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教案(汇总13篇)

时间:2023-12-05 05:31:45 作者:念青松

制作小学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时间。接下来是一些小学教案的优秀示范和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课件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 3本 27元

小军 5本 ?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x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 )枚 ( )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 (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x2=120(本)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班级情况简析:

这学期执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并担任一(1)班的班主任。两个班共有学生98人,一(1)班男生29人,女生20人;一(2)班男生29人,女生20人。他们大多都接受过学前教育,94%来自区外。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其父母几乎都是来温打工,接受的文化教育,生活水平普遍都较低,有些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无暇顾及,作为数学老师真有点感觉人单力薄。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通过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同学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数数能力、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好、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这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数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

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

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

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

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五单元教案

一、填空。

1、4.08cm2=()dm26200平方米=()公顷。

90平方厘米=()平方米4.3公顷=()平方米。

2、用剪拼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每个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高等于梯形的(),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5、一个三角形的高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底也相等,如果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6、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0厘米,高是30厘米,那么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登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大48平方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8、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相差12平方分米,它们的面积的和是()平方分米。

9、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6厘米,它的高是()厘米。

10、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为24厘米,高为20厘米。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1、一块梯形菜地的面积是288平方米,它的上底是15米,下底是17米,高是()米。

二、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形状也一定相同。()。

3、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3厘米,宽增加5厘米,它的面积增加15平方厘米。()。

5、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6、平行四边形的底越大,面积就越大。()。

7、两个正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

二、选一选。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_______三角形.

a锐角;b.直角;c.钝角。

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________总是相等的。

a.高;b.面积;c.上下两底的和。

3、梯形的上、下底各扩大3倍,高不变,面积()。

a.扩大到原来的6倍b.扩大到原来的3倍c.扩大到原来的9倍d.不变。

4、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已知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a.20厘米b.10厘米c.40厘米。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则周长(),面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后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则周长(),面积()。

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18÷2=63÷9=。

三、学中做。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里能填几?

3×()258×()367×()29()×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64÷8=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2

2.十几减几第一课时:十几减几教学内容:十几减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用不同的思路思考,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2、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教学准备:照例2制作的“小猫钓鱼”动画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电脑出示口算:8+57+87+66+85+75+913-916-918-915-9(全班齐练,集体订正)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儿,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7、有导向性的小结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三、巩固计算方法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帮”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二课时:十几减几练习课(一)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三第3题―第17页的第7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2、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准备:计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听算12-712-412-314-816-98+913-614-511-215-7(集体订正)评讲:说一说:11-215-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2、说得数,再写算式书中第16页的第3题:要求:每一个四人小组先在组里互相说出算式、得数,最后写出算式。(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二、游戏提高练习1、找座位(1)给每个学生一个算式卡片,同时出示5把贴有3、4、6、7、9卡片的椅子,让学生把卡片放到相的椅子上去,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放得又对又快。(2)还有没有送出去的卡片吗?那你们想不想也他们找个家呢?请你们想个办法给它找个家。(学生活动)2、找朋友(书中第17页的第8题)活动要求:教师先将书中的题目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请8个小朋友分两组比赛,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找的又对又快。(集体订正,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三、全课小结:第三课时:十几减几练习课(二)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第13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减法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不同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口算卡片一套电脑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听算14-812-513-613-814-912-416-914-811-815-8(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评讲:1)说一说12-4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2)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12-4=?,看看谁说的最好。2、计时计算比赛(p18:1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全班同学给予鼓励。集体订正二、变式练习1、计算(p18:9)1)指导学生看题2)全班学生独立完成3)集体订正(或者把这三题让9个同学分成三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2、比较大小(p18:10)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填这个符号?三、解决问题出示电脑1、老鹰抓小鸡的图,让学生观察(p18:1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12只小鸡,一个鸡妈妈,一个老鹰)点击电脑出现:p18:11的画面问:你又看到了什么?通过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板书:12只小鸡,已经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问:如何列式?你是怎样想的?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算法吗?2、小猴图电脑出示p18:13让学生认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够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列式?还有不同的列式吗?请与你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5+8=137+6=1313-5=813-7=613-8=513-6=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五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_。)。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2

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小学数学中关于人民币教学的唯一单元,使在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和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单元目标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在简单的购物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单元重点、难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课时分配5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受数学知识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教学重、难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电脑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今天是王丽小朋友的生日,她要用存了一年的零花钱为妈妈买一件礼物。你知道她为什么要给妈妈买礼物吗?(学生交流想法)那么她到底存了多少钱呢?(教师倒出存钱罐中的钱让同学看)二、新授课1、你们知道我国的钱叫什么?(板书人民币)我们今天就一起认识人民币。关于人民币,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时表扬鼓励。)2、分类整理(1)你怎么能知道王丽存了多少钱?(数一数。先整理整理。)那我们就帮她整理整理吧。(给学生充分时间整理)谁能说一说?说的能说清楚,听的同学能倾听其他组的想法。(2)刚才我们已经将王丽存的钱分好了类,你能拿出一种你最熟悉的人民币给大家介绍介绍吗?(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完整地介绍人民币,如颜色、面值、正面、反面的图案等,介绍一种就在黑板上贴出一种。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大家都认识人民币了吗?我能考考大家吗?(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认,并说出是怎么辨别的。)3、不同的人民币就象一家人,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教师出示一张1元的人民币)你能拿出与我拿的一样多的人民币吗?(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形式)(肯定各种换法,板书1元=10角。)4、一张1角的人民币能换几张1分的?板书1角=10分5、一张5元能换几张1元?学生用人民币学具进行兑换。如果你有20元钱,你想怎么换?50元钱呢?(学生回答,说明换法和理由。)数出存钱罐中的钱。(小组合作数一数,进行汇报。)三、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人民币的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作业设计回家与父母一起认识人民币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38页自主练习教学目标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能进行简单的交换。养成爱护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能进行简单的交换。养成爱护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学准备人民币教具电脑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朋友,大家还认识他们吗?(投影出示人民币教具),谁能说出他们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二、新授1、自主练习1,认一认,填一填。(1)你能说出他们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吗?(小组讨论后回答)他们分别是1分、2分、5分、5角、1角、1元、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50元、100元、100元。(2)准备人民币学具,做换钱游戏。一张1元可以换张5角。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20元和张10元。2、自主练习2,认一认,读一读,填一填。(1)丁丁到商店买了一个玩具小熊,你知道是多少钱吗?学生看图填空。讨论后全班交流。(2)冬冬也到商店买东西,她买的是什么?(飞机)你知道她花了多少钱吗?学生看图读题填空,全班交流。3、自主练习37元=()角50角=()元2元8角=()角16角=()元()角30角=()元3元5角=()角(1)学生读题,说明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填空。全班交流。4、自主练习4你知道这些信的邮资吗?(1)你知道信封上的邮资在哪里吗?(在右上角)(2)看邮资填空。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5、自主练习5购物(1)学生准备好人民币学具。(2)模拟购物。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上面都有价钱,你想买哪一件东西,先准备好人民币来购买,要正好的钱。(玩具羊10元3角计算器18元滑冰鞋元6角……)(3)同位做购物游戏。6、自主练习6哪两种物品的价钱相同?(1)出示各种物品及其价钱。(2)你能说出哪两种物品的价钱相同吗?(小组讨论回答)强调4元5角与4.5元相同,等。7、扩展练习连线3元8角7元6角23元6元9角7.60元23.00元6.90元3.80元三、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各种人民币7元=()角50角=()元2元8角=()角16角=()元()角30角=()元3元5角=()角作业设计做人民币的练习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40页信息窗2购买文体用品教学目标学习对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在简单的购物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在简单的购物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学准备各种实物及其价钱实物投影仪人民币学具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到商店里买过东西吗?(买过)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扮演商店里的售货员,你们来扮演顾客,大家准备好人民币,我们开始吧。二、新授课(一)解决买两样东西应付多少钱1、台上有各式各样的物品,每样物品都有价钱,请一位同学来买东西。注意引导学生买东西时的话语。阿姨,我想买一只拍子和一个乒乓球。2、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小红买一只拍子和一个乒乓球要花多少钱?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小红买一只拍子和一个乒乓球要花多少钱呢?生讨论回答:要把它们的价钱加起来。师:对,我们要先找到一只拍子多少钱,一个乒乓球多少钱,谁找到了?学生回答。3、学生列算式7元6角+8角=4、讨论算法,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算法。(二)解决买一样东西应找多少钱1、再请同学来买一样东西,小明要买橡皮,他带了5元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售货员要找他多少钱?列算式5元-7角=3、小组讨论算法4、全班交流(三)再请同学来买东西,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人民币及其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学生买东西的过程中适当进行勤俭节约教育。三、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板书设计7元6角+8角=(8)元(4)角5元-7角=(4)元(3)角作业设计回家和爸爸妈妈做买东西的游戏。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42页自主练习教学目标继续巩固购物中对人民币的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继续巩固购物中对人民币的计算。教学准备人民币学具电脑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丁丁真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自从学了人民币以后,他就自己的东西自己买了,并且算的非常好,大家去看看他买的东西吧。二、练习1、自主练习1(1)丁丁都买了三次东西,谁来说说?(第一次买了一枝铅笔,第二次买了一个地球仪,第三次买了一个魔方)(2)丁丁每次买东西带的钱同学们自己看,现在丁丁请大家帮一个忙,那就是帮他算一算售货员应该找给他多少钱?(3)学生独立完成并填空。(4)全班交流。2、自主练习3(1)冬冬也来请大家帮忙了,你能看明白冬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吗?(2)拿2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小组讨论回答。(3)全班交流,并说说为什么。3、自主练习4(1)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是属什么的?你的爸爸是属什么的?你妈妈属什么的?学生回答(2)现在商店里有了12生肖,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并想买,我们去看看,她想买什么?(鼠和龙)(3)拿10元钱买一个老鼠和一个龙的生肖够不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4)全班交流你想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学生的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4、自主练习2说一说第27届奥运会圣火传递的过程。(1)扩充知识奥运会圣火(2)看时间,说说圣火传递的过程。(3)全班讨论。&nbs。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过河》教案设计

2、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技巧。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篮球若干。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做简单的热身动作。

1、导入游戏。

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有难度的游戏好不好?(幼儿回答,好)这个游戏需要小朋友们之间合作完成,那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作好,这个小组就可能获胜。下面看这个游戏怎么做,教师示范具体玩法。幼儿观看。教师首先说明游戏的规则和过程,请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路纵队,游戏开始后,魅族排头的的两名幼儿双脚踏绳走,通过其他幼儿不断向前移动绳子前行,到达中点后原路返回,看哪一组的幼儿配合最好,那组幼儿最先完成任务,就是获胜组。注意事项在传球的过程中,要注意绳子的放好,即间隔的距离。相邻幼儿要互相配合,幼儿要注意安全。

2、游戏分组将全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站成两个纵队,每组的第一个幼儿开始。

3、开始游戏幼儿准备好以后,哨声一响,游戏就开始。

4、活动结束,对表现好的小组成员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做及时总结活动反思移绳过河给幼儿带来了快乐,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机能,幼儿积极主动地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在配合中增长了知识,磨练了意志,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更进一步感受了集体成员的合作的乐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通过幼儿对图形的认识,知道图形之间的变化。如何让幼儿利用几何图形来拼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呢?科学教育活动《图形的变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旨在通过选择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提高幼儿的拼图技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1.通过让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互相变化,转换,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2.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机器人画。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学具袋里。

一、引题部分。

今天,我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猜猜看是谁呢?(教师出示图片)他是谁啊?

二、观察、思考。

1.请小朋友看一下,这机器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呢?(圆形4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1个,梯形2个,三角形1个)。

三、动手折纸,看图形变化。

1.现在,我要把机器人身上的`图形拿出来,这些图形还有其他神奇的变化。

2.教师示范图形正方形,折纸变成三角形和长方形。

四、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正方形。

五、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那我们再把它们制作成一个机器人吧,数一数你的机器人由哪些图形组成,每个图形各有多少个。

大班科学——《图形的变换》。

科学教育活动《图形的变化》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的将活动展开进行。通过选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拼造型,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也有足之处,幼儿在制作机器人的时候,不知利用手上的几何图形,可通过折纸、撕纸拼出机器人。

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案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 根据现实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6~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10各数。

3. 初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正确地读、写6~10各数。

2、根据现实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谁来到我们教室了?(出示大象博士的图片)

生:大象博士。

生:有!

师:好!老师也为你们加油鼓劲!首先,大象博士先请你们拿出文具盒,打开看看自己的文具盒里有哪些学习用品?(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下面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从自己的文具盒里大胆地提数学问题,请其他小朋友回答,注意要把问题出示在实物投影上。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同桌互相提问。)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各自观察思考)

2、小组交流图意。

3、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独立地数一数。

5、再连一连。(课件演示正确结果)

6、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7、写一写。

(1)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书写6~10各数。

(2)写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1~10各数,大象博士想知道你们家的电话号码,能正确,规范地写出来才给他看吗?谁写得好,大象博士就会表扬他。

师:刚才大象博士看了小朋友们写的数,太满意了,夸小朋友们真聪明,真能干。(课件演示)但是你们先别得意,大象博士还要继续考考你们,你们还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如果要向大象博士投降的小朋友请举手。好!我们奋勇往前!

1、看数画线。(完成书本第1题)

a、弄清图意,让学生说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b、让学生独立完成。

c、学生汇报结果,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数一数,画o,再写出数。(完成书本第2题)

3、填数。(完成书本第3题)

a、从10数到1.(同桌互数)

b、从10写到1.

文 具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教案设计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

2、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

1、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2、重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

3、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四、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能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进行教学。如教学24时记时法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都选用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报的情境提出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注重相应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让学生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等。其次教材在编写时,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有关时间的知识。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了一些古人记时的方法,介绍在同一时刻世界不同时区的时间各不相同这一常识。同时,在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课时安排:5课时。

24时记时法(5-1)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

2.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在参与认识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欣赏《天线宝宝》片段。

瞧,是谁来了?

3、揭题:大家说的晚上8时用的是普通记时法,而播音员阿姨说的20时用的是24时记时法,其实啊这是同一时刻的两种计时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24时记时法。(出示:24时记时法)。

二、操作演示,深化认识。

1、提问:关于24时计时法你了解多少呢?

2、认识0时到12时。

(1)我们把晚上12时看作是一天的开始,用24时记时法表示也就是0时。那时你在干什么呢?(睡觉)。

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2)(时针转动,时针转到6:起床了)起床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6时、上午6时)。

上午6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6时。

上午7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时。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午或者下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上午或者下午。)。

在这12个小时中,除了起床、上学,你还有可能做哪些事呢?

3、认识13时到24时。

大家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请电脑告诉我们吧。(下午1时就是13时)13时,你是怎样想到的呢?可以用数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12+1=13更加方便。

(2)(时针继续转动)抢答,用24时记时法表示,你是怎么想的?(选择几个:)。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下午或者晚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下午或者晚上,而且要把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

三、巩固练习,发展延伸。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1、提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从0时到24时就代表一天,在一天当中可以做很多事,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吧。

2、出示四副图,让学生依次汇报:你会用24时记时法来说一说什么时候在干什么?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大家向她一样珍惜时间,做守时的小主人。好吗?

3、提问:了解了一天的安排,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隐去两副,剩上学图和睡觉图。

同样是时针指着9,分针指着12,为什么一个是9时,另一个却是24时?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因为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晚上的9时。)。

4、资料展示。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24时记时法,那么哪些地方是用它来记时的呢?大家在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愿意和大家共享吗?(学生书面或者网络资料汇报)。

提问:除了同学们介绍的那些,还有这些(出示:营业牌、通行标志、火车票)你能用24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分别读一读吗?学生读。

师: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

教学后记:

简单的时间计算(5-2)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时间的算法,能根据具体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方法。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

教师选择一些板书。

基本分两类,一类是整时段时间计算,这一类计算比较简单。另一类是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着重教学第二类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说说计算思路,师生共同分析。

如“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学生可能想到读的算法有:。

(2)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钟,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钟,10+30=4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做“想想做做”第1题到第5题。

让学生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做完后交流。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学习“你知道吗?”

教学后记:

周末一天的安排(活动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在制作时间安排表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时怎样度过的,和大家说说好吗?

指名回答。看来同学们周末的生活还真是丰富多彩呀!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一起来探讨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让我们的周末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好吗?(板书课题:周末一天的安排)。

二、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引导学生研究小华的时间安排表。

出示挂图“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引导学生观察。

问:你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讨论。再交流。

(1)小华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

(2)小华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

(3)小华购书用了多少时间?

(4)小华参观动物园用了多少时间?

(5)小华制作航模用了多少时间?

在班上交流解答方法和结果。问:看了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安排表。设计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再调整自己的活动,使活动安排更合理,更有意义。选择一些贴在黑板上展览。

谈话:看了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评一评,谁的时间安排表安排得最合理、最科学?

三、总结评价。

学习“你知道吗?”通过刚才得认真学习,同学们都给自己周末一天做了详细的安排,希望今后你能把你的周末安排得更丰富、更科学、更合理,周末过得更愉快、更充实。

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教案设计

(板书:上午8:00中午12:00下午3:00晚上8:00)。

2.同学们学的很好!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新年吗?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美好的时刻.

2.新年钟声敲响时钟面上是几时?

3.其实夜里12时,有人把它说成是24时,也有人说成是0时,这一刻是一天的结束,同时这一时刻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一天就是从0时到24时。

(一)认识一天有24小时。

1.感知一天的时间经过。

那么,一天是怎样经过的呢?

解说:夜深了,万籁俱寂,夜空中群星在闪烁,辛苦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夜色褪去,旭日东升万道霞光照射大地,人们在朝阳下晨练,神清气爽,中午时分,艳阳高照,人们都在辛勤的忙碌着,夕阳西下,夜幕初垂,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在夕阳下漫步,悠闲自得,黑夜渐渐来临,结束了一天的喧闹,大地一片寂静,只有夜空中的星星还在说着悄悄话.

2.利用钟面认识一天是24小时。

刚才我们已经感受了一天的经过,那么一天究竟有多长时间呢?

(2).一天结束了吗?继续转动,时针又走了一圈?一天结束了吗?

(3).刚才第一圈从0时到12时,经过了12个小时(贴时间条)。

(4).从12时开始,再走一大格这一天一共经过了多少个小时?再走一大格呢?

(5).继续走下去.从12开始,刚才又经过了12个小时(贴时间条).

(6).你看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师总结: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所以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24时记时法来记时.(板书课题)。

1.你能在时间条上指出下面四幅图对应的时刻吗?

师示范:上午8:00对应8,写作8:00中午12:00。

2.下面谁想来画箭头?

15:00你是怎样想的20:00你是怎样想的。

象这样的记时方法我们称它为普通记时法,象这样的记时方法我们称它为24时记时法.(及时板书: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3.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吗?

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早晨5:00。

上午9:00。

中午12:00。

下午1:00。

下午6:30。

晚上11:00。

4.指着板书,刚才我们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

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

5.(指着板书小结)。

(1).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去掉时间词,。

(2).12时之前的时间去掉时间词就可以了,。

(3).12时之后的时间去掉时间词后还需加上12.

四.练习。

2.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些令人难忘的时刻。

你会用24时记时法播报这些令人难忘的时刻吗?

在答题卡上改写后,先在小组内播报。谁来当播音员?

图上的时间你能用普通记时法说一说吗?20:00是晚上8:00你是怎样想的?

4.老师这有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两种记时法都有,在空白处填出合适的时刻.

五.全课总结。

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在国庆节这天此时的安排,在七天长假中同学们要合理的安排时间,最后祝大家国庆节愉快!

教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紧扣实际,又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大家都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新年倒计时引入新课,用体现一天经过的一组照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诵,使学生感受一天的时间进过,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选择生活中的例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肯德基商店等,既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意安排了播报国家大事的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都充分体现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特别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实际,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总结,重视板书,有效突破重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各抒己见,自己派代表向全班发言.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各小组的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规范的简洁的总结,并通过课件将总结的重点加以圈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的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