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与反思范文(16篇)

时间:2023-11-27 10:16:35 作者:灵魂曲

写总结范文是一个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有利于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总结是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重要步骤。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的努力提供指导和借鉴。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认真梳理自己的经历和成果,做到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总结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第九册《可爱的祖国》单元主题一《我们生息的国土》中的一个内容。通过前面几个内容的学习,借助地图,对我们国家的面积、海域情况、政区的划分、相邻的国家和首都北京都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三级阶梯上的国土》从“中国地形特点”这个角度切入,给学生展示了我国地形的复杂与多样,让我们的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版图多像一只昂首挺胸的胸鸡”的深层理解!在设计与教学《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时,我们把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教育始终放在了第一位,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国土是多么的有趣与可爱!我们能生息在这样的国土上是多么的`骄傲与自豪。活动设计是本课教学的特色。教学中,我们借助“国土寻秘”让学生通过对祖国地形的分辨、讲述、寻找,既了解了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不同颜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准确知道了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含义,也让学生懂得高原、盆地、平原是构成我国国土三级阶梯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与可爱!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知不觉间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以下三个特点,以小见大凸显“三级阶梯”的神奇与魅力。

1、以“色彩”为基础,突出阶梯的特点。每一个熟悉中国版图的人一眼就可以从版图上的颜色迅速找到并判断其色彩所代表的地形阶梯的意思。因此,从色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一方面可以分清三级阶梯的具体分界线,一方面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牢记其地理位置和分布的特点。

2、凸显阶梯的地形。围绕着“三级”、“阶梯”这个学生熟悉而又形象的字眼紧扣课题,依次介绍三级阶梯的“分水岭”,突出我们三级阶梯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东西文化、交通、运输、农业、能源的开发和发展。

3、以“风光”为展示阶梯的风采。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居住环境造就和养育中国不同的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和美丽的风光。不仅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而且所选择的图片又富有民族特色的。

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没有在课堂得到展示和交流,虽然控制了课堂,学生主动性没能得到发挥,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3课《让烦恼走开》,这是我跟岗学习的第二次上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导师和同行们给我反馈的意见,我总结反思如下:

开课依始,引用歌曲《小小少年》切入,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烦恼,并设计了“烦恼树”,突出了“美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关键性问题,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识,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解析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升华,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层次清晰,紧扣“烦恼”这一主题,设计巧妙“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健心教育”四个板块,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溶化成了生动的课堂,使“教学关键性问题达到二级思维深度”,帮学生排除烦恼,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美的课堂教学思维”开展了“倾诉烦恼”、“小品表演”、“解烦锦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积极地表达思维,课堂上达到有百分之60以上的学生发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在拓展环节中巧妙展示了孩子们在校本活动中“健心”“立美”的图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谈生活体会,排除烦恼。说明黄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我们也看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品德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在这节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动,当学生的情感接收碰撞时,教师和学生可否教学具有个性的评价,让情感的体念更深入内心?使我深深地反思和触动,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教师的适当的赏识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执教实践过程,我有很多心得体会,有很多感悟,也多很多教学反思。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是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现在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数课都是图片比较多,文字量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每学期我们学校都开展公开课活动,上完课学校领导和同事都会及时给予点评指导,指出优缺点,在平时的教学中领导有空的时候也会深入班级听课,及时把握我们教学动态,帮助我们尽快成长起来,这几年学校也多次安排我们去其他学校听精品课、参加培训,这一系列的活动,给我们帮助很大,及时给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大方向,帮助我们摸索出更好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使我们能更快的胜任工作。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我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例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可以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鲜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等等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

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效果就越差。所以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要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老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我清晰的记得工作的第一天,我的校长给我们这些教师提出的一点希望就是“坚持写教学反思”,一年来我一直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新课改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课改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积累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更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以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共同的家”这一教学活动的设置正是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祖国辽阔国土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和亲切感。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路途遥远”这一个环节,涉及到两位数相乘的数学计算。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的是下册教材,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计算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计算,胡乱猜测的现象。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水平主要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对抽象的数据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计算路途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算出了两省之间的实际距离,但很难从多少千米的数字中认知和体验“远”和“大”。如果教师及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可感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一个人每天可以走约30千米,从哈尔滨走到海南岛约需要137天,从台湾走到乌鲁木齐大约需要150天,将近半年啊。这样学生对“远”和“大”的概念就会更加具体。

总而言之,上好一节课真的很难,课前虽然考虑了很多,但是还有考虑不全的地方。如何提高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是我以后不断探索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向谁学》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本组教材是围绕“我在学习中长大”这个专题编排的,本课主要围绕“向谁学”来开展,教材选编本文的意图是:1.看到自己两年来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己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2.探讨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3.知道学习要不怕困难、善于思考;知道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在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4、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根据这些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2、体现新课程“实、新、活、用”的特点;

3、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首先,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行为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情感目标:让学生愿意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进行了相关的课前准备: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根据这些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一些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因此,通过学习,还让学生明白到了:学到的知识、本领和道理,不仅仅是在课上学到的,还可从书本、媒体、报纸、电视、他人等等进行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总结

我在教《我懂事了》一课时,力求创设各种情景,让儿童通过展示、交流、合作等教学活动感受自身的成长,觉察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体验成长的快乐,本课注重心情体验,特别是感受自己成长的快乐。课一开始,我设计的是“猜猜我是谁”,猜照片的活动,这一活动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有利于拉近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体验成长的兴趣,为进一步展开教学作好铺垫。紧接着,我又塑造了小学生这一卡通形象,借助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自身的成长,引发长大的思考,通过角色理解、表演等活动,激发起学生关心体贴家人的意识和行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对学生的劝说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摆在课堂的重心,由学生的劝说随机展开教学,体现了课堂的灵活性、学生的主体性,最后由“你对自己长大了、懂事了有什么愿望吗?”一问让学生从体验长大以后的美丽憧憬,说出心中的愿望,希望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说出自己心中的榜样,并以自己的愿望作为动力来促进孩子努力实现。

值得思考的是:课前我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调查学生最引以为荣的长大懂事了,以便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整堂课中,不能一味地只感受成长的快乐,教师更应注重方法的引导,比如:怎样更好地照顾父母等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本课的设计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面向学生的生活,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在这一学期中本人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

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综合性较强的品德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但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上得成功,会对学生的健康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资源,成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围绕这堂课,教师要积极开发和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力争使课堂教学做到真实、生动,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解决生活问题。

利用发生在小学生红红身边的事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演示,在演示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教师不受教案约束,灵活、生动地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挖掘潜在的危险,使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教师也真正的发挥了指导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二、巧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情感。

”媒体以其声、形、色等特点,创设情境,提供形象的教学环境。它能够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情绪的感染,激发内在的情感。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火灾造成的伤害,他们虽然能够说,但是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就难以产生“防患未然、学习自救”的强烈需求。这样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于是,我收集了各种火灾造成的家破人亡的录像场景,把它们制作成课件播放。在凝重的音乐声中,在深沉的话语中,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学生的神情是沉重的,他们的心被揪了起来,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可见,适当的媒体资源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用好教材,并还原于生活。

教材作为联结师生活动的媒介,教师没有被教材所限制、局限,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实效性、生动性,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一、主题目标:

1、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厉也是爱。

2、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

二、教学重点:

强调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教师引导学生事先观察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所做事,并作为观察记录,学生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四、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父母养育自己很辛苦,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促使他们产生孝敬父母的行动。

一、情景导课

让学生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拿出来,同学互相传看,并和现在比比,看看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体会出我们在一年年长大,并且让学生知道是家人的爱才使我们一天天成长。(板书课题;家人的爱)

二、活动组织(是爱让我长大)

活动一:

1、引导学生年页几幅表现家人的爱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家人在这种背后的种种付出。

2、参照6页的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回忆和讲述自己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家人的爱。

活动二:

1、结合课前的观察记录,与组内同学交流一天中家人为自己做的事情,请记录,做的最详细或最有特点的同学再向全班同学介绍,让大家共同分享家人对孩子的爱。

活动三:引导学生读一首小诗结束全课。我们一天天长大,辛苦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爱我,我爱爸爸妈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懂得家长对自己疼是爱,严厉也是爱。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

引导学生看8页、9页的几幅图。

活动二

这也是爱

2、经验交流:

向同学介绍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说一说当时家长是怎样说的,自己是怎样想的,现在又是怎样体会的。

3、分组讨论:怎样才能体谅家长的良苦用心。

4、教师小结: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对自己的迁就,还包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同时也提示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情动脑,勇于克服困难,犯错误要勇于承认,这也是对家长爱心的回报。

第二课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父母辛劳,懂得做子女的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在家做个好孩子。

2、行为目标:做到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并能帮父母干家务活,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育,以实际行动给父母带来快乐。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落实行为目标,激发爱父母情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景,进行讨论

1、介绍问题背景: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探讨一件事,这件事想必曾经遇见过,这件事是这样的:一个四年级的大哥哥,在吃完晚饭后,爸爸妈妈因为还要到店里去干活,让他洗一下碗,他说:没空,我还要做家庭作业。要么给二元钱。

2、讨论:

3、你觉得这位大哥哥该不该讨这两元钱?为什么?

4、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家里的事,仅仅是爸爸妈妈的吗?确实,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

二、了解父母辛劳

(一)父母赚钱不容易

(1)指名回答,同桌互说。

(2)他们这样辛劳又为的谁?

2、小结: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呀,一元一角都来得不容易呀。

(课件出示图片:钱是这样赚来得)

(二)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父母亲为了我们,他们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对我们的成长无时不刻倾注着他们的爱。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她妈妈对自己的爱。

1、(课件出示)配乐诗朗诵:妈妈的爱

3、同桌互说,指名说。(生病时,但更要注意一天中的小事,从身边小事引导父母亲对孩子的爱。)

4、教师随机评价

5、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第二课时

一、分担父母辛劳,关心父母

(一)我们可以怎样做

2、关心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使他们高兴?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归纳并板书:

(1)不让父母操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2)不让父母劳累,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

(3)不让父母生气,听从父母的教导

这就是我们送给爸爸妈妈的爱心,画爱心(半个,会说并不表示会做)。

(二)我们是怎样做的

1、母亲节,你为妈妈做了什么事

2、学生回答,随机补画爱心。

3、节假日我们应该想到爸爸妈妈,但更多的是平平常常的日子。平时你又曾经做了哪些事,使爸爸妈妈很开心。回答一个补画一段,直到爱心画完。

5、教师评价:你很有诚意,老师相信你,你以后一定不会再让爸爸妈妈伤心了。

(三)我们又可以怎样做的更好

1、为了爸爸妈妈的微笑,为了我们的长大,我们可以做的更好,下列行为现在你做的怎么样?请同学如实对下列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2、反馈学生自我评价

二、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同学们,关心父母,就要时时处处体谅,了解父母的需要和要求,不惹父母生气,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尽量分担父母的辛劳,给父母带来快乐。老师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为父母献上一份真挚的爱。

三、教学反思: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情感。新课标倡导情境创设,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情境创设。

1、创设情境,唤起情感。

教师于课堂教学的开始用《我爱我的家》的歌曲环绕课堂,在音乐中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健康成长,老师为你们高兴。然而,美好的家庭中也有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常常对父母有很多不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教学由此展开。在教师的谈话与音乐的刺激下,学生进入了情境,唤起了学生的美好回忆。

2、创设情境,你是主人公。

教师通过课件总结了学生常见的七大烦恼,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汇报。在呈现问题的同时,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理解父母,让学生设身处地。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1、将学生家庭生活引进课堂。

教师将学生的家庭生活作为课程资源,由于这种资源来自于本地域,本地区文化背景,因此更加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的学生就如同在生活中,因此实现了“课堂——生活”的结合。

2、让家长参与课堂。

在课堂上播放家长的录象,让学生能听到家长的心声,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因此使我们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到了实处。

3、整合资源,发挥整体功效。

教学中教师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课堂上为我所用,极大地发挥了整体功效。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进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课标也倡导通过学习者的自身体验来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

我依据自己对课程的认识、文本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求,努力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感受与探究,为此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不局限教材设计构想,让学生畅谈熟知的家乡人的生活习惯、节令习俗,欣赏感兴趣的戏曲艺术,使教学成为学生社会经验不断发展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的教育应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发展。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搜集、了解相关知识,在这个发现、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扩大了知识面。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在教师指导下,孩子们培养了协作、互助的合作精神,并且开拓思维,获得了根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我注重学生情感的参与,使学生言其所想,让他们认识到家乡的美好,产生热爱家乡的美好体验。得到情感上的触动和提升,并且主动为建设家乡,推广家乡文化贡献力量。孩子们通过教学所得又回归生活,提升了对生活的认识与态度。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教材内容大多取自日常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四年级第1单元《由购物想到的》让学生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其中主题二“买东西的学问”《识别包装上的信息》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选购商品,知道怎样合理购物,怎样做一个聪明的小顾客。

本课时教学设计时我注意让学生知道购物其实是个复杂的过程,里面包含着知识、规则,也体现着人们的智慧。帮助学生熟悉购物的过程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对购物已经有了一些亲身的体验,很多学生有随父母购物或独自买东西的经历,对买卖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的体验与经验毕竟受到年龄的局限,对买卖过程的认识是片面的、零碎的,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一方面,有些卖方鱼龙混杂,假冒伪劣的商品出现,少数商业人员素质低下,缺乏对顾客的诚信。于是我先通过ppt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正规的包装应该包括哪些信息,学生分别认识了“商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质量安全qs标志、条形码、厂家信息”等重要信息,随后补充了条形码的识别知识,出示条形码的形状、结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识别条形码的方法及通过条形码辨别商品的生产国。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之后,我让学生亲自实践,用“慧眼”识破不法商贩的“障眼法”。

想到学生一放学就蜂拥至小卖部买一些不健康的劣质零食,这一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被反复强调,却收效甚微,我便到小卖部中预先买了这些食品作为样本,在课上让学生来观察他们最熟悉却又不熟悉的“美食”。学生们在实践环节中热情高涨,在小组内积极观察、传阅着这些小包装,然后小组代表信心满满地说明着他们鉴定的包装,“我们组观察的是‘香辣鸡翅’,它上面有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qs标志、条形码……,它的配料有……,我们认为它是可以放心食用的食品。”六个小组相继发言,其中只有一个小组发现他们手中的食品已经过期,不能食用。其他组的结果都是肯定的。

接着我进一步引申总结,“同学们,我们如果把这些小食品的配料表都放在一起你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的情绪稍有降温,“这些食品的配料都差不多,小麦粉、淀粉、香辛料。”“这些原料与他们五花八门的名字相符吗?”“不相符。”“哦,原来它们都名不副实。我们在来看看这些qs质量安全的标志吧。”学生开始对比手中的印刷品和大屏幕上面的正规标志,“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包装实物标志的“偷梁换柱”之处,随后我们又一起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让学生知道市场管理还不完善时,要练就自己的“火眼金睛”。相信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对这些小食品会另眼相看了。

课堂不再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它应该是学生的天地,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的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学习,营造出师生交融,生生互动的平等和谐氛围,让教学活动变成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延续让学生体验的教学设计宗旨,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充分利用情感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继续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加强自身修养。

这就是我在这次课堂实践后的所得,所思,所感。我会不断完善自己,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在这堂课设计中,主要以课本为依据,依托学生的生活,力求创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尽可能地做到无痕活动,使课堂有目标有吸力。

首先,在课前要极大地调动、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使其知识更加地丰富充实。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生活和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同时也学会了一些学习方法。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确立了调查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观察和感受了解身边熟悉的城市交通状况,引发其主动探究的意识,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学生们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社会生活,去感受、体验和提升生活,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共同完成老师在课前创设的调查目标,用回归生活的社会活动,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可以利用学生学习小组的合作,发现更多新的'教学资源,充实课堂。在课后,我给学习小组设计了新的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了新的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很愿意利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就不是孤立的,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教学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作为成长主体的地位。当我设计这节课时,我尽量让他们自己在活动中都感到快乐和成就感。这节课,我将简单的教学转化成轻松的聊天,创设老师与孩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师不再是一味地教,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机械地学,而是在开心聊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了新知识,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观点,一切都显得非常自然。

在课的开始,我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以及课前调查项目的难易程度设计了收集作业,这正好符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感受。我还专门设计了生活测试目标,尽可能地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既考察了学生课前调查的效果,同时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竞争,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都参与到了活动里。之后,我设计课堂现场小调查,充分地发挥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学生对不同交通方式的喜好。在教学的最后,我依旧以生活聊天的方式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与孩子尽可能地拉近距离,使课堂生活化,学生在轻松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堂课要想更充实,知识更丰富,作为老师就必须尽可能地多开发教学资源。新课程教学不拘泥于课本,教师可以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改进、补充教材资源,也可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媒体包括设计的活动都会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在点滴中进行渗透。另外,现代化技术教育的手段也为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如:武汉市和上海市优美风光资料片、小组合作中那优美的音乐等等。当然,在本课的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等问题都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这一特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引导他们自由组成小组,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交流,增长了知识,活动方式多样化。活动领域由课内到课外,由家庭到世界,感受家乡的魅力,激起对家乡的无限热爱,立志为家乡做些事,树立为建设家乡努力奋斗的豪情。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不仅关注生活体验的本身,而且更加关注对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重视学生主体性学习”品德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资源。所以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旅游景点、土特产资源等;教师利用了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这样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变成了活泼的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扩大了教学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感受和体验。”突出的是“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原则。现代的教学观还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观察、比赛等方法,理解和内化知识技能。这些在本课的教学中都有体现。让学生通过当导游这个角色,贴近了生活。从而参与学习、得到了快乐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不光是语文课要做到的,同样《品德与社会》也要做到。所以课前我就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了解泉州各景点,搜集家乡的风味小吃,民间故事传说,地方特色文化等。通过课前课后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将课内的活动延伸到课外实际生活中,使思品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们都是好邻居》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四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学习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庭,并从认识自己的家庭开始,逐步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树立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教材通过体验活动、生动的事例、歌谣、图片等内容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感知家庭责任感;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道家庭成员间要相互沟通、平等相待;懂得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和设施等内容。本主题引导学生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知道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邻居和睦相处可以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帮助,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学习邻里之间相处的常识,做个好邻居。这样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与邻居的接触是很多的,教学中出示书上的小故事,谈感受画面上的小姑娘怎么了?她得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小姑娘的家人知道了又是怎样感谢帮助老奶奶的,老奶奶的心情怎样?谈谈自己与邻居相处的经历与感受。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自己家和邻居家和睦相处的小故事,请同学们谈一谈,有的的同学谈到了住平房的`邻里之间的和睦,有的讲到住楼房邻里之间不怎么来往。在交流中逐渐让学生理解“邻居结得好,如同得大宝。”引导学生明白,无论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我们都需要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当邻居家有困难时,应主动帮助;当邻居和你家有矛盾时,应多为别人想一想;如果妨碍了邻居的利益,就应主动承认错误,并立即改正。我们只有这样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邻居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大家都会感到心情愉快、生活安定。本课教学采用了学生居住社区的内容,结合学生处理邻里关系的实例,相对效果比较好些,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邻里之间理解还是需要多些引导。

要是有条件走入社区参加点社区的实践活动,应该会更好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农民、牧民、渔民》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深思,现将教学反思梳理如下:

一、教学提问要高度有效,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农民、牧民、渔民》教学提问设计,在新课导入:时紧紧设计了如下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那么我们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什么那么在大草原上,以放牛、羊、马等牲牲畜为主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为什么每天风里来、浪里去,以撒网捕鱼为主的人们,我们又把他们称为什么?使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入课堂主题,达到了环环相扣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使问题成为学生熟悉而又有思考的对象,在交流性问题中,更考虑到答案的开放性设计,使学生更为全面地围绕教学内容,梳理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有效提问是产生有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课堂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即离不开老师的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课堂激起浪花。

二、使学生在课前充分地开展调查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农民、牧民、渔民》就其教学内容而言,它涉及到老百姓最为主要的三种生产生活方式,就其分布而言,我和我的学生所处的地方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固对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了解不多。我所授课的学生又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调查方法和能力,所以,在课前,我安排了调查活动,让学生从报纸、书刊、网络、请教他人等渠道了解农民、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点。有了课前充分的调查活动,学生在交流、回答、师生互动、汇报等环节中,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大胆发言。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认真把握评价的激励与导向,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

课堂离不开评价,有效的课堂评价能达到激励与导向的目的。但在这节课中,我没有能很好地把握好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激励语言没有很好地达到激励的目的。如在这节课中,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一个学生说:我的父母每天都在补皮鞋,我也常回家帮助他们。课堂顿时沸腾了,有的学生在偷笑、有的学生在低头议论,我见了,就简单地这样评价了那位同学的发言:我们今天是讲的是农民、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你坐下吧。后来,那位同学几乎没参与了我的课堂交流活动。这一典型案例使我课后进行了这样的反思:课堂评价一定要关注学生回答和交流的问题要靠谱吗?就学生个体而言,对教师的提问要有统一的理解吗?那位学生将自己的家人的生产进行了介绍并没有离开我本身的问题作答呀!由此可见,那位学生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父母生活,真实而客观地介绍了生产情况。这门课程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明理、导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固我的评价没有达到激励的作用。我想,只有充分地实现课堂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才会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才会不丢失每一位儿童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动态生成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只有以正确的理念为导向,在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课堂评价和动态生成之上,才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是老师展示才艺的平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自始至终施行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

总结。

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