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读后感(专业17篇)

时间:2023-11-11 05:29:39 作者:灵魂曲 大唐往事读后感(专业17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和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读者对科幻小说的读后感,它们展示了作者的独特想象力和读者的深入思考。

《大唐名相》读后感

错过了百家讲坛《大宋名相赵普》,幸得掌门赠书,方有机会进一步了解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相赵普。

“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自然想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而此背后真正的谋士是赵普,其大器晚成,谋略过人,短短十几年,就从一介草根变成帝国的宰相。他是中国古代十大开国谋士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宰相之一,又是谋士又是宰相,堪比姜太公。然而赵普和张良、萧何、刘伯温等人相比,名声还是小了很多,而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赵普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神童的`天分,也没有进士的文凭,33岁尚混迹于幕僚之间。然而就是一个这样不起眼的人,实现了十年独相、三度拜相,并在伴君如伴虎的情境中,能善始善终。对于赵普的神奇,该书是从赵普遇到的三个贵人开始讲的。一本书读下来,对于赵普的谋略真的无法一一赘述,倒是赵普如何遇上三个贵人,并被赏识重用,倒也是很有意思。

兵荒马乱时期,军阀掘了唐代帝王陵,尸骨扔了一地,赵普花重金购买了唐太宗的尸骨,并掩埋了,这体现了赵普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从此赵普遇上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刘词。正是刘词的推荐,赵普遇上了第二个贵人赵弘殷。赵弘殷患病,从前线退下来,准备养病,然后病重不起,其儿赵匡胤授命赶往前线打仗,赵普从而代子行孝。在这过程中赵弘殷看到赵普成熟稳重,从而临终托孤,自此赵普和赵匡胤、赵光义结下了亲密的关系。赵普的第三个贵人就是赵匡胤了,两赵之间难以说谁是谁的贵人,实际上应该是相互成就。

赵匡胤与赵普的相会,先是悦之,然后奇之,悦之也许并不太难,奇之当见不凡。一起在赵匡胤看来应乱世用重典的抢劫案件中,赵普依法量刑,释放了100多无故的农民,并对赵匡胤感恩戴德。这充分体现了赵普的讲原则、爱民,也体现了赵普非常高明的政治天分和政治家素质。从此赵普暂露头角,走上了开挂的人生。

其实,从赵普的三件事情中都隐约的能看到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正是这些基因,就不难理解兵不血刃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以及其善始善终的一生。

《大唐名相》读后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芒万丈的时代,国力强大,引无数外国竞折腰。它华丽奔放,诗歌美术、音乐舞蹈,样样引导世界时尚潮流。这个朝代文艺青年辈出。鉴于唐朝对世界的巨大影响,至今居住海外的华人仍称自己为“唐人”,华人在海外的聚居地为“唐人街”。略点几点,以管中窥豹。

大唐穿衣很多彩。女人们穿的不光是飘逸的齐胸襦裙,她们还爱穿胡服。大唐以胖为美,并不是凡是胖就美,以杨贵妃为代表的,应该是健美,人家是舞蹈家,可以跳速度较快的胡旋舞,既能撑得起来宽大的裙子,又能穿上紧身的胡服骑马射箭,各种衣服均能hold住。不过这是盛唐以后啦,据说初唐时期女人们穿的衣服并不开放,贵妇们出门要戴帷幔,从头到脚包裹的就像个布团子,防止偷窥,还是很保守的。

大唐吃饭重面食。除了蒸饼(馒头)、胡饼(馅饼)、煎饼、汤饼(面条),也有米饭,文化人喜爱吃菰米饭,菰米和茭白是一种植物,数量少,如果你做客吃到菰米饭,说明被奉为上宾,杜甫曾表示菰米饭很香,很想念那个味道,王维则表示菰米饭配上竹笋正合他的口味,李白说跪坐着吃月光下山村主人奉上的菰米饭,感激的不忍心吃。唐朝时大家习惯跪坐,椅子还没被广泛使用,床也不是单单供人睡觉的,凡是底部有支架供人跪坐或卧的平台,无论多宽多大,均可称作床,李白在床前思念故乡,不一定是指咱们用来睡觉的床。

大唐治安很严格。大唐人都要有户籍,分为编户和非编户,普通公民属于编户,遁入空门、入伍、从事音乐舞蹈算是非编户,属于贱籍,像音乐家李龟年虽然地位高,也是贱籍。要想出门旅游,必须申请取得大唐通行证。历史上玄奘取经并未取得通行证,属于偷渡,想来最终取得经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好在最后凯旋而归,成就卓着,受到皇帝的'嘉奖。

还有,出门一定要早点回家,因为每日是要“宵禁”的,所谓“晨钟暮鼓”,晚上600下鼓响完毕,城门关闭,不能再在街上闲逛,否则会犯禁被抓,早上钟鸣,城门开启,大家才能出门活动。大唐的夜生活只能在家过,来不及回家一定要留宿朋友家,一年中仅有元宵节三天可以逛逛夜市。生活在大唐,早睡早起,治安又好,有利于健康呢!

大唐的钱币很有意思。出门自然要带钱,然金子是有的,银子却是没有的,能够流通的钱是铜钱和绢帛,“开元通宝”不仅是铜钱,还可能是金、银、铁做的,它并不是开元年间铸造的,而是始于唐高祖李渊时期。家里要是讨了个勤快会纺织的老婆,就相当于直接能造钱花。

大唐职业佛家强。大唐职业多,家有小孩,该培养他做什么呢?当兵是首选,立军功可获得奖励,小则免赋税,大则得爵位,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大唐是个崇武的时代。其次就是当公务员,王维、李商隐、白居易、杜甫等均通过科举考试进入职场。不过官员上班,比现在辛苦多了,是上十天班休一天(如此就好理解《滕王阁序》之“十旬休暇了”),官员的工资分为年薪和月薪,年薪是一年的粮食,月薪包括一些钱和日常用品,布匹、酒肉蔬菜都会发放,还会有一些土地的出租权。官员70岁开始办理退休,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有退休金,晚年衣食无忧,六品以下的就没有保障了,杜甫晚年过的贫困交加,连顿饱饭都吃不上。最没风险的就是当僧人了,大唐全民向佛,僧人不交税、有地产、不会流血牺牲、钱多得花不完,过得是相当不错。

大唐外交手段多。无论是通过打仗还是和亲,大唐征服了那些抢劫的小国,当了带头大哥,做的基本都是赔本买卖。有人求助,立即派兵去摆平;有来进贡的国家,总能拿回去多得多的赏赐;有来学习的留学生,吃住全包,简直就是做慈善的。大唐的市场附近住着很多外商,全世界的好东西都能买得到。大唐的瓷器和丝绸等商品惊艳了世界,包括出自咱们邢窑的白瓷呢。

大唐科技文艺甲天下。大唐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名片,浪漫派、现实派、田园风、边塞风,无论文人墨客,还是和尚、道士、女子,均是作诗的一把好手。大唐美术派别众多,人物画家阎立本、周p;山水画家吴道子、王维;花鸟画家薛稷、边鸾……最奇特的属凹凸画家尉迟乙僧,能画出立体的感觉来。大唐音乐有雅有俗,大唐舞蹈风格多,像踏歌就是一种“广场舞”,边走边跳,汪伦给李白送行就是踏歌相送。大唐医术高超,孙思邈是代表人物,着有《千金方》,大唐造纸业发达,那时就有花纹纸和彩色纸了。日本《源氏物语》中就多次提到了王宫贵族用“中国纸”写信。

大唐女人地位高。职场上,大唐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还有上官婉儿、薛涛等才女。家庭里,还有誓死不让丈夫纳妾的主妇房玄龄夫人。地位高不仅体现在单位、家里都强势,还体现在穿衣服不受束缚,离婚再婚自由来去,真是比现在还开放呢。

怎么样,大唐是不是很令人向往呢?

《大唐名相》读后感

自从得到试读机会后,我就开始又惊喜又喜悦的等待书的到来,终于,一本崭新的新书《中国名相故事》寄到了!这本书一共主要讲了四字成语的四位名相的故事。

为了让读者了解祖先们的成就,书中运用精炼的文字和生成的插画,将故事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人的礼仪、文化、责任、贤德。

每个故事最前言用古词把每个故事写下来,然后用现代语及插画把古词翻译下来,让幼儿及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每个故事的涵义。

第一个故事是“管重射箭”。讲述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他开始是齐国大弟弟公子纠的老师,齐襄公是个暴虐的君王,国家被他搅得一团糟,大乱之时,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小弟弟小白和公了纠为了谋君位,管仲用弓箭射向小白,其实小白没死,最后还顺利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恒公。小白做了国君后经鲍叔牙推荐不计前仇,仍让管仲为国家效力。并提名他为国相。管仲在他的感动下,竭尽全力辅佐齐恒公,将齐国进行了重大改革。使齐国变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国家。

第二个故事是“萧何举将”。讲述了在萧何的'协助下,刘邦统师的反秦起义军,但是刘邦手下的将士想回老家,便纷纷逃离。不料,萧何也逃离了。但两天后,萧何又回来了,原来是刘邦误以为萧何逃离了,其实萧何是去追韩信,刘邦听后大怒,认为不值得去追韩信,但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委以重任,并授韩信为统三军的大将后,为汉朝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刘邦登上了皇位!

第三个故事是“魏征直谏”讲了魏征让唐太宗当身边的文书官员,经常当众陈述自己的意见,让皇帝下不了台,皇帝和皇后说,一定要杀死魏征,皇后一听,马上道贺,最后唐太宗经皇后劝解,想到魏征平时忠于国家的许多言行,知道了魏征的忠诚,以史作镜,知道自己的正确与谬误。

第四个故事是“寇准放寇”。讲述寇准是一位爱国政治家。一生数次出任宰相,一次寇准一行人启程奔赴道州,途中他的行李被几个歹徒抢走,歹徒一看行礼都是书籍,而且书上扉页写着寇准两个大字,纷纷下山请罪,寇准让他们把书留下,衣物和行李送给了他们,又取出银两,让他们各自回家,不要再干不义之事,流寇们感动得痛哭流涕,一再请罪。

四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四个名相的故事,故事生动有趣,里面的插画全部是彩色的很古典,最后一篇故事的图画更是易懂。让人看后回味无穷。此套书不止适合幼儿及小学生,同样适合成人阅读!感谢这次试读机会!

《大唐名相》读后感

书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迷案,经过抽丝剥茧般逻辑推理后,拨开重重迷雾,才能找到答案,耐看。读的过程中需不停地翻看前面的细枝末节,跟随狄仁杰的思路发现线索,有收获后心里阵阵窃喜。但是在为狄仁杰的智慧叫好的同时,也看到故事里人性的自私、贪婪、残忍、阴险、狡诈,常常令人不寒而栗。每篇故事看完,都会心情沉重好一会儿。犯罪者或为财或为色,费心劳神布下的迷局总有昭然于天下之时。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如何用居中守正的方式实现漂亮、潇洒的人生,才是人须坚持一生去追求的。

《大唐名相》读后感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张九龄《归燕诗》。

从全诗8句来看,说的都是燕子。诗的大概意思,也比较容易解读。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燕子虽然如此微贱,但仍然乘着春天短暂的美好时光而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燕子当然不知道“泥滓”之贱,看到华丽的玉堂打开,就一直在辛辛苦苦地衔泥筑巢。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时时可以见到燕子成双成对出入,每天不知会进出多少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作为一只燕子,没有心思与外物竞争,请鹰隼这样的猛禽们,不要轻起猜忌之心。

这诗的诗题呢,既可叫《咏燕》,也可叫《归燕诗》。嗯,这是一首扎扎实实的关于燕子的诗。

但是,仔细读来,总感觉这诗不仅仅是在说燕子,好象还说了点别的啥和啥。

还说了啥呢?先来看看诗作者是谁。

张九龄,那个写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古名句的张九龄。

张九龄写这诗时,身处唐朝的京城长安,时间是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天。这一年,他正好年满60岁,已到了我们今天退休年龄的他,还担任着朝廷尚书省右丞相这样的高级官职。

这样一来,这首《咏燕》还说了些啥意思就出来了。原来,张九龄不仅仅是在说燕子,他还说了:那只燕是我。

既然“燕子=张九龄”,那最后一句的“鹰隼”是谁?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历经千年,关于这句诗中的“鹰隼”,居然一直就有定论。那就是,鹰隼=李林甫。是的,就是那个史上以“口蜜腹剑”而闻名的奸相李林甫。在张九龄写这个诗时,李林甫时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在明确了变量1“燕子=张九龄”、变量2“鹰隼=李林甫”之后,还有一些变量要明确:变量3“玉堂、绣户、华轩=朝廷”,变量4“春=开元前期昌明的政治环境”。

差不多了,下面我们一股脑儿将变量1234都代入诗中,来看看这诗真正的意思: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我张九龄虽然出身微贱,但仍然趁着开元前期昌明的政治环境,短暂地参与过朝廷大政。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我张九龄岂不知道“泥滓”之贱,但既然有幸跻身朝廷高级官员之列,当然要辛辛苦苦地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为国家政务操劳。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但是,我张九龄没有心思与外物、外人竞争,请你李林甫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

需要指出的是:最后一句,张九龄不仅仅是在表白心迹,而且更像是在求饶。

是的,60岁的尚书省右丞相张九龄,在向54岁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林甫求饶。

而且,据南宋尤袤的《全唐诗话》,张九龄蕴藏在这首《咏燕》诗的求饶,李林甫本人还看到了:

“九龄在相位,林甫方同列,阴欲中之。将加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实封,九龄称其不可,甚不叶帝旨。他日,林甫请见,屡陈九龄颇怀诽谤。于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燕》诗以贻林甫”,“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尤袤在南宋朝廷,好歹也是当过部长级礼部尚书的人,怎么会如此缺乏政治斗争常识?

还有,政治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如果能够因为一首诗而罢手,那就不是史上闻名的李林甫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正是由于李林甫的进一步中伤和攻击,才最终导致了张九龄退出政治舞台。

换句话说,张九龄并没有把这首《咏燕》诗送给李林甫;即使送了,这首诗也在事实上没有起到让李林甫心生恻隐从而罢手的效果。

这个事儿,我尽量简单一点说:张九龄的右丞相,是假丞相;李林甫的“兵部尚书”之后,还跟着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后缀。由于这个后缀,他是真丞相。

当然,张九龄当年也阔过,也当过真丞相。在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到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之间,张九龄是真丞相,或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任中书令。

李林甫呢,在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之前,还只是一个黄门侍郎,并非丞相。这一年,他被唐玄宗李隆基提拔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和中书令张九龄、侍中裴耀卿一起,成为李隆基的三个真丞相之一。

短短一年之后,李林甫就取代张九龄,成了中书令,牛仙客则取代裴耀卿,成为新的真丞相之一。张九龄、裴耀卿,则分别“罢知政事”,退出真丞相行列,改任尚书省右丞相、左丞相,就此成了假丞相。

各位遇到的情况,北宋的大才子、《新唐书》的编撰者欧阳修,也遇到过。所以,他在《新唐书·百官志》中大吐苦水:“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唐朝宰相或丞相的名称,怎么个不正法?

先来明确几点:

一,唐朝没有“丞相”“宰相”这样的官职名称和岗位职责。即使唐朝后期将有关官职改称了“丞相”的,其岗位职责也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大滴不同。

二,唐朝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一般情况下,皇帝会保持一个以上、七八个以内的多位宰相,形成自己的政务参谋班底。皇帝在长时间内只任用1个宰相的情况,在唐朝非常罕见。

三,除了极为个别的例外,比如那个因与唐太宗李世民闹别扭而闻名青史的魏徵,曾经以“秘书监”这样类似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参豫朝政”,从而成为真丞相之外,唐朝的丞相多出自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三省六部”系统的官员。

四,终唐一世,真丞相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中书省的一把手“中书令”、门下省的一把手“侍中”,一直就是真丞相。

三省中最后一省“尚书省”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其一把手是“尚书令”,最初也是真丞相。但由于唐朝建国之初,李世民任过此职,后世诸帝为表尊重,就将此职虚设,不再授人。这样一来,“尚书令”之下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就成了真丞相。

但是,“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是真宰相的时间,持续到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为止。在神龙元年(公元7)五月,豆卢钦望升任尚书左仆射,“既不言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参议政事。数日后,始有诏加知军国重事”。这样,豆卢钦望才敢真正履行宰相的职责。

从那以后,“空除仆射,不是宰相,遂为故事”。也就是说,在此之后,官员升任“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如果任命时未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后缀名号者,便不再是真丞相。

(二)就唐朝史籍所见,无论是什么部门的什么官员,只要在正式职务任命之后,加有以下字眼后缀中的任何一个,就一律是真丞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知政事、参豫(预)朝政、参豫(知)机务、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平章政事、平章军事重事、参知政事、参谋政事、同掌机务、参掌机密、知中书(西台)事、知门下省事、知军国重事、同知政事(同知军国政事)、同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平章、勾当中书事。

我知道,花样有点忒多了,请大家见谅。但这个花样是唐朝历代皇帝玩的,主要责任在他们,不在我。

其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最为普遍。前一个名号,在唐朝用了1,有此名号的唐朝宰相有128人;后一个名号,在唐朝用了226年,有此名号的唐朝宰相多达310人。

所以,李林甫此时担任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大权在握的真丞相;张九龄此时“罢知政事”,去掉了真丞相的后缀,所以他担任的右丞相就只是名义上的丞相了,是“尚书右仆射”,是假丞相。

尚书右仆射,就只能管管尚书省的事儿了,其余中书省、门下省的事儿管不着了,国家大事就更管不着了。

一个是刚失权柄的假丞相,一个是大权在握的真丞相,所以,张九龄就有求李林甫放一马的心迹了。

然而,个人认为,张九龄之所以怕李林甫,倒还真不是因为后者权力有多大,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张九龄深知李林甫是没有底线的小人,自己则是有底线的'君子,真要面对面地干起来,自己不是对手。

对于李林甫的小人行径,《新唐书·李林甫传》说:“九龄繇文学进,守正持重,而林甫特以便佞,故得大任,每嫉九龄,阴害之。”《旧唐书·李林甫传》说:“林甫面柔而有狡计,能伺侯人主意”,“猜忌阴中人,不见于词色,朝廷受主恩顾,不由其门,则构成其罪;与之善者,虽厮养下士,尽至荣宠。”

所以,对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君子不与小人斗”格言,我们要理解其真正的含义:那不只是对小人的蔑视,更多的,是对君子的爱惜。

面对李林甫这样极品的小人,“守正持重”的张九龄岂是对手?所以,张九龄怕了。

结果当然在意料之中,李林甫仍然没有放过他。李林甫借着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引起李隆基暴怒的契机,指出周子谅为张九龄所荐举,于是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从京城贬至荆州,由“从二品”直降“从三品”。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五月八日,闻贬命即驰驿上任的张九龄,抵达荆州,当上了比今天荆州市市长猛得多的“荆州省省长”。或者,我们叫他“荆州大区行政长官”,也可以。

他在荆州任上,一共呆了三年。在此期间,他和孟浩然、王维等今天我们如雷灌耳的大诗人们一起,游山玩水,彼此唱和,留下了一段诗坛佳话。

其中,孟浩然留下一首《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显示:张九龄还和孟浩然一起,乘船畅游长江,到过笔者的家乡——今天的荆州市松滋县。

原来,笔者家乡的秀丽山水,还有幸陪伴着张九龄,渡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宦海时光。直到今日,走笔所及,笔者和家乡仍然倍感荣宠。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天,张九龄请求回韶州拜祭先人陵墓,因病在家乡去世,终年63岁。

其实,李隆基对于张九龄,一直是真心喜欢的,是后者的铁杆粉丝。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李隆基对张九龄的喜欢,甚至可以说是仰慕。李隆基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

请大家注意“师之”二字。在张九龄面前,李隆基的姿态还是摆得蛮低的,有点儿小学生的意思。而且,李隆基还送给张九龄一个美称——“文场元帅”。

要知道,唐朝武职中,最高军职为十六卫的大将军,比如“右卫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等等。唐朝的“元帅”,一般情况下,有两条规则:一是非战时不设“元帅”,二是非皇族不任“元帅”。张九龄一介文人,李隆基竟然以“元帅”这样的崇高武职来称赞他,这是只有张九龄的铁杆粉丝才能有的行为。

可惜的是,李隆基虽然是张九龄的铁粉,却并不是他的脑残粉。因为此时的李隆基,已经登基多年,“开元盛世”的事实说明他已是“伟光正”的代表。这样一来,他就由自信而自负,由自负而自骄。更何况人家贵为皇帝,大权在握呢。

所以,在很多问题上,李隆基很不喜欢张九龄对于原则和底线的坚持。

李隆基要提拔李林甫当宰相,张九龄不同意;李隆基要提拔牛仙客当宰相,张九龄不同意;李隆基要废掉皇太子李瑛,同时找另外两个皇子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霉气,张九龄不同意。

显然,张九龄不同意的,都是当时的大事。而他所依据的,都是他认为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底线。

果然,在其中一次争执时,“帝变色曰:‘事总由卿?’”——翻译一下:“李隆基脸色大变地说:‘全部都由你说了算?’”

于是,两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可是,在没有了张九龄的日子里,李隆基却又抑制不住对他的思念,总是想起他来:

《旧唐书·张九龄传》里有证据: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每当宰相们推荐朝中公卿人选时,李隆基必定要问一句话:“这人的风度,能和张九龄一样吗?”

原来,张九龄就是李隆基心目中的“公卿样板”。

就这样平时想想也就罢了,李隆基偏偏还在公元756年,在张九龄罢相、离世16年之后,在自己逃难到成都时,再一次地、深深地想起了张九龄。

“为什么总在,那些飘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

那还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的时候:

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向中书令张九龄报告,他手下有一员蕃将在讨伐契丹时失利,违犯军法,已将其执送京师,请朝廷将其斩首,以正朝典。张九龄立马表示同意。

张九龄同意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蕃将犯了军法,还因为此人他早就认识。几年前,在这个蕃将入京汇报工作时,张九龄就见过此人。当时,他就神奇地对其有个判断:“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现在,正好此人犯了军法,送上门来。张九龄决定借此机会,杀了他,永绝后患。

可是,中书令张九龄同意了,皇帝李隆基却不同意。为了显示自己的皇恩浩荡,他下令将这个蕃将放了。而张九龄也在此事之后不久,就被免掉了职务,从此在政坛上消逝,他再也没有机会改变李隆基的决定了。

整整20年之后,当李隆基躲在成都一隅之地,为自己当初那个决定后悔得牙疼时,他泪流满面地、深深地,想起了张九龄。

《唐语林》记录说:唐玄宗仓皇幸蜀之时,曾对高力士说:“吾取张九龄之言,不至于此。”既而取长笛吹自制曲,曲成复流涕,诏乐工录其谱。至成都,乃进谱而请名……良久曰:“吾省矣。吾因思九龄,可号为谪仙怨。”

李隆基“因思九龄”,也部分意识到自己当年对他的贬谪是不公平的,于是在那个兵凶战危之际,仍然从成都派出中使,前往张九龄的家乡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专程去祭奠这位已经去世多年的前宰相。

只为了他20年前的神奇和英明。

因为,张九龄当年执意要杀掉的那个蕃将,名字叫——安禄山。

清人赵翼评价说:“是曲江生平,此一事最关国家之大。”此句中的“曲江”,就是指张九龄。

事实上,张九龄罢相,绝对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事件。这个观点,从唐朝的有识之士,到今天的历史学家,史不绝书,观点一致。

唐宪宗时的宰相崔群,好象是第一个提出这个看法的:“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

欧阳修、宋祁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也持同样看法:“自是朝廷士大夫持禄养恩矣。”

猛人司马光也这样认为。他在《资治通鉴》中说:“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大文豪苏东坡,也是这个看法。他在《经进东坡文集》中写道:“唐开元之末,大臣守正不回者,惟张九龄一人。九龄既已忤旨罢相,明皇不闻其过,以致禄山之乱。治乱之机,岂不谨哉!”

所以,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十四日,在长安城大明宫的朝堂上,李隆基当时所送走的,并不仅仅只是张九龄一个人的背影而已;被李隆基一起送走的,还有他一手开创的盛唐的背影。

只是,当时的李隆基,甚至也包括当时的张九龄,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大唐名相》读后感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字子寿,一字博物。世称“张曲江”。自称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始调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开元间,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封为始兴郡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开元二十八年,曲江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予谥文献。

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奠张九龄。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擅长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诗坛“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往事》读后感

六个半小时读完。最近几年都没有看宋史相关的书。这次看完才清晰了先是北宋与辽对峙,之后北宋联金灭辽,后又被金所灭,而建南宋。金后被蒙古所灭,过了四十多年,南宋也被蒙古所灭。

全书八章,从赵匡胤讲起。前后间隔一周,有些内容想不起来。当时看着很妙。赵匡胤设计了一套高超的制度,这套制度在短期看来是令人满意的,可是长期运行下来就造成三冗。之后讲王安石变法。再到北宋末期的皇帝和几位权贵。都生活在自以为强大的虚幻之中。没有联弱抗强,反而联强灭弱,最终引狼入室。

对金的分析也有意思,没有大格局的领袖,灭北宋后一路打到南方,却错过机会,最终又返回了。而后内讧不断,再也没有打过长江的机会了。

赵构意外的当了皇帝。作为在深宫长大的皇帝,做的还算不错。但毕竟不是第一代打江山的君王,没有能力驾驭军队收复北方。

宋朝的积贫积弱也是自己选择的,对皇帝来说,被内部篡权和被外部消灭没有区别。这样看来选择积贫积弱而求安全是作为帝王最优的博弈策略了。结果也确实如此,南北宋加起来是延续最长的王超。给岁月以文明还是给文明以岁月。现实的答案是苟延残喘。哈哈哈。组织就是组织,人格化来思考就会很奇怪。这也是作者分析的岳飞必须死的原因。

《往事》读后感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冰心奶奶和祖父在园里乘凉,祖父看见红莲开得正旺盛,便对冰心奶奶说,在冰心奶奶三姐妹出生之时,园里刚好开了三蒂莲,全家都十分欢喜,说是应了花瑞三位的喜兆。

好一副合家欢乐的场面!

第二个片段则发生在冰心奶奶和祖父闲聊的第二个早晨。

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冰心奶奶烦躁不安,她看着那朵红莲被打得东倒西歪,不禁心一凉。

忽然,她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倒了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她不安的心绪散尽了!其实,冰心奶奶把孩子比作含苞待放的红莲,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而母亲就是那宽大无比的荷叶,用她那博大的胸怀为问我们遮挡狂风暴雨,让我们美丽芬芳,健康地成长!

我最喜欢冰心奶奶在文中说的这样一段话:“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我们无言的爱。

是啊,唐朝著名诗人孟郊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是留学在外的游子,孩子永远是母亲最牵挂的。

虽然我的妈妈工作繁忙,但是她总是会抽出时间指导我学习,帮我把写好的文章发送到文化论坛。

有一次妈妈加班回家,还不顾劳累为我打文章。

当她满心欢喜打好文章时,眼睛都熬红了,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李易真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位母亲都应该是孩子的女神。”我希望自己可以慢慢长大,可以做爸爸妈妈的小天使!笑眼浅弯似一泓新月,唇角飞扬永爱我的家!

《往事》读后感

初读《三体》之地球往事,觉得很奇妙。

书中的序言便吸引着我。作者序言里提到星空,我便想起小时候常常能看到漫天星星,夏天的晚风和漫天的星星最为漂亮,长大后我已经没有看过漫天星星,只有漫天的烟花。

第一个章节便是提出科学边界,科学边界是一个在国际学术界很有影响的学术组织。一开始阅读时候便被天马星空的情节吸引,中间阅读时候一度很吃力,因为我理解不到所有的情节,无法想象情节背后的情景和关联,直到全本读完后才能勉强串联起整个故事。

按照我的理解,科学边界的出现已经为后面的所有情节作好铺垫,人类想探寻的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三体文明,而推动这个文明的发展是来自红岸基地,试图和地球以外的文明建立联系,最终也得到三体世界的回应。

汪淼作为研究中心的教授,进入一项名为三体的游戏中探索人类的发展史,包括三体文明;而建立这个游戏是的一个三体组织,意为扩大组织。

人类将地球的文明信息发射到太空中,最终也得到回应:被警告不要回应!而接收这项信息的是三体世界中的一名监听员。

地球的科学组织渴望接收和探寻三体世界,三体世界也在判断地球的信息,关于外太空的文明,实属深奥。就像当初建立的红岸基地发射地球信息并接收到三体世界的信息,但最后红岸基地也没落,在那参加过工作的叶文洁在生命最后时刻消耗自己的体力只为能重新看看当初的基地,看看最后一次日落。

《往事》读后感

读书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每天不读书,心发慌。只有读书可以让浮躁的心得以平静。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电子类的书籍方便快捷,但我还是更喜欢看纸质类的书籍,对喜欢的语段,能随时写上心得。一页一页的阅读,手心并用,更能享受书香气息。

刚读邹相老师的《守园往事》这本书是在晚上,本来眼睛恍惚,困倦乏力,本想睡觉的,但当看到有一个顽皮的孩子,由于在瓜地里的恶作剧而引起的一场笑话,我竟不自觉的笑出声来。一时间,困顿全无,激发了读这本书的兴致。每个人对文字的需求点不一样,能让我开怀一笑,就有它存在的价值。

最终,一宿没睡,读完了这本《守园往事》。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作者和伙伴们在他家的房前屋后捉迷藏,和父母一起下秧苗之前捉泥鳅,透支体力的打糍粑等等,仿佛身临其境,自己也参与其中。书中所提及的种种趣事,我好像从来没经历过,很羡慕作者都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以前对豫南山区并没有过深的了解,通过作者“乡村清韵”这一章对家乡山水、果木、美味、民俗习惯的描述,让我对这个县城心驰神往,丰富了我的知识面,也许这就是读书的目的。

其实,这本书种最能触动我心灵的一章,那便是“心灵放牧”这辑。无论是谁,都不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坎坷荆棘。有些人,遇到困难,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则会重振旗鼓,继续向前。人呢,就像作家邹相所言,要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内心光明,一切都不会黑暗。

在邹相老师的字里行间,心灵总能得以鼓舞。也许心情失落之时,事业彷徨之际,再来复读邹相老师的书,我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往事》读后感

惭愧的很,早在半年之前《那些伤过痛过的往事》就被我从台州市新华书店“请”到了家里,一则因忙于琐事,二则家里要读的书真是堆积如山,期间多次拿起放下,一直拖到上周六才抽空阅读,花了三天的业余时间,于书房、客厅、床头三处一气读完。

阅读的过程中,透过那一封封家书,仿若我也到了赣县,到了你们家里,当你们缺衣少穿,母亲愁眉不展,我也在旁替你们着急得不行;当鲁老先生从上海汇款过来让你们穿上了新衣服、缴了新学期的学费、看上令人爱不释手的画报、尤其是母亲的医药费有了着落,真是打心眼里替你们高兴。那一段艰辛的岁月,家书是连接亲情的纽带,传递的是爱的接力棒,“周仲玙”这个名字就是“伟大的母爱”的代名词,母爱如阳光、雨露、大海,哺育了子女们的健康成长,我读到了一本中国版的《爱的教育》,心情怎能不激动万分呢?!

月有阴晴圆缺,就是对于走过弯路的丈夫,周母亲亦具备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爱,不断地鼓励丈夫向着人生的光明大道前行,这种大爱力透纸背,深深深几许啊!难怪鲁老先生总结说:“一生中没有做过违法事,没有贪污过一个铜板,惟有遗憾的是有对不住妻子儿女的地方。”这真是肺腑之言呐!

本人是一名普通的藏书和阅读爱好者,看完书后迫切地想了解后来的“往事”,因此冒昧地百度了书中人物并打扰了鲁先生,在此说声抱歉并感谢鲁先生的盛情相邀!最后祝鲁先生全家及其他亲属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如有空到台州请一定到寒舍品茗相叙!

《往事》读后感

当代女作家冰心,最佳作品之一《往事》,让我读后倍感至深。

《往事》之作语荷花,文章不长语句含义深深,句句沁人心扉: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围绕家中的莲花而写,荷花是水中芙蓉,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当我读到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我忽然明白了作者的心底的感激之心,让我明白了我们就是菡萏,就是那含苞待放的花朵,虽说美丽却经不起风吹雨打,如果没有荷叶用它那宽大胸怀的保护,挡住狂风暴雨的侵袭,那么美丽早已凋谢不再芬芳。母亲永远是荷叶,时时呵护着我们的成长、关爱着我们的健康,永远为我排忧解难,不是吗?每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就会想到母亲、想到妈妈,期待着对自己的爱护和照顾!

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永远是我们的骄傲,赞美母亲,母亲的爱永远比荷花更加美丽!

《往事》读后感

通过读与对课文的了解,我知道了《往事依依》是些学习与读书,作者的母亲教他读,并且又说作者的没有念过学校就来叫他。

作者特别爱学习,小时候,他看着自已房间的山水画,能想象自已也在其中。读书时又能把自已的家乡想象成书里面的地方。

作者在学生时代有喜欢上了书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千家诗》诗是一本描写山水风景与四季的变化,在我们学的《往事依依》中有四句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日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非常深刻写了四季的美丽。

作者在初中锻又“更上一层楼”。

真是知识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年华似流水,我不能让着水白白的流掉,要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回头望时,也没有反悔的。

《往事》读后感

看小说我觉得更感动人。.当我看到第二页的时候,感觉有些黄,觉得有些恶心,幸而描写不是很多。继续往下读的时候,起先我被蓝宇对陈捍东的爱所深深感动,之后又被陈捍东对蓝宇的爱所叹息。尽管他们的开头,只是交易,但最终他们彼此是如此的难以割舍。结尾虽然以蓝宇的死为告终,但我早料到这个结尾了。只有悲剧才会打动人心,况且,如果蓝宇不死,难道他们能永远在一起么?也许可以,但需要背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想来爱情大抵如此。爱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哪怕是金钱和前途。从这点说,蓝宇做到了。他放弃了名车、别墅,只为他不希望他们的爱情被金钱所腐蚀。蓝宇最终又卖掉了别墅,只为他要救陈撼东。

爱一个人,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尊严。陈撼东曾经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他视蓝宇为一个玩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最终他愿意放下自己的一切去听从蓝宇的任何的召唤,哪怕只是为了性。

爱他,就忍受一切苦痛。坚强、隐忍、勇敢、承担生活中所有的痛苦,只要他快乐,所有的一切苦痛都能抗住,没有丝毫抱怨。蓝宇用忧郁的眼神、紧咬的嘴唇、凄凉而又坚定的笑容去面对陈撼东一而再,再而三的抛弃,他痛恨陈捍东要求他去看心理医生,但他还是去了,哪怕他是十万分的不情愿。蓝宇的内心想必也是恨这个夺走他童贞,又无视他爱情的男人。但他还是默默的离开了,那怕因为他丢掉了工作,他都毅然的离开了,把别墅和名车丢在了身边,尽管起初,他是因为钱才和陈走在一起的。

同样在和蓝宇失去联系之后,陈也是疯了一样找他。在得知自己要入狱之前,他为蓝宇留好一切后路,他狠狠心告诉蓝宇,以后不要再找他了。却没有告诉他即将要面临的灾难。

爱情总是能打动人的,无论他是不是同性之恋。放弃一切爱一个人,起初也许是贪图他的金钱、迷恋他的身体,他的才华,但真正爱上一个人之后,就会不顾一切,如革命烈士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怕屈辱。的确,爱一个是需要勇气的。爱他,就奉献一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作到的。

《北京往事》是一部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宣言。它不但讲述了一段动人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它还从一个侧面批判了社会现实,反映了文明民主进程,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影片《蓝宇》没能反映出原著的思想境界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这个也是通过看小说才会体会到的。

《往事》读后感

你瞧,荷叶多么伟大呀!它像母亲一样保护着红莲,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我想,暴雨打在荷叶身上,它难道不觉得疼吗?如果疼,干吗还要帮它遮风档雨呢?对,是爱的力量使它这么做的,爱的力量鼓舞着它。

植物且有爱,人世间又何尝不是处处充满爱呢?

小时侯,我有胃病,每天只吃一点点饭,妈妈为此十分着急,领我去医院,我每天得输三四瓶液,是妈妈一直陪着我,白天,妈妈忙里忙外,不是帮我买药,就是找大夫,还要周密安排我的一日三餐,晚上,我好几次醒来,妈妈都坐在我的床头,抚摸着我,我看的出妈妈的眼睛都熬红了,但她仍微笑的看着我。我感谢我的妈妈。

世界上虽说母爱很伟大,但有些残忍的母亲根本不配谈母爱。我听说过一个报道,有个母亲因为自己的的孩子有先天性唇鄂裂,把幼婴丢弃在路旁。那还是人吗?配的上是荷叶对红莲的爱吗?那些母亲,我觉得你们象狼狗,那么凶忍,残暴,是个不负责的母亲。

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体会到母亲对你的爱。要记住:母亲是荷叶,你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只有母亲在无遮拦的天空下是你的荫蔽。

《往事》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往事,每个人的往事也都不同。闲暇之余读了《冰心的散文全集》,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冰心写的关于自己的"往事",这篇文章更让我知道,母亲永远是最疼爱我们的人。

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个与故乡庭院莲花有关的往事,第一件事是月夜祖父说到园里开三蒂莲时,家里添了三个孩子。

第二件事写了作家看到莲花在风雨中遭到摧残时的心境,看到白莲凋零时的沮丧,看到红莲被风雨侵袭时的无奈、怜惜这让作家在窗前徘徊,是母亲的呼唤,莲叶对红莲的遮蔽,让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心里充满感动,进而想到母亲是荷叶、孩子是红莲。当心中的风雨来袭,只有母亲才能为孩子遮掩。

八年了,她没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庭院里有许多的莲花,有三蒂,四蒂,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半夜里,他听见繁杂的雨声,早晨是浓阴的天。她从窗内往外看时,那朵白莲已经谢了,那朵红莲却开的满满的。突然间又下起了雨,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雨点打的左右傾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台阶去,也无法可想。

过了一会,她看见红莲旁边的荷叶正好覆盖在红莲上面……她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未退,红莲不动了。雨点不停的下,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聚集了流转无力的水珠。

她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蔽的天空下的隐蔽?"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母亲对我们伟大的爱。

文章读完了,我也被深深的感动了。她把荷叶比做母亲,母亲为她遮风挡雨,这就是母亲伟大之处。我觉得母亲是座山,能承受众多的压力;母亲是条河,能冲洗我心中无限的惆怅;母亲是片天,能包容我的一切过错。

《往事》读后感

私塾与専读生,国学知识加数理化科学加上作者外祖父外交官的背景洋文更不在话下作者的天资加上后天的博学进哈佛读研读博看来是必然之道了。作者的'伯祖父是晚清清流派溥仪帝师,现在看来这家庭背景是很雄厚了而高雅的文化素养造就了作者清雅素淡之骨使清流源远流长滋润后人。也是作者的低调为人使得他在乱世中不受过分的打击。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陈老先生说,在中国大学讲课除了外语课,别的都应该讲中文,作者哈佛学成坐船回国,途径南洋,见那里到处讲英文,可见殖民主义深入,作者因此十分痛恨。他回国在清华任教,把所有讲义都用中文写,虽然他学的时候是全英文,但他不厌其烦,逐个翻译,只有必要时,在专有名词旁边,注释英文原文。那时候的爱国主义太令人感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