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1-30 21:43:09 作者:温柔雨

范文范本是指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以此为蓝本进行创作或学习的写作方式。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大家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

政治是初中阶段的必设课,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一直以来,他们都认为政治是一门副科,学习政治的意义不大,在政治学习上也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学生们缺乏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在政治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从而使得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政治学科也没有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想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需要自己对政治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也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效果。笔者作为一名初政治教师,在开始的政治教学中也没有重视起来。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笔者对政治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变革。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初政治教学实践,就新课改下的初政治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1.1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政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政治学科的时代性较强,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时代在变,政治教材的内容却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时刻更新。政治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不能做到跟随时代的进步而变化。教材的滞后为学生们进行政治学习带来了障碍,也削弱了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

1.2教学的方法落后。在政治教学中,由于政治知识的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比较枯燥。在政治课堂上,由于教师也不能改变以往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就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更加乏味。学生们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也不能根据教学的讲解对教学内容作出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从而影响了政治学习。

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措施。

1、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本册教科书讲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共有八个专题。

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推行三年多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也都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时至今天,历史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但是,是否我们的历史课堂都符合历史课改的新理念呢?我们历史课堂中有相当部分均流于表面形式的不断翻新,离新课程改革理念还有相当的距离,结合三年多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首先搞素质教育并不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历史知识是历史课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所以教师教改首先要正确处理知识与其他能力的关系。特别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观分析历史问题,提示其本质。当然也汉有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

再其次学生由于对教师依赖学习习惯及传统学习习惯及传统作业负担很重,历史学习基本上通过课堂完成,依*学生查找资料,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效率很低,培养的也只是一些低级能力,农村学校条件简陋,自找材料无异于天方夜潭,普通中学学生学习能力较低,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了解”无力进行课改核心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能力,能够按课改理念,推进教学。

再次,新课改下的教材最大的特征是“学本”是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再开发,但是不够深入,深深地打上传统思维习惯的烙印,观点单一,思维狭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围绕主流观点,编写观点,“灌输”“强化”的意味很浓,不利于学生在比较思索探索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观点。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新的尝试,新的试验评价困难,目前课改学校的评价还是沿用传统模式,用分数说话,存在较大的问题,往往是教学回归传统,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考出高分是家长、学校、教师关注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将课改理念、考试要求事例在一起,才是最符合实际的评价,但是在这一方面,又属于探索试验时期,怎样在评价中公平性原则,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实践、研究。

无论是以前的传统教育,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凡是适应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杰语),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能尖”,历史教师应下功夫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中,使学生喜“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像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新课改是一种教学实验,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简介: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认为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更重要。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培养。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开放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音乐和影片作为激趣的切入点就是不错的选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音乐和影片段恰当地引入历史课堂,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激发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

历史新课改教学要合理教学程序中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应该在学生预习前,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独立阅读思考。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历史意义”“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的随机问答和第1、2周的历史课堂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在他们的观念中,历史课堂是非主科,平时的所花学习时间不多,主要让给语数外。对历史科的印象,教学照本宣科,测试开卷照抄,考试思维量不大但不知怎样答。另外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往往是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甚至“是什么”都不熟悉,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同时培养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及课程基本情况。

高一只有本人一位历史教师,中学历史一级教师,9年教龄,负责六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兼任班主任,平均每班每周2节课,每周坐班2晚共6节晚自习。课时相对每班不多,但是教师的整体课时量不少,所以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额外增加教学时间。

3、教材分析。

高一历史主要是学习历史(岳麓版)必修1,属于中外古今政治发展史,采取的是模块化设置,每一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再加上增加了古代世界政治史,学生和老师都相对生疏,更应该重点把握。相对初中历史而言,学生比较适应编年体的教材,当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以模块化设置,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针对性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2、细心组织教学,努力做到让学生主动去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改变初中对历史学习的观念,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现在许多省市都在进行高中课程改革,教材编排体系、内容都有较大变化。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我们必须要有新观念、新思维,不能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完善课堂教学方法,重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历史课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更有特殊的优势,因为历史讲述的是事过境迁的事,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和体验,情景再现是历史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光靠黑板、粉笔、挂图等无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所以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

1.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2.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历史课堂,在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历史课堂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姿态。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也不容忽视,而且有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在黑板上演示,给学生的印象有时比在电教平台上还深刻,比如在上《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讲到近代中国人在衣着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时,我先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服饰,学生兴致很高,然后再给学生演示,这比在多媒体里给学生直接展示效果要明显。又如讲“红军长征”时,在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红军长征路线图”的同时,我还让一个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述在黑板上把长征的路线一步步写出,这样学生体会更深。可见,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教师要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造课堂教学气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民主、愉快的工作环境会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课堂气氛的作用。

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愉悦氛围的刺激,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师生充分发挥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反之,消沉的、紧张的氛围,则会严重制约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较差。

2.影响课堂气氛的创造因素。

创造课堂气氛涉及到许多因素,但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了解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淡化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痕迹,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发难,发表不同意见。我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之一是:“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对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我都要表扬。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例如,我在讲“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时,针对中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让学生分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辩论。问题提出后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试图说服对方阵营同意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思路得到了开拓,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三、优化课堂训练和讲评,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课堂检测是检验一堂课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但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教师要认识历史课堂训练的作用,它不仅是为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应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基本史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做少量的课堂小练习,同时,教师还要优化讲解意识和技术,力求对所做练习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精彩。由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脱离实际、机械死板背课文内容,做作业抄课本、课堂答问念课本等等。学生不能用已知说明未知,不能以史为鉴,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尽量采用新颖的、贴近生活的材料,以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比如我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时,用美国出兵伊拉克这一事件带出美国的宣战权属于哪个机构?军队的总司令是谁?如果需要紧急调动民兵进行增援,这项权力又应该属于哪个机构?为什么宪法要如此规定等几个问题,既巩固了当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近几年的相关高考题,从而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又能通过做题让学生知道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强化教师专业素质,打造教学特色。

江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加强学习,自觉更新理念,博览群书,提高修养,善于反思,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善于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历史课,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周珏。省效地观察课堂提问并细致分析――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提问有效性分析报告[j].现代教学,2007.(22)。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教学教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快乐教育的思想也逐渐被广大师生所认可,因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引导式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最好方法。教师的巨大技巧就是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历史;新课改;导入;人物概念。

一、以课本为依托,分析人物概念。

为了让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具体、鲜明的印象,教师要学会科学的使用教材,用丰富的策略、技巧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概念,针对不同的人物概念,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学生在感受人物的活动中最终理解概念。新教材中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去理解概念,如图片、原始史料、文字资料等等。教师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这些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字的生动性等特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人物。

二、通过设计好的导入语,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导入语来开始新课堂,首先我最常用到的就是历史故事导入,故事情节生动、感性直接、针对性强,特别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讲新课之前,用典型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学效果。此外,历史图片也可以作为导入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对历史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用图片导入比较直观、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体验的基础上就会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学习对象。

三、利用史料重现历史,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历史教材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结论性质的,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大多数学生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历史内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历史史料,不但能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适当地引用一些史料,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

历史快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根本,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历史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教师的个人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创造性地加以选择,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史俊杰。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新课程,.

[2]谷忠慧。疏脉理络择良方从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7)。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巍山二中)。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校)。

摘要:科学的日新月异,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创新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育者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历史课堂也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提问,营造学习氛围,激活课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水平。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丰富,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和讲解,并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合理,就会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使得历史课堂失去原有的趣味。新课标要求建立好学生与课堂、课堂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能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明鉴历史,明辨是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乐学、爱学的优良品质。

一、创新教学方法,转换思想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纲领,更是创新的导师。思想指引着行动的方向和执行结果的落实。历史教师要勇于打破以往教学中的条条框框,敢于创新,探索新领域和新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灌输式”授课方式转换为“互动式”授课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合理地设置历史情境,将问题设置在课堂内容中,但不直接去解答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法兰西第一帝国兴起》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拿破仑战争进行详细讲解,设置合理的问题,例如,法国波旁王朝的余党、资产阶级、普通贫民和殖民地的居民,分别会对对外战争持有什么态度?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最后教师进行合理的点评。

三、整合教学资源,充实课堂内容。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课堂中,网络素材是必用的教学资源,丰富的'图片和影片,能更加真实地展示历史事件,学生也能立体地感知历史事件,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铭记历史,吸取经验和教训。所以教师要搜集更多的素材,充实课堂上的内容。

四、创新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被动体,服从教师的安排和指挥。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而且影响课堂质量的提高。教师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新师生关系。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更新观念,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领悟历史、铭记历史,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开发学生的思维,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刘艳梅。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浅析[j]。新课程・中旬,2014(03)。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反思论文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和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作者:刘秋英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唐江中学,江西,南康,341400刊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英文刊名:duyux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英语教学自主创新综合素质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反思论文

1.尊重学生学习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是教学的附属,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是与教师具有平等地位的学习主体,是教学真正的主人。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尊重学生,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与人格的个体,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被尊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可以在无形之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建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2.信任学生,挖掘潜力,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与生活阅历,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潜力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要毫无悬念地进行知识的平白直述,而是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潜能,环环相扣、巧设疑难、步步推进,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成为发现者与探索者。这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引发学生对教师积极的情感,从而建立良好的现生关系,促进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英语学科的学习上来。

二、创设全英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

1.教师用英语教学。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教学,对于复杂的句型、难懂的知识点,也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英语来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基于学生的现实基础,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全英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学生自然也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鼓励学生用英语。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师生的共同营造,不仅教师要用英语进行教学,还要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来展开充分交流,这样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中,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的激情,说的动力,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英语对话。

三、开展情景会话教学,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真正掌握需要置身于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在不断的运用中内化与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情景会话。

1.运用多媒体模拟现实情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与动态性,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得那些枯燥的字母与抽象的知识点与具体的事物、真实的场景结合起来,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带领学生走进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之中,这样使得语言教学更具趣味性、生动性与形象性。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学习与运用,同时可以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说的激情与动力。

2.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情景。通过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将学生带入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唤起学生说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学中用,用中学。如将教室布置成super-market,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自行设计对话场景。关于主题可以由教师来指定,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写下来,集中起来然后再抽签进行选择。这样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说话的热情。

3.创设交际情景进行小组对话。可以让学生与同桌来进行相关的对话,也可以自由结组,让学生在对话中来巩固旧知、学习新知。而且教学更具对话性与交际性,学生有了更多运用的机会。

4.播放影视剧片段引导学生交流。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通俗易懂的经典英文影视剧,这样不仅可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让学生将英语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环境等结合起来;同时可以纠正学生的不良发音,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说一口标准地道的英语。

四、实施多元评价,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动力。

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评价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发挥着检测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调整的作用,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持续。评价得当可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相反只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滋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等进行全方位的改进,以有效发挥评价的功用,让评价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小结。

我们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得到长足发展与大幅度提高。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单纯地看学习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对初中英语新课改的忧虑与反思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教师教育应积极寻求应对举措:调整院系设置、研究并设置新型综合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与前七次课程改革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不只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修补,而是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它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为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所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作出应对举措。本文分析我国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反思目前教师教育存在的不相适应的问题.以期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

(一)新课程挑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和课程观两方面。传统的教学观强调的是“输入——产出”。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产出”;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解释信息,主张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观念是“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把课程看作是静态的、外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只是接受、存储前人发现的知识:新课程观念认为课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际遇”中动态生成的,教材只是学生和教师发生“际遇”的文本。课程是内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创生者。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怎么教”,而且要关注“教什么”.r即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自主权,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专业自主权。

(二)新课程挑战教师的传统教学行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学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是接受性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变革,而且也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其中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受重视,不仅要求所有学科要渗透探究性学习。而且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专门设置了一个新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课程,从而保证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必将使“一言堂”、“满堂灌”、“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探究”等落后的教学方式逐渐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被摒弃。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

(三)新课程挑战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所以,作为教师只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就基本上可以胜任教师工作了。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新的课程类型。这样就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工作了。新教师必须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具体表现为:应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和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应具备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应具有更强烈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更熟练的处理能力:应具备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发社会广泛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专业能力:应具备注重师生互动,具备组织并推动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能力:应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改进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师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举措。

培养能够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生存的根本。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必然对教师教育提出新要求。教师教育要意识到这种危机,不改革不仅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应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努力在改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调整院系设置。研究并设置新型综合专业。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根据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的需要而设置自己的专业。由于中小学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教师教育的专业相应也是分科设置的,凡是中小学设置的学科,教师教育都有相应的专业。但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教育应该设置相应的综合专业,以培养综合课程的师资。综合专业一般专业跨度比较大,如“综合理科专业”就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专业融合而成,“综合文科专业”则由政教、历史、地理三个专业融合而成。所以综合专业的设置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研究教材的编制、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匆匆上马。目前采取的策略是通过“主辅修制”和跨学科选修制来培养一些综合课教师,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长远的对策是调整教师教育的院系设置,积极探索研究并设置新型的综合专业。具体地可由部属师范院校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实验,从而为新型综合专业的设置提供可行的方案。

(二)调整课程体系。

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的需求,依旧存在着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准、教师职业性质体现不明显、课程内容“旧、窄、空”、课程结构失衡等弊端。致使培养的教师规格单一,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和综合教育素养也较差。针对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具体地可进行如下课程方面的调整与改革:

首先,降低学科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比例。据统计,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中博雅知识的课程比例为总课程的2o%一30%,其中人文社会学科“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自然学科的比重也非常低。结果,由于学生通识知识欠缺,很难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而在美国的四年制高等学校中.通识教育课程通常占到总学分的33%一40%大约有86%的高校明确要求学生需修习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见在这方面中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和综合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我国的教师教育应降低学科专业课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

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中,教育专业课程不仅门类少,而且所占的的比例也极低,教育类课程低于总课时的10%,而在美、英、日等国家却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我国的教师教育由于教育类课程的欠缺,所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素养欠缺,他们普遍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反应冷淡,看不到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主动的反思。新课程改革提出我们培养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而且必须是“研究者”,必须是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以及不断解决问题的学者。而我们目前教师教育中开设的教育类课程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所以,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特别是要增强课程论、课程设计等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提高学生的课程研究能力打下基础。

其次,适当减少学科课程,增加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的课时比例。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学科课程多,而活动课程少.而这些极少的活动课程很多还流于形式;学科课程中分科课程占的比例过大,而占极少比例的综合课程大多数是本专业内的综合,跨学科的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很少。这种状况阻隔了知识间的联系及运用,使知识经常处于无序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在教师教育中必须增加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以后很好地适应工作(担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课的教师)提供一定条件。这方面发达国家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的本科学生都要选修自然科学、综合文科等综合学科。

(三)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分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以接受式为主,以继承和接受前人积累的遗产、学习已有知识为主要目标。新的课程改革推出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合作以及独立探索获取一定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操作性质。如果他从未接受过新的教学方式的训练和熏陶是很难掌握新的教学方式的。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其实,美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就十分重视这些现代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他们的教师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两个研究项目。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

那么我国的教师教育怎样来推行这些现代的教学方式呢?首先,学校要形成教学改革的氛围,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看科研,而且也要看教学,教学和科研同时抓,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对在教学改革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要进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中加以体现。其次,教研室要真正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教研室要经常组织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听课.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先进教学经验的推广。第三,各院、系要经常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研讨班、讲习班、专家讲座和学术研讨会,让专家和教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最新学术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参加,互相交流。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成本会计实务》是现如今高校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因此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创新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在新课改下成本会计实务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主要通过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

《成本会计实务》是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主要包含了成本核算的原理、技巧和方法。这门课程是会计专业课中较难学习的课程,但是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以前陈旧的讲授式和案例式,学生的动手操作少,技能不熟练,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1.教学内容的选取。

会计成本实务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按照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和核算制造业产品成本的过程,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首先要归并与财务会计与实训课程相重复的内容,再增加些能够提升学生岗位业务判断力和学习能力的知识。因此,可以讲会计成本事物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成本会计基本理论,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以及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

2.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根据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将真实的工作过程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在内容的组织上要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每一项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习和实训相融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1.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已经进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时代。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投影仪、幻灯片、电视机、录音机、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作为直观的教育工具运用到课堂上去。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更需要运用电子课件展示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还可以直观的看到在开展各种业务中所需票据的规范填法,以及填写制作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的流程等过程都可以清楚的通过电子课件表现出来。运用电子课件还能在课堂上讲解课外参考资料和演示解题思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建立学院课程网站。

将教师的多媒体课程课件、教学影像资料以及关于会计考试资料和政策制度信息统一放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学生在课余可以利用网站上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在网站上和老师进行在线交流,解答自己关于学习的疑惑。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1.案例教学法。

实施案例法教学,以某一具体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子,将成本会计实务的理论知识运用在这个案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纸上谈兵。定期组织编写成本会计案例,将案例放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将抽象知识的学习带到真实的情景中去。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实训基地或者参观校外的实训基地,在观摩真实训练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3.虚角色扮演法。

教师首先将情景角色设定好,将成本会计岗位划分为数据分析审核、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账簿登记等角色,虚拟一套与这些岗位相关的工作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工作。在这种模拟的情景中,每个角色都会参与与之相关的工作流程,履行岗位职责,将自己当成一位会计师,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岗位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角色扮演中出现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重复演练知道真正熟练掌握。

4.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指的是指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过程来学习。在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过程中,六步教学法具有可实施性。教师给学生介绍教学要求,给学生分组并提供相关企业的资料,通过多媒体介绍生产流程;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确定费用归集和账簿设置;给学生分发业务数据,组织各小组统一方案;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并提供各种单、证、账表;对学生制作的账簿等进行检查并提出建议;最后根据考核标准给个小组打分,给每个学生评价。在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也同时进行对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学生熟悉了企业资讯;研讨确定各种单据的传递途径;制作单据流程图,并制定任务一览表;进行成本分析提出具体措施;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老师进行交流;最后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六步教学法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改革创新中的其它建议。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想,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教师可以组织课改小组,共同学习新课改内容,共同研究创新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小组成员可以外出学习,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不断加速成本会计实务课改的进程。

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的转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总结、实践、创新的能力。

加快建设学校仿真实训室,使学生能真正运用实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积极配备与实训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五、结语。

创新成本会计实务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想和职业技术水平。学校也需要积极创建实训室和配备相关设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技能。

对初中英语新课改的忧虑与反思教育论文

感恩是当前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意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感恩也是在感受到他人、社会和自然所给予自己有利方面的影响之后,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认可并想要对其进行回报的情怀。“感恩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具体而言,感恩教育意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特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一种人文教育,它以完善幼儿的人格为目的,通过对幼儿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幼儿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感受到自己受助于人,然后学会理解关心身边的人,并产生回报恩情的情愫。尽管感恩教育已渗透入幼儿园保育工作中,但在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感恩教育并没有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由于部分家长不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盲目跟风,缺乏正确的教育心态,错误地把幼儿掌握学科知识的程度作为幼儿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同时也作为衡量幼儿园办园水平高低的标准。幼儿园为迎合家长,提高入园率,把幼儿对学科知识的获取作为幼儿园唯一的追求。在这样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幼儿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幼儿的感恩教育更是无从说起。

二是感恩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对于幼儿园感恩教育来说,感恩教育的目标制约着感恩教育的内容编排、活动设计、方法和途径的选择。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幼儿园应该根据这些特征来制定感恩教育的具体目标。但由于对具体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去形成感恩意识并产生感恩行为的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把感恩教育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目标,而是笼统地向幼儿灌输感恩教育的知识内容。虽然有些幼儿园开展了感恩教育,但违背了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效果。

三是感恩教育过于形式化。在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幼儿教师都是通过讲一些关于感恩的小故事或是通过教唱一些感恩歌曲来开展感恩教育,片面注重感恩知识的讲解,不重视感恩的行动,单纯从观念层面强调感恩,使得幼儿只有“学”,没有“做”,不利于幼儿感恩行为的养成。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对幼儿园的感恩教育进行重构。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求幼儿园转变教育观念,从只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幼儿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的新理念。教师们要树立正确的幼教观念,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应尽的教育责任,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把培养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幼儿感恩教育的比重,使幼儿能够在一日生活中接受到感恩教育。在各个领域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思想,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让幼儿了解感恩,学会感恩,确保感恩教育的成效。

二、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制定感恩教育的专门化目标。

朱小蔓教授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不仅是道德认知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也是道德情感学习和教育的过程。幼儿道德启蒙首先是情感的启蒙,幼儿的道德教育要以道德情感的教育为核心和基础。”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在这个时期接受的教育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目标的阶段性和系统性会让幼儿从认知到情感到行动上都能够有所发展。幼儿感恩意识的获得并不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感恩行为也不是短短几天就可以养成的,感恩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幼儿园须保证幼儿感恩体验的连续性、一致性。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幼儿各方面教育发展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由此,幼儿的各项潜能才会被逐渐开发出来。幼儿园在制定幼儿感恩教育的目标上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各领域教育目标为基础,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幼儿感恩教育的目标。在设定不同的感恩教育目标后,要赋予它们以切实的内容和形式,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获得相应程度的感恩教育。

例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初步了解自己同家长的亲情关系;大体上了解感恩的具体内容,逐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对于中班的幼儿,他们的人际关系结构渐次有所变化,同伴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上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这些变化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从了解感恩的内容过渡到主动关心帮助同伴;对于大班的幼儿,他们各方面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基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活动,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新的感恩教育目标,让幼儿懂得感恩幼儿园、社会、自然等一些范围较大的内容,同时幼儿也应当学会一定的施恩行为。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实感恩教育内容。

一方面,幼儿园可以开展专门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基本的感恩知识入手,逐层深入进行感恩教育。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将感恩作为活动主题,把感恩教育予以突出,也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他活动中,让幼儿在学习各领域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接触感恩教育。此外,还可以利用节日推进感恩教育,“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都是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机。通过节日让幼儿感受到父母、老师的辛苦,感谢他们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付出,增强幼儿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随机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晨间活动的时候可以随机导入感恩的话题,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做感恩。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提醒幼儿要学会分享,关心同伴。根据幼儿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随机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换位思考,参与感恩活动。如开展“我当袋鼠妈妈”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抚养小袋鼠感受到自己幸福的生活是跟爸爸妈妈等长辈的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在吃糕点或是午饭的时候,提醒幼儿不要浪费,要感谢给我们提供食物的人。在幼儿园中,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利用起来,对幼儿进行随机的.感恩教育,将感恩的思想渗透于幼儿的生活当中。

四、开展家园合作,树立家园共育理念。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也应当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感恩教育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促成幼儿感恩行为的养成。

具体说来,幼儿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让幼儿在同家长的游戏中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人间亲情的温暖,学会感恩与回报。与此同时,搜集一些有关感恩的历史故事或事件供幼儿和家长一同阅读欣赏,如《饮水思源》《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使幼儿在故事中接受感恩思想的陶冶,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幼儿园还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今天我当家”,让幼儿当家长,家长扮演幼儿,让幼儿体会到爸爸妈妈的不易,感谢他们的付出。

在家园共育的形式方面,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座谈会、幼儿园开放日、建立家园联系卡、社交网络等方式,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情况,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感恩教育。幼儿园可以利用家园联系栏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中的表现,让家长根据幼儿的表现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做出调整。幼儿园也可以通过家长的意见来弥补当前幼儿园感恩教育中的欠缺之处。

五、创设感恩环境,营造感恩氛围。

幼儿园和谐友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因此,幼儿园要给幼儿创设良好的感恩环境,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以便发展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在精神环境方面,要发挥幼儿教师与幼儿同伴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观行动思维,模仿能力强,同伴和幼儿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教师的行为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教师要表现出感恩的行动,要处理好与同事、家长之间的关系,礼让互助,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一方面要求教师也要关心爱护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做好感恩的表率。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感恩对幼儿的感恩教育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发挥同伴的榜样影响力。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论文

关键词:教学反思;实践要求;教科研究。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教学反省,对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进行反思,不断思索和更新教学方式、技巧等,使教学能够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历史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师为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从而在思考中发现当下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我们把这一过程叫教学反思。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那么反思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所查资料,《教育学》中说:“反思的`思考对象就是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活动和已经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分析。”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进行思考,对于教学中产生的一切活动以及学生给予的反馈进行解析。这表明,这种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领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够随着教学的发展与变革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的实践要求。

实践对于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重要的,因为做什么就靠理论是不行的,那是纸上谈兵而已。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这样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靠提升。都说“实践是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一定能够在教学方面不断进步,提升教育素养。

三、教学反思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不断进步。

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体验和积累才会得到,也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程度=经历+反思”,其实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写课后感、教案、教学笔记等,反思历史课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这也是一种习惯,长时间下去就会成为一种教学札记,可以一个学期总结一下教学活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用下去的方式。这样良性的教学习惯,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历史教师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能够更深地认识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并且转变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视野得到更大发展。在历史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要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使知识更加专业化,并且发现过去所忽视的教学问题,在众多教师的深入讨论与研究中加以改正和升华。这就叫“我思故我新”。

2.教师对参与教科研究更加感兴趣。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资料,以后有精力的话将其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并且发表,这样教师成为一种教学经验的共享。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做这种历史教学活动反思是无用功,便会积极参与到教科研究中去,这样更会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历史教学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将知识演绎到艺术的高度来加以理解,教学反思会使教师在教学方式和理念上成长并跨越。

参考文献:

刘志坚。试析中学历史反思性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

(作者单位四川省会东县和文中学)。

对初中英语新课改的忧虑与反思教育论文

相关研究指出,当前,职中数学作为与社会直接对接人才的重要科目,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由国家部门统一编制,理论冗长;。

(2)职中数学老师依旧陷人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圈中未脱离出来,教学方式刻板;

(3).教学内容模块明显缺乏衔接,独立性强。这种种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并做进一步深化,以充分确保职中学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职中数学教育的反思。

(一)教材编撰偏理论化。职中数学教材与现代化高中数学教材一样,均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撰。而为了照顾不同层级的职中生,尤其是实践运用能力较差的中职生的学习需要,数学教材在编撰时通常会嵌人大量的数学理论,以致于职中数学教材明显缺乏可操作性与实践性,难以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回归方程这一模块,数学教材多偏向于说明回归分析的主要基本思想和回归方程的初步应用,且理论内容极为冗长、繁杂。而关于回归方程如何在现实工作中应用,亦或现实工作如何利用回归分析解决问题等都少有提及,案例极少,使得学生在理论理解过程中往往感到非常吃力。由此可见,职中数学教材明显缺乏核心知识,且未明确意识到职中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差异。长此以往,将使职中生逐渐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使职中数学学习缺乏激情。

(二)教学方式应试化。从本质上看,职中数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教学方式要比普通高中更具教学活力,数学内容本身更具实践操作性。但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大部分职中数学教育的主体依旧是数学老师,授课模式依旧是由老师直接灌输内容予学生。即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少中职数学老师会事先准备一整套教案,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也不设置任何数学实践或实验环节,使得学生对数学课堂明确缺乏热情,逃课现象严重。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不少职中生武断地判定中职数学教育没有任何现实作用。

(三)教学内容独立化。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初中生,高中生拥有更高的认知水平,而且对理论、实践的理解更准确,概括性更强。这也要求,职中数学教学内容必须讲究模块化教育。当然,职中数学教育也凸显了这个特点。但在模块化的`基础上,职中数学知识模块之间却存在明显的独立性。即不同数学模块之间并不存在衔接与过渡的内容。这一点,与数学教材的编撰有关,也与职中数学老师的教学有关。虽然教材是固化的,模块内容是堆砌的,但数学老师的教学内容却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很明显,大部分中职数学老师还没有意识到其教学的这项功能,以致于其依旧选择最简单的照本宣科方式教学。

从以上反思不难看出,我国职中数学教育还存在明显的教材问题、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发中职数学老师的懈怠。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给出个人的深化改革建议。

二、职中数学教育的深化。

(一)编撰数学校本,强化知识操作性。大数据时代下,职中学校已意识到数学校本的重要性。数学校本是职中学校在学校学生学习需要与社会技能需要的基础上编撰的,符合国家职中课程教学标准的课本。因此,职中学校适当地编制数学校本以供学生使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社会工作需求的适应性,还有利于提高职中数学教学效率,培养更多的高品质数学人才。而且,在数学校本的编制要求下,职中数学老师会主动向学生了解其学习需求,回归自身教学存在的缺陷,继而在数学校本编制中积极消除不足之处,提高数学校本的知识操作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加之数学校本是职中数学老师一同参与编撰的,教学时也可增强数学老师的教学激情。

(二)落实探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在讲究变革与效率时代,课堂探究活动已成为教学课堂的热点。职中数学课堂也不例外。从本质上,课堂探究活动是一种符合职中生好奇心理的课堂学习活动。一般而言,利用自主探究活动进行数学教学,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性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在学习几何立体时,笔者为了提高职中生的空间意识,特地在班级中开展了“平面与立体相互转换”的自主探究活动。即让学生准备纸张、铅笔、胶水等重要工具,制作四方体、圆锥体、长方体等多种几何立体,然后分析立体内存在的平面,平面与立体的关系等,继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探究结果,对数学课程内容产生深刻印象。

(三)在数学内容中注人衔接性,强化数学内容系统性。现代职中数学知识模块在知识与课时安排上存在非常明显的拼凑痕迹。这种拼凑行为不仅破坏了数学知识的完整性,还破坏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因此,在数学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求职中老师要做好教学内容衔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知识。如在教授“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时,可将其与之前所学的函数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函数得.出计算球体积与表面积需要的数据。数学内容的这种衔接,可适当地依靠“题海”战术来实现。通常而言,当职中数学各模块相互衔接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时,学生能更快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对初中英语新课改的忧虑与反思教育论文

面对高职会计教育的种种弊病,其改革已时不我待,但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持之以恒地着力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会计教育理念的突破。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必然会影响到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如果将会计视作一个信息系统,认为会计只是记账、算账和报账,那么,会计教育只要传授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如果把会计理解为一项管理活动,会计教育就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核算技能,还会涉及职业素质、决策能力、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培养。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会计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管理活动论”,而这种观点也确实反映了会计的本质内涵。因此,会计教育的.改革应以此为基点,统筹考虑课程设计,内容的编排,以便培养的学生能胜任未来的会计工作。

第二,教学模式应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启发式、探索性的教与学。采用师生间交互式、研讨式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反馈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和见解;老师也可以随时有针对性的答疑,适时性地进行引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会计专业教学手段的改革。高职会计教学,因为生源质量缘故,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尤显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和会计教学软件进行讲解,广泛开展演示教学;将某些现实问题借助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再现,广泛开展虚拟现实教学。让学生在动感的、多彩的教学氛围中感悟会计知识、接受会计知识。由于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必须继续提倡开设有关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会计环境,提高学生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会计课程改革中,必须安排足够的课时,让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更好衔接会计实践。

第四,整合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注重教材间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知识重复;改进教材编写形式,增加具有针对性且实用性强的案例;关注会计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邓红杰.《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版)》,,6.

[2]缪启军.《基础会计》项目化课程教改创新设计[j].会计之友,(1).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摘要: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系着学生性格的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现在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创新意见,希望对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语文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应用最广的学科。初中是学生培养语文兴趣和素养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改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广泛实施,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现代初中语文教育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而不是单一地追求教学成绩。

一、我国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现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教育事业更是如此,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教育事业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培养出推动祖国发展的人才。近年来,我国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经过探索、创新、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是现在初中语文创新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改变,为了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部分教师忽视新课改的要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阻碍了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脚步。

(2)有的语文教师创新意识薄弱,在课堂上仅仅是根据教材讲课,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

(3)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教学工具,与创新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很多学校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具有创新、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第二是带领学生创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规律,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要大胆使用新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正,以达到学生学习效率最高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要教师监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一定的知识储备又是创新的前提。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毅力,才能坚持学习更多的知识。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主动去探讨问题。学生具有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出具有个性鲜明、富具魅力的创新性人才及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的全面性人才。大胆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社会的发展情况,开发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性的课堂建设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提供基础。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识,同时还要提高读书的质量。在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比如,分组进行辩论赛,提高学生辩论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辩论的习惯,遇到问题敢于提出,并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针对辩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地引导,让学生能够从中展示初中生的魅力。

三、结语。

初中语文创新教育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新课改是初中语文教育发展地契机,同样也是一个挑战,只要初中语文教育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围绕语文创新教育开展教学工作,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让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郭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法探究[j].学苑教育,,(13).

[2]陈先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3).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必然呈现出高素质的趋势,因此教育必须要有改革和创新。关键就是要破旧立新,实行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在教育资源上进行改革,特别是教学方面对教材的定位。作为一线教师应该适应新课改形势,推动历史教学改革。

首先,应该从国家教育改革的层面去理解历史教学改革,明确以下几种认识:1.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明确了大政方针,也为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明白继而遵循这样一种思路,不然很可能会犯方向性错误,以至于走偏。2.考试制度是检验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考什么,怎么考,都会直接影响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进行,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3.素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前提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教材改革。教材的编制原则和形式也必然会对我们的教学方式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新课改为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4.素质教育的落实在于教师,以上三个方面的贯彻实施,离不开教育者的领会和执行。

其次,就教师的主导性而言,教师应该用语言去感染学生,说白了就是要把历史讲“活”。新课改的推行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美国资深教育家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中说:“不管学生看上去是多么的无可救药,也一定要相信他们能够或马上就会取得显著进步。千万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谁也无法肯定他会在何时取得显著进步。人的潜力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要大得多,也可能超过他们自己所了解的'。要相信潜力在任何一刻都会爆发。”他的这段话强调的正是学生的无限可塑性,当创造机会使其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创造奇迹。

再次,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历史本身,科学组织教学。历史本身是不具备人为性的,它不随着人的意志而改变,更不能随意扭曲,不然历史就会失去本来的面目和价值。所以,历史教学不能为了取悦学生而忽视历史知识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苦练基本功,要激活课堂的源头,恰在于历史教师自身积累的知识水准,唯有“厚积”,才能“趣发”。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就学生的主体性而言,我们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而又不能放纵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也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观点、思想要给予尊重,让学生产生“心理安全”,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又不能放纵学生,不能任由学生在课堂上信口开河。对于个性太强的学生就一定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促使其健康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总而言之,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其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人才的质量和国民的素质。所以,作为素质教育执行者的一线教师,必须乘新课改的东风,努力改变思想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勇往直前,朝着既定的目标鼎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徐学根.互动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初探[j].人教网,2012,6.。

[2]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j].宇航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