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汇总15篇)

时间:2023-11-26 20:32:07 作者:雁落霞

读后感是一种自由表达个人看法和观点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思考自身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下是一些感人至深的读后感,这些作品描绘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等积极力量。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读后感精选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政策,是为了国家能长久发展的必要手段。生态兴则文明兴,一个国家的发展绝不可能只依靠工业发展,为了保障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唯有如此,才是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长久保障。同时,我们也要集结国家、社会、个人的力量,全民动员,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通过加强对国民环保意识的教育,让生态保护成为我们的日常行为生活的一部分。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不得长久。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系统总结生态环境领域发生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继续朝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读后感精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在前工业文明时期,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及“万物有灵论”的影响,人类对自然敬畏有加,甚至顶礼膜拜,对自然的利用也只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展开,生产生活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尚未超出自然环境的可代偿能力与范围,就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伴随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和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快速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人类陷入生态危机。面对这一境况,思想家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恩格斯也警告人类“不要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要警惕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继承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鲜明论断,并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的理性科学判断,为破解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提供了认识论根据,为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必须顺应自然,依照自然规律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本身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能够被我们所认识,但却不能因为人类的意愿和行为而改变。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然规律的有益探索,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我们要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对自然进行科学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努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必须保护自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保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必须毫不放松推进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双碳”行动,以“双碳”行动倒逼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以更大力度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更强决心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城乡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举措,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就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读后感精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是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守好发展底线;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抓住发展根本;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提升发展境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要坚定生态自信,提高生态自觉,实现生态自强。充分认识到生态价值是xx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坚定信心,让良好生态成为新xx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完成木里矿区、中央环保督察等突出问题的综合整治,守护好这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保护好“中华水塔”,实施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好、走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路。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对今天的xx而言,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新xx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让群众生活幸福安逸。

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先后就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等典型案例作出指示批示,有关地方和部门严肃查处和追责了一批失职渎职的人员。9年来,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还记得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吗?现如今的安吉靠着当地先天的风景秀丽,发展了旅游业。在这个过程中,是自然养育了人民,也是人民依靠着自然,这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让人们更加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大自然也继续发挥着自己的独到优势,为当地的人们带来经济收益。规划先行,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顶层设计。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在现如今这个科技日渐发达的社会,空气质量引起愈来愈多的人们关注,人们在意健康的同时,也开始在意我们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健康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我们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一起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读后感精选

虽然这一句话讲起来特别简单,但是做起来特别难,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会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更会对大自然的野生动物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代化。每当我们提到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这种建设和经济发展联系到一起,很难会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到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里。虽然我们的经济在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也在逐步建立,但我们隐约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了一项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现在的发展目标不是发展的速度,而是发展的质量。

人类应该充分尊重自然。当人类快速发展经济的时候,其实人类一直在伤害自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人类破坏环境的例子。对于人类的这些行为,大自然也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回应。我们现在的工业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但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变得越来越多,温室效应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我们把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开垦成了工业用地,这样确实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业化发展,但是我们也很难见到野生动物了。总的来说,我觉得人类需要充分尊重自然。

人类也需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知道人类的发展绝对不会和大自然的和谐成负相关的关系,现实情况正好相反,我们的社会发展和大自然的和谐并不矛盾。如果我们能够在社会发展的时候保护大自然,大自然也会回馈给我们更加健康的生存环境。虽然人类的文明进程越来越高,但我们始终离不开大自然这一载体,我们必须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一直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指明了生态环境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成效,增进了民生福祉。

然而,许许多多生态破坏事件依旧频发,与此同时,继发性破坏事件也接踵而至,沙尘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讲话并强调,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应当时刻平衡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权衡利弊,使我们社会的发展行稳致远!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读后感精选

多彩的世界源自多彩的自然。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闻到花香,美丽中国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愿景: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今日之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愿景变为实景,是复兴支点,是强国之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发展更有温度。没有绿水青山,何来金山银山?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20世纪80年代初,保护环境已成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和统一行动,让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更有品味、更有格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幸福更有质感。生态环境美,幸福指数高。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没有一切,更谈不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追梦更有力量。美丽中国的生态梦,连接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生态梦、中国梦的必然选择。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上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拧成一根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为追梦路上播洒更多绿色的种子,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音符更准、音调更真,使生态梦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中大放异彩,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让美丽中国的绿色画卷更加充满幸福的味道。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农林村牢记“两山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小康之路。

保护好生态环境。在老村长陈福尧的记忆中,曾经的村庄,家家户户造纸,村民乱砍滥伐,兴建矿厂,村里处处是“天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为改变村庄面貌,农林人用新路径取代旧模式,创新绿色产业,变竹林为园林、变农房为客房、变矿山为“金山”,探索出了一条摆脱贫困走向美丽乡村的发展新路。

纵有不舍,讲大局的农林村群众收起了砍竹刀、绑竹绳,关闭了矿石窑,告別旧生计,寻找新出路,4500亩集体林地、“海中海”湖泊入股蜀南竹海旅游开发公司,采取党建引领+景点承包经营+旅游设施租赁+自然资源分红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发展好绿色产业。眼下虽然已经过了旅游的旺季,但地处蜀南竹海景区的灌家农庄却是一派繁忙热闹景象。贵阳游客单女士高兴地说,“今天是第四天了,本来准备只玩三天的,因为特别好耍嘛,又多待了一天……空气特别好,住得特舒心,吃得又特别的开心、舒心。竹花、竹蛋、冬笋,好多想不起名字的竹食材,以前都没吃过,食材好,有创意,明年天热时约起朋友还会再来玩”。

作为地道的农林村人,灌蓉一家也曾外出打工谋生。随着蜀南竹海旅游业不断发展,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竹生态优势,灌蓉一家在景区里开办起了农庄。以“竹”为主打,让曾经外出打工的她尝到了甜头。

“这段时间相对来说是淡季,因为刚过了暑假。家里有20几间客房,每天可以住上10几间,收益还不错。并且土地流转得租金、参与经营得股金、劳动务工得薪金,大家的日子能不火嘛。”灌蓉是这样说的。

2019年,农林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7981元,集体经济收入287万元,贫困人口全部实现提前一年脱贫。

优化好经济结构。农林村党组织书记灌兵讲,下一步农林村将积极融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历史机遇,依托蜀南竹海创建5a契机,大力打造竹食品、竹文化、竹经济特色商业街,把竹林变公园,把村庄变集市,打造游乐在竹海、吃住在农林的抱团发展模式,成为城里人避暑纳凉、森林康养的向往之地,让更多人感受到农林村的魅力,持续增加村民的“钱袋子”,让群众生活质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农林村正实现自然财富经济财富双丰收。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行动自觉写好绿色发展“山水文章”

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世间万物环环相扣、和谐共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心怀“国之大者”,凝心聚力、躬身实践,写好水清岸绿、风光旖旎的“山水文章”。

要有“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曾几何时,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本末倒置,竭泽而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党员干部要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有“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在共享共建共治的过程中,守住底线、建立新功、增进福祉、保障民生,争当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文明素养,做低碳环保的践行者。当前,生态环境恶劣,能源资源匮乏,极端天气不断,粮食浪费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极大破坏,保护环境、协同发展的时代课题已刻不容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擦亮美好生活的底色,需要汇聚每个人的智慧与力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竭力倡导科学、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着力培养节约粮食、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文明理念,争当“领头雁”勇做“排头兵”,热心公益、积极响应公益事业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打好“蓝天保卫战”,做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践行者。

要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思想自觉,做抵制不当风气的监督者。日前,日本政府发布声明,将从2022年起向太平洋排放130万吨福岛核废水,持续长达30年。这一消息让世界哗然,世界各国纷纷表示强烈抗议和不满。当今世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球村时代。人类栖息于地球,同呼吸、共命运。世界各国只有和衷共济、坚守正义,才能促进共同的繁荣发展。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树立“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精神,对不当风气,敢于“亮剑”,坚决抵制,做好环境工作的情报员、战斗员、监督员。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懈努力。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一国之生态文明,正好比建设一家之小屋。房屋建设离不开地基、柱梁与砖石,这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惠民利民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之“地基”。万丈高楼平地起,造再高的大楼都要把基础打牢。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是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的千秋大计正牵系于一山一水之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则是我们党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当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创造更优的生态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青山绿水两不负。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之“柱梁”。作为主要承重结构,柱梁对房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正如绿色发展理念之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生态文化源远流长,环境保护思想自古有之。从“山林茂而禽兽归”,到“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再到现如今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要算生态长远账,将良好生态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引资引才的“金字招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环保主体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之“砖石”。没有一砖一瓦的堆砌,哪来广厦千万间的恢宏?美丽中国是14亿同胞的共同家园,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回避,每一个环保主体都应当主动自觉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发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主体责任担当,牢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嘱托,坚定“舍我其谁”的态度,坚持从点滴入手,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孕育了所有生命和物种,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借助飞速发展的科技,自然的奥秘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类的自然观念自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马克思曾经指出,自有人出现以来的历史都是“人化自然”的历史,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生”状态之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用发展养护自然。在以往的发展当中,囿于发展方式、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如高浓度的雾霾、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等。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重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用底线守护自然。当前,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边界”就是“底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就是守住自然生态底线、确保生态安全,为国家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大规模国土绿化、海洋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用科技保护自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在其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提出,工业革命一开始,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大大提升,使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但是科技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相机陷阱记录野生动物,生物声学倾听雨林的声音,“千里眼”守护东北虎豹,这些事实都证明了科技也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让自然受益于科技。未来,我们要更广泛地运用科技保护自然,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发挥云、ai、5g等新技术在守护自然资源、保护濒危物种、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作用,用技术见证自然的美好改变。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副主任郭兆晖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化进程最早发轫于西方国家,但它们的现代化是通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获取的,造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也不会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老路,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刘福森提出了“生态限度”。所谓生态限度,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所造成的破坏力的承受限度,也可以看成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的活动的“容忍度”。这个生态限度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平衡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建立“生态限度”,让人的实践活动稳定在自然系统的自我修复机制中。在这个“可能性空间”中,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不会打破自然系统的稳定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人与自然成为生命共同体,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能够实现和谐共生。

推动生产方式生态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来说,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的,尤其是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何种生产方式至关重要。

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认为,要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这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绿色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并努力促进生态恢复。

从顶层设计而言,改变生产方式需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郭兆晖提出,要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运行机制,虽然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全面加强监管,但相对而言,市场机制作用仍然发挥得不够,要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

比如,全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了产权之后,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确定价格,并获取利润,以此激励更多的企业自愿投入绿色发展中。同时,还可通过绿色金融杠杆撬动更多资本进入绿色发展领域,让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及其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成为老百姓“钱袋子”中的重要资产。

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被奉为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模式典范,以“炫耀消费”“时尚消费”等为代表的过度消费主义加强了对资产的压榨和掠夺,也影响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态化的同时,也必须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认为,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从观念到行为全方位转变的过程,人人都是践行者和推动者,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汇报精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快速进步让人类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质量的降低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全球变暖、极端环境的相继出现,无不警醒我们,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一体推进,缺一不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抓实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大国应有之担当,也是为了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凝聚环保共识,推进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筑牢生态这一关键环节。

身体力行下好生态建设“一盘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联防联治、齐抓共管,才能干出成效,抓出实效。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做好水土保持、河湖整治、退耕还林等基础工作,夯实生态本底,也做好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规范性工程,点缀人居环境,切实在联动联治中筑牢生态基础。

真抓实干绘就生态环境“一幅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真办法、硬措施,为打造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政策,不抓落实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党员干部要主动扛责在肩、揽责在身,积极破除经济环保“二选一”的狭隘认识,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核心理念,扎实开展“水”“土”“气”三大攻坚战,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储蓄优渥生态资源。同时,积极探索、深入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激发自然资源的经济效应,推动形成经济生态“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防微杜渐织牢生态监管“一张网”。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仅靠一时一地的集中攻坚难竟全功,需要全党全民的常抓不懈。各级党组织要树牢环境保护“常态风”,以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不断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监管渠道体系,确保问题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要以严抓严管的负责态度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监督执纪,引导干部群众形成爱护环境的行动自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如水,经济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准确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舟水关系。在两者的辩证关系中,如何在确保不越过生态“红线”的基础上,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历久弥坚的课题。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牢固树立生态安全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生态安全究竟是什么?如今的我们又处在何种境地?从概念上讲,生态安全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生态问题一次次为我们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因此,在思想上,我们要牢固树立起生态安全理念,用理论武装自己,只有思想意识上永远紧绷生态保护的“红线”,才能从源头消除生态安全隐患。

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也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生态本身就是价值,保护生态系统并不是要求不发展,而是将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除了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监管监督,更要聚焦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绿色化转型之路,使之加快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避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要坚持生态优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相信青山定不会负人。

坚守全民参与“主线”,保护生态环境常态长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使绿色发展常态化就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建造一个“绿色银行”。然而,“绿色银行”的成立不能靠一个响亮的口号一蹴而成,更不是靠一己之力一蹴而就的。绿色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只有坚守好全民参与的“主线”,举国一致、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建好“绿色银行”,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趋于常态长效。要从认真领会退耕还林、节能减排精神做起,要从低碳出行,降低空气污染做起,要从垃圾分类、节水、节电、节材等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全民参与,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常态长效之路越走越宽广,共建水绿山青、繁荣富强的美丽中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