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蝶恋花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6 10:20:08 作者:ZS文王

教学计划需要与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相适应,确保教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精心编写教学计划是每位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展示教师权威性和专业性的重要方式。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

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能够辨别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同作用,激发学习先进文化的热情。

【重点】。

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能够辨别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同作用,激发学习先进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

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我国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和不同国家、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地域的文化呢?这些文化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板书: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环节二:新课讲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不同的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的影响是不同的。

教师:文化除了对于经济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发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略)。

【展示视频】中美文化的差异对中美两国发展道路的不同影响的纪录片。

教师提出问题:中美两国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发展道理?纪录片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展示案例】图片展示景观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正面的作用呢?

【展示图片】迷信算命害人不浅主题漫画和弘扬航天精神给人们带来的鼓舞作用的图片。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针对两幅图片展开讨论,不同的文化对社会有着怎么样不同的作用?

学生回到(略)。

教师总结:通过图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迷信算命的落后文化阻碍了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航天精神是一种先进文化,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和爱国主义的精神,鼓舞了人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先进的、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以及明确了腐朽、落后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在日常社会中要努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御腐朽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业:课下请同学们针对不同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同影响做一个小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蝶恋花

1、理解本词在怀念亲人的情怀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

2、理解词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1、杨开慧(1901-1930),乳名霞,字云锦,湖南长沙县清泰都(乡)人,毛泽东恩师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的夫人,1901年9月26日生于长沙东乡板仓。1913年到长沙读书,1918年随父杨昌济到北京1920年回湘读书,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当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板仓,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被国民政府反动派逮捕,遭受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这时,杨母找到蔡元培等,请他们发电报保释。军阀何键接电后,马上下令行刑,并回复蔡元培等诡称接到电报前已经处决。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此时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2、本词写作背景。

1957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5月11日回信,寄上他的这首《蝶恋花》,李淑一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故毛泽东上来就回答了烈士去处的问题。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首句“失”字是实写,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悼念,同失爱侣,两个“失”字表达了共鸣之情,体现了对李淑一的革命情谊。

“骄杨”如何理解?为何不用“娇”?

毛泽东解释道:“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词中开篇称杨开慧为“骄杨”,就是借“骄阳”的谐音书写了杨在自己心目中的如日中天的生命形态,为革命洒尽热血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透露了自己不无骄傲的内心自豪与积聚多年的无限怆痛。

(1962年,当友人章士钊请教作者“骄杨”一词寓意时,毛泽东无限崇敬的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稍后,当二儿岸青、二儿媳邵华请求父亲把《蝶恋花。答李淑一》手书给他们时,毛泽东当即铺纸握笔,沉思有顷后,挥笔题写:“我失杨花君失柳……”岸青邵华还当是父亲笔误,询问道:“爸爸,不是‘骄杨’吗?”毛泽东满怀爱慕和怀念之情道:“称‘杨花’也很贴切。”)。

第二句“杨柳”用谐音和比喻,两位烈士的英魂像杨花柳絮一般轻轻飘飘地直上天去。其革命精神将传布四方,鼓励生者,教育来人,直至感动天上神仙。这里用“轻飏”二字,首先架设了从实到虚的.一个连接通道,其次,把感情从首句中表现得悲痛转向对烈士革命精神永生的歌颂,这是这首词的重心。所以,“轻飏”二字使词的上半阕从地上到天上,从现实到幻想,产生了一种奇特的飞跃,很自然地完成了感情的转变。这句用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写烈士到天上后受到的热情款待。从表现手法上看属于用典。前一句写烈士一方面向月宫仙人问好,另一方面又询问仙家有什么特殊的东西,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烈士乐观豪迈的性格。后一句写吴刚捧出月宫里特有的礼物桂花酒来款待烈士,表现了烈士壮烈牺牲,仙人都为之感动的情景。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嫦娥伸展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长空中献舞,这两句是承上阕继续写仙人的敬意。后两句写想象英烈们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获得成功,他们激动、兴奋,以至于喜极而泣。“泪飞顿作倾盆雨”,烈士思想感情的巨大波涛借助这夸张的想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忽报”二字把词义从天上带回人间,这种奇特非凡的想象,是浪漫主义的象征。没有这种丰富灵动非凡的想象,就不能充分体现烈士轻飏飞动的灵魂和精神,词作者的悲痛哀婉与思念之情也将难以达到言近旨远的美学境界。

《蝶恋花答李淑一》本是一首悼亡词,诗人却使之升华,成为一曲忠魂颂。杨开慧不仅是妻子的角色,她和柳直荀一样是无数烈士的光辉代表,词中运用浪漫主义想象勾勒的烈士远赴天国受到的礼遇,正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英雄的美好情怀和高尚品格的崇敬。这一构想,使作品的情感空间一下超越了家人私情的狭小格局,升腾拓展出宏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怀念亲人的内心情怀与宏阔的社会历史达到了统一。

比较苏轼的《江城子》苏词表达了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很感人,但毛泽东没有像苏轼那样仅仅表达夫妻之情,他的情感属于他那气象万千的伟业。所以苏轼“惟有泪千行”,而毛泽东则“泪飞顿作倾盆雨”,因为英烈们的事业感天地,泣鬼神。

本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手法有:

1、想象与夸张。

2、谐音与双关。

3、用典:

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首词,作者冥想吴刚、嫦娥两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迎接烈士的盛情,正具备这种增容的多层次感:人民对英雄的拥戴,对英雄业绩的敬服,作者本人的领袖豪情(连广寒宫里的非现实的人都如此归顺)等,词意境界因而超越了字数的限制而更加开阔,词的内蕴也因而丰厚起来。

1、背诵。

2、阅读所发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怀。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学生有议论,赞晏殊的《蝶恋花》写得好)。

师:这两首词作所要表达的意是相同的,都说“离别苦”。但是境界明显不同。我听大家的议论,应该比较看好《蝶恋花》。请大家就这两首词作中对应的词句作简单的分析,可以分组讨论,一会请各组分别总结。

组1:老师,我来分析“天微冷、双燕辞去”与“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两句。我觉得杜安世的“双燕辞去”的“辞”用得不好,好像燕子很有感情似的,善解人意向人辞行,这样主人公的孤独已经有了一点安慰了,那他所要表达的“离别苦”就不显得苦了;但“燕子双飞去”就不同了,这对燕子只顾着自己高兴,成双成对,没有注意有人在看它们。很无情,这样就显得主人公很苦。

(学生微笑点头)。

组2:“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和“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句。我觉得晏殊的句子读起来更让人感到伤心欲绝。彩笺加上尺素,山长加上水阔,愈是想联系,愈是没出路,读起来很难过。

组3:老师,我觉得“夜来西风凋寒树”与“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两句给人的感受也不同。主要在“碧”“寒”两字。“寒树”已经寒了,天生要凋了;但“碧树”一夜而凋就不同了,主人公可能因此会想到自己青春将要不再,红颜易老啊,所以就更觉得“苦”。

师:对,非常好。很细致,很深刻。

组4:“凭阑望、迢迢长路”也不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想一个人在冷落的深秋独上高楼,想看远方有没有自己心上人的影子,但她“望尽天涯路”,什么都没有看见,这个时候她的悲哀是说不出的,但我感受得到。杜安世的句子直白无味,我没有感觉。

(学生笑)。

师:好。大家把握得非常好,经你们一分析,两首词的意境高低立见,我也豁然开朗,看来你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学法”,以后不用再担心你们在诗词阅读方面的问题了。好,这节课我们收获颇多,最后让我们回到晏殊的《蝶恋花》,再一次低吟轻诵,再一次体会词中令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离别苦”。

(学生合书,低吟)。

《湘夫人》高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x、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诗歌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全文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2.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幽怨哀婉。

3.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生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生答:白x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4.主题研讨。

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文档为doc格式。

职高二极管教学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张龙兴主编的教材《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中第一章第一节《半导体二极管》。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基础,打好基础很重要,就如盖房子,地基扎实,才能建起高楼大厦。这一节讲的基本概念比较多,比如半导体、空穴、载流子、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pn结等等。因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pn结的形成过程全靠想象,所以学生感到太抽象,不好接受,所以我考虑到用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演示来授课,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理解pn结的单向导电特性。

2、掌握半导体二极管分类和基本结构,会识别二极管的型号。

3、掌握半导体二极管正向特性和反向特性。

正确使用万用表检测半导体二极管的极性、二极管的质量。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思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重点:

pn结的单向导电性和二极管的特性理解;

难点:

pn结是怎样形成的。

三、说学情。

我们面对的是刚刚初中毕业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大多基础薄弱,自学能力较差,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他们面对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所以我在上这节课时特别注意到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实验为基础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四、说教法。

讲授法、分组实验法。

五、说实验器材。

2课时。

(一)、引入新课(5min)教师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很多电器,如:电视机、计算机、音箱,dvd等。这些电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其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元件-------半导体二极管,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1—1半导体二极管)。

引出问题:“什么是晶体二极管?”(让学生观察手中的二极管,

感性认识二极管)。

教师给出二极管的概念:一个pn结加上两个引出线和管壳就构成一个二极管。

那什么是pn结呢?

(二)、新课讲解。

1、pn结(30分钟,其中讲解大约15--20min,学生分组测量大约10min)。

(1)、介绍半导体二极管的定义由此引出半导体二极管材料——半导体的概念。(半导体: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如:硅、锗等,它的导电性能可受控制,在半导体中掺入杂质或改变光照、温度可改变其导电性能。)。

(2)、讲解p型和n型半导体材料的形成。

(3)、pn结的概念(将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紧密结合在一起)。

(4)、pn结的单向导电特性:用演示实验总结解释pn结的单向导电特性。

用发光二极管演示实验验证pn结的单向导电性,加深学生对pn结单向导电性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看看老师制作的课件,感受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二极管的分类、结构(10min)。

(1)、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及符号:。

(2)、二极管的分类。

高二《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2.体会与分析肖像描写与人物悲剧命运的关系。

3.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学情分析:

执教班级为绩溪中学高一(2)班。该班大部分同学基础较好,学习热情高。他们更需要在知识的丰富多元性、思想的深刻性方面得到强化,新媒体教学恰好能给他们以帮助。

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

1.通过肖像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把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3.措施:采用微课、学生利用新媒体分角色朗读、结合新媒体朗诵等方式深入文章深层,呈现出悲剧美学的震撼效果。

课前活动。

学生利用新媒体对《祝福》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诵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我们今天的话题从“生”字开始:满清末年,在江南的一个乡村里,一个极为平凡普通的女孩降生了。这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父母也许无法抚养过多的孩子,于是,这个女孩很小就被送到一个叫祥林的男孩子家做了童养媳。后来,这对男孩女孩都长大了,他们于是成了亲。如果不出意外,这对小夫妻的人生轨迹将会怎样呢?(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子孙满堂……)。

是啊,如果没有意外,这个现在被叫作祥林嫂的青年妇女完全可以像这样生活:她的人生终点将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这条的人生轨迹将是一条典型的时代轨迹。但是,是什么改变了她的一生?(丈夫死了)。

二、祥林嫂际遇图。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

1把握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情感。

2对比赏析,体会诗歌炼字之妙。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体味词情。

2透析意象,感悟词意。

3对比解读,把握词境。

[教学过程]。

师:南朝江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啊,我们的生命总会经遇一些我们虽不愿但却让我们永远无法逃避的伤心之事,譬如离别。千百年来,凡俗的人们不得不为离别的无限愁恨所困,那百转千回的情思融入文字,便成了曲曲哀婉悱侧的绝唱。晏殊的《蝶恋花》正是其中之一。(投影晏殊《蝶恋花》词作)。

师:好,下面先请同学自由地、轻声地朗读这首词,注意体会词作的情感。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有意识地听,对个别学生进行适当点拨)。

师:好,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词。注意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诵读给大家传达出来。读完后,我们再请其他同学作简单的点评。

(甲、乙两个学生朗读,甲读得断续,引起学生低笑,乙则很流畅,并且语速柔缓,学生听得很安静)。

师:有同学主动来点评一下吗?

生1:我觉得乙同学读得好。很流畅。

师:只是因为流畅?

生1:也很有感情。

(学生笑)。

师:可以给我们具体说说吗?

生2:老师,我来说。我觉得比较这两个同学,乙读得算不错的,有一种离别的哀伤感,但还不够。

(学生些微地热烈起来,有人低声要求生2朗读)。

师:不如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2稍顿,点头,又沉吟片刻,然后闭目低诵,诵毕,其余学生默然,稍顷,掌声如雷)。

生2:我觉得我能懂得她的心情。

师:她?她是谁?

生2:主人公。她在想念远方的……情人吧,一个人,寂寞地想念,我能懂她的心情。

(有学生说了一句“你有经验吧”,其余学生微笑,但神情若有所思)。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即使这体验并不完全同于词作里的主人公,但也足以让他与词作产生共鸣,所以他能够很好地把握词作所要表达的情感。

生3:老师,我觉得不一定要调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就当自己是词里的主人公,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然后再去读,效果也会很好。

(学生默然而思,微微颔首)。

师:而这样的姿态会大大影响我们阅读的质量。把我们自己放进文字里,我们就是暮秋时节寂寞地怀念着远人的闺中少妇。我们就是亡国沦落的李后主,我们就是国破家败丈夫去世的李清照……换一个身份,我们会做得更好。

(学生面有喜色,似有所得)。

(生中有低声答者:菊花与兰花)。

师:菊花与兰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1:愁烟、泣露。

生2:哀愁、低泣,在寒烟中。

师:在深秋清晨氤氲的寒烟冷露中哀愁低泣。是花在哀愁低泣吗?

生:不是,是人。

师:对。接着,你又看到什么?

生:看到罗幕和燕子。

师:细致一点。

生:罗幕染了深秋的寒意。燕子飞走了。

师:还有一个细节……。

生1:我在看月亮。月光一直照着我的庭院。

生2:不是吧?我觉得应该是在怨恨月光。

师:怨恨什么呢?

生:月光不懂我心里的愁苦,一直照着我。其实我想躲进黑暗里。

(学生低笑,点头)。

师:何以见得是“一直”?

生:到晓。就是一直到天亮。

师:你一直没有睡着?

生1:是啊。我在想念远方的心上人,辗转反侧。

生2:我还登上高楼,昨夜西风凛冽,绿树都枯了……是这样吧,老师?

(学生笑,一齐点头)。

师:对。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能把自己放进文字里,那么现在的领悟是不是比开始深刻多了。

(学生齐答“是”)。

师:好,那么大家再次自由诵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的'诵读不约而同起来,迂回低缓,词情荡漾。)。

(生讨论)。

生:有菊花、兰花、罗幕、双飞的燕子、明月等等。

师:可以详细地阐述一下吗?

生1:我觉得晏殊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了,借此抒发自己的哀愁;罗幕轻寒,其实是自己感到寒意,深秋的寒意,寂寞的寒意,但却借罗幕表达;又用燕的双飞,反衬出入的孤独;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更有力地表现自己的离恨之深。

师:你补充得很好。前面一位同学阐述得也相当精彩。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词理解得很深刻、很全面。下面我们再看一首词。(投影杜安世《端正好)与晏殊《蝶恋花》,把印有两首词作的练习发给学生)。

端正好。

[宋]杜安世。

天微冷、双燕辞去。

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凋寒树。

凭阑望、迢迢长路。

花笺写就此情绪。

特寄传、知何处?

蝶恋花。

[宋]晏殊。

王国维《蝶恋花》教学设计

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鉴赏。

“阅尽”三句: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归来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三句甚好。天涯离别之苦,不抵时光流逝之悲。加倍写来,意尤深厚。

“花底”二句: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绿窗下的芳春,也与天时同样地迟暮了。“无一语”,益觉悲凉。春暮,日暮,象征着情人们年华迟暮。

“待把”三句:本来准备在夜阑灯下,细诉别后的相思。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三句更着力写迟暮的悲感。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芳春,这千丝万缕的怨恨是无法消除的。

最是”二句: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两“辞”字重用亦佳。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创作背景。

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天,长期奔走在外的词人回到家乡海宁。夫人莫氏原本就体弱多病,久别重逢,只见她面色更显憔悴,不禁万分感伤。这首词,或许就是此时而作。“阅尽天涯离别苦”,开篇即直陈久别给人带来的苦楚。离别诚然是痛苦的.,在静安眼里,连相逢也是苦楚的:时间无情,荡去了容颜,一分重逢之欢难抵十分久别之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说“一切少男少女皆将如扫烟筒者同归于灰烬”,这正是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之深意。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翻译。

行遍天涯,看尽人情。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作者生平。

1.少年失意。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2.结识罗振玉。

18,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赴日本留学。

19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19,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3.人生转折。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4.巨子陨落。

1927年,北伐军挥师北上,听闻北伐军枪毙湖南叶德辉和湖北王葆心(王被杀是谣传),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雇人力车至北京颐和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从其遗体衣袋中寻出一封遗书,封面上书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遗书内容如下:

废帝溥仪事后赐王国维谥号为“忠悫”。王国维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论,一般学者论点有所谓的:“殉清说”、“逼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言中写道:“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像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像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一人一事。”

根据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一书第四章“天津的“行在”(1924-1930)”中之说法,王国维早年受罗振玉接济并结成儿女亲家,然而罗振玉常以此不断向王氏苛索,甚至以将王氏女儿退婚作要胁,令王国维走投无路而自杀。然此说漏洞百出,溥仪亦是听他人言传,不足采信。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龙文》导入,引导学生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的继承性;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案例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讨论法。

二.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

(一)先请学生快速预习课本p39——41的内容。

播放《龙文》视频,请学生结合p39——41的课本知识点找出片段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师生对话】。

1、吃汤圆,猜灯谜: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1)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汤圆象征团圆。

(2)为什么汤圆象征团圆?——因为汤圆形状是圆的,名字中又带有“圆”,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群体中就被约定俗成地认为是团圆的象征。

(3)元宵节吃汤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汉代就开始用点灯的方式庆祝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起源于宋朝,距今也比较久远。

(4)为什么那么久远,吃汤圆的习俗还能流传至今,让我们都能知道(你是怎么知道元宵节要吃汤圆这个习俗的)?——爸妈说的。爸妈是怎么知道的?——他们的父母告诉的。

所以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习惯、礼仪、风尚,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文化具有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的特点)。

(探究活动)请学生列举除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之外的其他传统习俗,包括西方的传统习俗。

点明本课主题“传统文化”并不是特指中国传统文化,每个国家、民族都会有他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今天会以中国为例来上这节课。

2、唱戏(挪进暖阁后,贾府的自养戏班唱戏助兴)。

(1)剧中唱的是什么戏种?——昆曲(清朝的大户人家家里都会自养戏班——昆曲班)昆曲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述、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代表作。

(2)昆曲是哪里的地方戏?——江苏昆山的地方戏。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戏?——越剧、绍剧、莲花落、京剧……。

为什么这么多地方戏,只有昆曲被列入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师”,其他戏种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昆曲的影响。

(3)昆曲是传统戏曲,传统戏曲是属于传统文化的哪种形式?——传统文艺。

什么是文艺?——文学艺术:民族精神的火炬。

(1)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色?——飞檐翘脊、白墙黑瓦、雕梁画栋。

还有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地方,送灯谜来的公公从屋外进入屋内跨过的是——门槛(影壁墙、飞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

(2)以前的房子有门就有门槛,门槛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建门槛?——防止不干净的东西进入,门槛被认为是护家神,保佑全家平安幸福,愿望虽美好,但存在着迷信思想。

(3)一般人家有门槛,但是门槛会建得比较低,像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门槛一般都建得比较高,这是为什么?——门槛越高,象征地位越高。因为人在跨过高门槛时,脚抬高,身体前倾,姿态就好象在向屋主人鞠躬行礼一般。

这样的象征意义蕴涵了什么思想?——封建等级观念。

“和合”思想在现代生活中还存在吗?——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是对“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图片,请同学找出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归类。

思考:九九重阳的变迁——所以传统文化虽然保留了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说明传统文化还具有什么特点?——相对稳定性。

(三)正是因为有这么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设计的会徽才能那么独特而出色,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但也有些人一提起传统文化就觉得是封建、落后、腐朽的东西,是阻碍我们社会进步的包袱,书本p43就有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找找哪些传统文化是财富,哪些是包袱?并说明为什么。

简单总结,财富就是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包袱就是糟粕部分,落后、腐朽,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该怎么做?——保持和发扬;对于糟粕应该改造或剔除。总结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学以致用】请同学就本堂课学过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孝”文化。

蝶恋花教案教学设计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写于1957年5月11日的一首词。该词不仅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激励广大人民捍卫革命成果。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在怀念亲人的情怀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

2、理解词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教学重点:词人奇特的想象和典故在词中的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怀亲的内心情怀与宏阔的社会历史相统一。

四、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1、杨开慧(1901-1930),乳名霞,字云锦,湖南长沙县清泰都(乡)人,毛泽东恩师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的夫人,1901年9月26日生于长沙东乡板仓。1913年到长沙读书,1918年随父杨昌济到北京1920年回湘读书,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当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板仓,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被国民政府反动派逮捕,遭受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这时,杨母找到蔡元培等,请他们发电报保释。军阀何键接电后,马上下令行刑,并回复蔡元培等诡称接到电报前已经处决。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此时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2、本词写作背景。

1957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5月11日回信,寄上他的这首《蝶恋花》,李淑一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故毛泽东上来就回答了烈士去处的问题。

(二)品味词义,体会感情:。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首句“失”字是实写,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悼念,同失爱侣,两个“失”字表达了共鸣之情,体现了对李淑一的`革命情谊。

“骄杨”如何理解?为何不用“娇”?

毛泽东解释道:“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词中开篇称杨开慧为“骄杨”,就是借“骄阳”的谐音书写了杨在自己心目中的如日中天的生命形态,为革命洒尽热血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透露了自己不无骄傲的内心自豪与积聚多年的无限怆痛。

(1962年,当友人章士钊请教作者“骄杨”一词寓意时,毛泽东无限崇敬的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稍后,当二儿岸青、二儿媳邵华请求父亲把《蝶恋花。答李淑一》手书给他们时,毛泽东当即铺纸握笔,沉思有顷后,挥笔题写:“我失杨花君失柳……”岸青邵华还当是父亲笔误,询问道:“爸爸,不是‘骄杨’吗?”毛泽东满怀爱慕和怀念之情道:“称‘杨花’也很贴切。”)。

第二句“杨柳”用谐音和比喻,两位烈士的英魂像杨花柳絮一般轻轻飘飘地直上天去。其革命精神将传布四方,鼓励生者,教育来人,直至感动天上神仙。这里用“轻飏”二字,首先架设了从实到虚的一个连接通道,其次,把感情从首句中表现得悲痛转向对烈士革命精神永生的歌颂,这是这首词的重心。所以,“轻飏”二字使词的上半阕从地上到天上,从现实到幻想,产生了一种奇特的飞跃,很自然地完成了感情的转变。这句用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写烈士到天上后受到的热情款待。从表现手法上看属于用典。前一句写烈士一方面向月宫仙人问好,另一方面又询问仙家有什么特殊的东西,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烈士乐观豪迈的性格。后一句写吴刚捧出月宫里特有的礼物桂花酒来款待烈士,表现了烈士壮烈牺牲,仙人都为之感动的情景。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嫦娥伸展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长空中献舞,这两句是承上阕继续写仙人的敬意。后两句写想象英烈们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获得成功,他们激动、兴奋,以至于喜极而泣。“泪飞顿作倾盆雨”,烈士思想感情的巨大波涛借助这夸张的想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忽报”二字把词义从天上带回人间,这种奇特非凡的想象,是浪漫主义的象征。没有这种丰富灵动非凡的想象,就不能充分体现烈士轻飏飞动的灵魂和精神,词作者的悲痛哀婉与思念之情也将难以达到言近旨远的美学境界。

(三)比较阅读,理解本悼亡词的与众不同之处。

《蝶恋花答李淑一》本是一首悼亡词,诗人却使之升华,成为一曲忠魂颂。杨开慧不仅是妻子的角色,她和柳直荀一样是无数烈士的光辉代表,词中运用浪漫主义想象勾勒的烈士远赴天国受到的礼遇,正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英雄的美好情怀和高尚品格的崇敬。这一构想,使作品的情感空间一下超越了家人私情的狭小格局,升腾拓展出宏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怀念亲人的内心情怀与宏阔的社会历史达到了统一。

比较苏轼的《江城子》苏词表达了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很感人,但毛泽东没有像苏轼那样仅仅表达夫妻之情,他的情感属于他那气象万千的伟业。所以苏轼“惟有泪千行”,而毛泽东则“泪飞顿作倾盆雨”,因为英烈们的事业感天地,泣鬼神。

(四)本词的艺术特色:

本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手法有:

1、想象与夸张。

2、谐音与双关。

3、用典:

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首词,作者冥想吴刚、嫦娥两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迎接烈士的盛情,正具备这种增容的多层次感:人民对英雄的拥戴,对英雄业绩的敬服,作者本人的领袖豪情(连广寒宫里的非现实的人都如此归顺)等,词意境界因而超越了字数的限制而更加开阔,词的内蕴也因而丰厚起来。

(五)作业。

1、背诵。

2、阅读所发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中职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会分析西方随笔的说理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

3.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西方随笔富于理性的特点,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8年,巴黎的一个聚会上,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微微一笑说:“在幼儿园。”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朴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现在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这篇课文,听一听富尔格姆的信条。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三、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强调什么?

明确:观点“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四、自读鉴赏。

2引导学生谈体会。

※有东西大家分享,惹了别人就说声对不起,别忘了那个“看”字。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便后要冲洗。

这一点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如果他讲究卫生,因为什么东西都是身体第一,健康是最重要的。你有这个基础条件,你才会注意这些细节,减少疾病的发生,这样对自己,无论是工作或学习都是一个很好的先天条件。

※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

因为每个人的行为看似与其他的人无关,其实社会就像一张大网,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网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一个很大的范围。就像一个事件,比较早的一个事件,马加爵,他与他的同学,因为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我们看来他的思想境界应该很高。可是,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念头呢?有这种冲动去杀人呢?因为同学之间的那种攀比而忌妒,他心里产生了很强的忌妒。受到一定的刺激,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不平等,在他同学的刺激下,他自己觉得好像什么都不如人,这样他才会有那种冲动,才会去杀人,所以说收拾自己的地摊子,就是自我约束,约束好的自己行为,那警察都不用了。

※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儿、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儿。

※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明确: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做到了返朴归真,我想这些信条,这些都是我们在幼儿园,可能在更小的时候都已经学到过了。其实像这些信条,坚持一辈子都是幸福的。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的时候,要注意来往的车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我们的每一刻。

※最后,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哪一条?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齐读):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四、总结全文。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当人们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通常都回答说他是个哲学家。然后他解释说,他喜欢干的事,是多多地想些平常琐事,再把他所想到的表达出来。琐事上蕴涵着卓识,这是他告诉大家的。

五、延伸拓展。

说一说自己的信条。

例:

※用宽容的心面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施舍。

如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事情,面对别人的挫败,别人的缺陷,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现在好多人都是用放大镜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很微不足道的,如果用宽容的心去看待的话,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答应别人的事要尽量做到。

在社会交往中不管人家对你怎么样,但是你首先要对别人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

3、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查热点。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

2、从考核形式上,多以区域地形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等图像资料考查与地形相关的知识。

中国地形空间定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对比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导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势特征是很重要特征。这节课学习中国的地形有关内容。放视频中国地形片段。通过视频导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3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深入内地。

(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

秦岭。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亚热带降水大于800mm。

(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

三、主要地貌类型。

(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

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三大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

结合地图册第104、105页中国地形图进行分析。

我国地势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探究能力。

从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高二英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5中有关过去分词的语法内容,进行过去分词的学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英语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符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问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德育目标:

用含过去分词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过去分词的用法.

2.过去分词的运用。

1.结合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六、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具体形式,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采用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的设计焦点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并得出结论。

七、学习策略:。

本课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高二体育教学设计

本次课是教学计划安排中第__次课,是一次复习旧内容与教授新动作相结合的综合课。在前面的三次课中,学生系统学习了羽毛球的正手握拍法与站位,反复进行了发球、击球的挥拍练习,初步学习了正手发高远球的动作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次课安排了三项教学内容:复习正手发高远球、学习正手击高远球和身体素质练习。这既是改善与巩固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的必然要求,又是教授学生学习和掌握正手击高远球技术要领的新开端,两者有机地安排在一次课中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接球意识和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依据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基于对本次课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羽毛球初级班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讲授正手击高远球的技术要领和反复练习,使__%左右的学生领会该动作的技术要领和动作要求;促进__%左右的学生初步掌握正手击高远球的动作技术。

2、通过复习正手发高远球技术动作,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正手发高远球技术。

3、通过正手发高远球与正手击高远球相结合的练习,引导学生逐步熟练高远球的技术动作,加强动作的衔接性与连贯性。

4、通过安排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练习,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并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理解和初步掌握正手击高远球的技术要领。教学难点:对正手击打高球的击球点与击球高度的有效把握。

本次课是以学习新动作为主的综合课,所以把初步掌握正手击高远球的技术要领作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以较高的弧线将来球击到对方场区底线附近叫击高远球,其特点是球的弧线高、滞空时间长,因此,对击球点与击球高度的有效把握是合理完成正手击打高球技术的基本环节,也是提高实践应用效果的必然要求,由于初级班学生对高球的时空判断能力普遍不强,因此,本次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正手击打高球的击球点与击球高度的有效把握。

四、说教学方法和场地器械。

基于对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结合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特点,在本次课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纠正错误法、探究与引导法。

本次所需要的场地器械包括:三个羽毛球场;__个羽毛球;羽毛球拍自备。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1、开始部分。

开始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过程包括:体育委员整队,清查人数;老师点名检查出勤情况;老师宣布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要求;安排见习生适当运动量。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成三列横队站立。教学要求是:动作迅速,精神饱满。

2、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安排一套徒手操练习,具体包括:头部绕环、肩部绕环、扩胸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道而驰、弓步压腿、膝关节运动、腕踝关节运动。每节操做4×8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示范、领做;学生练习。教学组织形式为三列横队成广播体操队形站立。

3、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安排了三项教学内容,分四个教学环节。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个环节,复习正手发高远球。此环节包括准备姿势和发球练习两个教学步骤。其中准备姿势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是:

(1)讲解准备姿势的要领;

(2)边讲解边示范,示范时,既做正面示落,也做侧面示范。发球练习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是:

(1)讲解发球的动作要领;

(2)进行完整的发球示范;

(3)组织练习:依次进行对墙壁发球练习和在场地做发球练习;(4)教师给予指导。

教学组织形式为集体练习与分组练习相结合。

第二个环节,学习正手击高远球。此环节包括准备姿势、挥拍练习、有球练习三个教学步骤。其中准备姿势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是:

(1)讲述准备姿势的要求与目的;

(2)示范教学。先分解示范,再做完整示范。学生击高远球的挥拍练习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是:(1)挥拍分解练习;(2)连贯挥拍练习。击高远球练习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是:

(1)老师发多球高远球----学生击高远球练习;

(2)两人一进行击高远球练习;

(3)老师带领学生练习;

(4)即时给予指导、纠正。教学组织形式为集体练习与分组练习相结合。

第三个环节,正手发高远球与正手击高球相结合的教学。此环节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是:

(1)教师讲解与示范;

(3)教练轮流检查指导,发现错误及时更正;

(4)学生代表进行示范性的练习,教师点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

第四个环节,身体素质练习。具体的训练内容为仰卧起坐(女生)25个/次×2组;引体向上(男生)15个/次×2组。鉴于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习惯的需要和受体育场地器械的限制,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安排在课外给予完成。

4、结束部分。

此部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是:

(1)放松练习;

(2)小结本次课学习情况,提出表扬,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3)布置课后练习;

(4)收还器材,下课。

课后的练习内容为:

(1)发球挥拍练习;

(2)高远球挥拍练习。

六、说设计理念。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羽毛球技术动作教学为依托,灵活运用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掌握羽毛球的技术动作和要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