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拿来主义教案教案(汇总14篇)

时间:2023-11-15 17:43:25 作者:XY字客 最热拿来主义教案教案(汇总14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精彩范文,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拿来主义》教案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形成板书:

做法、危害。

闭关主义、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商品倾销、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错误做法、危害。

批判……提倡……闭关主义、闭关锁国、落后挨打。

因为……所以……破:送去主义、卖国求荣、亡国灭种立:占有、挑选。

大宅子:文化遗产、送来主义、经济掠夺、文化侵略。

鸦片、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鱼翅。

烟枪、烟灯。

拿来主义教案精选

《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揭露最深入人心的社会本质。《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主要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和对待我国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中心论点。读起来浅显易懂却引人深思,发人觉醒,给人启迪。该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课前的单元导入中提出“阅读时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来。”本文的设计理念也是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把握作者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思路,理清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脉络。同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品味杂文语言的犀利与严密,探讨文章思维的深邃与发散,感受文章极强的思想冲击力。还要通过拓展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善于在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生活体验等开拓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1.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要认识到授课主体的主要特点。第一,高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水平,所以理解课文内容不应该是本次教学的重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作者字里行间的背后蕴含的深刻寓意才是高二学生应该有的水平。第二,经过前期的学习,高二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有规律地进行引导,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三,高二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与写作手法有所掌握,学习本文应该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文章结构思路分析的难度不至于过深。最后,高二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所以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设置合作探究的环节加强课堂互动。但这个阶段也存在不少学生有想法却不懂怎样去更好地理解与表达,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做点拨,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

2.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一课。作者是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这一单元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等课文。《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性的议论文,文章结构安排巧妙,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中运用不少贴切到位的比喻来论证作者想要阐述的中心观点。本文的教学应该抓住文章的语言、结构、思维、探究这几个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感程度,指引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学生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把握作者所要论证的中心观点,品味杂文语言幽默、犀利、深刻的特点。学习议论文写作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写作技巧。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分析作者的思维脉络,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结合现实社会实际情况思考“拿来主义”所蕴含的深邃意义。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阐述个人理解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他们心中树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以及外来文化的观点与态度。

4、教学准备。

(1)教学学具: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激励法、评价法、合作探究法等。

(3)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图片、课内教参、课外资料。

(1)知识与技能。

1.熟悉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理解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表达的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与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观点。

3.理清这篇杂文的写作结构与思路。

4.认真揣摩这篇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犀利与含蓄,把握杂文语言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文章中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2.研习文章说理议论与文学性兼并的文本内涵。

3.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及其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的严密逻辑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观念和态度,学会批判地吸收与继承。

3.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勇于质疑、阐发,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材料导入。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这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必须先熟悉这篇杂文的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该文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真正领会鲁迅先生在本文想要阐明的文章主旨。所以本设计在导入部分就展示《拿来主义》的相关写作背景,既能与文本密切联系,也对学生理解文本做好相应的铺垫。

【设计内容】。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东北三省后,野心膨胀,妄图吞并整个中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危难深重。然而,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基本内容的“新生活运动”,以此来巩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由于这个时期帝国主义长期的经济侵略、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同学们,面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你们是如何评价的?或者也可以回答老师的另一个问题,读完了上述展示的材料,你们内心有什么想法?(这两个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重点在于学生个人的自由理解与发表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想,将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先生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用他犀利的笔墨写下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拿来主义》这篇经典杂文,去感受其中深邃的思想。

(二)初读感知。

同学们,请自由地阅读课文,阅读时请注意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学生阅读课文期间,老师要写好课文名称与作者的板书)。

同学们自由阅读完以后,教师要提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1)同学们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拿来主义)。

(3)请同学们用原文的一句话来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

学习《拿来主义》这样的议论杂文时,学生的学习动力相比学习散文、小说等这类文体要薄弱许多。很多学生在文本学习时会遇到障碍,明显感到难度的加深,不知从何学起。教师的任务在于把复杂的文本内容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初步体会作者论述的中心观点,为接下来深入探究文本奠定学习基础。

【设计内容】。

(答案预设:作者在点明拿来主义之前,论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都持有否定、批判的态度。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锁国政策。结果“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遭到多国侵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发扬国光”,作者列举“古董”、“梅兰芳博士”“尼采”为例论述送去主义,结果是资源耗尽,子孙后代失去生存下去的根基。送来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的侵略占有。其后果是整个中国社会被外来文化控制束缚,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危机,导致一些人对外文化完全偏激的排斥拒绝。)。

(2)作者在哪一节提出“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这个问题很简单,第七节,全班一起回答)作者为何要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在提出拿来主义呢?教师引导:这些主义之间有何关系?注意有一个关键词的运用。

(答案预设:关注提出中心论点时“所以”这个词的运用,前后论述表明了因果关系,也就是作者文章先写的是为何要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那么顺着我们上述分析出来的思路,作者在第八、九段又在论述什么呢?(论述我们如何实行拿来主义)最后一段又写了哪些内容?(最后一段是对之前所论述内容的总结与升华,不仅总结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还阐明了主张“拿来主义”会有怎样的成果,同时更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最终目的——创新。)。

(4)同学们,讲过上述问题的梳理,你们是否已经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呢?请一位同学来总结概括一下。

(答案预设:第一部分(1—6):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二部分(7):拿来主义的内涵;第三部分(8—9)如何实行拿来主义;第四部分(10)全文论述的总结深化。)。

(四)精读文本内涵研习。

【设计意图】。

前一步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而来整篇课文的写作思路,这一步就要引导学生去品味文本内容的内涵。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读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拿来主义》这篇杂文更是需要精读分析才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但是精读文本也并非将文本中所有的内容都一一拿出来解读,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需要从中选取不叫重要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并要求他们用类似的方法在课余时间继续分析文本其他内容,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设计内容】。

(1)原文第一段: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问:这里“别的暂且不说吧”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预设:这一句话框定了作者所要论述的现象的范围,只讲学艺上的事,论述方向清晰明确。而且只针对一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得作者所要揭露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刻。再从另一个方面思考,单是学艺方面的送去主义就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可见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卖国主义政策带来的中华民族带来的空前危机。)。

(2)原文第四段、第五段。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问:这里作者用了第4个意思较相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它们分别的含义。请一组同学来分别解释一下这四个词的意思:抛来、抛给、送去、送来。

(答案预设:“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是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送来”是被动接受,是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的说法,其实是帝国主义文化对我国的侵略。“送去”这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统治推行卖国主义政策,任由帝国主义列强侵犯我国的主权和领土,不抵抗,懦弱。)。

(3)原文第七段。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问: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预设: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运用脑髓”是指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我们自己的选择。“放出眼光”是指要有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有对事物的洞察力。“拿来”更是凸显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挑选出有用的东西化为己用。)。

(五)文本结构分析。

【设计意图】。

《拿来主义》这篇杂文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其巧妙的行文结构安排技巧。学生们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文本分析已经对文章内容具备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学生能比较容易领会写文章的结构技巧。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思维已经稍显成熟,再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讨论,这一环节的难度有所降低。

【设计内容】。

(答案预设:这是一种先破后立的行文结构。作者先不谈“拿来主义”,而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为引出“拿来主义”做铺垫,作者通过前文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自然地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表面上像是在绕弯,其实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再从另一个层面讲,“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都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文章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突出对比鲜明,可以更加衬托出“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

(答案预设:从本文的结构安排上看,作者在第五段先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确立本文所要论述的中心思想,第六段是为了厘清“送来”与“拿来”的关系,强调“拿来”的真正含义是有选择的取舍,再引出本文的主旨,也就是第七段。然后继续论述“如何拿来”,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六)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不能只局限于讲解法、提问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活跃的氛围,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激情,进入消极的状态。所以课堂上需要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共同探讨文本中的内涵与技巧。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小组合作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设计内容】。

(1)《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是逻辑思维严密的议论文,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成小组,我们一起来合作探讨一下,本文有哪些论证方法?(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自由交流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一位代表来回答讨论结果。)。

(答案预设:1.比喻论证法。将大宅子比喻成文化遗产,将鱼翅比喻成文化中的精华,将鸦片比作文化中的糟粕。通过比喻论证以穷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阐明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正确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先挑后占。形象生动,这样论证易于读者理解。2.对比论证法。将“送去”与“送来”进行对比,“送来”何为“拿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论证进一步深化“拿来主义”的内涵,使全文的中心观点更加突出,我们要积极主动有选择地“拿来”。3.类比论证法。课文中第三段作者将政府一味奉行的“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类比。尼采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可是尼采最后的结局是发疯了。通过这样的类比论证来说明奉行“送去主义”不会带来好结果,它只会使我们国家资源耗尽,子孙后代难以继续生存下去。这样的论证方式更具有说服力。)。

(2)《拿来主义》这篇杂文语言特点鲜明,请同学们再重新回到文本中,去细细品味鲁迅先生杂文独特的语言风格。还是按前一个问题所组成的四人小组为单位,大家一起来品析一下语言特点。请回答问题的同学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一起加以说明。

(答案预设:抓住本文的关键词句,鉴赏作者精准的词句运用。比如“送去”“送来”“抛给”“抛来”“拿来”这个个相似词的辨析应用,可以看出作者语言运用的缜密。再比如“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现出一点进步了”这样的语句,极具讽刺意味,显示出文章语言的幽默、犀利。文章中还运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孱头”“昏蛋”“废物”这些词都准确精当地比喻了面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与观点,文章语言更为生动形象。诸如此类的语言在文本中还有许多,引导学生自由寻找并抒发自己的语言体会,最重要的是他们小组合作探究后的独特的解读成果。)。

(七)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经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同学们应该可以基本上掌握《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在此基础上就要设置“文本与世界”相联系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能够从所学文本出发引发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思考,发散他们的思维,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考虑现实问题,提出质疑、见解,阐明自己独特的观点。

【设计内容】。

展示一段材料:

近代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抗争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西方列强开始在各个方面对中国进行侵略渗透。这种侵略渗透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影响巨大,至今依然存在历史的余响。

当今中国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特别深,年轻人喜欢用苹果电子产品、喜欢喝可口可乐、喜欢过西方节日、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喜欢nba等等,却将将传统的戏曲、民俗、声乐、节日等传统文化视如草芥,难逃崇洋媚外的嫌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请同学们发散你们的思维,来谈一谈“拿来主义”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其真正的实质与内涵又如何理解?(拓展探究问题考验的是学生走出文本,切合现实的思维能力,该问题没有任何答案标准,也没有预设的方向,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自由发挥,任何形式的答案都具有个性化的价值,都值得教师肯定。)。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巩固拓展、自主思考、研究发现、创新解读,在掌握相关文本的同时,通过形成性作业完成一个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根据教学效果合理改进教学过程,进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设计内容】。

1、完成《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相应的课后练习与作业。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当下热门的现实问题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研究,小组讨论等学习过程,理清了《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清晰的写作这思路,分析了其“先破后立”的行文结构,掌握了其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品析了文本中形象、含蓄、犀利的语言特色。本文以小见大,用细致贴切的比喻来阐明“拿来主义”的科学观点,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透过文字表面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中国已经位于全球发展的中心圈,面对多元化文化的发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仍然具有启迪作用,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教案

理解“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含义;明白本文的主旨是针对外国文化的问题。

具体要求情感。

目标有意识的接受外国文化。

知识。

目标理解“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含义。

能力。

目标能够区分各种主义的含义及表现。

重点。

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讲授相结合。

学法指导。

板书设计。

鲁迅。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否定送去主义——什么都送去,但不拿。

肯定拿来主义——不仅要送去,还要拿来。

“抛来”:无目的的。

“抛给”:有着阴险的目的。

“送来”:有目的,但态度比抛来要缓和。

教学过程:板书或札记。

一、新课导入。

1.大家现在逛街喜欢去买什么东西吃?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喜欢喝什么?

明确:喜欢吃肯德鸡,麦当劳;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r&b喜欢喝可乐。

2.大家想想这些东西在新中国初期有吗?

明确:没有,都是从国外传进中国的。

二、新课讲授。

1.朗读课文,找出“送去主义”的表现。

明确: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接着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去欧洲一路挂过去。

概括起来“送去主义”是将自己国家的东西送到国外去,而在这里是指斥当时一些人不顾国情,仍以文明古国自居,自欺欺人,把送古董、国画、京剧等到国外去展览或演出说成是“发扬国光”

明确:“闭关主义”是一种闭关锁国的政策,促使了中国的落后。在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等国的入侵使中国的国门打开,与多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就是文中提到的“碰了一串钉子”,结果是中国将国宝送到国外,自以为物产丰富。

明确:只送不拿,只会使自己越来越穷,国家的国力越来越弱,就会落得被别国凌辱,向他人乞讨的地步了。

4.文章在第4自然段紧接着讲别人给的奖赏是怎样的奖赏?

明确:是别人“抛给”的。

明确:“抛来”是指无目的的;“抛给”有着阴险的目的;“送来”有目的,但态度比抛来要缓和。

明确:因为那些把我们下怕的东西是“送来”的,不是我们愿意想要的,是外国的糟粕,而“拿来”则是我们占主动,因此要拿来!

6.大家暂时回忆一下我们先前讲的几个主义可以大致的概括如下:

明确: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送来主义——抛给的,被动的接受的。

那么从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作者否定的是什么,提出的是什么?

明确: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三、小结。

我们今天分析了课文的前面部分,主要是本文“破”的部分,课文运用了因果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实行“拿来主义”,下节课我们则看看怎样拿来。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三题。

教学后记:“送去主义”的表现能找到,但“送来主义”的归纳就比较困难。

《拿来主义》教案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

以写作背景导入: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蒋先生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东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探究合作、精讲点拨。

《拿来主义》教案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2课时。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引导精读课文。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拿来主义》教案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形成板书:

做法危害。

闭关主义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商品倾销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例论证。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二、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板书设计:

错误做法危害。

批判……提倡……闭关主义闭关锁国落后挨打。

因为……所以……破:送去主义卖国求荣亡国灭种立:占有、挑选。

大宅子:文化遗产送来主义经济掠夺文化侵略。

鸦片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鱼翅。

烟枪、烟灯。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一、总体理解文意: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三、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

四、课文引申:学会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摊:

一、检查课前预习:

1、学生自由诵读。

2、检查朗读。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二、分析课文思路。

首先搞清楚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针对第一问,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明观点的一句话是:

“所以……自己来拿!”此句表明结果,那么上文阐述了哪些原因呢?

1、2节“送去主义”的种种行径,有悖交往原则。

3、4节“送去”的惨重后果,正视历史教训。

5、6节听凭“送来”的危害,自己“拿来”的必要。

8节: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

“孱头”----害怕继承的逃跑主义者。

“昏蛋”----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总原则:占有,挑选。

应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

鱼翅一吸取养料。

鸦片一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一可作反面教材。

一群姨太太一剔除糟粕。

[小结]从五个方面总结全文: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如何区别对待;正确继承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品质;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

第二教时。

内容及步骤:

一、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枪可怜,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二、学生质疑.。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三、体味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

四、课文引申。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引: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学生举例印证。

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

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科学的学习方法,优良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侵染。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2课时。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引导精读课文。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拿来主义》教案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4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填好下列表格。(出示投影片)。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表上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或选2 ̄3份投影胶片进行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供参考)。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拿来主义高二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重难点的设置是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

提问式教法、课堂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教法主要是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重难点明确,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学法:

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课后练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而且有助于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因为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按照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是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四、学习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第四步:课堂训练。

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六、拓展延伸。

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思维创造力,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七、小结。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比喻论证等论证艺术,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和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并能运用文中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由一篇杂文、两篇散文和一篇悼词组成。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内容隐晦,思想感情含蓄委婉。教学应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揣摩,进而理解课文。

【切入】。

1.怎样走近鲁迅和这篇杂文?

课前布置:对于鲁迅,你了解多少呢?简要为我们介绍;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他不少文章,你能分类列举一些吗?因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结合这几个问题再介绍有关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怎样走近“拿来主义”?

【探究】。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问题。点拨并让学生揣摩第7段“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一句话的含义。

2.让学生想一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这几个问题是难点,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特别点拨“鸦片”“烟枪和烟灯”的含义及其比喻意义,还要想想这些事物与什么样的文化遗产有何相似之处。

3.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有几种?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揣摩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明确: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拿来主义者,“拿来”!

4.在探究中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吸收;(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批判地吸收;(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坚决抛弃。

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在揣摩语言,让学生慢慢比较、辨析、品味、理解,教学不可操之过急。

5.作者为什么主张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鲁迅的杂文像匕首”,结合这一问题,让学生看他的“匕首”是怎样一步一步扎进敌人心脏的,也是对“破”的论证艺术的'理解。重在形象地理解,不死扣字眼。

(1)让学生明确思路:先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再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2)抓住第1段让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

(3)重读3、4两段,想想一味“送”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4)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和“拿来”有什么区别。

6.怎么“拿来”?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再让学生理解本段对全文的作用。

阅读第8、9两段,明确在这里用了比喻论证。再理解全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第3段)和对比论证(第8、9段)的作用和效果。

8.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重在对有讽刺、幽默、反语等特点的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和情感体味。如“进步”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大师”“捧着”“几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理解第3段的“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等。

【拓展】。

想一想,议一议,辩一辩。

1.有人说“开卷有益”,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运用今天所学的观点,谈一谈你准备怎样阅读。

2.“拿来主义”的思想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生活中我们交朋友,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请用“拿来主义”的观点谈一谈我们应怎样结交朋友。

3.辩论会:辩题为“上网对中学生成长有益”和“上网对中学生成长有害”。

【实践要点】。

1.理解“拿来主义”,培养思维能力。

题目是引导读者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运用这一“钥匙”才能“打开”理解作品的“大门”,让学生分析清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全文采用了如剥笋般逐层深入的方法,至于分析问题,采用逐层排除法,即先排除“送去主义”,再排除“送来”,又排除“拿来”时的三种错误做法,最后推出唯一正确的做法是“拿来主义”的态度,就使人无可辩驳。让学生理清思路,才能理解课文。

2.揣摩语言,借鉴智慧。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犀利,是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一个字就能深刻揭示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使文章在论辩中还显示出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文章题目大,道理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又使人受到感染,这都是幽默的力量。这些都来自对事物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智慧。教学要善于举现实事例,形象地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反复揣摩语言的意味,并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要纠缠在特点的归纳上。

3.“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习“拿来主义”,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启发思路,借鉴智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世”等。教学要由课堂走向课外,学以致用,由本文所提倡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联系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学习、做人、做事等,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辩一辩。课堂要呈开放性,避免枯燥艰涩的说教,一洗沉闷之气。

拿来主义教案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两课时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语文微型教案

比喻论证等论证艺术,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微型教案。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和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并能运用文中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由一篇杂文、两篇散文和一篇悼词组成。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内容隐晦,思想感情含蓄委婉。教学应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揣摩,进而理解课文。

课前布置:对于鲁迅,你了解多少呢?简要为我们介绍;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他不少文章,你能分类列举一些吗?因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结合这几个问题再介绍有关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问题。点拨并让学生揣摩第7段“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一句话的含义。

2.让学生想一想“大宅子”“鱼翅”“鸦x”“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这几个问题是难点,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特别点拨“鸦x”“烟枪和烟灯”的含义及其比喻意义,还要想想这些事物与什么样的文化遗产有何相似之处。

3.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有几种?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揣摩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明确: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拿来主义者,“拿来”!

4.在探究中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吸收;(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x”——批判地吸收;(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坚决抛弃,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微型教案》。

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在揣摩语言,让学生慢慢比较、辨析、品味、理解,教学不可操之过急。

5.作者为什么主张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鲁迅的杂文像匕首”,结合这一问题,让学生看他的“匕首”是怎样一步一步扎进敌人心脏的,也是对“破”的论证艺术的理解。重在形象地理解,不死扣字眼。

(1)让学生明确思路:先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再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2)抓住第1段让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

(3)重读3、4两段,想想一味“送”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4)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和“拿来”有什么区别。

6.怎么“拿来”?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再让学生理解本段对全文的作用。

阅读第8、9两段,明确在这里用了比喻论证。再理解全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第3段)和对比论证(第8、9段)的作用和效果。

重在对有讽刺、幽默、反语等特点的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和情感体味。如“进步”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大师”“捧着”“几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理解第3段的“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等。

1.有人说“开卷有益”,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运用今天所学的观点,谈一谈你准备怎样阅读。

2.“拿来主义”的思想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生活中我们交朋友,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请用“拿来主义”的观点谈一谈我们应怎样结交朋友。

3.辩论会:辩题为“上网对中学生成长有益”和“上网对中学生成长有害”。

题目是引导读者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运用这一“钥匙”才能“打开”理解作品的“大门”,让学生分析清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全文采用了如剥笋般逐层深入的方法,至于分析问题,采用逐层排除法,即先排除“送去主义”,再排除“送来”,又排除“拿来”时的三种错误做法,最后推出唯一正确的做法是“拿来主义”的态度,就使人无可辩驳。让学生理清思路,才能理解课文。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犀利,是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一个字就能深刻揭示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使文章在论辩中还显示出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文章题目大,道理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又使人受到感染,这都是幽默的力量。这些都来自对事物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智慧。教学要善于举现实事例,形象地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反复揣摩语言的意味,并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要纠缠在特点的归纳上。

学习“拿来主义”,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启发思路,借鉴智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联系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学习、做人、做事等,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辩一辩。课堂要呈开放性,避免枯燥艰涩的说教,一洗沉闷之气。

拿来主义教案精选

明确: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明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只是主张拿来,同时也主张送去,既送出去与人交流,又拿进来学习创造,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3.作者在第5段中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请你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明确:根据这一段的表述,文章自然地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1.前面说过,拿来主义主张既送又拿,请认真地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找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本质区别。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闭关主义: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2.认真阅读第1、2段,在文中勾画出统领这两段文字的观点句。

明确: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主义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表明,在送去的同时,不但没人拿来,甚至还没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弃只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是送去主义第2段实际上就是第1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人主张拿来才把它独立成段的。

3.我们现在也在把我们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出去,我们是不是也在实行送去主义?为什么?

明确:二者的区别在于,民国时期是只送出去,没拿进来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当时文化交流的情况举出一些实例)。

4.第1段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总体上运用的是例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领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的例子,证明学艺上全是送去。

1.你能从文章的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

作者在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从送去的时间看先还不远表明一直在送从送去的内容看,古董代表古代最价值的国宝,古画到新画表明实物成果没了,代之以画,而且古画也没了,代之以新画,甚至连新的艺术成果都没了,代之以活的艺术家从送去的数量看,一批言其多,几张在减少,一个表明快没了送去主义的直接后果就是断送了我们的民族文化。2.文章的第3、4段是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的?明确:用类比的方法来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和中国,类比点是丰富、大度及其结果在自诩丰富大度上,尼采是光热无穷只给不取;中国是地大物博,单煤就能供全世界几百年用在结果上尼采是发了疯,太阳再无光热,也无法给予中国是子孙再无可以作为礼品送的东西,只国粹磕头,讨得抛给的残羹冷炙。

拿来的主张作者是分两个层次来阐明的作者首先阐明了什么是拿来,这是文章的第6、7段,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怎样拿来,也就是第8、9两段,几乎占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观点的重要论述部分。

1.作者是怎样阐明什么是拿来的?明确:文章分两个层次来阐明先是从反面说什么不是拿来,即第6段;然后从正面说什么是拿来,即第7段拿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作我用但是,国外无用的东西已经吓怕了我们,英国的鸦片、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小东西、德国的废枪炮,这些毒害我们肌体、腐蚀我们心灵、掠夺我们财富、妨害我们军力的洋货都使我们发生了恐怖,但这并不表示国外的东西不能拿来为我所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根据需要自己拿来的,而是他人根据他们利益送来的,这是从反面揭示出什么不是拿来第7段从正面揭示出什么是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拿来?

明确: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作者用设例的方法,把文化遗产比作具体、可感的大宅子,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9段开头说他占,挑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占是对第8段的总结,挑选是对第9段的总起,作者认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占国外的东西,把它拿过来,然后根据东西对我们的作用进行挑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去。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占?

明确:对如何占,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的:主张拿来,反对不拿不拿分三类,孱头是不敢拿,昏蛋是不愿拿,废物是不辨拿,他们都是没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拿。

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挑选?

明确:对如何挑选,作者在第9段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根据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分类阐述,按照精华、糟粕,部分精华、部分糟粕进行挑选,以确定其使用、存放、毁灭,使其为我所用,发展出我们的新文化。

1.第10段是怎样总结上文的?

明确:拿来的意义是从正反两面指出的:拿来,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没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明确:作者在第10段的中间还指出了对拿来主义者的要求:沉着,勇猛,辨别,不自私。

陶建老师的《拿来主义》(鲁迅)教学设计,印象深刻的如下几点:

其一、思路清晰,不枝不蔓解读文章犹如解剖麻雀,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教学一篇文章却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淹没教学重点,各篇教学无所侧重,这是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该教学设计从文章思路入手,不枝不蔓,一以贯之,层层剥笋。

其二、提纲挈领而不失精微论说文以逻辑力量见长,教学上提纲挈领容易做到,而往往疏于深究精微之处在这方面这个教学设计引人瞩目之处,例如:你能从文章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例证不仅说明当局实行送去主义,例证本身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可谓精到。其三、板书设计复现了文章思路,浓缩了文章内容目前的语文教学,热衷于媒体手段的使用,传统板书日受冷落,教学基本功缺失像这么缜密的板书设计已经不常见了岂不知,一个好的板书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和教学设计水准当然,这个板书设计再简约一些就更好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