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2 08:51:29 作者:琴心月

教学计划是指针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文件,能够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掌握了一份好的教学计划,可以使教师更加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共4课时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1(79+80+81+82)=80.5 4

例1和例2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

答案:1.x小关 =79.05 x小兵 =80 2. x =597.5小时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

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x2 =96.5

乙被录取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4. 39人

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在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人物描写已经基本掌握,但对于细节描写的了解较少。通过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在细节方面的鉴赏能力。

课时分配。

2课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博客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

人教版平均数相关习题。

列式:

答:这四杯水的平均高度是厘米。

列式:

答:小明这四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分。

列式:

答:平均每筐梨有千克。

列式:

答:平均每人做朵红花。

5、一个书架上第一层放书32本,第二层放书和第三层共46本。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

列式:

答:平均每层放本。

列式:

答:平均每个车间有人。

列式:

答:三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厘米。

列式:

答:小芳英语考了分。

列式:

答:平均每小时行驶千米。

列式:

答:这辆摩托车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行驶千米。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博客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习近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预习,我认为男生与女生相比, 套得准,因为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1、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出示学习菜单:

(1)书中有几种方法求男生平均成绩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仔细看统计图的变化过程,思考是如何分的?

(3)怎样列算式计算?

归纳总结: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

3、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要除以5?

小组讨论菜单中的问题

点拨: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点拨:这种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1)怎样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5)关于笔筒的三个平均数,有变化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3、小林参加了三场套圈比赛,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绩

小 林

12

11

10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是多少呢?

4、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

5、检测:想想做做第3、4题

根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教师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帮助。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认识到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另外,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求和均分。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新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2、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线、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朗诵的传统文化的片断,非常精彩,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呢?(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

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板书:圆。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画圆。

生:想。

请同学们拿出画圆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圆。

生:他拿圆规的方法不对。(圆规应该拿在手柄处)。

生:他画圆时可能针尖移动了位置。(画圆时针尖的位置一定要固定)。

生:他圆规两脚一下近一下远。(对,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学生边汇报,师边示范用圆规画圆)。

其实,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画圆时应注意的地方。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圆规画一个标准的圆。

(二)、初步感知圆。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画出了这么美丽的圆,那在这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汇报,师出示相应课件)。

这些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边都是直直的。

对,它们都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拿出课桌里的圆片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弯弯的。

这样弯弯的线我们称它为曲线。(课件出示曲线)圆就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课件演示圆)。

(三)、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

俗话说圆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

生:我想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

无论是求圆的面积还是求圆的周长,我们都必须先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1)引导学习圆心。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边总结边在黑板上标出圆心)。

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

(2)自学半径。

其实,在圆里还有半径和直径两个重要的概念,科学家是如何定义它们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数学书56页的例2中,请同学们自学相关的内容并用笔画出相关的概念和重要的词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吗?

生:从圆心出发至圆边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师:圆边上任意一点我们叫它圆上任意一点。

请你帮老师找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半径,其他同学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半径。

(3)自学直径。

通过自学你们认识了半径,那你能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径来吗?(出示课件)。

ab为什么不是直径,它是什么?

生:它虽然通过了圆心,但它只有一端在圆上,所以它不是直径,它是圆的半径。

ef为什么不是直径?

生:它没有通过圆心。

gh为什么不是直径?

简单的说,圆的直径必须满足哪几点要求?

生:一要通过圆心,二要两端都在圆上,三要是线段。

(四)、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1)探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2)汇报。

生: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师收集了一些在代表性的发现)。

展示发现1: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展示发现2: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展示发现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请原创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生:好。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组内交流,组与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信息不断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在探究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三、拓展练习。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我们不单为中国人民而自豪,更为我们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面自豪。

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

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大家还记得它吧!(课件出示太极图)。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课件出示构成图)。

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四近十分钟的努力,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师:其实啊,生活中圆的魅力无处不在,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探索出关于圆更多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圆  的  认  识。

新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结论过程,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圆的认识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2、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调查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2、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不少学生注意力在20分钟后就不能注意,尤其是当教师一味的讲,或讲话时间长课堂效能很低。课堂不易平铺直叙。

3、班上学生好动者多很多孩子是人来风,喜欢表现。

三.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屏幕环境;。

(3)学生准备圆实物图。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3、教师演示。

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看看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他们是怎样围成的。(线段)圆呢?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比较、和操作)。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可以回答情景1的游戏问题了,不公平,原因是?圆上那个个同学是半径距离其他同学超过了这个距离)。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看这几个圆一样大吗?他们各自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发现半径不一样)(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来画圆.

1.学生画圆(要求:先用瓶盖画圆,但要画比其大的和小的圆就不行了,不方便)。

2、画各种大小的圆怎么办(思考用圆规怎么画,学生先说,然后小组探索用圆规画圆要注意那些方面)。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4.学生练习。

(六)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课件出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七)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秋天的雨设计意图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在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人物描写已经基本掌握,但对于细节描写的了解较少。通过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在细节方面的鉴赏能力。

课时分配。

2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

新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

l教学内容:

l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其非认知品质的健康发展。

l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板、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正方形纸片。

l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点。

1、结合实例,感知特点。

生:硬币表面是平的,乒乓球的表面是弯的。硬币只有正面看才是圆的,乒乓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师:说得好!足球、乒乓球这一类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形物体,硬币是圆形物体,它的正面的圆形是平面图形。

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手中的书和圆形学具的边缘,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长方形的边是直的,圆的边是弯的。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师:有同学举例说车轮是圆的,那么车轮不做成圆的会怎么样呢?动画演示:车轮为椭圆的轿车上下颠簸着驶入画面。(生哄笑)。

师: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就会平稳行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圆的奥秘。

3、操作讨论,发现特点。

师:现在四人一组,用发下的圆形纸片来研究圆的特点。

屏幕显示:“折一折、量一量、议一议,看有什么发现?”

生操作,讨论。教师巡视。

4、汇报讨论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多次对折后,折痕都通过同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在圆的中心。

师:真聪明!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在黑板上贴出圆,画出圆心并标出字母o。)。

生2:我通过测量还发现了对折后的折痕长度都相等,每条都是10厘米。

生3:我这个圆的每条折痕都是8厘米,我共测量了4条。

……。

师:(板书:都相等)可以折出多少条折痕?(学生回答后板书:有无数条)我们把对折后的折痕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画出直径并标上字母)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直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圆中的线段是直径吗?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直径的意义。

生4:通过测量,我还发现直径的一半也相等。

师:很好!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半径及字母。)请大家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半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的线段是半径吗?(回答后引导学生概括半径的意义。)。

师:“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这句话对不对?(学生回答后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什么知识?

新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

l      教学内容:

l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其非认知品质的健康发展。

l      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板、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正方形纸片。

l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点。

1、结合实例,感知特点。

生:硬币表面是平的,乒乓球的表面是弯的。硬币只有正面看才是圆的,乒乓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师:说得好!足球、乒乓球这一类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形物体,硬币是圆形物体,它的正面的圆形是平面图形。

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手中的书和圆形学具的边缘,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长方形的边是直的,圆的边是弯的。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师:有同学举例说车轮是圆的,那么车轮不做成圆的会怎么样呢?动画演示:车轮为椭圆的轿车上下颠簸着驶入画面。(生哄笑)。

师: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就会平稳行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圆的奥秘。

3、操作讨论,发现特点。

师:现在四人一组,用发下的圆形纸片来研究圆的特点。

屏幕显示:“折一折、量一量、议一议,看有什么发现?”

生操作,讨论。教师巡视。

4、汇报讨论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多次对折后,折痕都通过同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在圆的中心。

师:真聪明!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在黑板上贴出圆,画出圆心并标出字母o。)。

生2:我通过测量还发现了对折后的折痕长度都相等,每条都是10厘米。

生3:我这个圆的每条折痕都是8厘米,我共测量了4条。

……。

师:(板书:都相等)可以折出多少条折痕?(学生回答后板书:有无数条)我们把对折后的折痕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画出直径并标上字母)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直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圆中的线段是直径吗?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直径的意义。

生4:通过测量,我还发现直径的一半也相等。

师:很好!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半径及字母。)请大家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半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的线段是半径吗?(回答后引导学生概括半径的意义。)。

师:“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这句话对不对?(学生回答后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什么知识?

新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2、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线、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朗诵的传统文化的片断,非常精彩,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呢?(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

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板书:圆。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画圆。

生:想。

请同学们拿出画圆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圆。

生:他拿圆规的方法不对。(圆规应该拿在手柄处)。

生:他画圆时可能针尖移动了位置。(画圆时针尖的位置一定要固定)。

生:他圆规两脚一下近一下远。(对,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学生边汇报,师边示范用圆规画圆)。

其实,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画圆时应注意的地方。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圆规画一个标准的圆。

(二)、初步感知圆。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画出了这么美丽的圆,那在这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汇报,师出示相应课件)。

这些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边都是直直的。

对,它们都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拿出课桌里的圆片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弯弯的。

这样弯弯的线我们称它为曲线。(课件出示曲线)圆就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课件演示圆)。

(三)、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

俗话说圆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

生:我想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

无论是求圆的面积还是求圆的周长,我们都必须先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1)引导学习圆心。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边总结边在黑板上标出圆心)。

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

(2)自学半径。

其实,在圆里还有半径和直径两个重要的概念,科学家是如何定义它们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数学书56页的例2中,请同学们自学相关的内容并用笔画出相关的概念和重要的词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吗?

生:从圆心出发至圆边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师:圆边上任意一点我们叫它圆上任意一点。

请你帮老师找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半径,其他同学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半径。

(3)自学直径。

通过自学你们认识了半径,那你能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径来吗?(出示课件)。

ab为什么不是直径,它是什么?

生:它虽然通过了圆心,但它只有一端在圆上,所以它不是直径,它是圆的半径。

ef为什么不是直径?

生:它没有通过圆心。

gh为什么不是直径?

简单的说,圆的直径必须满足哪几点要求?

生:一要通过圆心,二要两端都在圆上,三要是线段。

(四)、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1)探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2)汇报。

生: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师收集了一些在代表性的发现)。

展示发现1: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展示发现2: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展示发现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请原创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生:好。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组内交流,组与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信息不断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在探究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三、拓展练习。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我们不单为中国人民而自豪,更为我们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面自豪。

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

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大家还记得它吧!(课件出示太极图)。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课件出示构成图)。

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四近十分钟的努力,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师:其实啊,生活中圆的魅力无处不在,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探索出关于圆更多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新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得不好看和画得好看的圆里面的线段究竟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猜图形游戏。

2、对比椭圆和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练习1、2。

(二)小组学习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习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画圆的步骤。

新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折圆纸片、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圆的一些特征。这样的组织教学,使整节课充满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课例的教学设计还着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时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p5558页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在低年级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圆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是这一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四、教学阐明: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合作、探究、游戏等活动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个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的教学环境,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七、教学媒体:

硬件环境: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圆的认识》自制课件。

教师准备:教学用大圆规、直尺。

学生准备:自带剪刀、白纸、直尺、画圆的工具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