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说课稿四边形认识(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2 12:55:04 作者:琴心月

问题导入型教案模板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是一份优秀的语文教案模板,对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1、教师像导演。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这个层面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2、学生像演员。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总而言之,这节精品课,不仅充分展示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三年级说课稿《四边形认识》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四边形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一幅教学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图形与几何”的信息。要求从主题图中找出四边形,进而探讨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学生已经会认识一些图形。进入三年级后,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逐步呈现多样化,但是,对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在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要求学生能够从众多的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并能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堂课我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相应地在教学中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调动各种感官,合作中探讨学习内容。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前,先和学生交流:你们喜欢哪些体育运动?好,下面我们就到运动场上去,利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形象地再现主题图中的各种图形,其中四边形是用得最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四边形。这样导入,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抓住教学例1和例2来进行的。

首先,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四边形的特征。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在题卡上找出四边形,涂上喜欢的颜色,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课件上展示,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确哪些图形是四边形,我再引导学生逐步明确四边形的特征,并在课件上展示四边形的特征。

在学生找出的四边形的基础上,给这些不同的四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教材上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在教学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其次,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给图形的分类中,大部分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边和角,用三角板、直尺、或对折的方法主动去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接着用课件展示出它们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过程学生选择的方法是多样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演绎,尽情发挥,在老师的赏识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三)拓展延伸,深化练习。

经过上述的教学,我抓紧机会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在课件上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四边形,说出生活中的四边形,画出自己的四边形。用这些方法来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的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发现生活中四边形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一手段,我用课件展示四边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整个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更有利于辅助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四边形:四条边,四个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加强部分潜能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我相信,这节课,学生初步明白:

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处处皆学问。

谢谢大家!

(四)总结升华好了,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话想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去探索四边形其他的特点,也许你还能用四边形设计出新发明呢!

这是本节课的总结,是为了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或者质疑问难,但这绝不是结束,所以,我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是我这堂课的设计宗旨。我以构建为关键词,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亲手做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和易变形的特征,学生玩得快乐,学得轻松,在老师的赞扬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三年级数学《四边形认识》评课稿

李老师的这节课,奇思妙想层出不群,让我受益匪浅。整个课堂,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在轻松的自主探究学习中认识了四边形,研究、思考、归纳、概括出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获得了新知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1、导入新奇,用小动物铺地,猜谜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了学习热情。

2、边讲边练,及时巩固,扎实有效。

3、李老师在学习中渗透了猜测验证的数学思想。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

4、练习很精彩,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我是形象代言人”设计很出彩。

建议: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环节,可以集体发现,小组证明来节约时间,还有前面判断四边形的环节不必每个图形都说原因,这样就可以吧精彩的练习呈现出来了。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三年级组吴老师的《认识面积》后感受颇深,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的开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以神偷奶爸的任务贯穿,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变得趣味盎然,有效驱动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导学单的引领,带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历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从大到小排列5个图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让学生背记概念。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化面积的含义,区分周长。比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再比如提供图片区分周长与面积,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不仅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更是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对概念进一步强化。

整节课,学生们学习劲头高涨,探索活动充分到位;教师教学设计精巧,点拨到位,很好地体现了市局的指导理念,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数学三年级说课稿《四边形认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围一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难点是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这节课我准备的教具有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卡、直尺三角板、学具袋、图形纸一张。

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接着我让学生再仔细观察所有的图形,把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学生独立完成)进而进入环节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

1、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判断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在议一议的过程中先让大家观察涂好的四边形,接着提出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一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图形说一说哪些不是四边形,为什么?进一步巩固四边形的特征。最后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2、动手分类,加深认识。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分工的,在这个环节里,我以“温馨提示”、“建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和分工,为有效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我首先出示任务:小组合作把纸袋里的四边形分类,同时出示老师的建议:

(1)定好分类的标准。

(2)两人小组交流,说说你们分类的理由。

(3)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接着让学生进行分类并展示学习成果。

分类结果可能出现书中的分法:

a按有没有直角来分:正方形、长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

b按对边是不是相等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不规则四边形。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练习。

整个环节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生生之间通过互动的方式,取长补短,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合作的意识。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说课稿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1)出示:6吨=()千克,5000千克=()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1)填出适合的单位。·。

一筐苹果重25()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只大象重6()。

一辆货车载重4()一支粉笔重5()。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2吨。

8吨6千克。

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6吨+50千克。

72吨-23吨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在第一排摆2个星星,第二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让学生拿出星星,自己喜欢摆几个就摆几个,接着让学生摆苹果图片,使苹果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学生摆的结果多种多样。当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摆法后,我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3倍,而你们摆的苹果图片的个数却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因为星星的个数不同,所以,当摆它的个数的3倍时,苹果图片的个数就不相同,进而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一份的数量不同,所得到的结果苹果图片的.个数也就不同。这样的练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不仅学会概括表象,强化了倍的概念,同时为下一节课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这节课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在设计上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知识点

中考四边形与三角形复习要求是,能运用这些图形进行镶嵌,你必须会计算特殊的初中数学四边形,能根据图形的条件把四边形面积等分。能够对初中数学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与联系深刻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特别是梯形添加辅助线的常用方法.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性质的推导和应用。会画出四边形全等变换后的图形,会结合相关的知识解题.结合几何中的其他知识解答一些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2.s菱=争6(n、6分别为对角线长).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数学说课稿

通过这节课深入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动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让他们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所学知识。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通过教师提问、演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

六、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七、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巧用实例,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请学生找有哪些平面图形,当说到平行四边形的地方用红课件闪烁一遍,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师生小结后问:“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更多知识吗?”教师板书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新欲望,明白探究内容。)。

活动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要求学生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用眼先看一看边、角有什么特点,再用尺子、量角器实际量一量,并把发现的结论填入“我的发现”报告单中。然后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对发现多的及时进行表扬,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接着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么怎样定义平行四边形呢?”(同一组小声议一议,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活动三: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请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小结板书出性质。

(设计意图:用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得新知。)。

活动四: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活动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你能从下图中找出你学过的图形吗?

《认识东南西北》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1、教材分析: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为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依据目标明确了本课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4、教学难点:实现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转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并应用新知,体会数学的.现实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本节课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本课中体现如下特点1)多重感官刺激;(2)学生全员参与,凸显个性化差异(3)使用方便,易于操作;(4)师生交互性强。

四、说过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问题现实化”理念和支架式教学理论确立了如下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3、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4、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播放动画:思思在野外旅游迷了路。在“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她”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认识方向的重要性,从而情不自禁地向往、关注、投入。

第二环节: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辨方向)。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在电脑上输入他所知道的辨认方向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判断、提示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回忆起关于方向的已有知识、经验,也使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点击北极星、太阳、树冠和积雪观看动画。交流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来辨别方向。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创设了含有3个游戏的学习资源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游戏1、2,感知学校内部及周围建筑物的方向,会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

并让学生在肢体活动中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东――南――西――北右转圈。

2、识地图:

小游戏3的操作让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在中国地图上说出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这4个省在山西省的哪个方向。通过点击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形成平面示意图,使学生感受实物图与平面示意图的关系,更进一步体会地图上的方向。为以后学习绘制平面示意图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参与受限,学生个性化差异不利体现的弊端。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全员参与,使抽象难懂易混淆的知识现实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个整合点。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学生操作学习资源包找宝:东西南北算算术,学生口算然后根据规则点击方位,做的对的老黄狗会自动离开,否则会原地不动。即强化了学生口算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闯出计算关后,进入森林根据指令判断方向找到宝物,即参赛入场券。

设计意图:这个操作平台由易到难,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教学重难点得到巩固。达到了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拿到参赛入场券,挑战设计大赛。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活动来设计,通过鼠标拖拽完成设计。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展示小组设计成果,并用方位词汇报设计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激发了创新灵感,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写出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这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二个整合点。

五、三点说明。

1、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们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吗?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主题图:

2、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并且说说你是从那里找到的。

3、请同学汇报一下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

5、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小组汇报讨论过程。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问题: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走了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肖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周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

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六、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

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

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东南西北》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西东。

板书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辨方向”第二部分为“识地图”*。

2、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约2分钟。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约15分钟。

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约5分钟。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约13分钟。

3、设计特色:(教学反思)。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发展“信息素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现代数学教学所需要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4、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1、长方形的概述。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接下来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周长知识的入门基础和铺垫。

四、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四边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初步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以后比较深入地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通过课前的提问,让学生复习回顾了以往知识,了解到学生学生学习了空间与图形之后,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2、在此基础上,本节将讲授一些四边形的简单知识,并进一步介绍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的'特点及共性,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将会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3、通过找一找、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4、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