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综治中心建设调研报告(模板17篇)

时间:2023-10-27 07:02:39 作者:飞雪 最热综治中心建设调研报告(模板17篇)

总之,调研报告是展示研究者对特定主题深入了解和分析的一种重要方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调研报告案例,从中借鉴经验和启发。

综治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一、综治工作中心组成人员名单:

主任:

专职副主任:

副主任:

专职工作人员:

二、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结合本乡实际工作。

(二)组织指导村、企业单位开展平安建设创建活动。

(三)组织开展社会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统一受理、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协调处置各类突发性和xx事件。

(四)组织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

(五)指导、督促社会防控措施的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反邪教等工作。

(六)组织开展综治、平安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做好群防群治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

(七)检查考核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

(八)完成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工作。

三、工作制度。

(一)信息报告制度。每月向县综治委报送一次辖区治安状况、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乱点整治、“xx功”等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情况,重大案件或重大不稳定信息随时报告,确保信息及时畅通。

(二)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报工作情况,分析社会稳定形势,研究相应措施。

(三)联合调处制度。对群众直接到乡要求调处的矛盾纠纷和来信来访,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归档的.模式,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方法进行疏导化解。重大疑难或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矛盾纠纷,由综治工作中心直接调处或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

(四)工作台帐制度。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治安状况、治安乱点排查整治、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平安创建考核奖惩等工作台帐。

(五)值班考勤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和全天值班,制定突发事件预警处置工作预案,对突发事件,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及时依法处置。

(六)考核奖惩制度。综治工作中心每月对辖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年终兑现奖惩。

(七)综治干部培训制度。每年对乡村两级综治干部、民调治保员、综治信息员进行一次培训,建立培训档案。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xx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满足xx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就xx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免费开放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我街道共有1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文化站从xx年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并投入使用,xx年为达标国家级文化站进行全面的提升改造,建设规模达720㎡,分别设有:书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娱乐室、培训教室、多功能活动厅、办公室、管理用房等。村居委会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有22个,其中建设规模最大的枧槽营文化服务中心达到452㎡,规模最小有30㎡,其中枧槽营村委会文化室为达标文化服务中心。各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建立了免费服务公示、预告制度。所有免费开放场所都建立免费开放公示制度,在显著位置公示免费开放的管理办法、政策措施、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观众须知等制度。开放时间为每周不低于40小时。具体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3:00—17:00。通过提升改造xx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善了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增强了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行活力,提高了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

近年来,xx街道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群众化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视。主要有:

(1)投资40余万元对xx云程广场演出舞台及排练厅进行提升改造;

(2)枧槽营村委会文体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3)投资36万建成窑坡村委会河东村群众演出大舞台,并投入使用;

(6)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80%的村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积极主办、承办大型文体活动,精心打造特色品牌,举办了一系列参与面广,规模较大的文化旅游活动,成功举办“xx慢生活”之“踏青赏花季”、“芬芳之旅季”、“瓜果飘香季”等系列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春节文化、体育系列活动(大年初一至初六在云程广场、一六村委会会堂及部分村委会进行36场演出);xx街道青年歌手大赛;“春满xx·千人共舞”群众文艺舞蹈大赛;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免费开放”惠及民众。xx社区文化室、云程广场排练室、文体活动广场每天对民众进行免费开放,也成为xx年度的文化惠民品牌和亮点。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为进一步推动免费开放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免费开放工作机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免费开放的公众知晓率,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场所,为免费开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长是免费开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周密计划,科学安排,合理分工,责任到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扣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三个结合:把免费开放工作与当前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文化站工作紧密结合进来,与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免费开放工作任务按期圆满完成。

(三)加强管理,制定措施。我街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围绕基本文化服务功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手段,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基础上,逐步增设个性化服务,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切实做好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考虑免费开放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制定切实可行、严谨细致的免费开放工作方案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免费开放后的公众安全、资源安全、设施设备及安保消防安全。

(四)是加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我街道在上级文化、民生部门的指导、督促下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并对综合文化站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促和考评,对免费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沟通、协调并切实帮助解决。

从调研反映的情况来看,虽然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建设步伐较快,管理也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但仍存在管理人员不足、缺乏文艺骨干等专职人员、对群众的宣传引导不够、群众对文化的兴趣不浓等问题。突出体现在:

(一)xx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后,由于缺乏人员编制,管理人员大多兼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站工作上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稳定性和开放时间受到了限制,不能满足群众、学生放学、周末到文化中心进行活动的需求,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存在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在开放时间上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文化服务中心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文艺骨干等人才。

(二)各级部门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宣传引导不够,致使群众不知道、不了解以及对文化的兴趣不浓,加之网络电子书、象棋、围棋的普及,到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学习、活动的群众少,造成部分资源的浪费,不能很好的发挥文化活动的功能作用。

(三)我街道部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还存在多厅室并用的情况,由于规模较小,缺乏资金,因此多数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一个厅室设为会议或活动项目开展地点,群众学习、活动的时间受到了约束。

(四)街道各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薄弱,办公用户破旧、规模小,大多数小组未设有文化活动场所,群众活动受熏陶、教育受到限制。

(一)进一步加强人员管理,实行专职专干。各级应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安排人员编制,配备专职人员管理,给予相应的工作报酬或补贴,同时加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进行专岗专人,加强文艺骨干综合素质的培训,提升文艺骨干的文艺素养。为做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而努力。

二是在群众中形成热烈的需求共识,通过村级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形式,调动广大群众对于科技、文化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的隐性文化需求成为显性文化需求,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从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务工子女、全民阅读等方面入手,积极和中小学、村委会对接,组织学生、家长在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开展阅读、竞赛活动。

(三)加强基础设施维护,规范管理。加强设施、设备的完善和日常维护,保障建筑物完好,各种功能齐备,提高各功能室设施的运行效率。坚持公益性质,保障所有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改变其用途。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期运行维护给予经费支持,在文化活动室、文化乐器、图书更新方面安排专项资金,确保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正常运作。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网格。我市17个镇(街道),除墨河街道没有综合文化站建制外,其他xx个镇(街道)均于20xx-20xx年完成综合文化站的建制和建设工作。20xx年至今十年间,提升建设工作十分缓慢。目前,已经完成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的只有1个镇,6个镇正在规划重建,3个镇正在改造,其余6个镇暂无标准化建设规划。截至20xx年底,全市253个行政村达标挂牌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仅有51个,20xx年计划挂牌56个,其余均未达标、没有挂牌。

(一)功能发挥不充分。一是阵地被挤占挪用。草桥、港头、新店、邵店、合沟等镇的办公活动场馆被不同程度挤占或挪用。二是部分设施陈旧损毁。港头镇综合文化站房屋老旧,多处墙体开裂,部分墙面渗水;邵店、草桥、高流等镇综合文化站部分房屋、门窗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破旧,只有少部分可以使用。三是活动开展不够正常。有许多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图书室、舞蹈室、书画室等不能正常开放,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二)人员配备不合理。一是素质不高。学历总体偏低,素质不高。二是数量不足。目前只有棋盘镇、马陵山镇配备两名人员,其余14个镇(街道)只配备1人,墨河街道甚至1个人都没有配备;全市25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没有一个专职主任,全部由村干部兼职。三是业务不精。现有队伍中,文化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极度匮乏,绝大多数综合文化站长都是半路出家,专职不专,视野不宽,业务水平不高。

(三)资源整合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民政、团委、妇联、司法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人、财、物,活动各自运行,与文体部门整合衔接不够,难以发挥整体效能。253个村(社区)没有一个公益文化岗位,文化设施总体利用率不高。

(四)群众参与不广泛。一是活动主体流失严重。农村文化活动主体流失严重,优秀文化难以传承,增加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二是活动内容不能贴近实际。现在镇、村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取材于农村农民生活实际的少之又少,农民真正感兴趣的题材不多,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喜爱。三是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众多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由但缺乏活动场所、没有经费保障、缺少培训机会等因素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壮大,其示范带动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增加投入,落实责任,建立考核机制。一要增加基层文化投入。市、镇两级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二要落实主体责任。参照省政府办公厅文件【苏政发(20xx)98号】精神,建议成立xx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广新体局具体负责,镇(街道)党委政府承担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三要建立基层文化考核机制。建议市镇两级政府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和维护、活动开展、遗产发掘和保护等具体指标,列入考核范围。

二、合理规划,整合资源,推进阵地建设。一是合理规划布局。从各镇(街道)实际出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规划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或改造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和功能应当与各镇(街道)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相适应。二是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把各镇(街道)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整合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三是加大建设力度。制定20xx-2020年度关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安排,20xx年底完成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提优建设;20xx年底完成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任务,最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一体化、标准化和人性化建设。

三、多措并举,提升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一是配足配齐基层文化人员。建议按我市相关政策文件规定配足配齐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确保专职专用,并落实好相应待遇。另外,还要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公开招聘、设置公益性文化岗位、建立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把具有文化专业特长、甚至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引进我市文化工作队伍。二是扶持民间团体和乡土能人。发展一批小剧团、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剪纸等各类农村文艺人才。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和乡土文化能人,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及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分门别类开展培训。根据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特长,举办不同类别的特色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

四、科学管理,丰富内容,提升服务功能。一是建立基层文化管理机制。文化主管部门要出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星级管理办法,制定服务规范、设施维护、活动开展、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服务管理长效机制。二是丰富基层文化服务内容。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文化下乡活动,把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优质文化活动下沉基层,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提升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数字能力建设,接通省数字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网络资源,建立镇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与市图书馆“一卡通”通借通还全覆盖。依托市文化馆成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配送中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文化流动服务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对于老干部工作部门来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建设高品质的“服务文化”,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文化贡献度,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宁波市江东区委老干部局抽调人员,并得到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对宁波市老干部工作部门(包括11个县、市、区)30年来“服务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服务文化”是老干部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老干部工作的服务特色、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30年来,宁波市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老干部工作部门和人事财务等都能充分认识到加强“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将党和国家对老干部的关心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一)加强“服务文化”建设是老干部工作部门落实中央文件政策的需要。1982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中发〔1982〕13号)指出,“老干部离休退休以后,一定要很好地安排照顾。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并注意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应当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坚定不移的政策原则之一。”xx年3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组发〔xx〕10号,以下简称10号文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照顾好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坚持以让党放心、广大老干部满意为标准,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服务文化”建设是老干部工作部门科学发展的需要。服务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价值的确认、情感的互动和信任的确立,而文化是服务之根、服务之魂,是服务的最高境界。老干部工作“服务文化”要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建立“服务文化”体系,建设老干部工作者认同、社会共鸣、时代引领的“服务文化”,进而以文化力推动发展,以文化力提升服务竞争力,使老干部工作能有效突破瓶颈、取得新的发展。小赵在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上指出:“要把解决问题、搞好服务落到实处;要想得更深、做得更细、抓得更实,细微之处见精神、点点滴滴显真情,进一步提高老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服务文化”建设是服务老干部实际的需要。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对老干部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和加强老干部工作部门整体“服务文化”,形成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营造服务氛围、塑造服务品牌,是着眼老干部实际需求的有效举措。蔡奇指出:“要树牢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服务好老干部作为政治责任和一种福分;要密切与老同志联系,经常走进老同志,了解老干部所思、所想、所盼,当好老同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要提升服务本领,结合不同群体老干部的实际需要,加强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人文关怀,深化个性化、亲情化、多样化服务。”

近30年来,宁波市所属11个县(市、区)老干部工作部门(以下简称各地)坚持探索、实践“服务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以七大变革升级举措为抓手,整体推进了“服务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变被动为主动——服务理念入脑入心。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各地都形成了自己工作特色的服务理念,特别是江东、鄞州、余姚等7地的服务理念得到持续拓展和深化,有效改变了以往被动服务的现象。调研显示,超过96%的老干部工作者表示会主动践行服务理念;在对200名离退休干部的抽样调查中,老同志都表示认同服务理念,98%的老干部对服务工作表示满意。江东区积极践行“真心关爱、真情服务、真诚付出”的“三真服务”理念,着力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服务理念、内涵和核心价值进入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思想深处,持续激励着老干部工作者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创新有为,形成了同创共享的良好局面。鄞州区积极推行“四零四星”服务理念,即业务知识“零空白”,争当“学习星”;办理事项“零积压”,争当“效能星”;日常工作“零误差”,争当“严谨星”;联系老干部“零距离”,争创“服务星”,使服务理念更加具体化、宽角度。江北区开展的“孝行”唱响“五心”服务活动,倡导以敬父母之心、行儿女之情服务老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工作人员共同的服务价值观念。奉化市把“热情服务,做老干部暖心人;真情服务,做老干部知心人;亲情服务,做老干部贴心人”的服务理念与深入开展的“为奉献者奉献”等主题活动相结合,有效强化了工作队伍践行服务理念的主动性。另据调查,各地都把实行易地安置和本地离休干部“六同”服务,作为理念并积极贯彻。

(二)变零散为有序——服务机制科学规范。调查显示,各地根据老干部特点,建立了各种服务机制,促进了服务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规范有序的服务机制已有70多个,涉及理论学习、走访慰问、日常服务、养生保健等多个领域,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服务比较随意的现象。江东区开展的每季一次街道(部门)冠名趣味运动会等机制,通过冠名单位领导通报情况,让老干部了解区情,又达到与老干部一起开展活动、一起讨论交流工作的目的;通过与宁波市老医协合作,建立“老干部科学养生保健指导基地”,形成了“专家专题讲课、医疗个别咨询、科学养生座谈、专家集体义诊、定期健康体检、发放保健手册”六位一体的老干部科学养生保健机制。奉化市注重情感沟通,开通“800老干部热线电话”,及时了解情况,送达温暖,强化爱心传递机制;注重隐患防范,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医护保健知识培训,完善安全保障机制。余姚市将联系服务制度、常用服务电话号码、专家与老领导结对服务信息等内容编印成《老干部服务工作手册》,成为服务必备“法宝”。另外,鄞州、慈溪、北仓、镇海、象山、宁海等地都健全了参加重要会议、参观考察、节日慰问、集体祝寿等制度,建立了ab岗工作、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服务机制,使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变浅尝为深邃——服务品牌效用合一。各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积极推进特色化服务活动,创造出了许多工作品牌、服务品牌,为“服务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江东区通过创建“三真服务、情暖夕阳”工作品牌,有效提升了老干部的荣誉感、幸福感和信任感;在xx年底江东区的“双亮工程”十佳示范品牌评选中,“三真服务、情暖夕阳”工作品牌在全区所有60多个参选单位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江东区十佳示范品牌”之首,得到了区领导、广大老干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余姚市通过创新为老干部服务方式,丰富为老干部服务内容,创造出了“双百”、“五联五促”、“三服务、十上门”、“老干部之家”等服务文化品牌。其中“五联五促”活动开展以来,全局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已上门走访老干部4180人次,电话联系老干部80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并提出改进措施504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367个,到基层召开工作例会、调研指导16次,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3次,为老干部服务工作铺设了一条阳光大道。另外,江北区创建的“一零目标五心行为准则”、海曙区创建的“文化义工服务”和奉化市创建的老干部“满意工程、安心工程、快乐工程”等服务品牌,为老干部提供针对性服务,做到了日常服务到位,重点服务到家,特殊服务到人,达到了品牌指引提升服务的目的。

(四)变统一为个性——服务形式精品精致。随着老干部工作形势的不断发展,以往那种粗犷式、一刀切的服务方法已经不适合老干部工作,需要根据老干部个体的不同,提供精细化、多样化服务。各地能紧贴老干部需求,积极打造个性化服务内容,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江东区建立的离退休干部信息管理系统,从全从细、动态记录了全部老干部的相关信息,通过精细分析功能、图形分析功能、超级搜索功能,查询资料更加快捷、全面、直观;创建的“春风化雨”大讲堂,遵循有计划、菜单式、按需求、高质量的原则,经常性邀请16所高校的教授专家、区级以上领导进行政策解读、时政剖析等,实现了老干部们喜欢听、听得进、有吸引力的要求,两年多来,已经讲授26课,较好地促进了思想常新。余姚市坚持每位机关干部结对联系20位左右老干部,坚持每月10日的“聊日”制度,经常性进行电话联系、上门走访等,做到了“八清楚”、“三帮助”;通过建立联系服务情况公示、督查等制度,对每次联系服务情况进行记录,每季度交流一次联系服务情况,老干部工作专(兼)管员每季度上报一次联系服务情况和优秀案例,做到了情况明、底子清、服务细、措施实。另据统计,鄞州、江东、余姚、海曙等7地积极倡导、践行“文化养老”,打造了26个服务平台,努力满足老干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变场所为家园——服务阵地贴近贴心。到xx年底,宁波市全市11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已经成功创建成省“满意家园”,全市11个老年大学已经成功创建成省“教学管理先进单位”。“两个阵地”硬件设施都得到较大改善,江东的已新建并投入使用,鄞州的已新建即将投入使用,有2个单位在规划新建中,还有7个单位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改装。据余姚、慈溪、奉化、宁海、鄞州、江东和镇海的调查统计,至xx年底,“两个阵地”总占地面积分别为1.59万和2.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分别为1.64万和2.79万平方米,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跨越。“两个阵地”的功能配置、软件配套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化、人性化、特色化。江东区的新阵地处处都体现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无论是走廊过道的扶手、楼梯平缓的设置、乒乓球室铺设运动塑胶地板、门球场上的遮阳伞椅,还是把全年的常规学习活动安排制成台历发给每位老同志、并制作成宣传框挂在墙上等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贴心关怀;利用足浴室定期(一个月一次)邀请专业技师为腿脚不灵便的高龄老干部提供修剪指甲、按摩脚底等温馨服务,广受好评;自新阵地启用以来,前来学习参观的人数已经达96批次3200多人次。慈溪市以“精致化、人性化”为要求,在市广播电台开设“老干部心理热线”,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开设老干部心理聊天室,为老干部精神慰藉提供服务;建立了文化角、爱心角、休闲角等,努力营造和谐和美的环境。

(六)变单一为合力——服务环境拓展整合。各地坚持拓展为老干部服务渠道,改变单一靠老干部工作部门自身的做法,通过对为老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齐抓共管、协作配合的良好氛围,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升级。调研显示,各地100%的公立养老机构都参与了为老干部服务;超过80%的社区都开展了尊重、关爱、呵护行动。江东区依托“家院互融”中心、建立联动服务机制等,为老同志提供优质服务;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小屋”等设施,为老干部提供自助式体检、慢病监测、健康咨询等服务。海曙区积极整合社会机构开展为老服务,依托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三大服务平台的资源优势,开展社区医疗保健结对、居家养老等服务模式;建立的一支近4万人志愿者队伍,拥有各级志愿服务站132个,基层志愿服务队伍500多支,10多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已成为老干部服务工作强有力的支撑。奉化市把卫生系统120名青年志愿者组成奉化市“杏林”服务队,与老干部建立结对帮扶服务;以团市委200余名党团员志愿者为核心,组建11支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为老干部提供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等方面志愿服务;组织各社区190名妇女志愿者与老干部结成对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老干部们提供看护、聊天、家政等服务。慈溪市把老干部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与全社会居家养老工作无缝对接,优先把老干部纳入全市“惠老双千”工程服务范围。

(七)变数量为素质——服务队伍配强优化。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是加强“服务文化”建设的实践者,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从增加数量转变到提升素质,是实现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各地以推进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机关建设为抓手,着力建强工作队伍。以江东一地为例,老干部工作人员在编人数不仅在由成立之初的2人增加到了现在的9人,更使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9岁下降到了38岁,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多人次拥有心理咨询师、法律咨询员、执业药师、茶艺师等职业技术证书,实现了服务技能的专业化,梯次结构的合理化;通过实行绩效对帐制度,领导点评、部门督促和个人改进相结合,力求工作的最大效能。余姚市以“服务文化建设年”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五比”特岗竞赛、“老干部情况知多少,我为老干部办实事”、“151”服务、“服务百分百、满意争一百”、“共筑中国·服务我先行”等活动,着力打造一流服务团队。鄞州、慈溪、镇海、奉化等地通过强化学习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实行工作对账等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的干部队伍。各地坚持每月一次的干部学习制度以提升素质,坚持每季度一次的老干部工作专管员例会学习制度以交流经验,坚持每年一次的全市老干部工作者学习培训以提升技能。

在30年的工作实践中,各地始终致力于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发挥“服务文化”功能,有力地促进了老干部工作的健康、科学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广大老干部的普遍认可。归纳“服务文化”对老干部工作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四个功能。

(一)“服务文化”是充电器,具有激励功能。老干部工作部门“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让党组织放心、让老干部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服务文化”是优质服务的不竭之源。它一旦内化于心,就会充满活力,不断地激发出持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心服务、创新服务,有效促进工作开展。“服务文化”是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通过倡导精干、务实、细心的工作作风,开展“学先进创一流”等活动,使每位老干部工作者从内心深处产生奉献精神,激励工作人员用热心、真心、耐心为老干部服务。“服务文化”是自我鞭策的主动服务。会激励每一位老干部工作者增强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促使老干部工作者以“想老干部之所想、急老干部之所急、解老干部之所需”为准绳,不断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二)“服务文化”是路标系,具有导向功能。外化于形的“服务文化”是老干部工作者服务老干部的一整套高标准的态度和行为,会不断地指引每一位工作者做对做好工作。“服务文化”能指导出高品位的.服务质量。服务有了文化的指引,就会越做越活、越做越实、越做越有品位。在工作者心中有了相对应的服务目标,就会自觉把工作做实做精。“服务文化”能让老干部工作者对老干部产生亲情感。在工作中都会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界,努力为老干部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努力实现老干部最希望的结果。“服务文化”能陶冶出高素质的工作队伍。通过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在工作队伍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使工作队伍的情操和素质在优质服务中得到陶冶、净化和提高,培育出一支品德过硬、业务精湛、创新务实的老干部工作队伍。

(三)“服务文化”是粘合剂,具有凝聚功能。“服务文化”是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全体工作者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寄托了工作者的理想、希望和要求,因而老干部工作者对这种意识能产生“认同感”。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可以增强老干部工作者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服务文化”一旦在每位老干部工作者心中确立,会促使他自动参与老干部工作,为老干部工作发展贡献力量,创造出工作者的忠诚度和老干部的信任感,两者会良性互动交相辉映。“服务文化”更具有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影响、发动老干部原单位、社区、老干部子女、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等参与老干部工作,构建成服务管理联动体系,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营造出全社会合力为老服务的良好氛围。

(四)“服务文化”是调节器,具有约束功能。一个成熟的老干部工作“服务文化”,能把服务价值观渗透到每位工作人员心中,形成心理约束力,科学的调节、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服务文化”所包含的服务理念和规章制度,能从不同角度起到约束作用。服务理念是“软约束”。通过塑造老干部工作部门的精神、价值观、传统等,对每位老干部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形成人人讲服务、个个重服务、事事优服务的良好氛围。规章制度是“硬约束”,具有刚性的特点。通过建立健全工作细则和督促制度,促进各项工作流程规范,确保各项活动开展井然有序、反应渠道畅通便捷、改进措施及时有效;通过建立健全工作人员内部管理制度和奖惩激励机制,实现有岗位、明职责、定措施,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的良好局面。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宁波市老干部工作部门“服务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离有效发挥“服务文化”功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文化”建设整体发展还不平衡。调研显示,宁波市多数老干部工作部门的“服务文化”建设已经比较规范,但少数单位还处在起步阶段,整体推进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和实践。服务的品牌经营还不到位,真正有影响力、叫得响的服务品牌还比较少,有的甚至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名称。据调查,宁波市只有江东区有自己的品牌设计、标识(logo)、徽章等,并通过实物化、具体化,对品牌进行积极推广。个别单位领导对进一步加强“服务文化”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少数老干部工作者素质较低,服务还停留在表层阶段,服务质量一般。

(二)对“服务文化”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有的单位服务理念还没有入脑入心,尽管每个老干部工作部门都提出了自己的服务理念,但宣传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有超过10%的老干部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做好日常工作就行了,对加强“服务文化”建设不好理解,认为没必要上升到文化层面;有的单位的服务文化内涵还不够明确,作为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还没能为每一个老干部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为谁服务和为什么服务的问题还没很好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传统的方法来激励,还属于短期行为,不是自觉行动。

(三)有的服务机制还不够规范科学。面对老干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县(市、区)党委、部门、原单位、社区、家庭等“五位一体”的大服务机制还没有建成,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运作还不够经常,导致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时候还不是很顺畅,影响了服务质量。少数单位领导还习惯于老套路、老思维,对服务机制的创新还不够。调研中显示,少数单位服务工作中存在功能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流程不顺畅、差错经常有的现象。有的单位在服务的个性化方面建立机制不够,缺乏一套规范科学的运作体系。少数老干部工作者工作存在着简单化服务的现象,使服务工作在时好时坏中徘徊,离规范化、常态化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四)服务效率还不够高。调查显示,部分老干部工作者还没有确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不同程度存在服务观念不到位、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个别单位还存在花架式服务的现象,重宣传、轻效果,重形式、轻实践,有的虚张声势还没有做就超前宣传,有的宣传言过其实做一说三,导致服务流于形式、服务实效性上还有差距。有的单位在“服务文化”建设上,只抓住了其中一部分,而疏忽了另一部分。调研中,我们发现,少数单位把工作重点放在关心老干部的待遇落实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而没能根据老干部的意愿和专长,因人因地制宜地作出具体安排,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间接地影响着服务效率。

“服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10号文件指出,“做好‘双高期’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要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高龄、高发病期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和管理办法。”在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部门任务光荣而伟大、任重而道远。如何充分发挥好“服务文化”功能,让老干部晚年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有价值,开创老干部工作新局面,需要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全体老干部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探索完善适合“双高期”的“感动服务”。小赵指出:“做好老干部工作,关键是要用心用情、心到情到。我们做老干部工作,‘所敬者寡而悦者众’,从政治上说是为党兴党,从个人角度讲是尊老敬老。人都有老的时候,要像对待自己的父辈那样,带着孝心、爱心、耐心,‘敬爱至恭’,服务老干部。”人进入“双高期”之后,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会备感失落。“双高期”的老干部工作需要广大老干部工作者积极探索、实践。一是贴心关怀,确保政治待遇落实。“双高期”老干部已不太可能通过集中开展政治学习来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重大决策等,但党的政策宣传不可或缺,那就需要建立健全“送学上门”、“一对一”、“一对几”等帮学形式来实现,把学习内容进行简化、易化,用适合“双高期”老年人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确保老干部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二是着眼细节,确保生活待遇落实。重视生活起居服务。老干部工作部门根据老干部实际情况,以政府买单或成立志愿者队伍的形式,组织开展定期定人上门服务,帮助打扫卫生、洗衣晒被、购物、走亲访友等。照顾情感需求,安排人定期给有需求的老干部聊天解闷。为老干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法律援助、咨询和帮助。三是积极保健,延缓衰老进程。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党和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他们的晚年生活理应得到尊重,党和国家要努力为老干部提供幸福的晚年生活。开展医疗协助服务,通过建立健全社区责任医生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巡诊队”的方式,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打针、换药、代买药品、陪老同志去医院就诊、提供必要的健康咨询等“家庭式”保健服务。真正让行动不便的“双高期”老干部有尊严又幸福地活着,并使之成为社会共识。

(二)探索完善符合需求机制健全的“高效服务”。xx指出:“以满腔热情、深厚感情和创新精神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为老干部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xx的讲话着眼老干部工作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给“服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是服务流程要更加规范。建全一套科学规范的服务制度。每位老干部工作者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确的规定,既一目了然,又不至于忘事出错。建立一套务实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工作开始有承诺、工作过程有记录、工作结果有评价。建立一套信息反馈机制。对那些与为老干部服务相违背、与老干部需求相背离、老干部有不良反映的制度规定要及时修改,不断总结、优化服务机制。二是服务平台要更讲人性。作为老干部工作部门,津津乐道于老干部“有求必应”是不够的,而应不断地创新、拓展,由被动的服务变为主动的关心、主动的探求。要根据老干部实际情况,整合、联动为老服务资源,创建出人性化的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干部需求。对于长期卧床的、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作为特殊照顾对象,逐一落实好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结对服务;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干部,完善就近组织学习、开展活动、发挥余热等机制。三是服务环境要更加高效。小赵指出:“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干部、支持老干部工作的良好环境。”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仅靠老干部工作部门是很难做好的,需要建立健全大服务机制。要把政府各部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志愿者队伍等为老服务力量进一步整合、凝聚、联动,力所能及地开展为老服务;每当老干部遇到困难需要协调解决时,各部门能合力、快速、有效地给予解决,使服务变得简单高效顺畅。健全“一键通”等在内的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高效服务方案。

(三)探索完善富有本地特色文化的“品牌服务”。“品牌服务”是创造性的服务艺术,是服务文化的精品和载体,其实质是老干部的体验和共鸣。加强老干部工作部门“服务文化”建设,打造百花齐放的老干部工作服务品牌,能有力地提升老干部工作层次,更能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形成令人向往、交口称赞的“服务文化”典范。一是要夯实“品牌服务”的基础。一个“品牌服务”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能否获得老干部的满意和认可。这就需要精确掌握老干部的信息情况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活动。如通过建立健全老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动态掌握老干部的基本情况、健康情况、居住情况、学习情况、活动情况等信息资料,让工作人员对老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基本需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服务起来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二是要精心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服务”。要立足于老干部实际,把重点放在为老干部排忧解难上,放在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上。服务品牌不是简单的学习和模仿,不是先进经验的照搬照抄,而是凝聚着老干部工作者的高智慧、高投入和创新思维,体现了对服务这门艺术的执著的追求和艰苦的探索,凸显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到的文化魅力。它既可以是某一位老干部工作者,也可以是一项工作,既可以是服务流程,也可以是一种服务模式。三是要强化“品牌服务”的维护和提升。“品牌服务”建立以后,需要不断拓展影响力、认可度,需要不断改进、做大做强。要着眼实用性、针对性,健全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强化工作队伍的工作作风,做到投入感情在平时、了解情况在平时、沟通思想在平时、解决问题在平时。维护和提升“品牌服务”,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认可,需要得到民政、卫生、社区等部门的支持配合。

(四)探索完善既放心又满意的“快乐服务”。“快乐服务”是一门科学,是现今各个行业推崇的综合型的“服务文化”,它可以让服务对象心情愉悦、使服务者干劲十足、使服务成效好评连连。老干部工作要实现“快乐服务”,让党组织放心、让老干部满意,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有一支敬业和乐业相统一的工作队伍。能坚持以老干部满意为目标,以老干部有幸福尊严的晚年生活为追求,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对“快乐服务”理念的培育,让工作队伍对老干部工作保持敬畏之心,爱岗敬业。其本质是让工作人员喜欢本职工作,服务一旦融入了感情、倾注了心血,就会从小事细节做起,耐心做到老干部满意为止,不抱怨、不找借口,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会把服务老干部作为心爱的事业,自觉以“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二是有一种内在和外在相统一的服务氛围。“快乐服务”是老干部工作“服务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动力,是一种外化于形的真情服务。通过创造快乐文化,营造快乐共识,有效激发工作队伍的服务内动力,激励工作人员投入忘我工作超常发挥潜能,在自己喜欢的平台上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提高外在的执行力和服务创造力,营造同事之间的融洽关系,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补台。并与内在的快乐认知相统一,形成浓厚的“快乐服务”氛围。三是有一个结果和过程相统一的服务方式。在服务过程中保持快乐状态,会激发工作队伍更加谦恭、更加真诚为老干部服务,使老干部享受整个服务过程。快乐的服务在给老干部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能给单位和全体工作人员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的结果:人人愿服务履职责、个个争贡献善创新、相互尊重包容感恩;既促进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又促进每位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让最平常的人把最平常的事做到不同寻常的漂亮。

综治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胡总,各位领导:

受公司综治领导小组委托,由我向检查组作20xx年综治工作情况汇报。

20xx年是康大高速机遇与挑战并存,管理提升之年,也是再创利润新高的关键一年,公司经营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公司综治办在集团公司综治办的和公司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政领导、齐抓共管、依靠群众、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依法治理”的原则,以“提高员工安全感、幸福感,构建平安康大”为目标,以“完善矛盾联动化解体系,全力维护企业稳定;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进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和平安建设,夯实防控基础;推进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综治宣传、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落实工作措施”为重点,开展了201x年综治工作。

一、完善基础工作,推动综治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1、落实责任,实现基层目标管理。初,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万小春分别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了《2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然后由运营部经理与运营部各办和各收费站负责人签订了《年社会治安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为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综治领导小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并印发了《公司2014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评比标准》,建立了综治责任人政绩档案。

2、规范三个排查,严格落实“三防”。在开展“三个排查”工作中,我司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工作中,建立了上至公司总经理,下至班组收费员,横跨部门、班组的工作网络。综治办统一印制“三个排查记录本”,要求各部门、各站每两周进行一次内、外矛盾纠纷排查,每月报送一次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治安乱点排查表。二是公司综治领导小组配备了治保会、调委会、巡逻队、安全生产干事等人员队伍,各收费站配备了兼职综治干事。为有效避免和化解矛盾纠纷,在单位内部,各部门及各站负责人经常与员工交心谈心,了解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防患于未然。三是考虑到公司年轻人多,公司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四个乐园”建设,开展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系列文体活动,如:秋季运动会、员工技能大比武、全员岗位大练兵、三种一养,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在与驻地周边地区的关系问题上,各站与周边农户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避免有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在青龙收费站所在同盟村建立帮扶点,为贫困学生捐款、捐赠文具,为村民普及法律知识等;在费收工作中,举办文明服务培训,收费员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用“微笑”化解与司乘人员的矛盾纠纷,通过开展“满意为司乘”活动,主动帮助过往司乘人员。通过排查调处,做到小事不出部或站,大事不出司,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初始阶段。由于措施得力,今年以来我司内部与周边地区未发生一起矛盾纠份,有力地维护了公司的安全稳定。

在“人防”方面,我司在各部门及各站建立了一支群防群治安全防范队伍,同时对公司重点要害部位明确了防范责任人和建立了责任人制度;各站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做到每天有巡查、有记录;各收费站大门配备了保安,24小时有人值班巡查。在“物防”方面,配备了必要的防盗、防火设施设备。比如在财务、档案室等重要部位安装了防盗门、购置了保险柜,并在每层楼道配置了灭火器,各收费站围墙安装了防盗铁栅栏。票管室经过重新整改之后,实行票管员24小时值班。在“技防”方面,对重点要害部位,如各收费站票管室、收费岗亭、收费广场、隧道全程均安装了摄像头。今年机关新增6部监控设施,实行24小时监控。

二、创新活动载体,形式多样,提高员工满意度。

1、以实际行动关怀体恤员工身心。关心员工生活,改善员工居住环境,根据基层员工的工作性质及时调整就餐时间,结合季节性调整伙食菜品食谱保证员工就餐质量,根据一线员工长期处于汽车尾气、汽车粉尘的工作环境,每月为员工发放纯牛奶一箱,根据员工工作地点离家远,过集体生活的特点,每天17点至18点定为行政班人员健身时间,每晚19点20点为行政班人员自我学习阅读时间。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知识竞赛,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以健康娱乐文化愉悦身心。关爱员工成长,为庆祝康大高速通车5周年,为十八大献礼,公司组办了康大高速2014年秋季田径运动会,推行“每天运动一小时、快乐工作一整天、健康生活一辈子”的体能达标活动,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16点30分为员工工间操时间,并且为各收费站添置了沙坑和室外健身器材。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增强公司上下的凝聚力,加强团队的信任度和配合度,给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演讲、摄影、绘画、书法比赛,为员工建立小图书室,并及时更新各类图书。

3、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本着“创新、发展、和谐、高效”的企业精神,公司开展了竞争上岗、岗位交流、“三种一养”活动,将集团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组织青年志愿者慰问敬老院;团委组织各团支部清明节到革命烈士墓地扫墓;三月份开展了“岗位学雷锋、争当好员工”主题活动;帮扶贫困小学,资助贫困学生等。通过系列公益活动,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人生导向,塑造良好的康大高速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提高员工幸福感、满意度方面,我公司通过系列活动,疏导、缓解员工精神焦虑压力和浮澡心理,塑造了理性、平和、包容、谦让的心态,凝聚起团结和睦的强大精神力量,化解非理性心理隐患,促进了企业和谐共生。

三、突出工作重点,使工作落到实处。

1、预防违法犯罪。我公司现有干部员工共213人,其中25人为公司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其余均为以后招聘的运营管理和收费人员(含食堂、保洁、保安等)。鉴于运营收费行业的特殊性,我司在招聘收费员时,不仅在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等方面作了严格要求,而且还进行了严格的面试和政治审查,要求新招人员必须提供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开具的无违法犯罪证明,从而严把了单位员工的“进口关”,杜绝了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和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公司员工定期举办文明服务培训,明确文明用语、文明礼仪。站内每月开展员工廉洁教育。公司每半年由总经理亲自授课,对员工进行廉洁教育,防止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至今公司也未发生一起内部人员犯罪和被治安处罚事件。

2、矛盾纠纷排查调研。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赣投综治字[2014]04号)文件要求,我公司围绕“企业周边”矛盾化解办法课题进行调研。对公司“安内,攘外”的做法进行了案例分析,形成了题为“论康大高速安内攘外之路”的调研报告。

3、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按照《关于印发江西省投资集团公司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赣投综治字[2014]04号)要求,我公司制定了详细的排查方案,综治办牵头,联合运营部、养护部开展了一次道路、收费站、周边环境的大排查整治工作,并形成了排查整治工作报告。

4、组织学习集团公司有关文件精神。2014年10月集团公司开展了综治干部培训工作,公司综治办对培训材料进行了梳理,组织各站、办、中心综治干事进行学习,其中包括《江西省综治责任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规程》、《江西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规程》、《江西省投资集团公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等,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规程及规划纲要。提炼了综合治理知识概述内容,印发成宣传单,发放至员工、周边村民、过往司乘,推动人人参与平安创建。

四、特色工作。

1、落实政策,做好服务。一是7月1日,我省计重费率调整,公司及时组织人员于7月1时零时前,在服务区和全线四个收费站出口广场引导司机在零时前快速通过收费站,避免了因费率调整引发的矛盾和误解。二是“中秋”、“国庆”双节长假免费通行期间,开展了“康大志愿者”保畅通行动,实现了“安全零事故、顾客零投诉”;三是配合省联网中心出色地完成了全省高速公路两次联合稽查工作,11月及时开展了打击假冒“绿色通道”车辆的专项活动。

2、优化编组,机动高效。为有效解决梅关主线站高峰时段现场收费人员不足的问题,10月份开始,公司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对梅关站候班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重新编组,动态化的设立了梅关机动班组,并制定了《梅关收费站机动班组管理办法》。机动班组的设立,在高速公路管理上是一个创举,不仅有效缓解了车流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还积极开展路网追逃和打击“冲岗逃费”行动,对打击违法行为发挥了极大威慑作用。

3、未雨绸缪,防治结合,养护保障畅通。一是实现路况巡查、徒步检查和24小时值班、节假日值班制。二是加强对日常养护的考核管理,实行养护经费与考核结果挂钩。三是加强预防性养护管理,提前对路面病害进行调查处理,对影响路面安全的桥梁伸缩缝、路面坑槽、路面裂缝等病害做到及时处理。督促施工单位按规范和质量要求安全作业,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促使专项工程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全年共完成桥梁支座更换、增设三益互通f匝道、隧道安全设施、砼路面破损修复、桥梁伸缩缝砼破损修复、标字标线增设、房屋补漏工程、沿线水毁修复等28项专项工程,金额485、8万元。

4、竣工决算收官,开辟接待上访新规程。在竣工结算过程中,结算小组召开施工单位与农民工协调会,协调好付款时间、金额,监督双方签订付款协议书,建立了接待农民工上访流程,今年未发生施工方一起因拖欠工资引发的件。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5月6日和15日,大观区文化和旅游局调研组前往xx镇巨网村等8各村、十里铺乡林业村等5个村,督导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设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着重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成效明显。

(一)、硬件设施覆盖面增加。xx镇、十里铺乡大部分村设置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宣传栏,文体器材逐渐增多、数字文化服务逐渐完善,逐步建立起了文艺队伍,开始开展文艺活动,惠及的群众更广泛。

(二)、软件设施实现标准化。各村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涵盖的农家书屋、免费开放空间、服务项目和数量、服务时间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并对活动室进行了新一轮的打造,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不断充实台账,对于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日常开展的活动,基本做到有方案,有记录,有图片,有签到等,确保各项活动扎实开展。农家书屋配备了专门管理员,实行借阅登记,实现了图书管理制度上墙,图书阅览室书柜与藏书量增加,服务效能明显改善。

(一)、功能发挥不充分、不合理。培文村文化活动场所被挤占挪用为停车场,且开展活动场次不够。图书阅览室缺少文化类书籍,文化中心标牌设置位置不合理。昌宁村农家书屋标识损坏未及时修理,且开放时间不对,正确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六。

(二)、部分设施陈旧损坏,卫生环境差。巨网村文化活动中心走廊存在蜘蛛网,保婴村乒乓球台破损。昌宁、南埂、培文等村宣传栏设置数量少,且出现破损现象。

(三)、器材及资料欠缺。文体器材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缺乏文艺器材。个别村缺少音响设备。开展文化活动保存的资料少,尤其是纸质资料保存少。文艺队伍没有名单和具体负责人,文艺活动没有制度化、常态化。

(四)、昌宁村、南埂村无公共文化活动广场,xx村无文化活动室。群众参与不广泛,文化活动主体流失严重。思想上不够重视,加上设施和管理薄弱,文化活动不能有效地开展。

(五)、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不平衡。各村之间差距明显,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好于经济发展较弱的村。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完善体系,强化管理,提高效能,夯实基础,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现有空间,着力改善各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高群众参与度,打造特色和亮点活动,做细做实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服务,有力保障,开展好各项综合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基本综合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

(三)、加大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按照实际需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做好专业指导,抓好文娱活动骨干的培训。完善文化志愿者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中的作用。完善文化设施配置,加强保养维护,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综治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对照2018年度目标考核要求,我乡创新工作举措,积极开展该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度提升,现将自查工作汇报如下:

乡成立党委书记xxx任组长、乡长xxx任副组长、其他副职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村(居)支部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村(居)成立以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居)主任任副组长的红袖标联防队,扫黑除恶、民事纠纷调解、禁毒防艾、打黄扫非、网格员管理等乡、村都一一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根据职责分工,乡党委政府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乡纪委牵头成立督查组进行不定期追踪督查,对开展工作不力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

提高群众知晓度,让群众自觉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平安建设为群众,群众参与平安建设,乡、各村(居)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扫黑除恶、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和各种会议,大力宣讲平安建设的内容、工作方法,为群众建议或反映问题提供方便平台,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乡、村(居)网格员的职能,积极摸排线索,建好台账,为化解矛盾纠纷,限时消号结案提供依据,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保一方平安稳定提供支撑。

综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宽、内容广泛、任务艰巨的工作,在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细化、细化、再细化工作举措,认真做细做实每一项工作、为我乡和谐稳定、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努力奋斗。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品位,体现文化为经济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便群众办事,投入不少资金分期分批为各村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干部办公不便和群众办事难的问题,但部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建设、管理和使用上不是很规范,没有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为此,我镇组织人员对1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走访摸底,现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的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1.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

2.基层管理力量较为薄弱。不少地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据统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3676人中,在编人员47240人,仅占56.5%,平均每站仅1.4人。另外,由于缺乏职业门槛,基层文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3.开展文化活动单调。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落后,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形式有限,各村每年只在节庆日、民俗日开展球类、棋类等文化活动,活动的次数有限,导致文化设施实际利用率不高。

努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系,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公共事业,政府的推动必不可少。针对我镇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首先,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履行各自所担负的职责,真正把基层文化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做好组织管理、政策扶持和服务工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抓好现有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狠抓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致力于基层文化建设均衡发展,使文化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

2.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尽快解决文化站干部配备不足、兼职过多、工作负担偏重等问题。每个乡镇(场)定1、2个文化编制,吸收一批优秀人才充实文化站干部队伍。有系统有计划地对文化站专职干部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逐步提高文化站干部的整体素质,使文化站真正起到对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其次,要建立一支文化管理队伍,每行政村在文体爱好者中挑选一批有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骨干分子,经过培训考核,发展成为文化管理员,通过他们的组织发动,使业余文体队伍能够开展正常的活动。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传承创新,让普通百姓的“身边人”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第三,要通过举办经常性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的形式,让基层业余文艺队伍有展示的舞台。

3.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机构的定位、文化投入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相关内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级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等。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保障标准和方式等,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精品文章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文化服务日常化和规范化,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结合现有的文化统计数据,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建立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

4.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县级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备基本功能;针对个别乡镇综合文化站缺失、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完全覆盖;针对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失的问题,要借鉴部分地区先进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每个行政村建设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民服务中心。

综治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为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确保全年不发生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办公室、检查所、价格认定监测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物价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局社会治理方面的工作。同时根据《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的内容,结合我局《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方案》的精神,研究制定了《县物价局2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印发全局各股、所、中心贯彻执行。

二、明确了责任,制定了奖惩措施。

根据综治工作责任制的要求,我局将综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一是各股、室、价格监督检查局、价格认定监测局负责人为本单位综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各股、室、局的综合工作,对防盗和防火等综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二是实行奖惩措施,要求全局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综合治理方面的规定,切实加强组织纪律和法制观念,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并积极协助单位领导做好综治工作。为严明纪律,严格实行综治工作责任制,研究制定了违反社会治安规定现象的处罚措施,规定了本局工作人员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扣发6个月津贴补贴,当年考核不能评优;股、室、局发生治安案件的,本年度单位不能评优,负责人扣发3个月津贴补贴,并在局务会说明情况;工作人员因工作不细或方法不当引发综治方面事件的,扣发工作人员6个月津贴补贴,单位负责人写出书面检查;因责任心不强,发生物品被盗现象的,责任人除照价赔偿外,扣发1个月津贴补贴,单位负责人在会作检查。三是各股、室、局坚持经常性地排查,发现苗头及时处理,并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请示报告。

三、加强宣传教育,坚持长抓不懈。

我局坚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内容的落实。一是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平时结合局务会,全体干部职工会,坚持经常性地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通过教育促进了干部职工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二是经常性地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坚持做到从小事着手,定期召开安全形势会和定期组织对机关、局等办公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加强对防火和防盗工作的`排查,确保了财产安全。三是抓社会治安环境的改善。办公场所搬迁后,我局及时给价格监督检查局、价格认定监测局和办公室,添置了文件档案柜、保险柜,加强了文书档案管理,同时加强了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干部职工防范意识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由于我局认真贯彻落实遂综治工作责任书的内容,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狠抓了责任制的落实,一年来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做到了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单位一年中未发生治安案件,干部职工没有违法犯罪和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现象,干部职工相互团结,关系融洽,与部门间相处良好,促进社会和谐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市中心镇规划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牵头,组成由民革xx市委、民进xx市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和市政协研究室参加的调研组,在市政协副主席史正廉同志的带领下,就我市中心镇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查看了xx县安良镇、xx县石桥镇、xx县下汤镇、xx市寄料镇、xx市枣林镇、xx县任店镇等中心镇规划建设情况,分别听取了各县(市)关于中心镇规划建设情况的介绍,并与各中心镇xx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确定的中心镇xx市9个、xx县5个、xx县8个、xx县6个、xx县8个,以上共36个;加上xx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确定的4个中心镇,全市共有中心镇40个。

从调研总的情况看,40个中心镇大部分在前后已编制了总体规划。因当时规划编制水平较低,209月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市规划局组织人员对40个中心镇的规划进行了评审,提出了修改意见;各县(市)又重新委托水平较高的规划编制部门正在对规划进行修编,目前还处于修编、衔接、评审过程中,多数尚未履行法定审批手续,预计年底前这项工作可以全部搞完。

从规划的内容上看,各中心镇基本上是根据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按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搞的,而且多数中心镇还实行了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心区、启动区)“三规合一”。

从资金投入上看,由于乡镇财政相对困难,这次中心镇规划的修编完善、提高规划水平工作,各县(市)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如xx市全部由市财政支出,xx县今年财政预算安排了1200万元,xx县每个镇补助150万元。据乡镇的同志反映,每个中心镇规划修编支出大体上在150~200万元左右。

从规划修编承担单位看,原来的规划编制单位多为省内的郑州、南阳、周口、漯河等资质较低的单位,这次修编大多委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的规划院编制,也有乡镇聘请广东、深圳的规划设计单位担纲,规划水平明显提高。

从实施情况看,由于城镇建设规划尚未履行法定审批手续,多数中心镇在建设中基本上是按照原有的规划,结合现在的规划,在道路改造加宽、路灯安装、环境绿化、供水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有些中心镇为规划进入镇区的行政村建成了一批新民居,如xx县的安良镇、宝丰的大营镇、舞钢枣林中心镇的枣园社区;有的中心镇利用原国有企业的闲置土地进行了商业性开发,如xx市寄料镇利用原洛阳工装分厂的土地正在开发一个2万人口的新社区;有的中心镇利用“招拍挂”的形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商业开发,如xx县下汤镇。

一是规划修编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如xx市9个中心镇,其中寄料镇总体规划已经xx市政府批准,有7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已上报xx市政府待批。xx县的商酒务、大营、闹店、石桥、赵庄5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xx县政府已正式批准实施。而有的县的中心镇规划修编工作还没展开,有的中心镇规划修编还处于编制阶段或专家评审阶段。

二是产业发展规划的支撑作用亟待加强。在调研中,我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觉到中心镇规划修编工作,城镇规划建设考虑的多,而如何发展则考虑的少;空间布局考虑的多,产业发展支撑考虑的少。如果缺乏产业的发展、产业的支撑,中心镇的建设将失去依托,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修建性规划、城市设计趋同化。我们看了一些中心镇的此类规划,大部分比较类同,如大马路、大广场,房屋多数为欧式、简欧式设计。如何传承当地的民居建筑特点,如何保留当地的文化发展特点不够鲜明。

四是实施进度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差距很大。去年,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到年,36个中心镇综合开发率要达到50%以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从目前的情况看,绝大部分中心镇的综合开发工作尚未启动,完成这一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五是政策宣传、干部培训工作任务繁重。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赵书记提出了中心镇建设要按照“适度规模、科学规划,产业为基、突出特色,生态宜居、完善设施,招商选资、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其核心一条是要将镇区的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征购转变为国有建设用地,然后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由房地产商进行商业开发,使镇区的房屋成为可自由买卖转让的商品房。乡镇干部对此一般都缺乏足够的政策知识,由哪个部门来操作,操作的程序是什么,基本上没有多少了解。

六是乡镇财政困难,连搞规划的钱大头也需县里拿,无力启动中心镇的建设。

加快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一定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抓好各方面的工作。调研组认为,当前一定要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市中心镇规划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根据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城建环境委组织了有市发展计划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区人大常委会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专题调查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必贵的带领下,围绕城市规划(包括如何解决城中村问题)、管理体制、综合执法等方面,对宁德中心城市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召开人大代表及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会、实地查看等方法,深入调查研究,还赴福州、厦门、莆田等地参观、考察。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心城市包括**区和**经济开发区。目前,**城市建设及维护的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市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市建设、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负责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市建设局设有城建监察支队,但人数少,一般只负责协调;具体执法由**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城建监察大队承担。市规划局设立规划监察大队,负责城市的规划执法。**区设立城管办负责城市市容管理。

建市以来,市政府在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使**中心城市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市建市时间短,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条块分割,管理上尚未形成合力。横向有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城市管理的权限分布在城管、建设、公安、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从纵向看,在事权划分上,体制尚未理顺。如市、区两级的土地管理权和规划管理权没有按照国务院国发明电〔〕7号文的要求划分,市、区争权夺利现象时有发生。又如市区道路,按照规定宽24米以上的归市级管理、宽24以下归区级管理。但是在日常中,宽24米以上的道路的管理,市级不到位。遇到重大节日或活动,市里往往把任务安排给**区。而**区财政紧张,没有这项经费造成无力管。而**路中段的改造拆迁,市里不投一分钱,**区也感到操作困难。再如**区房管局成建制上收后,**区已无房产管理权,导致14个乡镇的房产管理、发证成了空白。

――多头执法和处罚,降低了行政执法效率。城市管理涉及部门众多,对违反城市管理有关条例的现象,本该按职责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有利的争着管;而碰到棘手的问题,又谁都不管的问题。如:流动摊点的整治,有关执法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律、法规都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但大家都能说出不管的理由来,最终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市内交通多头审批但管理薄弱,使市区交通混乱无序,“地老鼠”、“摩的”越来越多、越多越乱。目前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众多,有的执法队伍由于经费不足,为维持生计,以收代管、以罚代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管理者的形象和管理的效果。

――建、管、养合一,城市管理效率不高。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城市管理却显得不很突出,一直没能提上议事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依附于建设,形成“建管养合一”的模式,建设部门担负了建设、养护和管理的多重任务。由于城市建设部门承担了建、管、养的职能,造成队伍庞大,依赖性强,维护管理成本高,财政负担重。建设部门既要搞建设,又要抓养护和管理,势必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影响管理。从另一种角度讲,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而管理是政府行为,管理对建设有监督和控制权限,建管同出一门,建设部门很难对自身实施有效监督。

――管理重点易位,城市管理局限于治标层面。一些城市管理部门过分侧重于对现存表象问题的查处,只抓住了管理末端,对如何提高管理部门效能、如何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和公德意识等治本性的问题未作深层次的考究,更缺乏系统化的有效管理举措,由此出现“管理重点易位”现象,把城市管理片面理解为“抓反复、反复抓”的简单重复,形成“突出整治―情况好转―重现问题―突出整治”的城管怪圈。典型的如城市内河的治理情况。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管理部门成为查处问题的“机器”,而不是查处问题的“主人”,造成政府管理成本增加,根治问题的过程缓慢。

――行业垄断,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城市公共服务部门,习惯于按“行政命令”和“计划调度”办事。由于是“独家经营”,不存在竞争,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职工习惯于吃“大锅饭”,拿“固定工资”,造成这些部门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质量低下。

――规划滞后。原县级**的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两年虽然加快了规划编制步伐,但是还不能满足**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各类专业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显得滞后。在规划执法上,力度亟需加大。通过调查了解,自。

至以来,**城区个人违章占地建房情况比较严重,总户数达1150户。特别是和期间,非法建房总数达600户。其中情况比较突出,成片成规模的主要有:城南无名村,违章建房达50座;金涵乡造福工程和无证建设的一些公益性项目;漳湾兰田村、东楼村、下凡村和城南的古溪村、岐头村、塔山村等城乡结合部;**少数民族聚居兰溪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等。同时,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的跟踪管理不够,特别是有些单位、个人和开发商受利益驱动,擅自更改指标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较大。

二、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城市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运行机制是否先进高效。针对目前我市在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认为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迫在眉睫。结合福州、厦门、莆田等地的经验,调研组建议:

1、完善“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网络(市、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积极探索,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将管理的重点转到强化日常管理上来,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法律管理转变,由制约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由一般管理向格调管理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

2、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效率。为改变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相互扯皮的现象,应尽快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把分散的城市管理执法职能集中起来,由一个部门执行。

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符合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有利于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有利于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建设。按国家法律规定,行政执法应由政府职能部门承担,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有执法权。这样,一方面强化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统一管理。

3、打破建管养一体化模式,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探索建立以街道―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为基层管理实体的管理模式,将部分职能下移,强化社区管理功能,允许社会力量参加小区卫生有偿服务,解决以前“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管理弊端。改革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推进企业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深化改革,市政、园林、房产等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运营;政府部门从无限管理变为有限管理,简政放权,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垃圾处理、绿化建设、环卫保洁等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招标竞争,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

4、建章立制、依法治城。加快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管理事项做到明确规定,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市政府已出台《**区城市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着手出台各项管理细则,抓紧出台城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市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5、建立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市民参加植树绿化、垃圾收集、白色污染治理等公益活动,逐步使市民形成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习惯,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市民投诉、市民听政、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对政府的城市管理和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

6、建立城市长效管理的投入机制。调研中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经费不足。这是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本着统一、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在编综合执法人员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可在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做到经费落实,确保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执法。同时,要强化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依法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寸土寸金的城区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以投入中心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7、学习厦门、福州花巨资搞规划的经验,投入足额经费,抓紧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以及市政工程等各项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规划的审批提供科学依据。严格执行红线、蓝线、绿线、紫线“四线”管理制度,保证城市建设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严把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关,做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与项目主体工程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要加快编制环卫发展规划,做好垃圾转运站、公厕等规划布点;要编制城区交通发展规划,留足停车场所,大力扶持大公交,适量发展出租车,要制定限制人力车、逐步淘汰低档车型、坚决取缔“老鼠车”的具体办法;要完善城区交通标志标线,实行车辆归场归点停放,违章停车拖曳,加强市区交通静、动态管理;要对摩托车维修、饮食店、板材加工、水泥经营等易污染环境行业的店面实行规划布点,有的还要实行集中经营;要规划好市场布点,做到“堵”“疏”结合,有“堵”有“疏”。

8、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我市“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村内建设混乱、环境卫生差、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改造“城中村”迫在眉睫。必须从我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先易后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统筹兼顾、保持稳定的原则,在充分合理考虑群众的利益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努力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使农民失地不失业。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城建环境委组织了有市发展计划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区人大常委会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专题调查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必贵的带领下,围绕城市规划(包括如何解决城中村问题)、管理体制、综合执法等方面,对宁德中心城市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召开人大代表及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会、实地查看等方法,深入调查研究,还赴福州、厦门、莆田等地参观、考察。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心城市包括**区和**经济开发区。目前,**城市建设及维护的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市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市建设、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负责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市建设局设有城建监察支队,但人数少,一般只负责协调;具体执法由**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城建监察大队承担。市规划局设立规划监察大队,负责城市的规划执法。**区设立城管办负责城市市容管理。

建市以来,市政府在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使**中心城市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市建市时间短,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条块分割,管理上尚未形成合力。横向有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城市管理的权限分布在城管、建设、公安、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从纵向看,在事权划分上,体制尚未理顺。如市、区两级的土地管理权和规划管理权没有按照国务院国发明电〔2003〕7号文的要求划分,市、区争权夺利现象时有发生。又如市区道路,按照规定宽24米以上的归市级管理、宽24以下归区级管理。但是在日常中,宽24米以上的道路的管理,市级不到位。遇到重大节日或活动,市里往往把任务安排给**区。而**区财政紧张,没有这项经费造成无力管。而**路中段的改造拆迁,市里不投一分钱,**区也感到操作困难。再如**区房管局成建制上收后,**区已无房产管理权,导致14个乡镇的房产管理、发证成了空白。

――多头执法和处罚,降低了行政执法效率。城市管理涉及部门众多,对违反城市管理有关条例的现象,本该按职责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有利的争着管;而碰到棘手的问题,又谁都不管的问题。如:流动摊点的整治,有关执法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律、法规都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但大家都能说出不管的理由来,最终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市内交通多头审批但管理薄弱,使市区交通混乱无序,“地老鼠”、“摩的”越来越多、越多越乱。目前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众多,有的执法队伍由于经费不足,为维持生计,以收代管、以罚代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管理者的形象和管理的效果。

――建、管、养合一,城市管理效率不高。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城市管理却显得不很突出,一直没能提上议事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依附于建设,形成“建管养合一”的模式,建设部门担负了建设、养护和管理的多重任务。由于城市建设部门承担了建、管、养的职能,造成队伍庞大,依赖性强,维护管理成本高,财政负担重。建设部门既要搞建设,又要抓养护和管理,势必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影响管理。从另一种角度讲,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而管理是政府行为,管理对建设有监督和控制权限,建管同出一门,建设部门很难对自身实施有效监督。

――管理重点易位,城市管理局限于治标层面。一些城市管理部门过分侧重于对现存表象问题的查处,只抓住了管理末端,对如何提高管理部门效能、如何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和公德意识等治本性的问题未作深层次的考究,更缺乏系统化的有效管理举措,由此出现“管理重点易位”现象,把城市管理片面理解为“抓反复、反复抓”的简单重复,形成“突出整治―情况好转―重现问题―突出整治”的城管怪圈。典型的如城市内河的治理情况。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管理部门成为查处问题的“机器”,而不是查处问题的“主人”,造成政府管理成本增加,根治问题的过程缓慢。

――行业垄断,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城市公共服务部门,习惯于按“行政命令”和“计划调度”办事。由于是“独家经营”,不存在竞争,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职工习惯于吃“大锅饭”,拿“固定工资”,造成这些部门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质量低下。

――规划滞后。原县级**的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两年虽然加快了规划编制步伐,但是还不能满足**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各类专业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显得滞后。在规划执法上,力度亟需加大。通过调查了解,自19至20以来,**城区个人违章占地建房情况比较严重,总户数达1150户。特别是20和20期间,非法建房总数达600户。其中情况比较突出,成片成规模的主要有:城南无名村,违章建房达50座;金涵乡造福工程和无证建设的一些公益性项目;漳湾兰田村、东楼村、下凡村和城南的古溪村、岐头村、塔山村等城乡结合部;**少数民族聚居兰溪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等。同时,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的跟踪管理不够,特别是有些单位、个人和开发商受利益驱动,擅自更改指标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较大。

二、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城市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运行机制是否先进高效。针对目前我市在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认为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迫在眉睫。结合福州、厦门、莆田等地的经验,调研组建议:

1、完善“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网络(市、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积极探索,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将管理的重点转到强化日常管理上来,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法律管理转变,由制约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由一般管理向格调管理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

2、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效率。为改变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相互扯皮的现象,应尽快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把分散的城市管理执法职能集中起来,由一个部门执行。

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符合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有利于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有利于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建设。按国家法律规定,行政执法应由政府职能部门承担,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有执法权。这样,一方面强化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统一管理。

3、打破建管养一体化模式,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探索建立以街道―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为基层管理实体的管理模式,将部分职能下移,强化社区管理功能,允许社会力量参加小区卫生有偿服务,解决以前“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管理弊端。改革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推进企业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深化改革,市政、园林、房产等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运营;政府部门从无限管理变为有限管理,简政放权,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垃圾处理、绿化建设、环卫保洁等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招标竞争,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

4、建章立制、依法治城。加快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管理事项做到明确规定,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市政府已出台《**区城市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着手出台各项管理细则,抓紧出台城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市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5、建立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市民参加植树绿化、垃圾收集、白色污染治理等公益活动,逐步使市民形成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习惯,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市民投诉、市民听政、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对政府的城市管理和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

6、建立城市长效管理的投入机制。调研中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经费不足。这是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本着统一、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在编综合执法人员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可在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做到经费落实,确保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执法。同时,要强化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依法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寸土寸金的城区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以投入中心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7、学习厦门、福州花巨资搞规划的经验,投入足额经费,抓紧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以及市政工程等各项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规划的审批提供科学依据。严格执行红线、蓝线、绿线、紫线“四线”管理制度,保证城市建设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严把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关,做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与项目主体工程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要加快编制环卫发展规划,做好垃圾转运站、公厕等规划布点;要编制城区交通发展规划,留足停车场所,大力扶持大公交,适量发展出租车,要制定限制人力车、逐步淘汰低档车型、坚决取缔“老鼠车”的具体办法;要完善城区交通标志标线,实行车辆归场归点停放,违章停车拖曳,加强市区交通静、动态管理;要对摩托车维修、饮食店、板材加工、水泥经营等易污染环境行业的店面实行规划布点,有的还要实行集中经营;要规划好市场布点,做到“堵”“疏”结合,有“堵”有“疏”。

8、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我市“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村内建设混乱、环境卫生差、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改造“城中村”迫在眉睫。必须从我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先易后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统筹兼顾、保持稳定的原则,在充分合理考虑群众的利益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努力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使农民失地不失业。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市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城建环境委组织了有市发展计划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区人大常委会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专题调查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必贵的带领下,围绕城市规划(包括如何解决城中村问题)、管理体制、综合执法等方面,对宁德中心城市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召开人大代表及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会、实地查看等方法,深入调查研究,还赴福州、厦门、莆田等地参观、考察。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心城市包括**区和**经济开发区。目前,**城市建设及维护的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市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市建设、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负责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市建设局设有城建监察支队,但人数少,一般只负责协调;具体执法由**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城建监察大队承担。市规划局设立规划监察大队,负责城市的规划执法。**区设立城管办负责城市市容管理。

建市以来,市政府在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使**中心城市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市建市时间短,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条块分割,管理上尚未形成合力。横向有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城市管理的权限分布在城管、建设、公安、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从纵向看,在事权划分上,体制尚未理顺。如市、区两级的土地管理权和规划管理权没有按照国务院国发明电〔2003〕7号文的要求划分,市、区争权夺利现象时有发生。又如市区道路,按照规定宽24米以上的'归市级管理、宽24以下归区级管理。但是在日常中,宽24米以上的道路的管理,市级不到位。遇到重大节日或活动,市里往往把任务安排给**区。而**区财政紧张,没有这项经费造成无力管。而**路中段的改造拆迁,市里不投一分钱,**区也感到操作困难。再如**区房管局成建制上收后,**区已无房产管理权,导致14个乡镇的房产管理、发证成了空白。

――多头执法和处罚,降低了行政执法效率。城市管理涉及部门众多,对违反城市管理有关条例的现象,本该按职责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有利的争着管;而碰到棘手的问题,又谁都不管的问题。如:流动摊点的整治,有关执法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律、法规都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但大家都能说出不管的理由来,最终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市内交通多头审批但管理薄弱,使市区交通混乱无序,“地老鼠”、“摩的”越来越多、越多越乱。目前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众多,有的执法队伍由于经费不足,为维持生计,以收代管、以罚代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管理者的形象和管理的效果。

――建、管、养合一,城市管理效率不高。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城市管理却显得不很突出,一直没能提上议事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依附于建设,形成“建管养合一”的模式,建设部门担负了建设、养护和管理的多重任务。由于城市建设部门承担了建、管、养的职能,造成队伍庞大,依赖性强,维护管理成本高,财政负担重。建设部门既要搞建设,又要抓养护和管理,势必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影响管理。从另一种角度讲,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而管理是政府行为,管理对建设有监督和控制权限,建管同出一门,建设部门很难对自身实施有效监督。

――管理重点易位,城市管理局限于治标层面。一些城市管理部门过分侧重于对现存表象问题的查处,只抓住了管理末端,对如何提高管理部门效能、如何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和公德意识等治本性的问题未作深层次的考究,更缺乏系统化的有效管理举措,由此出现“管理重点易位”现象,把城市管理片面理解为“抓反复、反复抓”的简单重复,形成“突出整治―情况好转―重现问题―突出整治”的城管怪圈。典型的如城市内河的治理情况。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管理部门成为查处问题的“机器”,而不是查处问题的“主人”,造成政府管理成本增加,根治问题的过程缓慢。

――行业垄断,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城市公共服务部门,习惯于按“行政命令”和“计划调度”办事。由于是“独家经营”,不存在竞争,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职工习惯于吃“大锅饭”,拿“固定工资”,造成这些部门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质量低下。

――规划滞后。原县级**的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两年虽然加快了规划编制步伐,但是还不能满足**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各类专业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显得滞后。在规划执法上,力度亟需加大。通过调查了解,自年至2003年以来,**城区个人违章占地建房情况比较严重,总户数达1150户。特别是年和年期间,非法建房总数达600户。其中情况比较突出,成片成规模的主要有:城南无名村,违章建房达50座;金涵乡造福工程和无证建设的一些公益性项目;漳湾兰田村、东楼村、下凡村和城南的古溪村、岐头村、塔山村等城乡结合部;**少数民族聚居兰溪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等。同时,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的跟踪管理不够,特别是有些单位、个人和开发商受利益驱动,擅自更改指标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较大。

二、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城市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运行机制是否先进高效。针对目前我市在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认为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迫在眉睫。结合福州、厦门、莆田等地的经验,调研组建议:

1、完善“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网络(市、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积极探索,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将管理的重点转到强化日常管理上来,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法律管理转变,由制约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由一般管理向格调管理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

2、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效率。为改变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相互扯皮的现象,应尽快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把分散的城市管理执法职能集中起来,由一个部门执行。

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符合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有利于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有利于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建设。按国家法律规定,行政执法应由政府职能部门承担,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有执法权。这样,一方面强化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统一管理。

3、打破建管养一体化模式,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探索建立以街道―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为基层管理实体的管理模式,将部分职能下移,强化社区管理功能,允许社会力量参加小区卫生有偿服务,解决以前“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管理弊端。改革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推进企业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深化改革,市政、园林、房产等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运营;政府部门从无限管理变为有限管理,简政放权,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垃圾处理、绿化建设、环卫保洁等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招标竞争,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

4、建章立制、依法治城。加快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管理事项做到明确规定,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市政府已出台《**区城市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着手出台各项管理细则,抓紧出台城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市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5、建立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市民参加植树绿化、垃圾收集、白色污染治理等公益活动,逐步使市民形成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习惯,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市民投诉、市民听政、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对政府的城市管理和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

6、建立城市长效管理的投入机制。调研中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经费不足。这是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本着统一、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在编综合执法人员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可在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做到经费落实,确保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执法。同时,要强化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依法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寸土寸金的城区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以投入中心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7、学习厦门、福州花巨资搞规划的经验,投入足额经费,抓紧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以及市政工程等各项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规划的审批提供科学依据。严格执行红线、蓝线、绿线、紫线“四线”管理制度,保证城市建设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严把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关,做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与项目主体工程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要加快编制环卫发展规划,做好垃圾转运站、公厕等规划布点;要编制城区交通发展规划,留足停车场所,大力扶持大公交,适量发展出租车,要制定限制人力车、逐步淘汰低档车型、坚决取缔“老鼠车”的具体办法;要完善城区交通标志标线,实行车辆归场归点停放,违章停车拖曳,加强市区交通静、动态管理;要对摩托车维修、饮食店、板材加工、水泥经营等易污染环境行业的店面实行规划布点,有的还要实行集中经营;要规划好市场布点,做到“堵”“疏”结合,有“堵”有“疏”。

8、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我市“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村内建设混乱、环境卫生差、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改造“城中村”迫在眉睫。必须从我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先易后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统筹兼顾、保持稳定的原则,在充分合理考虑群众的利益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努力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使农民失地不失业。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市中心镇规划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根据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城建环境委组织了有市发展计划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区人大常委会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专题调查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必贵的带领下,围绕城市规划(包括如何解决城中村问题)、管理体制、综合执法等方面,对宁德中心城市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召开人大代表及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会、实地查看等方法,深入调查研究,还赴福州、厦门、莆田等地参观、考察。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心城市包括**区和**经济开发区。目前,**城市建设及维护的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市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市建设、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负责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市建设局设有城建监察支队,但人数少,一般只负责协调;具体执法工作由**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城建大队承担。市规划局设立规划大队,负责城市的规划执法工作。**区设立城管办负责城市市容管理。

建市以来,市政府在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中心城市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市建市时间短,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条块分割,管理上尚未形成合力。横向有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城市管理的权限分布在城管、建设、公安、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从纵向看,在事权划分上,体制尚未理顺。如市、区两级的土地管理权和规划管理权没有按照国务院国发明电〔2003〕7号文的要求划分,市、区争权夺利现象时有发生。又如市区道路,按照规定宽24米以上的归市级管理、宽24以下归区级管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宽24米以上的道路的管理,市级不到位。遇到重大节日或活动,市里往往把任务安排给**区。而**区财政紧张,没有这项经费造成无力管。而**路中段的改造拆迁,市里不投一分钱,**区也感到操作困难。再如**区房管局成建制上收后,**区已无房产管理权,导致14个乡镇的房产管理、发证成了空白。

——多头执法和处罚,降低了行政执法效率。城市管理涉及部门众多,对违反城市管理有关条例的现象,本该按职责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有利的争着管;而碰到棘手的问题,又谁都不管的问题。如:流动摊点的整治,有关执法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律、法规都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但大家都能说出不管的.理由来,最终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市内交通多头审批但管理薄弱,使市区交通混乱无序,“地老鼠”、“摩的”越来越多、越多越乱。目前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众多,有的执法队伍由于经费不足,为维持生计,以收代管、以罚代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管理者的形象和管理的效果。

——建、管、养合一,城市管理效率不高。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城市管理却显得不很突出,一直没能提上议事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依附于建设,形成“建管养合一”的模式,建设部门担负了建设、养护和管理的多重任务。由于城市建设部门承担了建、管、养的职能,造成队伍庞大,依赖性强,维护管理成本高,财政负担重。建设部门既要搞建设,又要抓养护和管理,势必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影响管理。从另一种角度讲,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而管理是政府行为,管理对建设有监督和控制权限,建管同出一门,建设部门很难对自身实施有效监督。

——管理重点易位,城市管理局限于治标层面。一些城市管理部门过分侧重于对现存表象问题的查处,只抓住了管理末端,对如何提高管理部门效能、如何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和公德意识等治本性的问题未作深层次的考究,更缺乏系统化的有效管理举措,由此出现“管理重点易位”现象,把城市管理片面理解为“抓反复、反复抓”的简单重复,形成“突出整治—情况好转—重现问题—突出整治”的城管怪圈。典型的如城市内河的治理情况。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管理部门成为查处问题的“机器”,而不是查处问题的“主人”,造成政府管理成本增加,根治问题的过程缓慢。

——行业垄断,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城市公共服务部门,习惯于按“行政命令”和“计划调度”办事。由于是“独家经营”,不存在竞争,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职工习惯于吃“大锅饭”,拿“固定工资”,造成这些部门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质量低下。

市中心镇规划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通过实地走访、分层座谈、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等方式,对区属38个行政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查找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

一、全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基本情况。

城北区现有3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3。54万亩,人均耕地0。6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7085。82元,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城郊型农业区。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城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意见》、《城北区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依据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级规划编制提纲要求,投入资金14万元,委托设计单位对村级规划进行编制。截止20底,全区共有24个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14个村由于国家道路项目及生物园区、物流园区整体规划未编制。

(一)村容村貌得到改观。

近几年来,全区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村经济以乡风文明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结合创卫工作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开展以“村美”为目标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积极治理“五乱”、实施“五改”,对农村道路进行全面整治,共硬化道路110多公里;拆土墙、建砖墙,对砖墙进行“穿衣戴帽”4860处;整治农村“三堆”、垃圾死角3023处、栽植各类苗木30385株,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变。

(二)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项目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实施了新村、花园台、小寨等11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对新村、莫家庄、宋家寨等13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及村委办公室进行了拆迁建设;完成37个村的医疗卫生室建设;为3486户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修建卫生厕所2293座、水厕196座;安装垃圾屋82个;修建文化活动广场9处、安装健身器材129件(套);为严小、吧浪村实施上下水改造;实施了温室水电路配套及蓄水池建设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

(三)基层组织作用明显提高。

各村“五事”制度普遍建立,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农村民主管理能力逐步提高。特别是吧浪、鲍家寨、严小、晋家湾、新村、莫家庄等村的“两委”班子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明确,立足本村实际,大胆创新,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表率作用。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进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一)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宣传力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村对如何建设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认识不明确,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青海省委农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工作的意见》学习不到位,创新能力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依赖思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个别村对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思路不清晰,简单的认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就是大拆大建,就是政府投资修建,不能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认真谋划,发展思路和思想意识跟不上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村级规划实施存在问题。

现在全区有24个村编制了《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除极个别村按规划实施外,大多数都没有按照规划去实施。一些村的村级规划缺乏与市级规划的衔接和应有的前瞻性,导致新农村规划编制费用的极大浪费。由于生物园区、物流园区和青海大学的扩建,致使有的村的村级规划与市上大规划相互冲突,新编制的村级规划本子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本无法实施,也不可能实施,失去了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三)乱搭乱建问题严重。

20以来,随着海湖新区、高速路、丹拉国道和铁路复线等项目征地拆迁,全区新征用土地4187。83亩,补偿金额达34216万元。农民得到了补偿,有了钱,开始盖房,大部分村民没有办翻建手续,乱搭乱建成风(如朝阳村、寺台子村、祁家城、北杏园、陶家寨、陶新、小桥、莫家庄、魏家庄等村),将本来紧凑的村庄变得逐步分散。有的农户在自己承包地上建房,有的农户在原有宅基地上进行翻建和加层。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绝大多数农户想怎么修建就怎么修建,出现了“新房子越来越多”,造成脏、乱、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难度。

(四)监督检查指导不利。

自国家开始停止宅基地的审批,受传统思想束缚,有关职能部门缺位不作为,对住宅建设始终没有比较合理的统筹安排。来不批宅基地,导致农民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新建住宅,没有审批手续、没有统一规划、更无法统一设计建设,甚至宅基地面积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由于对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缺乏严格的监督检查,乱搭乱建现象加大了基础设施配套的费用,仅陶家寨村上水管网长度达10公里,造成基础设施配套的浪费。特别对列入市上大规划,将来需要拆迁的农村,不仅加大政府拆迁费用成本的提高,也使村民翻建房所投入的费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五)农村下水设施薄弱。

目前,全区除个别农村下水管网与周边企业或部队(如晋家湾与汽车九团、宋家寨与西钢)联接畅通外,绝大部分农村没有下水管网设施,只有采用道路泼水和明渠排水。夏天污水横流,冬天道路结冰,为新农村建设造成了困难,同时形成对空气和水源的二次污染,成为滋生流行性传染病的温床。

(六)失地农民缺乏保障。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由于征地拆迁等原因,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无业或待业,近几年职能部门的“阳光培训”虽然培训了不少农民,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就业率不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多失地农民就业缺乏劳动技能、文化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竞争能力较差,而失地补偿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障等现实问题。

(七)村改居问题制约属地化管理。

由于新民村、北园村村庄布局分布于西宁各个区,人口居住分散,使村委会管理难度增大,存在互相推诿扯皮,协调困难的情况。如新民村在前因征地把700余人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而这部分人社区居委会又不管,村民对此意见较大。目前来看,全区有三分之一的城中村,这些村有的已根本无土地,有的所剩土地很少,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远景来看,这些村的村改居问题应纳入全区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村改居政策得以实施。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框架

过去的五年,是市行政服务中心稳步发展的五年。“中心”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一二三七”总体工作思路,以公开、便民、廉洁、高效为目标,切实加强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逐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服务群众的窗口,树立了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中心”先后被评为烟台市“行政服务先进窗口”、莱州市“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阳光行政,贴心服务”服务品牌。总结五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各级领导重视,行政服务中心成为阳光政府的窗口过去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关心和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把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环节,从政策和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及时研究解决“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行政审批工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强化服务功能,不断创新运行体制和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有关部门作为服务窗口的后方,能够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基本做到了项目进厅到位,职能调整到位,权力下放到位,让窗口能办事、办成事,提高了窗口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中心逐步成为群众满意、优质高效的文明服务示范窗口。

二、自身建设不断完善,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为规范行政审批工作,“中心”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先后建立了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重大事项联合审批以及审批工作“一审一核”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提高了行政审批服务水平,有效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受到群众欢迎。在内部管理方面,“中心”明确职责,强化措施,修订完善了监督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上下班指纹考勤、请销假和空岗查纠等管理考核,对各窗口的限时承诺、办理结果、收费管理、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督查,定期通报,提高了“中心”规范化管理水平。同时,“中心”着力抓好“四德工程”建设,着力培育干部职工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文明规范的职业操守和奉献爱心的传统美德。不断加强礼仪和法律知识学习,提高干部自身素质,为依法行政、高效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胆改革创新,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服务平台优势,完善与“一站式”服务相配套的运行机制。重大审批事项采取并联审批制,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联合会审,同步审批,限时办结,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审批时限。积极推进授权力度,通过实行行政审批“一审一核”制,办事窗口处理审批事项的能力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有效解决了“两头跑、两头办”的现象。紧紧把握企业和群众需求热点,完善工商登记、外商投资、建设项目方面的工作流程,建立起三条绿色高速服务通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协调行政职能部门,充实“中心”办事项目,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先后引进了与行政审批工作紧密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项目代理公司,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2007年至今,“中心”共办理各类审批事项13.7万多件,受理咨询10.7万多人次,未出现一例违规审批和审批延期,深受基层企业和群众欢迎。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指南》,向社会免费发放,基层企业和群众一本《指南》在手,到政府哪个部门办事都明明白白。通过严格规范,缩小了行政权力的弹性系数。二是主动加强与办事群众的沟通,广泛征求意见,转变工作作风。通过设置意见箱、公开投诉电话等方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卡、当面询问、电话跟踪、主动回访等方式,广泛征求办事人员的意见建议,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反馈,从而加强了业务上的随时监督,有效地保障了“中心”工作的健康运转,促进了集中审批职能的充分发挥。三是不断加强社会监督,社会满意度逐年提高。“中心”聘请了18名社会监督员,每季度召开座谈会,畅通了与基层办事群众沟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进行社会监督,有效地减少了行政审批中的违规现象,切实提高了“中心”的行政效能,优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回顾“中心”五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心”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市行政服务中心作为山东省首家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机构,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抓“蓝黄”战略重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卓著,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而“中心”现有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做出明确规定。一个规模更大、服务内容更多、群众办事更为方便的新一代政务中心建设工作应该摆上议事议程。

二是个别部门对窗口工作重视不够。为提升窗口办事能力,提高审批效率,市政府于2005年推行了审批工作“一审一核”制等工作机制(莱政发[2005]45号),但目前仍有个别部门权利下放不到位,使得窗口工作人员在承诺件的办理上不得不在部门和中心之间往返,在工作上造成很多不便,工作效率不高。同时,部分窗口工作人员年龄老化,没有按规定做到定期轮换。“中心”现有窗口工作人员中其中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共有7人,其中55岁以上的有4人,达不到市政府要求的“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作风优”的总体要求,影响了政府窗口形象和审批工作开展。

三是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滞后。建设“两大系统”是省、烟台市两级的明确要求,是行政审批和行政监察工作的发展方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对信息化建设也作出了明确要求。目前,烟台市多数县市区按照省市两级的部署,扎实推进了“两大系统”建设任务,我市进度明显滞后。

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一二三七”总体工。

作思路,以强化服务理念、加强窗口建设、打造绿色通道为总抓手,进一步充实进厅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搞好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能,为促进莱州环境大优化、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是整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对我市的行政审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审查。对缺乏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国家已明令取消以及不适应我市优化发展环境需要的事项,要坚决予以取消。审批及收费事项清理工作要在各部门搞好自查的基础上,由政府法制办、财政局、物价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审查汇总,形成《莱州市行政审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公开目录》,并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体向全市进行公布,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设立的服务窗口和办事大厅,探索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服务中心合并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效能监察的综合性政务平台。

三是全面开展相对集中部门行政许可权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实行相对集中部门行政许可权,即所有行政许可审批职能分布在两个科室以上的,要进行内部职能整合,将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相对集中到一个科室,设立行政许可科,然后整建制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行政许可科的设立要遵循不增加人员编制、尽量不增加内设机构的原则,人员从部门内部调剂使用,鼓励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进入行政许可科。要实现审批和监管的分离,既要提高审批效率,又要强化批后管理,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行业监管上来。

服务,建立重点建设项目联系制度,实行服务事项定期回访。抓好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基层“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平台。

五是加快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和科技防腐系统建设。网上行政审批和科技防腐系统建设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服务和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信息时代深化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要抓紧实施网上行政审批和科技防腐系统建设,搭建功能完善的全市行政审批网络基础平台。各部门独立办事大厅要同步做好系统建设的筹备工作,争取早日实现联网运行。探索“两大系统”向镇街便民服务机构的延伸,为建立市、县、乡互联互通的行政审批服务网络打好基础。

六是加强“中心”自身建设。健全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增加人员编制,完善“中心”管理办公室的监督管理功能。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充分展示政府办事平台科学化、人性化、现代化的服务特色。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和完善,实现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化、服务标准化、程序规范化,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方便群众办事,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精神为契机,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以“社会有需要,中心有服务”为目标,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效能监察的综合性政务平台。

年10月13日2011。

市中心镇规划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规划建设管理是城区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遗憾。为了不断提高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改善城区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区政协城环委对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状况进行了精心调研。

1、规划管理体制。

(1)规划编制。*年时,两路镇、龙溪镇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编制。*年起,这两个镇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由*市规划局与*县人民政府共同编制。从*年两路城南开发开始,各开发园区、新城管委会分别编制其辖区内的开发建设规划。

(2)规划管理。*城区规划管理经历了三个时期。

县管时期。*至*年,*城镇规划工作由*县计划建设委员会管理。*年成立*县城建局后,由其所属的城建股具体管理。*年城乡建委成立时设规划科,按照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地块规划和详细规划,对建设活动实施规划管理,城区规划管理工作逐渐加强。

市县共管时期。*年,*县建委与*市规划局联合成立龙溪镇规划办公室,共同实施在龙溪地区的规划管理工作,两路城区建设规划仍由*县管理。20*年成立*市*区规划分局,城区建设部份规划职能从区建委转移出来,由区规划分局负责龙溪地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市管时期。从20*年起,*市规划局不再委托*区管理规划工作,由*区规划分局对城乡规划进行一体化管理。

(3)规划审批。*城区建设规划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从20*年起,两路镇、龙溪镇城市建设规划、*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须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后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20*年,为了把好全区规划建设审查关,区委、区政府成立了*规划建设委员会,由区委书记任规委会主任,在区人大和区政府决策之前进行审查把关。各开发建设主体的局部规划由区规划部门、区规划委员会、区人大、区政府逐级审议或批准后才能实施。

县城乡建设委员会。20*年将*区城乡建设委员会更名为*区建设委员会。目前,区建委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建筑管理、开发企业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建设工程招投标、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小城镇建设、施工许可审批、初设审批、勘察市场监管、建设市场秩序规范、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及城建档案管理等工作。20*年分别成立了区属国有投资公司—―港投公司和建龙公司,分别负责两路地区和龙溪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融资和项目建设,区建委不再直接从事城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只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园区、公司等实施主体的建设工作。

(二)*城区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运行状况。

1、行政审批管理现状。上世纪60年代,规划建设行政审批尚未诞生。从70年代开始,规划建设管理逐步实施行政审批。在*开发建设早中期的行政审批中,有建设工程,选址意见通知书等22项建设行政审批项目。在整个行政报建流程中,共需提供各种资料1000余项,其中多数为重复提供,企业负担重,行政审批效率低下。*年后,区建委不断调整和改革行政审批和制度,使用“*市*区建委行政管理信息化平台”软件,将诸多审批项目进行整合,减少为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等8项。

《国家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前,无论是划拨用地还是出让用地都必须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相关规划行政许可手续。《国家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以划拨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要向规划部门申请选址意见,经核准备案后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出让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规划部门则直接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行政执法管理。规划行政执法只对行政区划范围内的行政审批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对违章建筑物进行认定。自20*年开展规划行政执法活动以来,基本没有违规项目开工建设。建设执法主要针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无证施工、无资质或超资质施工等违法违规行为,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签订阴阳合同、不履行监理职责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区建委在*年成立建筑执法队以来,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导企业抓内部管理,壮大企业规模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目前,现有国家一级建筑企业有9家,房地产开发企业235家,其中一级企业1家,全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形成了以龙湖地产等为龙头的一批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

(三)*城区发展定位演变。

1、龙溪城区发展的.定位。龙溪地区现在建成区面积为16.19平方公里。龙溪城区与*城市中心区紧密相连,主要承担市级商贸、行政、居住功能,也是未来市级行政中心。将龙溪城区的发展定位为*主城区的汽车销售城、美食娱乐城、商贸流通城、高档住宅城。

2、两路城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及规划。*年的两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界定为“*的航空门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商贸、会议、旅游为一体的卫生城、花园城、旅游城、会议城。20*年,两路城区规划范围包括双龙湖街道、双凤桥街道、回兴街道、悦来街道、木耳镇、原王家、石坪镇。规划两路城区的主要功能是: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最佳生态环境宜居区、都市风貌展示区。

1、*城区板块规划编制及建设状况。*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了城市形象设计工作,编制了《*空港新城城市设计》和《*龙溪地区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目前正在开展两路“空港广场”,及老龙溪镇区域旧城改造策划。两路及周边地区交通建设规划方案已通过评审。对城区教育设施、环卫设施、市政排水系统、加油加气站、消防站等设施的位置和数量做了合理规划。

20*年*城区建成区(不含北部新区)总面积48.6平方公里。其中两路城区面积由*年0.5平方公里扩张为现在的31.6平方公里,龙溪在一片农田上崛起一座16.

8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客观地看,*城区整体规划建设水平处于较低档次。

2、城市功能规划与建设现状。*城区现有城市道路210余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工程已投入使用。城区配套有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医院、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一批档次较高的公益设施。基本配建水、电、气、道路、公厕、路灯、垃圾场、桥等基础设施。*区共规划建成小游园11个。截止20*年底,建成区绿地率达38.2%,绿化覆盖率达4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3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100%,达标率90%,干道绿地率大于25%。20*年底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区。

1、规划管理网络不健全。各镇街无相应人员编制,由市规划局、区规划分局、乡镇规划办构建的三级规划管理网络还难以真正向镇街延伸。规划管理缺位,导致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建设现象大量存在。

2、规划编制审批监管缺位。市政府及市规划局、区人大、区政府、区规划委会和区规划分局等规划编制审批机关,对各类规划几乎是一审了之或一批了之,没有相应监管规范和查处机制,从而助长了以权破规,以情乱规歪风。

3、未建立起有效的民主监管机制。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由于缺乏法律依椐和监督权威而显得苍白无力。

(二)规划建设的法律规划体系不够健全。

1、与新的《城乡规划法》配套的*市地方性城乡规划法规还不完善。

2、现有规划管理法规对违法违规建设的处罚偏软。开发商可以从违法违规建设中攫取巨额利润,现行法规难以起到有效遏制开发商违法建设行为的作用。

3、*区细化规划法规不够。现有规划法规体系对道路标准、居住建筑间距等的规定较为简单。对山地条件下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容积率和绿地率等指标的规定,需要结合*城区实际出台具有操作性的细化政策。

(三)规划实施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

1、城区建设规划不够科学。从总体来看,*城区发展战略定位缺乏前瞻性;规划方案缺乏大气势;规划设计缺乏地方特色和风格;对产业规划、房地产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公共事业设施规划,政权建设设施规划等缺乏统筹,普遍存在重大漏项。

2、城区规划没有权威性。一届班子一套规划,换一个人就改一次规划,一年可以调整几次规划,甚至领导一个电话也可以撼动一个规划。此外,规划执行单位也往往从某种利益出发,常常自乱规划。有的开发商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千方百计地冲破规划。

(四)城区规划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有209万元,在区级财政收入中可以是忽略不计。

2、*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区财政每年只有8%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加之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资金缺口大,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所项目缺钱上马,导致城市功能不完善。

(五)城市建设品味不高。

城市形态塑造不精,环境品质有待提升。*是*国际空港所在地。在规划设计手法上应与其它地区城镇明显不同。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高品质的城市设计来控制和引导,城区建筑物格调单一低俗,公园游园文化底蕴不足,雕塑小品没有精品,城区风貌特色严重丧失。城市的整体感觉就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森林,城市开敞空间严重不足,竖向景观给人以压抑的感觉,街头户外广告设置混乱,整体形象不佳,离空港国际新城的城市品质差距较大。

(一)规范规划管理,严格规划监督。

1、完善规划管理机制,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一是要确定*城区规划编制的标准。一般地讲,*城区建设总规、区域板块规划、重要基础设施和建筑重大专项规划应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标准,50年或更长时期不会实施旧城改造。二是提高规划编制审批水平。区内规划编制人员和审批人员,必须具备与规划编制的国内外专家在相同平台对话的能力。为此,需要加强区内规划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改革区规划委员会。应把规划委员会定位为“为政府决策服务的高层次专家议事咨询机构”,并按此定位优化规委会人员组成结构。三是规划编制审批应该经常化。规划编制应成熟一个审批一个,不能让规划审批工作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机制障碍。

2、健全规划监管机制,严防实施乱作为。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完善和强化区政府对规划分局的年度城区规划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完善城区规划工作年度报告制度;落实区政府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有关规定。完善城乡规划巡察员制度。强化市区人大、政府、政协对城区规划实施的监督,定期开展城乡规划工作调研、检查。对关系城市发展的重大专项规划,如行政中心的选址、组团隔离绿带规划等,应尽快报请区人大以法规形式予以确认并保障实施。要注重强化规划实施的公众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严格规划决策和实施效果的监督制约,对各级各部门严重违反规划的行为,要启动问责制。对不经过原规划审批机关批准,擅自废止、调整规划情节严重的,责成纪检监察机关予以严肃查处;对以规划谋取私利的,应该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市中心镇规划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7月下旬以来,我们社会事业工委在**副主任的带领下,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调研,先后召开了两次共有二十一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市各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还学习了其他县市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8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又组织全体委员视察了我市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现将我们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市建设,做了大量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最终形成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理念较新、体系科学、主题突出、措施实在,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对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规划编制有一定基础。**是宁、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经济上既受南京都市圈的有力带动,又受上海经济圈的强劲辐射,目前已逐步成为全省沿江开发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施了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全市已有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为生态市创建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以来,积极开展创模、创卫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采取院地合作的形式,聘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编制,既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发挥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为生态市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2、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立足于把**建设成为中等规模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江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主旨鲜明,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符合**构筑五大经济板块、培育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三大园区的发展战略。同时,规划既紧扣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主题,又围绕这一主题,从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凸现了区域特色,展现了**特点。

3、规划体系比较合理。规划编制部门注重对生态市建设内涵的把握,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市将来生态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建设的五大类重点工程项目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人居体系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了我市整个行政区划范围,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支撑作用。规划既明确了生态市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又注重从我市实际出发,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是指导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委建议本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规划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生态市规划编制走在扬州各县市的前列,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来看,随着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的强势推进,经济发展对环境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市创建还面临诸多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36项考核指标中,目前还有20项未能达标,创建难度较大;二是全市实施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数目还不够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产业链有待形成;三是农村生态规划编制工作落后,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目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五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建立,等等。对照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们认为规划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规划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要努力将近期建设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把生态市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部门和乡镇,具体落实到每个时段和项目,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要对部分规划指标做进一步论证。有些指标,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例、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要根据现状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会同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

2、规划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是面向全市的宏观指导性规划,需要各类具体规划的配套与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要注意与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相对接,妥善处理沿江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同时,进一步做好生态市建设规划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沿江开发规划、园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行业规划的衔接,明确生态市建设的近期和中远期建设目标,使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各项指标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3、规划建设的重点有待进一步突出。要根据我市实际,选择部分特色鲜明、影响较大,且便于操作实施的重点项目作为整个系统工程的突破口,结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积极开展环保论证,以实施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建设一批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同时,要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加快市区主要河道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实施区域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重点废气排放企业中推广执行清洁生产行业标准,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4、农村生态化进程有待进一步重视。规划要将生态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排出具体项目,确定具体投入。要对乡镇工业布局作出合理调整,引导村办企业向乡镇工业园或工业集中区转移,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开创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具有相当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正确分析形势,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分步、有序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共建氛围。要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宣传工作,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市建设,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把生态市建设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营造全民共建生态市的浓郁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市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生态市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市工作,统筹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层层落实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努力形成市、乡(镇)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机制,不断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把生态市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制和责任追究制,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各相关部门也要把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组织,精心实施,从部门职能出发,明确各自分工和责任,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全面完成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

3、科学统筹安排,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要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牢牢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近期目标与生态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全面地融合起来,以生态市建设的科学规划为龙头,以生态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实施园区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大力发展企业内部、园区产业链、区域配套体系等多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增强区域产品配套能力,将生态市的理念落实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之中,逐步提升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4、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生态市建设能力。市政府要将生态市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设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专项经费,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的启动。要将生态市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抓紧制定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市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健全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严肃处理各类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在吸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到**创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生态科技合作关系,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5、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要围绕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以科技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态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安全预测、预警和预报系统,设置污水水质水量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为节约、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提供新的途径。要积极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完善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生态产业链、环境工程等“绿色技术”体系,提高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全面提升我市生态市的建设水平。

总之,生态市建设事关我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事关全市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聚全民之才、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从生态企业、生态园区和生态经济三个层面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框架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2011年9-10月,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韦文明带领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科室负责人,先后到宜秀区、迎江区、大观区、市直部门、相关企业及县(市)行政服务中心调研,并先后赴省政务服务中心、蚌埠、池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学习考察。现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市行政服务中心于2001年7月开始运行,内设办公室、业务科、督查室,市纪委、监察局设立的投诉受理中心(经济110)的在中心办公。目前服务大厅有39个部门单位(含便民服务单位)进驻,共有80多名窗口工作人员,涉及行政审批事项280项。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

项。

2、规范程序。通过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审批行为,推动依法行政的规范化建设。中心制定和完善了20多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促管理,对具体的任务和权责进行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强化内部管理,尤其在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超时默认制、一次性告知制、并联审批制方面富有成效,增强了对窗口管理工作的能力。

3、提高效率。通过开展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部门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驻中心到位,行政审批职能授权到位)工作,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结时限由改革前的平均法定时限21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结效率比法定时限提速10%,即办件比例达到58%,提高16%,窗口现场办结率大为提高.4、方便群众。通过实行并联审批、全程代理、开通重大建设项目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方便了群众。如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通过改善网络办公环境、优化办公流程、拓展服务方式等多种措施,实行企业“一条龙”服务,实现了纳税人到中心“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

(二)行政服务行为不断规范。

1、完善制度。中心建立了《工作规范》、《考核办法》,以及。

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行政服务格式文本。编印规范化的服务指南,建立规范化的公示制度,办事程序等,确保了中心工作有序运作。

2、加强监管。中心把群众评议作为对窗口和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充分利用机关效能建设督查和投诉渠道,发现问题及时严肃查处,严格执行效能告诫制。还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为中心特聘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

3、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督查科室的职能作用,建立值日、巡视、考勤考核制度;开展“红旗窗口”、“先进个人”、“星级争创”等评比活动,建立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窗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中心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宗旨,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通过这次调研和考察学习,我市所辖县市和省及兄弟地市在政务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不少经验和做法对加强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推行“两集中,两到位”能有效地克服政府部门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审批轻服务、重权力轻责任等现象,能有效地克服审批职能分散、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长等弊端;它是行政服务中心当前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站式平台的关键,是推行其它审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

从这次考察的蚌埠、池州等地方看,都已实行“两集中,两到位”。蚌埠市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后,中心改变了“只挂号、不看病”现象,行政审批承诺件承诺提速达54%,现场办结率从过去的不足30%,提高到98%,群众评议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两集中,两到位”的落实,使各部门各单位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成为了“一站式”的行政审批平台,各部门各单位行政审批效率、现场办结率、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和印章,原来各窗口都要对资料录入,办理四证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需3个小时,现在只需40分种就能办结。

(三)基建和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推行“一表制”。基建项目“一表制”就是把基本建设涉及的部门集中在政务服务中心一个平台上对外服务,实现审批项目和收费标准一张表公布,做到在审批环节上,一个窗口受理,一张表告知所需材料,一次性并联审批;在收费环节上,一张表公布标准,一支笔审定类型,一次性收取税费。实行联合受理、联合图审、联合验收、联合收费。投资项目实行并联审批,牵头单位“统一受理,抄告相关,集中研究,同步审批、限时办结”。

件即时办结率已达到70%以上,承诺件提前办结率达到90%以上,常办项目的平均审批时限由成立初期的21.6个工作日压缩到目前的3.2个工作日。

池州经市长办公会议多次论证,市政府出台《关于对基本建设和投资项目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实行统一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市政务服务中心又会同财政局、物价局前期花了6个月时间制定了实施细则,对投资报建项目分11个具体类别,将涉及由建设单位缴纳的12项行政事业性及经营性收费统一换算成按平方米计征。2010年,依据情况变化,市政务服务中心提请市政府又出台《补充规定》,将报建项目涉及的19项收费纳入统一征收,基本涵盖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后的收费。由申报人在中心住建委窗口实行“一次申报、一次缴费”,既方便了企业办事,也方便了企业缴费。2008年执收9700万元,2009年执收10105万元,2010年执收25000万元。在收费标准全面下降的前提下,有关单位纳入“一费清”范围的行政规费实现了收入同比翻番的效果,也强化了非税收入的征管。

我市宿松县在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中推行收费“一表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将基建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近一个月左右,同时杜绝了暗箱操作、人情税费和自由裁量,有效的防止了税费流失。自2008年5月份推行以来,为908家企业和社会事业基建项目提供了“一条龙”服务。

(四)加强行政审批平台和电子监察平台建设。省政务中心。

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中心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桐城市政务服务中心采购了246万元办公软件(不含硬件),蚌埠、池州等地在中心办公自动化方面都投入了300至500多万元的资金,保证了各项审批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电子政务建设是中心各项工作的支撑点。

我们还参观了省政务服务中心、桐城市行政服务中心,了解中心总体功能布局和平台架构,就蚌埠、池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实施的“一审一核”制、首席代表制、工作标准化、窗口工作人员统一着装、待遇补助及考核、中介机构管理和中心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受益很多,为我们中心下步建设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经验。

三、当前我市行政服务中心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充分调研考察对比,我们感觉到: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虽有明显改善,但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匹配,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距离,与外地政务服务中心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还存在不少不尽人意的问题和不足。

门名义上设立了行政许可科,但实际上职能仍然分散在各个科室,甚至放在二级下属单位,审批在部门内仍未完全集中到一个科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具有隐蔽性,更不利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二)、项目未做到应进尽进。存在“小权进、大权不进”,将重要的服务项目、关键的办事环节,仍放在本单位办理,甚至转移至下属二级机构审批,把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作为“收发室”,“两头受理、收费标准不一”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弱化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

(三)、基本建设和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收费不透明。在基本建设和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出现“断链”现象,集中、高效、协同的服务链条和网络还没有完全成型,未能充分发挥出集中、整合的综合服务功能,垄断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服务收费不规范,让企业多一站式服务。

(四)、窗口受权不到位。首席代表授权不充分,窗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行政服务中心新办事大厅正在加紧建设,我们将紧抓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中办发[2011]22号文件精神,进行二次创业,争创全省一流政务服务中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营造优化行政服务。

环境的良好氛围。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规范和指导中心的发展。

(二)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功能。

1、认真谋划新中心功能布局。认真谋划新中心功能布局,对进驻新行政服务中心的单位及项目进行认真摸排,按照“进中心是原则,不进中心是例外”的要求,凡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及相关收费均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同时依据功能相近原则,以交通运输、企业设立、基本建设、公共服务为四条主线合理划分服务大厅服务区域,配齐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运行模式。

2、建立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根据省政府对各级政务中心的要求,整合各部门行政审批资源,使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许可、收费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两集中、两到位”落到实处。同时加大政务公开及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各部门网络资源,形成统一规范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提高行政服务的电子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3、构建企业登记、项目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充分发挥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的集聚优势,强化审批服务项目的内在关联性,依托行政审批服务网络,推进窗口整合、项目融合和“流程再造”,完善并联审批。

(三)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创新审批服务方式。

1、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杜绝两头受理和“前店后坊”,保证项目的受理、审批、收费、结果均在中心。让窗口真正拥有审批的权限,发挥行政许可专用章作用。由于这项改革是中心推行行政审批方式变革的核心,必须具有彻底性,为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需要政府对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单位实施回头看,落实整改,强力督查和问责。

2、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集中办公优势,完善并联审批,提高服务效率,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在吸取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在中心服务窗口普遍推行企业设立注册登记一表通、基本建设审批收费“一表制”和项目投资并联审批制等多种新的审批方式,完善重大项目全程代理制。

(四)、认真清理与行政审批相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服务收费。凡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和中介服务事项所涉收费,必须在行政服务中心收费窗口缴纳。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专户管理,严禁“搭车”收费。建议由市纪检监察部门牵头重点清查行政审批服务中部门隐形收费和中介收费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投资环境。

口工作人员在中心工作两年以上视同下派锻炼,并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适当提高窗口考核优秀比例,同时每月给予适当出勤补贴和午餐补助,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六)努力探索一条机构精干、运作有序、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中心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标准化管理,统一窗口办公硬件建设,更新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软件,加强上网行为管理,以中心网站为载体,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对市级5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认的行政权力,实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使网络成为群众和企业获取信息、办理申报、缴纳费用等有关事项的重要途径,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网上审批“快餐式”服务,建立一个办事高效、运转有序、公开透明、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2011年11月18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