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9 15:18:25 作者:BW笔侠

范文范本是写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范本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比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上,不仅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还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学会应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改革。此外,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便于教师丰富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中,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网络和多媒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督促学生对于新技能和新技术的掌握,促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更新。所以说,将新技术引入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更好的向前推进和发展,各高校也要多多关注相关新技术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掌握和引入。

(二)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高校进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全面的、可行的教学目标。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高校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模式。有以培养精英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要向社会输入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有负责大众性教育的教学模式,宣传大众文化;还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和教学模式。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背景特点和目标要求,要选择与我国高校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为普及高等教育而奋斗。只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对高校教学模式的一个准确定位,使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能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种,也就是公立和私立的区别。公立学校的办学者是国家,国家给予资金;而私立学校的办学者多为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由组织和个人提供办学资金。因此,两者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公办高校以本科为主,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则以专科为主,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与教育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创新。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扩大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及执教水平。教师队伍的强弱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改革的效率,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才会培育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也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教师一定要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的`提升自己,无论是在自身素质方面,还是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方面。要具有提高自己和丰富自己的意识,在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因此,国家和高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备高度师德,高尚品质、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那么,如何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呢。首先,国家应该给予教师必要的帮助和补助,给予适当的再教育机会来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其次,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充分调动教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积极性,建立适当的、健全的教师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任职任教的资格,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改变原来的人事制度,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这样才能使教师具有危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还要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让高校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要教会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精神看待事物,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选择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有利于建立起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由于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我国高校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现在的情况,在教学改革中寻找突破。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创建新型的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互助式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的部分,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进理论教学的学习,使理论联系实践,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检验。

(五)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育。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兴趣以及基础条件都不尽相同,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其满足广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教育,因材施教。对于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其进行额外的课程学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们可以着重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则要考虑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以及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已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和规律设计出相应的教育实施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尽管教育的着重点不同,但必须都要有对大学生精神、人格的重塑。此外,高等教育还需要根据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的培养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定位以及培养目标设计,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专业化要求,建设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学生的分层分类教育。

(一)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封闭,导致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较为消极。高校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失去了刚入学时的朝气蓬勃。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头脑受到禁锢,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受到限制。所以说,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这也是我国高校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想将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首先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要不断完善专业的设置,拓宽专业的范围和涉及的知识面,给予学生最大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自己所愿意去探索的。其次,我国各高校还可以应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就是学校提供各种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学习和感兴趣的科目进行研习。只要在规定的年限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这种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所以高校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建立网络教学模式,使用和推广电子教材,实现教学的虚拟化。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化,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应变教育。

我国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而转变为应变教育。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原因之一。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教师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愿意突破和改变。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较为固执和死板,缺乏对于新环境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但随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应变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这也是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明确的趋势。实现应变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师进行指教,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有用的一流的人才。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渐将以应试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应变教育为主,逐渐减少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次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融入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来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应变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

三总结。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向着开放式教育和应变教育的模式发展,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淼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传统法律教学以注重传授系统理论为教学主要目的,对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对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需求,也未在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法学教育若离开了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也违背了法学教育的初衷。

1)课程还存在形式化问题。

现阶段法律教学,还存在着法律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形式化趋势严重影响了法律课程教学,例如模拟法庭审判,学生模拟法庭审判出现背台词的现象,现场发挥部分相对薄弱,使得模拟审判缺乏真实感,学生的积极性上不来,并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还停留着依赖课本知识,对教材记忆的范围内,而由于法律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界限并不清晰,也使得教学内容没有延伸性,对理论和社会实际应用过程脱节,实践性法律课程没有受到师生足够重视。

2)教学条件的限制。

教学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是师资队伍不足,高校法律专业从教的教师,大多没有法律执业履历,对实践性法律教学不能给予实质性的指导,难以满足高校法律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缺少实践性法律教学场地,素质教育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没结合起来,例如素质教育中口才训练,就对法律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具有积极作用,但大多数高校并没开设口才训练课程。

2.提高实践性法律教学质量。

1)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

法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还要训练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教学成绩,而轻视教学实践的现状,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除了背诵了一大堆法律条文外,还不能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法律专业从业人员,主要是通过司法职业考试,取得司法职业资格,学生从学校毕业,就需面临国家司法考试的试题,而由于该项考试的考试率低,使得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不能从事法律相关职业,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要求教师应具备法律职业从业经验,从而切实改善法律教学中,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促进高校法学教育改革。

2)增加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实践性。

高校法律教学,应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强安排实践性课程,通过模拟法庭课程学习,以及律师实务操作实习等,让学生切实接触到真实的法律环境,可以应用所学的法律条文,切实解决实际法律冲突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法律学习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模拟审判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其中不同身份角色,或扮演审判长、律师等,并增加模拟法庭真实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实例角度,模仿法庭审判程序,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知识水平,达到实践性法律教学目的。

3)应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

法律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说教式教学,转换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式教学,来开启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引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是枯燥的背诵法律条文为主,而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实例,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将所记住的法律条文,应用到实际案件中去,对案例进行逻辑分析,并在小组中进行交叉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当事人。

实践性法律教学,不是依靠教师单纯给答案,然后学生去找到验证方法,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模式转换为:学生自我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法律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当事人,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所承办案件的责任感,从当事人的角度,尽最大可能找到合法维护其权益的途径,这样将较大的提高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例案件的审理,能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最终的答案,不是教材上或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是真实的法庭给出的法律裁定,这将使得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又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切实提高了高校法律教学的质量。

3.结论。

法学教育改革需要各方面共同重视,认识到法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还要训练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从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应用实践性教学模式,不是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案例,而是结合传统法学教学案例,增加实践性法律教学,让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熟练掌握法律职业技巧,提高学生法律方面综合素养,这既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背景等,设计法律教学的课件,切实增强教学课件中的实践性,应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高校法律教学的质量。

作者:董万伟魏家琴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从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萌芽、探索和发展等不同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参考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呈现新的走向。

一、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

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1],是指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由重视培养能“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走向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人才。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再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创业培训或创业课程的“精英教育”,而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旨归的“普及教育”。“创业型人才”是在我国出于就业压力的现实困境而提出的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属于政府驱动型创业教育。高校为落实国家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多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或创业选修类课程来实施。不少高校领导将创业教育理解为“鼓励学生创业的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无法惠及全体大学生。不言而喻的是,“创业”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从本质上看,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没有触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没有从开展创业教育中受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培养“岗位创业者”就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新趋势。首先,培养“岗位创业者”理念以全体在校生为对象,不仅着眼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更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次,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点,着眼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的健康思想和优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主动进取与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多地关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最后,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是贯穿高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教育,是高校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而做出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转变,涉及教学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高校整个教育教学体系,有利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上完成从“创业型人才”培养到“岗位创业者”培养的理念转变。构建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新体系除了开设大量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创业通识类课程外,更重要的是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且要创设条件让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的企业咨询及管理,还要聘请兼职“创业导师”来高校讲座或授课。

二、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

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是指创业教育主体由高校、社会和政府各唱各的戏、各弹各的调走向大家共同参与、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其表现为:一是高校依赖性强,未能形成创业教育主动局面。高校创业教育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依赖共青团组织,由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诸如“挑战杯”之类的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创业项目;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整体作用,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选派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围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开发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等考核指标缺乏。二是社会支持力量单薄,未能形成创业教育气候。我国社会囿于“轻商重农”传统观念,缺乏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创业教育需要的创业教育中介机构、创业教育基金会、创业教育投资和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参与度不足。三是政府力量单一,未能形成创业教育合力。政府虽然近些年出台了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政府仍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不足;政府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定方面对于民间组织支持力度不够[2]。面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多样化、对象普及化和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新形势,根据美国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体将会呈现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为:一是高校发挥主动作用,创建适宜的创业教育平台。高校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整体设计,逐步推进。高校引进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转化对接。二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供广泛的创业教育支持。改变社会各界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标准,在整个社会孕育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如非营利组织、项目基金和各类组织机构(创业培训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诸如创业实务指导、法律咨询和创业担保基金等各种中介服务。三是政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制度保障。政府不但从宏观的战略层面提出指令性要求,而且要从微观的操作层面提供政策指导。

三、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

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是指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由着眼于创造新企业所需知识的“模块化课程”走向满足岗位创业者所需的“系统化课程”。自创业教育进入高校以来,“哪些知识、技能或态度进入教育内容”,“怎样组合这些知识或技能”,“如何形成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等问题,一直是高校创业教育者思考的重点。“精英化”时代,从“创造新企业”的教育理念出发,许多高校创业教育以“创造新企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构建创业意识及精神塑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业实务仿真模块等三方面教育内容,并围绕这三方面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思路进行操作:显性课程由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组成,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和校园创业教育氛围等[3]。基于“模块化”教育内容的创业教育,是着眼于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缺乏对多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或简单追求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缺乏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认识的深入,创业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创业教育不是附加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训活动,而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培养方案[4];创业教育不是一种应景式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素质教育[5]。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考虑大多数,也不忽略极少数。高校创业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分层次、分阶段和分群体推进,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时期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走向,将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按层次来进行设计,使之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业启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素质与精神的塑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体验来实现。第二层次是与专业融合的“嵌入型”创业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创业理念与方法融入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第三层次是“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针对在大学期间就下定决心毕业之后去创业的学生,内容以中小企业营利模式、经营管理技能和工商税务注册等为主,目的是提升学生规避创业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6]。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将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

四、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是指创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要以创业竞赛为主,走向以课堂教学、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协同推进。教育方式的变化,既是创业教育理念转变的理性选择,也是应对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以创业竞赛为宗旨的创业培训,其结果只能使极少部分人受惠。在创业教育新理念“岗位创业者”的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化人才,实施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普及教育”,采取的教育方式将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并举。具体而言,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完善之需,高校创业教育将会强化以下主要方式。一是教学引导。无论高等教育形势如何发展,课堂教学目前以及今后仍将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只是针对创业教育,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无论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还是创业课课堂教学,就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而言,将会更加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创业课教学而言,将会突显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学生参与度高和体验性强的互动式教学,实施情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入情景模拟、小组任务、分组讨论和分享、团体游戏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竞赛带动。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高校交流创业教育经验和展示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而且是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还是高校传播和延伸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创业教育迅速发展阶段的创业大赛,孵化了诸多杰出企业,如诞生于斯坦福创业大赛的雅虎公司[7]。以始于“挑战杯”等为代表的我国高校各级各类创业竞赛正在健康有序地开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基于问题导向的创业竞赛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旨归,有利于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创业竞赛因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解决就业压力等显性效果,赢得政府各方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三是园区孵化。大学生创业园是当下高校比较典型的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培养风险意识、合作与竞争观念和宽容与开放精神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生产经营、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设施共享,市场推广、法律政策咨询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企业成活率。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办学定位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实用新型技术转化等方面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大学生创业园根据具体情况呈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创建“中心+园区+基地”的管理模式,即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办公区+生产加工区”的运行模式[8]。

参考文献:

[4]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以人为本,以智为基,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出发点。以培养会做人、会做事、做成事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大学生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了目前大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发生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即便在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可能特别关注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我国的实践教学还处于很不成熟的初级阶段,笔者在探究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中,认为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观念上轻视实践教学。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观念陈旧,办学者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把实践教学看成是旁门左道,思想保守,嫌麻烦,怕出问题,使得实践教学一直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2)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文科专业不需要实验室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未摆上应有位置,教学设施更不完备,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扩招速度较快,致使办学经费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现在国外很多大学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是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效果很好。而我国高校运用并不广泛,主要原因有两个方而: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日渐消蚀。因此很多案例讨论课因冷场而不了了之。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设施差,教室安排紧,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

(4)实践教学水平不高。近年来,高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不断上升,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力军,但这些年轻教师有一些弱点:一是职业态度欠佳。一些年轻教师职业思想不稳定,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故而教学质量不高。二是由于高校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如单招研究生、工程硕士、工商管理工程硕士等,使得一部分能力并不强的年轻教师高学历化,而教学水平并没有相应得到提高。三是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不足,目前高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其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自然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欠佳。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一是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高校长期以来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三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科技服务科普宣传活动等基本上不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作用要发挥、制度要完善、成果要展现,就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当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培养的目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1)切实转变高校实践教学无足轻重的观念。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要进一步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适当压缩一些理论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不能低于30%,最好是占50%。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形式多样,并且自成体系。包括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组织各类学科竞赛、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劳动过程、毕业实习等。三要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来设计每学年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并用教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2)围绕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应积极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编写新教材或讲义,并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学历层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3)采用项目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级形式,多见于学生的实习阶段。如果说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还都是纸上谈兵,那么,项目教学法可就是“真刀实枪”了。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学生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而且,有的学生早已确定了自己的攻关目标,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有计划地把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应当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和因人而异的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对那些由学生自己创意产生的科研项目,应当特别鼓励,支持他们与社会上科研力量合作,使科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4)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年轻教师缺乏教学技能与实践经验这一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应做的工作:一是对所有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二是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发达国家大学一般每隔3~4年就为在职教师提供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便,不仅教师和学校受益,学生更受益。三是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四是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五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在理论知识考核中,也应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出发,在考核内容中,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社会调查活动、社会科普宣传活动、课外科研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都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既为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心理负担,也为那些擅长动手和创造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时间以及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切合实际。

(6)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属于仿真型建设,主要是指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学校要大力投资建设各类模拟实验室,改善实验条件,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应用技术。特别要发挥高校资源共享的优势,组建高校实验中心,这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在校园里要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各种学派、学术思想的自由讨论和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保证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挖掘和保护学生创新的“灵感”,宽容学生的失败。同时要树立一种严谨求实的作风,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广泛的被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而随着这些形式的教学被应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随之而产生变化。现在,凭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形成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最与时俱进的教学形式。在我国的高校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些多媒体教室、屏幕投影教室以及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系统等一些充满现代化色彩的东西,这些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出现在我国的高校之中。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应当是日常教学及考试考察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划分情况如下:

(一)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模块。

不言而喻,在计算机教学中,对计算机的操作性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想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立足于这些特征之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的直板,不生动形象,而且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间接地,不容易接受和吸收。在对实际操作进行讲解时,往往浪费大量的口舌,仍得不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仅仅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学生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的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足不出机房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取得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式下,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取得显著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些学生的自学内容,以供参考。

1.教学计划:不同专业在一个学期内的教学计划,主要包含课程、课时、目标、课程属性以及预计达到的效果。

2.教学大纲:即每个学科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含,学时的具体安排、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用教材、学生自学及资料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科最后结课的方式。

3.电子课件和教案:利用网络技术,做出一份与自己教学计划配合使用的电子课件以及每节课所使用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教学材料。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4.电子书籍及配套素材:网络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所以,现在的教学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了,许多不错的教学资源都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出现了电子版本,在网络上就可以搜索到许多较好的电子书籍和配套素材。

(三)教学成果评价模块。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作业分数以及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模式是十分单一的,不够全面。而网络教学中,通过日常网络教学过程,教室可以直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利用网络环境,适时地安排一些学习检验,这样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就会变得十分客观。

二、结束语。

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学在被应用到校园中时,深深的打破了学校空间的桎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教学资源,同时资金投入较少,还可以实现共享,所以会愈加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的网络传播速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快速,使得学校中的教学体系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我国基于网络教育的远程教育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一种新的经济----知识经济已经来临。一个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的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使用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大。信息社会已初露端倪,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面临众多的知识传播途径及迅捷的传播速度,如何培养学生多渠道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目前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信奉的是考试主义,即教学以应付考试和获得高分为第一目的。这种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必定是重结果轻过程。为了应付考试,我们的教学功利性十足,其最大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直接,快速,简便地使学生牢固掌握既定的知识和结论,至于达到这一目的所需经历的教与学的过程,却往往被过于简化和忽略了。这种教学过程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比较习惯于通过灌输,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二是教师比较习惯于以教代学,越俎代庖,即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这样,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学的过程被不恰当地简化或省略了。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很难得到培养的。

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播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教育发展的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和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时代告别,而且要从消极接受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用驾驭未来的先导者。因而我们中学教育应体现下列几种新理念。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教育必须具有未来意识,我们不能留恋“过去”和“现在”,而是要选择“未来”,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共享,通过因特网实现信息资源的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使处于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在同一时刻可以进行直接交流,诺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这就要求学生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把信息变为自己真正的.个人知识。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学会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最后,教育要体现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专门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主张教育应当“是在人类存在的所有部门进行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由原来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形式所形成的相互隔绝的墙壁必须加以清除。”也就是说,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格的完善,人的一生要把教育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社会则要把所有的教育机会与机构统一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向人们提供不同教育的一体化组织。学习化社会则是由美国著名的新理性主义教育家和古典人文主义成人教育倡导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饮斯。在《学习社会》中,他指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以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来促进目的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相对学校教育和学校化社会传统而提出来的。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应该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学习的个人,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会,的政府和学习的网络。这种新的理念是为了谋求对社会巨大变化的适应性,警惕性,为了获得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动性,为了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持续性、全面性,为了获得传统教育模式和生活模式改革的彻底性。基于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教师应当把课堂教学整合到社区生活,生产实践,生活方式,个人和谐全面发展中去,整合到学生一生发展当中去,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在学习内容上,教学要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社区、自然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习方式上,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习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在教学组织上,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使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使得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根据以上几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平时教学是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教学价值观。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受高考指挥棒的压迫,我们中学教学要从升学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们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倡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发展,提升人的地位和实现人价值。教学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结果转移到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方面来,教学重点要从“知识”转移到“能力”。要打破传统的标准化、封闭式评价方式,而代之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衡量尺度。

2.教学时空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目前社会上流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学生局限于课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早晚自习,假期补课,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试想没有一点社会生活经验的人如何能面对知识和信息变化如此之快的未来社会,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又如何获取参与合作意识和社会化意识。因而我们提倡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生产,尽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充分理解现代社会,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

3.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由重视学生共性转向培养学生个性。程序教学首创者普莱西及其后的斯金纳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程序教学以来,个别化学习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于教学以来,个别化学习更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重视个性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师生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不同的学习风格,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自定步调,主动参与讨论和进行实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知识去重组和建构新的知识。从而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由“教”转移到“学”,由“教学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

4.重新设置教学评价系统。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深深认识到,目前我国的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也可以说是最大的障碍。在我们的教育专家大声疾呼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及教师又是如何进行实行操作的呢?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评价标准,严格的教学排名和升学率攀比,使得教师、学生不堪重负。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又有谁敢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为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应试的成绩作为最终的权威,使得教师学生奔波于题海,疲命于考试。因而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应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要使得教育行政的领导们彻底转变教育理念,重新构建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重视教师的生长及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人学习过程及发展的评价。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进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信息社会里每个人对社会、自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不应该压抑扼杀每个人的独特精神,而应该竭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权利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平等对话,从而达到学生在更具情感吸引力和心灵共鸣的环境中进行自主、主动地学习。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自身首先要获得观念上的解放,进而在实际教学中自觉地应用现代的各种教学模式,为新世纪培养出一代优秀的具有朝气的、充满活力的、关心社会及生活环境的创新型人才。

李成。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项目内容的构建应该在满足高校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需求,将高校稳定发展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和谐、稳定校园环境的构建。同时在教育体系优化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对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彰显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法治精神,从而为其价值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1]。同时,通过高校法治文化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可以实现高校自身运行状态与实际需求的充分结合,并在分析高校法治文化的基础上,保证文化教育体系核心价值。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制定系统化的法律制度管理规章制度。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法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法治环境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及高校发展的基本需求,主要是由于相关制度的建立缺乏创新性的模式,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有待加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管模式缺乏创新性的理念。同时,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仍然采用原有的社会结构,导致一些管理制度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据较大部分,而且,贫困学生的比例也相对增加,很多学生在高校环境中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不良风气,更为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环境下,应该构建创新性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规范性的法律内容,从而实现动态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及优化,并在真正意义上为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现阶段的高校法律教育基础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中,其教学模式只是局限于灌输思维的环境中,虽然在很多院校法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只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教师也是在该种环境下,照本宣科,从而为法治教育环境的构建造成了制约。同时,在很多高校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大班式的教学体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较少,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教学目的的提升造成了严重制约[2]。

(三)教育考评价值的单一性。

通过对高校法治教育考核基数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评估体系的体系往往会采用简单的笔试模式,虽然这种评价标准的效果较为重要,但是,在法治教育环境下,如果只是采用笔试的评估方法,教育工作者会过分的强调应试教育的功能性,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式,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意识,并在最终程度上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制约。因此,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优化及发展的环境下,应该通过考评方式的综合性分析,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从而为高校评估方式的确立及优化设计提供稳定支持[3]。

(一)构建创新性高校法治教育运行的创新机制。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运行机制构建的环境下,教育体系的优化应该遵守系统性、科学性及实效性的操作原则。其中的系统性原则主要是在高校法治运行中,应该将系统性作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以及自我及环境的综合性分析,全面强调高校运行环境中,法治原则构建的目的及阶段性原则,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发展提供稳定支持。实效性主要是指法治运行机制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项目可行性确立的同时,构建可靠性、系统性的创新结果。对于高校法治教育运行工作的实效性而言,其实质工作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保证项目设计的功能性及吻合性,提高依法治校内容设计的核心性。通过对高校组织运行教师教育环节而言,其项目内容的设计包含了科学化的运行前提,其项目管理内容的设计包含了领导管理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项目协调机制,同时,在组织机制优化及工作明确的基础上,也应该进行任务分解组成部分的分析,明确各个部门的法律关系,从而为高校法治环境的营造提供稳定依据。与此同时,在领导管理体系运行模式构建的基础上,也应该制定科学化的法治教育目标,通过方法及途径的.优化分析,进行科学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实现资金保障及资源的稳定运用。

(二)构建丰富性的课堂教学机制。

对于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内容而言,其项目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将课堂教学作为法治教学中重点,从而为课堂学习方式的设计及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提供良好依据,因此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教学环境发展的程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构建“诊所式”的教育方式,对于“法律诊所教育”而言,又被称之为临床法学教育,是美国借鉴医学院临床实践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方式的演绎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现场模拟案件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整个环境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并通过角色的扮演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掌握很多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同时,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也可以逐渐改变传统教育内容的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主动交流,改变传统灌输性的思维模式,从而为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

第二,构建媒体教学方式。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高校法治教育环境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网络中的热点进行法律事件的分析,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进行视频、图像以及声音的运用,从而呈现出动态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兴趣。

(三)构建完善性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方式,并在整个考核环境下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采用笔试、口试以及论文等多种方式融合的考试方式,将笔试作为基础,对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进行分析,将口试考试作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分析,并通过论文设计的方式的确立,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的能力,通过这种综合性考评方式的确立及分析,可以构建系统性的评估策略,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第二,考核题目设计的灵活性。在法治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相关考评题目的设计应该充分展现其灵活性的特点,并在丰富题目的基础上,使考评方式呈现出灵活化的发展状态。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出现。

第三,在考核计分中,应该包括笔试、口试以及模拟法庭等,有效减少笔试占有的比例,全面提升法治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性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在高校法治教育体系优化及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系统性的法治教育体系,将高校的文化建设作为基础,实现法治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由于法治教学是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基础,同时也是院校法治文化设计的重点内容,因此,院校管理者应该掌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状况,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稳定性,从而依法治校提供稳定支持,同时也全面促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综合发展。

作者:李力孙楹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办校长办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峰.论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d].安徽农业大学,2011.

[2]侯建业.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6.

[3]李琰琰.高校法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职业教育,其发展关系着国家就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招生制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门通道,其改革必定要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相适应。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多元化招生制度成了时代发展的必要产物,文章通过对六种多元招生方式的利弊分析,来解读多元化招生制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改革招生制度是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它是改变以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力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由此高职教育形成了六种各具特色的招生类型,它们是在原来招生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丰富的结果,其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合理分流。

一、普通统考。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统一的入学考试就被固定下来。

但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应补充并增加专业技能考试,最后招生院校综合学生的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择优录取。

这种招生录取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规范,相对公平。

统一的试卷、时间和录取方式,有利于进行统一管理,科学规范地进行人才的甄选。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通过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择优录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入学的公正性。

(二)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考试内容。

以前,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招生一样,是通过文化知识的考核实现对人才的考评。

随着高职教育自身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招生改革步伐也与时俱进,在文化考核的同时,加入了技能成绩的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历史悠久,认可度高。

统考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被延续至今的招生方式,其历史悠久,影响力较大,同时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种招生模式的认可度较高。

普通高考的初衷是为了进行合理的人才分流,但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通过高考这一选拔与淘汰机制,带来的是分数高低的排列组合,最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是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因而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与歧视,家长与学生的认同度低,高职教育陷入自身无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单独招考。

高职院校单独招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录取方式,主要是针对中专、职高、技校的毕业生单独组织的考试。

但目前这种招考方式的招考范围发生了变化,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参加单独招考。

单独招考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主权。

过去,高职院校招生多是以统考为基础,招生方式单一,在对学生的筛选中缺乏主动权,甚至是选择权。

而单独招考给高职院校自主选拔学生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升了其自身地位,拓宽了招生渠道。

(二)报考条件宽松,给予了学生更多受教育的权利。

单独招考主要是高职院校自主命题自主选拔,它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

另外。

单独招考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宽松的入学条件,切实保障了每位学生的利益和受教育的权利。

(三)考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多。

随着改革深入,自2007年几家高职院校试点到现在的多地区、多领域的积极参与与开展,单独招考给予学生的不光是“无需高考即可有学上”的途径,随着试点院校的不断增多,也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高职院校的机会。

单独招考是相对独立的一种招生模式,它适应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统考是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部署之下进行的,而单独招考则需要依赖院校自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招生的运营成本,加大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风险。

同时生源的复杂性也极易造成人才培养难度的加大,学校的监管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单独招考要想在大范围推行恐怕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三、注册入学。

注册入学是高职院校招生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在高考结束后,未被志愿院校录取但高考成绩达到“注册入学”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就有机会填报这种招生模式的志愿。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特长直接向高职院校提出申请,每个考生有3所院校的申请机会。

高职院校根据招生简章,在计划范围内来选择符合入学标准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它考量的是报考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注册入学作为一种新的招考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入学标准低门槛,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主。

注册入学是在学生最后没有被志愿院校录取的前提下另辟的一条通往高校学习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另外,当前中职学校一直存在生源短缺的问题,这一低标准的招生门槛,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

注册入学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提出申请,这一举措充分尊重了学生,并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最大可能地挖掘每个人适应社会的潜能。

(二)具有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

注册入学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僵局,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它不像统考那样将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时通过成绩进行排列,相反,它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操作灵活,院校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

注册入学是面向各省的民办高职院校和部分公办院校开展的招生模式,一经批准,均可进行试点。

其操作灵活简便,打破了以前繁琐的录取流程,学生一旦申请,只要符合标准,均可进入高校学习,这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

其本质目的还是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注册入学是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胆尝试,是解决生源短缺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相应的它也存在一些弊端。

较低的入学门槛,虽扩大了入学机会,但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质疑。

四、技能高考。

技能高考是湖北省在2010年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一项重大创举。

技能高考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面向应往届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它不同于以往的“笔试+面试”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实施以技能操作(70%)为主,文化考试(30%)为辅的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以“知识+技能”的方式呈现。

技能高考的出现是探索高职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招考形式独具特色,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

湖北省的技能型高考,以技能操作占70%,文化考试占30%的比重分配,它突出强调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同于统考检验的“纸上谈兵”,但是也不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考核,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应有的教义与精神。

(二)因材招考,专业对口招生。

技能高考将技术操作与文化知识以真正的考试形式固定下来。

其中文化知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和部分常识题,考试内容具有针对性,同时又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但技能高考不同于传统考试,它培养出的是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在内容考核上也多从学生实际出发,技能考试方面不同专业则实行分类考试。

不同的专业技能考核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且主要是现场实际操作。

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专业设置的多样性、科目设置的多元化也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的特色。

技能高考的考试内容是由教育考试院统一编制,其技能考核的内容是根据相关院校需求制定,在考核上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专业对口设置更有利于院校自身与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招考标准新颖,侧重实践操作的考查。

2015年湖北省的高职院校退出统考的历史舞台,至此,高职教育全面进入多元考试招生阶段。

其中技能考试内容是依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国家相关行业初级技术等级标准制定的,分为应知(专业知识)和应会(技能操作)两部分,考试成绩则以“合格”与“不合格”来区分。

它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人才培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入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体现了其招生的规范化。

录取工作与普通高考基本同步,也是将知识与技能成绩融合在一起,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技能操作占70%的比重说明了实际操作在这类考试中的分量,也充分反映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性。

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技能高考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高职院校组考,实际上就是主考的一种考试手段,它是将高考“一分为二”的一种有效尝试,但是在考纲制定、命题内容设置、阅卷评分和报名信息的实施过程中都可能受到主考部门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五、五年一贯制。

“五年一贯制”又被称为“五年制高职”或“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是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推出的保证初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的一种升学途径。

“五年一贯制”的招生层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当他们达到一定成绩标准后,可直接进入高等学校进行五年连贯性教育。

其中,不同的省份对这一途径采取的是不同的模式,主要的表现形式有:“3+2”模式、“2+3”模式或称“2+2+1”模式。

“3+2”模式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参加完中招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到中等学校学习三年,再参加中职升高职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高职院校完成两年的大专学习;“2+3”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2+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中职学校学习,后两年高职院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

这种上下贯通的招生方式有效地提升了中职学校的升学率,有力地确保了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上下贯通,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

五年一贯制,上下贯通,学生可提前进入社会进行锻炼,尽早熟悉工作岗位,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样既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又节省了部分学费,对于一些家庭来讲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孩子教育提供了机会。

(二)专业前景与就业紧密结合。

五年一贯制所设置的专业都是就业前景较好的热门专业,如人力资源、审计、高铁乘务、幼教等专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校企间的合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这种招生模式培养的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它为学生在择校时提供了更明确的导向。

(三)拓宽了入学渠道,圆了学生上大学的梦。

五年一贯制是连续性、有效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学生上大学的“直通车”,中间无需参加“高考”,就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全日制大专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与传统教育相比,节省了部分受教育的时间。

此外,五年一贯制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考察,切实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这一招生形式的出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同时也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必要途径。

五年一贯制缺乏三年高中阶段的.学习,其生源质量较低。

另外,五年一贯制处于“无淘汰、无应试”的保护模式之下,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所以这也导致高职教育一直跳不出弱势教育的怪圈之中。

六、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

技能拔尖人才主要是指在本专业领域内技术技能水平较高,学习或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或社会人员[2]。

所谓免试入学,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免去考试这一繁琐的程序,直接进入高校学习,类似于保送生或推荐生。

但高职教育的免试入学需满足以下条件:获得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免试人员名单还需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核实资格、高等职业学校考核公示,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后,最终由相关学校免试录取[3]。

(一)招考针对性强,人才技能突出。

这类招考方式明确了自己选拔人才的目的,就是挑选出在技能方面突出、能力出众的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1.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既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多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了以往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忽略这个基本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过程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将对学生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因为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学会收集整理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积极发掘教材的内涵,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神奇与奥秘,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深刻的记忆。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打破学科界限,从不同学科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创新;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的语文课程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内容陈旧、固定、呆板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指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新的语文课程体系要突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障碍,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了让语文教学变得加开放、更有活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

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合作是指教师确定一个主题,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得出结论。探究是指教师将课堂内容延伸更深更广的范围,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把探究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教师作点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地位,建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手脑并用,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思考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参与对话讨论,但不能放任不管,注意纠正明显的错误。

四、教学效果。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全面,不能只看成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过程。从教学环境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民主,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教师是否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识过程。从学习方式角度,看教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否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能否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看教师是否因材施教。看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势,是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爱每一个学生。

新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改革论文

首先,通过网络模式开展计算机教育,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突破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限制,注重计算机学习者的独立想法和看法,每个计算机学习者在业余时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化平台进行学习,更好的巩固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其次,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将教师通过数字化信号交换,拉近学习者和教师的时空距离,共同组成封闭的教学系统。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需要通过多媒体利用网络技术完成教学,避免传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时空矛盾。最后,在网络教学下,极大的方便教师教学,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答疑效率,有效的节约教学时间。另外,也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及时的更新计算机教育内容,促进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提升。结语总而言之,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教育,有助于深化计算机教育改革,能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为广大计算机学习者提供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教学限制,最大限度的增强学习者计算机学习效果,让每个学习者掌握计算机所学知识,对我国网络教学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中职教育发展强劲。但发展的背后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生源质量滑坡、制度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设置盲目、师资力量缺乏、教材建设滞后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为克服存在的问题,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扩大宣传、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制度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增强特色品牌意识、加强教材建设等。

一、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要积极引导人们改变唯学历论英雄、鄙薄职业教育的落后人才观念,真正树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现代人才观念。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就业前景非常看好。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工荒”、“高级技工荒”的现象,在沿海地区甚至是“千金”难求一高级技工。

二、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此,中职教育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下几种可供借鉴:1、实行校企合作,以订单式培养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中职学校短期内设置相关专业,学成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方式。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3、积极推进工学交替,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4、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学分制。根据自己爱好特长和基础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取得独立从事某种就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育模式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质量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2、实行专兼结合,积极聘用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3、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培养制度,突出职教特色。政府师资培训机构应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在职教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4、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近年来,我国的许多职业学校派出大批的`教师到各地访问,进修,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有些学校还与外国的学校合作办学、办专业,把外国的教材、教师都引进来,产生了比出国留学还要好的效果。5、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考核晋升制度,以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职教师资队伍。

三、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推进各项制度建设。

首先、克服无序招生。1、政府应出面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由省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有中职学校包括社会力量办学的招生简章进行统一审查,统一向社会公布,以提高中职学校招生简章的可信度和严肃性,不允许中职学校自行发布招生简章;2、应建立起对中职学校重要办学指标客观公正的评估和公示制度,以增强老百姓对学校的知情权,增强考生分析选择的透明度。3、,建立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制度。对出现一些违规行为,实施一定的处罚制度,如限量招生、限期整改、媒体曝光等。

和继续教育。这些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之间不能是孤立的、割裂的,而应该是互相连接,上下贯通的统一整体。

再次、创特色教育,树品牌意识。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在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和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应显著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学校要树立自己形象的品牌,要有名专业、名教师、名学生。要加强科学管理,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验室及教学设施,有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更具竞争力。

1、争取更多政府投入,改进教育教学条件。

2、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尽可能多的职教学生得到受助,以提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习和就业机会。

3、建立开放性的适应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多元投入体制。政府应用优惠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解决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用地相对紧张的困难,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学校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服务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争取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鼓励一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广泛争取国内外职教项目资金,促进中外合作和交流。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就壁画在公共环境艺术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进而分析了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及其功能,最后分析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旨在通过此全面提升壁画对于公共环境艺术性的影响。

关键词:壁画;公共环境;艺术;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环境的艺术性直接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公共环境的设计领域内,将壁画与现代的公共环境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更是一种公共环境装饰的趋势。

由于壁画一直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将壁画应用于公共环境中,能够使得公共环境更加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同时使得中国的壁画艺术重新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一、壁画在公共环境艺术的相互影响。

(一)造型因素。

由于壁画是处于公共环境中的,所以壁画自然会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提升一个公共环境的艺术气息与艺术氛围。

其中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的相互影响首先表现在造型因素方面,因为一副壁画的构成形式直接取决于该公共环境的周遭形态的形式,这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美国的联邦大厦处的壁画设计就是利用了墙面上本身具有的一个90°的拐角,利用这个拐角的墙面创作了一个几何的装饰面。

这种装饰设计的方式就是利用公共环境原本的特性,使得壁画装饰与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最好体现。

此外,壁画造型的形态语言的变化应该与特定的环境与审美要求相结合。

品种繁多的造型语言应该服从且配合环境的需求,使得相应的壁画装饰与环境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二)色彩因素。

壁画的另外一个鲜明的表现手法即为对于各种色彩的灵活全方位的运用。

一幅壁画的效果如何,色彩往往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创作者应该首先在深刻把握环境功能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与环境相符的色彩进行创作。

在色彩的运用上,色彩的对比度对创作者来说是最严峻的考验,因为只有对于这一系列方向的进行良好的把控才能是色彩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关于美的效应。

例如,在进行海底世界环境的设计中时,对于壁画的创作就应该很明确地在色彩的运用上多使用海洋的蓝色,使得游客能够有种置身于海底的感觉。

其次,在进行壁画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把握住色彩的倾向性,巧妙的利用色彩的倾向性为人们渲染不一样的心理体验与心理感受。

最后,色彩的对比度也是在壁画的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理想的运用要素。

因为,色彩对比的强弱往往会营造出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性,进而给予观众不同的心理效应。

因此,在壁画的设计中将色彩的对比度加以灵活的运用能够很有效的渲染公共环境想要表达的艺术氛围。

(三)光环境因素。

众所周知,在公共环境中,光源往往是最为难以把握的一个要素,如若对于光源处理不当的话,会直接影响壁画与公共环境的艺术性。

其中第一种光源为自然光源。

由于自然光源的投射方向与季节等自然规律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因此对于自然光源加以好好的利用的话,往往会使得壁画设计对于公共环境的艺术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埃及金字塔上的浮雕设计就是利用了自然光源的效果而创作出来的神奇的视觉效果。

而玻璃镶嵌画也是对于自然光源的很好的利用范例。

其次,还有一种光源为人造光源。

人造光源能够从方位、照明度、色彩效应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运用进而使得公共环境能够呈现出设计者所期望的艺术效果。

二、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及其功能。

(一)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壁画创作与公共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壁画艺术作为人们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运用于公共环境中。

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首先表现为整体性。

所谓的整体性指的是壁画在设计的过程中与公共环境的要求协调一致,成为公共环境的点睛之笔,但又不破坏公共环境的整体的艺术效果。

其次,表现出的特性为互相的依附性。

因为壁画与其他绘画方式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壁画的产生于创作是依附于特定的环境而产生的,壁画应该与环境互相依存,相互促进。

因此,在进行壁画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一直明确的理解壁画始终依存于相应的建筑,并要求全面的体现环境的特性,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恰如其分的设计壁画的尺度等对于壁画的设计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二)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功能。

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功能有很多种,首先表现在具有纪念性。

这一类纪念性的壁画往往是为了纪念某件历史事件或者某个著名的人物而创作的。

这类纪念性的壁画设计与特定的一个公共环境往往会为人们提供一种明确的价值指向,会让人们始终牢记历史、崇尚真理。

例如,中国的永乐宫壁画和巴黎的民族博物馆的壁画都是这类纪念性壁画的最好的实例。

其次,壁画具有宣传性。

这类宣传性的壁画通过壁画设计的视觉效果,对于所描述的内容给观者以强烈的画面冲击性,表现的内容更加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得壁画更加具有宣传的功能。

这种宣传性的壁画一般分为商业性宣传和公益性宣传两类。

最后,壁画具有装饰性。

这类装饰性的壁画往往会根据空间需求的不同,给环境提高不同的艺术氛围和艺术表现性,进而同相应的建筑物一起构成审美装饰,使得壁画对于美的效果起到很好的补充或者是点睛的效果。

三、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

(一)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

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第一种体现在象征类。

因为象征是壁画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象征性更是被广泛的使用。

例如,祥云象征着吉祥、大鹏象征着远大的理想等。

这些都是壁画中最常使用到的象征手法。

第二种表现形式为浪漫类。

设计者常常运用一些想象的方式使得原本表达的事物得到一定的升华,使得观者得到精神上的欢愉和启发。

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可以引导观众超越客观物象的表层概念而获得精神上全新的享受。

第三种表现形式为图案画类。

图案形态的壁画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壁画表现形式。

设计者往往利用图案的平面化、秩序化、符号化、理想化等表现形式来进行相应的图案的表达,进而使得各种形态的图案和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形式来参与和渗透人们对公共环境艺术的创造的全部过程。

(二)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手法。

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手法首先体现为叙述性表现手法。

叙述性表现手法是公共环境中最为常见的壁画表现手法之一。

这种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一些事件进行着空间上的各种安排。

在设计的过程中,画面要体现适当的思维倾向,使得观者能够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进行欣赏。

第二种表现手法为纪要性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某个时期的某些事件分布按照秩序表现出来。

这种表现手法不需要具有故事的逻辑性与连贯性,而是通过几个画面的截取展示整个时期的全貌。

第三种的壁画表现手法为罗列性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需要设计者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画面逐一的分布在画面内,不需要连续性,也不需要突出主体性。

只需要每个画面都紧扣主体,为表达主体而服务。

第四种的壁画表现手法为综合性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根据环境的特定需求,将以上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加以运用。

例如在一幅壁画中,将叙述性表现手法作为框架进行使用,而将罗列式表现手法、场面性表现手法等用于其他细节处的表达。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公共环境中有效的将壁画创作融入其中,使得壁画为公共环境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得壁画成为公共环境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郭庆红.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d].武汉理工大学,.

新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复杂的、艰难的转型时期,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教育改革,其次要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教师教育改革,最后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只有树立新的教师教育改革理念,才能顺利、全面地推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源自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教育子系统中一个基础性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整个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教师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初、中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影响到中、高等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影响到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中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教师教育改革,这不仅仅有助于教师教育本身的发展,有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师范教育久经风雨洗礼,在艰难闲苦中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传统师范专业在我国已有百余年历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实施定向和独立的培养方式,采取“学科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混编模式”,一次学习,终身从教,培养以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初任型”教师。在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及水平的影响,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水平偏低,文化素质不高,而这又必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原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是迫切呼唤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师范教育学科水平不高,教育体系封闭,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规格偏低,课程设置陈旧,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弊端逐步暴露。3月2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研讨会”,会上就教师教育的开放化、专业化、综合化和一体化等重大改革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号召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综合性院校在新时期要担负起教师教育改革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以及认真研究和把握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参照世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即由独立的师范教育到综合大学办教育学院再到“大学加师范”三个阶段),对我国教师教育进行全面而又彻底的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从满足数量需求向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师教育的历史地位和神圣使命,切实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借鉴国际教师教育先进经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改革中完善和加强教师教育,在开放中整合和提升教师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教师教育。为此,教师教育必须在高扬教师专业化旗帜的传统基础上,走综合化的办学之路,为保障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增强和提升国家教育实力,为提供有力的教育人才资源保障,为建设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教师教育改革。

(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教师教育改革。

在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我们绝不能妥协,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的成长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处于适应期的新教师最关注的是熟悉钻研教材;处于发展期的教师最关心的是思考自己的教学与其他老师的不同,尝试总结经验,形成风格;处于创造期的教师更加关注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

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创新,而教师的创新依赖于教师的发展。因此,教师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帮助教师获得新观念、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层面,必须立足于促进教师发展的新理念,使教师学会不断更新观念,形成和保持终身学习、反思、研究的意愿和能力,增强不断改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动机,以及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使命感等等。可见,教师教育改革只有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树立教师教育新观念,促进教师教育发展。

教师教育要发展,首先要树立教师教育新观念。虽然过去我国有些学者对教师教育观念这一问题进行过一定的探讨,但是我国教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是显而易见的,这与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的需要极不相称。我国教师教育在体系、体制、培养模式、内部管理、课程与教学等问题上之所以呈现出封闭、割裂的状态。这与我们所持的狭隘的教师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确立教师教育新观念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石。这主要包括确立开放化观念、综合化观念、专业化观念和终身化观念。开放化是指我国师范教育独立定向的体系被打破,其他有条件的非师范院校参与到教师教育行列当中来,形成了相互竞争、互促发展的开放格局;综合化是指师范院校由原先以培养教师为单一目标的院校转化为综合型的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师范院校学科结构的综合化和专业设置的综合化两方面;专业化是指必须把教师教育看作是与其他专业教育(如医学专业教育、法律专业教育、工程专业教育等)并列的教育,把教师教育作为专业教育来发展;终身化是指教师教育不仅要承担职前教育,而且要承担入职教育、在职进修的任务,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使教师终身接受教育,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问题。

(一)合理定位,循序渐进。

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师范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教师,其功能单一,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综合化、国际化,教师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师范院校应当首先要按大学的规律和模式来办,把教师教育作为大学的功能之一,大学的综合功能更有利于教师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教育可以作为师范院校的主要功能,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功能。

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目前有的师范院校被合并了、有的改名了,因此人们对师范院校未来的发展走向心存疑虑,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还要不要坚持、独立的师范院校还要不要办等等,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根据我国国情,师范院校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但必须加以改造,即使将来师范院校的名称或概念消亡了,然而只要世上还存在教育,教师教育就不会消亡。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方向。但基于我国师范院校在层次、水平、区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教师教育的改革必须分类发展,分步实施。

1.合理定位,分类发展。

从国内外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师范院校的改革情况看,我国师范院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地方师范院校在策略上必须分类发展:一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一些办学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应当积极应对教师教育改革带来的各种变化。首先是必须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方向,确保在面对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竞争中保持教师教育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在重视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支撑,加快提高师范大学的综合办学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再次是必须加强与中小学校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培养与培训上的联系,加强与各教师教育机构的协作,加强与其他师范大学和非师范大学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二是省属一般本科高师院校。相当部分以教学为主的高师院校,在一个时期内仍须执行四年本科师范教育的模式,以解决我国部分地区基础教育人才紧缺、九年义务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此外,还应拓展专业与培养目标,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此:首先是确立大师范思想,改变单一的培养目标,开设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其次是教师教育专业与经济类专业联姻,共同承担各种配套型经济建设项目;再次是广招经济技术人才,使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得到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其中不少高师院校不具备向综合性大学跨进的条件,但也要增强综合化意识,加强与综合性大学的交流和合作,提升自身的办学活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此外,部分高师院校可以考虑并入师范大学或其他综合性院校,为迅速提高其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随着我国中等师范学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的专科师范学校不再培养初中教师,只承担培养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以及一些大学本科来不及培养或培养能力不足的一些专业的教师,如体育、艺术等专业的教师。

因此,就目前情况看,师专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有存在的必要,但必须进行彻底改造。首先是需要彻底改造师专由于培养对象的转变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观念的转变、新的培养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新的管理体制等等;其次是要彻底改造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技术建设发展的需要,还特别要关注与第三产业的联系。另外,办学条件较差、基础较薄弱的师范专科学校除在师资缺口较大的地区予以保留外,也应考虑逐步并入综合类院校或师范大学、学院,以保证有限的教师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办学条件较好、基础较好的师范专科学校应考虑升格为本科院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将是师专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出路。只有这样,我国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一是师范院校的综合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周密的筹划和稳步的实施。二是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突出优势与特色,同时逐步发展其它专业,兼顾社会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切忌不顾社会发展状况及自身的条件而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三是地方师范院校不要急于盲目合并或取消。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不发达的地方,仍然存在严重缺乏合格教师的情况,因此,师范院校在某些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存在,如果全部合并或取消,那么教师教育的力量将会受到严重削弱,这对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而不利。四是目前各地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应当结合各地区实际将教育学院并人其中,重组和优化教师教育资源,逐步推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进程。

(二)突现特色,综合发展。

师范院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对走向综合与保持教师教育特色的关系问题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综合与特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师范院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如果不加强综合性,教师教育的水平就上不去,教师培养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如果失去了教师教育特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师范院校的改革明显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上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的积极性很高,力度也很大,但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却嫌乏力,缺乏明晰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仍按惯性运转。因此,一些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实际上不是在加强,而是被削弱了。此外,近年来有关一些综合性大学介入教师教育的现状调查报道,多强调其潜在的学科优势一时尚不能显示,而因学校氛围不利和本来缺乏教师教育的资源等诸多因素,这些学校教师教育的实际效果也不容乐观。这样,师范院校若将自己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丢了,就会失去其改革的本来意义。

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据此,师范院校在走向综合化的同时,必须结合这四个方面,一是在学科方面,师范院校必须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进行教育学科的建设。二是在教学科研方面,师范院校应更好地指向实践,在作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科学研究水平。三是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师范院校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把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分离,使教师职业教育成为在学科专业学习基础上的二次选择,并促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四是在校园文化方面,师范院校应突出其师范性特色,要特别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育人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其校园文化的核心。

可见,师范院校面对巨大的教育市场,在走向综合化的过程当中,保持和加强已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的特色尤为重要。

教育改革下食品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机械加工专业实施实训教学对培养机械加工行业的人才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机械加工专业的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通过实施实训教学能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有效的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职教中心机械加工专业实施实训教学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职教中的全称是职业教育中心,是中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机械加工专业在职教中心的具有重要地位,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质量关系着职教中心的教育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机械加工专业性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实际的操作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教学设备不够完善。

很多职教中心都存在着教学设备不齐全或者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近两年来,中职教育在不断扩招,也在逐步的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备,但机械加工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课堂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在实验室反复操作,掌握专业技能,由于教学设备的不齐全,教师无法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有效锻炼。部分学校实验室开设较少,实施实训教学时,只能采取轮流制,由于训练时间较短,操作时间不足,造成学生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固,甚至旧知识还没完全掌握,就要开始新知识学习。

(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发展比较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也比较迅速。职教中心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时,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态度,教学目标仅仅是将书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的死搬硬套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减弱。在实训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新对其在专业发展的作用,甚至有学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时,无论其方案的可行性,教师不予理睬,一味的沿用书本固定的操作办法,使得学生缺乏创新欲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职教中心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对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培训。

中职学生的模仿心理比较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熟练地操作技能都对学生学习有着很大的.鼓舞作用。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有效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机械加工专业的学习和实训中,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潜能,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完善教学设备,建立实训基地。

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训教学对实验室配置和要求比较高,完善的教学设备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生一般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实践,设备齐全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机械加工专业包含着很多技能专业,比如机电、数控等等,职教中心的资金有限,实训基地设备不可能应有尽有,结合职教中心的自身情况,鼓励企业投资少量学校没有的设备,让学校设备更加完善,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整体功能,让学生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中提升专业素质,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专业强、素质高的技术型人才需求较大,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地挖掘学生潜能,在一次次的实训中,灵活运用理论课程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熟练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幽默元素,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加深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训教学中,按照教学标准和课程计划,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加工工厂,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的认识到机械加工专业的实用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体验到快乐。

(四)组织学生进入车间实训。

学校的实训基地毕竟有限,而且无法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机械加工专业的流程。为了让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有效的发挥他们在实训中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将要毕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在临近毕业的半年或者三个月,由教师组织进入机械加工工厂实习,真正的做到实训教学,在工厂中提升专业素质。让学生在工厂中有效掌握专业技能应用,学会适应环境,加强学生和专业的练习,也加强企业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他们,也为职教中心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结语职教中心对机械加工专业实施实训教学,通过把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双向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就需要职教中心、教师、企业、学校的多方面努力,学校要重视实训教训对机械加工专业的重要性,加大对实训教学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针对教学现状创新实训教学方法;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学校紧密合作,培养机械加工行业需要的社会人才;学生自己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到学校实训当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人生就价值。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的做好职教中心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训教学工作,才能有效的提高职教中心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个人成才之路。

法律框架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改革论文

为了避免出现“德育软化”的现象,必须实施道德入律。法律框架内的高校德育教育,有利于指导高校德育教育改革工作更好的进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实施道德入律工作。举个例子,上个世纪,新加坡颁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瑞典更是将诚信原则写进了法典当中,这些都是道德规范在法律方面的良好体现。

(一)因为德育立法是严峻挑战的选择。

如今,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一些高校的德育教育的进行也迫在眉睫。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诚信和道德的缺失,错误的价值观会通过网络和社会传递给高校内的学生。很多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另外,如今的政策也不足以保障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要通过法律来进行限制。

(二)因为德育立法能够促进德育教育的进行。

为了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智力、体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需要重视德育教育,同时也要借助法律手段来进行。比如,可以制定学校德育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制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保证教育工作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

(三)因为德育立法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依据。

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地方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德育文件的不同,所以执行的情况也不同。在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尽管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检查和监督的政策,但是却很少落到实处,因此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对其进行立法,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就能够使德育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效果。

(一)法律实体和程序存在很多问题。

虽然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在建立法治化的德育课程模式,但是在法律实体和程序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举个例子,尽管相关的教育部门制定出了关于执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文件,但是很多学校并未将其落到实处,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此外,相关部门所制定出的对策也存在执行方面的问题,使得学校不能很好的完成德育教育工作。

(二)德育课程中理论知识过多。

在高校的德育课程中,理论知识过多,也可能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枯燥的说教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会产生敷衍的心态。一部分教师抱着应付的心态实施德育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支离破碎,更不用说利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学生自身不重视这门课程。

很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程,认为德育课程可有可无。而且学生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对这类课程通常采取无视的态度。即便学生进行了学习,也只是出于应付考试的心态。如果学生不能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身的行为,那么就可能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举个例子,某大学三年级学生高某在网络上利用身份虚拟的特点,针对和自己有矛盾的老师同学,大肆散播谣言,这给受害老师学生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出,因为学生自身对法律、道德知识不了解,才会导致违法的行为发生。

(一)提高教师的法治观念。

教师是工作实施的主体,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法治观念,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起到好的影响作用,并且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其次,学校要增加法律专业人员的数量,让这些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受过法律教育的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懂得遵纪守法。同时也要对师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二)坚持依法治校的办学原则。

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制定出一定的规章制度,并且将法律法规则为立校的原则。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纪律以及学籍管理、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来实施管理细则。在制定管理细则的同时,也要遵循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们能够感觉到自己是主体、核心。另外,还要根据平等的原则,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必须要接受处罚。最后,还要利用学校这个良好的环境,借助广播、报纸等一系列的工具来对道德、法律等知识进行宣传。在学校的墙报处贴满有关于道德宣传、法律宣传的文章,并且曝光学生的错误行为,表扬行为正确的学生,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三)合理的对课程进行改革。

大部分高校都只重视专业课程,关于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却非常少。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应该增设一部分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举个例子,如果是经济专业的学生,那么学校可以增设“经济法律”课程,如果是会计专业的课程,那么学校可以增设“会计道德、会计法律”等方面的课程。通过增设这一系列的课程,可以达到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另外,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课程的时候,不能单纯讲理论课程。还要根据社会现实,讲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同时,德育教育课程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了一个话题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或者开展辩论赛,这样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最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德育教育课程。比如,组织学生慰问劳动模范、带领学生参观监狱、和学生一起做社会调查等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

对德育进行规划化、制度化,也就是对德育的内容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得到一定的效果。如今,尽管我国的德育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真正的德育教育目标还有非常大的距离。第一,虽然在德育教育中体现了情感教育、能力培养以及心理素质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规定的操作性非常的弱。怎样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怎样对这些目标进行科学化的评价,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第二,在对德育制度进行规范的过程中,存在大量重叠的部分,同时对于教师的要求也非常模糊,使得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难以下手。第三,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评价也非常不合理,甚至存在很多的问题。要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就必须对德育教育进合理化、科学化的立法,制定可行的规范,使德育教育更好的进行。

(二)德育教育的法制化能够促进德育教育改革更好的进行。

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可以使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更容易实现。首先,要制定法治化,高校德育教育要走向法治,就需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也需要包括教育大纲和实施的细则,以及评估的方式等等。具体要细化到教师的工作准则、激励措施、业绩评估、学生的考核等等。其次,制定出一定的程序,根据法定的程序,也就是提议、讨论、表决、公布等。这些程序必须要科学合理,还要能够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够保障高校德育教育能够顺利进行。最后,措施的内容必须要能够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具备一定的事实依据。尽管如今的德育教育有很多的规定,但是却参差不齐,管理部门非常混乱,很难真的落到实处。在一些地方,高校的具体实施细则与地方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有所背离,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必须达到法治化的目标。所制定的保障德育教育实施的制度,必须要落到实处,不能使其形同虚设。但是,很多高校都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举个例子,在一些高校当中,对于“两课”的学习是这样进行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文科分数必须高于250学时,理工农医类不能少于200学时,专科文理类不能少于200学时。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文科类必须要不少于15学分,理工科类不能少于12学分。法律基础课程以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专科不能少于70学时,本科不能少于80学时。要想避免德育课程流于形式和表面,就需要制定出严格的监督检查措施,对相关的情况实施不定期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督促改正,并且将责任落实到相关人员头上。

在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和法治的关系。如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提到了这一点,德治和法治必须相辅相成,相互结合。在对高校德育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也要使德治和法治进行结合,并且秉持“以法为先”的基本原则。

(一)德法结合,相辅相成。

必须要遵循“德法结合”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法治论者看来,人性是恶的。在德治论者看来,人性是善的。不能片面说两者的观点正确或者错误,要综合两者的观点来进行分析。需要将人性以及历史、现实、社会等进行结合,将人看作是历史的,发展的产物。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法治建设以及道德教育进行结合,使德法结合,相辅相成。除了要严格的制定校规校纪,还必须要将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放在首位。

(二)德育改革,以法为先。

要想使高校德育教育得到一定的效果,就必须进行合理的改革。而且在改革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学生作为重点和核心。也就是说,所有的教育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并且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师,应该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热点事件。这样才能很好掌握学生的思想取向,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另外,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为学生着想,因为这样才有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德育教育工作达到一定的效果。

六、总结与体会。

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也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德育教育改革。同时,法治建设也是高校德育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求法治和德治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完成德育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莺.将“道德叙事”应用于高校德育的可行性及价值探析.科教文汇.(27).。

[2]杨立军.浅谈大学生德育管理机制建立研究.科研.2015(24).。

[3]丁洁.奥林匹克精神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品牌:理论月刊.2015(5).。

[6]孙玉珍.做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4).。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摘要:大多数人一听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可能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但实际上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的城市,街道,老房子,这些都是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的一部分。在现代化生活的今天,虽然高楼林立,道路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但是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依然会让我们感受到地域文化对当今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性;地域性;公共艺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域辽阔,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公共艺术,不是能一概而论的。因此,在分析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上,我们要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从公正客观的角度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这一基础上,去探讨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有很深的影响。以山西为例,山西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因此山西的名胜古迹中很多都是名山大川,有五台山、绵山等,所以整个山西地区呈现出它特有的区域性。山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又雨水多,冬季寒冷又干燥。因此,要想在山西看到像“小桥流水人家”那种风景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山西的房子修建的时候大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和保暖,因此山西的民居墙皮都很厚。再加上山西人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所以在民居建筑中就出现很多著名的大院,最具代表性的应属乔家大院和平遥古城了,这两处古建筑集中体现了山西民居建筑的特点。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山西地区的公共艺术展示出浓浓的地域魅力,在很多游客来山西旅游的过程中,必带的山西特产就是山西老陈醋了。因为山西的水土较硬,醋能帮助人们消化,所以山西人对醋情有独钟,因此出现了很多优秀了手工作坊。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山西的公共艺术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二、社会条件的影响。

不光自然条件对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有很深的影响,社会环境同样也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山西的五台山作为我国四大佛家圣地之一,每年都会有众多游客去旅游观赏。佛教自汉代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山西地区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因此出现晋祠,五台山,龙门石窟等这些与佛教相关联的景区。某些家长在孩子高考前都会去五台山给孩子求一个平安符,保佑孩子能考上理想中的大学。虽然从理论上来讲,这是完全没有用的,但是这也从一个途径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希冀。山西地区出过不少杰出的人物,最著名的应属武则天了,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她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山西文水县依旧留有武则天的纪念馆。在清朝时期,山西还出过一位著名的大学士,就是陈廷敬,他曾经担任过康熙皇帝的老师,有很深的文学造诣。皇城相府就是这位大学士的故居,现如今皇城相府也是国家5a级景区,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前去游览。这些政治人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山西读书人的价值取向,使山西出现了众多的大家。晋商也是山西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商文化对山西人做生意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晋商发展鼎盛时期,山西各地出现商业街,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西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此期间,中国的第一大票号--日升昌出现,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银行业的开端。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公共艺术,这些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开发和发展地域魅力,提高地域的.文化品味,更大程度的使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些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跟随历史的脚步去探讨地域魅力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在饮食方面,南方人以吃米饭为主,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同时,根据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我国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菜系,这八大菜系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共同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山西人爱吃醋,湖南人爱吃辣椒,四川人爱吃火锅,东北人爱吃炖菜等等这些都是公共艺术中的地域特色。这些地域特色使得饮食文化中的公共艺术大放溢彩,对于进一步研究各地的饮食文化,提升饮食文化的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方面,我国北方向来是兵家争夺的地方,南方相对北方来说比较稳定。发展到今天,由于地域的差别,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去北上广发展,确实,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发展的机会会比其他的二三线城市机会多。很多年轻人都打算在这些地方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城市所表现出来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是很多城市都没有的。因为国家政策的影响,这些城市文化艺术中的地域性充分表现出来,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与融合,更有利于提高地域的文化品位。在民居建筑方面,北方的大院,胡同,四合院与南方的园林构建都别具一格。北方的大院基本都是坐北朝南,布局讲究对称,;而南方的园林大都讲究错落有致,水石相映,设计精巧。所以有的人喜欢北方的建筑,有的人喜欢南方的建筑,这些都并不影响公共艺术的发展。正是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公共艺术的发展才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我们的建筑艺术才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在文化方面,寻根文化可以说是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的衍生。在历史过程中山西大槐树下就有寻根文化的影子。现如今,港澳台同胞回乡祭祖,寻找自己的亲人和祖先,这些都受到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的影响。有地域艺术的公共艺术促进了不同文化的发展,地域性的不同,诗人和作者自然看到的听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寻根文化也是受到地域性的影响,所以即使身在异处,仍然会想念起自己的家乡,有感而发,写出众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地域魅力的影响下,公共艺术的价值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的联系。

四、结论。

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房屋建筑,小到饮食习惯,这些都是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的表现。现如今,我们应该尊重这些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并且使它们的区域性和独特性能够一直的保存下去。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分析与研究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在相关专家在学者的探讨和研究中,公共艺术与地域价值的发展会越来会好。

参考文献:

作者:陈业韩世亚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摘要:地铁穿线于城市的跨度与密度代表着城市的发展速度,地铁既是地下交通功能的承载体,也是连接当地历史文化结点的重要脉络,每天成千上万流动的乘客都是地铁供信息的接受者。

城市地铁站为公共艺术提供载体,让乘客最直观地了解这座城市。

纵观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站,无不彰显着各地独特的气质,地铁公共艺术成为了文明与文化之间的纽带。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当地需求的地铁公共艺术空间。

关键词: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功能。

1.1从单一的交通运输到多元化的艺术长廊。

在20世纪的自动化大潮中,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主流工具,同时车辆拥堵、环境污染、噪声污染也接踵而来,1856年伦敦开始修建,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

它长约7.6千米,隧道横断面高5.18米、宽8.69米,为单拱形砖砌结构。

当时是以蒸汽机车牵引列车。

(图1)当时的地铁站依旧是满足最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地铁,以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从7月1日至8月1日,北京地铁官方的网站网站公布数据统计,一个月来地铁公司所辖15条线共运送乘客2.71亿人次,日均846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为7月10日965万人次,北京地铁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如此巨大的社会使用频率,所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将是难以估量的。

地铁为公共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平台,从地铁空间的室内装饰到公共艺术品的展示,地铁传播着文化、传承历史、展现时代潮流,城市地铁多元化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壮大的。

1.2适用于地铁空间属性的公共艺术――交流性和创造性。

它并不非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了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

因而,地铁公共艺术既不是地铁内部空间附属的简单装饰物,也不是艺术家个人作品在地铁空间的单纯展示,而是包容了更广泛社会意义的、为当下公众而存在的表达形式,成为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取向。

在公共艺术的所营造的地铁空间中,地铁站不再是将旅途规范到机械的“买票、等车、上车、下车、出站”这一循环,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使人们认知所在的城市、促成人与环境互动关系,形成信息的新媒介表现形式。

艺术从美术馆、博物馆走入地铁站,不仅提升了地铁空间的环境质量,同时也使艺术进一步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交流性,地铁中的乘客当看见某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一定会引发对自身的联想和感应,这种自然对美的感应、对创造的感应将引发人对生活的共鸣。

二国内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构成元素探析。

国内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发展程度具有极大的差异,这与城市有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人文风向、工业发展、自然环境皆影响着城市的大环境,分析归纳构成影响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元素是地铁内环境对比衍生重要支撑。

2.1历史构成公共艺术元素。

俄罗斯莫斯科地铁(图2)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

每个车站都各有其独特风格,建筑格局也各不相同,多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除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装饰,照明灯具十分别致,好像富丽堂皇的宫殿,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

装饰出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大型壁画及各种浮雕、雕刻,再配以各种别致的灯饰,这些艺术风格传承百年之间,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廷艺术风格,与俄罗斯的现代化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地铁站除根据华丽典雅的特点建造外,还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

莫斯科共青团地铁站是到莫斯科和俄罗斯其它地区的枢纽,它的设计主题是展示爱国史,激发激发民族的荣誉感使人们对俄罗斯的.未来充满向往。

地铁车厢(图3)内取消了一部分座位,在车厢内部做成作品的展示墙,把公共艺术延伸到地铁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乘客在乘车区间内即可赏艺术作品。

2.2创意构成公共艺术元素。

在地铁站里就可以领略星空之美夜空下平静却光亮的大海(图6),与之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车站的主题其实就是水和光,蓝色的是水,是厚重的底座,而白色的是光,是轻盈的穹顶,整个空间都被一种安静的氛围所充斥,不自觉地引导了人们的情绪,舒缓了城市紧张的气氛。

这种自然的艺术形式被灵活的运用在地铁空间的艺术表达上,是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

其内容包含对自然领域的模拟,对历史事件场景的带入,对未来的一种想象。

是把时间空间的某一结点进行艺术重现的一种方式。

2.3文化构成公共艺术元素。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在中国人的手中不停的被传递发展,从而衍生了多种表现方式,公共艺术是一种传递文化信息的感性手段,它就像一个目录把一种生活状态编排在一起。

(图7)地铁客运中心站的公共艺术墙长40米、高2.2米,出自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周刚的手笔。

壁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江南的艺术文化风气,这种以人物情节为主题表现当地民俗风情的公共艺术被大量的使用在国内地铁站内,这些民俗文化再此走进人的生活中。

2.4寓意构成公共艺术元素。

杭州火车东站的地铁有着明确的地域性,它由车轮作为主体(图8)。

原先设计了4个巨大的火车车轮滚滚前行,杭州城站在那些时代中的不同模样,就像黑白影片一样,在镂空的车轮中间――浮现。

后来通过讨论后认为城站已经迎来了更新、速度更快的“高铁时代”和“地铁时代”,最终方案决定再添加两个车轮:一个是高铁的车轮,一个是地铁的车轮。

6个车轮卷动着往昔的历史和今日的辉煌,奔向美好的未来。

这种带有含义的公共艺术具有强烈的积极寓意,是希望杭州以滚滚向前的姿态迎向新的辉煌前进。

3.1.1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把整个地铁空间包围在夜空星光之下,这种公共艺术的表现不是直接就高潮迭起,而是从进入地铁后点点升华,直至被这种人造环境包围。

是一种整体的规划布局,莫斯科地铁站同样是宫廷风格的室内装饰,配有壁画。

这种整体性可以把地铁站带入专门为公共艺术表现的空间。

国内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主要以壁画、雕刻、金属塑形为主,承载区域小,但内容细腻,做工精美。

但是缺少与地铁整体空间的切合点,显得过于突兀,把地铁空间内人流作为公共艺术覆盖区域,采用统一的风格和主题,让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具有连续性,把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变成产生连续效应的整体。

3.1.2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材料具有公益性和环保性。

并进行解释说明,提高市民对现代生活构成的认知程度,在耳语目染的环境下,人们必然会在这一公共空间内得到文明的升华。

3.1.3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具有社会性与交流性。

公共艺术是大众艺术,是多元化艺术变现形式的综合体,它涉及到当地文化,地域属性,历史脉络,生活现状,直观地描述出市民的生活方式。

地铁空间是集散大量城市人员的公共场所,适合公共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将是城市市民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市民所需要的,什么是商家所需要的,平衡点在可以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在地铁内进行征集,在站内进行宣传,这种社会调查将被体现在公共艺术里面,从商业角度降低了调查成本,从艺术角度,美化了地铁空间的环境,从社会角度,增强了市民与社会的对话。

3.1.4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必须保证可循环性。

公共艺术就像水源一样被大众所需要,但单纯的艺术性展示像死水一样渐渐变质,那么如何保证公用艺术的活性,将是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既然像水源一样那么地铁中的公共艺术必须进行流动,并且存在着报废和更新的能力,比如说在一个站点的公共艺术具有可拆分性,在这个站点展示十天以后可以通过地铁进行转移,在下一个站点继续展示。

直到所有的所有的站点展示完毕,期间可以对作品进行出售预定,在展示完毕后可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回笼资金,以便更新公共艺术作品的内容。

作品的来源可以是民间艺术家,公司作品展示,也可以是儿童作品,学生作品等,这是在社会上给还未成年的人一个展示发言的舞台。

3.2公共艺术将着重地域性文化建设和家乡荣誉感的培养。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主永续发展,实现“中国梦”是国家对文明建设提出的重点要求。

那么如何围绕着“中国梦”这一核心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地铁在当今社会是大量人流的集散地,通过对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营造,使之可以成为类似于艺术馆一样的公共艺术空间,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把地域性特点表现出来,提高地铁使用者对地方特色的熟悉程度,使之归属感随着艺术表现内容的更换增强。

例如收集民间有关家乡主题的摄影作品,或各站之前方圆500米任意的摄影作品。

通过对这些照片的整理把当地的地容地貌充分的展现出来。

把各站的地域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提供作品的同时运用文字写出名师名家对这些作品的观点看法,第一起到对作品解释说明的作用,第二可以起到对乘客审美的引导,那么随着作品的不停更换,人流量的不停激增,作品所展示的内容,代表的含义将不停地被乘客印象化,最后提高整个地铁使用群体的艺术审美水平。

新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改革论文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传统是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育。1990年10月下旬,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现场会在四川成都青白江区召开,1991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推行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县活动,这一现象才逐渐有所改观。11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可以说在中国基础教育实验教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此,我国的中小学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变得有章可循,为实验教学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四川是人口大省,地理因素和历史原因造成实验教学建设和发展极不平衡,成都平原地区标准化建设水平较高,实验教学效益发挥较好,盆周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学校较多,更谈不上开展好实验教学,横向与发达的沿海省、市更是差距明显。制约全省实验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有,整个社会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教学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教学模式单一,除学校统一开设的试验实践课程外,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实验实践操作;实验教学资源管理方式粗放,教学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实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深度不够;实验室建设采购的仪器设备质量较差。

二、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教学能实现更有效的学习。杜威指出“当学习是被迫的,不是从学习者的真正兴趣出发时,有效的学习相对来说是无效的”。目前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是理论教学,学生主要是以符号和语言为媒介,通过听觉、视觉通道接受新知识。抽象的理论教学令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知识难以被理解等情况。而实验教学可以对理论教育中抽象的知识点进行检验和印证,补充了理论教育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伴随着新现象的.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充分利用手、耳、眼、脑,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调动思维去想象、思考、推测结论,实现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功能共同参与,从而让学习更加高效率。实验教学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个人能够突破当前思维惯性、采取异于固有的方式及多种方案来解决问题,我们说他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生来就有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所积累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我们期望通过训练让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跳出惯性思维,主动去思考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创新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实验教学能促进新时期优秀人才品格形成。新时期的优秀人才要有强健的体魄、坚定的信念、深厚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善于团结合作和沟通协调。无论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实施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还需要集体通力合作才能得到期望的结果。这其中发生的一切情感力量都将不断促进学生积养成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品格。

三、建设新型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实验室提供固定的条件;二是解决实验过程中问题必需的信息可以便捷地从教材和教师处获得;三是有确定的试验方法和步骤,有已知的标准答案。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培养创新能力,所以急需建立一种新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将改“教师中心”模式为“学生中心”模式;实验室管理将从封闭、单一学科、粗放型向开放、多学科、集约型转变;实验内容将多源化,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并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学生可以比较自由选择试验实践的内容、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首先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学生的成长是家庭、教育部门、社会以及自身多方作用的结果。高考指挥棒让学生、家庭和教师都不会真正地重视实验教学,因为花时间、精力去开展实验实践活动不如直接的记忆和背诵效果立竿见影。只有实现成才渠道多样化,才能让实验教学这一最直接的素质教育方式落地生根。其次是要探索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要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总结提炼推广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成立实验教学专家库,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让决策更理性更科学;找准突破口,最大限度发挥已有实验设施设备的运用效益;制定科学的评估办法,对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考评。第三是要实施多维度的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管。研制教育标准,有标准可依;贯彻实施标准,有标准必依。从源头上下功夫,大幅度提高企业粗制滥造行为的处罚力度,实现生产企业从不敢粗制滥造到不想粗制滥造转变。探索一条既符合法律法规和程序又能针对教育特殊性的有效招标采购办法,解决招标采购的仪器设备产品价低质劣的问题。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招标采购产品开展委托检测,多管齐下筑牢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质量防火墙。

新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改革论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提上日程,计算机教育改革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网络教学的改革和推动下,对提高人们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水平上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与计算机行业最新发展要求仍然存在差距,计算机教育改革有着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通过对网络教学模式展开分析,针对计算机教育改革要求进行研究探讨。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计算教育教学就要按照知识经济时代变化的要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结构、精化教学内容,让人们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网络教学也开始兴起,特别是网络公开课的带动下,人们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网络教学用起全新理念出现在人们的教育视野中,对我国计算机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网络教学的主要模式。

网络具有无线的超大容量,它所容纳的资源比较丰富,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特点将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以动态的、开放的形式进行展示,网络教学可以按照人们需要的学习资源和材料进行自主选择和加工,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较,网络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

1.1相互协作式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在进行教学时,利用相互协作式教学模式让多个计算机网络学习者,在虚拟网络环境中通过相互交流和写作,对共同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全面的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知识。相互协作式教学模式是在小组成员、虚拟网络和辅导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模式,辅导老师担任着组织学习者学习和管理,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进行控制,学习者在网络教学资源里自由的`选择所学内容。

利用网络搭建起的探索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基础,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某一热点或重点研究课题,小组成员根据这一课题展开研究,相互合作讨论探究,解决研究课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这种探究式教学让学习者掌握计算机知识。探索式教学模式的兴起也是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通过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感受获得知识的愉悦体验,增加网络计算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1.3讨论式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下的讨论式教学主要是学习者在线讨论,学习者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积极发言,分为同步讨论和异步讨论两种,按照学习者学习的平台的选择组织学习者进行网络讨论,辅导教师在组织分组讨论时,需要及时点评,肯定讨论过程中的正确观点,对少部分不当言论可以选择私聊,指出其中的认识错误,达成共识。在进行讨论时,辅导教师要设定讨论时限,适时的将讨论内容引向更深层次。

将传统板书教学模式延伸到网络教学中,就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进行板书模式的在线教学,网络教学下的板书教学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通过网络途径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和人数限制,辅导教师将计算机教学资源采用一定形式上传到网络数据库中,让每个学习者随时随地的使用这些学习资源。同样的,辅导教师将网络教学和其他通信工具结合,在直观同步的讲解中,及时的把计算机知识进行反馈、检查。

1.5单独辅导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下也要强调因材施教作用,在计算机教学时,辅导教师通过设计个性化学习软件,运用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等对个别人进行单独辅导,借助网络平台,还可以实现一个辅导老师同时辅导多个学生,远距离的单独辅导教学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网络教学的同步性和广泛性,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中优质教师资源,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