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上教学设计(汇总18篇)

时间:2023-12-07 16:19:39 作者:念青松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灵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提供几份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范文。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学设计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_。

奇偶性。

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考纲》。

《考试说明》和《考纲》是每位考生必须熟悉的最权威最准确的高考信息,通过研究应明确“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

命题通常注意试题背景,强调数学思想,注重数学应用;试题强调问题性、启发性,突出基础性;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凸显数学的问题思考;强化主干知识;关注知识点的衔接,考察创新意识。

《考纲》明确指出“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因此试题都比较新颖活泼。所以复习中你就要加强对新题型的练习,揭示问题的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多维审视知识结构。

高考数学试题一直注重对思维方法的考查,数学思维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知识是思维能力的载体,因此通过对知识的考察达到考察数学思维的目的。你需要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体会数学思想和解题的方法。

3.把答案盖住看例题。

参考书上例题不能看一下就过去了,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与解答哪里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如果把题目的来源搞清了,在题后加上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收益将更大。

4.研究每题都考什么。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多题。你需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与其一节课抓紧时间大汗淋淋地做二、三十道考查思路重复的题,不如深入透彻地掌握一道典型题。例如深入理解一个概念的多种内涵,对一个典型题,尽力做到从多条思路用多种方法处理,即一题多解;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努力摸索规律,即多题一解;不断改变题目的条件,从各个侧面去检验自己的知识,即一题多变。习题的价值不在于做对、做会,而在于你明白了这道题想考你什么。

人教版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

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

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

人教版四下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1/10;0.44/1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0.01)。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

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发言。)。

(师板书:0.1——1/100.01——1/100)。

(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0.2525/100。

(3)教师多媒体出示0.05、0.10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0.055/100。

0.1010/100。

(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示什么?(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

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3)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4.总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

(2)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方形纸片和正方体塑料块的观察、涂色、操作等活动,以及学生对。

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小数的寻找和理解,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

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小数应用于生活的广泛性。

三、情境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人教版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一、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

1、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二、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1、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2、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三、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1、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2、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圆、解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与技能。

探索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五、教学方法。

(学法)“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案向学生提问。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弦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实验操作获取新知归纳验证完善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活动:猜想实验合作交流画图测量拼图验证。

教师活动:出示例题和练习。

学生活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环节4。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八、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九、习题拓展。

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1)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2)若梯子下部c向后移动2米到c1点,那么梯子上部a向下移动了多少米?

十、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

2、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树(选做)。

初二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有的同学认为,数学不像英语、史地,要背单词、背年代、背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和推理。我说你只讲对了一半。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

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我看在座的有的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枣-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

数学教学设计

一、巩固红黄蓝三原色的认识,学习按物体的大小、颜色进行分类,在游戏中发展数数能力。

二、乐意与同伴交流,乐意参与游戏,乐意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

1、大猫、小猫(蓝色、黄色)的胸卡若干。

2、红、黄、蓝小鱼若干、一大一小锅子各一。

3、小篓子人手各一。

一、开始部分: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巩固黄蓝两种颜色的认识,并导入活动。

1、扮演角色:小朋友,我是猫妈妈,你们都是我的猫宝宝,妈妈这儿有许多小猫的胸卡,喜欢做蓝猫的就找蓝色的小猫卡片挂上,喜欢做黄猫的就找黄色的卡片挂上。挂好卡片赶紧找个圆点坐下来。

3、选择路线。

师:宝宝们,你们长大了,能告诉妈妈你们有什么本领?好,今天妈妈在草地上晒了许多鱼干,想请你们帮妈妈去收鱼干,愿意吗?去草地有两条路,一条是黄色的,一条是蓝色的,我们的黄猫、蓝猫该走哪条路呢?赶快到路口排队。过渡:听着音乐小猫跟猫妈妈去草地。

师:宝宝们,跟着妈妈去草地吧,路上不能你推我挤,注意安全。我们一个跟着一个走。

二、基本部分。

一)小猫收鱼干,巩固对三原色的认识,发展三以内的数数能力。

(1)师:宝宝们,草地到了,你们看妈妈晒的鱼干多吗?有些什么样的鱼干呢?(引导幼儿说出颜色不同)现在我们可以收鱼干啦!在草地上当心把小草踩坏了,也不能摘小草。小猫们爬一爬,找一找,一只小猫收一条鱼干。你收到的是什么颜色的鱼干呢?快把收到的鱼干放在口袋里吧。收到鱼干高兴吗?用动作表示一下:耶!

(2)请宝宝们爬一爬,找一找,收一条跟自己一样颜色的鱼干。并请小猫相互检查一下收的鱼干是否正确。

(3)请每只小猫去收一条红色的大鱼干。你收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干呢?

师:呀,还有些鱼干请猫阿姨给我们收吧,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家了。看看哪条路大,哪条路小?请黄猫在大一点的路上走,蓝猫在小一点的路上走(听音乐动作)。

二)小猫数鱼干,感知三以内鱼干的数量。

(2)、你收到的红鱼干给妈妈看看,有几条呢?(让幼儿自己数数)你收到的黄鱼干给妈妈看看,有几条呢?(让幼儿数数)你收到了几条蓝鱼干?(目测)。

三)小猫烧鱼,按大小给鱼干分类。

(1)师:宝宝们,肚子饿吗?妈妈来烧鱼干给宝宝吃,好吗?你们看妈妈这儿有几只锅子?两只一样大吗?大鱼干应该放哪个锅子烧?小鱼干放哪个锅子?请你们把手中的鱼干一条一条放进锅里。大鱼干放在大锅里,小鱼干放在小锅里。

(2)幼儿放鱼,老师对幼儿的行为做即时的检验:是否放对了大鱼和小鱼。儿歌:小猫小猫要烧鱼,大鱼放在大锅里,小鱼放在小锅里。

师:呀,两只锅里现在变成许多鱼了。

三、结束部分。

师:鱼儿烧好了,香喷喷的,真好吃啊!瞧!宝宝们想尝一尝吗?来跟着妈妈一起去洗手,吃鱼干喽!

活动延伸:游戏《卖鱼》。

数学教学设计

估算黄豆粒数。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教学设计

转眼一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高一(x)、(x)班的数学课教师,这两个班属于高一年级的两个重点班。上学期期末考试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取得第一第二的好成绩。这学期来,我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切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认真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无论从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现将这学期的教育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方面:

(1)我让学生首先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点,上课前做好练习册《金版教程》的基础自学。促使他们多做一些最基本的简单题,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比如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而且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对于个体而言)少数学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要求刚开始实施时,还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还不够自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

(2)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特征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时间包括学生的思考时间、演算时间、讨论时间和深入探究问题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正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不等不靠,不会将问题结果完全寄托于老师的传授,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探索。当然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探索要依靠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从来没有放弃对于学生的指导,尤其在讲授新课时,我将教材组成一定的尝试层次,创造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从特殊去探索一般,通过类比、联想,从旧知去探索新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再次是课后作业合理布置,通过布置作业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以要合理应用练习册,这学期我们使用的是《金版教程》,这本练习册的选题很经典,结构也很合理,先有课前自主学习,这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前自主学习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公式。自我小测一般都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也是一些最基本的题型,让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点,其次是三个考点,由易到难,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融会贯通和提升的作用。而我会提前先把题做一遍,找出适合自己所带学生的练习题,布置成作业和练习。

(4)多媒体课件的正确使用,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有课件,而且课件容量大,习题由易到难,我觉得有些知识并不适合自己所带学生,而且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每节课我不会以课件为主导,不让课件“牵住”我和学生的鼻子走,它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当然,不可否认,在必修3和必修4的教学中,尤其是三角函数图像的伸缩变换,平移变化等,课件更生动和形象也更直观。

二、政治思想方面:

这学期,本人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认真钻研新课标,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本人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时刻以做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更好,本学期我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听评课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环节,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仔细批阅作业。抽时间也会做一些高考题,以便更好地理解高考动向。

三、存在的不足。

这学期我们班的有些学生成绩滞后,我对此分析出以下几点原因:

(1)由于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学生之间差距大,而我有时选的例题难度系数比较大,有些同学理解比较困难,并且有时难度大了,反而忽略了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有些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是很大,动手能力差,遇到问题不思考,不去分析,只会抄袭。

(3)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把自己定位在了最差学生的位置上,对这些学生我会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成绩。

这就是我对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自己,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新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1、整数和小数部分:复习整、小数的概念以及整、小数的运算和应用题。

2、简易方程: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题、应用题。

3、分数和百分数: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应用题。

4、量的计量:复习计量单位、掌握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改写。

5、几何初步知识: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概念、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6、比和比例: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7、简单统计:复习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

二、复习要求。

1、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简单的估计或应用。

3、牢固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正确的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绘图、测量等技能。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平均数,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

5、掌握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习。

数学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观察、发现法。

小黑板。

一、温故互查。

1、搜集有关奥运的数学信息,并与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

2、应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决奥运会上的“射击项目”的数学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做课本第79页的“田径项目”中的数学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想一想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3、小组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完成80页“跳水”“射击”中的数学问题。

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六、知识拓展。

下面是校达标运动会上50米短跑男生成绩记录表。姓名李明胡军郑浩王乐乐陆兵。

成绩(秒)9.238.989.019.119.05。

(1)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2)和你好朋友比赛一下,并记录下来。

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发现,领略数学简捷的思维方法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重点: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难点: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1、实物投影图片或持图:(1)“小熊开店”主题图;(2)“练一练”中的第1、2、3题。

2、与教学进程同步的配套录音故事。

本节课是在完成了“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设计的“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起始课。该教学设计以“小熊商店”里的几们顾客的问题为主要线索,通过以下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1、创设“小熊开店”的问题情境,提出本节课的“桥梁”问题“买4辆坦克需要多少元”和核心问题“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2、自主探究,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模型。

3、运用所建模型,解决相关的问题,并通过综合练习,体验数学的简捷思维的优势和广泛应用价值。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熊今天起个大早,原来今天是它的店第一天开张.我们来看看小熊的店里有些什么?

1、出示“小熊开店”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交流信息:

(1)小熊商店的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2)来了哪几位顾客?

3、播放录音故事,提出重点问题。

(1)“星期天上午,小熊刚打开店门,就来了三位顾客,小熊热情地招呼它们:‘欢迎小猴、小猫和小狗光临我的商店。你们想买点什么呢?’小猫说:我想买4辆坦克,需要多少元钱呢?”

(2)此时学生很容易答出:5×4=20(元)或4×5=20(元),并解释这样列式和计算的理由:每辆坦克5元,买4辆要用4个5元,所以用乘法计算;再想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很快能算出是20元。

(3)大家形成一致性意见后,接着播放故事。

“小狗说:‘我也喜欢坦克,用20元钱能买几辆呢?’”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学生围绕“20元可以买几辆坦克”这一关键性问题开展活动。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集体汇报。

生:因为1辆坦克5元,所以可以5元5元地数一数:1辆5元,2辆10元,3辆15元,4辆20元。20元可以买空卖4辆。

想一想20元里面有向个5,就能买几辆。用除法计算:20÷5=4(辆)。

生:把20元每5元分1份,分成了几份就能买几辆。用除法计算:20÷5=4(辆)。

生:我们是用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所以20÷5=4。

2、深入研讨。

怎样才能很快算出“20÷5=4”等于几呢?

学生回答后播放故事内容。

“机灵的小猴说:‘想乘法口诀“四五二十”,4个5是20,20里面有4个5,所以20÷5=4,能买4辆。’”

从以上小猫和小狗买坦克的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从“乘除法的联系”和:“用乘法口诀求商”两方面汇报。

充分交流后播放智慧老人的话:“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很快求出4×5或5×4的积,也可以用同样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20÷5的商,因为乘除法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用乘法口诀求商又快又准,真方便。”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小猴的问题。

(1)继续播放故事。

“小猴又说:‘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再来帮我算一算吧。我有12元钱,如果买铅笔盒可以买几个?如果买皮球可以买几个?’”

(2)学生经过思考,然后完成“想一想”中的第(1)、(2)题。

(3)解释与订正。

第(1)题:求12元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就是求12元里面有几个4元,用除法算。12÷4=3(个),用口诀是“三四十二”。

第(2)题:求12元可以买几个皮球,就是把12元每3元分成1份,分成几份就能买几个,用除法算。12÷3=4(个)。

2、老师的问题。

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1)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2)集体交流。

买4个布娃娃。24÷6=4(个);口诀:四六二十四。

买8个皮球。24÷3=8(个);口诀:三八二十四。

买6个铅笔盒。24÷4=6(个);口诀:四六二十四。

买3个筝。24÷8=3(个);口诀:三八二十四。

3、大家的问题。

互动活动:在小组内相互提问、解答、并说明所用的口诀。例如:

(1)18元能买几个布娃娃?

(2)20元可以买几个铅笔盒?

(3)买几个风筝正好用完32元?

四、脱离“小熊开店”的情境,进行综合练习。

1、“试一试”。

要求学生试着完成该题中的除法试题,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学生试算。

(2)交流答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

2、“练一练”。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学生读懂题意:小鸟家的房顶上有乘法口诀,小鸟口中的卡片上有算式;算式与口诀对应连线,帮小鸟回家。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学生读懂题意。

情境:蚂蚁要搬新家,需要用小车拉米。

条件:有27粒米,每只蚂蚁只能拉3粒。

问题:几保蚂蚁才能一次搬完?

思路引导。

把27粒米,每3粒分1份,看分成了几份,就需要几只蚂蚁。

看27里面有几个3。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与订正。

(3)动物赛跑。

出示该题图片,读懂题意。

马、鹿、羊赛跑,小老鼠当目线员。

要算完5道除法式题才能闯线,谁算得又对又快,谁就是冠军。

学生分成3人小组进行活动,自主选择所扮角色。

交流与订正,为冠军鼓掌祝贺。

如果时间许可,交换所扮角色,继续比赛。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和体验。

六、布置作业。

七年数学人教版1.1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重量,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益阳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的人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活动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活动准备:1.让学生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渠道调查我国目前和益阳当地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2、学生分组作实验,观测水龙头滴水量,测量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滴水量。

3.调查一下自家每个月的用水量活动学具量杯、卡纸、计算器教学准备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影像资料,干旱的图片,浪费水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谜语评论师:同学们!老师想出个谜语考考你们,愿意吗?双手抓不住,用刀劈不开,洗衣和煮饭,都要请它来(打一物)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课前已布置让同学们分组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渠道调查、收集与水有关的资料信息,同学们做的怎么样?二.汇报资料,收集信息评论(一)汇报结果1、师:看每个小组都信心满满,想必一定是收获累累,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收集有关水的信息资料,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好!(有代表性的资料可鼓励小组展示在黑板上)2、师:看来每个小组都非常用心尽力,收集的资料也非常全面具体,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3、播放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影像资料。

(二)交流总结1、师:通过刚才的观看和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你们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后汇报结果。

小组1: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

小组2:我国水资源现在非常匮乏,不仅农村缺水,城市缺少,到处都非常缺少。

小组3:现实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给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师:每个小组都总结的非常好,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调查还是非常严重的,那浪费到底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同学们想不想验证一下?那应该用什么来验证呢?3、小组甲:我们想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出结果后下结论。

师:有没有异义的小组?那你们想用什么数据来验证,你们操作的方案和步骤是什么?4、小组乙:因为现在我国大约有4.3亿个家庭还有好多个单位和一些公共场所都在使用自来水,所以我们想选定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作为实验的对象(三)合作实验1、实验(1)、小组汇报实验的步骤(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相机的跟进幻灯片的播放)(2)、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师板书(3)、师质疑:每个小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生活中水管的大小不同,试验时穿孔的大小不一样)2、计算建立直观印象。

(1)、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以前学过的那个数据来代表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平均数)(师板书:一个水龙头平均一分钟的漏水量)(2)、师:通过实验、计算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50克,那么,接下来同学们想算什么?小组甲:可以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小时、一天、一年分别漏水多少了。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

1个水龙头1分滴漏50g水,那么1时、1天、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1分g1时g1日kg1年t(3)小组报学习卡的填写结果、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千克,你知道72千克水有多少吗?我家的矿泉水桶一桶大约有18千克,一个水龙头一天大约就要漏掉4桶水师:根据学过的统计知识我们还能把上面的统计表制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4)出示折线统计图.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1、联系实际(1)教师:同学们,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千克,一年就是26吨水啊!根据这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提议教师选定一个问题共同解答,假若一个学校有一个水龙头漏水,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算式是:26300000=780万吨(2)师:看到这个数据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体验生活师:根据同学们的提问现在把780万吨水进行以下的量化,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决(1)如果1个人1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2)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3)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4)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解答,展示算法并讲明算理)3、交流感受教师:看到这些数据,每个小组有什么感想?(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滴虽小,随着时间增加,水管增多累积起来可就成了大大的浪费)(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谈谈你的感想。

课后作业:1、设计几句“节约用水“的口号。

2、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套用水方案。

3、为全校师生写一份节约用水倡议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

数线段的个数。

小学数学。

新课讲授。

讲授。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资源与环境:

电子白板,录屏软件。

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5分钟。

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人教版数学表教学设计

1.上海港的成因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2.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有利条件;。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探究式教学,以上海港为例,来分析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

多媒体以及《上海港位置图》《北京市主要公路长途汽车客运站的位置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图》等图片。

回顾旧知:我们已经学习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主要包括哪些呢?

学生回答:铁路线、公路线、内河航线等。

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得很对,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线,都是由交通运输点组成的,而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包括港口、车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货流的集散地,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影响交通运输中的点。

一、港口的建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什么是港口呢?

学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或陆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优势和劣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于长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

优势:

1.上海港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水运便利;。

3.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

劣势:

1.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上海港所处的地理位置(板书并打出投影片图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并思考图中的小字部分的两个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第六单元第四课“城市化”中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已经有所了解,在第五课中还学习了上海近年来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们今天来学习上海港口的建设,注意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图7.15也要与第六单元的6.18、6.26两图结合,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通过引导来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主要位于长江口的南岸(因为上海市还包括长江口中间的崇明岛和一些小岛),而上海港(港区)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但是,由于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学生阅读教材。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思考:上海湾所处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上海所在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教师拓展:

1.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浦东的开发,使得上海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面旗帜,因此上海港的服务区域即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2.上海港周围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仅有长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沪、沪杭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同全国各地相连接,因此经济因素是上海港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3.对上海港的区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设一个港口既要考虑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又要考虑腹地、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对具体的港口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死搬硬套。

二、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多媒体投影:图7.16。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分析:

1.从自然因素来看。汽车站宜建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地方。

2.从经济、社会因素来考虑。汽车站应建在市区内人口流量大的繁荣地段,且让人们容易找到。

3.从经济需要出发来看。方便人们乘车,汽车站应选择在与市内、市外有直接联系的地方。

学生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迁单位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远、距电影制片厂很近,车辆行驶震动对制片生产有干扰,而且翠微路较窄,道路两侧多政府机关,与旅客车站、服务设施等内容不大协调。第二种方案,需要拆迁首钢公司的炼钢车间,搬迁量很大。通过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第一种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教学设计

1、以同伴10个手指的“藏起”为情境进行10的减法算式的记录,体会减法算式在记录数量变化中的简单、便捷。

2、比较同伴间10的减法算式记录条目的多、少、一样多,体会“有顺序”的操作活动给记录带来的帮助。

3、在游戏活动反复进行中,增进幼儿对“一”、“一”等符号的理解。

4、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幼儿有过两两结伴进行合作运算和记录的经验。

2、教师自制10只手指分别藏起1个到9个的图片,以及对应的10的减法算式ppt课件。

3、记录纸,记号笔。

1、导入活动——手指游戏。

和幼儿一起玩他们所喜欢的手指游戏。

师:你有几个手指头?你喜欢它们吗?你会用手指头摆造型吗?这个造型要用几个手指头?

(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对手指游戏、手指造型的自由表现中’,丰富和加深幼儿有关手指和数量的特殊表象,为接下来的数的运算活动建立“跳板”。)。

2、看“图”玩游戏——手指头,藏起来!

(1)介绍游戏玩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老师喜欢一个“藏起来”的手指游戏。我来藏,你来猜,看看能不能猜出老师藏了几个手指头。

(2)教师演示,幼儿猜测。幼儿猜测后,教师追问:你怎么猜得这么准的呢?鼓励幼儿把自己的观察、思考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知道少掉了__,它们一共是4个,所以藏起了4个”。

(5)幼儿自主看“图”游戏。

(由“藏起”的游戏,自然引发到对“少掉”的直观理解,再分别与数学符号“10”、“一”、“4”等之间建立更进一步的联系,引发幼儿自主建构“10一4”这一算式中所隐藏的数学运算意义,并通过自身的实践——也来玩“藏起”游戏,在动作表现中不断巩固和加深对减号以及减号前后数字的理解认识。这个过程必须以孩子自身的反复动作为基础建构,孩子的理解认识才能深入透彻,日后的应用也才有可能自如流畅。)。

3、“示意图”大变身——看看“?”来回答。

(2)结合情境小结“10—1=9”所表达的完整意思:原来是10个手指头,藏起了一个手指头,还剩下9个手指头。

(4)出示图片“10一4=?”,引导幼儿思考:你会回答吗?你怎么回答出来的?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5)请幼儿自主出题进行运算:让你来出“题目”考考大家,你还会出些什么题目?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及时书写算式,并引导集体中的其他幼儿及时回答。

小结:如果让你给今天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取个名字,你说是什么游戏?(10的减法)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就是“减法算式”。

人教版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并能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通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大家将我们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长8米、宽6米)。

2、请画好的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有不一样的请你贴上来。

3、按大小分类。(讨论后说明随意画的长方形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5、分别请同学说说自己画的设想。

6、在同学们贴上的纸上介绍图上距离、(画在图上的8厘米、6厘米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同学们量出的教室的长8米,宽6米就是实际距离。同学们缩小的倍数就是你这幅图的比例尺。请你写上自己的比例尺。

7、板书课题。“认识比例尺”

二、新课展开。

1、自学课文。

说明:我们所缩小的倍数,一般取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为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改写自己所画的图的比例尺。

2、出示中国地图(投影)。

1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30000000。

讨论:比例尺1:30000000表示什么实际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00000000厘米)。

2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你还发现了什么?

(电脑演示放大效果)。

介绍线段比例尺。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与数值比例尺比较。(线段比例尺操作性强的,便于估计)。

4同学们,阳春三月正是春游的好季节,假如我们602班准备两天的行程出去旅游,请你设计一条合适的路线。(拿出自己准备的地图,四人小组讨论)。

5小组反馈,评比优秀方案。

3、再次认识比例尺。

2电脑课件演示。

3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说说与一般的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4根据讨论板书:

比例尺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如1:30000000。

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如200:1。

5引导讨论要将钢笔或杯子的设计图画出来,你选择怎么样的比例尺?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三、练习。

1、(练习纸)课本p58。5。

2、(练习纸),电脑出示:

上图是按1:500画成的,先测出图上长度,再计算梯形的实际面积。

四、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