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战火中的中国娃娃(模板12篇)

时间:2023-12-08 07:51:43 作者:笔尘

阅读优秀作文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这些范文选取的是各个领域的杰出作品,内容涵盖了社会热点、人生感悟、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灵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战火中的孩子作文

语文书上的一张照片,深深的触动着我的心:

小男孩一家打算去乡下看望病重的奶奶,刚进火车站;爸爸就去人山人海的购票处买票。刚买着火车票;突然天上出现了几个黑点,原来是日本人轰炸上海火车站的飞机。小男孩一家赶紧逃命。几秒后,几个炸弹从天而降;有许多人都被炸死了,小男孩的爸爸就是其中一个。妈妈带着小男孩继续逃命,妈妈把小男孩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就不幸去世。过了一会,"轰隆隆"的声音消失了。小男孩全身都是血迹,顿时被前的景象吓哭了:本来人山人海的火车站变成了尸横遍野,房屋被炸成废墟。血流成河。男孩无助、稚嫩的声音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声音盖过了求救声和恐慌声,还好被好心的记者阿姨看到了,把小男孩送进了福利院。小男孩渐渐长大;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永远忘不了这些可恶的日本人。

战争是不好的,为了让母亲不失去了儿子,为了让妻子不失去丈夫,为了让孩子不失去父亲。请停止战争。

战火中的中国娃娃作文战火中的画

1937年8月28日下午,天空黑沉沉的,配合着马上将爆发的战争一样的悲伤,一样的可怕。因为上海的火车南站人数众多,人山人海,人们根本没有发现一小队全副武装的日本鬼子正朝上海火车南站的入口慢慢地逼近,就像是一只只凶恶的巨鹰正巡视着一群无助的小鸡。一名指挥官模样的日本鬼子拿起手中的`冲锋枪对着无辜的人民一阵扫射,检票口处的叔叔阿姨们顿时倒在了血泊中,一些胆小的小孩们吓得差点尿裤子,一些胆大的小孩就向四周跑开了。突然,几架战斗机飞来,扔下几颗炸弹,然后就响彻云霄,向蓝天飞去,顿时,全场变成了一片一望无尽的废墟。

但炸弹并没有炸死这位幼小的男婴,他非常幸运,但同时非常的悲伤,因为这个小男婴正处在失去父亲和母亲的悲哀世界中。原来,当炸弹落下来的时候,男婴儿的爸爸和妈妈把小男婴儿包住,为男婴儿提供了一个避难场所,紧接着就听见巨大的一个“砰”。整个上海火车南站立马变成了一废墟,小男婴儿的爸爸和妈妈一下子也成了灰,他的爸爸跟妈妈为了保护他,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母爱和父爱真是太伟大了,他爸爸妈妈的死是光荣的。

其实母爱和父爱这两种最温情的爱早就悄悄地跟着我们,直到他们死去。

看了这篇作文,大家都应该清楚了战争的可怕,也清楚了母爱和父爱的伟大,让今天变成战争的末日,让明天成为爱心和孝心的世界吧!

战火中的孩子作文

1937年8月28日的那一天,日本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原本人山人海的火车南站,倾刻间,天桥被毁,房子也被炸了半边天,铁轨也炸断了,变成了一废墟。多少生命被那无情的炮弹夺去,多少无辜的人葬身于废墟之中,多少婴儿、孩子因为敌人的炮弹无家可归,成为孤儿,残疾人……现在,就让穿越时空隧道,来看一下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那场惨无人道的战争吧!这一天,上海火车南站人山人海,人们摩肩接踵,都是来逃难的。人群中,有妇女,有婴儿,有老人,有青年……拥挤不堪。就在这时,敌军的飞机飞到了人群的上空,扔下了一颗又一颗无情的炮弹。“轰一轰一轰”频频发射的炮弹,响彻云霄,打破了天空本应该拥有的宁静。原本人山人海的上海南站,立刻变成了一片废墟,死的死,伤的伤。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哭泣声连成一片,惨不忍睹。在火车中,一位母亲紧紧的抱着自己的孩子,把他搂在怀中,父亲在另一边掩护着他们。又一颗炮弹掉了下来,在火车里爆炸了……妈妈的身躯被炸得血肉模糊,满身是血的孩子穿着已经被炸得破烂不堪的衣服从废墟中爬了出来,哭丧着脸叫:“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呀?快出来,我好害怕。”可是,这次妈妈没有从废墟中爬出来,抱起他,关爱他,爸爸也没有从角落中走出来抚摸他,安慰他,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望着眼那一片空荡荡的废墟号啕大哭,眼睛都哭肿了。

几分钟前,孩子手中还抱着爸爸亲手给他做的狗狗玩具,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呢!几分钟后,那些充满罪恶感的炮弹催毁了这美好的一切。是战争,战争让孩子成为战火中侥幸活下来的人,战争让孩子失去了爸爸妈妈,成为孤儿,战争让中国人丧失生命,战争让人们无家可归,战争让一个个惨无人道的悲剧重现……战争!是战争!都是战争!

现在,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儿子不再失去父亲,为了让“各平之花”永驻人间,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21世纪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我向全世界宣告:和平!和平!和平!我们盼和平,世界需要和平!

战火中的孩子作文

在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火车站之前,人们无比幸福、快乐的生活着。但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火车站之后,让每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

在一片废墟中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大约七八个月的孩子,他正嚎啕大哭,这哭声中包含了痛苦与伤心,大概他的父母被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给炸死了,他的周围血流成河,散发出尸体腐烂的臭味,日本侵略者的飞机飞走了以后,有一群志愿者恰巧经过,看见了这个孩子,便收养了他。

七年以后,这个孩子已经七岁了。一次,他遇见了一群日本鬼子,一共有200多人,一位女鬼子军官温柔的说:“孩子,你们这有解放军吗、”孩子说:“有啊,你们要干什么?”女鬼子军官说:“你知道到在哪吗?”孩子说:“知道啊,你让我带你们去?”女鬼子军官说“是。”孩子灵机一动,想:如果把他们带到地雷区,他们就必死无疑了。

途中,孩子穿穿梭梭,穿过草地,越过小溪,过了几分钟,就快到地雷区了。孩子想:马上就到地雷区了,哈哈,你们就快到老家去了,我的想个办法逃走。过了一会儿,孩子假装迈空,故意掉进河里,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然后又假装掉到水里。鬼子继续前进,一个鬼子踩到了地雷,顿时,山崩地裂的爆炸声好像全世界都听到了,接着又响起了枪声。

等孩子上岸以后,战斗已经结束了。

战火中的孩子作文

在我的语文课本的第七十九页上有这样一幅惨不忍睹的照片,它讲述了1973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了一位孩子失去父母后的悲惨情景。这是日本人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血债。

候车室里,一群群人都想离开这硝烟滚滚的上海。可是,他们并没有预料到要大难临头,车站的播音员在广播里惊慌地叫着:“敌机来了,请大家赶快逃出火车站!”此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正在轰炸火车站,接着又扔下了几颗炸弹。人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个个惊慌失措,扔下行礼,撒腿就跑。他们逃的逃,跑的跑,哭的哭,喊的喊,呻吟声,叫喊声,乱成了一团。整个火车站硝烟滚滚,血肉横飞,有个叫李痛战的小男孩,就是身旁的一颗炸弹爆炸时,他妈妈用力把他推出了十米开外,才幸免被炸弹炸死,这位三四岁的小男孩不见了妈妈,他坐在地上,哭喊着妈妈,哭着,哭着,小男孩听到旁边的废墟里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他知道那个叫他的人肯定是他的妈妈,于是小痛战闻着血腥味,朝着那个发出声音的方向爬去,他拔开碎瓦。手、脚被碎片划破了一条条血口子,可他全然不顾。当他找到妈妈时,妈妈已经断气了。他拼命地摇着妈妈的尸体,大声的哭喊着:“妈妈,妈妈……”

这时候,来了一位好心的记者,他把可怜的李痛战抱走了,并告诉他,你一定要记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笔血债,我们一定要还!

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再不能让照片中的情景在人间发生。

战火中的中国娃娃作文

上海的市民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大家都纷纷要逃离这个死神即将降临的城市

敌机飞走了,那个婴儿凄惨的哭声打破了沉静。他明白,妈妈已经离他而去,他只能用哭声表达他的痛苦,表达他对妈妈的爱,表达他对日本侵略者和。

1931年8月28日下午有一对夫妻带着他们的孩子----多多到了上海唯一通往外界的出口上海火车站南站,准备逃往香港,因为香港是英国租界地,他们认为日军不会侵那里,可以避避难。

于是,多多的爸爸好不容易买了两张票,同多多来到了火车轨道旁边,多多一看惊呆了,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快看,这里好多人呀'原来,车站里人山人海,许多人都是逃命的。

“呜---呜----”火车来了,火车刚一停好,人们就一窝蜂地爬进火车,推推撒撒,人们恨不得马上跑入火车,多多和他的爸爸妈妈刚准备进入火车,就听见了的响声,抬头一看,天上有几个小黑点,几十秒后,只见那几个小黑点越来越大,离地面越来越近,“啊!是飞机!是飞机!大家赶快跑呀!”此时,场景混乱,“哎呀!不好”敌人投下了几枚炸弹。“轰隆隆”炸开了,在这一瞬间,地面上横七竖八的摆了多尸体。有的残缺不全,有的断臂残肢。铁桥东倒西歪,轨道上一片废墟。突然一个小脑袋露出来是多多,只见他左右望了望,爬起来去找妈妈,多多没有找到妈妈,自己也受了伤,就坐到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妈妈,你在哪里?我饿了,你做饭给我吃,妈妈我胳膊也很痛······”

战火中的无依草作文

我上次在语文书上看见一张几十年前的照片,这张照片真实的记录了1937年8月28日在上海南站被日本侵略者轰炸的真实情景。

当时南站热闹繁华,光光一家人本来要离开上海的,可是,日本侵略者驾着飞机从天上扔下几枚导弹,在这一瞬间,南站马上变成了废墟,周围被炸毁的房屋,断裂的天桥,美丽的南站就这样被毁了。

这时,周围的人都躺在地上,不知从哪里传来一阵哭声,原来是光光的哭声,他的`父母在哪里呢?原来他的父母为了保护光光都双双毙命了。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位记者,记者抱起孩子,说:可怜的孩子,我带你走吧。就这样,记者带着孩子离开了。光光长大了,记者把他的生世告诉了他。

后来,他参加游击队打鬼子,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把鬼子赶出了中国。

四年级:刘荣金。

文档为doc格式。

战火中的孩子

1937828。

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

一个可怜的孩子坐在废墟中,伤心的大哭起来。他的眼神是多么的恐慌,多么的无助,多么的孤独。他身边的繁华在一刹那间就变成了废墟。那是因为日本的侵略者驾驶者他们的轰炸机放射出成千上万的炸弹,那些炸弹炸死炸伤了火车站上的所有的人。为什么小男孩坐在火车站的铁轨旁呢?因为就在他的父母要带她回家的时候,炸弹从天而降。天桥、铁路、候车室、车厢都立刻化成了一片废墟,眼前到处是尸体和伤者的哭喊声。小男孩的父母就在这场战火中牺牲了。没有了疼爱她的爸爸妈妈,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温暖的家庭。只剩下孤苦伶仃的他。孤独、无助缠绕着他,他只有用哭泣表达自己的悲伤。

我不禁要问:侵略者啊,你们也是父母养大的,你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您们怎么忍心让孩子失去父母?让妻子失去丈夫?让母亲是去孩子?松开你们的握着炸弹的手吧!还给我们一个和平的世界!

作者: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白音塔拉农场中心校四年二班。

付依琳。

指导教师:张楠。

战火中的经典文学作品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文学担负起唤起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使命,文学界掀起了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文学浪潮。一部部文学作品、一份份文艺刊物、一个个文艺团体……在战火中诞生。大时代的炼火里,这些拿笔的“战士”从来不曾缺席。文学,从未脱离时代。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趁势而入,在东北大地上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奴役。一批青年作家被迫流亡关内,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激愤,写下了一部部反映故乡被异族蹂躏,民众进行不屈反抗的文学作品,他们就是现代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东北作家群”。

李辉英的《万宝山》是第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于1933年出版,成为东北抗战文学的先声。作品真实反映了震惊中外的“万宝山事件”,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和侵略野心,热情讴歌了东北人民的反侵略反压迫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骆宾基发表了个人第一部长篇小说《边陲线上》,以热血青年刘强投奔抗日救国军,经过曲折的斗争,最终使濒临瓦解的抗日武装重获生机的故事,歌颂了东北人民的斗争精神,启示中国青年要像刘强那样与民众结为一体,向一切内外的恶势力勇猛进击。

1933年,舒群创作了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成为他的成名作及代表作。作品通过东北沦陷区三个不同国籍孩子悲欢离合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民族矛盾,给被压迫人民指出了斗争方向。

1935年,萧红在上海出版了《生死场》。这部作品描写了沦陷前后东北农村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既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又大胆反映了人民的诉求,其中,“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更是呼喊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

同年,萧军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描写出东北抗日游击队在战争血火中的成长,充满英雄主义气息。

端木蕻良于1932年参加塞外“学生军”抗日,后转入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短篇小说集《憎恨》出版,著名短篇《鴜鹭湖的忧郁》《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收入其中,作品以最无力的声音、最柔弱的形象表达强有力的憎恨。

还有白朗的短篇小说《伊瓦鲁河畔》、罗烽的小说《第七个坑》、马加的小说《登基前后》等,都反映了东北人民在侵略者统治下的悲惨生活,以及人民坚贞不屈的反抗。

小说之外,诗歌也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闪光点。金剑啸的《兴安岭的风雪》以诗歌形式讲述了一个抗日联军连队在风雪弥漫的兴安岭上和日寇浴血奋战的真实故事。这是第一首歌颂东北抗联的叙事长诗。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卢沟桥的枪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作家的爱国热情。作家们纷纷行动起来,一系列以卢沟桥为题材的作品诞生。

由中国剧作者协会会员集体创作的《保卫卢沟桥》,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宣传鼓动剧,1937年8月7日起在上海南市蓬莱大戏院首演,引起轰动,拉开了抗战戏剧的序幕。

田汉于“八一三”前夜创作的《卢沟桥》,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并塑造了团长等多个人物形象。该剧在“八一三”前,由南京报人慰劳抗战将士公演会首演于南京,立刻引起轰动。

在民族危亡、全民抗战之际,文艺界自发结成了各种抗战文艺团体,创办各类抗战文艺刊物,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事业中。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选出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田汉、丁玲、老舍、巴金、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等四十五人为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

口号。

并曾多次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访问慰劳各地战场。除此之外“文协”组织编写了数十种通俗读物和《抗战小丛书》;大力倡导通俗文艺;举办多次学术座谈会就诗歌如何为抗战服务以及有关创作的问题做了探讨……“文协”始终是文艺界团结抗日的旗帜。

《抗战文艺》为“文协”会刊。自1938年5月4日创办,至1946年5月终刊,是贯通抗日战争时期的唯一文艺刊物,对开展抗日文艺活动、培养青年作家等都发挥了作用。

此外,还有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9月11日,胡风编辑的文学周刊《七月》;创刊于1938年4月16日,茅盾主编的兼顾创作、评论、翻译的大型文艺综合性刊物《文艺阵地》……这些文艺界人士主办的报刊,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很大作用。

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战争中进行的规模较大、战斗较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中国”的计划。围绕淞沪会战,出现了一系列反映淞沪抗战、歌颂军民抗日热情的作品。

1937年8月23日,在经历卢沟桥事变与淞沪会战“十天的恶战”之后,茅盾满怀悲愤写下《炮火的洗礼》,宣称“古老的伟大的中华民族,需要在炮火里洗一个澡!”“在炮火的洗礼中,中国民族就更生了!”

参加了淞沪会战的阿垅,创作了多篇反映淞沪抗战的报告文学和小说作品,均刊于《七月》,后结集为《第一击》。

《给予者》是上海作家集体创作的反映淞沪抗战的小说,由欧阳山、草明、于逢、邵子南、丘东平讨论写作纲要,丘东平执笔。作品描写了爱国者黄伯祥从卡车司机成长为一名战士的历程。茅盾称作品写出“中国人民大众的抗战意志如何在压迫下、践踏下、侮辱下、欺骗下,沉郁而坚定地发展,终于达到‘由自己去担当’”的地步;黄伯祥为了民族和祖国,只有“给予”,而从不思“受取”。

骆宾基的报告文学集《大上海的一日》,收有《“我有右胳膊就行”》等七篇文章。《“我有右胳膊就行”》以战火纷飞的淞沪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个左臂受伤的战士,再三声言“我有右胳膊就行”,坚决要求上前线重新投入战斗,突出地表现了一个抗日士兵的爱国精神和顽强斗志。

宋之的的独幕剧集《旧关之战》,收独幕剧《黄浦江边》(又名《黄浦月》)《旧关之战》。作品系“八一三”后作者率“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赴各地流动宣传期间写成。《黄浦江边》以“八一三”抗战为背景,以一个在保卫大上海的战斗中成功地炸毁敌船的“水鬼”为主人公,热情赞颂爱国军民的抗日热情。《旧关之战》以陆军第三十八军某团的旧关争夺战为依据,表现了该团前仆后继、抗击日寇的壮烈事迹。

丘东平的报告文学《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系抗战初期报告文学名篇之一。通过“八一三”战事中一位女难民的经历,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同时,反映上海军民“用了坚强的意志和日本疯狗决斗的一幅壮丽的、美丽的画景”。女难民自述其经历,真实感人,富有强烈的鼓舞战斗的情绪。

“八一三”事变后,木刻家曹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难民收容所的管理工作,根据这段时间的见闻和体验写出了《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死神的黑影下面》等报告文学。上海沦陷以后,他又加入江南的游击队,直接从事抗日武装斗争,先后又写了《潜行草》《访江南义勇军第三路》等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发表于《七月》,1941年辑为《呼吸》出版。

还有巴金的抗战三部曲《火》,反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后,爱国青年冯文淑、刘波和朝鲜流亡青年的抗日热情和锄奸活动。作品结合抗战期间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控诉日寇的血腥暴行,赞扬了军民奋勇抗战的精神品质。

发生于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此次战役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一批以台儿庄战役为主题的作品随之产生。一些作家更亲自来到战争前线采访,根据所见所闻和采访体会写成作品。

反映台儿庄战役的作品有三幕剧《台儿庄》(王莹等集体创作,锡金等执笔,贺绿汀作曲),讲述了农民江大义等人配合王震团长率领的守军,在台儿庄坚持与日寇斗争的故事。还有赵景深的鼓词《台儿庄》、张天虚的报告文学《运河的血流》、谢冰莹等的《第五战区巡礼》等。

1938年4月5日,郭沫若写下《鲁南胜利之外因》,刊发于1938年4月7日汉口《新华日报》。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入民族出版社1938年4月出版的《血战台儿庄》一书。

1938年初,二十八岁的姚雪垠以《风雨》周刊主编和全民通讯社特约记者名义赴徐州采访,并去了安徽宿县境内于学忠将军军部,与游击队员们座谈,4月,姚雪垠在武汉写出报告文学《战地书简》,反映的即是这段经历。

1938年1月,第五战区青年军团在徐州成立,李宗仁自任团长,收容训练从北方各省流亡来的青年学生。诗人臧克家加入。1938年4月,臧克家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在台儿庄战地共采访二十多天,归来写成长篇通讯报道《津浦北线血战记》。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家们书写军民打击日寇的英雄故事,歌颂军民英勇抗战的战斗精神,作品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气息。

丁玲在延安创作了大量作品,着重塑造解放区的人物形象。他们中,有部队的领导和战士(《彭德怀速写》《秋收的一天》),有处于过渡时期的农村基层干部(《夜》《田保霖》),有刚踏进新生活的青年知识分子(《入伍》《在医院中》),有受尽磨难而坚强不屈的农村妇女(《我在霞村的时候》《新的信念》)。

1937年10月到12月,周立波来到八路军战区采访,在采访时耳闻目睹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事迹,《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和《战地。

日记。

》两个报告文学集正是在这些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写成。

1937年11月,“陕甘宁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特区文协”)成立,同年12月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边区文协”或“文协”)。“边区文协”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组织抗战文艺工作团,先后分赴晋察冀、晋东南和陇海前线等地。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后改名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不断涌入延安的作家纷纷来到“鲁艺”担任干部或教师,到延安后成长的青年作家许多都是“鲁艺”文学系毕业。曾担任“鲁艺”文学教员的沙汀,随贺龙到过晋西北和冀中抗日游击区,写下特写《随军散记》(《记贺龙》)。在“鲁艺”文学系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柯蓝,1944年发表了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初发表时名为《抗日英雄洋铁桶》)。

1938年4月,刘白羽出版了报告文学、小说集《游击中间》,作品以滹沱河一带为背景,描写游击队的抗战生活。柯仲平创作了叙事长诗《边区自卫军》,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武装抗敌锄奸的英雄史实。

1938年8月至1939年夏,卞之琳访问了太行山根据地,并随军生活了半年。他根据亲身经历和七七二团政治部副主任卢仁灿的日记创作了二十多篇。

散文。

结集为《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出版真实记录了七七二团克服重重困难英勇杀敌、迅速发展壮大的情况。

1938年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诗人被黄河的独特气势所震撼,酝酿已久的诗情爆发。返回延安后,他在1939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音乐家冼星海听后抱病创作,完成了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同年5月公演,轰动了延安。

在全民抗战的洪流中,孙犁别具匠心地选取农村妇女这一群体为小说集《荷花淀》的人物形象,用朴实的语言书写出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的历史。

1945年,马烽、西戎参加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根据会上宣扬的民兵英勇战斗事迹,写出章回体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并开始在《晋绥大众报》连载。小说歌颂了吕梁人民在强敌面前不低头的英勇抗战的精神,以康家寨的抗战折射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写照。

战火中的孩子范文

今天,我在课堂上看到了一张战争中的真实照片;看到了这张照片后,我的心情顿时气愤不己。

这张照片是1950年9月26日,在朝鲜仁川的街道上被拍摄下来的。照片上的小女孩孤独无助地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她的穿着十分朴素,留着齐耳短发,两眼无神,还光着脚丫。她身后只有几间用木头搭成的平房,看起来破旧不堪,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会坐在地上哭呢?当时,美军航空母舰上的数百架飞机升空,倾泻下数千吨炸弹。轰炸结束后,美军迅速占领了仁州港,人们纷纷逃离。大概是小女孩的父母为了保护小女孩,而被炸死。小女孩的命运如何呢?也许是被好心人收留;也许是被炸死了;也许找到了自己的姐妹……,可怜的小女孩!可恶的战争!希望战火中的孩子有一个温暖的家。全世界应该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广州市花都区骏威小学三年级:朱悦斐。

文档为doc格式。

战火中的孩子

19xx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开始了他们的屠杀——攻打上海。

这天,乌云密布,太阳不见踪影。一小队日本屠杀者手里拿着冲锋枪,腰上挂着手榴弹,向上海逼近!可上海仍是繁华平静的,城市里的人并不知道:死神到来了!

“轰!轰……”几声巨响,天空盘旋的几架战斗机,像几只恶毒的老鹰,扔下六颗导弹。“啊!哦!”尖叫声、哭声、呻吟声顿时联成一片,刚刚是繁华平静的上海一下子变得喧闹恐惧!

“呜呜呜,呜呜呜……”随着一声声悲惨的哭声和一阵阵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面呈菜色,小小的嘴巴上沾满了尘土,惊慌失措,大大的头被瘦弱的身体支撑着,显然营养不良!他正试着用哭声来寻找最后的亲人。哦,他听见了妈妈的呼唤,于是,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连滚带爬的过去!妈妈用深情目光望着小孩。小孩的手上、腿上被瓦片刮破了许多伤口正在流血,但他不管这些,拼命往前爬……在最后,差一点就可以到妈妈身边了,谁知,一颗炸弹如同死神一般不偏不倚也打中了这位母亲,带走了小孩最后的亲人。他成了一个孤儿!这朵“和平之花”的心里印下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阴影,心中充满了仇恨!并有一股强烈的渴望和平的愿望。他的哭泣,仿佛是在对苍天的倾诉!倾诉这些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要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一万倍的代价!

谁又知道这个孩子以后怎样?要么流浪街头,要么自力更生!在这里,我向正在打仗的国家呼吁:为了让母亲不再心碎,为了让儿女不再流泪,为了不让世界成为人间地狱,恳求停止战争吧!让和平之神永驻人间,为战争敲响丧钟!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

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在芭蕾舞的世界中极度唯美,充满浪漫,抒发情怀,在战争的硝烟下,中俄两国军民英勇无畏,携手并肩的誓死抗击负隅顽抗的日本军人的残酷战争的电影。电影中很巧妙的用芭蕾舞作为情感的纽带,来维系中俄两位年轻人的情感,用浪漫的舞姿去营造爱情的唯美。但最终的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的惨状,让观众从内心深处深深的感受到了何为敬畏,何为伟大的真正意义。

在中国东北边陲的一座小镇中,几千日本军人肆意横行,他们想残暴的利用毒气弹来摧毁这片白雪皑皑的黑土地。但在这座隶属于中俄边境的小镇中,在这样被战争的硝烟,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中,每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在利用着自己的方式与他们抗争,无论是心中充满责任感的中年大叔,还是不经世事的年轻女孩,又或是年幼的孩子,在他们每个人心中都对日本人充满了憎恨,都把民族大义,保家卫国放在了首位。

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中再一次为大家讲述了爱情是没有国界的这一事实,当一位普通人家的中国女孩鹅儿(曹舒慈饰演)与一位执行秘密任务的苏联侦察兵安德烈(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饰演)相遇时,从最初的鹅儿的好心帮助,到经过慢慢的疗伤过程,再到最后他们相互之间产生的暧昧情愫,都成就了这对跨国恋情。在面对日军地毯式的疯狂搜查,到想方设法为安德烈拿回可口的食物,再到对他的伤势细微的照顾以及积极的找寻药品,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这位朴实的东北女孩,她内心中的善良,她的真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也深深地打动了安德烈对鹅儿深深的爱。

在镜头的表现下,东北的这座小镇是那样的富有魅力,冬天白雪皑皑,玉树银花,春天寸草春晖,玉树琼枝,到处都散发着如同油画般的美景,在自然界的美丽的氛围中,再加之鹅儿与安德烈浪漫唯美的爱情色彩的渲染,让这部电影《战火中的芭蕾》充满了和白色相互对冲的暖色调的明媚的色彩。

其实,电影中绝不仅仅光是有美人、美景演绎的舞蹈与爱情。这部电影最深刻的主题还是战争的残酷,被称作为抗日战争发生在黑土地山的“最后一站”的这场生死战役,在影片的结尾处演绎的是那样的真实。在抗战已经全面胜利,在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后居然还有几百的日本军队不愿意面对他们已经全面战败的现实,拒不投降,让东北抗联部队以及苏联红军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剿灭了这股日军。触目惊心的场面,深深地震撼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同样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的献礼片,你完全可以感受得到这部电影与其他主旋律电影的不同,以及作为导演在电影中想表达以及融入的全部心意。这部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中俄两国的合拍片,正如电影中讲述的那样,它就是讲述在抗日战争的后期,中俄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变的战争电影,并且由有着“俄罗斯斯皮尔伯格”之称的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来出任监制。

在影片最终,大家应该可以预测到,鹅儿与安德烈的命运,也可能猜得到鹅儿会完成自己的梦想在宽阔的舞台之上,翩翩起舞《天鹅湖》的样子。不管是电影中国东北的鹅儿一家,还是从苏联远赴中国小镇的安德烈母子,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的,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的伟大代表。用一代人,一段历史,一支舞蹈,一场战役,一段情感,来铭记历史的过往,来传递着战场的残酷,也来展现了爱情与舞蹈的动人,这足以让人铭记于心。

《战火中的花蕾》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位战时儿童保育会派出的《大公报》战地女记者、国民党将门之后的千金小姐沈君怡和第五战区上尉连长、中共地下党员方鉴明,在1937年沦陷的徐州城邂逅,方鉴明从侵华日军的.枪口下救出了沈君怡,两个人一起开始了拯救孤儿并掩护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危险行动。剧中的沈君怡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与战争孤儿打成一片。在她身上处处散发着母性光环。她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母亲,除了管吃住,更要全力保护这些战地孤儿们的安全,孩子们也都亲切地唤她“沈妈妈”。由于该剧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剧中很多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因为真实,所以可信。剧中,孩子们命运多舛、经历枪林弹雨、跨越千山万水却依然乐观,努力求生,使这部电视剧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独树一帜。

剧中除了对落难孤儿的主线描写和宏大的战争场景以外,对男女主角沈君怡与方鉴明之间的感情线的描写也是该剧的亮点。方鉴明原是在徐州守城的国民党青年军官,为了护送沈君怡和孩子们冲出日军的封锁,擅自做主带领20多个兄弟出城。不想很多兄弟都牺牲在路上,他也因为违反军纪不能重回军队。身为地下党员的他听从上级的指示留在保育院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保护孩子们。两位年轻人在日常相处中、在上千公里的艰难路途中、在穿越敌军的火线中互相帮助,共同保护孩子,并且相知相爱。两人既是亲密爱人,又是革命伴侣,也是这群孩子的爸妈,这样的爱情让人感动,而他们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更是坚不可摧。最终方鉴明为国捐躯,两人永远分离,敢爱敢恨的沈君怡因为方鉴明的去世终身不嫁,其对爱情的专一和忠贞让人敬佩不已。

除了刚正不阿的方鉴明,小姐脾气的沈君怡外,《战火中的花蕾》还塑造了一个个真实、鲜活,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无赖狡诈的高自尊,纯洁透明的文香,一根筋的董家祥,调皮聪明的路遥、马力……通过他们透视了那一段独特的历史。

一段时间以来,抗日题材影视剧数量泛滥,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凸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制作出反映历史精神的抗战剧成为许多制片方考虑的问题。《战火中的花蕾》展现了真实的历史画面,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面临的残酷命运,对抗日题材影视剧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