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生教育教学论文题目(模板14篇)

时间:2023-11-22 14:09:59 作者:文锋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有力助手,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的表达能力。在阅读这些范文范本时,大家可以发现不同作家的个性和风格,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写作灵感和方法。

学生作文教育教学论文

积作文教学的经验于一点,就是必须以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和形成中学生的现代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为根本目的。这是作文教学的主心骨,离开了这个根本目的,即使有“千种风情”,也是“良辰好景虚设”。现代作文能力是指学生会写一般文章的能力.只要是社会生活、工作当中所需要的除文学创作以外的书面语言文字,提笔就写,写就能写好,形成扎实的书面表达能力,这就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

2.积累语言材料。

正确运用语言要以积累语言材料为前提,没有语言材料就不能进入写作,犹如建筑一座楼房没有砖瓦灰沙石就不能动工一样。在积累常用汉字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积少成多,由字而词。由词而短语(包括成语在内),而句子,而段落,而篇章,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对于祖国语言宝库中那些久经岁月磨炼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典诗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则尤其要积累。腹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学生的写作就不会出现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语言痛苦”了。

二、开源引流,观察生活和阅读相结合。

学生作文内容空泛、“无米下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生活少、阅读量少,故中学的作文教学应。开源引流”。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和人情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懂得了世事和人情,才能写文章,这揭示了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的道理。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大量阅读书籍,写起文章来才能运用自如,好像有神来之笔一样。书籍是前人生活的客观反映。阅读书籍.实际上是在间接地认识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源,而阅读书籍,吸收营养就是作文之流。因此应指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观察生活和阅读书籍结合起来,实现开源引流。

1.生活是作文之源。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语言从生活入手,增进理解;运用语文,以生活为内容;离开了生活,语言工具的交际功能就不复存在。读、写、听、说是语文能力的表现。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茂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从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到表现生活的过程。生活还是作文的原形参照。文章写得是否准确、生动,是否合乎情理,也得靠生活来衡量、检验,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所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作文教学的出路。

2.阅读是作文之流。

三、学生作文的动力:赏识性评语。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长处,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或者一得之见,或者一段优美的文字,甚至一个词、一个字用得准确、恰当等等,老师都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嘉许。那么,在写作文批语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第一、对学生要充满爱心。通过作文评语传达出老师爱学生的诚挚之情、殷殷之意,字里行间寄厚望,一言一语传爱心。注意批语中的移情力量。多一些心理位置互换,使学生心服口服等等。让学生在批语中得到启示和鼓励、信心和力量。第二、要切实指出学生作文的长处和短处,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评价学生作文,既要顾及全文,也要顾及学生的表现,两者结合,才能写出恰当的恳切的评语。对学生作文的缺点和败笔,不要粗暴地贬损和棒杀,甚至挖苦和讽刺,那有违一个教师起码的师德。第三、要简明扼要,生动有文采,书写工整,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和影响。批语的文字字字如金,让学生把握要领;句句珠玑,掷地有声,令学生长久铭记。书写工整,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进行有形的教育、无声的鞭策。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教师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素养较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二是传统教学模式按照教科书的教学顺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三是教师与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态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言传身教;四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改变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当然传统教学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是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填灌式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局限性较大,甚至有些知识已经与科技进步脱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三是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黑板和教室为活动中心,教学活动较为枯燥,容易引起学习疲劳。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习者提供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习者有学习愿望,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教育。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教学方式非常多样,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的应用,使网络教学手段非常灵活,能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二是网络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不同课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检测方式;三是网络教学地点和时间非常灵活,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四是网络教学内容体系较为丰富,不局限于课本,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更新非常迅速,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最快地获取更多信息,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选取学习内容,满足学习需求。正由于网络教学极大的自由性和不固定性,既有优势又有弊端。特别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自律性较差,在没有教师的约束下,难以做到自主学习。而且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知识,哪些是没必要了解的,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很难真正学到知识。

2。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

由于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利弊、优势互补,因此现在网络教学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但网络教学未必可以淘汰传统教学而独立存在,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

2。1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

网络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更多地考虑传统课堂的需要,让网络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中引入优秀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传统课堂的深度,加入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加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外,加入网络课堂的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音乐代替传统说教。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具体学情和客观条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2。2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

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正因为网络便利,很多网络资源鱼龙混杂。为了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首先必须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教师设计网络教学时要更用心,网络教学目标要清晰,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难度设置要合理,并根据学生兴趣选取适当的拓展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在网络教学中设置明确的学习指导。网络教学资源非常多,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很可能迷失,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指导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分的板块,每一个板块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重点内容和基本了解内容之间的划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网络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必须实施一些检测手段。可以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督促,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在线完成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3。结语。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使网络教学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裴亮。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xx,11:26。

[2]张小巧,郭根生。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xx,02:89—91。

[3]李家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与融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6:57。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也不断进行着改革。高中物理教学工作需要从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抽离,进而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工作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问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物理学科更是高中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因此加强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工作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对物理学科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以便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一、分析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老师创设的课堂问题情境不合理。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就会立足于生活实际,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便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情境是需要物理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有效的掌握物理知识。然而,现阶段大多数物理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情境显得十分花哨,物理教师更加注重自身对课件形式的展示,而没有利用情境中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情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是却并没有利用情境中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某物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曲线运动”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对小球落下和抛出去的轨迹进行了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但是却并没有在适当的实际提出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对小球两个过程的运动轨迹进行比较。

(二)物理教师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阶段,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工作不可缺少。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能够让物理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未能及时掌握的知识进行补充。然而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中的提问过程中,物理教师通常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并没有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以至于提问工作不能收到有效的效果。例如:某校物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述“磁场”这一课程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列举生活中的磁现象,并让学生进行举例说明,然而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并没有针对答案进行分析,这也就不能够起到课堂提问的真正意义。

(三)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进行了教育改革,但是大多数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能够及时进行转变。在物理教师心理,教学任务才是最关键的。教师往往都是从教材出发,为学生制定完备的教学计划,以便能够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却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减弱。物理教学工作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二、解决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

针对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过于形式化的特点,应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物理教师需要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并形成过渡,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同时,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适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例如:某物理教师在讲述“速度的变化”中,创设火车发动的情境。让学生想象火车加速的情境,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这是为什么,进而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含义。这样,就能偶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自身的物理素养,实现了情境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加强物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还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必要的互动。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就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充分激发内心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某高中物理老师在讲解电阻与电流的过程中,就通过设置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等方式,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三)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传统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这就极大的忽视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下,需要物理教师对物理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有效优化,教师要对自己的作用有所明确,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例如:某高中物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向心力”的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并让学生能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效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下,需要高中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成绩,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符合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作者结合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与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开发适应本校学生需要和当地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校本教材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补充,以凸显本门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使课程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适用于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我以培养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谈谈对开发《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物业管理行业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屋住”,而是要住着舒适、住着方便、住着安全。但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刚起步,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实用型的物业经营管理队伍。房地产不但开发规模增大,智能化、生态化、人文社区化程度也大幅提高,配套服务项目增多、主题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对物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物业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服务行业,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建设管理、工程设备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所以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我校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在这多年的专业教育探索研究及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中,确定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任职岗位为在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市场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在20xx年年初由我校负责牵头完成的广东省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写工作中,我们联系了多间校企合作的物业企业,经过调研论证,大致归纳了物业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物业前台接待员、文员、物业招商助理、房地销售员、房地产经纪等。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基础知识,如熟悉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及其各环节的有关业务等。

二、《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部分学校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时认为其发展趋势已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地产开发后期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围绕“管理、服务、经营”的特点展开,摒弃了一些与物业管理关系不大的房地产前期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而事实上,经过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了。特别是现时很多物业管理都实行前期介入及参与后期物业的营销、经营管理,这就对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相关房地产知识的要求。例如在参与房地产项目前期介入阶段,要识读房屋户型图,掌握房屋各种户型间隔、朝向、风格、装修、层高等基本知识。在日常物业管理中有可能涉及房屋租赁、买卖等交易,那么掌握适当的房地产中介业务知识和房屋交易流程就更有必要了。

物业管理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开发公司的前期介入、房屋销售租赁、物业经营活动等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相关岗位的迁移能力也是必需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这门入门课程,包括房地产专业教育、岗位设置介绍、房屋基本要素学习、房屋开发基础知识,其正是为打破学科界限、融合房地产知识这一特色而开设的。

三、目前选用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2.教材内容的设置对物业专业学生的岗位适用性有偏差。

学生在以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可能会运用的知识除了本专业相关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房地产知识,如学会读懂房屋的平、立、剖面图纸、了解房地产的种类,知道房屋面积测算的分类、方法,还有诸如房屋产权的分类及产权登记流程,等等。但现有教材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房屋建设规划与勘查设计、房地产开发建设施工管理等内容。学生以后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时,理论与实践有偏差。"。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模式化。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的课堂考核评价体系,考试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考试。在课程考核上,一般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而且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如讲到房地产项目资金筹措,考核学生掌握哪些开发资金来源、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步骤及审查内容等,学生往往就通过背诵记忆等方式来学习。这种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同时,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充分突出物业管理专业中涉及的房地产知识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

四、对改革《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很明显,完全采用现行的一些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不能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探索与开发适用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我在物业管理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开发校本教材应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为前提,在新的教材中不断淘汰不适用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容。

1.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教材内容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

从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来看,教材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需求及长处。结果所编教材面面俱到且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学不会也不愿学。针对这种情况,以及我校专业特点,我们首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新开发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符合岗位工作要求。从我校目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来看,《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循序性发展。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时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如教材开篇内容可先做专业教育,以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介绍。在讲到商品房介绍时,可结合目前最主流、最受认可的一些热门户型设计给学生讲解房屋的户型结构、朝向、层高、装修、建筑风格、物业类型等基础模块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产生兴趣继而上升到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2.《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选择更贴合专业学习特点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

《房地产基础知识》作为入门课程,本应教授房地产专业中有关开发、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握“以够用为主,以胜任为主”的原则,在编写教材中紧紧围绕学生在以后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需要或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职业岗位群定位在物业管理及相关房地产企业操作层的第一线岗位,涉及如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前台接待、文员、物业招商管理员、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经纪等岗位。所以在校本教材内容编写上应选择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如商品房介绍,小区(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楼宇配套设施介绍,建筑物用地性质、如何取得土地,开发建房的资金来源取得等内容。至于应用较少的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房地产建设规划、勘查设计;房屋开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则可放至拓展性学习模块上,让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既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又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3.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应从学生实际生活感受为切入点,再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房地产市场专业知识层面。

以往的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一般都是从行业发展历史、概况现状等入手,然后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房屋过程为流程导向编排教程内容。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往往集中在浅显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内容上。所以在编写这门教材上,我认为不妨把传统的学习内容顺序反过来,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职位岗位介绍、涉及相关的房地产专业知识入手,然后从房地产开发的成品——商品房的基本介绍,再到楼宇公建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取得、房地产开发资金筹集、开发企业介绍等环节,把房屋开发建设的过程从结果出发,再逐级往前推来安排教程内容。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大胆改变教学内容的繁、难、不适合的现状,加入学生乐学、喜学的内容,使专业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4.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

编写校本教材,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且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来看,不难发现,学习内容的难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又会影响学习结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些知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必然出现大批的不及格。所以,我认为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这门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采用模块化考试,即在部分难度较大、内容较多的主干专业课中,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不同模块,按模块分别进行考试,各模块成绩的累加就是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楼宇公建配套设施介绍这内容上,可分成几个学习模块:住宅小区主要配套设施建设—写字楼配套—商场物业配套—工业厂房配套—特殊物业的配套建设。根据不同的物业类型,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模块考核。模块化考试既能评价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结果,又能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能降低了学习难度,又能给学生一个调整自身学习状况的机会,扭转以往课程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让学生循序渐进,较好地解决专业基础课难学的问题。

总之,《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以任务化、活动化为表现形式,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在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点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刻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虑中职学生的现状的基础上,力争使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专业优势的作用。只有构建密切结合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专业特点的特色鲜明的《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才能真正成为为专业服务的专业平台课。

小学生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认为,趣味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由于教师的素质不相同,教学对象不同,使用教材不同,因而进行趣味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趣味教学所探讨的这些方面和所要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本文愿就此谈点拙见,以期引起同仁的兴趣,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一、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鸟”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

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至“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比如教字母,26个字母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这样做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快而好,还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灵敏能力,集体观念。两种做法,两种效果,前者索然无味,后者乐融融。开始教单词,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football,我们指着足球:“what‘sthis?it’sall、football再重复一下,足球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教词汇也在教思维。如果进行词汇复习,我们可进行“guess”比如复习bell,football,pen,book,car,jeep等名词。我们便可把准备好的小实物、图片、模型放在讲台上,先让学生看一下,然后放到讲台下,密秘放地把一件比如book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大袋子里,然后拿出,用学生已学过的句型问:t:what‘sinmybag?学生猜后回答然后再换一件继续进行。如此等等,既复习了单词,也熟悉了句型,既练了听,也练了说,而且学生不以学为苦,而是兴趣浓厚地参于。

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都可提高学生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

教课文,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四、课内外相结合。

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话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地组织。比如,有目地的培养骨干,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等,既可各班进行,也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3、巧妙创设幼儿园精神环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4、幼儿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

5、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

6、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教育水平的有效形式。

7、浅谈提高幼儿语言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8、浅谈绘本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9、幼儿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10、刍议有效矫正幼儿任性行为实践与研究。

11、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分析。

12、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

13、在添画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4、谈幼儿常见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与矫正方法。

15、浅谈幼儿快乐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16、关于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17、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8、对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思考。

19、家庭中幼儿安全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及理念培养。

21、浅析多媒体教学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影响--以幼儿教学为例。

22、谈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

23、有效开展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对策。

24、溺爱对幼儿的危害及调整策略。

25、民族舞蹈在幼儿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与传承。

26、探析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民间工艺课程的意义及策略。

27、幼儿基本体操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28、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探究。

29、论新时期幼儿的金钱观及其财商启蒙教育。

30、幼儿直觉思维的教育意义和培养策略。

31、幼儿早期阅读困难的预测性因素及教育对策。

32、幼儿成语情景剧创编初探。

33、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运用的做法和体会。

34、敦煌文化及艺术在幼儿教学具中的运用研究。

35、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36、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小学教师教学拖堂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38、在小学高年级运用赏识教育的个案分析。

39、在小学语文开展成语教学的研究策略。

40、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方式的探讨与研究。

41、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2、对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43、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44、让情感教育成为小学英语和谐课堂的催化剂。

45、对小学数学赏识教育的研究。

46、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改革。

47、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的实现策略。

48、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研究。

49、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50、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

从新生入学教育谈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摘要:在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创造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力求提高我们广大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的动力支持,将教学应用与国家荣誉联系在一起,促进国产民族软件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文字处理软件;民族软件教育;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进行文字处理软件教学的开始,经过研读教材,了解到展示环境是microsoftoffice的word,学校参阅辅助材料中除了word外还提供了--wpsoffice作为使用工具。考虑到wpsoffice近几年在国内外软件行业影响很大,许多功能不比microsoftoffice差,有些地方甚至强于microsoftoffice。于是决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wpsoffice示范。

课堂上,介绍完文字处理软件的作用及相关知识后,问“同学们还知道的文字处理软件有哪些?”

“word!”一部分学生响亮地喊到,零星听到“wps!”

“没错,现在使用较多的有微软office组件之一word,但大家是否知道,我国也有功能齐备的文字办公软件!他们是抗衡微软多年的金山公司的wps.在微软windows系统出现以前,dos系统盛行的年代,wps曾是中国最流行的文字处理软件,现在wps最新正式版为wps。”

我重点强调了后面的语气,而学生们的眼神也肃然专注了。

在随后的演示过程,特意让学生观察wpsoffice的启动,操作界面,集成特性以及切换的便捷。在文字处理方面对比了微软office的word。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wpsoffice,熟悉操作环境,尝试简单编排、总结wpsoffice的优点。

新软件,新特性,又是国产软件,极大地吸引着学生们的好奇心。他们一定会在愉快中操作、探询了解国产软件的魅力的,至少他们今天从课堂上开了眼界,或多或少能意识到国人也能创造精品,不就受到了一场民族软件教育吗?对国外软件不会盲目崇拜,也一定会为自己国家而荣耀的。

显然,这种教育需要长期的,不是一时高兴而为之。在科教兴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教育决策机构的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积极不懈的努力。尤其身处教育前沿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自觉主动地接受、探索这种教育。

1.民族软件教育不可回避。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由于软件产品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软件复杂程度的不断加大,发达国家的软件生产成本开始迅速增长起来,因此也就致使越来越多的软件工程项目订单涌入印度、爱尔兰等新兴软件工业国。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为大型软件的分布式开发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弹丸小国爱尔兰借助充分的技术储备和宽松的产业政策,在一举超过美国而成为国际软件出口第一大国,可谓是世界软件史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功案例。同时,适逢中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更多的国家将目光瞄准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软件潜在市场。因此,在国际软件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中国而言,如何抓住这样一个历史的机遇,抵御强大的国外软件对手的竞争,振兴本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便成为我们在新世纪的重大战略目标。从国家经济结构的层面上看,中国也必须在开放的21世纪将软件产业放在首要的发展地位,这样才能尽快提升社会经济信息化的程度和质量,保证信息时代的战略自主权,以免覆没于数字化时代的大潮中。国家信息产业部在最近一次的工作会议上指出,软件业是21世纪的经济支柱,中国必须掌握软件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否则必将在未来受制于人。

据统计,到20下半年,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的软件产业的市场份额尚不及世界的五十分之一,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我们不能再依赖国外软件市场了。

在信息快速变换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经济持续发展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软件市场在新世纪已成为领导时代潮流的最大市场之一,我们谁又能熟视我国软件行业的滞后而无动于衷!“振兴民族软件”的呼声应该传遍每个获得教育信息的地方,传到每个有民族自尊心的心里。

2.民族软件行业需要人才。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在现有的7000家左右高技术公司中,有近家是由华商创办或管理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达40多万人,而学成后真正归国者仅为1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2/3的留学人员流失到了国外。而且,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软件企业的高层领导平均跳槽周期不超过5年,程序员或是销售员则不超过3年。

这些数据足够触动我们的内心深处:为国家输送信息技术专门人才,不仅仅是大学院校、科研机构的事,我们有理由从我们身边教育他们,影响他们前进的方向:将来勿忘投身国家软件事业!

3.民族软件教育正当其时。

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从随机调查了20名同学对wps的认知情况,其中17人没听说过,2人没用过,1人正在用。与之相比,他们多数知道微软office办公套件。教学内容只局限于微软软件和基于windows系统的软件,长期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甚至教师)产生对微软的依赖心理,感到微软是至高无上的。

诚然,这个现象未必客观反映全部师生的心态。但起码提醒关注国家民族软件的人士,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了!

4.民族软件教育利国强国。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引起各国普遍重视,其发展融入了浓厚的国家意志。在当今信息产业的格局中,软件产业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纷纷制定本国的软件产业发展战略并出台相应政策软件产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企业行为,而是融入了浓厚的国家意志。《美国国家安全关键技术报告》指出“软件本身对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关键技术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撑作用,先进软件的发展在新一代军事和商业系统的推广和可靠性方面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印度、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均制定了国家面向21世纪的软件产业发展战略。这使得国际软件市场的争夺日益成为企业实力、国民素质、国家政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较量。

5.民族软件更适合我们使用。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很深,对文字的编辑处理有很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很多国外的文字处理软件都带有本国文字编辑的习惯和爱好,这难免会造成针对中文处理过程中的不妥之处。而我们自己编写的民族国产软件正是从我们自身出发,从我们使用习惯出发来制作的,这对我们在进行文字处理时事半功倍更加得心应手。

我们有理由认为,树立象征国家精神的民族观念,是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实践创新的良好契机。为此,教育我们的学生和使自己受到教育,是在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创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我们乃至广大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的动力支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虽然在目前,计算机教学尚没有明确的民族软件教育方针,也可能在一定空间受到局限,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倡导,能勇于尝试,适时地将教学应用与国家荣誉联系在一起,把促进民族软件发展当作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坚持不懈,相信我国软件行业会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李智忠梁永梅)。

2.从国际软件产业的发展看我国软件产业的前景(internet)。

从新生入学教育谈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文章在回顾我国英语教学理念及方法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英语语用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通过分析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语用教学意义重大,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英语课堂上应用语用知识教学的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理念方法;语用能力;语用教学。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以语法教学为主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法,到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再到以任务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法并重,这些变化都体现出外语教学越来越适应世界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语用教学正是适应了这样的要求,外语课堂上不应是“满堂灌”的教授单词和语法,而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与交际紧密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也应是外语课堂的必要教学内容。

一、我国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其制定和修改是基于当时流行的语言教学理念,因此,能够折射出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及教学方法的变化。在1962年我国公布的第一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侧重英语阅读,以单词、语法为主。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阅读能力仍被放在教学首位,但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重视。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学习的内容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阅读或是翻译,而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的学习为使用交际服务,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语法翻译法在我国的英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占有主导的地位。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要背诵语法规则,背诵词汇,根据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等。由于语法翻译法便利易行,对教学环境和设备以及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要求不高,教师只要掌握了外语基础知识,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就可以拿着教科书教学,因此,在当时的国情下语法翻译法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英语教学中。然而语法翻译法过分强调语法和翻译的作用,材料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被逐渐介绍到我国,很快被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口语教学。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而任务教学法是在交际法被广泛采用的历史背景下,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基础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如今,任务型教学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大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并结合基于网络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使得英语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大学英语教学方向的大改变,真正保证了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我们要施行语用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英语语用教学。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关之处。leech(1983)将语用学分为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和社会语用学(sociopragmatics),语用能力则相应分为语用语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交语用能力(sociopragmaticcompetence)。语用语言能力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会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表达应正确、得体,能够有效地使用和理解语言。

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不同,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语用能力。语用知识隐含在说话人的话语之中,通过词汇、语法或是句法在动态的语境中折射出来。“语用功能知识及其相关语境因素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隐性的。即便长期处于目的语语境中,学习者也很难注意到它们”。英语语用能力的高低受语用意识的影响,并且二者显著相关。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语用意识程度不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并没有因为其所具备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知识的增加而提高,语用失误在中国学生的目的语交际中普遍存在,而且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都可能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这样的结论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我国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外语学习者缺乏与本族语者的语言交流,也不像一些二语国家那样具有目标语练习和使用的机会。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使用外语的主要场合是在课堂上,因而课堂语用教学是学生获取语用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外语课堂多是大班教学,一个教师要负责教授几十个学生,教师和学生又都面临考核、考试、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通常会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非实际英语语用能力,课堂上的多数时间和精力被花费在单词、课文的解释和句子结构的分析上。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词汇丰富,语法功底厚实,阅读和写作能力强,会做题、会考试,但是交际能力相对较差,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表现出语用知识和能力低,频频出现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障碍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入相关语用知识的学习,以达到语言的交流准确、流畅的目的。

那么语用教学是否可行呢?国外的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语用知识不仅可教而且有效。kasper&rose在研究中介绍了三种课堂语用习得模式:第一种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目的语输入和使用目的语附带习得语用知识;第二种是以语用教学为目的有计划的提供元语用信息的显性教学;第三种是间接提供元语用信息的隐性教学。rose在总结语际语用教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虽然有些语用知识很难教,但总体来看很多语际语用特征是可教的。二是与没有教学干预相比,专门的语用教学是有效的,对学生的语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在没有教学的条件下,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在很多方面得不到充分发展。三是就语用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来看,以提供元语用信息为主的显性教学比不直接提供元语用信息的隐性教学效果要好。

国内学者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认识到语用教学的必要性。他们在结合中国外语学习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为,通过课堂教学,增加语用输入,可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培养语用能力。国内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越来越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加入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的介绍,设计口语练习的环节,注意练习多种表达方式等等。大型的考试中(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越来越注意语用能力的考察。

三、语用教学的课堂应用。

在英语课堂中加入语用教学已成为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显性与隐性教学都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方面发挥着明显且重要的作用。

显性的课堂语用能力教学模式包括:提供元语用信息、提供真实语境、提供交际机会、提供纠正性反馈。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后,向学生提供元语用信息,以增强学习者的语用意识。教师所提供的元语用信息应包括两个方面:语用语言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之后教师提供或设置语言使用的真实场景,让学习者在语境中熟悉语言使用和用法的匹配。输入过后是学习者进行输出的阶段,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或任务(如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复述故事等),让学习者把所学的语用知识输出,同时教师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隐性的语用教学包括观看英语电影,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辅助教学,举办中外文化知识讲座,开列文化知识书籍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语言的真实使用情景,学习本族语者地道的英语表达,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一定程度上抵制母语对于外语学习的负面迁移作用,理解误会的产生与化解,达到不同文化间的自由沟通与交流。

在教学中应注意,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进而达到提高语用能力的目的,在增加有效输入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增加有效输入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注意利用教材,从中提取相关的语用知识。在学校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手都会有至少一本的教材,这是教师们使用起来最方便的教学材料之一,或讲解或引申,都可以使语用知识的教学融入英语课堂中来。而在不拘泥于教材的同时,在教材内容之外,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展开隐性语用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学习策略方面来讲,提高学习动机,缩短与目的语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更好地学习语言。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发生着变化的今天,语用教学的使用与推广是大势所趋。关于语用教学的研究虽有了一定进步,但还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完善,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以交际语用能力为导向的教材编写,教师自身语用能力的提高,学生语用认知过程研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科技的发展大幅度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基于网络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如何加以利用也是语用教学要研究的问题。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分析教育教学论文

“第五媒体”手机因小巧便携、移动即时、功能性强、隐蔽性高等特点成为“95后”大学生的“基本装备”,给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的愉悦与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即手机依赖现象。在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机不离手”,形象概括为:“每天醒来时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小小手机折射出来的高职大学生问题是不可低估的:如过度使用手机,沉浸在手机网络中难以自拔,没有足够精力学习,降低课堂学习质量,学习研究创新能力降低;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实行了限电断网,但很难限制大学生通宵熬夜使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和电影等,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高职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但爱赶时尚,多痴情于新潮手机,盲目攀比,不利于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手机具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对于不善表达、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通过手机qq、微信等聊天工具交往,可以躲避现实人际交往的紧张与焦虑,获得某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但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妨碍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际交往方式与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大学生的安全状况等方面有着消极的影响。

可见研究高职大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存在的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手机依赖行为,事关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寻找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引导方式,使手机真正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又不是生活的全部,让手机成为服务于人类有用的科技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日臻强大健全,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高职大学生的新宠,对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作用,但手机依赖正在成为继电脑网络依赖后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又一大“杀手”,手机依赖的不良现象也正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继药物依赖成瘾、烟酒依赖成瘾、网络依赖成瘾后的内容之一。为了获取翔实准确的资料,更加客观地了解高职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我们走访了四所高职院校,抽取1000名来自不同生源地和不同专业的“95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使用导致人机一体化。

高职大学生是手机使用的主流消费群体,由于手机各项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应用软件的持续研发,手机已成为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随身必备的通讯和娱乐工具。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自律意识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导致了个体生活与手机一体化的问题。

手机的强功能性和使用便利,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则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手机逐渐代替了他们户外的体育娱乐活动,有人宁可抱着手机玩游戏也不参加各种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于人机一体化现象严重,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学生通过手机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不再顾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不再顾及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而是不断地和自我对话,把自己隐藏在艺术想象、语言形式和虚拟生活中,给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孤独,让自己离现实生活越来越遥远。

(二)过度使用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

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会随身携带或使用手机,甚至全天候开机,通过手机联系朋友、查找资料、浏览新闻、拍照等,长此下去不能自拔而成瘾。如果出门忘带手机或者停机,情绪上表现为焦虑与烦躁即无手机恐惧症。学习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注意力要求相当集中。上课期间如果身旁手机一段时间没有铃声或者振动,过度依赖手机的学生会产生手机震动的错觉即幽灵振动综合征,不集中注意力听讲,而是情不自禁看手机,从而破坏个人的思路,降低课堂学习质量。

(三)过度使用产生生理不适、心理依赖和社会功能受损。

由于手机与日常生活的一体化,过度依赖和长期滥用手机使身体机能遭受手机辐射的影响,引起身体局部的病变。如果频繁使用手机发短信会导致腕部、手指以及上臂肌肉酸痛和抽筋,即所谓的“短信爪”。长时间近距离盯着手机屏幕会导致大学生近视人数呈上升趋势,即“屏幕近视”。如果大学生长时间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那么其眨眼的频率会降低1/3,从而加速泪水蒸发导致“干眼综合征”,最终将致人的眼部永久性损伤。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让部分学生沦为手机的“奴隶”,阻碍其心理发展。长期依赖沉溺手机的功能使用上,遇到问题不刻苦钻研动脑筋,而是第一时间利用手机搜索答案,削弱自身的学习动机,养成懒惰的学习习惯。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影响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形成一种个性倾向,导致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等有所下降,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手机的高普及率和手机上网的便捷。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大学生是拥有和使用智能手机的主流人群,几乎人手一台。因为手机上网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网络信号覆盖得到的地方,利用手机丰富的功能在各种场合随时随地均可上网;便宜的手机价格和低廉的上网费用;强隐蔽性和注重个人隐私的保密等特殊特点,导致手机上网在大学生中普及度相当高,这也是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客观原因。

(二)人生目标不明确、责任感不强,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弱。

高职大学生厌学心理严重,他们大多数文化基础薄弱,自我认同感较差,讨厌学习,多移情于手机,沉溺于手机游戏,陶醉在虚拟世界,希冀找回些自信与自尊。加之部分学生缺乏生涯规划,欠缺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弱,自身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低。这些正是他们钟情于手机,对手机诱惑无法抵挡的主观原因。

(三)从众与攀比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高职大学生较本科生自制力弱,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低,为了追赶时尚潮流,受周围同学的影响盲目攀比,认为自己也有这种“需求”,对群体表现出高度顺从,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不良情绪的迁移。

大学时期是学生个体情绪波动起伏相对较大的一个时期,尤其对处在“理想间歇期”的高职大学生来讲,情绪上表现为空虚无聊、焦虑烦躁,这些复杂情绪需要迁移、发泄与排解,而手机以其丰富强大的功能、方便快捷的传递、快互动性等独有特点,迎合了大学生的心态需要,成为他们寻求解脱与安全、排遣无聊与郁闷的心理“小贴士”。

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手机依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自身性格、自我认知、压力、人际交往能力、校园文化环境、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都可能造成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我们根据调研结果,拟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

1.树立远大崇高的人生理想。清醒认识肩上的重任和使命,科学规划自己的生涯,围绕理想积极奋斗进取,克服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充实自己的人生,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明确手机在生活中的正确位置,制定手机使用规范,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用坚强的意志抵制手机的种种诱惑和不良手机文化。利用朋辈辅导互相督促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寻找有趣的共同活动,分散对手机的注意力,加强同学间的情感交流。

(二)从学校角度出发。

1.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摆脱手机依赖,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团队精神。

2.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随着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日益加重,学校要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引导功能,举办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学生鉴别和选择正确的手机文化的能力,规避手机的消极影响。同时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开展心理咨询和干预,积极调控学生的情绪,提高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3.顺应时代发展,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95后”学生个性独立,自主意识强,高职院校管理者改变过去“说教”式管理方式为“渗透”式,高职院校学管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鼓励他们参与到学管工作中来,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主动进行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约束力。

(三)从家庭角度出发。

家庭是高职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土壤,面对复杂多变的成长环境,家长要积极营造温暖的家庭环境,争做“95后”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小贴士”,与他们进行关系平等的心灵沟通,鼓励他们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把注意力从玩手机转移到学一技之长上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磨炼意志,增强主观幸福感和自信心。

(四)从社会角度出发。

为改善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政府要加大对手机文化的监管力度和监控技术的研发,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严厉打击利用手机犯罪的各种违法行为。同时手机行业也要加强自律,净化手机和网络使用环境,防止利用手机传播不良信息,倡导文明使用手机,让手机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学生的心得体会题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任务,但是教育者的角色绝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要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情感教育和品德修养。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以下是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得出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第一段:注重全面发展。

在教育学生时,我始终意识到教育应该是全面的,要注重学生的心理、体质、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我发现,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方位地发展学生,才能使他们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因此,我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有机会参与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此外,我也会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惑,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第二段:关注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潜能。我深知,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因此,我会积极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可能更适合听课,有些学生则喜欢通过实践来学习。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会灵活调整教学方式,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第三段:培养自信心。

自信是每个人成功的基石,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任何挑战。我会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倡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我也会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而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第四段:培养创造力。

在当今社会,创造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并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和想象力。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会通过启发式的问题提问、开放性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也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小实验、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第五段: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不仅给予他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品德修养。我相信,只有教育者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因此,我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教育学生。

总结: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通过教育学生的过程,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注重心理健康和品德培养。只有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特点、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要与学生共同成长,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浅议藏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教学论文

藏区的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充满乐趣,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而且能弥补藏区教师自身的不足,完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藏区的教育水平。

一、借助电教媒体,提高说话能力。

口语交际对于正在养成学习习惯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偏远藏区的学生,本来接受新事物都较慢,再加上学生腼腆的性格特征和缺乏资源的特点,很多学生都找不到交际内容。教师就可以运用现代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其语言发展。有些文章可以配有音乐和图片,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新鲜的事物和知识。有时,高年级学生,碍于面子或找不到表达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利用远程教学资源,通过观看其他学生的上课实录,看到那些优秀学生用流利的语言深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学生受到感染后,便有了表达的欲望和潜移默化地找到了表达的方法。这样不是一举几得吗?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便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藏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等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多媒体极具丰富表现力的播放功能,把形、色、光、声、动、情、意融为一体,()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地将学生带入课文创设的情境之中。这样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巧用多媒体,突破语文教材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即使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教师应适时巧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像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像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

四、多媒体有利于丰富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时空限制使得学生很难把握文中的一些意境。利用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什么是雷达,雷达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进入相关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学生一看便明了。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一事实还证明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延伸、拓展知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个崭新的课题,尤其是对于藏区,其教学功效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多媒体教学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多媒体教学要适可而止。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让多媒体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上就是我关于藏区多媒体教学与打造趣味语文课堂的几点体会,多媒体教学带给我们的好处当然不仅仅是我所提到的那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一个生动的课堂。

小学生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多年来,在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写作教学的心情是十分无奈和尴尬,学生对写作的惧怕是众所周知的普遍现象。学生总是在老师的指挥棒下,单调枯燥被动地写作。而另一方面,教师费尽身心精力,呆板麻木地批改作文。这样尽管年年写、周周写、篇篇改,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却收效甚微,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大悲哀。

究其原因,就在于多年来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生”二者之间既简单却深刻的内在规律,没有摆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我们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之后,却吃力不讨好。所幸的是这种认识误区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意识,他们也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以如此高的热情投入到语文素质教育改革活动中去,并做了很多大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我在近年的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达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很关键是要树立教师的主导意识,把自己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上。要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引导学生积累名句,注重品味语言。

1.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汲取营养。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数是文质兼美,应让学生“身在荆山须识玉”、“积学以储宝”,,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因此在平常应重视字词教学。字词是基础,好比工具,没有工具,其他都成为空谈。同时对文章的好词佳句,应让学生进行咀嚼,并让学生随时摘抄,熟读成诵,这样阅读水平就会提高,作文时,“信手拈来”,可为文增色,好多还可留在记忆深处,终身受用。

2.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厚积而薄发。

现在的学生不注重课外阅读,每天忙于题海战术,日久天长,必然会造成知识视野狭窄的局面。就此我就给学生书读,指导学生去阅读,去吸收,主要是发动学生订阅报刊,如《作文导报》《微型小说》等。然后把好的书,好的文章在班内传阅,无形中就有一股读书热,开阔了视野,补充了营养,提高了兴趣。我还要求学生定期交换传阅“读书笔记”,互通有无。这样学生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了。

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作为老师,我就尝试着给他们创造一个欢快的心境。

1.有意识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或进行专题观察训练,在活动中陶冶情趣,然后完成相应的写作练习。

如我要求学生写《桥》的说明文时,就带着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的一座桥,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参观,这样学生就有内容可写,不做无米之炊。

2.在命题上求乐趣,也就是要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适当减少命题作文,因为它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积累或兴趣爱好不尽一致,这样会挫伤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我针对这种情况,适当增加自选题目的写作,鼓励学生写自己最关心的人、事、物,心是怎么想,手就怎么写,对他们只求真实具体,有感而发。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较大的发挥,也就不再把写作当成“苦差事”了。

三、“口”、“手”结合,多形式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说是写的基础,只有能够流利比较准确地叙述一件事、一个场景或某个特定人物的某些特征,才有可能较好地把它写出来,所谓口随心走,笔随口走。因此我采取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口头作文形式,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自选话题,并讲解围绕话题的具体要求,让他们畅所欲言。然后学生先评析后教师总结,这样学生就慢慢掌握了一定的口头作文的要领,相应地写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提倡写日记。

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的又一个重要途径。让他们细心观察,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随时记下心得体会,这样写出的文章,情真意切,更贴近生活。这样日久天长的`积累,正是往后写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而写作文难的这一苦恼也冰消玉释了。

3.作文互批互改。

把批改权交给学生,实行师生集体批改或学生互批互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奋感和自信感、责任感以利于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在事先浏览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结合评改重点,每次着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总结归纳出可行的写作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认真揣摩、领会,从而较好地实现写作教学目的,教师亦可从繁重、低效的作文批改中彻底解放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能在思想上确立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践,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起来,并保护好,发挥好。相信写作教学再不会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尴尬事,写作教学一定会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教育教学论文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会体育学习的能力”。自此,自主学习成为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大热点。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常常由于误解而陷入误区,以致出现了种种偏差。因此,本文试从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本质、实践中要处理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厘清,并与同行商榷。

何谓自主学习,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对该问题的回答,西方几个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的看法不尽相同。

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维列鲁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语言主动调节自己学习的过程。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是基于外部奖赏或惩罚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负责,是学习者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负责能力。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自己设计评价指标。这需要有感情的投入和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所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

现代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本质也相继提出了各种主张。如有学者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性学习。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对自主学习的内涵界定各有不同,但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却基本都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

1、能动性。

自主学习有别于各种形式的他主学习,它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这种自觉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主体能动性。

2、有效性。

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它们发挥出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一般说来,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3、相对独立性。

自主学习有其独立性的一面,它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对学习的各个方面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但这种独立性又不是绝对的,就在校学生来说,其学习的许多方面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都不可能全然由自己来决定,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因而还有其依赖性的一面。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学习简单地分成是自主的或是不自主的,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分清其学习在哪些方面或过程是自主的,在哪些方面或过程是不可自主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学习施加教育影响。

1、强调自主学习不能否定教师指导。

强调学生自主不是否定教师指导,不能片面认为只要教师发表意见,就是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说教师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完全不闻不问。所谓学生自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学生在学习上的这种自主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在自主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相反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指导,可以获得更大的自主。

而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一部分来自直接经验,但对间接经验的获取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如广播、电视、网络、书籍、报刊、他人等等,而来自教师的经验,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但是即便是同一时间、同一教师的条件下,不同的学生所获得的经验仍然是不同的,其原因就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因此,如何通过教师合理、适切的讲授和指导,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讲授中自主地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内化,同样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因此,教师有责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指导,根据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化指导。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是“导”,千万不要代为解释,不要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

2、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学。

将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学,认为既然是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做主,那就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这是对自主学习概念的错误理解。学生的自学行为不都是自主学习。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的学习,而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脱离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来理解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

3、明确自主学习的范畴。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者,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自主学习。对于缺乏认知基础、自我管理能力仍很不成熟的低年级学习者,在使用自主学习时就要慎重。教师可以从学生兴趣出发,以问题情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主要任务,适时地加以引导,但教师指导所占的比重明显较大。此后,可随着学习阶段的不断提高,学生认知基础的不断丰富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可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教师指导的重点也可发生相应的转移。

目前许多体育教学中,教师都会提供学生各种各样自主学习的机会。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基本技能和技术的学习,仍不可违背运动技能学习的规律,正确的示范和模仿仍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切不可为了盲目使用自主学习,而刻意“迫使”学生机械地进行所谓的“自我发现”和“自主探究”,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甚至运动损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动作技能的学习也效果甚微。

运动技能的学习毕竟不同于心智技能的学习,当前花式繁多的学习方式,多半来自于对心智技能学习的实验和研究,那么在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的体育教学中,如何移植和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还需从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出发,从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应用。

4、明确自主学习与其它教学策略的关系。

任何学习方式都有其先天的不足和局限性,自主学习也不例外。自主学习只有与其它教学策略进行整合,才会催发出蓬勃生机。首先,在对传统教学进行批评的同时,也需要适当的继承。由传统教学到自主学习,本质是学生学习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一段适应与缓冲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离不开教师指导与传授的过程。其次,自主学习必须要与合作学习整合。自主学习需要积极的课堂环境,以避免课堂过度的、不适宜的竞争,这有利于低成就者建立自尊和自信,合作学习可以提供这样的环境。而且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涵,就在于学习者可以自主地整合社会环境提供的各种资源,其中自然包括来自同伴的帮助和信息整合。最后,自主学习只有走向以问题为主线的探究性学习,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升华。因此,新课程改革明确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予以倡导,其中“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前提和条件。

1.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指导,使学生发展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对奥林匹克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广播电视的渠道,去获取并整合相关信息。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育电视栏目进行设计、分析和评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信息素养,又提高了学生体育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2.通过主体性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学习者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还可以把评价的反馈功能、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布鲁纳早就指出教师必须采取提供给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必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且教给学生一些评价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他人的评价学会对自我的评价,从而建立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意识是通过评价信息的不断输入而形成的,幼儿阶段主要依靠成人对他的评价认识自我,以他人评价作为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儿童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其自我意识主要建立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可以说,没有来自家长、教师和同伴的他人评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自我意识,不可能形成自我评价能力,也就不可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契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习契约也称学习合同,它是一份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协商拟定的书面资料,清楚表明学生的学习目标、体育学习内容、练习方法和次数、技术掌握程度、锻炼时间、教师指导形式以及评价方法达到效果的方式等,以规范学生和教师在评价中的职责。学习契约的运用不仅是学生评价方法的改革,而且可以通过学习契约的建立,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的责任感,并促进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

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教学论文

前言: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了解体育课结构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2、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3、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4、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