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受(精选21篇)

时间:2023-12-01 00:12:02 作者:碧墨

读后感是一种对作品内涵、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主观观点和个人体验的抒发,每个人的读后感可能都不尽相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作品,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苏东坡传读后感

据说这本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然而读起来并不像编年体的人物传记,评论和文学性的描述更多些,仿佛是远观了苏东坡。也许是因为原著是英文版,最初是给外国人看的缘故吧。但总体来说,特别是进入书的后半部分,会渐进佳境,令读者沉迷,你会发现,此书不逊色任何一部传记。因为林语堂也是苏迷,文者相隔千年,亦同声相求吧。

苏东坡是世界上凤毛麟角的天才,诗书画文词样样精绝。文是唐宋八大家,书法是宋四家,亦是文人画的先驱。他的豪放词,被世人形容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棹板,歌大江东去。

然而细细了读苏东坡,他绝不止是这些巨大光环之下的大圣贤。他的灵魂和他的才气一样令人万分景仰,又万分的望尘莫及。读他的《东坡志林》,你屡屡会被逗的捧腹大笑,直呼妙极。他不仅会讲段子,他会酿酒,会制墨,会烹饪,会瑜伽,会炼丹,会医术。他无所不会。

当你细细了读苏东坡,他不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他也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感叹,有“春色三分,两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伤怀,也有“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的凄苦。他是除去圣人外衣的凡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为届时的作业,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起来。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x,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但在我们领教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还是免不的惊讶,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但却不是一个胜者。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两党之争,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当然,为这种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除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苏轼是幸运的,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

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夜凉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种花。棋罢不知人横世。……”即使这样,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懂得知足常乐,他是满足的。而喜欢他的却为他暗暗不平,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谋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贫如洗。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平。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苏东坡在宋词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人否认过,大家都对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李清照说苏轼的词不成调,也没有律。可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地位。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我研究烹饪之法、自我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我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欢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

想替苏东坡说一句话:“你可以改变我的处境,但却左右不了我的心境。”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年轻时没好好学习。夫人生了长子苏东坡后,他的态度才严肃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

弟弟苏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苏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因此谨慎的弟弟经常开导哥哥:不能轻信他人。

其实苏东坡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特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苏东坡对他的弟子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的这种态度自然为他招来了不少麻烦。

沈括,就是写《梦溪笔谈》的那位文人,逐条批注苏东坡送给他的诗集,向皇帝告苏东坡“词皆讪怼”。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苏轼知道后不无调侃地说:“今后我的诗就不愁皇帝看不到了。”所以,这种性格使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谈起苏东坡的政治道路又不得不谈起欧阳修。

当时苏东坡的科举主考官就是名声大噪的欧阳修。

欧阳修阅卷时,误以为其中一张文采斐然的考卷是好友曾巩所写,为避免闲话,特意将其设为第二名。等榜单出来后,发现第二竟是苏轼。

于是到处向人赞扬苏东坡,并向自己的儿子感叹道:“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后来苏东坡的文章被指控为对皇上不敬,那就是“文字狱”。

他差点因此丢了性命,“唐宋八大家”也差点变成了“唐宋七大家”。

在湖州的苏东坡刚出狱,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春天时,苏东坡外出踏春,一眼瞧中了黄州城东那片荒芜的坡地。于是开始了桃花源里好耕田的农夫生活,并取了个拉风的名字“东坡居士”。

官场失意的苏东坡在黄州迎来了文学成就的春天。每天没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他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或许老天还没有虐够苏东坡,接连而来的六道诏书又将苏东坡越贬越远,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儋州。结果苏东坡在路上还给苏辙写信:

“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我是真得由衷佩服苏东坡,都被贬到全国各地,心态还是一如既往的豁达开朗!正是这豁达的心态,才使苏东坡充满人性的魅力。

苏东坡一生饱经贬谪之苦,他是在承天寺夜游的浪漫诗人,也是跟着心走的随意诗人。遭遇并没有使他愤世嫉俗,他的人性更温和厚道,没有变尖酸刻薄,不近人情。

人们不会去爱戴一个品行恶劣,但文字打动人心的作家。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一样经万古流不尽。

时势造英雄。

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他颇高的道德素质。

在被贬密州时,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

正因为苏东坡的思想超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脱颖而出。

最后,还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做结尾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苏东坡,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苏东坡,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苏东坡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苏东坡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东坡,东坡,一位住在东坡上的诗人。号东坡居士此名看似随意,但又何常不体现了苏轼的潇洒与豁达呢!

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瞬时令我感到即使隔着千年的岁月,也能如此近距离得感受到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妙笔。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幸运的。尽管他被一贬再贬,但他却也总能发现生活的欢乐,也许正是这个不同的机遇,让他走遍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尝遍了世间美味,他从不居高临下得看待百姓,而是真正的`融入百姓们的生活,下田耕地向农民讨教经验,分享美食,细听乡下趣事。如此一比,离别官场倒是享得了一份清闲。

李白的一生逍遥似仙人,杜甫的一生难免略显苦难,唯有苏轼最令我敬佩。他是诗人,亦可以是农民,是酿酒师、是学者、是工程师…..他的无所不能更是启迪了我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他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般永留千古!

这是一份横跨千年的精神宝典。

苏东坡传读后感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轼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轼,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产生敬佩之感,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东坡传》以苏轼的一生为主线,他黄州四年生活及心路历程为重点内容。通过古朴的语言,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析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和他至高无上令人惊叹的品性,让我感触颇为深沉。

公元一零五六年,年满十九岁的苏东坡初次离开生活将近二十年的故乡湄州,前往汴京科考。

那年,他遇上了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欧阳修阅卷时,读到一篇文风质朴而明怀太志的文章。欧阳修本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予了一个第二名的成绩。当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作者并非曾巩,竟是苏东坡。欧阳修不禁感叹道,“三十年后,无人再知我欧阳修,只知有苏子瞻。”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被欧阳修的话所震惊。欧阳修身为诗词大家,他慧眼识珠,能对年轻初出茅庐的苏东坡如此赞誉,可想苏东坡那是怎样的文采啊!十年后,果不其然,正如欧阳修所言,苏东坡名震北宋文坛,三十岁便成了文学大家。如此来说,苏东坡从小就与文学有法着不解之缘。

谁知世事难料,苏东坡因诗闻名于世,却也因诗零落下狱。

公元一零七九年,“乌台诗案”爆发,苏东坡入狱。他以为自己时日不长矣,日夜给弟弟苏辙写诗,抒发自己愁苦,悲凉的心境。苏轼一生坦荡,到此刻,对死亡也未曾有过任何畏惧。看到这里,敬佩之意不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苏东坡心忧天下,一心为国,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无所恨惧,两袖清风,早已不是凡人所能比拟。我不禁赞叹道:“好一个苏东坡!”

经过诸多波折,在不见天曰的黑牢中过了一百多天的苏轼,终是出了狱。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去黄州的迷茫之路。从此,他由诗人变为农民,由生活无忧变为下田耕种。但他心中却是更加坦然,将城郊的一块无的身荒地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见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我与苏东坡相识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当时,我只知他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叹,与兄弟的手足情深,却未曾想他竟有如此的传奇一生:

身居高位,他清高文雅,心怀天下百姓,被败离京,他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此拿的起,放的下,这人世间也唯有苏东坡。

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是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

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轼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nv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

最早了解苏东坡都是从以前的语文课本上,只知道他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这些著名诗词的作者,豪放派的主要代表,对苏轼的了解只是一个名字、符号,很抽象,就像贴在墙上的一个偶像海报一样。20xx年暑假在川大培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王红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中国人的诗意人生》的课程,课程中王红老师多次提到了苏轼,并建议大家看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没曾想到至善读书社共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苏东坡传》。

这个寒假,除了走亲访友,最幸福的莫过于拿起《苏东坡传》,听着各位老师通过喜马拉雅app分享的章节语音一起学习,群里各位老师也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独到看法,让苏轼在我脑子里从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他不仅在文学上,在诸多领域皆卓有建树;不仅以其博学之识影响世人,也处处展现其强大的人格力量;不仅有其“伟大豪壮”的一面,也有其“平凡普通”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儒家喜其忠,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义。可以说,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人。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离我婆婆家135公里,我和他也算半个老乡。眉州虽然不大、但依然舒适别致。镇上街道整洁,五六月间,路旁的荷花盛开,香气弥漫。像四川其它很多地方一样,这里山川秀美、景色迷人。第一次出川的时候,苏轼还未满20周岁,弟弟苏辙也仅仅是个18岁的少年。出川的道路是凶险的,当时从蜀中到京城的道路,就跟我们一家三口回四川老家的路程差不多,苏东坡从眉州到开封,我们从郑州到四川彭州。还记得第一次开车回老家时,穿秦岭的担惊受怕,爱人开车,我的心提到嗓子眼,生怕他一不小心有什么闪失。可想而知1000年前,苏洵带上苏轼、苏辙两个儿子,拿着朋友张方平写给韩琦、欧阳修等人的介绍信,上京赶考是冒着多大的风险。出川的道路自古都是凶险的,早于苏轼几百年前,这条路的艰险被另一位走出四川的天才诗人这样描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考,父子三人名动京城,但母亲突然在家乡去世,按照朝廷律令,苏东坡和弟弟必须为母亲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和妻子王弗过着寻幽青山、读书绿水的生活。

此后1066年4月,苏东坡还回过一次四川,他的父亲去世了,于是他和弟弟辞去官职护送父亲灵柩回乡,再次守孝三年,他在父母墓旁盖了一座小庙,种了3000棵松树。服孝期满后不久,苏轼兄弟北上剑门从陆路返回汴梁,从此再没有回过故里。

读完苏东坡传最佩服的还是他的为人,在逆境中保持坚贞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绝不随波逐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回首千年看“居士”,“千古一人”苏东坡。他即平凡又尊贵,即随俗又清傲,即普通又杰出,即“渺小”又伟大。他的身上始终闪现着一个生动、鲜活的,立体、大写的“人”。苏轼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巨著,值得我们用心品鉴、去广为倡扬、去世代传承!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就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短故事。

他的笑就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就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就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就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就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就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就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就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就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

《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漫笔看过一些,列传却是第一次拜读,看了之后,才后知后觉的发现林语堂写列传也是精彩十分,拿起便不忍释卷。难怪这本书能被成为四大列传之一。

这本书记载了苏东坡崎岖的终身,从名声大噪到几经放逐,直至。材料具体,言语生动这些长处自不必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林语堂对苏轼这个人物倾泻的汗水,在书中的每句话里简直都能感触到,林语堂就像一个忠诚的“粉丝”,跨过千年韶光,去寻觅偶像魂灵中亮光的动听之处。其实前史哪里有或许百分百复原,林语堂对苏东坡毫不小气的溢美之词,也被有些人点评不行客观。而我却以为,正因如此,林语堂所刻画的苏东坡,才显得分外有血有肉,才分外让人喜欢与叹服。他的才调,他的磊落,他的仁心,他的志向,他灵通的才智,传奇的人生,并不会由于年月的消逝而减损半分,反而引得后世知音的共识。

林语堂先生当然也是知音之一,他不由得拿起笔,把他的感悟写下。书中说:“创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时间短的文学风气所吞没,乃至历久而弥新,必定具有一种咱们称之为发乎内心的‘真纯’。”而正由于苏东坡品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体现在其文章与业绩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我想,打动了林语堂先生的,也正是那份“真纯”。

林语堂先生行文洒脱天然,嬉笑怒骂之间,总能在片言只语中显示人生的才智。然而生逢浊世的他,也有许多无法,想必在苏轼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历经劫难仍然可贵的纯洁与高雅,这也正是他神往与寻求的人生境地。在《林语堂散文》中,他就曾说道:““火热大方的心境应该由一种哲学加以保证,避免受人生的环境所糟蹋,由于人生是最严格的。火热的心境是缺乏敷衍环境的,热心有必要和智与勇结合起来,一个彻底了解人生的人是一直英勇的。无论如何,智假如不能生勇,便无价值。智阻止了咱们的愚笨的野心,把咱们由这个国际的时尚的骗子—无论是思维的骗子仍是人生的骗子—中解放出来,是咱们得到勇气”。热心加上才智,才干发生直面人生的勇气,这种勇气绝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种豁达洒脱的大才智。

在林语堂心中,苏轼正是一位这样的勇者,在千年之后仍然用不灭的品格魅力照亮人们的心灵。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更多的读者,也有幸,做一回苏轼这位传奇文人的知音。

《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小我就读苏东坡的诗。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悲伤;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这些无不体现出苏东坡的丰富情感以及豪迈的气概。昨天我读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几度升迁的心酸呢?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还一生与大文豪,大政治家,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是好是坏,我们先不管。但是苏东坡敢与皇帝的宠臣,宋朝的宰相相逆而行,用那颗博大的心去斗那些排挤良臣,任人唯亲的小人,就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呀。

说到底,就是苏东坡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了百姓的生活。苏东坡关注的更多地是百姓的愉悦或疾苦。只要他认为某一条政策不利于百姓,与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相逆,就一定会对此对抗。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当时步步高升?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得罪当权者。比如郑侠,是全国第一个重挫王安石的人,结果惨遭流放。再比如雷州太守热情招待宰相章惇的敌人苏东坡,结果被开除。

把苏东坡似乎不懂这一点。他一生堂堂正正,明辨是非,实事求是。一心只为国家人民。这是多么值得赞颂啊。

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略他的传奇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展现了北宋的一大文豪"东坡居士"苏轼的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天才的成长历程,更为读者展现了一位参透世事奥秘的传奇人物的心路历程,给读者面对困难和逆境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读者领略生命的本质与奥秘提供了思考方式,此外,由于林语堂先生是用英文写的《苏东坡传》,我想,这本书定能帮助国外的读者不仅更好地了解苏轼,而且更好地了解中国式智慧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苏轼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他既有"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大气磅礴的作品,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和清新的笔墨,既有和僧人道士同游的欢快与放浪,又有做一方之父母官是为人民担忧的辛苦,此外还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率意洒脱之笔。苏东坡用一只生花妙笔描绘着自己的色彩斑斓的一生。

作为一名政客,他仕途不顺,但在被贬谪之际仍能淡然处之,为民谋利。在王安石强力推行变法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必要性及变法的合理性,但是他也看到了变法急于求成和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弊端,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之过急,更像是一次革命,强度过于激烈,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拼死抵抗,而且变法在某些情况下并没有切合农村与农民的实际情况,而且由于王安石的过于自信及用人不当,变法是极难成功的。苏轼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当时变法一派的势力如日中天,他被认为是变法的反对者,名列"元祐党人碑"之首,后世永不得被朝廷录用。后来变法失败,守旧一派上台执政,废除一切新法,这种行为显然是十分愚蠢并且对国家有害的,所以为了大宋王朝的吏治民生,苏东坡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力陈新法之尚存可取之处,又为守旧党人所不容,仕途依旧坎坷,令人唏嘘不已。但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而非寻常之人,他在杭州之时就修建湖堤,造福一方百姓,被贬于琼州之时,教书育人,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使琼州的文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可谓"功莫大焉",也体现了他的务实与爱民如子。

林语堂先生似乎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及极狭小的心胸,我认为很有道理。正是因为他的性格上过于执拗,在他当权之时,几乎所有的事物都由他一人的意愿决定,正所谓"兼听则明",而这位"拗相公"几乎不听,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消息是有多么的闭塞,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忠正贤良和仗义执言的大臣都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才不副位的爱对他俯首帖耳的小人,而有才华有思想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没有和他站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拗相公"的脾气和胸怀,另一方面是因为利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利益决定选边站的位置,反对派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王安石的新法严重触犯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拼死抵抗的。而王安石并不仅仅是因为受到神宗皇帝的青睐就能够变法的,本质上变法是皇帝的工具,用以集中权力的工具,因为在他之前的皇帝给他留下了一大批能臣,比如韩琦,范仲淹之流,这些大臣有的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可想而知当时刚刚即位的神宗皇帝难免会有权倾于下的担忧,正如他的祖先宋太祖曾经"杯酒释兵权",神宗皇帝选择了在自己为太子之时就跟随自己的王安石,对当时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王安石委以重任,让他全力变法,其实在皇帝的眼中,王安石使他的一个有力的身边,替他驯服老臣,神宗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坚持推行新法20多年,瞅着机会,差点灭掉虎踞在赵宋王朝西北部的西夏,而他的权力,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变法,来自于王安石,王安石虽然性格执拗,毕竟在神宗身边那么多年,神宗的意思还是应该了然于胸的,否则根本就不可能有他的戏。然而当时的苏轼年轻气盛又身在庐山之中,可能更多地是仗义执言据理力争,真是"拗相公"遇上了"拗相公","针尖对麦芒",而王安石后面有皇帝,于是东坡就被贬了。好在随着时光的流逝,东坡也越来越豁达开朗,最后到了接近仙人的地步,也许王安石的存在是他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真所谓"福祸相依".

《苏东坡传》读后感

早听说林语堂传记文学的非凡造诣,今日拜读《苏东坡传》更加钦佩。

传记需要合适的想象,但最终要符合史实,是一种难以把握的文体,对作者要求极高。然而林语堂不仅达到了要求,并且所著《苏东坡传》堪称典范。他会像史学家一样严谨周全地考据,还原一个真实的全才苏东坡;他会像哲学家一样全面深入地思考,分析一个具有民主精神、乐观向上的大夫苏东坡;他会像文学家一样准确隽永地解释,描写一个长于诗文、自然飘逸的文豪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有所选择、有所强调,同时凭借头脑的想象力而重新创造,重新说明那活生生的往事”。

苏东坡以前在我脑中的印象是一位放浪不羁而富有文思才情的可怜的难得一见的才子,就像他的字,遒劲朴茂,真笃率意,气度非凡。我以为,他是李白之后最豪放的诗人,将他视为中华五千年最有内涵的文人。没想到,林语堂居然也是这么想的。序文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位千古文豪永不泯灭的巨大影响力,开篇《文忠公》更从世界的角度,从中国的角度,从那个时代的角度,阐释了苏东坡的伟大成就,继而从政治和文学叙述苏东坡的一生,经过沧桑岁月沉淀,凄惨的仕途逐渐淡去,光亮的才情却和着真诚质朴展现无限活力,时间给了苏东坡公允的评判。

更令我欣喜的,是林语堂将只可意会之事言传,又言传得如此深刻隽永,字里行间都令人回味无穷。

《苏东坡传》读后感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再次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因此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文字狱)……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一直崇拜苏东坡,他的才能、豁达、豪爽都让我赞叹不已。在过去,我一直以为饱受苦难的他可能会对这不公的命运充满愤恨和不甘,而最近读完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却发现他是幸福的,并且这份幸福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前提。周国平先生说:“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宁静的灵魂,你就是快乐,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苏东坡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令他一生有足够的精力游山玩水,领略大自然赐予他的快乐。尽管他仕途坎坷多舛,但他健康的身体使他能承受辗转的颠簸、生活的艰辛。他61岁的时候被流放到条件恶劣的海南,在那里三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冬无炭,夏无寒泉”。在宋朝,因不堪折磨死在流放的路上或流放之地的官员不少,但他挺过去了,并在这段艰苦的时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身体硬朗,不怕雨淋,能享受雨中的乐趣。因此,健康的身体是他幸福的前提。

内心的安详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一种感觉,只要内心安详,就可以收获幸福。苏东坡是与生俱来的乐天派,深谙生活的乐趣,善于发现、制造和享受平凡中的快乐,并且永葆内心的安详和喜悦。尽管他历尽坎坷、饱受磨难,但他总是那么宽容豁达,那么安详平和,笑对忧患,潇洒生活。当官时,他能在山上树下的竹椅上酣然入梦;被捕在狱中,他能鼻息如雷;被贬到黄州时,他能“草为茵块为枕”,酣睡到天黑,直到好心人把他叫醒才回家。他总结了“赏心乐事十六件”,他认为,幸福是湖畔散步,幸福是登楼看山,幸福是午后安眠,幸福是院内花开。这就是他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是他幸福的源泉。

和睦的家庭是幸福的保障。小时候,家境富裕,家风敦厚,使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茁壮成长。他与弟弟苏辙感情非常好,一生患难与共,书信不断,互勉互助。成家后,两家人的关系也特别密切,总是寻找机会相聚在一起。兄弟离别时总是那么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深厚的手足情是他这个伟大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美满的婚姻给他提供了温馨的港湾。他有两个妻子(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夫妻恩爱,感情深切,给予他极大的慰藉。侍妾王朝云是他的红颜知己,生活上为他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照,精神上给予他无穷无尽的支持。他有三个儿子,都十分孝顺,陪他颠沛流离,四海为家。他晚年被贬到海南的三年,小儿子苏过将家室留在惠州,自己一个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起居,充当他的秘书。无价的亲情,温馨的家庭,给予他无穷的关爱和支持,使他跨过一个个坎坷、度过一个个难关。这,也是一种幸福。

深厚的友谊是幸福的明灯。苏东坡一生有很多亲密的好朋友,有文人学者、和尚道士、高官平民等。正如他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能和各种各样的人成为好朋友。不论他平步青云,还是身处逆境,总有朋友相伴,使他的生活从不寂寞。当他被贬、身处困境时,朋友不断给他物资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例如,他被贬到惠州时,杭州僧人参寥、常州的钱世雄,不断派人给他带去礼品、药物、书信以示探望;道士陆惟谦不辞两千里之遥,特意去看望他;道教奇人吴复古还去和他同住数月,促膝长谈。他被贬到海南时,吴复古也去和他住了几个月,为他带去外面的信息,和他分析时事政局等。深厚的友谊是幸福的明灯,照亮了他晦暗的人生路。

出众的才华是幸福的助力。苏东坡是千古奇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四大书法家之一、中国南派画始祖之一。他懂建筑,黄楼、苏堤、雪堂等是他的佳作。他懂医学,能为百姓看病、开药方。他还乐于告诉百姓药草的功效和如何研制药粉治病。例如他分享如何把苍耳制成白粉末,内服使皮肤柔滑如玉。他善烹饪,能酿酒,乐于分享“东坡肉”、“东坡汤”、“东坡豆腐”、“东坡肘子”等美食的做法,与平民百姓一起享用美食。他还研究佛教、瑜伽、养生术等。这些爱好、能力,使他能更好地工作、生活,享受他的快乐与幸福。有一次,一个卖扇子的人因卖不出扇子,无法还借款,被告到衙门。苏东坡了解了来龙去脉后,在卖扇人的一捆扇子上作画,扇子立刻被抢购一空,皆大欢喜,完美结案。他的绝代才华使他能快速完成各种工作,有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家人、好友,品尝美酒佳肴(对于苏东坡来说,有酒有菜就是美酒佳肴),欣赏大自然的美妙。他出众的才华使很多人崇拜他,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使他有真诚的追随者、志同道合的好友和他们的陪伴、相助。苏门六学士以气节相许,互勉互励,终身追随他。他的出众才华使他能更好地为百姓做事,深得百姓的爱戴。他每到一个地方为官、游玩或是不经意间经过,都能受到官员、百姓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因此,他出众的才华是他幸福人生的助力。

虽然苏东坡饱历生活的磨难,但我从《苏东坡传》的字里行间,从他的诗词散文中读到了他的幸福,使我更加崇拜敬佩他。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研读,既能了解苏东坡的一生,又能学习他流芳百世的诗词歌赋,更能学习他千古不朽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在书中感悟他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从而使我们自己的内心更强大、生活更幸福!

苏东坡读后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可谓命运坎坷,他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朝庭某些人手中,这是他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共同的悲哀,起也好贬也好,唯令是从,大起大落,富贵与凄凉,他都经受了,但至死性情不变,诙谐、风趣、达观,可以居于京都,可以居于东坡。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千古绝唱,纯洁的思想是淳朴生活的基础,我虽一芥草民,亦能够从中悟出一些活出生活真性情的道理,无论是处于闹市,还是独行于东山。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征。

其实苏东坡所居之东坡,平凡之至,但是在他的眼中,在他的感受里却不是常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个人有了愉悦的心情,才有了能够使人感受愉悦心境的文章,他有一次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民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我有时也会有这样快乐的感觉,思绪所至,非记之不可,打开电脑,文思泉流涌,任手下十指翻动,对面如有一位栩栩如生之好友,我与之娓娓道来:流畅欢快,是快乐之时,忧伤如烟,是郁郁之刻,能够记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停驻,回味,思考,所有的品尝都是美好的,人生须臾,能够留下些许特色灵魂的性情也不虚此行。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原来既已听闻苏东坡大名,如雷贯耳,万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阙《大江东去》、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其余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尽于牍,皆令我为之折服而赞不绝口。他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阅毕此书,方知东坡其余的光辉点如天际之星,亦熠熠闪光,如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间,曾数次不厌其烦上书朝廷“莫专以救济百姓为法,而要未雨绸缪的做好防饥备馑工作”(见第二十二章)。苏轼毕生朋友满天下,且几乎各行各业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边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楼妓-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举之不尽,列之不穷,就连后来他的敌人章chun(竖心旁加“享”),东坡也不计前嫌的宽容他的罪行(见第二十八章),至于其元配夫人王弗,苏轼在她早年亡故后,作了流放百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后娶王闺之以续弦,夫妇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直到后来还是在王闺之的大力操办下苏东坡从纳了后来一直追随他至死的小妾朝云。可见三个女人对苏东坡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女人——元佑年间的太后,在其摄政期间(1085.3~1093.8)极力支持苏轼,擢其高-官,使苏轼得以大力宣扬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后,他失势极惨,被四处流放,甚至到过海南,最后遇赦勉强才回到中原,死于常州。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苏东坡传》读后感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头绪,而且也读下去,便将它暂时冷落。可如今我又想起苏东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一辈子可谓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我称他为“苦了一辈子的诗人”。但是尽管生活困苦,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那无人能敌的阳光心态也是拜吃了太多苦头所赐。

在1036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苏轼在他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而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苏洵败在了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情绪的做诗上,这一点苏东坡比他强。果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在苏轼与苏澈刚二十有余时,和父亲已是朝廷命官。只是,这时的苏东坡初入官场,还不够成熟老练,他的妻子帮了他不少忙。苏夫人能够看出别人的短处,苏东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对苏东坡的忠言他也听。苏夫人或许是参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最令人喜欢的一点便是乐观。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十分烦恼,他们竟也无奈苏东坡。当苏东坡只剩间破房子时,却更加逍遥自在了。苏东坡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话为“月色入户”,可见房子之破,连月光都投进来了。可下一句为“欣然起行”,苏东坡竟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了床,踏着月色,找好友张怀民去了。所以你看,这位诗人多么独特!

苏轼,让我叫一声你的名字,尽管你如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淹没在时间大海里,你将永远住在人民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不凋零。

《苏东坡传》读后感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成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如:茅盾《从风洞山传奇说起》:“在明末诸忠臣中,我对于瞿式耜的评价,比史可法还高些……因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接触过这人们口中鼎鼎有名的《苏东坡传》,当时可谓是惊鸿一瞥,感言不知如何下笔。而如今长大了些,有幸跟着老师再次拜读东坡传,辗转间仍觉下笔艰涩,真怕自己笔下的文字不够美好,表达不出内心对苏轼的敬意。

阅此传前,苏轼这个有名的名字,对我来说仅仅是文采出众、逸兴遄飞的大文豪罢了。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固然精彩,而他潇洒的文笔凝结的字符更令人折服。苏轼的文学成就众人有目共睹,自不必多说,然而若只局限于此未免过于狭隘!多才多艺的他为历史文化的贡献除了延续百年的华夏诗词源流,更于书画上有过人的造诣;于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是日常繁琐的工作,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不仅是中华文坛上光照古今的恒星,还是一名评述价值观的导师。

在他的生平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广阔胸怀,更有“人间如梦,一尊还泪江月”的人生觉悟。苏轼的一生坎坷,受王安石“新政”的影响,苏轼屡遭贬官。即使宿命于此,苏轼仍然不肯屈服。他大胆指出新政的不足之处,将其呈现与纸笔之中。他明知自己的这些举措得不到任何回应,只会给自己招致祸端,却仍然执着于自己的志向。他这么做不是由于他冥顽不化,更不是因为他贪图功名,而是为了黎明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自己是沧海一粟,苏东坡也要以正直率性的心态,面对这些崎岖不平的道路,竭尽所能去纠正这些谬误。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东坡那份年少轻狂的作为也逐渐收敛起来。他开始感悟人生爱好广泛,擅长厨艺,也会制药,他身为官吏,却心向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概说的就是他这样心境超然的伟人吧!

总之,林先生的这部《苏东坡传》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他的诗词散文,也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情感,让我手不释卷。同样的,我也敬佩苏轼这样文采斐然而又胸襟宽广的灵魂,他的人生经历似乎如同教科书一般在指点着我们为人处事之时该做出怎样的抉择。他教会了我们“是造物者之无进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人生哲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