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缺失与建设论文(实用16篇)

时间:2023-12-10 09:32:18 作者:梦幻泡

7.范文范本的使用需要谨慎,我们可以参考其中的优点和亮点,但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1、顺应新时期国家和社会的各类需求。如今,国家已经完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知识环境中,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方针的有效落实,高校成人教育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不仅需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强技能的创新性人才,同时还需要为国家的教育体系的改革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在开展教育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学校中的教育人员以及教育队伍的管理者。教育管理队伍的工作职责范围较广,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教学课本的编辑和改进等等。为此,由于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能够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所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建设是所有高校都需要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2、顺应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求。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教学制度为学分制,但是为了能够让此套制度更好的符合新时期中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结合当前的现状对其中的细则进行改变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这也就意味着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将会面临着更有难度的工作内容和更大的工作量,为此,在建设管理队伍的工作内容中加入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能够让管理人员更加熟练的运用相关的管理知识来应对教育模式创新中的'各类需求。

3、符合新时期成人教育的管理条件。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十分符合新时期下成人教育管理的各项基本条件,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培养人才。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不但能够将国家对于成人教育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实现,同时还能够赋予整个管理队伍以崭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第二,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制定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严格的要求,从而让成人教育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第三,实现民主化管理。通过树立积极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管理民主化的目标。

高校成人教育在我国整个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并且同其他的教育形式相比较,其能够对我国的经济和整体素质的向前发展带来更加有效的推进作用。如今,我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成人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技术能力较差以及个人素质较为匮乏的现象,而高校成人教育的出现正好能够有效的改善国家的这一现状,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是整个高校成人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他们不仅为顺利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还有效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我国的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挑选了几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详细分析:。

1、缺少重视。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针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误区,在他们的认识当中,学校中的管理者所负责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可有可无的,无非是编排课程、制定考试时间以及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解决等等,而这些工作完全由普通教师就能够完成,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对教育管理队伍进行所谓的建设。基于此种情况,校方中的人事部门就开始忽略对管理者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的各种要求,从而将一些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人员硬加到教学管理的队伍当中。长此以往,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就越来越低,从而就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局面。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始转型和升级,包括增加学校规模、扩大师资团队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等等。其中最受到校方所重视的就是师资团队的扩充工作,他们认为,教师队伍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保证,所以更加把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关工作抛在了脑后。

2、缺少创新性。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都沿革了老一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制度,这种死板且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学管理方法不但让我国的高校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状态当中,同时还严重的扼杀了高校对于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科学的创新意识。长此以往,校方的管理人员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只有对国家的指示言听计从,对领导的命令完全执行就是最为正确做法。然而,在新时期当中所出现的教育创新和知识改革让这些按部就班且充满惰性思维的管理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从而根本无法适应这种现代的教学管理模式。

3、缺少稳定性。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中的成人教学管理队伍都存在流动性大以及人员变更频繁的现象。一些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知识素养的管理人员认为,在此岗位之中根本无法将自己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由于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校领导的重视,从而更加让他们形成了存在感缺失的心理状态。另外,这些管理人员的升职机会和加薪机会很小,并且所享受到的额外福利也比其他岗位中的教师要少的多。长此以往,这些在岗员工的负面情绪就愈来愈多,从而严重的缺少应有的工作积极性,在开展工作时也是抱着一个应付了事的态度。尤其是针对院系级别的管理人员来说,频繁换工作的现象更加的严重,一些人甚至仅仅做了几个月就被调离了岗位。这种极度缺乏稳定性的教学管理队伍不但严重的影响了高校成人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在频繁的工作交接中遗失了很多重要的管理资料。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时期当中,我国高校成人教育队伍的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成人教育的教学水平,需要完成的就是结合实际现状来针对当前的问题制定出正确的解决措施。

1、改变旧思想,增加对建设管理队伍的重视程度。开展成人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也是新时期下知识经济环境向前发展基本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守旧思想,正确的认识到成人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伴随着高校成人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队伍的效能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为了能够让在岗的管理人员更具工作积极性,校方应该从基础培训、职位提升、薪资待遇以及学历要求等多个方面来对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建设,从而为管理人员创建出一个优秀的工作环境和平等的升职机会。

2、引进新式人才,创新原有队伍。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成人教育在社会中的高度普及,继而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了成人教育的团队当中。然而,由于高校中的管理队伍存在着管理人员匮乏以及管理模式守旧的现象,从而无法很好的适应学员增加以及教育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此,高校应该对原有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及时的更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招聘更多的不同专业人才。此外,在开展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的过程当中,校方还需要将责任进行细化,继而让每位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避免出现管理不好以及不会管理的现象。

3、稳定对现有的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都设有教学中心或教学管理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理人员的薪资、福利待遇以及晋升标准同其他职工教师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一现象不但让管理人员在心理上存在较强的落差感,同时还严重的影响了整个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为此,校方如果想要将管理队伍建设的更好,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管理队伍中的这一问题。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适当的关怀管理人员的日常生活;其次,赋予管理人员更多的晋升机会,结合他们的工作内容适当的增加薪水;最后,允许管理人员能够参与到实际教学当中,帮助他们找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所应有的存在感和自豪感。综上所述,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是整个成人教育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之一,一个具有较高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团队不但能够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间接的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向前发展。为此,在新时期当中,我国的各个高校应该进一步的加强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从而让其能够辅助高校的成人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水平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尤为重要,就目前社会现状来说,高校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实际需求不能完全对接,供需不匹配矛盾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根本上要从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着手。但就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执行力体系而言,建设一个高校且强有力的执行力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1]。为建设完善的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高校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摘要:高校规范社会保险管理是确保教职工权益、提升工作积极性之必要措施。从本质讲,社会保险教职工延期性薪酬及社会保障,做好管理工作、规范管理制度是关系每一位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现状,进而从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制度、提高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其改进策略。

关键词:社会保险;规范;高校;思考;策略。

一、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现状。

社会保险是涵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个保险维度的综合性、基础性社会保障措施,其主要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因此也具有强制性与法制性。社会保险制度早于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建立,但最初仅为国家企业职工福利,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职工并未享受此福利。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于1987年养老保险首次纳入事业单位福利项目,1999年失业保险届时纳入事业单位保障,随后又逐渐弥补了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空缺。从整体上讲,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是逐步完善发展的。我国高校的社会保险制度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的,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于上海、广东、山西、重庆进行试点改革,这也标志着我国高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被提上重要议程,对制度改革起到推进作用。

二、高校社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保观念淡薄。我国诸多高校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沿袭计划经济实施办法,采取的措施仍然没有跳出“体制化”窠臼。其中尤为突出的现状是我国诸多高校的离、退休养老金体系,仍然依附国家专项资金以及学校财政支出,在医疗机制上也并没有完全打破公费医疗的束缚。这就导致诸多编制内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意识薄弱,不仅对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必要性认识错位,甚至认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毫无用处,从而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保险费用抵触情绪较高,这也是造成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矛盾的不利因素之一。总而言之,一方面受我国编制内养老金体制及医疗体制的错误引导,另一方面则可能受高校科研任务所累无暇顾及社保情况,这两方面因素都是导致我国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不利因素。

2.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经办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部分高校并未针对社会保险管理成立相关部门,而是将其一般业务交由后勤管理抑或财务管理部门代办。从根本上讲,社会保险具有政策性、专业性特点,对于经办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建设上疏于管理,则势必造成经办人员专业素质不足、业务能力不强、办理效率不高等现象。此外高校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推进,建立以服务为主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扮演管理信息传递者、管理事项执行者、管理理念宣传者、管理系统协调者等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下,缺乏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相对较低的人员,势必无法胜任新时期高校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3.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不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全面推进,高校社保种类交费比例等问题已全面落实。如此情景下,社保管理事项与之增加,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从表象来看,部分高校并没有加强对社保管理体系的建设,仍然沿袭退、离养老保险及公费医疗的管理办法,对眼前形势缺乏必要判断,重视程度低,各项投入少,规章制度建设滞后。此外,社保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工作,其需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管理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然而部分高校各个部门之间过渡强调职能划分,在工作上分工性较强,协调性不足,这就导致社会管理工作流程受阻,各部门职责推诿现象严重。4.管理办法落后,信息化建设乏力。随着我国高校不断发展,无论是编制内教职工还是非编制合同工人数都不断攀升。因此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难度也随之提升,对外需要完成年度社会保险总数、基数申报、待遇支付申报、增减人员情况申报等事项,对内还需完成社会保险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管理,定额缴费清单制定,职工信息变更管理等。由此不难看出,高校教职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社会保险管理难度,在此情形下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管理办法,必然会压缩工作效率,拖累整体工作的开展。但现目前,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险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力度相对不足,导致其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

三、高校规范社会保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1.加强宣传树立社保观念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加强社会保险体制建设已然成我推动我国稳定发展,保证退休职工生活基础的必要措施。然而养老金双轨制现目前成为推进我国养老金体系建设的障碍之一,以温州医学院为例,温州医学院及两所直属附属单位,近几年缴纳社会保险与社保支付养老金之间年差额都在2000万元以上,从全员纳入社会保障统筹的短短十多年,差额已经高达1.5亿元,这样的大额社会保险经费支付,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为有效破除养老金双轨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养老金并轨工作实施。从大局来讲,摒除双轨制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养老金制度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作为高校教师而言,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身利益,诸多教职工在思想认识上没有与时俱进,也缺乏对大局的展望,因此对改革工作甚为不满,甚至为改革工作平添阻挠。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从而推动高校规范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实施,首先就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宣传工作,比如,利用宣传画、标语横幅、宣传栏、宣传片等宣传形式,将社会保险法规中与职工息息相关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号及标语,促进社保观念深入人心,帮助教职工树立科学的社会保险观念,引导其正视养老金并轨工作积极性。此外针对个别思想意识执拗的教职工,高校应组织培训教育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其摆正心态,促使其积极配合社会保险管理制度改革,并参与制度建设,成为社会保险体制建设的`一份子。

2.加强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新时期,高校社会保险工作面临重大的改革压力,体制建设迫在眉睫,工作难度、强度不断提升。为有效推动高校社保管理规范化,首先就应保证管理人员专业化。随着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工作内容、要求不断变化,为契合业务需要,我们需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以此提高服务质量。譬如面对信息化发展整体趋势,加强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十分必要,校方应该组织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学习,促使有关人员掌握信息系统使用方法,确保社保数据录入效率及做好数据备份分析工作。

3.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高校社保经办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的另一种表现则是档案管理制度的缺失。究其根本,乃是工作人员在缺乏必要的档案管理知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整理归档安排不当,分级管理措施缺失,分类管理办法有误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有效提升高校档案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加强档案制度建设。第一,建设起档案立档质量标准、归档保存流程、分级管理标准等科学规定。第二,建立信息档案库,利用信息系统将参保人信息录入归档,便于管理与查找。第三,做好分类管理工作,保证档案卷、册薄等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对缺失材料的档案要采取措施积极补齐材料,并保证档案门类齐全,结构合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关系教职员工基本生活,同时也关系高校稳定发展,校方应该引起重视,推动高校社保制度建设,要积极为高校社保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为社保工作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铿锵脚步,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在大学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日益成为高校发展高科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成为体现高校科研实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撑和标志。因此,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服务型的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队伍,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益,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管理队伍不稳。

高等学校的大型仪器设备一般都具有价格昂贵、技术指标先进、应用范围广泛、精准性强等特点。面对这样一些高级的、珍贵的科研与教学仪器设备,按常理必须有一支非常稳定的队伍,以确保实施规范化的管理,进行精心的维护。然而,遗憾的是当下我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队伍人心不稳,人才流失严重。笔者对三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若有机会,你是否愿意转岗”时,51.5%的人表示“非常愿意”;32.1%的人“愿意”,愿意转岗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的产生?在调查和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队伍不稳的原因很多,但根本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从深层次上看,主要是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成就感和荣誉感。长期以来,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他们往往自始至终地参与某一项目的研究,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服务,但是在成果上却没有他们的名字;作为实验人员,他们往往工作十几年评不上一个中级职称,即使有才能、有成果、有项目的管理者,也只能评个高级实验师(相当于副教授)就“封顶”了;在学校评优评奖与表彰中大多是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人员,大型仪器管理人员乃至一般实验人员都很少。为此,一些有经验、懂技术的管理者,一旦评上高级实验师就纷纷寻觅时机转入教学。二是从浅层次上看,主要是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人员不多,一个人往往同时管理几台仪器,工作量异常繁重,为满足科研、教学的需要,他们必须随时准备加班加点,常常是心身俱疲,他们自嘲自己是高校的“三等公民”。因此,虽然他们未必有经验、懂技术,但是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千方百计的设法转岗,或从事行政或从事后勤管理。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队伍的严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

2.管理技能低下。

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下为办高水平大学,各高校纷纷实施了“质量兴校、科研强校战略”。为此,许多高校在“负债经营”、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断加大对实验室以及大型仪器设备投入的力度,一大批大型的、精密的、贵重的仪器设备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和速度进入高校的实验室,这就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势必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懂技术的管理者。

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造成了当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抽样调查显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中有“硕士学位”的占21%,有“学士学位”的占57.3%,专科毕业的占了21.7%。同时,由于经费短缺,人员紧张,观念陈旧,高校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重视不够,更没有政策上的支持与激励。抽样调查显示,在“工作以来你参加过何种培训”选项中,选择“未参加任何培训”的占58.2%;“偶尔参加培训”的占34.1%;“经常参加培训”的仅占7.7%。对此,许多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人员非常苦恼。在深度访谈中,一位资深的管理人员慨叹:我们一同留校,搞专业的同学一个个硕士、博士毕业,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他们就像一盏油灯――总是在不断加油;而我们搞仪器管理的“一个萝卜一个坑”,难以攻读学位,更没有经费和机会参加培训,我们就像一支蜡烛――点上了就一燃到底。由于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进修培训机会少,导致了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慢,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精通大型的精密的仪器设备管理业务,有的甚至连设备的类型、性能、用途都说不清,有的由于业务不精、技术不懂,导致昂贵的大型仪器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无端损毁,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和教学。

3.服务意识淡漠。

从工作职能上讲,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既是仪器设备的管理者,更是高校科研、教学的服务者。因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必须爱岗敬业,唤醒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提升服务质量,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然而,由于当下高校对大型仪器管理人员的职责界定不清,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缺乏对管理人员严格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奖惩制度。因此,导致不少大型仪器管理人员精神状态不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少人服务意识淡漠;有的甚至从时间上难以保证大型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转;有的对仪器保养和维护不善,在教学和科研需要时总出故障,影响了仪器的使用寿命和效益,也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进行,在师生中影响不好。

二、重视和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的路径。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队伍。

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是高校科研、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既有别于一般的专任教师,又有别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从当下许多高校实施的职称评审系列来看,高校一般都把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划归为实验技术队伍,按照实验系列参加职称评审。实际上,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与单纯的准备实验教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技术人员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无论是对他们的职责要求,还是服务质量要求,尤其是管理水平的要求,都高于一般的实验技术人员。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如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审中,给予政策和条件上的适当倾斜和扶持;建立健全评优评奖机制,对有特殊贡献的管理人员给予大力表彰,激发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应设立专项经费,作为大型仪器设备研发启动资金,让更多的管理人员有机会参与研究,开发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应完善科研成果鉴定机制,在成果的署名上给参与科研的管理人员以适当的位次,体现其价值;应设立实验技术成果奖,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成果进行奖励。这样可鼓励和吸引高学历、高水平、懂技术的人才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同时稳定现有高水平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建设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形成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2.建立完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技能。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先进的、多功能的仪器设备不断涌现,为满足科研和教学的需要,高校不断购置新的仪器设备,同时还要对已有的老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因此,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高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选用聘任制度,严把“入口关”,提高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严格按照相关的专业、技能、学历和学位选聘,从源头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确保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合理。与此同时,要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需要及相关学科的交叉性,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有计划的安排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参加在职短期培训或脱产学习;要像重视专任教师提升学历那样,积极鼓励和激励他们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有条件的应当支持和资助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对学历低,又无法攻读学位者,应本着“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走进本科生的课堂,听取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在不断的学习中,补充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必须增强针对性,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抓好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开发以及科学管理能力的培养上,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3.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一线人员,服务意识如何,服务技能如何,服务质量如何,不仅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益,也直接影响科研和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内组织的培训中,应增加“爱岗敬业”的教育内容,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在考核指标体系上加大“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权重,并在职称晋升中得以体现;对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差或由于技能低而导致大型仪器设备损毁,影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管理人员应给予适当的处罚,包括调整工作岗位;应制定和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表彰和奖励制度,对爱岗敬业,为教学科研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以此引导和激励管理人员全心全意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应引导和激励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当内行、做专家”,把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专心从事仪器设备管理;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强化责任意识,使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能自觉做到定期定时的对仪器设备的运转状况进行精心的检查,对关键部位进行细心的维护,不断扩展仪器设备的功能,真正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总之,高校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努力建立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技术精湛的、爱岗敬业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队伍,进一步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

要建设优秀的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首先需要改善高校教学管理方式,更新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管理团队。细分管理层的职责,将管理层进一步分为几个小团队:(1)领导团队,主要负责各项决策的制定,统筹把握全局,这一团队主要由学校高层领导组成。(2)执行团队,主要负责具体政策的实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确保教学管理决策的有效性,这一团队主要由各院教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任务是落实具体目标。(3)监管团队,主要负责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起到监管作用,这一团队主要由学校优秀教职工组成。(4)顾问团队,主要负责对领导团队的决策把关,以专业的角度评价新老管理政策,提出改进方向与改进建议,这一团队主要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及管理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四个团体共同构成管理层。这种权利细分的方式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全面也更加细致。为了保障这种分工方式顺利运行,高校还需要按时组织员工培训,要求各团队完成好分内工作;提高管理层的综合素质,不断研究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完善监管机制,保障教学管理始终有较高水平的执行力。

3.2规范教学管理流程。

通过对pdca管理理论的学习总结,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重新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将教学管理流程划分为四个环节[4]。(1)决策环节,这一环节是初始环节,主要由领导团队和顾问团队执行,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决策;具体做法包括领导团队和顾问团队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全局利益出发做决策,提前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规划,发展目标进一步细致化。(2)落实环节,主要由执行团队实施,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具体要求执行团队提高责任意识,及时完成好本职工作,高校应采取鼓励手段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3)监察环节,主要由监管团队执行,是完善执行力系统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着重强调教学管理流程的规范;具体要求高校完善教学管理监管体系,监察制度透明化,定期组织思想教育,提高监管团队整体素质。(4)修正环节,主要由顾问团队提出意见,与领导团队一同做出决策,这是教学管理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教学管理系统的创新与完善,同时也是推动教学管理中执行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强劲动力;进行这一环节需要管理层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及时发现问题、反应问题、做出对策、进行修正。

在管理学理论中,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以通过引进针对性激励机制,建立奖罚分名的规章制度,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执行力度得以保障。此外,适当的.压力制度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职工间适度的竞争压力可以推动教学管理体系向更优的方向发展:授课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院系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提高院系学生的整体水平,后勤部门间的良性竞争可以节约经费。除了以上两种制度,严谨的监管制度更是十分重要的。健全的监管制度是执行力体系建设的根本途径。

3.4寻求技术支持。

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高校的教学管理也和电子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引入电子信息技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5]。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管理网站,信息电子化,建立电子档案,指纹签到等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执行力,有助于教学管理中执行力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4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完善的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是支撑是高校的筋骨。在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全局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团队和教学管理体系来提高教学管理执行力,从而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5]赵丽.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建设及相关问题阐述[j].同行,2016(6)。

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缺失与建设论文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关键,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好坏。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从组织教师教学到学生考试,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管理。而且,学校办学离不开教学资源,学校的每一项教学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都是由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和安排的。因此,只有科学、规范、有序的高水平教学管理才能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可以说,离开了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便是一句空话。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现阶段教学改革把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推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由于“重教学、轻管理”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各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多而培养少,致使相当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或工作能力的在岗人员思想不稳定,不安心管理工作。而且,管理工作不被重视,工作繁重,报酬较低,提升职称和职务难,导致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心态不平衡。特别是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对人员的选拔、培训、使用、晋升等问题缺乏制度化的规定,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2.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来源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来源较为复杂。由于来源复杂,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人员素质差异就较大。同时,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教育学、教学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缺乏与教学管理相关的知识,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从职能层次结构看,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应分为教学决策层、落实执行层和协调监督层。只有合理分配各层的任务与职能,方能实现管理高效。

3.业务素质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学校对教学管理工作不重视,安排教学管理人员时没有注意素质要求,致使部分不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基本规律和高校工作特点的人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很难保证;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多、培养少,使不少人整天陷入事务管理和处理日常繁琐事务中,不能进行脱产进修,在职学习。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和教学服务的思想,爱岗敬业、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既要懂得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等基本原理,又要掌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规律,熟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

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法规方面的能力;制订规划、方案、程序的能力;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各职能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方能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益。

4.不断学习的能力。

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除了学习不断更新的教学管理系统,更应该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创造“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机会,紧跟最新教学动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1.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能否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教学的科学管理的教学管理者队伍,根本问题还在于思想上是否高度重视,承认高等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把好“入口”,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使用、培养、晋升、待遇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他们安心管理工作,自觉钻研管理,逐步成为高等教学管理行家。同时,也要吸引那些既有教学实践经验和管理才能,又有志于教学管理的教学、科研人员投身教学管理队伍的行列,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科学技术及教学管理观念是需不断革新变异的,要想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员的素质,就应在管理人员加强自学的基础上,高校应创造机会把管理人员派出去或把优秀管理经验请进来,让管理人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学管理虽是高校最重要的工作,人员组合是最需稳定的队伍,但它也是高校管理干部中最不稳定的队伍之一。这种局面的出现,归根结底还因为未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的原因。因此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为了改善自己的待遇,利用上班时间,搜索资料,总结各自工作经验,写出一些文章,挤靠研究系列。但这也是少数部分。因此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是高校教学管理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管理人员没有自己的职称机制,而现在一般的工资待遇都是与其相应的职称或行政级别相对称,因此教学管理工作虽然面广,任务重,责任大,但是不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使得他们并没有得到他付出劳动所应享受的待遇。在还不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的情况下,能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才能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壮大教学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家钰.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3,(8).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教学秩序。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是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保障。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支队伍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只有正确分析高校学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加强培训,不断提升素质,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校学籍管理人才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保障。

(一)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速度的不断加快,很多高校为提升竞争实力,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纷纷采取措施,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向教学、科研队伍倾斜的相关政策,着力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而对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把学籍管理工作视为一般事务性工作,认为学籍管理工作“人人都能做,人人都会做”,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籍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对学校教学发展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任用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学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高校向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倾斜政策的逐步出台和实施,教学科研骨干的地位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而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职务系列不同于教师系列,领导职数是有限的,又没有类似公务员的非领导职务系列,同时,决定行政管理职务晋升的各种外在因素、人为因素也十分复杂,所以绝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发展空间有限,其经济待遇平均水平只相当于教师中的讲师和副教授之间。特别是近年来,高等院校领导提拔强调专业化,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明确要求要从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队伍中选拔。这种政策导向给学籍管理人员带来了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缺乏工作动力,没有进取精神,最终会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对学籍管理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进一步深造学习机会较少。

学籍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明显具有“重使用、轻培养”的特点,他们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除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外,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这必定导致他们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了解不多,很难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也难以发挥好管理效能,更谈不上推动学校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四)学籍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学籍管理人员来源复杂,调入门槛低,结构不合理。除了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直接从事学籍管理工作以外,学籍管理人员还有一些是从教学岗位转来的,也有引进学术骨干的家属安排到管理岗位的,很难像选拔学术骨干一样通过复杂程序,遵循严格标准选拔学籍管理人员。这些学籍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导致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方法不够科学,影响到教育管理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五)学籍管理队伍配备不齐全,不稳定。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但是一些院系的学籍管理队伍呈现配备不齐、人员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的学籍管理事务只依赖于教务部门,这并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从校系二级管理的实质来说,教务处的职责应该着重于对院系的监督检查和对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学籍管理工作应该转化为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模式。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高强度、高劳动量又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还具有延续性的特点。重新调整上岗的人员对管理条例、管理程序、管理技术的掌握没有二至三年的时间很难熟练。

(一)提高认识,切实树立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观念。

高校学籍管理有自身的学科知识背景,它是教育实践和管理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其他学科专业所不能代替的。把学校学籍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认真研究学籍管理自身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以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换取最好的效益。

(二)更新观念,提高学籍管理的适应性。

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具体,十分繁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学籍管理工作还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新观念,增强管理育人意识,针对不同培养对象和阶段的实际要求,在学籍建立与变更、电子注册、毕业文凭与学位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过程的服务作用和政策导向作用,提高管理层次。

1.树立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细致又繁琐复杂的业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更要具备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面对繁杂的事务,一定要摆正工作心态,树立服务意识,对待每位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为学籍管理工作做奉献。

2.更新管理理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大学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生成绩差距越来越大。

3.树立依法治校理念。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法制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都存在着学籍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从事学籍管理的人员大都未经过正规培训,高教管理专业出身的极少。因此,加强学籍管理队伍业务素质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对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作为一名学籍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对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学校学生管理条例进行系统的学习、了解,并逐步做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吃透、理解透每一条规定,尽量在工作中能运用自如。

2.加强学籍管理者业务技术的培训。一方面,是指学籍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在管理过程中,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也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大家走出去,学习他人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改进学校的学籍管理出谋划策,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指加强学籍管理人员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籍档案、成绩的管理和统计分析,学历电子注册数据上报等内容,单纯依靠手工显然已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学籍管理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计算机和网络在学籍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在校定期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及学籍管理系统的讲座,把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融为一体,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学籍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要针对学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把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结合起来,“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精神鼓励人才,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把爱才、用才、容才、养才、造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才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其次要有规范的人才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惟才是用,综合评价。注意做到:业绩与师德考核相结合、数量与质量考核相结合、当前工作业绩与未来潜能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尤其要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人品、诚信等方面的考核。

(五)实施教育职员制度,保持学籍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待遇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相比还是偏低的,这是影响高校学籍管理人才队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可以考虑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尽快推广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根据干部的资历和实际工作能力,合理确定学籍管理人员的职员级别,对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人员,提出不同的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将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分开,使他们职责明确,各尽其责。这样就能不断强化岗位职责和岗位管理。同时,逐步实行以岗定薪和按劳取酬,解决学籍管理人员的待遇问题,使学籍管理骨干队伍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2]王军为,王志伟.加强高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才,,(7).

[3]刘文奎.论高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4).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能否在未来发展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问题,也决定着高等教育在未来发展中的方向。现如今,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从而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不断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未来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是建设高质量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未来和希望,经过国家不断改革与创新,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青年教师的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可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少数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够;教师整体待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教师学术氛围不浓厚,不利于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等。因此,我们应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因为这是关乎高等学校能否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对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加强青年教师基础培训,努力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量与日俱增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日益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没有深厚的学识基础、广博的知识面、经验丰富的教学水平,是很难适应当今科技文化水平发展趋势的。大学的教育有其特殊的方法和规律,这就需要青年教师从踏进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尽快进入教师角色,摆脱学生时代形成的思维方法与习惯,运用学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规律,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施科学理论教育,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组织青年教师进行高等教育知识和高校教育教学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同时需要学习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理论、和教师的一些基本规范制度。针对教师所教授的不同课程,可以增加本学科课程相关的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学习。学校也可以不定期的组织青年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弥补新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的欠缺。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多种教学竞赛活动。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青年教师队伍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定期开展一些教学经验交流会、主题讲座、授课竞赛活动等,让教师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同事之间经常性的相互学习,交流思想,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为他们尽早进入教师角色,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实行以老带新,扶植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可以由学校指定一名资历老,品德佳,教学经验过硬的老教师实行指导教育,让青年教师能尽快熟悉本学科的教学流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同时老教师可以定期旁听新教师的课程讲授,提出意见,传授教学经验,让青年教师了解自身出现的教学问题,并加以改正,能基本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

二、创建优质人才环境,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待遇。

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有所增加,随着数量的与日俱增,创建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就成为教师能够持续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随着一些高校出现青年教师流失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师不满于现在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待遇无法达到他们的预想水平,高校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了吸引力。许多的年轻教师也是刚走出校门,经济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就会相应的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创造水平,从而影响到对待教育的态度问题。经济地位水平不高会导致年轻教师对待事业的受挫感加重,使他们对自己事业前途感到迷茫,从而失去了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因此,需要大力提高教师的整体待遇,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一)鼓励人才创新,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制定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要形成积极参与,敢于竞争的人才竞争机制,适当拉开差距,重点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整个队伍与拔尖人才之间的关系,不能专注于拔尖人才而忽视大部分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一边兼顾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综合素质上,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竞争,与优秀老师相互学习经验,共同成长。同时应加大对青年教师成果的奖励力度,对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教师要着重奖励,树立榜样,激发青年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整体参与并提高自我的氛围。

(二)完善学校建设,创设良好工作生活环境。

高校应重视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学科实验室的建成有利于教师应用最新的技术支持来创新科研成果。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让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在生活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福利与保障,尤其对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需要采取倾斜政策,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利于他们更够在教育事业上发挥更大的潜能。对于有住房困难,或是工作单位与家的路程较远的教师,学校应努力建设校园小环境,在校园内为教师安家置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工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整体待遇。

目前,从高等学历人才的职业选择分布来看,高校教师这个职业依然不是高学历人员的首选职业,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工资和待遇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国家方面,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高校方面,要在国家工资政策的范围内完善工资结构,对津贴与奖励制度要切实规范管理,制定真正可行的方案,使一些在教育过程中研究出成果的精英教师能从中获益,从而吸引并留住人才。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高等学校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要从根本上稳定高校青年教师队伍,还要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性,从而更能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的论文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较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但是,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如下:。

(1)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管理的重点是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尤其缺少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与关怀。

(2)学校培养目标错位。学校在定位时往往从专业角度分析学生的需求,而忽视了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使得培养目标出现错位,脱离了企业的需求。

(3)教师队伍比较薄弱,不够稳定,不能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中,以年青教师居多,队伍不够稳定,年纪大的教师多半是已退休的,缺乏工作热情,特别缺少水平较高的中年骨干教师。

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内部条件的因素,具体叙述如下:。

(1)生源特点和状况民办高校是2b类,比很多公办的高校的学生分数要求要低很多。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再加上民办高校学费较贵,很多学生的'家境较好,因此很多学生都缺乏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受挫能力差,心理脆弱,自我意识强,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努力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学校师资情况民办高校一般建校时间短,很难招到和留住一些高级人才,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应届和退休老教师中招聘人才,这样就造成了教师队伍年龄构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另外,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节约成本,民办高校从社会上招聘了大量的兼职教师,这样的师资状况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3)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就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及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4)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有效地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监控不力,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要求。

在民办高校实施iso9000标准,主要是基于以下需求的考虑:。

1.适应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民办高校为了提高竞争力,往往会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而国外有很多大学都会使用iso9000标准来评估高校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民办高校也要按照iso9000标准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实行较高的教学质量体系,同时还能消除国际交往中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误会。因此民办高校迫切需要引进iso9000标准来制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国际化发展的正常运行。

民办高校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等。如果民办高校能够按照iso9000标准来建立正规的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保障管理的计划性与有效地实施,从而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民办高校在发展的同时需要完善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规范课程建设要求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并且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将iso9000标准应用到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积极开展课程研究,提高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结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民办高校通过引入iso9000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在民办高校内建立正确、正规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与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利和相互关系,确立各项工作应该遵循的准则,优化各种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在民办高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依据iso9000标准来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全面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以适应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并且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的论文

广播电视台未来的竞争与发展最关键的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人才资源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最核心的资源。对于基层广播电视台来说,怎样在不占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有效的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储备人才,这已经成为基层广播电视台发展的关键性课题。

一、基层广播电视台人才队伍现状。

首先是一味的强调人才的引进而忽略了人才培训工作。现阶段,基层广播电视台更加强调人才引进工作,有些广播电视台不惜重金挖掘人才;有些广播电视台每年委派本台人员到广电专业院校以各种优惠政策寻找人才。这些做法有利有弊,但也可能产生一些问题,虽然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对于内部人才却往往束之高阁,要求过多,不能够通过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本台原有人员的专业素质。

其次是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不足。因为基层广播电视台的覆盖范围较小,从业人员的生活圈子也不是很大,但关系网非常复杂,导致单位实施一项改革时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一部分专业水平较高.工作绩效出色的职员,不管是评先进或者是晋级,因为地方“关系网”的存在,在选拔投票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造成人才晋升缺乏公平性,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

最后是人才结构不科学。部分基层广播电视台,富余人员与竞聘人员怎样进行安置始终是一个难题,非生产人员和生产一线人员的综合比例失调,大大的增加了人才管理成本,减少了人均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对广播电视台未来发展带来影响。

1.加快制定人才规划。

必须要仔细开展好广播电视台人才资源情况的摸底调查以及人才需求的研究工作,制定好未来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明确的人才工作目标,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从本台具体情况出发,根据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以及事业发展状况规划人才,结合统筹发展.长远规划的需求,促进人才队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出人才资源的整体功能。

2.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广播电视台在进行人才招录引进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分析,强化考核,尽可能摒弃那些关系户与人情户。基层广播电视台在新时期下要取得更快的发展,应当做好人才引进与培训工作。比如说我们可以面向全国公考招聘主持人.记者.编辑,从思想理念.业务水平等方面促进全台工作的转变。从本地歌舞剧团以及学校中引入编导与演艺人才,在主持方言类节目以及文化类节目或者文艺活动中发挥出良好作用,提高基层广播电视台的影响力。

3.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在好的环境中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充分的发挥,在另外的环境中却无法发挥出真正的水平,因此基层广播电视台必须做好环境建设。要尽可能的营造出良好的人才环境,坚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尊重人才,给他们创造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尽可能的'发挥出人才的潜力。另外还应当为人才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让全台职工凝聚在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真正将各项工作任务开展好。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基层广播电视台可以定期组织进行业务评比,比如说优秀记者.模范编辑.行业标兵.技术能手的评选;对于获得奖项的人员给予奖励,针对表现特别突出或者为广播电视台做出巨大贡献者给予重奖。另一方面应当支持广播电视台在职员工创新与自学充电,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可能的创造学习与课题研究的空余时间,在学费报销等方面予以优惠,关键性课题在人员配置以及经费方面进行支持。

5.做好培训教育工作。

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计划,科学的开展好广播电视台采编播人员.后期制作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以及其他技术人员的分级教育培训工作。培训教育的形式可以依靠走出去.请进来,定向培养的途径。经过努力相信我们能够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基层广播电视台的品牌竞争力,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力求打造出几个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具有知名度的节目[2]。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广播电视台人才建设之路还很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结合广播电视台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同时根据环境条件等因素的改变而进行调整。广播电视台人才建设工作在前进中不断调整,相信唯有全心全意的为职工着想,这条路必然会越走越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的论文

民办高校近些年来的规模化发展,不仅仅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化教育发展进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民办高校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凸显各种矛盾,同样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往往有着多种问题。

对于我国民办高校而言,办学过程,往往存在多种类型。不仅仅是本科文凭颁发的高校以及专科文凭颁发的高校。同时也存在普通民办自考本科的_些学校,函授和置业培训形式同样也是一种民办高校,并综合反映了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情况。

教师的职业相对特殊,教师不仅仅要有着较高的专业精神,同时也要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专业能力。教师专业精神的体现,往往是做好敬业奉献精神和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而专业知识的体现,往往是做好学科专业知识的具备,并掌握先进的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测试,不仅仅是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民办高校中青年老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人才的创新培养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和中青年老师进行座谈,民办高校对于课堂的学科教育有着极大的重视,往往将隐性课程直接忽略,这种隐性课程也即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职业精神的基本体现,难以实现青年专职教师责任心的培养,教师爰岗敬业精神缺乏。尤其是一些中青年教师,缺乏主人意识,不仅仅对于高校民办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同时对于民办教育的发展也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教师业务的发展,主要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有效积累,而学术氛围中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探讨,往往需要结合自学交流的形式,将自身的业务水平显著提高。然而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阶段,缺乏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以至于各种问题的存在,难以做好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校园文化难以独特性的构建,教师队伍同样也有着不合理的设置,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缺乏,对于民办高校教师业务的根本成长有着一定的限制。

因此,民办高校中青年老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有着不稳定的教师的队伍,同时教师队伍结构也有着不合理的分布,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同样也缺乏完善性,师风师德建设难以加强,教师实际的业务成长受到根本上的限制。而做好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就要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做好针对性的建设和发展。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的论文

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实践课程是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第一步,成本会计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复杂,与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校内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校内实践主要是由“课程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构成。课程实训是最基础的实践教学方法,课上可以利用一定的学时进行费用要素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实验项目[1],从而提高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在学期末可以针对成本会计课程安排设置相关实践项目,让学生使用成本会计软件模拟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2]。然而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各民办本科高校对会计学院的校内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大多实践课程都依托在会计实践课程的基础之上,并没有针对会计学院开设相应的校内实践课程。

1.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薄弱。

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想要踏出校门直接上岗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民办本科高校就业问题,就要从校外“毕业实习”着手。校外“毕业实习”是学生踏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情况。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毕业班的学生在最后一学期都会进行“毕业实习”。一方面由于成本会计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较高,加上成本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保密资料,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到成本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3,4];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更多的是承担一些简单的工作,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实践有效地进行衔接,实训达不到预期效果。

1.3“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注重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5,6]。然而,目前地方高校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一出校门直接步入高校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没有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缺少专业实践经验,专业实践能力不高,这直接制约着校企合作的办学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的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随着民办高校应用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案例教学逐渐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地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明确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才有章可循。本门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理性地参与经济,科学地做出决策。

二、选择适合案例。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既要选择那些能够充分解释经济理论、被反复引用的经典案例,例如在介绍效用理论时,引入“水和钻石之谜”的案例进行探讨。又要选择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成新的案例进行讨论。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的需要,与经济理论紧密联系,并不能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案例呈现即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把案例情境呈现给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案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文字呈现方式,教师通过ppt或者网络资源,将文字材料传递给学生,请学生阅读以做好个人准备。对于简单的案例,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口述案例的'方式,上课时直接叙述案例,并提出案例所需讨论的问题。最吸引学生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视频呈现案例,视频呈现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情境,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提出相关问题。

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呈现案例之后,要根据案例内容、教学目标提出相应问题,以便学生在案例讨论环节有方向、有焦点、有任务,对案例有更深入了解。当然,教师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在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所有学生;其二,问题要清晰、明了有引导性;其三,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其四,问题能紧贴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其五,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基于讨论的教学法,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讨论,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课堂最精彩的环节,一般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目前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有两个环节,一是小组讨论,另一个是班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把个人准备和班级的讨论紧密联系起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对案例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种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学习者能力的养成。小组讨论能够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在成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最终每组选择一位表达能力强的成员对本组讨论成果进行统一汇报。

五、归纳总结提升。

在案例讨论的最后,教师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总结是师生再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总结阶段,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蕴含的经济学理论,教师应设法将案例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不止停留在表面或是一些细节上,而是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纵深方向,力求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学以致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最终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总结时尤其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总结讨论的现场,对讨论中表现好的学生、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全班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二是总结出学生呈现的基本观点或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肯定正确,剖析错误,同时对讨论中学生遗漏、理解不深刻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剖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了解,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对讨论的总结能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外,教师在总结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路、学生对案例理解的程度、学生对案例的个性化解读,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讨论结果正确与否。

六、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因其对学习者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备受关注。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时,我们并不能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可以将案例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为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的论文

柔性管理的基本法则是“以人为中心”,它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运用中越来越多。柔性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关注了基层教学管理者的情感需求,发挥了凝聚其主人翁情感的导向作用,让基层员工充分实现和体会到个人的价值,激发其工作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其管理模式和手段不断深入人心。

1柔性管理模式的引入。

1.1柔性管理的定义。

“柔”是相对于“刚”而言,“柔性管理”则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旨在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是以各种“规章制度为中心”;而“柔性管理”旨在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充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

1.2柔性管理的特征。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各种明确的规章制度、各类员工要求规范等),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员工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自发主动追求创新,创造佳绩。

1.3高校引入“柔性管理”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加需要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管理模式,而人才的培育也需要一个开放的、可以自由发挥人才潜能的环境。以往的刚性管理方式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越来越追求创新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其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因为划定太多的制度条款,严重束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维和创新。而柔性管理则是强调要通过人内在驱动性,影响持久性和激励有效性等特点来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达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因此作为一种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新模式,各大高校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模式,柔性管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引入高校的各层次管理中。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的论文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有力的承担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如今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高校的教学管理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科学合理调配全校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运行及教学管理正常规范进行的关键所在,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全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发展。本文所调查分析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仅指民办高校,因为在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成本、场地、生源等多项因素,这一问题尤为有特殊性,其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一般是指高校院(系)级的教务秘书、教务处分管某项具体教学运行的专项干事,如:教材管理干事、成绩考务干事、课表编制干事等,教务秘书(干事)等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最基层的执行者,其管理工作贯穿整个高校的教学工作,规范、高效、有序的基层教学管理是高校整个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各阶层管理人员来源渠道较广,人员变动较大,管理的方式、理念以及整个管理体系不稳定。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的高层管理者一直有“重视教学、轻管理”的思想,认为教学管理人员都是从事教学运行、教材管理、成绩管理、考试考务等事务性的工作,认为其工作难度及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行较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校投入到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雇佣成本不高,教学管理人员薪资待遇普遍较低,长期的低待遇水平导致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思想不稳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模糊,大多感受不到领导的关注、感觉发展前景渺茫,因此基层管理人员岗位更换调动或离职情况比较频繁,不稳定的基层教学管理给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目前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学历、职称较低。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成本的控制,同时要考虑符合办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硬性要求和指标,在专任教师的培养、教学基础设备及硬件投入上面比较重视,但资金有限,往往忽略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投入,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聘请、培养和管理都不够重视,因此在接收教学管理人员时招聘渠道来源较广,并非全部来自师范院校或者管理专业,大部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背景,导致这些基层人员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多数仅凭有限的经验管理,疲于应付各类教学管理突发事件等,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其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普遍偏低。因没有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大有干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意识,也没有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因此在发表论文、科研项目方面表现消极,职称评定更是难上加难。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琐碎,学校多数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只是事务性工作的重复,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意识,不需要太多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投入少之又少;如有学习、提升的计划或机会也往往会倾向于一线教师或者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而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支队伍,投入精力、财力等系统的建设这支队伍更是无从谈起。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的论文

[摘要]民办高校是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文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物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探讨民办高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期;大学物理改革。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以及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科”[1]。大学物理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理工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2]物理学对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的科技发展和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密切的联系,上到火箭上天,下到石油钻探,大到探索宇宙的秘密,小到电脑芯片[3],都离不开物理学。学习大学物理首先要让学生系统地打好物理学基础,然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4],再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民办高校是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成果,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校学生的高考成绩比重点本科学生的成绩要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与重点本科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各专业课学时增多,大学物理学时被一再地缩减,这样一来,使得本来学生基础就弱的矛盾更加突出。重点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也就不再适用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科学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人才[5],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由于学生的现状和培养目标不同,为了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物理课程的实效性,我们要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做出一系列的改革,下面就针对大学物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课程设置。

(一)大学物理与高等数学的课程设置。

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物理课程与初、高中物理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利用高等数学[5]里的空间解析几何(向量的运算)、微分和积分以及常微分方程等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由高中的个别现象到大学的普遍现象(限制条件由不变到变化),因此高校学生应该先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然后再进行大学物理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有些高等院校在开设大学物理理论课程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6],把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放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没能够掌握后续课程所需要的高等数学知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物理课上一遇到数学问题就头疼,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我认为高等数学应开设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前一学期,同时,我们物理教师在备课时也要选用一些应用数学运算简单的并且比较有代表性的物理实际问题,避免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数学运算上,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实验的课程设置。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各高校独立开始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虽然他是独立设课的,但与大学物理理论课也是有必然联系的,验证大学物理理论课上的定理定律的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而有的学校在上物理实验课时理论课还没有开设,比如有的高校在实验课上开设“用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这个实验时,学生理论课还没有学习到刚体这一章的内容,这样学生学习时就会很吃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校应该让大学物理任课教师既要讲授大学物理理论课程又要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操作,将大学物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合理安排,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物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我们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教学模式,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提倡全部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提倡扬长避短合理使用包括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黑板、肢体语言等多种教学媒体,以打造最佳教学效果。根据民办高校学生排斥传统教育模式,喜欢动手不善理论,思维活跃但缺韧性,渴望成功但缺耐心,自信不足易于放弃的特点,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下面几种教学方法更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

(一)启发诱导法。

比如在讲刚体对定轴的角动量时,我们可以会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质点的角动量,而刚体是由无数的质点组成的,刚体对定轴的角动量就是对每一个质点的角动量累加求和,通过这种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二)实验演示法。

对讲授电磁感应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观察实验现象:1.金属棒切割磁感线,闭合回路产生电流;2.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在回路中也会有电流产生.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在导体回路中就会有感应电流产生”。这样实验演示的教学方法很直观,便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三)实物引导法。

在讲定轴转动时,为了形象引入力矩的概念,可以通过教室的门进行演示,让学生用不同的力作用在门的不同位置,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作用的效果是不同的,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四)理论联系实际法。

比如在讲授实心导体电荷分布时,会引入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和尖端放电的实例;在讲授空腔导体时,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力:工人为什么能在高压条件下带电作业,汽车为什么要安装天线等。我们这样转型期间的民办高校更应该多采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民办高校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教育概念,他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时期产生的新生事物,随着高校扩招他像一轮朝阳在中华大地冉冉升起,他是振兴中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在民办高校转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期间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很多新办的民办高校来说任重而道远,作为从事大学物理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管齐下、转变观念、大胆尝试,才能使改革大踏步前进,为培养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新世纪人才探索新路子,笔者仅针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粗浅的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马文蔚.物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物理与工程,.

[3]程守珠.普通物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桂英,彭振生.大学物理课程专业分层次教学初探[j].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9.

[5]陈宜生.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

[6]李艳红.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的衔接研究[j].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7]张贵清.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咨询,2010,3:179.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