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组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中的应用(优质13篇)

时间:2023-12-11 08:32:05 作者:QJ墨客

护理职责包括监测病情、配药、执行医嘱和教育患者及家属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护理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合作学习法对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教学内容“一刀切”等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小组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重点,其注重实际操作,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的应用等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word中简单的排版容易,但将一个大论文排好版却不容易,excel做一个简单的表格容易,但把表格做漂亮,将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函数的应用却难倒了大部分学生,powerpoint做几张简单的大家都说会,稍微复杂一点的都直摇头。会而不深主要原因是练的少,练得简单,或者是教师实训课上根本就没有明确的任务。现阶段很多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都是一节理论一节实训,理论课还是满堂灌,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下边听课的学生没有几个,有的睡觉,有的一知半解,实训课上教师没有明确完整的项目让学生练习,只是告诉学生练习哪些知识点,学生没有任务,没有学习的压力,也没有感兴趣的项目,没有动力,一节课下来还是什么都不会。

2高职高专学生现状。

随着国家重点本科、本科的不断扩招,高职高专的招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也是高职高专招生逐渐多样化,目前高职高专的招生主要包括三部分:

(1)普招,即从普通高中招生;

(2)对口,即从中专招生;

(3)单招,即从职业高职招生[1]。普招升入大专的学生经历了高中的努力学习,学习基础较好,理解能力强,但应变和创新能力较差,对口学生相对底子较差,理解能力不好,学习的动力不足,单招学生在职业高职学过相应的专业知识,到了大学遇到很多课程都感觉学过,不想再听,不想再学,在职业高中已经养成了不想努力学习的习惯。很多高校为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部分对口和单招的学生安排到了普招班,这样很多班级包含了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让对口的学生听懂、如何让单招的学生发现新知识、发现自己在知识面上的欠缺,如何让普招学生较快的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是应用基础课需要考虑的问题。

3任务驱动教学法优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一个个具体的完整任务把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的完成实训任务,从而掌握理论课讲解的主要知识点[2]。任务驱动更接近现实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对学生来说有较高的兴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很多优点:。

(1)任务驱动教学可以使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由于任务的驱动,使每个学生都不敢怠慢,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特别是实训课,每个学生都希望早点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训任务。

(2)任务驱动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加强,为了完成实训任务有的同学会主动自学新知识,也慢慢学会举一反三。

(3)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主动提问的人数增多,实训任务包含了很多项目,有的知识层次较深,不在只局限于课本,而是更接近社会的'使用,很多同学不会,又感觉很有用,他们会积极主动的提问,问老师该如何处理,如何操作。

(4)任务驱动教学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5)通过任务的练习,让学生实实在在做出了社会上非常有用的例子,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学生把实训任务完成,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会很开心快乐。

4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如何实施,怎么才能做到任务合理、合情,与社会更接近,是学生在校期间感觉有用,毕业之后感觉讲的练得更能和自己的工作相适应,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紧抓教学目标和主题。通过实训,通过练习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基本概念、什么样的基本原理、什么样的基本方法或者技能等。了解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提供适合学生个性的实训任务,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学习情境和资源。

覆盖整个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知识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准备学习任务时要尽可能的涵盖所有章节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任务主线,这个是最关键的,任务要有意义,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要有创新,过程从易到难,环环相扣,从前到后要贯穿一个主线。提供丰富的资源,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如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排版,要给学生提供素材,在素材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入手进行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工具,在计算机中如提供网络、画图工具等以备需要时使用。要对任务进行考核,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才会积极的把自己完成的作业提交给老师,通过老师的评价与点评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5小结。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课的操作性、实践性强,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高职高专学生实训课上无事可做,打游戏聊天的现象减少。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学有所获。

合作学习法对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应用论文

临床护理学科是护理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病例导入法以临床病例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得到启发,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体悟。

1.确定病例,提出问题外科护理学的教材一般每一章节只会详细讲述某一种脏器的具体病例,因此,教师可以据此来确定某一脏器病种的典型临床病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依据书中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来熟悉和了解病例。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急性阑尾炎病例时,可以引入以下病例:“一位病人,性别为男,26岁。在吃完午餐后不久就出现了脐周隐痛的症状;到晚上后,腹痛逐渐转移到右下腹部,并且伴随着持续剧烈的阵痛和恶心呕吐症状,体检发现病人体温37.8℃,脉搏84次/min,且右下腹的麦氏点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据此病例,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该患者目前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如果你是值班护士,遇到这样的病人,对病人的临床初步诊断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这种典型案例的引入,能使学生留有更深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2.布置病例,指导预习护理学涉及极为复杂的医学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的前一周,就将案例资料和问题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案例,并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医药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在预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3.导入病例,讲解分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外科护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病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首先,可向学生展示具体病例并提出具体问题,然后给学生分组,让各组学生经过讨论后总结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但暂时不予点评,要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学习,从而得到更多的感悟。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通过上一环节的小组讨论,教师能够基本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程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略讲或不讲,而对于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对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在讲授结束后,教师要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将之前的病例和问题重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授课后补充的知识来重新解释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5.布置作业,进行点评教师要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并通过学生作业中所反馈的信息来了解掌握其知识情况。在修改完作业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点评时不仅要肯定其成绩,也要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找疾病的相关资料和目前的诊治情况,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巩固知识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二、采用病例导入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采用病例导入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病例要和教学内容及目标紧密结合,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且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真实性;其次,根据教学病例所提出的问题要合乎逻辑,且问题的内容要逐渐深入,循序递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再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除了讲解分析、给出答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度。

三、小结。

病例导入法是学生在外科护理学学习中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将教学从一个“设问”的过程转移到“解疑”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丽英,张红,尚少红.病例导入教学法在急诊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继续药学教育,(9).

[2]王小丹.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7).

论文:小组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小组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中的应用,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上,应用小组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把大化小,既缓解了当前护理学操作课教师不足而不能对学生个别指导的现实矛盾,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组教学是指按照“小组”的方式,以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形式。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时,护理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对全班进行教学指导,只能够通过小组教学的形式把大化小,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教学的方法。

护理学基础实操课要求每5~6个学生为一小组,每个组由一个组长负责对每个学生每项操作的练习进行监督和次数的统计。如果是要求真人练习的操作,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等操作,则每个小组又重新分组,每两个同学相互搭档为一小组,相互练习。

二、小组教学的目的。

1.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小组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操作练习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有个别学生不练习的情况。小组教学的人数较少,每一个学生的练习都受到全组同学的相互监督和指导,避免了个人盲目练习而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情况。小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练习,避免了因为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焦虑。

2.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每个小组的学生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够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一个同学练习完了,她必须整理好用物给下一个同学练习,尤其是在真人练习的'时候,一个学生模拟病人,一个学生模拟护士,相互之间的互动配合都非常的重要,小组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处理问题和应变的能力,比如静脉输液的时候,一次排气不成功怎么处理,进针不见回血的时候又怎么处理。

3.激发学生的换位思考。

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实操的过程当中,会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在练习肌肉注射的操作时,扮演护士的学生因为技术不娴熟没有掌握“两快一慢”(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导致进针过慢或者拔针过慢都可能引起病人的疼痛,那么这个扮演病人的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这种疼痛。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病人的感受,他们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将来才能够更好地为病人去服务。通过小组练习,可以换位思考,理解病人的感受。

4.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小组教学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操作课教师可以分组进行指导,避免了大班教学不能顾及到所有同学的弊端。小组教学里,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对本组学生练习的情况非常的熟悉,可以重点观察在练习过程当中表现较差的同学以及该同学存在的问题,并把本组操作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给操作课老师,操作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小组教学存在的不足。

1.分组可能不均衡。

学生之间的分组,要考虑到他们之间是否配合,关系是否协调,以及各组员之间的特点。如果是由教师进行分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有可能由于有些组员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或者个性不合而使组员之间缺乏积极性。若是由学生自行分组,又容易出现相互之间包庇的情况,导致分组参差不齐。因此,分组很关键,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搭配,每一个组既要有性格外向的,又要有性格内向的,既要有操作较好的学生,又要搭配操作较差的学生,以好带差。其次,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如果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矛盾,将不利于操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如果分组不当,则可能会使分组的效果更差。

2.管理可能不细致。

小组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教学,小组的管理者是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教师在小组教学过程当中,可能会疏于对个别学生的管理。由于护理学基础实操课的课时有限,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的管理指导。比如,操作室卫生、纪律的管理,每个小组成员操作练习的监督和指导都是由小组长主要负责。性格开朗、积极的学生会主动寻求教师的指导,部分不认真的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会被教师忽略,由于操作课教师的管理不够细致,培养出的学生的操作技能就参差不齐。

3.进度可能不一致。

小组教学不同于因材施教的个别教学,每个小组的练习进度由于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能力不同而不一致。有的小组,由于合作意识强、主动意识强而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而有些小组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这就可能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这也要求操作课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判断哪些小组的成员有可能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要提前给予指导。

合作学习法对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科学分组,突出小组成员优势互补;目标趋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流程;创新合作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成效;教师调控,深化推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突破个体学习弊端,以倡导合作、互助、自主、探究为目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学习合作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强调学生竞争意识,形成团队精神[1]。

一、科学分组,引导小组成员优势互补。

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科学分组,顺应学生个性实际,增进小组成员间优势互补。在小组分组上,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综合学习水平、参与积极性、合作意识、思维能力等方面均衡分组,如“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协同搭配,形成帮带效应,对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组合,便于学生取长补短,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成员都要积极、主动参与讨论,都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教师在小组分组工作上,要了解全体学生学习情况,对各组成员进行调适,增进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实现小组间竞争学习。

二、目标趋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要确立各组共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在学习目标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为小组制定共同的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根据小组成员分工,深化合作,共同进步。各成员要协作交流,加强对话,积累学习成果,在需要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时,要积极踊跃,献计献策,共享学习的喜悦。在学习地理现象或地理原理时,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如关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因素进行探讨,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三、创新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入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第一,教师可引入竞赛型合作学习,让组内成员相互合作,知识互补,让组间学生相互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教师在竞赛型合作学习中,要充分整合地理知识,选择多样化的竞赛试题,兼顾不同小组的合作竞争实际,以开展必答、抢答、轮答等方式,来提升竞赛合作学习效果[2]。第二,教师可引入辩论型合作学习。所谓辩论型合作学习,可以是围绕某些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在学习时遇到的分歧,由教师进行分组辩论,观点相同的学生聚合成组,不同观点的学生形成正反两大方阵来展开辩论。教师要做好辩论氛围的激发,求同存异,指导学生探寻证明观点的论据,让学生从辩论中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第三,教师可引入案例研究型合作学习。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展开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围绕地理原理展开探究,针对具体地理问题提出应对措施。第四,教师可引入切块互补型合作学习。针对地理学习中的复杂问题,将之划分为不同的探究任务,交由不同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各组对所学的.区块内容进行梳理、汇总,鼓励每位学生都能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最终进行班级学习分享汇报。

四、教师调控,深化推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教师的现场管理与调控工作必不可少,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在小组组建与角色分配上,教师要以合作学习为目标,划分小组,以4~6人为宜,突出“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分组原则,并确定各组组长、记录员、观察员、纪律管理员等角色,便于明确职责分工。二是确定小组合作规则及流程。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必然需要制定合作学习规则、制度,避免自由主义、形式主义。教师要结合小组合作需要,细化合作学习要求,如鼓励提出批判点、鼓励成员参与、改变立场时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每个人都是小组不可或缺的一员、即便是不同意,也要学会倾听、对他人观点的反驳需要罗列自己的证据等。三是教师要及时化解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突发问题。如遇到小组成员争执时,教师要点拨、引导,化解冲突;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观点产生分歧,要引导学生尊重对方,学会聆听;对于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学生,要给予鼓励等。四是完善小组合作学习评估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对于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间评价等。教师要细化评价标准,以小组合作学习质量为主,对学习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评价,增进小组合作氛围,激励学生共同进步。总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协调好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论文:小组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中的应用

【提要】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技能操作是培养护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将课程“微课程”化也是护理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的重要措施。微课以其直观的视频、图像,富有感染力的音效、动画,弥补了传统教材设计的缺陷,也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对护理学基础的“微课”设计和开发研究显得很有意义。该文就如何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微课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单的经验介绍和总结。

随着胡铁生老师关于微课概念的提出,微课以其“短小精致,使用便捷;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半结构化,便于扩充;资源丰富,情境真实”[1]的特点,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微课的开发中,84.44%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其主要的教学呈现方式[3],且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中,护理技能操作视频一直是学生在护理技能训练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发微课,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设计和开发护理学基础“微课程”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又如何通过微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实践效果,作者在微课的开发和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微课的特点在于其“目标明确、短小精悍”[4],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避免将微课设计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授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持续便捷的可循环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层、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来支配自己的时间,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将是微课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视频还可以在设计中加入练习、课外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避免微课也成为单纯的灌输式授课。

1.1视频的时间长度严格控制在10min以内。

据报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10min之内,其对认知信息的接纳和加工将更为高效[5]。因此,微课设计前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解析,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选题是不宜太大,应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1~2个重点问题,不要过分追求大而全,一方面知识可以讲透,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至于走马观花地看热闹,做到单位时间的真正有效。

1.2一个重点,一段微课,做好知识的“分点化”教学。

应做到“因材施教”,每一段微课视频针对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真正的片段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微课设计也是翻转式课堂研发的基础,在设计时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授课录像。微课的“分点化”不是将传统的课程零散化、孤立化、盲目地切割不成体系,其在设计时要保持知识的融合创新和知识的连通性,可以根据一个主题、一个问题、一门课程等多系列微课的开发和整合,在“分点化”的'同时又做到关联化和体系化[6]。

1.3多种形式展现案例的导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不但涵盖了护理的发展和理念也融汇了很多临床知识、护理心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卫生法规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手段、多角度地去表达,包括病例图片、音频、视频、电影片段、动画设计等。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护理学发展史时,可以播放一段南丁格尔的电影片段、“5.12护士节”护生授帽的视频、“非典”时《护士长日记》的故事、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感言等;在感动的氛围中,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护理职业的崇尚感,在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1.4多技术手段展现多种类内容。

微课的开发并没有固定的技术软件,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技术软件,如青霉素皮试液配置的计量计算,可以使用数位板;导尿术操作流程展示可以利用视频录像剪辑;ppt讲解的部分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制作的视频测提示、标注也可以用来展现学习的记录过程等,只要使微课简明、清晰,技术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2实践性原则。

微课的使用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地展示和引导。在传统的护理技能操作授课中,由于学生人数、物品和场地的限制,通常是教师先讲一次理论课,然后再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理论课看不见、摸不着,实践课理论注意事项记忆不清,操作过度模仿教师等情况。因此,在理论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微课”与临床案例结合突出护理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技能操作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良好的技能操作手法为患者减轻痛苦、配合医生临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达到在思考中实践的目的;在实践课程中也可以加入“微课”,将原有的标准操作教学视频实践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动作进行视频剪辑、切割,再配合动画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共享在校园网络中;同时也可以设置手机摄像拍摄的近景场地,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可以进行操作的自我比对和矫正,提高学生练习的操作质量。

3课题细微原则。

对于只有5~10min的微课教学,因其时间较短,所以就要求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精”而“妙”是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的关键。微课的“精”在于内容的选择上,其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精彩环节。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上专一、设计上丰富、操作上简便,充分展现出教学的精华部分,既把问题讲清楚,又让学生喜欢,容易接受。微课的“妙”在于让教师观看,能清楚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观看,能通过其精巧的设计、形象生动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7]。比如,在平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作者发现,学生较容易出现“无菌观念不强、容易跨越无菌区”的情况,于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制作了一段微课,这段微课将学生平时练习和考核中所出现的问题拍成录像和图片逐一列举和讲解,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了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技巧,所以本段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后受到了学生一致的好评。

4资源的完整性原则。

微课的设计不是只有微视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只有教学没有效果的检测,只有视频、案例没有反思和点评教师则无法交流和资源的再利用[8]。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微课使用场合(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类别观众(学生、教师),配备不同的教学资源。微课用于课前,其设计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容可以回顾先知,唤醒已有经验;微课用于课中的,设计要点在于强化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内化,重点解析授课中的重难点、疑点、知识易混淆点;微课用于课后的,设计要点在于知识的巩固、扩展和迁移,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考核;微课用于学生的,教学资源配备上需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和微练习;微课用于教师交流的,资源配备上还需增加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总之,在目前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和背景下,微课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创立一种新的学习情境,将其应用到《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是提升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而高效的教学方式[9],其虚实结合、知识的动态化、趣味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考和体会的感受,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不但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收集,还要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10]。如何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出自主、即时、实用的微课,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将是每一位教师所应思考的。未来一个颠覆性的课堂,将带来一次教学上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7]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79.

作者:尹雅娟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护理综合教研室。

病例分析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笔者以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为例,从“问题导入-启发思考-共同分析-交流评价-构建知识”五个具体教学环节进行实施。

2.1问题导入。

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5].”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从身边熟悉的实例入手,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一定知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是学习有机化学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单纯的文字概念及其枯燥乏味甚至难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在组成上有什么特征?”通过导入问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来思考,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

2.2启发思考。

在完成问题导入之后,教师应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例如,一首打油诗“地沟油的油条,苏丹红的蛋,三聚氰胺的奶,甲醇勾兑的酒,双氧水的立虾,尿素的豆芽,石蜡翻新的米饭,硫磺熏的馒头。和这些相比,毒胶囊实在只是个小小的新发明而已……”,在这些食品添加剂中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特征,先自己总结得到有机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2.3共同分析。

在进行具体分析前,教师将每八个学生分为一组,要求各组组内讨论“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哪些是有机化合物?”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过程,鼓励学生参与交流,然后整组协作,共同分析总结。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2.4交流评价。

在分组进行分析后,要求每组指派一名学生对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其它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要对每一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得出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进而引出关于有机化合物的两个经典定义。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2.5构建知识。

通过讨论总结发现: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引出有机化合物就是含碳化合物这一概念。

在整个情境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生参与,教师引导,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配合形象化的图片等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3结束语。

笔者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有机化学》教学中,经过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及研究,教师的的主导性地位变为更多地引导、评价,并适时总结、归纳。另外,情境教学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主动地查阅材料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参与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化学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传统美术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处理问题能力,不断创新与探索,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临床中。案例教学主要是以相关的案例情景作为教学材料,结合课程教学的思想,使学生了解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因此,研究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档为doc格式。

合作学习法对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应用论文

【内容摘要】在儿科学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和同学一起探究问题,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一些问题,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儿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作学习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以此来改进儿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儿科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儿科学教学也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儿科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的必要性。

(一)落实了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在儿科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可以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些儿科学方面的问题,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儿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知识。(二)创造了竞争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合作学习法的策略可以使学习氛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生在这种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之中,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中有一种压力感。这种压力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儿科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解决儿科学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也会感受到儿科学并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而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他们对儿科学产生的这种兴趣,也能促进对儿科学的一个学习,也很容易让学生培养一种科学思维,提高创新意识。竞争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来说,还是对于课堂的学习效率来说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有效小组分工,实现高效合作。教师在开课之前应该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认知能力等把学生分为6人异质小组。教师应该给学生设立一个自由的组合氛围,让学生寻找自己亲近和兴趣相投的伙伴,这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儿科学和其它学科是不同的,除了理论学习就是实践操作,因为本身是缺乏趣味性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一种趣味性的学习模式的。教师可以使用合作学习法来增强儿科学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实施时应该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教师也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进行合作探究等。教师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应该深入其中,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和组长一起细化分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任务。在小组探究中,只有具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针对目标来开展合作,才能以目标为基础,对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探究,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小儿一些常见的疾病自学三十分钟,然后给学生一些病例,让学生之间提出自己的诊断方案,然后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各组之间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探索就能对方案不断完善,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二)临床见习。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去医院和患儿以及家长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在课后,每个小组完成一份临床病例,在教师的指导之后改正一些错误。学生通过这种亲自实践可以真正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一些问题有深入、直观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模拟演示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新生儿护理的录像,然后让小组模拟演示护理的过程,对一些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工作有全面了解,最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一起完成学习的目标。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就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操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教师在给学生播放录像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让学生能够在直观的录像之中,对操作过程有全面客观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四)操作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一项基本的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学生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演示一下儿科常用的操作技术,比如保密箱的使用,蓝光疗法,头皮静脉输液法等。教师在给学生演示完之后,要求小组课后操作,然后再对小组进行考核。教师通过这种操作的演练,可以让学生在观看演练中,对具体操作的一些步骤有全面了解,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考核中也能够使自己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以此促进学习。(五)分小组讨论及评价。小组讨论方式对教学很有帮助,比如关于小儿疾病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半个小时之后,教师提出相应的病例,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各小组选定治疗的方案,派一名代表发言,在各小组间探讨交流,各自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最后教师对各小组最终方案进行总结。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中,活动效果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在课后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是否适应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析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要参考学生们的期末考试成绩,联合起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可以采取百分比的模式,其中65%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25%为学生只需熟悉的内容,而只需了解的内容只占到10%。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一开始就要将合作学习的目标确立下来,接着根据目标再来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包括技能、知识、态度等)。活动结束后对比标准来打分,将教师评议、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结合起来。(六)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在活动开始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可能会有一个好的效果。当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可以参与进来,适当给与一些指导,比如修改病历、辅导操作、听试讲等。再依据学生的性格和能力合理地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监控整个活动过程。教师要很清楚小组的活动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法将会实现儿科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应该好好利用合作学习法改变当前儿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动手能力强,护理水平高的学生的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具备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医学卫生方面的人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环境中的应用论文

20世纪70-80年代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产生,以及新兴的微课、微博、微信、云课堂、云计算等,更有翻转课堂颠覆性教学方式,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和网络虽然丰富,但是如何利用它来改善教学呢?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为我国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于是自这一新的模式引进以来,我国学者纷纷展开研究,部分地区也开始进行教学尝试,就这样,我国的翻转课堂研究开始起步。cnki中国知网上关于翻转课堂研究的数据显示,我国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开始于2012年,稍晚于国外。从这些资料来看,我国关于翻转课堂虽然涉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但是其理论和实践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之后又有学者认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相互影响,安排学科等。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课程的代名词,不是视频取代教师、不是学生孤立的学习。“……翻转教学与其他教学实践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翻转教学中技术本身只是一种旨在提供教师针对不同学生个体需要进行灵活沟通的工具,而且这种工具使得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用于集中合作讨论,发展高级思维”。关于翻转课堂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具体要根据它服务的范围来定。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又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使学习更加灵活。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我认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于教育技术和互动化的课堂活动对学生之前的学习环境的改变,从而引发的其他教学环节的改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要使教学模式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教学策略也很关键。所谓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后,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形成一套教学方案,类似于老师课前的教案。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倾向,(2)教学方式的认识,(3)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翻转课堂来说,其教学策略有:教师教的策略、学生学的策略及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策略。也就是以上提到的课前准备阶段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这里不再赘述。

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从师生角色的翻转、教学过程的翻转、教学目的的改变几个方面着手。从教师方面讲,翻转课堂增加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师职业的发展,改变了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角色。从学生方面来说,翻转课堂道出了学生的心声,学生可以自定步调,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帮助繁忙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接触并向老师学习。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合理分配时间,使时间得到高效的运用,还使课堂动手操作活动更深入。从家长方面来说,可以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当然翻转课堂也有不足,因为在这种模式下课程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能会看其他娱乐性视频,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另外,学生不能随时向老师提问,问题的解答会滞后。第六部分信息化翻转课堂的思考与展望。翻转课堂自2011年传入我国以来,无论是学者还是学校教师都在不断的队它进行研究实践,虽然翻转课堂的实施仍然具有局限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让我们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由于体制的不同,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现状与实际,使翻转课堂更适合我国的教育。

病例分析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病例教学法来源于案例教学法[1],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的具体的病例,经教师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分析,从中概括出理论知识要点,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和把握。病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

现就自己在生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用病例教学法的体会与具体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人体生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通常讲授一些静态的与临床脱离的课本知识,这些知识很难运用到临床实践的真实世界中,导致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学习的脱节。因此在基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章节理论教学中与临床病例相结合,无疑在生理学知识与临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体现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生理学知识是理解和掌握临床课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基础理论中包含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传统课堂讲授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记,学生参与性不强,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病例教学法则是教师通过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提出与生理学相关问题,然后再步步设疑,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要掌握的生理学知识要点。病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讲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时,由于甲状腺激素生物学作用范围广泛而零散,难以归纳和记忆,我们引入临床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为案例,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使初涉医学的学生扩展了视野,找到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衔接点,消除了理论学习的枯燥,加深学生对生理学抽象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如病例:22岁女性,近两月摄食量日渐增多却身体消瘦,怕热多汗,心情烦躁,失眠,感觉疲劳,每天不时出现心慌和不自主的手颤动。查患者甲状腺弥散性肿大,血清中t3及t4水平增高。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硫脲嘧啶。

“甲状腺功能亢进征”俗称“甲亢”,是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从所给的病例的表现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主要影响代谢、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病例的临床表现倒推出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升基础代谢率,增加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甲状腺激素的增多将导致产热增加,患者出汗多、怕热;大量的甲状腺激素对脂肪、蛋白质分解增强,以致于出现消瘦、无力;大量的甲状腺激素还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患者近期可出现性格改变、脾气暴躁;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临床上显得尤为突出,患者心悸、胸闷、气短,部分患者可因出现了心脏增大或心力衰竭等血管系统改变后才首次就诊,对治疗造成了延误。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要掌握的甲状腺激素生物学作用,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趋条理化。

3.1选用的病例应具有代表性。

在生理学病例教学法中,引入的病例应有别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的病例。临床医生在对病例进行的分析讨论是综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运用医学相关知识,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准确诊断,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措施。而生理学病例教学过程中引入的病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一器官或系统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在选择临床病例上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要经过教师的加工,要使病例所反映的知识点与讲授的内容融为一体,重点突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病情细节应忽略。病例中出现的现象与本次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经分析讨论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学大纲要求的目标相吻合。

3.2病例讨论时间安排应合理。

在生理学病例教学法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应善于控制讨论场面,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病例分析教学法会占用大量时间,应该提前设计出教学的步骤和环节,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把握好课堂进程。

4病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病例教学法的开展要求教师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不仅对生理学教学范围内的知识作出精辟的解释,对本学科前沿也要有所了解[2]。在备课过程中要将临床实践中以及平时搜集到的典型临床案例按章节整理好,将这些病例有目的的安排到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中。要精心地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对生理学产生兴趣。这要求指导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拓宽知识面,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3]。

与临床相结合是基础医学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也是增加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病例教学法对参与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比喻法类比法在电工基础课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课中一些概念和术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有的还很抽象,显得很深奥。如果恰到好处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一、运用比喻,展开丰富的联想。

在学生电脑的组成部件时,由于第一次听说某些专用名词。许多同学对电脑的组成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时我把电脑比喻成人脑,根据人脑的作用,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了解电脑各部件的作用。

显示器----人的脸。

主机----人的身子。

键盘----人的脚。

鼠标----人的手。

3.5寸软盘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讲解软盘的使用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通过这种形象化的解释,同学们再也不会弄错了。

二、运用比喻,方便学生操作。

学生在用word录入文字、存盘操作后,经常不知道自己的文件存在什么地方。这时,我就把一个个的文件比喻成一个个的学生,要找到一个学生,必须知道那个学校、哪个班级。把学校比喻成盘符,把班级比喻成文件夹,因此在学生进行学习运用win98中的“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和北景颜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是这样来打比方的:“我们画图画,要用纸和笔,在电脑中画画也一样,要先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甘基本名的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名字就像我们人名,人名是由姓我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文件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不同类型的文件需要对应的应用程序才能打开,如看到扩展名为doc,就知道是用word的文档”。在讲“桌面”时,我告诉学生桌面就像一个写字台,“图标”就像写字台上的笔、橡皮、尺子、笔记本等学习工具,你想用哪一个拿(双击)哪一个。这些比喻的运用,使学生在操作上更加得心应手。

“君子之教,喻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巧用比喻,可以把抽象变得具体,把复杂变得简单,把高深莫测变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但是,比喻并非万能,它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善于利用,既要防止牵强附会,也要避免以偏概全,或喧宾夺主。千万注意勿要为比喻而比喻。比喻只不过是一种教学方法。

病例分析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选择一些比较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展开讨论及思考,从而使其掌握相关的技能与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一个比较形象、生动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探讨与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在五官科学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五官科学理论知识,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为其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五官科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1)准备:上课前,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大纲选择科学、合适的病例,还要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引导性且能够充分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讨论[2]。

(2)实施:在课堂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需要学生思考及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并选出1名学生作为小组长,每个小组再针对这个案例以及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学生适当地指导与启发。在小组讨论结束以后,以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发言,将每个小组最后的讨论结果阐述出来,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补充。在小组发言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学生讨论。

(3)总结: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对讨论与发言比较积极,观点新颖、比较有个人见解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给予重点讲解,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正的方法。最后,教师要对本节课所涉及的五官科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消化相关内容[3]。

2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需注意的问题。

2.1合理把握运用时机。

在五官科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五官科学理论知识,只有学生在充分地了解五官科学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对教师引入的案例展开深入地分析及讨论,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首先要将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实验室检验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待学生充分掌握这些知识后,再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4]。

2.2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教师必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病例材料,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五官科学知识合理选择病例,制定周密、完善的病例讨论引导计划[5]。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可能会提出的观点与问题进行预测,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给予有效地指导。教师要精心收集病例中的疾病特征及检查方法等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声音、文字及图像等,将病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合理控制教学节奏。

在五官科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控制教学的内容及时间,不但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进度,而且要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很好地驾驭整个局面。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并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与讨论问题及对病例进行展开分析。在讨论中,一旦出现过于激烈或冷场现象时,教师也要适当的调节讨论气氛,营造出和谐友好的讨论氛围。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分配讨论时间,控制讨论进度,有效地提升讨论效果。综上所述,在五官科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