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主张把个体内在的意识体验或经验作为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认为人性本是善良的,人是有尊严的人,是有价值的人,是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人,主张要以人为中心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从学科的意义谈心理学的分裂。

在英文中是用discipline表示“学科”的,这个单词还有纪律、规范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学科要称之为“学科”,就需要有它的规范和标准。这点在库恩的学说中也得到体现,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的概念,范式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而在现存的各个心理学派别中,每个学派都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所持的基本观点。每个学派虽然看似都在深入地研究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但是实际上都只是在孤立地前行,这种深入更多的是对自己学派的深入,对自己的学派的发扬。所以心理学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分裂的。

比如早期的行为主义学派,他们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完全排除对意识的研究。到了20世纪早期,新行为主义者在坚持可观察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实证不仅可以采用直接实证的方法,还可以采用间接实证的方法。这对行为主义学派来说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新突破,使新行为主义者可以开始探究关于人体内部的因素。但是无论行为主义怎样改进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基础都从未动摇过,也从未真正承认过其他的学派。

(二)企图融合心理学各个学派的一些人的尝试和局限。

19,美国心理学会邀请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参加克拉克大学校庆,并做专题报告,使得精神分析和机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融合;1929年苛勒出版《格式塔心理学》,使得格式塔心理学家与行为主义者取得一定程度的沟通……虽然这些人试图融合心理学各个学派,但是由于他们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非常有限,所以对于整个心理学的融合来说,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对于融合心理学做出更多贡献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从心理学两种基本范式的对立——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的对立出发,倡导以整体论为基础,坚持经验(或心理)是主观的东西与客观行为的共同体,明确提出融合两种心理学范式的构想。这种企图融合心理学的思想虽然实质上只是实证主义与现象学的折中,但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从整合两种范式来整合心理学的思路。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的进化心理学派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进化心理学派主要以人的心理起源和本质以及一些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人的心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装置,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理解和详尽描绘人类心理。

进化心理学似乎是为整合心理学各个学派而生的,该学派的学者认为心理是由大量特殊的、解决某种适应性问题的心理机制构成的,不同的适应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个观点是针对主流的心理学观点提出的,主流的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机制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领域以本质上相同的方式产生作用。进化心理学的这个观点似乎在表明每个学派都有自己正确的一面,人的心理现象是可以通过各个方式去解释的,只是这些解释的方式都是以生物进化学说为基础的,也就是无论是行为主义学派研究人的行为而衍生的各个观点,还是精神分析因研究无意识而发展出的一系列理论等都是在经过了自然选择的人类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为基础的,而经过了自然选择的人类所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由大量特殊的、解决某种适应性问题的心理机制作用而成的。

进化心理学同时注意到了心理学理论的两种倾向——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实证主义强调心理学对象的可被观察性,所得出的理论观点都必须从经验观察中提炼和抽取。而现象学则主张将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对象,强调对人及其独特性研究,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作为研究的重点。这两种心理学的视角的差异随着他们各自的发展而日趋显著。进化心理学正是看到了这种差异对于现存心理学的威胁,提出人类有一个普遍的内在本性,即进化而成的心理机制,希望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统合实证主义和现象学。众所周知,新进化主义心理学是以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原则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将人比作计算机,更倾向于一种实证的.方法,而新进化论认为人的心理是由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大量的功能专门化的信息加工机制所组成,而不是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按照同样的信息加工原则进行反映的。从新进化论的这个观点看出,该观点在实证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心理活动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后经验主义的心理学观点,使得心理学的两种理论倾向趋于统一。

从进化心理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的一个整体的发展趋势——心理学的融合。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也提到这种趋势,即库恩提出“范式”说,所谓的范式,就是一种“理论框架”或“认识模型”,规定了在某一领域中应当研究些什么问题,采用些什么方法。范式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更为规范化,更为一致。

但是库恩的范式说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他的学说更多的是建立在相对主义的基础之上,很容易使人们陷入唯心主义的漩涡。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心理学正面临四分五裂的状态,如果没有一个更好的,或者更能融合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的出现,各个学派仍然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的话,那么心理学的发展只能算是一种涉猎广,但不深刻的心理学。很多思想敏锐的心理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美国学者斯塔兹便提出要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统一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的统一需要有统一的哲学,而这个统一的哲学就是统一的实证主义。我国学者车文博先生、葛鲁嘉先生和叶浩生先生也曾撰文探讨过心理学的整合(统一)问题,在整合心理学问题上都认为心理学的整合应该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之上。这些都是在心理学发展棱角分明时期的一种融合的姿态,似乎是在研究一种溶化剂,使得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对立不要太尖锐,能够更为相互接受。

从心理学史的角度来看,心理学的各个学派的诞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而当今的历史似乎正在无声的宣布心理学需要走向一种更为复杂的融合。笔者认为,虽然心理学目前的分裂状态仍然难以消解,但是能看到这种融合的趋势似乎是心理学从分裂走向融合的一种新气象。如果各个学派的支持者都能够以一种更兼容的方式去承认其他的学派,那么心理学的统一将成为可能。

五、结束语。

一个学科要真正的独立存在,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各个学派的争锋相对。进化心理学的这种追求心理学融合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特别是心理学界人士的关注,虽然在现在看来,该学派的观点并未得到学术界广泛一致的认同,但是,这种趋势已经提醒我们要关注心理学面临的分裂问题和心理学对融合的需要。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浪潮之下,我国现代中职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需要承担引导和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和思想品质的工作。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就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心理变化,所以中职教师要能够较好地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对学生进行管理,推动学生的心理和教育实践都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明确教师角色,重视学生心理问题。

中职学校的决定了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较低,学生因而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前途渺茫,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情绪。而中职学校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初级集散地,这对学生们正在形成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不被重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中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质也被逐渐重视起来。加纳德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认可,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优于其他个体的智力范畴,据此,中职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特质和优点的发掘,用一种平等、公平、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注意不能因为学生自身的消极态度而对他们丧失了信心和希望。

首先,教师要跳出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单纯重视学习成绩的错误影响,把目光转向关注学生的思想,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更不应该把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划入“问题学生”的范畴进行区别教育,必须全面观察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和亮点,并加以正确的挖掘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由于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就业指向,所以一般中职学生相比普通学生更关注就业问题,这使得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抱着只要取得毕业证的态度在学习,缺乏吃苦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法制观念淡薄。所以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让他们从技术上和心理上都能够经受住社会的检验。

二、加强关怀交流,健康学生思想行为。

科学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艺术是教师实现对班级的良好管理和获得学生信任与支持的捷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中职教师首先要树立对话意识,降低自己的心理地位,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难处,接纳他们的不足,并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分析利弊、权衡优劣,积极地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学生走出烦恼和困扰。

而也只有这样真诚地关怀学生,才能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被学生所接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思想转化的过程,中职教师应对学生采取较为柔和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这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和与学生的私下约定来实现,比如在班级中设置“读书达人”“文明学生”“收纳小能手”“表演明星”等表彰名额,刺激学生发扬个人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改善班级懒散风气的同时培养出一批学生榜样,鼓励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自己的`优势,树立起发展目标和进步信心。

同时,中职教师还可以与个别学生在私下达成“秘密约定”,要求学生每天晨跑5分钟、练字、上课不说小话等,并承诺相应的奖励,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而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中职教师还应注意避免“破窗效应”,及时制止学生群体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和风气,比如攀比、孤立同学等,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柔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虽然就业也是中职学生所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但是从长远来说,学习始终都是最重要的。教学是教师传递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因而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师生双方都做出不懈的努力。

很多学生由于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不明确或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所以逐渐地对学习丧失了信心。针对这一情况,中职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以一种健康向上的状态带动整个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首先,在课程开始时不要急于引入知识点,而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如游戏、明星、网络、音乐等引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放松他们的情绪。接着再逐渐引入教学,在课堂上还应多采用倾听、询问、讨论、鼓励等心理学技巧,与学生尽量多地产生互动交流,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方式去传授知识、渗透知识,而不仅仅只是“灌输”。

其次,中职教师还可以事先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让他们对于教师的教学节奏有一个了解,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至于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做一个较为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更有针对性地去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针对教学安排和培养方案,中职教师还可以适当征求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行使应有的权力,减轻对学习的排斥感,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但是教学的展开不仅是要消除学生上课时的紧张感和恐惧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真正的产生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中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将个人的教学思想、语言艺术和电子课件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为中职的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注入新鲜感。

同时中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给后进生发言的机会,把较简单的问题给他们回答,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勇气。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学习的快乐,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变厌学为爱学,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结束语。

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十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中职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科学运用教育心理学,改革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

同时中职教师还应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深入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广告设计心理学的应用与影响分析论文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充满色彩,视觉是人类第一感觉,而色彩对视觉影响是最大的。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心情体验。颜色之所以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源自于大自然中太阳的金色、天空的蓝色、血液红色等自然的色彩给予人类最原始的影响,这也许是不同国家、种族、性格的人对某种颜色产生同样心理反应的原因。因此,在视觉传达的过程总我们可以通过色彩传递情感。

不同的色彩倾向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应。色彩倾向即色相,是人们肉眼所看到的物体的固有色。如,血液是红色的,天空是蓝色的,小草是绿色的。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倾向性。色彩不同组合方式会给人不同的情绪体验,色调的不同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因此不同颜色所表达的色彩心理也不尽相同。相对色彩的所象征的意义而言,色彩的心理倾向更偏重于人们的心理情感因素。人们对色彩感知会受到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除此之外,年龄、性格、审美情趣、社会经历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人们对色彩感知。因此,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珲感应,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色彩和人们的情绪密切相关。

二、色彩与广告。

在众多的广告表现形式中色彩是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色彩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将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变化。广告色彩的功能是向消费者传递桌一种商品信息。因此广告的色彩与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色彩是提高设计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广告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随着现在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生活中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因此,这似乎也决定了我们在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运用首先要以人为本,要从色彩对人的情绪影响出发合理搭配色彩,以便于准确的传达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

不同的颜色不仅可以引起不同的效果,而不同的颜色对于广告心理现象来说也具有不同的意义。色彩不仅能影响对人的心理活动,还能影响人的情绪状态,源于人类对色彩原始的共通感受,人们习惯于把某些颜色与特定情绪相关联,例如赤色暖,用以表达兴奋、热烈的情绪;青色冷.用以表示冷静、消极心理;绿色冷暖适中,常表示和平、希望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企业家们的开始注重色彩在广告设计中所起到的传达、识别与象征作用。国内外很多的大公司、大企业都会选择某种特定颜色作为企业的形象色。如麦当劳用红色,柯达胶卷用黄色、移动公司用的蓝色。在广告没计中能合理的运用特定的色彩关系,巧妙的进行色彩组合,使色彩特有的个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便能为广告创意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完成广告设计方案,进行色彩设计过程中,除了根据事物本身的所属色之外,还应当考虑多数人对色彩视觉的心理感受习惯。例如:赤、橙、黄、绿、青、紫色,这是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六种颜色,给人的由暖到寒感觉大致是这样一种次序:橙—赤—黄—绿—紫—青。这就提醒我们在广告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色彩色彩和人们的情绪关系,但这不表示广告创作与宣传的效果等同于色彩带给消费者的视觉心理效果,广告宣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人们在什么样的时间、地点和周边环境来接受宣传都是广告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举例来说,一幅彩色的广告图案原本可以吸引人们注意,但是当我们把它放在色彩搬来的杂志彩页中是广告的引力就会减弱很多。相反如果是放到黑白颜色的页面里广告的吸引便充分发挥出来了。但是众所周知彩色广告可以帮助人们更多的了解产品的特性,一些产品没有色彩就不能有效的传达其特有的特点,比如食物、水果等,只有有了色彩才能使人更好的了解它们,又比人们的服饰和家庭装饰用品等等,都只有配以色彩,才能让人们感到它们美丽。但是,广告宣传中不能仅仅为了使用色彩而使用,更不能把色彩的使用简单化,在充分发挥色彩传达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如何将色彩进行的巧妙组合搭配。例如:当产品本身不适宜用彩色时,可以用彩色的背景来衬托。总之,广告心理学对色彩的研究主要是探求并掌握色彩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三、色彩心理在广告中的应用。

在广告设计中色彩、图形、文字是三个重要的构成元素。一幅具有个性色彩的广告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很容易抓住消费者的视线。广告设计者通过运用不同的色调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让消费者产生相关的生理反应和心理联想,进而产生购买欲望。这就说明有效的利用了人们的色彩心理在广告中所起到的作用。

1、广告中的色彩对比。

广告中运用色彩的对比,能提高注目度,从而增强视觉吸引力。例如,在海报设计中运用补色和对比色的.反差对比,从而提高海报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如运用红色与绿色的补色关系,以及蓝色与黄色的对比色关系,等等。

2、广告中的色彩吸引力。

色彩能直接影响人们对广告设计的视觉感受。当相邻的两种色彩同时呈现到人们面前时,这两种色彩的色调的高低和光学结构上会显得有所不同。这时广告设计者可以以改变色彩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等方式来降低或增强画面的秩序感。比如,宣传海报常选用高纯度、强对比度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击,从而将产品信息快速有效的传达给人们,并引唤醒人们的消费欲望。

3、平面广告中的色彩情感。

不一样的色彩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在广告设计中我们通常为唤起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对商品的消费欲望,而巧妙的利用色彩情感规律,做到更好地表达广告主题,以便最终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运用兴奋感较强的色调可引起人们观看的兴趣。例如:红、橙、黄等暖色调以及视觉冲击力强的色彩能使人兴奋,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蓝、绿等冷色以及对比度差、明度低的色彩能给人带来安静、沉稳的感觉。因此,一般来说高科技产品常常采用冷色、用以体现产品的科学、可靠性,彰显其品牌风格。

4、广告色彩的运用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色彩要与所表现的情感相适应。例如:绿色象征(下转306页)(上接第312页)着生命和希望。如想在广告中表达清新向上的感觉,选用绿色是比较稳妥的。第二,还应发挥色彩在塑造产品及企业形象是的功能。广告方案应紧贴长期的广告营销策略,与其有明显的联系和一贯性。以确保产品与企业形象的一致性。现在已有很多世界知名品牌产品的标识,在人们心目中简化成了几种特定色彩的组合。如:可口可乐所有的平面广告都的部分都采用红色,让人第一眼看到时就能感觉到强烈的冲击力,进而联想其旗下产品。红色已经成为了可口可乐品牌的象征,并深深的镌刻在人们的脑海。第三,广告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应用色彩的象征,就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色彩象征,每种色彩在不同的国家里都有各自比较固定的象征与寓意。如在日本红色象征着敬爱、赤诚、吉祥,黄色象征着风、增益、幼稚、未成年。在印度红色象征着生命、朝气,黄色象征着壮丽、光辉。等等。在中国古代传统色彩的体系把红、黄、青(绿、蓝)、白、黑五种颜色视为正色。而红色在中国受人喜爱的程度远远胜过西方。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因此,色彩在广告中的运用不只要考虑视觉的平衡,还要了解同国度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色彩心理状态。

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与发展论文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是教学场景,主要关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关键在于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育双方的心理健康。

1、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学习心理,还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涉猎甚广。但对这些领域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上必须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做到调理明晰。但是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中,有的重视学习心理,有的重视品德心理,有的重视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统一。这说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冗杂、体系不清晰。导致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庞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没有明确、官方、主流的理论指导。其次,研究课题没有限定、主题花样繁杂。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变化性较大,难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调实证主义,注重自然科学的客观性,采用大量的实证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另一种是强调现象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用自然现象的观测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教育方法。

3、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从理论到理论,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成果作为理论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关注到日常的实践,却没有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指导。其次,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外,还会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大影响。最后,学科应用领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学还仅仅应用于高校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双方,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1、研究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量高科技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这虽然为研究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为研究沦为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属品。这种现象虽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对于统计精确度的严格要求以及数据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该领域的尖端,不仅仅要对方法、技能进行高科技创新,更关键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2、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首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定量研究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但教育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观察性和体验性,并能够深入发掘某种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定性研究虽然能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过高的主观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才是进行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为辅助。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摒弃,但也要迎合是代变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到了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但,也就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轨现象。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意识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开展了,无视了社会现实。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更尊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教学现场为背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育双发的心理动态的变化以及背后的规律机制,走出理论研究的禁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学科体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生搬硬套,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证研究对象的典型性。认真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会进行研究对象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历程中的精华,极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确、特色显著、跨文化的科研团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区域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开展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持,只有协同共进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对象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要求、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等手段保证教育心理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3]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4]胡东武,陈爽,吕灿文,吴迪,谭汉明等.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