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参考范文(18篇)

时间:2023-12-17 21:55:49 作者:翰墨

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四世同堂》读后感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题记

说到冠晓荷,我认为他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虽说他曾经很风光:讨好日本人十分威风,大赤包作了处长,招弟作了特务,冠家有钱有势……等等。他是如此信任日本人,想方设法的去给日本人送礼。但在我们竟没想到的是冠晓荷死于他最敬爱的日本人手中,被最“亲切”的日本人“消毒”活埋了。

这结局仿佛使我们意料之外的,又好像能被我们猜透。这也许就是他的命吧!

他死了,他可怜。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冠晓荷也有令我痛恨的一面。当冠晓荷被抄家抓捕的时候,他还混志不清的说:“这一定不是日本人干的,一定不是!我待日本人如亲兄弟一般,日本人不会害我的!这其中一定有误会,一定有!”看到这我心底里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他真可悲,真可恨。他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明辨是非是因为是本人的蒙蔽。而就是这种想要从日本人那升官发财的这种心理才让他步入歧途,才让他变得可恨。

冠晓荷为了做官,为了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买过去做汉奸。别看他外表光鲜亮丽,温文尔雅,显得自己很有品位,有气质,其实他的内心是肮脏的,行为时恶心的,思想是龌龊的,实在可恨!他心中只有自己,非常自私,只要自己过上有钱有势有地位的生活,国家亡了也与他无关,就哪怕世界毁灭了,他也不在乎,他心满意足。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没有“国家”这二字!

他卖国,他可恨。

这大概就叫做命中注定吧?我认为这是因果报应!

《四世同堂》读后感

记得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在高三。那时候,繁重的学习令我疲倦不已,糟糕的考试过后,本就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波涛汹涌。很偶然地,我从同学那里接触到这本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的平静下来。如今重新回顾这本书,得到的便不仅仅是那一份令人平静的魅力。

故事就展开在北平一个叫做小羊圈的地方。这里住着几户人家,钱家、冠家、祁家……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正计划着如何圆满的度过80大寿,日本人却突然打了进来,使表面本来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

生活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北平,没有一点生机。各种人有各种的活法,冠家攀上了特高科科长李空山,大赤包当了妓女检查所的所长,祁瑞丰当上了教育局副科长,和新民会的蓝东阳结拜成了兄弟。紧衣缩食的祁家,只有瑞宣在英国府做事养活全家。拉洋车的小崔成为了替罪羊被砍了头,汉奸们更是想尽办法讨好日本人。

前线吃紧,日本人加紧了经济侵略,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粮食的短缺,使街上经常发生抢食物的场景,每个人都瘦骨嶙峋。妞子拒绝吃日本人发的共和面,死在了胜利的消息传来的前几分钟。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结尾一句“起风了”,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中国历史的车轮始终不断地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更应该看见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四世同堂》读后感

“胜利是战争的结束,然而却无法起死回生,也无法使濒于死亡的人不死。”

当战争来临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是不知耻辱地向敌人屈膝做走狗?还是坚决抵抗宁死不屈做乱世英雄?亦或是默默无闻,在水深火热中活着?每一个选择,都关乎人生,《四世同堂》,会将战争中每一个选择都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呈现那一段峥嵘岁月。

《四世同堂》,讲述了一条叫“小羊圈”的胡同中的人情世故,以祁家、冠家、钱家为线索,重现了日本人占领北平后民不聊生的情景,“小羊圈”中的每家住户都代表了各阶层人民在战争中的生死存亡与荣辱沉浮,也无情地揭露了日本人的凶残和招人憎恶的品质。

老舍先生,还写过《骆驼祥子》、《茶馆》等小说,我们不难看出,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极其个性生动,有很多地方语言的特色,使人妙趣横生。他的文字朴素却又凝练,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潺潺流动,时而水流湍急,他的文字中包含着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不那么陌生,让读者感同身受。

同时,那些汉奸走狗们都得到了应得的报应,“善恶终有果”,他们为了权利,为了钱财,不惜放弃尊严,忘记国家,而去巴结日本人,他们就算给日本人当狗,也极其愿意。

“乱世出英雄”,像钱先生,祁瑞全这些为国家效力,不肯向日本人屈辱求和的人,是多么伟大,他们下过监牢,受过毒刑,但心中却依然有着祖国,《四世同堂》中,就讴歌了许多这样伟大的人。

读完《四世同堂》,看完那一段屈辱历史,翻过那被占领八年的北平,我又想起了一段振奋人心的话: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薄纸,应有不屈之心!”

四世同堂读后感参考

他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以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一幅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他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以满腔沸腾的热血,写下了这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刻于心的民族记忆。

他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这部伟大的着作,叫《四世同堂》。

这是一部灵魂的展现史。这里有如瑞宣般爱家爱国人士被逼无奈的心理斗争,有如冠晓荷和大赤包以及瑞丰那位时髦太太般家贼汉奸们丑恶嘴脸,也有如瑞全和仲石一样不甘苟活于世,对侵略者的屠刀奋起挥舞的反抗者。祈老人和祈天佑是保守的,小崔、孙七、金三爷,以及桐芳、招弟、高第、白巡长是有善良本性的。李四爷夫妇的“老好人”形象在彻头彻尾地淋漓尽现,妞妞至死不肯吃“共和面”的执拗,辛酸了一代北平人……这些都在老舍的笔下一一上演,无所事事中透露着愤慨,轻松幽默中引人深思。

这是一部灵魂的觉醒史。战争激怒了人,也改变了灵魂。虽然招弟从一个纯洁的姑娘变成了日伪的特务,让人心寒,然而钱默吟却被战争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旧式知识分子激怒成投笔从戎的革命者,也让矛盾的高第与瑞全并肩作战,让祈老爷子抱着妞妞去找日本人算账,让小崔和李四爷等人不乏悲壮地为革命而牺牲……这足以让人喟叹,让人震撼!

这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人性之花的淋漓绽放,是一首铿锵激荡的民族灵魂的交响,这是在先生的妙笔下,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这里,我们借先生的笔看到了一部旧中国的抗战史,了解到了在枪炮的雷鸣中形形色色的最本质的性格,它让我们不断地理解与反思。而透过这部国民史,我们又读懂了一位生在炮火年代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轻松幽默的笔调里有的是满腔的愤慨,嘲笑讽刺的帷幔下透露出的是一颗对家国拳拳之爱的心,是对国民蒙昧强有力的呼唤,是对胜利最急切的渴望与坚信。

这位先生,叫老舍;这部书,叫《四世同堂》。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四世同堂》读后感

书里讲述了在北平沦陷的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胡同中人物的遭遇。黑白颠倒,暗无天日的世界也体现出了当事人的懦弱。在作者笔下,格外真实。那一幕幕的场景,一次次生离死别都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代表北平的广大平民百姓。

在那样的世道下,忠厚老实的人被逼跳河,善良的人被残忍x害。单纯的无辜少女一步步走下没落,可狡猾奸诈的小人却能一步步走向辉煌。

八年,有无数无辜的人丧生,他们祈求光明,希望未来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

一个个汉奸都心甘情愿为日本人服务,当中国城池沦陷后非但没有因此伤心,反而阻止人们游行庆祝。他们的死不但没有让人感到悲痛,反而让人觉得悲哀惋惜。

一个个生命因受不了日本人的欺压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曾经拳打汉奸痛恨汉奸的金三爷,因为日本人带来的好生意而感激,甚至出卖了钱默吟,成为了以前他最痛恨的汉奸;年轻貌美的招娣,堕落成一个出卖肉体的女人,却还引以为荣,不禁让人惋惜。

一想到这,我就想起了以前的我。那时候的我,很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闪光点,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但是我慢慢的用一些时间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我开始发扬自己的优点:领操员比赛,跳舞比赛,钢琴比赛,联欢会表演节目……我用微笑面对所有人,向所有人展示着自己,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不仅佩服那些能在困难中坚持下来,不被金钱和权力所诱惑的人,为中国争光!也让我更深刻地体回到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真正意义。

我慢慢地睁开眼睛,那一幕幕在我眼前就想放电影一样,让我回味无穷。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写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说是“最老舍”的一部。《四世同堂》是以小羊圈胡同的祁家做为核心,写下了日本统治下的北平,那儿的人和事已经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么也挥之不去,一个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笔下,鲜活的展现出来。

书中祁家太爷的长孙瑞宣是一个爱国的人。他爱国,想为国家效力,他想去抗战,他认为自己有能力,理应为国家做点儿什么。可是,瑞宣又是家里的长孙,是要成为四世同堂的祁家顶梁柱的,瑞宣要顾家,要成为祁家的主力。在这儿,体现了瑞宣的“孝”,他虽然爱国,可是为了整个祁家,他只能选择留下。同时,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条底线,就是不给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钱。他支持瑞全去抗日,为国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为了一个参与地下斗争的积极骨干,一心一意为国而坚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顾家,也为国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四世同堂》里的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一个个人物成功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翻开这本书吧,去欣赏一个不一样的老北京。

四世同堂读后感参考

平时我总会号召身边的每一个人读读名著,读读名家,因为那是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沉淀的结果,经得起考验,经得起咂摸,能深化语言,深化认识,深化思想的财富。近段时间捧起了老舍,一直喜欢他朴实中见真谛见诙谐的文字。《正红旗下》描述姐姐的婆婆两个带毒气袋子的腮帮子让我笑了又笑,感情倾向非常鲜明,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四世同堂》读后看了许多评论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她分为《惶恐》《偷生》《饥荒》三部,有人说这是仿照但丁《神曲》的三部,我比较认同。

小说的历史背景放在日寇铁蹄下的老x,近景是“小羊圈”胡同。书中娓娓道出胡同内所有人的悲喜怒哀及在非常时期的命运。叹服作家贴近着每个人物的心理,直接或间接地道出他们的心声,让你随着每个人物行走转换着你的情感产生无限的浮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是老舍在日本投降后于x见到来看望他的妻子后写的,我想战后的人一定跟他说了很多殖民下的故事,或一直以来听到了许多故事使他产生创作的冲动。激情下必有好作品,八十多万字的巨著由此诞生,冲击力经久不衰。

1。对人物的爱憎。

正面人物:瑞宣,瑞全,钱默吟,高弟,尤桐芳,李四爷一家,日本老太。反面人物:大赤包,冠晓荷,瑞丰,胖菊子,蓝东阳,招弟,丁约翰,牛教授。夹缝里求生存的:祁老爷子,天佑夫妻,韵梅,白巡长,程长顺,野求,胡同里的其他小人物。

瑞宣算是这部书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他一肚子的学识却深受传统教育的熏陶,在家与国前选择了家,在大是大非前选择了是。他鼓动身边的每一个能调动的人勇赴国难,先拒绝为日本人做事并苦闷地活着,后明白合作后能更好的挽救未来而全身投入救赎,从此获得最大的人生价值活得很踏实充实。

我们同样是有国有家的人,同样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强盛,当失去方向时同样是徘徊苦闷无奈。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是莫言还是振臂呐喊。当现实残酷地展现在面前时沉默的还是大多数。“忍”的文化深入骨髓,不忍怎么过,得过且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得真好,汉武帝真果断,理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儒学的力量,当权者取所用于是乎奴民文化渐成大气。日本的忍术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击而我们的忍成了软骨病。与世无争的钱默吟经过一番磨难站起来了,高弟在家破人亡后觉醒了,李四爷遭到欺辱后反抗了,桐芳为着美好的未来牺牲了。这些人物无不给我们无限的反省深思。

大赤包老舍连个名都不给她,可见对此人极度的厌恶。对她的一切----穿着打扮,行事风格,心里活动尽所有文字丑化。这是一个老佛爷,凭着一点钱一点地位以为世界都是围着她转,懿旨派扬,损人利己,自以为是。她腐朽了自己不算把周围的一切都污染了,丈夫,女儿,狗肉朋友,最终自己没落下好下场,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好结果。

蓝东阳着墨不多,老舍对其的厌恶达到了极致-----在报纸上发表了几句歪诗,发现圣贤的屎是臭的就自以为是学者,痛恨周围一切比他好的人好的事。只有大家才有这样平常中洞穿,平常中见犀利的言语。

野求为了生存替日本人做事,自己恨自己不说最终结局是众叛亲离。所以做人的基本底线得坚守。

小文夫妻那种精神贵族做派只有也只有老舍能描摹得出。待人的若即若离,不卑不亢,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中,与世无争。可惜只因小文太太没正眼看日本人被枪杀,小文的反抗也是那么弱小而赔上了性命。

其他的小人物们只会嚼舌与能说的人,遇到需承担责任时都成了缩头乌龟。

正方人物的冲突中我看到作者明确的爱憎态度,对笔下正面人物的喜爱对反面人物的厌恶毫不保留毫不吝啬笔墨。人物由彷徨逐渐明确,由可爱逐渐丑恶,由热情逐渐木讷,由不自主逐渐奋起的变化展现无遗,最终结尾匆匆地展现“好人好报坏人恶报”的现世观抚慰着读者善良的脆弱的心灵。小说中情节固然吸引读者,人物的命运牵挂着读者,更有那人物的提炼,透过人物看人性的深刻更让读者回味悠长。读完后觉得瑞宣韵梅瑞全身上都有自己的影子,大赤包以及她的附庸就活在我们身边。

2。对国家的重认识。

前段时间网上盛传哪个领导人民都一样,甘愿成为殖民。读了此书后我明白了侵略者永远是凶残的,他们是为掠夺而来-----做纸棉衣给前线的伪军,发明创造共和面,活埋生病的人,永远是利用汉奸特务,一旦有闪失翻脸无情。对自己的人一样,男人打仗,男人死后女人充军妓。他们在殖民地上永远是一等公民。没有国哪有家,难怪国难当头时那么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那种民族的热情到哪都不会熄灭。国荣家荣人荣,国辱家辱人辱。尽管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不好的现象,有呼吁声就有拯救的时刻。盼望着,身边的繁荣兴盛。

几个场景的冲击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钱默吟大儿子死在中秋,正值瑞丰接近大赤包一家。小妞子拒吃共和面死在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全文结束。

一部巨著的语言、思想、手法岂是一篇小小的感受说得尽道得完的。继续读名著吧,远离快餐书籍。名著让人更深刻更通透更豁达。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近百万字。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通过祁瑞宣、钱默吟、李四爷等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北平市民在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心态,以及他们在这段屈辱的历史里所经历的人性挣扎,再现了那个时代众多普通人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小说气魄宏大、视野广阔。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下,老舍先生用小人物们的故事记录下整个民族的脉动,用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浓缩了整个北平“亡城史”,也深刻地展现了战争时代广阔中国的面貌,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微缩抗战史。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规模较大、写作时间教长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描写平民战争创伤的长篇小说,堪称中国抗战文学史上“力透纸背的书写”

《四世同堂》读后感

在读完《四世同堂》后我对抗日战争时期又多了几分了解,曾经的我,都是从一些战争片中了解那个时代的,但是这一次,没有英雄,更没有数不尽的胜利。有的只是一条胡同,有的只是一群平凡的人们,有的只是亡国后的屈辱。在老舍的笔下,却写出了一副众生相。

一、英雄。

英雄,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都是少数,但在现实中,英雄却无处不在。钱先生宁死都不屈于日本人,钱少爷用自己的生命换一车日本人的生命,瑞全宁愿背井离乡,也不愿生活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他们,都是英雄。英雄不一定要力挽狂澜,拯救世界。只要心怀正义,并做正义的事,这就是英雄。

二、平民。

三、汉奸。

这种人,最蠢!站在民族大义上,他们帮敌人残害自己的同胞,不得好死!他们也确实会不得好死,抗日战争中的那些汉奸,表面上风光一时,战后不依旧遭唾弃。倘若敌人胜了,那他们的利用价值自然也完了,对于这种人,下场依旧是死,所以,何必为了一时风光落个不得好死的下场呢。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不要枪杆子就要拿起枪杆子。“只有打跑了敌人才能过上安心日子。

看了三种众生相,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唇亡齿寒,不过,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说服一个人,应该从他的切身利益出发,而不是光讲大道理。”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我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本书讲述了在北平沦陷的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胡同中各色人物的遭遇。在日寇铁蹄下,那黑白颠倒,暗无天日的世界。当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们的惶惑与软弱,民族的精神与气节……在作者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书中,老舍先生用一个个形象的词汇生动的描述着每一位主人公,这些词汇不仅能描绘出不人物颇具特点的相貌,更能准确的勾勒出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

老舍一生经历了两次重大战争的洗礼,一次是八国联军侵华,那时他才一岁多,没有什么记忆,但父亲在战争中的惨死和妈妈常讲述那场战争的往事,战争的残酷已在老舍记忆中埋下了深根;二是他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无法抹灭的记忆又呈现在眼前,这使他对战争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情愫。

老舍先生并没有用十分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述,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透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杯具。人们一向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要有待后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种美德。

我慢慢吁了一口气,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背负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自我正置身于这个颠倒是非,硝烟弥漫的北平……。

《四世同堂》读后感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共分为三部——惶惑、偷生、饥荒。故事发生在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这八年之间,讲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人家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小羊圈胡同的人们或抗争,或被出卖,或苟且偷生,或被屠杀……这条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四世同堂》展示了一部平民百姓的抗战史。

老舍在小说里总会用大段大段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一幅幅生动、传神的民俗风情画。

如中秋节:“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送礼了。街上的`店铺用各色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个新娘子。”中秋节即将来临的北平是热闹的、华丽的、艳丽的。“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齐苞大的秋菊……良乡肥大的栗子、高粱红的河蟹、只有北平人才叫得出名字的水果、身插彩旗的兔儿爷……”北平的中秋节是由酒、月饼、鲜花、水果、工艺品等集会于一体的民俗节日,是亲朋好友走动、联络感情的好机会。

如祝寿:祁老太爷的愿望就是能够过上四世同堂、岁月静好的生活。只要是过寿,必定把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请来,做上几桌很体面的酒席。

如庆生:有新生儿出生了,像祁老太爷这样的寿星探望,可以给孩子添福添寿,左邻右舍也必定要拿一些红鸡蛋、新衣裳之类的礼物去探望、恭贺。

但是,所有的这些,在日本人进城之后全变了,中秋节不再热闹繁华,祁老太爷给小曾孙买兔儿爷是反复思量,一选再选,最后选了个小的兔儿爷;生日那天,城门都关了,亲戚们都进不了城,只有常二爷来贺喜,家里准备的寿宴也只是简单的酒菜;人们拿不出礼物给新生儿贺喜,由开始听到新生儿生命啼哭的喜悦变成了静默的羞愧,最后是李大妈找了五个鸡蛋,让马老太感动得无以言表,因为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凭着领粮证领“共和面”过日子的平民百姓能有五个鸡蛋是多么奢侈的啊!

老舍用他那充满京味的语言,一面向我们描绘了老北京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平民百姓的善良淳朴,一面又无情地讲述了这一切的美好被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的残酷。

四世同堂读后感

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中各色人物的荣辱沉浮,一个陷落的城市深深的刻画在脑海中,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暴行,表现了安于现状的人们心灵的震撼起伏和普通民众通过反抗传达出来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读《四世同堂》,我被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所震撼、所感染。北平沦陷,这朵民族之花就会变成木头,为了让这株文化古树长青,它的枝枝叶叶、它的每一条根,哪怕只是细细的一小条,都拼命的抗争,虽然这株古树历尽摧残,但是终于没有枯萎,多少炎黄子孙用生命之血浇灌它,留住了文化之根。

四世同堂读后感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很多,除了骆驼祥子,就是《四世同堂》了,这部小说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遇到困难时应当勇敢的站起来,遇到外地时应当奋起反抗,而不是顺从,否则就是自掘坟墓。在我们国家遭遇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和欺负是,很多老百姓为了得到一时的利益就放弃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让更多的同胞遭受困难,这些人必将受到人民的唾骂!

故事讲述了北京沦陷区里祁家、钱家、冠家等各阶层普通人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一样选择,祁家人和钱家人对日本人十分痛恨,钱家二少爷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而冠家人去出卖自我的同胞,从日本人手中获得好处,当胡同里所有的老百姓都艰难的生活着时,冠家却因为勾结日本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之后的钱家人为了报仇去和日本人周旋,进行了反抗。

在书中,我们看到冠家人一开始讨好日本人,做出了禽兽不如的事情,而之后对日本人没有利用价值了,变被日本人无情的抛弃和迫害,他们种下的恶因也所以收获了恶果。可见,对待敌人,我们应当团结一致,哪怕是做出些牺牲,也不能改变自我的意志,这是民族存亡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侵华的时候,个人与国家命运的选择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而此时,国难当头,却仍然有很多意志力不坚定的人为了个人利益出卖民主和国家,为敌人做事,这是我们国家的耻辱!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向我们展示了面临外辱的时候,哪些人能够坚定信念,不忘国耻,哪些人会出卖同胞,卖国求荣,这些汉奸必将遭受惩罚!

四世同堂读后感

早就仰慕《四世同堂》这本厚重大书的美名,只是因为几年前年纪太小,没有翻开这本书,而今天我有幸仔细阅读它,领略大师笔下塑造的世界。

纸张在我手指下翻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祁老太爷,他“高身量,长脸,眼睛太小,一笑就眯成一条缝”,几句简短、朴素的词语,立刻在我心中构建出祁老太爷和蔼可亲的形象,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如同见到了自家的老人。而且,从他的言语也可咀看出他的勇敢和童心。如;“日本鬼子又闹事了!哼!闹去吧!”说话口气很孩子气,就像十一二岁的孩子,而且还坚强、勇敢,绝不惧怕日本鬼子,对亲人关切、呵护,有时又非常严厉。

下一位出现的是长孙媳妇,她如此能干,又尊敬长辈,从不忍心让祁老太爷生气,只好常常用善意的谎言应付老人的问题,她正是那个年代孝敬老人的北平妇女的代表。

一页页地翻过,大师老舍描绘的人物形象也缓缓地从我眼前掠过。

不过,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门牌号是二号的李家,李四爷夫妇,他们虽然手头并不宽裕,依然行侠仗义,对邻友的困难都给予援手,不管是亲友还是冤家,即使这样,李太太还责备他对别人帮助太少,这竞成为他帮助他人的一种督促,有时竞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忙,这种舍己为人的做法真令人敬佩。

虽然只读了三章,我已经对老舍先生的妙笔佩服不己,放下书本一个个生动逼真的人物仍活灵活现地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已经陶醉在他的书中。

四世同堂读后感

随着整本书临近尾声,心中不禁感叹人的本性在经历那样一个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练后,展现得如此真实,区区一个小羊胡同,形形色色的人物却已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不同心态的中国人,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卖国贼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四世同堂》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而期间人们经历的便是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己的时光,其中一个关键词自然是被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日本鬼,他们所做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以及他们近乎变态的心理,使每一个描写他们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齿、紧缩双眉,但使我钦佩的是,老舍先生并没有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写,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通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

书的另一个重点,便是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冠所长,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就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冠晓荷,我一直觉得他对日本人照了魔,无论何时何地,他对他们永远是必恭必敬,鞠大于九十度的腰,对他们笑脸相应,他对日本人就像当初臣民对皇帝,就连提起都会心惊肉跳。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就连日本官宾查他档案的时候,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良民”。祁瑞丰,蓝东洋,胖菊,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而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当中国没有被侵略的时候,他们无权无势,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国,俘虏中国,他们知道只有凭借汉奸的贪婪以及中国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达到目的。这样便给了汉奸们升官发财的机会,而汉奸们又意识到了是日本人给他们带来了钱与权,理所当然他们更加拥护日本人,而还没得到这些的,便更会使劲各种手段去讨好日本人,这样便奠定了中国汉奸前赴后继的情况。“君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奸们对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实不仅是汉奸,当今社会那些腐败官员都是对自身的放纵,仅一“贪”字,便可至人于死地!

钱与权对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老舍在揭示当时一些人性的堕落的同时,也反思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会被日本欺辱?作者把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中国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祁老人、韵梅他们都是受这种观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虽然是个博士,但在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思想不免会受之波及,这应该就是他后来一直生活在自责与痛苦之中的原因吧!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

四世同堂读后感

瑞宣、瑞丰、瑞全、钱先生、大赤包、冠晓荷、蓝东阳、李四爷……这一个个的小人物,在国破之时所表现出的千奇百态的情形,恰恰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千奇百态的人性。从这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身上,我更看到了现实。在这种感受中,不仅惊叹老舍他老人家不愧是位驾驭语言文字的高手,同时也是位生活阅历极为丰富的人。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就是在文中的祁瑞宣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他一起痛苦,和他一起挣扎,更和他一起共同守卫人性中的哪一点点的正义和善良。

天很冷。一些灰白的云遮住了阳光。水倾倒在地上,马上便冻成了冰。麻雀藏在房檐下。但是此时祁瑞宣却一口气跑回家,满头大汗的到头扎进被窝,泪如雨下。祁瑞宣是爱国的,他一直有一颗想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但无奈于对家庭的担心和顾虑,使他那颗火热的心无法无拘无束的在国难之际释放,此时他才委屈的伤心的把头埋在被窝里来释放自己内心的痛苦。

不要说祁瑞宣这样如此痛苦,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也有一些像祁瑞宣一样的人。他们更是算有气节善良的人吧!他们理想往往被现实和摆在眼前的事实束缚,最后被战败。他们的坚强往往被人生的小事情小苦恼,给软化,因此他们往往固执己见,而无可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在家庭与社会中且战且走的活着。但是对于忠奸和善恶,他们可有明显之分。在这些大事上,他们绝对不允许他心中有什么界限不清楚的条儿,哪怕别人歪曲事实而误解他们。

每次在读的时候,尤其是在读到关于祁瑞宣的章节部分,我的内心因他的痛苦而痛苦,因他的纠结而纠结。

对于冠晓荷和蓝东阳因自己自私的算计,祁瑞宣是不齿的,更不会与之为伍。对于三弟瑞全的勇敢,他是钦佩的,但无奈却不能加入他。就哪怕在自己家人一个个惨死在日本人的刀枪下时,他只能憎恨、伤心、难过,最后也毅然因为自己家庭的牵挂和束缚未勇敢的走上实际行动的抗日之路。其实想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本身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却因为家庭中或者生活中,更或者说为了自己所认为的要守护自己的家人理由,不断地压抑自己内心的理想和愿望。就连最普通的人儿,比如野球也有一颗想做些事情的想法。他想,要不是八个孩子牵绊,他早逃出北京城,做些有意义的事了。

每次读老舍先生的文章,内心和灵魂都被老舍他老人家笔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的人性被拷问着。而这部《四世同堂》通过描写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给我们生动的展现了在日寇铁蹄下沦陷区—北京人们的悲惨生活。尤其是通过祁瑞宣这个知识分子的小人物,更深刻的提醒了新时代的我们,要想有所成就不可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否则不会成功!这就是我通过这部书中一个小人物祁瑞宣身上获得的收获。

《四世同堂》读后感

老舍先生写了一本《四世同堂》,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故事里的很多人物都是老舍先生笔下虚构的人物。而我今天要讲的却是真实存在的四世同堂家族。

这个家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潭兰村居住,那里绵延几百里群山环绕,山青水绿。这个家族的.老宅子就在村子的正中心,背山靠路,门前有一大片油菜花地,每年的春节,当油菜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家族的几代人就天南海北从祖国的各个地方赶回老宅团聚,这是一个美好和睦的大家庭。

家族的第一代今年已经快90岁了,她出身在日本人快投降的年份,虽然当时的广西不像北平那么战火喧嚣,但她知道日本人的毒刑,也经历过最严重的饥荒,这些好像已经深深刻在她的骨子里,她会经常拉着后辈讲她那些年的故事。她经常会告诫后辈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要热爱生活,节约粮食。

家族的第二代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那时的广西由于偏远并没有及早开发,非常落后和贫穷,他们的生活也非常的困难,他们经常是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一边刻苦的学习,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走出大山,能够改变家族贫穷的命运。其中一位真的以当时广西前几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非常有名的大学,成为毛南族第一位大学生。

第三代的年龄悬殊比较大,从80后到零零后,地域跨度也很大,有还留在广西农村成家立业的,也有在城市刻苦攻读的。这一代生活在物质条件很丰富的年代,从小没有愁过吃愁过穿,父母都希望他们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并一如既往的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努力坚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代也是最小的一代,他们有的还是襁褓中的小婴儿,有的还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他们眼里满是好奇,他们被家族的所有人关爱。

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中,长幼有序,但又总是其乐融融,他们每个人都会身体力行的告诉身边人,如何关爱家人,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努力工作和学习,如何广交朋友……而这所有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组合起来就是生活。只要你乐意去做,乐意多做,你就会热爱生活。

这就是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教会我的,因为我从小就在这个大家族里成长,这里就是我的家。

四世同堂读后感

昨天晚上,我从哥哥家的书架上找到了此书,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看完了整本书之后,我不禁佩服起老舍的伟大,十分朴实的语言,却有一种非常好的代入感。寥寥数笔之间,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位人物,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北平里面的一个小村庄——小羊圈里,主要讲述了在小羊圈里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描写地理的句子虽然不多,感觉可以使人在脑子里就想象出小羊圈的模样,看着书,脑子里好像在播放一幕幕无声的电影似的,体会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惊讶的,不仅仅是老舍的写作功底与朴素的语句,还有老舍对待战争的客观。这本书里,从刚开始就提到了住一号门的日本老婆婆,她从刚开始就一点也不赞成日本侵略中国,特别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当住三号门的日本家庭把门给封上之时,她却把门大大的打开,想用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来向中国道歉,向在战争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失去生命的中国人道歉。老舍并没有大幅度的赞扬日本人,更没有“盲目爱国”,大幅度的贬低日本人,而是站在一个中立的,客观的角度,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读了一位日本老奶奶的心声。

《四世同堂》这本书,围绕这一个小村庄里边的几户人家展开故事,时而令人叹气,时而令人愤慨,时而令人兴奋,时而令人自豪。当全部看完之时,感觉好像五味陈杂都集于一心,如果你再看一遍,想法肯定就跟你第一遍看的时候完全不同。

它是一本值得令人翻来覆去看一遍又一遍的好书,并且语言不难懂,小学生也可以看。现在,就再让我看一遍吧,可能,写出来读后感跟这一篇也完全不同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