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评课稿(优秀14篇)

时间:2023-11-27 07:57:52 作者:LZ文人

范文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

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评课稿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借助关键词和图表复述故事内容;让学生了解《世说新语》这本书,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范读,自读,齐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关键词、图表的方法复述故事内容。

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接着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1、注重学法指导,为文言文学习扫清障碍。

上课伊始,提醒学生“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帮手”。导入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并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语意正确断句,启发学生结合插图理解“子”的意思,联系学过的《守株待兔》理解“走”字的古今异义,借助提示背诵课文,理清顺序背诵课文……可以说,学法指导渗透在整堂课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学生学得轻松,上手很快,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积累了学文言文的'常用方法。

2、将识字、写字、文言文知识点的教学分散在整堂课之中,使教学既活泼又扎实。

古文教学最无法避免又最容易陷入枯燥的就是字词、知识点的教学。我将识字、写字、文言文知识点的教学分散在整堂课的若干个环节中,调动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使学生既不感到枯燥无味,又学得扎扎实实。

3、借助空白点拓展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一句时,我趁机启发学生道:“如果你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你会怎样呼唤王戎去摘李子”、“如果你是一个语文学得特别好的孩子,你会怎样召唤王戎摘李子”,没想到学生群情激昂,发言异常积极,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在大胆想象中学生对王戎的“聪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讲故事导入,了解《世说新语》。

备课时,我想:如何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呢?我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讲一讲学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四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找到四个故事的规律性——都是写人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表演故事,内化感悟。

文章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演,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画线的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

(1)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过去折枝取李子。

(2)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上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启智环节,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在智行环节中,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在生智模块中,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

勤于思考、爱动脑筋,通过一些现象来进行合理的判断真是一个好习惯,正因为如此,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之一,让学生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这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乐乐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对于古诗文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从课标中我们看出,诵读是学习古文的主要途径,是通向文言文世界的桥梁,俞老师的课堂以读贯穿始终。初读读准字音,二读指导学生划节奏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三读带动作吟诵。最后俞老师出示竖着的、去标点的古文,配乐朗诵,这样的朗读形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形成浓浓的中国风,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乐乐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只弹出万般音”,俞老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整个课堂围绕了王戎的人物形象设置问题:王戎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对王戎有什么了解?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于是从学生口中有了善于思考、善于推理、聪慧的王戎。

三乐乐学:

“好课堂能让学生受益一生”,俞老师就像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交流,感悟出古文的学习方法:扩词法、查注释查字典、换词法。俞老师播下的是乐古文的种子,整堂课学生乐读、乐思、乐学,乐在其中。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比较大,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的效果还算满意,现总结如下:

1、“读”占鳌头。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边听边学习文言文的读法。听完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学”字当头。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和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课文注解: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潜移默化。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设想: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成功之处。

学生能很好地朗读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课气氛活跃。

三、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理解还有难度。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上这篇课文,我会设计更优的方案,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增加背诵默写的环节,夯实基础。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希望学生能够借助之前学过的方法(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来学习文言文,所以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引导学生逐句逐句进行文本翻译上。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推进还是比较顺利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逐句分析过程中,是否所有孩子都可以实现这样的顺畅和流利,如何在公开课上保证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真实地进行思考和尝试。是否可以在点对点的交流之后,扩展为面的交流,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困生也尝试说一说。

2、课堂上点对点的分析过多了,读得不够。特别是讲解完每句话的意思后,更应该引导学生马上进行朗读,巩固体会和思考。

3、同步课堂上,对结对学校有一定的关注和提问鼓励的意识,但更好的对策还是没有想好,比如当对方没有人愿意回答,或者朗读出现问题时,如果及时调整的策略还很欠缺。

4、《世说新语》的环节在课堂上忘记出示了,说明自己对于引导阅读的意识还不够强,总是停留在对单个文本的分析上。

5、在指导课作第四题时,如何帮学生提取更关键的主要内容,是我提前没有预料到的,虽然课堂上进行了临时应对,还是希望以后可以更加充分的准备。

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张老师课堂上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值得我学习。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设想: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评课稿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让学生在读中得到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我用《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课题入手,理解题意,质疑。

2、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小古文,最后全班一起学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体会王戎的聪明机智、善于观察。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理解意思,读中领悟道理。

3、小古文故事性很强,适合讲故事,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让学生在阅读、讲解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讲,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4、最后设置填充、背诵,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

5.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1、课堂容量有点大,教学中每个环节,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讲故事的过程没有时间让更多的学生上来体验。讲故事过后评价较少,也没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玩耍中的发现,结合文章,得出结论等等。

2、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朗读指导过程中,自己的示范缺少。学生朗读形式单一。

1、如果再上这篇课文,我会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减少课文分析的时间,把讲故事部分改为表演。让更多同学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2、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能力差,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举例子时,我要更加注意自己语言精练和大方得体的'教态。

3、在朗读方面为了节省时间,基本以齐读为主,方法太单一,形式太枯燥乏味,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多范读,同学间比赛读,老师和同学比赛读,打着拍子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方式要多样,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教授、停顿,比如重音,声断气连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有成功的信心,才能越读越有趣。

4、新课程提倡:“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

本次教研活动,又聆听了本校新老师张艳霞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她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范读,自读,齐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1、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不必非要“赶着”把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走完。课堂上,应该灵活的“以学定教”。

2、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方法与能力的训练时间可以再延长一些,后边的环节可以再压缩一点。

如果我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接着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做好笔记,然后熟读成诵。但是新课程标准凸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这一教育理念,我觉得有可取之处。于是我精心设计了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我先进行学情分析: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学习激情高,主动性强,表现欲望强烈。我知道学生最怕学习文言文,背诵文言文,但这是一则充满童趣和寓意的文章,学生还处在儿童时代,和主人公有共同语言,我就想为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篇文章,我开始构思怎样设置教学情境。

我鼓励学生四人一个小组,各小组有发言人,发挥大家的智慧,根据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进行翻译,尽量不让学生感到有畏难情绪,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结果,每个小组的'学生在翻译的时候,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意,虽然有的不够通顺,但我还是会鼓励他们。学生最喜欢老师表扬,一个个小手举得老高,没有发言的撅着小嘴,我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很快,课文翻译这一环节就愉快结束了,但我注意到有几个同学一直只做听众,没有发言机会。我想下次能不能换发言人,让不爱说话的同学锻炼锻炼。

学习文言文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话,意味着今后教学文言文是否顺利。我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理解了文意,开始熟读课文。我让学生齐读,散读,分角色读后,10分钟就能背诵。如果接下来就分析人物形象,我总感觉太单调,少点什么,我灵光一闪,不如让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我试探着把我的想法刚一说出来,学生一下子炸开了锅,兴致勃勃,立马进入角色。有的学生的表演有些拘谨,放不开;有的学生表演得很从容。

对人物的分析评价,同学们比较陌生,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我先引导说:"对人物的评价就是对人物的看法,而你对人物的看法又必须根据人物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进行分析,必须是有根有据的,不是凭空的、盲目的。这一节课,老师上得很轻松,因为,我只是在旁边稍微点拨一下,在人物的评价操作中,让学生学会了人物评价的方法,同时反思自己的为人准则。反思过去的教学,人物的评价要么只是蜻蜓点水,要么要整节进行讲解和灌输,累死老师,困死学生。现在,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

一年一度的浐灞优课是老师们学习、交流的平台,非常有幸能参与本次优课展示。活动结束后,深感意外的是自己并不是长舒一口气完成了一项任务,而是回味无穷。回想从接到任务到今天,心中颇多感受,我想,这种独特的体验正是本次展示课带给自己的成长吧。

我执教的是统编版第七册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个字,故事简短,却描写生动。讲述的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来分析路边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

接到任务后,我并没有着急备课,而是反复读课文,问问自己读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确定的知识。同时从一位老师的角度出发,梳理出了本课需要教会学生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设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和“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针对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需要将简短的文言文变长,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方法,围绕“复述课文”及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来想象画面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设计了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

经过多次试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

整堂课下来,觉得呈现比较好的几个方面:

从课题入手,抓住了一个“戎”,字理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注到了“戎”常用的义项,导入直接、扎实。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旨在唤醒旧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迁移,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时,用到了本节课总结的方法,没有使方法流于形式,同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从积累古文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方法渗透、归纳贯穿整堂课。

挖掘人物形象时,也能抓住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区别,层层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静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推理,而不仅仅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聪明、机智”等。

创造性讲故事有抓手。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及文言文特点,我将拓展讲故事作为难点之一,课堂中教给学生方法,同时为学生搭支架,引导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最后四人小组人人汇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

以文带文,拓展学习了《孔融让梨》,该环节也是围绕本节课教的方法来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积累,也运用了当堂课教的方法。

总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我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将学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于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课堂呈现还算顺利。

本次活动结束了,但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以生为本”的课堂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理念,可是真正能时时把学生放在心里,放在课堂的第一位,关注语用并在课堂中呈现,我是在本节课的反复打磨中才逐渐实现,希望今后自己的课堂能以此为契机,在以生为本的语用课堂上越走越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