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作用论文(优质20篇)

时间:2023-12-03 19:03:43 作者:曼珠

范文是我们自我检验与评价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在下文中,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摘要:钢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素质教育理念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题在阐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钢琴教育的特点,重点分析探讨了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课题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使其更好地辅助素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新时期为全面培养素质人才,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一种广泛实行的教育方式,更是国民教育中的一项核心政策。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素质颇有益处,而钢琴教育又在音乐教育中拥有着较高的地位,因此钢琴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言有着多重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其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想象能力的教学目的,还是其丰富且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亦或是需要五官与心灵默契配合的美妙教育方法,都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最主要目的是在充分尊重人主体特性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以通过开发人的智力潜质来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以性格作为基础。在情感的基础上,素质教育依赖于知识体系以及综合能力的支撑,并且以认知、实践、共处、生存作为倡导的基本价值取向。素质教育具有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多种特质,比如思维创造性、主体实践性以及立体空间性等等,它主张在教育中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鼓励学习者独立自主的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给他们。

钢琴教育的一个首要特点是实践性,这种实践体现在钢琴学习的音乐基础、技能训练、器乐教学以及曲目赏析的等各个方面;其次是形象性,从本质上来讲,钢琴教育是提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从目的上来讲,钢琴教育旨在表现音乐的魅力形象中引起受众共鸣;此外钢琴教育还有一个特性是情感性,音乐的灵性在于情感在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传达,任何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中都蕴含了其美妙或复杂思维与情感,这是一种无关逻辑与理论的.十分纯碎的心灵的交流体验。

(一)钢琴教育可以开发智力、挖掘潜能。

钢琴演奏的过程不仅仅体现了手指的灵活调动能力,也充分反映着大脑的反映以及协调能力。我们知道,人的左脑是语言脑,右脑是音乐脑,左右脑的明确分工与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学习者的高效学习。而钢琴演奏行为在培养了左脑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的同时充分锻炼了右脑的管理反映能力,通过刺激其神经达到使大脑兴奋的效果,从这一角度来讲,钢琴对于整合与协调左右脑的思维活动具有显著的作用。从挖掘潜能的角度来看,钢琴演奏是诸如记忆、想象、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或者心理过程综合作用的体现,这个过程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反映速度,提升智力活动的效率。钢琴教育培养的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立体思维三者之间的结合与协调,可以在开发学习者智力的同时,不断激发其各项潜能。

(二)钢琴教育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培养情操。

高雅品格的形成是在无形之中进行的,比如人们在钢琴学习中感受大师名曲艺术魅力的过程便是一个陶冶情操、提升品格意识的一个过程,这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是一种极佳的方式,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正是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取得多重成效的理念。钢琴教育对于塑造人们的人格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钢琴技巧的学习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欣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人格品质的提升以及自身修养内涵的增长,使其散发由内而外的个人魅力与雅致气质。在钢琴教育中实行素质教育其实是一个自然渗透的过程,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最终效果。

(三)钢琴教育可以提高情商、增强控制能力。

情商可以衡量人们情感发展水平的高低,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情感、艺术天赋以及审美感知力等都会被挖掘,在音乐的世界中身心都得到放松,获得与外界协调融合的内心情感世界,情商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与发展,能够使人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钢琴学习还可以帮助学习者缓解压力,增强对自身消极情绪的调整控制能力,培养人们良好的自我意识,满足其对释放精神情感与生活压了的需求,这种情商的提升与情感的调节反过来也可以使人们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大大增加,能够使其获得更好地演奏学习效果。

(四)钢琴教育可以培养综合素质、开拓创造性思维。

钢琴教育中学习者要实现自己的演奏与音乐情感的交融,不仅仅要练习双手手指的灵活以获得精湛的琴艺,还要重点培养想象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即从这一角度来看,钢琴教育既包含基本技艺的教学,同时还是一门审美教育,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习者的精神与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钢琴教育还可以运用到素质教育里面理解力与观察力的培养中,通过细节分析与反复琢磨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这方面的能力。钢琴教育复杂、灵活又多变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不论是从思维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这都说明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基本而且必要的职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教育对于学习者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广泛地推广音乐教育尤其是钢琴教育。提高钢琴教育的教育质量与水平能够使更多的受教育者满足社会需求,钢琴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云思.素质教育下钢琴教育改革策略浅析[j].艺术科技,(8).

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摘要:教育不仅是传递学科性知识的工具,教育更要追求人的发展和内在和谐,体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期望真正的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其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素质教育。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要注重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价值、学会互补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而健康的、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社会发展趋势证明:一切发展只有建立在人的发展之上,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符合”人性“的。人的发展是与环境协调一致、与人和谐相处、情感丰满的和谐过程。所以,教育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摆脱片面素质追求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均衡、和谐的发展。完整的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独立意识、竞争能力及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对于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想象、思维、创造力等因素的影响与调节功能,也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发展所证实。

据美国《时代》周刊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只有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并做出成绩。有关研究也表明,孩子未来成功20%取决于孩子的智商,80%取决于他的有情商。据此,笔者认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优化。而非智力因素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全部功能,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情感的发展是个体成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表征,情感智力是决定其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忽视或低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思想和行为,都难免会给教育实践带来极大的妨害。

关于情感教学就有如下一些研究结论:。

(3)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学习活动不仅促进人的认知发展,也促进人的情感发展;教学不仅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也是享乐和愉快的发现。

(4)情感不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

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而且情感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

当今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价值重估与重塑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正经受着全方位、深层次的震荡,)人们必须做出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适应生存方式的急剧嬗变。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必然冲击到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学生群体。据调查,目前在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严重的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20xx年9月1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国家有关机构公布的数字另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青少年自杀人数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尤其中国青少年女性的自杀率已为世界之冠。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呈逐年增长之势。由于素质教育在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分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不能不令人担忧。

教育不仅是传递学科性知识的工具,教育也要追求人的发展与内在和谐,体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期望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但能使人去充实、愉快地生活,而且还能使人充满激情地领略生活的乐趣。期望学生通过素质教育,学会一种健全、丰富、自主的生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期待“情感教育”能被更多的地方所重视,更期望“情感教育”能被列入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战略,这将给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带来心灵的启蒙。

参考文献:

[1]宋学成,胡愈乔:论情感教育[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的作用论文范文

在当前的高职图书馆中,集中了大量的文献信息以资源,能够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综上所述,图书馆不仅具有表面上的意义,同时也具备了教育方面的职能,并且在相关的指导工作中,图书馆还可以作为主要的德育场所而存在着。因此高职院校就更加应该注重对图书馆的建设,立足于现实情况的需要,满足学生对各方面书籍的要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社会活动中,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性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图书馆所具有的价值是其他学校部门不能代替的,[文秘站:]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2、图书馆发挥德育教育价值的主要途径。

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在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中,要想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作用,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首先是对优秀刊物进行采集,并且在宣传方面做足准备。高职图书馆中藏有大量的图书,图书是图书馆的主要构成,更不必说是具有珍贵价值的文献了,根据学生先进性的思想,也应该重视起藏书的基本原则,在选择图书时,应该其价值方面进行选择,选择主观正的作品,如人物传记、文学名着等,这些书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对于德育工作的展开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时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重视起图书馆的藏书问题,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图书馆的价值。与此同时,导读工作的落实可以起到在广大学生中的宣传作用,学生看到导读后就会引起一定的好奇心,这样对于书籍的进一步推广也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

其次,在宣传教育方面,图书馆的价值也是十分具有影响力的。具体的宣传手段包括黑板报、专题制作以及多媒体等手段,这些方式对于具体的宣传教育工作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图书馆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避免过去损坏图书现象的发生。同样,要想做一名文明的读者,就应该重视起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最终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第三,在图书馆中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活动有助于和谐校园的组成。在高职校园中,更加需要将校园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欢声笑语,每天都能学习到丰富知识的场所。在校园中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取向,所以要想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就要将高职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和谐的场所。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图书馆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共同特点就是都需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以便在读者与校园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凝聚力。所以在图书馆中积极的开展一些活动,将其馆藏优势充分发展出来,更进一步的体现出了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在今后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中,还应该在服务方面多下功夫,将服务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样便更加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学生的德育水平也会得到显着的提升。

第四,要想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中充分的发挥德育教育工作,就要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将德育活动进行落实,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实现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通常情况下,学校图书馆的建设看似与育人方面的工作毫无联系,但是图书馆中平和的文化氛围以及高质量的服务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德育品质的形成,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方式,与有形教育是相对的,学校在提供有形教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言谈举止,如果要想使他们真正的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教育的真正目的,为今后步入社会提供必要的帮助,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无形教育也就是德育工作的形成。

因为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其价值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在不断深入了解中逐渐挖掘出来的.,所以对于德育工作的进行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具体工作执行的方面,不但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将每一项德育宣传方便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还要做好制度的制定工作,以起到约束性的作用。在正确的宣传引导工作中,学生可以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并且得以自觉的遵守。如果出现违章的情况,那么就需要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处理,这样也能起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最后,还应该重视抓典型,抓正面教育的工作。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在教育方面所采用的方式也具有不同之处。一些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明显不足,所以经常有损坏图书的情况的发生,对于这类事件的发生,除了要进行批评教育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从具体事情入手,仔细分析读者犯错误的心理,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除令其检讨错误,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外,还应鼓励其勇于改正错误,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争做文明读者。我校图书馆流通部每当发现有读者窃书或撕页等行为时,馆员都会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正面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这些读者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大多能很好地认识错误,且很少发现有再次违反行为。

3、结语。

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内容摘要:作为美术院校本科阶段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基础教学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必须把素质教育渗透到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方面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美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质呈现出下降趋势。因为现在的学生入学前大多只经过美术补习班、考前强化班等短、平、快的专业培训。不过,我们现在不必用传统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从整体情况看,学生的素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发挥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让学生各方面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美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培养造型能力,打好专业基础。

培养造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打好专业基础是美术院校的基本功能,也是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

近几年美术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原因源于多方面。其中一个是入学动机因素。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报考美术院校并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美术,而是由于文化课欠佳或是迫于家长的选择,这也影响到他们入学后的学习心态。另一个因素是学生在入学前的基础训练是一种应试的训练,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因此在教学上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当前美术院校的教师对基础教学的认识有两种大的倾向:一种是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无论什么专业,只有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练好了基本功才能搞好创作;另一种是新的教学主张,认为基础教学应与国际接轨,应强调个性化教学,有些专业甚至可以取消素描课。

笔者认为,前一种看法是对基本功的片面理解,认为学生在低年级的主要任务只是素描、色彩等基础的训练,只有到高年级才有必要去进行创作、研究,去寻找自己的个性。于是在基础教学中按相同的模式和套路进行单一的基础训练,忽视专业的特点与区别,造成基础教学与各专业的创作相互脱节,违背了基础为专业服务的目的;后一种看法则不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盲目模仿国外的教学模式,过早地强调结合专业,过分地强调艺术个性在基础阶段的张扬,忽视了基础教学的功能,从而削弱了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

在当今高等美术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美术院校本科阶段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必须从本科基础教学质量抓起。现在的基础教学既不应该是只强调素描、色彩等单一、狭隘的基础训练,而忽视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也不应该因过分强调艺术个性的张扬而削弱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不同学科、专业对基础有不同的要求,但造型艺术有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这就要求基础教学应从整体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学科基础课程之间的互相协调和渗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即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拓展,找出基础教学中不同专业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使学生拥有的专业基础知识适应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学生在掌握造型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具备了宽泛的专业基础。

2.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基础教学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注重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对艺术美的感受、想象和鉴赏能力。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诸如静物的有机组合、人物动态的生动自然、色彩关系的合理表达、造型语言的个性化表现等等都是“美”的内容。艺术造型是一个感受生命、感受形式、感受画面和感受意境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又要注重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艺术表现规律的理解。

“人们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1]低年级学生除了学习造型技法,还应该全面了解艺术史。基础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不但有技能、艺术思维方面的,还有人文素质方面的。如果在基础教学中将艺术史与专业基础课紧密结合,让艺术史生动起来,让艺术史成为活的参照,就会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

3.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美术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需求,为整个社会的建设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基础教学中就要把握好基础训练与创造性思维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基础训练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严格、科学的基础训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开发。所以基础教学既要突出其实用性与针对性,又要倡导基础与创作的衔接,促进基础与创作的互动。这样,基础教学就不再停留在过去简单、狭隘的层面上,不再死板、不再教条。经过严格和科学的基础训练,学生在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后,逐步提高其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灵活运用和发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

通常所说的人的素质包括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因为德、智、体、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就是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能协调一致发展。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与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对美术人才需求的增加、美术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美术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换。高等美术院校本科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的专门美术人才。美术院校的专业应该面向整个社会,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

要使素质教育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要将素质教育真正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中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基础教学是美术院校本科阶段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本科教育的基础,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基础教学的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打好专业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基础教学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把素质教育深入到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方面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在一起、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美术人才,也就真正体现了基础教学在高等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艾迪斯・埃里克森著,宋献春、伍桂红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

[2][3]浩全《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第1期。

教育的作用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活动在获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本文就以心理学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教育活动面临的难题提供一些新的解决方法,明确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教育;教育活动;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现在的教育出现很大的变化和改革。学生从以往的单纯依靠老师的指导教育获得知识的方式,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等等途径获得知识,这对于教师讲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面对信息化的时代,老师应该如何迎接挑战,以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学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教育活动中进行心理学的学习的意义。

面对着中国传统教育日益暴露的缺点和不足,中国当代教育者开始从现有的教育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着手于改革教育相关方面的制度和方法。为了适应中国教育事业的现状,教育研究专家开始将心理学引入到教育环节当中,将教育和心理学二者相结合。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学生们面临的教育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在这三个时期,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在上课的途中可能不能够保持专心。中学生时期,学生年龄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可能会出现叛逆心理等状况。大学生时期,对社会还保持懵懂的状态。面对这些状况,教育活动中引进心理学,可以加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联系,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将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结合起来,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当中,因为不成熟而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学生学习心理学、了解心理学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心理成长方面,往积极地方向发展。

二、教育活动中关于心理学的使用。

我国教育活动现在的情况是注重学生德智体三面的共同发展,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心理学对学生德智体三方面内容起着很积极地作用。在德育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者和心理学者在对中国现有的教育实况进行分析研究,考虑到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德育教育方向。

将心理学运用到德育的课程实践中,考虑到不同时期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情况、接受能力等因素。然后再开展适合的德育课程,包括教材编写,课程的安排,这些内容都一一落实。只有将心理学和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才有利于学生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智育方面,一个优秀的人才,其心理素质必然是健全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能力如何的重要体现。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学生的压力也会慢慢变化,尤其是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压力、情感问题等心理问题也在慢慢显现出来。学校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不仅要教导学生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而且,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美育的教育课程也在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心理学就要求老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让学生体验到真善美,让学生往更加健全完美的人格方向发展。

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老师在课堂中教学一直是学校的主要教导方式。研究表明,心理学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良好向上的状态。而且,心理学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并且更加积极地学习知识。心理学的研究,非常注重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往更加积极地方向发展。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促进学生往成熟的方向发展。教育活动中运动心理学,开始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同时又兼备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弥补学生某些方面的不足和缺失,促进学生平衡稳定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心理学对教育活动的积极影响力。

(一)加强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的联系,形成教育心理学。

加紧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从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寻求问题、解决问题,然后积累经验,再和心理学联系起来,形成一门对教育活动有积极意义的实用性理论,也就是教育心理学。并且,拓宽教育和心理学研究的体系,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育。

(二)开展对教育者的.培训工作。

为了解决教育活动遇到的难题,为了更加积极地面对来自社会的挑战,将心理学引入到教育活动中,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这也就意味着,从客观上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学教育者。因为老师是传达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施行方。在一定的程度上,老师的行为和思想是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具备这样条件的是凤毛麟角的,所以对于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心理学教育者的工作,是刻不容缓的。在教育活动中,心理学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非常强大且积极地。虽然心理学在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仍然继续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使之适应我国教育活动的发展现况,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田洋.江舰.浅谈素质教育中现代心理学的作用[j].新西部(下半月),.

[2]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3]刘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探讨[j].时代教育,.

[4]张瑞芳.高职教学中如何发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37.

教育的作用论文范文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说过:“不上课就不是教师,不做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我认为,不做科研就不是合格的教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成为教育科研的生力军、主力军。而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终得以固定下来的形式,撰写科研论文是教育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而这最后阶段往往需要人们付出比前几个阶段更多的思维努力。最近几年,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科研培训,努力投身于学校轰轰烈烈的科研工作中去,先后参加了学校几次教育科研,并撰写了多篇论文。下面就谈谈我对科研论文作用和特点的粗浅认识。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现于学术价值也表现于实践价值,既表现于社会价值也表现于个人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通过科研论文向社会表达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深思熟虑的观点、意见,启发人们关注与努力解决有关教育问题的热情与智慧。

(2)通过科研论文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互相争鸣研讨,促进教育学术领域的繁荣与以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3)通过科研论文撰写过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研究者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极其有用的。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现实需要,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既及时指导教育实践,又补充、丰富、扩展教育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所以,实用性是撰写教育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教育科研理论的生成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过具体的应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我们的科研能力也就随之提高,教学水平也就芝麻开花节节高。

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优劣。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当今的教育界已有一个共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搞清楚素质教育的内涵。简言之,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倡导者认为文化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的素养,对于其他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文化素养的形成就离不开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年板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其他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语文知识,一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都与语文息息相关,所以语文课程学习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就显而易见。那么如何看待语文课程学习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呢,使我们从事语文教学者应当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及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是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基础课程。教学生识字,教学生理解词句,教学生说话写句子,教学生阅读,教学生习作,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所涉猎的内容。语文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字词句段),而且要求学生学习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重要区别,在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语文学得好,语文知识内涵深厚,对于学好其他课程,掌握科学知识,成为建设祖国的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看来,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更是不可怠慢的任务。语文意识如何培养,应该在传授知识时加以渗透,向学生讲明白,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在于运用。一方面是把学到的基础知识,通过自己的内化加工,用已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表达出来,也就是本课程中运用,可称为内化;另一方面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其他课程。比如解答数学应用题,就要理解题目表述的条件和问题,再分析理解,然后理化出解答方法。还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物理、化学等课程,还是高科技领域,都离不开语文。比如,电子计算机已遍布现代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真可谓无处不有,但归根到底,还要用语言文字表达人们的意愿,这些内容均可以称为外延。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意识才能得以培养,素质教育才能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得已显现。

二、根据课程特点,培养做人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应该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这门课程,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传授的辨证与统一。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认识课文的时候,接受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同时也接受文章的内容――观点和情感(即思想教育),语文课程,不只是讲授语言文字,读写知识的范例,同时也是思想教育的材料。比如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形式上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实质上总是有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对内容的反映。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正确的把思想教育与语文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而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如何做人也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渗透不正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语文课程中的范例不胜枚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及时捕捉课文信息,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语文课程学习之中。比如学习《王二小》、《刘胡兰》、《我的战友邱少云》一类课文后,教育学生懂得英雄人物勇敢、守纪、无畏的品行。明辨事理,把这些品质内化,升华为自己应具备的品质。学习《草船借箭》、《将相和》、《金色的鱼钩》一类课文后,教育学生做一个机智勇敢、舍己为人的人。同时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共事,要以诚相待、肝胆相照,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素质教育的精华。……因此,语文课程中的课文都是有美好思想教育内容,只要善于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就可以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同时,对学生实现素质教育。

三、把握课程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要渗透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创新是一种能力,能力靠培养,靠学生自己的悟性,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获得能力。而学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创新能力也要教师的指导、培养才能形成。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比如,我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按“由‘因’导‘果’式的分析方法,得出前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后果是:“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而讲《将相和》一课时,我却按“究‘果’溯‘因’”式的方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问:廉颇为什么事负荆请罪?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是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屡次立功,职位骤增所致,还因为他的忍辱相让,顾全大局。

至此,课文中的两个人物特点已跃然学生脑中,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做人的方式。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氛围,学生则从这课的学习中,学会了逆序分析课文的方法,(即“由‘因’导‘果’”式,变通为“究‘果’溯‘因’”式)。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创新,创新能力不是循规蹈矩,而是求异标新。让其把这种学习方法内化为能力,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之中。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这种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把握语文教材特点,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真正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力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时机和环境,适时的进行素质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基地,只有把语文课程的学习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语文意识,具有如何做人的素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摘要:钢琴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讲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并结合钢琴教育。分析了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譬如钢琴教育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情商,培养人的人格,提高人的审美观念,还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通过这些很多方面的提高,培养全面的素质。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阐明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并抛砖引玉,引起学者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素质教育含义。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事实存在的,是提升个人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以尊重人得主体实践性、创造性、重视智力开发、培育全面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倡导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处能力、生存能力,反映出情感先导,能力续进。知识支持的教育价值体系。从内容上说,素质教育一般包括思想、文化、身体、审美、劳动五大基本素质。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中曾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说,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是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教育,它要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自立、如何独立思考问题。

大家都知道,钢琴课几乎是所有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见,钢琴教育对于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它同样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组成人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在形体上和结构上虽然像孪生子一样对称,似乎没有很大的差别,但实质上这对“孪脑”有很多不同点。在正常情况下,左右脑既有分工明确,又有相互配合。左脑是语言脑,承担着语言处理和逻辑思维的责任;右脑是音乐脑,承担着处理音乐和其他艺术信息的职责。大脑的`两半球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是一个人在正常意识下和接受教育的同时,不可缺少的。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平台,具有开发智力和挖掘潜力重要作用。如:双手弹奏所引发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和谐美;演奏主调和复调多声部音乐的立体思维与逻辑思维等。这些我们都可以有计划地贯彻于不同教学每一个环节中去。

情商是指心理学情感方面的专业术语,就是指感情发展的商数,用以衡量人情感发展水平高低。在钢琴教学中,通过钢琴的外在表现,人能够从音乐中更多的了解感情世界,了解社会,进而适应和融入社会,使我们情商上极大丰富和发展,进而能够了解人情世故,懂得理解、宽容、容忍他人。此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通过对钢琴的学习、理解,吸收、欣赏,可以缓解在学习、工作、家庭、社会的很多压力,培养我们良好的情商,有助于钢琴弹奏的效果。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自然渗透融合过程,不需任何强制和生搬硬套,也不需要提出什么具体要求,也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只要老师重视作曲家的人格魅力所在,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运用结合,就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我们在教授他的钢琴曲时,必将谈及他为“振兴祖国”、为祖国而创作的人生目标,谈及他“一个音符即是一颗向敌人射去的子弹”的革命斗志,谈及他“乐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被誉为“音乐神童”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在结束了漫长而畸形的演奏生涯后,过去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他重新又以仆人的身份接受着主人的侮辱、责骂、训斥甚至惩罚。为了最为珍贵的人格,他宁愿成为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健康甚至生命!这些无疑都是闪光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习者产生心理影响,在“提示”和“暗示”中影响学习者的人格。

钢琴家李斯特也曾说过,“音乐是不借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是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中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可见,学弹钢琴不仅是技艺练习。同时也是审美教育。学生长期演奏优美音乐,自然会引起共鸣、激动以及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演奏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也自然会带来精神品质、意识观念和情感心灵的升华,使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对不同派别、不同人物、不同风格作品都有新的认识,有助于开阔艺术层面,丰富艺术修养,提高艺术审美趣味与能力。

首先,观察在钢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个人都会观察,但观察得是否细致、全面,在观察中是否加上思维活动的积极配合,却大不相同。所以说在课堂上,教师在示范的同时,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是关键。通过在钢琴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别人的弹奏方法(示范、录相、录音),从细节到整体,从技术到音乐,从作品风格到演奏状态等仔细观察,认真听辨,并与自己的弹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才能对今后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理解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它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在钢琴艺术教育中,将不同的音乐按不同特性分类,把音乐特性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更清楚地讲解也可以更直接、更方便地引导学生们领会和把握音乐的特性,进而可以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重视钢琴艺术教育在全面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对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钢琴艺术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钢琴教育对人的德智体影响深远,可以使学生成为从谈吐举止到专业知识能力,从精神形象到创新热情等方面都能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是新时期教学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朱珠,钢琴基础课教学阶段性训练探讨,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03)。

[2]蔡江宁,钢琴考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昌吉学院学报,2005,(01)。

[3]郭晓葵,高校中钢琴课教学研究――提高非钢琴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时代文学(下半月),,(04)。

[4]李萌,钢琴启蒙教育的津梁,中国优秀硕士学位全文数据库,

[5]连苹,素质教育下的高等师范钢琴教育,钢琴艺术。

教育的作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加强和完善。它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调整心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对高校的艺术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功能和地位以及开展高校艺术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高等学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新的挑战无处不在。教育作为一国之基业,在当今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倍受关注的地位,因此,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l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全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如何才能适应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本文谨从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一个侧面,谈几点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首先,加强和完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教育普遍所面临的一项迫切的和久远的任务。毋容置疑,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高校艺术教育,不仅是当代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其次,教育常识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独特作用。它对于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都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我国早期著名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

艺术教育的目的还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进而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不断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或者说,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是美的结晶,美的体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造人,使其受到启发,得到感染,受到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艺术教育的功能还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有益于智力的开发。人类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无论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都是以人的文化素质为基础的。科学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更须注重专业素养的提高,即更多地激发那种对学业追求的悟性和灵性。而这种“激发”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艺术思维来实现的。艺术教育在直觉能力、想象力等方面不仅能影响和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常常可以直接导致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审美理念和发掘其创造潜能。许多中外著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阿西莫夫、钱学森、李四光、杨振宁等,他们的一生,都对艺术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就是很好的证明。

艺术教育还可以增强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保持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对提高学生自主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同时,大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表现自我、抒发理想,得到他人赞扬与肯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能使人保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提高其自身的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

艺术教育除了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从政治意义上讲,还更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鼓舞青年人蓬勃向上,积极奋进,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一代新人。

其三,从人的发展的更高意义上讲,艺术本身具有的独立的教育作用,那就是它的审美教育作用,即形象的、感性的、情感的教育作用。随着人类物质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审美艺术、审美需求也必然会提高,丰富的物质,优美的环境,崇高的精神,高尚的情操,都成为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物品的精细,环境的优美离不开美的要求,既需要审美能力,更需要审美创造力。只有具备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才能创造丰富优美的物质和环境;情操的高尚,精神的崇高,更需要审美理想的支持,没有审美理想支持的人,难以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

其四,从更宏观的角度讲,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他们毕业之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将融入社会,融入各行各业,他们的艺术素养必将会影响到其周围的许多人。必将会对一定社会风尚的形成起到一种“引领”作用,进而对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产生深远的意义。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在高等学校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本身的意义。

在党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艺术教育既是教育规律本身的需要,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首先,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是始终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

1.坚持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普通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其专业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较程序化,单一化,大部分时间是泡在教室、实验室、机房或图书馆里,对艺术教育学习甚少,而艺术教育虽不是专业课,却能使学生紧张之余,放松大脑、调节心态,拓展思路,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条件。因此,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中应重视艺术课堂教育,开设一定量的综合性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必修课。通过严谨、精当、内容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艺术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地了解,对艺术的门类、形式、特点、风格流派以及社会作用等获得较为全面的正确认识,并从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积极的精神营养。

坚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开设各种门类的艺术选修课。例如,以讲座的形式及观摩鉴赏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戏剧、文学、礼仪、设计、心理等,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年级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报告及参观鉴赏等活动等,最好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创造作品,或参与方式,应当不拘形式,不以过高的标准要求,重要的是给广大学生提供一种深入了解和学习各类艺术的机会,并玩昧、体验自己的审美感受,充分享受创造美的过程中的乐趣,深刻领会艺术的'境界和艺术精神。

2.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及艺术教育活动。校园环境是文化艺术教育的基础,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搞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在教学楼、公寓、活动中心、食堂等学生公共场所建立艺术走廊、树立格言牌,赋予校园景观以人文气息,可以启人心智、催人奋进,这些都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有效方式和必备途径,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物质基础。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活动的经常持久,必须做到制度化。如,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结合迎新送老、“五四”、校庆、元旦等重大节日举办庆祝演出活动,还有暑期社会实践、文艺三下乡等活动,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同时要做到形式多样、新颖,特别要注意吸引学生广泛的参与。如举办歌咏、舞蹈、器乐、朗诵、健美操等表演比赛,美术、书法、摄影、航模制作等作品展评,组织征文、征联、网页制作等活动,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适合自己的舞台。在此基础上发现、挖掘优秀人才,组成专业性较强的学校代表队,通过参加各种表演活动、比赛活动、交流活动,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最高水平。

3.精心建设管理学生艺术团,发挥好学生艺术团的领军作用。学生艺术团应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和“为同学们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团宗旨,成为大学生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成为广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园地,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课堂。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要强调对艺术团员的全面要求,要求他们处理好两个集体(班集体和艺术团集体)的关系,要求他们挑起学业和艺术两副担子。规范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聘请专业优秀、德艺双馨的专家、教授、老师担任艺术团的指导教师,通过系统的教学、排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业务水平。采取梯队式管理建制、发挥艺术特长生的骨干作用,保证艺术团的艺术水平、队伍建设都能稳步、持续发展,整体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主导校园文化的艺术方向,活跃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

用建设“全校全面发展的代表队之一、培养优秀人才的阵地之一”的思想来建设艺术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的凝聚力的基础是它的文化与精神。作为一支代表队,艺术团要成为全校学生的精神风貌的代表、艺术方向的代表和艺术水平的代表。

同时,我们必须指出,艺术是提倡创新的,一切优秀的人类艺术成果,也都是创新的结果,因此,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既定的内容和形式,而应以追求最佳的效果为目标。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当是不断更新和与时俱进的。

总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培养求真向善的新人。艺术教育作为一门集德育、美育为一身的学科,必将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论文的论文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英语老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英语的有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实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衡量教学效果的最终尺度是学生对英语掌握的程度。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或促进者,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的过程,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创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沟通理解,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不对等,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客观上的不对等指的是学识的不对等,但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以人为本,分层教学。

以人为本,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而且由于各自的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其英语学习情况必然也千差万别。因此,为了使英语教学适应于学生的不同情况,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实行分层教学,给每一个学生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时间,促使有差异的学生的普遍发展。

分层教学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和评价分层等。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不同情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策略,支持和鼓励学生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感受成功的欢乐和自豪,从而促进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没有自由的学生,在教学中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加的,是英语学科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知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真正突出精讲巧练,不搞满堂灌,从课堂的主角位置退下来,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要把知识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去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带读单词领读课文;让学生批改作业;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所,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

4.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为了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英语就堪称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学生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4.培养自我创新能力。

自我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对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来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去总结,才能不断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英语学习的方法对于学习英语来说将事半功倍。

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英语教师就要特别注意研究学习英语的规律特点和方法,让学生会学与学会。

教师的教法应符合学生的学法。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要采用不同方法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感官协调活动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教师要有效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教师不仅在讲新课时要有计划地以新带旧,使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结合,而且要指导学生复习。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英语课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参与程度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而且要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xx.

教育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三本作为一支快速发展的特殊力量,其与一、二本学生在心理特征、家庭环境以及生源质量方面均有着明显的不同,三本学生应以何种模式去发展,迄今为止还没有现成的答案去参考,所以三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三本学生的培养目标、整体现状、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等三方面,对三本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三本模式。

随着的高校扩招号角的吹响,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迅猛地转化期间,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支重要后起力量,在此期间,三本院校也在以一种快速的模式迅猛的发展,他们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培养造就出专业人才、扩充了高等教育资源、扶持繁荣了当当地经济。然而,无论是新创的三本院校也好,或是普通高校通过扩招方式招录三本学生也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沿袭普通高校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和普通高校生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不同之处就在于三本学生用学费的高额差异换取一个能接触高等教育的一个机会。显然,这和我们创办三本的初衷相背离。因此,在如此庞大的学生及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就显得更加的困难和艰巨。如何才能更好有效的完成此项艰巨的任务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三本教育工作者头等考虑的大事,不容忽视。本文从三本学生的培养目标、整体现状、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等三方面,对三本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供业者参考和探讨。

一、明确三本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本院校大多以地方性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其人才培养模式。ww它与普通高校(一本、二本)和高职(专科)又有一定的区别,它比一、二本更务实、更强调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又优于高职(专科)院校,比后者多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及研究的科研课题。因此,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能盲目照搬传统的一,二本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模仿高职院校只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或一套完整的高级培训操作模式,只是在课程设置和课外实践上做简单的增加或减少。课程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和公式化的教学方式,应在充分了解当地经济、他们的办学定位、专业方向、学生特点等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学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辅助,技能实践等方面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使三本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均衡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说,普通三本院校的学生,同时具备了传统本科(1、2本)和专科学生的技能优势。

一、二本院校、普通三本院校及专科院校三所大学中,文凭或学位资格的相关证书都获得国家(国际)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在社会环境中,不同业务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各不相同。虽然传统的本科大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文化意识方面更有为利,在办公室,写字楼等工作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挥。类似的工作范畴包括:秘书,文员,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但对于那些需要专业人才的企业单位来说毕业于普通三本院校的学生会比毕业于传统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学生更受欢迎,因为他们通常认为毕业于传统本科院校的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专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只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普通三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都要强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充分发挥该专业所需要的技能。其中类似的工作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汽车、交通运输行业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如今三本学生大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并未有以上我们所说的优势存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现实差异?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的最终结果为什么会有如此令人诧异的天壤之别?刨其根,究其果,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和学校规章制度制度的实施管理等方面。

笔者通过教学发现三本学生有其较为特殊的自身特点,本着因才施教原则,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找出适用于他们的方法,特大致归纳如下:

二、三本学生的现状与其自身特点。

1、学生普遍缺乏求知欲,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由于多数学在入学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入学后对大学中所授的专业知识理解困难。缺乏恒心和毅力。对所学内容也只是做肤浅表面的理解,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能全力以赴去解决那些难题。虽能保证可以按时上下课,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依赖性较重。另外,优越的家庭条件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了娱乐、消费上,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动机。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基础相对不错,这些学生能够约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为了考研或出国留学,确定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懂得大学时期的学习机会很难得,这部分学生自律性很强,他们用不屈的毅力,顽强的创业精神努力学习。

2、盲从感、迷失感较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多数三本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能按时到班但在课堂上也心不在焉,觉得学与不学无所谓,精神状态不佳。其他同学逃课,喝酒,他们也会盲目跟从,缺乏自己的判断力。不明白为何上大学,上学又应该如何学,并且也不知到底要学什么,学的内容对以后又会有什么帮助。

3、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但他们思维活跃,活动能力较强。

这些三本学生多数都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娇生惯养,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的精神,无法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不愿意参加公益劳动,对应该从事的集体劳动也是怨声载道,惰性极强。不愿意亲自动手,或花钱雇人代做或以各种理由借口逃避。相对而言,他们自律性不强。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又多才多艺,思维开阔,兴趣爱好极为广泛,尤其表现在艺术和体育等方面。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各种社团,协会所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积极的参与,表现出其应有的热情。人际关系和谐,交友广泛。

4、缺乏自信心,具有较强的自不如人的自卑感。

由于三本学生差如人意的高考成绩,当他们迈进高等院校大门,面对其他高等学子后,他们就会产生更严重的自卑感,缺乏学习的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在就业方面,经常遭受不公,由于许多雇主在招聘员工时,三本院校的学生往往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心里上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对毕业证的含金量、所在的学校甚至所学的专业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通过以上四方面分析,针对目前三本学生的自身特点,使我们意识到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从而也对此项工作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1)加快专业教育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步伐。专业可以带来创新,只有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才会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工作者培训和竞争机制,才能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教育和教学团队。

(2)构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最终目的。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平台,以一种易于被学生接纳的工作作风,采取互动的民主方式,多方位的了解学生。

(3)制定细则严格实施规章制度,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实施是保证高效管理的有力手段,只立制度,不去执行,只凭“说教”,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学生违纪时,“人情”,胜于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恃无恐,导致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以上这些都不是有效管理。

三本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路程还很遥远,只有我们用心才能将此项工作做好,使我们的三本学生拥有更为光明的前景。

教育论文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素质知识能力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xx]16号.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教育教学工作最近几年深受国家级社会的重视,在当今教育工作新形势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质量及效果,本文将针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简要研究。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明智的校领导进行引领,并需要其正确的处理、协调好教育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平衡点。因此,在新形势下,就必须探索出新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效果。

一、基于新形势下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育管理行为会对思维产生决定性作用,同时思维又会对行为造成影响。在当前的小学教育管理中,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已经深入领导心中。因此,很多参与一線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校长都没有及时的吸收先进的教学管理概念,管理过程中始终使用落后的管理观念,从不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最终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代要求脱轨。

(二)小学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不到位。

在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校领导者必须建设一支教育管理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队伍。但是,受到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校内的人才建设及淘汰机制存在严重的漏洞,同时无法吸收优秀的教师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校领导对仅对行政管理工作比较重视,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始终不尽人意。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建立我校自主办学道路。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为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就必须基于实际状况结合理论基础,走自主办学管理的特色教育管理之路。

(一)结合实际管理学校。

校领导者要根据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改革要求,积极的做好人才的招收与学校的基本管理工作。坚持基于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课改要求,走特色教育管理之路,从而将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枷锁中解放出来。

(二)立足自身规模及条件进行教育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不仅仅要与时代大背景结合,更要立足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学校管理者要充分研究本校的师资力量、生源特点、办学经验以及社会影响力,在充分掌握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与新课改理念原则相结合,发挥最有效地管理。

(三)制定发展计划。

学校管理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学生、教师的实际发展需求结合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确立。通过制定符合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管理计划,将激发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利于教育教学多元化工作的持续开展。同时,借助该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确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的管理理念。

根据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渗透创新理念,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创新观念。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与“创新”的理念指导,坚持以学生的教育、发展为工作中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掘学生的个性、动性及自觉性,让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内心要素得到满足。所以,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除了要在物质手段上入手外,还要从学生的情感思维方向打开突破口。

(一)坚持以师为本的原则,让教师的价值及意义得到发挥。

教育领导者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开阔的表演舞台,要为校内教师提供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发展环境,从而提高教师对学校及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让教师明确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对教师的潜在能力进行激发。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及综合文化水平。

小学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不同点,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教育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及综合文化水平。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挖掘学生心善的一面,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高道德水平的人,然后在重点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人性进行培养。另外,学生与学生是不同的,是存在差异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潜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构建和谐教学环境。

一个民主、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身为小学教学的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小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工作,为校内教师建立一个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场所,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要基于学科的不同特点,积极引进现代化电教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后,对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进行分析和考量,构建民主、科学、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够使学生得到科学的管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通过激励机制的推广对校内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进行完善。

为了进一步提高校内教育管理质量,就必须引进并保留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有必要对校内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完善,通过推广班级绩效管理制度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动力,提高整支教学队伍的综述素质。因此,校内应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工作,对各阶段的教学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反馈。然后根据结果组织教师参与相关的学习,为其传授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而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管理能力。

六、结语。

在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必须正确的处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的探索创新管理措施,改善教学氛围、提高教育管理效果,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

对于学习这个话题,做为21新世纪的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父母就开始灌输给我们好好学习的思想,也进而导致现代的学生开始厌学。其实并不是不爱学习,其实学习更多的知识比他人更上一层楼是每个人的期望与梦想。而做为新一代的我们不习惯受别人牵制,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有一定的叛逆精神,正是这种叛逆令家长与老师烦恼与头痛。

至今还记得初中老师曾说90后的是脑残的一代,这句话否定了我们的才能,是令人气愤的,但又何尝不是正确的呢,因为我们的行为与学习态度以及思考问题时的怪异足以证明我们的“脑残”。当然这也足以证明我们的思维比上一代更加的灵活与敏捷。有人曾说:这孩子聪明是聪明,就是不把这聪明放在学习上,可惜了啊。我想许都人都听过这话吧,包括我在内。

不可否认我们在其他方面花的心思可能比在学习上花的心思更多,但这也不可否认我们所具有的钻研精神(哪怕是在些无聊的事上)。钻研精神是我们这快速发展的一代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在爱因斯坦那一带就已经具备了这种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现在发展不可能如此的快速。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发扬到学习中来,以用来更好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我认为这种思想是狭隘的,因为正是这种思想压抑了许多新的思想萌芽,使得我们的青春得不到正常的成长。当然有一点不可否认,家长及老师的这种想法并不是来源于他们自身,而是来自中国这种落后的教育体制,“只看成绩不看过程,高考定终身”,这是令人畏惧的。

古人读书,读《四书》、《五经》,只是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品德社会更加文明的发展,这是值得推崇的。当初中国的教育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中华民族自身的素质,而发展成现今这种“中国式的教育”,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那时的老师问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令人钦佩的。而现在也有老师问过当代的学生为什么而读书,绝大部分人会回答为更好的赚钱与生活而读书。老师们听后不语,因为绝大部分老师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为赚钱与生活而读书对90后的来说已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从而牵扯出许多富二代的吊儿郎当,进而又带动了他们周围的一大片,使得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差,学习效率越来越差。

站在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中国式的教育好像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进行强制性的教育才能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素质,使国家更好更快速的发展。但是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制性的教育是不合人意的,应向欧美国家学习。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应点面结合,进行综合的考评。学习自由化是我们所期待的,也许每个人各自发挥其特长并加以应用会使得我国更加快速平稳的发展。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清晰,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和采访,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行动化。德育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xx。

[3]曾平.亲近生活德育教育显实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

教育小论文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教育学生认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将课题感恩教育之研究开展情况作如下小结:

我每周都给学生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在3月8日妇女节和5月母亲节、6月父亲节期间,组织感恩活动,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帮助父母进行做饭、扫地、洗衣服等家务劳动,以此来树立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父母的辛劳,从而感谢父母,尊重父母。我们还号召学生亲手为父母制作贺卡,并写上发自内心的祝福或者以写一封信的形式,与父母谈心,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避免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同时,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将感恩气息和信息带给家长,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途径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感恩文化,积极支持感恩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许多家长在家长会上要求学校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

生老师管理班级的成功经验引入各班,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班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不仅懂得了尊重老师,更培养了做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感。在九月份教师节来临期间,我们教育学生,要感谢老师的付出,不需要什么礼物,只要能勤奋学习,争取好成绩,遵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开展感恩父母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感恩师长的教育,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园丁,是人生道路的灯塔,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私奉献,懂得了如何尊敬老师,感恩祖国的教育,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祖国让我们摆脱了贫穷和屈辱,拥有了尊严,享受安宁幸福的生活,拥有美好的明天,要努力学习尽己所能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

然而,在少数学生身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如生活上攀比、追求享受、学习上不求上进,课堂不专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还没养成习惯内化为素质。以上这些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教育论文的论文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更新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观念。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孩子的道德培育的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力图对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方法来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方法。

道德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和教师,更要依靠家庭和父母。绝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大多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孩子早期智力开发或者是各种形式的特长开发商,家庭道德教育却被很多家长所忽视,这是造成孩子厌学、自私、懒惰、难于与人相处等恶习的根源。家庭道德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有意识的思想道德教育或无意识的影响,是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其重点是孩子的品德教育。

(一)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子女成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倾向,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多于道德规范,每天关注孩子的作业胜过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人才,是先学会怎样成人然后才能学会怎样成才,也就是说孩子应该首先明白的如何做人;如果没有品德,即使有很高的学问仍然会步入歧途。可见,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才有德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有才无德只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破坏作用。只有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才能促进孩子成才,才能使孩子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创造价值。

(二)家庭道德教育关系家庭幸福。

家庭道德教育是家庭幸福的杠杆。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许多家长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庭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由孩子的表现决定。孩子的好与坏,家庭首先尝到甜与苦;孩子健康成长,品德高尚,受到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表扬,家长的心里会感到无限安慰,家庭将充满欢乐;反之,孩子不讲道德,在外面做了缺德的事或违法犯罪,整个家庭生活就蒙上了阴影,弥漫着痛苦。

(三)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补充。

家庭道德教育是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主导,家庭和学校具有统一性,同质同向地向社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但两者之间的作用和地位各有侧重点,都是不能缺少的,并随孩子的成长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其地位和作用呈动态消长。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庭道德教育的支持。因为孩子入学后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家中度过,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学校老师无法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也很难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

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教育。在新时期,以下几种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一)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师指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子女形成的优良道德习惯的方法。实践与锻炼有利于形成儿童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品德行为不仅必须在实践中体现,而且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使品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既定的品德习惯。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讲清楚意义,还要帮助他们明确为什么做,这一点对孩子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意义。孩子明确了为什么也能在行动上更持久,使其品德表现更为巩固,他们也会更加乐于实践,更有参加实践与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并及时督促检查,并对实践与锻炼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不管孩子出现好的还是坏的品德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与反馈。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年龄特征和品德状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让子女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和生活自理性劳动等。

(二)说理示范法。

说理是家长用以理服人的方法提高子女的认识水平,通过说服教育使子女形成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少年儿童由于阅历浅、认识能力不高,不容易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即使能肤浅地辨别。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常常做错了事而不自知,即使当他人提醒后,又不知为什么错以及错的危害有多大,仍然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可见要使儿童坚持正确的言行,改正错误,就必须遇事讲清道理,家长要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清楚错在那里,为什么错,错的后果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纠正错误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使他们应该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除了说理外,家长还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

教育论文的论文

难以管理、质量较低、且不易控制。因此,规范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形成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学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来实现。在这一阶段,学生要获取论文撰写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术研究报告,最后通过论文答辩完成学业。毕业论文写作目的是总结和检验学生学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综合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护理研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近年来,由于成人教育本科护理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生来自全省多个医院,有的甚至于来自全国各地,使得本科生毕业论文难以管理、质量不易控制。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方面不尽如人意,论文质量呈下滑趋势。

2.1选题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面窄,不新颖,深度不够,而且讨论对象相对集中,缺乏新颖性。多数学生以毕业过关为最终目的,对相关文题也没有深入思考,仅把一些国内医院早已开展的护理技术或已经形成常规的项目进行总结,不了解护理专业发展动态,不能把握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部分考生论文内容与题目相差较远,出现偏题甚至跑题现象。

2.2格式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等部分不全者较常见,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书写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引文量且书写欠规范。正文部分题文不符、层次不清,各级符号混用,写作思路混乱。

2.3内容大部分学生时间投入较少,提交毕业论文前临阵磨枪,勉强成文;有的考生对。

网络论文。

相关信息。

进行复制、粘贴或大段照抄教科书或某专著。

2.4答辩学生在论文答辩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不熟悉自己的论文内容,答非所问;学生心理素质差,过于紧张;论文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实习内容关系不大。此外,评审专家等级标准掌握程度有差异,或者个人观点有差异,也会导致学生成绩有差异。

目前,成人教育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呈下滑趋势,因此,规范论文撰写,对论文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护理学毕业论文。

相关信息。

的目的和特点,分别设计了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使用的成人教育本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自的权重及分值,以其能客观、准确、简捷地对护理学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3.1指导教师评价重点评价内容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查阅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开究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毕业论文写作反映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态度。

3.2评审教师评价重点评价内容学生对论文设计书的执行情况;选题是否有新意;论文的论点、论述的正确性;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图表的规范性;吾言、图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化程度;论文的难度及工作量;开究方法和手段、论证能力、成果价值。

3.3答辩教师评价内容答辩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总体评价,包括选题的难易程度和理论与实际意义,论文的总体水平及创新性;口头表达能力和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答辩中反映出的思维、知识面与综合能力。

为了客观而准确地评价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合理地运用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评定由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定的分值按一定的比例折算后组成。然而,由于指导教师在整个毕业论文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也最深,其评分在综合评定中所占比例应最大。评审教师可对毕业论文质量做出较仔细的审查,而答辩教师则对学生答辩情况的判断,因此两者的评分在综合评定中所占比例可同等对待。综合考虑,指导教师评价结果占40%,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的评价结果各占30%,3部分之和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成绩。

毕业论文阶段包括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3个环节。由于指导教师、评审教师与答辩教师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所以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建立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于成人教育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阶段的全过程,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论文各阶段的特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还可以较全面地对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作出较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该评价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学生的自主探究正是建立在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没有兴趣,学生就会消极参与甚至会视而不见,这自然会大大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参与程度,无法实现自主探究。为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要向学生展现科学世界的奇妙与美好,激起学生内心探究的动力。

1、媒体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与演示功能,不再是传统的黑板与粉笔的枯燥教学,也不是传统课件的高度固化教学,而是以不同的视角来传达更多的信息,带给学生以新鲜感与愉悦感,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地震”一课,教师就可以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时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进而激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制造悬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展开主动的探究。如在学习“金鱼”时,我让学生思考鱼鳃一分钟要开合好几次,不断地在喝水,会让小鱼胀破肚子吗?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进而展开主动的探究。

二、问题,探究的主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与主线,只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才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1、问题具有探索性。探索性的问题在于能够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有深度,而不是简单而机械地从教材中提取。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有思考价值,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更加有效。

2、问题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因此,我们要将问题的设计点放在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设计富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性。如让学生来思考如何清除水垢,如何清除油烟,如何防止铁器生锈。

3、问题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的问题设计也不能只是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与特定的答案上,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多维角度的思考与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与运用,更加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更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此,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展开主动探究,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如在学习“认识空气”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前面所学过的水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与推理的方法来展开空气的性质探究。学生结合所学与生活经验得出空气与水具有相同点,即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形状的透明体。此时让学生思考,水占据空间,具有体积,那么空气是否也占有空间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交流,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一是将注射器活塞拉到中央,然后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前端,使劲往下按,但无法将活塞推到前端。二是将漏斗放于锥形烧瓶上,倒入水,水可以轻松地流进烧瓶;把带胶塞的漏斗塞放于锥形烧瓶,倒入水,水不能进入烧瓶。三是将杯子底部放放少许卫生纸,然后将杯子竖直倒立放入水中,纸没有湿。还有许多实验,都可以证明空气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认知并不是学生间接地从书本中从教师处得知的,而是在实验操作中自主探究直接得出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掌握学习与研究科学重要的方法,这也将会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四、质疑,探究的本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探究活动不只是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自主提出问题,这才是探究的本质。为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打压学生的个性,而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成为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才能让学生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如在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学生所熟悉的水壶中的水烧开时往外溢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学生自然提出壶中的水体积大了所以溢出来了。但是壶中的水为什么会体积变大呢?这样步步引导,学生自然就会针对心中的困惑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的探究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正是学生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总之,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以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情感上的提升与思维上的启迪,让学生真正学会探究,走进科学殿堂。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孩子在少年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具有探索知识的潜质,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式,提倡活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要解脱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自然,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自我拓展知识空间,自我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能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所获得的东西要比书本上获得的更为丰富。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研究数学智慧分析数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去思考。

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在数学教育中实现我国培养全方面人才的目标,教师要解除传统观念的限制,开辟出新的教学之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所扮演的角色,要从传统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中的“主角”。教师要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积极让学生展开互动,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性的引导式作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教师明白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按着我国新课标的标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予以解决,同时留下伏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下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提倡学生对课堂上所讲述的教学内容进行激烈的讨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学习倡导先进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制度”早已经不适合对当今学生进行很好的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综合评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多方面发展,让学生认为“考试分数”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统考升学的模式让教师无法合理的对学生展开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要培养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改变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定,即从单一的考试评定方式变成从学生日常学习中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以多样化的指标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定;也要改变单一笔试的考评形式,要实现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形式,同时在进行学生中和评价排名时,要将考试分数作为参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的灵活度等多方面作为评定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及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实际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要着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让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知识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要积极倡导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小学数学的功能和价值。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拓展学生广阔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的感知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灵活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