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2 09:31:32 作者:文锋

学习心得是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它可以激发我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学习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借鉴。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务实担当,谋实干兴邦。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打赢这场硬仗,就需要像丁铁刚这样的扶贫干部,亲身实践,亲力亲为。在工作中不喊口号,只办实事,“沉下身子”进村到户,逐一排查情况、采集信息,把敢担当、善作为体现在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为全村人民出谋划策,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真正为脱贫打下坚实基础。每一名党员无论处于任何工作岗位,这种实干精神都是一堂必修课,摒弃形式主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干出成绩,干出业绩。

吃苦耐劳,扬民族精神。在丁铁刚身上,继承着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作风,有着永不言弃的干劲,吃得了苦,不畏艰难。曾在防控卡口站岗的他,秉着“再做一次足球场上的’铁后卫’,让卡口’坚不可摧’”的决心,在寒风刺骨的隆冬深夜坚持执勤;在木耳产业扶贫项目中,他住板房,吃泡面,顶雨抢收木耳,浑身湿透、累瘦20斤却无一句抱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做为党员,更要自觉延续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牢固树立到艰苦地区、基层一线接受艰难困苦磨砺的思想自觉,扎牢崇尚艰苦奋斗的思想根基。

甘于奉献,守党员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丁铁刚心系群众,真正关心百姓疾苦,他自己出资资助学生上学,为住院的村民忙里忙外跑手续、跑低保,这些原本可在他工作职责外的事情,但却被他当成分内事,凭着这份家国情怀,真诚无私的付出,不求回报。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奉献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守望相助、勇于付出,今天,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曾有一丝迟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百姓冷暖挂在心头,丁铁刚正是这样的优秀党员,是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在他身后,应有更多的“丁铁刚”站出来,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继续前行。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近日,张桂梅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63岁的她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学习张老师先进事迹,读懂她的遗憾、害怕和欣慰,更增忘我拼搏的进取力量。

有一种遗憾,叫经久难忘——若无刻骨铭心的遗憾,又怎会有无所畏惧的勇敢?

13岁女孩哭着说,“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这是2001年以来张桂梅心中抹不去的遗憾,因为这份遗憾,她立下最坚定的志向,选择走一条最为艰难的路——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要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在意被人误会成骗子,一次次利用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停地奔走、呼吁,寻求支持,终于梦想亮出了曙光,2007年,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的她,赢得了媒体的关注,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2008年9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在奔走、呼吁、奋斗中成为如梦一样的现实。对张老师来说,20年来,这份遗憾长居在心,取得多好的成绩,获得多大的荣誉,也忘不掉这份“疤痕”一样刻骨铭心的遗憾。我想,这份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是追求完美的执念,何尝不是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在这美好人间恒久散发着人性中最圣洁的光辉。

有一种害怕,叫我等不及——若无时不我待的担当,又怎会有平地起高楼的决心?

那一年,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还有满院子的杂草。可是,她还是坚持把学校开起来,哪怕学生底子弱、成绩差,哪怕全是“线下生”,她说,“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孩子们耽搁不起,没有条件,那么创造条件也要干下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张老师“傻丫头,快点”的小喇叭督促下,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因为这份怕,张老师等不及学校“军马炮”配齐到位;因为这份怕,多年来,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说,“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这份怕让人心生敬意,这份怕让人心头一热:何为爱生如子,何为人间大爱,何为担当奉献,何为无私无畏?张桂梅老师就是!

有一种欣慰,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若不去吃奋斗的苦,又怎会有收获的甜?

“没有女高,就没有现在的我”,爱在爱之间传递,毕业的学生反哺学校,毕业的学生心怀家国,毕业的学生回报社会,“这都是张老师教育我们的,自己强大了,也要记得去帮助别人。”孩子们的成长是对张老师最好的肯定。今天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配套设施完善,学校共有3个年级9个班,在校生464人。至今,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考入大学,一本上线率高达40%,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老师的身体更瘦了,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旧是那个有点倔犟,非常认真,能吃苦,肯奉献,孩子们眼中的“张妈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都是干出来的——她依旧是那个微笑着、拼搏着、奋斗着的张老师,依旧是那个不停奔跑着的时代“打工人”;她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楷模,无愧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为张桂梅老师点赞!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深度贫困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余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她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桂”“梅”精神,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如“桂”,无私奉献。桂树质朴,四季常青,不事张扬。桂花,花小瓣小蕊小,清香不刺鼻,掩映在绿叶从间;悄然绽放,默默散发着幽香,让人心旷神怡,清新舒畅。时代楷模张桂梅,为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如桂树一样,扎根贫困山区十几年,创办不收费女子高中,立德树人;如桂花一样,她带领师生们拼出了一条未来的路,无声润养贫困山区女孩,给她们希望和未来。老师、医生、军人、警察……她一手带出来的孩子,因她而改变了命运的女孩们,不少都在她的影响下,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成为另一个“张桂梅”、千千万万个“张桂梅”。

如“梅”,自强不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不惧严寒,高洁坚韧,自强不息。张桂梅是不幸的。1995年2月,丈夫因病去世。1997年4月,自己被检查出患有子宫瘤。肿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现在,张桂梅身患20余种疾病,每天离不开止痛片。张桂梅是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和打击,张桂梅没有被吓倒、打倒,反而越挫越勇,点燃自己、照亮他人,为山区女孩撑起一片天地,用自己的牺牲和奉献彰显了教师的崇高和伟大,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光芒万丈的人格魅力让人肃然起敬,衷心钦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让我们以张桂梅为榜样,发扬“桂”“梅”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砥砺前行,奋勇前进。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__,男,汉族,198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__县农村工作局常务副局长、下沉驻点__镇__村常务副队长。12月,按照县委、政府统一安排,他被下沉驻点__镇__村,自工作开展以来,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州、县有关文件要求,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脚踏实地搞服务、依据村情做工作,真正把脱贫攻坚工作当成了打硬仗,当成了密切党群政群关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履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工作宗旨的阵地。

吃透精神。

了解村情目标任务艰巨。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动员令。“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这是省委书记孙志刚代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发出的铮铮誓言!发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打响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四个硬仗”和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等“七大战役”,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月4日,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满脑子想着的都是“工作为什么”和“工作怎样干”的问题来到了__镇__村,该村位于镇区西面,距离3公里,紧邻福泉市道坪镇,属典型旱山村,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全村辖20个村民组1049户41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9户、贫困人口1239人。截至目前,已脱贫294户,脱贫人口1177人,其中年脱贫20户56人,剩余25户62人,贫困发生率为1.32%(按公安户籍人口1214户4701人测算)。为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能落下一个人的目标”,他带领工作组与村支两委一班人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找准难点痛点,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向深度进军。

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工作有序推进。

目标既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带领驻村工作组一班人,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两率一度”指标,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在组、在农户家中,采取到村民田间地头、平时见面打招呼拉家常等方式,摸清实情,理清思路,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查漏补缺工作。对全村319户精准扶贫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查漏补缺工作。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建档立卡,切实做到有错必纠、应纳尽纳,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调整,按识别、退出程序整户清退8户27人,新增128人,因离婚等原因减少5人。二是集中全力打好六场歼灭战。农村饮水歼灭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全村5个饮水安全项目,解决了全村531户115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危房歼灭战。按照“应统尽统、应改尽改、不留一户危房”的要求。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对所有农户住房情况再次进行拉网式核查,然后组织施工队进行整改。目前共新建房屋30栋,整改农村危房471栋,易地扶贫搬迁108户,改造厨房81个,新建厕所262个,硬化附属设施279350平方米。农村组组通歼灭战。到4月底,已完成全村12.16公里通组路硬化改造,全面提高改善全村农户出行质量和安全。户户产业覆盖歼灭战。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将贫困户对接产业、联结企业,让农业与三产“联姻”,产业与脱贫“结亲”。目前,全村共发展烤烟300亩,辣椒450亩,中药材种植650亩,武昌桃种植亩,入股苗岭雾海、蜜之源合作社、鑫源电商、武昌桃等项目资金60万元进行量化保本分红,共覆盖全村精准扶贫户319户。民生保障歼灭战。全面落实“两助三免(补)”“两助一免(补)”“三免两补”等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全面实行农村贫困人口县内先诊疗后付费制度,积极实施大病专项救治,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学返贫问题;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行代缴、补缴等有力措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100%。

不怕吃苦。

以身作则做群众贴心人。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严于律己、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处事公正,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关心群众,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在驻村帮扶的日子里,他始终坚持心系群众,不辞辛劳。农村工作面广,头绪多,处理问题要合情合理合法,费劲劳神,处理不好还会得罪人。工作中,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时刻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他始终立足服务群众,在群众的需求中丈量脱贫致富的步子、寻求精准扶贫的办法,与工作队同志和群众一起苦干实干,有效解决了__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在脱贫攻坚的种.种难关和困难面前,他没有逃避和退缩,特别是在家中老人、小孩生病等困难的情况下,一直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了确保__村能够如期脱贫,不拖全县后腿,他选择“5+2”和“白+黑”的工作方式,积极同工作组干部一起开会分析,研究对策,引导贫困对象共同渡过难关,克服脱贫攻坚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用真心换来真情,用实干赢得信任,如今的__村,伴随着一条条扶贫路的延伸,带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农村环境得到整治,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部分老百姓都说:“扶贫使__村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而驻村工作队更是“快车道”上的“领路人”。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云梦县审计局工会副主席邓常,2018年初被选派担任隔蒲潭镇和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以共产党人的时代脊梁和担当精神,长年累月扎在村里,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短短两年,就带领所驻村的13户贫困户16人整体脱贫出列。中国审计报、国家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网站先后多次报道了他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去年底,他被推荐评选“全县最美干部”。

铺修机耕路。

和平村五组郝家湾村后有一畈300多亩的肥沃耕地,常年种植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通往那畈耕地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村民去那里干活很不方便,叫苦不迭。

群众利益无小事。邓常驻进村后,与村“两委”干部实地踏勘,谋划把那条羊肠小道翻修成一条长210米、宽3.5米的水泥机耕路。经测算,工程需投资16万元。

钱从哪里来?邓常同村“两委”商量来商量去,一致认为不能抱有对国家“等、靠、要”的思想,决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商量解决修路资金问题。工程施工队也不请,把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自己修路。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打杂工,节约工程劳务成本。

说干就干!2018年12月初,工程资金如数筹齐,修路工程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每天天一亮,大病初愈的邓常就和另一名工作队员赶往工地,提前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施工中,他们见事做事,重活脏活抢着干,连双休日也不回城休息。村里的能工巧匠们见工作队员如此卖力,一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工程施工进度快,质量好。不到半个月,工程顺利竣工。

每当村民们踏上这条平坦、舒适的机耕路,总是啧啧夸赞:“这不仅是一条机耕路,更是一条连心路、致富路、幸福路。”

改造旧危房。

邓常驻进和平村时,村里有3户贫困户住着危房。现如今,这3栋危房均已改造一新。

三组贫困户栾文忠,是位年逾七旬的孤寡老人,吃着五保,原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危房里。这栋危房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达到d级危房标准。老人担心房子倒塌,早已寄住到亲友家里去了。

有一次,邓常转到三组走访群众时,了解到了栾文忠的住房苦处。他痛心疾首,不停蹄地跑镇里,奔县里,很快争取到了上级下拨的农村危房改造扶持资金2万元。

老办法照搬。村里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筹资解决建房劳务费用,组织能工巧匠帮老人盖建新房。邓常和另一名工作队员又义无反顾地当上了盖房工地上的搬运工。

2018年12月底,新房落成了。邓常开着面包车,把栾文忠从亲友家接了回来,乐呵呵地住进了新房里。

老人老有所居,邓常却心事未了。他返回局里,向局领导汇报了栾文忠的家庭生活情况,请求局里拨款帮助栾文忠添置家具。局党组经研究集体拍板,拨款给栾文忠老人购买了饭桌、凳子、厨具,送到老人家中。栾文忠喜笑颜开,逢人便说:“社会主义制度好,共产党的干部亲!”

打造“工薪族”

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项目、缺门路,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瓶颈因素。邓常与村“两委”苦苦思索,决定开发公益性岗位,让一部分贫困户成为“工薪族”。2019年春,村里安排贫困户5人担任村里的保洁员,其中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3人,由市场运作的环保公司支付工资的2人。财政支付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760元,环保公司支付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

二组贫困户龙银涛,患有侏儒病,现年60多岁,终身孤寡,前些年靠开个茶馆和小卖部维持生计。现如今,成了村里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保洁员,每年新增了9120元的固定收入。

凡事事在人为,和平村为贫困户打造“工薪族”的步伐一发不可停止。邓常与村“两委”干部一商量,又组建成立了开园香蔬菜专业合作社,其中安置贫困户5人季节性就业,从事农产品包装工作,每人兜底工资8000元。加上加班加点,在专业合作社就业的贫困户劳动力4个月季节性上班的工资收入实际达到1.2万元以上,最高的可拿到1.5万元。

放飞“候鸟群”

改革开放后,和平村富余劳力走南闯北,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达800多人,占全村总劳力的75%。

邓常瞄准了产业扶贫的这一契机,在村民外出打工相对集中的群体中建立党小组,开展外出党员与村里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依托外出农民工党组织带领和组织贫困户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向浩浩神州放飞“候鸟群”。

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和平村贫困户揭开了产业嬗变新的一页。去年,村里长期呆在家里的包括原已脱贫的8名贫困户青壮劳力与村民们一起,赴武汉,下广东,上北京,到东北,融入了劳务大军行列。

三组贫困户张水平夫妇二人,均已60多岁。今年,邓常协同村“两委”为他家转让了责任田,让外出农民工党组织把他们夫妇二人带去武汉打工,一人在车间当工人,一人做门卫,每月工资合计5900元。

发展“产业链”

无农不稳,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和平村有7户贫困户仍耕种着责任田,这些田要种,但要看是怎么个种法?

去年,邓常与村“两委”经过商量,以蔬菜产销一条龙的开园香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将贫困户全部吸纳到经济合作社,以土地和蔬菜大棚入股,既参加分红,又推广运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提升耕地产出效益。

大棚种植时令蔬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早,人早我精、人精我优。和平村现已成为省农村经济合作社示范单位,大棚种植的辣椒、茄子、包菜、蕃茄等11种蔬菜已获国家绿色认证,除本地蔬菜商贩来村蹲点收购外,订单还远销武汉、河南、北京、东北三省等地。

一组贫困户龙云祥,种植大棚蔬菜9亩,去年由于市场行情好,1-5月份就获蔬菜纯收入11.5万元。加上他本人在经济合作社从事包装工作的工资收入和2个孩子在外打工的工资报酬,去年家庭纯收入达24万元。

脱贫攻坚,决胜小康,邓常和全村干部群众一起,正演奏着一曲壮丽的时代颂歌。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当看到丁铁钢同志为了让广大农村贫困乡亲早日脱贫,不辞辛苦、不畏艰难,带病奋斗在精准扶贫第一线,最后不幸因公殉职、半个月后他的老父亲也因此郁郁而终时,我的内心十分沉重,正是应了那句古话――自古忠孝难两全,丁铁刚为了更多的家庭幸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吃苦在先、牺牲在前、享乐在后、甘于奉献的本色体现,是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我在心里对丁铁刚烈士说:“铁刚同志,一路走好!你已经做好了你应该做的事了,现在该由我们接过你手中的党旗继续向前走了!”

在痛心一个孩子失去了父亲和爷爷、一位妻子失去了心爱的丈夫、一位刚刚送走了黑发人的白发人又郁郁而终的现实的同时,我们更加痛心党和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好干部,这也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干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培养出一个有着很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干部,是很不容易的,从专题片中相关同志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由于基层一线乡村干部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不是很高,所以党和政府不得不抽调出一批综合素质很高的优秀干部下基层加强精准扶贫工作,丁铁刚同志的牺牲固然和他的体弱多病有关,然而繁重的工作、基层干部力量的薄弱却是主要原因。

我们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很多基层干部包括村干部就来源于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教师,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没有机会深入国家经济建设一线和社会维稳前线工作,但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我们高校教师来说却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使命,我们不同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师,我们是人民教师,之所以称为“人民教师”,就是因为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不仅仅是让学生自己将来进入社会强生存发展的更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中,所以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以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树立起读书报国的志向,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让基层建设一线出现更多的像丁铁刚同志那样的优秀干部,培养出更多“活着的丁铁刚”!

7月1日,我们重温入党誓词,从丁铁刚事迹中,让我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保持践行党员使命,努力工作。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事迹感悟与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一学黄文秀“感党恩”的不忘初心。黄文秀的一生是忠诚于党、信念坚定、不忘初心的一生。她坚定、勇敢,从贫困山区走出来,又怀着一颗感恩与赤子之心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于家乡建设发展、投身于扶贫工作,扎进大山深处,不顾满身尘土,奔波于狭窄山路间,用生命诠释了她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要像黄文秀那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严以修身、锤炼党性,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心中的信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打的,坚定不移、终生不渝。

学一学黄文秀“向下跑”的为民务实。黄文秀的一生是忠诚于人民、为民务实、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热情、阳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是她对自己和全体村民的承诺,她利用两个月时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摸清情况,驻村一年汽车里程数增加2.5万公里,方言不通苦练方言,百姓不解常迎笑脸,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心里始终想着人民的利益。“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党员干部要像黄文秀那样,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听“原生态”的声音,掌握不曾“过滤”的实情,“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真正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察于未萌,止于未发”,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为开展工作“充好电”。

学一学黄文秀“加油干”的担当实干。黄文秀的一生是忠诚于事业、不畏艰难、担当实干的一生。她勤劳、务实,在服务百坭村的1年2个月20天里,她帮助村子发展电商,‘’砂糖橘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到通屯的路灯项目,在村里走夜路不再需要手电筒。党员干部要像黄文秀那样,始终牢记党的嘱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抓落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赢得群众信赖,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年届花甲的浙江杭州中学老师陈立群拒绝百万年薪远赴1400公里之外的贵州省台江县义务支教。3年来陈立群将自己的先进教育管理方法倾囊相授动真碰硬、大胆改革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观念为台江县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陈立群的到来,对台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其所展现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与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操,难能可贵。

陈立群不孤独。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决战中,一大批来自杭州的帮扶人员,放弃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远赴千里之外,全身心投入我州的脱贫发展。他们“把他乡当故乡”,为我州的发展走遍了千山万水,想尽了千方百计,吃尽了千辛万苦,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奉献给贫困地区,为我州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立群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陈立群们”的义举和精神值得我们全社会认真学习。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全市行动起来,汇聚全部力量啃下最后的“硬骨头”,需要一大批像陈立群一样的优秀人才,投身我市脱贫攻坚事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担当者、建设者。我们要对照陈立群的事迹,随时检视自身行为,坚守好自己的初心,牢记职责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丁铁刚是我市扶贫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代表,生前为龙江县龙江镇畜牧中心副主任、龙江镇驻九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3月20日,因劳累过度,突发心梗离世,享年48岁。驻村扶贫期间,他扎根基层、脚踏实地、无私奉献,与村民同甘共苦,全心全意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用真诚和爱心走进了贫困户心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使命和担当。5月26日,中共齐齐哈尔市委追授其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此次活动作为各级党组织迎“七一”特别党课和大中小学生暑假第一课的内容,请各单位按通知精神,组织党员干部、扶贫工作队队员、大中小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收听收看,积极关注龙视新闻快手号参与线上发表正能量评论,并开展撰写观后感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共同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前进力量,激发奋斗激情。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__,男,壮族,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参加工作,现任__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工作以来,他就与扶贫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先后从省开展扶贫工作沼气池建设、小水窖建设、茅草房改造建设的“三项大会战”中任镇三项大会战办公室主任,后来又在担任副乡长期间一直分管扶贫工作,之后,调到县扶贫(办)局担任副局长期间分管精准扶贫,再调到县发展和改革局分管易地扶贫搬迁和本单位精准扶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对党的忠诚和工作的敬业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充分发挥本职工作职能,立足岗位,主动作为,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做到对工作负责而不越位。作为副职,__同志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和正职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应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并完成,尤其是对一些难度大的具体工作,要敢于负责,敢于去做,而不能往上推,把责任推给正职。在扶贫局担任副局长期间,10月全县全面启动实施扶贫攻坚工作以后,按照领导指示,组织建立__县精准扶贫网,初拟了全县“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帮户”的挂包帮工作方案,同时,按照要求,认真指导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经常与主要领导沟通,对自己分管的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单位挂钩帮扶工作的安排,多征求主要领导的意见,并适时汇报进展情况,不擅自做主,真正做到工作到位不越位。

二、做到积极辅佐而不离位。工作中,他切实树立全局意识,当好配角,为正职分忧解难,使单位的一盘棋走得活。作为分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按照__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安排,__县实施3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34户8219人,共搬迁建档立卡1285户5009人。他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积极作为,建言献策,勇当尖兵,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心来谋划、来部署、来推动;在本单位挂钩帮扶工作中,他紧紧围绕挂钩两个村和186户农户的脱贫出列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把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工作做细做实做足,做到减贫内容精准到到村、到人,确保完成减贫任务。

三、做到服从支持而不盲从。10月,根据组织安排,__同志从扶贫局调到发改局工作,按照班子分工,主抓易地扶贫搬迁和本单位挂钩帮扶工作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及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为工作推动积极建言献策,如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整改工作中,针对资金置换和旧房拆除工作滞后问题上,建议县乡联合出击和加强督导检查进行后,工作成效明显好转,易地扶贫搬迁置换全面完成,全县易地扶贫搬迁1038户旧房拆除建档立卡户工作按期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四、兢兢业业,履职尽责,做好分管的脱贫攻坚工作。

(一)顾全大局,勇挑重担。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不论是在扶贫局还是发改局工作,__同志一直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和挂钩帮扶工作,开始了两点一线的扶贫工作,奔忙在全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挂钩的两个村,加班加点成为常态,晚上通宵达旦也经常出现,20下半年以来,没有一个节假日,像一头勤勤恳恳、默默无闻、鞠躬尽瘁的“老黄牛”精心耕耘着自己的土地。

“爸爸去加班了。”这是孩子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由于都忙于工作,经常早出晚归,家就像临时的旅馆,晚上回去小孩都已经入睡,早上出来,孩子还没有醒来,遇到熟人就张口“爸爸去加班了”。

(二)舍小家为大家,全力决战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以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没有时间打理,全部交给老婆处理,老父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一年到头没回去几回看望;他没有时间陪伴和为孩子解忧;孩子生病他没有时间送去就医;他把一切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决战决胜,一定要保证脱贫出列!”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三)苦尽甘来,成效明显。一份血汗一份收获,__同志在脱贫攻坚战的路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全力做好扶贫工作参谋助手的干劲已有所收获,目前,__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的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实施30个集中安置点1772户7365人,其中:建档立卡1038户4223人,同步搬迁人口734户3142人,2017年12月底已全部完工并搬迁入住;全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262户854人,其中:建档立卡247户786人,同步搬迁15户68人。涉及2个集中安置点,截至目前,县城安康小区二期安置房建设已完工,现已完成抽签分房入住;__乡平告二期22户建档立卡户房屋和基础设施已完工并已3月底抽签分房,15户同步搬迁户住房正在主体施工。挂钩的多贡、能地2个村委会186户贫困群众已经脱贫出列174户,挂钩村村容村貌、村组道路等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收入明显提高,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帮扶成效非常明显。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云梦县审计局工会副主席邓常,2018年初被选派担任隔蒲潭镇和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以共产党人的时代脊梁和担当精神,长年累月扎在村里,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短短两年,就带领所驻村的13户贫困户16人整体脱贫出列。中国审计报、国家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网站先后多次报道了他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去年底,他被推荐评选“全县最美干部”。

铺修机耕路。

和平村五组郝家湾村后有一畈300多亩的肥沃耕地,常年种植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通往那畈耕地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村民去那里干活很不方便,叫苦不迭。

群众利益无小事。邓常驻进村后,与村“两委”干部实地踏勘,谋划把那条羊肠小道翻修成一条长210米、宽3.5米的水泥机耕路。经测算,工程需投资16万元。

钱从哪里来?邓常同村“两委”商量来商量去,一致认为不能抱有对国家“等、靠、要”的思想,决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商量解决修路资金问题。工程施工队也不请,把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自己修路。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打杂工,节约工程劳务成本。

说干就干!2018年12月初,工程资金如数筹齐,修路工程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每天天一亮,大病初愈的邓常就和另一名工作队员赶往工地,提前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施工中,他们见事做事,重活脏活抢着干,连双休日也不回城休息。村里的能工巧匠们见工作队员如此卖力,一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工程施工进度快,质量好。不到半个月,工程顺利竣工。

每当村民们踏上这条平坦、舒适的机耕路,总是啧啧夸赞:“这不仅是一条机耕路,更是一条连心路、致富路、幸福路。”

改造旧危房。

邓常驻进和平村时,村里有3户贫困户住着危房。现如今,这3栋危房均已改造一新。

三组贫困户栾文忠,是位年逾七旬的孤寡老人,吃着五保,原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危房里。这栋危房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达到d级危房标准。老人担心房子倒塌,早已寄住到亲友家里去了。

有一次,邓常转到三组走访群众时,了解到了栾文忠的住房苦处。他痛心疾首,不停蹄地跑镇里,奔县里,很快争取到了上级下拨的农村危房改造扶持资金2万元。

老办法照搬。村里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筹资解决建房劳务费用,组织能工巧匠帮老人盖建新房。邓常和另一名工作队员又义无反顾地当上了盖房工地上的搬运工。

2018年12月底,新房落成了。邓常开着面包车,把栾文忠从亲友家接了回来,乐呵呵地住进了新房里。

老人老有所居,邓常却心事未了。他返回局里,向局领导汇报了栾文忠的家庭生活情况,请求局里拨款帮助栾文忠添置家具。局党组经研究集体拍板,拨款给栾文忠老人购买了饭桌、凳子、厨具,送到老人家中。栾文忠喜笑颜开,逢人便说:“社会主义制度好,共产党的干部亲!”

打造“工薪族”

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项目、缺门路,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瓶颈因素。邓常与村“两委”苦苦思索,决定开发公益性岗位,让一部分贫困户成为“工薪族”。2019年春,村里安排贫困户5人担任村里的保洁员,其中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3人,由市场运作的环保公司支付工资的2人。财政支付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760元,环保公司支付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

二组贫困户龙银涛,患有侏儒病,现年60多岁,终身孤寡,前些年靠开个茶馆和小卖部维持生计。现如今,成了村里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保洁员,每年新增了9120元的固定收入。

凡事事在人为,和平村为贫困户打造“工薪族”的步伐一发不可停止。邓常与村“两委”干部一商量,又组建成立了开园香蔬菜专业合作社,其中安置贫困户5人季节性就业,从事农产品包装工作,每人兜底工资8000元。加上加班加点,在专业合作社就业的贫困户劳动力4个月季节性上班的工资收入实际达到1.2万元以上,最高的可拿到1.5万元。

放飞“候鸟群”

改革开放后,和平村富余劳力走南闯北,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达800多人,占全村总劳力的75%。

邓常瞄准了产业扶贫的这一契机,在村民外出打工相对集中的群体中建立党小组,开展外出党员与村里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依托外出农民工党组织带领和组织贫困户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向浩浩神州放飞“候鸟群”。

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和平村贫困户揭开了产业嬗变新的一页。去年,村里长期呆在家里的包括原已脱贫的8名贫困户青壮劳力与村民们一起,赴武汉,下广东,上北京,到东北,融入了劳务大军行列。

三组贫困户张水平夫妇二人,均已60多岁。今年,邓常协同村“两委”为他家转让了责任田,让外出农民工党组织把他们夫妇二人带去武汉打工,一人在车间当工人,一人做门卫,每月工资合计5900元。

发展“产业链”

无农不稳,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和平村有7户贫困户仍耕种着责任田,这些田要种,但要看是怎么个种法?

去年,邓常与村“两委”经过商量,以蔬菜产销一条龙的开园香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将贫困户全部吸纳到经济合作社,以土地和蔬菜大棚入股,既参加分红,又推广运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提升耕地产出效益。

大棚种植时令蔬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早,人早我精、人精我优。和平村现已成为省农村经济合作社示范单位,大棚种植的辣椒、茄子、包菜、蕃茄等11种蔬菜已获国家绿色认证,除本地蔬菜商贩来村蹲点收购外,订单还远销武汉、河南、北京、东北三省等地。

一组贫困户龙云祥,种植大棚蔬菜9亩,去年由于市场行情好,1-5月份就获蔬菜纯收入11.5万元。加上他本人在经济合作社从事包装工作的工资收入和2个孩子在外打工的工资报酬,去年家庭纯收入达24万元。

脱贫攻坚,决胜小康,邓常和全村干部群众一起,正演奏着一曲壮丽的时代颂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李玉用几十年的时间,深入贫困地区,走遍全国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他也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了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而20_年年初热播剧《山海情》里面讲述的福建支援宁夏闽宁,福建专家来到村里教村民们种蘑菇,让大家挣到了第一桶金的故事情节,也是根据食用菌从业者的故事进行创作的,李玉挺喜欢这部电视剧。“那就是我们所有‘蘑菇人’的一个缩影,让大家了解了我们背后的故事,这个剧的评分很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它太真实了。”

因为在扶贫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之时,李玉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们10位获奖者中,有人为了扶贫事业奉献了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而对全国从事我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我也只是一个代表,这个荣誉,是属于我们整个食用菌产业的。”

李玉表示,他真心感谢自己团队的成员,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除此之外,我更想感谢广大的菇农,就个荣誉源自他们在第一线辛勤的工作,全国70%以上的国家级评估员选择了菌类产业,这是不容易的,大家实实在在的用自己的奉献支撑了行业,才使中国的食用菌产业能够40年发展700倍,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个产业。”

李玉表示,跟自己荣获表彰比起来,他更开心的是脱贫攻坚的胜利,“脱贫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经过这八年,我们确确实实是摆脱绝对贫困了,我走了这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的乡村,原来的落后状态,通过精准扶贫改变了面貌,真是让我由衷幸福,绝对贫困的标签撕得可真不容易,能够有幸参与其中,我为自己和团队感到骄傲。”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下庄村公路通了,村民们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相信,下庄村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不会止于脱贫路,还要走好乡村振兴的路,他愿当一辈子筑“路”人,将下庄的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下庄村有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成了毛相林的新梦想。2018年,毛相林向县、乡两级争取到下庄的乡村振兴开发项目:依托下庄村精神和下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打造乡村旅游,建设集生态田园观光、民俗节庆活动、乡村文创、户外运动拓展、乡村康养旅居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三峡山村特色的休闲度假胜地。

为激励年轻一代继续奋斗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村老一辈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020年4月,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在村文化广场边建成,广场上还立起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不惧艰险凿出“天路”的村民姓名。今天,下庄村的精神已融入基层党建,融入乡风文明建设,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创造了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世界奇迹。这样的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勤勤恳恳干出来的。从凿通出山之路、探索脱贫之路、谋划振兴之路,到铺就通向幸福的文明之路,毛相林在一次次“开山凿壁”中,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如今,毛相林和下庄村脱贫致富的事业还在继续,毛相林们所承载的“时代之光”,也必将照亮新的奋进之路!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个人学习心得感悟

黄诗燕同志任炎陵县委书记八年多,是炎陵县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他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首要责任、第一民生,心中想得最多、眼里看得最重、手上抓得最紧的是脱贫攻坚。他带领全县20多万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突发心脏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信念,不辱使命。黄诗燕同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炎陵县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要义,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学习黄诗燕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不忘初心,不负人民。黄诗燕同志长期在基层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干在实处、不务虚功。他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努力解决群众疾苦,受到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学习黄诗燕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牢记服务人民的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造福人民群众。

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黄诗燕同志作为贫困地区的县委书记,在脱贫攻坚中有担当、善作为。他咬定目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认真谋划,持续推进,促进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旅游扶贫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脱贫,走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之路。学习黄诗燕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担当务实,锐意进取,勤奋敬业,恪尽职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奋斗激情,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全力以赴干事创业,努力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永不懈怠的攻坚精神,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炎陵县脱贫摘帽后,黄诗燕同志坚决落实中央“四个不摘”的要求,不停顿、不放松,带领全县人民巩固脱贫成果,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他坚持把战斗堡垒筑牢在一线,把最强力量汇聚在一线,把脱贫责任压实在一线,始终保持攻坚态势,不断夯实脱贫基础,使全县脱贫成效更加扎实。学习黄诗燕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战斗姿态和攻坚锐势,持之以恒,慎终如始,汇集强大攻坚力量,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清廉为官,清白做人。黄诗燕同志始终把讲规矩、守纪律挺在前面,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从政要求,清正廉洁、正人正己。他带头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在改善民生最需要的地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追求笔扫千军整理高尚情操,公私分明,公道正派,不谋私利。学习黄诗燕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两袖清风、清白做人,坦荡为官、干净做事,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事迹学习感悟

日前,张桂梅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又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扎根边疆,立德树人,张桂梅的事迹让人动容,她不仅用责任和担当照亮了山区女孩的前程,更塑造灵魂,传递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到大山深处。她是新时代的“燃灯者”,是我们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她大爱无疆的博大胸怀点亮了党员干部的信仰之灯,铸就了信念之“魂”。她不是一出生就在大山,17岁时,她满怀热忱奔赴云南支教,这一个充满情怀和梦想的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无论是在大理教书,还是选择华坪县育人,抑或是决定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她博大胸怀、坚定信仰的真实写照。从毕业开始,我们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是去往大城市逐梦,还是奔赴基层筑梦?是选择拼搏奋斗追梦,还是选择碌碌无为弃梦?每一次选择,都是我们理想信念的诠释。选择基层,选择拼搏,就是践行党员干部的信仰,就是追逐党员干部的理想。这份信仰,这份理想,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坚持不懈,定会破除万难,勇往直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不顾生死的无私奉献点亮了党员干部的奉献之灯,激发了干事之“情”。“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华坪女高的12年里,她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也获得了丰厚的奖金,却全部捐献给了教育事业。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她,没有房子、没有财产,仍住在学生宿舍,虽身患20多种疾病,仍咬牙坚持,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付出一生。她的无私无我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也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奉献精神。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每一次胜利,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奉献。未来的路,仍会有坎坷和波折,仍需要我们党员干部秉持奉献精神,点燃干事激情,激发干事热情,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新成就。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她坚忍不拔的顽强奋斗点亮了党员干部的担当之灯,注入了拼搏之“劲”。她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大爱改变了许多贫困学生的命运;她东奔西走、超负荷工作,用顽强的意志将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现实;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女高校园。多年过去,她老了、病了,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党的事业的奉献丝毫未减。党和国家的成就是无数像她这样顽强拼搏的人取得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用生命践行使命,用情怀抒写担当,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从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寻找方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力量。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感悟

近日,张桂梅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她曾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兴滇人才奖”等40余项荣誉称号。

师者,德之大也,行之引也,道之溢也。师者如丹桂,淡泊方可弥香;师者如腊梅,凌寒而香远益清。张桂梅就像她的名字,是如桂如梅的师者,她是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是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优秀人民教师。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只有言传身教的教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她,在平凡中诠释了伟大。师者桂梅,年年育桃李,岁岁吐芬芳。

如低调内敛、十里飘香的“桂花”那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桂花,含而不露、默默绽放,为人们送去的是十里之外都能闻到的沁人清香,就如张桂梅把“香气”奉献给女高,把“希望”留给大山,把“辛苦”留给自己。63岁的她一生无儿无女,却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张妈妈”。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走出大山,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你闻,那扑鼻香,那桂花,馥郁芬芳。

如不畏严寒、迎难而上的“梅花”那样敢为人先、不屈不挠。“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先百花而开,先天下而春,梅花作为“百花之首”“第一君子”,其高洁、英雄、倔强、淡泊、开创的品格和精神,正是张桂梅所具有的宝贵品格。她就像梅花扎根于贫瘠的土壤之中,以旺盛的生命力与创办女高遇到的种种困难斗争。面对年轻老师离职、学生转学,她通过党员带头感召,咬牙把学校办了下来;为了不让一个女孩辍学,她乘车加骑马加步行的家访从未间断,走访了1600余名学生家庭,行程超过11万公里;重病缠身,她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几次晕倒在讲台上,却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成绩不理想,她说“老师学生一起苦教、苦学,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你看,那山,那梅,值得欣赏和尊重。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师者桂梅,岁岁年年,黑发积霜,桃李芬芳。张桂梅用大爱赋予乡村女孩生命之光,以真心诠释为人师者之美,恰如桂梅之芬芳,年年岁岁,万古飘香。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个人学习心得感悟

推动炎陵脱贫,他埋头苦干如黄牛;牵挂群众冷暖,他怀揣初心解民忧。1月16日、17日,本报推出追记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扶贫书记”黄诗燕的系列报道,上篇《红土地上老“黄”牛》和中篇《一心为民践初心》刊发后,在全市产生热烈反响。

从罗霄山脉到株洲市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缅怀着黄诗燕,热议着他的感人事迹。他殚精竭虑谋脱贫的精神,不忘初心贴民心的情怀,正持续引发学习与致敬。

“扶贫事业,未竟之功有我们”

报道刊发后,__、__、__门户网等媒体迅速。在株洲的微信朋友圈,关于黄诗燕的报道也引发了“刷屏”。

市扶贫办综合宣传组组长谭雪平说,在朋友圈读了报道后,他被黄诗燕勤勤恳恳、呕心沥血干事创业的事迹深深感动。“黄书记身上那种“走遍千山万水”“访遍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为百姓谋脱贫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学习。”谭雪平说,“今年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收官之年,我们要以更坚韧的干劲,更扎实的步伐,继续砥砺前行。”

炎陵黄桃产业办副主任谭忠诚回忆说,黄诗燕病逝的半个多月前,还跟他说黄桃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要认真思索接下来的规划。“黄书记思考的炎陵黄桃产业升级成了他未竟的事业,我未完成的工作汇报也成了我永远的遗憾。实现黄桃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黄书记的遗志,我们一定全力达成,绝不辜负他的期望。”

炎陵县鹿原镇金紫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万莉萍说,读这两篇报道,她好几次抹眼泪。她说,报道让她想起黄诗燕曾经的叮嘱:你们工作队和支村两委一定要摸清还有多少村民住危房,我们县财政就是砸锅卖铁都要解决好老百姓的住房保障问题。“书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在我们心里扎了根,我将努力站好脱贫攻坚最后一班岗,让村里老百姓真正脱贫,步入小康,告慰书记在天之灵!”万莉萍说。

“心系百姓,特别注重民心实情”

对报道写到的黄诗燕,老同事、旧相识纷纷表示写得到位,青年干部则说汲取到了工作经验与方法。

读到报道《一心为民践初心》,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颜三元说,曾与他多次共事的黄诗燕如在眼前。“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经常说,我们都是农家子弟,当了干部,决不能忘本。早年,我见他经常将农村的谚语,以及农民生动的口语记在本子上。他和农民拉得上话,农民把他当自家人,有什么事都愿意跟他讲。他了解农民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这让他考虑问题、制定政策时特别注重民心实情。”

31岁的渌口昭陵居委会支部书记甘彬说,报道里写到的黄诗燕,让他深切认识到了紧密联系群众、俯身身子做工作的重要性。“面对面‘身入’群众,心贴心‘心入’群众,实打实‘深入’群众”,黄诗燕总结的这些工作理念,让甘彬受益匪浅,被他从报道里摘抄进了工作笔记本。

醴陵市东富镇副镇长、龙源村第一书记付聪说,看完报道后,她深感黄诗燕有太多地方值得学习。“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学习他攻坚克难的坚韧斗志,学习他真抓实干的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接过他的旗帜,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为建设美丽幸福的株洲贡献青春力量。”

看到报道,黄诗燕生前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廖建文,泪水又一次溢出眼眶。“黄书记一直很关心我家。看了报道,我又想起,他一次次鼓励我努力上进。放心吧黄书记,我一定好好上班,争取早日找个老婆,靠自己双手打造幸福生活。”

【短评】。

简单与不简单。

黄诗燕的一生是简单的,也是不简单的。

做人,他简简单单。对待工作,他风里来,雨里去,不言苦;对待生活,他勤俭朴素,住平房,爱看书;对待身边人,他严以修身,以德服人,不搞特殊照顾。正如他所喜爱的“岁寒三友”,他就像松一样,傲寒不傲天;他就像竹一样,扎根不松根;他就像梅一样,报春不争春。他用不朽的革命精神与人格魅力,树立了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光辉典范。

做事,他从不简单。他在炎陵的9年,是勤勉奋斗的9年,是率先垂范的9年,是克己奉公的9年。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已经刻在了他的脸上,不离不弃;这些年的丰功伟绩,已经刻在人民心中,不失不忘。正如他常说的,“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但脱贫功成,务必在我”。他的为民之情扎根在那片红土地,愈来愈浓;他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渝,越来越深。

简单点,做人的方式简单点;扎实些,做事的作风扎实些。让黄诗燕精神住进我们心里,思念、歌唱、奋斗、前进。

最美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万全城区西行约20公里,便是郭磊庄镇水庄屯村了。2016年2月23日,我和工作组另外两名同志乘坐大巴车赶赴万全区与乡镇领导进行了对接,当天进驻包扶的水庄屯村。

当时村内“两委”干部刚刚换届,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刚搭班,他们认为我们来只是例行公事,一个月去几回村里,到年底给村里跑点资金就算交差了,象征性地把我们的工作驻地安排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破旧的门窗和拼凑的床铺,着实让我犯了难。

春寒料峭中,我们几个披着被子围着炉火,缩成一团度过了第一个夜晚。村委会看门的武大爷说,大教室里住下了三个“团长”!

我和工作组同志们用了40余天走街串巷入户,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村貌、致贫原因及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听取村民代表关于村内扶贫规划的建议,每天行走的步数霸屏朋友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了解了水庄屯村的情况,也将318户贫困户的信息逐一核实,记录在册。

水庄屯村紧依京包铁路、110国道,是万全的人口密集村之一。全村共有930户、2662人,截至2015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1户、1430人,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村里有耕地3000亩,人均不足两亩,传统大田种植收益颇微,每亩农业种植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在2015年换届前,水庄屯村还因“两委”班子涣散、党组织服务能力弱、环境脏乱差,被列为万全县软弱涣散村。

村民胡全彪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了重度残疾,父母双亡后,每天靠邻里救济度日。我了解到情况后,帮他到镇里和区里跑办,为他申请了五保户;在第一批危房改造中,将他居住的破旧土坯房改造成了砖瓦房。每天中午多蒸几个馒头或是多煮几碗米,成了我们工作组的规矩,到了饭点来“蹭饭”也成了胡全彪的习惯。他被村民称为第一书记的亲戚。

村民们对工作组的态度变了,由冷眼旁观到积极参与,从评头论足到建言献策,大家的劲儿都使到脱贫上来了。乡村的路宽了,人与人的心近了,村里的环境美了,村干部的心齐了。

学习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事迹心得体会脱贫攻坚经验

“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我们要认真学习坚定脱贫攻坚的必胜之心、必赢之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一鼓作气,迎难而上,以更大的决心确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扶贫开发一路走来,访贫问苦的脚步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贫困群众始终惦记在心,他深情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每年都到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前几年去,沿途山路颠颠簸簸,进了村坑坑洼洼,晴天尘土满鞋,雨天道路泥泞,贫困户房子破破烂烂、有的家徒四壁,一些贫困群众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不少孩子没有上学或中途辍学,很多人生病基本靠扛,看了心里确实很沉重。这几年,我再去一些贫困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道路平坦通畅,新房子一片连着一片,贫困群众吃穿不成问题。看到群众脸上洋溢着真诚淳朴的笑容,我心里非常高兴。”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一切伟大成就的背后,倾注了巨大心血和精力,感受到一个大党、大国领袖的强烈使命担当和真挚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亲民爱民的领袖风范,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让人备受鼓舞,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