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想(实用15篇)

时间:2023-12-06 19:50:55 作者:琉璃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思想内涵,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如果还不清楚读后感应该如何写作,可以阅读以下几篇范文来获取一些灵感。希望对大家的读后感写作有所帮助。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活下去”,无论身处和平年代,战乱年代,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才能活下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使命。

压垮年轻人的,不是无法承受的生活压力和磨难,是无意义。找不到磨难和痛苦的意义,磨难只是磨难,痛苦只是痛苦,人间如此不值得,何不选择结束?医院的老人,要么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要么承受着年迈无法自理的屈辱,支撑他们坚韧活着的东西,一定是他的信念,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然而,在深度痛苦中游荡时,设想最糟糕结果时,我依旧找到了乐观的理由,我相信不管是我还是孩子,我们失去的,都会获得其他的馈赠,比如更坚强的性格,更睿智的大脑,更灵性的灵魂,或者其他。我相信我们所经历得磨难会有意义。我原谅了我的过去,我原谅了曾憎恨的人,我感受到了宽容、平静的力量。

厄运和磨难,本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们寻找生命意义的机会。有人在磨难中升华,也有人在磨难中沉沦。伟大的精神,才配得上经历的苦难。

品读《活出生命的意义》个人读后感范文

比如:

1、集中营的人群,普遍的价值满足感和欲望需求,降低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最底层:面包以及香烟,就能给他们带来如同“天堂”般的短暂快感——因为生理饥渴的驱使,大脑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机能上,如同电脑内存不足时的降频,人类降阶返回到动物层级。

本书后半部分,讲述“意义疗法”。

作者是集中营的少数幸存者,并且是更极少数的始终保持“高贵人性“的集中营生存者。通过回溯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者认识到“赋予生命意义”——对妻子的爱和渴望,以及必须完成的心理手稿——让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终在线,最终借助”命运之手”,渡过浩劫。

书中有些具体的案例,讲诉“意义疗法”是如何运作于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觉:

1、和《秘密》中的愿景模式的构造有相似之处?

2、和日本“森田疗法”结合起来应用会更好?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感觉是这是一本话题沉重的书,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经历过生与死的折磨,肯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否则写不出这么沉重的书,伴随着书的序言,我对全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书中描述的一战期间集中营内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强烈震撼了我的内心。弗兰克尔是犹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1942年,他被纳粹关押到曾被称作“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毒气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长的囚狱生涯中,遭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获自由后,仅用了9天就完成了这本书,真的震撼到了我。书中描写的场景光是今天想想,内心就久久不能平静。

集中营内的非人生活,将囚犯从活生生的人,变为一个个号码,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以外,丧失了所有一切。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集中营曾有退行到禽兽一样的行为,但依旧有人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闪耀人性的光辉。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责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他自己本来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留了下来,在集中营里,他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撑他活了下来,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俱地经历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弗兰克尔以其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竞事业的责任,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谓的困难和失败,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找寻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很认真的读书,因为觉得生活的很虚无,毫无意义,希望在书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看到推荐里有写到这本书可以帮助那些迷茫的人,于是就买了一本,用了三天总算把它读完啦。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不会读书,总之是没有从这本书里得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本好书,它一语中的的指出了现在人感觉生活毫无意义的缘由——存在之虚无。

由于传统的改变,现在没有可以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于是就没有了方向,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要怎样做,工作了一周之后,周末的无所事事,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要摆脱这种虚无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生命的意义。

而找到生命的意义的方式是给自己一个目标,然后努力达成吗?弗兰克尔认为显然不是,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命的动力,人类存在之本质是负责任。生命的意义没办法用一句话概括,也没有所谓的葵花宝典,它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而不同,就像下棋,你没办法说那一步是好的,在没开始之前可以说没有一步是好的,又像作者那样,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在毫无人性的条件下,下一刻都不知道自己将身在何处,是否还会活着,没有计划,没有方向和目标,可是弗兰克尔还是努力的活了下来,支撑他的就是他的责任:自己的家人和未竟的事业。

弗兰克尔说发现生命的意义可以用三种方式: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就是成就或者成功。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就是要爱莫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对于第一种应该很好理解,因为这是普遍所认同的生命的意义:取得的成功,不管是从财富上还是从名誉地位上。对于第二种完全是从个体角度来看,也许就因为有某个人的爱或者是爱着莫个人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第三种并不是鼓吹大家要找苦难去承受,那样叫自虐,相反而应该自动的创造条件远离苦难,只是很多时候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在面对困难时应该采取的为积极的态度,即悲剧的乐观主义,在苦难面前升华自己。

现在有太多人将自己生命的意义全然归结为第一种,而取得自己预期效果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人取得了在外人眼里的成功,还是会有莫名的空虚与烦躁不安。

1、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成为什么——在天赋和环境的限定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

2、自由是人的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的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3、人最终决定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4、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5、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品读《活出生命的意义》个人读后感范文

二是经历苦难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比如作者从集中营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义,就像跑步(当然这不能叫做苦难)当你呼吸急促、口干舌燥、双腿发酸时,脑袋里其实想的只有怎么坚持下去,怎样提高1秒的速度,怎样多100米,不断的坚持突破,你会发现大汗淋漓后的舒畅,突然发现原来跑步如此的快乐,慢慢的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喔,这就是跑步的意义,大概可能弗兰克尔就是这样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对于各类痛苦和不适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来越舒适的条件让更多的人忘记了苦难的模样,生命的意义也就只停留在的欲望的满足。so,活着的意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早有耳闻,却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直到加入了爱的读书会,有幸获得豆豆老师的赠予,才得以一读。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营的经历”,即作者在集中营中自传式的记录;第二部分“意义疗法概观”是理论性文字。

本书的第一部分,让我很受震撼,不是因为对集中营生活的描述得有多么不堪,恰恰相反的是作者以一种科学家的冷静来观察和总结,在那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能以如此平和的心态思考生命的意义,而不是轻易放弃生命或形同朽木,着实令人由衷的敬佩。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一位性格坚韧,头脑冷静的伟人。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活生命的意义》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并入选香港大学必读50本图书。如果你正虚无度日,热情渐消,茫然于生命的意义,那么,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不能畅所欲言,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这种处境中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回忆爱人的形象获得满足。我生平第一次理解这句话“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一种忍受痛苦的方式:回忆爱人的形象。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另一半,处于绝境时只有思念才能熬得过去。因为怀有对另一半的思念和希望,才有了动力,所受的苦难才有意义。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即使被关在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环境是压抑的,身体是不自由的,绝大多数人的精神和肉体都是痛苦的,但是作者却悟出了心灵的自由是谁也无法夺走的自由。他告诉我们,虽然不能避免痛苦,但是我们依然能够选择面对痛苦的态度。

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作者提出将苦难、厄运和死亡看成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它们。

也许当下我们并不能明白这些苦难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甚至到死都不能。但是当你知道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它就有意义了。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第一种是比较普通的,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能给他人带去所需。我们可以说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第二种不是通过工作,可能压根儿就不喜欢这个工作。那么通过体验某种事,比如去爱某个人,也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三种就比较难了,这也是作者所经历过的——忍受苦难。在苦难中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也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好吧,我的英文发音。还是挺挫的一个题目。试了几遍都没有对。只有手打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挺喜欢屏幕上的这句。我就不说了,就会说的出不来。因为我现在用的是语音识别文字的一个软件来说的。你就说,我在说它自动识别出文字。所以就不献丑了。记住这句话。

作者弗兰克。有一句话很出名。人可以失去,或者说会失去所有的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不会被剥夺。那就是他在任何情况下。选择用什么态度和方式,过好这一生。

哇,这句话看出来有点鸡汤的味道。说到这里,我想起来,去年听过的,关于吉他的定义。鸡汤真正的心理学之间的区别。他在这里说一下。第一。提前告诉我吗?不管你现在情况有多糟糕。只要你愿意做个好人。一切都会变好的。第二。就算你不努力也没关系。因为世界上所有的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这就点出了机上的一个内涵就是他要求我们关注自己,而不必关注外在条件。我们关注我们现有的,享受,我们现有的,而不必去追求那些,我们没有的。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说法,接纳自己和接受自己的一个说法。接纳自己,你就说我们接受现在自己的不完美。放平自己的心态,然后积极的去。努力改变自己,而接受自己就是。满足于现在的状态。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一生。我想心灵鸡汤。就是后一种作用。有时候确实能够抚平我们的一些。悲伤或者是无奈,愤怒。但是他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起到什么积极的指导作用。他并没有能够具体的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方式是什么?或者说他并没有陪你一些启示。好的,有点跑题了,还接着说说本书吧。

这本书被美国图书馆评为。十大影响力,书籍自由。嗯,也可以说他开创了一个新学的。一个分支。在他之前有佛洛伊德的潜意识。比如说快乐疗法,还有他的徒弟的叫什么名字忘了的个人疗法。关注个体自身疗法。第三个就是弗兰科的意义疗法。具体内容就不说了,反正我也是听得云里雾里。这本书前一段。前一部分说的是。作者在二战里,二战集中营一些的一些经历。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个方面。他刚到的时候有一位,嗯,间距时间比较久的囚犯告诉他,在这里你要想活的时间长就必须让自己看了,看起来就像用。怎么才能有些用呢。首先就是看着健康能干活。如果。条件允许你就要刮胡子,保持面部红润,哪怕弄个刀片玻璃或者什么能用的。还有就是保持姿态的端正,挺直。让人看着比较精神。

第二就是在里面每一个人都回到,不管在外在被抓之前是什么样的,在里面,每个人都回到了一个起点,一个原始的区别。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能拥有的。又是面对这种困难时候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每一个人的存在只是一个数字编号。我们能够做的,也就是不让我们的名字,或者说编号出现。记录本上。

每次选择或者没事,结果都是我们主动选择。并不是别人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我们的命运还是由我们决定的。我们要承认,每次接我都是我们自己建议。时间做决定。我的命也就一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读过一本书,或者这本书吧。情绪为什么被他人左右?里面讲到。人在面对一个既定事实,a的时候有一个反应过程b,根据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反应。所做出的决定c,从而决定了我们现有的一个处境。我们能够做的。既然我们不能控制已经发生的事,黑,那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嗯,这是改善我们面对既定事实a的态度b,从而引导我们作出决定和行动的心。这事说起来很容易。在这里怎么样改变西真是一个,我感觉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我们要把这个过程慢慢的变成一个潜意识,或者是内化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也许在这里听过以后,过两天会忘了。所以只是想到以后运用。跟着队伍,只有运用了。我在反馈,再发。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最大的感触就是。突然想起来,嗯,在我十八九岁的时候。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就会感觉迷茫。现在不会了。起码我感觉自己面前得云里雾里中,能够看到一些缘分。知道。脚下的`路应该怎么走了。

那最后我来说一下题目。还是说不出来。就懒得打了。在心里默念一遍。有时候我们拖原因,或者是没有勇气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赋予它意义。这个意义。彼此越大。要超越自己内心的一些局限,你才能够行动。这就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也许我们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同样也问过自己。我有时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尤其在最痛苦的时候,感觉一切都似乎和我没多大关系。现实的残酷,理想的美好,反差之大让人难以承受。

当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曾经看过的一部影片映入眼前《穿着条纹睡觉的男孩》。德国对犹太人的残害,让自己为他们这样的行为而感到愤恨。

然而,其中也不乏有意志坚定的人。维克多?弗兰克尔就是其中一个。他写的这本书激励了很多人,也可以说救了很多人。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不断地赋予,人只有活着才能拥有更多更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应该对生活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加法运算,而不是总在做减法算式。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成功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决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努力和坚持,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做一个始终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并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能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积极的工作,可能他感觉不到自己的意义所在,但他的意义确实存在,社会的美好是由各个层面的劳动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那只是一种感觉,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为社会贡献了一点力量。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叫《生命的意义》,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受益匪浅。“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斗争。”这是一段多么感人的话语,这是一段多么豪迈的壮语!这段话语成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学习的座右铭。

是呀,生命对我们世界上所有的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要让这有限的生命中,不应该让这大好年华虚度,应该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过得很有意义,让生命在飞速的光阴中活出了价值,活出了精彩,活出了固有的尊严!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回顾中国近代史,倒是在经历抗日战争的时候,“意义”经常被强调。那个年代,生而为中国人的意义,就是保家卫国。抗战结束,内战爆发,水深火热之中的“意义”是解放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处在亟需解决温饱再奔向小康的阶段,所谓“意义”都是很实际的事,似乎大家摆脱赤贫以后,“意义”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说起“生命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作为伴侣的意义,也可能在说作为员工或者领导的意义。人,可以通过自己工作找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中国,大多人是需要退休的,这就阻断了多数人通过工作的途径实现自身一生意义的道路。

另一层现实是,自小没有经过职业启蒙的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能在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呢?印象里,关于工作,接受的教育都是在要求我干一行爱一行,也许用成熟的眼光看待工作,工作都是一样的,但是人是可以主动调节的,这个时候大概总要搬出那套“想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理论,来证明工作和工作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这个理论乍看之下无法反驳,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感受。嗯,我想,也许这也是许多人并不能从工作当中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原因吧。

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抑或为人伴侣,属于书中所述第二条实现意义的方式,人类生来就要寻找爱,通过爱与被爱看见“意义”。但是人生不总是快乐美好,就像书中写道: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也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一种方式。随后作者又解释道,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而是,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生命永不重复,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对于苦难的看法与感受也是不同的,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这本书的作者在纳粹时期,全家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妻子均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促使他开创出了意义疗法。作者所受的苦难就是不可避免的苦难,在我想来,现代的普通人是幸运的,至少不必要遭遇这种苦难,或者抗战时期的苦难。

我们普通人的苦难,或许最多的还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坎坷,除此之外,算的上苦与难的大概就是生离死别吧。杜甫有句诗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大意是,只是因为死亡而离别的话只需要吞声哭泣就好了,因为死亡无法挽回,可是知道对方活着还要分别,那必然非常悲伤。交通科技发达的现代,距离造成的分别已经不需要像古代那般生别常恻恻了,死别,应该算是不可避免的苦难之一了。我们的启蒙教育习惯,是没有死亡教育的,而且,中国人都比较忌讳死这个字眼。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大概是在我小学的时候,那年我的外曾祖母去世,只记得那天还需要上学,早上醒来妈妈没在身边,爸爸告诉我妈妈没在是因为外曾祖母去世了,我只是想到,妈妈会因为这个哭的很伤心,所以我也哭了。之后再对死亡有印象,已是初中,那年曾祖母去世,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爸爸在床边面对着窗户坐了一天或者更久,坚挺的背影透露出来的却是忧愁与无奈。那时候还不能理解“死亡”这个字眼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理解永远回不来的永远到底有多远。

不记得在哪看到过一个故事,中国人很忌讳谈论生病跟死亡,尤其是与临终之人。一个人的父亲得了很严重的癌症,检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全家就决定瞒着这位老父亲,怕给病人增添额外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这位病人隐约从自己亲人的态度中察觉出什么,每每想问清楚,却总也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家人总是告诉他就是小毛病不要想太多,过阵子就好了,病人就在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一天天衰竭,直到病情突然恶化而离世。也许,隐瞒真相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隐瞒真相也让临终之人失去了面对死亡的缓冲时间,也失去了实现遗愿的唯一机会。生老病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那对待死亡,可能也只有好好告别。

若死别即苦难,那又怎样从这份苦难中找到意义呢。或许是警醒活着的人一辈子不长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或许是提醒我们生活平淡但是不要忽略了平淡中的那一抹美好,又或许是在教会我们好好告别,不留遗憾。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在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愿每一个追寻意义的人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生活中,我是个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常喜欢看一些动作片,那时我们叫武打片,当然大部分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坏人死为结局,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圆满结局。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些我不是在为正义的圆满而庆幸,而是在为死了的人难过,为他们见不到明天太阳而怜惜,让我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阳与我无关。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来越老,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呢?与可能性相比,我有过去的现实,不仅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被爱者的爱,而且还有勇敢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而心理学家往往思考得更透彻。然而,心理学家们的.观点往往有自身经历的影子。譬如弗洛伊德宣扬生活是为了简单的祈求快乐,阿德勒则教导自立自强,争权夺利。经历了集中营的弗兰克尔则说,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弗兰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客服困难的勇气。

人的一生可能会有很多的境遇,也有一些不可控的力量会夺走你许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这种不断的自主选择,决定了你的一生。给我印象深的有几点。一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成功,并不是作者所预料到的。他仅仅花了九天时间撰写这本书,包括他的自传部分(集中营的经历)和理论部分(存在主义分析治疗)。起初他坚持匿名出版,并没有期望它会给作者带来文学方面的声誉。然而在众多著作中恰恰是这本书带给他巨大的成功。

所以弗兰克尔告诫他的学生:“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的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是为他人奉献的副产品。”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二是在集中营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他开始用专业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自己以及其他的“囚徒”,从而发现在人的身体和思想受到压迫而处于原始状态的情况下,人还是可以深化自己的精神生活,从而提高生存能力。进入集中营的“囚徒”们的第一阶段是痛苦得想自杀,然而过几天后就不再惧怕死亡。第二阶段是冷漠,对眼前的一切不再惊讶,向更原始的精神生活倒退,保证基本生活和谋求生路就是努力的最终目的,与此无关的事情都可以被忽略。

然而,丰富的精神生活,譬如宗教,爱,艺术,幽默,都能让人暂时漠视痛苦。(需要培养一点幽默感了…)最重要的,虽然人不可避免的受致于环境,但在任何环境下,人都有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三是书中不止一次出现尼采的名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追寻生命的意义,可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让人着眼于未来,并专注于此,这就是救赎之道。生命的意义不是某个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具体的。它构成每个人独特的命运,在不同时刻采取正确的应对,而不是随波逐流。有时候需要深思熟虑,但有时候也许顺其自然是正道。四是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担心的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是仅仅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前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或者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把人的存在往上提高了一个档次,人不是为了自身的欲望或者适应性而活,而是更主动的去寻找存在的意义。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突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去爱,去克服困难,去奉献和负责任。五是意义疗法在改变自己行为方式的独特性:“要像在经历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经获得重生,再不要像过去那样,一定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首先,它要求你设想现在就是过去;其次,过去能够被改变和修补。在我看来,这几句话对我的帮助最大。它让我回溯自己过去犯的错误,设身处地来到过去的情境,对比过去和现在,惊讶地发现,过去和现在好像没有差别,所以很难改变。只有当你回溯过去,明确找出自己的错误,代入到现在遇到的相似的问题中,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六是书中强调人要担负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是想强调生命的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人的社会性决定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弗兰克尔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即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重生的经历让他给出自己的忠告:“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一样,错误的行事与生活。”这不仅是因为生命短暂且只有一次,更让人随时反省,改变然后重生。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田雅青女士翻译的《生命的意义》后,我深受教育。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像深刻:“思想是生命的再生,思想腐朽的人就会成为行尸走肉。”这句话的含义很深,但我似乎还是懂得了一些。

以前,我认为思想和生命是共存亡的。生命结束了,思想便会随着消失。看完这本书后,我懂得了生命是有限的,而健康的思想却是令人回味的。例如,雷锋叔叔,虽然他已经牺牲多年了,但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在人们心中闪烁着金子般灿烂的光芒,永远不会熄灭。

我奶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上帝造了三个人。他问这三个人同样的问题:“到了人间,你该怎样渡过你的一生?”

第一个想了想,回答:“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第二个想了想,回答:“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第三个想了想,回答:“我既要利用生命去创造,又要利用生命去享受。”

这三个人来到了人间。

第一个人表现出不平常的奉献精神和拯救力量,他对自己帮助过的人,毫无所求。他为执着的信念而奋斗。当他离开人间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至今他还被人们深深怀念着。

第二个人表现出不平常的占有欲和破坏欲。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无恶不做。当正义之剑将他驱出人间的时候,他得到的是人们的鄙视和唾骂。他至今被人们深深地痛恨着。

第三个人没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现。他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了这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忙忙碌碌,起早摸黑地工作,日子还算过得充实。后来,他离开了人间,没有几个人记得他,再后来,就没有人知道他曾经给人们做过些什么。

我认为第一个人最懂得生命的意义,他具有生命最伟大的思想——无私奉献。生命给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他给予生命一个伟大的意义!他的事迹会被人们所传颂,他的思想值得人们学习,他的精神会在人们心中播下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一棵不朽的参天大树!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弗兰克尔医生是从“追求意义”、“存在之挫折”、“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等概念,层层衔接,渐次引申介绍“意义疗法”。我想直接从“生命之意义”篇章中向大家展示弗兰克尔的魅力。

这本书名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从一开始,我就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我想大家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但是,直到132页,大约读到这本书的60%的样子时,他才正面解读这个问题。

原文是这样翻译的:我觉得没有哪个医生能够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同。

这个看是“玄虚”的说词,第一遍看时因没有明确的回答有些失望,第二遍看时因为客观的表述感到作者的真实,第三遍看时才朦胧的感受到人生哲学的力量——问题的答案就是问者的回答。弗兰克尔正是通过“让人自己回答生命的提问而给自己的生命赋以意义”,并发展形成最后的“意义疗法”。当然,他自己也是这么回答自己的。特别是在集中营的岁月中,二十八分之一的生存机会面前,他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并最终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所以,当你觉得人生昏暗、前途迷茫、处境艰难时,没有必要从各味“鸡汤”中找自己的方向,更应该清醒的思考如何回答“生命对你的提问”,你的回答就是你的“生命之意义”。

顺便说一句,弗兰克尔16岁时就提出这个影响他一生的信念,也是他个人生活和专业研究的基石。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给我的感触是很深刻的!光看题目,很容易以为这本书是一本心灵鸡汤。这本书并不厚,讲述了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生活。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儿医师。一个20世纪的奇迹。精神分析第三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以意义疗法为核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使命。弗兰克儿医师从奥斯威辛集中营人间炼狱归来。写下了这本书,成为畅销书。

弗兰克儿医师以平淡的语气描述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描述死亡与毒气。描述人在极限环境下的苦难,以及从苦难里如何借着意义地寻找,将自己超拔岀来,去重新爱人。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弗兰克儿医师能够撑过这几年的地狱生活。除了他超强的意志力。是爱让他活了下来。

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金球有20多种译本,是一部畅销名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