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乡愁的初三语文(精选14篇)

时间:2023-11-28 08:01:02 作者:MJ笔神

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串联,更是一种思维的展示和思想的碰撞。下面是一些被称为经典之作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

乡愁的初三作文

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枯萎了。那几十年来根紧紧地抓住地下的老树却快要空心似的。想到那里,我不禁想起了自我的家乡。

枯藤的老树上乌鸦有的昏迷,有的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好象在说,快来人啊,有一只乌鸦迷昏了。但就是,谁又听得他们在叫些什么呢?小河里的水十分的清,有许多小鱼儿游来游去,真让人迷入了梦中。每当小河的水从别人家的屋前流过,又明白这就是流到家乡的水,真恨不得跟着去。但就是,如过你此刻回去,那以前为什么要出来呢?想到那里,眼泪不停的望下流。一个人却呆呆地望着小河里的水慢慢地流去。古老的道路上随风而来的瘦马,一匹一匹奔驰而过。傍晚的时候,夕阳从西边慢慢地落下去,断肠人却在离家乡十分遥远的地方。想到那里就更加的难过,连乌鸦、小鸟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后都为他难过。我也不禁万分为他难过,眼泪流下来。地上就象刚刚下大雨似的。地面的水都涨起来了。

他就是多么的想念家乡和亲人啊!

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枯萎了。那几十年来根紧紧地抓住地下的老树却快要空心似的。想到那里,我不禁想起了自我的家乡。

枯藤的老树上乌鸦有的昏迷,有的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好象在说,快来人啊,有一只乌鸦迷昏了。但就是,谁又听得他们在叫些什么呢?小河里的水十分的清,有许多小鱼儿游来游去,真让人迷入了梦中。每当小河的水从别人家的屋前流过,又明白这就是流到家乡的水,真恨不得跟着去。但就是,如过你此刻回去,那以前为什么要出来呢?想到那里,眼泪不停的望下流。一个人却呆呆地望着小河里的水慢慢地流去。古老的道路上随风而来的瘦马,一匹一匹奔驰而过。傍晚的时候,夕阳从西边慢慢地落下去,断肠人却在离家乡十分遥远的地方。想到那里就更加的难过,连乌鸦、小鸟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后都为他难过。我也不禁万分为他难过,眼泪流下来。地上就象刚刚下大雨似的。地面的水都涨起来了。

他就是多么的想念家乡和亲人啊!

写乡愁的初三语文作文

余光中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从他移居台湾与祖国大陆两地分隔后,他创作了不少怀乡诗。

例如《乡愁》一诗就描写了自己从小到大在大陆时的经历,从儿时的一张邮票、长大后的一张船票、后来的一方坟墓、现在的一湾海峡,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不尽思念。余光中虽不定居在大陆,但是他把自己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中国统一的热切期盼融合在了诗作中,他把自己的思念寄托在了那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上,依靠这些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悲伤和无奈,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与亲人相聚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乡愁四韵》中余光中选用的意象都带有浓浓的中国特色,例如“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余光中先生选用这些意象,代表了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与热爱,其中“长江水”是作者故乡的母亲河,作者在此处提起,也正是表达了将祖国看做母亲、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的深情以及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在诗作《中国结》与《香港结》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绪比作肚子里的一个“结”,那这个结要怎样了断?“用凛冽的海峡做手术刀,一挥两断吗?痛,是够痛了/只怕未必是痛快,而伤口/未必能干脆的收口/据说记忆有多长,肠就有多长/一结未了又长出新结/这种恶性肿瘤怕很难消灭”在这部分诗歌里,患病的似乎是中国,而台湾就是中国肚子里的一个“恶性肿瘤”,无法割舍却又无法将其变得完好,这是我国的一个民族伤痕,也是作者心中的一个结,因祖国不能统一,两岸人民不能团聚而生出的一个“每到清明或是中秋就会隐隐作痛”的结,一个牵挂着祖国内地、盼望着两岸统一、担心着祖国大事充满浓浓乡愁的“中国结”。

吟唱对中国的爱是余光中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而乡愁也是作者诗歌中一个解不开的“结”,或许只有等到祖国真正统一的那天,才是诗人心中的结解开的那天吧。

乡愁的初三作文

十二月,一连数日的阴霾,心是浮躁的。

我六岁,只会傻傻地玩。

走过那条凹凸不平的碎石路,便到了我家那宽敞的大门口,我蹦蹦跳跳地唱着歌,轻轻扑到爸爸的背上,便引来笑声一片。那时,真的好快乐。

依稀记得,那天妈妈下班,带回一架照相机,给家人照相。轮到我时,我倚在墙边,头一歪,露出甜甜的笑容。咔嚓一声,照片上留下了我当时的单纯和满足。

依稀记得,那天中午,趁着爷爷睡着,我偷偷地溜出家门,与邻家大哥哥一起去后院采花。那时比我高大许多的哥哥为我摘了一朵鲜艳的红花。“给你!”清脆的声音到如今依然清晰地回响在耳畔。我傻傻地笑了,接过花,低下头深深地吸一口,真的好甜,好香!

思绪中断,是啊,都已九年,是该回去看看了。

点评。

时间总能让一切改变,从乡间到城市,再到另一个城市,离开故乡宽敞的平地、摩托、大哥哥和红花,作者难免有些孤独感。作者童心未泯,小时候的他淘气可爱,他讲述的童年趣事,一桩桩相互联系起来,无不体现出他对故乡和故人的爱。本文语言朴实感人,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文中浓浓的恋乡情,不禁让人动容。

乡愁的初三作文

也许两鬓早已泛白,心中对故乡的热爱却不会褪色;也许风景变幻远离了热土,对故乡的关心却像蝴蝶狂恋着花。

今夜的月明如此辽远,让你想起小时,兄弟一起读书、玩耍,田野稻香安静的睡着,茅屋炊烟缕缕。你嘴边浮起的微笑那么温暖,那么悲凉。抬头望月,举杯清点,仿佛是对那片虚幻的示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你摇头轻叹,目光里满是思念。

月光沉沉落去,只留你一人泣不成声。

对月当歌,吟出对故乡的热切,对亲人的盼望,可月无语,风正清。

古朴的木窗前,你也像个孩子一般,举头望月。窗外的草香不住流动着,雨后的荷花也更加娇艳,一袭白色沙影笼罩其上,更是美不胜收。可是你依然痴迷与月的交谈。

不知是不是一路上的风尘仆仆的劳累,让你想起那个宁静的故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桥流水匆匆走过。风吹草低,风止烟聚,车水马龙缓缓消逝。也许是这样,尽收月色的你,低头无言,泪珠掉在地上摔成两瓣。“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绝情的诗句,歪歪斜斜的落在纸上。墨色的字上流淌着无言的痛。

月影下你诉衷肠,滑落一地的思念。可斑驳的异乡,可懂?

无尽的海边,你沉坐在一块礁石上,看潮起潮落。月儿刚刚爬上梢头,几片浓墨重彩的乌云就遮住了脸庞。滴滴雨水撒在脸上仿佛泪一般。

起风了,一颗心摇摇晃晃,仿佛想逃出胸腔,再回到海峡那边,“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你也这样感叹。早已忘记祖国的面容,但永记五星红旗的颜色;早已厌倦这里的空气,只像吻一吻故乡的土地。

海月中独抒乡愁,情深意切。可冰凉的海水,能否被感染。

写乡愁的初三语文作文

山上云雾缭绕,我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座小山村在山脚下建成,村中冒出几缕炊烟,被风吹斜了,像一条云龙从烟囱中腾空而起,马上到中午了,我走下山去,准备回家吃午饭。

在下山的路上,穿过细细密密的树林,感受斑驳的光影打在脸上的感觉,鼻腔里冲进泥土的清香,花的芬芳。耳朵听着鸟鸣,手轻抚着粗糙的树皮。“这里真的比充满污浊空气的城市好多了。”我感慨一声,走出了树林,踏入乡间小道,几个孩子笑着闹着从我身边经过,几位阿姨提着菜篮子,正准备回家做饭,这时,邻居王阿姨看见我,把手搭在我肩膀上:“佳铭,你妈妈今天中午有事,来我们家吃饭吧。”阿姨眼中含笑,我点点头,答应了。

跟随王阿姨回到她家里去,一路上,她跟我讲了许多村子里发生的事,其实,我与这个王阿姨并不算太熟悉,但在我们村,邻里之间串门“蹭饭”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不像城市,邻里之间的感情都被这厚重的防盗门锁住了,见面也仅仅是一句冷冰冰的问好。走进王阿姨的家里,左右四顾,“上一次来是两年前了吧,屋内陈设却一点没变呢。”想着,快步走到沙发上坐下。王阿姨端来一盆水果,说:“你先吃着点。”说完便立马忙着去做饭了。

大锅翻炒的声音在耳边不绝的响起,几股诱人的香气从厨房传来,王阿姨高兴的说:“吃饭了。”王阿姨的儿子冲过来,端起饭碗便往嘴里扒拉着饭,王阿姨宠溺的拍了一下儿子的头,笑道:“慢点吃,不着急。”同时我也拿起饭碗,从盘中夹起几根青菜,放入口中咀嚼着,这青菜并不油腻,入口还有一股植物的清甜。还有一旁的东坡肉,煮的好吃极了,如果用盘中的汁水拌米饭,那是再美味不过的珍品。我望着桌上这三盘菜,菜不多,也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我却从中吃出了温暖的感觉。

城里的人们吃饭时,每个人都手拿着一个手机,所有的交流都被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墙封锁了,而乡村的人们则闲适的抿着茶水,聊着家常,朴素的话语,蕴含着美好。这,就是温暖的乡情。

乡愁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

2.学习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课时安排:

2课时(此为第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写乡愁的有关诗句。

2.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故乡的云》。

写乡愁的初三语文作文

医生,胸前口袋里总是插着两只笔,随时记录。他脸色白白的,两道剑眉下有一双丹凤眼,高挺的鼻子,菱形的嘴巴,眼睛黑亮黑亮的,身高1米7,神奇的是他看起来有1米8,我想可能是太瘦了显高吧,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

他每天要为无数个病情不同的患者急诊,有的是发生了意外,多处受伤;有的是突然休克,停止呼吸……他要学习多种急救方式,了解许多种病情根源,及时找主任医师再次检查。不但如此,有时还要安抚病人。

有次一个头破了需要缝针的小男孩儿,哭闹着不愿治疗,他不知道从哪儿拿出了一根棒棒糖,温柔地对小男孩儿说:“一个男子汉,不应该这么哭,男孩要勇敢。”小男孩看了看他,擦干眼泪,停止了哭闹。“哥哥把糖给你,你就乖乖地去护士姐姐那缝针好吗?”“嗯。”小男孩接过糖,听话地去缝针了。就是他这样的耐心沟通,可让好多不听话的患者乖乖治疗呢。

不光在医院时如此地认真,即使下了班,十分疲惫,在回家的路上如果碰见了突然发生意外的人,也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进行抢救,然后带回医院进一步治疗。你以为他回到家就会扑到床上呼呼大睡吗?他还会把接触的病情和最后检查出的结果记录下来,写下自己的感受与总结,以后如果再次碰到类似病情,就可以立刻判断,节省黄金治疗时间。

这就是我心中的医生,一位耐心体贴、英俊帅气的男医生,一位拼尽全力救死扶伤的医生。

写乡愁的初三语文作文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好朋友于宇轩正在高高兴兴地玩着,忽然脚下一绊,我当时没有防备,于是便狠狠摔倒在了地上。起来后,我感到右手硬邦邦的,但是也不怎么疼痛,可当我跑回家,手开始剧烈的疼痛起来。妈妈见状急忙带我去了医院。到了医院拍完片后,医生说我的右手中指骨折了,要打上石膏。我顿时冒了一身冷汗,打上石膏不就和残疾人差不多了么?别人不就会嘲笑我了么?我怎样写字、怎样学习呢?一大串的问号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手上已经打上了石膏。“不要啊!不要啊!”我大声抗议着。“不打石膏怎么能好呢?”医生笑着说。就这样,我的手被可恶的石膏“毁容”了。

当我走出医院,看到街上人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时,我感到十分难堪,便低下了头,急忙让妈妈带我回到了家。

手上打着石膏的日子是痛苦的,晚上睡觉时,要把手伸到被子外,毛衣也不能脱;手上打着石膏的日子是枯燥无味的,既不能写字,又不能去上学;手上打着石膏的日子啊!你为什么这么的漫长!

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我嘲笑残疾人的时候,他们一定也感到很难过吧!可是我却还嘲笑他们,真是太不应该了。我又想起了那些像张海迪阿姨那样有成就的残疾人。他们不也一样是残疾人吗?为什么他们也有很大的成就呢?我想,我的手指只受了一点伤,就给我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吃饭妈妈喂我,穿衣妈妈帮我,而我的伤是暂时的,残疾人的伤却是永远的,他们身残志不残,我的心里顿生敬佩。我呼吁:全世界都来关注残疾人,都来鼓励他们吧!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残疾人的痛苦,同时,我也为自己拥有健全的身体而感到高兴,我会更加珍惜健康的!

初三乡愁作文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问姐姐,乡愁是什么?她淡淡一笑,是樱花。好特别的比喻。坐在她身边,看着她拿着画笔,在纸上画着。画室好静,我渐渐地睡着了,梦中有一片樱花林,我徜徉在铺满花瓣的小径上,静静地听着花朵绽放的声音,又偶见一片花瓣落下,在我的额头或鼻尖上跳跃着,轻轻的。夕阳的余晖懒懒地洒在我的身上,与这柔柔的画面谐和成一幅图画。当我醒来时,一片樱花林呈现于眼前,与梦中的景象惊人地相似,姐姐一边收拾画具,一边侧脸问:“什么样的感觉?”“快乐。”对,快乐就是樱花的花语,而快乐就是我的乡愁。“什么?”“故乡有我的亲人与朋友,那里洒下我多少欢笑,细品那些欢笑,从中不能体味出快乐吗?”

原来乡愁不是只有惆怅与悲苦,还有快乐。

我问母亲,乡愁是什么?她略忖一下说:是雨。“为什么?”我问。她说:“小时候,总爱打着那把小花伞去看雨,听雨,感受雨,一些小雨点总是出其不意地打在我的脸上,凉凉的。她们像小仙女似的,在我的伞上轻快地跳着华尔兹,我的心也随之不停地旋转。“好美啊!我叹道。因为我也出生在一个秋季的雨天,并且读过的有关雨的趣事、轶闻、诗、画,不胜枚举。“下雨天,留客天……”“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还有余光中的那首诗:“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写得多么生动。所以我爱雨,但从未去真正体味雨,体味她的那般柔情。“您感觉雨的柔情是乡愁吗?”不,我爱雨恣情席卷树上仅剩的枯叶时的果断。当在我落入尘世的喧嚣中,想想故乡清冷的雨,她会将我带出泥淖,清白做人。原来,乡愁不仅是快乐,还是警示。

我问外婆,乡愁是什么?是石磨。外婆看着我微笑。“小时候的记忆就是在那石磨边,用磨成的面粉做成一块块精巧的年糕,用它换回我的学费。”“您感觉忙碌是乡愁吗?”“不,乡愁是一种鞭策,它告诉我,只有自食其力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与祥和。”原来,乡愁不仅是警示,还是鼓舞。

如果问我乡愁是什么?我以为:乡愁既是惆怅,也是快乐,更是警示与鼓舞。乡愁是你用心中的一片净土小心翼翼保护起来的一颗璀璨的宝珠。那里有最真实的你、最柔情的你与最坚强的你。乡愁,永远都是你心灵的家园,从古至今都是。古有王维的“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游子们啊,回去看看吧,那里有你的根,那里有你魂牵梦萦的亲人。

记住,故乡永远在远方等你。

《乡愁》语文教学实录

师:我们中国有个非常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名字叫余秋雨。他说,很多外国友人都曾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让你推荐一个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只选择一个,你会推荐哪里他说,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峡。

我想说的是,如果有同学问我,老师,请你向我们介绍一种中国最值得欣赏的文学体裁,只介绍一种。我相信,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诗歌,中国的诗歌艺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它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来。

生(集体):粒粒皆辛苦。

生(集体):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再或者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又会教诲我们,欲穷。

生(集体):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非常好,不必再举太多的例子,诗歌早已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分离不开。因为诗中有爱,诗中有恨,诗中有温暖的友情,诗中有温馨的亲情。然而,更让我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却是那些带着忧伤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高峰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书上的两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我们先来看一幅画面。(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画面,音乐响起。)。

生:淡淡的怅惘和迷茫。

生:我感到一种忧伤。

师:很好,这正是诗人在诗歌中所着力营造的一种意境之美,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境产生呢诗歌又是怎样在字里行间悄悄地将忧伤传递到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之中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乡愁,一起在乡愁中漫步!

生:余光中和席慕蓉都是台湾人。

师:很好,他们都是台湾诗人。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我们再了解得稍微详细一些。请大家看屏幕。先看余光中。(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余光中的介绍)(生朗读)。

师:《乡愁》写于1972年,作者是在1950年赴台,当时他年方。

生(集体):22岁。

师:大家要记住这个数字,22岁到台湾。好,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诗人席慕蓉。(点击鼠标,屏幕显示席慕蓉的介绍)(生朗读)。

师:余光中的诗写于1972年。席慕蓉的诗写于80年代早期,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两首《乡愁》。

师: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我们先一起回忆一下欣赏诗歌的四个乐章。(点击鼠标,屏幕显示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生朗读)。

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请同学用心地体会一下诗中的那样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我读完之后,也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师朗读)(生朗读)。

师: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节,感受一下我的朗读和大家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师朗读)(生朗读)。

生(集体):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点击鼠标,音乐停)。

师:《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我非常不忍心把我们的同学分成两块,我右手这边的同学请你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我左手这边的同学请你欣赏席慕蓉的《乡愁》。(向右)当然你可以说我对席慕蓉,(向左)你可以说我对余光中特别有感觉,你也可以背离你的组织,去自由欣赏。

师:好,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几分钟后)。

师:有没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说诗里面有些词语、有些句子还不太理解(没有同学举手)。

师:没有,那就请同学开始发言了。先看甲方。

师:好。

生:小小的邮票说明邮票很小,但是却把年轻的作者和他亲爱的母亲分别两地。

师:一枚小小的邮票却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生:对,还有那个窄窄的船票,船票是窄窄的,却把作者与他美丽的新娘分隔两地。

师:一张窄窄的船票却造成了宽宽的伤痕。

生:对呀,还有矮矮的坟墓,坟墓只不过是一个包裹着他母亲躯体的土包,但是却把他与他亲爱的母亲生死相隔。

师:这是一种无比的悲痛。

生:嗯,还有那个浅浅的海峡,海峡虽然是浅浅的,却把作者的祖国相隔两地。

师:海峡是否真的很浅。

生:海峡当然非常深,但作者为什么说是浅浅的海峡呢。

生:我觉得表现出作者的一种无奈。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祖国的深切思念。

师:更显出作者思念家乡的一种急切心情,非常好!

师:别急着坐下,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前面还有什么地方讲到浅浅的。

生:浅浅的天河。

师:很好,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么你说这边的海峡宽不宽广。

生:应该是比较宽广的吧!

师:哪个词语能看出来。

生:一湾。

师:一个湾字,写出海峡非常宽广!这个湾字还有什么含义。

生:我觉得好像是绕来绕去,非常曲折。

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作者回他的家乡,见他的故土。

师:但是现在不能回去,台湾和大陆之间还不仅仅只有一个海峡。

生:那就是他盼望着祖国两地早日统一。

师: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这正是作者立意所在。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之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国家之愁。这正是这一首诗境界高妙的地方。

师:大家欣赏得非常出色。我们把最后一节再来朗读一下,就更能体会作者心中那种难以抑制的惆怅。特别要注意,为什么在朗读的时候,大陆要停顿那么长时间然后才缓缓地道出在那头。(师生朗读)。

师:停顿最好再长一些。(师朗读)大陆可以望见,却不可以达到!真是可望而。

生(集体):不可及。

师:这才是忧伤的根源。(师生朗读最后一句,朗读最后一节)。

师:非常好,我们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好,下面来看一看席慕蓉这一方,乙方。

生:我觉得这一首诗的每一节都有不少词可以让人来体会。比如说第一节的清远,清远首先给人一种感受,声音非常空旷,它给人一种很大的空间感觉。

师:很好,而且这个笛声,我们在前面介绍过李益的一首诗:不知何处吹芦管。

生:一夜征人尽望乡。

生:还有那个月亮,月亮我理解成中秋节,古诗不是说过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而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作者却在异地孤单地看着月亮,想着家人,写出他回不了家的一种孤单感觉。

师:不是中秋节看到月亮想不想家人。

生:想。

师:举个例子来说。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好一点。将李白全诗朗读一下。(生朗读)。

师:很好,继续往下。

生:还有第二节的模糊。模糊给人一种感觉是朦朦胧胧的。而她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说明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也可以体现出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生:最后一节没有年轮,也写得很好,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用年份来概括的,写了它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

师:而且是永不老去,永远不会消失。

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写树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树。

师:树有什么特点。

生:长长的。(笑声)。

师:长长的,而且会越长。

生:越高。

师:乡愁也是。

生:越长越多。(笑声)。

师:越积越多。再讲一点:树啊,树到了秋天会有。

生:落叶。

师:落叶都是。

生:都要归根。

师:非常好,落叶归根,所以作者用树写出了乡愁的浓厚。

师:我们再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师生朗读)。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

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真的没有问题了。(停顿)不,还有。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那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这就是欣赏诗歌的第三乐章: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

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我们先一起观看几幅跟诗意相近的画面。(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画面)。

师: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在书的空白处用你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的图画。(几分钟后)。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

生:我想象的是席慕蓉的《乡愁》第一节。

师:请说。

生:夜轻了,静了;风缓了,停了;窗前的老树也似乎更苍老了。树梢上挂着一轮盈盈的满月,趁着柔和的夜撒下冷冷的月光,落叶夹杂着叹息从树上飘下,但是它终于还是回归到它所希望的地方那一片深情的土地。而我,只是孤单地倚在窗前,想念着,期盼着一团愁云遮住了月光,明亮的月光在凝重的云下挣扎着,试图想挣脱,但最终还是无力地放弃。直到一阵风吹过,吹散了云,吹散了那月光上的忧伤。风,何时也从我心上掠过,吹走我心头的愁。不知不觉,我已轻轻哼起故乡童年的歌谣。

师:好一幅略带忧郁的远眺思归图,好一幅充满伤感的月下思乡图。温婉的声音,美丽的画面。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生:我比较喜欢手背,(笑声)也就是席慕蓉的《乡愁》。我觉得作者比喻用得非常好,她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惘,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我也是比较喜欢席慕蓉的《乡愁》,我认为这一首诗她写得比较含蓄,意境更加深远一些,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

师:非常好。有没有喜欢余光中的有请男同学。

生:我觉得这一首诗,它的层次感非常强,给人一种在时光隧道驰骋的感觉。它从小时候一直到而现在,中间穿过很多的时空。另外,我觉得它的比喻也非常的贴近人心。

生:我更加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因为这首诗,第一个,它的时间感比较强。还有一个就是这首诗从他很小的时候,也就是童年时,他渴望见到他的母亲,一直写到长大以后,隔海远望,一层一层递进。这里面的乡愁有爱的`冉冉上升,而且到最后一句话,他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他萌生了一种对海峡的恨,他恨海峡阻隔了他与大陆的距离,而正是这种爱与恨之间的距离,才会有乡愁这种不可逾越的距离。

师:他是生活在爱与恨的边缘。非常好,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都非常精彩,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两首诗都有它美丽的地方,相对来说,余光中的《乡愁》境界更胜一筹,它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望,所以它的诗里面体现了一丝阳刚之美,更带有一点男子的气概;而席慕蓉的《乡愁》,语言非常清新,感情非常细腻,更多的是一种阴柔之美,体现了女子的妩媚。

师:刚才这一步,正是我们欣赏诗歌的第四乐章比较映衬。

生(集体):感受诗歌新奇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

师:只不过我们所进行的还只是课内的比较。现在请同学们选择我们曾学过的,或者老师曾介绍过的,再或者你课外所掌握的关于乡愁的诗歌,和本文中的其中一首进行比较映衬,感受课文中的《乡愁》所具有的独特风韵。(思考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你可能想得还不够成熟,还只是一些简单的比较,没关系,只要你把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

生:我觉得,从艺术手法来比较,余光中的比喻非常贴切,而郭沫若的《静夜》联想想象很丰富,使人感觉到鲛犹如此,人何以堪;从内容上,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被一湾海峡相阻隔,而李觏的《乡思》中说,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改成:已恨碧海相阻隔,碧海还被暮云遮。

师:讲得不错,大家鼓励一下。(掌声)。

师:我们再来听听这边将席慕蓉的诗和哪一首进行比较。

生:我是将席慕蓉的《乡愁》和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作比较。席慕蓉的诗从艺术上讲比较含蓄,《七子之歌》相对来说表达得就比较明显,像孩子急切地盼着就要回家的心情。席慕蓉她身在台湾,和祖国是分开的,还没有回到祖国,所以她的心情就有一些淡淡的忧伤。

生:我是先拿席慕蓉的《乡愁》和《教我如何不想她》作了一下比较。

师: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能不能背出一段给大家听听。(生背诵)。

师:非常好,就背到这儿,你说吧!

生:刘半农是将祖国比喻成她,一个女性,我理解的是母亲。而《乡愁》中的比喻都是物,以物来传情。另外,《乡愁》中选取的一些事物都非常有特点,比如说清远的笛,笛自古以来就是表现一种忧愁,在李益的《受降城外闻笛》中也写到了笛。还有后面的月亮,月有阴晴圆缺,她就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还有后面的雾,雾里的挥手别离,她有可能是泪眼模糊。

师:泪眼模糊,所以才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生:对,雾,它既阻隔了她和亲人之间的距离,而且也阻隔了她和祖国之间的一种交往。但作者没有特别地点出来,而是隐隐约约地去表现。

师:主要表现了她一种迷茫的心境。

生:对,而且这一首诗还写得非常含蓄,里面没有一句直接说啊,我非常的思乡,而是把那样一种思乡的感情寄托在字里行间。

师: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生:在忧伤很多东西啊!(笑声)。

师:举个例子来说。

生:比如说他很想家,想妈妈给他包饺子,包的饺子比外面的好吃(笑声);也比如说他看到这支笔,然后想到这是妈妈给买的。

师:一种想家的感觉,作者在此的忧伤仅仅只是思家的忧伤吗还有什么忧伤。

生:我想是两岸不能统一,也很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这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种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这正是我们欣赏诗歌的最主要的地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师: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崇高的情感。(点击鼠标,音乐响起)(生朗读)。

师:很好。听,这样一首时时在耳边浮现的歌曲,这样一段轻轻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聆听一分钟吧!(一分钟后)。

师: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师:好,下课!

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

《乡愁》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3)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d、这首诗如果去掉第四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教师总结该诗的构思特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的绘画美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是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诗歌的建筑美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v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诗歌的音乐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v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四、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乡愁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透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完美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以前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述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能够直视海峡,能够眺望香港,能够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最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__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此刻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之后此刻。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述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能够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之后,“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久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此刻,“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此刻,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用心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2、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十分好。

2、朗读还能够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3、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

乡愁语文教学教案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