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学习心得(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7 23:47:01 作者:紫薇儿

学习心得是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总结与归纳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学习道路上有所启发和帮助。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2018年8月22日,领导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也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四力既是构成履职本领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如今在融媒体时代,技术与流量似乎成为了媒体致胜的砝码,但是真正的时代佳作是靠着新闻记者扎根一线、强化理论、锤炼笔力、守正创新而得出来的。因此,在新时代“四力”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需要当代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把握四力,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新时代,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认真践行“四力”,是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四力”建设涵括政治站位、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在_和建国70周年这样的宏大主题之下,新闻工作者通过实地走访,翻阅大量书籍与资料,推出了许多反映时代脉搏的新闻佳作。真正做到了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有神。如新华社为庆祝_,经过一年的准备,推出了两篇新闻通讯作品——《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和《砥柱人间是此峰》,集结了精锐的采编力量,多次多路深入采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领导人赴地方考察调研的50多个故事,最终成稿中有十多个过去没有披露过的生动细节,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影响力。《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则梳理历史,但不局限于历史与资料,而以脚力丈量历史,深入北京、上海、重庆、河南等地,探访党的诞生地,重走红军长征路。在这如此众声喧哗、流量至上的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仍然坚持着属于新闻人的职责与使命,牢牢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推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架起了联系党与人民之间的桥梁。

“四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与发展,是当代新闻人的工作指南,践行四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整个新闻业的需要,是我们主流媒体在信息泛滥、众声喧哗的时代扎根立足的根本所在。我们除了磨炼脚力之外,还要不断加强脑力、眼力、笔力。我们要把握好时效,在恰当的时机发布合适的新闻作品,新闻选题适宜,可以透露出宏大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新闻记者还要具有高度的洞察力,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细节。同时不断磨炼自己的笔力,写出一部部展现时代特点的文章。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要多元叙事,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报道手段为时代书写历史。如人民日报为庆祝_推出了新媒体视频作品《少年》,从年轻人视角寻找突破点,使得整个叙事结构更偏向于零零后和九零后,韵律与主题相结合,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与曾经少年的“光辉岁月”,给予了年轻的一代极大的鼓舞,实现了圈层化传播。

新闻是一份历史的底稿,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事实,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行。同时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有清醒的头脑和昂扬的斗志,始终奋战在一线,在宏大的叙事之下寻找小的突破口,为社会提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闻佳作,反映事实,展望未来,给予人民群众信心和希望。践行好“四力”的同时,更要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互联网背后的传播规律,推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作品。

心得体会新闻传播大讲堂

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参加新闻传播大讲堂已经成为我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次参加的主题是“心得体会新闻传播大讲堂”。我既期待着这次活动的收获,也充满期待。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新闻传播的知识,更深入的领悟了新闻传播的意义和使命。

新闻传播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新闻传播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新闻传播应该是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推广正能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必须始终与社会相连。我们不能只重视传播的效果,而忽略了价值观的落地。

第三段:分析传媒工作者的职责。

作为一名传媒工作者,我们的职责不仅是展示事实真相,还要具备诚实、道德、客观等基本素质。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必须保持专业的工作态度和职责感。毕竟,新闻传播不仅要传播信息,更要通过信息的传递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传播真相、提高社会意识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第四段:关于深度报道的看法。

深度报道是一种有温度的报道。这种报道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情感。通过深度报道我们可以看到新闻背后的人性、社会、历史与人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新闻事件,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深度报道能够使我们了解到新闻事件所代表的社会问题,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事情。

第五段:结语。

通过这次新闻传播大讲堂的学习和交流,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和使命。作为一名新闻传播的学生,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传播文明、讲述真相,传递正能量,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为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努力。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210元一亩地。租70年,一年才合3块钱。那是有林地,树都碗口那么大了……怎么能租3块钱呢?3块钱一把筷子都买不下来!”2019年3月,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连续多日播发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管昕与总台黑龙江站记者迟嵩的广播连续报道《神秘“曹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份深度调查报道,让坐落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军马场国有林区的私人庄园“曹园”揭开了神秘面纱。本次新闻大讲堂的学习过程中,管昕记者从自身的调查采访经历出发,讲述了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让我获益良多。

正确认识和理性把握舆论监督是完成一份调查性报道的前提。一位优秀的记者要善于发现和表达新闻。新闻的发现是脚力、眼力的问题,新闻的表达核心则是脑力、笔力的问题。《神秘“曹园”》是一篇优秀的调查性报道,对于这一类深度调查报道来说,很多时候包括题材判断、线索获取和采访突破等过程的新闻发现大于新闻表达。而全媒体时代,新闻表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发现的价值。不同媒介对调查性报道的发现和表达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作为主流媒体,对于调查性报道或者说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要努力放大其正面传播价值。管昕记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来。用一篇篇沾满泥土气息、采访全面扎实的调查性报道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进步履职尽责。

领导人。

说:“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待问题,让舆论监督发挥正面效果。

一篇有影响力的调查性报道,其所揭示的问题一定是根植在时代发展现实当中的,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舆论监督的选题,首先应该坚持公共的传播价值。此外,在新闻的叙事上要有一定的冲突性和典型性。_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秦岭事件后,各地整改违法占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理念。而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以“牡丹江国有森林深处暗藏违规违建,毁林千亩削山挖湖建私人庄园”为题,首次曝光了神秘曹园,在选题上就有着很强的政策背景、时效背景和公共价值。文章一经发布,随后被各大网媒转载,许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媒体,也从不同角度开始起底曹园。违建曹园被依法取缔,实现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这组报道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调查性报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调查性报道要求记者把中央政策吃透,善于跟踪中央政策的落实,善于调查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执行的怎么样,善于在文山会海中发现值得调查的选题。

舆论监督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与勇气。管昕记者与同事在调查曹园时,勘察熟悉周边环境,走访周围群众。由于曹园方不发声,只能跳过建筑旁边的荒沟,由同事托举趴在围墙上拍照,用无人机在上空对曹园的建筑群做一个大概的拍摄了解。后又就曹园涉嫌毁林的问题,采访了曹园所在的国有林区的权属单位:央企中农发军马场,求证坐实了曹园违法占地的情况。在如今通讯发达的社会,我们如何快速地确定调查方法,求证路径,并且排除人情干扰,避过地方保护主义的权利渗透和影响,快速成稿和发稿,把握时度效。这对调查记者的从业经验和处事智慧的考验是较强的。

全媒体时代,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如何在短时间内拿到“硬货”,获取增量信息,这需要记者有强大的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抽丝剥茧梳理出新发现、新角度,对新闻事实的提炼力求直击要害。神秘《“曹园”》之所以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公众视野,中国之声的首发报道对新闻事实的提炼起到了较大作用。“曹园涉嫌毁林、削山、挖湖”三个新闻点的提炼直击曹园的要害,后续的调查也围绕着这三大问题来进行求证。一篇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及时明确调查方向,提炼出核心的事实,对调查报道的影响力传播至关重要。但中国之声的监督报道始终坚持公共传播价值,对其背后的商业恩怨及主人的发迹过往并未进行跟进报道。可见对于党的主流媒体来说,在操作选题时,对于爆点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民日报评论曹园事件“避免再现曹园还需拔出萝卜带出泥”,中纪委机关报评论“鼠的肆无忌惮离不开猫的懈怠”。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曹园事件的曝光,其最大的正向意义就在于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更加深入人心。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打造,离不开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痛点的回应。深度调查报道应该寻找监督选题的典型性,进而挖掘其背后的正面传播价值,这是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柴静说:“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回应群众需求和社会痛点,寻找和放大负面典型事件背后的正面意义,推动事件的有效解决,才能突出舆论监督的理性和建设性。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溪水哗然而汪洋无声,这个时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定进取者以为海,庸碌固步者为溪流,心有鸿鹄者以为王,胸无大志者为燕雀。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在内心树立爱国情感和坚定抱负;作为传媒人,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当下,着眼于大地之上最受瞩目的民生问题是肩头重任;而作为三农记者,如何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民族振兴呐喊,为乡村振兴助力,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和灵魂皈依。

农民日报副总编辑江娜曾言,在乡村振兴的风云际会中成就自我。今朝在观看前辈铿锵动情的讲座之后,我辈内心汹涌澎湃,备受鼓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领导人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见农民问题,在当今社会举足轻重,它是最贴近泥土的问题,也是离天堂最近的途径。时代的接力棒终究会传递到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上,我们需要时刻准备接过历史的重任,在逆风中航行,言勇士无畏,在每一段沉默的岁月里做平凡大众最亲密的朋友和最真诚的解读者,替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话。

胸有沟壑,扎根泥土,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这是三农记者必须完成的使命——贴近农民,感悟农民生活,表达农民情感。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应被职业媒体人奉为圭臬,其中“脚力”便主张在苍茫的祖国大地上留下记者的脚步,获得最真实鲜活的一手资料。祖国的山川河海壮大,人间炊烟温情,都能感动人心。而记者尽己之力为最接近泥土的农民发声与服务,也最能抚慰人心。视频中提到的三宝乡的篝火晚会尤其震慑我心,这是通过传承文化的方式,以最质朴的活动来温暖人和接纳人,当篝火燃起、音乐奏响,翩翩起舞的片刻,新市民已然融入了城镇市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人局面,在日渐冷漠的社会大环境中这种归属感才最难得。火驱散黑暗,鼓敲开黎明,芦笙吹响幸福,手拉手形成的同心圆勾勒出一副各组百姓携手奔小康的盛世图景。而记者之责永远不是改变事情发展的方向,而是保持中立客观,用最诚挚的心意记录下农村农民的真实情景,喜乐与忧愁。看啊,是记者用脚来捕捉新闻,捕捉每一次温情的浪漫,抑或是卑微的愁绪。

作为记者,理应平衡好自我追求与社会追求之间的关系,这便将职业目标划分成截然对立的两类:流量和社会效益。因此,区分网红与记者的最本质标准就是提问的目的与成色,网红为追逐流量而生,而记者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重大局而轻小我,一心为百姓服务,为农民发声。记者的生命便是热情与使命,倘若只顾及自我成就,那便是将格局窄化。作为三农记者,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代表着全体农民的期许和心意,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农民能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获取更多的权益保障。当我们贴近农村与农民,见过、听过、感受过,为农民而努力工作,为农民而拼搏奋斗,为农民而坚持发问,才能实现自我的重塑和灵魂的洗礼,才能提升生命的厚度,才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情。我们的身后站着千万万的农民兄弟,做正事、做事实才能对得起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期许,这个社会总需要一大批中坚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新时代不畏逆风的赶路人,我们记者势在必行。

被沉默掩盖住的声音不是鸦雀无声,沉默之下孕育着无数期待的眼睛。农民有困惑、有疑问,但是它们的声音很难被听见。不是因为它们懦弱而无力发声,只是它们缺乏被听见的渠道。为农民发声,成为农民表述内心的渠道,是三农记者的荣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当没有路的时候,就去走出一条路;当没有光的时候,就去点燃一束光;当农民失声的时候,就想办法成为他们的声音。我的远方亲戚居住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驻操营镇,那里的农民常年以种植农产品为生,但每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产生部分水果的滞销。我曾亲眼见过那些卖不出去的桃子、苹果在地窖堆积,也曾亲眼见过姨爷望着这些滞销品无助的眼神。这是一个家庭一年的营收,土地是农民的天,而滞销便是天崩地裂的无望。当我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后,我也想成为一名三农记者,带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守自己的同理心和怜悯情,帮助千万农民发声,以一己之力,圆满一个个家庭的琐事与心愿。在中国,扶贫助农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们需要源源不断的注入后备力量和扩大中坚队伍。在每一个扶贫成功的农村典型案例背后,依然存在着数不清的苦难之村。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每一个人都凝聚着同样的大爱之心,社会总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想帮助的不仅是自己远房亲属,我希望所有有农产品销售渠道困境的农民都能得到重视与帮助。为沉默者发声,是三农记者本分,也是心中执念。

现在的中国走在崭新的历史交汇点,我感慨这是历史最好的时光,也希望这是日后最平常的岁月。三农问题将永远屹立在祖国的宏伟大业之中,而每一个三农记者的心愿或许都如此:逆风而行,勇士无畏。无论艰辛劳累,无论道阻泥泞,关于坚守初心与大爱的征程,我们将永远铭记,抚慰那些寒夜里的孤单是每一个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心得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就需要媒体人恪守本职,永记初心。

突发事件报道是各大媒体的必争之地,更能检验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作风。突发事件短时间蕴含着爆炸性的信息,迅速成为聚焦全国,是一种富含极大信息量的新闻。大时代需要大文章,在面对重大事件时,需要记者扎根一线,在实践中追寻新闻真相。并且强化理论,把准站位凸显思想力量,用自己的学识和创意带给大众优质的内容。在疫情的至暗时刻,记者不去的理由可以有千万条,但去的理由只有一条:忠实履职。多家媒体深入一线,跟进报道。新闻工作者们临危受命,和白衣天使们并肩逆行,深入红线,不断报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山河无恙。在此期间,媒体人拍下了无数的触目瞬间,还原了最真实的现场感,带来了太多感人的故事。

镜头背后的媒体人,为自己的职业使命而战,以善良为原则传播真实。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我们应该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遵守真实原则,还原事实真相,在舆论风波中始终引导正确导向。在坚持正面报道的同时,将回应社会热点作为正确引导舆论的着力点。当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纷杂的信息时,更要保持媒体人的敏感度,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牢记媒体在疫情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面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抓取典型人物来弘扬主流价值。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典型人物就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代表,新闻媒体把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弘扬主流价值的有效手段,以小见大,更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发展,新媒体舆论监督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媒体人需要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在面对不公现象时,新闻人不能失语。舆论监督的选题,要坚持其公共的传播价值,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结合深度报道,将舆论监督推向新高度。

另外,作为一个媒体人,除了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支撑,还需要具有人文关怀。媒体作为道德风尚的倡导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先进价值观的传播者,应当要认真地承担起人文关怀的重要责任。报道的内容不仅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和观众,更要富有人情味,遍洒正能量。尊重困难群体与弱势群体的感情,是媒体人应该具有的温度,要让受众真切感受到媒体报道的温暖和正能量。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需要媒体人理解国情,理解当前传播业的深刻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成为祖国需要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媒体人需要坚持正确新闻取向以及政治方向,才能有效提升引导能力,坚持内容为王,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写出新闻精品。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我观看的是第十集新华社谭元斌讲述的对老英雄张富清的典型人物报道过程,在看到视频中张富清解释到为何多年雪藏战功那一段,我也深受感动,让人动容,张富清报道之所以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反响和轰动,一方面是他的故事极具震撼力,另一方面就是新华社在典型人物报道上所具有的传统优势。观看节目后,我的整体感受如下:

一、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受众。

谭元斌说到,对老英雄张富清报道中雪藏战功的镜头,堪称典型人物报道中最为经典的镜头之一,之后其他与张富清相关的报道都会有这个镜头的身影,也正是这个镜头让报道小组成员下定决心要把老英雄的故事讲好。但是在开始采访时,大家内心还是憧憬又忐忑的,一方面是张富清的主要事迹真实可信,但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和细节还不清楚,还有一种就是对今天物欲横流的时代是否还存在如此圣洁的信仰的质疑,显然这种信仰真的存在,正如谭元斌所说:“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一位在战场上看过血海尸山的老人,一个将无尽的悲伤埋在心底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在你的面前像一个孩子一样啜泣,他不为他自己,只为那些一起并肩作战,却再见不到的战友。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你还能有什么质疑呢?我们甚至觉得,任何质疑都是对老人圣洁信仰的亵渎。”

而这种感动是对事实的充分了解,采访丰富具体,事实不断交叉印证后的感动,并非“半山腰的哭喊”。这正是“四力”中的“笔力”,努力把采访中那种深深的感动,深深的震撼,深深的敬佩,深深的启迪,自然而然的通过笔触和剪辑表达出来,同时又尽量克制,用事实说话将感动转化为全媒体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认真思考,深情创作,在事实还原中传递情感,在场景重现中引发共鸣。

二、好新闻是抢出来的。

从整个张富清事迹报道过程可以看出,首先是新闻线索的获取,2019年是建国70周年,2018年底开始分社就在筹划相关报道,每个记者都对自己分管的基地和报道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关注,由此谭元斌才能及时从恩施州来凤县宣传部门获得张富清事迹的线索,同时又能迅速以新闻敏感性判断这条新闻线索的重要性,待对基本事实做出核实申报后,及时出手比中央媒体采访团提前5天赶赴来凤县对张富清的事迹进行了深度挖掘,并进行多途径立体化可持续的宣传,产生显著品牌效应,实现张富清先进事迹教育意义的最大化。不得不感叹,好新闻是抢出来的!

在整个采访报道中,又极具人文关怀,例如报道团队赶到时,老英雄颈椎病复发住院了,于是采取先外围采访,又外围逐渐至中心,在对大量事实进行掌握后,再把宝贵的对张富清的采访都用在核心问题的提问上,既照顾到老英雄的身体,同时又提升采访报道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采访地点选取在张富清生活了30年的老房子里,一是有助于缓解老人被采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采访团队对采访人深入的了解和生活细节的抓取。

三、“四力”渗透在典型人物采访报道的全过程。

对老英雄张富清的典型人物报道有几大难点,老英雄年事已高,其经历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也大,亲历者又难寻,如何对战功进行确认?如何挖掘一手故事和鲜活的细节?全媒体时代与人民日报央视等兄弟媒体同台竞技?如何发挥新华社典型人物报道传统优势,出新出彩。“四力”:脚力、眼力、笔力、脑力,渗透在采写编的全过程。

脚力,就体现在对张富清服役部队、工作过的地方、去过的地方,实地走访调查,丰富事实信息,尽可能找到事件相关人员,来完整报道。眼力,体现在细节上,写人物最是细节动人心,在点滴小事和细节中感受英雄,理解英雄,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笔力,用事实说话,用真情实感打动受众,但并非要求情绪化报道,内容要求克制又具有张力,最后是脑力,就是报道整个精神内核和报道基调,需要经过仔细研判与分析,在张富清报道中,精准总结提炼事迹核心关键词“本色、初心”奠定报道基调。

四、结语。

整个报道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老英雄的故事,还有新华社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表现出的专业性,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像张富清这样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像新华社这样的专业力量也应该被更多新传学子传承和发展下去。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心得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世界形势变化的精准把握。同样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履责担当,做合格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坚定政治信念、服务大局,这是践行“四力”的总开关。

今日中国的变化在世界引起高度重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舆论形式,东西方媒体给出了中国经济不同的经济画像。做好中国经济报道必须有很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观。才能够保证关键时刻辨是非,断美丑。传播新格局下,做好中国经济报道,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把握好大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苦练脚力、脑力和眼力和笔力。

高站位,大视野,真实、全面、准确报道中国经济。

世界格局风起云涌,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上,如何做好经济报道,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能够读懂今天中国的时代方位之变,能够在变和不变中把握历史机遇,能够更好的服务党和国家的大局。近些年回应西方的不实言论,新华社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重要报道来引领舆论。这些报道的共同点就是高站位,大视野。不仅真实客观,在两个大局的事业下去观察中国经济,更立足以展现中国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提升融媒报道传播力,加强业务学习。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融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掌握新的传播规律,创新媒体表达,在融合中见新意。无论时代环境和舆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媒体竞争的根本所在。转作风,改文风,好的新闻报道还是要靠好的作风和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没有扎实的调研,就没有亮点的观点,而扎实的调研,离不开记者自身知识面的拓展,这就需要持续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心中有乾坤,笔下有担当。”“四力”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实则关系着大格局;看似是一个业务要求,实则衡量着政治站位。进入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敢胜的勇气、争胜的决心、善胜的智慧、打胜仗的能力,还必须持之以恒地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保持政治定力、时刻发动脑力,把准中国经济新闻时代坐标,以深入人心的“中国故事”,壮大主流舆论,传播主流价值,不断践行“四力”要求。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心得

第19期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主要讲述《中国日报》如何在新闻报道当中,践行四力,即脑力、眼力、脚力、笔力,分别从这四个大方面讲述,“迈开双脚,走进历史和时代大潮;炼就慧眼,透过浮云看清前进道路;激荡思想,校准定盘星把准风向标;妙笔生花,生动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而更加全面、真实、立体的向世界展示中国。

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之后,时隔两年再次强调增强“四力”的重要性,并将面向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扩大到整个宣传思想战线。

《中国日报》于1981年6月1日创刊,始终致力于传播中国影响世界,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2020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的欢乐,武汉封城,《中国日报》先后组织4批次记者勇敢逆行,深入医院的重症隔离区、市场、高校等武汉的大街小巷,见证并记录了这场全民战役。“壮”脚力,奔赴一线,走进现场,才能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获得鲜活素材,从而写出“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好作品,才能写出人民群众的真实声音。

世界当前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逐渐加重,其各方面所占比例也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成为西方国家不容小觑的东方代表,因此许多西方国家妄图通过报道恶意歪曲事实的新闻来抹黑中国,例如中国新疆棉事件、武汉实验室泄漏论等,这对中国对外宣传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中国日报》立足于外宣大局,找准切入点、突破口,增强“眼力”,不断探索,在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不断推动对外传播工作高质量地发展。

“脑力”在四力中居于统领地位。“脑力”是新闻工作中一项复杂系统的劳动,坚守国家立场、把握重点难点,力创精品力作,传播正确的新闻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国日报》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体,其对外传播工作包括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职责,因此该日报经常举行学习党的历史。

的活动,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信念,从而使他们在日常的新闻宣传报道中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笔力”就是我们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履职现本领的集中体现,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中国日报》在加强“笔力”上分为两方面,纸媒和新媒体,立足于不同的根据点,守正创新,结合其自身的特点,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

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已经处于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要不断加强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传播好中国声音。我国的对外宣传媒体《中国日报》不断践行四力,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沟通中外,这也给我们新闻学子带了积极影响。我们应该立足好本职工作,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在未来做一个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新闻工作者。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心得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深度调查报道往往和负面报道联系在一起,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并不是与新闻宣传对立。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理性把握舆论监督,才能揭露时代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最大化的发挥正面传播价值。

舆论监督报道要紧贴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舆论监督报道的选题应该具有前瞻性,不仅要聚焦热点话题,更要关注那些隐藏在深处的社会隐患问题。当新闻调查记者面对众多冗杂信息的时候,要敏锐的捕捉线索,坚持公共的传播价值。《神秘“曹园”》系列报道一经播出便迅速聚焦民众目光,其吸引广泛舆论关注的原因关键在于该报道选题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此时,偏偏有人顶风作案。在黑龙江省的军马场国有林区里,竟然有人毁林、削山、挖湖,建设私人庄园。记者随后了解到,当地社交媒体已经出现不少关于“曹园”的传闻,甚至该私人庄园已经被相关部门认定违建,但是多次行政处罚都没有结果,“曹园”却越建越大。显然,“曹园”严重侵犯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并没有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该新闻选题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舆论监督的选题必须要以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政策为标尺,坚持党性原则,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主流媒体应该努力发现社会发展过程出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通过新闻报道开展新闻批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人民的利益。新闻工作者必须吃透党中央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党的政策理念,带着疑问出发,看看国家政策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落实的怎么样。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得到中央的重视,才能加大地方问题解决的力度。比如,棚改烂尾、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高考替考、南阳新野县占农田建养猪场……这些问题与社会民生紧紧相关。媒体曝光这些负面信息,相关部门果断处理,最终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严惩。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可以看到媒体的有力监督,看到相关部门的处理决心,看到政府为人服务的态度,那么,民众对媒体和政府的信任度得到提高,党的政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自然就带来正面的传播价值。相反,如果媒体在民众关心的热点、痛点问题上失声,那么则会丢失民心、积民怨,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舆论监督报道不能只靠一家媒体发声,同行合力才能形成舆论矩阵,弘扬社会正气。中国之声对“曹园”独家曝光后,除了央媒对“曹园事件”进行跟踪报道之外,一些地方媒体也对“曹园”主人进行调查。同行媒体也不断跟进报道,增补信息,让受众对“曹园事件”有了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有着独特的传播力,但是,地方媒体也要行动起来。只靠党媒发力,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要想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覆盖、良性的舆论监督环境,各方媒体都不能缺位。

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只有把控好舆论监督,才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加社会凝聚力。

心得体会新闻传播大讲堂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新闻传播的大讲堂,这场讲堂依托全国传媒高端人才培育基地举办,集合了许多有关新闻传播的专家学者,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新闻传播的魅力和重要性。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新闻价值。

这场讲堂的主题深度剖析了新闻本身的内涵和价值,让我认识到新闻并不仅仅是新闻事实的报道,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判断性和导向性,更应该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只有真正意识到新闻的价值,我们才能清醒地看待新闻事件中的种种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真正做到权威、准确、及时地报道。

第二段,拥抱新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诸如移动互联网、短视频等新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作为一名传媒从业者,要敢于拥抱新技术,在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的道路上前行、自我更新,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传播能力和竞争力。

第三段,维护媒体公信力。

讲堂的讲师也引起了我对于媒体公信力的思考。新闻传播行业是一个人与人直接联系的行业,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将会影响到人们的看法和思考。只有坚守媒体职业道德有关的准则,尊重事实并推动社会进步,才能更好地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第四段,注重内容的深度挖掘。

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的流行,大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快速传递,准确性也因此被削弱。于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容的深度和价值,要深入挖掘一个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以及影响的人群和事物,使得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精准,对于读者的认知和理性的提升也更为重要。

第五段,关注与社会的联系。

新闻传播作为信息的再生产和传递,不仅关乎到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影响社会发展和公众意识的重要因素。新闻媒体应该不断地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认真思考与社会的联系。做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参加心得体会这场大讲堂,对我而言是十分有意义,也是一次鲜活的思想洗礼。通过这次讲座的认真听讲,我更加了解了新闻传播行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劣,强化了我对媒体工作的意识和责任,也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精益求精,时刻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做好新闻传播行业的使命和角色。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

mv《少年》的内容贯穿大讲堂的始终。按照可视化、年轻态、精品化要求,是由年轻网民喜爱、内容旋律健康向上的网络歌曲《少年》作为基础进行改编的。该产品紧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展示“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这一主题,弘扬了主旋律,展现百年大党的青春与活力。产品从年轻人视角寻找策划突破口,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故事,从年轻人的视角观察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有效地传递给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百年奋斗征程的高度认同和崇敬之情。其次,视频的剪辑方面,有效的贴近了年轻人喜好的风格,剪辑体现年轻态,通过明快的节奏呈现出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mv《少年》在创新创意方面结合年轻网民偏好打造精品,注重整体和细节融合创新。改编后的歌词大气磅薄、激情昂扬,围绕“十四五”规划展开联想,强调“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副歌部分通过“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歌词与受众产生共情。“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以此推向高潮,展现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这即是对于青年人的致敬与鼓励,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后依然永葆青春的生动体现。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其中的很多故事感人至深,本身就对年轻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mv《少年》定位于经历百年的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百年征程仍少年的故事,通过“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等等歌词来突出那些百年以来为中国崛起,而不懈奋斗的青年,实现了时代奋斗主题,是在个人励志层面的投射,更是达到与年轻人群体在情感上的高度契合和共鸣。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深入人心,触及灵魂。而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头,知重负重,履职尽责,积极作为,是我们必然坚持的方向。百年恰是芳华,百年仍是少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党育少年成长,少年跟党前行,红色基因必将代代相传,复兴伟业必然取得胜利。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悟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创设于2020年,邀请优秀新闻工作者作为讲述人,汇集优质新闻资源,更好地引导我们新闻学子认识中国国情、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新闻理想、提升专业能力、成为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有本领的新闻传播人才。以下是对第5集《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有神》的观后感。

本期请到的讲述人是赵承,新华社内部主任,高级记者。荣获新华社十佳记者、新华社领衔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长江韬奋奖等荣誉以及多次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等,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脚力”筑其基,“眼力”塑其骨,“脑力”铸其魂,“笔力”丰其神,这是赵老师在本章讲述的主题,我认为也是能够回应上述疑问的关键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需要。也许从理论层面来看,回答几乎是肯定的,但在实践中,在新媒体环境中,却出现了很多不需要调查走访即可以发“新闻”的“记者”,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四力”变得尤为可贵。

第二,是关于“党与人民”的思考:新冠病毒疫情打破了全世界的宁静,从首例病患被报道以来,国际上有关中国的失实化的污名报道屡屡出现,一些不法分子试图将国内舆论趋势搞乱,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新闻人更要做好舆论的引导者、社会的守望者、正义的传播者。为什么在党的百年生日,要积极呼吁我们年轻人重温党的历史,就是要加强党性与人民性的联系。我们党与人民的紧密联系自古有之,并且会一直延续,只要党和人民紧紧站在一起,团结一致,就能够粉碎不法分子的破坏念头,就能够继续行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第三,是针对“眼力”的思考:“眼力”塑其骨。眼力,是大浪淘沙中识真金、是乱云飞渡中辨晴雨、眯眼乱花中鉴真伪,眼力的核心是正确的政治鉴别力。以正确处理新闻报道新闻性、时效性和政治性的关系。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选取有效信息,如何获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其中有一个例子,新华社山西分记者在朋友圈分享一个村庄名字的变化,从“千年穷”到“万年饱”。这个信息在朋友圈分享后,并没有被淹没在信息庞杂的生活化朋友圈中,而是被敏锐地察觉到,并且做了专题报道。两名记者在村庄住了四个晚上,白天田间地头、晚上锅台炕头,采访了大量的人和事,掌握了大量素材,最终写出了《从“一宿饥”“千年穷”到“万年饱”——吕梁山腹地的山乡夜话》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眼力对于新闻人来说,更是新闻敏感性。能够敏锐察觉到什么样的选题我们应该报道、如果需要报道我们采取何种方式报道、在何种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报道才能取得最大的社会效果和宣传效果?这也和我们本学期的课程达成了一个映照,作为一个新闻学子,要从一篇消息、一篇评论、一次电视报道中,找到我们需要学习、值得学习、需要警醒的细节,这同样是一种新闻敏感性,是身为学生我们需要做到的。同时,好新闻也离不开眼力的发掘。我们应该努力练就一双慧眼,先人之所见,见人所未见。

最后以赵承老师的一段话作为观后感结尾,作为新闻学子,我们更需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继续努力:“拜人民为师,以基层为课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更好地引导舆论服务群众,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自觉行动。”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文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这天十分荣幸在第_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代表十佳优秀记者在此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在那里向所有记者同仁们表示祝福,同时向关心和支持我们广电事业的所有领导、各界朋友送上最诚挚的谢意,因为你们的鼓舞与鞭策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从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写时的羞愧到此刻得心应手的写稿……这一路,布满了太多的坎坷和荆刺,凝结了太多的辛酸和汗水。

是精彩的。因为你在读懂别人的时候,也在检阅和丰富自己,很多时候,你采访的。

还是为自己前途苦苦纠结的辛酸,这些让我震撼。这期间我采访了一位从小丧父,家庭贫困的的优秀学子张少亮。今年他以618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有一天我意外的受到他一条信息,信息资料是这样的:,来武汉一个月了,大学生活很精彩,这些都就应感谢你。短短几句话,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其实我就应感谢他们,是他们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力量,是他们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记者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除了这些,还有不向死神低头白血病少女李怡晓,还有为弱势群体用心奔走的义工……他们让我在奔忙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精彩。

很有幸,能成为广电大家庭中的一员,生活在这个大家庭,让我倍感荣耀,广电前辈给我们新人做出了榜样,他们对电视的执着,对新闻工作的一丝不苟,为我们树立起了标杆,能够说在每寸土地,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广电人的汗水。

经济工作会议期间,精彩鲜明的新闻报道,深刻有力系列专题,吹响了快速。

发展的集结号。

特大洪灾中,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我们一线记者的身影,他们用形象的画面生动的文字奏响了众志成城,抗洪抢险的音。

建立省级卫生城市,我们记者穿梭在每个街头巷尾,每个基层单位,一个又一个的催人奋进创卫报道,一篇又一篇鞭辟入里的监督檄文,他们用青春的汗水和火热的激情浇注这个城市最美的一抹绿色。

这天是记者节,是个承载着记者职业光荣与梦想的节日,作为电视台记者,我和我的同仁无比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感到的职责重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用心坚持正确导向,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创新思维,用我们的笔去描绘发展的美景,用我们的镜头记录发展变化的每一刻;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前进的脉搏。用行动向党和人民,向各级领导,向__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____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世界形势变化的精准把握。同样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履责担当,做合格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坚定政治信念、服务大局,这是践行“四力”的总开关。

今日中国的变化在世界引起高度重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舆论形式,东西方媒体给出了中国经济不同的经济画像。做好中国经济报道必须有很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观。才能够保证关键时刻辨是非,断美丑。传播新格局下,做好中国经济报道,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把握好大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苦练脚力、脑力和眼力和笔力。

高站位,大视野,真实、全面、准确报道中国经济。

世界格局风起云涌,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上,如何做好经济报道,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能够读懂今天中国的时代方位之变,能够在变和不变中把握历史机遇,能够更好的服务党和国家的大局。近些年回应西方的不实言论,新华社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重要报道来引领舆论。这些报道的共同点就是高站位,大视野。不仅真实客观,在两个大局的事业下去观察中国经济,更立足以展现中国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提升融媒报道传播力,加强业务学习。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融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掌握新的传播规律,创新媒体表达,在融合中见新意。无论时代环境和舆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媒体竞争的根本所在。转作风,改文风,好的新闻报道还是要靠好的作风和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没有扎实的调研,就没有亮点的观点,而扎实的调研,离不开记者自身知识面的拓展,这就需要持续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心中有乾坤,笔下有担当。”“四力”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实则关系着大格局;看似是一个业务要求,实则衡量着政治站位。进入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敢胜的勇气、争胜的决心、善胜的智慧、打胜仗的能力,还必须持之以恒地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保持政治定力、时刻发动脑力,把准中国经济新闻时代坐标,以深入人心的“中国故事”,壮大主流舆论,传播主流价值,不断践行“四力”要求。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文

天高云淡,举目远眺,暗自思索我和记者的缘分,我想,我和记者这份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的。这个情结一是源于我选择了学习中文,二是对历史学科的钟爱,三是少儿的萌动,青年时的理想,我就认为记者的这份职业神圣,高洁。在这样的思考中,我找到了我自己,我就是我,一个爱文字,爱语言,爱朋友,爱历史的人。找到了自己是谁的时候,心底一下亮堂起来了。这样的亮堂一旦出现,人就显得精神焕发,思如泉涌了,并且理直气壮了,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在记者节里,我应该对记者这份职业的职业操守有着一份新的理解,那就是唱响主旋律,讲好身边故事。

我和记者的不解之缘是大学毕业时,买过的一本书《新闻记者入门》,这本书我看过好多遍,每看一遍,我都会对记者的神圣有一份思考。那时候,作为一名教师,只能站在讲台上,挥动三尺教鞭做人梯。后来因为喜欢文字的原因,___年4月,我改行了,在组织部“村建办”从事简报编辑写作工作。六年的撰写,电脑是奢侈品,所有的写作都是靠手写,写呀写,时间长了,右手中指母的骨节上都成了硬伤,至今还是硬硬的。这时候,我害怕文字了,实在害怕写的工作。

20__年,我人生的一个机遇来临了,我离开了简报写作工作,到乡镇工作了,时光荏苒,在洒渔镇工作了五年,在田间地头,乡村走过了五年。我迷糊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继续在行政的路上跋涉还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这时候,因为工作调整,我到了昭阳区新闻中心工作,做了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了。

记得,刚到新闻中心工作的时候,有个人给我的鼓励特别多,她就是新闻中心主任,她说:我适应工作快,有文字功底等等。这些话语很温暖,想起这些话语,心理面就很热乎。在文字里游荡,因为她的提醒,我转换着角色,适应着角色,也明白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意义。一年又一年的感受着记者节的温暖与快乐。

到新闻中心已经十多年了,其中也有过离开的机会,甚至到市里某个单位工作,可心里对这份工作,有许多的不舍,我放弃了,依然坚守在新闻工作战线上。

记得有个作家说过这样的话,人生要有几个朋友,有几个爱好,还要有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的人生就会有意义。我反复琢磨着这些话的意义,我突然沾沾自喜起来。我现在不就是有着几个好朋友的吗,我不也是爱着文字,爱着诗歌,爱着新闻的吗,我现在的工作很好啊,记者本来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当明白了爱的时候,既快乐又有无言的忧愁,因为必须为自己的所爱去努力,去学习,去更新知识,去创新思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去深刻认识新闻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的角色,去理解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的意义。去面对现实思考,是啊!我们在发现着昭阳中心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在昭阳发展变化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采访的足迹,不就是在书写着历史。要做好这份工作,那是需要对昭阳、对生活、对民生有一份深深的'眷恋之情的。

从字里行间走出来,注目昭阳发展的时候,我总是会回顾昨日的昭阳槐香,沁人心脾;昨日西陡街昏黄的灯光里的洋溢着简洁的喜悦,清官亭旁有棵老杨树,在傍晚,空中遮天蔽日的老鹰在飞翔,树下人群熙熙攘攘;总是会想横七竖八的沟壑里的茭瓜在倔强的生长。那些已逝的景致虽然有些单调,朴素,却总是那么亲切。当看到今天的中心城市正在实现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华丽转身之际,漫步昭阳,一座现代和古朴交相辉映的城市流光溢彩,徜徉在昭阳的人文里的时候,作为一名昭阳人的自豪油然而生。

这样的自豪是需要一种形式来表达的——那就是记录。但我必须明白新闻的历史功用是一种参与推动历史或部分参与历史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冷静旁观的记录。我明白一个道理,做城市的耕耘者很光荣,做一个城市发展的守望者,写者也光荣,在这个发展变化的时期,最好的研究就是做记者。想到这一点,我更加坚定自己未来的人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昭通的文明进步发展呐喊助威才不愧为是一个昭阳人。

今年的记者节有些特别,于我而言,我明白了坚守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文

今天是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踏入这一行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记者节。虽说进入宣传部已两年有余,大多都是干着和新闻沾边的工作,也算是半个“业余记者”(之前我一直这样自称),可是却一直不敢对外说自己的职业是“记者”。

20__年_月_日,由于部内人事变动,我被任命为白银日报驻白银区记者站负责人,尽管这是一个没有级别的头衔,尽管记者站只有我一个人,尽管还是干着以前的日常工作……可是,至少在我心里,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才真正踏入了记者这一行业。

坦诚地说,在进入宣传部之前,我对“记者”这一行业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最直观地感受就是央视媒体的几个较喜欢的记者兼主持人。如白岩松、柴静、鲁健等。那个时候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是风光。进入宣传部后,我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白银区广电中心的一帮兄弟姊妹。他们在白银区就算是记者,阿杜就是这个圈里的名记。除了广电一群人,我工作上的伙伴还是就是《白银日报》的一群真正记者。刚开始跟领导活动,只要别人提“记者”我的第一反应都不是指我们,而是指报社和市电视台的人。

慢慢地在这个行业干得时间长了,大家都熟络起来,圈子也在渐渐扩大。对记者这个行业也有了更深地了解和感触。他们发现并颂扬人间的真善美,他们鄙弃并揭露社会的假恶丑;他们不能像其他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规律作息,他们经常是在和朋友聚会的饭桌上亦或是周末陪家人休闲时被通知立刻赶往采访现场;他们很少拥有鲜花和掌声,甚至有时候会被泼冷水、拒之门外……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是一群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不停奔跑的人。如阿杜所说“因为热爱、所以奔跑;因为奔跑、更加热爱!”

“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平民的感动、思想的跳动、时代的脉动,近得可以听到一朵花开的声响,近得可以看到涟漪泛起的花纹”之于记者,这已足够!

“不是在下乡采访,就是在下乡的路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在追梦的路上!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文

今天是记者节,我们依然在路上,为陇南学子,为市民的热线投诉,为每一条新闻线索,奔走在路上。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也必然是参与者。我们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新闻,呈现真相,反映民生诉求,为正义的伸张和城市的进步提供新闻和舆论的支撑。

报道新闻事实,揭示公共事件的真相,是记者的天职。为了维护职业的尊严,记者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和不畏威胁阻挠的勇气。不可回避的是,记者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人身威胁的事件时有发生。前不久,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表示,新闻记者正面临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坦言,记者维权仍有一定难度。记者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职业。

庆祝20__年记者节工作座谈会透露,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建立新闻记者职务行为规范准则。明文规范记者行为,为新闻报道建立清晰的法律规范,是新闻业走向法治的前提,在规范采访报道的同时,如何保障批评报道权、保障记者安全,应该是不容忽略的内容。新闻事业需要坚守新闻正义的记者,也需要捍卫新闻权利的新闻立法。

记者采访报道和维权的难度,反衬着公民知情权的实现程度;对记者权益的保障程度,则反映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程度。法治不健全,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利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保障。即便记者报道了真相,如果没有社会法治的跟进,真相背后的正义诉求也不可能得到实现,事件即使反复曝光,也难有实质推进。新闻的困境对应了记者的艰难处境,也正是在需要记者勇敢担当的地方,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和力量。

20__年是晶报记者大力发扬“阳光媒体非常新闻”力量的一年,在舆论监督上更有力,在参与推动社会管理进步上更给力。为了新闻正义,我们将继续前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