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为读后感(实用17篇)

时间:2023-12-16 17:37:02 作者:BW笔侠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回响和思考,是我们对阅读体验的一种反思和总结。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们读后感专栏的支持,以下是一些关于不同书籍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行为读后感

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受陶行知先生的影响,主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他一生为幼儿教育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著作也很多。假期中学习了他晚年所著的《幼稚教育行为课程》的几篇文章,从中了解到张先生一些基本的教育思想。

课程是什么呢?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看法,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在早时,张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但是,张雪门先生并不把所有的自然经验都看作课程,张认为:课程是有选择的经验,是有价值的经验。

到60年代,他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提出了“行为课程”的概念,什么是行为课程?张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幼儿的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他强调让儿童在亲身的行动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才更有价值。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应是实际行为,如扫地、抹桌、整理、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都应让他们实际去操作。“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拖驮环境的能力。”说得多好啊!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表演,然而都代表不了实际的行为!

张雪门认为,可以构成儿童课程来源的直接的活动有如下四种:儿童自发活动、。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儿童与人事间接触而生成的活动、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因此幼儿园的课程是为幼儿所设计和准备的,应能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课程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他的思想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有很大的相似,都提倡“生活教育”。因此课程的内容就是要来源于儿童,来源儿童的生活、兴趣、探索、谈话和争论。教师可以通过倾听,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并作为一个活动主题,然后由教师和儿童一起制订活动的计划和过程,在幼儿自然的生活中促进他们的发展。如在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中,孩子们尝试在小刀、刨、食品粉碎机等工具的帮助下,制作蔬菜食品时,老师发现,由于幼儿平时很少接触这些小工具,不能正确地使用小工具,但他们却兴趣很高地切切黄瓜,刨刨胡萝卜,围着粉碎机研究怎么样榨汁……为了满足幼儿探究的愿望,学会小工具的正确用法,提高自我服务的技能,提高相应的自护能力,有条件地话,我们可以创设活动室“小厨房”,在里面添置了各种厨房用具和材料。在这里,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学习正确地使用刀、刨等小工具,学习如何安全地使用微波炉、榨汁机等家用厨房用具,还可以学习调制新鲜果汁、制作蔬菜色拉,爆爆米花、烘烤小饼等等,相信这样的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也是有价值的。

幼儿的一日生活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活素材。在仔细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之间隐藏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幼儿个体存在的,比如情绪不稳定、有不良的卫生习惯等等;有些是相互之间的交往中存在的,如缺少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有攻击性行为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于是,我们老师就可以这些问题进行归类,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创编教材,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例如:针对缺少合作意识可以创编活动《合作就是力量》。活动以体育游戏的形式进行,在中心环节“操作体验”中,老师安排了三个游戏“夹球接力”(两人合作);“多人木屐”(3~4人合作);“踩报纸”(多人合作),让幼儿在合作难度逐渐递升的游戏中,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地与人合作。

抓住一日生活中偶发的事件,作为教材,进行生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小汽车开到了钢琴底下,怎么拿也拿不出来,这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汽车拿出来?再如蝴蝶偶尔飞进了教室,随着孩子们兴趣的激发,“美丽的蝴蝶”主题又产生了。

像这样的教育契机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发生的事情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具有教育的价值。只要我们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去体验,就能捕捉到许多的活教材,随时积累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教育读后感

近期翻阅了张文质先生的《慢教育》。我细细地品味着慢教育的每一个实例,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实例都在向我传递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教育哲理。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先生这样阐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视、发现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临场智慧。

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长大,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在“慢”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充分的从容和宽容,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思考与幼稚,慢慢地感受孩子的挫折与成长。老师要拥有足够的童心与细心,慢慢地听孩子讲故事谈理想。同时要学会真诚的欣赏与体验,慢慢地表扬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慢慢地和孩子一起品味纯真的快乐童年。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我很欣赏书中的这段话:“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从今天起,在教学中,我会“慢一点,再慢一点,放慢欣赏的脚步;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到迟来的花开。”

教育

一、每一件善行都不会被忽视,每一点努力都会有所收获。

“回忆一下我们的父辈,再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虽然我们已为人父母,但无不对孩提时代父辈们的哪怕是一点点善行和努力记忆犹新。种下好的品质,他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收获。”亲爱的家长们,这段文字我不知道是否引起了你深深的回忆及思索,生长在一个充满爱和善的家庭的孩子,您怎么会担心孩子变坏长歪,就像我们种一棵树,播一粒子,我们带着爱和希望,带着努力和汗水,那么收获,是一定的。我曾经和一位家长聊天。她说小时候她带着小孩坐公交车的时候,无论什么情况她都给别人让座,自己都很艰难还经常资助一些贫困的人。孩子记在心里并在作文里多次写到他有一位伟大的妈妈。她很不好意思的说我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呀,为什么孩子总这么写我,言语之间流露出自豪和喜悦。所以我们不必跟孩子说善行有多么重要,只要去做就好了,孩子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二、走进孩子内心的十二张卡片。

“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的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一只老鼠来,吓你一大跳。”

我觉得这十二张卡片的设计太巧妙了。我们平时经常不知道孩子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如何让孩子打开心扉,不知道怎么沟通效果会更好,但这十二张卡片的游戏,我想会把问题轻松地解决,谁会拒绝玩游戏呢?这样在快乐的玩耍中就可以轻松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内心的秘密,帮他解决心里的困惑,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不妨去试试啊!这十二个问题可以是:

三、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

“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经过数年来的对小斯宾塞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我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我们中国的孩子大部分情况下是孩子们在被动地学习,学校里的知识只是主要以传授为主,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活动关注不够。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机械的理解背诵记忆为主,以应试为目的。这种教育无疑使孩子的主动学习动力不足,爱学习的孩子大部分是那些能够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并且在考试中拿高分的孩子。但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无法享受这种优待。所以学校生活不一定是他们所喜欢的生活。所以家庭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们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终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和自助教育。我想到那时家长们会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所以我想也许我们没能让孩子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没能给孩子铺就一条平坦的路,但我想给孩子带去一些快乐也许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让我们努力去尝试吧。

四、坏环境毁掉孩子,好环境成就孩子。

书中这样说道:

他们不求回报的救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的孩子也会这样去做,并视为荣誉。

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率直、坦诚,他们的孩子就很难撒谎。

他们善于谅解,他们的孩子就学会了宽容。

他们经常对生活中细小的善行充满感激,他们的孩子就会对生活满怀欣慰。

他们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各种失败、不幸,他们的孩子也会同样顽强的去生活。

他们的言辞充满进取的意志,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振奋……。

他们对各种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他们的孩子也会一点一点地去吸取。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环境对塑造孩子是多么重要了吧。

有时间读一读此书吧,哪怕只有点滴的收获,对孩子都将是一生的福佑。希望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些教育格言吧:

教育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从一头输进的是苦水,从另一端流出的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严厉、呵斥带来的是厌倦。

指责的回报是――反感、厌恶、憎恨。

野外运动是快乐的,与身体和情绪直接有关,效果神奇。

教育应该在厌倦之前结束。过度教育剥夺孩子体能运动,伤害身体!

判断孩子愚蠢的最大好处,是自己没有责任了。

教育效果应以孩子愉快、兴奋否作为标准。

做正确的事,得到错误的评价,下次就很自然去做错误的事。

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应更多地关注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宝贵的兴趣和好奇心。

摧毁自信和杀害生命一样,是最大的罪恶,只是有形和无形之分。

当他失败时,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他遇到不公的时候,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

当他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他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

《幼儿喜欢的教师教育行为》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幼儿喜欢的教师教育行为》这本书,书中说到据调查幼儿喜欢爱笑的老师;希望老师批评时要悄悄的地说,要讲道理;喜欢老师跟他们一起玩。最后总结认为: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这对我启发很大。

首先,我感到现在的教育理念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现在普遍要求把幼儿当成一个成人来看,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讲究批评的艺术,50%的.中班幼儿和75%的大班幼儿希望在自己犯错误后,教师要和自己“好好说”“说说我那里不对”或讲道理,有的幼儿还希望教师不要将他的错误告诉其他教师,感到“跟别的老师说不好。”而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

其次,我深刻地感到现在的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教师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做出一些不妥当的动作,如:背手、交臂、食指点动这些习惯性动作,都不能面对幼儿做出,因为孩子们是不会向自己背着手|、抱起双臂高在上或训斥自己的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的。

我读完这篇文章已好几天了,但我一和孩子交谈或孩子犯错误想批评他们时,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镜头,它使我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地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可以说,机关幼儿园不但使我们教师迅速成长,在机关幼儿园的家长们,也同样受益非浅,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教育

走进新教育,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怎么做,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又需要担当什么角色,一堆疑问在心头。

读了朱教授的书,我们才明白了,新教育是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革开启一段新的教育实验,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学生能够学会知识,学以致用就是最棒的。然而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敏感的心灵,重新塑造他们的精神蓝图。

1前教育家雷迪创建了第一所新教育学校,那是一个新的起点,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育是兴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兴旺的教育,不在注重分数,从前的单项教育,片面教育,漠视人的心灵成长教育不复存在。从教六年,作为年轻教师,仍然要坚持探讨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作为年轻教师,经常有所谓的公开课,从中发现自己的得与失,新教育告诉我们,公开课不是一节表演课,而是每堂课都能呈现活力,每堂课都有公开课的课堂话语,不再仅限于对某节课反复演练打造,而是所有的全部的都能公开。至此想到从前每次听课培训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哇,原来这节课还可以这样执教,原来过渡语可以这样表达,原来表扬学生可以那样鼓掌......种种细节让人收获满满,也幻想着自己执教某节课的时候可以自然洒脱,沉稳大气。后来每次都会练习使用课堂话语,练习自然微笑,练习不紧张,无生课堂,有生课堂,收获的都是经验感悟。

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场合,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不次于学校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母。都需要学习教育的新观念。新教育一书当中还提出了新父母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地方。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家庭要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责任。国民素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也是国人为之自豪的信仰,父母的发展对孩子的精神风貌具有长远的影响。实现新教育,共同努力。新教育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任我们走远。

《幼儿喜欢的教师教育行为》读后感

首先,我感到现在的教育理念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现在普遍要求把幼儿当成一个成人来看,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讲究批评的`艺术,50%的中班幼儿和75%的大班幼儿希望在自己犯错误后,教师要和自己“好好说”“说说我那里不对”或讲道理,有的幼儿还希望教师不要将他的错误告诉其他教师,感到“跟别的老师说不好。”而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虽然今年我教的是小班,但我觉的孩子们已经三岁多了,能听懂一些简浅的道理了,所以当孩子们犯了错误之后,我都会先和他们讲一讲道理,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感受,比如:“你今天打小朋友,老师心里非常生气。”“你刚才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真为你担心,担心你没学会老师教的字宝宝。”而我在预约谈话时却普遍感到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还没有改变,有些家长还觉得孩子太小,听不懂道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希望这些家长应该多阅读幼教杂志,掌握一些教育技巧。

其次,我深刻地感到现在的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以前我们只要求不打孩子,不体罚孩子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比如:教师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做出一些不妥当的动作,如:背手、交臂、食指点动这些习惯性动作,都不能面对幼儿做出,因为孩子们是不会向自己背着手|、抱起双臂高在上或训斥自己的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的。而我在平时也会不经意间流露一些,以前没意识到这种行为不好,今后一定要多加注意,坚决改掉。

我读完这篇文章已好几天了,但我一和孩子交谈或孩子犯错误想批评他们时,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镜头,它使我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地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可以说,机关幼儿园不但使我们教师迅速成长,在机关幼儿园的家长们,也同样受益非浅,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教育行为读后感

一次,我带上午班,来雅莲的父亲气冲冲的拉着来雅莲往教室里跑:“去,还给小朋友。”她惊惶失措的把玩具还给了小朋友。它的父亲平静下来告诉我:这孩子已不止一次拿小朋友的玩具了,前几次发现后,都忍住了没批评。没想到孩子越来越不像话,所以实在忍不住了。

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向她的父亲指出:不应把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可以有一而再,不能有再而三”的观点来教育孩子,同时指出应事先了解孩子拿别人玩具的原因。

我们知道年幼的孩子缺乏知识经验,判别能力差,易出现一些不合规格的行为乃至过失。现在,一些父母过于宠爱孩子,以原谅和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初犯的过失,使孩子的不良行为的'不到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难以纠正的恶习。到这时补救,势必得不偿失,如急躁粗暴更难奏效,这无疑会影响孩子良好品质与性格的形成。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坚持不懈,经常注意,可通过树立榜样、正面鼓励、持续教育等方式,培养引导他们知晓道理,指导他们付诸行动,不是世纪的得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春风化雨,点点渗透。

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教育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长,而同龄的玩伴很少。这就使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老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再者,低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因此,老师的职责是既要从小就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年长于学生,知识p处事都胜过学生,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我认为:老师=老妈+师长。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我毕竟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育学生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读:《卡尔・威特教育全书》,《1-2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100个关键细节》(以下简称《细节》)这两本书给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灵感。

卡尔・威特先生的书中说:“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即使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人。

书中还谈到:“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法则”。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只有七,八岁或者他们有些幼稚的举动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我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学生不小心犯错误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当着许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面批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可以采取单独和他谈话的方法,给他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给你回报。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

书中讲述了一些当代的杰出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笨蛋”、“问题学生”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家里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就格外关心她、疼她。后来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学习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钟里精神集中。如果老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不上节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万不可取。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挑战,老师必须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东西讲透彻,要力求简洁生动。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来巩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贪玩,上课开小差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天性。上课时必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是很难教授课程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书中提出要把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后教学生课文或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学与想结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点。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然而有个学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判错。事实上,我们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说“不”、“不能”。

《细节》一书中讲到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作为老师,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他也不会取得成就,甚至误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比如校园里的废纸学生能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这些小事。我会立即给予表扬,甚至碰到学生家长也会称赞他们的孩子。这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扬,学生们就会乐意去做,从小养成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品格。

《细节》中还针对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提出了应对建议。记得我读书那会,上课时老师要我们回答问题就没有几个人举手。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上比比皆是。书中给出的建议使我产生了共鸣:对胆小的学生,要教他们简单的放松练习,当学生在课堂上为举手而感到紧张时,就可以让学生做深呼吸,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放松,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回答必须是正确的,害怕答错了被老师或同学嘲笑,因而不举手同样保持沉默。可爱的孩子,如果你答错了,老师不会因为你积极回答问题而批评你,反而会欣赏你大胆的勇气。老师还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猜老师可能会提的问题,帮学生做好准备,这样学生会感觉有备而来,自然会举手回答问题。如此,学生既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预习新知识。

《细节》中讲到语文学习的方法时,提出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认为让学生听故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新的词汇,如果我讲故事时再把一些成语、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里,学生听多了说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觉地也会使用了。以后授课时我会考虑每节课用五分钟讲个小故事。这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学生听故事有什么用,但是语文学习靠的是积累,半年、一年后,和听不到故事的学生比起来,绝对是不同的。

这两本书,对于班主任的我来说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读物,有了它们就等于请来了一位帮助自己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我们老师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以平等,坦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形成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同时,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年轻是笔财富,我们应该珍惜,不应该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学习,充实自己。对于平时的教学工作,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课后备课,作好笔记,还要多阅读专业期刊和一些教育书籍并作读书笔记等等。这些都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帮助自己成长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社会的大问题,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因此,对子女的成长问题格外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都希望子女成为人才,如何使这一切成为现实。《英才怎样造就的》汇集了王老师多年的教育实践的体会,给我们这些老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王老师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你所教的学生成绩是否有好成绩,是否考上名牌学校,升学率多高,我觉得,这个结果所取决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本身的因素,有学生的因素,还有家长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我觉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作用,而教师的方法至关重要的。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照本宣读,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点为载体讲授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力”,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目前来说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在书中总结道:“适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每个学生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模式,同种方式问题方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技巧。

我们有些教师,都认为多做一些习题都总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学习不等于一般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无休止的做题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有些学生因此干脆不做作业,有些学生马马虎虎的应付一下作业,表面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质量很差,没过几天就会忘记了。因此,“二期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学生为本,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对不同的学生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我们要提倡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而不能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

与提高学生成绩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善于思考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我们有些学生作业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觉,但成绩却不尽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我觉得在学习中,不仅应做题时思考,而且在解题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就是说,“思考”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的,作为教师有意义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切忌越俎代疱。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高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对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掌握事物本质规律性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可以留一些课外的思考题,拓展同学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的先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一个学生反复遭受失败的打击,他就会“无可奈何”变为差生,他对学所学的东西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反感,这样的话,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因此,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老师在书中总结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教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之后,他会有成就感,他就会有兴趣,然后,他就会去钻研,渐渐地便会超过别人,取得好成绩好结果。鼓励,就是把内在的一种潜质激发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最好的效果。

教师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希望在别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学生也是一样,甚至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班级集体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作为教师还有一个特别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我读书的时候,就是从这一方面判断老师对我的重视。我想,学生会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学讲究情感互动。记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知道,一个老师不用看花手册,第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生字脱口而出,对学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地改进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我们教师一生去研究的科学,我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读后感

如何上好一节语言课是我一直有所困惑的事情,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最近我仔细的阅读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深,使我认识到自己平时在语言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使我认识到自己在语言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对我的帮助很大。

语言是逻辑的基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多学一种语言思维就复杂一倍。因此语言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创造机会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说、多练,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兴趣。这样,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得到健康、顺利地发展。

书上通过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活动设计、环境材料、领域渗透、日常生活、发展评价七个方面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教师应该如的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语言教育。由于书上介绍的范围很广,我就专门针对我读了该书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两方面内容,来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书上指出语言教育可细分为: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听说游戏活动。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听说游戏活动则是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而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主要目的是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智慧,其次再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教学就是给幼儿讲故事、念儿歌并让他们学会讲这些故事和儿歌。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语言教育教学理念,幼儿的语言是靠在不断的听、说过程中把自己原有的经验转化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我认为为了快速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许多老师应该对正确的开展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活动以及早期阅读活动花些心思。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些就是我这次看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后的一些感想,我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使自己在以后的语言活动中有所提高。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人总是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却往往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的不理性买单。

有时候我们想买一件商品,发现有三种不同的价位可供我们选择,一种低档位的,一种中档位的,另外一种非常高档位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选择中档位的。

这就是商家的陷阱,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选择中档位的,高档位的只是用来诱惑我们的。

精致的餐具、优美的环境会让我们觉得食物更美味了;漂亮的衣服、精致的包包也会让我们觉得更加美丽自信;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如果我们预先听到过对一件事物的评论,我们就会在面对它的时候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也叫锚定。

作者丹·瑞斯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在经济行为中也是这样。

大多数的人都有拖沓的恶习,给他一个底线,或者外部的声音作为控制,就能很好的改善;。

在不涉及金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作弊;也许你不会拿办公室里的一角钱,但你觉得拿一支铅笔是没有影响的。

我想,人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明晰的规划中,找准自己的目标,拒绝拖延,拒绝其他枝枝杈杈的干扰选择,一次次反省和复盘自己的错误,从而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

教育读后感

我含着泪水又一次看完《因持守而美丽一记全身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这个案例。她的事迹感动着我,不仅是因为她舍身救人,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的一生代表着我们千千万万的普普通通的在岗教师。

在05年3月31日壮烈的举动之前,殷雪梅就是我们千万小学教师中平凡的一员,是一位执教29年的平凡、朴实、善良的普通教师。29年来,都没有什么特别光辉的大事,更没有英雄式的豪言壮语。她知道,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寄托给了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她对待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她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把交给她的任何班级带好;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29年的教育生涯,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正是我们教师的职业本质特点吗!也是我们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我们在岗一天,就该绑紧这弦。教师,有多多少少这样的教师在这教育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车祸是偶然的,教师的爱和责任是真切的,在危急关头,教师的舍己救人是必然的。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殷雪梅做到了,重庆市开县教师群体做到了,还有更多的教师也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把爱献给学生”,“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老师在,学生在”,“在危险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因为我们是人民教师,我们有爱,我们有责任。

殷雪梅用她的壮举写完了她一个人民教师的爱与责任。今天我们追随她的魂。因为她的伟大是寓于平凡之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难怪周济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让我们全体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谱写好合唱好每一曲教育曲子吧!

管理行为读后感

《高尚的行为》是爱的教育里的一个章节。在一天早晨,加罗内让大家认识到了他的为人。

早晨,老师还没来,教室里有四个孩子在捉弄可怜的克罗西。克罗西是一个红头发、一条胳膊残疾的孩子,他的母亲是卖菜的。他们有的用尺子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皮,有的模仿他胳膊吊在脖子上的样子,管他叫瘫子、妖怪,还有的学者克罗西的母亲来学校接儿子时手上拎菜篮子的样子。克罗西气极了,抓起一个墨水瓶向他们掷去,没想到他们一低头,墨水瓶正好砸到刚走进门来的老师身上。

老师走到讲台前,脸色煞白,怒声问道:“是谁干的?”这时,加罗内出于对克罗西的同情,增地站了起来,说:“是我”老师看了看加罗内,又看了看惊呆的同学们,说:“不是你。”过了一会儿,老师又说:“谁干的站起来,我不会惩罚他。”克罗西站了起来,哭着说:“他们打我、侮辱我,我气昏了头,就……”“你坐下吧,”老师说,“招惹克罗西的人站起来!”那四个人站了起来,并且被老师骂了一通。

老师走下讲台,来到加罗内跟前,说:“你是个高尚的孩子!”

我认为加罗内的高尚在于:舍己为人,为同学着想。我们一定要学习加罗内高尚的品质。

教育读后感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懂得了:有爱人间才美。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小说。书中以一个小学生的口吻讲述了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有老师,学生,父母,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人物,大小不一,贵贱不一,但都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有几个故事,《盲孩》讲述的是书中主人公安利柯来到了盲童学校,这里的孩子们什么都看不见!好像一生都被埋在土里,不见天日!但他们却在这儿快乐地生活着,可以奔跑,可以弹琴,也可以大声的互相谈话……其实,这一切都归功于那儿的老师呀!他们不辞辛苦,天天教这些孩子们说、写、玩……可能,教别的孩子教一遍的,教他们要教五六遍才学会。但老师们耐心地教了一遍又一遍,盲童们才会有如此快乐的今天!

看到这儿,我的`心中十分惭愧,我是个健全的孩子,老师们布置了作业,我总是觉得烦,不想做,觉得自己很不幸福。现在跟他们比起来,我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幸的人,虽然老师很爱他们,但他们毕竟是不健全的呀!

《六千英里寻母》讲的是一个十三岁少年,为了见到在外打工的母亲,费尽周折,四处奔波,终于见到了身患重病的母亲。从家里出发,距离这儿足足有六千英里!少年在途中好几次因食物少,睡眠不足而昏倒。但想见母亲的欲望支持着他,才能继续前行。这是对母亲伟大的爱。

我想,这个少年就为了见母亲一面,奔波了六千英里。而我妈妈天天在我身边,我还天天淘气,让她操心,真不应该!

读完爱的教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呀,如果人间没有爱,一切事物就会失去本身的光彩!爱,很重要!

管理行为读后感

笔者在此强调的是沟通交流,而不是只是沟通,尽管二者在语意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笔者是想在沟通的语意中添加一种平等和相互的内涵。即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即使是下达指令,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强调其行为是相互的,表达是以对方在倾听,有反馈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在行文上,为了表达的方便,笔者却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这是首先要说明的一点。

沟通是伴随管理全过程的一种管理行为,没有沟通也就没有管理,无论这种沟通是以哪种形式来完成。两目怒视、捶胸顿足、破口大骂是一种沟通,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也是一种沟通。但是其沟通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沟通传送的是一种信息,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意志意愿、一种价值观念。其目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以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去行动。管理者下达指令是直言不讳地不容分辩地把自己的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告知对方,让对方遵从。被管理者通过沟通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是被管理者不能通过指令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但仍然可以通过沟通陈述自己的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包括自己对于上司及其所下达的指令的看法和意见。所以,下达指令、接受指令、听取汇报、汇报工作、讨论问题等等,这所有的沟通,都是在传递、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其差别仅仅在于表达的方式不同。

是通过听取对方的意志意愿表达,以检验和探索自己的意志意愿及其被对方所接受的程度。在同事之间,或者在代表单位、部门的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他们彼此之间谁也不能向谁下达指令,谁也不会听取谁的汇报,但这种沟通仍然是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价值观念,直接就是一种意志意愿,只不过并不一定表现为具体的行为要求,而仅仅是一种意见或看法。并且,沟通这一行为的目的,还不仅仅是表达意志意愿,简单地让对方知道我的意志意愿是什么,而且是要让对方认同自己的意志意愿,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意愿去行动。

所以,沟通也就不是一件轻松随意能做好的工作,而是需要掌握其规律之后,付出努力,认真实施才能达到目的的活动。这也就是说,只有沟通具有充分的艺术性,并且严肃实施,才能够最终达到目的。即使是一个手握重权的高层管理人员,要使他的意志意愿能够变成下属员工的意志行为,仅仅把这种意志意愿告知对方是远远不够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如果对方对于你的意志意愿不能认同,对方就不会按照你的意志意愿去积极地行动,以贯彻你的意志意愿。对方不想做的事,不仅很容易找到不做的理由,而且也很容易在没有做好时,找到推卸责任的理由。

因此,一个主管,能否把他所担负的岗位职责履行好,沟通能力是一个很大的约束条件。选择的沟通方式恰当,运用的沟通艺术有效,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沟通效果。只有这样的主管,才能笼络住更多的人心,并使他所领导的团队步调一致地按照他的意志意愿行动,真正达到协调行为,统一行动,并使每一个成员都用最大限度地努力来保证这种意志意愿的实现的目的。相反,不善于沟通,沟通方式不当,词不达意,他所表达的意志意愿,不能被他所领导的团队成员认同和接受,这个团队的成员迫于一种等级强权的压迫,仅仅表面上顺从上司主管所表达的意志意愿,但背地里却硬磨软拖也就不可避免了。这就必然会使这个企业组织的运行效率下降,执行力削弱,使本应该顺利办成的事也办不成。在水平关系之间的沟通更是如此,谁也没有权力把自己意志意愿强加给对方,没有恰当的沟通方式和有效的沟通艺术,也就不可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管理行为读后感

为了全面落实20xx年案件防控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总行要求进一步加大员工行为排查力度,在年末前组织开展全行会计人员道德风险全面排查活动,主动防范员工管理风险,全面完成案件防控年度工作任务。在接到总行通知后,我行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员工行为排查工作。

进一步落实员工行为排查制度,切实搞好员工行为排查的工作,以切实加强基础管理,掌握员工思想行为动态,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现将我行排查情况报告如下:首先,以深入开展案件防控系列活动为契机,在全行开展了规章制度学习和依法合规文化建设、案例剖析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通过每日晨会在全行开展了《员工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学习教育活动。

强化了《暂行规定》教育活动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培养和树立员工遵纪守法、合规经营的良好行风。我行能够联系实际,找准自己的风险点,将员工行为排查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行为和动态,关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或重大风险隐患、重大案件线索等,分两次采取上评下和员工互评的方式,填写《员工行为排查表》针对员工工作责任心、劳动纪律、炒股、炒汇、社会交往、经济纠纷、高档消费、生活作风等16个方面进行全面排查,与员工单独座谈等方式,以确保此次排查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其中思想作风排查重点关注是否经常散布偏激、消极或不满的言论;是否对各项规章制度和改革措施有抵触情绪等;工作行为表现重点关注是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处理业务,有无越权、违规办理业务的行为,是否经常主动替班等。纪律行为表现重点关注是否经常擅离职守;是否不服从组织分配;是否不团结同志;是否与同事有积怨;是否有违法乱纪前科或劣迹且平时表现不好。

我行员工xxx同志由于身体和工作原因,不能担任工作,现以内退。社会交往表现重点关注员工购买xx的行为、要害岗位人员的行为、大额资金进出频繁的营业机构负责人行为,高度关注员工经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行为.截至目前,全行员工都能够牢记岗位职责与任务,树立企业形象,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种表现均正常,尚未发现所属员工存在不良思想倾向和问题苗头.其次,我行在今后不仅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员工形为排查工作,还要通过学习培训,培育企业文化,强化全行员工的责任意识,执行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还要通过深入的与员工接触,去实实在在的解决全体员工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存在的困难、让员工安心工作,心系我行。

管理行为读后感

星期天上午,明媚的阳光照进屋子。我在朗读《爱的教育》中《高尚的行为》。没等我读完,爷爷的眼泪已经流到脸颊,我也是热泪盈眶了。我们都为卡隆高尚的行为和心灵深深地感动了。

故事讲的是,在一个班级里新来了一位同学,她失去了一只胳膊,妈妈是卖菜的。有几个同学在课前耻笑她,羞辱她,她忍无可忍,把墨水瓶抛出去。正在这时老师走进来,墨水瓶打在老师身上。老师严厉地问是谁干的。卡隆想,如果残疾同学承认了错误,她刚刚受到羞辱后,就会紧接着受到老师的训斥,于是勇敢地站起来,他要替这个可怜的同学承担责任。老师知道了卡隆的用意,没有责怪他,却表扬他有同情心,有爱心。

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有许多弱势群体,他们有的家庭贫寒,没有房子,没有好衣服,吃不到可口的饭菜,有病得不到医治。有的身体存在缺憾,或五官不端正,或走路不协调,或存在视觉听觉障碍,或者根本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有的智力平平,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没有工作,没有生活的来源。这些人就是一面面镜子,尊重他们,你就是高尚的;歧视他们,你就是卑鄙的;理解他们你就是高尚的,误读他们,你就是卑鄙的;关爱他们,你就是高尚的,伤害他们,你就是卑鄙的。()。

其实,我们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弱势角落,你容貌端庄,也许牙齿并不整齐,你皮肤白皙,可能有几颗雀斑,你学习很好,可能性格有点孤僻。这些不足和缺点也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如果人人都能像卡隆一样有一颗爱心,多给弱势人群,多给我们弱势角落一点点阳光,我们的世界将会是多么的温暖而又和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