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鹰的教案设计(专业23篇)

时间:2023-12-06 15:07:50 作者:ZS文王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编写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上的教案设计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文档为doc格式。

草原上的鹰的教案设计

来到草原,你首先看到的往往是鹰。鹰在你的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好像在欢迎你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你可知道,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能从鹰的活动中得到很多信息呢!

早晨,东方一片朝霞,如果空中没有鹰在飞翔,那么,天气准会变化。用不了多久,便会出现一片黄云,接着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鹰还能帮助迷路的人呢。如果你在辽阔的草原上迷了路,你只要向远方眺望,蓝色的天边闪动着一些黑点,那就是鹰。朝着鹰的方向走,你也许会发现一池清水,也许能找到一座村庄。

1.说说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并各用一句简洁的话写下来。

第二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一句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用“__”画出来。

参考答案:

1.鹰能预告天气。

鹰能帮助迷路的人。(意思对即可)。

2.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能从鹰的活动中得到很多信息呢!

《草原的早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讲读式、感悟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板题:草原的早晨读题)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和热闹,也认识了很多的生字和词语,谁来和这些朋友们打一下招呼?(出示词语)。

草原打破宁静鞭声黎明铺满新绿羊儿。

圈门无边牧民跨上骏马远处飘动。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齐读。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早晨的迷人风光和牧民们幸福欢乐的生活。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黎明前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1、(出示图片)观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觉得黎明前的草原怎样呢?(很静)。

2、(播放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鞭声)。

3、勤劳的牧民们起来了,甩响了牧鞭,这响亮的鞭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草原醒来了,变得热闹起来了,小朋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4、让我们来听听:(播放动物叫声)。

小结:醒了的草原真是热闹非凡,想看一看此时的草原吗?

5、观看图片(可适当解说)交流:你觉得早晨的草原怎样?(板:美)。

6、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嫩绿的)草多不多呀?(多,到处都是)。

小结:是啊,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所以书上说是怎样的草原醒来了?(铺满新绿)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这些嫩绿的小草吧!(看图)。

7、(出示第一段)草原的早晨多美呀、多热闹呀、多有生机呀!谁能读好这一段?

指名读,评议,再读,齐读。

过渡: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睡了一晚的羊儿也醒了,它们此时在干什么呢?(板:羊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

2、(简单交流)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可爱的羊儿吧!(出示图片,观看。)。

交流:羊儿多不多呀?(板:多)。

出示第一句话: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羊儿很多?(你真会读书)这么多的羊儿,它们是怎么出来的?(有的羊儿跑出来,有的羊儿跳出来,有的挤来挤去,有的……。)所以课文中说它们涌出了圈门。(“涌出”闪烁变色)。

3、看得出来,羊儿们都急着要出圈门,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吗?(交流)。

4、想着马上就可以吃到鲜嫩可口的小草,羊儿们心情怎样?(板:欢)你从哪个词读出了它们的高兴?(“蹦跳”、“奔向”闪烁变色)。

5、指导朗读:谁能读好这一句话呢?先自己练一练,等一会读给大家听。(自己练读、指读、齐读)。

6、其实,我们小朋友也有这么快乐的时候,看看下面这幅图,你会把空填起来吗?(填空练习)。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羊儿们的欢乐。

7、看着羊儿们一头扎进无边的草原,牧民们是怎么做的?(板:牧民)(交流)。

8、出示牧民图:你们瞧,他们跨上骏马,挥动鞭儿,追赶着这些欢乐的羊群,动作是那么的熟练、潇洒。

9、(出示第二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特别要把这两个红色的词语读好,读出牧民的勤劳能干。(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近看草原,它是多么热闹啊!现在让我们从远处看看草原,它是怎样的呢?

1、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图片、声音)。

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指图述:你们看这些羊儿,这儿一群、那儿一群、这边一群、那边又是一群,真多呀!这就叫“一群群”。你们看,它们多么像……(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这些草地上的“白云”怎么会飘动呢?多么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小朋友留心,也可以找到这样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看:(出示图片,完成比喻句填空)。

4、小朋友,刚才你们还听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样的歌声?(根据情况可再听一次)(交流)。

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见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叫--(回荡)。

6、谁来读第三段,让大家欣赏草原的美景,分享牧民的喜悦。(指读)。

(四)、配乐朗读全文。

1、感情升华:小朋友,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交流)那就让我们来赞一赞吧(回到课题:草原的早晨真美呀!)现在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和快乐读出来吧!

2、配乐齐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再次欣赏草原美丽的风光(出示图片)。

让我们再次走进美丽的大草原,让它成为我们心中一份美好的记忆。

2、草原确实美丽,令人神往,是许多歌唱家歌颂的对象,著名的蒙古歌手腾格尔就把这称为“天堂”,用他那浑厚粗犷的歌音唱出了草原的美丽、迷人,让我们来听一听,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新课。(播放《天堂》)。

附板书:5草原的早晨(美)。

羊儿(多欢)。

牧民(乐)。

作者邮箱:tzjlcsp@。

《草原放牧》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张伟)。

《草原》教案新设计及反思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这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副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欢迎的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文章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又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情分析。

由于地域的限制,绝大数同学对大草原的了解不多,但大部分同学都向往草原,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了解,也可以在网上查看草原的风光和民族风情。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课文,因此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感受大草原的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生动读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

搜集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大屏幕展示草原画面)。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板书)。

三、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赏读诵咏,潜心涵泳。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热情的蒙古人民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情美)。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联系生活,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在班上交流展评,并就保护环境方面谈谈感受。

七、板书设计。

草原。

风景美人情美。

相见————————热情。

款待————————盛情。

《草原的早晨》教案设计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4个学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学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练习读好长句子。

1、学会本课4个学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厂”(偏厂旁)

2、正确地朗读课文。

课文插图、与课文相关的诗歌、等。

1、读准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诗歌、。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1、学学生读准“草原”,识记“原”,认识“厂”(偏厂旁)

学学生说说自己对“草原”的认识

2、学学生齐读课题。

1、学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学学生认读学生字词,哪个不易读正确的多读几遍。

(1)自己读读词语,哪些学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2)正音:民、新、处。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学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读长句子。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学生共议。

试着读文中的长句。

1、小组内自学学生字,说说你认识哪几个学生字,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老师请教。

2、认识“偏厂旁”

3、分别给这几个字组词。

4、学学生描红、临写。

板块一

引导学学生说说对草原的认识。

2、出示挂图

教老师补充介绍草原:大草原在我国的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特别是在春天的早晨。

板书完整:草原的早晨

板块二

1、教老师范读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出示学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鞭声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无边牧民跨上骏马远处飘动回荡圈门

4、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5、检查自学效果

6、出示:“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1)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样停顿的?

(2)指导读句子

7、文中还有长句,用老老师的方法来读读。

8、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学生共议。

板块三

1、出示学生字:原、打、宁、羊。

2、交流讨论。

原:“厂”偏厂旁半包围结构

里边不是“泉”。

打:左窄右宽。

宁:上下结构。

3、教老师范写

作业

设计

读熟课文。完成《习字册》上的学生字。

搜集一些关于草原的诗歌。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2、创作。

教学目标:

1、用优美的声音、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好歌曲;

2、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3、通过学习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师问:老师想问一下,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的吗?

生:……。

师:那你了解蒙古族吗?

2、师导: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过着游牧的生活,长期居住在草原。那辽阔的草原上有一派什么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草原风光)生:仔细观看,把看到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讨论、回答。

三、歌曲学习。

2、孩子们,他们的歌声美吗?你们也想和蒙古族孩子一起做一回小牧民,去体验一下放牧的情景吗?哎!想去可没那么简单,小牧民悄悄的告诉老师,要去必须通过他的考验。

3、节奏练习。

学习并处理歌曲。

5、学习简单的蒙古舞动作。

全班同学随音乐舞蹈,欢快的出教室(结束本课)。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设计

大家好:今天我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五册第二课《我是草原小牧民》,向大家汇报我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并发挥它的实效性。

一、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全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重复的曲调更进一步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新课程中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活动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创编舞蹈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难点:歌曲节奏较密集,附点音符及八分休止符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遵循直观性、创造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想象力。重点采用舞蹈引入、听唱法、难点提炼、体验创新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力图体现: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以情感人、以美动人”是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舞蹈引入。

(二)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随着动听的音乐律动起来,唤起学生的饱满情绪。在学唱歌曲中我主要采用聆听范唱、学生随琴用lu模唱、视唱曲谱、随录音演唱、提炼难点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进行节奏和声音的处理,让同学们准确掌握附点音符及八分休止符。为了提高学生的演唱及表演能力,我又播放两首蒙古族儿童歌曲,第一首《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让学生学习小歌手自信的演唱,潇洒的动作。第二首《草原赞歌》是两位双胞胎小姐妹声情并茂的表演。我让学生们学习两个小歌手的演唱情绪及表情,使同学们的演唱更加完美。

(三)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是草原小牧民》说课稿体验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充分体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四)回归生活享受音乐。

优美动听的蒙古族歌曲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曲目,我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搜集有关内容,让他们演唱其中的几段。这样能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更加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六、总结回顾。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充分的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源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学科有效的整合,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也能让学生在歌唱中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谢谢大家。

《草原放牧》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2、舞蹈练习。

3、创作活动:蒙古旅游。

教材分析:《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乐曲一段。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第一主题是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情景。e羽调,3/4拍子。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抒发内蒙人们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歌曲的学唱,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通过欣赏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欢快活泼的音乐情景中,聆听和演唱《快乐的节日》,通过欣赏《草原放牧》,表现了祖国的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动人形象。

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画画工具等。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律动教学法。

设计理念: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这就是新课标下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之一。那么,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让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增进感情?本课试图在欣赏过程中探索以感受、体验及教师的有效性提问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导:你们喜欢蒙古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那些辽阔的大草原看看吧!(播放《蒙古人》音乐)。

美的音乐,美的.声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身临其境。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所听到所想到的。

3、猜谜:有一句诗叫“犹抱××半遮面”,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媒体出示谜面)。

4、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琵琶,并进行评价。

在此我用谜语导入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从感情上激起学生与教材的共鸣。

5、画草原放牧的场面。师:你能将刚才所想的画下来吗?背景音乐为《草原放牧》。

6、展示作品。

新课程中强调音乐要让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在此我创设情景,在教学中给孩子提供表演和表现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欣赏乐曲深化主题。

1、初听,教师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情绪怎样?

2、介绍弹拨乐器琵琶,提问:你知道中国民乐中弹拨乐器还有哪些吗?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实物出示琵琶,加深印象。学生观察,提问:你知道它有哪些特征吗?通过实物观看及课前搜集的有关弹拨乐器的介绍,引导学生说出它的特征。

3、复听乐曲,区分两个主题音乐的不同。

4、分段欣赏,思考两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四人小组通过欣赏解决课后的两个问题。

5、再听,教师介绍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师示范,生跟学,并跟着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

6、跟着旋律,哼唱两个主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安排了多次反复的欣赏,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性的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舞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动起来,同时也加深了对乐曲的喜爱。

三、拓展乐曲想象创造。

1、创设情境。

师:昨天晚上,龙梅和玉荣给我捎了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蒙古做客。你们想去吗?然后用“可怎么去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同桌相互讨论,为“怎么去?”出谋划策。

2、师:我们坐火车去吧!她们为我们准备了好多节目,你们想看吗?

3、欣赏《蒙古人》《青藏高原》。生听,会唱得可以跟唱。

4、多层展示,尽情表现。学生采用唱、画、说的形式在《草原放牧》的音乐中结束上课。

新课标提出,应该尊重艺术作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给学生创设即兴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创造,尽情表现。

草原教案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草原特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1、品读优美句段,感受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好客。

2、.结合插图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的内容。

师: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的热情。

师:草原有多美呢?谁来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好客。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草原的景色是如此之美,那儿的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呢?请用两个词概括出来。

生:热情好客。

师:这节课让我们走入草原感受感受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齐读课题。

生读题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用笔勾画出来,再读读,要读出你的理解。

生默读、思考、勾画、朗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谁来说一说?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师:你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蒙古人民来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欢迎远客。

师:谁能把蒙古人民的热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你读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还有吗?

生读句子: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响成一片。这句话写出了来欢迎我们的人很多,很兴奋。

师:真会读书。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生读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蒙族人民见到我们,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似的,热情地和我们握手,说呀,笑呀,就像一家人。

师:真是蒙汉一家人啊!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师:请大家看课文中的插图,看图画展现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看图、读文、思考。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图上画的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太阳落山了,夕阳斜照着草地,草地变成金黄的了。最后一句话说到了斜阳。

师:观察真仔细。

生:我们要走了,想留个纪念,正和蒙古人民一起照相了。

生:蒙古人民舍不得我们走,拉着我们的手说着分别的话。

师:我们也不想离开他们呀!

生:他们舍不得分开,正一起拥抱呢。

师:课文中的哪句话集中表现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生(有感情地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曾瑞说这句话像诗一样。谁来说说诗一样美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生: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很深,他们不忍心分别,太阳落山了,他们的话都还没有说完。

师:说得太好了,一起读读这句话。

全班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学设计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风光美。

人情美。

草原设计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1草原。

一碧千里大绿景美(静态)。

热情迎客(动态)。

款待好客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带着自豪、愉快的感情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体验民族音乐带来的欢乐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会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用一些方式参与表现。

唱准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cai课件、打击乐器(双响筒、铃鼓)、小星星、道具(绿彩绸)

一、引情激趣:

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新朋友见面,来,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庆祝一下。(放〈草原赞歌〉进行蒙古舞律动。)

二、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跳的真不错。听着这优美的音乐,跳起这欢乐的舞蹈,此刻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的美丽风景)

师:前几天,老师去了一趟蒙古大草原,把那里一些美丽的风光带了回来,你们想不想看?(想)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放课件《大草原》《牧歌》为背景音乐)

师讲解:蒙古大草原在我国的北部,那里景色非常迷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在那里居住着以放牛、放马、放羊为生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人们特别豪放,喜欢赛马、射箭、摔跤,而且他们个个能歌善舞,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礼节。由于他们放养着许多牲畜,需要大量的水源和草地,因此他们要经常搬到不同的地方去居住,所以他们住在这样一个个容易装卸的“小房子”里。

提问:谁知道这样的房子叫什么?(蒙古包)你知道的可真多,奖你一颗小星星。

三、学习歌曲

师: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勇敢、勤劳、善良的民族,因为他们都喜欢骑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前面有一群蒙古小朋友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1、放范唱,老师带同学们按节奏晃动身体,感受歌曲。

(听歌曲)

师:谁能说一说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骑马、射箭、摔跤。

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

2、老师弹琴范唱

(老师范唱歌曲)

3、闯关

师:你们想成为神气的草原小骑手吗?(想)这可不容易呢,要经过很多考验,你们有信心吗?(有)好,老师决定帮助你们,让我们一起来闯关。

(!)按节奏说歌词

师:进入第一关,按节奏说歌词。(老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a生在老师大的鼓声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的念歌词。

(第三乐句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我们要注意“啊哈、嗬伊”的节奏,把每个字都说清楚。蒙古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b.学生边说歌词,边跟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c. 一二组念歌词, 三四组律动配合。

(2) 演唱旋律

师:进入第二关,演唱旋律。

a.老师范唱

师:先听老师来演唱,同学们用身体表现歌曲。

b.老师弹琴,学生小声用la模唱。

(老师指出学生唱的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七度、八度音程可通过模唱和教师的手势来引导)。

c.老师学生对唱旋律。(师第一乐句,生第二乐句)

( 3 )学生演唱歌曲.

师:进入第四关:自学演唱歌曲。

a.学生随范唱自学歌曲。

(放歌曲,让学生自己跟唱2遍)

b.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老师用稍慢的速度弹琴,学生演唱歌曲。

(对唱的不准的音及时纠正)

提问:歌曲哪一句抒发了学生自豪、愉快的心情呢?(学生回答)

b.老师用稍快的速度弹琴。

学生比较哪一种速度更适用。(稍慢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愉快、快乐的心情,稍快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自豪的心情)

(4) 歌曲处理

采用分组唱,一三组唱衬词,二四组唱其他部分;老师唱衬词,学生唱其他部分等,让学生风趣的演唱歌曲。

四、合作、表现

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首歌呢?(加上动作表演,用打击乐器伴奏,脚和手打拍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全班同学分组。

1、布置任务:各小组讨论、编创: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2、分组练习

3、每组选代表上台表现歌曲。(用道具绿彩绸)

4、 集体展示:播放动画,全体同学大胆表现。

五、扩展、延伸

师: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你们都成了神气的小骑手了!给自己来点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草原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同时,草原儿女创作的音乐也丰富多采,有热烈奔放的,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深沉感人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天堂》。

六、总结、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大草原迷人的风光,并体验了草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后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的草原歌曲。

《草原》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上的盛会》重点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两项活动:摔跤比赛和骑马比赛。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条理清楚,文字优美,通俗易懂。

本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要使学生真切感知蒙古风俗,必须通过朗读、观看、想象等手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那达慕”大会举办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理解为什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重点:学习生字,流利读文,了解“那达慕”盛会。

难点:为什么说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一、音频激趣,谈话导入:

1、师:看,一棵棵小松树坐得多么笔直挺拔,那老师送就给大家一首歌,请竖起你的。

小耳朵认真听。(播放音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第一小节)。

孩子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从歌中听到了哪些景物?

生:汇报,相机出示词语。

骏马草原牛羊鲜花彩蝶百鸟碧水晚霞牧羊姑娘。

2、师:看,这些词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知道画的是哪里吗?

对,这首歌曲就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你去过草原吗?请你用上这些词语。

说说你眼中的草原。

生:练习说话,师相机丰富语言,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也可背诵《敕勒歌》)。

“盛”是我们学过的一个多音字,sheng盛会,cheng盛饭。

3、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去看看这——(补全课题“上的”)。

生:齐读课题。

二、

1、师:(点击课题:盛会)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生:盛大的集会。

师总结:看,这种给每个字组词的方法叫扩充解释法,这是我们解词常用的方法。

2、师:那么,本文的盛会指什么呢?(出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地自由。

朗读1-3自然段,同桌合作完成任务条)。

填空:“草原上的盛会”是____,这是____(填民族)人民的盛会,举办时间是____,会场设在____,每年举办____次。

3、师:合作力量大,我看到很多同桌已经完成了任务。

生:汇报填空,随机解词。

(1)“那达慕”:

师:关于那达慕,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生:这是蒙语,娱乐、游戏。

生: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生: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庆祝丰收表达喜悦。

师:你们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2)“蒙古族”:

a、出示课件:蒙的多音字带组词。

b、这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你了解它吗?请你介绍收集到的蒙古族资料。

生:这是一个游牧民族。

生:他们住在蒙古包里。

生:他们以奶和肉类为主。

师:对,这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3)“盛夏或初秋”:(注意:不能是一次,题目问的是具体的时间)。

师:这个时间被称为?

生:黄金季节。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这个季节气候好、水草好、牛羊好。

师:(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

出示句子:千里草原,草绿水碧,牛壮羊肥。

请你来读一读?他读得美不美?仅仅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草原的壮美,从中可以看出草原有三好:气候好、水草好、牛羊好,这正是——黄金季节。

(4)“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

师:“水草丰美”和前文中的“草绿水碧”的意思相同,语言之美就在于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你知道什么是“开阔”吗?(生汇报),开阔有几种解释,我们来看看:

a、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b、思想或心胸宽阔。c、使开阔。

我们把“开阔”这个词语带到句子中看一看,应该选择那种解释呢?

(带领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

a、旅行可以开阔眼界。(使开阔)。

b、雄鹰在开阔的天空中翱翔。(面积宽广)。

c、哥哥是一个思路开阔,性格活泼的人。(心胸宽广)。

学法归纳: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读书时应该开动你的小脑袋多思考,多归纳。

师:那达慕的会场是什么样子呢?

出示句子:“那达慕”会场设在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彩旗飞扬,雪白的蒙古包星罗。

棋布地镶嵌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既壮观,又漂亮。

练读句子: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录音笔放给孩子听,你认为哪里还可以读的更好?)。

理解词语:(出示图片),看,碧绿的草地的上蒙古包像什么?

(像夜空中的小星星,像棋盘上散落的棋子)。

这就是“星罗棋布”。注意:这个词语不能用来形容星星和棋子本身。

积累运用:“既壮观,又漂亮”写的是哪里?(会场)本句省略了主语。

请你用“既......又......”练习造句,注意把话说完整。

(5)“一次”:

师:你从文中哪个词语提炼出来的?(一年一度)abac结构词,你还会哪些?

学会积累,真棒!

(6)小结第一部分:

生:时间、地点、(相机板书)。

三、抓重点词,介绍盛会:

师:那么,这盛会的精彩之处在又哪里呢?(出示课文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4-6段,画出重点词,请你做小导游或小记者介绍盛会情况,同桌练习。

(1)汇报词语:摔跤彪形大汉身手不凡。

骑马拿手本领有老有小。

相机解词:彪形大汉——身材特点:魁梧强壮。

学习生字:汉,学生汇报,指导书写。

(2)相机出示视频,小导游或小记者介绍盛会:

注意导游词和记者报道用语上有什么不同。

相机提问:你好,导游,为什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学生汇报:因为骑马、摔跤是拿手本领。从小就在马背上摸爬滚打。

(3)生:齐读4-6段。

师:这是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哪方面?(板书:项目)观看了这样的那达慕盛会。

你的感受是什么?“精彩极了”(板书)。

四、总结拓展,深化爱国:

1、你知道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那就是——爱我中华!

《草原》教学设计

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1课时。

教学挂图2幅。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草原教学设计

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

那你告诉同学们,草原什么样?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学生对草原到底知道多少?会不会用联系的、发。

展的观点来认识草原上的生物和草原生态。)。

2、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有关草原生态的录像,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

的草原。

(多媒体:“美丽的草原”。学生观赏草原。)。

(设计意图: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让学生感受草原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

1、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师:板书:草、兔子、鹰、狐狸、狼、山羊)。

吗?(生:在实验报告单上写出几条食物链)。

4、画完以后同小组同学交流,谁愿意把你画的食物链展示给全班同学。(投。

影展示)。

5、现在我们以“草兔鹰”为例,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

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填写报告单)。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6、推测:如果上面任何一种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7、刚才我们假想了草原上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这说明了什么呢?(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反馈汇报)。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

8、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草原上的动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吗?(让学生认识到草原上的动不会无缘无故地减少,这些动的减少是伴随着人类的破坏而产生的。)。

9、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这些动的减少,进而导致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后作出分析)。

三、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2、了解沙尘暴是什么?

3、了解沙尘暴有什么危害?

4、阅读教材上宁夏藤格里沙漠有关情况的介绍。

5、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懂的问题。

6、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了这块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又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四、思索: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怎么做?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黑卡纸、地图

2、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觉得苏州的早晨真是美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草原的早晨指读—领读—教学“原”)

3、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想问些什么吗?(草原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草原的早晨和苏州的早晨有什么不同?……)

出示地图:指出苏州(只有针尖那么大)草原(内蒙古地区中国的西北部)通过对比显示草原地理位置。

(1)看图学词

1、这无边的草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相机出示挂图(草原一眼看不到头)

出示:无边齐读

2、冬去春来,草儿重又长出来了,原本枯黄的草原像铺了一张崭新的绿地毯所以我们说草原铺满了(出示:新绿齐读)铺满新绿的草原上有些什么呢?请大家看着图来说说(由近到远)

相机贴字:近处:羊儿牧民骏马

(出示一个读一个,正音;最后齐读词语)

(2)那这么美丽的草原上的早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己把课文读一读。

检查自读:

鞭声 黎明 宁静 醒 蹦跳 歌声

新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牧羊人

(自读找规律—指读—开火车—领读—自读课文)

响亮的 黎明的 铺满新绿的 打破了 醒来了 羊儿

鞭声 一只只 跨上 追赶 远处 回荡着

草原在

(找规律—指读—领读—自读课文:正确)

(3)出示句子:

1)“啪!啪!”嘹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感叹号表示什么?草原睡着时是静悄悄的,牧人的鞭声叫醒了草原,就像妈妈早晨叫我们起床一样。想想看每天早上妈妈是怎么叫我们起床的?谁能来把它读好?)

2)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指读——哪里停顿——齐读)

(自读课文:流利)

(4)女生读,男生读,指读。

(56)范读通过读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美)那它究竟美在何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1、原说结构教部首说你怎么记住它

2、动说两个字的相同处教“力”字旁

3、打说怎么记

《草原》教学设计

1.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借助网络资源视听结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优势,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音乐资料,自主合作探究,在听、观、思、辩中,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2.充分给予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通过丰富的画面,生动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学生迅速融入本堂课的主题,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激情,力求体现音乐与相关艺术形式紧密连接所呈现的人文性,使之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辅助点拨的作用。教师在课下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辅助学生完成活动的创意与合成;课堂上在参与学生活动的同时,完成《音乐课程标准》“让学生从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常识”的要求,在学生感性的认识之后,给予学生理性的指导。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教师辅助点拨的教学方法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音乐、舞蹈、乐器、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2.教师从理性的层面分析归纳、总结民族音乐的特征。

1.了解草原上的民族(蒙、哈、藏)的风土人情。

2.从音乐、舞蹈、乐器、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

3.初步运用综合艺术手段,进行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并能大胆、自信地加以表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1.欣赏内蒙民歌《辽阔的草原》、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学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2.了解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3.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草原音乐的形式及特征,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1.全班分为三组,各代表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从音乐、舞蹈、乐器、服饰、风土人情等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课上展示(每组由组长负责)。

2.请音乐课代表做这节课的主持人,由他来把三个小组收集的资料串起来做展示。教师和主持人、三位组长一起课前准备好撰稿。

本单元共3课时,本课为第3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学生回答这两个民族的音乐特点:藏族民歌节奏舒展,旋律自由起伏、欢畅;歌曲演唱高亢、嘹亮、装饰音多。哈萨克族民歌常有附点、切分、连续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形态,歌词具有即兴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

三、简介内蒙古。

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1/9。

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塞外苦寒之地的艰辛生活让蒙古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与大自然抗争的同时又延续着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现在,请出主持人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四、学生用课件、图片等展示他们的收获。

主持人: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let’sgo!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这奇妙的旅程吧。

组长总结生活方式:蒙古族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牛马羊群是他们的伙伴,他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马和骆驼是蒙古人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

组长总结服装服饰:蒙古族随着草原草地沙漠的变化无常的气候和长期游牧生活形成了奇特的服装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等。

组长总结饮食住所:蒙古族居住的大多是圆形的蒙古包,四周围上白毛毡,冬暖夏凉,易于搬迁。蒙古族以乳类、肉类为主。特色食品有奶酪、奶茶、奶豆腐、手扒羊肉。

我们请老师带我们走入民族音乐欣赏这个环节。

五、内蒙民歌欣赏。

1.欣赏长调《辽阔的草原》。

有人说长调和马头琴是蒙古文化的典型代表,独一无二,蕴含着草原文化的精髓。如果这两样消失,蒙古文化也就消亡了。

如今,一直在草原上自由回荡的蒙古长调获得了世界性的声名。去年的11月份,蒙古长调入选为联合国第三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在此之前,同为草原文化精髓的马头琴已由蒙古国独立申报成功。

蒙古长调究竟有多大的魅力,“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曾经讲过她亲历的一件事:她七岁多的时候,有一回父女俩被几头野狼围住,情急之下失明的父亲拉起了马头琴,女儿唱起了《辽阔的草原》,狼停下脚步聆听,而后慢慢离去。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歌中的“他”字可以不确定为男性或女性,因此这首民歌可以有着宽泛的理解。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词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对草原和骏马的赞美,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婚礼歌,有宴歌,还有对季节变化、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长调都表达了一种延伸的时空感,这种感觉源于开阔的大草原,两者是浑然一体的。

再放一遍《辽阔的草原》,请大家跟着一起哼一哼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2.欣赏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

下面我来出一个谜语,看谁能说出谜底。

有匹马儿歌声美,

只有头来没有腿,

没有腿,跑得快,

跑遍草原人人爱。

歌中唱的是什么乐器呢?你能猜出来吗?对!是马头琴。这种琴,琴杆又细又长,琴身是又扁又平的梯形,两面蒙的是马皮,琴杆儿的顶端还有一个雕刻得非常精美的小马头,所以才得名为马头琴。它是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合奏的,最有特色的蒙古族拉弦乐器。它的发音圆润、婉转,适合演奏悠扬、辽阔和深沉的旋律。

下面大家来欣赏一段音像,这是著名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演奏的《万马奔腾》。

同学们来谈谈你对这首曲子的印象,你听到了什么?(同学发言)。

这首曲子情绪热烈、节奏紧凑,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由于演奏速度较快,音调在表现意义上不同于《辽阔的草原》,在后半段出现了模仿马嘶的声音。

再听一遍,注意听马头琴独特的音色。

六、课堂拓展。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蒙古的另一个宝: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呼麦”。我第一次听到它,是“喉”,所以,它被称作为一种“喉音艺术”,它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技巧,可以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而形成罕见的多声部。下面我们来听听。

播放《阿尔泰山颂》。

七、感受与体验。

播放音像:热情的蒙古人在宴会上高唱祝酒歌敬献美酒的情景。一排学生手举美酒,一排学生手捧哈达,其余学生跟唱祝酒歌。体验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感受蒙古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草原生活的思想感情。

八、课堂总结。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曲调嘹亮、悠长、亲切,沁人心脾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草原》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1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

1.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内蒙古草原有认知,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学上可以侧重内蒙古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组织教学,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进行探究,抓住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一难点,突出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能够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ppt,视频资料

八、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2、讨论式学习3、直观教学法

九、教学流程:

(一)谈话式导入

师: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又是旅游的好时节,放下忙碌的工作学习,去哪玩呢?北国冰雪风光;北京、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热闹繁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已经神游了一番,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腾格尔的《天堂》来一场草原风情游吧!

(二)草原风情游

1、教师播放《天堂》并要求,请同学们用心观察感受,草原风情,旅行结束请说说你的旅游见闻。

师:《天堂》优美的歌声将我们带到内蒙古大草原,在那蓝天碧草间,我们欣赏了大草原别样的风情,现在来说说你的旅游见闻吧!

2、旅游见闻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见闻归类板书

(说说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生活风情)

蒙古袍(衣)、蒙古包(住)、骑马(行)、赛马、摔跤、射箭、马头琴(娱乐)

师:蓝天碧草间,穿着蒙古袍的牧民们,骑着骏马放牛羊,日落回到温馨的蒙古包,一家人吃着手把肉喝着奶茶,闲暇之余人们摔跤,赛马,拉起马头琴,或来一段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诉说着草原儿女对草原的深情厚谊。这样的生活别具风情,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草原牧民的生活与我们那么不同,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草原有关吗?让我们一探草原生活之谜。

(三)草原生活探秘:探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

衣:蒙古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出示: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师:请同学们以“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为模板探究蒙古族人民食住行乐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主探究仿写3分钟

探究成果交流

出示图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出示: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拓展:请学生说说勒勒车的优点,教师补充介绍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乐:出示四幅图,

师:美丽的大草原孕育了多才多艺的蒙古族人民,他们能歌善舞,我们班也有很多才人,林祎宁同学擅长蒙古舞,让她给我们来一段。

欣赏长调配蒙古族舞蹈(学生),欣赏后,

师:长调刚才的配乐是什么?(长调)简介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刚才的欣赏,我想大家对蒙古族的歌舞与草原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请同学来破解吧!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师: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我们来整理下:

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适应

生产生活方式草原自然环境

(四)追根究底:探寻大草原分布之谜。

师:蒙古族牧民独特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是当地人适应草原自然环境的结果。内蒙古自治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有5大草原(点击出示内蒙古卫星影像),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荣列中国五大最美丽的草原之一。请注意这两大草原在内蒙古的位置,它们在内蒙古的东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内蒙古优质草原分布在东部。让我们一探大草原分布之谜。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图》,请同学观察内蒙古自治区降水变化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随着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自然景观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示四幅内蒙古不同景观图。引导学生得出:可见草原分布与降水有关。继续引导思考,内蒙古自治区降水为什么东多西少?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又因其东西跨经度大狭长的轮廓特点,自东向西远离海洋,降水逐渐减少。

(五)今日草原

师:大草原是牧民的家园,牧民们传承着祖先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但是岁月变迁,大草原也有了变化。去过内蒙古大草原的朋友给老师带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看今日的大草原。

1、草原喜与忧

出示两张照片,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牧民们离开蒙古包,住进了现代化的洋房,开始定居生活,补充在大草原上你可能还会看到飞驰的汽车取代了勒勒车,牧民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出示)这是大草原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是你可能也会看到出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这是大草原令人担忧之处。

师:牧民逐渐现代化的生活,草原草场资源的锐减,蒙古族牧民离大草原越来越远,长此以往,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会消亡吗?我们不免担忧,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草原文化。

2、拯救草原文化

(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

出示问题,同学思考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希望草原环境能日益好转,牧民在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后,也能保护传承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因为这正是草原风情的魅力所在。

课堂小结: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板书:

草原风情

草牧

住:蒙古包

原业行:骑马、勒勒车

自然环境生活

十、教学反思

(一)优点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能打破常规,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探究,遵循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特点,最后联系现状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堂课设计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互动较好。

(二)不足

1、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看视频模拟旅游,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师生问答形式较传统。

2、教学过程中,由于板书设计位置不准确导致与幻灯片的播放顺序未匹配,使教学环节出现瑕疵,如果幻灯片播放顺序做成超链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个环节拯救草原文化这一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在设计时考虑欠周到“(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两个问题将第一个问题一笔带过,重心放于第二问,其实关于第一问的探讨更有利于学生对草原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虑。

《草原》教学设计

1、同学们,老师一直向往这样一个地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点击课件)。

2、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3、导入:去过草原的人曾这样说:(课件出示:草原,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岩旁;马群,像天使的指尖飘在参差的草丛间;牛群,像仙子的彩娟镶在晶亮的溪水边。)学生齐读。

4、是不是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的冲动?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板书课题。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1)渲染勾勒迂回拘束玻璃马蹄。

摔跤偏西鄂温克羞涩低吟襟飘带舞。

(2)蒙古包蒙蔽瞎蒙内蒙。

3、指导书写生字。(如: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1、词语我们已经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2、组织交流、教师点拨。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正真的主人。】。

2、交流、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空气新鲜,作者高兴。

(2)指导读出愉悦的心情来。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2)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

(3)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1)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

(2)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怎么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齐读。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

(2)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通过直观的图像学生更易理解。】。

(3)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比较“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4)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句子五: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2)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假如你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

这种境界,既,又。

3、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4、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用眼睛珍藏,更值得我们用心灵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去过草原的人还这样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这是谁写的童话?这是勤劳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汗水写下来的草原童话。)。

2、同学们,是谁写下了这诗意般的草原童话?是勤劳的草原人民写下的,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3、作业:背诵第一段。

4、下面,让我们在一首草原的赞歌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