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教学德育渗透工作总结(汇总17篇)

时间:2023-11-09 17:49:14 作者:文锋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教学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教学工作总结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小学体育渗透德育教学工作总结

束时要进行讲评。

总结。

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根据学科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主成部分。

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三、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例如:利用我国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对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多媒体感受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学习那些奥运明星,如刘翔、姚明等体育明星。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这些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作为我们教师学生共同奋斗标志。

四、注重榜样教育培养。

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应注意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师生间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准备活动要从分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落后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锻炼强身的目的。

言而有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体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靠教师常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发挥作用的。

初中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德育渗透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德育教育的不断发展,进而使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基于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在新时期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的一些思想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我国国内,给我国青少年成长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但部分学生身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思想状况:学生一旦沾染社会的不良风气,就会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一定的变化,容易使学生走错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学生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他们就会在潜意识里面认为学习好没有用,有钱才是比较实在的思想;还有个别学生不善于团结同学,一向都是比较自我,以自己为中心,从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还有一些人心理素质比较差,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直接往后退缩等等。这些不好的思想道德情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道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1],也玷污纯净的校园氛围。

由于初中生,刚好处在青春期发育时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有叛逆心理,这说明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他们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如果这个时候,因为周围一些不顺心的事情造成学生产生叛逆的心理,让学生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因此,这时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对学生青春期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德育。

拥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整个环境氛围充满正能量,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使学生这种氛围中切实的感受道德所散发出的伟大力量。例如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勇于发言等等,当学生把这些内容一一做到以后,就会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品德行为,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渗透德育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3.2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渗透德育。

对于德育教育,我们不能只能做表面功夫,必须要落实到实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德育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设计实践活动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去感受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我们可以每周五开班会、送温暖活动等等[3]。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不是很理解生命的深刻含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来到当地的妇产科医院,让学生去看望刚出生的婴儿。当学生看到婴儿很可爱的脸、手的时候,看到父母露出高兴的笑容,看到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了一个婴儿不停的奔波劳累,学生好像忽然间明白了生命的含义。他们不仅明白在婴儿出生以后,就开始意味着一个新的生命开始,父母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但孩子长大后,照顾自己的父母也是一种责任。又比如: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学校可以开展每周一在国旗下讲话活动,让学生面对五星红旗,把自己相对祖国说的话全部说出来[4]。

在初中政治教材中也包含了许多德育教育方面的素材,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对于公民所具有权利不是很了解,对于如何行使权利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尤其是怎样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更是少之又少,也不懂得尊重他人所拥有的权利,是造成青少年违法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别人伤害以后,对于如何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概念也是比较模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位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还需要深刻认识到如何行驶自己的权利,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知道怎样去维护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非常重要。然而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也很重要,让他们知道法律在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懂法、知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政治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5]。

3.4多元化课堂模式,加强德育建设。

所谓多元化课堂模式,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在教学过程中内容多样化,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应用在现代教学中,所以需要应用多元化课堂模式也就是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进行。

例如可以在班级开展“老人在过马路时摔倒要不要扶起来”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大家利用一周的时间做讨论准备。在讨论的过程中,把两个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就是支持扶,反方就是不扶,两组组员在激烈的进行讨论,场面十分热烈,把摔倒的老人扶起来这是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在老人摔倒以后,我们当然要把老人扶起来,但是我们还得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明,拿出自己的手机记录这一幕,或找路过的路人帮忙,当这些因素都全部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扶得起”,而这种既不违背社会道德又能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方式都得到学生的认可。

3.5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所学习的内容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样才能增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一样,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以用真诚的心互相交流,这样才能让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对于德育教育的方式虽然比较多,不一定只是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才能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擦亮自己的眼睛,与学生打成一片,走到学生当中,认真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结语。

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政治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还可以将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各类较为热门的时政热点相结合,进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巴哈夏尔·巴海.论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作家选刊,2015,(27):23-23.[2]肖明昌.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j].教师,2015,(10):9-10.[3]刘小恰.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渗透[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3):276-276.[4]刘爱萍.浅谈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黑河教育,2013,(8):68-68.[5]起和党.试论初中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6):227.

初中思品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为科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教材,认真备课,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在工作中,我主要作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课堂效率。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匪浅。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学习,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困难。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努力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为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效果,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初中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下面我就谈谈在《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这节课的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一直令人瞩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物理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善于抓住每个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在本课教学中,可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开篇的引入,我播放了《能源革命》这段视频,让学生如临其境,体验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使他们初步感受到人类的伟大智慧。在进行“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先创设情境,展示能源储量及需求的图片,播放《能源利用与环境》的视频,然后引导他们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使他们明白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这是他们的责任,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而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教学中,先展示图片,介绍了我国现在核能的利用情况,向学生介绍我国科技的重大成果;通过视频让同学们了解了太阳能的利用,重点介绍了2008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和水立方,以及神州七号的发射,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通过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也让学生明白,虽然目前我国在一些领域内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在许多方面,我国一些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产生为中华崛起和祖国腾飞而勤奋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在本课“能源的利用”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人类与能源》,让同学们了解到,能源的利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能源技术的创新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然后展示了几张图片:能源储量及需求,视频《能源利用和环境》,使同学们认识到,能源不断消耗也带来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这反过来又制约社会的发展,给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要用辩证的观点。

3、渗透科学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开始的引入视频,不但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能源,而且通过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引导学生也要像前人那样由于探索,不断创新;学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时,我让大家讨论:如果你是新能源开发者,你设想的新能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非常热烈的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仿佛自己真的就是新能源开发者。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兴趣,为国家发展而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物理学中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和物理学史,就能有意识、有计划的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德育熏陶。我们也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初中思品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爱心助学会”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爱心助学会”,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

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论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

总结。

初中生虽然涉世不深,但对生活已有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意义重大,作为德育一支中坚力量的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

小学音乐渗透德育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以来,结合本学科特点,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大多数学生改掉了他们身上那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习惯,不再我行我素,心中装着他人,相互团结友善,使大多数学生在一步步的健康成长期来。因此,我更加觉得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教学中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

二、存在问题。

大多数学生身上仍然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习惯。我行我素,心中无他人,心胸狭窄,这些不良习现象仍以各种补同形式存在着,它们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坚持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之一应当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这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继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从细微处入手,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身,学会生活”,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高全校教职工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内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

3.努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树立为人类生活更美好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利用课堂主阵地,抓好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各科教师及班主任在教学中要注意德育渗透。

4.通过音乐教学及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音乐习惯,树立报国的理想。

5.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孩子热爱祖国民族音乐艺术,开阔音乐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让学生从美术音乐中感受美、发现美、运用美的艺术,去为人类创造更美的生活。

6.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说身边的热,谈身边的事,把音乐融于生活,把生活带入音乐气氛中,让一切变得美好。7.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实际,拓展德育常规内容。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德育工作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只有不断地优化德育常规内涵,使之更具体,更有时效性,更可操作,才能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

8.根据学生心理,研究常规落实方法。空洞的说教不会产生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对于小学生,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常规落实的措施上,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蹲下来看孩子,采取合理有效、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在活动中训练,在竞争中落实,激发热情,激励自治,鼓励自信,缓解焦虑。

9.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开辟"大德育"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的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计划定期召开家长会,就学生音乐学习、家庭教育和家长进行深入交流。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仍需要树立育人教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在本职的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学自强的,具有良好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素养的一代新人。

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纲要》实施后,我校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确立了以“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围绕我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狠抓课堂教学、构建全新理念、力求办出特色。广大教师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全校学生主动合作、勇于创新;课题实验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

一、我校德育渗透的途径的情况。

(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4、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5、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6、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注重学科的平衡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注重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将学校的骨干教师分布在各学科中,以点带面,起到辐射作用,积极带领其他教师作好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注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配备,如:刘银珠老师任品德组教研组长,以带动提高该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身边的德育资源,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使其更能适应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政治常识的教育,重视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加强诚信教育等,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科教学中,我们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为重点,加强学生的德育情感与德育体验。在心灵对话中享受品德教育的真与诚。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校本培训是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根本。我们主要采用集体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学校还利用一切机会,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有派德育骨干参加市、县、学区班主任工作培训,如总辅导员骆良水老师参加市辅导员培训和县班主任培训、孙少如老师(现调螺阳中心小学)参加县班主任培训。

4、建立“学习型组织”,创“书香校园”。学校坚持每学期向全体教师推荐书籍,如《反思性教学策略》、《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实验与研究》、《你的形象价值百万》、《爱的教育》、《把信送给加西亚》等,让教师养成读书、思考、研究的习惯。

四、挖掘学科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教学全过程。

1、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以身教立德。

(1)我校积极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广大教师以身作则,自觉将育人职责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2)全校教师将饱满的热情投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做到以蓬勃旺盛的工作热情感染学生,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3)教师们从认真备课开始,规范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规范板书、严格作业批改要求。(4)坚持以关爱和鼓励影响、教育孩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受到熏陶,学会关爱。

2、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教学养德。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各门学科中德育目标的达成,使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育过程。

学校大力建设“书香校园”,从“诵读古诗文、学做儒雅人”入手,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敏而好学,乐以忘忧——以参与修德。

目前,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包括:作文、奥数、美术、舞蹈、信息技术、书法等。全校学生参与率达100%。校园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少先队的特色活动,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学校的艺术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让有才艺的学生都能找到展现自我和体验成功的舞台。学校的艺术节有合唱、舞蹈、体操、乐器、书法、绘画等不同门类的表演,许多节目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极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特长。而且在六·一儿童节我校积极承办、参加学区汇演,学校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被赏识,被信任的快乐,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舞台上更加自强、自信。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兴趣、爱好、特长普遍得到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教育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广泛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德育载体效能。

社会生活是个大舞台,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学生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学校少先队在认真贯彻《关于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切入点,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突破口,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引导学生从社会中选定感兴趣的主题,体验社会角色,如模拟法庭、小交警上岗等在亲历体验中享受教育的情与理。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实践活动中的体验环节,从而把德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活动过程。培养出健康活泼,博趣自信,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小学生。

1、感恩行动在队员身边。

教师节之际,学校少先队倡导队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老师递上一杯茶、送上一本干净整齐的作业、亲手制作一张贺卡、献上一首小诗等等,使孩子们从点滴小事中懂得知恩,学会感恩。

在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以“妈妈,辛苦了”,“感谢您——爸爸、妈妈”等为主题的活动,让队员们当一日“小管家”,当一天“爸爸、妈妈”,做打扫房间、洗衣、做饭、买菜等家务活,为自己的亲人洗脚,体验父母的辛苦,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学习生活自理的本领。六年级的同学在临近毕业之时,都会在各班的组织下,召开以感谢母校、感念师恩为主题的中队会,借此机会,让孩子回顾这六年的学习生涯,回忆这校园里曾发生过的一幕幕,从而激发他们对母校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2、安全教育活动。

“3.29”全国教育安全日,学校组织队员们学习到消防知识,大家都在中队内展开学习交流,写出。

心得体会。

并积极参加“消防安全”征文活动。

学校在“11.9”消防安全日组织队员们开展消防演习活动,使队员亲自体验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尝试合理使用灭火器,知道煤气罐着火扑灭方式,从而掌握更多的消防知识和提高了自防自救的能力。

3、环保教育体验活动。

环境意识是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学校是传播人类精神财富、培养青少年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体验环保活动,呼吁大家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水源地迫在眉睫,带动及影响身边每个人,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爱护和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让人类更加亲近大自然,更好地促进人文环境发展。我校的原六(3)环保特色中队,在中队辅导员骆红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定期开展绿色环保行动,通过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了爱绿护绿的环保教育。环保中队聘请农大的学生为校外辅导员,他们曾参观农大生态校园,和校外辅导员进行交流学习,在中队干部的积极带动下,队员们走上街头主动擦栏杆;走进社区打扫卫生;在环保日和环保月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倡导绿色环保从我做起,队员们树立起环保责任意识,并时刻警示自己要规范环保行为。

六、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认真贯彻“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五五”普法进程,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加大依法治校力度,在优化育人环境中取得明显成效。校领导对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校园创安工作及普法教育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把普法教育与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人人争当文明学生。学校还坚持定期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教育政策、法规;采取集中学习、专家讲座、观看录像片、座谈讨论、开展主题班队会、听报告、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成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为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强化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坚持以提高广大师生法律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为出发点,全方位加强依法治校工作,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活动中完善自我。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执法守法的好公民,并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法制教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

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法律作用,树立法律观念。

2、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点和对法律知识需求的差异,学校“因材施教”,着眼于提高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3、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影视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青少年廉洁教育”活动。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将诚信守法、廉洁奉公的有关内容纳入学校德育体系,认真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内容,通过“崇廉憎腐”教育,净化学生心灵,使其从小树立“崇尚廉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夯实依法治校工作的基础。

1、坚持法制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科渗透,抓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汇。把法制教育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

2、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实现“双赢”效果。我校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诚信教育,例如通过对《考试法》的了解,指导学生讲诚信,考试不作弊。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个人自律与法律他律的有机统一。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宣传媒介,结合年度普法重点和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经常性宣传,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覆盖面。认真开展好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大力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健康向上、参与性强、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使法制教育宣传深入到广大学生全体中。

3、法制教育与师德建设并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是做好学生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我校根据教职工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与学习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做到依法办事、依法执教,为学生学法、知法、守法起到表率作用,并且能动地指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及运用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是核心,依法治校是保障,组织管理是关键,制度完备是保证。一直以来,我校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以“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为平台,不断强化科学法制管理,规范人文管理,深化各项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雄关漫道,而今迈步,新的征程将充满压力,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充满希望,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振奋精神,积极进取,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成为共建德育网络的专家。

九年级历史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

历史课是围绕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当前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与考核趋向于一种开放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对中学生运用知识来认识和分析社会价值取向或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历史课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界结果,更应注重德育教育的过程---价值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的价值渗透可归纳为:

一、历史政治融合法。

历史政治融合法即以历史人物、事件为例阐述历史的价值观点,这是人文科学综合性特点决定的。历史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规范学生的价值趋向。而历史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提供价值选择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课和历史课的价值内核总是围绕价值观而设置的,明显体现历史课和历史课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侧重于“意识客体价值”(包括意识结构价值、意识形态价值等重要内容)的培养。从整个初中历史教材体系来看,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培育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所以说,历史教材的编制为政治历史融合法提供了大量的契机,具体表现在:

1、历史人物的人格对事业的影响论述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人格塑造的意义,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历史的管理事例(包括治军、治吏、法令等)论述规范社会、个人行为的必要性,使学生对自己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3、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阐述,渗透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反复的选择中,把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统一,最终实现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二、实践锻炼法。

“实践就是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确立认识、评价社会生活的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价值内涵在于鼓励学生装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对自我意识进行评价。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方位化,常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所达到的程度,为“全面促进学生成才”和“因材施教”提供更多的培养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的价值择取趋向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价值就是以预测为前提,以评价为动因,在批判中实现的。”对于同一个开放性试题,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必定会有观点的分歧,即价值趋向的分歧。这样,教师就要以一定的价值原则为指导,通过民主讨论方式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在互相争议中确立最佳的价值选择。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来确立价值的最终渗透。如通常所说的“理不辩不明”。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装主动性,使素质教育的价值渗透更趋向一种公开化、民主化、自主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特征。

实践锻炼法强调的是学生在多种价值认识和选择的前提下进行价值确立,是以学生自主性为基础而进行的自我意识活动,明显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爱生意识。

三、

教师人格熏陶法。

历史素质是历史教师首要的基本素质,决定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态度。中学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决定历史课教师首先应具备为社会最高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和素养。具体地说,教师的个人脾气性与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总和既教师道德人格,也是教师一定价值的沉淀。事实上,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的价值魅力更有利于历史教育教学中进行价值渗透。表现在:

第一,教师人格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价值渗透,使学生加快对某种价值的选择。教师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选择得以确认。

第二,教师人格有利于教育学生价值选择。“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运用历史人物教育学生进行价值选择时,教师的表率对有强烈模仿性的中学生更具有感染力,使教师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潜移默化于学生的价值选择中去。

第三,教师人格有利于确立教师的威信,升华教师的道德人格,增强学生价值选择的确定性。教师的威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无穷的精神感染力,也是学生对教师尊重的依据。在某个程度上,学生为获取社会、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常主动确定教师所渗透的或具有的价值标准。

小学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影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了解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认识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做法:

我们的英语pep教材贴近学生生活,每个单元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每个话题又都可以实施德育,开学初我就有计划、有目的的针对每个话题制定了德育目标,把教材本身所固有的思想性挖掘出来,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实施到教育教学中。第一单元是hello!我设定的德育目标是:学会跟别人打招呼,大方地介绍自己;渗透爱惜文具、热爱学习的情感教育。第二单元是:colours设定的德育目标是:学会问候他人,向他人介绍朋友;了解彩虹的颜色组成。第三单元是lookatme!设定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眼睛和牙齿的意识。第四单元是:weloveanimals设定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动物的意识。第五单元是let’seat!设定的德育目标是:能够比较中西方早餐的异同,了解中西方餐具和菜谱的不同。第六单元是:happybirthday!设定的德育目标是: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谈论年龄的差异;了解不同国家的幸运数字。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根据德育目标,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恰当的时间和环节,有效地渗透德育。

只要心中有了德育目标,我就会在每节课恰当的环节中自然而然的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她的言行、她的生活、她的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和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支持,形成融洽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平等、友善、活泼的教学气氛。课堂用语讲究文明礼貌。在叫学生回答时或座下时,常用”please”,请同学帮忙时用“excuseme”,学生帮了你或回答时,不忘对他说“thankyou。”叫错了名字说声“sorry”。这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我觉得学科教育中的德育,重在渗透。德育的渗透在于自然地于知识溶于一体,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牵强附会。今后我会继续实践和探索,更好的发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努力探索在本课程中的德育教学方法,在原有基础上拓宽课程开发切入口。充分挖掘学校与地方资源,结合地方课程做好学校德育文章,让德育走向学校与地方。加强课程开发的研究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区域合作与共享,学习典型校的经验。继续探索地方课程的实施策略,有效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课程资源做好学校与地方课程的德育渗透工作。具体表现在:

1、明确学校与地方课程渗透德育的'主题和内容。

2、认真制订本学期学校与地方课程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3、与其他教师讨论落实本工作计划的可行性。

4、收集资料、图片,努力创设迎合学生实际的具体情境。

5、积极开展地方、校本课程教研活动。

7、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存在问题与实施情况。

8、经常开展地方、校本课程有效性实施研讨。

9、为迎接市校本课程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10、认真做好学校与地方课程德育情况测试工作。

学校与地方课程的德育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本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实践。突出学生主题,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题,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后,我会继续发扬优点,努力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德育教学工作。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体育学科的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在此谈谈我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

看似简单的课堂常规在体育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比如,班级体育课中的队伍,是一个班级风貌的窗口,在课堂中队伍整齐,做到快静齐,不但可以显出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教学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如这学期队列练习时,我以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为契机,教育激励学生。

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耐力跑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但教学中不少学生惧怕耐力跑项目。因此,在耐久跑练习跑前,引入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生活、马拉松运动员坚持跑完全程等例子以此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既能取得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效果,又能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的集体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如篮球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之女,个人主义思想比较明显,缺乏合作意识。这点在我所教的六年级尤为突出。因此,我在教学时反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明白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很难在比赛中取胜对方。而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若不讲究集体配合,也难以有所作为。让学生在合作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这学期的考核项目我尝试设置了一项集体考核项目,应该说效果不错,因为是集体考核,学生们都不想拖同伴的后腿,练习也更认真了。

同样,这学期在上支撑跳跃、垫上运动、单双杠等技术要求高、难度相对大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练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都及时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此外,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课前我努力做好合理的场地布置,使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自己的示范动作尽可能的完美以此来鼓舞学生;再以热情的态度、关心语言激励,保护与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收获成功,进一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学习武术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我在上武术课时,将“抱拳礼”的知识拓展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抱拳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进一步体会武术的博大精深。这种方法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教育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显得不空洞,而且行之有效。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体育教学也不例。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比如我们体育教师的站位,夏天一如既往的面向刺眼太阳;冬天尽量让学生背风而站,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全体学生。相信教师的这些行为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无形中教育学生要认真上好每节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总之,在体育教学之中,处处都存在着德育因素,只要教师用心体会,体育将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良好渠道。

数学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学期我主要担任初三毕业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探讨课堂教学时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毕业班的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渗透的。

1、德育与数学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密切相关、无处不在的。与德育方面的的知识在数学课文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在讲提高率方面与国民经济有关的知识点时让学生学会爱国自强、自立的精神。

2、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不但要求教师重视课本,切不可脱离课本,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而且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遵循数学教学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自觉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协调起来。

3、数学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很多应用题都含有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 施教学,在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困在组织学生学、练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

我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诱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道德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作到的。在教学中,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让我们时刻铭记但丁一句名言:“道德常常能弥补智能的缺陷,而智能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相关音乐作品,教育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亲情、友情和师生情;二是通过相关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如校园情、家乡情和民族情。

终身学习的愿望的树立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二是培养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

高尚情操的'陶冶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种类的音乐美来实现。具体地说,一是引导学生感受阳刚美与阴柔美,二是引导学生感受朴素美与华丽美,三是引导学生感受高雅美与俚俗美,四是引导学生感受基本美与辅助美。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内容入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音乐作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二是从形式入手,通过合唱、合奏等以协作关系为基础的表现性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多元文化的理解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二是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上的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的内容与实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下是我在这个学期里的'德育渗透总结:

1、找准“渗透点”。今年是高三了,在这一年里面学生面临的是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技能,所以在这里面学习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就业。我针对这一点,在课堂上,我不单单的只是向学生灌输理论上的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实践方面,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动手技能提高的重要性。慢慢的向学生灌输企业里面的内部运作。

2、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越到最后,行为习惯就越松散。学习兴趣提不上来,平时的行为习惯不注意。这就要要求在课堂的教学上,把课堂教学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结合起来,从现代社会中需要高技术人才,和对人才品德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但学生的职业方向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我在这学期的学科教学中渗透了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让学生慢慢的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使到学生下意识的去向自己的职业方向发展。

4、对个别学生进行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帮助他们走出误区。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交际上比较弱,不合群,使他们产生一种厌学的心理。为了纠正他们,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必须在课外的时间找他们谈心,帮他们从内向的性格走出来,向他们讲解学科的特点,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

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体育课中加强德育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又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由于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有实践性、及时性的显著特点,德育应渗透并贯穿体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因为体育课的教学具有阶段性,德育教学应当根据体育课教学结构和体育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

一、开始部分的德育教育。

开始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例如:上课铃响后,教师吹哨集合,有些同学整队集合不迅速,表现的懒懒散散,漫不经心;有些同学说笑打闹;有的同学不穿运动鞋。以上各种现象教师如不及时教育纠正,势必会影响以后的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入手,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考勤制度,渗透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作好思想准备。

二、准备部分的德育教育。

准备部分一般以列队形、基本体操、走和跑等素质练习为主。这部分的德育教育应以严格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为主,使学生思想身体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从而达到动作准确、协调一致。例如:学生在练习基本体操,走和跑时,可以用榜样教育法,讲述解放军训练的情况,并让学生回想电视上见过的三军仪仗队、国旗班的军容军纪,使学生懂得每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集体主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且用表扬激励法实事求是地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树立正气,为课的正常进行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的德育教育。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中心部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所要过到的德育目的都要在这一部分体现。所以,教师要根据基本教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足、篮、排等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跳跃、攀爬、技巧、体操器械动作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和机智果断的品质。

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

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地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用他们的实际表现做正面典型,来鼓励其他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些学生存有胆怯、怕苦、害羞等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仔细地去辅导帮助他们;用英雄人物和体坛名将的事迹鼓舞他们,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活动。进而,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于这时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地教育或批评,使学生明白是与非,改正错误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部分的德育教育。

课后小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对做出成绩的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纠正,使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送还器材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和互相帮助使学生形成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思想。

德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始终,除结合教材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德育教育外,还应把握住解决突发事件的机会及时地发扬先进思想行为,遏制了不良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冗长的说教,发挥体育课生动;具体的长处,采取多种形式,形象、活泼地渗透德育教育。

寨里河中心初中。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4、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5、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6、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初中有13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穿3年。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2、学科德育的实施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3、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我校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2、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之间,横向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一强调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保持一致,教学中就“报喜不报忧”,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讲国家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不谈其差距。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

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

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成为共建德育网络的专家。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