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范文(13篇)

时间:2023-12-14 16:23:27 作者:GZ才子

优秀作文不仅在思想上具有独创性,而且在语言运用上也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摘抄,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工作,常常鼓励青年追求梦想、努力奋斗。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新时代中国青年成为抗“疫”一线主力军。青年是充满朝气与生机的社会群体,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广大青年最重要的工作和任务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勇担社会责任,把自己的汗水洒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勾画祖国未来美好的蓝图。

经过艰苦努力,目前我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正积极向好,对此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评价。相比之下,整个欧美却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严峻的一次考验。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抗击疫情,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十四亿中华儿女的心。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总书记亲自部署相关工作,及时与世界卫生组织交流,与国际社会分享经验,这无一不体现着大国的担当。虽然疫情当前,但我们一定要团结协作,同舟共济,以实际行动配合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面对网络上的各种消息,要时刻保持清醒,更要为正能量发声,让正向舆论成为抗击疫情一线战士的内心动力。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了灾祸,谁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这次疫情。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多次提出团结合作的观念,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上,都一直呼吁合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国及时与世界卫生组织沟通合作,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方案,一系列举措展现了为全世界疫情防控而努力的中国态度,也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威胁全人类生命安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于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之外。此次疫情再一次使世界人民凝聚到一起,各个国家都将在与其他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守望相助中谋求繁荣发展,而中国将一如既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妥善处理人类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特殊利益的关系,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在这个不一样的寒假,我们正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状病毒危机。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手相牵心相连,一场力度空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14亿中国人民在共克时艰中勇毅前行。面对疫情,我们只有做好防范工作,听从指挥,才能够避免给国家添乱,相信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坚定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在热血动漫中,人物在战斗时通常会被设定成这样一个“套路”:施展“独门绝技”前总是需要靠一系列“常规操作”来积蓄力量,而这个积攒力量的槽就叫做能量值,当能量值“拉满”时,“大招”就能顺利释放,最终扭转战局、一定乾坤。

***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中方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此次疫情,中国在应对上有的放矢,在援助上坚持把“以民为本、生命至上”贯穿于防控始终,这不仅是一份“大国担当”,更以实际行动号召各国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时刻把共同抗疫的能量值“拉满”,竭力遏制疫情蔓延态势,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局面。

把“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能量值“拉满”。团结是人类克服一切灾害和疾病最有力的“特效药”。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告诉我们,坚守正义、结对联营可以斩断战争之源;频发的自然灾害告诉我们,义不容辞、真诚援助能够彰显大爱无疆;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才能渡过至暗之时。显然,世界正处于“你在或者不在,我都在这里”的大格局中,只有同呼吸、共命运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应时之策。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尽展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疫情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私人问题”,而是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死亡人数超30万人的“世界难题”,一串串数字单位对应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也充分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各国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面对部分医疗环境特别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就更需要有担当有能力的国家和团体站出来,坚持在世卫组织的统一指导下,树立国际抗疫合作的意识,主动提供物资、技术、人力支持,在责任认同上保持高度一致,在人道践行上保持绝对真诚,以此“拉满”戮力同心的能量值,打通联合抗疫、共克时艰的难关。

把“科学防控、有效应对”的能量值“拉满”。“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与盲目的声势浩大和无效的歪门偏方相比,疾病的防控需要特别的专业、特别的细致,讲求的是科学、是效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14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强调要细化复学防控方案,有针对性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措施。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虽然在疫情受影响程度方面不甚相同,但都无法摆脱一个共同大敌——病毒本身。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目前,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异常迅猛,当前的防控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不论是潜藏于市,还是明刀于前,其传播性和感染性都不言而喻,尤需认真研判疫情形势,理性分析对策,精确防疫措施。对于各国而言,要进一步深化专精有效的防控意识,依托专业化设备,运用科学化手段,在防护、隔离、检测、救治、追踪等重要领域采取有力举措,把“科学防控、有效应对”体现在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方方面面。

把“互通有无、客观公正”的能量值“拉满”。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有一句令人深刻的表述:“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命运共同体观念加深,每一个世界公民的生死安危都有可能牵动全球人民的心。我们清醒地看到,部分国家的政党和媒体别有用心、满怀恶意,在全人类都“绑定”在一起的关键时刻使着“反作用”;我们也能理性察觉,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能站在尊重事实、追求公义的一边,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助力抗疫。要知道,生命不是“炒作”的噱头,灾难也不是栽赃推责的借口。处在风口浪尖,就更要站在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价值理念上,加大沟通力度,加深交流共识。全球各国都要支持多边主义,进一步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广泛开展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等国际合作,同时还要继续加强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全球资源,务必做到不隐瞒、不杜撰、不虚构、不偏袒,始终秉持公开、透明、负责的态度,在互通有无中提升科学防疫的治理水平,在客观公正中保持理性抗疫的高度认同,加深相互合作,形成交互作用,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共同御敌于前。

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4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的重要文章,文章选取战疫以来*****关于开展抗疫国际合作的重要论述。在*****有关全球战疫的重要论述中,“人民”“合作”“发展”被反复提及,这也正是中国抗击疫情的宝贵经验。

“人民”是中国短期内有效控制疫情的“中国秘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自疫情发生以来,*****时刻牵挂着人民、牵挂着患者,时刻关注着疫情发展、指挥着战疫进展,时刻为前方勇士加油点赞、为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注入决心和信心,他对人民的大爱在此次战疫中温暖着、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同时,14亿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坚定信心,同疫魔进行顽强斗争。医护人员“逆行”向前,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社区工作者守好社区第一道“防波堤”,公安干警不辞辛劳、默默付出,“90后”“00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时至今日,“人民”可谓是中国短期内有效控制疫情的“中国秘诀”之一。

“合作”是中国推动全球战疫传递的“中国态度”。从分享防疫信息经验到开展药物疫苗研发合作,从支持国际组织发挥应有作用到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完善全球卫生治理到确保全球产业链开放、稳定、安全……战疫期间,*****利用各种场合向世界传递推动全球战疫合作的“中国态度”,发出凝聚全球战疫强大合力的中国倡议。“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在这场全球抗疫大行动中,中国以身作则,以行践言;恪守国际道义,践行大国担当。与全球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世卫组织提供2000万美元捐款,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行专家视频会议,向多个国家提供物资援助、派遣医疗专家组……在这场全球战疫中,中国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为守护全人类生命安全、维护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福祉作出了贡献、树立了榜样。

“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最终胜利的“中国行动”。***总书记在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从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等8个方面进行细致部署。在全国疫情形势向好的情况下,积极稳妥推动各类企业迅速复工复产,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的最好办法,就是用发展的成果补齐疫情造成的损失,不让疫情威胁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让经济停摆,更不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全面小康阻断在梦圆之时。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支撑,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在做好常态化防疫的前提下,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是从全局发展、战略考量中作出的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最终胜利的“中国行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不仅有效遏制了国内疫情扩散,同时也为世界抗击疫情争取了时间、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帮助。在*****全球战疫高频词里,再次向世界诠释了抗疫“中国秘诀”“中国态度”“中国行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稿

前,《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明确将“上海精神”确立为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积淀了“中国大门越开越大”的丰富智慧,滋养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和合之道,充分展现出贯穿古今、对接东西的开放姿态。

构建“开放合作+和平安全”的“聚能环”,创新支撑为综合应用提质增速。

机、危中求机、转危为机的“必备技能”。要筑牢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其他安全的统一基础,坚持包容普惠、创新引领开放经济和数字经济,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借“东风”,在公平导向中同舟共济、释放动能、守正创新,为决策部署、调度指挥、综合应用等赢得时间、赢得主动。

打好“多元互动+人文交流”的“优势牌”,文明共存为综合服务添色增彩。

扎实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领域交流互动,筑牢文明共存“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办好青年交流营等品牌项目”的倡议是符合实际需求、回应民生关切、经得起各方共同检验的。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必须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导向,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协同共享持续提供先行举措和示范引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带给我们规避风险、化解矛盾的思想指引,在巩固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增强务实合作,既能“强筋骨”,又能“铸灵魂”。要促进多样文明战略精准对接,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资源倾斜、人才注入等方面发挥多元合力,释放在预警监测、应急处理、跟踪问效中的强大潜能,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留足长远发展空间。要在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下共同维护多样文明,在共建平台、共存资源、共享价值中统筹大布局、产业大发展、项目大建设、信息大整合,形成上下互动、齐头并进的良好风貌。

共绘“包容互鉴+发展繁荣”的“同心圆”,法治保障为综合治理赋能增效。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唯有“谋求共同发展”才能开创未来、赢得未来。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为经贸合作提供法律支持,都是在为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提供法治保障。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运用科学、法治、历史思维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在战略对接、国际对话、品牌项目、孵化基地等建设中拓展合作示范“朋友圈”,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促进共同繁荣。要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地区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全力抓好稳投资、促消费,加强消费提振、升级法治保障,推动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在统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粮食生产、生态能源、网络安全等领域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让法治成果更多惠及民众、惠及社会,为贯通“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决策水平和管控运维本领,在包容中互动、在繁荣中求新。

看“地球村”的世界,在“增速、增彩、增效”上汇聚成“网”、构建一“体”。弘扬“上海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历久弥新、催人奋进,为综合应用、综合服务、综合治理提供根本遵循,科学指引着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光明大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

“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题记。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015年9月习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

那什么叫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其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内涵,那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相互扶持这个方面吧!

你知道吗?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制品,而纤维是石油做成的呢!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又是世界工厂,所以是服装大国,我们自己的石油产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自然而然要从中东等石油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去进口一些石油。

不仅仅是石油,中国每年要从海外国家去进口一些矿产、木材、精密仪器,还有粮食……。

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才能发展更好的未来。

就像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中国生病的时候,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向我们伸出援助的双手,到了后来,当他们陷入困难之际,中国疫情迅速好转的情况下,立马去援助帮助过我们的国家,并在“救援日本的物资上,我们写下了‘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在援助韩国的物资箱上,我们写下了新罗旅唐学者崔致远的名句,‘道不远人,人无一国’;在援助意大利的物资箱上,我们写下了古罗马哲学家的名句‘我们是同一片海洋的浪花,同一棵树木的叶子,同一个花园的花朵’……这些物资箱,既体现了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也让全世界知道我们愿与他们一起,‘同舟共济,共抗疫情!’niubb.net”

“是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共同发展,一起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面对大调整、大变革的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

事实上,“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2004年,中国就已经用共同体意识来解决国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并没有上升到国际层面。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首次实现了用命运共同体手段解决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直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最终把“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升到整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层面[2]。

随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下倡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修改入宪法修正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对外,***总书记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等国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讲话……“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成为中国政府指导中国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3]。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我们更要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理论指导实践,共同抵抗这次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胜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躬体力行,无时无刻不在起着示范作用。疫情在武汉爆发后,党中央果断发布指令,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调动一切内部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降低封城措施带给民众的恐慌。为解决湖北省内除武汉以外的一些地区的医疗资源和病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原有外省医疗队支援的基础上,果断统筹安排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16个州市及县级市,即“一省包一市”。面对疫情,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如此迅速地建立起对口帮扶机制,也只有秉持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才能在短时间内动员全国的力量[4]。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战胜疫情的决心。

“封城”措施及时且有效,然而疫情仍旧不可避免的在全国蔓延。在此期间,***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始终强调“把人民群众的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好所属辖区的排查、隔离和救治工作[5]。在这次疫情当中,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展现了超强的指导和执行能力,做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时间。在党中央的统筹领导之下,十四亿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形成了强大且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中国早已深刻认识到流行性疾病的全球危害性,因而在全国紧张防控疫情之时,能够及时向世界发布疫情数据和信息,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例如,逐步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向所有国家开放;积极主动地同有关国家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和手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信息,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即便如此,国际社会上仍旧存在一些质疑之声,认为中国没有真正公开疫情数据,导致延误战“疫”时机。事实上,我国在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其中《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6]。虽然疫情之初曾有一些地方政府无法及时做到信息公开,导致错过国内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期,但是党中央以雷霆之速严查整治,各级政府部门深刻总结教训,提高信息公开意识,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疫情信息透明化,为科学精准打好防疫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文【】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风起云涌、发展变化不断,尤其是自2019年以后,随着南北极出现极端气温升高,澳大利亚持续山火,再到之后的新冠疫情爆发,越来越多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比之前任何时刻都联系地更加紧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就目前情形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我们需要继续坚持这一方针理论不动摇,坚定自身的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文年

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冠疫情让原本高度发达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仿佛一下子放慢了脚步。但是我相信:这根本阻挡不了全人类共谋发展的大趋势,更加阻挡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我们仍将朝着人类美好未来的星辰大海继续努力地前进着。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始终和世界保持着密切广泛的联系。有些联系有时甚至能够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在商周时代,很多来自两河流域的人类族群就曾迁徙到中国的腹地,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汉代时,张骞开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不仅带回来了很多植物的种子,还让凯撒穿上了来自中国的丝绸。唐代时以西域的风物为时尚;宋代时中国的海船走遍南洋。马可波罗在元代时来到中国,开启了欧洲对东方的向往。三宝太监的宝船多次下西洋,甚至到达了非洲沿岸。正是由于来自美洲的土豆和玉米,使清代的人口大幅增加,活人无数……中国的历史说明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从人类存在的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不可阻挡,更不能逆转,因为这是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

世界是全人类的世界,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个人的。如果某些国家或个人因为一己的私利而剥削、欺诈、侵略、蹂躏其他国家或个人的话,那他们必将成为全人类的公敌,而受到全人类的唾弃。只有在“同一世界”的理念下,才能让经济落后的地区慢慢发展起来;才能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安居乐业;才能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是要全人类共同进步,共同走向和谐幸福。

作为中国青年,我们有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全球一体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会继承历史的经验,运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的思路方法,和全世界的青年人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更加先进、更加幸福、更加和谐的“同一个世界”!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希望大家都能认同这一现实,一起携手,共创未来!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蕴含深刻洞鉴,赢得越来越多政府、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共鸣与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嵌了三重“赋力效应”,启发、影响和推动了当代大国形象认知、国际关系理论嬗变和全球持续发展进程,这也是其深入人心的内在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重“赋力效应”

“赋力”(empower)一词意指赋予客体力量或使之更为强壮自信,这里的客体既可指人,也可指抽象的物。相应地,“赋力效应”在这里是指强大的思想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有益启发、正面影响和积极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大国形象认知。一个“大国”是在全球范围施加影响力的主权国家。二战后兴起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两个维度考察大国的影响力或者实力:输入与输出。从输出侧看,大国的实力就是指其战争能力。从输入侧来看,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列举了五种实力来源:人口与领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与政治能力。

这种传统的大国认知在冷战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国对立造成了许多国家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在全球化过程中受损,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在特定地区出现抬头的趋势。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1世纪的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在环境、健康、知识传播与创新、安全、多边制度与全球善治等领域,由于缺乏市场激励以及存在“搭便车”现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全球公共品提供严重不足,阻碍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大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增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雨伞术语(umbrella term),为国际关系理论嬗变提供了一个研究范畴,在此范畴中,各种学派努力寻求理论假设和推理逻辑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全球持续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全球发展,为全球发展合作廓清了认知迷雾,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方坚定支持联合国所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贸易开放、气候治理、精准扶贫、国际援助等方面创新引领,取得巨大成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发展合作实践注入了理论活水,中国自身构建过程中最典型的实践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着力打造绿色、健康、智力与和平的丝绸之路,理念与实践成就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相关决议。根据商务部统计,20xx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项目、自贸区谈判、对外援助等稳步推进,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签署近280项合作文件,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今世界处于各国彼此联系和彼此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类需要的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诉求,是在真实的共同体中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对当今时代问题的有力回答。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许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向历史那样独善其身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有四个价值观有待认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战争那样极端的的手段来实现,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观,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的利益。另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其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社会共识,早在1996年,可持续发展观就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在各种实行方案与结果中也显示了我国对该价值观的重视。全球治理观,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

在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概念,倡议世界各国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提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新发展之路,通过许多“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国还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摈弃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具体举措例如,“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例如: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峰会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是,这次峰会的意义还是为各国政府的联合行动,抵御危机,恢复市场信心打下了坚实的“信赖”基础;厦门会晤,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回顾总结过去10年合作经验,携手规划未来发展愿景,这次厦门会晤有5大方面的成果: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合力;发出更响亮的金砖声音;打造更牢固的社会根基;构建更广泛的伙伴关系;形成更有力的机制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不冲突、不对抗,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和平绿色的国际发展战略,是一种更加恢宏、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描绘了蓝图,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指明了方向。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逐渐升高,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经济大融合,各国发展大联动,人类成果大共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文年

回顾近代人类发展历史我们看到,人类现代化与工业文明行进的脚步,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经济全球化就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话语。人类开启了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普遍性的交往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强调,这种交往的普遍性源于“资本的逻辑”——资产阶级把资本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并且“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最后“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图景日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环境: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发展格局,每个民族要想真正拥有未来,就必须融入世界,在与其他民族国家的交流互动中培育出发展的新机遇,创生出生活的新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向世界传递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无论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乃至历史文明等方面有何不同,都应该顺应人类共同利益以及未来发展大局的时代潮流,都应该求同存异、包容发展。这一新全球观,是建立在文化多样性的哲学理念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早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就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从此,“文化多样性”就被确定为全世界各个群体和社会共同信守和承诺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文化在样态形式上需要求异,那么文明在价值理念层面则需要“求同”。文明因包容而交融,“求同”的前提是尊重差异性,而不是武断的整齐划一。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为人类文明交融确立了一个坚实的价值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没有文化孤岛,必须破除两极对立的零和思维,秉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努力守望相助,达到合作共赢。

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应对国际复杂挑战、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光辉,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智慧,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刻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亟须系统地阐释其哲学意义。

新时代面临紧迫问题的哲学解答。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军事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零和博弈为基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肆意滥觞,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粉墨登场,对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全球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智慧,对新时代的紧迫课题进行了哲学的解答。

第一,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到国防外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东的枪声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华尔街的股市波动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这种世界范围的“蝴蝶效应”说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最理性的做法是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共同的光明未来。

第二,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深入拓展。马克思科学预见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发展趋势,认为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带来了各国、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推进了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在由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现实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既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也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衷共济、求同存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提倡讲信修睦、互利共赢,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的现实实践。

_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形而上学思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羁绊,也有助于_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思维。

首先,有助于_“国强必霸”片面性思维,打破西方学者臆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西方学界和政界一贯秉持“强权即真理”的霸权思维,坚信国家间的政治就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美国学者艾利森依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论述,别出心裁地提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以论证新崛起大国(崛起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霸权国),导致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种论调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出:“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承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打破了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形而上学思维逻辑,展现了一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新哲学思维理念。

其次,有助于_“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思维,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努力构建新的竞合关系,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但少数西方国家依旧停留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的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识形态藩篱、超越了社会制度对立、超越了发展水平差异,无疑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视域的发展理念。

最后,有助于_“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马克思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殖民者“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发展格局,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和价值链的末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际风云变幻,危机挑战迭出,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们“谋世界”先要“观世界”,“观世界”就需要“世界观”,亟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哲学理想。自古以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世界的努力,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我国的“大同世界”等都是如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的哲学理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也主张各国在谋取自身利益时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也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追求“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包容胸怀。

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一是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赢者通吃”的强权政治,提倡各国不论大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二是在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下,坚持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三是秉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体系;四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以高低、优劣论文化,以文明交流克服文化隔膜,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五是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原则,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复杂问题,不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模式。一要确立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观点,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连带效应,建立符合系统思维的新型竞合关系;二要构建世界各国安全与共的“系统安全观”,打造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协作系统;三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四是确立各国平等参与的大国主体意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历来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兼顾义利平衡,追求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大国要利用其经济、文化、外交等优势,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承担更大责任;大国之间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还要尊重、扶持其他国家在信息、技术、资源的互通共享,推动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有机互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