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电子政务的安全论文(通用19篇)

时间:2023-11-09 19:14:28 作者:念青松 最热电子政务的安全论文(通用19篇)

政务是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是指政府、政权机关、政党等政治组织对人民统治的具体实施。推荐几篇优秀的政务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论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

爱因斯坦讲:“我们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应当跑出习惯性思维的圈子,从更基本的理论来反省我们的信息共享观念,更多地研究事实,更多地研究实际经验,提升对新规律的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的观念与视角无疑会是一种有力的工具。

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不是一件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服务的业务,对于一项长期业务而言,短期起作用的因素经常会被相反的因素抵消,我们需要透过复杂纷纭的暂时性因素来分析决定系统能否长久生存发展的深层次动力,而经济学思考正好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来看到更本质的东西。

2.长期业务可持续生存的基础。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共享不是一个静态工程,而是一项长久的信息服务业务,它可能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生存下去。这样一种长期服务的业务,其运行维护的费用将是巨大的,几十年地维护、完善某种信息共享的服务,对于任何机构来讲都将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这项服务不能带来合理的效益,它将很难持续下去。因此,决定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能否持续的并不是开始的多大决心,而是有无长久的经济合理性,即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带来的益处能否胜过其带来的长期运行维护的成本负担。

作为长期服务的电子政务业务,其经济学上的合理性至关重要。人们经常强调电子政务是“一把手工程”,以强调行政领导在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启动中的关键作用,但是开始的推动者却无法担保项目的长久成功,因为电子政务业务的生命周期经常会有二十年、三十年,要比领导的任期长许多倍,每位后来的“一把手”都有可能来终止、修正前人留下来的做法,唯有经济上合理的业务、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的业务才可能持续的生存。

影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很多,有些是短期起作用的因素,例如起步资金,技术手段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有了问题还可以在后面纠正,倒是有一些因素看起来没有那么强的作用,但是影响力却非常持久,例如系统运行成本与共享效益不成比例,部门关系失调,缺少有效的社会监督,缺乏自我改善的动力与激励等,这些因素慢慢地产生作用使系统逐渐地瘫痪,这些因素才是影响信息资源系统生存力的关键点。

总之,对于一个长期运行的业务系统而言,经济学上的合理性是生存的基础,经济学讲究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争取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率,而一个得不偿失的系统是不可能长久生存的。我们必须要认真地审视共享方案的经济学合理性,才能保证信息共享的可持续。

3.信息共享的方案选择是经济效率的选择。

信息共享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效率选择问题。信息共享不是目的,对于电子政务而言,信息共享只是实现政务目标的工具,一个工具使用到什么程度以及什么时候要换另一种工具,要视工具应用的效率而定,政务目标才是核心,工具的应用完全视其对目标的贡献与成本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信息技术企业对信息共享过头的宣传使得人们对信息共享的认识绝对化了,人们将信息共享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来追求,其结果则必然会迷失原来电子政务的目标。失去了政务目标的信息共享必然失去了其价值评价的标准,信息共享成为超脱于政务目标之上的追求,必然会破坏整体的价值平衡,信息共享成为无效益的奢侈品。

信息共享是有代价的,随着共享内容的扩大、共享紧密程度的提升,信息共享的成本将是直线上升的,但是共享信息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却会边际效益递减,这样就存在一个转折点,即共享超过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变成经济上不合算的事情。共享对工作带来的好处将抵不过共享建设、运行、维护成本的增长。将信息共享控制在合理的程度之内将是所有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另一个必须强调的问题是资料本身的共享价值是大不一样的。每种信息资料都会有其替代信息来源,这些信息资料的利用价值还要受用户的许多其他条件来决定。另外,不同的信息资料收集、加工的成本也大不一样,应用的价值也随用用户不同而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要设想能够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统一大平台,让各路资料一并发挥作用。真正有效的信息共享是一个精确设计的过程,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与不同的资源而具体设计。一个一个资料地挑选,怎样使最有用的、最有价值的资料处于最方便使用的位置,这也是一个经济学的选择问题,选择是一种智慧劳动的投入,没有精心地设计,精心地建设,精心地改进,任何有效率的信息共享都是不能实现的。信息共享系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案,而是一项一项合理的经济学选择的积累。

二、四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问题分析过于笼统是未能很好理解信息共享问题的一个原因。不同的信息共享业务类型在用户特点、经济模式、运行机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分开来进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以下四种主要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

1、政府信息公众开放系统。

政府信息公众开放系统是向公众提供免费信息服务的系统,主要提供以下三类信息内容:

(1)公告性内容:政府认为应当让公众了解的规范化信息,如政府公告,各种法律、规章、统计数据、政府工作报告,工作规划,司法解释、案例,…各种需要公众理解、配合的情况等等。

(2)服务性内容:帮助政府改善对社会服务效率的信息服务内容。公众需要与政府打交道的事情很多,例如出生、死亡、婚姻、出入境、纳税、上学、工商登记、办理许可申请,…良好的网上信息沟通渠道会大大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节省公众的大量时间。

(3)透明性内容:用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

利于接受公众的监督,防止政府的腐败。通过公开的政府网站,公众可以查寻政府的工作流程、工作进度,可以了解政府对某些事情的态度,决策过程经费的使用状况,并接收来自公众的批评,除了网络信息提供外,还应有其他一些方式支持公众依申请来取得其有权获取的资料。

政府的信息公众开往系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系统,政府的各种重要文件、资料、统计数据都会利用这一渠道免费向全社会发布,推动这些重要信息资料的全社会共享,这也是政府向社会信息开放的最重要的渠道。

政府信息是开放系统强调的是社会效益,要强调对社会的公平,让公众普遍受益。这样的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系统考虑的核心应是预定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率,特别是实现服务的普遍性,要让尽量多的公众满意。而这对于象中国这样网络、电脑普及率并不高的国家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其它辅助性的信息服务与沟通的办法,让政务改革造福于更多的人群。

政府信息向公众的开放是政府所能做的最大信息共享,它将带动各种信息共享模式,取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政府拥有国家最完整、最庞大的统计系统,在巨大的政府管理业务中,又成为最大规模的工作数据的积累者。政府积累的数据资料遍及各个方面,从地理数据、自然资源到生产、市场、消费、进出口,从出生、求学、就业、卫生、交通到出入境管理…这些大量的数据资料如果能够被社会充分利用,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

但是,大部分政府积累的数据资源,并没有为社会很好地利用,这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造成这类信息资源长期闲置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政府缺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积极观念,很多政府官员并不认识帮助企业发展就是帮助国家经济发展。很多人并没有将改善信息服务与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结合在一起,这导致了这类信息资料的长期闲置。造成政府信息资源闲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利用这些数据资源进行增值服务的良好模式,无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

将潜在的信息资源开发成为有规模、有效益的可持续的信息服务产业经常是十分困难的。对某信息资源的一次非常成功有效的利用并不能表示这类的业务就是可持续经营下去的业务。将政府信息资源的个别的应用推进为一项有规模的服务产业完全是一种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只有企业家才能非常有效地沟通数据资源与应用需求的联系,进而能创造出有效益的信息服务规模经济。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中的一些难点:

(3)政府虽然熟悉数据,但缺乏应用知识。政府的机制缺乏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以及缺少持续改进、完善一种变化性很大产品的激励机制。政府无法有效地完成从数据收集直到为最终用户服务的全过程。

这些问题非常明确的告之我们:在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增值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政府一包到底地提供服务是不经济的。在这个产业链上,政府的优势是做好数据采集端的工作,确保数据的可靠、稳定。而对于这些数据资料的增值应用,则应当交由信息企业、中介机构来做,这些机构有着更好的应用感觉,有着更好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家机制,而这些特点正是开发应用端业务所不可缺的。政府必须要采取与企业分工合作的方式,才会创造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高效益。

3、政策研究信息共享系统。

政策研究信息共享系统是政府内部使用的信息共享系统,服务的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政策研究人员、写作班子以及各有关工作人员,它也成为各级干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工具。政府工作人员利用本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新闻,认清形势。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有很好的大局感,需要及时了解全球、全国本地区的整体形势。以往这种感觉是通过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建立的,但在网络上可以有更综合、更省时、更有效的渠道。一个简洁、重点突出的新闻系统经常是内部网上使用率最高的系统。

(2)业务学习与专题研究:政府领导机构的工作人员,要用很多的时间来进行政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人员除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要以大量的来阅读文献、资料、文件及来自有关部门的报告。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能够把资料的收集、挑选的效率提高许多倍。将那些最重要、最权威的资料集中得好将会得到更大升值。

(3)工具性资料查询:在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会碰到大量的资料查阅、数据引用、文件、讲话的摘引核对,以及历史资料、国际资料的查找工作,这些工作虽然是辅助性的,但也要耗去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一个良好的办公数据库系统对于提高领导与研究机构的日常工作效率是很重要的。

工作人员希望政策研究信息系统要有更多的知识性和启发性。因为政策的确定不是就事论事,并不在于有更多的.细节数据,而在于对于相关的问题有着更深刻的理解,重要的是要有见地。领导处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经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深入理解;将无法提出更有效的处理原则。因此,政研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提升人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判断,那种以为信息收齐全了,领导就可以对着荧光屏决策了的想法是可笑的。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是一个思考、领悟的过程,领导人的见识在其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信息资源系统要成为提高人们见识的重要工具,成为启迪人们思考的重要工具。

降,很多耗时的应用变成经济上不合算的,而对时间紧缺的工作人员,政策研究信息系统越来越存在着被冷落的危险。这是在告诉我们,面对着时间昂贵的领导者,降低应用成本的核心是节约用户时间。我们需要一个“以人为本”的系统,以提高最稀缺的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即以节省领导人时间为核心来设计系统,让人看得快、看得少,看得精,而不是以资料为核心,提供大量细节,无视用户的时间浪费。

总之,从用户的立场上来摆正什么是最需节约的稀缺资源,依用户的价值观来设计系统,才能使政策研究信息资源系统成为一个倍受欢迎的系统。

4.政府业务自动管理系统。

这类系统主要用于政府规范性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由基层操作人员来使用。政府的规范性业务很多,例如税收,工商登记、年审,进出口管理,出入境管理、驾驶执照管理等等,一个规范化的自动管理系统会大大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的规范性,大大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与漏洞。

在政府业务自动管理系统中,良好的信息共享与综合能力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武器。在很多情况下,欺骗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因为政府系统信息核对能力的增强有效地堵住了很多滋生欺骗行为的漏洞。这使得假增值税、假出口的案件大大减少。同时,信息共享也提高了对用户服务的效率,例如用户用不着反复地输入相同的数据。

政府业务自动管理中的信息共享与为宏观政策研究的信息共享有着非常不同的特性,设计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主要的特点是:

(1)微观性。业务自动管理中的信息共享是对具体微观对象数据的有效提供。不同的业务系统,信息共享是针对特定主体的相关数据的提供。例如在工商管理中针对每个企业,在驾照管理系统中,针对每个人的行车违章记录。

(2)流程性。

电子政务系统网络安全的论文

完善的安全服务设施可以为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实现网络安全以及保证带着你政务网络高效、安全运行的基本条件。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安全设施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1完善网站访问身份验证机制。

网站能否满足用户的访问需求需要经过系统安全措施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收,只有身份验证通过才能进行访问,如果用户身份没有得到验证,则此时的系统防火墙变化发挥作用,识别假的用户信息并不予服务,所以用户身份验证是电子政务基础安全策略的一个关键问题。

2.1.2加强网络设备管理。

网络设备的有效管理对网络安全有着重要影响,而建立一个比较容易管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网络首先要加强网络设备管理,有必要时赋予部分网络设备一些可信的识别码,以便对网络设备的访问权限和访问位置进行管控。

2.1.3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安全是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核心问题,所以要保证信息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以便用户可以从系统上获取可信度高的、未被修改的信息数据。

2.2充分利用安全技术保证平台安全。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除了加强基础安全服务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以进一步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例如网络攻击检测技术、漏洞检测技术、通讯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等,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可以有效防御网络攻击、控制用户权限、预防信息泄露或者被破坏,可以为电子政务网络创建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

2.2.1数据交换安全性。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日常工作中需要进行网络数据交换,不论是外网数据交换、专网数据交换还是内网数据交换都非常频繁,而数据传输与交换也是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环节,所以需要采用有效技术措施来保证网络数据交换的安全性,例如采用物理隔离网闸实现不同安全级别网络之间的安全隔离,以保证网络数据的安全交换。

2.2.2网络域访问控制。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不仅要对系统内部设备进行访问权限控制,同时也要对远程接入设备进行限制,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vlan技术对网络范围进行顾虑,进而实现对网络域访问的控制。

2.2.3通讯加密。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中包括大量保密性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在加强网络环境安全防范的同时还需要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例如利用ipsec、api等技术来实现重要数据的安全通讯。

2.2.4防御网络病毒。

网络病毒是导致网络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防范更需要作用病毒防御工作,采用防病毒软件对整个网络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控,所采用的防病毒软件要与网络环境设计相兼容,并具备自动升级能力,以灵活应对病毒的变异。

3结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不断完善,目前正向层级化、宽带化方向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事务处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网络系统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对于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来讲,更需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通过分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确保系统安全性,以保证国家安全,保证人们利益。

参考文献:。

论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

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高效安全的进行电子政务,迫切需要搞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电子政务系统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2][3]不仅要保证业务与办公系统和网络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要保护运行在内部网上的敏感数据与信息的安全,因此应充分保证以下几点:

1.1基础设施的可用性:运行于内部专网的各主机、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系统的安全运行十分关键,网络安全体系必须保证这些系统不会遭受来自网络的非法访问、恶意入侵和破坏。

1.2数据机密性:对于内部网络,保密数据的泄密将直接带来政府机构以及国家利益的损失。网络安全系统应保证内网机密信息在存储与传输时的保密性。

1.3网络域的可控性:电子政务的网络应该处于严格的控制之下,只有经过认证的设备可以访问网络,并且能明确地限定其访问范围,这对于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十分重要。

1.4数据备份与容灾:任何的安全措施都无法保证数据万无一失,硬件故障、自然灾害以及未知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导致政府重要数据的丢失。因此,在电子政务安全体系中必须包括数据的容灾与备份,并且最好是异地备份。

在技术支撑平台方面,核心是要解决好权限控制问题。为了解决授权访问的问题,通常是将基于公钥证书(pkc)的pki(publickeyinfrastructure)与基于属性证书(ac)的pmi(privilegemanagementinfrastructure)结合起来进行安全性设计,然而由于一个终端用户可以有许多权限,许多用户也可能有相同的权限集,这些权限都必须写入属性证书的属性中,这样就增加了属性证书的复杂性和存储空间,从而也增加了属性证书的颁发和验证的复杂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建议根据x.509标准建立基于角色pmi的电子政务安全模型。该模型由客户端、验证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资源数据库和ldap目录服务器等实体组成,在该模型中:

2.1终端用户:向验证服务器发送请求和证书,并与服务器双向验证。

2.2验证服务器:由身份认证模块和授权验证模块组成提供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是安全模型的关键部分。

2.3应用服务器:与资源数据库连接,根据验证通过的用户请求,对资源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把处理结果通过验证服务器返回给用户以响应用户请求。

2.4ldap目录服务器:该模型中采用两个ldap目录服务器,一个存放公钥证书(pkc)和公钥证书吊销列表(crl),另一个ldap目录服务器存放角色指派和角色规范属性证书以及属性吊销列表acrl。

安全管理策略也是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的核心实际上是管理,安全技术实际上只是实现管理的一种手段,再好的技术手段都必须配合合理的制度才能发挥作用。需要制订的制度包括安全行政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安全行政管理应包括组织机构和责任制度等的制定和落实;安全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硬件实体和软件系统、密钥的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根据电子政务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保护公共利益等方面的重要程度。等级保护工作的要点是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风险分析,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风险因素集。

3.1信息系统的安全定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从低到高依次包括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专控保护级五个安全等级。对电子政务的五个安全等级定义,结合系统面临的风险、系统特定安全保护要求和成本开销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以保障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3.2采用全面的风险评估办法风险评估具有不同的方法。在iso/iectr13335-3《信息技术it安全管理指南:it安全管理技术》中描述了风险评估方法的例子,其他文献,例如nistsp800-30、as/nzs4360等也介绍了风险评估的步骤及方法,另外,一些组织还提出了自己的`风险评估工具,例如octave、cramm等。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中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参考iso17799、octave、cse、《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等标准和指南,从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估四个方面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其中,资产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进行相对估价,其估价准则依赖于对其影响的分析,主要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进行影响分析;威胁评估是对资产所受威胁发生可能性的评估,主要从威胁的能力和动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脆弱性评估是对资产脆弱程度的评估,主要从脆弱性被利用的难易程度、被成功利用后的严重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估是对保障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主要对安全措施防范威胁、减少脆弱性的有效状况进行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就是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后的资产信息、威胁信息、脆弱性信息、安全措施信息,最终生成风险信息。

在确定风险评估方法后,还应确定接受风险的准则,识别可接受的风险级别。

4结语。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有显著区别,包括:办公手段不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最显著区别;行政业务流程不同,实现行政业务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与公众沟通方式不同,直接与公众沟通是实施电子政务的目的之一,也是与传统政务的重要区别。在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管理中,要抓住其特点,从技术、管理、策略角度设计完整的信息安全模型并通过科学量化的风险评估方法识别风险和制定风险应急预案,这样才能达到全方位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红,冯国登,吴亚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波杰,张绪国,张世永.一种多层取证的电子商务安全审计系统微型电脑应用.05期.

[3]赵晖.网络安全中的安全审计技术.集团经济研究.23期.摘要:长期以来,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方面,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问题。信息安全并不是技术过程,而是一个综合防范的过程,安全技术应由适当的安全管理体系来支持。在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必须管理与技术并重,进行综合防范,才能有效保障安全。本文旨在提出了一种电子政务安全解决方案。首先,分析了电子政务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其次,对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探讨;再次,讨论了电子政务安全等级保护思想和风险评估方法。

论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

本文从前期的调研选题,到最终的撰写完成,无不凝聚着导师向茂生研究员的心血。向老师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富有前瞻性的敏锐眼光、统观全局的决策能力、求真务实的严谨学风,给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将让我受益终身。

同时向以……研究员为代表的电子学研究所诸位老师一并表示敬意,他们数年如一日地坚守于工作岗位,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科研事业,以其高尚之风行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激励着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不断前进。

非常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师姐,以及研究生办公室的……老师,她们用自己的滴滴汗水为大家创造了优越的工作环境。

特别感谢……师兄和……师姐,他们以丰富的科研经验指导我解决了很多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感谢实验室的其他师兄、师姐和同学,与他们在一起的两年求学生涯是人生至此最快乐也最有意义的时光。

感谢……以及好友……等曾经关心、帮助过我的朋友,他们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此无法一一写出他们的姓名,愿他们能接受来自我心底的一份谢意。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学生从出生至今,走出之寸步皆离不开父母之无私付出;父母爱吾至深至切而时过二十余载仍无以相报,每念及此辄倍感自责。自悟乃唯有一心向前,己所拥有之一切,皆毫无疑问是对父母哺育之恩的答谢。言至此,再次对含辛茹苦的父母致以最崇高之敬意,并祝全天下之父母都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论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电子商务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信息化、网络化的商贸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作为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涉及财产与信息交易,需要对其的安全有所保障。本文将结合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需求对其信息安全技术展开讨论。

电子商务的网络化及信息化优势使得电子商务在激烈的交易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电子商务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以及银行方便快捷的电子支付形成整个交易体系,不仅能使得卖方平等竞争,买方也能方便地择优而选。与传统的交易形式相比,电子商务所具备的交易虚拟、成本低廉、交易范围广等优势都更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

论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

爱因斯坦讲:“我们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应当跑出习惯性思维的圈子,从更基本的理论来反省我们的信息共享观念,更多地研究事实,更多地研究实际经验,提升对新规律的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的观念与视角无疑会是一种有力的'工具。

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不是一件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服务的业务,对于一项长期业务而言,短期起作用的因素经常会被相反的因素抵消,我们需要透过复杂纷纭的暂时性因素来分析决定系统能否长久生存发展的深层次动力,而经济学思考正好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来看到更本质的东西。

2.长期业务可持续生存的基础。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共享不是一个静态工程,而是一项长久的信息服务业务,它可能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生存下去。这样一种长期服务的业务,其运行维护的费用将是巨大的,几十年地维护、完善某种信息共享的服务,对于任何机构来讲都将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这项服务不能带来合理的效益,它将很难持续下去。因此,决定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能否持续的并不是开始的多大决心,而是有无长久的经济合理性,即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带来的益处能否胜过其带来的长期运行维护的成本负担。

作为长期服务的电子政务业务,其经济学上的合理性至关重要。人们经常强调电子政务是“一把手工程”,以强调行政领导在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启动中的关键作用,但是开始的推动者却无法担保项目的长久成功,因为电子政务业务的生命周期经常会有二十年、三十年,要比领导的任期长许多倍,每位后来的“一把手”都有可能来终止、修正前人留下来的做法,唯有经济上合理的业务、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的业务才可能持续的生存。

影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很多,有些是短期起作用的因素,例如起步资金,技术手段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有了问题还可以在后面纠正,倒是有一些因素看起来没有那么强的作用,但是影响力却非常持久,例如系统运行成本与共享效益不成比例,部门关系失调,缺少有效的社会监督,缺乏自我改善的动力与激励等,这些因素慢慢地产生作用使系统逐渐地瘫痪,这些因素才是影响信息资源系统生存力的关键点。

总之,对于一个长期运行的业。

[1][2][3]。

论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

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密码算法对明文数据进行转换的信息安全技术,加密算法对应的加密密钥不尽相同,打开明文时需要输入对应的密钥,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用户的信息安全性。信息加密技术实现了保存数据完整性的功能,阅读被加密的明文只能通过输入对应密钥来实现,是一种主动防窃的加密行为。密钥因其使用方式还分为对称密钥和非对称密钥两类密钥加密方式,对称密钥加密在加密与解密时都使用同一密钥,具有运算量小及速度快的优点,但是一但密钥被泄露,加密功能也就消失了;非对称密钥加密中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同,用户自己设置保存解密密钥并将加密密钥公开发送给明文接收方,保密性较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好,但运算量较大。

2.2认证技术。

信息及身份认证技术是信息安全加密技术中重要的保密方式,普通的加密技术还有很多缺陷,认证技术在加密技术的基础上辅助信息安全工作更好地执行。信息及身份认证技术主要有数字签名、数字信封、数字摘要及数字证书四种,数字签名是用来确认用户身份的绝佳技术手段之一,不同于普通加密技术的密钥传递,数字签名能有效保证用户本人执行工作的真实性,数字签名下进行的密钥传递就如同发送者的亲笔签名一样,只被发送者持有的私钥才是真实有效的解密密钥,数字签名在密钥的基础上,能够对源文件进行鉴别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并能保持文件的完整不被破坏;数字信封则是保证只有发送对象才能接收文件的有效手段,同样是建立在密钥的基础上,通过非对称密钥与对称密钥相结合的方式,即文件接收者先用私钥解开文件获取对称密钥从而获取全部文件内容,这样使得信息安全更有保障;数字摘要技术主要通过单向哈希函数进行转换运算后取得摘要编码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的,可有效保持文件完整性;数字证书相当于用户的数字身份证,确保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身份认证的真实性,并在交易中产生数据从而确保交易不可否认,确保交易数据的安全性,确保电子签名的可靠性。

2.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的主要作用是阻挡对防火墙内部资源的访问,通常情况下会将公共数据和服务设置放在防火墙外侧,有人访问时只能访问外侧的内容,对内部资源的访问会被限制。防火墙具备简单实用的特点,其中的滤波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网络性能,作为一种实用的信息安全技术还具备透明度高的特点,保证在不修改原有的软件运行环境的情况下起到保护信息安全的作用,但存在无法保护精确的信息安全的缺陷。

3结论。

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逐渐取代线下商务的发展情况下,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研究、发展及完善就要受到足够的重视,确保能提供给人们一个健康安全的交易环境,促进电子商务更好地发展。现今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技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投入研究并将其完善,从而更好地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作者:吕汶洁陈薛镅李丹丹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晓超.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13):180,182.

[2]叶连杰.电子商务中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11):174~175.

[3]全石峰.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探讨[j].微型电脑应用,,29(11):63~65.

论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

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交易双方网络交流并完成双方交易的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交易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具备可行性的平台,电子商务也成为现代社会进入新的经济活动时代的重要标志。发展电子商务不仅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还能提高国民的经济生活质量和效率,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助力。电子商务的网络化交易形式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其中最为突出、广受关注的就是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问题。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交易双方私人信息的处理、传送及存储过程,会有被不法分子窃取或者篡改的可能,这就需要确保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信息交流的保密性。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导致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发生,有的实物商品交易卖家却只虚拟发货从而谋取高额利润,也会存在买家随意拒收导致卖家蒙受损失的现象,所以这就需要交易双方身份真实可靠,不能虚假捏造,交易过程中发生问题能及时联系解决。电子商务的运行系统也需要极高的安全性,不能泄露交易双方的私人信息,需要确保软件的可靠性。

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大环节构筑电子政务安全论文

近几年来,随着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治理理念及方式的转变,电子政务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给至关重要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云端储存对数据安全带来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政务的建设更加依托于大数据、云储存,以实现数据资源的开放、整合和利用。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大数据因其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放性与复杂性,也给电子政务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信息安全风险,其安全性其实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如平台整体安全性要求更高。平台硬件性能要求更高及平台运维管理要求更高。

1.2政务服务流程越来越o2o化带来的安全新问题。

云计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网络服务模式,但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并不会自动随之提高,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内用户越来越众多,各类业务越来越整合化,各部门安全管理水平不一,就很容易出现某个部门被病毒或攻击突破,就出现大范围、大规模的感染,影响整个网络安全的事件。

1.3多元化的创新政务服务带来的安全新问题。

web2.0时代,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政务类app约有400个左右,通过微信、360手机助手、网站等平台下载总量超5000万次。但这些新型的政务工具,在给我们带来高效和便利的同时,无疑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如安全监控相对减弱的风险,公共平台自身的软硬件安全风险,运维管理安全风险等。

构建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网络安全体系,在设计理念上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万物互联之下,安全将渗透到业务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首先要构建一套在线政务的标准化体系,形成数据高度集中,具有高等级的管理、统筹权限的云端信息中心,采取统一的模式进行建设、管理、维护。

2.2共享性原则。

“互联网+”的关键是“开放互通,合作共享”,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也需要各个机构和事业单位联合应对,共享先进的技术和在应对安全问题中积累的经验,共建安全的政务云环境。

2.3持续发展原则。

信息技术的更新是非常迅猛的,对信息安全构成负面影响的技术手段也是日新月异,构建电子政务安全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吸纳和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技术经验,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免疫”能力,以适应问题在不断演变的外部环境。

3.1技术层面。

云安全技术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科技的.最新体现,是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大量应用的2.0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安全配套体系。它充分利用云平台的共享资源和分布式任务处理等优势,把网络内的海量客户端通过连接云端的安全防御服务,变普通的计算机客户端为具备云端智慧的安全防护设备。在云安全技术中,群中的用户既是这个安全网络的贡献者,也是这个安全网络的享用者。

3.2管理层面。

3.2.1在服务提供商方面。

保证服务提供商的安全资质和职业操守是基础,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服务商身份认证、准入和退出机制,制定并严格遵循云计算相关服务的行业标准规范;采用分权分级管理,通过身份验证、访问管理技术进行实时的用户身份监控、权限分级控制和证书检查来实现数据的访问控制。还应根据政务云和其他企业云的不同,使用可信云计算技术,建设可信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可信云用户终端,以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安全。

3.2.2在系统内用户方面。

建立日常培训机制,提高所有用户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技术人员应根据不同信息资源保密性要求的差别,部署到不同安全等级的云数据中心。建立报告反馈机制,任何一个电子政务终端发现异常,就将样本报告给云端进行分析,若确认问题则立即将解决措施通知到所有客户端,防止其在云内蔓延,并迅速更新云端病毒特征库。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加强机关单位与服务提供商等之间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一套统一的政务安全绩效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或改进意见。如9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已出台了《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gb/t31167-)、《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gb/t31168-2014)两项国家标准,前者对使用云服务的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提供安全使用指导,后者则对服务提供商应具备的安全技术水平提出要求。

3.3法律规章层面。

目前,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安全,与欧盟、美国、日本等这方面发展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诸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还存在较多不足。主要问题有,一是法律层面上的少,部门规章、地方条款层面上的多,总体层级偏低;二是重管制轻保护,侧重于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网络使用权、虚拟财产权、网络信息隐私权等在网络空间产生的新型权利的保护,处于一个真空地带。亟待出台一部具有指导性、系统性的高层级信息安全法律,从法律层面重塑“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会秩序。

4结束语。

在这个网络技术转型期,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从提高技术水平,完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三方面,切实转变我国“局部强于整体”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现状,满足“互联网+”时代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2]姚小兵,高媛,浅谈网络时代的云安全技术[j].硅谷,(05):72.

论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

摘要:电子档案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档案形式,在大部分高校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尚不成熟。本文阐述了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管理的若干举措,以期对我国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电子档案;管理;问题;举措。

随着高等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了电子档案管理的产生。在高校中推行电子档案管理,将会大大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会给高校其他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一、高校电子档案。

高校电子档案是指高校在开展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类工作中产生的形式多样、具有一定保存价值和再利用价值的电子文件及相关的电子软件,如电子公文、电子报刊、电子音像等等。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具备以下几个特性:一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电子档案可在保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被复制、修改或删除。二是对设备的高度依从性,电子档案依附于计算机等设备存在。三是保存条件的特殊性,电子文档易受磁场、湿度、温度等物理条件影响。

二、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意义。

电子档案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档案种类,高等学校启动并逐步推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1.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学校各级各类档案数量逐步增加,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工作耗费越来越多的劳动量,档案的归档和查询利用等各环节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电子档案的出现,能够有效破解档案管理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2.有利于实现档案快捷利用。传统纸质档案依附于纸质载体,存储需要实地空间,对其分类归档不能达到理想化状态,查询利用也过多依靠人工。电子档案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对档案更加精密化的分类,查询利用环节也更快更高效,使得档案的利用更为方便快捷。3.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稳定性。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相比,电子档案主要利用基于计算机的硬盘、u盘、内存卡等设备储存和传递信息,外界对其干扰性较小,使得电子档案存储的稳定性大为增强。

三、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管理意识高校电子档案作为新生事物,对管理模式、管理队伍及技术条件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的高校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接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欠缺,重视程度远远不够。2.服务对象受限很多高校虽开始推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但多局限于个别部门,如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等核心行政部门,而对业务量大的师生业务口却难以启动。一是这部分电子档案的归档工作庞杂,在短期内难以上线,二是对师生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没有形成迫切需求。3.技术水平落后由于高校对电子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绝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对电子档案管理缺乏清晰的认识,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相关技能培训。而有的高校还未引进设备和软件用以支撑电子档案管理,或引进的设备不够先进,不能满足实际需求。4.归档工作不科学大部分高校虽已开始着手进行电子档案管理,但是归档工作颇为毛糙,缺乏科学性。往往把归档文件一锅端式的存储到既有设备中,期间不进行有效整理与鉴别。如此操作,容易将没有价值的档案予以归档,造成资源浪费,也会给查询利用带来诸多不便。5.安全性有待提高由于载体的特殊性,电子档案存在被复制、篡改甚至盗窃的潜在隐患,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其安全性有待提高。如电子档案使用网络进行传输,信息被拦截、窃取的可能性会更高。可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急需引起高度重视,在管理环节应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范。

四、加强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举措。

1.提高管理意识工作推行,意识先行。高校的领导及档案管理部门应大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出台电子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及配套实施办法,实现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要配齐电子档案管理相关设施设备,成立专门的管理队伍进行运作,从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有力保障电子档案管理。2.提高服务效能服务效能是检验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尺。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服务效能,一是从服务主体入手,档案管理人员应主动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真正让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入脑、上手。二是从服务内容着手,管理人员要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并不断创新服务类型,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着力提升电子档案管理服务的实效性。3.提高队伍专业素质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关键。管理人员不仅要对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包括计算机知识、档案业务知识及创新能力。一是管理人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二是高校也应对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或提供进修机会。4.提高归档科学性归档工作是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先锋和关口,把好这一关,可以大大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归档过程中,应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对档案内容进行有效鉴定和甄别,真正提取有价值的档案,再对备选文档根据其使用价值进行分类,以利于更好地查询利用。5.提高管理安全性安全性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提高电子档案管理安全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存储设备的安全,为此,一是存档计算机要做到专机专用,切勿掺和其他工作,并定期更新系统,确保其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二是要对档案进行备份,以备丢失后替代。三是要对网络进行高级加密,防止档案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或被窃取。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对电子档案的管理系统进行安全防护。电子档案的出现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次大变革,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电子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高校自上而下逐步推行,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才能促使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丁海斌.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m].辽宁大学出版社,.

[2]杨大伟.浅谈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4(4):97.[3]关芳.浅议信息时代高校电子档案管理[j].经济视野,2013(15).

六大环节构筑电子政务安全论文

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政府机关的公文来往、资料存储、服务提供都以电子化的情势来实现,但在提高办公效力、扩展政府服务内容的同时,也为某些用心不良者提供了通过技术手腕盗取首要信息的可能。另外,电子政务系统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从技术角度来讲,互联网是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的全世界性网络,打击跨国网络犯法难度很大。因而,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树立包含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网络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网络安全标准规范、网络安全服务产业、网络安全产品体系以及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六个部份的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部系成为可行之路。

法律做保障管理增效力。

在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部系中,首先要健全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强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法制管理。目前,世界上良多国家制订了与网络安全相干的法律法规,如英国的《官方信息维护法》等.我国尽管颁发了1些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维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显患上很零散,还缺少关于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专门法规。另外,在完美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当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这1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政府管理的努力,更要国家立法机构的介入以及支撑。

第2个环节是树立健全网络安全组织管理轨制,明确负责安全管理的主要领导、主管部门、技术支撑部门等等。发达国家1般都树立有网络安全管理机构,美国安全委员会下设了国家保密政策委员会以及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委员会;英法等国家树立了国家网络安全委员会。在我国,安全职能触及多个部门,尽管能各司其责,但在许多的具体施行进程中缺少统1性。因而,建议组建国家网络安全委员会,组织以及调和国家安全、公安、保密等职能部门,对于国家网络安全政策统1步调、兼顾计划。

标准为指点服务产业做支撑。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标准规范包含内容健康性等级划分与标记、内容敏感性等级划分与标记、密码算法标准、密码模块标准、密钥管理标准、pki/ca标准、pmi标准、信息系统安全评估以及网络安全产品测评标准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国家已经经正式成立网络安全标准化委员会,展开电子政务安全相干标准的研制工作。

安全服务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腕实现技术层次的安全维护,主要技术包含主机监控、网络监控、身份验证、数字签名、走访节制、袭击监测、审计跟踪等。要想把安全服务做好,需要各个安全企业联合起来,扬长避短,像构筑1个大坝1样尽量地堵住每一1个安全漏洞。网络安全是1个动态的进程,安全最理想化的状况是客户能买到适合的产品,能够公道地部署并进行规范的配制,并且以及现有的it系统无缝连接起来,这就需要靠各个厂商间彼此相互支撑,为政府部门用户量身定制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技术做推进基础设施是条件。

目前中国不管是症结技术、经营管理仍是出产范围、服务观念,都不具备气力在短期内使国产信息产品占领国内的信息安全产品主要市场。国家要集中人力、物力,制订相干政策,鼎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等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以确保政府症结部门的.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在安全技术方面,应当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并尽快使之产品化以及产业化,特别是操作系统技术以及计算机芯片技术。现阶段中国各级政府部门所选用的高端软硬件平台,基本上都是国外公司的产品,这也对于政务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因而,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时候,在可能的情况下,咱们应尽可能选用产化技术以及国内公司的产品。

网络安全基础设施是1种为信息系统利用主体以及网络安全执法主体提供网络安全公共服务以及支持的社会基础设施。中国目前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处于低级阶段,应当尽快树立网络监控中心、安全产品评测中心、计算机病毒防治中心、症结网络系统灾害恢复中心、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中心、电子交易安全证书授权中心、密钥监管中心等国家网络安全基础设施。

电子政务系统网络安全的论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随着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情况下,网络系统配置没有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及时进行优化就会导致网络性能下降,极易导致网络安全隐患,为电子政务网络带来巨大的损失。

1.2网络漏洞不能及时发现。

一般来讲,网络漏洞是招致网络攻击的重要原因,电子政务网络具有规模庞大、网络设备种类繁多、系统多样等特点,在没有完善的网络安全防范系统的情况下,单靠网络管理员的能力是无法保证网络安全的,尤其是近年来网络hacker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果网络漏洞不能被及时发现就极易成为成为网络hacker攻击的对象。

1.3信息泄露、丢失。

网络信息泄露、丢失主要是指系统数据在未知情况下发生泄露、丢失,主要是非法入侵着在输过程中通过同搭线技术建立引起随时窃取重要保密信息,探测用户账号和密码,另外还包括由于工作人员失误导致的存储介质丢失信息等情况。

1.4非授权访问。

通常情况下,用户只有在被授权的情况下才能进入网络并访问和应用网络资源,如果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浏览网络资源时称之为非授权访问。非授权访问是一种不遵守系统访问控制机制的非法行为,包括非法用户访问网站并进行非法操作,或者合法用户进行确权操作等。

1.5内部攻击。

网站攻击是电子政务网络存在的最大安全隐患,包括外来hacker攻击和内部系统的攻击,其中来自系统内部的攻击所占比例较大,主要是内部员工对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发起的攻击。

1.6数据交换安全无法保证。

电子政务网络的外网是与internet相互联的,所以外网子在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内网也会造成极大威胁,例如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等。

电子政务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机构开始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创立了一个政府办公平台,由此形成一种新型的政务活动——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工作信息化、政务公开化的特点使得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公正、高效廉洁。在电子政务的大环境之下,实施科学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既是对当前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电子政务发展、完善电子政务体系的重要工作。

一、电子政务中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政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目前电子政务中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相关的制度与标准逐步发布,相应的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例如以前的计算机档案辅助管理系统逐步发展成为专业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很多部门也建成了电子档案中心,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了新的突破,确立了新的流程。然而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存在不少弊端,需要不断地分析总结才能使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更加完善。

二、电子政务中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硬件投入还需加强。正如上文所说,电子政务中档案信息资源越来越以电子化方式呈现,那就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才。在电子政务的大背景下,相关的专业设备虽有较大的投入与提升,但还需加强后期投入,如果投入不足将会影响档案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另外,一方面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技术不断更新,另一方面相关从业人员的年龄和技术都出现了老化的趋势,专业人才建设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将极大地制约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二)安全保障方面有待提高。由于档案信息资源越来越以电子化方式呈现,所以比以往面临着更多的安全挑战。首先是技术方面,电子化的档案信息资源需要依靠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储存和运行,一旦设备和系统出现故障或存在漏洞,就很容易造成损失,甚至还可能造成信息丢失的严重后果。其次是操作上,因为电子化的档案信息资源涉及很多新设备的操作,和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相比,更容易出现操作不当等问题,需要多加防范。(三)对公众的信息共享有待提升。电子政务的一大特点就是政务公开,信息共享。档案信息资源不仅要满足公务机关的办公需求,同时普通群众也对此有所需求。目前政府对档案信息资源也在逐步对外开放,但力度仍需加大。

三、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相关投入,完善基础设备。要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必须有良好的设备作为基础。对于设备有待优化提升的地方,尤其是落后地区和基层组织,政府部门应该引起重视,提升相关的硬件条件,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下面的相关部门也应及时地沟通协商,主动想办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解决问题。(二)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工作队伍技能培训。人才是决定工作好坏最主要的因素,相关机构对外应该积极引入高层次人才,对内应该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在业务方面,应该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让其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系统与设备,更加熟练地在工作当中利用相关工具完成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通过适当的理论培训,使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加深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提高工作的专业素养。(三)多层次入手,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从管理操作上,由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重复性强、较为枯燥的工作,应注重相关的警示,让工作人员有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尽可能减少工作的失误。从规定条例上,应建立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条例,对有损档案信息资源的行为进行处罚,从制度上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从技术上,注重相关设施的维护与检查,同时提高对相关系统的管理能力,通过技术手段防止档案信息资源被病毒等因素侵害。(四)完善信息开放渠道,积极开展信息服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相关机构应该依据自身特点,建立多元化的信息开放渠道,对群众所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公开公示,以求更好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完善电子政务体系。

四、总结。

在整个社会都呈现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电子政务不断完善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也会进一步加强。然而也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只有积极应对,科学地把握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克服困难,不断发展,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张轶洪.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资源的整合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xx.

[2]杨红仙.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的整合与共享[d].昆明:云南大学,20xx.

电子政务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三网”环境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通过电子政务来拉动电子商务的分析研究。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现状、电子政务论文题目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讨论。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

应用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中间件平台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软件重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中动态工作流技术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外包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中安全域和网络划分与控制的研究。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系统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些地区的综合竞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在处理数据方面以及系统的运行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因此,经常会遭受到一些恶意篡改以及网络攻击,致使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受到了较大威胁,也使得电子政务的效率与便利没有办法得到有成效的保证,进而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威胁。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用分析力度,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能够健康平稳的发展。

1电子政务系统运用信息安全技术的需求。

电子政府系统给我国的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政府一般会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用信息化对管理以及服务进行加工,进而在网络系统里面将工作程序与结构组合在一起,全面拜托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继而给政府部门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专业合法机构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就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从现状,电子政务系统在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第一点要求就是要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相应的识别。主要是识别实体与通信数据的来源是否真实。电子政务系统运用时是否拥有较高的安全性,这对于各个单位或者是个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使用者自身的利益,要想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可以顺利运行,识别信息系统管理的对象非常关键。第二点要求则是需要有效地控制访问权限。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的内容,是为了阻止一些没有经过授权的资源被访问到,避免某些不合法的信息被储存,做好访问权限的控制能够给电子政务系统增设一道有效的防护墙。第三点是要求确保相关的数据资料不会被外来非法分子截获,杜绝相关资料出现外泄。在电子政务系统里面,会有很多数据资料是与政府部门与各个单位的机密文件有着联系。因此,信息安全技术必须要阻止没有经过授权的使用者得到数据资料,将控制访问系统以及机密相关系统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进一步为电子政务系统加设另外一道防火墙[4].

2电子政务系统运用过程当中存有的问题。

2.1对信息安全技术没有足够的重视。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很多政府部门也开始关注网络系统的建设,十分看重网络给工作带来的便利,但是部分政府部门在运用网络系统时,并未将网路的安全考虑在内,甚至是直接忽视了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致使信息安全技术一直停滞不前。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用至今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有很多重要的资料文件并未直接上网,加之安全技术涉及到的范围较广泛,无法用具体的指标对其进行合理的量化,存在较大的间接性与不可见性,导致使用者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关注程度不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信息安全技术在管理上存在较大缺陷,最终导致安全漏洞进一步扩大。

政府部门中使用的计算机本身就是十分脆弱的,换句话讲就是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具体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一般是运用windows20xx、xp以及nt、等等,但是运用的系统一开始就存在很多漏洞。除此之外,运用的网络设备以及通信等也存在较多弱点。政府部门的内网、外网以及涉及到的公共服务网,这些网络环主要就是利用tcp/ip协议建立起来的,而该项协议的基础就是自由与开放,但是这项协议在网络管理、服务模式以及合理规划等方面全部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就存在缺陷,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协议方面、系统方面以及设备方面等做出科学的改进。

2.3信息安全技术在管理方面存在欠缺。

由于网络系统的推广与运用,部分政度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起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却忽视了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未充分意识到信息安全技术的关键是人为因素。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是将人为因素与技术因素二者融合在一起,然后将安全技术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事实上我国现在的保卫工作以及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比较弱的,许多政府部门的内部并未真正在制度方面、人员方面以及技术方面建立起很好的防范机制,没有合格的保护措施。内部人员基本上都会有对系统进行访问的权限,能够较为容易的躲过很多访问控制布置的障碍;很多网络维护者没有网络安全的意识,有的使用者甚至会不遵守安保的相应规定,把内网直接和因特网进行连接,以上这些情况都会给网路系统的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3].

3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3.1有效保证服务器安全。

有效保证服务器的安全,主要表现在加密服务与应急方法两个方面。当管理员要对网站进行相应的管理与维护时,一定要先进行身份的识别,防止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漏洞,如果管理员在认证账户密码时,超过三次没有将密码输入正确,可以把该账户进行及时的锁定。此外,使用者所应用的密码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保证账户密码不会被泄露。如果出现系统受到外来侵袭致使数据资料产生破坏等情况时,系统的应急系统应该马上启动,并发出相应的警告,也可以直接关闭服务器,降低破坏所造成的损失。

3.2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

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最合适的处理方法,尽可能地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例如使用者在进行访问权限核实与审查的时候,需间隔一段时间就对电子政务系统做全盘扫描,把部分重要文件与机密信息全部存储到对应的服务器里面;提升对电子政务系统管理员对账户密码进行有效管理的力度,如果遇到网络攻击能够及时地做好各项备份工作。以上这些方法都能对网络正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政务信息窃取、恶意攻击与数据丢失等等突发情况进行预防与解决,就算是发现系统受到了破坏,也能够将不良影响降到可控的范围内[1].

4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现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快速,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公文、保密信息也逐渐增多,但是因为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系统的安全问题,如果系统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影响,那必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威胁。所以,需要将信息安全技术运用到电子政务系统中,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进而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鹏。浅谈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xx,5:82+84.

电子政务

1方面,因为信息安全技术是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中衍生出来的1门学科或者技术,本身的发展有必定的滞后性,遭到社会广泛关注需要时间累积。国内虽已经有1批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基础钻研、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的钻研机构与高科技企业,但至今尚无象网络通讯行业那样呈现华为、华3等这样知名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以支持我省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业务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因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性太强,所需知识面无比广,技术门坎高,致使我国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安全产品的作用基本上是堵防已经有的安全要挟而不能预防未知危险,部署安全产品带来的成效患上不到显明的体现,乃至短期内没法浮现价值,致使厂商、用户不愿意对于信息安全过量投入,更多的是扛扛红旗、讲讲理念、喊喊口号,点到为止。这两方面缘由是客观的,短期内没法扭转的。电子政务发展要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获得必定成效,需要在多方面展开工作,尤其是在软硬件总体部署及专业人材吸纳方面多投入。

人材上,要踊跃引进安全专业人材。国内目前这方面的人材比较难求,可用必定的待遇引进人材,并可尝试与国内知名安全试验室或者厂商合作共建,展开安全产品的研发利用以及安全人材的培育等,为安全发展贮备能量。思想上,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首要性的学习,努力提高全省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并切实落实到行为上,养成安全使用办公电脑的习气。pc机上,要加强个人办公电脑的安全软件安装配置,统1单位个人办公电脑的安全软件配置。安全体门要反复实验,举荐出1套或者两套机能完美的安全套餐模板,并提供上门服务匡助,加固个人办公电脑的安全。软硬件上,加强安全产品的总体以及系统部署,完美网络与利用的分级分域维护。与国内知名安全厂商树立紧密的联络、展开深刻细致的交换,要系统深刻的挖掘实际网络、利用及系统安全上的软硬件需求,防止安全产品盲目堆砌。部署互联网出口流量节制及数据包监控分析装备,普及政府部门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完美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总体构建省域电子政务的网络以及信息安全屏障。机制上,要树立健全网络以及信息安全规章轨制,树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与政府安全及保密部门的联络,如有可能与之树立会商轨制,树立全省电子政务安全监督检查轨制,对于全省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进行按期检查、指点、培训,与国内知名安全厂商树立广泛的联络、展开深刻细致的交换、追求技术上的支撑以及匡助。管理上,要规范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落实每一个岗位的具体安全保护管理权限以及职责,公道划分网络安全域、谨防网络以及挪动介质泄密,对于数据以及信息按性质划分安全等级、并履行等级维护,做到“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严格执行国家的安全规定,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的规范管理,新建的信息化项目务必要斟酌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总之,安全体应与网络部以及利用部加强沟通、相互信任,网络离不开安全、安全离不开网络,利用需要安全、安全需要利用。安全体、网络部、利用部相辅相成,共同打造高效、安全、不乱的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

近年来,网络数字技术发展势头强劲,电子政务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但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信息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本文首先概述了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分析了电子政务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重点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技术建设和管理建设进行阐述,以期为提高我国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电子政务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赋予其新任务和新内涵。基本内涵就是政府把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公共组织管理事务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打破政府层级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把经过优化重组后的政府信息发布在互联网上,为社会提供全面、规范而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中的软硬件及系统中数据完好无损,无论是无意还是恶意,数据信息都不被破坏、更改或泄露,系统连续运行正常,信息服务连续不间断。信息安全就是指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等五个指标。

电子政务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存在安全漏洞;互联网的开放性、移动存储介质的交叉使用,导致网上病毒泛滥成灾;网络高手频繁攻击,这些都威胁了电子政务系统正常数据业务和敏感数据的安全。

电子政务中的网络侵权现象主要是网络链接和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侵权,涉及到信息的所有者或提供者两方面的权益。必须认真妥善处理,既要保障政府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又要保护信息所有人和提供人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并且每年以指数级增加。其中有大量的虚假不良信息和暴力色情信息,也有很多陈旧冗余的信息。这些信息已经严重污染了互联网的信息环境,也严重干扰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的开放性和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导致网络系统存在欺骗攻击、数据截取和数据篡改等安全风险。无孔不入的计算机病毒也是常见的信息安全杀手。另外,人为因素也是机密信息泄密的潜在风险。有的是内部操作人员的无意为之,有的就是恶意毁坏电子文件材料;有的是外部人员专门窃取、删除、篡改国家涉密或非涉密信息,给国家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1使用隔离网闸技术整合网络结构。

在电子政务工作中,经常需要在内网、专网与外网间进行信息交换,为了保护内网数据信息安全,可以设置安全岛,在网络间设置物理隔离过滤信息,保障数据安全交换。

3.2使用漏洞扫描系统技术弥补缺陷。

我国尚未完全掌握cpu等核心技术,操作系统依靠外国技术。所以在操作系统的安全设计时必须设置漏洞扫描系统,在运行时必须经常扫描整个网络地址网段,扫描来自设备、系统的漏洞,发现漏洞及时补救,提高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3运用网页防篡改系统技术建设安全网站。

在构建网站时,要选用网页防篡改系统,在服务器上配置及时升级补丁程序;在防火墙上,配置口令、加密、身份认证、审计等所有安全软件,实时监控审计网络存取和访问状况;在政务内网与外网之间采用物理方式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采用逻辑方式隔离,满足政府机关web的安全性要求。

3.4使用pki技术进行加密认证技术。

pki用非对称密码算法原理和技术来为电子政务提供标准的密钥管理基础平台,通过数字身份证、数据签名、用户名及其访问口令,进行身份鉴别及访问权限的控制,防止非法登录,保证网络资源安全。

3.5使用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技术。

使用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技术,在不影响数据网络传输的前提下,能自主、实时识别针对计算机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恶意行为,并作出攻击检测和响应,为用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

3.6使用数据备份技术。

在计算机上配置备份软件,把数据备份到介质上,当原始数据遭到破坏或丢失时,利用备份数据恢复原始数据,保证系统正常运用。备份策略主要有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分备份;备份形式主要有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

4.1加大国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国家应从人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扶持国有信息安全产业建设,建设自主的信息产业或实现信息产品国产化,建设安全产品评测认证中心、病毒检测和防治中心、关键网络系统灾难恢复中心、系统攻击和反攻击中心、信息战防御研究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积极研究计算机、通信和微电子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确保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

4.2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电子政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规范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相关业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安全责任,确保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普及信息安全知识,积极组织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增强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确保防范手段和技术措施的先进性和主动性。

4.3不断完善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政府要加快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工作,尽快研究出台个人隐私保护法、数据库振兴法、信息网络安全性法规、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法规、网上知识产权法等网络信息安全法律。要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使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走上法制轨道。

5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政务中信息安全建设与发展必须采取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策略,双管齐下,防微杜渐。同时要与时俱进,紧跟科技发展需要和电子政务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政府要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及时解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电子政务

(1)可以达到政务业务系统之间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的要求。除了许多系统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是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这些部件之间的操作接口同样也是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容,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如果接口标准和规范无法达成统一,则很可能对整合系统的顺利运行造成影响。因此,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充分保证来自不同厂商的系统能够在统一的接口标准规范下很好地协同工作。

(2)能够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对于电子政务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而言,标准和规范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在标准标准和规范的框架下,可以促使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来,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基本的产业规模,使整个产业链快速闭合。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可以使得产品的成本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有助于技术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3)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一直以来,标准和规范是保护关键技术所有者权利的关键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在it产业方面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因而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尤为强调产品在系统中的全面应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许多核心技术仍然需要依靠国外,因而采用这些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为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全面保障。

以下两个方面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技术路线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建立起标准规范框架,并确保其完整性。首先应该经常关注国外相关领域内的所取得的新成果,并且将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结合起来,努力建立起完整的通用框架体系和电子政务业务规范标准体系,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严格遵循紧密结合应用和急用先行的基本原则。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密切结合重大专项工程和国家级的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以便及时将应用成果转化为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然后再通过实践检验使其上升为正式标准,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能够将应用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能够使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得到有效缩短,从而能够更加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化工作。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规范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在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指南和体系结构是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框架的主要内容。电子政务服务的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的重点是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关键技术变得越来越规范,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的数据格式标准系列和安全技术标准系列等等。对外服务业务规范体系。从该体系的重点来看,主要是规范对外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并且应该在政务服务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使业务的通用流程规范得到更进一步的明确,从而为外部政务服务系统之间的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提供重要支持。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政府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将以现行的政府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标准化为纽带,发挥自己的最大努力构建出我国的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同时,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中,所有的电子政务业务规范和相关的技术标准都应该为建设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有效的标准支持,并确保其正常运行,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产品研发工作和所必需的而各种关键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互操作。同时,由于业务技术标准规范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因而我国电子政务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通过实施技术标准不断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发展。

3.1总体标准。

以下几点是总体标准所包含的的具体内容主要:术语标准。设置术语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所获得术语集更加标准化,使术语集当中所包含的所有术语和相关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对应,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歧义,使人们产生误解。在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当中,术语标准主要是将该领域所涉及到的技术和所使用的通用术语汇集起来,比如数据处理、各种信息技术以及汉语信息处理等等,并且对其进行定义,不仅需要定义术语的本质特征,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解释。中文信息处理标准。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为了便于应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制定都已经制定出了相应的内码体系,并且设置了相应的编码标准。要想实现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对中文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尤其是汉语信息和汉字信息的处理是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部分。

3.2信息安全标准。

以下两个方面是信息安全标准的具体内容表现:密码算法标准。密码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信息交互双方可以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交换信息阶段使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密码技术属于一种交叉性学科,该技术将众多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最主要的有通信、科学以及计算机等等,除了具有确保信息机密性的信息加密功能以外,还具有系统安全、秘密分存、身份验证以及数字签名等功能。密钥管理标准。密码系统主要包括两大基本要素,密钥管理是其中一大要素,另外一大要素则是加密算法。由于密码系统通常会被反复多次的使用,因此,如果仅仅只是依靠密码算法根本无法充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密钥是对解密算法和加密算法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信息,密钥系统能够为加密信息的安全性提供重要保障。

3.3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网络建设规范。网络建设规范的基础是建立“三网一库”,具体而言,就是在政府机关的内部建立起办公业务网,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其办公业务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最终建立起一个地区级的政务专网,从而使政府内部的涉密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因此,网络建设规范除了需要包括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网建设规范以外,同时,还必须包括电子政务办公业务网建设规范。网络维护管理规范。通信网络的建设是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电子政务运行于信息高速公路之上必然也离不开网络的建设。目前,国家电联、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部分民间团体均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网络管理标准,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管理标准化的进程。当然,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具有特殊性,因而应该在充分借鉴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努力制定出对电子政务外网、内网以及专网等的管理标准。

3.4应用支撑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交换标准。信息交换指的是软件与软件之间的通信。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不断朝着跨平台的信息交换方向发展,归根结底,所有关于电子政务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和政府与政府之间在信息方面的一种交换。建立起信息交换总格服务平台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一方面不仅能够使各种复杂的电子政务变得更加的简单,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充分体现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服务模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存的各种网络有着不同的信号机制和通信协议。因此,作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应该通过更加简便的信息交换机制来完成复杂的电子政务。标记语言标准。顾名思义,标记语言指的是一种用来给文本添加标记的语言,从发展历程上来看,这些标记语言依次经历了“标准通用化标记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和“可扩展标记语言”三个发展阶段。

文档为doc格式。

电子政务

摘要:本文首先对电子政务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以往研究经验,设计了针对北京市的电子政务评价体系,并根据该评价体系对北京市所辖的各区县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到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之处以及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1.发展现状。

随着电子政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逐渐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是根据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在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运行、管理和效果等几个方面对电子政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政府电子政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然而,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忽视社会效益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缺乏定量评价、评价方法不够灵活等误区[1],极大地影响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进而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评价角度。

2.1基于公众满意度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是基于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因此,确定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显著程度是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基础。学者们依据技术接受模型方法得出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自我服务能力、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互动等方面[2-5];史达[6]根据顾客满意度理论确定了公众期望、感知质量、信息、互动性、公众满意、政府形象和公众忠诚是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关键指标;[7]等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从政府的公众关系角度出发,提出在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中,需求的满足程度、互动交流和分段服务可以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陈强、赵钰[8]对推荐净值理念(netpromoterscore,nps)进行分析,认为nps可以作为绩效评价的补充指标;刘燕、陈英武[9]同样依据技术接受模型确定了公众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不同的是,二位学者运用神经网络偏最小二乘法进一步证明了公众满意度同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较低的预测误差。公众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公众满意度的评价指标。

选择方法评价指标补充指标。

技术接受模型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自我服务能力、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互动推荐净值。

顾客满意度理论公众期望、感知质量、信息、互动性、公众满意、政府形象和公众忠诚。

客户(公众)关系管理理论需求的满足程度、互动交流和分段服务。

2.2基于服务能力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是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政府服务能力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电子政务发展以及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不同的方法,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有不同的选取方式,[10]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选择服务透明度、服务质量、信息质量为评价指标,尹怀琼等[11]同样基于这个理论将评价指标选为企业认知维度、企业互动维度、企业价值维度、企业满意维度;k.karunasena[12]从公共价值理论出发选取公共服务、服务效果、公民信任、服务的有效性为评价指标;胡广伟[13]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政府服务分为服务内容、服务方法、动态能力三个维度;闫培宁[14]根据技术接受模型,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功能的构成与公共服务需求角度出发,将评价指标选为信息咨询、政务服务、沟通反馈以及网站应用情况。具体指标选择如表2所示:

表2政府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选取方法评价指标。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服务透明度、服务质量、信息质量。

企业认知维度、企业互动维度、企业价值维度、企业满意维度。

公共价值理论公共服务、服务效果、公民信任、服务的有效性。

专家意见服务内容维、服务方法维、动态能力维。

技术接受模型信息咨询、政务服务、沟通反馈、网站应用情况。

2.3基于成本效益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

基于成本效益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是指通过对政府应用电子政务所投入的成本和所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来检验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对于电子政务成本效益的评价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更好地监督政府行为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政府自身和社会公众的需要[15]。

对电子政务成本效益指标的选择,则要注重政府在电子政务上的投入以及由这些投入所得到的收益。陈岚[16]从平衡计分卡理论出发,从客户、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选择了能够体现电子政务收益的指标。另有学者根据专家意见选取评价指标,张新香[17]从绩效评价的本质出发,选择系统成本、效益以及系统本身的性能质量三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江超等[18]从电子政务绩效的关键域及核心评价指标出发,选择了基础建设、保障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投资绩效和应用效果作为评价指标。具体指标选择如表3所示:

选取方法评价指标。

平衡计分卡理论客户、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

专家意见系统成本、效益、系统本身的性能质量。

基础建设、保障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投资绩效、应用效果2.4指标选取方法的评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经典理论的指标选取方法,如技术接受模型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公共价值理论以及平衡计分卡理论等;另一类是根据领域专家的意见进行选择。下面将从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19]4个方面对两类评价方法进行评述。

2.4.1全面性。

由于经典的理论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基于经典理论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全面性,能够较为完整的覆盖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各个方面;而专家意见可能存在主观性和零散性,基于领域专家意见的指标选取方法在全面性方面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2.4.2科学性。

由于经典理论是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验证的、成熟、客观的理论,因此,基于经典理论的指标选取方法更具科学性。而基于领域专家意见的指标选取方法所涵盖的专家主观因素较多,其科学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4.3客观性。

就客观性原则来说,基于经典理论的评价方法由于不包含领域专家的意见,基本上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客观性方面要明显优于基于专家意见所选取的指标。

2.4.4实用性。

指标选取方法的实用性主要表现为复杂度,基于经典理论的指标选取方法的复杂之处在于如何将经典理论科学地同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相结合,而基于领域专家意见的指标选取方法的复杂之处在于如何将众多专家的意见有效地整合,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进行的过程中,如评价客体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而评价主体拥有较为专业的评价专家,可以采用基于领域专家意见的指标选择方法;对于客观性要求较高的评价客体或评价角度,采用基于经典理论的指标选取方法更为合适。

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指在构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模型中所采用的构建方法,是整个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支撑。根据评价方法中是否加入评价者的主观因素,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

3.1主观评价法。

主观评价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在进行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加入了专家的主观因素,通过专家的先验知识对评价模型中的评价指标赋权重。层次分析法是根据指标的层次结构,按照下一层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程度分配权重,张向宏[20]、张亚明[21]、庄成桂[22]、杨兴凯[23]等学者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型。费军、余丽华[19]、张新香[17]等指出了层次分析法的不足,进而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型;梁丽芝、白文静[24]用专家自信度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了修正。除层次分析法外,王芳等[25]应用德尔菲法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赋权重;朱红灿、陈能华[26]、唐美丽等[27]应用粗糙集方法构建了基于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评价模型;何海波等[28]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基于电子政务成本效益的评价模型。

3.2客观评价法。

客观评价法主要依赖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应用中不受评价者主观意向的影响,是更为科学的评价方法。在客观评价法中,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方法,如李虹来[29]应用只有输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政府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进行了评价;陈岚[16]结合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了电子政务成本效益评价模型;luna[30]、王立华等[31]同样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了电子政务成本效益评价模型。由此可以看出,数据包络分析在对电子政务成本效益的评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焦微玲[32]应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模型;刘燕[33]分别将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同广义最大熵(generalizedmaximumentropy,gme)和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s,nn)相结合,构建了基于gme-sem方法的公众满意度评价模型和基于nn-sem方法的公众满意度评价模型;刘燕,陈英武[9]应用(neuralnetworkspartialleastsquare,nnpls)方法构建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模型;江超、冯向前[34]应用熵权(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anidealsolution,topsis)法为基于成本效益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型中的评价指标赋权;何彦彬、白庆华[34]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法构建了电子政务成本效益评价体系。

3.3评价方法评述。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评价方法众多,而各评价方法的特点与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中应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以保证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3.3.1可靠性。

基于主观评价法建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型由于加入了专家的意见,在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容易受到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可靠性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相比之下,客观评价法排除了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可靠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对于绩效评价中涉及较多客观数据的评价,如基于成本效益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较为适用。

3.3.2复杂度。

主观评价法主要基于专家的建议,因此无论在指标权重赋予还是数据处理方面,理解难度、操作复杂度和计算量都比较小;而对于客观评价法,由于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不利于评价主体的理解和操作,而且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通常需要借助专业的软件加以辅助,实现难度较大。

3.3.3数据收集。

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主观评价法所要做的数据收集方面的工作在于专家调研,即通过采访专家的意见来构建评价模型,操作相对较为容易;应用客观评价法进行模型构建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数学模型的建立,因此需要以大量的基础数据为依托,在数据收集方面的工作量较大。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较为依赖专家先验知识的评价角度,如公众满意度角度、政府服务能力角度,应用主观评价法更为合适,而对于客观程度要求较高和对专家依赖程度较低的评价角度,如基于成本效益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则应选择客观评价法。

国内外学者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从某些评价角度已经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用性,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仍有些许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4.1拓展评价角度。

就绩效评价的角度来说,目前国内外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众满意度、政府服务能力以及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效益三个方面,对于电子政务外部绩效的评价要明显多于对电子政务内部绩效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广泛性,进而影响了评价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扩展评价角度,在兼顾电子政务外部服务绩效评估研究的同时,将评价角度扩展到电子政务内部的绩效评估,完善整个评估体系。

4.2统一评价体系。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研究各有偏重,使得应用不同评价方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也各有侧重,造成了评价结果无法进行对比的问题,给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逐步提高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认识,从整体上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统一的覆盖面广、适应性强且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奠定完整的理论基础。

4.3完善验证方法。

对于绩效评价模型合理性的验证,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政府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评价,验证所构建绩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评价者的主观性,不利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建立科学的计量模型,对各指标进行相关度分析和效果回归分析,进而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型进行验证,使模型更为科学、合理。

4.4增强评价指导。

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绩效评价,发现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政府电子政务,强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效果。目前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着重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对部分政府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了评价,而对于得出评价结果以后所要进行的合理改进并没有提出理论性的指导,从而影响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目标的实现。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针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结果以及表现不足的指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增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实施的意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作用。

此外,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评价模型的构建上,而评价模型只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评价体系还应包括电子政务评价机制,即评价主体、评价规模、评价客体以及评价方式等,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完善,是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结语。

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项目的不断扩大,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得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工作更加有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是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在评价角度的拓展、评价体系的统一、验证方法的完善、评价指导的加强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