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大全(15篇)

时间:2023-12-11 15:06:51 作者:飞雪

教案模板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原则和课程标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编写教案模板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本着这一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大的环节。在每个环节中也预设了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以问题为引路,在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畅所欲言,使所学的知识自然生成。

1、课前准备。在这一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的特征,为本节课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先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所求问题是什么,将“做这样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和呢?让学生明白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盒展开图的面积。

3、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这里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组内将长方体学具展开,通过几何直观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及其展开图的对应关系,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各边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操作与观察讨论中归纳概括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由于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征,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为长方体表面积延续,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交流时,重在关注学生的基本解决方法及长方体表面积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4、实践应用,巩固提升。我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习题,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梯度,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课堂小结。让孩子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可以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利于学生掌握。

6、作业。找一找生活中哪里还用到长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表面积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通过教学,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检测,学生已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本节课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特点:

1、课堂中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当然,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数学课《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为此,在叙写目标前,我认真查阅了标准、教材、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既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分三个层次:一是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展开图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二是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利用公式解决例1和例2等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本节课学习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求每个面所需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剪开,通过观察展开图来突破这一难点。

1、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计算方法。

2、能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重点:说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是: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如下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中明白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火柴盒、直尺。

为了检测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的评价方案:

任务1:通过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能说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任务2:通过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以“四了”教学模式为宗旨,设计了四个环节,下面我说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流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本节课我结合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他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小明出主意?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导入新课。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独立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探究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已不是难点,难在如何从立体图形中找到每个面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1)复习旧知,巩固强化。教师先拿出长方体纸盒对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复习巩固为求表面积进行铺垫。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剪开,然后将自己剪开的长方体纸盒展开,标出“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位置。使学生明确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为进一步求表面积作好铺垫。

3)讨论探究让学生观察展平的长方体图,分小组带着问题进行讨论:a、一个长方体剪开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b、展开后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有几组相等的面?c、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手动、口说、眼看、脑想发现长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所需数据。

4)教师课件演示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学生说出每个面的算法。

5)总结归纳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这样使学生从循序渐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类练习题。

1、基础练习:

引导学生练习书本中例题1和例题2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感性认识。

2、巩固提高。

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不需要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我通过两道求5个面面积的练习题(课本33页做一做,35页第6题)进行了巩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解这种题时要注意什么,并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使学生懂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3、拓展延伸。

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测量火柴盒的长、宽、高,并计算做这样一个火柴盒需要多少纸板?学生经过动手测量,体会到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同时在量一量,算一算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肯定。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重点内容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增强识记效果。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以上是我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个人看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节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教法选用: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师主导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把他们真正地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他们主动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引探教学法进行教学。《引探教学法实验研究课题》是引探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核心思想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它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激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学生内心深处点燃希望的火花,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尽可能的为学生的探索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机会,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来。

三、说程序。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2课时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算哪几个面的.面积。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巧设情境、生活引入。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由于数学知识多数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包装纸盒,新课就由此引出。首先出示两种包装的面巾纸,一种是漂亮的纸盒包装,一般价格都比较贵,一种是软包装的,价格便宜经济实惠,更适合普通家庭使用。但它的外观不太漂亮,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它漂亮起来呢?学生纷纷出主意想办法。1、装在用过的盒子里;2、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大小合适又漂亮的长方体盒子把它装进去。这样就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做成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求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动手制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工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动手制作,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让他们通过一系列实践工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独立自主的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动手展开长方体纸盒,依次标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使学生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表面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在工作中建立起表面积的概念。

(1)引导学生动手量出长、宽、高,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算出表面积,然后向全班汇报。最后归纳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真正弄清楚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教师要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突破这一难点问题。

(2)盒子做好后,想找一些漂亮的包装纸直接包在外面,如果底面不贴,那么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3)试一试:同桌合作求出带来的长方体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并进行汇报交流。

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求出手中正方体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

4、质疑问难。

四、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是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学以致用,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世界,去认识身边熟悉的事物。

(一)书中习题。

(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

(二)设计磁带包装。

1、单个包装:同学们为一个磁带盒设计外包装,并把设计方案填写在设计表中。

3、课后实践作业:按你喜欢的摆放方式设计并制作出两盒一套的磁带外包装盒,并算出至少要用多少材料。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设计制作盒数更多的磁带外包装,下节课我们进行汇报交流和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探究活动。

小小设计师。

活动目的。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形式。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小组设计.。

活动题目。

参考答案。

(1)主干为四方连.。

(2)主干为三方连.

(3)主干为二方连.。

【思考】立方体展开图中是否有主干为五方连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三、教学设想。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新课伊始,我创设了“纸箱厂要制作一种长8分米,宽2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盒和一种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包装盒.哪种包装盒要用的硬纸板少?”这一问题情景,接着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地方要用硬纸板?”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概念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充分准备。

2、借助教学媒体,提高学习有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我通过提问“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引导学生思考把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之后由多媒体电脑演示展开过程,要求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找到“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强化空间观念,增加学习趣味。

在此基础上“提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围绕本课难点问题进行尝试解决问题,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允许各类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然后通过比较,进而到表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这样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学数学要抓住解题关键,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3、适当应用拓展,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在上面问题的解决中都有是凭借实物来完成的,练习部分我先安排了一组判断题,在第三小题中,学生思维的常规得到打破,相对于独立物体而言的,那么对于组合物体表面积又是怎样的呢?我将更多的时间与思考空间留给了学生自己思考,让新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然后,第二大题安排了看数字算面积的练习,与看图算面积想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可无论是包装盒实物,还是具体图形、或只是数据的表面积计算,解决的都是6个完整的表面积的计算,可实际生活中的也有不是6个面的表面积计算,那么对于不完整的包装面积又该如何计算?我安排了“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表面积如何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注重培养学生方法的发散,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培养学生个性。最后,我考虑到学生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感知水平上,还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聪明题中,对于组合物体的包装,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比较、交流,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样多方面联系,不仅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创造了合作的空间。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重叠面多,图形越接近立方体,表面积越小,鼓励学生进一步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包装现象,使学生明确:对物体进行包装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要么使包装美观大方,吸引注意,要么简单小巧,尽可能省纸。从而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有一定难度。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辅导教学。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物体(有礼品盒、烟盒等)。

同学们,你们看,屏幕上都展示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对,它们都是长方体。

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图形。

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可它们都是长方体。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物体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请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闭上眼睛摸一摸,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摸。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边摸边说明:同学们们的发现可真不少,长方体上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两个不同平面相交的一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这个尖尖的点也就是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在这里让学生闭上眼睛动手摸长方体,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都有什么特征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1、长方体有几个面?

2、这些面是什么图形?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研究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

同学们刚才合作的非常认真,下面自己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研究一下棱有什么特征?

出示学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学生研究。

挑学生反馈: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那么,这些同学研究的对不对呢?

动画演示,教师总结;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我们研究完了长方体的面和棱,那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

出示学习提纲,学生研究、反馈。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什么呢?

同学给三条棱起名字。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学生反馈(1个面、2个面、3个面。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教给学生识图的方法。)。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

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

出示自学提纲:

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

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

(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

学生先同桌互说、然后挑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多媒体演示。

(三)、反馈练习。

3、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四)、整理回顾。

想一想,我们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说。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清晰地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节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本节课的关键。

学情分析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教法选用: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师主导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把他们真正地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他们主动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引探教学法进行教学。《引探教学法实验研究课题》是引探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核心思想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它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引导、激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学生内心深处点燃希望的火花,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尽可能的为学生的探索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机会,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来。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操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2课时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算哪几个面的面积。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由于数学知识多数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包装纸盒,新课就由此引出。首先出示两种包装的面巾纸,一种是漂亮的纸盒包装,一般价格都比较贵,一种是软包装的,价格便宜经济实惠,更适合普通家庭使用。但它的外观不太漂亮,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它漂亮起来呢?学生纷纷出主意想办法。1、装在用过的盒子里;2、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大小合适又漂亮的长方体盒子把它装进去。这样就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做成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求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xxx作性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xxx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动手操作,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让他们通过一系列实践xxx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独立自主的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引导学生动手展开长方体纸盒,依次标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使学生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表面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在xxx作中建立起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动手量出长、宽、高,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算出表面积,然后向全班汇报。最后归纳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xxx作,真正弄清楚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教师要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突破这一难点问题。

(2)盒子做好后,想找一些漂亮的包装纸直接包在外面,如果底面不贴,那么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3)试一试:同桌合作求出带来的长方体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并进行汇报交流。

3、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求出手中正方体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

4、质疑问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是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学以致用,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世界,去认识身边熟悉的事物。

(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

1、单个包装:同学们为一个磁带盒设计外包装,并把设计方案填写在设计表中。

2、两盒包装:两盒一套有几种摆放的方式,初步估算一下:哪种最省料,哪种最废料。

你认为上面三种中哪一种摆放设计外包装最好?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没有其他摆放方式?

3、课后实践作业:按你喜欢的摆放方式设计并制作出两盒一套的磁带外包装盒,并算出至少要用多少材料。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设计制作盒数更多的磁带外包装,下节课我们进行汇报交流和展示。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只要把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鱼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风管道等,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计算,或是应该怎样计算?教材中计算表面积时是让学生先想象出展开图,再根据展开图各个图形的面积来选择计算出所求面积。

面对以往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较高的错误率,我在教学时便采用了让学生“钻”进长方体里求表面积的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环顾四周,把我们的教室看做一个长方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长方体的世界里,而后我让学生分别指出这个长方体――教室的的顶点、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各叫什么?屋顶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在竞赛的氛围中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说出每个面的面积的求法。接着我要求学生换方向,与原来方向成90度,接着提问:“现在前面的面积怎么求?左面呢?上面呢?”从而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求每个面的面积所用的条件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具体的长方体摆放的位置,来决定求每个面的面积应该用哪些条件。经过这样训练,学生不但能理解每个面的长与宽和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而且还能根据我所给出的数据说出每个面的面积,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在遇到计算特殊物体的表面积,如鱼缸、通风管、游泳池等,我启发学生先钻进“盒子”里,再想象应该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哪些面的面积不用算,这大大地提高了解答的正确率。

一般的教学是让学生想象展开图再进行计算,由于这个图是虚拟的,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而“钻”进长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就围绕在学生的四周,使学生感觉实在,从而利用直观的看就知道了哪个面不求,还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想清楚这个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积。这样的做法,对于空间观念比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多了一根思维的“拐棍”。因此,在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问题时,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不时的抬起头或转过头看墙壁,有的还用手指偷偷比划着。我知道,他们此时,正“钻”进长方体里。

当然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没有强调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造成一道练习题的错误率很高。这也是从一个侧面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2.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学例1.。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一种解法:

长方体的表面积

新课堂背景下,要明确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改革的核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生学会同伴合作,学会用数学方法思考、交流,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协调,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新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也是课题研究的灵魂。

一、实物引入、提示课题、明确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生:能。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彩纸,讨论一下,如何给长方体做一件精美的外套,看看哪一组同学在用材料最少的情况下,做得又快又好。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动手操作。

包装设计结束后,让学生评比、自我评价。在反馈时结合制作过程,为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对长方体的哪些部分进行了包装?

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说得对!请你拿出学具袋中的长方体纸盒学具,也用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标明6个面。

师:从学生手中选一个长方体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问: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谁知道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2: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积总和。

生3:简单地说就是把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探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长、宽、高不等),把它展开,并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体和展开图。

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用长方体实物模型学具,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先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合作完成。

生(1):分别求出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s=s上+s下+s左+s右+s前+s后。

生(2):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s=2s上+2s左+2s前。

生(3):求出上面,求出前面,求出后面,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六个面中,分别有三组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s=2(s上+s左+s上)。

生(4):侧面积加2个底面积.

s=c底h+2s上。

生(5):把展开图从中间剪开,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看成两个长方形,再扣去缺少的部分,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s=[(长+高)×(宽+高)-(高×高)]×2。

师:你们计算的很准确!长方体学具是一个长、宽、高不等的长方体,你们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简捷的计算方法,很值得学习。生活中的长方体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评: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和平面展开图,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在观察、测量、计算、比较的探索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尝试计算。关键和精彩之处,在于学生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知识又能培养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迁移类推、自己发现、总结方法。

师:关于长方体表面积怎样计算大家还有问题吗?请仔细阅读教材,有问题提出来。

生:齐声回答“能!”过了一会说: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不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师:对!要想求出牙膏盒的表面积需要量出几个数据?分别是长方体的什么?

生:需要量出3个数据,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请拿出学具袋中的牙膏盒,帮助工人师傅计算一下制作一个这样的牙膏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生:列式(略)。

生:我发现长方体药盒的宽和高是相等的,所以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生:列式(略)。

生:列式(略)。

[评:数学学习,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次“飞跃”。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题,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用品,让学生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的设计从一般长方体牙膏盒到特殊长方体药盒,最后到正方体药盒。争取达到面对不同的形体,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人理解,个个掌握这些最基本的解答方法。

师: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刚才我们要知道包装这样一个盒子至少要用多少包装纸,就应用了这一知识,但是,在包装时用的材料不只是六个面的面积,还有接口处面积。

现在工人师傅要做一个木箱,我们一起看看。能不能帮他准备材料。

[评:这一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让学生在一次次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在计算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具体问题,让学生充分阐述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适时引导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网络。

四.应用与反思。

(一)质疑问难、巧设练习、灵活应用。

练习:

1.用多种方法计算。

2.根据要求,说解答方法。

(1)制作一个长方体的鱼缸所需的用料。

(2)求粉刷教室的面积。

(3)火柴盒的用料。(提供实物,火柴盒壁厚不计)这道题有点难,同学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解决的办法。

(4)游泳池贴瓷砖要贴哪些部分。

(5)铁皮通风管、烟囱的用料。

(二)归纳知识、总结学法、促进提高。

小组说说:

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机会。让学生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本源于生活,同时有服务于生活,教师出示多个实例,为学生创造了比较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得到了多元的数学知识,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或准备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对学生的探索成果和解决问题方法作出肯定,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有效的反思,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五、教法、学法,

资料共享平台。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不大顺畅,除了课堂上魏博宇、毕峻伟同学因理解出现偏差,交流纠正浪费时间外,我认为教师的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

1、复习导入内容可以再精炼一点。没必要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面、棱的方面挨个去比较,去订正,直接设计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形式也没必要挨个抽学生回答,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抽一组代表回答即可,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抓住了重点。第二个练习题的设计可以直接让学生说出面积即可,其他学生判断,因为是复习内容,没必要像新课一样都是重点去分析。

2、重点的内容重点突破。长方体的表面积探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在之前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和展开面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直接让学生借助实物或者展开图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让学生理清弄顺长方体展开面的长和宽和原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将小组合作“议一议”的内容作为重点,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占用的时间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时间。

比如这节课上“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后,没必要定义读三遍,然后又抽取了10个同学依次回答问题。包括温故知新里的练习内容,只要学生回答正确,或者知错能改,没必要一道又一道的讲解。

而本节课学生说的多,而且环节过于罗嗦,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练习又少之又少。

以上原因都是老师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初次带五年级数学,对教材内容以及重难点内容抓不准、吃不透,设计上不敢求新颖只求能正确的教学下来就好,针对以上不足,我以后一定要勤学习,勤请教,争取快速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

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4)这是一个(),它的校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和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学会运用。

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能真正学以致用。如在解决课本练习中的给洗衣机做一个布罩时,求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布,部分学生没有直接接触过洗衣机,对给它做布罩需要做几个面不清楚,因而影响解决该题。另外,课本练习中要为一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高位2厘米的长方体选择一合适尺寸的包装纸,几乎全部的学生都选择了第一种包装纸,理由是这两者的面积刚好相等。正是由于学生对如何包装物体缺乏一种生活的认识,所以他们没法做出教参所要求的答案。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该部分时,应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对生活的认识,加强直观教学,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4)这是一个(),它的校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2.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