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通用19篇)

时间:2023-12-28 13:45:42 作者:翰墨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范文范本来反思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权威性的范文范本,供大家阅读和学习。

泰安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农村养老问题已经超出个人和家庭的界限,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泰安、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改善、构建老有所养新机制,近年来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居民养老状况的政策措施,连续两年把“健全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列为为民要办的实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为全面了解泰安农村养老现状,近期国家统计局泰安调查队深入社保机构、乡村农户,开展了一次快速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当前泰安农村养老现状

(一)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养老负担加重。截至2011年末,泰安农村户籍人口365.9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人口6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7.6%。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常规调查的560户省级样本户中,有常住人口1958人,户均3.5人。按照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个农村家庭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这样使得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人口抚养系数增加,致使子女人均养老负担成倍增长。

不够、精神孤独等难以回避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使得本来就需要子女照顾的老人生活更加不便。

(三)参保意识增强,新农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为便于适龄参保人员缴费,泰安根据参保人员经济状况和家庭承受能力,在国家设臵的缴费档次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缴费标准,增加了缴费档次,设立了城乡居民统一的缴费标准。目前缴费档次增加到15个,缴费额从100元至2000元不等,扩大了选择空间。截至2012年6月底,每月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的农村居民已达64.3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农保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广大农村居民参保意识明显增强。2012年上半年止,全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204.8万人,参保率达98%。

二、当前泰安农村养老的制约因素

查对象认为家庭养老压力加大,一旦老人生病,产生的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负担极重,子女要面临着财力和精力的双重压力。

(二)养老观念陈旧,养老模式单一。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及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养儿防老”、“土地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有85.7%的调查对象,不愿到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认为进敬老院养老是子女不孝的老人,占调查对象的42.9%,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逐年增加,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困难。

(三)基础设施缺乏,老有所乐难以保障。农村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跟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相比相对贫乏,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看电视、听收音机、串门、打扑克成为主流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上,93.6%的调查对象选择看电视,90.2%的调查对象选择串门,56.3%的调查对象选择听收音机,42.9%的调查对象选择打扑克。广大农村地区公园、广场等基础休闲娱乐场所缺乏,老年人很难有丰富的娱乐活动。

《泰安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河曲县纪委监委成立特别调查组,深入调查全面严格管理党基层延伸的推进情况、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解读对策,认真分析思考,形成规律认识。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过程中,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致力于通过监督监察复盖最后一公里。

(1)加强伸展触角。一是活化全县纪检力量。探索特约监察员机制,加强公权运行常态化监督县直机关原纪律检查力度,按照统一管理、有限许可、规范履行职务原则,重新设立9个派遣纪律检查监察组,监督全县36个县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及其部下。二是实现县乡一体化安排。推进监察职能乡镇扩张,13个乡镇实现监察员设置全权复盖。根据区域附近整合的原则,将13个乡镇纪律委员会作为4个纪律检查监察区,由县纪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综合调整。三是完善村级监管网络。在健全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同时,实现183名行政村级监察联络员全权复盖,由乡镇纪委统一领导和调度,将监督神经末梢延伸到最基层。通过创新组织制度,全面整合纪律执行资源,纪律执行力明显提高,2019年全县违反纪律的事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7%,访问总量比去年减少了24.5%,产生了112的良好聚合效果。

(二)加强教育促进廉价化。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观看警告教育电影、廉政党课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县廉政教育基地、农村廉政文化墙、村规民约等警告教育作用,优化了政治生态。2016年以来,县纪委成立巡回宣传组,深入乡镇、村居宣传党章党纪党规26场(次),370多名党员干部接受教育,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

(三)加强日常监督。统一协调纪检、监察、派驻、巡察部门监督力量,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日常监督网络。一是加强常规监管。建立健全县纪律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组成员联系乡镇制度,每月深入联系点,全面监督乡镇监督监察,履行职责。二是加强巡逻监督。制定巡视向村居延伸的实施方案,着重于中央、省委、市委、县委重大决策配置实施、大众周围腐败问题和不正当风、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等方面,探索村级巡视的全权复盖,将巡视剑直接插入基层。三是加强巡村监督。探索以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巡回村日志为线索,积极理解民情,解决矛盾,发现线索,调查事件为重点,以三巡、四访、五必记为手段的巡回村日志制度,延长监督触角,通过深入基层第一线掌握村情民意,及时发现农村党员思想动态、乡村干部作风问题、大众反映诉求、纪涉法问题线索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很突出。主要是:。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全县党员共8300多人,其中农村党员3900多人,2016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农村党员600多人,占总数的15%,充分显示了农村基层党员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廉政意识。突出的表现是,一些村级党组织对全面从严格的党向基层延伸工作认识还不够,习惯于对上级工作的配置上传下达,过于依赖上级部门的配置和推进,在全面从严格的党向基层延伸的过程中,负责人的精神不足,不敢认真,经常被动应对。有些村干部认为自己不是编辑国家干部,违反纪律也没关系,最多不当村干部,违反纪律成本低。另外,农村普通党员身份意识不强,党风廉政建设主要负责领导干部,普通党员无权无责,没有把自己放在严格治理党政的大局上。

(三)作风建设还不牢固。少数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上,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还有幸运心理。从问题类型来看,基础私家车的公营养护、大操大事务和非法发放津贴等现象仍被禁止,占96.4%的职场分布,乡村二级基础干部占64.1%。

(四)基层微腐败仍容易多发。访问调查显示,基础权力任性、忽视侵害大众利益的问题仍不容忽视。特别是从2016年以来的访问通报情况来看,全县69.6%以上的访问通报反映了农村两委的事件处理情况来看,农村基层干部占62.9%,其中按处理等级划分,轻处理占87.2%,重处理占12.8%。根据违纪行为,违反廉洁纪律占14.6%,违反大众纪律占11%,违反工作纪律占48.6%,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占20%。突出的表现是,在虚报领取、暗箱操作、欺骗国家扶贫资金财产的滥用权力、评价低保、发放慰问金、特别资金支付等方面优秀的亲戚朋友,使用应该享受政策的人没有得到政策支持的减免,以少发、不发行、巧立名目等方式侵占或挪用上级惠农资金的目的不仅仅是喜好的经验,还有擅自决定、随意通融、歪曲农村惠农政策等。农村基层减少库存,抑制增量的任务依然非常困难,推进基层全面严格管理党的瞬间不能放松。

(五)监督执行纪律还不够有力。一是工作能力不足。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监督监察对象大幅增加,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乡镇纪委配备纪委委员,但兼职较多,只有乡镇纪委书记在编,工作力度与承担的任务不匹配,监督工作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二是能力素质不足。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执法方法的运用要求越来越严格。但现阶段,县、乡二级纪检监察干部大多缺乏金融、财会、审计、法律等专业知识,思维不够敏捷,方式不够创新,发现问题能力较弱。特别是在执纪执法的转变中,对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方面的法理、程序、运用掌握不熟练,在监督标准、监督程序、工作推进等方面,有时会出现不规范的问题。乡镇纪委面对农村三资广泛、权利复杂的局面,有时找不到想法,有时找不到方法。三是作用不足。县、乡纪委日常监督作用不足,特别是四种形态监督执纪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全从本村工作人员中选出,服从村两委员会,多成为装饰品,成为好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不严格的村级监督管理人员没有待遇保障,工作积极性不高,在乡村熟人社会环境下实施有效监督困难。四是警告抑制不足。涉嫌职务违法但不构成职务犯罪的农村两委非党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有有效的处分抓手,无法处分,警告抑制力低。

要全面从严格的党向基层延伸,必须从思想教育、责任执行、监督管理、奖励惩罚和纪律问责等方面下功夫寻求实效。

(一)坚持思想教育。要抓住纪律教育。以不忘初心,记住使命为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掌握标准、条例的学习,提高基础。

员干部队伍政治素养和遵规守纪意识。二要抓好党性教育。通过集中宣讲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重品行,坚定理想信念,规范日常行为。三要抓好警示教育。特别要发挥违纪违法案件的通报曝光警示教育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

(二)狠抓责任落实。一要坚持清单明责。紧盯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推行基层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管理和台账记实制度,对乡、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必尽之责列出清单,签字承诺、公之于众,促使各责任主体对单领责、签字背书、照单履责、敢抓敢管。二要坚持照单履职。严格执行村级党支部书记向支部党员和群众代表述责评议制度,对村党支部书记的述责述廉可放在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集中时段进行,乡镇包村干部和村级党员、部分群众代表参加,支部书记报告年度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接受党员群众质询评议。三要坚持按单问责。县、乡纪委要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对履责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坚决问责,倒逼基层党组织主动履职尽责,推动“两个责任”落细落小落实。

(三)狠抓监督管理。一要细化学习培训。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对针对性的能力培训、实用性的知识学习和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需求比较集中,在今后的教育培训中,将采取“点对点”个性化培训、“菜单式”实用化培训、“开放式”多元化培训等方式,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二要持续深化“三转”。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聚焦纪检监察主业主责,充分发挥监督、执纪、问责职能作用。三要创新监督方式。针对“本乡本土”监督难的问题,实行异地交叉监督,采取定期、不定期、突击性检查等方式,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扩大监督面,提高执纪监督实效。四要拓宽监督渠道。针对涉农资金、项目等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现象,可以根据财政、民政、审计等部门的工作特性,充分利用或整合其力量,开展专项行动或集中检查,使重点领域各项工作严格按程序纳入规范化轨道,减少基层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违规违纪行为。

(四)狠抓激励奖惩。加大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在保证村干部基本工资待遇的同时,从工作作风、工作绩效、群众满意度等方面适当拉开差距,通过赏罚分明的方式促使村干部守纪有为。对为官不公、不正、不力、不廉,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党员干部,在进行纪律处分的同时,加大组织调整力度,不能让他们占着位子不干事甚至继续违法乱纪。

(五)狠抓执纪问责。一要摸排问题线索不马虎。积极利用主动监督检查、受理信访举报获取线索;建立健全纪检监察与组织、政法、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问题线索移交统一管理机制,及时收集问题线索。各乡镇探索建立健全廉政巡查机制,由乡镇纪委牵头,抽调民政、财政、司法等站所干部,集中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突出、线索集中的村进行巡查,突出摸排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二要讲究方法巧调查。针对乡、村基层党员干部朝夕相处,开展调查工作难于打开情面等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采取乡镇交叉派人调查,或者由县级纪委进行调查,问题调查清楚后,该由当地处理的,再移交当地处理。三要责任追究不含糊。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强化问责追责,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

深刻理解两个责任是各级党委和纪委的政治责任。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中央要求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上升,各级党组织切实承担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要塞的作用,各级纪律委员会全面从严治党找到责任定位,加强监督纪律问责,协助党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实践证明,无论是乡镇还是部门,两个责任落实的话,党组织的战斗要塞的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党建和经济社会的各项工作都会得到有效的落实,相反,党组织的作用会减弱,各项工作都会被动落后。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承担全面严格管理党的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要塞作用的各级纪律检查监察机构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坚定立场,确保正确方向,全面从严格管理党找到正确的责任定位,加强监督纪律问责,协助党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深刻理解三个机制是党治党的创新实践。省委鼓励激励、错误纠正、上下三个机制,是全面严格管理党的要求,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制度制度革新,集中体现了总书记强调的工作失误和个人腐败、经验不足、知识不足、公心与权谋私人区别的重要思想。容错纠错机制,容错创新者,容错负责人,容错实干者,鼓励探索,容错。纪检监察机关要有机结合监督执行四种形态和执行错误纠正机制,严格区分政策界限,正确处理错误纠正与错误纠正的关系,坚决防止错误纠正成为包庇错误、免责、违法行为的保护伞。要坚持容错并行,加强日常监督,发现问题要严格执行纪律,客观分析干部干事创业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公平公正合理地进行容错纠错,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乡镇及村处在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政务、村务公开备受群众关注,是人民群众评判农村党风政风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政权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乡镇及村的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带着这一问题,最近,我到一些乡镇、村和部分农户进行了重点调研。

做法与特点。

通过调查,感到近年来乡镇及村坚持把推行政务、村务公开作为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使政务、村务公开不断由点向面,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深入推进,并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发展,既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又增强了广大干部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的意识,促进了党风、政风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明显好转。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乡镇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乡镇长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确定了具体工作人员,制定了工作规划,明确了工作职责,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政务、村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建立了政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这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氛围浓厚,认识统一。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乡镇和村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宣传引导抓得比较紧,通过多种形式,认真组织乡镇及村社干部学习领会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的有关文件、政策规定、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内容要求,增强了抓政务、村务公开的自觉性。尤其是针对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怕失权而不想公开,嫌麻烦而不愿公开等模糊认识,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提高了思想认识。同时,还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开展有关政务、村务公开方面的系列宣传报道,激发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载体健全,形式多样。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乡镇及村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中,把采取切实措施、建立有效载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目前,乡镇在办公地均设立了机关概况、政务公开、行政执法流程图等三种标示牌,建立了政务公开记录和公开档案,并完善了硬件设施,设立了固定公开栏,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同时还依托政府网站向外发布政务信息,扩大公开面;村务有公开登记簿,有的还设立了固定公开栏。在公开形式上,结合各自实际,广泛采用了公开栏公开、会议公开、广播电视公开或张榜公布,都比较行之有效。

——内容明确,重点突出。政务方面,对涉及干部职工和群众利益的事项都坚持公开,尤其是把容易滋生腐败的行政行为和七站八所的各种税费收缴、工程项目实施、宅基地审批、救济救灾款物发放、计生指标安排、财政收支、考核奖罚等与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当作了公开的重点。村务方面,坚持以"八公开"(村级财务收支公开、物资管理公开、集体土地管理使用公开、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和婚姻情况公开、农民应承担的税费收缴指标和收缴情况公开、小电价小电费收支公开、村级干部报酬公开、村级组织的各类重大决策公开)为主要内容,将公开的重点和核心放在了村级财务公开上。

问题与成因。

从调查看,近年来,乡镇、村两级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敷衍应付,公开不规范。政务、村务公开目前虽然在乡镇、村两级得到普遍推行,但同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公开地点不适中,政务、村务公开栏多数设在乡镇机关或村址内,不便于群众浏览,特别是公开栏仅设1~2处,更不能适应居住较为分散群众的实际;公开内容不完整;个别村"犹抱琵琶半遮面",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公开程序不严谨,公开中的有关事项主要由乡镇和村干部唱"独角戏",民主理财、议事和村民代表组织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二是疏于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部分有的,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政务、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经济的有关问题,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村民。但目前二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互动性不够,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五是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从主观上看,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心态各异,主要是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揭短、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群众上访,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二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是否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缺乏起码的参与监督意识;三是"两手抓"的职责意识淡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有政绩,而公开工作是软任务,排个名次,触动不大,由此导致对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司空见惯;四是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支吾差事。从客观上看,有的基层干部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不大了解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个别乡镇、村领导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下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清理财务、后续监管、民主评议、监督考核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将置之不理;还有的奖罚和制度约束不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使政务、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目前,基层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解决。

在农村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动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教育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观念、群众观念和法制观念,勤政廉政,切实解决少数干部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不断为政务、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乡镇、村政务、村务公开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围绕每个环节的严格、规范操作,制定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公开、村干部任用、干部任期离任审计、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及管理监督等工作也应逐一作出明确规定,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使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到有制可循、有制可依、依制办事、违制必究,从而更好地推进公开工作在管理上由"以人管"到"以制度管"、"靠制度管"的大转变。还应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经常性工作,对政务、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和公开后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认真处理,始终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回音,个个有落实。

进一步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对乡镇及村整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之中,坚持量化考核,严格奖罚,并同经济利益挂钩。建立乡镇和村干部领导责任制。在执行政务、村务公开过程中,一定要对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范围等作出硬性规定和明确要求,要从乡镇到各村、从乡镇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再到驻(联)村干部,以及村干部和有关责任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范围,并以此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工作搞得好的要及时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一般的进行诫勉谈话或批评教育,要求限期整改,对工作差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的,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做到严惩重罚。

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务、村务公开的内部监督机构。如政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并促其真正发挥作用;二要强化群众监督。建立政务、村务公开意见登记簿,设置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广泛收集和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三要强化人大、政协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应定期进行巡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纪检监察机关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结合执法监察和纠风工作经常性地检查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蓄意应付差事,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的人和事予以严肃处理。

当前乡镇和村政务、村务公开由多家部门、单位依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分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抓,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相互间的依赖或推诿,最终结果是效率低下,成效不明显。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配合,既履行好自身职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乡镇和村也要将自己的政务、村务主动公开、及时公开,尤其要把涉农价格、收费以及与农民利益相关的项目、资金、物资及时公布,并注意公开内容的对应性、公开目标的一致性,民主评议的统一性、组织领导的整体性,使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及时互动,衔接配套,取得实效。

推动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机构监督“前哨”“探头”的作用,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打通监察监督“最后一公里”,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近期,围绕如何打通监察监督“最后一公里”课题,结合日常监督检查,笔者对会宁县乡村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摸底,力求为下一步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打好基础,同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

会宁县共辖28个乡镇315个行政村(社区),现有乡镇纪委(监察室)28个,占全县纪检监察机构总数的66.7%,承担纪检监察工作比重较大,主要职能是督促职责范围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协助乡镇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受理群众信访举报等。全县在岗监委会主任295人,平均年龄46岁。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89人,占64.1%;中专、高中文化程度80人,占27.1%;大专文化程度23人,占7.8%;本科文化程度3人,占1.02%。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是村民对村务进行民主监督的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对村务决策、执行情况和集体资金、重大项目进行监督。从工作实践来看,乡镇纪检监察机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已成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关键力量,直接影响着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

存在问题。

制度瓶颈。一是职责定位不精准。一些乡镇党政领导担当意识不强,主体责任不清,还有一些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误认为自身隶属村“两委”,开展工作要服从村“两委”安排,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二是纪检专干不专职。乡镇纪检专干还存在“三转”不到位、“明转暗不转”的问题。一些乡镇党委对纪委专干的调动比较频繁和随意,影响了纪检工作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同时个别纪检专干在搞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兼职其他业务工作,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有心无力。三是制度执行不彻底。一些乡镇纪委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未能通过完善机制来强化监督职能。同时,有些同志在制度执行中打折扣、搞变通,未能真正立足本职行使监督职责。

素质瓶颈。一是政治意识欠缺。部分乡镇纪检干部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认识不深,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不强,规矩意识、大局意识不够。二是业务能力不足。乡镇纪检干部大多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执纪监督方法不多,真正“能战斗”“会战斗”的干部少。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普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工作能力不足。三是参加培训偏少。乡镇纪委书记、纪检专干普遍接受培训机会偏少、培训层次偏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普遍存在“上岗前没有专门培训、在岗时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的问题。

保障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工资待遇不均衡。与职能职责相近的法、检干部相比较,乡镇纪委书记、纪检专干工资待遇偏低。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工资待遇上,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二是考核提拔不对称。近年来,各县区均尝试将乡镇纪委书记、纪检专干的年终考核收归县区纪委管理,但由于乡镇纪委书记、特别是纪检专干的提拔使用受乡镇党委的影响比较大,很大程度制约了乡镇纪委书记、纪检专干开展工作。同时,调研发现,对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考核在各乡镇管理实践上一直处于空白,存在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激励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履职瓶颈。一是工作力量薄弱。乡镇纪委从事纪检工作的人员一般不超过3人(含纪委书记),而所监督的部门及人员相对较多,存在监督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人情干扰较重。乡镇纪委、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职责范围地域小、熟人多,“说情风”对工作干扰较大,监督工作难以有力有效开展。三是工作缺乏抓手。一些乡镇纪委在工作中缺乏有力措施,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特别是“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方法不多,成效不明显。另外,对作风建设的督查未形成常态,线索来源少。。

对策建议。

一是规范机构设置。由县监委赋予乡镇纪检机构和干部相应的监察职责,通过派驻监察员、设立监察室等方式,实现监察职能向乡镇一级延伸。派驻乡镇监察室与乡镇纪委合署办公,由乡镇纪委书记担任监察室主任。由县监委授权乡镇监察室在村(社区)设立监察小组,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合署办公,由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担任监察小组组长或成员。

二是整合人员力量。在乡镇一级,探索建立纪检监察机构间联合办案机制,处置重大问题线索或开展专项治理等工作时启动该机制,由县纪委纪检监察室进行业务指导,灵活调配。在村(社区)一级,探索以3至5个村(社区)为一个片区,整合现有人员,设立监察小组,联合开展执纪监督监察工作。

三是提升村级监督。结合村“两委”换届,统筹协调组织、民政等有关部门,加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配齐配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探索由“三支一扶”“进村进社”项目人员及大学生村官等高学历人才承担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职责。同时,争取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在工资补助、村干部培训、考录公务员等方面与村“两委”负责人享受同等待遇。

四是强化保障管理。适当增加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经费投入,提高乡镇、村(社区)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加大对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完善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请示报告制度,切实加强县纪委监委对乡镇监察室、乡镇监察室对村(社区)监察小组的日常监督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当前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强国强军的新需要,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一些深層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在深入分析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体系“框架”、打通“最后一公里”、梳理修订优待抚恤安置政策、建立社会帮扶互助机制等加强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退役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做好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对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政治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创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从现实来看,退役军人保障工作中双拥优抚安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瓶颈。特别是随着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组建,退役军人因为待遇问题不断上访,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顺应新形势、新环境,加强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切实符合国情的管理服务体系,破解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退役军人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是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现实性问题。

(一)退伍军人的现实需求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矛盾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数次大裁军,退役军人群体数量十分庞大,全国约有5700多万人,年龄段在老中轻结构中均有分布,而且60岁以上的老兵占比较大,农村多于城镇。上述特点决定了服务对象会在生活、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有现实需求,但是为退役军人群体提供服务的县级机构一般只有几个人,乡镇(街道)一级大部分是一至二名人员兼职,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承担业务繁杂、工作任务繁重、专职人员配备数量少和业务不精通等问题,村(社区)一级则更是存在人少事多、业务不熟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二)存在政策实施力度不能满足退役军人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问题。

优待抚恤政策相对滞后,偏于地方化、碎片化,没有完全凸显优抚对象的“特殊优待”地位。虽然每项政策制定时都会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但难免百密一疏,政策出台实施若干年后,通过实践检验,逐渐会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百姓的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升,30-50岁的复员退伍军人在生活、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下岗、失业的中年退役军人,因身体患病、子女就学、父母养老等原因导致家庭负担较重,部分退役军人的生活水平较低,甚至低于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游离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边缘。目前关爱帮扶退役军人工作基本依靠国家统筹解决,社会力量参与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方式和渠道较少,社会化程度较低。

(三)存在互相攀比享受待遇心理和地区差异产生矛盾的问题。

一是户籍制度引起的待遇差异。因实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农业、非农业优抚对象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在就业与非就业方面有差别。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后,一些地方义务兵优待金发放等部分制度仍然沿用原有体制,使同一部队退役军人享受的待遇存在城乡差别。二是从优抚安置政策贯彻实施的角度来看,大多优抚安置政策是国家层面颁布实施的,各级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由于各地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人员结构构成不一致、信访维稳压力不等多方面的现实情况差异。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总体框架下,有些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对退役军人的优待抚恤力度。例如某地,为了维护信访稳定,确保“零进京”上访,突破惠民政策,为两参人员安排公益性岗位,引起了其他地区此类退役军人互相攀比上访。再如个别退役军人的诉求过高,难以突破政策底线满足,一旦信访人心态失衡,很容易发生缠访闹访的事件。

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十分复杂,有管理服务体系、政策制度和历史遗留、现实新生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一方面,管理服务机构职能较分散,管理权不够集中,政策统筹协调和工作落实困难,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导致部分退役军人的合理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存在的困难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当前服务保障体系水平较低,保障范围较小,保障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一些优抚对象面临的实际困难分布在保障体系之外。第三部分退役军人为争取过高个人利益,无正当理由缠访、闹访,致使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由于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互相交叉、渗透,问题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解决到位,需要统筹考虑、通盘谋划、精细化管理,构建高标准的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体系。

高标准做好新时期军队退役人员保障工作,要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相衔接、同退役军人贡献大小相匹配的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合理解决方式,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增强退役军人的归属感、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健全协同机制,构建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体系“框架”

抓牢全面深化机构改革的有利契机,改进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着力构建军队和地方协同的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厘清军队和地方的权责关系,建立军队和地方协同的工作机制,重点规范各类军队退役人员的退役条件、方式和应享受待遇,消除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军人职业生涯待遇预期。二是全面加强党对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主责主线,统筹优化部门管理职能,构建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人社、财政、公安、教育等部门参与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体系,加强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精心组织政策落实,切实提升部门间协同合作的工作成效。(二)立足创新驱动,打通为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第一,制定详细的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基层组织机构建设标准规范,打造规范统一的服务机构,建设有办公场所、有专职人员、有工作经费、有工作制度的“四有”基层退役军人服务机构,打通服务退役军人的“最后一公里”。精心打造覆盖全域的镇村两级“星级服务站”,形成县乡(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网络”,做到服务体系全覆盖。

一是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县级服务组织配备10-15人,各乡镇(街道)配备5-8人,各村(居)配备2-3人以上人员专职负责退役军人服务工作,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长由村支部书记兼任,成员由村委会主任和一名退役军人组成。二是配备专项工作经费,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全力保障开展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工作经费。三是配备专用服务办公场所,设置办公室、接待室、荣誉室、会议室和健身活动室。四是制定工作制度,公开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办事指南等资料,确保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通过县乡(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网络建设,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受理来信来访,引导退役军人依规依法反应问题,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个人信息采集等工作。掌握退役军人生产、生活情况,了解退役军人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辖区内退役军人情况。

第二,打造“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平台,依托互联网和手机app客户端,建设退役军人网上服务大厅,将适合网上开展的退役军人党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专项就业招聘、流动人员走访慰问等服务“搬”到網上办理,解决传统走访慰问敲不开门、找不到人的现象,着力打通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梳理修订优待抚恤安置政策。

目前正在实行的优抚安置政策,有的已经实行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有些政策规定已不再适应新时代、新情况,必须及时梳理修订优待抚恤安置政策,修正政策词语表述含糊笼统的问题,让政策表述规范、标准、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家庭生活困难”因无具体量化标准,十分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按家庭收入支出的综合情况划分困难等次。再如,重点优抚对象的就业、社保、医疗等优待优先政策,应逐项调查研究,详细分析研判和细化完善,做到同新时期、新情况相适应,将“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目标在重点民生领域和精准扶贫领域得到充分体现。

(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建立完善的社会帮扶互助机制。

积极指导社会力量发挥作用,有序参与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建立退役军人互助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设立退役军人帮扶“基金会”和“促进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退役军人的社会帮扶和成员间的互助关爱。组织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为确有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实施精准帮扶;组织专业社工对确有需求的退役军人开展公益性的心理疏导、精神抚慰、人文关怀等服务。

总之,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一头连着军队,一头连着地方,政治性、政策性、系统性、关联性都很强。各级退役军人管理部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改革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统筹推进接收安置、待遇保障、荣誉激励、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用心用情用力推动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持续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农村中学现状调查与思考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全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痼疾。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本该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而今,学校里的孩子们,却成了枯燥乏味,最艰苦劳累的脑力劳动群体之一。对此,人们议论的焦点,直指高考指挥棒及其由此而来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危局。难怪每到一处,几乎所有的国民都把当地冲刺高考的高中喻作那里最大的监狱。

学生的课业究竟有多重?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长期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张志勇先生,很权威地说,高中生每天学习十六七个小时,一个月才休息一天或半天,身心素质严重下降,近视率高达80%左右。在“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只要能提高成绩就行”的功利思想指导下,各地形成了一整套教育潜规则,甚至提出“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全榨出”、“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提高高考成绩,校长要靠上,教师要豁上,学生要拼上”等口号。为了取得好的分数,获得好的排名,得到更高的升学率,不少学校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德体美”育的现象。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来组织实施,高考和各级升学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和各级升学考试怎么考,各个中小学校就怎么教,一切以通过知识训练让学生获得高分、让学校获得高升学率为目的。这就是在传统高考成绩和升学压力下出现的基础教育畸形发展的怪圈,并由此而引发了教育图书市场二类书籍的空前繁荣,学生学习用的各级各类课本以外的二类书籍,购买力一直居高不下,教育系统很难控制的混乱局面。给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加重学生课业及家长经济负担的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致使这一工作成了屡屡困扰治理教育系统行业不正之风的棘手问题之一。社会各界对学校向学生推荐各类试卷、试题及二类书籍的投诉居高不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农村中小学二类书使用情况和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摸底调查。

调查采取不打招呼,事先不通知,随到随查,随问。通过对农村近百所中小学的实地入班详细查询,我们发现全县中小学生书包内的二类书籍有四十余种,高中有《新课标》、《高考冲刺》《黄冈练创考》《海淀题典》《高考状元榜》《金卡夺冠》《新教材解析》《高考快递》《冠军宝典》《金卡夺冠》《海淀考王》《全程大考卷》《典中点》《高考夺魁》;初中有《黄冈练创考》、《语文今解》、《中考必备》、《课堂点睛》、《学海冲浪》、《课堂内外》、《点兵题典》、《卷中卷》、《冠军宝典》、《金卡夺冠》、《中考快递》、《非常讲解》、《中考面对面》、《尖兵题典》、《典中点》、《极限突破》、《同步训练》、《学考第一》、《全程大考卷》、《中学作文》;小学有《一点通》、《海淀考王》、《小学英语》、《轻松100分》、《教材全解》、《课堂突破》、《黄冈课课练》、《课堂教学测评》、《小学作文》等等,这些还不包括针对中小学学习编发的试题解析的各类报纸,这些种类繁多的二类书籍,质量参(cen)差(ci)不齐,虽不乏有质量上乘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优质教材,但相当一部分是印刷质量低劣的盗版书。

以上这些二类书籍的使用情况呈宝塔形分布,高中三年级和初中九年级,为了应付中、高招,每位学生至少三、四套多达七八套,课桌和书包里根本容纳不下,真可谓书山题海呀。

为什么国家教育部为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每年都要三令五申地下发文件,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弊端竟然愈演愈烈呢。这不能不让我们做一番更深层次的思考。因为人们早已看到,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在教育,而更多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资源状况乃至文化传统。他们毫不犹豫地以为,社会竞争决定了课业负担“水涨船高”的必然结果,教育无能为力,是其一。其二是我们各级教行部门的指导意见,没有很好的结合基层教育工作的实际,过于呆板和僵化。所谓不切实际,是说自2004年国家强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学校推销二类书籍的规定下发以来,二类书籍的购买采取学生自觉自愿的方式,直接导致了二类书籍使用情况的失控和混乱。学生自觉自愿购买的规定,不仅没有制约住二类书籍的使用,反倒成了一些不法书店摊贩的老板与教师或学校勾结起来,沆瀣一气向学生大肆兜售二类书籍的口实,加剧了二类书籍使用情况的乱想丛生,在高考,中考教育质量和升学压力的强大社会舆-论氛围下,学生的自觉自愿岂不是空谈。其三,我们应当十分清醒地看到,目前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适应新教材改革的步伐。因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题,是由七、八十年代过渡而来的民办教师,他们占了农村教师队伍的至少半数以上,离开了教辅显然是不行的。这也正是教材越改,教辅越滥,课业负担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的教材是三十二开至多百十页,而现在连小学也开始改为十六开加页加码了。名为阅读量,教师却必须作为课文讲,因为占了农村教师队伍至少半数以上的民办教师都是小学、初中。至多是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被强制进修获得了文凭,从学历上算是合格了,水分太大,信度不高。

《农村中学现状调查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近几年来,兴桥镇坚持把对村干部的选拔、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相继出台了《兴桥镇村级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及《兴桥镇村级财务管理办法》,着力在村干部选人用人、教育培训、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探索村干部管理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一、具体做法

(一)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切实优化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注重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坚持“能人当政、能人上岗”的原则,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创业能人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利用其技术和信息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和带动群众快速致富。先后从政治素质高、经营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好的致富能手中选拔了8名村干部。藤桥村谭才生不但带头致富,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使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150元增加到现在的3190元。钓源村原有“两委”班子主要干部年龄偏大,打不开工作情面,工作很难推动,属于全镇后进村。为此在去年的换届中镇党委政府开拓选人视野,跳出原有圈子选人,即在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深挖人才。当得知在外拼搏多年既有一技之长又年龄较轻的欧阳盛琪想回来勇挑重担干一番事业时,镇里及时选派干部对其进行考察,最后纳入村支书人选。欧阳盛琪担任该村村支书后,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大胆冲破原有工作思维,雷厉风行,工作有声有色,得到了镇领导的认可与群众的满意,大大改变了原有村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二是在机关干部中“派”。大力实施“精镇强村”工程,选派了具有一定业务强,有创业精神的机关公务员到村任职,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帮助村上理清发展思路,找准了发展方向。罗塘村邹建发作为我镇机关干部,为罗塘村委会引进项目6个,资金近1000万元。

(二)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一是依托区委组织部搞好集中培训。每年办一期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的老师对我镇村干部、支部委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到先进地区取经,搞好外出培训。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到经济发展较快、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学习取经,拓宽发展经济的视野。三是利用镇党校培训载体搞好轮训。我镇党委充分利用镇党校、农民技术学校等载体,通过“内请外聘”典型交流、现身说法、专家坐堂、电化教育等形式,对全镇村干部、种粮大户、致富能手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

(三)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切实规范村干部行为。一是规范村务民主决策。积极推进村民民主自治进程,深入推进“三项创建”、争创“十面红旗”等活动,全面实施“村账乡管”的制度,并设立了廉政义务监督员制度,聘请遵纪守法、公道正派、为人正直、德高望重的村民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义务监督员。村委会还实行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村务公开,让村民们对村干部进行监督和批评。二是推行村干部首接首办制度,设立“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村民代办点。第一个接到村民反映问题的村干部负责牵头将事情办理或答复完毕,杜绝村干部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拖拉疲沓和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全面实施村干部目标管理制度。每年年初镇党委、政府都将制定《村干部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年底由镇党委、政府对村干部进行年度考核,对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戒勉或及时给予调整。

(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一是加大村干部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对村干部养老保险的承担费用比例为:乡镇10%,个人40%,村委会50%,进一步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对德才兼备、表现突出、符合有关规定的村干部择优推荐参加录用乡镇公务员考试,较好地增强村干部的成就感、荣誉感和事业心。

二、村干部存在的不足与原因

这些年来,我镇在村干部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层偏低。我镇现有村两委干部96人,其中55岁以上的有5人,占5.2%,36-45岁之间的有27人,占28%,46-55周岁之间的有58人,占60%,35岁以下的年龄段的有6人,占6.2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5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3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人。

《关于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调查与思考

压力。本文作者结合工作需要,专门深入农村完全中学开展辍学现象的调查,在调查了解过程中,召开了教师、学生座谈会,并结合期初动员流生复学,深入辍学生家庭中了解情况,以期通过对这所学校解剖分析,来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作初步探讨。

的责任,而实际上镇村并没有把这项工作作为自身的一项任务,没有制定具体的工作制度,没有落实真实有效的工作措施,造成责任机制的明显缺陷。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主要是在学期初组织教师进村入户作动员说服工作,但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措施,工作成效不够理想。

2. 学生家庭的因素。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辍学率的重要原因。在那些经济比较落实的边远山区,一些家庭因经济困难而无力缴交和支付杂费与其他学习和生活费用,而不送子女上学,是造成辍学的重要原因。此外,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辍学。一些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低,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和劳动致富的重要意义,更难于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认为读书就是让孩子识几个字,会算数就够了,这样家庭的孩子容易辍学。

3. 教育内部的因素。农村中学师资水平低,教育方法陈旧,使得学生感到学校生活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而放松对差生的关爱和转化工作,甚至会把差生当作影响升学率的包袱加以歧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此外,初中课程设臵,教材内容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一些后进生对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听不进、学不懂,于是产生升学无望而厌学、辍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因学生个人学业负担(考试成绩不好),导致辍学的比例正在增加,纯粹因为交不起费而导致辍学的比例正在下降。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调查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县委县政府对纪检监察工作越来越重视。近几年,无论在支持纪检监察职能作用的发挥上,还是在机构设置及人员选配上,各单位都是加强的趋势,使这支队伍确实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机构得到充实完善。县纪委监察局原内设办公室、廉政室、检查室、纠风室、执法室、审理室、信访室7个室,根据工作需要又增设了宣教室,现内设8个室。全县10乡镇均设有纪委。20,针对县直部门和单位纪检监察机构不健全的现状,在县公安局设立了纪委、18个综合行政部门设立了纪检组。

2、年龄结构更趋合理。长期以来,纪检监察干部的年龄偏大。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平均年龄40.2岁,比原来的42.5岁年轻2.3岁。其中,县机关平均42岁,比原来43.2岁年轻1.2岁;基层平均39.5岁,比原来42.3岁年轻2.8岁。

3、学历文化水平较高。经统计,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8%。其中县机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7%,基层的占100%。据了解,有些干部仍在继续攻读高学历或双学历,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涵量。

4、履行职能意识增强。由于纪检监察工作越来越规范,加上机构改革岗责更加明确,纪检监察干部将本职工作与本单位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相结合的意识逐步加强。座谈中,不少纪检监察干部认为,工作虽然比以前繁忙了,但觉得比以前更充实了。改变了过去事后查案、执纪处理为主的被动作法,采取了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事前、事中参与的主动作法,使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在源头预防、治理腐败方面得到了加强,也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纪检监察干部能在中心工作主动配合其他部门,做得好的和比较好的达98%,一般的只占2%。

(二)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从总体上看,全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充满了活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1、有些干部兼职过多,分散了抓本职工作的精力。这种现状的形成,一是有的单位精简机构后人手不够,误认为纪检监察机构不过是查办案件,而平时又没有什么案件可办,兼几项工作理所当然;二是有的领导认为,既然提倡纪检监察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相结合,直接兼管几项工作也顺理成章;三是纪检监察部门是管人、执纪的,现在很重视“牌子”硬。遇到急事、难事,在不认真分析事发性质,由谁主管的情况下,为了“灭火”,简单地交给纪检监察机关去处理。

2、干部流动仍有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干部队伍整体建设。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观念的认识使然,认为纪检监察干部由于常年与党纪条规打交道,思想僵化、知识单一,难以胜任其他业务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派出的机关部门,在认识上也有偏差,认为纪检监察是关键岗位,派熟悉的人员去心里更踏实。当然,还有纪检监察干部自身的知识、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也影响了跨行业、跨系统的交流。

3、有些干部对业务和相关知识学习不够,影响工作成效。在与纪检监察干部座谈时,我们感到有些人对本职工作不很熟悉,知识面不宽。涉及到其他相关的法规、财会知识以及办案技巧,则更为缺乏。有的干部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对现代化办公技能的学习缺乏兴趣。客观上,一部分干部上任时间不太长,还没有完全进入工作角色,或是被日常事务性工作挤占了更多的时间。更主要的是主观方面,有些干部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钻研精神,致使工作一般化,少有创新。

4、有些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体制、机制中,明确了纪委组织协调的作用。这不仅是对纪委整体工作职能定位,也是对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的要求。有些纪检监察干部独立完成任务能力是具备的,在本系统内组织协调也可以,但是如何与其他部门共同落实反腐败任务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能力。被调查的纪检监察干部中,有的人认为其他干部对自己敬而远之,互相之间缺乏亲情感;有的人认为其他干部对纪检监察工作配合不理想。这里,有其他部门对纪检监察工作性质认识不全面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观念及工作方式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有相当数量的纪检监察干部,面对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责其责和群众积极参与的反腐败工作大局面,缺少深刻的认识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有的人甚至放不下架子,跳不出本系统的工作圈,这与当前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的要求显然是不相符的。

5、有些干部对工作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一些纪检监察干部由于思想认识上的障碍,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工作的信心。经过调查分析了解,有的干部是因为自身业务知识不够而有压力;有的是因为单位领导及其他部门支持不够而产生畏难情绪;个别的也有怕得罪人而不愿意干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不能正确、全面地看待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性教育。对纪检监察干部,尤其走上此工作岗位不久的人员,除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利益观的教育之外,还应加强反腐败的形势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及纪律教育。

定期进行反腐败的形势教育,可使纪检监察干部在繁杂的业务工作中,在遇到困难、曲折时,站的更高,看得更全面,有利于识清“庐山真面目”,抓住本质,把握全局,增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正面典型教育,尤其是树立纪检监察战线的先进典型,有利于干部们在查处腐败问题时,从正面汲取动力,坚定理想和信念,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增强干部们的责任心。纪律教育对于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干部,更应是“基本功”、“日常课程”。关键是要把纪律教育真正摆在干部管理教育的日程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性的纪律教育,克服学不学无所谓的错误认识,使纪检监察干部们确实做到珍惜党和人民委托的执纪权,慎用手中的处置权。

2、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面对反腐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纪检监察干部不仅要精学,熟知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某些行政法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以及财会知识等内容。学习综合知识,不仅仅为了扩大知识涵量,对干部们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也大有益处。

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一是注意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一定的系列性(最好形成简易教材),要有计划,有安排,持之以恒,避免应景、应时学的短期行为,确实做到学有所用。二是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应采取培训方式,集中人员,集中时间,进行专题性的辅导。请懂行的人答疑解惑,提高学习质量。三是深入到经济部门、行政事业等业务部门学习。主动登门求教,实地进行调研,通过鲜活的实例,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断了解实践中的新问题、新反映。

3、继续加大干部交流的力度。纪检监察队伍在注意保留骨干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交流的力度,并逐步形成良性流动,这样既可增强队伍的活力,又有利于增长干部的才干。

要把干部交流做为强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管理的常项工作来抓,第一,交流要有计划性。要在熟知干部的基本情况下,从工作需要出发,适度地调整安排,克服主观、随意的作法,确实做到既不伤筋动骨,又能有序地流动。第二,要注意流动的双向性。要把视野放宽,要从大局出发。要舍得输出骨干,使他们到更多的岗位锻炼成长;也要有吸纳相关专业人才,敢于大胆使用的气魄。第三,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沟通,要把被动的等待交流机会,变为主动去争取交流。一方面应及时向这两个部门提供干部的情况及使用建议,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从组织、人事部门的人才库中了解所需人才情况,做到人才资源共享,保质保量地引进人才,不断地充实纪检监察队伍。

4、加强工作作风的转变。江泽民同志指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要做到“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自身素质”三个与时俱进,这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提出的要求。努力实现这三个“与时俱进”,关键要在作风转变上下功夫。首先要树立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要提倡干部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关注新问题,提出新措施,在改进上动脑筋,在效果上抓落实。其次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纪检监察干部们只有主动“走出去”、“走下去”,才能及时了解社会、群众反映的热点及难点,才能听到人们对反腐败工作的真实意见,我们的工作才能找准创新的切入点,找出从源头治理的办法。深入基层不仅要形成制度,更要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第三要广交朋友。多与各部门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士进行沟通和交流。要放下架子,打开壁垒,广纳忠言,共同研讨,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组织协调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我们才能努力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纪检战线干部的形象。

二、关于如何加强对纪检干部监督管理的问题。

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成效,除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一支党性强、作风硬、业务精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但是,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纪检监察干部面临的考验更为直接,更加严峻,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管理,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已经成为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开创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的迫切任务。

(一)目前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根源。

1、少数纪检监察干部自我监督约束意识不强。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讲,是少数干部放松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客观上讲,由于纪检监察工作量大面广,人少任务重,且干部经常外出办案,因此支部组织生活得不到保证,少数干部得到经常性教育。长期以来在监督别人的过程中放松了自我监督,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不愿也不怕被别人监督的错误思想意识。

2、系统保护思想意识不利于自我监督管理。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当领导从宽限、爱护角度处理犯有一般性错误干部的同时,不足以让犯有一般性错误的干部引以为戒。

(二)加强对纪检干部监督管理的几点建议。

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纪检监察干部是实施监督的行为主体,因此,要加大党内监督力度,首先必须强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身正才能服人。因此必须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严格管理和内部监督,切实解决好洁身自好的问题。

一是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必须注重政治标准。要坚持录用一般干部“凡进必考”的原则,选调干部,要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

二是注重抓好纪检监察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纪检监察机关的各级领导班子要带头践行《党章》和上级各项规定,做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表率。

三是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特别要在信访举报、案件检查和审理、纠风和执法监察等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采取制约有效的监督措施,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组织监督、相互制约、责任追究的内部监督机制。

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四月下旬,市人大组织市政府相关部门就《统计法》、《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到我县进行调研,并先后到**镇、**镇、**发电厂、**水泥厂检查了这几家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情况。之后,我们又对全县各乡镇的统计基础工作及在岗统计人员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县的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统计在全县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统计事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但相对来说,全县的基层统计工作建设还比较薄弱,与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一、我县乡、镇统计工作现状1、统计网络不健全。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统计网络也就是乡镇统计机构以及统计人员的设置和配备问题。我县目前的乡镇统计工作基本上是一种松散的、不稳定的网络结构,构成这个网络结点的统计人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统计工作,也大都兼任着其它的乡镇工作,如分包村户、计划生育等,且都与工资挂钩,导致部分统计人员往往安不下心来,统计工作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统计队伍不稳定。由于统计工作的繁重琐碎和统计人员的清苦贫寒,尽管各乡镇都配备了统计人员,但专职的极少,而且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个别乡镇甚至一年几换。按《统计法》规定,更换统计人员必须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实际上很少这样执行。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造成了统计资料遗失、统计数字不能衔接、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3、统计资料不完整。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年度统计资料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台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4、统计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由于乡镇没有设置综合统计机构,全县11个乡镇的统计工作是分散的.,农业统计、工业统计、人口统计分别由不同的统计人员承担,也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对全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往往给乡镇党委、政府造成统计服务不到位的感觉。5、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实用。目前的统计调查制度大都以满足本级和上级的需求为主,而基层统计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汇总各种统计报表,不能满足乡镇对其经济情况分析的需求。加上市、县一些部门常常擅自制发不符规定、未经统计部门审批的报表,且大多不能采用抽样或难于取材,加重了乡镇统计人员的负担。即使是统计部门的正规统计报表,虽然规定得很详细,也难免有一些与乡镇的实际不符,导致乡镇统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只能是简单应付,无法真正实行。二、对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的要求。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和搞好基层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统计工作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统计调查单位遍布城镇乡村的每个地方,全县统计调查单位有近400个,统计范围之广,单位之多,是其他工作少见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要真正的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在于最基层的乡镇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和统计队伍的稳定与否。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确保统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1、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根据我县情况,乡镇可成立联合型综合统计机构,设置专职统计员1名,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任命,明确身份为乡镇行政编制,享受正(副)股级干部待遇。承担乡镇农村统计工作,并负责收集乡镇各站(所)的全部统计资料及运行情况,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将月度统计报表资料和相关分析材料于次月5日前提供给乡(镇)有关领导,经乡(镇)领导审核同意后,同时报送县统计局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乡镇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2、稳定队伍,上下联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适时开展必要的统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3、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制定和完善《乡镇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统计报表报送制度》、《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统计数据责任追究制度》等,用这些制度来规范乡镇统计工作,管理约束统计人员,逐步使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可靠。4、强化服务,突出精品。一是加强对乡镇历史资料的整理开发工作,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利用,把握其综合性和趋势性;二是强化统计分析的编写,乡镇统计人员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优势,撰写出有一定份量的统计分析文章,为乡镇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加快统计数据对乡镇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提供速度,在统计数据上报县级统计部门审核和评估通过后,要及时反馈给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切实体现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快捷性。

农村初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发展,“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发展”成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当下,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及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长,给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增添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特点,给教育者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带来无尽的困惑。为真正落实教育的本质内涵,重庆教育评估院组织开展“新时期中小学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研究”,以探索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城乡统筹”及教育均衡发展。我校结合实际,选择并开展“新时期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课题组于2017年5-6月开展了“新时期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相关调查,获得大量真实数据,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折射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现实而有价值的事实依据。

一、调查概况简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座谈、个案分析等方式方法。调查对象为本校高初中学生及其家长、学校教师及有关班主任,辐射了本县部分乡镇的多所农村中学,因而数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也具有真实性、准确性。课题组设计的《新时期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共分五大部分:

一是对学生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二是对学生本人情况的问卷调查;三是对家长情况的问卷调查;四是对教师情况的问卷调查;五是对相关班主任的问卷调查。共有16个乡镇6个学校的58个班级的546名同学就表1和表2作了回答,收回有效问卷540份;138位家长填写了表3,收回有效卷132份;125位教师回答了表4的提问,收回有效卷122份;25位班主任提供了38份个案分析;参加座谈的学生23人,家长20人,教师32人。

二.调查实践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课题组讨论认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农村中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生做作业,甚至只要做作业,什么事都不让做,却以自己读书少不能辅导为由,不关心学生做作业的质量和数量,更不去思考学生怎么做作业。个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至于如何学习、如何表现及行为习惯等什么都不想管,也不知道怎样管。若几次过问学生得分数较低,则心灰意冷,不管不问了。除了给钱孩子吃饱穿暖,其他全部听其自便,混完法定九年义务教育了事,高中拿个毕业证了事。若是听说有关惠民政策,则多方打听,自己孩子有不有,若没有,则务必弄过明白。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为新时期的教育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教育者深深的思考。

2.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父母爱的教育缺失。

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有些父母在孩子满月就离开,让孩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应大打折扣,不免在后天的生长环境中,出现习惯、个性及性格的偏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高达53.7%,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只占8.3%,其余的父母双方多数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在农村,本来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父母的外出和文化水平的偏低,无形就削弱了其家庭教育,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本次调查还发现:初一年级家长双方都到外面务工的人数比初三要高出9个百分点,起点都不重视,何来美好的终点收获!另外,在本校九年级x班,初一进校获得奖学金的人数占了整个年级12个班的1/8,初二则只有1/12。调查发现:成绩较好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高达47.7%,而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却只占5.6%。究其原因,由于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相当多数的家长产生了一种负疚感。所以,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吃的穿的及不尽合理的物质竭力满足,助长了孩子不正当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松懈,对游戏和网吧的迷恋。调查还发现一种现象:不少家长以没时间、怕打扰老师、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不好意思等多种理由,不与老师沟通。现在因多种原因,家庭走访的教育方式已趋于绝迹,老师与家长主要靠电话沟通,很多学生向老师报告家长电话不真实或家长换电话特别频繁,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受阻,家长不便与老师通电话沟通,学生处于管理的真空,严重制约着学生获得真正的教育。在座谈中,很多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案例。高一某班学生黄x,家庭条件不好,还是当地的建卡贫困户,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自己少吃少用,满足孩子在学校所需。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不但经常骗取零花钱,学校补助的四千多元扶贫款,因迷恋上网,三个晚上就花光了。这些钱干什么去了呢?经调查:网上虚拟游戏赚钱是主要开支,其次是吃零食。老师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学生阳奉阴违,千里迢迢之外的家长也是无可奈何,也只能在电话中痛骂一顿。也许有些人或说:“老师没有负起教育的责任。”试想我们现在的成人有多少经得起游戏的诱惑,网上赚钱、发红包等等,更何况无人监管的学生呢?说实在的,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的教育在某些学生身上不奏效时,教师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因为“安全第一”啊!父母爱的教育是子女灵魂腐化的催化剂,是人生后天个性、性格及习惯养成的营养品。

《农村初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国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摸清现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近期对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状概括起来就是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差。据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0329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与统计部门公布数字基本接近)。以上数据均低于全省平均值5-8个百分点。二是科技素质差。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约为7.2%,低于全省平均值约2个百分点。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文革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校及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市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乡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2001年以后,虽然市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5、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三、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目的。1、切实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组织和协调市里相关部门制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市里统一考核。2、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投资农民培训。教育和引导农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提高自身和子女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以弥补培训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3、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大安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形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经费的基础上,由市编委行文,在各乡(镇)设立培训站。培训站站长由一名主管农业副乡(镇)长兼任,副站长由一名农业办公室成员担任。各乡(镇)要根据产业发展项目和培训专业的需要,从农业站、畜牧站等单位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使乡(镇)培训站达到有2名以上专职人员从事培训工作的要求标准。村设培训点,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使我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完整的市、乡、村三级培训体系。体系建立以后,要明确隶属关系,并按实际需要赋予相应职能,不断完善培训条件,落实培训经费,使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4、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参加学习培训的相关政策。市、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研究和制定鼓励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各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要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尝到甜头,同时真能使农民通过参加培训达到增收的目的。对农村的特困生,各级政府、学校和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千方百计防止辍学,坚决杜绝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出现。5、分层次、多渠道对农民实施培训。主要分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教育、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培训。初等农业技术教育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和农村职业中学通过集中办班培训、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电视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形式开展;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此类培训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农村和城市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等承担;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农村村干部、农村各类专业户、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农村能人,此项培训可由各类成人中高等专业学校承担。要积极开展定单、定点和定向培训,鼓励校校、校乡和校企之间联合开展培训,保证培训后的农民充分就业。6、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加强农村小学和初中劳动技能课教学环节的落实;在农村中学开展以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3+x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工作;重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复杂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程,就等于为农村小康建设加上了推进器,实现农村的小康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现状调查及思考

充分了解校本教研的现状,是有效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校本教研持续发展的基础。

2017年11月6日至9日,我们对江苏北部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市19所农村中心小学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共发放问卷975份,收回863份,回收率85.5%;访谈19次,访谈对象涉及学校各层次人员,计278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初步结论与建议如下:

一、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校本教研保障

人力资源保障。45.2%的教师认为要坚持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认为在教学中用最实在的素材进行分析,探索经验最有说服力;33.7%的老师认为需要更新校本教研观念,这说明目前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群体,对校本教研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21.1%的老师认为要利用培训的方式来增强校本教研人力资源的保障,说明校本人力资源的质量亟待提高。

物力资源保障。69.4%老师认为校本教研亟需添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41.8%教师认为促进校本教研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校本教研信息,反映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物力资源是“瓶颈”。

时间保障。47.4%的教师认为应跳出“单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误区,重视校本教研实绩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为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营造宽松的氛围;30.2%和22.4%的教师希望适当减轻工作负担和合理分配工作、学习的时间以保障校本教研开展,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课务相对繁重,工作和学习时间难以合理分配。48.7%的教师认为每周专用的校本教研时间为2小时左右,反映出教师对校本教研精力的投入还很不足。

空间保障。26%和32%的教师认同以年级组和学校共同体为主的校本教研组织形式,而42.1%的教师认同以学科组为主;以学科组为主要形式组织,应为平行班较少的农村小学首选,以保证同学科教师广泛参与,同时也能让不同年级的老师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科教学衔接和连贯性。

制度保障。

制度构成。调查中,85%的学校基本上没有文本式、健全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中教师的理论学习、对话交流、课题研究和教研激励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制度保障;关于校本教研参与情形,43.1%的教师认为是消极应付。

制度实施。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希望学校能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认为校本教研制度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实施中既要有纲性,还要关注学校和师生的发展,他们约占被调查总数的43.5%;另外有32.6%教师认为校本教研还可针对学校阶段性工作重点,体现动态目标管理。

(二)校本教研活动

1、校本管理与专业引领。

校本管理。调查中63.5%的教师认同校本教研是全体教师的职责,只有17.5%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专业人员的职责,关于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作用,认为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的教师占34.5%,这表明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是肯定的。而14.7%的教师认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并未收到实效,表明校本教研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包容性。

专业引领。调查中19%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需要专业人员与骨干教师的引领,52.5%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的最佳研究方式是教师“同伴互助”,反映出“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校本教研中没有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2、教师个体校本教研活动。

教师校本教研意识。认为校本教研主要职责是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的占19%?,是全体教师的占63.5%,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占17.5%,说明广大教师大多数能把自身认定为校本教研的主体,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自己置身校本教研之外。

教师的校本教研素质。认为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主要方法靠理论学习、日常教学实际及校本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占22.7%,认为需要在教学中反思、在积极参与中锻炼的占30.9%,46.3%的教师认为合作研究、互相学习是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主要方法。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能坚持应用研究,重视同伴合作,但忽视了理论学习,这是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型难的重要原因。

3、教师群体校本教研活动。

群体校本教研氛围。认为需要领导重视的占34.3%,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高、端正态度的占35.7%,认为必须落实相应激励机制的教师占30%,反映出校本教研群体氛围极大地影响着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

骨干教师作用。被调查教师中,肯定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挥实践示范作用的占52.3%,理论引导作用的占13.4%,传帮带作用的占38.3%,这充分说明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引领作用,但更重实践示范则表明校本教研仍滞留于操作层面。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现状调查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对分公司党员队伍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根据集团公司党委的总体部署,今年4月以来,分公司党委在各党支部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并以此作为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为了加强这项活动的针对性,不断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分公司党委组成调研小组,利用2个月的时间,对党员队伍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工作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调研组进行点上的调研。通过座谈、交流、检查支部工作台账等方式,重点走访了一些车队,听取了对本单位党员队伍现状的分析汇报。二是展开面上的调查。通过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填写专题调查表的方式,对分公司的全体党员和党组织情况进行了彻底摸排,共发出调查问卷550份,回收率99.2%,初步掌握了分公司党员队伍的现状,找准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对分公司党员队伍状况的基本评价

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方向正确。通过调查反映,绝大多数党员认为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是坚定的,对党必将取得反腐倡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2.党员教育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各党支部针对党员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采取各种措施,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一是党员教育工作落实。按照党员教育要有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开展党员主题教育活动,使党员的教育制度化、系列化,如:“我在奥运中立功、我向国庆节献礼”、“践行航空式服务、争当乘客满意员工”主题教育活动等,做到“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目标”。提高了党员教育管理效能,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崭新形象。二是党员发展工作规范。我们制定并执行了《党员发展公示制》和《党员发展责任追究制》,使党员发展的工作真正臵于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了新党员发展的质量。2017年回归集团后,共发展党员 216名,其中35岁以下74名占 34.2%,女党员110名占50.1%,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6%,较好地改变了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

3.党员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在调研中,绝大多数职工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广大党员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创造一流业绩,成为分公司的骨干力量。正如运营六队一位即将退休的老职工所说:“几乎所有的义务活动中,党员永远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几乎所有最苦最累的时候,总能看到党员的身影;几乎车队加班或各项工作,党员永远冲在最前面”。五年来,在各级先进的评选中,党员的比例达 91%以上;在荣获市级以上表彰的各类先进模范人物中党员的比例是100 %。

1

4.党员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迫切。调查发现,党员普遍要求

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技能提高与劳动收益的统一。党员还反映:党员教育在企业要配合生产经营中心任务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要把大道理讲实,理论与实际不能脱节,政治知识与经济知识、道德教育与技能教育不可偏废,要贴近党员需求,服务中心工作,实现素质提高目标,这是党员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分公司的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经过

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总体上看,已经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理想信念和重大理论问题上,少数党员存在模糊认识。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当前一些党员看待形势、认识政策,看“暗面”多,看“亮点”少。少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有所动摇。问卷调查530名党员,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有14.9%的党员认为“可能实现”,甚至有3.9%的党员“感到渺茫或不可能”,值得引起重视。

(2)少数党员积极性减退,精神状态有待振奋。自豪感、荣

誉感弱化。个别党员情绪低落,思想消极,错误的认为,现在的党员与不是党员一个样,只是每月多交几元党费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豪感、荣誉感的信念基础。在问及“作为一名党员,你感到自豪吗”时,有11.6%的党员表示一般或无所谓,说明这部分党员的先锋意识和精神状态弱化,混同于一般职工群众,已经成为党员队伍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关于对分公司党员队伍现状的调研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国贫困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关心农民疾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让广大农民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双丰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故浙江师范大学彩虹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浙江,云南,广西,西藏各省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

外出务工;新农村;政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xxx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禁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没有被落实,有没有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没有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爱国主义彩虹实践队在浙江,云南,广西进行了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小组发放问卷600份,经筛选整理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下是本小组根据此次问卷整理出的内容。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不在在自己的乡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胆的迈进了繁华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500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34的人们外出打工养家,而且这其中的一大部分人都是年轻人,这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祖国的未来,去开拓自己的明天。另外还有近百分之21的农民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找了谋生的手段。剩下的百分之45的农民靠务农和其他办法养活自己。是什么刺激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呢?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

人数 73 127 151 149

百分比 14.60% 25.40% 30.20% 29.80%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一般是保持在一千元左右,平均年收入可以在7000元以上,年结余也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对比靠家里为数不多的土地赚钱的话,确实要强很多。关键的是他们建设了城市,对国家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自己开阔了眼界,这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的。

根据调查,农民不再满足于吃住行等一些生活的所需,在教育、医疗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所占的比例加在一起达到了百分之37,教育和娱乐比例占了百分之38左右,完全达到了小康生活的其中一个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兄弟们即将拉开崭新生活序幕的新篇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知道,新农建设的新具体这些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我们从中选取了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图表 1农村娱乐方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看电视和棋类牌类占了很大一部分,现阶段,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接触大山乡村外面的世界,家电下乡给了广大农村兄弟更多的福利和优惠,使得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

现在农村的自建房仍然占了农民住房的绝大多数,大约占了百分之70。但是现在的住房已经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富起来的农民兄弟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和支持下都盖起了“新房舍”,“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

电器 电视机 洗衣机 冰箱 空调 电脑 生产设备

数量 441 319 210 143 81 48

由上表我我们可知,电器化已经在弄村达到普及,更多的农民兄弟使用“新设施”受益,"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所以电器化设备的普及也是农村逐渐步入小康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一般家庭的家用电器都应该在两种以上,农民已经习惯了使用这些电器去享受生活。

在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国家大事还不够关注。

图表 2对国家大事和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笔者任教的a学校位于我国中部省份比较落后的农村,在中西部农村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周边的两个村庄。在这里,交通比较闭塞,种植业以红薯为主,是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经常发生水旱灾害。为了补贴家用,学生的家长大多以外出打工为主。因此,留守占儿童总数较多(、、212、和的比例分别高达为77%、79%、76%、87%和85%),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家长的外出打工,农村校园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留守生。这些学生主要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个别学生甚至送由亲戚家监护。他们当中,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成天旷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是长期泡在游戏室、网吧之中。家人不知,学校不晓。学习态度渐不端正,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一个个几乎都步入了后进生的行列。

1.家庭的贫困是根本原因。调查表明,本学校67%的学生家长在外从事建筑和电子厂工作。他们在城市从事的这些工作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关心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另外,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2.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产生交流障碍是“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婴儿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3.父母离异是导致学生亲情缺失严重的重要方面。据调查,本地离婚率甚至高达达35%。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偏僻,比较落后,当地的不少外地媳妇很多情况下生儿育女之后,由于适应不了当地贫困生活而出走。这时,另一方不得不重组家庭。家庭结构的重新组合,留下很多特殊留守儿童。

4.重男轻女现象导致留守女儿童的心理落差较大。在当地依然普遍存在重男轻女,很多男孩心理很强势甚至扭曲,他们在家基本不干家务,在学校调皮捣蛋,家人“护短”很严重。女孩在家基本没有地位,在当地,人们常挂在嘴边话是“女孩没用长大找个婆家给人家就算了”“女孩上个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孩没用”等。

1.生活方面。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严重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很容易出现。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没有监护人。

2.心理方面。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3.教育方面。在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4.道德方面。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例如,学习《慈母情深》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惜福感恩之心,笔者让学生以《献给妈妈的赞歌》为题写篇作文,以自己的文字歌颂母爱,回报母爱。有位女生的习作中有这样几句话引起了笔者注意,“每当看到别的孩子依偎在妈妈怀里享受温存、撒娇的时候,我是又羡慕又难过,而我和弟弟从小就被妈妈抛给了爷爷奶奶,一年难得见一次面,我恨她。”读了这几句话,笔者的心很痛,且伴有微微的颤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缺乏爱抚,留守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无法解决,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会有人格扭曲的隐患。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这让笔者的责任意识增强了,既然发现了“留守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就不可以熟视无睹任其荒漠化。就有责任去拓荒,将荒漠变为绿洲,于是,笔者将班内的留守生重新统计了一下,摸清情况后开始接近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及思想上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以爱浇灌他们干涸的心田。

1.政府方面。政府出台了中央八号文件、特岗教师计划、营养餐计划、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还应该逐步增加心理辅导教师招聘,在当前缓冲期,政府要抓紧培养年轻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是心理学培训,是他们成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中坚力量!

2.学校与家庭方面。在当前家庭观念的影响,学校工作尤为凸显,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同时尽可能利用网络条件,可以采用视频聊天,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平时要有师生聊天室,做好记录,把孩子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一起解决,个别问题单个解决,教师要学会蹲着说话,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习惯的沟通方式跟他们来进行沟通。教师要平时多做一些家访,同时做一些宣传信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扭转当地“重男轻女”“读书无用论”的偏见,真正把家长与学校联系起来。

3.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农村小集镇上一些公开或隐蔽的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上述结论尽管不够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希望国家在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成长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成人就是要做一个有优良品质、良好品格、健全人格的人,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成才,就是要学有专长,有本领,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家庭、社会、学校,包括未成年人都应该向着这个方向来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编辑:易继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日夜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许多农村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由此形成许多问题儿童。这些问题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大家庭,有且只有充分了解实际情况,找出问题所在,集社会、政府、家庭、学校之力,才能从根本上把这一社会问题解决。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胜利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关键是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目前,我县共有个行政村,有农村党总支个,村支部个,村级配套组织齐全的占%,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率%;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龄岁,支部书记50岁以上的名,40―50岁的名,40岁以下的名;班子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县共有农村党员名,平均每村名,平均年龄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无职党员有名,占农村党员的%。总的来说,经过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村级班子的优化,通过推行“两推一选”,试行“两推直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比上次换届时下降了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村级管理日趋规范。各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特别是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各村党组织按照争创“五个好”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做到“五有十全”,促进了全县村级组织“五项规范”建设,全县40.6%的村达到了“五项”规范化要求,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我县始终把治理整顿后进贫困村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上下联动,常抓不懈。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百村集中整顿等大型专项活动,采取部门包村、强村强企带动、机关干部下派、联村共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后进贫困村班子软弱、工作被动、干群关系紧张、思想落后、致富无门路等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通过帮扶为个后进村配强了村级班子,为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后进村选定了个致富项目,协调发展资金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件。

四是村级组织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各村基层党组织从推进全县三个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强化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竭尽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使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发展专业村、带头村,如我县的等村,目前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元和元,近几年平均增幅都在元以上,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明星村。

五、是“联村自治”试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市委领导的指导下,按照“维护既有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的原则,去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联村自治”试点工作,目前我县已建联村个,涉及村庄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技术、市场的整合,以前一些小村、弱村自身解决不了像水、电、路、医、学和产调等问题,在联村内部都得到了迎刃而解,推动了全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班子中还存在少数软弱涣散后进村,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近几年虽然下大力对后进村进行了整顿,但仍有少数村“两委”关系不理顺,家族矛盾严重,工作相互拆台,闹不团结,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有的支部书记人选难选,班子缺员,后继乏人;有的干部“滥竽充数”,出工不出力,虽然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但工作能力和水平无法体现,自己却又想占这一席之地,有好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工资领一份,给其他成员带来负面影响。

2、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较弱,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县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消失,“空壳”村占到了%以上,有债务的村占到了%以上,加之村干部面对新形势,一时又拿不出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和好措施,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失去了长期依靠的主要载体,也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主要物质纽带。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又影响了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特别是随着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

3、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偏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几年来,我县虽然采取措施加大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发展党员时向年轻化、知识化青年农民倾斜,但这些工作还远不能带动整个党员队伍面上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差,观念更新慢,能力弱化等问题。目前全县农村党员45岁以上的占到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大多数比较欠缺,严重制约了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主要原因:一是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管理方式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和创造力,创新的手段和方法不多。二是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外出流动党员,因流动性大,长期游离于党组织教育管理之外,农村党组织想管却一时又管不了。三是农村党员后备力量不足,培养发展党员存在“矮子里面拔高个”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念的变化,农村大部分有一定文化,脑子比较灵活的青年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办企业,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实型、老年型、老化型的人,培养发展党员缺乏应有的后备人选;也有极个别支部书记思想观念有问题,担心发展新党员会对自己的位置有威胁,长期不发展党员,导致党员队伍老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4、少数村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讨论村中大事、村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时,个别党员干部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工作飘浮,群众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往往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满足,有的对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公开不够及时、彻底,导致群众疑心,引起干群关系紧张。个别村党组织对基层的一些工作关系把握不准,协调不顺,如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与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关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关系、组织调整与依法罢免的关系等。

5、农村基层干部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激励保障措施乏力。全县农村干部的年工资平均在元,最高的元,最低的只有元,这种低收入与繁重工作任务不成正比,加之无论干好干坏大多都难以改变的农村人身份,致使许多村干部感到生病养老无保障,提拔升迁无盼头,经济上无想头,工作上无劲头,难以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一无是处,任何盲目乐观和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可观、不科学的。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看,把问题考虑的充分一些,对于今后解决问题有百益而无一害。基于此,我们必须及早找到解决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金钥匙”,为全面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1、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重点,切实夯实新农村建设这个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善村级党组织是关键。首先,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为此,围绕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一定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村支书人选要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尤其要积极鼓励回乡务工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民企经营人员等一些文化水平高、办事公道正派、原为群众办事、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党员,通过选拔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使他们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带头人。要积极探索实施“一村一名大中专毕业生村官”计划,把有文化、懂技术、工作热情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大力提高基层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先进性。要进一步改变培训方式,根据各村和干部特点,采取分类分层、小班、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让他们干有所为,退有所安,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后进村的治理整顿。认真落实以为后进贫困村办实事、办好事为主要内容的县乡工作组帮扶承诺制度,切实抓好班子软弱涣散、经济相对贫困、整体工作落后的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工作,认真解决村级组织无办公场所、无致富门路的问题,促进后进贫困村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继续试行联村自治,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运转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党组织,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要继续探索联村运行机制,及时“联村自治”试点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联村自治的好典型,通过联村努力把基层班子联优、干部队伍联强、干部群众联心、经济联强。同时,要在以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个体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党的组织,并按照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灵活生动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吸引力。

3、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这个先锋激活。一是要丰富教育内容。在抓好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法、新策、新技术、个个掌握”的党员。二是要创新发挥作用载体。按照因人制宜,发挥专长的原则,通过“设岗定责”,给每名党员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党员有“位”。对党员履行义务情况,要通过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让党员有“责”,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对流动党员,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卡等方式,加强管理和监督,让每一名流动党员有“家”,引导他们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三是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在继续抓好“双培”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经商办企业优秀人才、专业协会负责人中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努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要坚持“两推一公示”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要严肃工作纪律,建立发展党员追究制度,对违背程序发展党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要抓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等有效措施的落实,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5、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要立足现有,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房屋、设备等闲置资产,以及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盘活现有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收;要追求应有,善于培植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专业生产基地,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要按照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要求,建设龙头加工型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合理地确立适合本村本地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通过示范引导,联村发展,不断做强做大,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的目的是提升国民素质,要提升国民素质就得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就得重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与家庭教育又密不可分。南江农村覆盖面积大,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现状着实令人深思。据笔者扎根山乡多年的经验,调查研究如下:

南江属国定贫困县,南江全县学生总数117527人,其中初中生26254人,小学生77671人,留守儿童52877人。受打工潮的影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蜂拥,留守儿童剧增,致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放羊式”教育。学生一旦被放即毫无拘束地漫山流浪此之为“放羊式”。农村中一大批“留守学生”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放到学校,放到社会。这些留守孩子中男女生均上过网的几乎为90%,有网瘾的不低于27%,一部分孩子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行为恶劣;其性格孤僻、学业成绩普遍下降。一到放假,这些孩子便街上闲逛,网吧游荡,形式严峻,如捅散的蚂蚱到处都是。在学校,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32.7%。如此之多的孩子被处在“放”的状态。放出了大批留守孩子父母监护该管管不了,爷婆隔代让管不敢管,学校代管想管难管好的现状。

“遥控式”教育。“遥控式”就是远距离指挥的高层次的现代工业新名词。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经调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情况:长赤镇所辖的两所九义校及一所小学共计3876名在校学生,召开的一次家长会,没有参加家长会的`就有1300多人。配合教师工作情况:在另一所学校的一二年级的调查中,能坚持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的家长占60%,其余40%的作业本是学生自己签字或请他人代签;学生犯错误学校要求请家长时,人不到校电话到学校的家长几乎近1/3。关心子女情况:在小学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家长不足30%。还调查过小学六年级学生,六年快毕业了家长每年都看通知书的有78%,隔三岔五看过通知书的占20%,还有22%的一次都没有看过孩子的通知书。家长在其位不谋其教,一部分学生处在遥控式教育状态。

“棍棒式”教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坚信“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既挨“体罚”还受“心罚”的现象在农村就司空见惯了。在家庭中经常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学生。据学生反应,大多数家庭都以家长为中心:家长动辄就翻孩子日记本;动辄不准孩子与异性交往等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教育为主。父母缺乏与孩子交流,凭着自己的情绪去教育孩子,据调查,农村孩子没挨过家长打的学生几乎为零,每周都要挨打的占10%,这样多的孩子处在蛮横的“棍棒式”家庭教育状态。

“溺爱式”教育。家长们相信“树大自然直”的理念,过分迁就、溺爱孩子,普遍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不学而知”了。连犯错误也成了一种“美德”,“敢尝试”“有创造”嘛。故把孩子当成了“宠物”、“心肝宝贝”。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染其苍则苍,染其黄则黄”这些有着时代通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中国贫困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重建过去是历史学者的任务,但在今天看来,重建上古社会的历史就不仅仅是历史学家所能完成的。它至少需要与考古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结合。诚然,中国人历来以自己有悠久而连续不断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而感到自豪,也以有丰富的史书、浩瀚的典籍和发达的史学而举世瞩目。在传统史学中,中国的历史自三皇五帝开始,一直是清楚的;中国的第一部以纪传体为体裁的通史性的历史巨著《史记》,也是从《五帝本纪》开始的,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也就是说在传统史学中,我们今日称之为“文明”的中国历史的起源至少从黄帝开始是可以讲清楚的。然而,进入近代以来,在西方科学思想和实证史学的影响下,在“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民主科学精神空前高涨的氛围中,儒学和经典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怀疑和动摇,以顾颉刚为核心的疑古辨伪学派(亦称为“古史辨”派)应运而兴起,他们以“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为辨伪的理论核心,彻底否定了“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中国史学界乃至国际汉学界有过广泛的影响。

古史辨派研究的对象,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传统性的中国古代的史料,对此加以严密的文献辨析,究明其成书年代,淘汰后世的伪作和附加的史料,欲进行古代史研究的基础性作业。其业绩主要是在文献上证明古籍中的古史传说是如何通过战国、秦汉及其以后的政治学说的影响而发生变形的,所关心的主要是经书本身,注意力主要在于其神话被文献化、被观念化、被变形的过程。

学术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也会带有时代的局限性。说到古史辨派的局限性,日本著名学者贝冢茂树先生曾指出,神话传说,作为时间性的变化系列来考虑,“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和“加上说”[1]的假说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但被文献化的神话传说的变化,并不是单纯的时间性的问题,空间性地域性的差异也应考虑进去。应该意识到其变化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保持了不同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相互间的矛盾是有原因的,有某些史实的反映,不能把相互矛盾的传说作为后世的伪作之史而加以排除。而“层累地造成说”本身只是考虑时间上的变化,这终究是一个根本性的欠缺[2]。

作为辨伪的理论观或假说的表述,“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确实有只是考虑时间上的变化,而没有反映出空间性地域性的问题。但在实际的研究中,顾先生的《九州之戎与戎禹》等论文,是充分考虑了古史传说的空间性与地域性的,而顾先生本人也提出过“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在上述顾先生的“四打破”中,“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今天看来,还可以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在古史和神话传说中,确实存在由纯粹的“神”而人格化、历史化为“人”即古史人化的问题。但在远古、“原逻辑”[3]的思维下,那些强有力的部落酋长和部落英雄,在其活的时候就可能被视为具有神力或神性,成为半人半神者,其死后变为部落神,其神性被不断地加以强化,并在部落中或部落间广泛流传,这都是有可能的。这样,在神话传说的历史化、文献化过程中,有一部分被人化为人或半人半神的所谓“神”,原本可能就是远古部落中的酋长或英雄人,亦即经历了:远古时为活着的部落酋长(系人,但具有神力、神性,乃至被视为半人半神者)dd死后为部落神dd在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后,又被历史化、人化为人或具有神力的人。所以,所谓“古史人化”或“神化”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由神到人的现象是有的,但并非仅仅是由神到人。

古史辨派的另一不足就是被现在学术界每每议论的`疑古过度问题。疑古过度固然存在,但我们也应看到古史辨派的历史功绩,这就是它在打破古史体系的同时对古籍的整理,它形成了近代学术史上第一次系统的大规模的对古籍整理的高潮。尽管在疑古辨伪中存在着一些“冤假错案”,但它毕竟打破了属于后人加工、编排的三皇五帝体系,也使得与传统古史体系相联系的经典重新编排了其应有的位置。当然,这一工作也只是初步的、大体的,至今还在继续。例如,作为《尚书》中的前三篇《尧典》《w陶谟》《禹贡》,说的虽是夏代之前的事,但其成书年代却远远地晚于《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等篇,是战国时期、孟子之前的作品。当前利用《尚书》前三篇研究上古历史文化的学者中,较为严谨的做法是:一方面相信其中的一些素材确实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但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其中所含有的战国时的思想、制度、组织结构等因素,甚至不能不注意到《尧典》等把原本属于不同系的部族民族组合安排在一个朝廷的情形dd大一统的古史体系,所以利用时每每要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取舍。现在的难度是取舍的标准是什么?这在学术界还没有一定的看法,甚至还有些混乱。我们反对在传说史料的运用上采取合己则取不合则隐的态度,我们也反对只是根据自己文章中的观点的需要,说《尧典》中的某一条材料符合社会发展史的什么原理就作为取舍的标准。殊不知,所谓社会发展史原理也是根据某些民族的情况归纳出来的,并非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我们要说明的是具体的中国上古的历史文化而非一般的社会发展史。所以,一般的做法是把《尧典》之类的史料与其它书中的史料相互印证、相互配合使用。在与考古学相结合时,也应该是在对文献和考古分别有一个系统研究、系统梳理基础上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也只能是以考古学为骨干,以文献为血肉、为辅助。骨干建立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最根本性的东西,血肉它使具体的历史丰富多彩,是辅助性的东西。总之,今天若单纯以文献来建立上古史体系,已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商代以前的上古史研究的基础是考古学。所以,对于文明起源的研究,考古学的实践是最基本性的。也正因为如此,夏鼐先生在讲到中国文明起源时,也是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从小屯的殷墟文化讲起,通过郑州二里岗商文化、偃师二里头文化,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文化[4]。

二、文明的概念、标志、要素诸问题。

1、文明的概念。

“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易・文言》中“天下文明”,《尚书・尧典》也有“睿哲文明”之语,都是指光明、有文采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的“野蛮”、“蒙昧”相对而言(当然,在不同于近代欧洲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原始社会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野蛮和蒙昧)。也有把“文明”作为“文化”使用的,这样有人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也就等于有了文明。我们不赞成文明完全等同于文化,但文明确实包含有文化、技术、思想精神、制度、组织结构等因素,只是既然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那么文明中所包含的文化、技术、精神、制度、社会组织等因素也应该有某种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文化、技术、组织等。当然这些因素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进入文明,以及这些因素是否全部具备或具备多少才算是文明?都是耐人寻味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学者由此而把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与此问题多少有些关联,有学者指出,“文明”不能等同于“国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6]。这些指出是对的,文明确实不能等同于国家,但文明与国家又有交叉和部分的重叠。国家是文明的政治表现,是文明中的组织结构、社会制度等社会属性方面的东西。在这点上,笔者赞成对文明进行这样的概括和划分:“文明可以分为或可称为文化意义的文明和社会意义的文明两个方面。前者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阶段,一般包括:1)文字的使用;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通常以冶金术的出现为代表;3)精神世界的丰富,如原始宗教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礼仪的程式化,以及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文明教化。后者包括社会的复杂化达到新的阶段dd社会内部出现阶级、等级制度强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神权与军权结合构成王权并世袭化,作为王权统治工具的官僚机构、军队出现dd国家的形成,进入文明社会”[7]。这一划分已把国家包含在了文明之中,那么,我们在探讨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时,是把文明社会到来时所有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现象都作为标志呢?还是也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呢?若可以选取一部分,则把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不失为一种考虑。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把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并不等于说把“文明”等同于“国家”。标志为标志,概念为概念,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但由于以“国家”为“文明社会”的标志而侧重研究文明的社会现象、社会功能而未能深入研究文明的文化现象、文化功能的情形是存在的。这正与主要通过研究所谓文明的要素即文明的文化现象、文化功能而探究文明的起源一样,都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由于文明的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今后的研究尚需在两个方面都深入进行,这也说明关于文明起源的研究是多么复杂,难度是很大的。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贫困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让广大农民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双丰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故浙江师范大学彩虹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浙江,云南,广西,西藏各省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禁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没有被落实,有没有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没有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爱国主义彩虹实践队在浙江,云南,广西进行了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小组发放问卷600份,经筛选整理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下是本小组根据此次问卷整理出的内容。

一、外出务工人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不在在自己的乡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胆的迈进了繁华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500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34的人们外出打工养家,而且这其中的一大部分人都是年轻人,这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祖国的未来,去开拓自己的明天。另外还有近百分之21的农民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找了谋生的手段。剩下的百分之45的农民靠务农和其他办法养活自己。是什么刺激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呢?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500以下500—10001000—15001500以上。

人数73127151149。

百分比14.60%25.40%30.20%29.80%。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一般是保持在一千元左右,平均年收入可以在7000元以上,年结余也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对比靠家里为数不多的土地赚钱的话,确实要强很多。关键的是他们建设了城市,对国家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自己开阔了眼界,这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的。

根据调查,农民不再满足于吃住行等一些生活的所需,在教育、医疗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所占的比例加在一起达到了百分之37,教育和娱乐比例占了百分之38左右,完全达到了小康生活的其中一个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兄弟们即将拉开崭新生活序幕的新篇章。

二、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知道,新农建设的新具体这些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我们从中选取了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图表1农村娱乐方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看电视和娱乐占了很大一部分,现阶段,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接触大山乡村外面的世界,家电下乡给了广大农村兄弟更多的福利和优惠,使得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

(二)住房情况调查。

现在农村的自建房仍然占了农民住房的绝大多数,大约占了百分之70。但是现在的住房已经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富起来的农民兄弟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和支持下都盖起了“新房舍”,“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

(三)电器设备普及的调查。

电器电视机洗。

衣机冰箱空调电脑生产设备。

数量4413192101438148。

由上表我我们可知,电器化已经在弄村达到普及,更多的农民兄弟使用“新设施”受益,“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所以电器化设备的普及也是农村逐渐步入小康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一般家庭的家用电器都应该在两种以上,农民已经习惯了使用这些电器去享受生活。

二、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国家大事还不够关注。

图表2对国家大事和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中国贫困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反垄断法是处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其实施不仅对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处于经济一线的公司管理人员也至关重要。可以合法的规范公司经营行为,维护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制裁违法企业的不法行为。

201*年,可谓中国反垄断法大放异彩的靓丽时刻。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先是于1月份对三星等液晶面板商因价格垄断处以罚款3.53亿元,之后反垄断的矛头指向国内白酒行业巨头茅台、五粮液,并对其处以4.49亿罚款。此后于7月份掀起了一系列的反垄断高潮,包括对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及老凤祥等相关金店进行反垄断调查;对葛兰素史克等60家国际国内药企展开成本调查;对利乐公司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反垄断调查;对比利时优时比公司进行合规调查;对多美滋、合生元等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并迅速于8月7日开出中国目前最大一笔6.7亿行政处罚罚单。中国反垄断的行政执法现状,使得人们对自2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实施五年的反垄断法高度关注。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的重拳出击使得人们认识到,被西方国家视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在我国经济领域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作用非常重要。而司法领域也恰于此时,推出了全国首例原告终审胜诉的反垄断案件,强生公司由于对经销商存在限制转售价格的纵向垄断协议,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判因垄断承担民事责任的被告。

行政执法、民事司法的一系列行为,表明反垄断与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遥远。被尊称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一旦释放他的威力,违法的垄断性行为会受到遏制,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会逐渐形成,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会得到极大的保护,最终社会经济会得到健康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起于美国1890年的《谢尔曼法》,规定对于实施卡特尔的垄断行为进行查处。而中国反垄断法的制定,起始于1993年,但囿于当时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考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暂时搁置,而是先制定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可谓维护市场竞争的姊妹法,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在于制裁限制竞争行为,而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标在于惩治不正当竞争行为。真正推动反垄断立法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后,同为市场经济国家的世贸组织成员大多拥有其称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而中国也亟需制定适合自己国情的反垄断法。1月,中国四家医药公司被美国企业诉至纽约联邦地区法院,美国反垄断律师的现身说法,案件的事实材料,为中国反垄断立法提供了最佳的素材。最终,反垄断法历经,于8月30日年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通过,并确定于2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

我国反垄断法分为八章五十七条,确立了反垄断法的管辖、垄断行为的认定、调查、法律责任等条款。明确了长臂管辖原则,不仅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也同样适用。对于违法的垄断行为,在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经营者达成的垄断协议,又分成与竞争者达成的横向垄断协议、与下游经营者达成的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均处于同一生产经营环节,相互间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具体包括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联合抵制交易;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则是指处于上下游经营链条之间的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具体包括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则是指在经营中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反垄断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对于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在反垄断执法实践中,通常需要界定相关商品市场和相关地域市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集中行为。依照规定,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达到前述两条件的经营者集中,必须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以便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涉及国家安全的还要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国务院设立反垄断的领导机构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履行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发布评估报告;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等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具体管理、查处垄断行为,由目前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执法权的执法机关负责。目前执法机构已经成立,分别为商务部的反垄断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价格监督检查司、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反垄断局职责规定为审查经营者集中行为、指导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反垄断应诉工作、开展多双边竞争政策国际交流与合作,笔者所在公司面临的中国第一起被美国提起的反垄断案件,就取得了商务部的大力支持,向美国法院出具了声明以支持中国企业的行为。价格监督检查司的职责主要是负责依法查处价格垄断协议行为,对于价格监督的违法行为处理依据除反垄断法外,还有《价格法》,因此对实践中的价格处罚有些属于反垄断领域,有些则属于违反价格法的违法行为;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局的主要负责除价格以外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方面的反垄断工作。

在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的民事诉讼影响巨大,可以说是争讼的渊薮。为我国公众所熟知的巴斯夫公司维生素c反垄断诉讼案,美国、欧盟先后提起的反垄断诉讼,使得世界vc巨头巴斯夫、默克等公司先后退出了维生素c行业,而中国的维生素c企业抓住世界巨头诉讼缠身的时机,迅速发展壮大,并占领了国际市场。反观中国的反垄断,在行政执法领域反垄断成就明显,但是民事诉讼领域却一直举步不前,据统计截止底,全国法院才受理垄断民事一审案件61件。令人欣慰的是,针对反垄断民事诉讼,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办案实践制定了《关于审理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相关法院又通过反垄断民事判决,明确了一系列的反垄断民事诉讼规则,为反垄断民事诉讼奠定了基础。依照司法解释及判决的规定,反垄断民事诉讼不以行政执法机构的认定为起诉前提,只要发生了因垄断行为受到损失或者因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的章程等违反反垄断而发生争议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均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反垄断案件的审级参照知识产权案件,原则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计划单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此外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基层人民法院也可以管辖第一审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管辖法院的选择,依照有关侵权纠纷、合同纠纷等的管辖确定。反垄断民事纠纷的类型主要体现为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针对横向垄断协议,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由被告对协议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承担举证责任。而纵向协议,由于法律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又不能采取推定的方式,仍旧依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由原告负责提供证据。被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则要求原告不仅要举证证明被告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还要证实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如果被告以其行为具有正当性为由进行抗辩的,应当自行承当举证责任。()在法院的审判实践中,针对是否构成垄断,达到经济效果,确立了依据“相关市场竞争是否充分、市场地位、行为动机、实施效果”等要素进行考虑的分析方法,同时考虑一些案件中的具体判断因素。另外,鉴于反垄断对于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依赖,借鉴西方反垄断案件经济学家的专家证人规则,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一至两名具有相应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或提请人民法院委托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作出市场调查或者经济分析报告。

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继反垄断法出台后,国务院及反垄断执法机构相继发布了《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反价格垄断规定》、《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等部门规章,预计还要发布《关于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的指南》、《关于经营者集中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查的暂行规定》和《经营者集中附加限制性规定》。这些规章同法律、司法解释一起构成反垄断的保障,提升了反垄断的执行力。但目前我国的反垄断仍存在实施中的障碍,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反垄断法条文仅仅57条,唯一的一部司法解释16个条文,而规章尽管多,但由于位阶较低,行政管理可行,民事法律诉讼则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仍需对规章进行整合,根据行政、司法实践进行完善。其次,缺乏集团诉讼及惩罚性赔偿,我国的大额处罚均表现为行政处罚,而美国的民事诉讼赔偿金额往往是天价,其原因在于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行个体差额补偿原则,而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整体损失的惩罚性三倍损害赔偿,这样在我国普通公民诉讼中,诉讼结果就可能得不偿失,对于垄断公司则盈利远远大于损失。最后,我国的诉讼证据规则给民事诉讼带来巨大的阻碍,在美国的反垄断诉讼实行的证据开示对于被告的垄断企业来说,不得隐瞒任何证据,双方需要将所有的涉案证据提交,如果有任何证据隐瞒将会承担不利后果。而我国实行的基本是谁主张、谁举证,如果持有证据方不提供不利于己的证据,往往会从中受益。考虑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建议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完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