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精选18篇)

时间:2023-12-17 17:35:12 作者:曼珠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年级教案实例,大家可以学习借鉴,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62。

+34+23。

--------------。

62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下,小明跳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附:板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知识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2.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3.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课后习题。

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

板书。

平均数。

数学三年级教案反思字

课前思考:

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课前思考:

进行各单元知识的综合或者说是整合,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孩子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后反思:

经过一个阶段的复习,本次练习是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总的梳理和进一步的巩固。练习下来发现认数、除法和千克与克这三个单元学生掌握地还不错。24时记时法和长方形正方形仍然是本学期的难点,学生不能灵活应付。学生能进行简单是周长计算,但是只要题目类型有所变化,学生解决起来就显得有点不灵活。另外,这次练习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在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

本课采用边说边练的方法进行,即通过让孩子先读题、思考、自主解答到课堂交流,通过这样的一个工程,让孩子经历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过去练习中孩子之所以有很多错误,原因就在于孩子不能很好地经历这样一个环节,不是没有读清楚题意,就是没有进行思考,依据自己的旧经验随意解答,最后就是一个粗心大意,表现为计算错误上面。

课后反思:

本次练习是一个大的阶段性的练习,通过对十个单元的知识的复习,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并针对学生薄弱的知识结构进行再整理再分析,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框架,巩固所学知识;而对于一些学生易错的练习进行仔细的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纠正,培养学生细心、专心、耐心的学习习惯。从这次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一些基础题掌握的还可以,但还是有个别学生审题不清、犯小马虎的毛病;对于一些较有思维性的练习或间接性的练习学生的灵活性还不够,还是不能很好的分析题意,并寻找适当的方法解答,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四,我上了一节新进教师数学汇报课《认识几分之几》。授课结束后,通过各位领导和同科组老师的点评,我深有感触。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我运用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加深对几分之几的理解。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也采用让学生动手涂一涂,动脑想一想的教学方法,直观地得出结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也为下面学习同分母分数的简单计算做准备。

首先在备课上我对教材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研读,虽然对重点和难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我对教材的内化还不够。在备课的时候我忽略了一个知识点――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这一点的失败让我感觉到,对教材的解读不仅要深入,更要全面,在授课之前我们应该吃透教材,响应新课标的理念,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要围绕着学生去开展整堂课,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想象、去发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来进行施教。所以今后我会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孩子多说多做,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身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去学习。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两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的开始教学: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两个班基本上都能认识钟面上的时间,但还是有学生不能正确算出求经过的时间,这是一个难点,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好事多磨吧!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认识图形”这节课中,给学生们呈现了由各种数学图形组合成的美丽的图案,形成地毯、挂毯、地板等各种美丽奇妙的图案。然后我让同学们自由设计由各种图形组合成的图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平面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许多教学时运用的情境,我都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回到生活情境中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非常活跃,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年月日”的问题,我让学生将家里的年历带到学校里来全班交流,各个年份的年历中存在的规律,使学生乐而忘返,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效率。

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采取了一些激励政策。作业写得又正确又工整,可以得一个优加星,集满5个,可以得一个笑脸,集满5个笑脸,可以得一个数学奖章,集满5个数学奖章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虽然奖品不大,但是效果却是非常明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作业书写情况有了非常明显地进步,正确率也因为好习惯地逐渐养成而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用12个小物品代替竹笋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我请他们用上平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12个小物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小熊猫请客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分饼干、分苹果、分西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小熊猫请客中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1、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材,除法算式的写法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教师只重视了口述,没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

2、除法算式的意义一带而过就行了,反而教师在此多次重复,还让学生跟读,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课堂容量小。

3、教师语言不够精炼。

4、低年级教学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完学具及时收起来。

三年级数学个人教学反思

立足于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地位,根据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及掌握的情况,从梳理知识点出发采用以习题带知识点的形式,我精心准备了《二次函数》的第一节复习课,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

本节通过建立函数体系回忆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其图象与性质及与一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综合应用,相继进行,但此环节中“2a与b的关系”学生没有提到,迫于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观察课例图象,并进一步引导观察对称轴的具体位置后,仅有十几个学生准确理解、掌握,于是我进一步的分析“2a与b的关系”由对称轴的具体位置决定,并说明由a0与b0能推导出2a+b0的方法仅适于此题,但效果不尽人意,仍有一部分学生应用此法解决相关问题。如此导致处理二、2、(2)题时间紧张,使得重点不凸现。将第(3)题留为课后作业,来了个将错就错,为下一节课复习“二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巧作铺垫。通过本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1、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堂课我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自己充当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但能用一般式,顶点式解决问题,还能深层挖掘,巧妙地用两根式解决问题,可见学生的潜力无穷。

3、在如何备复习课,准确把握一个单元及一节课的重点及突破难点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巧妙驾驭课堂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如何与他人相处方面有了更好的认识,踏踏实实地做人。总之,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在交流中撞出智慧,在反思中调整思路,在坚持中取得进步。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然后进位和连续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20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学生很快分析并解答了出来:20个12是多少?即24个十。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前面口算的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灯柱呢?学生很快说出求23个十是多少?有的说前面的20个12再加3个12,师顺势引导先用竖式计算20×12=,再用竖式计算一下3×12=,学生算出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2=,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如:对学生估计过低,学生已经表达清楚地内容,总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植树》是北师大版课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上几点做法: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中我并不急于提示孩子们怎么做,而是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怎么做,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中对于“除法”的意义的讲解教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己去充分感知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传授。

数学三年级教案反思字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教学例4。

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请给这张纸的其中几份涂上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板书:。

其中两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二,板书。

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三,板书。

其中4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四,板书。

通过以上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合作交流来认识四分之几,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分数的意义,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对几分之几的认识。)。

3、动动手,折一折:认识八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

全班展示交流。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我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分数八分之几来表示。

4、师生共同小结,引导得出: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八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八分之一组成的。它们跟几分之一的分数比,只是取的份数不一样。

5、教学例5。

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线段,然后把它平均分成你喜欢的份数,再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几个分数,把它们写出来。

学生操作,师巡视。

全班展示交流。

教师评价:非常正确!你不仅善于操作,还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规律,真了不起!

(意图:通过动手折折、分分、画画、涂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创造分数,不仅巩固了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也使学生对几分之几表示的含义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6、小结。

刚才我们把一个正方形和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正方形或一条线段又叫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7、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看课本第94页例5。独立完成填空,再交流,师板书出分数、、、说说所表示的意义。

(1)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一个分数吗?

(2)任选一个说一说。

(3)(指着)这个分数由几部分组成?你能给分数的每个部分取个名字吗?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板书: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4)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这样的分数表示的物体吗?

(设计意图:加深对分数各部分的理解。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5)练一练: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将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8、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为什么这样比?(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分数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9、出示和。

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方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往一般出现在第八册教材中,在新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此内容被下移到第六册,是在一年级学习了认识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后进行。由于这课内容自身特点的原因,教学应以讲授式为主,对新知的学习探究性并不是很强,思维含量也不太高。怎样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怎样在这样的接受性学习中挖掘出探究因素,让接受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这是我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因此,我围绕教材用一幅情境画的形式,把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通过让学生观看小数点的历史短片,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文化,使他们学习有意义的数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师让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小游戏——听老师的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变换枯燥的课堂练习方式,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在此乘热打铁,出示每种动物的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读出这些数据,以达到巩固小数的读法目的。

总之,使每一位学生拥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具备发展的能力,使之乐学、会学,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小主人,一直是我教学追求的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整理统计的数据,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

的例1主题图统计图,代表展示以后我提出: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好可以横着画,自然的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我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由于已经认识了纵向条形统计图,所以读图并不困难。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1.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24小时记时法,行吗?”“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是一位称职的播音员吗?”„„„老师宽松的语言和语气,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就这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

2.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生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面向“未来”、重在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够帮助与关心他们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从欣赏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个孩子做起。学生做好事,有进步要鼓励,学生做错了,退步了,更应鼓励,鼓励其找出问题根源,重新迈进。我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改编教材备课,上课。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意图之一。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这一点:

课一开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普通记时法,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接着安排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电视节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探索认知阶段,我首先出示敲响新年钟声,时针指着12,说明了旧的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来临。并切合钟面的演示,时针转了2圈,引导学生感知一天中有24个小时,能更直观地认识24时记时法。另外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24时记时法的实际用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1、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把例题统计表中的名单换成本班学生名单,他们感到十分亲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培养学生交流、纠错的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出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不同的解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在经过交流思考后,学生不仅找出了问题,并改正了错误。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3、重视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重视发散学生的思维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

在学生认识了韦恩图以后,我非常关注学生根据韦恩图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除了完成教材设计的两题,还增设了两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拓展题,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版

本课总体来说自我感觉不是很好,因为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累,但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整千数的经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比较积极投入的,从课堂作业来看也还可以,不过显然也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

课中举的例子不是很贴近生活,现在反思下来,如果在学生会读会写,通过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初步认识了一万的含义之后在来通过这个例子来理解的话,学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学生数感的发展都有赖于对数的认识过程,因此,参照教参的思想,在认识整千数时我注重让学生通过一千一千地数来加深印象,并对整千数的组成进行一定的练习。

二、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整千数加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在教学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功能,没有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在以后要注意提高学生们的交往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