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的组织结构 课堂组织教学培训的心理控制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23-09-26 13:12:53 作者:翰墨 最新心理的组织结构 课堂组织教学培训的心理控制论文(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的组织结构篇一

一、在教学过程处理上,要注意快慢适宜、详略得当。

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如《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人物形象分析为一重点,一般都安排一课时,试以这一课时的两种教学安排为例来稍作说明。

安排甲:1.明确教学目标3′;2.逐段讨论分析人物性格35′;3.小结人物性格5′;4.归纳主题思想2′。

安排乙:1.明确教学目标3′;2.学生自读并自选片断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10′;3.指名分析,教师点评10′;4.重点片断讨论10′;5.归纳人物形象,小结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10′;6.归纳主题2′。

很显然“安排乙”较为合理。“安排甲”中,整堂课以单调的逐段分析的形式重复,教学过程平直呆板,教材处理也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安排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铺垫有高潮,有点有面,多种教学形式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节奏。

二、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一堂课的开头,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进行;至于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较长时期处于较强烈的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就会有干扰。因此在教学黄金时间内,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即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三、在教学语言运用上,要注意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

就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规律而言,讲定义、概念速度要匀要慢,描述情景叙述事情要快要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过渡要平实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起始要沉稳有力。具体到一堂课中,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满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和师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如教学《最后一次演讲》,则要根据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变化,或高昂或低沉,或充满激情或回肠荡气。惟其如此,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内涵,才能充分展示它的教育力量,形成鲜明的语言节奏。

四、在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在情感节奏把握上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师生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教师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词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像,之后因势利导展开“说美”“唱美”,男女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把西湖的美说得透彻,看谁能为此诗谱曲。“想美”为静,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说美”“唱美”为动,学生深刻领会全诗,且此诗套用《同一首歌》的曲调后朗朗上口,背诵如流。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原则,要求课堂教学的运动形式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审美教育的规律。此外,一堂课的节奏把握要综合考虑,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

心理的组织结构篇二

摘要:课堂讨论既可以使师生竞相登场,充分体现“学为主体”;又能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实现多维交流,优化教学效果。它不但使大家思维互相碰撞,达到能量转换,教学相长;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教学民主,和谐共振。

关键词:课堂讨论 精心准备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语文教学中异彩纷呈,最具活力的莫过于课堂讨论了。课堂讨论犹如“旋转的大舞台”,师生竞相登场,充分体现“学为主体”;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信息渠道畅通,可以实现多维交流,优化效果;课堂讨论也似“原子反应堆”,思维互相碰撞,可以达到能量转换,教学相长;课堂讨论还像“新年茶话会”,课堂气氛活跃,可以做到教学民主,和谐共振。在教学中讨论呈多种形式,但我们在语文课中通常采用的是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与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和适时地引导、评价。课堂讨论的组织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

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分组

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这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为原则,4~6人一组为宜。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总之,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各有所长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地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认真准备,确定好讨论的形式和问题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好讨论形式和讨论的问题。确定讨论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课文内容,体现教学重难点。

2.问题的难度要适度,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相适应,难度过大,讨论也就无法深入,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3.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便于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旨,形成观点,体会情感。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难点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是怎么照顾它的?小鸟还怕我吗?找出相关语句。b、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c、作者仅仅是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由鸟“怕”我到“亲”我的过程中理解“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领悟到“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三、课堂讨论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课堂讨论中组织讨论是关键。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

1.充分尊重学生,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讨论过程在中应尽量少讲,让学生多说,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在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在这时候也加入到讨论中,这时教师切忌不能过多干涉,当知识的“裁判员”,而更需要以鼓励的眼神予以赞赏。同时要以讨论成员和引导者的双重身份加入到各组的讨论中,相信学生,鼓励大胆发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打开心扉,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对农村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组长、记录员、报告员在讨论中各尽其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避免成为个别优生的“一言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讨论时间的安排要适度,不宜过短或太长,否则就会有讨论之形而没有讨论之实或是偏离中心,难以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讨论是让学生自由讨论,但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表面的、外在的问题上去图热闹,而要让学生针对所学的知识、所探索的内容、问题积极地去思考、交流,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如同“放风筝”,要让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就必须要抓好手中的线,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四、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

讨论中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评价是很关键的一步。我们可以选择延时评价,即在学生在讨论中产生反映后找个适当时机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若学生还不能理解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切莫急于求成。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建立。

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变“一言堂”为“多言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课堂异彩纷呈,焕发勃勃生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心理的组织结构篇三

新的课改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除了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在教法上注重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相结合。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它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探究和获取知识,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呢?

一、把握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讨论

课堂讨论和学生掌握学习的各个环节――认识、理解、应用紧密结合,可促使思想政治教学的诸项目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但这并不等于说任何内容都可纳入讨论范围。过分肤浅的内容会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过分深奥的内容会使课堂讨论失去生气,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的有两类内容。一是知识障碍点,包括每课的重点、难点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知识内涵的主要障碍;二是思维的障碍点,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一般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难度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因思维定势受某种旧知识或某些传统影响所致。这两个障碍点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够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及效率。例如,我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时,提出“如果把洪秀全换成刘邦或朱元璋,太平天国是否还会失败?”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似懂非懂,感到新颖有趣却又把握不准。我马上点拨学生:“大家可以想一想:刘邦或朱元璋穿上了皇袍是否就意味着农民革命的成功?”找到了切入口,同学们思维的波澜随之涌起: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社会制度;农民领袖就是夺取了政权,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等等,讨论使学生们加深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单纯的农民战争必然失败的认识。

二、把握教学时机设置讨论

就课堂讨论的时机而言,学生不可能一堂课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因为人的思维是有间断性、跳跃性的。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一个思维高峰后,往往要停顿一定时间,才出现另一高峰,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最佳时机。

笔者认为,最佳时间一般有两个:一是在课的中段,教学过程达到高潮,学生呈现“心愤愤”“口悱悱”状态时,探究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跃跃欲试,大有不吐不快之感,这时展开课堂讨论,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容易尽言自己的体验,教师也容易接受到准确的反馈信息;二是当老师讲完新课,将要全面小结所学内容时,此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及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与教学目标相差不远,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把“最近发展区”转为“现实发展区”,这时展开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努力便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例如,我在讲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形成”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意义”之间穿插了一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立即调动了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思考的积极性,使那些原本对中学生来说十分枯燥乏味的知识,一下子变得引人入胜,并且能很快加以运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前后的对比中发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使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从而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正确结论。

三、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讨论

根据自己十余年教学实践的体验,比较有效的讨论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提示引导”式。即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逐步展开讨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及时调控讨论进程,最后加以总结。这种讨论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富于逻辑性,能保证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和讨论质量。例如,我在讲述“奴隶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时,要求学生讨论“奴隶社会后期新式工具得不到广泛应用会造成什么后果?”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田地荒芜、经济萧条说明了什么?”“奴隶制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了什么?”让学生最终明确奴隶制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二是“群体互补”式:即教师首先出示讨论内容,然后以学习小组(人数不限、以4-6人为宜,最好把个性特征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归纳小结后由组内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意见,未尽之处本组成员可进行补充。这种方式有利于智力互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前面列举对“野蛮残酷的奴隶制度”的讨论即属此类型)。

三是“自由辩论式”。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讨论的质量很有帮助(前面列举“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课堂讨论即属此类型)。

四是“角色置换”式。例如,在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时,让学生讨论“如果你要开办工厂需要哪些条件?设想在封建社会后期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条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稍做补充并加以总结,答案就出来了,这样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让学生设身处地去进行思考效果很好。

总之,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一定能在课堂讨论中展现出来,教师自己也一定能领略到教学艺术迷人之处。

心理的组织结构篇四

活动地点:各班级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话剧感恩节的由来

了解感恩节的由来,及其习俗,理解其意义,懂得感谢、尊重他人

二、感恩游行

走入班级,对曾今帮助过你的老师、小朋友表达谢意

三、“感恩节”特别活动----护蛋之情,感恩之心

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了解父母之爱的无私

四、欣赏《感恩的心》故事

五、手语《感恩的心》感恩的话

六、幼儿制作《爱心树》

七、感恩节宴会

比赛游戏:搓玉米

以下需要家长配合:

1、11月xx日请家长早晨送孩子来幼儿园前带一个煮熟的鸡蛋,在鸡蛋上面写好宝宝的名字。

2、11月xx日聚餐时请为宝宝准备两种以上水果(苹果、香蕉、桔子、葡萄),我们将制作《水果沙拉》以及感恩节食品富有传统特色如:葡萄干、栗子、玉米饼、南瓜饼(熟的)切片面包、火腿、花生、等以及家长制作的“拿手菜”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注意事项:

1、为了宝宝身体健康,请家长为幼儿准备的食品是正规的厂家食品

2、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请家长准时送宝宝入园及带好活动所需的物品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感恩父亲节活动策划方案

2.感恩节活动策划书

3.学校感恩节活动策划书模板

4.大型活动策划方案

5.婚礼策划书范文

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主题

心理的组织结构篇五

谈谈如何搞好课堂组织教学

**二中宋福刚

我们一些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把握不住课堂组织教学,课堂组织纪律差,教学一片混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十分苦恼,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情绪,怕上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过程。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个性、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组织教学是课堂顺利的保证,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没组织就没纪律,达不到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很强调课堂上的因势利导,灵活应变。那么,如何搞好课堂组织教学呢?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搞好课堂组织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调整心态,增强责任心。

如何搞好课堂组织教学,是信心、是态度、是责任、是方法。“教师这一职业不是混饭吃的”。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那就意味着更多的是被选择。干什么说什么。只有你认为值得把课堂组织教学搞好才能搞好。只有自己真想把课堂组织教学搞好才能搞好。老师们只要想把课上好,没有一个上不好的。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自我的信心,多学习、多观察、多动脑筋。

二、具体的几点做法

1、把握良好的开端。古人云:“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开始,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只要到一个新的年级、班级,第一节课一定要上好,给学生一个全新感觉,让学生喜欢你又敬佩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你有兴趣了,对你所教的学科就有兴趣了,从而树立在学生中威信。如何上好第一节课?首先,很幽默风趣的介绍自己;其次,从家庭、社会的角度给学生摆明现实性,树立“四个感”(意识感、紧迫感、危机感、竞争感)、“四个心”(信心、决心、恒心、雄心);第三,约法三章,特别是强调课堂纪律,告知学生纪律是学习之保证,如果离开纪律谈学习是不可能。“不成规矩不成方圆”,先说断,后不乱,以后上课我不再谈纪律问题,如果有纪律问题那就是我的问题;第四,教给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方法,告诉学生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学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2、讲究批评的艺术,正确的善待学生。(1)、学生违反纪律是难免的,不论是小的错误,还是大一点的错误,一定不能在课堂上就严厉的批评,()甚至停下课来批评,你可以用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来提醒他,下课后再找他谈一谈。(2)、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更不能简单地批评。一个人真正知道知识的重要是在进入大学或工作以后。孩子不是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后学习的,而是先学会了然后才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的。学生都想学好,但他们更多的是良好的愿望,少了始于眼下的踏实努力。只是停留在想好的阶段上,还未上升到做好的的层次上。那么,让孩子学习,单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没用的,让学生学习,跟让挑食的孩子吃饭一样,要逼迫,要有花样,即严格要求,讲究方法。(3)、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无论你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都一定要注意在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五个忌讳”:一是不打骂学生;二是对违纪学生不撵出教室;三是对违纪学生原则上不告班主任;四是对违纪学生原则上不告家长;五是上课不压堂。

3、认真备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美国着名的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是:清晰的尊严感、流淌着轻松的活力、自主性、集体感和觉察。新课程强调,知识不是你直接“给”的,是你“导”出来的。应引导学生经历过程,体会方法。德国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背景下更倾向于用科学性更强的“教学设计”取代“备课”这个名词。新型教学设计要求“简约教学设计过程,摒弃形式主义的文字;精心进行粗线条的设计,扩大学生课堂实践的空间”。“变从知识出发为教而备”为“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为学而备”。教案不是定稿的剧本,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课堂上,老师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读课本或冥思苦想教材的知识内容上,而应该把精力放在瞪大眼睛寻找哪些同学走神、谁神态不对上。备课,还要备哪些是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怎样展示、突破,备怎样过度衔接,备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启发学生,备哪一层次的问题提问哪一部分学生,备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怎样培养,备怎样复习小节。等等。

结束语:学习永远比经验重要;在课堂上,期望回报前,先创造价值;在课堂上专注表现,掌声自然会来;想办法让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体会到乐趣,是确保我们持续成长的最佳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